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劳务调研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05-15

劳务调研报告

第1篇 县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劳务输出:推动通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量

摘要: __,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__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

___,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__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县。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兴农强工”战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着力培育各类技能人才,大抓劳务输出,走出了一条“输出,致富,创业”的良性循环路子,劳务输出成为农民眼里的“铁秆庄稼”,劳务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摇钱树”,劳务经济成为富民强县的“聚宝盆”,劳务输出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盘点__劳务输出成果,__年有这么几组数据: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2.51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4万人、品牌项目培训300人;登记回乡创业人员1450名;输转各类务工人员10.16万人,其中输送拾花工1.8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2亿元。劳务输出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活力,盘活了全县经济,特别是在集聚了人才、增加了收入方面贡献突出,锤炼了“三类人才”,即:致富能人、企业高管、企业家,务工多年的人员大多是当地或本村的致富能人,从打工中走向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的枚不胜举,经劳务拼搏成为企业家的佼佼者甚多,“输出一人,带动百人,创收千万”的劳务输出理念深入人心,劳务输出成果辉煌。同时,劳务输出是扶贫开发的主渠道,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贫困户依靠劳务增收高、脱贫快,整村扶贫推进依靠劳务反弹小、见效快,“增收抓劳务”已形成共识。

盘算通渭劳务发展历程,可谓艰苦爬坡,蜕变成型。最初劳务输出者,源于耕地少、饥荒频发之因,迫于口粮不足、添饱肚皮之窘,被动地输出搞副业,这种现象尤为在南部乡镇突出。经多年发展变化,全县劳务输出实现了量变和质变,输出人数逐年增多,输出主因已从“食”转变到“创”,务工人员不再为“吃饱渴足”奔波,而为“创业兴体”奋斗,创办经济实体的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被动输出走向主动输出,形成“十万劳务大军”闯天下的壮观情景。潜析通渭劳务发展进程,可概括为“三个拓展”:输出领域由矿山采挖、建筑打杂拓展到电子制造、综合服务等行业,覆盖全国各行各业;输出地域由本省务工拓展到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及一线城市,遍布全国各地;输出人员由身无一技的苦力型务工拓展到身怀多技的技能型务工,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盘查劳务输出中的存在的不足,梳理制约和阻碍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概括为“三低一弱”:一是劳务培训率较低,受培训资金不足、培训设施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输出人员中受技能培训的比例低,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上岗技能缺乏,大规模向发达城市输出有难度;二是就业稳定率较低,由于专业技术缺乏,导致部分务工人员在技能含量低的企业间来回寻岗位,月头找工作,季末愁工作,存在“有活就干,无活就窜”的现象,外出就业不稳定;三是劳务收入比较低,因输出人员中普工所占比例大,在本岗位中拿着最低档的劳动报酬,劳务总收入增幅小,劳务收入增长比与劳务人数增长比不同步,与兄弟县区相比人均劳务收入较低;四是维权保障能力弱,受文化程度、劳动保障政策知晓、务工环境等因素影响,未签劳动合同、未参加社会保险、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侵犯务工人员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不知何处维权申诉,个别务工人员采取忍让、等待、求情、诉苦的办法化解,自身维权能力较弱。

__劳务输出发展至今,成绩斐然,问题犹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关乎到群众的冷暖安危、安居乐业;扩大劳务经济效益,关系到全县的繁荣稳定、持续发展。如何将劳务输出这项“大就业”转化为“收入大”,实现倍增效应,成为支柱产业,是人社部门思考的又一新课题。作为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负责人,我认为在新时期做好劳务工作,应做到“四突破一放大”:

第一,利用电子网络媒介,在信息宣传上求突破。人力资源与劳务信息供需不对称,致使部分务工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不能根据自身特长找工作,影响务工收入。在劳务信息宣传媒介上,要转变传统方式,积极借助政府、部门网站,顺应手机、电脑的普及和上岗功能,及时发布和更新劳务用工信息,让远在千里的务工人员通过上网浏览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劳务用工信息,开展应聘对接,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劳务培训上求突破。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有岗位,稳就业、有保障”,着力抓好技能、普法、维权等环节的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适应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培训过程中,注重“三个层面”的培训:一是劳动技能知识,结合当地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侧重于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及《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文;三是个人维权常识,主要是预防侵权、侵权后的维权,让务工人员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能够体面务工,体面获取工资等福利报酬。

第三,搭建劳务输转平台,在劳务基地上求突破。根据劳务用工市场需求,按照 “北上南下,东进西入,遍及全国”的工作思路,主动洽谈对接,创建适合本县务工人员就业的劳务基地。在常年性输出上,重点打造“三大区域”劳务基地,即:京津地区以保安、家政、餐饮服务为主的劳务基地,东南沿海地区以电子、服装、食品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务基地,西北地区以建筑、采矿、运输为主的劳务基地;在季节性输出上,主要以赴疆拾花和就地就近务工为主,让务工人员农忙在家干活、农闲在外务工,做到农业生产与务工挣钱两不误、两结合。

第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在劳务收入上求突破。发展劳务经济要树立“大市场,多输出,高收入”的意识,既要拓宽县内劳务市场,又要发展县外劳务市场,关键点放在务工人员的收入上,确保输出人数与劳务收入同步上升。在输出方式上,着力畅通输出渠道,采取“多轮驱动”:政府推动,能人带动,品牌促动,亲友发动,劳务中介机构拉动,使劳务输出进一步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在增加劳务收入上,引导务工人员转变“单干”的思想,发扬团队精神,向“合包”方向发展,通过小股人员的承包揽活,提高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

第五,鼓励引导返乡创业,放大劳务输出效益。坚持“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送人才,引回老板”的工作理念,做好“输出”与“回引”两篇文章,积极引导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办实体,大力发展劳务“回归经济”。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协调落实回乡创业者在资金、用工、场地、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让更多的积累资金、掌握技术、懂得管理、善于经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要改善行政管理体制,清除农民工创业的各种制度障碍,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严禁乱收费、乱摊派等影响、干扰创业的行为,优化创业环境,努力使农民工创业者的人数有较大增加。在实施农民工创业工程过程中,抓好“四项环节”(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构建创业平台、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五大难题”(信息、技术、资金、场地、人才等难题),广泛调动农民创业及各方支持创业的积极性,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以创业促和谐。

第2篇 探索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调研报告

探索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开展“探索劳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的通知要求,__市就业办拿出专门人员,认真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据调查,__市现有人口8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5.9万人,是全省名副其实的农业县级大市之一。其中,农村劳动力39.8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9.5%。城镇劳动力9.8万人,占城区人口的47%。我市城乡劳动力需要就业或转移就业的存量4.4万人,这4.4万人当中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35岁以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35岁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靠进城当季节性临时工,一部分在家务农,真正可利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少。据初步调查,全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5800多人,其中,新长劳动力4200多人,城镇20__多人(含大、中专1000人,职校、高、初中1000人),农村20__多人,复转军人200多人,有就业愿望的城镇其他人员1600多人。据统计每年企业用工将在15000人以上。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近年来为保障用工单位招聘和求职者充分就业,市劳动就业办公室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开办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洽谈会,除中心市场常年开办外,每年春节后还组织外来劳动力专项洽谈会4-6次,开办企业用工大型洽谈会、失业职工再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农村劳动力专项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市场90多次,市场成交近6000人。

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企业用工仍缺口较大,每年约1万人左右。目前,劳动力短缺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部分企业表现在设备闲置,大宗订单不敢接,给我市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劳动力短缺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水产加工、塑料加工、建筑业、机械制造的铸造工等行业。缺口较大的企业有晟鼎服饰、绮丽制衣、永丰塑料、鸿源台钳、汤姆水产、北海食品、东天革皮革等企业,用工缺口大约6000多人。

二、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及管理情况

截止到8月底,有外来人员2.4万人,其中属于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范围的有1.96万人,主要集中服装及工艺品加工3185人、建筑装饰2692人、商品零售批发业20__人、水产加工23500人、机械制造业2615人、石材加工1768人,其他行业6990人。

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规定,凡是外来务工人员到市打工,必须持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登记证》和其他有效证件,到我市劳动力市场办理求职登记,劳动力市场为其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证》,监督用工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证》,放率达到100%,签订《劳动合同》率96.8%以上。同时,充分发挥镇街、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搞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摸底,加强动态管理,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同时,相关部门协同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有关部门出台了__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部门职责分工》、《__市农民工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筹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定期研究农民工工作,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

三、对口援助西部就业情况

20__年,为响应省委省政府“西输东接”工程号召,援助省西部地区就业,满足市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市劳动就业办公室组织部分企业,在定陶和单县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全市8家企业参加招聘会,主要招聘机械制造、缝纫、水产养殖加工、服务员、建筑工人等,提供招聘岗位1500多个。两地共招聘工人554人。此次“西输东接”招聘工作,不论是参加企业、招聘岗位和人数,还是招聘成交人数,都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和烟台市下达的任务,招聘后组织运输人数列烟台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20__年以来,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为做好嘉祥县的对口援助工作,劳动保障部门制定了劳动力输入方案。我局主要负责人在市五大班子领导带领下,赴嘉祥县进行了帮扶对接,劳动保障部门组织我市绮丽制衣公司、晟鼎服饰公司、东天革制品有限公司、忠耀机械公司、鸿源台钳公司、开发建设总公司等6家企业,提供用工岗位1380个,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达成了用工协议,并在嘉祥县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从嘉祥县收进农民工100多人。

四、影响劳动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的因素

一是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有岗不上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20__年以来,在西部地区举办企业用工专项招聘洽谈会,将用工岗位直接送到西部地区农民家门口。招聘岗位3000多个,但招聘会市场成交率不高,最低只有几个人。成交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是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不愿离土离家的传统思想,不愿外出创业。

二是岗位适应性差。大多数企业反映农村年轻劳动力、职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差。有尽管学历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体质差,不能胜任机械、服装行业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三是企业用工不规范。企业不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签定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各种保险,改善工作环境,减少随意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动强度现象。

五、加强劳动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的建议

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在促进东西就业交流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通过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网络互连、信息共享,拓宽了市企业和劳动力的用工、就业区域,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做好市场就业服务工作。劳动力市场要充分发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劳动合同签证等窗口的服务作用,积极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搞好信息搜集发布和就业组织指导,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开办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洽谈会,除中心市场常年开办外,每年春节后还要组织外来劳动力专项洽谈会、企业用工大型洽谈会、农村劳动力专项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有场有市,供求两旺”的大好局面。

二是要建立引进外地劳动力,弥补企业用工缺口。要搞好与西部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对接,加强联系,设立劳务输入工作站,分期分批组织企业到外地招工,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局面。

三是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建立起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督促企业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企业用工特别是使用外来务工人员,依法签定劳动合同,约定工资发放数量和发放形式。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以劳动合同管理、工资发放等为重点,加强劳动用工年检和日常巡查工作,形成强有力的劳动保障监管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违法行为。

四是加强培训,在西部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东部企业要利用西部地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培训力量,开展“定单式”、“定向式”和“储备式”培训,把劳动力输入培训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第3篇 天津、青岛、大连市实施建筑劳务分包制度情况的调研报告

天津、青岛、大连市实施建筑劳务分包制度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5月7日)

2023年4月,我们组成调研组,开展“建立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课题调研工作,对天津市、青岛市、大连市等地区实施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查看了有关的地方法规及文件资料,实地考察了劳务交易场所和施工现场,召开了施工总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参加的三个专题座谈会,40多家企业参加了讨论。

天津市是典型的劳务输入地区。全市25万人的农民工,基本属外来队伍,成建制进入本市的企业122家,具备劳务资质,本地劳务企业190家,全市总计312家,占全市劳务总量的60%;

山东省既是劳务输出的大省,也是劳务输入的集中地。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劳务分包制度的大框架已初步建立,已成立1169家劳务分包企业,吸纳农民工14.1万人,占建筑劳务人员总量的5.8%;在青岛市,已经建立劳务分包交易市场,劳务分包企业379家,有90%的农民工已经被企业吸纳。

