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与背景 在21世纪的教育环境中,数学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4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本报告旨在探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分析其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活动式教学:许多教师采用互动游戏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技术融入:利用数字工具和在线资源,如教育软件和虚拟实验室,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理解和学习体验。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同时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个性化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评估方式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教师们也采用表现性评价,如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全面评估学习效果。
五、家长和社会的参与 家长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定期的家庭作业交流和家长会促进家校合作,共同支持孩子的数学学习。
六、挑战与应对 面临课程内容的复杂化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师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持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第1篇 课堂教学调研实践报告
目前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化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我将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一、 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发生了变化。。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教师普遍认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讨论、实验、猜测、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在生物活动中,主动认知、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发展。
教师把学生看作生物学习的主人。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不应是只发挥“耳朵”的作用,而应该是多种“器官”参与生物活动。也就是说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是真诚互动的,是共同探究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二、 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1. 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能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能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能充分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始终处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2.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等。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生物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不同的人在生物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谁来回答他的问题?”“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谁还有疑问?”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工作量偏大
目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年龄老化现象非常突出,平均年龄41.1岁,许多年过50岁的老师仍在教学第一线;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包班上课,工作负担重,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教材和进行理论学习,对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非常不利。
二、农村中学教学现有条件和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农村中学资金短缺、条件落后,有些学校连台投影仪都没有,很多教师上课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大黑板上过家家”的局面,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改倡导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等学习目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也是当前课改的当务之急。
三、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挫伤了教学的积极性。
城乡教师工资差距过大,乡镇教师工资偏低、待遇教差。农村学校所处的位置往往在村中,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一般,现实状况造成了青年教师吃住都不方便,很难安心工作。
第2篇 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对我校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形式、采取的或准备采取的举措进行了梳理,旨在寻求如何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改进课堂教学现状的有效方法。
一、我校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形势是什么?
1、学校提出了主流课堂教学模式。
关注当前,放眼未来,为了践行我校'促进每一名学生、教师主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深入分析学情、师情和学校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推敲、论证,今年10月,我校正式提出了'导学、自学、求学、讲学、学思、学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明确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位,即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是当前我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是我校教学管理的着力点和归宿,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学校教学面临着减负提效的重大课题。
随着学生减负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校学习、自习的时间较之以前明显缩短了,这也是所有国办中学面临的同样问题。这种变化,使得不少教师感到教学的压力陡增。如何在不增加教学时间、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如何让我们的每一节课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成,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3、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改的理念、方法和策略等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常态课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贯彻力度远远不够,常态课教学以讲授为主的课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成为制约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
二、面对现实,我们做了什么?
1、从落实教学领导力的高度,努力提升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管理干部主动深入课堂。我校规定了中层以上干部每学期的听课数量,听课后将于相关教师进行评课,每周行政例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干部汇报交流本周的听课评课情况。我们认为,课堂能反映出教与学的现状,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干部经常进入课堂,可以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研文化、经验、困惑和困难,以及课改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先进理念与传统行为的落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了解学校管理的运行现状,有利于学校工作上下一致,形成合力。
(2)教学管理干部积极参加中教科组织的听评课活动,在同行交流、专家点评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的水平。
(3)教学管理干部与我校特聘教学顾问定期举行教学管理专题研讨活动。我校的两位特聘教学顾问陈一新局长、范广泽科长提前布置研讨课题,每两周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最后由两位顾问进行点评。至今,本学期的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已先后进行了三次,研讨的主题包括'减负提效形式下教学管理的举措'、'当前教学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挖掘我校教学中高效的典型案例'等。通过此类活动,有效地将教学管理干部的关注点引导到研究和破解实际问题的轨道上来。
2、以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为突破口,引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请师大专家团队进驻学校,参与指导学科建设。我校与天津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联合,创办了市内六区首个'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基地'.我们主动邀请师大的专家、教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学,通过定期参加学科组活动和不定期推门听课、评课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教师也可以借助师大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研究领域,不断充实自我。
(2)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教学大讲堂活动。我们先后邀请到了陈一新副局长、韩锋主任、邢真研究员、王敏勤研究员、张明琪教授、靳莹教授等一批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为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重点围绕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老师们解疑释惑,进而引发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有效地引导教师聚焦课堂、研究教学。
(3)大力强化教学管理干部对学科组建设的领导。学科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也是管理干部赖以领导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教学管理干部只有亲自深入学科组参与活动,以自身关注学科组活动的热情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在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影响力,对教师起到以身示范的教育作用,这是加强教学领导力的关键所在。本学期,教务处在《学科组长工作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对学科组工作的要求,设置了学科组建设专题档案柜,积累学科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定期进行交流、展示、点评。
3、启动名师工程,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实现以点带面。我们认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富于创新精神的专业型的教师队伍。基于此,今年5月份,我校启动了首届首席、骨干教师评选工作,这不仅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六十六中发展史上的一项创举。我校广大教师更是投入了极大地热情参与此次活动,全校共有57位教师报名。经过说课、做课、民主评议、教学过程考核等一系列环节的评比,最终遴选出了我校首届首席教师8人、骨干教师19人。首批首席、骨干教师与学校签订了工作协议。他们不仅仅是享受首席、骨干教师的待遇,同时还要履行作为一名首席、骨干教师的相应义务,他们将在未来学校的学科建设、校本研修、乃至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我校出台的《首席骨干教师考核实施办法》的规定,我校的首席教师、骨干教师不搞终身制,每届任期两年,两年后自动终止资格,重新申报。任期内每年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将继续留任,考核不合格者将被自动终止资格。首席骨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围绕学校阶段教学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近期随着我校'导学、自学、求学、讲学、学思、学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学校要求每位首席骨干教师率先实践课题教学模式,每人完成一节示范课,学校组织全校范围内的听评课活动,同时作课教师还要进行说课,整个过程全程进行录像。这样,就使得每一节公开示范课成为了一次学科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大大拓展了教学研究的空间。
三、近期,我们还准备做什么?
1、推进导学案的运用。目前,初高中各科导学案的编写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正在请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下一步是将相对成熟的导学案应用于课堂教学,要把编写导学案、使用导学案变成教师进行常态课教学的规定动作。
2、推进思维导图的运用。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训练学生思维,也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今年5月,我校组织学科组长到大港二中参观思维导图的运用成果展示,对思维导图有了感性认识。今年11月,天津师大的靳莹教授为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有关思维导图的专题讲座,从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论基础,到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使广大教师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的理性思考。下一步是在一些学科中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使用过程中教务处随时监控,根据使用效果把握推广的进度、节奏,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
第3篇 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最近,我们对我校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形式、采取的或准备采取的举措进行了梳理,旨在寻求如何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改进课堂教学现状的有效方法。
一、我校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形势是什么?
1、学校提出了主流课堂教学模式。
关注当前,放眼未来,为了践行我校'促进每一名学生、教师主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深入分析学情、师情和学校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推敲、论证,今年10月,我校正式提出了'导学、自学、求学、讲学、学思、学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明确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位,即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是当前我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是我校教学管理的着力点和归宿,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学校教学面临着减负提效的重大课题。
随着学生减负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校学习、自习的时间较之以前明显缩短了,这也是所有国办中学面临的同样问题。这种变化,使得不少教师感到教学的压力陡增。如何在不增加教学时间、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如何让我们的每一节课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成,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3、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改的理念、方法和策略等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常态课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贯彻力度远远不够,常态课教学以讲授为主的课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成为制约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
二、面对现实,我们做了什么?
