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用于识别、分析和管理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它涵盖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策略制定和风险监控等多个环节,以确保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
1. 风险识别:识别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可能对业务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包括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
2. 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性及影响程度。
3. 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问题。
4. 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如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接受或风险减轻,并设定应急计划。
5. 风险监控与报告:定期检查风险状况,更新风险评估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企业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或减轻损失。通过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提高决策质量,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是满足监管要求、提升企业信誉的重要手段。
1. 建立风险评估团队:由各部门代表组成,负责风险识别和分析工作,确保全面覆盖企业各业务领域。
2. 制定风险评估标准:明确风险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如概率-影响矩阵,以标准化流程进行风险评估。
3. 实施持续风险监控:设立定期的风险评估会议,跟踪风险变化,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4.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全员风险意识。
5. 审计与改进:通过内部审计或第三方审计,定期审查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断优化改进。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是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高效管理和控制。
【第1篇】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风险管理,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承受度和风险应对策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风险是指公司经营活动中与公司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本制度所称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基于事实的信息进行分析,就如何处理特定风险以及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进行科学决策。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 各部门为公司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的责任机构,具体职责:
(一)对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
(二) 对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辨识评估出风险等级并将中、高风险以书面形式上报公司管理层,上报内容应包括:风险发生地、发生原因、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拟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三) 执行审批后的风险应对预案,并及时反馈风险的应对、解决结果;
(四) 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控,发生变化时重新评估,并根据新辨识评估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 年中、年度对风险评估管理工作进行总结。
第四条 公司企划部门为公司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具体职责:
(一)负责制定公司的风险评估方案;
(二)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工作小组;
(三)负责审核风险清单、应对预案;
(四)拟定公司风险评估报告,上报公司管理层。
(五)负责建立经营环境监控体系,切实监控并记录内、外部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修正风险识别与评估。
(六)负责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求各具体部门定期提供数据,进行指标分析;对于超过风险预警值的指标,应确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第五条财务部门的风险评估
(一)负责建立流程识别和应对会计法规、准则、制度的变化,评估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二)负责建立沟通渠道和流程参与公司业务操作流程的变化,评估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第六条 公司管理层主要职责为:
(一)审定公司各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职责;
(二)批准风险应对预案;
(三)研究、确定公司重大风险事项及应对预案;
(四)审定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报告,并报董事会审议。
第七条董事会负责审议公司管理层提交的公司风险评估报告报告,批准风险管理其他重大事项。
第三章风险评估的频率
第八条 风险评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评估的频率。
第九条 当出现下述情况时,应考虑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一)企业经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动;
(二)企业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发生重大变动;
(三)关键人员变动;
(四)企业所适用的会计准则发生重大变动;
(五)购并的发生、金融工具的使用等等涉及到复杂的会计处理要求的事项发生;
(六)其他。
第四章控制目标的设定和传达
第十条 企业董事会应当按照战略目标,设定相关的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与资产安全完整目标,并根据设定的目标合理确定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第十一条 公司董事会应定期更新和修正公司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风险管理目标;
第十二条 公司管理层应向各部门清晰传达了公司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如通过工作准备会等),并进行目标分解。
第十三条公司企划部负责风险评估方案的制订,风险评估方案须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批后执行,风险评估工作由企划部组建风险评估小组负责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
第五章风险识别
第十四条 公司各部门应当根据风险评估方案的要求,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第十五条 公司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可以采取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咨询专业机构意见等方法识别相关的风险因素,特别应注意总结、吸取企业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同行业的经验教训,加强对高危性、多发性风险因素的关注。
第十六条 各部门及子公司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战略风险方面,收集国内外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重点收集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行业状况,国内外产业政策、项目工程市场需求与供给状况等与战略有关的信息;
2.财务风险方面,收集国内外企业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重点收集企业财务报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成本核算、资金结算等方面的信息;
3.市场风险方面,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市场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重点收集主要客户资信、竞争对手等方面的信息;
4.运营风险方面,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运营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重点收集与企业治理、投资决策、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信息;
5.法律风险方面,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法律法规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重点收集国内外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往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
第十七条公司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3.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4.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5.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十八条 公司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4.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六章风险分析
第十九条 公司各部门应当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确定科学合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标准。具体如下:
表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程度
描述
说明
i
大致确定
事件可能在多数情况下发生
ii
可能
事件有时可能发生
iii
可能性不高
事件只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
iv
罕见
事件仅在很少的情况下发生
v
极不可能
事件极少的情况下发生
表二: 风险的后果或影响
程度
描述
说明
1
微不足道
没有经济损失
2
轻微
轻微经济损失
3
中度
可以得到控制,经济损失不大
4
高度
经济损失较大
5
灾难性
经济损失巨大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运用专业判断,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风险。
风险程度定性分析表
可能性
后果
微不足道
1
轻微
2
中度
3
高度
4
灾难性
5
大致确定 i
c
c
d
e
e
可能 ii
b
c
c
d
e
可能性不高iii
a
b
c
d
e
罕见 iv
a
a
b
c
d
极不可能 v
a
a
b
c
c
注:
e = 极高;要立刻停止有关工作,直到风险减低。在风险减低前有关工作须完全禁止进行。
d = 高风险;要停止有关工作,直到风险减低。如有关工作现正在进行中,须提供有效监控及紧急应变程序。
c = 中等风险;须规定有关管理职责及指引把危害控制,或在可行下进一步减低风险,如有关风险可能产生严重的危害,应作进一步危害评估及加强控制。
b = 可接受的风险;按正常运作程序管理,在不影响成本下可作进一步改善。