大连市属于劳务输入地区。全市有28万外来的农民工,大多数农民工被总包企业直接雇用或通过“包工头”雇用;现有200家劳务分包企业。

一、调研地区基本情况

调研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筑市场的规范管理,高度重视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建立规范劳务交易场所的工作,建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坚持从基层抓起,从源头抓起,突出重点,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

天津市在“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设立了“分包交易中心”。其主要职责:监督管理工程分包行为,对外地进津企业进行严格的备案管理,规范劳务市场用工行为,查处无资质队伍私招乱雇和违法承揽工程行为等。同时,筹备成立“建筑企业劳务派遣中心”,并要求各省驻津建管处也建立建筑企业农民工派遣中心,和区县劳务派遣中心,将全市建筑业使用的零散农民工进行集中管理,为其监督办理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现阶段天津市已成立百家“派遣中心”,拟2023年6月低正式运营。

青岛市有专门的建筑市场和建筑队伍监管机构——建管局。在建管局成立了“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和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并进行贯彻落实,同时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各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企业第一责任人,各项目部项目经理为施工现场第一责任人,并安排专人负责检查、监督各项规定、制度的落实。

大连市建委年内计划建立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个综合管理、服务机构,由就业服务中心、技能培训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三大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对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提供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进行职业培训、政策咨询、受理劳务企业申办资质并进行初审,对劳务队伍进行日常管理。通过劳动力市场对全市28万名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结束建筑业的非法“包工头”行为和务工人员随意无序的流动局面。

(二)出台政策措施,扶持企业发展。

简化劳务分包资质申办程序。青岛市把申办劳务分包资质向本市和外来建筑业企业及人员完全敞开,在办理过程中,尽可能的将有关手续进行简化合并,提高工作效率。现阶段,本市注册劳务分包企业已有379家,有90%的农民工被劳务企业吸纳。

强化劳动用工合同管理,狠抓合同签订率。青岛市要求各施工企业必须和每一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进行全市规范用工行为大检查,狠抓落实,现阶段全市建筑业农民工合同签订率已达90%。

严格规范劳务分包市场,禁止无资质“包工头”承揽工程。青岛市规定凡在青注册和施工的企业,必须用有资质的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队伍,严厉打击“包工头”承揽工程,有力的杜绝了“包工头”非法承揽工程和“挂靠”现象。

制定劳务人工费指导价,定期公布,指导市场。青岛市积极维护劳务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定期制定并公布了劳务分包企业人工费指导价,作为劳务分包企业与总承包企业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的重要参考,受到劳务企业的广泛欢迎。

主动向社会推荐劳务企业,帮助劳务企业创建品牌。青岛市,积极培育骨干劳务分包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壮大,筛选部分用工规范、管理到位、质量安全好、专业特色较强的劳务企业,通过宣传册等形式向全行业、全社会推介。创立“农民工夜校”,定期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协会、教师对农民工进行普法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了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维权意识。

天津市实行联动措施,规范劳务市场。强制实行农民工工资卡制度,每月支付不低于53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季度结算并全额支付剩余报酬;制定建筑业农民工专用《劳动合同书示范文本》,保证农民工劳动报酬和工伤保险的合法权益;外地进津建筑业企业进行年度备案和项目备案,初次进津的建筑业企业必须由法定代表人及指定的在津负责人按项目备案。年度考核合格的进津企业可办理年度备案。

下发劳务资质审批权,推进建立劳务基地。大连市将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的审批权限下发到各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充分调动区、县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根据本地实际发展劳务企业。从2023年下半年发文至今,已建立劳务企业200多家。2023年计划在新增100家,再通过5年的发展,至2023年达到1000家,使大连建筑业从整体上达到结构和谐;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2023年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纳入工作日程,政府专项拨款2000万元,对本地区8万农民工实行免费培训;计划建立金州区、庄河市、瓦房店等劳务基地村镇,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农民进行培训,形成一批模板作业村、抹灰作业镇、砌筑专业乡等。

(三)规范市场监管,狠抓劳务备案。

天津市实行了分包合同备案制度和分包合同备案公证制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与地税局联合代征代缴税金和开具税务专用发票等手段,使进津劳务企业合同备案的行为得到全面监控,更有效的遏制了在劳务分包工程中的阴阳合同、小合同大工程、名为分包实为转包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对使用未备案和无资质劳务分包队伍的行为,转包、违法分包和借照挂靠的行为,不签订劳务合同、阴阳合同和不按期结算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规范劳务分包市场经济秩序,有效控制了“包工头”非法承包工程行为。

青岛市建立劳务作业网上监管系统。2023年7月起,青岛市所有在建工程,建立了闵路电视监控系统,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不到现场,就可以及时监督现场发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劳务分包队伍的有关情况。

(四)广泛宣传教育,加强执法检查。

发放宣传材料。青岛市印制了20万套《致广大来青务工朋友的一封信》、《建筑工人手册》,春节后在外来农民工集中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发放,3月份开始在已开工的施工现场发放,基本做到每位农民工人手一册。并要求所有施工现场设置《建筑工人维权须知》告知牌,公布维权公开电话和有资质建筑劳务企业名单。来青岛的外来农民工,根据《手册》可及时,合法就业。

天津和大连市也充分利用传媒途径,对来本地工作的农民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农民工的自我维权意识。

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定期执法大检查。为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近几年,青岛市每年组织1-2次“两个规范”大检查,主要针对劳务分包资质管理情况、现场工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及工人工资发放情况、现场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现场“两个规范”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和责任人除按有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全市通报批评外,还做到“四个结合”:与市场信用考评结合、与资质管理相结合、与招标投标相结合、与各项先进评选相结合。

二、调研地区完善劳务分包管理的典型做法

(一)实施分包合同备案制度和分包合同备案公证制度。2023年年初,天津实行了分包合同备案制度和分包合同备案公证制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代征代缴税金和开具专用发票手段使进津企业合同备案的行为得到有效监控,更有效的遏制了在劳务分包工程中存在的阴阳合同、小合同大工程、名为分包实为转包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第4篇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2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

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

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__多人,劳务收入__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二是缺乏培训经费。__-2023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

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

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__人。

四、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

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

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5篇 某区开展劳务派遣专项调研报告

某区开展劳务派遣专项调研报告

劳务派遣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根据社会需求开办的一种新的人才中介服务项目。劳务派遣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满足企业不同类型人员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解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管理,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笔者对我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区工商分局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劳务派遣单位18家。主要从事冶金、物流、制造等行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区劳务派遣行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作基础较好。调研的5家从事劳务派遣的用人单位中,涉及职工1107人,其中农民工644人,单位全部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参保总人数为1107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678人、参加失业保险622人、参加工伤保险1100人、参加医疗保险618人、参加生育保险618人,解决、终止劳动合同均依法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无拖欠工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

(二)市场前景广阔。江津是一个伴随着新重庆“一圈两翼”战略迎来再次发展城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千亿工作强区”目标,随着这几年三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批新项目、大项目相继上马并开始投产,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广阔的用工市场。

(三)发展潜力较大。我区劳动力市场资源充足,以前的国有企业较多,工业基础较好,企业改制后,大量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企业下岗职工在家待业;随着新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富余动力向就近城市转移,这为发展劳务派遣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取得较快发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维权存在缺陷。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规范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劳务派遣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在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详细范围,对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企业没有具体约束措施。

(二)经济权利难以保障。一是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一些单位部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混岗上班,派遣工的工资明显低于正式员工。据了解,劳务派遣工与同工种、同岗位的正式员工相比,收入水平差距一般在1倍以上,有的甚至有几倍的差距。二是保险福利待遇低。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费是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中提取的,并由派遣公司负责缴纳。劳务派遣公司一般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就低不就高缴纳。三是工资增长难。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时,正式职工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或其他方式增加工资,但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增长要按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协商而定,劳务派遣工对此根本没有发言权。四是“假派遣”侵权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避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将本企业的职工转签到劳务派遣公司,实现员工向劳务派遣工的“置换”,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权利无法实现。由于被认为不是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几乎所有的被派遣劳动者本应享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加工会组织及会员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权利都难以实现。即使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会,其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也有一定困难,因为所有涉及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的问题都是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通过劳务协商决定的,用人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不便于与用人单位研究制定或协商决定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四)准入审批不够规范。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成立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需50万的注册资金。但法律对劳务派遣机构的经营资质却缺乏统一标准,与之相配套的监管制度也很不完善。有的劳务公司只有一两名工作人员就能开业,还有部分派遣公司甚至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如此宽松的准入和监管环境使得劳务派遣公司抗风险能力较低,根本无法承担兑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种种责任。现行的劳务派遣审批职能不统一,不仅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审批,工商部门也可以,造成审批不规范,监管难以到位

三、对策建议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在我市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实际需求。因此,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从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发挥工会作用,严格准入审核等方面入手,加强劳务派遣规范运作,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制定配套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劳务派遣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下,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细化使用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 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的范围,明确劳务派遣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保障派遣工各项权益中各自的职责以及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程序,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文本,包括在缴纳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企业正式员工相同对待的条款,在法律制度上为派遣劳动者维权提供保障。

(二)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劳务派遣企业的监管机制,严格禁止企业将原有职工转为劳务派遣工。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执法监察,重点监督检查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协议签订及履行,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办理情况,用工单位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情况,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还应对现有劳务派遣单位进行专项审查,建立相应的诚信等级评价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对不符合要求、违法经营的,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取缔。

(三)发挥工会作用,保障民主权利。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组建工作力度,把广大劳务派遣工组织到用工单位工会中来,建立派遣工代表分团或小组,让其代表派遣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活动,切实维护好劳务派遣工的民主政治、劳动经济等切身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社会稳定,把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立法思想落到实处。

(四)实行归口管理,严格准入审核。将劳务派遣申报审批职能归口到劳动保障部门,劳动部门要建立健全劳务派遣企业准入机制,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严格派遣单位的申请、许可及审查,提高劳务派遣企业履职能力。

第6篇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工作安排,近期,我们利用一月时间,深入原安、灵芝、城川、雷大、治平和贾河6乡18村,采取走访农户、座谈交流、听取乡村汇报及核算对比等点面结合、归纳梳理的方式,对__年以来农村劳务输转情况进行了调查。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分别选择县域内位于北、中、南不同区域的好、中、差村进行了调查,共走访农户414户,填写调研资料432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输转现状

所调查的6乡18村共有109个村民小组,4106户1.9万人,现有劳动力8270人,耕地6.1万亩,人均3.2亩,现有果园1.7万亩,饲养大家畜3930头。调查显示,20__年,18村共输出劳动力2030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4.5%,户均输出0.5人,实现劳务纯收入144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57元,占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

(一)劳务输转规模。调查村__—20__年三年来输出劳动力分别为2264人、2147人和2030人,整体上人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年均递减3.6%,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贫困村。但灵芝乡苗堡、原安乡乔岔、水股、雷大安乐、曹河等果品产业发展滞后的部分山区村劳务输转人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劳务仍然是实现其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占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

(二)劳务输转人员构成和输入区域。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81.3%,女性占18.7%;年龄构成上,18—35岁占52.6%,35—45岁占38.5%,45岁以上占6.1%,18岁以下占2.8%,整体上中青年男性劳力是劳务输出的主流,但45岁以上务工人员主要来源于山区贫困村;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5%,高中(含中专)及以上占13.5%;从就业地点看,主要分布在省外宁夏、新疆、内蒙、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省内兰州、静宁等地。

(三)劳务输转方式和从事的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劳务输转从自发无序的流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市场化的输转方式转变。有组织输出和县内“北劳南移”的劳务输转人员比例开始增长。据调查,20__年,有组织输出占输出人数的5.2%,较__年的3.1%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自发性输出和亲朋介绍输出仍是我县目前劳务输转的主要方式,分别占输出人数的61.2%和33.6%。在务工行业种类上,输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工业、加工、餐饮、家政、汽车驾驶、社会服务等行业为主,以泥瓦工、技术工、缝纫工、服务员、保安、保姆、司机等职业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建筑行业占73%,工厂技工和服务行业占14.7%,其它行业占12.3%。

