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现象调研报告(8篇)

发布时间:2022-04-16

现象调研报告

第1篇 论在职青年征兵难现象及对策调研报告

去年我街道冬季征兵工作整体上有条不紊地展开,广大社区适龄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志愿投身国防事业。最终,16名优秀青年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但是我们惊异的发现,在全部新兵中只有3人是在职职工,其余的都为社区待业青年或者学校在读学生。以往作为预征人员主体的在职青年在近年来的征兵过程人数逐年减少,而在这次新兵中比例更仅为19%,大大低于往年!并且在去年征兵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两名在职青年被确定为预征对象通过体检后,却打起了“退堂鼓”的,主动放弃自己参军的立场的现象。一、剖析原因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在职青年不愿参军入伍?我街道对此做了一些研究,并结合当前社会情况,究其原因,我们总结出四点:

(一)本人思想主观原因

现在的适龄青年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又是家庭里的独生子、独生女,而我们的在职青年更有着一定的经济收入。一方面认为当兵要吃苦、受累,远离家人,远离都市的喧嚣繁华,舍不得自己在地方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对入伍动机缺乏的正确认识,在职青年的收入一般和当两年兵的几万元优抚金基本持平有些还略高,收入没增加甚至减少,却要去部队受苦,认为很不“划算”,去年两名打“退堂鼓”的青年就是这样情况;还有的青年独立能力差依赖性强,报名参军也是很大程度上遵从家人的安排,自己当不当无所谓……以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应征青年的主观思想上的偏差,即当兵立场不坚定,入伍动机不纯。

(二)青年本人环境客观原因

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上普遍都在追求物质利益。而依法服兵役是适龄青年的义务,当兵是自己为国家做出了一种无私奉献。在职青年自身生活条件比较好,工作也比较稳定,受到物质观念影响,认为当兵了就意味失去现在的工作;还有的青年本身志愿参军,但是在自己家人、朋友、单位领导错误观念的影响下,自己的立场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以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社会及家庭对青年本人的影响。

(三)企事业单位的原因

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而国企、事业单位纷纷转制,大量职工分流,同时各种私营企业大量出现、发展。各类企业为了自身生存,都以扩大生产,提高效率为有效手段,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最低程度编配职工,职工都是经过企业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培养,青年职工更是生产中的骨干。而企业的职工暂时离开企业、离开生产去参军入伍这势必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产生相矛盾,从而导致很多企事业单位“不肯放人,放了人就重新招人”,我们的私营企业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也使那些青年职工出于企业、自身的考虑不愿参军入伍。

(四)职能部门自身原因

随着当前社会的飞跃发展,生活条件的大加改善,以及公民的国防观念淡化,使我们的征兵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有时我们的征兵工作的确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盲目追求人员报名的“基数”、上站体检数的问题,把关不严,对应征在职青年的本人思想认识缺乏掌握,更对其在报名参军过程中思想的变化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同时每年的征兵工作从报名到体检、从体检到政审、从政审到走访、再到定兵、送兵,一环扣一环,紧锣密鼓,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致使我们宣传教育工作受到影响。有时对在职青年的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不能触动到他的灵魂。同时我们也常常本着“以人为本”,出于人情味对企业和职工缺乏必要的行政处罚手段,没有维护好兵役法规的严肃性。

二、相应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在职青年国防意识

政府各职能部门首先应充分重视征兵工作,在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思想工作中,相应增加国防征兵教育内容;其次可以结合大、中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结合各企事业的民兵、预备役训练工作,增强广大学生、青年职工的参军愿望,激发其应征积极性;再有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己已成立的民兵组织,可以结合每年“八一”建军节、“国防教育日”以及各类历史纪念日,合理引导职工人人树立必要的国防意识,并保障必要的待遇、福利补贴。

(二)完善优抚政策,提高青年待遇减轻企业负担

根据每年上海的就业情况,适当修改地方性兵役法规,一方面从地方政府、在职青年单位两方面相应提高、增加在职青年参军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政府对出工参军的企业增加一些市场优惠条件,以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激发企业鼓励自己职工参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严格兵役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奖惩措施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现有的兵役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也不适应征兵工作的需要。尤其应当增加违反兵役法的惩罚措施,确定各企事业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征兵工作机制。其次加强兵役执法力度,每年对违反兵役法,阻碍职工报名参军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媒体曝光、通报批评,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兵役工作出色的企事业单位及时上报并给予奖励。

