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管理制度旨在构建一套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框架,以识别、评估、控制及监控企业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这一制度涵盖了企业的各个层面,从战略规划到日常运营,确保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风险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识别: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
2. 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
3. 风险控制:制定策略和措施来降低或消除风险,包括预防和缓解措施。
4. 风险监控:定期检查风险状况,评估控制措施的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5. 风险沟通: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之中。
6. 应急计划:预先设定应对重大风险事件的行动计划,以减轻其潜在影响。
风险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
1. 提升决策质量:通过对风险的全面理解和管理,企业能做出更为明智和有依据的决策。
2. 保障企业稳定:有效控制风险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保持业务的稳定。
3. 促进合规:通过识别潜在的合规风险,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策略,避免法律和监管问题。
4. 增强竞争力: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建立风险评管理制度的方案如下:
1. 设立风险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整个制度的实施和监督。
2. 制定风险政策: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责任分配,确保全员参与。
3. 实施风险评估:定期进行风险扫描,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评估风险。
4. 设计风险控制流程:针对高风险领域制定控制措施,并将其融入日常业务流程。
5. 建立监控机制:设立风险报告系统,定期审查风险状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6. 培训与沟通:组织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理的培训,确保员工理解和执行相关程序。
7. 持续改进:定期审查风险评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根据反馈和新情况调整和完善。
通过上述方案,企业可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风险评管理制度,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安全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本厂生产活动区域和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 本厂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厂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本厂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 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管理部门;
(3)安全管理部门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管理部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人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本厂
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
本厂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本厂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本厂内
3
不符合本厂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本厂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本厂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本厂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本厂安全管理部门备案,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厂《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厂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厂《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危害
潜在事件及后果
风险等级
部门、装置、工艺、设备
改进措施
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
评估
负责人
备注
1
2
(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厂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本厂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厂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厂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厂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厂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管理部门、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第2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管理。
3、术语
3.1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指级别较高或危险程度较大、能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
3.2管理方案:对重大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和时间表,落实、检查所采取的措施。
4、主要职责
4.1生产安环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2设备技术部负责建设项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包括相关方)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5、工作程序
5.1危险源辨识:
5.1.1划分作业活动
5.1.1.1危险源辨识是针对作业活动进行的,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要划分作业活动。
5.1.1.2划分作业活动方法
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b按地理区域划分;
c按装置划分;
d按作业任务划分;
e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5.1.2危险源辨识范围
5.1.2.1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5.1.2.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1.2.3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5.1.3危险源辨识内容:危险源类别的分类见附录一
5.1.3.1物的不安全状态;
5.1.3.2人的不安全行为;
5.1.3.3作业环境的缺陷;
5.1.3.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5.1.4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5.1.5危险源辨识方法具体内容见附录二
5.1.5.1基本分析法
5.1.5.2工作安全分析法
5.1.6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
a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
b覆盖法律法规的要求。
5.2风险评价
5.2.1风险评价采用直接评价法、mes法和ms法(mes法、ms法和风险程度的具体内容见附录三)。
5.2.1.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直接评价法判定为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
a所有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情况或属于组织性行为且涉及的范围较大、后果较为严重的其它违规(轻微的违章行为除外);
b近三年发生过重伤、死亡、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及以上)一次;或轻伤、非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下)三次以上,至今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仍有可能发生事故。
5.2.1.2除上述情况外,人身伤害事故采用mes法,单纯财产损失事故采用ms法。
5.2.1.3风险分级
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即一、二级风险)属政府部门级危险源;三级属公司危险源;四级、五级属车间(部门)级危险源。
5.2.1.4对5.1、5.2条款中记录填写《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公司级危险源填写《重大风险控制计划表》,其中控制计划为“制定目标管理方案”的填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表,并填写《重大危险源清单》。
5.3汇总和调整工作
为了确保全员参与、辨识充分,采取三级辨识二级评价的方法。《即班组、车间(部室)、公司三级辨识,车间(部室)、公司二级评价。》
5.3.1各车间(部室)对所属各班组;公司对所属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分别进行汇总。汇总过程中对所列出的危险源可合并同类项,但要指出危险源所涉及的作业活动。
5.3.2生产安环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确认,结果上报公司。
5.4风险控制策划
5.4.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的优先顺序:
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置。
5.4.2风险控制措施:
5.4.2.1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由公司主管部门和厂充分讨论确认后,制定重大风险控制计划,公司生产安环部根据控制计划组织实施,公司主管部门进行跟踪监督、检查。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应及时上报政府有关安全监督行政部门备案。
5.4.2.2三级风险,生产安环部和相关车间(部室)讨论确认后,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所属单位实施控制计划,生产安环部进行监督、检查。四至五级风险,由各车间(部室)制定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5.4.3生产安环部每月组织一次对三级危险源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能单位的三级危险源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按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各车间(部室)每月进行一次对本单位三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作业区(班组)每月对四级、五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
5.5危险源的更新
5.5.1各单位每年按本文件对危险源进行更新确认,并将确认结果于七月底前报公司生产安环部。
5.5.2对属于公司管理的建设项目,在施工前,设备技术部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以便对工程承包商提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并将结果报生产安环部备案。
5.5.3当下述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单位应及时辨识危险源,更新(或补充)危险源辨识的相应表格。
5.5.3.1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等发生变化;
5.5.3.2各各车间(部室)的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或更新;
5.5.3.3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的责任单位,要对相应的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重新识别、评价,评价结果在事故处理结束5个工作日内,报生产安环部备案(书面和电子版)。
第3篇 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是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核心。为加强公司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等。
3 职责
3.1 公司行政总监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3.2 安全部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公司各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低风险即等级判定为重大风险以下(不包括重大风险)各级风险的风险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3.4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要求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5 风险评价和控制主要为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服务,要求该项工作的从业人员参与评价。评价初期,可由各级管理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进行示范,逐渐转变由从业人员自行评价,从业人员风险评价可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3.6 非本公司施工单位到公司从事某项工作时,风险评价和控制由施工单位为主、公司为辅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分析人员签字也应包括两部分人员。审核审定由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负责。
4 管理程序
4.1 风险的分级管理
4.1.1 风险评价依据本制度附录《风险评价准则》进行分级。
4.1.2 各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1.3 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部复检签字后,报公司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全部终审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该部门专(兼)职安全员终审批准。
4.1.4 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1.5 风险评价、分析职责:
4.1.5.1 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
4.1.5.2 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3 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应由各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4 生产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生产技术部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5 较重要的工艺改变应由安全部负责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6 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生产技术部负责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7 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8 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部门进行作业风险分析;
4.1.5.9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的风险应由供、销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10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1 安全防护用品应由相应的采购部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2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2 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1 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方法为工作危害分析(jha);
4.2.2 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的首选工作是危害分析(jha),其次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4.2.3 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为安全检查表法(scl);
4.2.4 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为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4.2.5 经公司领导批准的其它方法。
4.3 评价准则
公司定性风险评价按附录《风险评价准则》进行,需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由风险评价小组采用合适的评价准则。外部评价由相关资质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4.4 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4.4.1 行政总监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评价组织编制评价大纲。
4.4.2 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组织。
4.4.3 危害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4.4.4 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4.5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4.4.6 得出评价结论。
4.4.7 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3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4.4.7.1 火灾和爆炸;
4.4.7.2 冲击和撞击;
4.4.7.3 中毒、窒息和触电;
4.4.7.4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4.4.7.5 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4.4.7.6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4.4.7.7 设备的腐蚀、缺陷;
4.4.7.8 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5 确定重大风险
