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物品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抢救物品清单:明确哪些设备、工具或物资属于抢救物品,如急救箱、灭火器、防护装备等。
2. 存储与维护:规定抢救物品的存放位置、存储条件和定期检查维护的流程。
3. 使用与操作:制定抢救物品的使用指南,包括正确操作方法、紧急情况下如何快速获取和使用。
4.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员工进行抢救物品使用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5. 记录与报告:建立完善的使用记录和异常报告制度,以便追踪物品状态和使用情况。
1. 物品采购:确保所有抢救物品符合行业标准和安全规定,从合格供应商处采购。
2. 库存管理:定期盘点,防止物品丢失或过期,及时补充缺失或失效的物品。
3. 维护保养:制定定期维护计划,包括清洁、检查和必要的性能测试。
4. 应急预案: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针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明确抢救物品的角色。
5. 法规遵守:确保管理制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避免法律风险。
抢救物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命保障:在紧急情况下,抢救物品能够迅速提供救助,可能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生命安全。
2. 财产保护:有效使用抢救物品可以减少财产损失,降低事故影响。
3. 法规合规:良好的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满足法规要求,避免因不合规而面临的罚款或诉讼。
4. 企业形象:体现企业对员工安全的关注和负责任的态度,提升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
1. 设立专门负责部门:由专人负责抢救物品的管理,确保制度的执行。
2. 制定详细规程:明确每项抢救物品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形成书面文件。
3. 实施定期培训:通过模拟演练和理论教学,提高员工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4. 强化监督与反馈:设立检查机制,定期评估制度执行效果,根据反馈调整和完善。
5. 激励与奖惩:对于严格执行制度的员工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疏忽职责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
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构建一个有效的抢救物品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为企业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第1篇 医院仪器设备抢救物品消毒管理规定
医院仪器设备、抢救物品消毒管理规定(三)
1、护理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凡是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法灭菌;凡中度危险性物品,可选用中效消毒法或高效消毒法;凡低度危险性物品,可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适当方法进行灭菌消毒。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应每天消毒,每日更换灭菌水。备用的氧气湿化瓶应每周消毒1-2次。手电筒、血压计、听诊器、微量泵、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仪器,应保持清洁,每周擦拭消毒1-2次,疑有污染时随时消毒。开口器、压舌板、口咽通气管、简易呼吸囊等每次使用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干燥保存。雾化器、吸引器、呼吸机等器材管道定期或每次使用结束后行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3、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领用、保管、使用、处理、毁形等各环节,应严格按照《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规范》执行,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在密闭保存的前提下,可不行毁形及浸泡消毒。
4、有仪器设备、抢救物品消毒专用登记本,每次消毒后应及时记录。
第2篇 附五医院抢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
第五医院抢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
1、各科室抢救物品、药品要专人保管,定量定位放置,剧麻药品加锁,保证应急时使用。
2、抢救室、抢救车的物品、药品、器械一律不得外借,并三班交班,要有记录。
3、核对抢救药品有效期,每周一次,有记录。防止积压变质,如有变色、沉淀、过期、标签模糊等不得使用。
4、掌握各种物品的性能,及时消毒,注意保养,防止生锈、霉烂、虫蛀等现象,提高使用率。
5、有效期低于3个月的,要有警示标志,建立药品、液体的有效期警示本。
6、凡因不负责任造成丢失、损坏,应根据医院赔偿制度处理。
7、抢救结束后,应立即清查一切物品、药品器械,并补充全以备急用。
8、护士长每个月要进行质控检查一次,并有详细内容记录。
3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