(四)劳务输转人员培训、就业时间和维权情况。在就业时间上,20__年,在外就业6—12个月的占输出总数的57.7%,务工兼务农,就业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占27.2%,一年以上的占15.1%(含整户外出打工者)。其中,源自中南部乡镇的务工人员就业时间普遍在6—12个月内。在就业培训方面,培训后输出的不到输出总数的2%,主要以职教中心等机构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权益维护方面,劳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约有90%的务工人员就业时仅签订了口头合同,书面合同签订者仅10%左右,在劳动保障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调查中出现的5位工伤人员中,用工方仅为他们开销了医院费用,补全了工伤期间工资,对于后期治疗和劳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农村劳务输转工作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就我县西北部、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的劳务输转工作而言,在干部群众的重视下,一年一度颇具规模的劳务输转队伍,正在拓宽农村生产力发展领域,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调查显示,劳务输转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劳务收入明显增加。近年来,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劳务收入已是农业和农村收入的半壁江山。被调查的18村,__—20__年三年分别实现劳务纯收入1164万元、1258万元和1442万元,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分别为5141元、5859元、7103元,无论总收入还是人均收入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当然,务工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用工单位普遍提高工资待遇有关,据统计,近三年农民工工价依次为30—50元/天、40—60元/天、40—80元/天。所调查的灵芝、原安、雷大3乡9村20__年劳务输出1264人,实现劳务纯收入829.4万元,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1095元,接近所在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收入水平看,基于外出就业时间长短,中南部较西北部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近年来,许多农民靠劳务收入修建了新房、购置了家电家具和生产工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劳务收入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大部分农户实现了劳务脱贫,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城川乡陈马村20__年劳务输出260人,劳务收入200多万元,63%的农户依托劳务收入修了新房或对旧房进行了改造,拥有手机200多部、安装固定电话78部,有摩托车、三轮车、旋耕机等140多辆(台),通过劳务脱贫50多户、232人。该村五社李世军一家8口人,2人长期在外打工,近年来年均劳务收入3万元左右,近年翻修房屋10间,购置摩托车1辆、手机2部,家电一应俱全,引进基础母牛3头,新发展果园4亩,依托劳务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发展载体。

(三)群众观念和素质得到转变和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城镇务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进而则增强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劳动技能,最终将改变过去“死守一业、死守一家、死守一方”的传统观念。在此过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步成长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一代劳动者,其结果自然是减轻土地生态负荷,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调查统计,64%的家庭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如早婚、早育、超生现象明显减少;劳务人员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自觉遵纪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求助有关机构进行维护,尽量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调查村约有186户整户外出就业家庭,勤学苦干,掌握一定技能后,在外站稳了脚,带着家属、亲戚、朋友务工创业,过上了殷实的异地生活。

(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工的再次创业。一是促进了果、畜、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统计,随着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调查村有71%的务工家庭新发展了果园和洋芋产业,43%的家庭加大了养殖规模,依托劳务收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培育了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调查村186户整户外出务工后,腾出耕地2100多亩,通过反租倒包、协商代耕等方式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0%的栽植了果园,60%的发展了洋芋等产业,使农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为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二是促进了再次创业,加快了劳务人员的资本积累和资金运转。据统计,近年来,调查村约有69名务工人员实现了再次创业,在县城及所在乡镇创办了建筑工队、商品销售、饭店、运输等个人企业和经营实体,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了一条“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步伐”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尹岔一社村民张爱学,外出打工20多年,利用劳务收入,在县城开办商品批发和品牌鞋业专卖店已有6年时间,从曾经的农民工发展成如今的小老板,年收入8万元以上。

(五)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极大作用。劳务输转通过解决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消除了不安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据统计,18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113人,通过劳务输转使大多数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谋生岗位,喝酒、打牌、滋事的人明显减少。同时,部分务工创业人员多年来在捐资助学、济困救穷、扶助弱疾、修桥铺路及城建环保等事业中慷慨解囊,造福于民,通过捐献资金给当地公益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贫困地区公益事业的发展,如段党斌等。实践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转就业,对创建平安乡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北劳南移”县内输转创建了就地输转的新模式。针对我县北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南部果园劳动力缺口较大的情况,在县乡各级组织的协调指引下,围绕果园施肥、疏花蔬果、果实套袋、采摘、销售及相关产业链发展的机遇,采取了“北劳南移”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模式,取得了劳务就地转移的初步成效。据调查,雷沟村__年输入的短期劳力400人左右,主要来自通渭县及县内甘沟、红寺、四河、新店、雷大、古城、威戎等周边乡镇,做工1万多个,用工支出达40万元,户均支出1060元,劳务人员人均收入1100元左右,其中男工约30元/工时(一天),女工25元/工时。按照乡政府的统计,治平乡全年输入短期劳力达4800人(次)以上,其中与古城等乡镇联系协商实施有组织输入300人(次)。全乡用工支出300万元,常津公司等气调库用工支出150万元,农户支出150万元。通过“北劳南移”工程实施,积极、科学地引导县内西北部富余劳动力向县中南部果品大乡转移,实现离土不离乡,做到了长期输转与季节性输转相结合,县外输转与县内输转相结合,闯出了在县内就地输转的新路子。

三、存在的问题

1、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5%;专业技能水平低,73%以上的务工人员从事的工种仅局限于各种粗重的体力劳动和机械性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由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很不适应;部分富余劳动力安于现状,宁可在家闲散受穷也不外出务工,既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制约了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劳动力市场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县、乡(镇)劳务机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未完全理顺,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工作效率低。专业中介组织稀少,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中介服务、信息反馈和跟踪管理工作微弱。劳务市场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前劳务工作需求极不对应。

3、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有效维护。农民工维权方面的体制和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劳动力转移的自发行为较多,缺乏跟踪管理。农民工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用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不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拖欠克扣农民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工伤和职业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劳动纠纷时有发生。

4、劳动力培训和组织输转不到位。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管理比较分散,投入少,规模小,与农民工培训的需求相差悬殊。有组织输出规模小,组织输转工作不到位,致使务工保障和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无法到位。

5、劳务输出致使潜在矛盾出现。劳务输出产生“空巢家庭”,孩子监护教育出现空档,爷爷奶奶隔代教育,溺爱多于管教,“留守儿童”的管理教养存在很大风险,不利于农村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并且老人抚养不能到位,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芜,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也显得不足。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形成人力资本,提高输出质量。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是影响农村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此,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加大培训力度,是一项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重大措施。要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劳务培训中心、职教中心、靳寺职中、农广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党校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培训能力,采取定向培训、联合培训、委托培训,代培代训,技术培训,业务培训,长短期结合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要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兴办民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重点进行汽车驾驶、电焊、建筑、缝纫、电子装配、厨师、护理、家政服务、保安等市场急需专业岗位技能培训;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需求,加强与各技校、技术学院的联系,加大“订单”培训规模,不断调整培训重点使输出的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把人力包袱转变为人才优势,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要加大农村“两后生”技能培训的投入,整合师职资源,争取农村初高中贫困毕业学生辍学不返乡。通过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专业型”转变,提高输出质量,树立地方劳务品牌,使劳务输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矗

(二)积极拓展劳务输转空间,围绕产业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一要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瞄准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积极开拓新的劳务基地,加大有组织输出规模,鼓励“技能型”、“智能型”、“专业型”劳务人才大规模输出,切实提高输出质量,增加劳务产业效益。二要充分结合我县实际,围绕产业开发,积极开展“北劳南移”工程,扩大县内输转规模。要促进“北劳南移”规模,必须加大果品标准化生产规模,拓展延伸果品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经济带区域,大规模引导农户进行果品标准化生产,提升果品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加大的同时劳动需求量相应增加,县内劳动力输转就业空间增大,无疑会带动周边乡镇富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有利于果品和劳务两大产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潜在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争取更大的就业空间和利润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强化职能,提高效益,加快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各级劳务机构建设,强化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益,搭建信息平台,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上下联通、覆盖面广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把各种劳务信息传输到基层和农户,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开展劳务输出和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劳务输出工作网络。二要扶持建立和完善劳务协会等中介组织。鼓励和支持涉农部门、经济实体和社区积极兴办各类中介机构,鼓励创业人员、农村能人、劳务经纪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集信息收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有序输出为一体的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健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中介机构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劳务输转体系。通过政府的主导和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和形成劳务组织化输出格局,提高劳务效益。

(四)积极维护农民工权益,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宣传和贯彻《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为切入点,加强对县内劳动用工单位的监察执法力度,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认真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督促用工单位依法将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并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同时,政府主导,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及群众积极参与,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维护和保障力度。

(五)发挥劳务机构的主动性,进一步抓好返乡创业工程。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成功人士的衔接沟通,大力宣传静宁优惠政策,利用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他们获取资金后回乡“落地生根”,创办、经办企业和经济实体,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返乡创业在劳务输转工作中有新的突破。

总之,劳务输转工作量大面宽,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劳务输转对农村经济工作产生的深远意义,要看到劳务输转有利于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应把此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为构建小康静宁、和谐静宁、活力静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7篇 劳务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我省出国劳务的公民越来越多,不仅促进了省域经济发展,扩大了对外信息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省的就业压力,提高了劳务输出人员家庭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由于劳务中介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一些非法中介机构也应运而生,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借机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实施诈骗活动,谋取暴利,侵犯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引发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严重扰乱了我省的社会经济秩序。

一、我省当前出国劳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出国劳务工作基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和外派劳务援助机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外派劳务人员的维权力度,但全省劳务输出市场仍然鱼龙混杂,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一些合法外派劳务公司违规经营,有的合法中介机构超范围招劳务人员,导致一些出国劳务人员根本哪家中介是合法的;有的合法劳务中介公司不按合同规定与劳务人员签订合同,保证金收取不规范,有的甚至挪作它用;有的合法劳务中介公司为无经营权的劳务中介公司和个人出据虚假外派劳务项目说明,骗取证照。近年来,我省出现多起劳务诈骗案件,使我省出国劳务人员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精神损失。XX年至今年,吉林中建工程公司派往罗马尼亚劳务人员被骗,致使我省百余人多次到我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上访。此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及时派出专案组进行处理,为我省赴罗马尼亚劳务人员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出现,罗马尼亚、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多巴哥、蒙古国、新加坡等劳务人员被骗案件。XX年吉林中建工程公司以商务签证将我省境内的劳务人员骗到阿联酋,此次事件已经引起我国驻阿联酋大使馆的高度重视,将此事件通报到外交部及相关管理部门,及时的为出国劳务人员挽回了经济损失。XX年延吉市就发生多起非法中介公司办理出入境中介活动,有的被非法劳务中介公司派往出国后因劳资问题引发纠纷,甚至因无工可作被遣返回国,有的在被非法劳务公司收取费用后长期出不了国,也不被退还收取的中介费,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二) 非法劳务中介活动严重,有的甚至以出国劳务中介为名诈骗钱财。目前,不少劳务中介公司和个人利用人们急于外出赚钱心理和法律意识不强、对出国劳务知识不了解的弱点,非法从事出国劳务中介活动,有的收取大量保证金后长期找不到出国劳务项目,有的以旅游等名义将劳务人员送出国后劳务人员却无劳可务,有的甚至以办理出国劳务中介诈骗钱财。XX年长春市人姜南以吉林省外事服务中心国际部为名到我省的舒兰、梅河口、四平等地以办理赴韩国、日本劳务为名骗取金额达800余万元人民币。此人现已归案,但大量资金被其挥霍,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精神损失。XX年,吉林中建工程公司从全省各地招收赴韩国建筑研修生,并收取劳务人员1万至7万不等的抵押金,共计收取抵押金达1000多万元,至今没有派出一人,使劳务人员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精神损失,涉嫌非法融资,该公司的招聘范围涉及到11个市县区,涉案主办人已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XX年---XX年长春市人肖雨欣以长春市宇光境外就业服务有限公司,大量招赴加拿大劳务人员,并收取保证金每人5万---9万不等,至今没有派出一人,并拒不归还劳务人员所交保证金,导致劳务人员到处上访,使劳务人员蒙受巨大的经济、精神损失。此人现已被长春市公安局立案调查,此次事件涉案金额约620万。