a = 微不足道的风险;无须作任何行动,按惯常运作。
第七章风险汇总及应对预案
第二十一条企业各部门应当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承担、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经营。
第二十二条公司各部门应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编制风险清单,并制订相应的应对预案,风险清单、应对预案须报公司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审核后,报总经理办公会审批。
第八章 风险评估报告及执行
第二十三条 公司风险评估工作小组负责编制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核后,报公司董事会审议。
第二十四条风险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评估的范围;2、风险评估的方法;3、风险清单;4、风险应对预案;
第二十五条各部门应根据董事会批准的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实施,对风险应对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反馈风险应对、解决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六条内部审计部门(或协同风险管理部门或小组)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具体部门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整改情况,形成检查记录。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如与国家日后颁布的法律、法规或经合法程序修改后的公司章程相抵触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并及时修订本制度,报董事会审议通过。
第二十八条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本制度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
****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第2篇】危险源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1、目的
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分类和危险源(风险评估)、分级,确定危险源及重大危险源(包括企业确定的重大危险源)。。提出最优控制方案,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2、适用范围
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及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公司的危险源(风险评估)范围如下: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环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3、职责
3.1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危险源(风险评估)领导工作,组织制定危险源(风险评估)和指导书,明确危险源(风险评估)的目的、范围。制定企业危险源(风险评估)计划并承担审核批准的责任。
主持年终公司风险评审工作。每年不少于1次。负责厂级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验收。
3.2安全员是危险源(风险评估)的归口管理人员,负责公司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控制,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开展全员风险培训,培训率≥95%,每年不少于1次。
3.3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参与危险源(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相关资料,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危险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直接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的危险源(风险评估)工作并承担部门相应的责任。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验收。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危险源(风险评估)计划、风险控制措施和绩效的评审/适时。负责制定部门或相关项目持续改进的计划。
3.4车间负责人参加车间级危险源(风险评估),负责车间级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验收。
4、危险源(风险评估)机构
组长:陈培峰
副组长:赵峰
成员:王祥田、张俊嘉、单胜勇、吴成军
5、危险源(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公司生产的实际情况和评价人员的水平,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 ”;“安全检查表(scl)”; “预先危险分析法(pha)”等进行危险源(风险评估)。
6、危险源(风险评估)准则
6.1危险源(风险评估)应遵循以下准则:
(1)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准则;
(2)安全生产法规的符合性准则;
(3)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有效性准则;
(4)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的可靠性准则;
(5)实现安全生产方针、目标的可能性准则;
(6)风险等级判定准则。
6.2本单位危险源(风险评估)准则:
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
评估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等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
发生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
公司外
重大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
丧失劳动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集团公司内
3
不符合集团公司的hse方针、制度、规定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省内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hse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检测、 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检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做过任何检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检测系统),或曾经做过检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检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检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3、外部评价由有关资质的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7、危险源(风险评估)、分析的范围及职责
(1)新改扩建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做安全预(设立)评价;
(2)新改扩建项目的建设阶段应由安全员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3)公司投产、运行过程中的常规和非常规以及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活动应由安全员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危险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以及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的风险由办公室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6)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应由评价资质机构进行危险源(风险评估);
(7)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企业周边环境由安全员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8、危险源(风险评估)周期
8.1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开展危险源(风险评估)。
8.2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危险源(风险评估):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技术改造项目
(4)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9、危险源(风险评估)活动实施步骤
9.1主要负责人主持危险源(风险评估)活动,成立评价小组。
9.2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评价所需材料,提交评价组织
9.3危险源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9.4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9.4.1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员复检签字后报公司主要负责人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报安全员终审批准;
9.4.2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大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轻微或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度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10、风险控制的内容
10.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0.1.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及厂的经营运行情况。重点放在火灾爆炸、中毒、泄漏、腐蚀、撞击和环境影响等因素的控制上。按照优先控制顺序,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使其风险等级达到可接受程度。
10.1.2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10.2控制措施应包括:
10.2.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10.2.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10.2.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10.2.4人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11、风险信息更新
11.1不间断的组织危险源(风险评估)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
11.2企业对于常规活动,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或检查,检查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充分性,即危险、有害因素是否得到了全面识别;看控制措施是否充分、有效,是否需要补充完善控制措施,根据国内外技术的发展,是否需要选择、更新控制措施;看风险控制效果是否达到要求,是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1.3企业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中道的隐患治理项目和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危险源(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编写实施方案,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