4.5.1 依据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4.5.2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4.5.3 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6 风险控制的内容
4.6.1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4.6.1.1 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4.6.1.2 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4.6.1.3 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情况;
4.6.1.4 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4.6.2 控制措施应包括:
4.6.2.1 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4.6.2.2 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4.6.2.3 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6.2.4 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6.3 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为重大风险的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4.6.3.1 风险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4.6.3.2 评审意见;
4.6.3.3 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6.3.4 治理时间表和负责人;
4.6.3.5 竣工验收报告。
4.7 风险信息更新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的频次一般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4.7.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4.7.2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4.7.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7.4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4.7.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8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不存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4.9 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通过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5 相关记录
《作业活动清单》
《重大危险源辨识记录》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scl)》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记录表(lec)》
《预先危险性分析记录表(pha)》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记录表(hazop)》
第4篇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目的
辨识公司范围内的危害因素,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判定出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活动中的危害辨识、评价和控制活动。
术语和定义
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
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辨识
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风险评价
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事故
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职责
总经理
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安全环保部
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环境污染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环境污染不可承受风险的治理和控制计划。
生产技术部
负责组织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生产工艺、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负责组织电气、机械设备设施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财务部
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车间
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作业范围内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实施本单位评价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计划。
工作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组织机构
公司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主管安全副总经理
副组长:安全环保部部长
成 员:各部室负责人 各车间厂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分安全专业小组;生产技术专业小组、机动能源专业小组:
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安全环保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安全环保部主管人员兼任;
生产工艺、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任;
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主管电气、机械设备人员兼任;
专业小组成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电气、机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人员。
车间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组 长:车间厂长
副组长:车间主管安全副厂长
成 员:安全员、设备技术员、生产技术员及班组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人员要求:
具有安全管理经验或具有相关专业职称的人员;
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分析、表达能力;
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
划分作业活动
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按地理区域划分;
按生产设备划分;
按作业任务划分;
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收集相关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包括:
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
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
物资: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
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
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
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
事故: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
现场工作环境(条件):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安全防护设施等情况。
危害因素识别
危害分级依据:
法律、法规(《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和《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等);
危害和事故伤亡的程度、规模;
事故发生的频率;
相关方关注程度;
财产损失额度;
降低风险的难度。
危害因素分类
按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划分危害类型。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
手代替工具工作;
物品(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不安全装束;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误动作;
其他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环境的缺陷:
作业场所的缺陷;
作业环境不良。
管理缺陷:
制度缺乏;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有缺陷;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有缺陷;
安全投入不足;
监督与日常检查;
应急救援有缺陷。
事故分类
参照《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主要分为20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辨识的对象
作业现场方面
作业现场方面主要包括作业的全过程、作业环境、劳保用品以及职业卫生方面,将以上方面融合于每一岗位或作业工种中,以“工种”为载体,贯穿作业的全过程;
主要体现于每一作业工种的人在工余、工前、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每一步骤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生产工艺流程方面:
设计方面:安全预评价、三同时、设计文件和图纸;
生产工艺方面:生产工艺适合生产条件;考虑特殊灾害的影响;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生产要求;生产作业顺序和方式适应生产现状;生产作业范围在作业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
生产保障系统:运输线路、供配电、防排水、防灭火、维修等;
变化管理方面:工艺改造、设备设施改造等的变化管理制度、变化的系统文件、人员的变化等。
设备设施方面:
全过程控制:规划、采购、安装(建设)、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
原始技术资料和图纸;
维修维护;
检测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标志产品、特殊设施。
危害辨识的方法
根据公司的生产特点与管理形式,危害辨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询问与交流法;
专家分析法;
现场观察法;
查阅记录法;
工作任务分析法;
安全检查表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主要以访谈法为主,通过召开班组会的形式,由工作小组成员对员工进行询问,与员工进行交流,从而找出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的所有伤害类型及其原因。
辨识与评价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应包括如下过程:
准备;
危害辨识;
危险源转化为风险的条件;
量化风险结果;
划分风险等级。
辨识与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
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致因因素,包括: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
在水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突水来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及融雪。
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否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火灾类型,包括: 固体材料火灾、液体或液化固体火灾、气体或液化气泄漏火灾、粉尘燃爆火灾。
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致因因素,包括:穿孔机械;铲装机械;运输机械;排土机械;破碎机械;排水机械;压风机械;支护机械。
在意外爆炸风险评价时,应考虑:燃料油;锅炉。
机动设备与交通风险评价时,应考虑采购、维护、检查、自然环境、运输物料特性、路线、时间性等因素。
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其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对人机工效进行调查时,应包括:重复运动、使用电动工具、作业姿势、座位舒适度、环境条件、易接近程度。
在对心理性危害进行识别时是否考虑了下列因素:工作因素、人为因素、个人生活环境因素。
照明测量过程应考虑应急时的照明设备、照明时间、能见度、照明源布置情况。
对识别的暴露于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机工效,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危害,应完成定量监测的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的监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监测设备定期校正的比例。
应考虑风险概述的一致性、可审核性、持续性。
风险评价方法
lec评价法:
lec法是利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值d=后果l×暴露e×可能性c
初始风险评价
凡新工艺流程、新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初始风险评价。
初始风险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
生产工艺流程风险;
危险物质风险;
设备、设施风险;
环境风险;
职业卫生风险;
管理风险;
法律、法规、标准需求;
相关方的观点。
5.4.3.3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并按危险性排序。
5.4.3.4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文件化,各单位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持续风险评价
各车间应持续地进行风险评价,及时处理重大风险。
持续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包括:
使用前检查;
计划任务观察;
设备检查;
工前危险预知;
交接班检查;
定期安全检查
定期检修;
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
根据生产特点,应制定风险评价计划如下:
冶炼作业风险评价;
工程地质风险评价;
设备设施风险评价;
职业卫生风险评价;
交通、运输风险评价;
危险物料风险评价;
火灾风险评价;
水灾风险评价;
紧急情况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
风险评审
安全环保部根据所完成的初始风险评价工作的结果,对各个车间汇总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核实,并进一步完成其他的评审工作。
核实已完成的风险评价工作:
核实每个车间列出的工种是否全面,核实主要的设备设施是否全部包括在内,核实工艺流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核实各职能部室的评价是否准确;
核实作业过程评价表中的各工种的作业过程是否有条理,是否有缺漏;
核实其采用的lec法评价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准确,核实所确定的风险等级是否准确;
核实所确定的不可承受风险是否准确;
核实所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实际、合理。
评审以下三个方面:
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搜集各个部室、车间的法规、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资料,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落实到位,即符合性、实施性和有效性;
对既往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搜集以往的事故事件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和总结;
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文件、机构和职责进行评审,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安全职责是否明确。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按照实施指南的要求执行时,可参考政府单位认可的有资质的机构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
5.4.7风险等级判定,使用lec评价法评价出以下风险等级。
五级:超过320,为非常高的风险,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考虑放弃、停止本项作业。
四级:160至320,为高风险,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纠正。
三级:70至160,为中风险,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纠正。
二级:20至70,为可能的风险,一般危险,需要关注。
一级:20以下,为可接受的风险,稍有危险,可以接受容忍。
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分级管理
风险程度在四级及以上的,定为公司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组织有管单位现场制定安全措施;
风险程度达到三级的,定为车间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车间主管领导组织车间生产、安全等有关部室现场制定安全措施;
作业风险程度达到二级的,定为工段或班组的关键任务,由工段或班组组织本单位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安全措施。
风险控制计划
对风险控制主要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的组合:
a——制定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例:技术改造、上硬件设施)
b——制定安全规章制度;
c——制定应急预案与响应;
d——制定关键任务作业指导书;
e——执行工作票制度;
f——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g——编制安全操作规程;
h——制定安全检查表(日常、专项);
i——加强培训教育;
j——保持现有措施。
安全环保部监督、协调各部室、车间对重大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各部室、车间的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实施监督、评价。
车间每年依据当年内、外部条件,对单位管理、生产活动进行一次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工作,并将辨识和危险评价结果报安全环保部。
各单位依据风险评价结果,汇总本单位的风险等级、关键任务、关键设备、关键工艺以及各类风险控制措施。
生产车间、安全环保部应根据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
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消除;
替代;
工程控制、隔离;
管理措施;
个体防护。
当员工安全健康与财产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确保员工安全健康的措施。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按《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执行。
