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栏目

二年评课稿(15篇)

更新时间:2024-11-12

二年评课稿

第1篇 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优秀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优秀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蔡丹芬老师的《一株紫丁香》,心里颇有微澜。

紫丁香清新、淡雅又高贵、温和,这正符合蔡老师的气质。蔡老师在课上不紧不慢,自信从容,平静中饱含深情,平稳中流淌关爱。她那亲切和蔼的神情,微微前倾的身影,循循善诱的耐心,让我们解读出了尊重和平等。她说“我喜欢这首小诗,它让我想起我的小学老师,我现在想把这首诗送给她,你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她还说“你们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吗?愿意给她们栽一株紫丁香吗?”,她的语言总是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这种纯净、善良谁又忍心拒绝呢?我想她带领学生栽下的不仅仅是紫丁香,更是关爱、温情的种子。

一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课上所讲的知识也会慢慢地淡忘,但一位老师的形象却会在每个学生和与会老师的心里留下印记。突然想起普通话培训里的这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摩着我们,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多像呀,蔡老师就是一位能温暖心灵的紫丁香一样的老师。

我虽浸润在蔡老师的“人文关怀”下,但始终不忘“自主探究”。导课伊始,蔡老师带领学生感受了紫丁香的美丽,这种美丽赢得了学生情不自禁地“哇赛”。我想这种美丽还只是表层的,是植物本身的色彩和形态引起学生的关注。那怎样更深一层,让紫丁香能开出师爱生,生敬师的浓浓师生情来呢?

蔡老师设计的主要问题是:你就是老师窗前的那株紫丁香,你最想为老师做什么?然后板书:夜夜作伴,消除疲倦,时时挂牵。试想一下,一株紫丁香能为老师做什么?学生蒙了,我也蒙了。其实“夜夜作伴,消除疲倦,时时挂牵”这不是紫丁香做的,而是课文中的“我们”做的,是生爱师的具体表现。接着蔡老师耐心地带领学生朗读、感悟,尽管“师意浓浓”,但未见“诗意浓浓”。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丢弃了诗的`关键意象——一株美丽的紫丁香。由于紫丁香的美丽,才有伸进窗口的绿色枝叶,才能在风里沙沙歌唱,才有满树盛开的花儿,才有飘进梦里的花香。这么好的中介,这么美的意象,蔡老师在导课的时候做了铺垫却未能将美丽进行到底。扼腕叹息啊。

我斗胆在蔡老师设计的基础上稍做了修改。在学习完第一小节,为老师栽一株紫丁香之后,师可以板画紫丁香或贴图,然后指图说“你们为老师栽下的紫丁香真美,它伸展着枝干,绿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它满树都盛开着花儿,花香扑鼻。为什么你要把这么漂亮的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呢?”这是个辐射全文的主问题,既有学生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体验,又能结合课文进行学习理解。但如何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文本有机结合是操作的难点,需要教者有充分的预设和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然后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始终围绕黑板上的图画,达到有文即有景,有景即有情的美好境界。

个人拙见,难免疏漏偏颇,但意在抛砖引玉,恳请各位同行多指教。

第2篇 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评课稿1

《简单的排列》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方法。难点是: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方法的运用表达。

刘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设计了这一堂课,这堂课在教学中呈现出许多的亮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1、情景创设新颖、巧妙。在新课一开始,出现了一个密码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破译密码上来,抓住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思考这几个数字的几种排列情况,这样不仅很快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2、活动安排巧妙。二年级的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空间想象力,在心理上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很难的,特别是数学广角内容一年级没有接触过,突然接触,学生不知道学的是什么。而且学生也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在本节课不作定义上的讲解,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所以,不能够直接让学生来学习,学生会觉得很困难,也不能够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只是没有被系统的提炼出来。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刘老师注意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刘老师关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合作、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3、练习设计巧妙。“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练习的设计中,刘老师安排了从每组选出一个学得最认真的学生上台合影。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方法。

这堂课有很多亮点,但我有个疑惑:课堂上是不是也可以允许学生犯错呢。学生的错误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资源。如在展示学生活动完成的表格的'时候,刘老师展示的都是正确的,最后刘老师也提到有学生错了,如果能把学生犯错的表格与有序的表格进行比较,之所以找的不全或遗漏是因为没有一定的顺序。这样更能突出有序排列的优越性,即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总之,本节课刘老师设计了以游玩《数学广角》为主线,在种种的参与活动中,去初步感知排列的数学思想与内涵,学生学习得乐而忘返,记忆犹新。同时,也为我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会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评课稿2