11.4公司发生下列情况时进行危险源(风险评估):
①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②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③技术改造项目
④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⑤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12、隐患治理
12.1评价出的隐患应及时治理,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执行。
13、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13.1危险源(风险评估)的结果由安全员组织从业人员培训学习,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危险源(风险评估)方法、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14、相关表格
作业活动清单
设备设施清单
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作业活动清单
序号
作业岗位
作业活动
设备、设施清单
序号
设备名称
位号
部门
危险源(风险评估)宣传、培训记录
培训日期
培训单位
培训人
分管领导签字
宣传、培训内容
参加人员
姓名
岗位
姓名
岗位
风险控制结果检查记录
检查日期
组织检查部门
参加检查人员
重大风险部位
风险控制措施
控制结果
分管负责人意见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危险有害因素
潜在事件及后果
风险等级
部门、装置、工艺、设施
改进措施
操作、技术人力资原需求限制
评估负责人
参考序号
隐 患 名 称
项目负责人
隐患所在位置
项目所在部门
评 价 单 位
评 审 时 间
危害事件的后果
计划完成时间
上报主管部门文号
上 报 时 间
隐 患 内 容
治 理 方 案
采取的防范措施
措施落实情况
检 查 措 施
落 实 部 门
检查措施责任人
设 计 单 位
资 金 概 算
安 全 投 资
万元
整改责任人
整 改 时 间
整改责任部门
计划完成时间
实际完成时间
整 改 情 况
跟 踪 记 录
记录人:
验 收 单 位
验 收 部 门
验 收 时 间
验 收 人
验 收 结 论
重大安全隐患
【第3篇】危险源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我厂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装置、维修设备设施、维修作业现场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以及危险源的管理。
3职责
3.1厂长组织建立危险源控制系统。
3.2厂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和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主持年终全我厂的风险评审工作。
3.3安全科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各部门确定的风险评价准则,负责我厂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和控制效果的验收,建立、更新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4各部门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低风险〔等级判定为重大风险以下(不包括重大风险)各级风险〕的风险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3.5我厂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 控制程序
4.1风险的分级管理
4.1.1我厂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价准则》进行评价分级。
4.1.2各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1.3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科复检签字,报我厂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全科终审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班组班组长或班组安全监督员终审批准。
4.1.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我厂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防范措施降低风险。
4.1.5风险评价、分析的范围及职责
4.1.5.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
4.1.5.2项目的建设应由安全科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3维修工艺改变应由技术质检科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4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生产部负责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5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6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均由所在部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的记录;
4.1.5.7维修车间的设施、设备的风险应由所在技术质检科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的记录;
4.1.5.8安全防护用品应由安全科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的记录;
4.1.5.9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0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应由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风险评价。
4.2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1工作危害分析(jha)风险评价方法。
4.2.2岗位、部位、装置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风险评价方法。
4.2.3经厂长批准的其他风险分析方法。
4.2评价准则
我厂需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由风险评价小组采用合适的评价准则。外部评价由相关资质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4.2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4.2.1厂长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各部门分管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评价组织编制评价大纲。
4.2.2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组织。
4.2.2危险源辩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4.2.4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2.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4.2.6得出评价结论
4.2.7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a.火灾和爆炸
b.冲击和撞击
c.中毒、窒息和触电
d.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e.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f.人机工程因素
g.设备的腐蚀、缺陷
h.对环境的可能影响
4.5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4.5.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4.5.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
4.5.3我厂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6风险控制的内容
4.6.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b. 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c.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我厂的经营运行情况
d.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4.6.2控制措施应包括:
a.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b.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c.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d.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3风险信息更新: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我厂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4危险源控制系统
危险源的辩识:按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和《关于开展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 56号)规定,识别我厂生产区域内的危险源。
4.9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第4篇】危险源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我厂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检测装置、维修设备设施、维修作业现场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以及危险源的管理。
3职责
3.1厂长组织建立危险源控制系统。
3.2厂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和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主持年终全我厂的风险评审工作。
3.3安全科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各部门确定的风险评价准则,负责我厂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和控制效果的验收,建立、更新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4各部门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低风险〔等级判定为重大风险以下(不包括重大风险)各级风险〕的风险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3.5我厂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控制程序
4.1风险的分级管理
4.1.1我厂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价准则》进行评价分级。
4.1.2各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1.3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科复检签字,报我厂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全科终审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班组班组长或班组安全监督员终审批准。
4.1.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我厂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防范措施降低风险。
4.1.5风险评价、分析的范围及职责
