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检测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企业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免受潜在危害的影响,通过系统性的监测、评估和控制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它涵盖了一系列环节,包括识别危害、风险评估、检测方法选择、定期检测、结果分析、报告编制、预防措施制定及改进等。
1. 危害识别:通过对工作场所、设备、材料和工艺流程的全面审查,确定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危害。
2. 风险评估:评估每个识别出的危害对员工健康的风险程度,确定其优先级和处理策略。
3. 检测方法:选择适合的检测仪器和技术,确保能够准确、有效地测量和记录各种职业危害。
4. 定期检测:设定合理的检测频率,执行定期检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5. 结果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改善措施提供依据。
6. 报告编制:编制详细的检测报告,包括检测结果、分析结论和建议措施。
7. 预防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
8. 培训与教育: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
9. 监督与改进:设立监督机制,定期评估制度执行效果,持续改进管理措施。
职业危害检测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于:
1. 保障员工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力。
2. 法规合规: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劳动安全法规,避免因违规而产生的罚款和法律责任。
3. 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对员工福利和责任的重视,提升公众对企业的好感度。
4. 防止事故: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风险,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 设立专门的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2. 定期邀请专业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确保检测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3. 强化内部沟通,鼓励员工参与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建立反馈机制。
4. 提供充足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和人员培训,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5. 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应对可能出现的职业危害事件,减少损失。
通过上述方案,企业可以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危害检测管理制度,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1篇 某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及时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并结合作业现场实际,提供有效的检测数据, 进行科学的评价,对超出国家职业危害限值标准的作业场所制定各种防范对策和技术改造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因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过高对员工造成的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单位安委会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
3、工作职责
3.1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案,规范检测方法,并对检测结果做出分析报告;
3.2本单位安委会具体负责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按照事业部安委会要求开展检测工作。
3.3在本单位实施检测工作时,各部门经理以及兼职安全员需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
4、工作内容
4.1某工厂安委会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进行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档案,并向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同时向员工公布。
4.2检测原则
4.2.1内部检测与专业服务机构评价检测相结合;
4.2.2定期检测与日常检测相结合。
4.3检测范围
4.3.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包括危害因素种类,检测时间、地点、浓度(强度)、国家允许标准及评价结论等内容。
4.3.2定期检测范围应包括能源动力作业场所(制冷车间)、生产作业场所(前处理超高温杀菌工段、配料工段,灌装工段)、化验室等。
4.3.3对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和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制冷岗位)进行日常检测,设置检测系统或自动报警装置,并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和登记管理,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4.4检测类别及方法
4.4.1评价检测
可以分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4.4.2定期检测
4.4.2.1粉尘检测,包括配料间、小料房,检测频率为1次/年;
4.4.2.2噪声检测,包括氨制冷车间、前处理岗位、灌装岗位,检测频率为1次/年;
4.4.2.3高温检测,主要指前处理作业岗位人员密集处,检测时段应集中在夏季出现高温时的工作时间段内;
4.4.2.4有毒物质浓度检测,主要指氨制冷车间,检测频率为1次/季度。
4.4.3日常检测,针对氨制冷车间等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应设置检测系统自动报警装置并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前处理车间、设置专用温湿度计,并保证温度指示准确、清晰。
4.4.4检测组织实施
评价检测由依法设立的并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检测由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及某工厂专职安全管理员组织实施,各部门兼职安全员积极配合。
4.4.5检测方法
检测与评价工作应当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gbz-t 210.4-200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 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3-2009)等相关标准进行,亦可形成企业内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现场直读式快速检测仪器,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5、工作记录
5.1《液态奶事业部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档案》
5.1.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台帐》
5.1.1.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报告》;
5.1.1.2《高温作业场所温度测定记录》;
5.1.1.3《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记录》;
5.1.1.4《作业场所生产性噪声检测结果记录》;
5.1.1.5《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检测结果记录》。
6、相关法律、法规清单
6.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6.2《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gbz-t 210.4-2008);
6.3《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 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
6.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
6.5《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
6.6《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
6.7《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3-2009)。
第2篇 职业危害检测监测评价管理制度
为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二)本公司必须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粉尘:存在于开料、打磨。
2、噪声:存在于开料。
(三)公司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工作,正常生产情况下每月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进行一次日常监测,每周对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进行一次日常监测,并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用具的使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企业自身不具备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日常监测。
(四)公司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辨识和评估:
1、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公司生产现场情况,确定职业危害检测点,并绘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2、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检测地点或岗位,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
3、对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4、当作业场所、工艺过程、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开展辨识评估。
(四)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每年对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检查,对不符合防尘要求的作业场所及时整改。
(五)检测结果的记录、报告和公示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应建立检测结果档案。
2、每次检测结果数据应及时分析、充分利用。
3、每次日常监测、检测与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公示,公示地点为检测点及人员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公示内容包括检测地点、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检测结果、职业接触限值、评价等。
(六)检测费用列入职业病防治经费开支。
职业健康制度: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方案(40篇)
47位用户关注
职业健康制度: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重要性(42篇)
83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
99位用户关注
职业健康制度: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汇编【16篇】
5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