(三) 为达到出国目的,少数劳务人员采用冒名顶替、假结婚等手段骗取护照。由于一些国家(地区)对某些劳务项目有民族、年龄、身份等限制,一心想出国打工的劳务人员便采用冒用他人户口薄、身份证,在社会上办理假文凭、假邀请书等形式试图骗取护照蒙混出境。更有甚者还以假结婚的方式达到出国的目的,大多为我方女子通过中介人找到某国男子,若女方能通过婚嫁的方式达到出国的目的,就付给该国男子一定的酬金,可以说,为达到出国的目的,不择手段。

(四) 境外不法分子非法从事中介活动骗取钱财。在盲目的出国热潮中,境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省少数群众急于出国的心理,大肆进行诈骗活动。这些境外不法分子到中国以办理劳务输出、私人探亲手续为名,骗取中国公民的钱财后迅速潜逃回国,不仅给我省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给公安机关侦察破案带来很大难度。XX年韩国人朴某到我省蛟河市,与蛟河市统战部合作招聘赴韩劳务人员,并大量收取出国保证金,收取保证金后,携款潜逃回韩国,杳无音讯。蛟河市委、市政府本着为百姓负责的态度,从市财政拿出1千多万元人民币,赔偿给了老百姓。

(五) 对越来越多的非法出国劳务中介活动查处打击不力,目前,国家明确规定商务部对经批准的合法劳务公司进行管理,而没有明确非法出国劳务活动的主管部门,更没有管理依据和手段,导致查处打击不力,致使从事非法出国劳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严重,公安机关在受理、立案侦办此类案件时难度也非常大。此类犯罪往往是纠纷和犯罪纠缠在一起,欺诈行为和经济纠纷交织在一起,立案标准难以把握,受理案件初期对罪与非罪很难做出准确判断,抓人难、取证难、追赃难,而且此类案件发案滞后,隐案、积案较多。特别是非法途径办理劳务输出的,当事人往往在发现上当受骗、追尝未果的情况下才报案,由于时间跨度大,后果已经产生,损失已无法挽回。

二、 加强出国劳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做好出国劳务管理工作对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近年来我省劳务输出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但我们认为这是发展劳务输出这一新兴产业的必然。有关部门只有规定劳务输出的办理程序,保证我省出国劳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积极拓宽合法劳务输出渠道。在政府直接指导下,有关部门应广开境外就业市场,开辟正常的境外就业渠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境外就业需求,鼓励更多的群众走出国门,同时,出国劳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也可以有效地遏制非法出国劳务中介活动,净化出国劳务中介市场。

(二)多策并举,大力整顿规范出国劳务市场,结合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严格整顿合法资质公司的违法行为,打击非法中介的非法活动,净化出国劳务市场。

(三)成立出国劳务基地交流协会,在我省成立一个出国劳务基地交流协会,通过出国劳务基地交流协会,加强出国劳务中介的监督,出国劳务基地交流协会应承担以下职能;一是信息职能,包括政府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和出国劳务中介机构信息的传播;二是宣传职能,主要是向社会宣传哪些中介机构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这实际上也是保护合法中介机构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中介秩序;三是监督职能,出国劳务基地交流协会,自身对非法出国劳务中介活动的反应比政府一些部门敏感,可以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举报并协助查处非法中介活动;四是服务职能,出国劳务基地交流协会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广大出国劳务、自费留学、经商人员提供有偿服务和各类咨询服务,使出国人员不仅明白如何到合法中介机构办理各种手续,而且能及时了解相关的劳务输出信息,最终更有效地保护出国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或民间自发组织成立出国基地交流协会,协助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出国劳务中介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维护我省正常的出国劳务管理秩序。同时,出国劳务基地交流协会成立后,政府应加强监管工作,确定由政府主管,并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对办理劳务输出业务的公司向劳务人员收取的抵押金(保证金)和手续费,实行资金托管制度,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委托银行或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控制此项资金的使用,掌握资金的流向。一旦发生劳资的纠纷,可以使用此笔款项作为赔偿或其它必需的支出使用,防止劳务中介公司在其中设黑帐、假帐,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减少他们的损失。

(四)加大对出国劳务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商务、外事、工商、公安等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出国劳务政策、法律法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出国劳务政策,增强法律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要宣传介绍国外劳务市场情况,引导劳务人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出国劳务项目,避免盲目出国或上当受骗;同时要督促外派劳务公司重视对劳务人员的选派和培训,避免出国后引发劳务纠纷。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也是对我省境外就业中介、出国劳务中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仅供参考,如有不周之处请谅解。

劳务调研报告(2)

引题:近年来,东宁县劳务输出已成为沿边口岸最具有潜力、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研究劳务输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和阻碍因素,按照市农委领导指示要求,东宁县、镇、村三级劳转机构工作人员,采取走村入户走访的形式,以填写市农委下发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调查范围涵盖6个镇30个村,主要从学历结构、就业意向、影响外出就业的原因等1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材料,同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紧紧围绕如何加快东宁县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在总结近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县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区-大城子村今年有230户种植地栽木耳,发展1000万袋,纯收入1800万元。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全县2.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1.87万人,占总数的85%,他们对现代生产技术和各种新生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农广校、东宁驾校和农机校等11个市县级培训基地,可培训专业有电脑应用、汽车驾驶、俄语翻译、食用菌生产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各培训基地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年培训能力可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形成了走出去订劳务合同-有针对性地培训-定向有序输出的输出模式;二是特色培训。根据东宁县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和国际劳务输出培训等;三是储备培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部分培训基地中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劳务培训,对即将成为富余劳动力的人群进行超前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近五年,我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海林、林口等劳务输出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劳务输出总体也呈现出“四多四少”现象,即自发性务工多,长年性、稳定性务工人少;从事低收入体力型工程多,从事技术性高收入工程少;县内、国外转移多,县外、国内转移的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富民工程认识不够,总认为劳务输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只是补充家庭收入的零打碎敲。部分职能部门的干部,也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二是缺乏培训经费。XX-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

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四、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中的生活补贴。同时抓好培训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对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培训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劳务调研报告(3)

天津、青岛、大连市实施建筑劳务分包制度情况的调研报告

(5月7日)

4月,我们组成调研组,开展“建立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课题调研工作,对天津市、青岛市、大连市等地区实施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查看了有关的地方法规及文件资料,实地考察了劳务交易场所和施工现场,召开了施工总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参加的三个专题座谈会,40多家企业参加了讨论。

天津市是典型的劳务输入地区。全市25万人的农民工,基本属外来队伍,成建制进入本市的企业122家,具备劳务资质,本地劳务企业190家,全市总计312家,占全市劳务总量的60%;

山东省既是劳务输出的大省,也是劳务输入的集中地。截至底,山东省劳务分包制度的大框架已初步建立,已成立1169家劳务分包企业,吸纳农民工14.1万人,占建筑劳务人员总量的5.8%;在青岛市,已经建立劳务分包交易市场,劳务分包企业379家,有90%的农民工已经被企业吸纳。

大连市属于劳务输入地区。全市有28万外来的农民工,大多数农民工被总包企业直接雇用或通过“包工头”雇用;现有200家劳务分包企业。

一、调研地区基本情况

调研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筑市场的规范管理,高度重视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建立规范劳务交易场所的工作,建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坚持从基层抓起,从源头抓起,突出重点,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

天津市在“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设立了“分包交易中心”。其主要职责:监督管理工程分包行为,对外地进津企业进行严格的备案管理,规范劳务市场用工行为,查处无资质队伍私招乱雇和违法承揽工程行为等。同时,筹备成立“建筑企业劳务派遣中心”,并要求各省驻津建管处也建立建筑企业农民工派遣中心,和区县劳务派遣中心,将全市建筑业使用的零散农民工进行集中管理,为其监督办理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现阶段天津市已成立百家“派遣中心”,拟6月低正式运营。

青岛市有专门的建筑市场和建筑队伍监管机构——建管局。在建管局成立了“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和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并进行贯彻落实,同时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各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企业第一责任人,各项目部项目经理为施工现场第一责任人,并安排专人负责检查、监督各项规定、制度的落实。

大连市建委年内计划建立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个综合管理、服务机构,由就业服务中心、技能培训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三大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对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提供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进行职业培训、政策咨询、受理劳务企业申办资质并进行初审,对劳务队伍进行日常管理。通过劳动力市场对全市28万名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结束建筑业的非法“包工头”行为和务工人员随意无序的流动局面。

(二)出台政策措施,扶持企业发展。

简化劳务分包资质申办程序。青岛市把申办劳务分包资质向本市和外来建筑业企业及人员完全敞开,在办理过程中,尽可能的将有关手续进行简化合并,提高工作效率。现阶段,本市注册劳务分包企业已有379家,有90%的农民工被劳务企业吸纳。

强化劳动用工合同管理,狠抓合同签订率。青岛市要求各施工企业必须和每一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进行全市规范用工行为大检查,狠抓落实,现阶段全市建筑业农民工合同签订率已达90%。

严格规范劳务分包市场,禁止无资质“包工头”承揽工程。青岛市规定凡在青注册和施工的企业,必须用有资质的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队伍,严厉打击“包工头”承揽工程,有力的杜绝了“包工头”非法承揽工程和“挂靠”现象。

制定劳务人工费指导价,定期公布,指导市场。青岛市积极维护劳务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定期制定并公布了劳务分包企业人工费指导价,作为劳务分包企业与总承包企业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的重要参考,受到劳务企业的广泛欢迎。

主动向社会推荐劳务企业,帮助劳务企业创建品牌。青岛市,积极培育骨干劳务分包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壮大,筛选部分用工规范、管理到位、质量安全好、专业特色较强的劳务企业,通过宣传册等形式向全行业、全社会推介。创立“农民工夜校”,定期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协会、教师对农民工进行普法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了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维权意识。

天津市实行联动措施,规范劳务市场。强制实行农民工工资卡制度,每月支付不低于53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季度结算并全额支付剩余报酬;制定建筑业农民工专用《劳动合同书示范文本》,保证农民工劳动报酬和工伤保险的合法权益;外地进津建筑业企业进行年度备案和项目备案,初次进津的建筑业企业必须由法定代表人及指定的在津负责人按项目备案。年度考核合格的进津企业可办理年度备案。

下发劳务资质审批权,推进建立劳务基地。大连市将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的审批权限下发到各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充分调动区、县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根据本地实际发展劳务企业。从下半年发文至今,已建立劳务企业200多家。计划在新增100家,再通过5年的发展,至达到1000家,使大连建筑业从整体上达到结构和谐;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纳入工作日程,政府专项拨款万元,对本地区8万农民工实行免费培训;计划建立金州区、庄河市、瓦房店等劳务基地村镇,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农民进行培训,形成一批模板作业村、抹灰作业镇、砌筑专业乡等。

(三)规范市场监管,狠抓劳务备案。

天津市实行了分包合同备案制度和分包合同备案公证制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与地税局联合代征代缴税金和开具税务专用发票等手段,使进津劳务企业合同备案的行为得到全面监控,更有效的遏制了在劳务分包工程中的阴阳合同、小合同大工程、名为分包实为转包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对使用未备案和无资质劳务分包队伍的行为,转包、违法分包和借照挂靠的行为,不签订劳务合同、阴阳合同和不按期结算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规范劳务分包市场经济秩序,有效控制了“包工头”非法承包工程行为。

青岛市建立劳务作业网上监管系统。7月起,青岛市所有在建工程,建立了闵路电视监控系统,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不到现场,就可以及时监督现场发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劳务分包队伍的有关情况。