1、从落实教学领导力的高度,努力提升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管理干部主动深入课堂。我校规定了中层以上干部每学期的听课数量,听课后将于相关教师进行评课,每周行政例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干部汇报交流本周的听课评课情况。我们认为,课堂能反映出教与学的现状,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干部经常进入课堂,可以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研文化、经验、困惑和困难,以及课改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先进理念与传统行为的落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了解学校管理的运行现状,有利于学校工作上下一致,形成合力。
(2)教学管理干部积极参加中教科组织的听评课活动,在同行交流、专家点评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的水平。
(3)教学管理干部与我校特聘教学顾问定期举行教学管理专题研讨活动。我校的两位特聘教学顾问陈一新局长、范广泽科长提前布置研讨课题,每两周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最后由两位顾问进行点评。至今,本学期的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已先后进行了三次,研讨的主题包括'减负提效形式下教学管理的举措'、'当前教学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挖掘我校教学中高效的典型案例'等。通过此类活动,有效地将教学管理干部的关注点引导到研究和破解实际问题的轨道上来。
2、以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为突破口,引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请师大专家团队进驻学校,参与指导学科建设。我校与天津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联合,创办了市内六区首个'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基地'.我们主动邀请师大的专家、教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学,通过定期参加学科组活动和不定期推门听课、评课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教师也可以借助师大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研究领域,不断充实自我。
(2)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教学大讲堂活动。我们先后邀请到了陈一新副局长、韩锋主任、邢真研究员、王勤研究员、张明琪教授、靳莹教授等一批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为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重点围绕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老师们解疑释惑,进而引发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有效地引导教师聚焦课堂、研究教学。
(3)大力强化教学管理干部对学科组建设的领导。学科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也是管理干部赖以领导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教学管理干部只有亲自深入学科组参与活动,以自身关注学科组活动的热情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在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影响力,对教师起到以身示范的教育作用,这是加强教学领导力的关键所在。本学期,教务处在《学科组长工作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对学科组工作的要求,设置了学科组建设专题档案柜,积累学科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定期进行交流、展示、点评。
3、启动名师工程,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实现以点带面。我们认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富于创新精神的专业型的教师队伍。基于此,今年5月份,我校启动了首届首席、骨干教师评选工作,这不仅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六十六中发展史上的一项创举。我校广大教师更是投入了极大地热情参与此次活动,全校共有57位教师报名。经过说课、做课、民主评议、教学过程考核等一系列环节的评比,最终遴选出了我校首届首席教师8人、骨干教师19人。首批首席、骨干教师与学校签订了工作协议。他们不仅仅是享受首席、骨干教师的待遇,同时还要履行作为一名首席、骨干教师的相应义务,他们将在未来学校的学科建设、校本研修、乃至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我校出台的《首席骨干教师考核实施办法》的规定,我校的首席教师、骨干教师不搞终身制,每届任期两年,两年后自动终止资格,重新申报。任期内每年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将继续留任,考核不合格者将被自动终止资格。首席骨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围绕学校阶段教学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近期随着我校'导学、自学、求学、讲学、学思、学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学校要求每位首席骨干教师率先实践课题教学模式,每人完成一节示范课,学校组织全校范围内的听评课活动,同时作课教师还要进行说课,整个过程全程进行录像。这样,就使得每一节公开示范课成为了一次学科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大大拓展了教学研究的空间。
三、近期,我们还准备做什么?
1、推进导学案的运用。目前,初高中各科导学案的编写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正在请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下一步是将相对成熟的导学案应用于课堂教学,要把编写导学案、使用导学案变成教师进行常态课教学的规定动作。
2、推进思维导图的运用。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训练学生思维,也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今年5月,我校组织学科组长到大港二中参观思维导图的运用成果展示,对思维导图有了感性认识。今年11月,天津师大的靳莹教授为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有关思维导图的专题讲座,从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论基础,到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使广大教师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的理性思考。下一步是在一些学科中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使用过程中教务处随时监控,根据使用效果把握推广的进度、节奏,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
第4篇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 __年9月1日至5日
上课教师:__校区__年新进教师共计39人
听课教师:学校领导、各学科调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
为进一步掌握我校新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查找存在的问题,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特组织了新教师调研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初步摸清了新进教师教学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新入职的大学生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较高。
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教学设计有条理等,都值得肯定。
2.公招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公招教师中,有一部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__年以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新颖,教育理念新,有课改意识。
3.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改革意识
在课改大趋势下,大部分教师已初步形成课改意识。部分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如电子白板、录音机等。教学设计上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环节,体现出一定的课改意识。
4.学生基本素质有所提高
本届新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基本素质较高。新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好,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较好。部分学生有较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例如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课堂举手积极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坐姿等课堂常规不规范,随意性强、班级课堂常规还没落实。
2.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课堂学习随意性强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七年级新生:学生课堂主动答问较少、课前准备不到位、倾听习惯较差、喜欢齐答问题、静心学习不够。对教师的课堂要求理解较差,自我管束差。
(二)教师教学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较差
新进教师对教室内的电子白板、课件制作与操作不够熟练。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不够。
2.个别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学器材准备不充分、课前候课习惯没有养成。
3.部分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差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相对较差、课堂调控效率不高、教学秩序较差。部分教师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调控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的纪律。
(三)教学观念、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痕迹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
(1)教师讲得过多(基于讲授法和教师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动得很少(基于被动接受和思维的陈规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引导功能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2)教师关注全体学生不够,只管教师充分讲解,忽视学生有效吸收,缺乏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及时反馈。
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没有重视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
主要表现为:
(1)讲授法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串讲方式存在,忽视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重视阅读情趣和习惯的培养、注重阅读体验,能做到合作交流等。
(2)师生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给学生更多、更广的学习、思维空间,缺乏课堂生成的效能发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
(3)课堂探究性、探讨性活动开展不够,学生缺乏深度思维。
(4)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比较随意。
3.部分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少,能力差。
(2)鼓励性学习不够,学生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对学生朗读指导、阅读指导、声乐能力指导、思维训练指导、体育技能指导等方面不到位或缺乏。
(4)课题练习容量偏少,缺乏练习层次和深度,学生知识能力拓展不够。
(5)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课堂渗透不够。
(四)知识点、教学重难点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点把我不准,对该年级该阶段段内容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清楚,该知识要教哪些,教到什么程度,横向纵向有哪些知识内在联系不够清楚,有走一步看一步的现象。
2.知识教学落实不够,只注意教完了,没注意反馈学生学会了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必要的指导。
3.部分教师对知识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各环节平均用力,没有轻重缓急的节奏,部分课堂反映出基础知识教学用时较多,重点知识轻描淡写,本末倒置。
4.部分教师教学不重视难点知识的突破。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没有提前铺垫,合理分解难点,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学,学生掌握较差。
三、建议意见
1.限时改进,明显提高。所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必须按照建议意见,在半期前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明显进步变化。
2.青年教师、新教师要主动学习,自觉提高。
3.青年结对教师、指导教师要各尽其责,切实履行蓝青工程工作职责,做好指导和学习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主动指导青年教师、新教师,团队式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喜欢且富有实效的?带着这些问题,本人进行了长达两年半时间的调研,走遍了全县23所初中学校,听评课达250余节,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思考。现将本人对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一些调查与思考报告如下:
一、可喜的成绩
1、教师敬业精神明显增强。从听课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准备比较充分,部分教师不仅能够精心设计课时教学方案,还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编制学案,没有教案进课堂的教师极少,在所听的250余节课中,只有个别教师教学比较随意,教学预设不充分;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候课的自觉意识,能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门前等待上课,没有候课意识或上课迟到的教师在所听的250余节课中只有1人。从访谈的情况看,部分学校开始实行集体备课制,少数学校的集体备课不仅落实较好,而且抓出了一定的成效,个别学校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且落实较好;部分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意识和愿望,其中城区和城郊的语文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方面显得尤为迫切;部分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课堂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并能想方设法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从整体上看,我县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农民穿西装”,“满堂灌、满堂问”的倾向比较明显,但在少数教师和少数课堂上仍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是开始使用学案教学;三是开始关注“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四是有了初步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五是能正确把握“工具性”这一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语言的积累。
3、学科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县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全市排名还比较靠后,但进步的幅度较大:中考平均成绩与市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且缩小的幅度较大;学科等级划分的分数线在逐年提高;县内各校的平均成绩分布逐年趋向均衡,差异系数逐年减小。尤其是中考,我县语文学科人均成绩取得重大突破:在市直、五区、五市县等11个单位中排名第七;在五市县中排名第二,仅落后于攸县。
4、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全市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世纪星实验学校青年教师曾利平获全市第一名;全市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素养大赛,下东中学组队参加,获得团体一等奖,单项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和两年中考研讨会上的示范课都获得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的高度评价。
