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民族文化基本状况调研报告
民族文化基本状况调研报告
_____彝族苗族乡位于隆阳区西北部,怒江东岸。东与云龙县漕涧接壤南同板桥镇杨柳乡毗邻,西与芒宽乡隔江相望,北同瓦马乡相连。东西长21公里,南北宽18公里,国土面积300平方公里,林地占有面积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4.7%。全乡辖19个村委会,115个自然村,175个村民小组,31698人,以彝、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12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7.9%。
_____彝族苗族乡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驿站,有广阔的土地,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勤劳智慧的人民。自然神韵,奇特环境,赋予了_____“搬不完的粮仓、歌舞的海洋,古墓的展厅,天然的氧吧,民族民间艺术之宝库”的美誉。
_____纯朴、善良的彝乡苗家人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民族文化方面
一、_____乡民族文化基本情况
_____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遗产遍布广泛,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形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优秀的艺术创造力。典型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的《擦大钹》和苗族的《芦笙》。它们深深植根于民间,为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应用非常广泛,当地群众讨亲嫁女、户建乔迁,老人去世、超度亡灵、二月初八“姑娘节”等喜庆节日都要请“擦大钹”或“芦笙”班子表演,它们已成为我乡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擦大钹》地实地考察指导、挖掘。
二、非物质文化产业“擦大钹”
“擦大钹”彝语称“大钹聚自得儿”,是流传在隆阳区_____彝族苗族乡徐掌、白龙井、四棵树、梅兰山等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种集体舞蹈、武术、杂耍、打击乐演奏于一身的非常优秀的彝族民间舞蹈,曾有省内外文艺界人士把“擦大钹”与“威风锣鼓”相提并论,誉为“南钹北鼓”之称。
关于“擦大钹”的起源,史志文献中无记载,民间也没有可靠的说法。据艺人们讲“擦大钹”的真正来历并不知道,只知道是老一辈子传下来的。目前,徐掌村“擦大钹”的艺人们公认的老师傅叫茶在(1957年去世),茶在传授给茶苗兴(已去世),茶苗兴又传授给儿子茶发金等一班人,目前已有下一代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此项技艺。在徐掌村彝族“擦大钹”艺人当中,数茶发金掌握技艺最全面,表演水平最高,也是“擦大钹”的重要传承人之一,茶发金曾在20__年5月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擦大钹”现在在_____乡徐掌、白龙井、梅兰山三个彝族寨子,有三支完整的擦钹队伍,还有多只不太完整的活跃在民间,大钹班子一般由8至10人组成,全是男性。“擦大钹”的步法以马步、踏步、蹲步、弓箭步、跳踢步、摸跳步、蹉步、矮桩步为主,钹位有正钹、侧钹、胸前钹、胯下钹、盖钹、泼水钹、抛钹、点擦钹、揉擦钹等多种击钹方式。步法和擦钹的钹位、技法,在舞蹈中灵活多变,交织运用,套路有5个,包括“长板、纱帽顶、串花、苍蝇搓脚、拳打”。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在保持基本动作风格的基础上,加入花哨的即兴动作,富有逗闹、嬉戏的情调,使表演更加精彩迷人。
“擦大钹”除主要演奏乐器大钹外,常用大鼓、小红鼓、大锣、小钹、唢呐、大号等作为伴奏乐器。每次表演,都以长号吹长音三起三落开场,紧接着,明亮的唢呐曲调和热闹的钹鼓打头引出大钹鼓舞者的精彩表演。
“擦大钹”妙在能以一付音色单调的普通大钹,通过表演者采用不同的钹位,不同手法和击钹的轻重,以强劲而优美的身段动作打出特殊的声响和韵味,整个舞蹈花样翻新,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真可谓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于20__年“擦大钹”被列入保山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擦大钹”还多次参加大型文艺节目表演,受到高度赞扬和节目奖励。
徐掌村“擦大钹”获奖情况:
一 1991年参加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舞蹈比赛获表演一等奖。
二 1992年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中“永昌钹舞”荣获组委会颁发的“表演综合一等奖”和“组织一等奖”。
三 1998年9月参加保山市(小市)丰收50年“擦大钹”舞台表演荣获三等奖和组织奖。
四 20__年至20__年6月两年参加保山啤酒狂欢节“彝家钹舞”获表演节目奖。
五 20__年参加隆阳区举办的新农村文艺汇演“彝家钹舞”荣获组委会颁发的“表演二等奖”。
三、存在问题
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我乡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县、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组织了自己的民间文化表演队伍,较好地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 入开展。但少数村组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认识肤浅,导致一切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活动都难以开展或没有成效。由于宣传不够,引导不深,受益不多,广大群众参与保护民间文化的热情不高,未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保护行动中来。民间自发和政府自觉的保护没有融为一体,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未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二是部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调查发现,由于社会加速转型和激烈变革,民间文化的传承条件发生了变化,现存的一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珍稀罕见的的民俗技艺和文化门类随着生存土壤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埋没消亡。
三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弘扬机制尚需完善。
