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8篇

发布时间:2023-02-03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

第1篇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与提高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

自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隆胜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新思路、和谐发展、团结奋斗”这一主题,结合隆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成立领导小组,对村里设施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和研讨交流。调研小组深入到设施农业基地对有关调研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调研对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种植大户,采取了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先后开展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服务对象及设施农业大户座谈会4次,累计参加人数达89人,深入到塑料大棚区走访设施农业种植户50家,以不同形式和方法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查找制约本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问计于民。按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充分认识已具备的优势,就如何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隆胜村位于隆昌镇南部,与阿旗接壤,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1773亩,水浇地面积2400亩,林地总面积7400亩,人口总数1292人。外出人口386人,常住人口906人。党支部1个,党员总数33人,蔬菜协会1个,2023年人均收入4856元。

二、村里现状和优势

隆胜村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村两委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突出特色,强化力度,力促设施农业建设,积极打造隆胜村特色农业“万亩田园”,有力地推进了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村农业发展实现了四大历史性转变:即在发展观念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单一粮油作物向蔬菜、马铃薯、特色果品多元结构的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农民“单打一”向多种经营形式的转变;在发展模式上由“小规模”向“大规模”、“大群体”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一) 规模优势初步显现、农民增产增收明显

现在,全村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隆胜村西部为主的温棚产业带,集中连片百栋以上的温棚基地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并且呈现出由北部地区向南部宽广地区发展的良好势态。2023年全村共建成蔬菜标准化规模种植小区1个、规模蔬菜大棚181栋,全村实现增收757112元,全村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实现农民人均增收586元,占到种植业新增收入的76%。设施农业已日益成为全村力促的重要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 区域特色日渐突出、区域布局更趋优化

近年来,隆胜村根据自身的气候、地理和市场条件,按照“宜菜则菜,宜菌则菌,宜花则花”的原则,努力培育自身的特色,形成了一批集中连片、规模相当的特色蔬菜、瓜果种植区。与此同时,全村积极推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农产品,卓有成效地增强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蚕豆、大蒜、猪肉等已全部出售外地市场。全村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隆胜村西部为主的温棚产业带,集中连片百栋以上的温棚基地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并且呈现出由北部地区向南部宽广地区发展的良好势态。

(三)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

首先,是区位优势,隆胜村靠近政府所在地,北与隆昌镇接壤,同时靠近交通便利的省际大通道,有了便利的交通,使往来于此的客商能够方便运输;其次,是资源优势,隆胜村有耕地面积11773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400亩,发展优势产业尤其是设施农业具有优越的资源优势,对农业提质增效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是劳动力优势,隆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全村有劳动力1246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提供了充分的劳动资源。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结构调整滞后

隆胜村的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种植品种单一,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且多以零散种植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第2篇 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调研报告

为了解湘乡市农民收入情况,找准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日前湘乡市统计局及农业局一起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采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包括月山镇三湾村、洪阳村及东郊乡王塘村3个行政村共9个村民组、100户农户。

1、10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362人,其中有劳动力174人,占总人数的48%。外出务工80人,务农94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48-60岁以上的,占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307.7亩,人平0.85亩。

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10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共609.3亩,粮食产量共计45.23万斤,提供商品粮24.88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1.15元∕斤)折算实现总收入49.76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30.5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450.7元。种植水田大户规模上10-20亩的有9户,种植大户的粮食生产因实行机械化、集约化作业和订单收购使亩收益高出100元左右。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55亩,占总耕地面积17%,油菜人均纯收入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月山镇山湾村村民程落成,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12亩,实现土地流转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生猪仅出栏61头,年家禽共出笼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4.15吨,人均纯收入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71.5元;其他收入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6883元。

二、湘乡市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省略)

(二)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4078.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4527元,比上年增加448.1元,增幅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5%。

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106.9元,比上年增加114.3元,增长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

数据省略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151元,比上年增加187.1元,增长6.5%。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666元,与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

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07.5元,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80.3元,同比增加72.8元,增长达17.9%;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347.6元,养殖业生产性支出448.1元,同比增加100.4元,增长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

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通过对100户农户采访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99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幅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44元,比去年增加545元,增长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