《简单的排列》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方法。难点是: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方法的运用表达。

郑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设计了这一堂课,这堂课在教学中呈现出许多的亮点,值得老师们学习和借鉴。

1.制作的课件可操作性强,真正做到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效果。

2.情景创设新颖、巧妙。新课伊始,便开始讲小刺猬、小白兔、小鸡等三只小动物雨中撑伞的故事,激趣导入,抓住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思考撑伞的几种情况,这样不仅很快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3.郑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排列整个知识的获取,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这堂课也有几个值得探讨的地方:

1.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其实是不错的,但实施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整堂课给听课老师的感觉有点“飘”,主要表现在给学生自主表达辩驳的机会不多,教师在言语上还要注意思考怎么使语言简洁、精练,怎么进行有效引导。

2.重、难点的把握不是很好。在这节课中,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解决问题和优化思想是一个重点内容,当部分学生会摆、会说时,除了用老师的言语让学生了解在做排列问题时要有顺序,按一定的方法去完成外,教师忽视了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提炼思想方法,本人认为最好让学生自己上台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辩一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真正得到碰撞,如此,学生脑中所能形成的印象才会更深刻,理解会更透彻。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第3篇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1

公开课,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为了上好它,我们绞尽脑汁,我们废寝忘食。但通过一次一次的磨,我们却也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为了上好《恐龙的灭绝》这一课,卓老师也是做足了准备,在一次次的试教中改进设计,在改进中提升自己。观看了卓老师的两节《恐龙的灭绝》,明显感受到她的进步。

在第一节课中,卓老师主要呈现了四个方面的教学。首先以《我是霸王龙》的绘本阅读作为激趣点,让学生说说对恐龙的了解;接着抓“灭绝”二字,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走入课文,学习恐龙灭绝的原因,在句子中学词,在儿歌中学词,用“加一加”、“编儿歌”等方式识字、认字,在认字中认认真真写字;然后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排序的过程中渗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关注科普小品文的特点;最后以一个排序练习作为拓展延伸。

整个过程,感觉教师刻意关注学生的学,形式是多样了,可学生得到了好像没那么多。再看这样一节低段阅读课,原本课堂上学生的读书时间总量不能少于10分钟,读书方式要多样。可这堂课除了前面的自由读、第三段3个学生分句读外,读书的时间就非常少了。忽略了读的训练,学生的理解自然无法深入。第三自然段作为这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时间上的体现也有所偏移:花了30分钟的时间进行前面的导入、识字、写字,只给了这段话10分钟的学习。为了关注到这段话的构段特点,卓老师采用在黑板上粘贴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因果关系,以问题:“这些关系中能不能去掉一个?”帮助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看似重点学了,可学生不用老师的教学,也能很好完成后面的拓展练习。这所谓的.教,意义好像不大。

但在第二次的听课中,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回,卓老师主要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学习:

一、直接揭题导入;

二、识字、写字教学;

三、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板块越发清晰、明了,学生也有了更多学习的时间,对于段落的特点也有了清楚的了解。特别是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这个板块中,卓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以及“随着动物的减少,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这两个句子,抓住关键词“大量”、“枯萎”、“渐渐地”,让学生想象枯萎的画面,借助图片剑龙、马门溪龙、霸王龙、蛮龙的消失,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再者,这些恐龙都是学生们了解比较多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卓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给学习单中的内容进行排序,再出示自己的排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老师排的是不对的。这样,句子之间的前后关系就被学生找出来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也随之而出。接着是多种方式地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积累中运用语言。最后创设情境而进行的复述“黑暗说”,就是对语言积累很好的运用。

第一节课到第二节课,不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了质的飞越。但从两节的观课中,也提个人的几点小小的意见:

1、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如在教学“庞大”这个由近义词组成的词时,师在出示课文中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让学生认读后让学生也来说说这样的词还有哪些。因为学生之前没有学习经验,对他们而言就成了难题。还有就是在给“孵蛋——浮出”编儿歌分辨“孵和浮”时,学生也没办法完成任务。

2、在最后一环节“我为大家介绍恐龙灭绝之黑暗说”时,应让多几个学生起来复述,检验是否掌握。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2