首先是投入机制,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投入的民族经费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民族文化的研究、继承与发扬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很多人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文化发展都是耗钱的工作,而不能对社会产生增值。其次是奖励机制,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需要大量的人来实施的,需要对民间艺人给予补贴,需要对从事民族文化抢救、挖掘、整理、研究、传承有一定贡献的社会有识之士和文艺工作者给予奖励。
四是民族民间文化后继乏人。
原有的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现存的许多民间艺人年迈体衰,无法继续从艺或传艺;如今的大批年轻人不爱学习,纷纷出门打工。一些老艺人开始担忧,一旦他们去世,他们会的民间艺术或擅长的绝活就将带入坟墓。因此,民间文化的传承队伍正在萎缩。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认识
我乡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正是我们突出的优势资源。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使民族文化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本土的民族文化。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多数村组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建设、鼓舞、凝聚人心的重大意义,十分重视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工作,亲自抓或专人抓,利用有限的资金来保障该项工作的运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有少数村组领导把经济与民族文化脱离开来,对本地区民族文化漠不关心或知之甚少。所以,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认识非常重要。
二是构建民族文化工作政策和机制
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我乡实际,制定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的具体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特别是对文化产业,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发挥民族文化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出相应的民族文化制度,包括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成果评估制度、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民间绝艺传承机制、有关部门合作、互动、交流机制、优秀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优秀民族文艺作品成果奖励机制,等等。尽快建立和完善_____乡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和监督、奖罚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步入健康的轨道。
三是加大对民族文化工作经费投入
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首先,在今后的民族文化工作中,每年安排一定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用于普查、民间艺术搜集、整理、挖掘、加工、提高、文艺集成出版、民间艺人补贴、文艺调演等常规性工作。其次,要投入专项资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精品打造工程,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健康稳定,更加的凸显_____乡的民族特色。最后,结合我想实际,配合旅游开发,积极争取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共同促进我乡民族文化的繁荣。
(二)民族教育方面
一、 学校基本情况
_____人民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早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就开始聘师开办第一所私塾学校(浪嘎)。全乡现有小学49所,其中完小19所,村级教学点1所,两师一校教学点4所,一师一校26所。全乡小学共有140个教学班(其中复式班13个),在校学生309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01人(彝族897人、白族177人、傣族3人、苗族38人、傈僳族31人、景颇族4人、阿昌族2人、满族59人)。寄宿制学生1034人,全乡小学有11校办有寄宿制班,均办有寄宿制学生集体食堂。
小学现有在编在职教职工179人,其中专任教师174人,合同制职工5人。另外聘请代课教师11人,学生集体食堂临时工8人。
我乡原有初级中学1所,于20__年9月申办为完全中学——西山民族职业技术中学。_____中学创建于1977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占地71.8亩,建筑面积6741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班21个,其中初中教学班16个,普高教学班3个,职高教学班2个。20__年在校学1143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为394人,占学生总数的34.47%,有教师62人,少数民族教师14人,占总数的22.58%。
二、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巩固、完学率情况
1、全乡7—12岁适龄儿童总数2968人,已入学2968人,入学率100%。
2、全乡学龄残疾儿童1人,已入学1人,入学率100%。
3、20__年9月小学在校学生3182人,20__年8月在校生3182人,辍学率为0。
4、15周岁人口472人,受完初等教育472人,完学率100%。
5、全乡13—15周岁适龄少年1456人,在小学就读42人,在初中读书1210人 在高中就读41人,初中毕业回家163人。
6、17周岁人口440人,完成初等教育437人,完学率99.3%。
7、小升初情况
20__年小学毕业517人,升入初中508人,其中外地就读180人(保山民族中学11人;汶上中学169人),在_____中学就读328人,升学率98.3%。
8、中学向外输送人才情况
20__年,中学向外输送高一级学生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6人,占总人数的39.56%。
三、办学条件
1、全乡现有小学49所,其中完小18所,村级教学点1所,两师一校教学点4所,一师一校26所。占地面积84531平方米,生均占有校园面积约27.3平方米;建筑面积18818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面积6平方米 。现存d级危房5831平方米,危房率31%。在建排危项目有油房小学的明德项目,投资130多万;_____中心小学的教师宿舍楼建设项目,投资约50万。