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XX年c两优87、c两优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35元/斤,比每斤又涨了至少10元,上涨40%。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一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100户农户看,有62户,只有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继续提高尤其是粮食收购价格,进一步稳定生猪、农产品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正常收益。

(二)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要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成本和市场定价,防止农资价格过度上涨。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作用,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查处举报案件,遏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工商、质检部门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致富的能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让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能从物资、文化上“双双脱贫”,增强整体就业致富的能力。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积极推广农作物种植新技术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同时,国家要在农业保险上加大投入,减轻农民的因灾损失。

(五)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化组织。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生猪养殖业和品牌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返乡农民创业,正确引导,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

(六)促进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要逐步改变千家万户种田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促进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者的经营规模,推进规模化经营。

第3篇 农民收入基本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大事,而农民的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为能切实了解掌握我区农民的收入状况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农民增收建言献策,区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课题,深入到3个涉农街道的村、组和农户进行了调查走访。调研组听取了街道的汇报,调查了6个村和100多个农户,召开了部分村书记、主任和种植、养殖、运销大户以及个体私营企业主参加的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我区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及分析

调查统计的数据反映出全区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民外出劳务收入的增幅最大,这说明我区的农民开始走出去创业,是一个很好的增收途径,今后应予以重视。

二是期内现金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去年1-9月,我区国民经济运行良好,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使广大农民通过务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得到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177元,占总收入的56.4%,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增收渠道的问题和症结所在

虽然我区农民收入构成呈全面增长态势,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绝对值相比还有差距,与两个率先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着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的问题,存在着地区间很大的不平衡性,农村还有许多增收困难户和生活困难户。从表面上看,农民增收困难主要是农产品价格走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造成,但从实质上分析,农民增收难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化水平偏低,组织化程度偏弱。近年来随着我区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衔生了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但从总体上来看,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仍然较弱,带动力不强,农户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优势未能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业整体效益没有最大化;另一方面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农民收入难提高。

(二)滞留于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偏多且素质偏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当前农民增收的最大困难,在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困难。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许多限制性因素,增加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相应减少了农民转移数量。虽然我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已有一定比例,但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民营及个体私营企业以技术、资本替代了劳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变弱,加上外来劳力的就业冲击,我区本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不充分,由于文化水平低,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的竞争力较弱,滞留于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偏多。另外,据我们调查,低收入农户中普遍知识水平较低,观念陈旧,自身素质不高,存在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思想。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这些农民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偏弱,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销路的问题,更缺敢想敢干的闯劲,农业结构调整无门,收入难以增加。

(三)农民收入面临着市场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双重风险。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分散农户,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千变万化的信息,市场应对能力偏弱,基本上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和市场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农产品难卖出,商品率难提高,农民收入难增加。另外,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多端,各种恶劣和异常的天气越来越频繁。尽管我区的各种保护设施还比较健全,但也不能防止突发的、强大的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去年夏天,靖安等街道发生龙卷风造成很大损失就是一个例子。近年来国内频频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及口蹄疫等疫情对畜牧家禽及相关的加工、运销行业发展都带来了重大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区菜、奶、花三大特色中奶业的发展,制约农民在畜牧业中获得的收益。

(四)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影响农民增收。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大大超过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有的甚至成倍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与其它社会产品相比还相对较低,仍然存在剪刀差。按照去年粮食增产,芦蒿产量上升,价格上扬,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多种利好因素,我区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应该更多,但是通过对八卦洲、靖安等农户的调查发现,去年化肥价格每公斤比前年上升了0.46元,增长67.64%,农药、农膜等价格都大幅上升,增收成果一定程度上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去年以来,饲料价格也有大幅攀升,农民靠种植业和养殖业来增加收入难度相当大。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建议

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从长远看,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投入要加大,要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从近期看,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步伐要加快。农民增收是我区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任务,农民要努力,社会要尽责,政府要做事。