二、严峻的问题
1、教学理念整体滞后,适应不了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了课堂。课堂教学“讲风”太盛,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书写诸种权利被严重剥夺。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角色、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课堂讲授限时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析繁琐的“填鸭式”和提问琐碎的“满堂问”为主要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学习时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学生没有任务驱动,随意性比较大。合作讨论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没有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和价值,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分工,没有制定规范的合作讨论规程,形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探究学习时教师没有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课题,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指导,探究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担心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学科教学成绩,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学校存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不重视过程管理,缺少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氛围不浓。
2、教材研读与处理能力不够,教学有效信息把握不准。
对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度挖掘。教师对文本不作深入的研读,没有自己的原初理解和独立见解,只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关注较多的是文本内容层面的东西,而对文本形式(语言表达)层面的东西研究不透,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如一位教师在教《袋鼠之谜》(八年级下册)一文时,整节课只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袋鼠的“三大奥秘”以及奥秘背后的原因,而将文章最精彩的教学内容(“卒章显志”的写法启示,用记叙文的框架、对话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表达形式,精巧的构思布局)舍弃,这是对文本内涵缺乏深度挖掘的典型表现。
对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缺乏整体关照。教师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缺少透彻的研究,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学科基本思想、学科基本方法把握不准,致使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明、教材处理过全、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错位等。如一位教师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时提出了以下几个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①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②为什么说不要想着下面的岩石;③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④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⑤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而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可以确定为:①学习朗读;②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验思想感;③品评文中人物,多角度解读文本;④联系实际,探究文题、文末经验句的含义。对比该教师的课堂提问和教学目标,我们便可以发现,该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不成序列,而且绝大多数是与教学目标背离的。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利用。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要么把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等同,对文本不加取舍地全都列入教学内容;要么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将文章从头讲到尾;要么把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等同,将阅读教学异化为做阅读训练题。对教材内容没有分析、选择、重组和优化,更谈不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问题化和操作化组织;对文章插图、研讨与练习、音像资料、助读材料、师生的原初理解等教学资源缺乏利用意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安塞腰鼓》(七年级下册)时,有两个环节便没有对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剪取和重组:一是在“观看视频,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没有将能够体现“安塞腰鼓”恢弘气势的视频资料剪辑,从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为阅读文章奠定感情基础的目的;二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中,由于教师没有将用于朗读的材料进行剪取重组,而是全文朗诵,致使“通过朗读,感受语速、语调的变化,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这一教学目标落空。
对文本的文体特点和能力要求缺乏研究。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对文本特点及相应的文体阅读能力训练不作区别对待,而是按照一般文章阅读的要求和程序来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或脱离文本、曲解文本,或放大人文教育、异化为非语文课。如一位教师教《钱塘湖春行》(古诗),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根据这首诗为游人设计一个游钱塘湖的路线,该怎样设计?应该把哪里作为旅游的重点?把诗歌教学当做了写实用文的依据。又如一位教师教《罗布泊,一个消逝的仙湖》(说明文),在指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便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关于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讨论上了,而对于与说明文这种文体相关的阅读知识理解和阅读能力训练根本没有涉及,将语文课异化成了环保教育课。
3、教学策划与设计的水平不高,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
一是课堂情境的营造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和谐。教师在进行教学策划和设计时,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文体要素、情理要素、语言要素、风格要素等)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常常是“隔心、隔情、隔智”,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常常矛盾。如《最后一课》,教学内容本应该是严肃沉郁的,教师应该据此创造一种庄严肃穆的课堂情境,但一位教师在教这一课时,整个课堂情境是嬉戏吵闹的,让人听后觉得像一场闹剧。
二是课堂教学安排违背适度原则。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容量安排过度。要么过小以致干瘪,如课文阅读教学课;要么过多以致臃肿,如试卷讲评课和综合复习课。如一位教师在上《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一课时)课时,共安排了“中考考点回顾、论点知识、论据知识、论证知识、词句理解知识”等5大块知识,还有用于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的7段训练材料。另一位教师在教《喂!出来》(一课时)一文时,共出了10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县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是普遍过小,如一位教师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一个课时只做了“教读生”一件事。其次是教学的难度、深度、起点安排过度。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学情分析的意识,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恰当地安排教学难度、深度和起点,要么过深、过高,学生够不着,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要么过浅、过低,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刺激思维神经系统的兴奋。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回答了“楷模”就是“榜样、模范”的意思后,还要追问“楷模”为什么是“榜样、模范”的意思,难度太高。另一位教师在教《“友邦惊诧”论》时,将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自读分析论证方法上,起点太高。再次是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内容安排的时机不当。如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通常是:①布置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②指名上黑板听写、解释词语;③书看完后,组织学生讲评黑板作业;④讨论思考题。这样的序列安排造成了教学思路的割裂与中断,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协调。
三是教学程序的安排没有起伏,节奏感不强。一般来说,教学程序的安排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要像写文章一样,抑扬顿挫,高潮迭起。但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程序安排达不到这个要求。首先是教学的速度缺少快慢行止,从头到尾一个速度,毫无起伏。其次是教学内容缺乏详略的取舍安排,各个环节平均用力,看不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高潮。再次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鲜明的节奏感,问题与思维的难度不是渐次加大,教师提供的外部刺激缺少强弱变化,学生思维训练的形式单一枯燥。最后是教学环节的安排没有层次性、序列性和递进性,且目标意识不强、意图不明显,不能形成一种层层深入的、循序渐进的整体节奏。
四是训练与问题的设计形式单一,效益低下。在训练设计上,主要存在训练意图不明、训练指向不清、训练强度不宜、训练方式单一、训练脱离文本、训练缺少拓展延伸等问题。在问题设计上,主要存在设计的问题思维容量小、缺乏合作探究的价值,问题之间缺少关联、没有形成层进的序列,问题不能牵引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品读等问题。
4、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规律意识,教学操作能力较差。
教师缺乏课型意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论何种文体,也不管教学内容的特点,统一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如试卷讲评课,许多教师对“讲什么、为什么讲、怎样讲”缺少整体规划,逐题讲习的多,重点突出的少,没有充分发挥典型试题在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上的作用,就试卷讲试卷的倾向明显;笔练意识淡薄,学生动口的多,动笔的少,能上黑板板演的机会更少,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较差;试卷讲评中忽视“互动性”,没有为学生充分表达思维过程提供机会,学生参与度不够。又如综合复习课,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学起点和标高确定不当,示例分析中缺少方法渗透,方法领悟与示例分析脱离,示例呈现缺乏层次、梯度、拓展和延伸等问题。再如作文指导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两个课时中仅仅是命了一个题目,没有方法指导和作文讲评,学生学习写作的环节严重缺失。
教学环节不完整。首先是部分教学环节的缺失,如课堂导入、课堂小结、课堂板书、拓展训练、作业布置等环节经常被教师简省;其次是环节之间缺少过渡与照应,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再次是教学的各环节之间缺少一条清晰的教学线索,教学内容散乱,逻辑性不强。这些缺点在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调动不够,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活动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活动形式单一,个别学生活动时,其他学生因为没有任务驱动而乱动。学习过程缺失,“结论教学”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学生阅读与写作过程得不到保证,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不够充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活动的效率低、价值不大,无效活动较多。讨论交流的向度单一,只见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不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
课堂点评与指导不到位。首先是课堂点评没有原则,缺少激励与引导作用,绝大部分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新课程关于学生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回答不问正确与否,不管是否合理,一律使用“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予以评价,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不及时矫正,尤为关键的是教师不能通过恰当的课堂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推动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其次是课堂指导没有到位,课堂上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长时间,教师心中无数,如语文阅读课中朗读训练的指导,绝大多数教师都用朗读的数量来衡量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至于什么时候安排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基本上指导不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不当。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使用的时机、长度、效度处理不好。要么使用时机不当,多媒体应用牵强附会,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严重背离,而不是有机结合;要么用之无度,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要么用之无效,不是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落实到有效上,而是把它当成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唯一标志,反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时间分配失当,教学重心偏移,教学效率降低。
三、诚恳的建议
1、强化教研意识。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平台,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诊断、说课评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应牢固树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意识,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在真实情景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教学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要尽可能利用上绩效课这一契机,逐步养成研课、磨课的习惯,切实增强学情分析、教材研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并最终让常态课能达到甚至超过绩效课的水平。
2、提高自身素养。一要重视案例分析与研讨。从调研的情况看,教师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而是教学操作能力的问题,而提高教学操作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案例分析与研讨,如文本解读案例分析、课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材处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标研读案例分析、问题设计案例分析、训练设计案例分析等。二要狠抓业务自修与提升。一方面要强化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因为任何形式和层次的培训,只有与自身的专业发展欲望相契合,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要切实制定业务自修年度项目书,并认真落实,逐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3、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构建教学模式。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已有学习水平来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用教学方法、选取教学组织形式。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课堂讲授限时制度,着力解决讲与练、教与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教程推进与方法融合等关系问题,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敢于突破教育教学传统,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关系,按照“构建——实践——反思”的思路构建自己的课型教学模式。