本周,我们语文教研组聆听了二年级两位语文老师执教的《恐龙的灭绝》一课,课题虽然一致,但教学风格却各有千秋。

共同点:

一、备课精心,准备充分。两位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把握都相当到位,讲解细致,都关注了学生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而且课前都准备了有关恐龙的图片、视频,最大限度辅助学生摄入了解恐龙的知识。

二、教学条理清晰,两位教师都是围绕几种说法展开教学,深入细致的引导学生学习,之间都特别注重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如:省略号、分号的讲解,“因为……所以……”的说话训练,都非常的细致。

不同点:

一、前者注重学生的实践,二者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高老师在引导理解重点的时候,给出卡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排练顺序,动手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郭老师则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概括每种说法,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前者重练笔,后者重。高老师后面设计的让学生写“我想写给——”很大限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妙语连珠;而郭老师课上更多的是启发:“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发现句子中带点词的共同点;“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继续他探究的欲望。

总之,两节课虽同课异构,但却各有特色!

二年级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3

《恐龙的灭绝》是二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五种原因。课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首先第一段向我们提出了,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这样一个问题。接着2-4段分别写了恐龙灭绝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和其他种种说法。最后一段总结恐龙灭绝的种种说法还不能完全让人信服,至今还是个迷,激励人们继续去探究。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探究心理,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的好文章。

听了郭叶青老师《恐龙的灭绝》一课,感悟颇多,体会如下:

郭老师的课层次清晰、环节分明,为我们展现了一堂层次感强、结构美的课。

在课堂中,郭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基点,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复习字词时,郭老师运用“我是识字小能手”既检查了认字又导入了课题,引出了恐龙。接着郭老师和学生交流了一些恐龙知识,并随即引出了课题。探究恐龙怎么会灭绝?

为了使学生理解“短多了”,郭老师将人类的历史和恐龙的历史做了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和朗读句子。

郭老师在整堂课中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换词语理解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等。

教学有层次,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恐龙灭绝的第一种说法时,李老师在让学生先读,指名试着说说,然后再填空,最后自己概括,层次感很强。另外在学习恐龙灭绝的说法的重点段中通过填空、排顺序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

巧妙抓住第四段末尾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更多恐龙灭绝这个谜的兴趣。

郭老师为我们开出了这样一堂课,真的非常感谢她,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收获颇丰。

第4篇 高二年级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评课稿

高二年级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评课稿

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进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重难点突出,基本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课堂引入----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

本节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和七人分粥的小故事的形式引出社会公平这个话题,这种课堂引入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自己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环节设计----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本节课设计了阶梯型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发现、突破,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自己发现问题,又在与老师、学生及自我的对话中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建构文本意义。

三、学生参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本课在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环节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寻找相应的对策这一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合作探究,老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发言的同时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由于时间的限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得还不够充分。

四、学生评价----体现发展性评价

本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并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及时捕捉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诊断性评价方面略有不足。

五、教师修养----展现教师专业能力,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本节课有一定难度但教师能自然过渡,从容完成,并在指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学生和倾听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总之,本节课设计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运用多媒体手段,但又不拘泥于多媒体,有板书有讨论,对待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一节不错的新课。如果在生生对话和学生评价方面稍加改进,整节课效果会更好。

第5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3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第6篇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

施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2

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习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

建议:

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习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3

本学期第七周,我们学校安排了数学组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作为听课者,我认为这五位老师讲的各有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说一下刘**老师的课,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问同学们都到那些地方去玩过?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耿**老师采用“抱团游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整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金芳妮老师采用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新课。刘春妮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同学们观察教室里面的窗户,并指出教室的后墙上有三个窗户,每个窗户上安装了6片玻璃,问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数学问题。

总之,我认为每位老师讲的都有特色,很成功。因为每位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三,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第四,个别老师还对乘号的来历做了简单的介绍。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4

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习。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几相加的和,几是这个相同加数,有几个就乘几。”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不再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会分析是几个几相加了,那么没必要非得强调是“5×3”中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最后应该提升到,有几个几就用乘法,不需要再结合加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就能体现,比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能做6人,一共能做几人?就可以直接列式:3×6=18(架)。刘老师的板书设计特别好,字写得好,而且清晰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刘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教态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如果讲课时能走到学生中间那就更有亲和力了,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5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刘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

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第7篇 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评课稿