(一)向现代农业转型,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平台。

现代农业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更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新平台。根据我区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我们认为今后我区农业应朝着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循环型现代化都市农业转型,为实现此目标,要努力把建设成为郊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科技农业的示范区域。一是要深化调整,推动产业化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应市场、发挥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结合我区实际,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重点推进芦蒿、水生蔬菜、奶业、苗木等农业优势产业建设,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基地。二是要营造优美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开展绿化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做好绿色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按照优质、高效、无公害并举的原则,积极建设安全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依法治农,综合管理,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三是要强化农资市场的管理,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增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四是要积极招商,加大三资投资农业力度,尽快实现外向农业的零突破。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做到产加销有机联接,形成贸工农一体发展,使广大农民在产业化经营的分工与协作中得到实惠。五是要加快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职能,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情防治和森林防火、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

(二)坚持工业发展第一方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立足区情,因势利导,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一是突出工业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转移。坚持实施沿江开发战略,进一步提高工业集中区的土地集约程度、项目投入强度和产业集聚密度,加大工业组织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努力保持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的势头,为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载体。二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安排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改善农村投资和生活环境,让第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民职业和空间的转移。各街道要因地制宜,走以工兴街、以旅游兴街、以市场兴街等小城镇发展道路,形成明显的产业特色。在发展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拓展房地产业、旅游业、物流业及家政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按照新增劳务输出人员50%经过培训、50%有组织输出的要求,健全劳动力转移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树立围绕就业抓培训,抓好培训促就业的思想,根据就业需要,整合全区资源开展培训,并通过提供就业信息,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服务,积极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无序向有序,从体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三)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加。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品质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源优势型、传统特色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根据我区的现状,种植业一是要把芦蒿、水生蔬菜等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要以两改为重点,改饲料玉米为糯玉米、甜玉米等鲜食玉米,改普通大豆为鲜食大豆、黑大豆等特用大豆,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食品需要。三是要大力推广间作套作和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四是要大力开发有机食品、野生食品、绿色食品,顺应当今食品消费的潮流,提高食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性,打响绿色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畜牧业以优良品种为重点,结合我区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一方面引进优良品种奶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户增养补栏,建立一批有规模的养殖基地。园艺业突出三化,充分利用市场好、价格高、季节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特种苗木和反季节花卉,做到规模化、品牌化和外向化。

(四)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五)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改善农村基础建设。

一是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制定加快推进的激励政策,对年营销额500万元以上的组织定期开展监测和评估,加大指导力度,切实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真正做到有制度、有场所、有服务、有渠道、有品牌。二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区财政应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调整支农结构,加大安排力度。重点加强对农村水利、绿色、特色农业、农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三是农村为民办实事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对原定目标进行调整分解,按照提高标准、创新方法、能快则快的要求,集聚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重点对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危房改造、卫生网络、农村改水等项目加大投入,提升农村为民办实事建设水平,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切实保障。

(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活力。

一是突破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首先在集体经营性资产相对厚实、集体收入相对稳定的村逐步推开。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和使用制度改革。我们要按照市政府《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加紧研究制订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按照依法、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方法,以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取得长期而稳定的收入。

三是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街道在企业不动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对少数尚由集体控股的重点骨干企业,加快集体资产的退出速度;促进已改制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鼓励条件成熟的私营企业开展规范的生产要素股份化改革,促进内部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加快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民增收的活力。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区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内涵,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民增收。我们要顺应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不动摇,积极实施农业增效工程、农民增收工程,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4篇 县农民收入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神木县的农民收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神木县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式,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等,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状况,增收的方式,制约因素

一、调查内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县栏杆堡、尔林兔等乡镇,对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对收集上来的资料分析过后,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向草原荒漠过渡地带,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区。目前,农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约为5%左右,但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仍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不断加大以工促农力度,以城带乡,工农商联合发展,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彻底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稳定地向城矿区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5元。从调查的两个乡镇4个村的情况看,我县农民增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增加。种植业中,一些低产、价格低廉的糜、谷等传统农作物面积减少,稳定、高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大豆、玉米等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收入增长。今年,我县给种粮农民良种、地膜玉米、农机具等补贴200余万元。广大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从栏杆堡镇大豆种植情况看,XX年市场价格为每斤1.45元左右,XX年为每斤1.78元左右,每斤上涨0.3元左右,正常年景下,一般人均产豆在600斤以上,因价格上涨,人均增收200多元。大农业中,畜牧业家庭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小区开始推广,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到去年底,已建成奶牛、肉牛养殖小区13个,全县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羊子存栏 50万只。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人均养羊6只,XX年人均养羊收入600元以上。而栏杆堡镇杏洼村人均养羊1只,人均养羊收入仅几十元,由此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种养结构上的差异。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扩大。近几年,随着县内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增加,为农民工季节性转移和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者中,一般的年现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术的,大多数收入在6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单纯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民。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10户农民,外出务工者达17人,这些农民XX年外出务工人均收入6034元。