4、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学案编制、课堂实录、训练检测、经典试题、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课标研读、教学交流、教育理论等方面。教学资源库中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教师的原创,也可以是教育名家的资料选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以电子邮箱、个人博客等为平台,教研室应分学科设有公共的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教师个人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设立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
学校下期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 __年9月1日至5日
上课教师:__校区__年新进教师共计39人
听课教师:学校领导、各学科调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
为进一步掌握我校新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查找存在的问题,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特组织了新教师调研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初步摸清了新进教师教学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新入职的大学生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较高。
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教学设计有条理等,都值得肯定。
2.公招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公招教师中,有一部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__年以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新颖,教育理念新,有课改意识。
3.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改革意识
在课改大趋势下,大部分教师已初步形成课改意识。部分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如电子白板、录音机等。教学设计上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环节,体现出一定的课改意识。
4.学生基本素质有所提高
本届新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基本素质较高。新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好,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较好。部分学生有较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例如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课堂举手积极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坐姿等课堂常规不规范,随意性强、班级课堂常规还没落实。
2.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课堂学习随意性强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七年级新生:学生课堂主动答问较少、课前准备不到位、倾听习惯较差、喜欢齐答问题、静心学习不够。对教师的课堂要求理解较差,自我管束差。
(二)教师教学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较差
新进教师对教室内的电子白板、课件制作与操作不够熟练。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不够。
2.个别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学器材准备不充分、课前候课习惯没有养成。
3.部分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差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相对较差、课堂调控效率不高、教学秩序较差。部分教师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调控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的纪律。
(三)教学观念、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痕迹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
(1)教师讲得过多(基于讲授法和教师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动得很少(基于被动接受和思维的陈规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引导功能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2)教师关注全体学生不够,只管教师充分讲解,忽视学生有效吸收,缺乏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及时反馈。
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没有重视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
主要表现为:
(1)讲授法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串讲方式存在,忽视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重视阅读情趣和习惯的培养、注重阅读体验,能做到合作交流等。
(2)师生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给学生更多、更广的学习、思维空间,缺乏课堂生成的效能发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
(3)课堂探究性、探讨性活动开展不够,学生缺乏深度思维。
(4)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比较随意。
3.部分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少,能力差。
(2)鼓励性学习不够,学生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对学生朗读指导、阅读指导、声乐能力指导、思维训练指导、体育技能指导等方面不到位或缺乏。
(4)课题练习容量偏少,缺乏练习层次和深度,学生知识能力拓展不够。
(5)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课堂渗透不够。
(四)知识点、教学重难点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点把我不准,对该年级该阶段段内容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清楚,该知识要教哪些,教到什么程度,横向纵向有哪些知识内在联系不够清楚,有走一步看一步的现象。
2.知识教学落实不够,只注意教完了,没注意反馈学生学会了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必要的指导。
3.部分教师对知识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各环节平均用力,没有轻重缓急的节奏,部分课堂反映出基础知识教学用时较多,重点知识轻描淡写,本末倒置。
4.部分教师教学不重视难点知识的突破。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没有提前铺垫,合理分解难点,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学,学生掌握较差。
三、建议意见
1.限时改进,明显提高。所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必须按照建议意见,在半期前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明显进步变化。
2.青年教师、新教师要主动学习,自觉提高。
3.青年结对教师、指导教师要各尽其责,切实履行蓝青工程工作职责,做好指导和学习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主动指导青年教师、新教师,团队式发展。
第5篇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们把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分成12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5个学生,相对有二位低层生,两位中层生和一位高层生。高层学生当组长,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学任务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林召凯老师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时,通过“展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去做的冲动,于是 老师做出简单的“讲解演示”后,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
3. 师生角色的变换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自己获得的。老师的使命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指导者”,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有利的“引导者”。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初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硬件的组成,包括名称、生产厂商、图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第二课时让学生观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视频,并当场拆开主机让学生观看,第三课时让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进行质疑讨论,我在一旁进行指导,效果相当不错。
4、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
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不够好,各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往往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操作、练习。
3.课时少,时间短,对上机实验遇到的问题很难一一解答。
4.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准。
5.教师授课不够精练。
三、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利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设计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2.利用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引领他们自主的学习。
3.可采用基于网站式的教学,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6篇 202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第7篇 202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课改__年,教育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课堂的变化。现将本学期调研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情况中发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总结与提升以期能找到推动并促进我市小学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办法。
佳木斯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体有哪些变化?11月,小学部分三组深入到全市各小学进行调研。
我们这一组一行5人,先后进入佳木斯第六小学、郊区十五小、佳一小、第六实验校、东风区松江小学、二十三小学、农垦小学等7所学校,平均每人听课14节,并查看、收集了教案、作业、试卷。
从总体上看,老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浓厚,教学的独特风格有所显示。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朝着课改的方向稳步发展。具体情况陈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的欣喜
感触最深的是发生在学生身心上的变化: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表现出饱满的学习热情、阳光开朗的气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其他:
1、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在游戏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佳一小何莉丹老师组织折纸、填图等操作性活动,引导学生向更高一层的抽象思维发展:线段、长方形、圆等,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与模型思想。佳六小宋一彬老师与王丽丹老师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放手,理念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发言时、思维活跃。佳二十三小李玉荣老师“珠心算”一课,展示了数学课堂灵活多彩的一面。姜娓娓老师的《可能性》教学,故事导入,充满童趣。融入了“高效的学习任务单”后,让操作性活动有序展开。孩子们分工明确,在游戏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独立学习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增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且有效,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不存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王亮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导入精彩,从教学楼照片抽象出基本图形,情境生动、贴近学生。导入部分的铺设、面积公式复习等,关注了各层面学生发展。发挥了“小班额”优势,学生数学思维处同龄孩子领先地位。生生间的深层次互动得益于王老师的独特教学艺术。
3、师生角色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能让我说说自已的想法吗?”“你们对我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吗?”。在十五小,所听课题是:《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探究欲望较强;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农垦小学张海虹老师、王英涛老师、赵健老师、赵化连老师,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做数学,问题由学生提出、由学生解决,已然有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观”。得益于校长、主任办学理念新与创新意识强。
4、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发展。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设计,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评价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东风区松江小学王桂凡老师的《笔算除法》注重试商方法的指导,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让学生在经历反复说、试商的过程中,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风朴实、扎实。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算理的揭示也很到位。
5、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标》学习还需加强,加强对十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2、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调研中我们感觉老师们对教材吃得不够透,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部分教师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很多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与创新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思考、认识与理清。