4.1.5.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
4.1.5.2项目的建设应由安全科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3维修工艺改变应由技术质检科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4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生产部负责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5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6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均由所在部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的记录;
4.1.5.7维修车间的设施、设备的风险应由所在技术质检科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的记录;
4.1.5.8安全防护用品应由安全科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的记录;
4.1.5.9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0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应由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风险评价。
4.2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1工作危害分析(jha)风险评价方法。
4.2.2岗位、部位、装置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风险评价方法。
4.2.3经厂长批准的其他风险分析方法。
4.2评价准则
我厂需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由风险评价小组采用合适的评价准则。外部评价由相关资质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4.2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4.2.1厂长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各部门分管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评价组织编制评价大纲。
4.2.2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组织。
4.2.2危险源辩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4.2.4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2.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4.2.6得出评价结论
4.2.7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a.火灾和爆炸
b.冲击和撞击
c.中毒、窒息和触电
d.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e.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f.人机工程因素
g.设备的腐蚀、缺陷
h.对环境的可能影响
4.5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4.5.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4.5.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
4.5.3我厂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6风险控制的内容
4.6.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b. 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c.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我厂的经营运行情况
d.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4.6.2控制措施应包括:
a.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b.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c.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d.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3风险信息更新: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我厂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4危险源控制系统
危险源的辩识:按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和《关于开展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 56号)规定,识别我厂生产区域内的危险源。
4.9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第5篇】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是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核心。为加强公司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等。
3 职责
3.1 公司行政总监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3.2 安全部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公司各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低风险即等级判定为重大风险以下(不包括重大风险)各级风险的风险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3.4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要求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5 风险评价和控制主要为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服务,要求该项工作的从业人员参与评价。评价初期,可由各级管理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进行示范,逐渐转变由从业人员自行评价,从业人员风险评价可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3.6 非本公司施工单位到公司从事某项工作时,风险评价和控制由施工单位为主、公司为辅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分析人员签字也应包括两部分人员。审核审定由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负责。
4 管理程序
4.1 风险的分级管理
4.1.1 风险评价依据本制度附录《风险评价准则》进行分级。
4.1.2 各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1.3 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部复检签字后,报公司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全部终审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该部门专(兼)职安全员终审批准。
4.1.4 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1.5 风险评价、分析职责:
4.1.5.1 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
4.1.5.2 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3 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应由各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4 生产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生产技术部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5 较重要的工艺改变应由安全部负责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6 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生产技术部负责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7 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8 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部门进行作业风险分析;
4.1.5.9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的风险应由供、销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10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1 安全防护用品应由相应的采购部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2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2 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1 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方法为工作危害分析(jha);
4.2.2 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的首选工作是危害分析(jha),其次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4.2.3 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为安全检查表法(scl);
4.2.4 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为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4.2.5 经公司领导批准的其它方法。
4.3 评价准则
公司定性风险评价按附录《风险评价准则》进行,需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由风险评价小组采用合适的评价准则。外部评价由相关资质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4.4 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4.4.1 行政总监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评价组织编制评价大纲。
4.4.2 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组织。
4.4.3 危害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4.4.4 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4.5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4.4.6 得出评价结论。
4.4.7 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3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4.4.7.1 火灾和爆炸;
4.4.7.2 冲击和撞击;
4.4.7.3 中毒、窒息和触电;
4.4.7.4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4.4.7.5 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4.4.7.6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4.4.7.7 设备的腐蚀、缺陷;
4.4.7.8 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5 确定重大风险