(四)广泛宣传教育,加强执法检查。

发放宣传材料。青岛市印制了20万套《致广大来青务工朋友的一封信》、《建筑工人手册》,春节后在外来农民工集中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发放,3月份开始在已开工的施工现场发放,基本做到每位农民工人手一册。并要求所有施工现场设置《建筑工人维权须知》告知牌,公布维权公开电话和有资质建筑劳务企业名单。来青岛的外来农民工,根据《手册》可及时,合法就业。

天津和大连市也充分利用传媒途径,对来本地工作的农民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农民工的自我维权意识。

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定期执法大检查。为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近几年,青岛市每年组织1-2次“两个规范”大检查,主要针对劳务分包资质管理情况、现场工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及工人工资发放情况、现场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现场“两个规范”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和责任人除按有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全市通报批评外,还做到“四个结合”:与市场信用考评结合、与资质管理相结合、与招标投标相结合、与各项先进评选相结合。

二、调研地区完善劳务分包管理的典型做法

(一)实施分包合同备案制度和分包合同备案公证制度。年初,天津实行了分包合同备案制度和分包合同备案公证制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代征代缴税金和开具专用发票手段使进津企业合同备案的行为得到有效监控,更有效的遏制了在劳务分包工程中存在的阴阳合同、小合同大工程、名为分包实为转包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二)实行外地进津企业年度备案和项目备案制度。天津实行外地进津建筑业企业进行年度备案和项目备案制度,初次进津的建筑业企业必须由法定代表人及指定的在津负责人按项目备案,办理进津备案手续。年度考核合格的进津建筑业企业可申请年度备案,凭《外地进津建筑业企业备案通知书》全年承揽本市工程和签订合同,对人员全部实行身份管理,进津务工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工资卡。

(三)简化劳务企业申办资质程序,下放审批权限。青岛市把申办劳务分包资质向本市和外来建筑业企业及人员完全敞开,随来随办,在办理过程中,尽可能的将有关手续进行简化合并,提高工作效率。

大连市将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的审批权限下发到各区市县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鼓励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区实际,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

(四)探索创建建筑劳务市场。天津、大连市探索创办建筑劳务市场,进行行业管理和就业培训服务,对本地区零散用工及劳务企业进行有序管理。

(五)、严格规范劳务分包招投标工作,禁止无资质的“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青岛市明确规定:凡10层(含)以上高层住宅或工程造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建筑的劳务分包,实行进场招标,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承担施工任务。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接国有投资或国有控股投资的工程,劳务分包必须实行公开招标。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应采取多种措施在政策上培育和扶植劳务企业的发展,如通过清欠农民工工资、发布劳动指导价、禁止“包工头”承揽工程、简化资质审批程序等手段和形式,创造有利于劳务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执法检查,对于不使用有资质的劳务企业进行劳务作业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督促其规范劳务用工行为,鼓励包工头建立有资质的劳务企业进行工程施工。

(三)加强对劳务分包企业交易行为的监督制度。可通过劳务合同备案制、公开招标等多种方式进行监督。

(四)切实加强农民工劳动技能教育培训力度,降低培训、发证等费用,给予专项培训资金的支持。

建筑市场管理司 商丽萍 张跃群 张月钢

劳务调研报告(4)

劳务输出:推动通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量

摘要: __,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__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

___,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__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县。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兴农强工”战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着力培育各类技能人才,大抓劳务输出,走出了一条“输出,致富,创业”的良性循环路子,劳务输出成为农民眼里的“铁秆庄稼”,劳务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摇钱树”,劳务经济成为富民强县的“聚宝盆”,劳务输出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盘点__劳务输出成果,XX年有这么几组数据: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2.51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4万人、品牌项目培训300人;登记回乡创业人员1450名;输转各类务工人员10.16万人,其中输送拾花工1.8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2亿元。劳务输出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活力,盘活了全县经济,特别是在集聚了人才、增加了收入方面贡献突出,锤炼了“三类人才”,即:致富能人、企业高管、企业家,务工多年的人员大多是当地或本村的致富能人,从打工中走向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的枚不胜举,经劳务拼搏成为企业家的佼佼者甚多,“输出一人,带动百人,创收千万”的劳务输出理念深入人心,劳务输出成果辉煌。同时,劳务输出是扶贫开发的主渠道,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贫困户依靠劳务增收高、脱贫快,整村扶贫推进依靠劳务反弹小、见效快,“增收抓劳务”已形成共识。

盘算通渭劳务发展历程,可谓艰苦爬坡,蜕变成型。最初劳务输出者,源于耕地少、饥荒频发之因,迫于口粮不足、添饱肚皮之窘,被动地输出搞副业,这种现象尤为在南部乡镇突出。经多年发展变化,全县劳务输出实现了量变和质变,输出人数逐年增多,输出主因已从“食”转变到“创”,务工人员不再为“吃饱渴足”奔波,而为“创业兴体”奋斗,创办经济实体的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被动输出走向主动输出,形成“十万劳务大军”闯天下的壮观情景。潜析通渭劳务发展进程,可概括为“三个拓展”:输出领域由矿山采挖、建筑打杂拓展到电子制造、综合服务等行业,覆盖全国各行各业;输出地域由本省务工拓展到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及一线城市,遍布全国各地;输出人员由身无一技的苦力型务工拓展到身怀多技的技能型务工,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盘查劳务输出中的存在的不足,梳理制约和阻碍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概括为“三低一弱”:一是劳务培训率较低,受培训资金不足、培训设施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输出人员中受技能培训的比例低,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上岗技能缺乏,大规模向发达城市输出有难度;二是就业稳定率较低,由于专业技术缺乏,导致部分务工人员在技能含量低的企业间来回寻岗位,月头找工作,季末愁工作,存在“有活就干,无活就窜”的现象,外出就业不稳定;三是劳务收入比较低,因输出人员中普工所占比例大,在本岗位中拿着最低档的劳动报酬,劳务总收入增幅小,劳务收入增长比与劳务人数增长比不同步,与兄弟县区相比人均劳务收入较低;四是维权保障能力弱,受文化程度、劳动保障政策知晓、务工环境等因素影响,未签劳动合同、未参加社会保险、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侵犯务工人员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不知何处维权申诉,个别务工人员采取忍让、等待、求情、诉苦的办法化解,自身维权能力较弱。

__劳务输出发展至今,成绩斐然,问题犹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关乎到群众的冷暖安危、安居乐业;扩大劳务经济效益,关系到全县的繁荣稳定、持续发展。如何将劳务输出这项“大就业”转化为“收入大”,实现倍增效应,成为支柱产业,是人社部门思考的又一新课题。作为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负责人,我认为在新时期做好劳务工作,应做到“四突破一放大”:

第一,利用电子网络媒介,在信息宣传上求突破。人力资源与劳务信息供需不对称,致使部分务工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不能根据自身特长找工作,影响务工收入。在劳务信息宣传媒介上,要转变传统方式,积极借助政府、部门网站,顺应手机、电脑的普及和上岗功能,及时发布和更新劳务用工信息,让远在千里的务工人员通过上网浏览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劳务用工信息,开展应聘对接,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劳务培训上求突破。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有岗位,稳就业、有保障”,着力抓好技能、普法、维权等环节的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适应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培训过程中,注重“三个层面”的培训:一是劳动技能知识,结合当地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侧重于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及《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文;三是个人维权常识,主要是预防侵权、侵权后的维权,让务工人员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能够体面务工,体面获取工资等福利报酬。

第三,搭建劳务输转平台,在劳务基地上求突破。根据劳务用工市场需求,按照 “北上南下,东进西入,遍及全国”的工作思路,主动洽谈对接,创建适合本县务工人员就业的劳务基地。在常年性输出上,重点打造“三大区域”劳务基地,即:京津地区以保安、家政、餐饮服务为主的劳务基地,东南沿海地区以电子、服装、食品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务基地,西北地区以建筑、采矿、运输为主的劳务基地;在季节性输出上,主要以赴疆拾花和就地就近务工为主,让务工人员农忙在家干活、农闲在外务工,做到农业生产与务工挣钱两不误、两结合。

第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在劳务收入上求突破。发展劳务经济要树立“大市场,多输出,高收入”的意识,既要拓宽县内劳务市场,又要发展县外劳务市场,关键点放在务工人员的收入上,确保输出人数与劳务收入同步上升。在输出方式上,着力畅通输出渠道,采取“多轮驱动”:政府推动,能人带动,品牌促动,亲友发动,劳务中介机构拉动,使劳务输出进一步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在增加劳务收入上,引导务工人员转变“单干”的思想,发扬团队精神,向“合包”方向发展,通过小股人员的承包揽活,提高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

第五,鼓励引导返乡创业,放大劳务输出效益。坚持“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送人才,引回老板”的工作理念,做好“输出”与“回引”两篇文章,积极引导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办实体,大力发展劳务“回归经济”。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协调落实回乡创业者在资金、用工、场地、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让更多的积累资金、掌握技术、懂得管理、善于经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要改善行政管理体制,清除农民工创业的各种制度障碍,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严禁乱收费、乱摊派等影响、干扰创业的行为,优化创业环境,努力使农民工创业者的人数有较大增加。在实施农民工创业工程过程中,抓好“四项环节”(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构建创业平台、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五大难题”(信息、技术、资金、场地、人才等难题),广泛调动农民创业及各方支持创业的积极性,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以创业促和谐。

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8篇 当前农村劳务输出基本状况调研报告

_____乡是半浅半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近几年劳动力转移的热潮掀起,我乡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日趋增多,但如何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让他们尽快增收致富,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发现农村劳务输出已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积累返乡创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劳务输出的基本情况

1、劳务输出发展及现状。我乡劳务输出起步80年代中期,当初输往地区仅限于本省本县威远镇、西宁、海西等地,输出对象主要是头脑灵活的农村青年,从事的工作多数为建筑、服务性质,后期逐渐扩大到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输往地也从本省扩大到广州、深圳、天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基于目前农村的现状,我乡劳务输出有两类途径,即有序输出和无序流动。其中有序输出包括劳动就业部门、县、乡政府、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介绍输出;而无序流动则包括亲朋帮带的、自闯天下的输出,这也是目前我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二、我乡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1、择业期望值过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我乡农村青年劳动力虽然大部分已外出务工,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着靠山吃山、守田为家的陈旧观念,摆脱不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认为外出务工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块钱,不愿到薪水较低的一些的岗位去就业;而有的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到企业,刚到企业后,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和工资制度,更不去熟悉掌握工作技能,而是看到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工资较低,第二天就走人了。

2、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加快升级调整,用工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体力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而目前我乡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是无序流动,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一技之长,不但外出后工作比较难找,而且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高,真正地成为了廉价劳动力。

3、信息供求渠道不畅通。目前我乡甚至全县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乏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仅有的几家职业中介机构也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难以形成规模。信息的上传下达没有一个可以全面覆盖的网络,最好的也只不过是利用电视游字广告发布信息,以至于造成有的农村青年想外出没有信息,职介机构有岗位却招不到人的两难境遇。

4、对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有相当的一部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了少许的资金积累,但要他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回乡创办企业或经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虽然县政府、县就业局、团县委、县妇联等组织在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但相对于他们的创业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及扶持。

三、扩大农村劳务输出的建议和对策

劳务输出从浅的层面上看只是劳动力的转移,但更深入去研究则是一项经济,是劳务产业的优化和升级。_____乡作为互助县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劳务输出就是一条捷径。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形成劳务经济,长远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实给予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进而使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尽其所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一人打工,致富一家”的浓厚舆论氛围,使农村青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消除顾虑,自觉、主动、勇敢地走出去。同时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积极鼓励青年务工人员就地创业。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者整体素质。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县职校加大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进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竞争力,作为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来抓,要确立素质第一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劳务工自主选择的“自主培训”多样形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可在现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尝试应试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新课题,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自我创业的水平。

3、加强信息保障,构建服务体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建立外出务工需求的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使用工需求信息能上下畅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构建中介服务平台。要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地引导农村青年有序输出。