3、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挖掘不够深刻。缺少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4、评价。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及时,但,激励作用不足。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对发展性的评价的理解有所欠缺。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结论性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教师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比如:4行7字诗中含有字的个数,一名孩子汇报说:2_4加5_4我得到28个字。教师评语说:“错了,老师的要求是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你没有按老师要求做。”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改进建议:激励为主;先肯定孩子把诗歌分两部分后求字数是很好的办法。之后,再追问孩子:如果用7的口诀,你怎么做?这样一来,即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拉回”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关注。
5、作业。教师都能及时、认真批改。还可有所创新与突破,教给学生科学的作业方法;比如: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簿”,将错题原原本本的抄下来,把错误的地方标注,然后在错题下面,按正确的方法再做一遍,最后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类似的错误就不会再发生。也可尝试学生编题,互评、互批等。开放性作业与评语、校本教研特色、文化建设等,我们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需进一步努力。
6、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需要加强。用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语言是数学思维活动体现的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外显,如何让学生把思考表达清楚?教师的重视与培养是关键。
三、下一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教师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动很重要。教师应该有成长自我的认识,加强读书学习。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是需要被认可。当领导的,做我们教研员的都要给老师们以积极的关注与鼓舞。
2、用好校本教研这块的阵地,加强集体备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现在,乃至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关键是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带领学校的老师们注重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和专业引领,扎扎实实地去研究。
3、专题研究,扎实实验
近十年课改的实验,趋于成熟。课改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老师们的心中,进一步把课改的实验进行优化。比如: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有效地经历过程性学习,包括概念性教学的突破,计算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等等,从内容到方法,从形式到有效性,从教师到学生,从理念到操作,我们要上下结合,齐心共进,扎实实验。
4、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普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
5、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第8篇 202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推进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本学期学校开展以“在课改新背景下,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随同老师们结合区“阅读、体验、互动、巩固课堂教学及导学案教学实践活动,公开课、联片教研活动展开“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项调研活动。
在这次专项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发生很大变化,课程标准提出新理念。教师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生动有效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有效情境创设
目前“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一些公开课,研讨课中,老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我们眼界大开。如,本学校,石守琴老师上《圆的周长》这节课,在导入部分创设小猴和小兔赛跑的情境。小猴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兔沿着圆形路线跑,同学们,你们说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从正方形周长类推迁移到圆的周长,使学生思维落到圆的周长上,要想知道他们不公平的比赛学习圆的周长后就知道了。
二、重视有效操作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理解新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内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师上的六年级《轴对称图形》这节课,郭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注重有效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努力改变以往学生单一,被动学习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科学韩继明老师教学《推和拉》一课时,为了实验验证推和拉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让学生在小组中推手掌,拉手腕,并在小组中统计,记录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结果。随着学生在活动,探究,思考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情感,获得知识。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特别是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教师都努力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实验小学王建老师上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利用直尺、三角板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王老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电脑上动手操作,让三角板紧靠直尺,然后在移动三角板验证,然后互相交流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看到以这些课堂可喜变化同时,也不可否认是,目前小学数学常态下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视本质。以致课堂教学出现形式化,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冷静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面对今天,以平和心态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存在问题:
1、个别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缺乏质疑讨论,学生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没有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些学生而是在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3、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都无实质。在部分教师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4、课堂练习设计单一,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到位,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够。
5、情境创设,牵强附会。有的课堂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只不过是课本搬家,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了,以课件代替板书。
7、个别教师面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缺乏教育机智,教学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生动、丰富。
建议: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科学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好每节课的预案。
2、探讨和研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内容。
4、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5、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好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6、教师要能够精心设计练习题,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思考性。
7、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要让每个人都动起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圆满解决问题。
8、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改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生命。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9篇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们把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分成12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5个学生,相对有二位低层生,两位中层生和一位高层生。高层学生当组长,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学任务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林召凯老师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时,通过“展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去做的冲动,于是 老师做出简单的“讲解演示”后,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
3. 师生角色的变换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自己获得的。老师的使命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指导者”,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有利的“引导者”。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初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硬件的组成,包括名称、生产厂商、图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第二课时让学生观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视频,并当场拆开主机让学生观看,第三课时让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进行质疑讨论,我在一旁进行指导,效果相当不错。
4、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
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不够好,各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往往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操作、练习。
3.课时少,时间短,对上机实验遇到的问题很难一一解答。
4.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准。
5.教师授课不够精练。
三、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利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设计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2.利用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引领他们自主的学习。
3.可采用基于网站式的教学,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10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喜欢且富有实效的?带着这些问题,本人进行了长达两年半时间的调研,走遍了全县23所初中学校,听评课达250余节,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思考。现将本人对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一些调查与思考报告如下:
一、可喜的成绩
1、教师敬业精神明显增强。从听课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准备比较充分,部分教师不仅能够精心设计课时教学方案,还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编制学案,没有教案进课堂的教师极少,在所听的250余节课中,只有个别教师教学比较随意,教学预设不充分;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候课的自觉意识,能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门前等待上课,没有候课意识或上课迟到的教师在所听的250余节课中只有1人。从访谈的情况看,部分学校开始实行集体备课制,少数学校的集体备课不仅落实较好,而且抓出了一定的成效,个别学校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且落实较好;部分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意识和愿望,其中城区和城郊的语文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方面显得尤为迫切;部分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课堂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并能想方设法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从整体上看,我县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农民穿西装”,“满堂灌、满堂问”的倾向比较明显,但在少数教师和少数课堂上仍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是开始使用学案教学;三是开始关注“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四是有了初步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五是能正确把握“工具性”这一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语言的积累。
3、学科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县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全市排名还比较靠后,但进步的幅度较大:中考平均成绩与市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且缩小的幅度较大;学科等级划分的分数线在逐年提高;县内各校的平均成绩分布逐年趋向均衡,差异系数逐年减小。尤其是2011年中考,我县语文学科人均成绩取得重大突破:在市直、五区、五市县等11个单位中排名第七;在五市县中排名第二,仅落后于攸县。
4、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2011年全市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世纪星实验学校青年教师曾利平获全市第一名;2011年全市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素养大赛,下东中学组队参加,获得团体一等奖,单项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2011年和2011年两年中考研讨会上的示范课都获得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的高度评价。
二、严峻的问题
1、教学理念整体滞后,适应不了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了课堂。课堂教学“讲风”太盛,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书写诸种权利被严重剥夺。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角色、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课堂讲授限时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析繁琐的“填鸭式”和提问琐碎的“满堂问”为主要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学习时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学生没有任务驱动,随意性比较大。合作讨论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没有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和价值,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分工,没有制定规范的合作讨论规程,形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探究学习时教师没有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课题,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指导,探究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担心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学科教学成绩,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学校存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不重视过程管理,缺少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氛围不浓。