4.5.1 依据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4.5.2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4.5.3 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6 风险控制的内容
4.6.1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4.6.1.1 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4.6.1.2 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4.6.1.3 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情况;
4.6.1.4 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4.6.2 控制措施应包括:
4.6.2.1 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4.6.2.2 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4.6.2.3 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6.2.4 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6.3 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为重大风险的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4.6.3.1 风险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4.6.3.2 评审意见;
4.6.3.3 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6.3.4 治理时间表和负责人;
4.6.3.5 竣工验收报告。
4.7 风险信息更新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的频次一般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4.7.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4.7.2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4.7.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7.4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4.7.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8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不存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4.9 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通过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5 相关记录
《作业活动清单》
《重大危险源辨识记录》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scl)》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记录表(lec)》
《预先危险性分析记录表(pha)》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记录表(hazop)》
【第6篇】安全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本厂生产活动区域和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 本厂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厂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本厂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 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管理部门;
(3)安全管理部门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管理部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 标准 |
5 |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
4 |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
3 |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
2 |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
1 |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
表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 人 | 财产 (万元) | 停工 |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 本厂 形象 |
5 |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 死亡 | >;50 |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 大规模、 本厂外 |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
4 |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 丧失劳动能力 | >;25 |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 本厂内严重污染 | 行业内、本厂内 |
3 | 不符合本厂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 >;10 |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 本厂范围内中等污染 | 地区影响 |
2 | 不符合本厂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 <10 |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 装置范围污染 | 本厂及周边范围 |
1 | 完全符合 | 无伤亡 | 无损失 | 没有停工 | 没有污染 | 形象没有受损 |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 等级 |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 实施期限 |
20-25 | 巨大风险 |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 立刻 |
15-16 | 重大风险 |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 立即或近期整改 |
9-12 | 中等 |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 2年内治理 |
4-8 | 可容忍 |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4 |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本厂安全管理部门备案,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厂《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厂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厂《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 危害 | 潜在事件及后果 | 风险等级 | 部门、装置、工艺、设备 | 改进措施 | 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 | 评估 负责人 | 备注 |
1 | ||||||||
2 |
本厂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厂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厂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厂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厂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管理部门、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上一页12下一页
【第7篇】保密风险评估管理制度10.2.1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10.2.1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编号:
版本:
发布日期:
xxx汽车修理厂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实施日期: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识别、评价影响xxx汽车修理厂职业安全健康的危险源,确定、更新《重大危险源清单》,为公司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制定和危险源的控制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xxx汽车修理厂在各项管理、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风险评估与控制。
3编制依据和术语
3.1编制依据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及代码》 (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4)《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5)《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 (6)其他依据
3.2术语
(1)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2)事件:造成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3)危险源(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4)相关方:关注组织的职业安全健康状况或受其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5)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允许的全过程。
(7)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风险的状态。
(8)可容许的风险:组织根据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4.机构与职责
4.1组织机构
(1)设立风险评估小组 组 长:总经理
副组长:分管安全生产副总经理
成 员:安全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工会有关人员。
4.2职责
1)各部门负责人组织本部门进行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范文写作并将结果填入《危险源辨识及评价表》,书面报送安全管理部门。
2)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公司的危险源做进一步辩识、汇总、登记及评价。
3)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熟悉工艺、设备、电器仪表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评价。
4)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确认重大危险源清单。
5详细规定
5.1评价时机
(1)常规活动每年一次(一般不超过12个月)。
(2)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及遇有下列情况应在开始之前: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2)技术改进项目;3)生产设施的变更项目。
5.2评价依据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5.3风险评估方法
(1)安全评价表法,该评价方法,适用于所有部门员工。
(来自: 在 点 网)