1、教学课件设计精巧

在这节课中,看到侯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就能发现,侯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教学课件设计的十分生动,以实物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活跃的特点,采用动画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井沿”“无边无际”等词语的含义。

2、识字教学,展示教学亮点

识字教学也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识字写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这堂课上,侯老师另辟蹊径,在开始授课的时候,侯老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版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从而明确“井沿”的具体位置。对于“无边无际”一词的教学也是别有用心,在理解了“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这一引导,不仅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要学的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了知识的迁移,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侯老师的这一点,做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

3、以读为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知道“读”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中,侯老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文章的含义,使教学有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并且侯老师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范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吸引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

侯老师也善于创造想象的空间,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特性,并且在教学设计上予以考虑,那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以后的教学也将更有新意。

第8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上课。

师:孩子们,愿意看动画片吗?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动画片呢!

(播放动画,老爷爷骑着小毛驴)

师:故事讲完了,闭上眼睛,想一想,究竟该听谁的?下面,请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读课文。

[老师把故事讲得极为生动,画面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相信现场的所有人都走进了故事的情境。]

师:对于爷爷和孙子骑驴的说法,都有哪些说法?

生:要把毛驴给压死了。

师:这是谁说的?

生答。

师请一个学生担任采访任务,在黑板上贴上一个头像,并写上观点。

学生采访另一学生。

生:还有一个小孩看到了这样情况,

师:非常好,读得很认真。(贴出人物并写上观点)

[老师通过梳理观点,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体现了年段特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师:有这么多的说法,咱们快点出主意,给老爷爷出出主意。

(有学生举手)先不忙说,先想想该怎样把话说得清楚明白。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想好后再说,这是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做法。]

师统计学生的观点。有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老师表扬并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头像,写上省略号。

[省略号的使用很巧妙,既表明学生有很多观点,同时又说明学生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拓展了学习空间。]

师:现在老师帮你们找找位置,同意孙子骑的同学在哪儿呢?哦,在这儿吧。

(安排位置)请大家静悄悄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同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

[分组学习,目的是整合意见,统一观点,拿出不同的讨论依据,但就现场效果来看,学生讨论并不热烈,可能是大家都比较统一,没有辩论的需要。]

师:哪个小组能把自己小组的想法清清楚楚说给大家听呢?

生:因为孙子太小了,所以应该让孙子骑。

师:他是从小孩的角度在考虑,你们听懂了吗?

生:爷爷心疼孙子,我家就是这样的。

师:你有一个好爷爷,我真羡慕你。还有哪组想跟他们赛一赛。

生: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

生:爷爷年纪大了,万一生病了,受伤了

师:你在家里是个乖孙女。

生:爷爷年龄大了,骨头松了。

生:驴很强壮,古代没有把驴骑坏的,所以我们认为没有驴不骑真笨。

师:对他们的发言有没有意见?

生:他们的发言声音很宏亮。

师:还有一个小组。

生:我们想给大家用表演的方式给大家说。

生:爷爷,让我骑一会儿吧。

生:我下来让您骑吧。

师:你们表达得很清楚,而且加上了动作。你们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一边说,一边还加上了动作。

师:对,加上动作能够让我们表达得更清楚。

师:哎呀,到底该听谁的呀?

生: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应该让孙子骑。

师:看了半天,看来的确尊敬老人。

生:你爱护动物,可是驴本来就是给人们骑的。

[这一大部分,包括后面的部分都是学生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个班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高,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后面的内容由于教学节奏较快,加上老师的.肢体语言比较多,无以纪录,请大家原谅。

[后面一些讨论还是围绕这个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了应该怎样骑驴。我觉得对这个年段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

应该思考的两个问题:

一、口语交际课究竟要训练什么?

口语交际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只是设置了一个单一的交际情境,就是骑驴这件事,并且始终围绕这件事情展开讨论。从上课的开始,到上课的结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吗?没有。学生先前表达的和最后表达的没有什么两样,很多学生在重复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语言表达没有提高有两个因素,一是情景太简单,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变化,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上没有变化,情感上就没有变化,那么语言表达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对学生而言就是没有思维的难度和梯度,从事至终讨论一个问题。再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缺少必要的指导,大家都明白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但是就本节课而言,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高的,而是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的,学生对表达方式,表达的语气,表达的准确性,没有用自己的评价去引导。

二、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什么?