2、教材研读与处理能力不够,教学有效信息把握不准。
对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度挖掘。教师对文本不作深入的研读,没有自己的原初理解和独立见解,只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关注较多的是文本内容层面的东西,而对文本形式(语言表达)层面的东西研究不透,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如一位教师在教《袋鼠之谜》(八年级下册)一文时,整节课只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袋鼠的“三大奥秘”以及奥秘背后的原因,而将文章最精彩的教学内容(“卒章显志”的写法启示,用记叙文的框架、对话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表达形式,精巧的构思布局)舍弃,这是对文本内涵缺乏深度挖掘的典型表现。
对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缺乏整体关照。教师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缺少透彻的研究,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学科基本思想、学科基本方法把握不准,致使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明、教材处理过全、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错位等。如一位教师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时提出了以下几个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①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②为什么说不要想着下面的岩石;③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④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⑤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而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可以确定为:①学习朗读;②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验思想感;③品评文中人物,多角度解读文本;④联系实际,探究文题、文末经验句的含义。对比该教师的课堂提问和教学目标,我们便可以发现,该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不成序列,而且绝大多数是与教学目标背离的。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利用。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要么把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等同,对文本不加取舍地全都列入教学内容;要么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将一篇文章从头讲到尾;要么把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等同,将阅读教学异化为做阅读训练题。对教材内容没有分析、选择、重组和优化,更谈不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问题化和操作化组织;对文章插图、研讨与练习、音像资料、助读材料、师生的原初理解等教学资源缺乏利用意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安塞腰鼓》(七年级下册)时,有两个环节便没有对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剪取和重组:一是在“观看视频,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没有将能够体现“安塞腰鼓”恢弘气势的视频资料剪辑,从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为阅读文章奠定感情基础的目的;二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中,由于教师没有将用于朗读的材料进行剪取重组,而是全文朗诵,致使“通过朗读,感受语速、语调的变化,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这一教学目标落空。
对文本的文体特点和能力要求缺乏研究。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对文本特点及相应的文体阅读能力训练不作区别对待,而是按照一般文章阅读的要求和程序来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或脱离文本、曲解文本,或放大人文教育、异化为非语文课。如一位教师教《钱塘湖春行》(古诗),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根据这首诗为游人设计一个游钱塘湖的路线,该怎样设计?应该把哪里作为旅游的重点?把诗歌教学当做了写实用文的依据。又如一位教师教《罗布泊,一个消逝的仙湖》(说明文),在指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便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关于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讨论上了,而对于与说明文这种文体相关的阅读知识理解和阅读能力训练根本没有涉及,将语文课异化成了环保教育课。
3、教学策划与设计的水平不高,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
一是课堂情境的营造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和谐。教师在进行教学策划和设计时,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文体要素、情理要素、语言要素、风格要素等)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常常是“隔心、隔情、隔智”,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常常矛盾。如《最后一课》,教学内容本应该是严肃沉郁的,教师应该据此创造一种庄严肃穆的课堂情境,但一位教师在教这一课时,整个课堂情境是嬉戏吵闹的,让人听后觉得像一场闹剧。
二是课堂教学安排违背适度原则。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容量安排过度。要么过小以致干瘪,如课文阅读教学课;要么过多以致臃肿,如试卷讲评课和综合复习课。如一位教师在上《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一课时)课时,共安排了“中考考点回顾、论点知识、论据知识、论证知识、词句理解知识”等5大块知识,还有用于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的7段训练材料。另一位教师在教《喂!出来》(一课时)一文时,共出了10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县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是普遍过小,如一位教师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一个课时只做了“教读生字”一件事。其次是教学的难度、深度、起点安排过度。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学情分析的意识,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恰当地安排教学难度、深度和起点,要么过深、过高,学生够不着,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要么过浅、过低,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刺激思维神经系统的兴奋。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回答了“楷模”就是“榜样、模范”的意思后,还要追问“楷模”为什么是“榜样、模范”的意思,难度太高。另一位教师在教《“友邦惊诧”论》时,将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自读分析论证方法上,起点太高。再次是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内容安排的时机不当。如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通常是:①布置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②指名上黑板听写、解释词语;③书看完后,组织学生讲评黑板作业;④讨论思考题。这样的序列安排造成了教学思路的割裂与中断,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协调。
三是教学程序的安排没有起伏,节奏感不强。一般来说,教学程序的安排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要像写文章一样,抑扬顿挫,高潮迭起。但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程序安排达不到这个要求。首先是教学的速度缺少快慢行止,从头到尾一个速度,毫无起伏。其次是教学内容缺乏详略的取舍安排,各个环节平均用力,看不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高潮。再次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鲜明的节奏感,问题与思维的难度不是渐次加大,教师提供的外部刺激缺少强弱变化,学生思维训练的形式单一枯燥。最后是教学环节的安排没有层次性、序列性和递进性,且目标意识不强、意图不明显,不能形成一种层层深入的、循序渐进的整体节奏。
四是训练与问题的设计形式单一,效益低下。在训练设计上,主要存在训练意图不明、训练指向不清、训练强度不宜、训练方式单一、训练脱离文本、训练缺少拓展延伸等问题。在问题设计上,主要存在设计的问题思维容量小、缺乏合作探究的价值,问题之间缺少关联、没有形成层进的序列,问题不能牵引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品读等问题。
4、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规律意识,教学操作能力较差。
教师缺乏课型意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论何种文体,也不管教学内容的特点,统一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如试卷讲评课,许多教师对“讲什么、为什么讲、怎样讲”缺少整体规划,逐题讲习的多,重点突出的少,没有充分发挥典型试题在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上的作用,就试卷讲试卷的倾向明显;笔练意识淡薄,学生动口的多,动笔的少,能上黑板板演的机会更少,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较差;试卷讲评中忽视“互动性”,没有为学生充分表达思维过程提供机会,学生参与度不够。又如综合复习课,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学起点和标高确定不当,示例分析中缺少方法渗透,方法领悟与示例分析脱离,示例呈现缺乏层次、梯度、拓展和延伸等问题。再如作文指导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两个课时中仅仅是命了一个题目,没有方法指导和作文讲评,学生学习写作的环节严重缺失。
教学环节不完整。首先是部分教学环节的缺失,如课堂导入、课堂小结、课堂板书、拓展训练、作业布置等环节经常被教师简省;其次是环节之间缺少过渡与照应,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再次是教学的各环节之间缺少一条清晰的教学线索,教学内容散乱,逻辑性不强。这些缺点在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调动不够,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活动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活动形式单一,个别学生活动时,其他学生因为没有任务驱动而乱动。学习过程缺失,“结论教学”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学生阅读与写作过程得不到保证,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不够充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活动的效率低、价值不大,无效活动较多。讨论交流的向度单一,只见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不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
课堂点评与指导不到位。首先是课堂点评没有原则,缺少激励与引导作用,绝大部分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新课程关于学生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回答不问正确与否,不管是否合理,一律使用“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予以评价,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不及时矫正,尤为关键的是教师不能通过恰当的课堂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推动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其次是课堂指导没有到位,课堂上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长时间,教师心中无数,如语文阅读课中朗读训练的指导,绝大多数教师都用朗读的数量来衡量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至于什么时候安排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基本上指导不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不当。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使用的时机、长度、效度处理不好。要么使用时机不当,多媒体应用牵强附会,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严重背离,而不是有机结合;要么用之无度,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要么用之无效,不是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落实到有效上,而是把它当成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唯一标志,反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时间分配失当,教学重心偏移,教学效率降低。
三、诚恳的建议
1、强化教研意识。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平台,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诊断、说课评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应牢固树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意识,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在真实情景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教学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要尽可能利用上绩效课这一契机,逐步养成研课、磨课的习惯,切实增强学情分析、教材研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并最终让常态课能达到甚至超过绩效课的水平。
2、提高自身素养。一要重视案例分析与研讨。从调研的情况看,教师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而是教学操作能力的问题,而提高教学操作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案例分析与研讨,如文本解读案例分析、课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材处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标研读案例分析、问题设计案例分析、训练设计案例分析等。二要狠抓业务自修与提升。一方面要强化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因为任何形式和层次的培训,只有与自身的专业发展欲望相契合,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要切实制定业务自修年度项目书,并认真落实,逐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3、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构建教学模式。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已有学习水平来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用教学方法、选取教学组织形式。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课堂讲授限时制度,着力解决讲与练、教与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教程推进与方法融合等关系问题,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敢于突破教育教学传统,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关系,按照“构建——实践——反思”的思路构建自己的课型教学模式。
4、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学案编制、课堂实录、训练检测、经典试题、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课标研读、教学交流、教育理论等方面。教学资源库中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教师的原创,也可以是教育名家的资料选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以电子邮箱、个人博客等为平台,教研室应分学科设有公共的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教师个人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设立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