2、完全中学一所,占地面积47896平方米,生均占有校园面积约42平方米;建筑面积6741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面积约6平方米,现存d级危房249平方米。危房率3.7%。在建排危项目有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投资约150多万元。
四、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
1、强化工作责任,一如既往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发展教育一直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落实。每年召开一次全乡性教育工作会,签订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表彰教育工作政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于一把手以身作则,亲历亲为,强化了我乡教育工作优先发展的责任,依法治教、尊师重教、全民兴教的意识在全乡不断增强。
2、健全保障机制,在财政运转十分艰难的状况下,尽可能调挤资金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教育收费制度规范,学校实行收费、政务公开,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没有教育乱收费行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排危专款、扶贫助学资金、半寄宿制经费全部专款专用,没有占用、挪用的现象。
我乡是隆阳区贫困乡,财政是“吃饭财政”,运转十分困难。但是,乡党委、政府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千方百计保证并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打开思路,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了学校基本建设。“普九”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多方筹措经费,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普九”以来先后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进行危房改造,投入资金约1000多万万元,实施了办学校点的改扩建或易地新建项目工程。新建_____中学综合楼1幢、教师宿舍楼2幢、教学大楼1幢、学生宿舍楼一幢;新建村完小教学楼6幢、教师学生宿舍楼1幢,易地新建村完小教学楼5幢。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乡村也多方筹措资金,先后筹措经费3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同时把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合理用于我乡改善教学环境,专款专用。与“普九”前相比较,我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9个村完小仅有6家无水泥教学楼。
(二)加大空辍保学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水平
自九八年“普九”验收以来,我乡一直把“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来抓,小学入学、巩固基本上能保持“普九”验收标准,对于因地方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初中生入学率不高、而流失率过大的实情,乡党委、政府及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动员学生入学、复学。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大了工作力度。
(三)采取措施,抓好本乡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大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力度,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据《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隆阳区中小学“十一五”校舍建设规划的通知》精神,认真抓好本乡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1、_____乡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十一五”校园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隆阳区_____乡中心学校发展规划(20__—20__)》。
2、规划本着集中半学而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投入效益最大化,办学规模化的目标,根据_____乡20__年0—15岁人口统计表及20__—20__年出生人口预测表,到20__年按每个村委会办一所小学的布局思想,结合当地自然因素,合理规划校点布局。
(1)继续走集中办学的路子,力争到20__年大多数村委会只办一所学校。
(2)办好西山民族中学,实施普高和职业高中教育。
(3)办好一所幼儿学校。
(4)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
3、贫困学生补助情况
(1)小学对到学校寄宿就读的学生每月发放生活补助50元。
(2)中学对住校的贫困学生每年有750元的生活补助。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_____乡是隆阳区的贫困乡之一,由于地方经济落后,群众生活普遍困难,部分学校硬件设施还不完善,房屋拥挤破旧。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突出表现为: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改善办学条件举步维艰,_____乡中小学校自然损坏面大,特别是小学部份,危房建筑仍然在观察使用,近几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很程度上加大了危房改造力度,但从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看,还需进一步加大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的力度。
2、小学教学点分散,单小教学点就有30个。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学校管理。需进一步加大全乡校点布局规划调整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集中办学的优势。
3、学生课桌凳破损严重,教学装备、仪器落后,不能随时代的发展补充和更新教学装备、仪器、图书等教学设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4、学校的改建和排危工程实施困难。学校的每一项改建排危项目都须要地方配套资金,但我乡没有任何支柱产业和企业,完全靠财政补贴,配套资金难以筹措。
5、西山民族完中的建设进度缓慢。今年新招两个高中班,原来学生宿舍就比较拥挤,而新宿舍楼又尚未完工,部分学生寄宿在亲戚家中,大多数学生住在教学用房内,以致占用了学校的一幢教学楼,使学校教学用房十分紧张。