(2)风险的定量评价采用《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22)中4.3条款和lec评价法进行,lec评价法适用于安全管理部门及危险辨识人员。
范文top100风险级别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见表1)。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因素中的频繁程度(见表2)。
c——如果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见表3)。
d——评价危险性大小(见表4)。
d值越大,说明危险性越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当风险评估的最终危害性分值d≥160时,评价为重大风险,必须加以整改。
下页 余下全文(转载于: 在点 网)
【第8篇】风险评估管理实施细则制度
1目的
明确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管理要求,运用有效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和方案,并对风险管控效果进行评价。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国华徐州电力检修公司所有业务领域的风险管理。
3引用标准及关联子系统
3.1引用标准
风险管理子系统
3.2关联子系统
生产安全与健康管理子系统
运行管理子系统
检修管理子系统
危险物品管理子系统
环境保护管理子系统
变更管理子系统
外界服务管理子系统
紧急应变与关注公众管理子系统
生产工程项目管理子系统
4专用术语定义
4.1风险
风险是指危险源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机率或概率)。危害后果和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两个要素。危害后果是危险源本身固有的性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危害后果出现或发生的几率。
4.2危险源
危险源是可能对人、财产、环境造成危害影响的根源或状态。
4.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危险源进行辩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危险源,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水平。是一种以较低成本投入、超前控制手段,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是一个pdca的管理模式,通过危险源辩识、风险分析、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措施与方案、风险管控评价等程序,实施风险管控,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范围。
4.4风险评估
根据既定的标准或准则,评价系统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4.5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是标志风险影响程度的概念。依据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一般可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两大类。
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人员安全和健康没有影响,或者影响程度很小,在可接受范围,不需要专注控制的风险,或者控制风险的成本极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
不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已超出企业可接受范围,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否则,风险一旦成为事实,企业将蒙受财务损失以及信誉危机。
对不可接受风险等级描述为重大、较大、一般。对可接受风险等级描述为低。见半定量评估细则要求。
4.6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4.7风险概述
风险概述指区域风险评估、工作活动风险评估、故障模式评估结合总称。
5执行程序
5.1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5.1.1 成立以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相关部门经理和专业主管、风险管理主管。
5.1.2 故障模式评估小组,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成员包括工程管理部专业主管、相关部门专工、班组长。
5.1.3 区域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包括部门安健环主管、运行检修专业主管、班组成员。
5.1.4 工作活动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包括部门安健环主管、运行检修专业主管、点检员、班组成员。
5.2进行风险评估方法选择与培训
5.2.1 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5.2.1.1 半定量风险评估:应用与各个生产流程中存在的人身、健康和环境方面的风险评估。
5.2.1.2 故障模式评估:应用于生产系统设备评估。
5.2.1.3工作安全分析(jsa):应用于工作进行前的风险识别和控制的风险评估。
5.2.1.4定性风险评估:主要适用于相对初级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等级的确定,不需要进行深入风险评估的项目。
5.2.1.5 专题风险评估:根据特殊需要或突发异常情况的评估,如:化学危险品、照明、通风、培训管理、风险费用管理等带有专业性质的专题评估;出现风险评估范围之外的异常情况要做专题评估;
5.2.1.6项目管理风险评估,参照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执行。
5.2.1.7 对于在年度评估后部门又新增的工作,其风险分析执行工作安全分析方法并将结果应用在作业前的风险控制单中,安健环专责人负责对分析结果的审核把关,确保开工前风险预控。
5.2.1.8 财务、经营风险评估参照其专业规定执行。
5.2.2风险评估培训
5.2.2.1培训应包括外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的讲座、国华公司的风险评估培训、公司安健环处组织的风险评估方法培训,以及部门内部的相关培训。
5.2.2.2培训人员应包括,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内的人员,各级领导及基层员工。
5.2.2.3 培训目的应根据不同的人员达到不同的水平。
5.3制定风险评估工作计划
5.3.1风险评估专业小组每年12月份应制定下一年度的风险评估工作计划,并报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列入公司的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分解至各月完成,故障模式评估计划按照其细则要求执行。
5.3.2责任部门每月按下发的风险评估计划执行,安健环处或风险评估专业小组每月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5.3.3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如需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须经风险评估专业小组进行调整并经风险评估领导小组批准,不得随意变更风险评估计划。
5.4 危害辨识
根据对人身健康、人员心理、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生产流程、财务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危害辩识。
识别发电生产流程中存在的危险源。
识别各种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
识别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源。
识别工作秩序和生产秩序变化时产生的危险源。
识别人员变化时产生的危险源。
识别项目变更发生时产生的危险源。
5.5 风险评估
5.5.1 对辩识出的危险源具有的危害进行分析,危害分析应考虑安全、健康、环保三方面的影响。
依据对危险源固有危害的分析,评价其原始风险等级。
5.5.2 风险等级
5.5.2.1 判定风险等级可依据风险后果与发生几率的综合状态考虑;也可依据风险的危害进行单一考虑。
5.6 风险控制
5.6.1 依据风险的实际状况,运行人员、维护人员制定对危险源的监视、控制措施,以及整改方案。落实各项措施及方案的实施时间、实施责任人、实施监督人。
5.6.2 对实施监视、控制措施之后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价,评价现时风险等级。
5.6.3 重大风险公司监督控制、较大风险部门监督控制、一般风险班组控制。
5.6.4 编制风险评估报告,落实整改计划。
5.6.4.1各风险评估小组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制定和下发整改计划,对需要进行重大变更才能消除和控制风险的项目应列入重大技改或重大修理予以立项。
5.6.4.2 风险评估整改计划应经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审核后批准下发。
5.7编制风险评估概述
5.7.1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风险评估小组编制公司的年度风险概述,明确公司的重大危险源和公司的风险状况。
5.7.2风险概述应上报至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总经理,使其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为其决策提供参考。
5.7.3风险概述应下发至班组,使每一名员工了解企业的风险状况。
5.8编制紧急预案
5.8.1对于那些已经采取措施或目前不能采取措施而又有较高风险的隐患,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编制紧急应变计划,明确相应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的职责和处理流程,将事故发生后的损失降低至最低水平。
5.8.2 紧急预案需经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审核并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
5.8.3 风险评估小组应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6职责
6.1细则执行负责人
6.1.1安健环处经理担任制度负责人。
6.1.2负责收集细则执行中的信息及反馈意见,不断完善。
6.1.3对本公司细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掌握风险管控的总体状况。
6.1.4对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监督并提出改进建议。
6.2细则执行人
6.2.1 安健环处风险主管担任细则执行人。
6.2.2 负责本公司年度风险概述、专项风险评估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安排。
6.2.3 负责风险评估文件的编制、汇总、发布。负责有关信息的发布和传达。
6.2.4 对风险评估中确定的风险监视、控制措施和整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6.2.5 负责对风险概述进行定期更新和发布。
6.2.6 负责本公司风险评估工作执行情况的检讨,并反馈改进建议和意见。
6.3公司总经理及风险评估领导小组
6.3.1 负责本公司风险评估的全面管理。
6.3.2 负责对风险管控提供人、财、物等资源支持。
6.3.3 负责对本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评审。
6.3.4 负责批准发布本部门风险评估报告及公司年度风险管控计划。
6.3.5 负责审阅年度风险评估概述,明确本部门的风险状况。
6.4各部门风险评估专业小组
6.4.1 参与公司风险评估工作,负责具体风险评估的实施,负责组织本专业危害辨识与分析,编制风险监视、控制措施和整改方案,并对措施、方案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负责。
6.4.2 制定年度风险评估计划,编制本部门年度风险评估概述。接受安健环处对其工作的监督检查。6.4.3 组织本部门员工开展部门风险评估活动,制定本部门的风险评估计划,并严格执行本部门下发的风险评估计划。
6.4.4 组织本部门人员参加风险评估的各项培训以及学习本部门紧急预案。向安健环处提出风险评估工作的建议。
6.5部门安健环主管
6.5.1 组织本部门风险评估工作,并对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和指导。
6.5.2 每月组织对本部门风险预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6.5.3 负责部门风险评估的培训工作.