作业过程方面的重大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作业管理制度执行。
设备设施方面的风险控制按《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执行。
工艺方面的风险控制按《工艺管理制度》及有关的生产保障系统管理制度执行。
职业危害风险控制措施按《职业危害控制制度》执行。
对危险作业或进入危险区域作业的按《许可作业管理制度》执行。认真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和《工作票制度》。
供应商与承包商方面的风险控制按《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承包商管理制度》执行。
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有关制度执行。
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工作的更新
安全环保部每年三月应组织有关单位对公司的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风险控制措施进行重新确认,如有变化予以更新。
安全环保部应定期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回顾。并根据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结果及更新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新施工项目由施工单位负责人组织对新施工项目进行危害辨识,填写《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上报安全环保部,由安全环保部进行风险评价,对新产生的重大风险制定控制措施予以实施。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危害辩识与危险评价工作:
当法律、法规更新时;
当生产活动内容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当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知识或方法有所进步认为必要时;
当安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
当有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时;
其他情况需要时。
员工教育和培训
劳动工资培训部应按照《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组织对危险源监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建立教育培训档案。
教育和培训内容如下:
危害的辨识;
危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危害可能发生事故时的危害后果;
事故案例和预案事故的措施;
自我防护方法的方法;
发生事故的报告方法。
相关文件
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gb 6441-86《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变化管理制度》
《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工艺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
《许可作业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工作票制度》
《供应商管理制度》
《承包商管理制度》
《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
相关记录
风险评价计划
风险评价计划表
序号
评价
时间
评价项目名称
评价
依据
评价
方法
控制
措施
责任
单位
风险评价结论
评价审核单位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一览表
单位: 时间: 年 月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
因素
危害
方式
可能导致的
事故
评价方式: d=lec
危险级别
控制
措施
l
e
c
d
7.3《重大危险源清单》
重要危险源清单
单位: 年度: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风险级别
责任单位
控制措施
单位责任人: 制表人:
第5篇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目的
辨识公司范围内的危害因素,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判定出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活动中的危害辨识、评价和控制活动。
术语和定义
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
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辨识
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风险评价
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事故
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职责
总经理
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安全环保部
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环境污染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环境污染不可承受风险的治理和控制计划。
生产技术部
负责组织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生产工艺、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负责组织电气、机械设备设施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财务部
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车间
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作业范围内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实施本单位评价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计划。
工作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组织机构
公司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主管安全副总经理
副组长:安全环保部部长
成 员:各部室负责人 各车间厂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分安全专业小组;生产技术专业小组、机动能源专业小组:
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安全环保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安全环保部主管人员兼任;
生产工艺、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任;
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主管电气、机械设备人员兼任;
专业小组成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电气、机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人员。
车间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组 长:车间厂长
副组长:车间主管安全副厂长
成 员:安全员、设备技术员、生产技术员及班组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人员要求:
具有安全管理经验或具有相关专业职称的人员;
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分析、表达能力;
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
划分作业活动
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按地理区域划分;
按生产设备划分;
按作业任务划分;
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收集相关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包括:
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
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
物资: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
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
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
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
事故: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
现场工作环境(条件):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安全防护设施等情况。
危害因素识别
危害分级依据:
法律、法规(《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和《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等);
危害和事故伤亡的程度、规模;
事故发生的频率;
相关方关注程度;
财产损失额度;
降低风险的难度。
危害因素分类
按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划分危害类型。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
手代替工具工作;
物品(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不安全装束;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误动作;
其他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环境的缺陷:
作业场所的缺陷;
作业环境不良。
管理缺陷:
制度缺乏;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有缺陷;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有缺陷;
安全投入不足;
监督与日常检查;
应急救援有缺陷。
事故分类
参照《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主要分为20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辨识的对象
作业现场方面
作业现场方面主要包括作业的全过程、作业环境、劳保用品以及职业卫生方面,将以上方面融合于每一岗位或作业工种中,以“工种”为载体,贯穿作业的全过程;
主要体现于每一作业工种的人在工余、工前、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每一步骤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生产工艺流程方面:
设计方面:安全预评价、三同时、设计文件和图纸;
生产工艺方面:生产工艺适合生产条件;考虑特殊灾害的影响;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生产要求;生产作业顺序和方式适应生产现状;生产作业范围在作业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
生产保障系统:运输线路、供配电、防排水、防灭火、维修等;
变化管理方面:工艺改造、设备设施改造等的变化管理制度、变化的系统文件、人员的变化等。
设备设施方面:
全过程控制:规划、采购、安装(建设)、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
原始技术资料和图纸;
维修维护;
检测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标志产品、特殊设施。
危害辨识的方法
根据公司的生产特点与管理形式,危害辨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询问与交流法;
专家分析法;
现场观察法;
查阅记录法;
工作任务分析法;
安全检查表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主要以访谈法为主,通过召开班组会的形式,由工作小组成员对员工进行询问,与员工进行交流,从而找出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的所有伤害类型及其原因。
辨识与评价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应包括如下过程:
准备;
危害辨识;
危险源转化为风险的条件;
量化风险结果;
划分风险等级。
辨识与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
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致因因素,包括: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
在水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突水来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及融雪。
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否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火灾类型,包括: 固体材料火灾、液体或液化固体火灾、气体或液化气泄漏火灾、粉尘燃爆火灾。
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致因因素,包括:穿孔机械;铲装机械;运输机械;排土机械;破碎机械;排水机械;压风机械;支护机械。
在意外爆炸风险评价时,应考虑:燃料油;锅炉。
机动设备与交通风险评价时,应考虑采购、维护、检查、自然环境、运输物料特性、路线、时间性等因素。
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其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对人机工效进行调查时,应包括:重复运动、使用电动工具、作业姿势、座位舒适度、环境条件、易接近程度。
在对心理性危害进行识别时是否考虑了下列因素:工作因素、人为因素、个人生活环境因素。
照明测量过程应考虑应急时的照明设备、照明时间、能见度、照明源布置情况。
对识别的暴露于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机工效,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危害,应完成定量监测的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的监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监测设备定期校正的比例。
应考虑风险概述的一致性、可审核性、持续性。
风险评价方法
lec评价法:
lec法是利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值d=后果l×暴露e×可能性c
初始风险评价
凡新工艺流程、新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初始风险评价。
初始风险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
生产工艺流程风险;
危险物质风险;
设备、设施风险;
环境风险;
职业卫生风险;
管理风险;
法律、法规、标准需求;
相关方的观点。
5.4.3.3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并按危险性排序。
5.4.3.4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文件化,各单位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持续风险评价
各车间应持续地进行风险评价,及时处理重大风险。
持续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包括:
使用前检查;
计划任务观察;
设备检查;
工前危险预知;
交接班检查;
定期安全检查
定期检修;
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
根据生产特点,应制定风险评价计划如下:
冶炼作业风险评价;
工程地质风险评价;
设备设施风险评价;
职业卫生风险评价;
交通、运输风险评价;
危险物料风险评价;
火灾风险评价;
水灾风险评价;
紧急情况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
风险评审
安全环保部根据所完成的初始风险评价工作的结果,对各个车间汇总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核实,并进一步完成其他的评审工作。
核实已完成的风险评价工作:
核实每个车间列出的工种是否全面,核实主要的设备设施是否全部包括在内,核实工艺流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核实各职能部室的评价是否准确;
核实作业过程评价表中的各工种的作业过程是否有条理,是否有缺漏;
核实其采用的lec法评价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准确,核实所确定的风险等级是否准确;
核实所确定的不可承受风险是否准确;
核实所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实际、合理。
评审以下三个方面:
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搜集各个部室、车间的法规、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资料,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落实到位,即符合性、实施性和有效性;
对既往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搜集以往的事故事件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和总结;
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文件、机构和职责进行评审,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安全职责是否明确。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按照实施指南的要求执行时,可参考政府单位认可的有资质的机构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
5.4.7风险等级判定,使用lec评价法评价出以下风险等级。
五级:超过320,为非常高的风险,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考虑放弃、停止本项作业。
四级:160至320,为高风险,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纠正。
三级:70至160,为中风险,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纠正。
二级:20至70,为可能的风险,一般危险,需要关注。
一级:20以下,为可接受的风险,稍有危险,可以接受容忍。
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分级管理
风险程度在四级及以上的,定为公司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组织有管单位现场制定安全措施;
风险程度达到三级的,定为车间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车间主管领导组织车间生产、安全等有关部室现场制定安全措施;
作业风险程度达到二级的,定为工段或班组的关键任务,由工段或班组组织本单位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安全措施。
风险控制计划
对风险控制主要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的组合:
a——制定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例:技术改造、上硬件设施)
b——制定安全规章制度;
c——制定应急预案与响应;
d——制定关键任务作业指导书;
e——执行工作票制度;
f——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g——编制安全操作规程;
h——制定安全检查表(日常、专项);
i——加强培训教育;
j——保持现有措施。
安全环保部监督、协调各部室、车间对重大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各部室、车间的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实施监督、评价。