4、加强创新工作载体,形成推动合力。要在原有工作载体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可在外出务工较为集中的行业或城市建立协会,便于沟通和掌握信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作用。如可以更多地发挥职校培训专业针对性强、培训后输出率高的优势,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对象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带头人)力度,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形成整个社会群体共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

5、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劳务输出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的层面,我们要从输出开始就为他们返乡创业或异地创业埋下“伏笔”,待条件成熟时给予大力扶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从而达到“输出输入”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输出带输出,以输出促输入,实现“滚雪球”效应。

6、加强档案管理,强化跟踪服务。要依托劳动管理部门乡、乡两级机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和用工需求网络,规范管理。对已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解决输出人员的实际问题,稳定输出队伍,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输出地建立相应的组织,互相帮扶,增强凝聚力。此外,我们还应成立劳务输出的维权组织,切实保障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当好“后台”,撑好腰,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就业。

第9篇 开展劳务派遣专项活动调研报告

劳务派遣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根据社会需求开办的一种新的人才中介服务项目。劳务派遣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满足企业不同类型人员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解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管理,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笔者对我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区工商分局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劳务派遣单位18家。主要从事冶金、物流、制造等行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区劳务派遣行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作基础肯好。调研的5家从事劳务派遣的用人单位中,涉及职工1107人,其中农民工644人,单位全部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参保总人数为1107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678人、参加失业保险622人、参加工伤保险1100人、参加医疗保险618人、参加生育保险618人,解决、终止劳动合同均依法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无拖欠工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

(二)市场前景广阔。江津是一个伴随着新重庆“一圈两翼”战略迎来再次发展城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千亿工作强区”目标,随着这几年三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批新项目、大项目相继上马并开始投产,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广阔的用工市场。

(三)发展潜力较大。我区劳动力市场资源充足,以前的国有企业较多,工业基础肯好,企业改制后,大量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企业下岗职工在家待业;随着新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富余动力向就近城市转移,这为发展劳务派遣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取得较快发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维权存在缺陷。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规范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劳务派遣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在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详细范围,对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企业没有具体约束措施。

(二)经济权利难以保障。一是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一些单位部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混岗上班,派遣工的工资明显低于正式员工。据了解,劳务派遣工与同工种、同岗位的正式员工相比,收入水平差距一般在1倍以上,有的甚至有几倍的差距。二是保险福利待遇低。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费是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中提取的,并由派遣公司负责缴纳。劳务派遣公司一般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就低不就高缴纳。三是工资增长难。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时,正式职工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或其他方式增加工资,但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增长要按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协商而定,劳务派遣工对此根本没有发言权。四是“假派遣”侵权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避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将本企业的职工转签到劳务派遣公司,实现员工向劳务派遣工的“置换”,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权利无法实现。由于被认为不是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几乎所有的被派遣劳动者本应享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加工会组织及会员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权利都难以实现。即使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会,其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也有一定困难,因为所有涉及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的问题都是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通过劳务协商决定的,用人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不便于与用人单位研究制定或协商决定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四)准入审批不够规范。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成立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需50万的注册资金。但法律对劳务派遣机构的经营资质却缺乏统一标准,与之相配套的监管制度也很不完善。有的劳务公司只有一两名工作人员就能开业,还有部分派遣公司甚至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如此宽松的准入和监管环境使得劳务派遣公司抗风险能力较低,根本无法承担兑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种种责任。现行的劳务派遣审批职能不统一,不仅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审批,工商部门也可以,造成审批不规范,监管难以到位

三、对策建议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在我市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实际需求。因此,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从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发挥工会作用,严格准入审核等方面入手,加强劳务派遣规范运作,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制定配套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劳务派遣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下,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细化使用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的范围,明确劳务派遣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保障派遣工各项权益中各自的职责以及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程序,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文本,包括在缴纳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企业正式员工相同对待的条款,在法律制度上为派遣劳动者维权提供保障。

(二)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劳务派遣企业的监管机制,严格禁止企业将原有职工转为劳务派遣工。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执法监察,重点监督检查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协议签订及履行,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办理情况,用工单位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情况,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还应对现有劳务派遣单位进行专项审查,建立相应的诚信等级评价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对不符合要求、违法经营的,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取缔。

(三)发挥工会作用,保障民主权利。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组建工作力度,把广大劳务派遣工组织到用工单位工会中来,建立派遣工代表分团或小组,让其代表派遣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活动,切实维护好劳务派遣工的民主政治、劳动经济等切身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社会稳定,把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立法思想落到实处。

(四)实行归口管理,严格准入审核。将劳务派遣申报审批职能归口到劳动保障部门,劳动部门要建立健全劳务派遣企业准入机制,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严格派遣单位的申请、许可及审查,提高劳务派遣企业履职能力。

第10篇 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劳务派遣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根据社会需求开办的一种新的人才中介服务项目。劳务派遣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满足企业不同类型人员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解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管理,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笔者对我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区工商分局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劳务派遣单位18家。主要从事冶金、物流、制造等行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区劳务派遣行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作基础较好。调研的5家从事劳务派遣的用人单位中,涉及职工1107人,其中农民工644人,单位全部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参保总人数为1107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678人、参加失业保险622人、参加工伤保险1100人、参加医疗保险618人、参加生育保险618人,解决、终止劳动合同均依法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无拖欠工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 (二)市场前景广阔。江津是一个伴随着新重庆“一圈两翼”战略迎来再次发展城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千亿工作强区”目标,随着这几年三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批新项目、大项目相继上马并开始投产,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广阔的用工市场。

(三)发展潜力较大。我区劳动力市场资源充足,以前的国有企业较多,工业基础较好,企业改制后,大量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企业下岗职工在家待业;随着新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富余动力向就近城市转移,这为发展劳务派遣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取得较快发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维权存在缺陷。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规范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劳务派遣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在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详细范围,对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企业没有具体约束措施。

(二)经济权利难以保障。一是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一些单位部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混岗上班,派遣工的工资明显低于正式员工。据了解,劳务派遣工与同工种、同岗位的正式员工相比,收入水平差距一般在1倍以上,有的甚至有几倍的差距。二是保险福利待遇低。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费是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中提取的,并由派遣公司负责缴纳。劳务派遣公司一般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就低不就高缴纳。三是工资增长难。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时,正式职工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或其他方式增加工资,但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增长要按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协商而定,劳务派遣工对此根本没有发言权。四是“假派遣”侵权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避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将本企业的职工转签到劳务派遣公司,实现员工向劳务派遣工的“置换”,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权利无法实现。由于被认为不是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几乎所有的被派遣劳动者本应享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加工会组织及会员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权利都难以实现。即使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会,其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也有一定困难,因为所有涉及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的问题都是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通过劳务协商决定的,用人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不便于与用人单位研究制定或协商决定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四)准入审批不够规范。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成立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需50万的注册资金。但法律对劳务派遣机构的经营资质却缺乏统一标准,与之相配套的监管制度也很不完善。有的劳务公司只有一两名工作人员就能开业,还有部分派遣公司甚至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如此宽松的准入和监管环境使得劳务派遣公司抗风险能力较低,根本无法承担兑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种种责任。现行的劳务派遣审批职能不统一,不仅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审批,工商部门也可以,造成审批不规范,监管难以到位

三、对策建议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在我市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实际需求。因此,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从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发挥工会作用,严格准入审核等方面入手,加强劳务派遣规范运作,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制定配套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劳务派遣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下,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细化使用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的范围,明确劳务派遣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保障派遣工各项权益中各自的职责以及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程序,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文本,包括在缴纳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企业正式员工相同对待的条款,在法律制度上为派遣劳动者维权提供保障。

(二)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劳务派遣企业的监管机制,严格禁止企业将原有职工转为劳务派遣工。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执法监察,重点监督检查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协议签订及履行,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办理情况,用工单位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情况,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还应对现有劳务派遣单位进行专项审查,建立相应的诚信等级评价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对不符合要求、违法经营的,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取缔。

(三)发挥工会作用,保障民主权利。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组建工作力度,把广大劳务派遣工组织到用工单位工会中来,建立派遣工代表分团或小组,让其代表派遣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活动,切实维护好劳务派遣工的民主政治、劳动经济等切身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社会稳定,把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立法思想落到实处。

(四)实行归口管理,严格准入审核。将劳务派遣申报审批职能归口到劳动保障部门,劳动部门要建立健全劳务派遣企业准入机制,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严格派遣单位的申请、许可及审查,提高劳务派遣企业履职能力。

第11篇 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告

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开发劳动力资源,扩大转移就业去向。各级劳务工作部门以扩大输转规模、强化劳务培训、加强信息引导、改进转移服务为重点,大力实施“西进东出”战略,劳务输转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劳务经济保持了平稳快进的良好势头。

一、工作成效

(一)劳务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今年一季度,全市共输转城乡劳动力20.71万人,占年计划任务38万人的55%,其中有组织输出8.78万人,组织输出率达到42.4%。创劳务收入5.56亿元,占年计划31亿元的18%。凉州区输转城乡劳动力11.55万人,占年计划20万人的58%,其中有组织输出4.4万人,创劳务收入3.11亿元,完成年计划16.3亿元的19%;民勤县输转城乡劳动力3.03万人,占年计划5万人的61%,其中有组织输出1.42万人,创劳务收入0.86亿元,完成年计划4.1亿元的21%;古浪县输转城乡劳动力4.3万人,占年计划8.5万人的51%,其中有组织输出1.89万人,创劳务收入1.13亿元,完成年计划6.9亿元的16.4%;天祝县输转城乡劳动力1.83万人,占年计划4.5万人的41%,其中有组织输出1.07万人,创劳务收入0.46亿元,完成年计划3.7亿元的12.4%。

(二)春节前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全市农民工春节前提前返乡人数31532人,其中属于正常探亲返乡的18238人,因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裁员返乡2691人,短期季节性务工返乡10613人。需要帮助就业的返乡农民工为13304人。目前,通过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工程及发展设施农业,就地安置7500人,对其余5800返乡农民工采取动态管理,通过强化培训等办法,提高其就业能力,根据本人意愿,分别输往新疆、内蒙、青海、宁夏及其它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地区和行业。目前已输出5400多人,剩余300多人因等待回原务工单位暂不愿外出。

(三)输出人员地域、工种分布及工资情况。全市输出的20.71万人中,输往省内的有11.38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55%;输往新疆、内蒙、青海等西部地区的5.95万人占29%;输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0.84万人占4%;输往环渤海地区的0.81万人占4%;输往其他地区的1.73万人占5%。从地域分布看,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输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务工人员比去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其他地区的务工人数较去年相比仍然稳定。

我市输出的20.71万人中,建筑业5.89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28%;农业3.61万人,占17%;修井工3.31万人,占16%;纺织、服装加工、缝纫1.97万人,占10%;制造加工业1.86万人,占9%;住宿餐饮业0.97万人,占9%;工矿采掘、油田钻井、家政服务、保安0.57万人,占3%;铁路养护、机电维修0.64万人,占3%;其他行业11.89万人,占9%。

从工种工资情况看,住宿餐饮、家政服务、保安等行业月工资800-1000元,较去年提升了100多元;工矿采掘、油田钻井、修井工、纺织、缝纫、服装加工、铁路养护、机电维修、建筑等行业月工资1200-1800元,与去年持平;制造加工业月工资约1500元,较去年下降了200元左右。

二、主要做法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劳务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将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市委在最新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又把劳务输转作为“三大支撑”之一。市上制定了《_____市劳务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对加快发展全市劳务经济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各县区委、政府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劳务输转工作。凉州区主要领导组织参与“春风送岗”及人力资源供需推介会活动,区政府一把手带队,对全区劳务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督查指导。民勤县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__年劳务工作的安排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劳务输转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天祝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农牧民稳定增收的实施意见》,加强了乡镇劳务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力度。古浪县为了落实“西进东出”战略,由分管劳务工作的副县长带队,组织有关部门赴新疆考察,与5家用工企业签订395人的用工协议,与6家企业达成590人的用工意向性协议。