三是1999年以来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在补偿期内给农民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栏杆堡镇杏洼村有51户村民,人均耕地1亩多,近几年即使遇到灾年也有稳定的收入。正如当地农民朋友所讲的“退耕还林(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农民得到了比种地更多的收入。”当前,享受上政策的农民除在退耕地上领到固定的粮食和现金以外,还有卖草籽、卖饲草等一笔可观的收入,改变了过去那种越垦越穷的落后状况。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农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在扶持规模养殖方面,凡养殖奶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3000元,安排贴息贷款3000元;养殖肉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700元,贷款1000元;分户养殖5头以上的,每头贷款1000元。由于政策的鼓励,一批养殖、红枣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兴起,农业内部增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五是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充分把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要从财政上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资金投入,特别是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向上争取5000万元,通过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为农民贷款5000万元,加上农民自筹,每年可保证投入农业资金2亿元,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逐步增大,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显示了增收效应。

六是农业特产税的全面取消,今年起农业税的全部免收,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加之,正在推行的农村低保等政策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必要补充。比如救灾工作方面,对部分特困群众实行救助,对“五保”户实行供养制,安排200万元专款用于实施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安排200万元助学基金对贫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救助,安排50万元救灾事业专款用于救助突发性灾害。

第5篇 陕西省县农民收入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陕西省__县的农民收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__县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式,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等,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状况,增收的方式,制约因素

一、调查内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县栏杆堡、尔林兔等乡镇,对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对收集上来的资料分析过后,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二、农民增收的现状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向草原荒漠过渡地带,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区。目前,农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约为5%左右,但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仍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不断加大以工促农力度,以城带乡,工农商联合发展,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彻底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稳定地向城矿区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5元。从调查的两个乡镇4个村的情况看,我县农民增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增加。

种植业中,一些低产、价格低廉的糜、谷等传统农作物面积减少,稳定、高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大豆、玉米等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收入增长。今年,我县给种粮农民良种、地膜玉米、农机具等补贴200余万元。广大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从栏杆堡镇大豆种植情况看,__年市场价格为每斤1.45元左右,__年为每斤1.78元左右,每斤上涨0.3元左右,正常年景下,一般人均产豆在600斤以上,因价格上涨,人均增收200多元。大农业中,畜牧业家庭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小区开始推广,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到去年底,已建成奶牛、肉牛养殖小区13个,全县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羊子存栏 50万只。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人均养羊6只,__年人均养羊收入600元以上。而栏杆堡镇杏洼村人均养羊1只,人均养羊收入仅几十元,由此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种养结构上的差异。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扩大。

近几年,随着县内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增加,为农民工季节性转移和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者中,一般的年现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术的,大多数收入在6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单纯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民。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10户农民,外出务工者达17人,这些农民__年外出务工人均收入6034元。

三是1999年以来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在补偿期内给农民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

栏杆堡镇杏洼村有51户村民,人均耕地1亩多,近几年即使遇到灾年也有稳定的收入。正如当地农民朋友所讲的“退耕还林(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农民得到了比种地更多的收入。”当前,享受上政策的农民除在退耕地上领到固定的粮食和现金以外,还有卖草籽、卖饲草等一笔可观的收入,改变了过去那种越垦越穷的落后状况。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农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近几年,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在扶持规模养殖方面,凡养殖奶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3000元,安排贴息贷款3000元;养殖肉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700元,贷款1000元;分户养殖5头以上的,每头贷款1000元。由于政策的鼓励,一批养殖、红枣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兴起,农业内部增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五是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

充分把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要从财政上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资金投入,特别是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向上争取5000万元,通过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为农民贷款5000万元,加上农民自筹,每年可保证投入农业资金2亿元,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逐步增大,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显示了增收效应。