车间每年依据当年内、外部条件,对单位管理、生产活动进行一次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工作,并将辨识和危险评价结果报安全环保部。
各单位依据风险评价结果,汇总本单位的风险等级、关键任务、关键设备、关键工艺以及各类风险控制措施。
生产车间、安全环保部应根据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
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消除;
替代;
工程控制、隔离;
管理措施;
个体防护。
当员工安全健康与财产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确保员工安全健康的措施。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按《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执行。
作业过程方面的重大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作业管理制度执行。
设备设施方面的风险控制按《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执行。
工艺方面的风险控制按《工艺管理制度》及有关的生产保障系统管理制度执行。
职业危害风险控制措施按《职业危害控制制度》执行。
对危险作业或进入危险区域作业的按《许可作业管理制度》执行。认真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和《工作票制度》。
供应商与承包商方面的风险控制按《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承包商管理制度》执行。
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有关制度执行。
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工作的更新
安全环保部每年三月应组织有关单位对公司的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风险控制措施进行重新确认,如有变化予以更新。
安全环保部应定期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回顾。并根据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结果及更新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新施工项目由施工单位负责人组织对新施工项目进行危害辨识,填写《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上报安全环保部,由安全环保部进行风险评价,对新产生的重大风险制定控制措施予以实施。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危害辩识与危险评价工作:
当法律、法规更新时;
当生产活动内容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当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知识或方法有所进步认为必要时;
当安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
当有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时;
其他情况需要时。
员工教育和培训
劳动工资培训部应按照《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组织对危险源监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建立教育培训档案。
教育和培训内容如下:
危害的辨识;
危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危害可能发生事故时的危害后果;
事故案例和预案事故的措施;
自我防护方法的方法;
发生事故的报告方法。
相关文件
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gb 6441-86《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变化管理制度》
《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工艺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
《许可作业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工作票制度》
《供应商管理制度》
《承包商管理制度》
《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
相关记录
风险评价计划
风险评价计划表
序号
评价
时间
评价项目名称
评价
依据
评价
方法
控制
措施
责任
单位
风险评价结论
评价审核单位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一览表
单位: 时间: 年 月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
因素
危害
方式
可能导致的
事故
评价方式: d=lec
危险级别
控制
措施
l
e
c
d
7.3《重大危险源清单》
重要危险源清单
单位: 年度: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风险级别
责任单位
控制措施
单位责任人: 制表人:
第6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管理制度
本程序描述了嘉兴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范围内的生产、经营中,为充分识别危险源并正确评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等级,选择控制手段。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公司相关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危险因素,实现对危险源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范围内的生产、经营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更新。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1386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8001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局56号文)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
1) 提供足够的人员、物项、资金等资源,保证危险源辨识工作和危险源风险控制方案的有效实施。
4.2分管副总经理
2) 组织对集团公司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策划工作。
1) 识别、建立并更新集团公司的《风险清单》和《重大风险清单》;
2) 策划公司危险因素控制的目标、指标;
3) 对各部门/所的危险源的控制绩效进行监督;
4)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管理方案或管理措施,并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 根据公司的《风险清单》、《重大风险清单》,列出;
2) 将本单位负责人审核批准的《风险清单》、《重大风险清单》报安全质监部;
3) 根据安全质监部制定的管理方案、控制措施或应急预案,并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5.1.1辨识范围
1) 危险源辨识应覆盖公司所有生产、办公及服务的各个方面;
2) 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保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对以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辨识: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由本组织还是外界所提供)。
5.1.2辨识依据
3)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明确的;
4) 相关方关注或要求的;
5) 行业标准的要求;
6) 行业单位发生的事故经历。
5.1.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采用的方法/标准为:《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标准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
5.1.4危险源辨识步骤
1) 划分作业活动;
2) 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进行分析辨识,列出危险源清单。
5.1.5危险源的更新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补充识别与评价:
1) 管理评审要求时;
2) 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3) 相关方合理的要求或抱怨时;
4) 法律、法规变化时;
5) 公司制定的方针有变化时;
6) 对危险因素的重新识别、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已辩识的危险源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风险的可允许性,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1—5),确定需要制定的目标、管理方案并加以控制,有针对的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安全目标得以实现。
5.2.1风险评价方法
根据公司运行情况,本公司采用工作过程分析法(jha)和标准相结合的防范进行评价。
作工作过程分析法主要是以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两个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危险的大小。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s:发生事故会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
评价公式:
r=l_s(注:r:风险值)
1) 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序号
分值
标准
1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2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或事件。
4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5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 危害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序号
s值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气
其它
1
5
造成人员死亡
> 100
造成区域性管道燃气用户停气、脱压或超压在1000户以上的事故
重大环境污染
2
4
造成人员重伤
>50
公司形象受到重大负面影响
3
3
造成轻伤
> 20
管道故障或泄漏造成50户(约一幢楼)管道用户停气
造成环境污染
4
2
造成人员轻微伤
>1
造成轻微环境污染
5
1
无人员伤亡
<1
燃气泄漏或故障造成一根立管户用户停气
无污染、无影响
3) 风险等级r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等级
风险(r= l×s)
控制措施
ⅴ(巨大风险)
20~25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ⅳ(重大风险)
15~16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ⅲ(中等风险)
9~12
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交流
ⅱ(可接受风险)
4~8
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定期检查
ⅰ(可忽略风险)
<4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保存记录
5.2.2判定重大风险
辩识、评价出重大风险,是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础。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判定为重大风险:
1)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列入重大危险源的项;
2)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3) 曾发生过事故,并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4)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5) 通过jha评价方法,风险等级ⅳ级(含)以上的,也评价为重大危险因素。
5.3.1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控制措施、管理方案、应急预案。根据风险评价得到的等级按下列原则确定设计、维持和改正的行动清单:
1) 消除风险;
2) 降低风险;
3) 使用个体防护装置。
5.3.2危险源的管理
4) 非重大风险可通过日常运行控制:现行的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或管理措施予以控制;
5) 重大风险的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对重大风险制定目标、指标;
根据目标、指标的要求在考虑本单位现行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或管理措施,在公司安全方针、目标、指标的框架下制定或完善相应的管理方案/办法/措施等,对重大风险予以控制;
提供设施和培训的需求并对控制技术和管理提供有关信息输入;
根据外部条件变化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及时更新危险源信息;
必要时制定应急预案;
定期对危险源控制的绩效进行监测和测量。
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位(包括场所和设施)。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及《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局56号文),我公司主要的重大危险源如下:
液化天然气(lng站存储量为220—330吨,临界量为50吨);
中压的公用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200mm的;
南湖lng站六储罐(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 mpa×m3的压力容器(群))。
5.4.1天然气
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式为ch4,常温下呈气态,-162℃以下可以液化,一般以压缩气态或液态形式储存;ch4在标准状态下密度为:0.72 kg/m3;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爆炸极限:4.9~15%;
燃烧值:35.11mj/m3。
5.4.2重大危险源分级
5.4.2.1 分级方法
1) 分级指标
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
2) r的计算方法
式中:
q1,q2,…,q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位:吨);
q1,q2,…,q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
β1,β2…,β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α— 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3) 校正系数β的取值
3)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见表2-2和附表2-3:
表6-1 校正系数β取值表
危险化学品类别
毒性气体
爆炸品
易燃气体
其他类危险化学品
β
略(本公司不涉及)
2
1.5
1
注:危险化学品类别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中分类标准确定。
4)校正系数α的取值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m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见表2-3:
表6-1校正系数α取值表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
α
100人以上
2.0
50人~99人
1.5
30人~49人
1.2
1~29人
1.0
0人
0.5
5) 分级标准
5)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2-4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表2-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
r值
一级
r≥100
二级
100>r≥50
三级
50>r≥10
四级
r<10
6)分级结果
根据嘉兴市燃气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储存情况,r值计算如下:
r=(6+4)×1.5×2=30≥10
故lng站-储配站属于三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因按照《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统一规范设置重大危险源安全警示牌的通知》(浙安监管危化〔2007〕110号)的要求设置二牌一箱,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5.4.3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控制与消除火源
禁吸烟、携带火种、穿带钉皮鞋进入燃爆区;
动火必须严格按动火手续办理动力火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易燃易爆场所使用防爆电器;
使用“防爆”工具,严禁钢质工具敲打、撞击、抛掷;
按规定安装避雷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测;
加强门卫,严禁机动车辆进入火灾、爆炸危险区、运送物料的车辆必须穿戴完好的阻火器等管制措施,正确行驶,防止发生任何故障和车祸。
2)严格控制设备质量及其安装质量
罐、槽、管线等设备及其配套仪表及其配套设施要选用质量好的合格产品,并把好质量、安装关。
管道、压力容器及其仪器等有关设施应按要求进行定期检验、检测和试压。
对设备、管线、泵、阀、仪表、报警器、监测装置等要定期进行检查、保养、维修、保持良好的状态;
按规定安装电气线路,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养,保持完好状态;
有易燃易爆物质挥发或散落的场地,高温部件要采取隔热、密闭措施;
3)防止易燃易爆物料的跑、冒、滴、漏。
4)加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
禁火区内根据“170号公约”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张贴作业场所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
杜绝“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严守工艺纪律,防止工艺参数发生变动;
坚持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淤报警器、压力表、安全阀、管线防冻保温、反腐、消防及救护设施是否完好,液体报警器是否正常;贮槽、管线、截止阀、调节阀等是否泄漏,消防通道、地沟是畅通等;
检修时,特别是易燃易爆有有毒的设施,必须做好与其他部分的隔离(如安装盲板等),并且做到彻底清洗干净,在分析合格后,并有现场监护通风良好的条件下方能进行动火等作业。
检查有否违章、违纪现象。
加强培训、教育、考核工作。
防止车辆撞坏管线及管架桥等设施。
5)安全设施要齐全完好
安全设施如消防设施、遥控装置齐全并保持完好;
贮罐安装高低液位报警器;
易燃易爆场所安装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6)泄漏后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查明泄漏源点,切断相关阀门,消除泄漏源,及时报告。
如泄漏量大,应驱散相关人员至安全处。
7)定期检测维护保养,保持设备的完好状态,检修时,要彻底清洗干净,并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作业时要有人监护及拯救后备措施,作业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品。
8)在特殊场合下(如在有毒物场所抢救、急救等),要有应急预案,抢救时正确佩戴好相应的防毒过滤器或隔离式呼吸器,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9)组织管理措施
加强对有毒物、有害物的检测,检查有毒有害物质是否跑冒滴漏;