6、教师缺编较大,学科搭配不均匀。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全面推进我乡素质教育的发展。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两基”水平,“控辍保学”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类管理档案,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采取措施,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提高“普九”水平。
3、争取多渠道助学资金,更进一步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和衣食住行,使其全部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4、切实抓好我乡“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按规划逐年实施,全面推进我乡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第2篇 旅游局民族文化生态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概述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二、开发现状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__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二是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__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三是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
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
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
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
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__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12旅游局民族文化生态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四是在我县组织__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 “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我县十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工作不仅得到省、州政府领导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我县编导的《壮乡礼乐》在__省第四届民间歌、舞、乐展演赛中获得“彩云金奖”,__年9月《壮乡礼乐》获得__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金奖;
二是峰岩洞村人类洞穴居文化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
三是__县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四是坝美景区建设项目在__年被列为全省72个重点建项目之一;五是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特色试点县;六是我县被批准为__民族体育特色县。
民族文化因旅游发展得到重生,旅游因民族文化的加入而更具魅力,我们深信__独特的民族文化潜力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拥有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明天。
第3篇 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主要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2)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工作建议
(1)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2)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4)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建阿庐艺术团。
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艺术团为基地,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宣传泸西,宣传阿庐古洞,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第4篇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根据《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我县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并报请州政府审批,将“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汉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四类17个项目公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其中,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3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7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6个。今年还争取资金2.1万元对7个文化传承人进行了补助。在17个项目中,重点对向阳乡阿乌族的“古代兵器舞”和“泸西木雕”进行了深挖。其中,把《泸西木雕》的制作技艺和工艺制成光碟,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申报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20__年,我县投资70余万元修复了西寺,投资90余万元对逸圃、石洞村汉代文化进行考古发掘,使我县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保护。
在开展“泸西县民族文化普查”和“阿庐文化”重点片区调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和编辑了《泸西县文化艺术志》、《民歌集成》、《民舞集成》、《民间器乐集成》和民间传说《飞鹤集》等书册。编纂保存了一些民间歌曲、故事、谚语、歌谣、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器乐等文化形式,同时,编辑出版了近16万字的《泸西阿庐文化调查》一书,以及40万余字的《阿庐文化》系列从书,投资17万元出版了《菊谱新诗》、5万元出版了《石洞·逸圃考古发掘》,创作了《阿庐文化》杂志,完成了13万字的《话说红河·泸西篇》编撰工作。这些资料全面反映了阿庐风光、风情、传说、工艺和饮食,以及阿庐由来、阿庐方言、阿庐文物等9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县文化馆建立了保护名录档案。