六是农业特产税的全面取消,今年起农业税的全部免收,实现了农民零负担。

加之,正在推行的农村低保等政策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必要补充。比如救灾工作方面,对部分特困群众实行救助,对“五保”户实行供养制,安排200万元专款用于实施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安排200万元助学基金对贫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救助,安排50万元救灾事业专款用于救助突发性灾害。

第6篇 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调研报告怎么写

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调研报告怎么写

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调研报告为了解湘乡市农民收入情况,找准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日前湘乡市统计局及农业局一起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采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包括月山镇三湾村、洪阳村及东郊乡王塘村3个行政村共9个村民组、100户农户。

1、10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362人,其中有劳动力174人,占总人数的48%。外出务工80人,务农94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48-60岁以上的,占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307.7亩,人平0.85亩。

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10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共609.3亩,粮食产量共计45.23万斤,提供商品粮24.88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1.15元∕斤)折算实现总收入49.76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30.5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450.7元。种植水田大户规模上10-20亩的.有9户,种植大户的粮食生产因实行机械化、集约化作业和订单收购使亩收益高出100元左右。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55亩,占总耕地面积17%,油菜人均纯收入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月山镇山湾村村民程落成,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12亩,实现土地流转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生猪仅出栏61头,年家禽共出笼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4.15吨,人均纯收入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71.5元;其他收入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6883元。

二、湘乡市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省略)

(二)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4078.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4527元,比上年增加448.1元,增幅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5%。

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106.9元,比上年增加114.3元,增长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

数据省略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151元,比上年增加187.1元,增长6.5%。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666元,与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

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07.5元,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80.3元,同比增加72.8元,增长达17.9%;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347.6元,养殖业生产性支出448.1元,同比增加100.4元,增长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共3页,当前第1页

第7篇 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调研报告模板

为了解湘乡市农民收入情况,找准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日前湘乡市统计局及农业局一起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采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包括月山镇三湾村、洪阳村及东郊乡王塘村3个行政村共9个村民组、100户农户。

1、10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362人,其中有劳动力174人,占总人数的48%。外出务工80人,务农94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48-60岁以上的,占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307.7亩,人平0.85亩。

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10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共609.3亩,粮食产量共计45.23万斤,提供商品粮24.88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1.15元∕斤)折算实现总收入49.76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30.5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450.7元。种植水田大户规模上10-20亩的有9户,种植大户的粮食生产因实行机械化、集约化作业和订单收购使亩收益高出100元左右。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55亩,占总耕地面积17%,油菜人均纯收入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月山镇山湾村村民程落成,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12亩,实现土地流转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生猪仅出栏61头,年家禽共出笼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4.15吨,人均纯收入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71.5元;其他收入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6883元。

二、湘乡市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省略)

(二)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4078.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4527元,比上年增加448.1元,增幅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5%。

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106.9元,比上年增加114.3元,增长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

数据省略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151元,比上年增加187.1元,增长6.5%。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666元,与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

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07.5元,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80.3元,同比增加72.8元,增长达17.9%;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347.6元,养殖业生产性支出448.1元,同比增加100.4元,增长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

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通过对100户农户采访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99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幅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44元,比去年增加545元,增长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

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__年c两优87、c两优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35元/斤,比每斤又涨了至少10元,上涨40%。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一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100户农户看,有62户,只有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继续提高尤其是粮食收购价格,进一步稳定生猪、农产品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正常收益。

(二)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要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成本和市场定价,防止农资价格过度上涨。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作用,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查处举报案件,遏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工商、质检部门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致富的能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让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能从物资、文化上“双双脱贫”,增强整体就业致富的能力。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积极推广农作物种植新技术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同时,国家要在农业保险上加大投入,减轻农民的因灾损失。

(五)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化组织。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生猪养殖业和品牌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返乡农民创业,正确引导,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

(六)促进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要逐步改变千家万户种田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促进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者的经营规模,推进规模化经营。

第8篇 农民收入支出调研报告

农民收入支出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研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2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2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2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23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3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23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研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研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研,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研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研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农民收入调研报告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