口语是日常生活用语,为的是生活的更好,更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这节课中,老师用了40分钟,解决了一个所有学生都不可能遇到的问题,意义何在?既然是为生活服务的,那么教师就应该适时的把教学的重点从书本转向生活实际。课题就是《该听谁的》,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左右为难的时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类似的环节,但是学生说的学习跆拳道的事情,没有左右为难的感觉,解决起来比较方便。老师完全可以用一半的时间解决骑驴的问题,然后创设另一个情境,把问题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创设很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有思维上的跳跃,有了思维的跳跃,造成思维矛盾,学生就会用新的语言来表达,那么就需要学生重新思考和创造,从而重新组织语言,达到训练口语的目的。再就是学习的终极目的还是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语文即生活,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体感觉:教师水平高,基本素质好,但教学设计缺少灵性,低估了孩子,也没有给孩子更多施展的空间,以至最后10分钟,大家都是在挨时间,甚至重复前面的内容。

第9篇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评课稿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朱老师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抓住联系,训练语言

本文出现的事物较多,相互间有联系。如果学生了解事物的联系,就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后,出示一道用上指定词语说话的练习:

既不像……也不像……

小马既不像……也不像……

河水既不像……也不像……

学生完成练习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用“因为……所以……”把课文的内容连起来简单的述说了一下。这样由读到说,说了再读,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学会了正确用词,把握了这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朱老师把这些都向学生说清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加强范读,给学生提供范例。接着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感受,又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思索,突破难点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朱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1.老牛和松鼠的话错没错?小马试验的结果为什么和它们说的都不一样,是河水在发生变化吗?2.如果是一条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经过讨论学生明确,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但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堂课朱老师本着扎实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10篇 《角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角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第11篇 二年级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例9、例10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算理。而乐老师上的这个教学片段,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挖掘教材的“深”乐老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教材例中两个小朋友列举两种算法,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及算理相同,所以学生再说第二种算法,1000+20xx把“0”不看,1+2=3时所以1000+20xx=3000这时老师继续追问,这时的1表示什么(1个千),2表示什么(2个千),那3呢?(3个千就3000)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当1和2在同一数位上才能相加。并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口述算理。因为只有理通算理,才能学会融会贯通。相反在此处如果不加以引导,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负迁移影响。比如:算1000+200时,学生还是把“0”不看那1和2可以相加吗?所以让学生理解算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 处理教材的“新”乐老师把例题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将两个例题融于一个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解决问题与探索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的运用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三、 本节课几个亮点。

1、 复习用抢答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回答的机会,课堂气氛 十分活跃。

2、本节课听得最多的是“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老师真正做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己耐心的等待和倾听。

3、老师能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当学生说到便宜用加法时,老师 即时引导学生理解便宜一词的意思。

4、课堂上老师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鼓励胆子小的孩子回答问题。下面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提一点自己的建议:课堂上有个学生在提数学问题,妈妈带了8000元钱买电器??老师可能是觉得时间不够,没有等学生说完就阻止学生。我认为应该让学生说完,并让他们自己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通过老师的引导,有效的突破了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并口述算理这一重难点。这是一堂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片段教学。

第12篇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一分钟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一分钟

今天有幸聆听了x老师带来的《一分钟》展示课。

本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应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x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课文的三大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

2 、整堂课中x老师始终是亲切的学生交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读的真棒!”“别紧张,再想想”“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光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为了体现“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特色,x老师设计了“演一演”的游戏环节,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加了解了主人公元元当时的复杂心情。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该环节并没有完全开展,只有一位同学上台表演,相信如果全班积极加入那么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出彩。

4、x老师对于本班的教学常规培养的非常好,整堂课学生都是坐得端端正正认真的聆听,是老师的教学可以有序的进行。

听了x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课品如人品,她的课并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我也要为能成为一位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第13篇 二年级语文父亲和鸟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父亲和鸟评课稿