6.5.4 负责收集风险评估改进的建议和反馈。
6.6员工
接受各种风险评估培训。严格执行风险评估流程,并逐渐形成风险意识。对风险评估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完成自己负责的风险评估整改后的计划。
7检查、评价与反馈
7.1每月对风险管控情况进行评价,对风险概述、安全隐患等文件进行更新。
7.2每年对全年风险管控情况进行检讨和评价,以确定下年度的风险管控计划。
7.3在风险管理实施中,各部门应随时向安健环处反馈本细则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并给予改善。
8附录
附录1:年度风险概述填报表
附录1:年度风险概述填报表格
年度风险概述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序号
存在风险
分类
影响
范围
危害
影响
原始
等级
监视
措施
责任人
控制
措施
责任人
现时
风险
风险治理方案
责任人
完成
期限
完成
确认
此表:适用于隐患治理或故障模式结果的应用
【第9篇】安全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本厂生产活动区域和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 本厂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厂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本厂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 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管理部门;
(3)安全管理部门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管理部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人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本厂
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
本厂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本厂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本厂内
3
不符合本厂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本厂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本厂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本厂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本厂安全管理部门备案,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厂《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厂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厂《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危害
潜在事件及后果
风险等级
部门、装置、工艺、设备
改进措施
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
评估
负责人
备注
1
2
(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厂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本厂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厂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厂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厂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厂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管理部门、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第10篇】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
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减少安全风险的影响,以合理有效的管理行为获得最大安全保障。为做好本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组织机构及相应职责
成立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人员职责。
组 长:胡振潮
副组长:李国英 杨彦岭 戈红雷 于浩利 杜鹏毅
梁辛酉 李卫兵
组 员:王 瑶 孙延峰 李子强 吴海香 闫培隆
杨志杰 刘世杰 孟 伟 钟亚军
组长负责安全风险评估的全面领导工作。
副组长负责指导组织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风险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编制以及施工中的动态风险管理工作。
组员负责制定计划和策略,确定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风险等级标准和接受准则,提出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风险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具体落实本制度规定的相关内容,积极开展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组员有权要求其他相关部门参与配合安全评估与管理工作。
第二条 风险评估与管理原则
1、隧道风险评估应主要对造成人员伤亡、环境破坏、财产损失、工程经济损失、工期延误等风险事件进行评估;
2、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工作内容,风险管理是风险评估的目的,均应随着项目建设各阶段的推进而动态地进行;
3、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目标为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工期风险等;
4、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第三条 风险评估
1、确定风险的来源并分类,建立适合的风险指标体系。风险识别应提出风险指标和风险清单等结果。风险识别方法可采用核对表法、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2、风险估计和评价应建立合理、通用、简洁和可操作的风险评价模型,并按下列基本程序进:
(1)对初始风险进行估计,分别确定各风险因素对目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风险概率难以取得时,可采用风险频率代替;
(2)分析各风险因素对目标风险的影响程度;
(3)评价初始风险等级;
(4)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方案和措施;
(5)对风险进行再评价,提出残留风险。
3、风险估计和评价方法可采用专家调查法、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故障树法、模糊综合评估法、蒙特卡罗法、敏感性分析法等。
第四条 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应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将铁路隧道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最大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工期、提高效益。
2、风险管理是动态的过程,应根据施工环境的变化、工程的推进情况及时进行修正、登记及监测检查,定期反馈,随时与建设、监理单位沟通。
3、风险管理应首先针对工程特点、上阶段风险评估成果、接受准则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4、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风险目标、原则和策略;
(2)规定相关报告的内容及格式;
(3)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范围、方法与评估标准;
(4)明确工程参与各方的职责;
(5)组织开展各方自身与相互之间的风险管理及协调工作。
5、风险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按照风险接受准则,提出风险处理措施。风险处理基本措施包括风险接受、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规避。
(2)根据风险处理结果,提出风险对策表。风险对策表的内容应包括初始风险、设计或施工应对措施、残留风险等。
(3)对风险处理措施结果实施动态管理。当风险在接受范围内,隧道风险管理按预定计划执行至工程结束;当风险不可接受时,应对风险进行再处理,并重新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6、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及应急预案,形成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7、风险监测应符合下列规:
(1)制定风险监测计划,提出监测标准;
(2)跟踪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采用有效的方法及工具,监测和应对风险;
(3)报告风险状态,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提出风险处理建议。
8、风险管理的目的应使建设、监理单位等各方了解风险现状,保证相关单位各方共同利益,合理的分担风险,避免重大损失。
9、在施工期间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风险事件,应划分预警分级。根据突发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性、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可可控性等情况,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严重)和ⅳ(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第五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要求执行;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本制度由项目部安全管理部负责解释
【第11篇】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减少安全风险的影响,以合理有效的管理行为获得最大安全保障。为做好本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组织机构及相应职责
成立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人员职责。
组 长:胡振潮
副组长:李国英 杨彦岭 戈红雷 于浩利 杜鹏毅
梁辛酉 李卫兵
组 员:王 瑶 孙延峰 李子强 吴海香 闫培隆
杨志杰 刘世杰 孟 伟 钟亚军
组长负责安全风险评估的全面领导工作。
副组长负责指导组织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风险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编制以及施工中的动态风险管理工作。
组员负责制定计划和策略,确定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风险等级标准和接受准则,提出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风险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具体落实本制度规定的相关内容,积极开展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组员有权要求其他相关部门参与配合安全评估与管理工作。
第二条 风险评估与管理原则
1、隧道风险评估应主要对造成人员伤亡、环境破坏、财产损失、工程经济损失、工期延误等风险事件进行评估;
2、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工作内容,风险管理是风险评估的目的,均应随着项目建设各阶段的推进而动态地进行;
3、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目标为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工期风险等;
4、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第三条 风险评估
1、确定风险的来源并分类,建立适合的风险指标体系。风险识别应提出风险指标和风险清单等结果。风险识别方法可采用核对表法、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2、风险估计和评价应建立合理、通用、简洁和可操作的风险评价模型,并按下列基本程序进:
(1)对初始风险进行估计,分别确定各风险因素对目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风险概率难以取得时,可采用风险频率代替;
(2)分析各风险因素对目标风险的影响程度;
(3)评价初始风险等级;
(4)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方案和措施;
(5)对风险进行再评价,提出残留风险。
3、风险估计和评价方法可采用专家调查法、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故障树法、模糊综合评估法、蒙特卡罗法、敏感性分析法等。
第四条 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应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将铁路隧道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最大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工期、提高效益。