(二)大力度开拓劳务基地。大力实施“西进东出”战略,积极开拓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宁夏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西部地区劳务市场,着力扩大就业空间,确保用工岗位不减少、务工收入不减少。截至目前,全市先后派出110多人的劳务考察团(队),分赴各 省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已签订劳务合作协议70多份,协议用工量5万多人。在“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做好“请进来”工作,邀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团和新疆、山东等地的部分企业来我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劳务洽谈和现场招聘。成功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先期签订了12600多人的用工协议。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建劳务基地26个,累计劳务基地已达509个。

(三)多形式开展宣传推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用工信息发布及岗位供需推介活动,向广大务工人员积极宣传推介务工信息。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规模不等的宣传推介活动3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万多份,参与群众16万多人次。在《_____日报》和_____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共刊发播出劳务宣传报道稿件1(次),发布用工信息196条,提供就业岗位13000多个。凉州区在城区文化广场举行的“春风送岗”大型人力资源供需推介会,组织了75家市内外用工单位现场与求职者进行对接,共提供工作岗位1.2万多个。天祝县在县城广场举办了“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帮助创业、我们真情援助”为主体的20__年就业与创业服务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为务工人员搭建了就业平台。

(四)多渠道强化职业培训。启动实施“百日八千”农民工培训计划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各县区采取定点办班培训、巡回组织培训、县外务工人员集中地培训、职业资格集中鉴定、委托培训与委托鉴定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和鉴定形式,不拘一格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广门类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全方位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古浪县开展了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下移培训阵地,用切合实际的培训方式,把技能培训办到乡镇村组,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既方便了群众又节省了费用,使农民朋友不花钱就学到了一技之长。

(五)全方位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劳务输出的后勤保障服务,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为外出务工人员建立档案,及时发放务工者维权手册和进行政策引导性培训,基本做到了有组织输出人员人手有一本《务工者必读》,其他形式输出人员接受一次政策引导性培训。二是对有组织输出人员做到了“输出有人送,输入有人接,输后有人管”,为输出人员妥善办好吃住、签订劳动合同等有关事宜。三是搞好跟踪服务。按照谁输出、谁负责的原则,由劳动部门牵头,对输出人员的培训、生活和工作情况进行回访,将务工人员的工作实况录制成光盘,带到家乡播放,使输出者的家人放心。在工资发放上,积极探索务工人员工资报酬统一支付办法,由用工单位将务工者的工资统一汇入劳务派遣公司帐户,劳务派遣公司再统一发放到务工者家长手中。这样既防止了务工人员工资拖欠、发放不及时现象的发生,又做到了让务工者安心、家长放心。四是及时处理各种劳动纠纷。在劳动监察工作中,坚持有案必受、受案必结、依法妥善处理,并加大与外地劳动部门的联系沟通,妥善处理劳务纠纷,帮助农民工追讨务工收入,有效地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防止了务工人员倒流。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劳务输转工作进展不平衡。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重农业轻劳务的片面性;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县乡过去建立的劳务基地和重点输出企业大幅度裁员减薪,影响了规模和效益。

(二)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古浪、天祝至今未建立起县级劳动力市场,多数乡镇未能实现就业信息联网,乡镇劳务工作人员调整频繁,专干不专。20__年,市上对乡镇劳务专干进行了集中培训,止目前,67%的人员被调换,影响了劳务工作的连续性和劳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输出人员总体素质偏低,转移培训工作仍显薄弱。输出人员仍以体力型工种为主,技能欠缺,文化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劣势未能根本改变。大量的转移培训仍停留在以务工常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上。县区和培训机构在技能培训中仍然存在着培训资源难以整合、培训补贴政策落实不力,培训力量不足,降低培训标准等问题。

(四)政策落实不力,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劳务工作缺乏支持其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已有的经费补助政策标准过低且很难及时落实到位,很难维持面广量大的劳务输转、劳务培训、跟踪管理服务和劳务信息收集、发布等工作需要。

四、对策与建议

一、抓领导,完善劳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乡劳务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建设,落实工作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劳务输转工作格局。劳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信息传递服务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农业部门着实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宗旨,切实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产、生活、就医、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工商、税务、劳动监察、社保等部门单位认真落实农民工有关税费减免、工伤处理、劳资纠纷、社保接续等工作。

二、抓宣传,营造劳务输出的浓厚氛围。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通过以会代训、走乡进村座谈、张贴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形成强大宣传攻势,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类媒体要开辟专栏,深入持久地宣传劳务工作,发布劳务信息,报道劳务动态,提高广大群众对劳务输出和外出务工的认识;狠抓典型示范,通过有目的、有重点的选择一批外出打工发家致富的典型,现身说法,用农民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和教育农民破除故土难离的狭隘思想,树立外出打工创业信心;组织农民工到劳务基地和用工单位参观学习,亲自了解和感受打工赚钱的好处,开阔视野,转变观念。

三、抓基地,拓展劳务输出渠道。一是保证巩固新疆、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已建劳务基地。主动接洽,加强经常性联系,及时传送劳务基地的用工动态。二是积极开拓新劳务基地。主动出击,组织人员对新疆等地大型劳动用工企业和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考察,对就业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维权有保障的用工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争取年内新建劳务一批基地。三是加强沟通衔接,加大就地转移或就近转移工作力度。我市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日光温室建设等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要加强沟通衔接,公开用工信息,引导农民工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金昌等周边市区大项目多、用工多,要积极联系,就近输出我市劳动力。

四、抓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一要突出培训重点,拓展培训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培训内容:一是加强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切实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二是加强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其经营发展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社交礼仪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二要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一是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三是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机构现有的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开展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开展长短结合、灵活多样、贴近群众的培训方式。四是积极探索异地联合办学模式,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门路广、教学质量好的职业学校合作,走异地培训、合同就业的新路子。三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农林办、劳动、农牧、林业、农机等相关培训资金,统一掌握,集中使用,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果。在工作经费筹措上,市、县、乡各级要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劳务工作机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培训资金使用上,按农民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进行。

五、抓中介,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一要完善劳务输转网络。加快形成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组织输转格局。延伸服务链条,规范业务管理,将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延伸到每一个村组,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组五级联动的劳务输转工作机制。二要开展劳务调查工作。完善各乡镇(街道)的劳动力台帐,做好劳务输转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基本情况,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资料数据库,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供参考。三要加强劳务信息服务。建成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全市的劳务信息网络,提升公众服务功能,做好劳务信息咨询,及时准确地发布用工信息,减少务工人员外出打工的盲目性。四要加大劳务派遣力度。加强劳务派遣工作,大力发展劳务派遣业务,完善对派遣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切实保证被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五要加强对劳务经纪人的培养,积极鼓励支持他们带领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搞劳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输转。

六、抓维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工作,协调解决好劳务纠纷,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力度,依法查处市内用工单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对故意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公开“曝光”,依法处理;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等社会保险,建立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促进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健康发展。三是全面落实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针对建筑企业农民工多的特点,加大对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执法力度,在建筑企业开工前要先预存工资保证金,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提供有效保障。

第12篇 寒假实践活动调研报告:金融危机下的劳务市场情况

众所周知,自去年以来受到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很多著名的银行、企业纷纷关门,而我们中国的情况也可想而知,虽然很多大企业纷纷承诺不裁员,但是很多员工还是失去了他们的工作,随之而来的就是劳动介绍所的忙碌。这次寒假我来到我们区一个劳务市场(也就是工作中介所)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认识了这份工作的实质内容,以及了解了在目前社会条件下就业的艰辛,也使自己对几年后的未来有了一个规划。

这个年纪的我们也许从未踏进过职业介绍所的大门,但通过这次的寒假实践,使我更深一层地认识了劳务介绍所,它涉及方方面的业务,在这工作紧缺的时候,它的真正价值得以体现,它为无数失业者提供工作的机会,无论是应届的毕业生,还是下岗的人群,在劳务介绍所你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它要求对招聘单位负责,对应聘者负责,为招聘单位提供他们所需的人才,也要为应聘者提供他们得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劳务公司所起的总用非常重大。

还记得第一天来到劳务公司,负责人为我安排了一个接待登记的工作,起先我认为这是一份非常简单的工作,但当求职者纷纷来到时,真的吓了我一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数的人头,本以为求职者不会很多,因为这家劳务公司不是很大,但没想到来求职的人却非常多,大家都抱着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心态,希望早日找到一份工作,可见目前求职市场竞争是多么的激烈。

要完成着一份工作,首先我要让求职者求一份个人信息登记表,里面包括他们的个人信息、求职意向与一些附注信息。在他们填完登记表格之后,我会仔细核对一些他们的信息,例如联系电话等,因为如果有合适他们的工作机会,我要能够联系得到他们,尽量为他们争取到来之不易的机会。其次就是处理招聘单位所需招聘职员的要求,当有这样的招聘信息时,我们要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誊写在正规的招聘信息纸上,贴于整个大堂的醒目位置,方便求职者查看。然后我会根据他们的求职意向,在我手头已有的工作机会中寻找有没有符合他们意向的工作,然后和那位求职者协商,如果他愿意去尝试这个机会的话,我要把这份工作的面试地点和联系人告诉他,方便他联系;如果他不愿意从事这类的工作,我会尽量在帮他注意这样的面试机会。最后就是一天的整理工作,我要把一天的求职者的信息与招聘单位招聘的要求输入电脑,进行存档。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有的求职者在填表时会写他愿意从事某一类的职业,但往往我根据他们的要求介绍相应的面试机会给他们时,他们往往会表示他们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从这个现象,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求职者对于自己所想从事的职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其实现在的我们和这批求职者很像,我们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定了目标之后,往往是朝订夕改,我想在这个时候,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的与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碰到过一些比较难缠的求职者,他们一天没找着合适的工作就一直缠着你介绍别的工作给他们。我分析了一下,概括起来可以归咎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1)首先是求职者自身的原因。作为一家职业中介公司,它在为人介绍工作时,会要求求职者交纳一定的费用成为其会员,才会为求职者详细介绍工作的内容,所以,当我们介绍给他们的工作屡次不能从事的话,他们会认为,我出了钱你就一定得为我服务到家,帮我找到合适的工作。其实,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的员工,尽心尽力为客人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但是作为失业已久的下岗人员或还未找到工作的求职者,他们这样的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有的是家里的顶梁柱,有的为了生计在外奔波,想像一下两年后的我们,也许到时我们的情绪会比他们还要来的激动······

(2)其次是招聘单位与中介所职员的问题。在与招聘单位进行招聘工作内容的沟通时,招聘单位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很多的细节问题没有具体的提到,而工作人员只能根据这些简单的信息推荐求职者前去应聘,而往往等到求职者去面试时,招聘人员往往不是很满意求职者的条件,求职者对面试者的态度也非常的不满意。我想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需要彼此更好的沟通,才能解决。

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这样一类现象,有的人现在已经在从事一份工作,但他还是来到职业中介所进行求职,就其一下,无不是为了找份既轻松收入要高的工作,一旦他们找到这样的机会,就是发生想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一个现象--跳槽。俗语说“干一行爱一行”,对于他们的行为,我们不能说他们不热爱自己的职业,也不能说他们不安于现状,我只能说,我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这样做也许是为了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富裕,有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尊重他们的选择是我们最好的行为方式。

在这次寒假实践中,我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求职者,他们之中有的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忙碌,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忙碌,两年后的我们也将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可以想象到时候我们的表现会如何,我们会比他们更激动?当我们找不到工作时,我们会比他们更手足无措?当我们的简历屡次遭别人退回时,我们的感受又将怎样?