《父亲和鸟》这一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纵观刘老师执教的《父亲和鸟》一课,他的教学思路清晰:从谈话揭题—到初读感知—再到品读深入。力求营造新型的语文课堂,让课堂唤发生命的活力。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整堂课听起来非常轻松,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有赖于刘老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接触。基于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产生“出格”的大胆想法。当学生产生这些想法,教师除了大加鼓励,还可帮其“扶上马,送一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新课标特别讲求“人文性”,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整堂中,刘老师用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与学生探讨的态度,善于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这种枯燥的求知过程愉快化,活动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我们的感觉是课堂非常“活”,学生的思维、语言、情绪甚至动作异常活跃。刘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老师听出了你的爱鸟。”“你很投入。”在课堂上,刘老师的评价与启发总是同时存在,他的评价灵活多样,使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激励着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二、教师以情带读,读中悟情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父亲和鸟》一文是很好的阅读教材,如何深入文本,朗读训练如何落实,教师以情一步步推动文章的品读深入,他从“从哪些句子能感受到父亲懂鸟和爱鸟?”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层层深入,加以体会,以情感来推动阅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阅读。如教学“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他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从动词中体会父亲的知鸟,抓住“生怕”,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父亲的爱鸟。有了这样的体会,学生自然就能入情入境地读文。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练读与品评中,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中,将朗读训练推向高潮。读出情感,读出人物特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大语文观。

三、发挥教师在读中的引导作用。

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读,而非代替学生读。因此,老师的作用首先是放手让学生读,还学生以读的权利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这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来的时候,刘老师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平淡、形象模糊的时候,刘老师引领学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刘老师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

四、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堂中的表演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父亲爱鸟、喜欢鸟的寓意。老师以一颗童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基础与理解水平,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个性化解读的乐趣,培养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趣,这充分印证了《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刘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在课堂上一起感动,一起享受。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保养心情,滋润灵魂的养分,她让孩子们透过语言文字,在父亲和鸟一起构建的和谐美好的世界里震撼、感动!

第14篇 二年级语文《羿射九日》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羿射九日》评课稿

《羿射九日》是一个神话故事,有着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描写,读来字里行间充满了神话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这堂课,抓住了神话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神话的魅力。课文的导入,字词的教学,整体感知,走进课文,展开联读,不管哪个环节,都体现了高效。以下就几方面来简单谈谈感受。

一. 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1. 以课前猜一猜的方式吸引眼球,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古代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且开始的基调与神话故事的神秘神奇相融合,丝毫不突兀。

2.生字的教学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扎实有效。在巩固读音的.时候,采取了自由读、同桌读和老师查的方式展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检查的时候也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出示有一定难度的词语进行检查,既巩固了读音,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构词上的特点。分散教学中,如值日一词,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了轮流的意思,简单且有效。

二. 抓住神奇,感受魅力。

1. 紧紧抓住神奇这一特点,展开学习活动 ——找神奇,

划一划,说说为什么感受到神奇。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都能有话可说。有的说太阳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感觉到有意思。王老师的点评也很精彩:多悠闲,自在。有的说:扶桑的枝头上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为什么扶桑没有被太阳烤焦?这样的提问充满童趣,说明孩子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神奇。

2. 以神奇为联结点,穿插了《日出扶桑》这一神话故事的阅读。这一短篇的神话故事既是课文的一个补充材料,也是很好的拓展阅读。通过这一故事的穿插阅读,让学生对文中的扶桑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又感受到神话故事同一个特点——神奇。

在整堂课中,王老师也不忘在感受神奇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神奇,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书声琅琅。还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作业的运用,在课堂中,多次用到课堂作业,将课堂作业本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效率高,效果好。

第15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我是什么》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我是什么》评课稿

《我是什么》是常识性的课文,今天李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楚,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精神。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 本堂课有3个大亮点 1. 谜语导入:首先李老师带领孩子猜谜语,这样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就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导入课文时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说:“喜欢”。接着老师说与课文有关的四则谜语。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扩大学生思路,自然导入新课文。 2. 重视识字:本堂课重视知识和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写字,对于二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仍然是教学重点。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生字。比如:引导学生用形旁表义发,联想法的方法来学习。李老师有意识的'安排用巩固字来学词,这样有助于词语学习实际积累。 3. 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在学习课文方面体现指导朗读和运用其他方法来理解课文。初读课文时问学生“我”变成了什么?孩子们理解了我变成了云、雨、雪、雹子,再进一步指导孩子读课文,运用摆教具、排顺序,说变化的方法,在玩中做到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帮助孩子理清课文叙说顺序。用多种形式读,自由读、老师范读、带着头饰读、集体读等。李老师把读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可喜的是抓课文语言。比如:第2段写雪用“飘”、写雨用“落”、写“雹子”用打。让孩子体会落、打、飘。一方面学习怎么样正确表示动作词,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体会形态不同,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构思新颖,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

《二年评课稿(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