教育、培训员工掌握有关有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及其急救法;
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设立危险、有毒、窒息性的标志;
设立急救点,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材。
6.记录
安全质监部保存危险因素识别、评价记录及公司风险清单、重大风险清单;
各部门/所负责保存本单位风险清单、重大风险清单,对于危险源辨识清单(见附录1)和危险源风险评价表(见附录2)只作为识别、评价记录由本部门保存,不再报送安全质监部。
第7篇 风险评估管理实施细则制度
1目的
明确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管理要求,运用有效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和方案,并对风险管控效果进行评价。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国华徐州电力检修公司所有业务领域的风险管理。
3引用标准及关联子系统
3.1引用标准
风险管理子系统
3.2关联子系统
生产安全与健康管理子系统
运行管理子系统
检修管理子系统
危险物品管理子系统
环境保护管理子系统
变更管理子系统
外界服务管理子系统
紧急应变与关注公众管理子系统
生产工程项目管理子系统
4专用术语定义
4.1风险
风险是指危险源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机率或概率)。危害后果和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两个要素。危害后果是危险源本身固有的性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危害后果出现或发生的几率。
4.2危险源
危险源是可能对人、财产、环境造成危害影响的根源或状态。
4.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危险源进行辩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危险源,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水平。是一种以较低成本投入、超前控制手段,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是一个pdca的管理模式,通过危险源辩识、风险分析、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措施与方案、风险管控评价等程序,实施风险管控,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范围。
4.4风险评估
根据既定的标准或准则,评价系统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4.5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是标志风险影响程度的概念。依据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一般可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两大类。
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人员安全和健康没有影响,或者影响程度很小,在可接受范围,不需要专注控制的风险,或者控制风险的成本极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
不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已超出企业可接受范围,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否则,风险一旦成为事实,企业将蒙受财务损失以及信誉危机。
对不可接受风险等级描述为重大、较大、一般。对可接受风险等级描述为低。见半定量评估细则要求。
4.6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4.7风险概述
风险概述指区域风险评估、工作活动风险评估、故障模式评估结合总称。
5执行程序
5.1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5.1.1 成立以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相关部门经理和专业主管、风险管理主管。
5.1.2 故障模式评估小组,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成员包括工程管理部专业主管、相关部门专工、班组长。
5.1.3 区域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包括部门安健环主管、运行检修专业主管、班组成员。
5.1.4 工作活动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包括部门安健环主管、运行检修专业主管、点检员、班组成员。
5.2进行风险评估方法选择与培训
5.2.1 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5.2.1.1 半定量风险评估:应用与各个生产流程中存在的人身、健康和环境方面的风险评估。
5.2.1.2 故障模式评估:应用于生产系统设备评估。
5.2.1.3工作安全分析(jsa):应用于工作进行前的风险识别和控制的风险评估。
5.2.1.4定性风险评估:主要适用于相对初级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等级的确定,不需要进行深入风险评估的项目。
5.2.1.5 专题风险评估:根据特殊需要或突发异常情况的评估,如:化学危险品、照明、通风、培训管理、风险费用管理等带有专业性质的专题评估;出现风险评估范围之外的异常情况要做专题评估;
5.2.1.6项目管理风险评估,参照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执行。
5.2.1.7 对于在年度评估后部门又新增的工作,其风险分析执行工作安全分析方法并将结果应用在作业前的风险控制单中,安健环专责人负责对分析结果的审核把关,确保开工前风险预控。
5.2.1.8 财务、经营风险评估参照其专业规定执行。
5.2.2风险评估培训
5.2.2.1培训应包括外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的讲座、国华公司的风险评估培训、公司安健环处组织的风险评估方法培训,以及部门内部的相关培训。
5.2.2.2培训人员应包括,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内的人员,各级领导及基层员工。
5.2.2.3 培训目的应根据不同的人员达到不同的水平。
5.3制定风险评估工作计划
5.3.1风险评估专业小组每年12月份应制定下一年度的风险评估工作计划,并报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列入公司的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分解至各月完成,故障模式评估计划按照其细则要求执行。
5.3.2责任部门每月按下发的风险评估计划执行,安健环处或风险评估专业小组每月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5.3.3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如需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须经风险评估专业小组进行调整并经风险评估领导小组批准,不得随意变更风险评估计划。
5.4 危害辨识
根据对人身健康、人员心理、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生产流程、财务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危害辩识。
识别发电生产流程中存在的危险源。
识别各种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
识别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源。
识别工作秩序和生产秩序变化时产生的危险源。
识别人员变化时产生的危险源。
识别项目变更发生时产生的危险源。
5.5 风险评估
5.5.1 对辩识出的危险源具有的危害进行分析,危害分析应考虑安全、健康、环保三方面的影响。
依据对危险源固有危害的分析,评价其原始风险等级。
5.5.2 风险等级
5.5.2.1 判定风险等级可依据风险后果与发生几率的综合状态考虑;也可依据风险的危害进行单一考虑。
5.6 风险控制
5.6.1 依据风险的实际状况,运行人员、维护人员制定对危险源的监视、控制措施,以及整改方案。落实各项措施及方案的实施时间、实施责任人、实施监督人。
5.6.2 对实施监视、控制措施之后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价,评价现时风险等级。
5.6.3 重大风险公司监督控制、较大风险部门监督控制、一般风险班组控制。
5.6.4 编制风险评估报告,落实整改计划。
5.6.4.1各风险评估小组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制定和下发整改计划,对需要进行重大变更才能消除和控制风险的项目应列入重大技改或重大修理予以立项。
5.6.4.2 风险评估整改计划应经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审核后批准下发。
5.7编制风险评估概述
5.7.1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风险评估小组编制公司的年度风险概述,明确公司的重大危险源和公司的风险状况。
5.7.2风险概述应上报至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总经理,使其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为其决策提供参考。
5.7.3风险概述应下发至班组,使每一名员工了解企业的风险状况。
5.8编制紧急预案
5.8.1对于那些已经采取措施或目前不能采取措施而又有较高风险的隐患,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编制紧急应变计划,明确相应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的职责和处理流程,将事故发生后的损失降低至最低水平。
5.8.2 紧急预案需经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审核并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
5.8.3 风险评估小组应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6职责
6.1细则执行负责人
6.1.1安健环处经理担任制度负责人。
6.1.2负责收集细则执行中的信息及反馈意见,不断完善。
6.1.3对本公司细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掌握风险管控的总体状况。
6.1.4对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监督并提出改进建议。
6.2细则执行人
6.2.1 安健环处风险主管担任细则执行人。
6.2.2 负责本公司年度风险概述、专项风险评估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安排。
6.2.3 负责风险评估文件的编制、汇总、发布。负责有关信息的发布和传达。
6.2.4 对风险评估中确定的风险监视、控制措施和整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6.2.5 负责对风险概述进行定期更新和发布。
6.2.6 负责本公司风险评估工作执行情况的检讨,并反馈改进建议和意见。
6.3公司总经理及风险评估领导小组
6.3.1 负责本公司风险评估的全面管理。
6.3.2 负责对风险管控提供人、财、物等资源支持。
6.3.3 负责对本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评审。
6.3.4 负责批准发布本部门风险评估报告及公司年度风险管控计划。
6.3.5 负责审阅年度风险评估概述,明确本部门的风险状况。
6.4各部门风险评估专业小组
6.4.1 参与公司风险评估工作,负责具体风险评估的实施,负责组织本专业危害辨识与分析,编制风险监视、控制措施和整改方案,并对措施、方案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负责。
6.4.2 制定年度风险评估计划,编制本部门年度风险评估概述。接受安健环处对其工作的监督检查。6.4.3 组织本部门员工开展部门风险评估活动,制定本部门的风险评估计划,并严格执行本部门下发的风险评估计划。
6.4.4 组织本部门人员参加风险评估的各项培训以及学习本部门紧急预案。向安健环处提出风险评估工作的建议。
6.5部门安健环主管
6.5.1 组织本部门风险评估工作,并对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和指导。
6.5.2 每月组织对本部门风险预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6.5.3 负责部门风险评估的培训工作.
6.5.4 负责收集风险评估改进的建议和反馈。
6.6员工
接受各种风险评估培训。严格执行风险评估流程,并逐渐形成风险意识。对风险评估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完成自己负责的风险评估整改后的计划。
7检查、评价与反馈
7.1每月对风险管控情况进行评价,对风险概述、安全隐患等文件进行更新。
7.2每年对全年风险管控情况进行检讨和评价,以确定下年度的风险管控计划。
7.3在风险管理实施中,各部门应随时向安健环处反馈本细则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并给予改善。
8附录
附录1:年度风险概述填报表
附录1:年度风险概述填报表格
年度风险概述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序号
存在风险
分类
影响
范围
危害
影响
原始
等级
监视
措施
责任人
控制
措施
责任人
现时
风险
风险治理方案
责任人
完成
期限
完成
确认
此表:适用于隐患治理或故障模式结果的应用
第8篇 危险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用来确定适用于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法规和要求的渠道。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依据,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活动有关的国家的、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控制。
3职责
3.1 安全环保部负责获取与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有关的国家的、地方的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的渠道。
3.2安全环保部负责获取与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有关的国家的、地方的质量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的渠道。
3.3安全环保部负责向各部门单位宣传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
3.4 各部门负责将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传达给本部门的员工,并遵照执行。
4程序与管理要求
4.1获取途径
与本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
a) 国际公约;
b) 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部委规章
c) 山东省法规、规章、标准
d) 淄博市法规、规章、标准
e) 执法(相关)部门的通知、公报等其他要求
4.1.1由通过互联网、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出版机构、图书馆、书店、专业性报刊杂志、咨询机构、认证机构及其他形式查询获取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1.2上级部门的通知、公报等由综合安全环保部收集整理。
4.1.3各部门从专业会议或地方报刊、杂志等索取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应及时报送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备案。
4.2登记与识别
4.2.1根据公司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结合法律、法规的最新内容及版本,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2.2根据本行业特点,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2.3组织有关部门对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组织评审确认,报公司领导审核批准,并编制《适用法律法规清单》。
4.3更新
4.3.1当现行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应重新及时识别。
4.3.2每年进行一次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更新工作。
4.3.3当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进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重新识别。
4.4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发放、实施、检查与符合性评价。
4.4.1及时将适用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摘编,并下发到相关部门单位。
4.4.2各部门单位要组织学习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安全标准化运行中严格遵守,各部门单位培训学习情况记录与安全例会台帐,班组学习情况记录于班组活动记录中。
4.4.3每年一次组织对贯彻安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现象要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建立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价记录。
4.5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4.5.1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写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下发到部门、单位及班组,各级人员应严格执行。
4.5.2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安全操作规程,下发到班组,岗位人员应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4.6评审和修订
4.6.1每年一次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颁发的制度文件进行评审,对不适宜性文件及时进行修订。
4.6.2当发生事故时,工艺、技术、材料等发生变更时,各部门单位应及时对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适用性和有效性。
4.6.3修订时应填写《文件更改审批表》,注明原因及更改内容,经安全副总批准后进行修订。
4.6.4新修订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应及时发放到岗位,保证各岗位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是最新的有效文件,原文件收回统一作废。
4.7发放、实施、检查与符合性评价。
4.7.1及时将适用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摘编,并下发到相关部门单位。
4.7.2各部门单位要组织学习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安全标准化运行中严格遵守,各部门单位培训学习情况记录与安全例会台帐,班组学习情况记录于班组活动记录中。
4.7.3每年一次对贯彻安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现象要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建立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价记录。
4.8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4.8.1负责编写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下发到部门、单位及班组,各级人员应严格执行。
4.8.2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安全操作规程,下发到班组,岗位人员应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4.9评审和修订
4.9.1每年一次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颁发的制度文件进行评审,对不适宜性文件及时进行修订。
4.9.2当发生事故时,工艺、技术、材料等发生变更时,各部门单位应及时对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适用性和有效性。
4.9.3修订时应填写《文件更改审批表》,注明原因及更改内容,经安全副总批准后进行修订。