第11篇 2023年小学新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一、优势
2、这批新聘教师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中文占70.6%,初教29.4%, 可谓专业棒,文化知识扎实。教师资格均是初中,层次高,完全可以胜任小学教育。
3、通过认真的调研,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具有一定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能初步掌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知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能运用普通话实施教学,语言清晰,教态自然。
二、不足
1、缺少教学理论素养。不少教师至今没有完整地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知道语文教育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教学的建议、评价的建议等。
2、没有掌握备课的基本步骤,只是机械地抄写现成的教案,至于人家教案设计的理念,不得而知,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应付检查。
3、缺乏岗前培训。基本的教学常规欠缺,常常在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下,仓促教学。教学时,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回答问题,也仅仅是前排的几名同学,不能够照顾到班级的全体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去,教学没有实质性效果。
4、不能掌握教学的基本环节,步骤混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两个课时完成,在教学时,他们是常常混淆,分不清课时。
5、课堂板书,粉笔字很差,基本上是属于“火柴棒体”,很不规范。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建议
1、定标 即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这批新聘的各科教师,他们有知识,有精力,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因此,进行岗前培训是他们教学的重要步骤,是他们走好教学人生的关键环节,我们学校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学校的工作特点,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标,专人分管,并扎扎实实地实施。
2、建模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让这些新上岗的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这种模式实施教学。让他们先稳稳当当地走好第一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功力,然后在放手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
的基本步骤。一课一般分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重点是认读字母;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会拼读。具体的步骤是:
第一课时
(1)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2)认读字母。
(3) 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
(4)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
(5)描红仿影学写字母。
第二课时
(1)复习字母的认读。
(2)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把握拼读方法。
(3)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
(4)描红、抄写音节练习。
“词串识字”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般可以分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1)激趣入境。
(2) 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
(3) 将词语与事物挂钩。
(4) 词串连读,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1) 复习巩固生字。
(2)读词成串,边读边想。(把每行的词连读成串,边读边想象画面、场景、情景等)
(3)连串成篇,形成积累。(把词串连起来当作韵文来读,熟读成诵)
(4)识写结合,指导写字。
另外,还有阅读教学模式,习作教学模式。等等。
3、严训 即是严格训练。就是各校要充分研究新聘教师的特点,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严格按方案内容踏踏实实地实施培训。走培训掌握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检验理论效果,总结形成教学经验,再实践,在总结,不断提高,直至达到目标。尽量少走弯路,减少盲目,立志早成才,快成才,为明光的基础教育服务。
第12篇 学校2023年下期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 __年9月1日至5日
上课教师:__校区__年新进教师共计39人
听课教师:学校领导、各学科调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
为进一步掌握我校新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查找存在的问题,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特组织了新教师调研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初步摸清了新进教师教学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新入职的大学生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较高。
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教学设计有条理等,都值得肯定。
2.公招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公招教师中,有一部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__年以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新颖,教育理念新,有课改意识。
3.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改革意识
在课改大趋势下,大部分教师已初步形成课改意识。部分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如电子白板、录音机等。教学设计上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环节,体现出一定的课改意识。
4.学生基本素质有所提高
本届新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基本素质较高。新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好,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较好。部分学生有较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例如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课堂举手积极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坐姿等课堂常规不规范,随意性强、班级课堂常规还没落实。
2.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课堂学习随意性强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七年级新生:学生课堂主动答问较少、课前准备不到位、倾听习惯较差、喜欢齐答问题、静心学习不够。对教师的课堂要求理解较差,自我管束差。
(二)教师教学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较差
新进教师对教室内的电子白板、课件制作与操作不够熟练。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不够。
2.个别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学器材准备不充分、课前候课习惯没有养成。
3.部分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差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相对较差、课堂调控效率不高、教学秩序较差。部分教师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调控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的纪律。
(三)教学观念、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痕迹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
(1)教师讲得过多(基于讲授法和教师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动得很少(基于被动接受和思维的陈规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引导功能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2)教师关注全体学生不够,只管教师充分讲解,忽视学生有效吸收,缺乏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及时反馈。
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没有重视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
主要表现为:
(1)讲授法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串讲方式存在,忽视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重视阅读情趣和习惯的培养、注重阅读体验,能做到合作交流等。
(2)师生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给学生更多、更广的学习、思维空间,缺乏课堂生成的效能发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
(3)课堂探究性、探讨性活动开展不够,学生缺乏深度思维。
(4)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比较随意。
3.部分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少,能力差。
(2)鼓励性学习不够,学生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对学生朗读指导、阅读指导、声乐能力指导、思维训练指导、体育技能指导等方面不到位或缺乏。
(4)课题练习容量偏少,缺乏练习层次和深度,学生知识能力拓展不够。
(5)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课堂渗透不够。
(四)知识点、教学重难点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点把我不准,对该年级该阶段段内容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清楚,该知识要教哪些,教到什么程度,横向纵向有哪些知识内在联系不够清楚,有走一步看一步的现象。
2.知识教学落实不够,只注意教完了,没注意反馈学生学会了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必要的指导。
3.部分教师对知识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各环节平均用力,没有轻重缓急的节奏,部分课堂反映出基础知识教学用时较多,重点知识轻描淡写,本末倒置。
4.部分教师教学不重视难点知识的突破。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没有提前铺垫,合理分解难点,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学,学生掌握较差。
三、建议意见
1.限时改进,明显提高。所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必须按照建议意见,在半期前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明显进步变化。
2.青年教师、新教师要主动学习,自觉提高。
3.青年结对教师、指导教师要各尽其责,切实履行蓝青工程工作职责,做好指导和学习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主动指导青年教师、新教师,团队式发展。
第13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案例1:六年级“轴对称图形”
在这节课里,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桂林山水、脸谱、千手观音,出
示交通安全标志,汽车标志的一半,让孩子们猜另一半是什么,这些精彩的华章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彰显了数学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级“垂直与相交”
教者在课接近尾声时,出示图片简单介绍意大利比萨斜塔,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比萨斜塔,同时思考为什么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较坚固。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在传播数学文化的同时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情境作为数学新课程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可否认,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境。
1、虚假情境创设
在二年级《生日》一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过生日,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后,教师播放《生日歌》,又问学生:“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呢?”这样的虚假情境和无效提问,无非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2、虚拟人物设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出示小闹钟)小闹钟说了给你们带来了两组测试题……我认为这样的人物形同虚设,没必要。
3、过于追求趣味性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
不明确,单纯地追求有趣,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实效性不大。如有的老师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朋友……听课者正沉浸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中,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定睛一看,原来是几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问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学生附和道喜欢。静静地反思,这样情境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直接感知。
我觉得情境设计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那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情境创设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偏离学习数学的轨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以解决问题作为基本思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作为情境素材的主要来源,以“最适合才是最好的”作为衡量情境设计的品位与标准的基本依据。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层次、有价值的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往往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潜能受到抑制。
(三)课堂气氛追求“表面活跃”
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以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表面的热闹。课堂上学生冷静的思考被认为是冷场,安静得做练习被认为是气氛不好。存在以下误区:
1、 评价语言模式化
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情况下,老师说“表扬”,全体学生就会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一节课出现几次或者十几次。看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实际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花哨,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2、 无效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高不高兴啊?”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便扯着嗓子回答“好、行、可以、高兴”。如果学生声音小,教师还要再追问“到底高不高兴?”学生无奈的回答“高兴”。
殊不知就像要播放一段动画、要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小朋友解决问题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去问学生,学生同意不同意都是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难道学生兴奋地大喊好就是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吗?