(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县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较难平衡,建设和吃饭的予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对民族文化 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第5篇 旅游局民族文化生态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二、开发现状。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_____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二是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_____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三是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
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
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
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
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
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_____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
四是在我县组织_____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 “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我县十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工作不仅得到省、州政府领导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我县编导的《壮乡礼乐》在_____省第四届民间歌、舞、乐展演赛中获得“彩云金奖”,__年9月《壮乡礼乐》获得_____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金奖;二是峰岩洞村人类洞穴居文化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三是_____县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是坝美景区建设项目在__年被列为全省72个重点建项目之一;五是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特色试点县;六是我县被批准为_____民族体育特色县。
民族文化因旅游发展得到重生,旅游因民族文化的加入而更具魅力,我们深信_____独特的民族文化潜力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拥有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明天。
第6篇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酷猫写作范文网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49.5万人,土家族有3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族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土家族酸辣香的饮食特性,积累并创造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民族特色佳肴。天下第一螺、土家腊肉、猛洞河桂花鱼、土家酸菜等传统饮食和小吃蒿子粑粑、刘晓庆米豆腐等都使很多游客吃了忘返;而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樱花蜜酒、牛头宴、土王全席等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开始重放光彩。即传承推广了土家饮食文化,又达到了以食促游,以食创收。
4、特色建筑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日的转角吊脚楼,成为溪州土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族民歌唱到:“唱支山歌难开头,木匠难起吊脚楼,铁匠难打钓鱼钩……”,转角吊脚楼的主构特征为吊脚转角,下吊金瓜,上挂猫弓眉枋;吊脚廊栏、门窗多扎“万”字花格;吊脚下栏廊枋多通雕“万”字浮雕花边。屋顶坡面小青瓦,飞檐翘角,翘角以雄为美。而在芙蓉古镇这种转角吊脚楼有土王行宫、红军医院等与古镇五里石板街构成了古镇标志性建筑,而石板街上磨光发亮的石板更是见证了古镇千年发展历史。
5、土家服饰文化与民间工艺
自古以来,土家族的服饰就是别具一格,分男装、女装和童装,头戴青丝帕,脚穿麻草鞋,彩丝绣钩花……形成自己的服饰文化。土家人善于绣花和织锦,自称“西兰卡普”,在古镇依然建着具有土家特色的织锦作坊,生产出土家服饰、土家织锦和绣花鞋垫。芙蓉镇上土家人与织锦作坊一样建有独具特色的竹篾加工作坊,编织出土家人特有的筛、簸以及宋祖英歌中精致的小背篓,同时还有石雕、木雕、根雕等,并以此来招揽游客。
7、民风民俗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 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其内容丰富,有神话、歌舞、传说、民歌、丧葬文化等。取材极为广泛,主题明确,表现生动,流传深远,具有多学科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民歌、土家族过年赶年等,而这些民风民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芙蓉镇都有了一定的尝试。
二、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
1、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永顺县委政府连续几年经济会议提出了旅游发展王村的战略决策,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给芙蓉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建的国家二级公路1828线穿镇而过,张家界-王村-凤凰旅游线路已成精品旅游线路,电影《芙蓉镇》的拍摄,《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取景拉动了芙蓉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3、土家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入选奥运开幕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产生于土家族祭仪式中,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作为湖南唯一入选奥运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这也给土家族聚居区和发祥地芙蓉镇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