4.9.4新修订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应及时发放到岗位,保证各岗位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是最新的有效文件,原文件收回统一作废。
附录a:风险评价准则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及风险等级判定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 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 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厂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10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厂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厂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厂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 - 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 - 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 - 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 - 8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2.1 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将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和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形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和评审。
2.2 检查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有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工艺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列出标准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
2.3 风险判定同工作危害分析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3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评价的作业条件,影响其危险性(d)的主要因素有3个:
l、e、 cd=l_ e_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法。计算公式:d= l×e×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时间;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其赋分标准见下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
相当可能
0.2
极不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0.1
实际不可能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时间(e)判定准则
分数值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2
每周一次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1
每月一次暴露
3
每天一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判定准则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
大灾难,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7
较严重,轻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40
灾难,一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3
轻微伤害,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
重大,重伤,或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
1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分数值
风险级别
危险程度
大于320
一级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160-320
二级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70-160
三级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
四级
比较危险,需要注意
小于20
五级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第9篇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明确辨识与评估危险源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以及建档监控,确保各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所有活动、产品、服务过程及工作环境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工作。
3职责
3.1 生产技术处是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负责监督检查危险源控制措施的落实、考核,并按照要求将重大危险源向安监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3.2 各部门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责任部门,负责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负责对重要危险源和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危险源辨识、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向生产技术处报备。
3.3 生产技术处负责组织机械、电气、工艺、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评价、控制工作。
3.4 总经理批准“重要危险源清单”。
4术语和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健康损害:可确定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5工作程序
⒌1危险源辨识
⒌⒈1危险源的分类
⒌⒈⒈1物理性危险源
——溜滑或不平坦的场地;
——高空作业;
——高空物体坠落;
——作业空间不足;
——未考虑人的因素(例如工作场所设计未考虑人因);
——手工搬运;
——重复性工作;
——陷阱、缠绕、烧伤和其他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
——在旅行时或作为行人,无论是在道路上还是在生产经营场所或位置的运输危险源(与运输工具
的速度和外部特征以及道路环境相关联);
——火灾和爆炸(与易燃物质的数量和性质相关联);
——可造成伤害的能源,如电、噪音、振动等(与所涉及的能源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快速释放并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储存能量(与能量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导致上肢失调的频繁重复性任务(与任务的持续时间向关联);
——能导致体温过低或热应激的不适热环境;
——造成员工身体伤害的暴力(与施害的性质相关联);
——非电离辐射(如光、磁、无线电波等)。
⒌⒈⒈2化学性危险源,因以下情况而危害健康或安全的物质:
——吸入烟雾、有害气体或尘粒;
——身体接触或被身体完全吸收的有害物质;
——过期食品或影响安全健康的食品;
——物料的储存所带来的危害。
⒌⒈⒈3生物性危险源
——受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品;
——处理皮革可能吸入的病毒、过敏源。
⒌⒈⒈4社会心理危险源
1、侥幸、冒险、麻痹
2、精神状态不良
3、工作量过度
4、烦躁、
5、恐吓等
6、其他由工作场所外部因素引发的心理危险源。
5.1.2辨识依据
a)国家、省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b)根据有关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5.1.3辨识方法
采用现场观察、查询有关资料、面谈、集中讨论进行危险源辨识
5.1.4辨识过程
5.1.4.1对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全体员工应参与危险源的识别,成立相应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小组:风险评价前,由生产技术处牵头组成风险评价小组,负责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由机械、电气、工艺、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公司工会负责人组成,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5.1.4.2划分作业活动
划分作业活动时应符合职工作业习惯和客观现实,将其看作一个有始有终的独立小系统。划分的方法有:
--按生产流程阶段名称划分
--按作业任务名称划分;
--按工艺装置控制名称划分;
--按作业区域名称划分;
--按劳动组合名称划分。
a)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工艺(活动),并画出工艺(活动)简画,确定每一工艺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
b)围绕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包括进入工作场所的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中相应设备,细分相应的活动,并针对这些活动分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情况,从人、机、物、料、环五个方面去进行辨识,辩识各项活动(设备设施)存在的带能量的物质、使用到的有害物质,能量释放可能对人产生的伤害类型等;
c)填写《危险源调查与风险评价表》,报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备案。
5.2 风险评价
5.2.1评价方法
通过定量的评价方法分析危险源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危险的大小。定量评价主要采取lec评价法。
lec评价法主要是以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评价公式:
d=l_e_c
注:d——危险性分值
a)l——将l值最小定为0.1,最大定为10,在0.1~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可能性(概率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必然出现
10
相当可能
(本公司每年数次出现)
6
可能,但不经常
本公司曾出现过
3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公司未发生过,听说过这种事情,管理状态欠佳)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公司未发生过,听说过这种事情,管理状况较好)
0.5
极不可能
(很少听说过这种事情)
0.2
实际上不可能
0.1
b)e——将e值最小定为0.5,最大定为10,在0.5~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率;
(与危险源接触的频率)
分数
连续暴露
(连续接触)
10
每天数次暴露
(每天数次接触)
6
每周数次暴露
3
每月数次暴露
(每月数次接触)
2
每年几次暴露
(每年几次接触)
1
非常罕见地暴露
(非常罕见地接触)
0.5
c)c——把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的可能性值规定为100,其它情况值为1~100之间,如下表:
危险程度(可能后果)
分数
重大伤亡事故(伤亡3人以上);
财产损失300万元以上;
100
伤亡事故(伤亡1-2人);
财产损失100万—300万;
40
永久的全残,有严重功能障碍;急性中毒;财产损失50万—100万;
15
重伤,长期接触引起慢性中毒;
财产损失1万—50万;
7
轻伤,有轻微功能障碍;轻度毒害;
财产损失1千—1 万;
3
轻微伤害,未构成轻伤;
财产损失1000元以下。
1
d)d——危险性分值。根据经验和公司的实际情况,总分在20分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总分在320分以上是高危险分值,应立即改善;总分在160~320分之间,属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总分在70~160分之间,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危险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分值
危 险 程 度
风险等级
>320
极其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ⅰ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ⅱ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ⅲ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ⅳ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ⅴ
5.2.2 确定危险源级别
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确定和评价。把d≥160的风险规定为一级风险,把70≤d<160的风险规定为二级风险,把d<70的风险规定为三级风险。把一级风险规定为公司的重要风险(重要危险源),二级风险规定为各部门的重要风险。一级风险(重要风险)将是公司和下属单位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三级风险规定为一般风险,为可承受风险。
5.2.3评价过程
各部门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在公司指导下根据本部门填写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出重要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重要危险源登记表》,报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备案,由主管安全环境副总经理审批后下发至各部门。一般风险由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后下发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制定控制措施。
5.3风险的控制
5.3.1 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5.3.1.1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对超出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或者方案。
评价级别
风险级别
控制手段
重要风险
重要风险
目标管理、运行控制、
应急准备与响应
可承受风险
一般风险
运行控制
安全培训、监督检查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控制,其途径有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对须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重要风险,对重要风险应制定应急反应措施。
5.3.1.2 风险控制策划首先应考虑消除的原则,其次考虑转移、降低、和监控,最后用个体防护手段。控制原则单成一条
5.4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控制
5.4.1针对重要风险,可采取制定目标、指标的方法,通过实施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程序实施控制管理。
5.4.2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发生可采取削减和预防的方法,限制风险的范围和时间,按如下顺序进行风险控制:消除;代替;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
5.4.3对选定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实施前应进行评价,与其具备的资源条件,技术能力和人员状况相适应,确定其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5.5危险源的回顾与持续改进
5.5.1生产技术处对危险源的评价方法进行必要的修订,并及时传达到各部门。
5.5.2 各部门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调整或变更情况,每年管理评审前,进行一次危险源的重新识别与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对已不存在的危险源剔除,对新产生的危险源进行补充。
5.5.3 当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以及由于业务发展、工艺更新、原材料替代、相关方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危险源出现较大变化时,各部门应及时重新识别、评审、评价与之相关的危险源。
5.5.4 生产技术处负责公司重要危险源的更新。
5.6危险源的登记建档与备案
5.6.1各部门对所识别的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
5.6.2各部门识别的危险源必须在生产技术处备案。
5.6.3各部门重新回顾、识别的危险源,要及时报生产技术处备案。
6危险源的监控与管理
6.1 危险源管理责任分工:
6.1.1重要度危险源由各部门上报控制措施,生产技术处审核,一般危险源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控制措施。
6.1.2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6.1.3各部门要对危险源进行控制,纳入日常安全检查和系统检查。按要求落实责任班组或责任人。检查频次每月不少于一次。
6.1.4 生产技术处对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6.2危险源的管理
6.2.1重要危险源的所在部门,对重要危险源都要有完善的安全技术控制防范措施和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安全的设备,对工作人员的水平、工作时间、职责的确定,以及对外部合同工的管理)。
6.2.2在重要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危险源点警示牌,警示标志要明显,没有污损,其内容包括名称、地点、责任人员、潜在事故类型、控制措施等。
6.2.3部门对危险源要定期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按照职责分工,立即落实整改并及时将整改结果记录存档。对查出的隐患或暂时无法整改的项目,要以书面形式,对口上报公司主管职能部门,各主管职能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组织进行危险评估并将落实整改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同时报生产技术处。
7考核
7.1危险源的管理实行分级把关,员工把关保班组,班组把关保工段,工段把关保部门,部门把关保公司。
7.2凡查出管理责任分解不到位,检查不认真,隐患整改不落实,或未建立管理档案,不按时反馈检查结果的要纳入公司月度考核。
8.记录与文件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清单
危险源检查记录
第10篇 施工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湘桂铁路提速扩能改造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工程施工中杜绝安全事故、消灭安全隐患,控制危险源的状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公司规定,结合本项目部工程施工实际状况,制定本制度。
1、开工前施工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
(1)单位工程开工前,项目部经理应组织项目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工程师、相关技术人员,对单位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消除风险的管理方法及代价进行评估,确定施工中的危险源,并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