3、 学具使用的随意性
在课堂上学生使用学具教师不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看起来大家都“动”起来了,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利用好学具深入思考问题。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真实、朴素的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让学生“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反思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长
相对来说,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比较容易把握,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对教师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理解了课改的理念,要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付之有效的行动,也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要认准方向,不要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摈弃,可以从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着手。其次是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眼,构建如下等式: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要结合实践,联系原有的或新获取的相应教学经历、教学体验,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盲目“照猫画虎”。
(二)加大校本研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座谈过程中发现教师们都认识到进修很重要,但不少教师也指出,目前的进修培训有问题,教师兴趣不浓、收获不大,学用脱节,影响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教师进修更加有针对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看,加强校本培训是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强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出发点,它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具有灵活性,它可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制宜,其次校本培训的内容也有应变性,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随学校的内容而定。
校本研训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经验交流。包括新老教师的交流、优秀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二是案例分析,教师集结在一起,就某一案例或课例进行商讨研究;三是课堂研讨,对课堂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学生情感体验等进行记录与评价。四是在当前开展说课、评课的研究很有必要,不少实践表明,这是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五是开展一课多人上的活动,它是一种由多人在连续的教学时间内就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校本教研新方式,通过落实“备-讲-听-评”四环节,达到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目的,操作十分简易。同一集备组教师在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听课、课后研讨、改进教学方案、再听课研讨的过程中,都能够学会思考,并在探索中各自得到发展。用“一课多人上”的办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才能,相互启发、帮助,共同研究、探讨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尽快地、卓有成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改变教研方式,为教师成长服务
教研员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和教师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教研活动也应从单一、被动转变为自主、合作、分享。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如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就可以一改以往由专家点评的单一评课方式,尝试由听课教师自愿参与评课的“参与式”评课方式,从一言堂到群言堂,从而激发听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为开展教研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力求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和系列化。教学研究重在“研究”两字,应确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针对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求通过专题研究加以突破,并围绕这些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讨活动与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推广活动结合起来。如前面提到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就可以作为专题研究的内容。
3、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减轻教师负担。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为此,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日常教学活动里的问题,往往忙碌于重复的、烦琐的低效的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而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教师成长最直接的资源之一,教研活动就应该为教师间的合作、研讨搭桥铺路,如可以建立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qq群,有问题可以在群里面共同探讨、研究。备课这一项工作,也可以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甚至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备课”,即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浏览、调用,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4、注重学科整合,力求教研活动综合化。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如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况且,学科教学的研究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教师必须淡化学科的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研活动更应该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
5、牵线搭桥,加强校际交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校际交流更能促进教研活动扎实开展。研训部门牵线,把同级学校按需要建立起横向的协作和互助网络。通过结对子,搞联谊等活动,交流好的经验。同时搞好送课下乡活动。
总之,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会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第14篇 小学新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小学新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新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定标 建模 严训 ———20__年小学新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新聘小学语文教师快速成长,早日承担明光小学教育的重任。各学科教研员,在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教研室领导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我们自11月8日起,历时一个余月的时间,对__年新聘分配的小学语文教师和从乡镇小学选调进城的语文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课堂教学调研。本次调研我们充分发挥教研分会的组织作用,让他们牵头安排,把本分会各校新聘的教师,集中在两三个乡镇的中心小学,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我们教研员按照所任学科逐一听课,听后进行面对面交流。在交流中,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着重提出改进方案。让这批新聘的老师们实实在在地受到教益,为他们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现将具体调研情况略述如下:
一、优势
1、这批新聘的小学语文教师平均年龄23.3岁,他们是经过教育局严格按照招考简章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层层筛选,最终获胜的同志,才得以上岗,可谓来自不易。因此,他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工作态度端正,情绪饱满。
2、这批新聘教师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中文占70.6%,初教29.4%, 可谓专业棒,文化知识扎实。教师资格均是初中,层次高,完全可以胜任小学教育。
3、通过认真的调研,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具有一定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能初步掌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知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能运用普通话实施教学,语言清晰,教态自然。
二、不足
1、缺少教学理论素养。不少教师至今没有完整地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知道语文教育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教学的建议、评价的建议等。
2、没有掌握备课的基本步骤,只是机械地抄写现成的教案,至于人家教案设计的理念,不得而知,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应付检查。
3、缺乏岗前培训。基本的教学常规欠缺,常常在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下,仓促教学。教学时,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回答问题,也仅仅是前排的几名同学,不能够照顾到班级的全体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去,教学没有实质性效果。
4、不能掌握教学的基本环节,步骤混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两个课时完成,在教学时,他们是常常混淆,分不清课时。
5、课堂板书,粉笔字很差,基本上是属于“火柴棒体”,很不规范。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建议
1、定标 即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这批新聘的.各科教师,他们有知识,有精力,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因此,进行岗前培训是他们教学的重要步骤,是他们走好教学人生的关键环节,我们学校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学校的工作特点,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标,专人分管,并扎扎实实地实施。
2、建模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让这些新上岗的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这种模式实施教学。让他们先稳稳当当地走好第一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功力,然后在放手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步骤。一课一般分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重点是认读字母;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会拼读。具体的步骤是:
第一课时
(1)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2)认读字母。
(3) 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
(4)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
(5)描红仿影学写字母。
第二课时
(1)复习字母的认读。
(2)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把握拼读方法。
(3)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
(4)描红、抄写音节练习。
“词串识字”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般可以分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1)激趣入境,122023年小学新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第15篇 学校下学期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学校下学期课堂教学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时间: __年9月1日至5日
上课教师:__校区__年新进教师共计39人
听课教师:学校领导、各学科调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
为进一步掌握我校新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查找存在的问题,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特组织了新教师调研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初步摸清了新进教师教学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新入职的大学生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较高。
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教学设计有条理等,都值得肯定。
2.公招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公招教师中,有一部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__年以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新颖,教育理念新,有课改意识。
3.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改革意识
在课改大趋势下,大部分教师已初步形成课改意识。部分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如电子白板、录音机等。教学设计上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环节,体现出一定的课改意识。
4.学生基本素质有所提高
本届新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基本素质较高。新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好,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较好。部分学生有较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例如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课堂举手积极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坐姿等课堂常规不规范,随意性强、班级课堂常规还没落实。
2.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课堂学习随意性强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七年级新生:学生课堂主动答问较少、课前准备不到位、倾听习惯较差、喜欢齐答问题、静心学习不够。对教师的课堂要求理解较差,自我管束差。
(二)教师教学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较差
新进教师对教室内的电子白板、课件制作与操作不够熟练。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不够。
2.个别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学器材准备不充分、课前候课习惯没有养成。
3.部分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差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相对较差、课堂调控效率不高、教学秩序较差。部分教师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调控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的纪律。
(三)教学观念、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痕迹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
(1)教师讲得过多(基于讲授法和教师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动得很少(基于被动接受和思维的陈规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引导功能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2)教师关注全体学生不够,只管教师充分讲解,忽视学生有效吸收,缺乏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及时反馈。
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没有重视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
主要表现为:
(1)讲授法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串讲方式存在,忽视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重视阅读情趣和习惯的培养、注重阅读体验,能做到合作交流等。
(2)师生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给学生更多、更广的学习、思维空间,缺乏课堂生成的效能发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
(3)课堂探究性、探讨性活动开展不够,学生缺乏深度思维。
(4)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比较随意。
3.部分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少,能力差。
(2)鼓励性学习不够,学生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对学生朗读指导、阅读指导、声乐能力指导、思维训练指导、体育技能指导等方面不到位或缺乏。
(4)课题练习容量偏少,缺乏练习层次和深度,学生知识能力拓展不够。
(5)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课堂渗透不够。
(四)知识点、教学重难点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点把我不准,对该年级该阶段段内容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清楚,该知识要教哪些,教到什么程度,横向纵向有哪些知识内在联系不够清楚,有走一步看一步的现象。
2.知识教学落实不够,只注意教完了,没注意反馈学生学会了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必要的指导。
3.部分教师对知识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各环节平均用力,没有轻重缓急的节奏,部分课堂反映出基础知识教学用时较多,重点知识轻描淡写,本末倒置。
4.部分教师教学不重视难点知识的突破。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没有提前铺垫,合理分解难点,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学,学生掌握较差。
三、建议意见
1.限时改进,明显提高。所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必须按照建议意见,在半期前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明显进步变化。
2.青年教师、新教师要主动学习,自觉提高。
3.青年结对教师、指导教师要各尽其责,切实履行蓝青工程工作职责,做好指导和学习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主动指导青年教师、新教师,团队式发展。
30位用户关注
66位用户关注
10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