现在的我们就应当为两年后的我们好好打算一下,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那么快的消失,也许它所带来的影响还会进一步的恶化,到时的我们如何在求职的低谷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前几天在看《头脑风暴》时,谈到的问题就是有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有的嘉宾与主持人在承认当今就业比较困难时,也指出了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存在,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把握。我想,人的命运是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我们可以自己掌握,也许我们所处的社会各方面的条件不是那么的完善,社会也许不是那么地公平,但我想,只要我们自己有所努力与付出,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怎样,我想都是值得的。。。

第13篇 乡镇劳务开发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劳务开发是丘陵欠发达地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_____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劳务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引擎,探索出“提高素质—对外输出—回引创业—就近转移”的劳务开发之路,为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经济呈稳定、有序发展态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过一步强化劳务事实上,在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地,近期以来已经出现“用工荒”。我乡着力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更多、更好的劳动技能,不仅增加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机会,而且储备了

第14篇 剖析某劳务公司城乡就业市场化运作之路调研报告

实施组织创新“三位一体”破解城乡就业难题--剖析图强劳务公司城乡就业市场化运作之路

20__年7月16日,由龙潭街道办事处、龙潭街道鹤林等20余个社区共同发起成立的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是成华区龙潭街道在推进“三个集中”过程中,按照“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工作思路,引入市场机制组建起来的非盈利性劳务服务组织(企业法人)。公司集培训、就业、维权为一体,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员工,为员工提供规范化岗位,为政府破解再就业难题,为社会提供人性化服务”为工作宗旨。到目前为止,共成功开发就业岗位4000多个,委托培训单位培训员工3000余人,解决了2200多名失地农民、260余名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真正成为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之家,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一、对症下药,积极探索城乡就业市场化运作之路

随着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辖区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这些素质不高,技能欠缺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龙潭街道面前的一道难题。龙潭街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由于劳动力供求双方、现行就业机制等多种原因,造成失地农民就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迫使龙潭街道创新就业服务组织,探索一条更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新路子。

1、劳动力由于整体素质不高,迫切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劳动就业服务组织。

龙潭街道幅员面积37.61平方公里,总人口53264人,农村居民44203人,农村劳动力27014人,其中2万人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尚有0.7万人未实现转移就业。2.7万劳动力中,80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岁以下劳动力占65,41岁—60岁劳动力占35。辖区农村居民小农意识强,生活和工作半径小,思想观念落后,法制观念淡薄;加之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造成就业路子狭窄,就业不稳定,迫使需要引导与帮助。

同时,随着土地的失去,社区居委会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号召力趋小,广大失地农民迫切需要一个有归属感、具有法人地位和一定经济承担能力的劳务服务组织,有组织、系统地为其提供培训、就业、劳动维权等服务。

2、原有就业体制,迫切需要进行组织创新。

在原来体制模式下,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促进就业、劳动用工管理、劳动监察、社保管理、培训成果买单等职责,专业培训机构负责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职介机构负责职业推介,企业负责用人。这种模式对政府、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的职责分工太细,割裂了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追求自身利益,也增加了运作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就业效果不佳。

作为市场主体的职业培训机构和社会职介机构,都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职业培训机构只负责实施人力资源培训,而不管学员结业后是否能够就业,培训合格以后就伸手向政府要培训费。社会职介机构在培训学员和用工企业之间充当媒介作用,为了赚取利润,会尽力把所有的劳动力都推荐给企业,而不管这种就业是否是稳定,是否匹配,只要推荐上班,就可以收职介费和领职介补贴。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职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企业就各打各的算盘,没有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最终吃亏的还是劳动者。

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负责监管企业的劳动用工关系;另一方面为促进就业要求企业多提供就业岗位,就出现规范用工和增加就业两难的现象。同时,政府劳动保障部门是培训成果和职介成果的买单人,对培训和职介成绩的好坏缺乏监督力度,而专业培训机构和社会职介机构的服务意识和质量并不是政府想像的那么好,那么到位,造成政府管理服务缺位情况。

3、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各自顾虑,迫切需要一个双方沟通的平台。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不愿意聘请个体农民工,因为个体农民工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如果出了问题(如损坏了物品,不辞而别等),企业很难追究其责任。特别是生产旺季,有人突然请假或辞职,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员进行及时补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同时,农民以个人身份去找工作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因为用工企业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包括用工成本,如不给个体农民工签合同、买社保,甚至随意将其除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个体农民工由于技能欠缺、没有形成团队力量、维权困难等原因,普遍存在“今天上岗、明天下岗”的情况,这样就存在上班有工资,下岗后工资和福利就一断百断,什么都没有,对农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很不利。

二、拓展服务职能,增强城乡就业市场化运作之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公司业务范围

公司以岗位开发和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为基础,进行劳动政策咨询、会员制劳动服务、劳务派遣、后勤管理服务等。

1、组织委托培训。根据员工求职意愿,组织并委托培训机构对其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产品。

2、岗位开发及职介服务。公司与用人单位衔接,开发就业岗位,然后根据岗位要求向用人单位推荐相应的合格劳动力。

3、劳动政策咨询。公司有一批与各地劳动部门有密切合作关系、常年从事劳动服务的专家,精通劳动政策法规,熟悉劳动就业工作程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劳动政策咨询服务。

4、会员制劳动服务。公司实行会员制劳动服务,公司会员按享受权利分为金卡会员、银卡会员和普通会员三种。会员制劳动服务为企业提供免费代理劳动就业事务、劳动就业政策咨询等9项服务,目的是“为企业选才,助人人就业”,对企业的承诺是“你负责用工,剩下的事情我帮你做。”

5、劳动派遣。公司与一批职业技校、郊县劳动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人力资源储备丰富,拥有一批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固定员工,专业涉及电器、建筑、电焊、服务员、缝纫、绿化保洁、物业管理等,长期向用人单位派遣各类劳务人员。

6、为企业提供后勤管理服务。公司拥有自己的专业保安、保洁、绿化、物管、家政维修、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类后勤管理服务。

(二)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公司设立市场开发部、就业指导部和业务部三个主要部门和“劳务工会”,同时设置了绿化、保安、保洁、餐饮、库管、包装、工艺装饰、来料加工、流动服务、劳动力临时租赁(类似“钟点工”)等多个“班组”。

市场开发部主要职责是岗位开发,其业务员遍布龙潭辖区各社区,辐射城市部分劳动密集型用工单位,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及时收集、了解用工单位用工需求,整理发布空岗、增岗信息,协调企业和用工单位优先录用当地劳动力。

就业指导部主要职责是指导求职人员正确就业,其操作流程是:按照项目和市场用工要求,将具有就业条件的农村居民编制成档案,并根据其培训就业愿望分进不同的“班组”进行培训;接收培训合格的学员和人员求职登记,并根据其专业和用工单位需求推荐指导学员面试上岗;负责对已培训员工的派遣、对外输出和“在线”追踪服务。

业务部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劳动事务代理,负责联系劳动社保监察等部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负责公司培训业务,制定培训工作规划,协调培训单位,组织培训学员,协助办理有关职业技能资格证。学员培训考试合格后,及时移交就业指导部,由就业指导部管理并推荐工作。

“劳务工会”其宗旨是通过人性化服务,为员工分忧解难,依法开展劳务维权行动,公司员工是否按劳取酬,是否享受了应享受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都将得到保障。

(三)公司的生存基础

图强劳务公司是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组建起来的非盈利性劳务服务组织,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定位为综合性、非盈利性,综合性是指公司要全面发展;非盈利性并非不盈利,只是不盈劳动者的利,而要盈市场的利,对企业也只是微利。

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会员制服务会费。公司与入会企业签订入会协议,为企业提供11项服务,每个入会企业每年向公司缴纳600-20__元不等的会费。公司有200余家潜在会员,预计会费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2、政府劳动就业方面的政策性补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职介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作为一家综合性劳务服务的图强公司,政府的政策性补贴随业绩的发展而增加。

3、为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劳务收益。如政府买单的清扫保洁、河道保洁、环境卫生、消杀、“彩霞助老”服务等,其中也有一些管理收益,年收益达10万元以上。

4、公司自己经营的后勤管理服务。如家政服务、保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年收益达10万元以上。

三、创新机制,城乡就业市场化运作之路凸现活力

(一)公司的四大机制创新

1、创新运作机制,搭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平台。

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愿申请并参加培训,成为公司的“员工”,公司根据“员工”的意愿将员工派遣或推荐到企业上班,见习期满合格后与图强公司或用工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办理社保,同时对员工在外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待遇等情况进行综合监管,公司实质上成为失地农民的劳务代理人,这样就解决了用人单位不愿意聘请个体农民工、不签合同买社保,甚至随意将其除名、个体农民找工作难、保障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公司还督促用人单位按劳动法办事,使农民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和谐稳定就业。

2、创新管理模式,扮演企业的“管家婆”。

实行会员制劳动服务后,图强公司为用人单位代理劳动事务,企业不用跑劳动社保部门办手续,为企业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随时用人提供保证。例如某公司需要20名保洁人员、10名保安,如果企业自己去招聘保洁人员,则需要设置一个部门来进行管理,另外如果这些招聘人员中有人突然请假或辞职,企业很难及时补充到位。会员制劳动服务下,企业不需要自己去管理这些不稳定的人员,即使出现岗位空缺,图强公司也能在半天内让新员工上岗,保证企业正常经营不受影响。图强公司“员工”由企业和图强公司双重管理,即前者管业务,后者管人事,员工即使出了问题,企业可以直接与图强公司交涉,保证了企业利益。这样一来,图强公司演变成了用人单位的后勤服务部门,保证了企业正常经营不受影响,同时为企业节约了用工成本。

3、创新保障机制,当好失地农民就业的“保险公司”

农民员工普遍存在“今天上岗、明天下岗”的情况,这样就存在上岗时有工资收入、一旦下岗后工资和福利就断了的局面,对农民正常生活和保持社会稳定很不利。在新的机制下,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恶意逃工,图强公司都为农民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员工上班领工资,失业领社保和生活补助。失业后公司还派专人来督办再上岗,从而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大大缩短再就业的时间。

4、创新就业理念,营造和谐就业的良好氛围。

公司劳务工会不仅是维护员工利益的机构,同时也是公司和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劳务工会通过喝坝坝茶交心聊天、“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工程、工会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员工的

教育,对员工工作业绩、表现和思想状况进行及时跟踪,有效解决了许多政府和企业不能或不好解决的问题。如及时解除员工“受了委屈就不干了”的心理障碍,以及“干什么,怎么干,为谁干”等困惑;对企业则帮助树立“员工是企业的摇钱树”,“好员工就是好财富”,“没有用不好的员工,只有不会用的老板”,“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的观念,互相沟通,营造和谐就业的良好氛围,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二)公司目前实际运作效果

1、“三位一体”服务,失地农民更加信赖。图强公司由街道、社区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是农民自己的劳务服务公司,集培训、就业、维权服务于一体,克服了培训机构、职介机构、企业各自为阵的不足,将职业教育、订单培训、转岗培训、观念培训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花小钱办实事,使培训针对性更强。对农民来讲,参加自己的公司培训,有很强的归属感,加上能够长期稳定就业,并有效解决培训、就业、维权中存在的困难,深受农民欢迎。

2、集团运作,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图强公司是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且能够独立承担经营风险的非盈利性有限责任公司,采取集体团队的形式有效地将零散的失地农民组织起来,打破村社行政界限,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要求来促进劳动就业,市场化经营,成批量转移就业,提供劳动保障所等政府部门不能提供的劳动就业服务,提高了抗风险(公司经营风险、劳动者就业风险)能力。

3、减少中间环节,用工、就业更加高效。图强公司利用培训就业和会员制服务两种手段,借助辖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整合劳动力资源和辖区企业岗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无缝对接,做到找工作和招工人同步进行,同时完成,既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企业节约了招工成本,为员工节省了职介费,受到劳资双方普遍欢迎。

图强公司实施组织创新、三位一体促进城乡就业市场化之路,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失地农民就业难,就业农民维权难的现实问题,也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集中居住、产业发展布局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为农民服务、自身得发展”的“四赢”格局。

第15篇 精选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2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

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

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__多人,劳务收入__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二是缺乏培训经费。__-2023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

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

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__人。

四、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

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

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劳务调研报告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