(2)风险评估和危险源管理是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评估和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已知某种危险的存在而研究制定相关的管理、控制措施,提高项目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危险源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的状态,通过制订相关的管理、技术措施以保证危险源运行在一个可控、可预见的范围内,进行安全生产。
(3)项目部风险评估和危险源管理主要采取事前预防管理的方法:
一是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的各项安全法规、标准、公司制订的安全管理制度。2002年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作出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项目部是施工安全生产的主体,是落实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
二是强制实施许可证制度。劳务队伍必须具有安全生产许可证,项目经理、项目部主要领导具有安全培训证,安全工程师、安全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具有资质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培训上岗等。
三是执行多方位的安全培训制度。作业人员进场施工前必须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并考试合格,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定期培训,工程技术人员与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培训等。
四是定期对单位工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这是危险源管理的工作重点,在对各施工工点、环境、设备等进行全面辨识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危险源评价,制订出各项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五是使用监控系统进行现场监测与控制。利用软件、硬件技术对重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做好事故的全面预防工作。
六是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根据可能发生的同类事故案例及预先事故评估模拟结果制订出预防事故、控制事故、展开救援的方案,为后续的事故控制与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根据制订的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并指挥救援队伍快速有效地控制事故、对受伤人员进行有效的医疗处理、组织涉险人员疏散、事故灾后的清理与恢复生产等。最后根据“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逐项进行处理,并通过反馈机制加强和完善事故的事前预防措施。
2、施工中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
单位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经理应定期组织项目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工程师、相关技术人员,对单位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危险源进行评估及管理:
(1)项目部重点工程及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柳江双线特大桥、大青茅隧道)每月评估一次,确定施工中出现的新的危险源并制定落实预防措施。
(2)项目部一般工程及危险性较小的工程每季度评估一次,确定施工中出现的新的危险源并制定落实预防措施。
(3)项目部针对各种意外情况可组织临时的评估。
3、完工后风险和管理总结制度
各单位工程完工后,项目经理应组织项目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工程师、相关技术人员,对单位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危险源管理进行总结,并出具总结报告,为后续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管理经验。
4、项目部风险评估及危险源评估管理由安质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本制度自2009年4月1日起执行。
第11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就此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职责
3.1、质量环境安全部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的工作。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3、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时机。
4.1.1、公司进行初始环境评审时,要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4.1.2、以全体部门为对象,每年的第三季度的管理评审后在设定的第二年的目标前进行。
4.1.3、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4.2、危险源的辨识
4.2.1、质量环境安全部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发放到相关部门。
4.2.2、各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从其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填写“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并反馈到质量环境安全部。
4.2.3、对公司共有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备、建筑物及其周边地带的危险源辨识,由质量环境安全部进行。
4.2.4、质量环境安全部对收集回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出全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登记表”。
4.3、风险评价
4.3.1、质量环境安全部依据“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登记表”,将汇总分类后的危险源逐一填入“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表”中,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4.3.2、风险级别的确定
以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见表1)作为表的列项目,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见表2)作为表的行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在行列的交点上得出风险的评估分级(见表3)。
表1 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
严重性等级 | 等级说明 | 事故后果说明 |
ⅰ | 严重伤害 | 出现多人伤亡 |
ⅱ | 一般伤害 | 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 |
ⅲ | 轻微伤害 | 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 |
表2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
可能性等级 | 等级说明 | 事故发生的情况 |
a | 很可能 | 可能性极大 |
b | 极少 | 有可能发生 |
c | 不可能 | 很不可能,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 |
第12篇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项目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组织方案,提高施工现场安全预控有效性,根据《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22])217号)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目的与适用范围
第二条公路桥梁和隧道施工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组织实施困难,作业安全风险居高不下,一直是行业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在工程实施前,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能够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特大事故发生。
第三章评估范围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范围,可由各地根据工程建设条件、技术复杂程度和施工管理模式,以及当地工程建设经验,并参与以下标准确定。
第三条桥梁工程
一、多跨或跨径大于40m的石拱桥,跨径大于或等于150m的钢筋混凝土拱桥,跨径大于或等于350m的钢箱拱桥,钢桁架、钢管混凝土拱桥;
二、跨径大于或等于140m的梁式桥;
三、墩高或净空大于100m的桥梁工程(岩根河大桥);
四、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的特大桥、大桥工程;
五、特殊桥型或特殊结构桥梁的拆除或加固工程;
六、施工环境复杂、施工工艺复杂的其他桥梁工程。
第四条隧道工程
一、穿越高地应力区、岩溶发育区、区域地质构造、煤系地层、采空区等工程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黄土地区、水下或海底隧道工程;
二、浅埋、偏压、大跨度、变化断面等结构受力复杂的隧道工程;
三、长度3000m及以上的隧道工程,ⅵ、ⅴ级围岩连续长度超过50m或合计长度占隧道全长的30%及以上的隧道工程;
四、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工程;
五、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隧道工程;
六、施工环境复杂、施工工艺复杂的其他隧道工程。
第四章评估方法
第五条施工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为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
一、总体风险评估。桥梁或隧道工程开工前,根据桥梁或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估测桥梁或隧道工程施工期间的整体安全风险大小,确定其静态条件下的安全风险等级。
二、专项风险评估。当桥梁或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ⅲ级(高度等级)级以上时,将其中高风险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以及类似工程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普查,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估测,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六条评估方法应根据被评估项目的工程特点,选择相应的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具体评估方法的选择,可参照《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第五章评估步骤
第七条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制定评估计划、选择评估方法、开展评估方法、开展风险分析、进行风险估测、确定风险等级、提出措施建议、编制评估报告等方面。评估步骤一般为:
一、 开展总体风险评估。根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结果(若有),以及类似结构工程安全事故情况,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本项目孕险环境与孕险因子,估测事故中发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确定项目总体风险等级。
二、确定专项风险评估范围。总体风险评估等级达到ⅲ级(高度风险)以上桥梁或隧道工程,应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其他风险等级的桥梁或隧道工程可视情况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三、开展专项风险评估。通过对施工作业活动(施工区段)中的风险源普查,在分析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基础上,却大重大风险源和一般风险源。宜采用指标体系法等定量评估方法,对重大风险源发生事故的概率及损失进行分析,评估其发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对照相关风险等级标准,确定专项风险等级。
四、确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接受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专项风险等级在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的施工作业活动(施工区段),应明确重大风险源的监测、控制、预警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其他风险等级的桥梁、隧道工程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按照成本效益原则确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六章评估组织与评估报告
第八条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及专项风险评估由项目具体负责实施。
第九条评估工作负责人应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管理经验,并有参与类似工程施工的经历。
第十条风险评估工作应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反映风险评估过程的主要工作。报告内容应包括评估依据、工程概况、评估方法、评估布置、评估内容、评估结论及对策建议等。评估结论应当明确风险等级、可能发生事故的关键部位、区域或节点、事故可能性等级、规避或降低风险的建议措施等内容。
第七章实施要求
第十一条项目应根据风险评估结论,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和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对项目施工过程实施预警预控。专项风险等级在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的施工作业活动(施工区段)的风险控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重大风险源的监控与防治措施、应急预案经项目总工和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后,由建设单位组织论证或复评估。
二、项目应建立重大风险源的监测及验收、日常巡查、定期报告等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项目在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技术教育与交底;施工现场应设立相应的危险告知牌。
四、适时组织对典型重大风险源的应急救援演练。
五、当专项风险等级为ⅳ级(极高风险)且无法降低时,必须提高现场防护标准,落实应急处置措施,试情况开展第三方施工监测;未采取有效措施的,不得施工。
第十二条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应遵循动态管理的原则,当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施工队伍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第十三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费用应在项目生产费用中列支。
第十四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参照《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要求执行。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如有与国家颁布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的,以国家颁布的为准。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项目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13篇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
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减少安全风险的影响,以合理有效的管理行为获得最大安全保障。为做好本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组织机构及相应职责
成立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人员职责。
组 长:胡振潮
副组长:李国英 杨彦岭 戈红雷 于浩利 杜鹏毅
梁辛酉 李卫兵
组 员:王 瑶 孙延峰 李子强 吴海香 闫培隆
杨志杰 刘世杰 孟 伟 钟亚军
组长负责安全风险评估的全面领导工作。
副组长负责指导组织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风险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编制以及施工中的动态风险管理工作。
组员负责制定计划和策略,确定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风险等级标准和接受准则,提出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风险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具体落实本制度规定的相关内容,积极开展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组员有权要求其他相关部门参与配合安全评估与管理工作。
第二条 风险评估与管理原则
1、隧道风险评估应主要对造成人员伤亡、环境破坏、财产损失、工程经济损失、工期延误等风险事件进行评估;
2、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工作内容,风险管理是风险评估的目的,均应随着项目建设各阶段的推进而动态地进行;
3、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目标为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工期风险等;
4、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第三条 风险评估
1、确定风险的来源并分类,建立适合的风险指标体系。风险识别应提出风险指标和风险清单等结果。风险识别方法可采用核对表法、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2、风险估计和评价应建立合理、通用、简洁和可操作的风险评价模型,并按下列基本程序进:
(1)对初始风险进行估计,分别确定各风险因素对目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风险概率难以取得时,可采用风险频率代替;
(2)分析各风险因素对目标风险的影响程度;
(3)评价初始风险等级;
(4)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方案和措施;
(5)对风险进行再评价,提出残留风险。
3、风险估计和评价方法可采用专家调查法、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故障树法、模糊综合评估法、蒙特卡罗法、敏感性分析法等。
第四条 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应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将铁路隧道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最大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工期、提高效益。
2、风险管理是动态的过程,应根据施工环境的变化、工程的推进情况及时进行修正、登记及监测检查,定期反馈,随时与建设、监理单位沟通。
3、风险管理应首先针对工程特点、上阶段风险评估成果、接受准则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4、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风险目标、原则和策略;