三、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旅游硬件建设,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搞好民族文化旅游,应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展览出民族文化,应避免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因地制宜,加强组合,包括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主题不同的文化遗产景观组合等。加强民俗村,歌舞广场等硬件建设,如发展土家族民俗游,把当地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包括服饰、居住、饮食、歌舞、婚俗、土家织锦、刺绣等)组合后向游客集中展示,吸引游客。同时也给那些没有机会向更多游客进行展演的单项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可谓一举多得。加强行业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居民进行专门培训,进行民族统一着装,学会简单的土家语。对古街进行集中改造修建,构建土家吊脚楼群,打造土家一条街。
2、重视节庆、广泛宣传。土家族民间节庆尤其是土家族节庆本身就是一项价值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这一大项目下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子项目,可以说民间节庆是集中展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平台,例如,土家赶年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首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引导、积极宣传民间节庆。其次,在重视开展民间节庆的基础上,汇集众多的遗产项目,策划举办了多项融经贸、体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如“中国土家族毛古斯节”、“土家族社巴节”等,通过多种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使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闪亮登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也让来自民间的艺人或表演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得到收获,提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3、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旅游开发促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两者并不对立,只要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所用,而科学的开发行为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二是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随着芙蓉镇旅游品牌价值升位,应抓紧对弥足珍贵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在遵循保留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出我县区域内的以展示土家族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众多旅游活动与旅游景观,进一步丰富芙蓉镇旅游内容,突出芙蓉镇文化旅游内涵,保持芙蓉镇旺盛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三是搞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多数传承者和拥有者因开展旅游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脱贫致富,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要把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传承者和拥有者更多的投入到我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促使他们提高保护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从而保证我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最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第7篇 深度调研民族文化侗戏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我于__年1月末至2月初在家乡唐朝侗寨进行寒假社会实践,组织唐朝地方文化传承发扬侗族戏曲文化,并于1月31日举办唐朝__年春节文艺晚会。后于2月1日组织带唐朝文艺队往唐朝寨之归滚寨举行“为也”的文化交流活动。现将本人组织的“新春为也”实践活动总结汇报如下:
唐朝侗寨是一个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侗乡腹地之偏远高寒山区中的古侗寨,自古是侗乡一个重要关道,有“唐朝古道”之说,居住着1300多户侗族、苗族人家近5000人,为侗乡人口密度最大的村寨之一。唐朝侗寨自古以来民族和谐,文化繁荣,侗族歌舞源远流长,戏曲文化灿烂,并盛产文艺能人,历史上曾扬名百里侗乡,被史书记载“千户唐朝”,民间流传“千户唐朝”之说。
唐朝侗族民歌中,有侗族大歌、侗族长歌(又称侗族河边情歌)、侗族山歌、侗族琵琶歌、耶歌、侗族笛子歌、礼俗歌、劳动歌、儿歌等等,另有芦笙踩堂、芦笙曲、侗族戏曲,可谓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涵盖侗族文化之精华于一体。
唐朝侗族戏曲自古有名。自从侗戏流传入唐(光绪十年,即公元1875年)以来,唐朝侗戏班代代相传,多出能人,每届戏班都颇受大众欢迎,美名响誉百里侗乡。20世纪90年代以前,唐朝地方有7个戏班,即大寨戏班、上楼戏班、中楼戏班、下楼戏班、知了戏班、归滚戏班、良拜戏班,90年代后,三楼戏班与大寨戏班合并为大寨戏班,更名为“唐朝文艺队”。唐朝大寨80年代经历一场火灾后兴修大寨戏台(1992年新修,__年维修),一直以来大力发展侗戏。十年间,唐朝大寨戏班走遍周边黔桂边境数十个侗寨进行“为也”(侗音wee_ yeek)演出(黔东南黎平的中潮区黄堡wangcbuc、田坝头gaosbianv、林掌ullemc、山兰sanhlanc、兴隆nanldongl、金田湾、湖南的大坝dalbal、gaosjeen_等寨)不下一百场,场场赢得博彩。唐朝大寨文艺队为侗族戏曲文化宣传、发扬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也赢得了黎平东部、湖南南部、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北各寨人民的一致好评和普遍赞誉。