2、风险管理是动态的过程,应根据施工环境的变化、工程的推进情况及时进行修正、登记及监测检查,定期反馈,随时与建设、监理单位沟通。
3、风险管理应首先针对工程特点、上阶段风险评估成果、接受准则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4、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风险目标、原则和策略;
(2)规定相关报告的内容及格式;
(3)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范围、方法与评估标准;
(4)明确工程参与各方的职责;
(5)组织开展各方自身与相互之间的风险管理及协调工作。
5、风险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按照风险接受准则,提出风险处理措施。风险处理基本措施包括风险接受、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规避。
(2)根据风险处理结果,提出风险对策表。风险对策表的内容应包括初始风险、设计或施工应对措施、残留风险等。
(3)对风险处理措施结果实施动态管理。当风险在接受范围内,隧道风险管理按预定计划执行至工程结束;当风险不可接受时,应对风险进行再处理,并重新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6、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及应急预案,形成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7、风险监测应符合下列规:
(1)制定风险监测计划,提出监测标准;
(2)跟踪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采用有效的方法及工具,监测和应对风险;
(3)报告风险状态,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提出风险处理建议。
8、风险管理的目的应使建设、监理单位等各方了解风险现状,保证相关单位各方共同利益,合理的分担风险,避免重大损失。
9、在施工期间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风险事件,应划分预警分级。根据突发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性、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可可控性等情况,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严重)和ⅳ(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第五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要求执行;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本制度由项目部安全管理部负责解释
【第12篇】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是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核心。为加强公司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等。
3 职责
3.1 公司行政总监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3.2 安全部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公司各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低风险即等级判定为重大风险以下(不包括重大风险)各级风险的风险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3.4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要求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5 风险评价和控制主要为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服务,要求该项工作的从业人员参与评价。评价初期,可由各级管理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进行示范,逐渐转变由从业人员自行评价,从业人员风险评价可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3.6 非本公司施工单位到公司从事某项工作时,风险评价和控制由施工单位为主、公司为辅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分析人员签字也应包括两部分人员。审核审定由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负责。
4 管理程序
4.1 风险的分级管理
4.1.1 风险评价依据本制度附录《风险评价准则》进行分级。
4.1.2 各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1.3 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部复检签字后,报公司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全部终审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该部门专(兼)职安全员终审批准。
4.1.4 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1.5 风险评价、分析职责:
4.1.5.1 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
4.1.5.2 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3 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应由各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4 生产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生产技术部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5 较重要的工艺改变应由安全部负责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6 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生产技术部负责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7 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8 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部门进行作业风险分析;
4.1.5.9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的风险应由供、销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10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1 安全防护用品应由相应的采购部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2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2 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1 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方法为工作危害分析(jha);
4.2.2 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的首选工作是危害分析(jha),其次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4.2.3 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为安全检查表法(scl);
4.2.4 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为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4.2.5 经公司领导批准的其它方法。
4.3 评价准则
公司定性风险评价按附录《风险评价准则》进行,需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由风险评价小组采用合适的评价准则。外部评价由相关资质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4.4 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4.4.1 行政总监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评价组织编制评价大纲。
4.4.2 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组织。
4.4.3 危害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4.4.4 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4.5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4.4.6 得出评价结论。
4.4.7 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3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4.4.7.1 火灾和爆炸;
4.4.7.2 冲击和撞击;
4.4.7.3 中毒、窒息和触电;
4.4.7.4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4.4.7.5 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4.4.7.6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4.4.7.7 设备的腐蚀、缺陷;
4.4.7.8 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5 确定重大风险
4.5.1 依据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4.5.2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4.5.3 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6 风险控制的内容
4.6.1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4.6.1.1 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4.6.1.2 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4.6.1.3 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情况;
4.6.1.4 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4.6.2 控制措施应包括:
4.6.2.1 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4.6.2.2 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4.6.2.3 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6.2.4 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6.3 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为重大风险的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4.6.3.1 风险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4.6.3.2 评审意见;
4.6.3.3 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6.3.4 治理时间表和负责人;
4.6.3.5 竣工验收报告。
4.7 风险信息更新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的频次一般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4.7.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4.7.2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4.7.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7.4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4.7.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8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不存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4.9 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通过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5 相关记录
《作业活动清单》
《重大危险源辨识记录》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scl)》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记录表(lec)》
《预先危险性分析记录表(pha)》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记录表(hazop)》
56位用户关注
80位用户关注
17位用户关注
65位用户关注
65位用户关注
28位用户关注
4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