(2)规定相关报告的内容及格式;
(3)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范围、方法与评估标准;
(4)明确工程参与各方的职责;
(5)组织开展各方自身与相互之间的风险管理及协调工作。
5、风险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按照风险接受准则,提出风险处理措施。风险处理基本措施包括风险接受、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规避。
(2)根据风险处理结果,提出风险对策表。风险对策表的内容应包括初始风险、设计或施工应对措施、残留风险等。
(3)对风险处理措施结果实施动态管理。当风险在接受范围内,隧道风险管理按预定计划执行至工程结束;当风险不可接受时,应对风险进行再处理,并重新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6、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及应急预案,形成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7、风险监测应符合下列规:
(1)制定风险监测计划,提出监测标准;
(2)跟踪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采用有效的方法及工具,监测和应对风险;
(3)报告风险状态,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提出风险处理建议。
8、风险管理的目的应使建设、监理单位等各方了解风险现状,保证相关单位各方共同利益,合理的分担风险,避免重大损失。
9、在施工期间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风险事件,应划分预警分级。根据突发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性、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可可控性等情况,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严重)和ⅳ(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第五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要求执行;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本制度由项目部安全管理部负责解释
第14篇 冶金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冶金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一、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实效性原则
3、有限范围原则
4、方法的科学性原则
5、适宜性原则
6、预防性原则
7、输出性原则
8、真实性原则
二、危险源识别的使用范围
危险源识别范围应覆盖公司矿山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所有的生产、经营过程。
2、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设施,采用新工艺的实施及管理中的预先危害因素识别。
3、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害因素识别。
4、退役、报废的系统或有害废弃物质的危害因素识别。
5、化学危险品危害因素的识别。
6、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各种危害因素的识别。
7、外部提供产品、服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
三、危险源的分类
1、按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
2、按严重程度分类: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3、按照危害类型分类:
机械危害、物理危害、生物性危害、人机工程危害、化学危害、行为危害。
四、危险源识别方法
危险源辨识为单独或联合使用下列常见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2、预先危害因素识别法
3、现场观察法
4、座谈法
5、安全调查表法
五、危险源识别的步骤
危险源识别的一般步骤为:
1、调查确定危险源。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过去的经验及事故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判断等办法来确定危险源并进行分类。
2、识别危险转化条件。
3、进行危险分级。危险分级是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危险源等级可分为以下四级:
a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多人伤亡或引起火灾、爆炸,造成设备、厂房设施毁灭性破坏者,或虽事故程度不太严重,但事故频率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影响生产者。
b级,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虽未死亡但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终身致残重伤)的伤害,或造成局部停产一个班以上者。
c级、可能造成人员局部丧失劳动能力(愈后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重伤)的伤害,或造成生产中断一个班以上者。
d级、可能造成人员微伤、轻伤、或伤愈后能在原岗位工作的一般性重伤的伤害,并未造成生产中断。
4、制定危险预防措施。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方可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六、危险源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1、危险源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引发事故“四要素”为依据,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条件。
2、危险源风险评价级别确定的规定
(1)a级由总公司确定,并对b级进行审查批准
(2)b级由分公司确定,并对c级进行审查批准
(3)c级由分公司车间确定,并对d级进行审查批准
(4)d级由分公司车间班组长确定,并开会讨论后上报车间审查批准。
3、危险源评价管理程序
(1)由班组按工种和作业内容进行讨论确定本班组危险源。
(2)危险源确定后进行分级,并由班组讨论控制措施,汇总上报车间。
(3)车间将所属班组上报危险源汇总后,召开技术人员、班组长、老工人参加的研讨会,对班组确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责任人是否妥当,进行认真研讨后上报分公司。
(4)由分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分公司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确定后,并研究具体危险源管理办法上报总公司。
(5)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室、人员对分公司上报的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制定具体管理方法,上报安委会。
4、危险源管理分工
a级――由公司各主管副总经理负责,相关职能部室负责检查,安全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分公司由经理负责,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b级――由分公司副经理负责,相关职能科室检查,安全科监督管理,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c级――由车间副主任负责,车间安全组及队长、班组长负责检查,安全组负责监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d级――由班组长负责,岗位工人负责检查,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管理。
七、危险源管理责任制
(一)有关责任人职责
1、总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的职责
(1)组织领导开展全公司矿山系统的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检查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有关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2)督促分公司或职能部室对a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对所查出的隐患实施整改措施,同时,了解全公司a级危险源的分布状况及存在重大缺陷状况。
(3)审阅和批示有关单位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并督促或组织对其及时进行整改。
(4)对全公司a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而引发的死亡及以上事故承担责任。
2、分公司经理、副经理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督促车间和科室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控制措施。
(2)对本单位a级、b级危险源按分级管理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并了解本单位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及存在的重大缺陷问题。
(3)督促车间及检查部门对a、b、c级危险源进行严格检查。
(4)审阅并批示安全科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督促或组织车间和科室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对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隐患,应及时上报公司,并检查落实临时措施加以控制。
(5)对本单位a、b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引发的事故负责。
3、车间正、副主任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车间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与有关措施。
(2)对本单位a、b、c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了解本车间危险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重大缺陷。
(3)督促车间职能组及所属班组对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
(4)及时审查并批示班组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整改材料。对新上报的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隐患,应及时向经理及安
全科报告,并对物理整改的隐患采取有效地临时控制措施。
(5)对本车间a、b、c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而导致的死亡事故负责。
4、班组长的职责
(1)负责本班组的危险源控制管理,熟悉各级危险源控制的内容,督促各岗位人员(包括本人)对各级危险源进行检查。
(2)对本班组查出的隐患当班不许整改完毕,确实无力整改的应及时上报车间,同时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临时性措施。
(3)对本班组内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对隐患整改或信息反馈方面出现的失误及由此引发的各类事故承担责任。
5、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
(1)必须熟悉本岗位有关危险源的检查控制措施内容,当班检查控制情况,严禁弄虚作假。
(2)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班组,并协助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则应采取临时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对因本人在危险源检查、信息反馈、隐患整改、采取临时措施等方面延误或弄虚作假,造成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
(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
(1)督促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制定并实施管理办法,负责综合治理。
(2)负责组织本单位对相应级别危险源危险因素的系统分析,推行控制技术,不断落实、深化、完善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3)分级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结果的验收与升级、降级及撤点、销号审查。
(4)按期深入现场检查(或抽查)本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5)负责危险源控制点的信息管理。
(6)按规定的期限及时填报危险源隐患汇总表。
(7)督促检查各级对查出或报来隐患的处理情况,及时向主管经理报告。
(8)对危险失控而引发的相应级别伤亡事故,组织认真调查分析,按本规定查清责任人并及时报告领导。
(9)负责按本规定的内容进行危险管理的考核。
(10)对因本部门工作失误或延误,造成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造成的相应级别工伤事故负责。
2、总公司职能部室职责
(1)参与a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并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对相应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2)负责本部门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职责,对下属矿分公司无力整改的危险源缺陷或隐患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安排处理。
(4)对因本部门工作延误,导致危险源失控或由此引发的死亡以上事故负责。
3、分公司有关科室职责
(1)了解本单位危险源分布情况,参加a、b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与控制管理。
(2)负责对科室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对车间无力整改的危险源隐患或缺陷,接到报告及时安排处理。
第15篇 酒店重大危险源监控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为了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控制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实现____大酒店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特制定本制度。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____大酒店(下称“酒店”)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应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和风险评价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重大危险源和风险评价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和风险评价实施方案。
酒店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价工作。
第二章 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
酒店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和申报登记范围的要求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并填写《重大危险源申报表》,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 酒店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管理数据库、档案库和定期报告制度,实现自身重大危险源的简易辨识与危险源的危险等级初次评估。
第三章 重大危险源监控评估
酒店应对重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酒店应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重大危险源档案应包括: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重大危险源报表。
每年至少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安全评估工作应由注册安全主任或注册安全评价人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主持进行,或者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格的评价机构进行。
安全评估报告应包括: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重大危险源等级;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酒店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情况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酒店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应当及时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对已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核销。
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种类和能量在意外状态下可能发生事故的最严重后果,重大危险源分为以下四级: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 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第四章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酒店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应当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需资金的投入。酒店各部门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酒店应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特别是避险方法书面告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酒店在重大危险源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五章 重大危险源缺陷和隐患治理整顿 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缺陷和隐患的立项、监控、整改、审核、销项工作制度。
对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责令其暂停经营、限期整改,经评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酒店应当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及周边环境概况;应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危险辩识与评价;应急设备与设施;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应急响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培训与演练。
酒店应当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方案和演练计划,每年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或模拟演练。
附则
本制度由酒店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39位用户关注
69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
72位用户关注
13位用户关注
85位用户关注
46位用户关注
86位用户关注
95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