在唐朝大寨,侗戏的老祖宗在侗族杨家(清代的杨凤元为第一代侗戏师傅),随后各楼都出现戏班,各戏班又产生几位师傅。通过笔者社会调查,如今唐朝文艺队侗戏师傅为上楼的公杨念(杨定藩)、甫杨念(杨庆益)、公杨可(杨庆怀)、中楼的公仕美(杨财宝,已故)、下楼的阳甫果、阳甫求、公绍兰(龙云光)、甫绍兰(龙群升)、甫清云(杨日光)等人。侗戏班(文艺队)乐器队为甫杨娅、甫兰利、阳甫姑、阳甫满,男演员为甫岁凤、杨甫妮、甫杨氏、阳增玉、阳甫聪、杨甫念、阳甫刷、杨平山、杨甫慧、杨甫拥军(侗戏演员兼琵琶歌大师)等,女演员为杨奶凯、杨奶可、吴奶雨清、吴奶映利、吴奶锦洋、杨计群、吴群众等人。过去三楼戏班各届演员合起来一百多人,加上良拜、知了、归滚戏班,总数不下200人。队伍庞大,演艺精湛,业绩辉煌。可以说,唐朝侗寨在侗戏方面一直很繁荣,发展势头良好。但到新世纪,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唐朝寨实现两通(通电、通公路)以后,尤其__年唐朝山林公路改修四级路后,唐朝地方越来越多的青年、中年选择外出打工(多数下广东),村里学习传统侗歌、侗戏的人越来越少。原来的大寨戏班演员(1998届,即现届戏班)也从__年开始停练、停演、停唱,多数演员下广东打工,成家立业,无心表演和组织,或碍于一些非议,许多文艺才子才女被困窘的显示生活淹没激情。
为侗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发扬,增强人们在现代化工业社会中的民族意识、群族记忆和民族文化关怀意识,为复兴唐朝侗戏文化,为加强村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恢复唐朝大寨当年情景,也为充分发挥唐朝大寨盛产文艺能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带动唐朝地方经济发展,笔者特意利用这个珍贵的寒假时间,将唐朝文艺队所有成员召集起来,趁新春佳节众人打工回家过年之机,在唐朝迎春节文艺晚会之后组织唐朝文艺队于2月1日往唐朝寨之归滚寨举行“为也”的文化交流活动。
“为也”(侗语称wee_ yeek,唐朝土语称/wε31 _hε354/)活动是侗族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是基于侗族社会传统“款”文化之上的民间村寨文化、情感交流方式。在侗族地区,从形式和内容分,有民歌“为也”、戏曲“为也” 、芦笙“为也”、斗牛“为也”、篮球赛“为也”等等方式。
村寨之间“为也”既是村寨情感交流,加强村寨沟通和团结,又是地域文化差异的村寨的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彼此增进了解,发展自己村寨传统文化。唐朝侗寨就是因为在“为也”文化方面表现突出,尤其以侗戏“为也”、民歌“为也”繁荣为由著称于侗乡。
__年新春侗族戏曲“为也”归滚
寨晚会由笔者组织和主持,总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侗戏演出,曲目是《助郎娘妹》全剧和《毛红与玉英》选段(从“毛红与玉英玩山对歌、相识相恋”到“媒婆与爪半凯说媒、敛财”)。演员全部是1998届,年龄在30——40岁之间。片段用时190分钟;另一部分是青少年学生现代歌舞表演和民歌演唱,含文艺队老牌经典花扇舞《采茶舞曲》和侗族大歌《五月蝉歌》《高山井水》两首。该部分主要是为展现唐朝文艺新人风采,让他们多学侗族文艺文化,耳濡目染,慢慢成长为唐朝侗戏文艺队新一代。该部分用时30分钟。整个晚会用时220分钟。
在组织老届戏班演员往归滚寨“为也”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几个现象:
1、闻听大寨要到归滚寨“为也”唱戏,归滚寨、知了寨、良拜寨许多文艺爱好人士纷纷自发组织侗戏“为也”、芦笙“为也”、举办芦笙比赛、举行斗牛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活跃民族村寨文化;
2、许多人闻听要唱戏闹元宵,十分兴奋,十分支持组织者和老演员演出,并为组织者提供所需的帮助;
3、老演员中多数热心不减,兴趣颇浓,自主克服种种困难、陈旧观念束缚,前来商议、排练、预演,积极配合组织者工作;
4、通过与老演员交流调查,了解到演员们不仅在侗戏方面表现优秀,而且在乐器演奏、侗歌演唱等方面有所造诣。每个演员都是才华横溢。
6、归滚寨民看戏十分专注,人们在看戏中再次体验了昔日侗族戏曲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也表明了侗族人民当年的侗戏情结并未有一丝减少。这对我们今后继续发扬、发展侗戏文化,还有“为也”文化的继续非常有利。
笔者开始这项实践活动于__年1月27日,当天完成所有的联系任务;28日。侗戏班子集中于大寨戏台,商议剧目和选段;29日晚于大寨戏台温习、排练;30日晚预演;31日晚正式演出。2月1日收尾。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从收获、效果两方面来归纳总结,并谈谈心得:
从收获来看:
1、成功举办一个民族村寨的新春文化交流晚会,活跃了村寨文化,为家乡送上了一个美好的节日礼物,成为家乡人民最真的一份子和亲切的朋友,得到了家乡父老的喜爱和孩子们的拥戴;
2、侗戏的恢复让我从中也学会了一些传统民歌戏曲,同时也自学了侗戏的二胡曲,这些都让我更好地理解侗戏文化的精髓和精神的内核,让我更加生动地感受自己民族的脉搏跳动,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感受田间地头文化的生动和如此的贴切人生;
3、在看戏过程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侗族人民的民族审美心理特点和理想追求。同时更加懂得了怎么样才能创造出适合侗族审美心理的文艺作品;
4、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搜集到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将来事业发展做了相关准备。
5、在整个社会实践中,我更加真实地反观了自己民族的处境,更加明白了我对于我的民族该做哪些努力,我的民族的未来出路有了更多的认识。
从效果上来看:
1、最为主要和最为明显的是——文化的复苏。侗戏的恢复是重要的。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有文化的存在和运转。让侗戏恢复起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对侗戏的发扬和发展。
2、在文化复苏的基础上,民族主体对自我民族心理与文化的认同得到强化,文化的自觉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即更为主动。
3、在文化复苏的基础上,民众对文艺的关注得到强化,这对抵御现代不良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们可以在自己生活空间中让文艺占有一定位置。
4、当然,此次实践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唐朝经济的限制带来晚会设备的不足,当地一些陈旧保守的落后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脑中,影响人们的行动,从而带来文化复苏的可能性减小,给唐朝文化复兴带来困难。
总之,此次社会实践非常有意义。本着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对文艺的热爱,就自己专业所需,我发挥了自己优势,即是锻炼自己,也是造福民族、家乡。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成长为祖国、民族需要的人。
30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