第2篇 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的调研报告

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的调研报告

团市委少年部 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内容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领域也出现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不断呈现出各种新的现象。为把握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以“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为主题,认真研究各类文化在与少年儿童不断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少年儿童群体中存在的热点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并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一)研究背景 1、和谐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基本前提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促进少年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渗入其间,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2、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环境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使少年儿童每天都在迅速地接触各类资讯,视域不断拓宽;另一方面,全球化视野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空间,如何应对文化渗透,保持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是上海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在全面与系统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研究的时代性和导向性。(二)研究方法本课题选择7-15周岁的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05份,回收有效问卷1705份,有效率为100%。按照年级段、区域、学校类型等为分类依据随机抽取样本,同时考虑到包含一定数量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当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基本状况与热点文化现象 1、少先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锻炼自主能力,培养民主意识少先队文化是由少先队性质决定的,是一种反映少年儿童心声特点的特殊文化,它融入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少先队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表现方式,是少年儿童健康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少先队文化发展使少先队所倡导的一切理念、一切价值的综合形成一种“影响场”,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先队文化对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使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少先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队员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 ★热点文化现象:少先队红领巾小社团发展势头强劲上海市少工委于__年4-5月开展的普查显示:大多数红领巾社团是在__年之后建立,很大一部分社团的成立时间为2-3年,可见近年来红领巾社团数量增加比较明显。红领巾社团在社区少先队中也有所发展。红领巾社团在活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兴趣爱好型、文体娱乐型、专业学术型、社会公益型等,所占比例分别为47.0%、31.3%、11.4%、10.3%。少先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参与度非常高。调查显示,80.2%的少先队员表示自己“参加过学校或社区的红领巾社团”,其中,73.9%参加过学校的社团,4.9%参加过社区的社团,15.5%两者都参加过;队员参加红领巾社团的最主要目的依次是:学习更多知识(33%),获得快乐(31%),锻炼、表现自己(27.2%),老师或家长安排自己参加(2.9%),交朋友(2.5%)。调查还显示,有81.1%的队员表示自己喜欢社团的活动;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作用认识依次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74.3%)、“开阔视野”(64.5%)、“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64.4%)、“提高素质”(60.3%)、“学习社会交往”(56.5%)。调查中,队员反映红领巾社团的问题依次为:“活动新颖度还不够”、“队员自主性不够”、“与社会联系度不高”、“活动经费不足”等。队员的改进建议主要有:“走出校园,联系社会”、“活动内

容和方式上更新”、“活动时间上增加”、“能有更大的自主权利”、“能得到更多指导”等。 2、学校教育主导儿童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推进,全面发展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学校提供有效载体,鼓励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各展其能,发()展个性。体验教育活动在学校大力开展,引导少先队员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一种本领,培养一种习惯,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尽管面临一定的课业负担,但广大队员仍乐于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和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在认真完成基础学科学习的同时,努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健康的爱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生活。各学校也普遍重视体卫艺科工作,加大投入,鼓励冒尖,涌现出一批体、卫、艺、科方面的特色学校(或学校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学有所长的队员。 ★热点文化现象:阳光体育锻炼积极开展据调查,上海少先队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段依次为“体育课”、“双休日和节假日”、“放学后”、“课间与午休”、“早晨”。其中体育课是队员参加锻炼的最主要的时间段,而课间与午休并没有被队员充分地用于体育锻炼。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一些小学已经开始尝试推迟上学时间,并把上课之前的一段时间用于学生晨练。对于体育锻炼,家长和辅导员老师均表示赞成和支持,绝大多数队员也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表示十分欢迎。95.2%的队员表示愿意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自己的认识,认为“参加锻炼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科学的生活习惯”、“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自己腰酸背疼,适量运动能放松心情、增强体质。”调查中,也有个别队员表示自己不愿意参加运动,理由为:“没有时间,要学习”、“不喜欢运动”、“就是不想动”、“学校里没什么好玩的”、“在学校体育锻炼,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等。调查显示,最受队员喜爱的10种运动项目依次为:羽毛球、跑步、踢毽子、篮球、跳绳、足球、乒乓球、骑自行车、溜冰和各种游戏。可见,球类项目和轻巧方便的休闲运动项目颇受队员喜爱。男女生在喜爱的运动内容方面有差异。男生最喜爱的5项运动依次为:足球、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而女生则是踢毽子、羽毛球、跳绳、跑步和乒乓球。 3、传统文化与儿童道德成长: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传承优良道德品质传统文化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文化根基。少先队重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引导队员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热点文化现象:受“洋节日”冲击挑战下的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等,有着民族心理和文化形态的背景,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生动可感的历史,无疑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传承教育的最好教材。调查显示,除了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之外,传统节日和“洋节日”一起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在问及“你最喜欢什么节日”时,29.5%选择“六一国际儿童节”,24.9%选择“春节”,18.7%选择“国庆节”,8.4%选择“圣诞节”,5.7%选择“中秋节”。至于喜欢的理由,选择“热闹”的为45.7%,选择“可以放假”的为20.3%,选择“家人和朋友都很重视”的为11.3%,选择“洋气,外国人都过”的为4.2%,这说明少年儿童虽然重视一些传统节日,但普遍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4、流行文化与儿童的成长认同:媒介影响日益加大,流行文化认同显著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成长各个阶段发挥着心理暗示与情绪模仿等作用。流行文化具有轻松娱乐、释放压力、发泄情绪、排解烦恼等作用,与之相适应,对娱乐的追求正是少年儿童作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天然需求与权利。然而,面对在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日益丰富复杂、形式多样的流行文化,处于成长与发育之中的少年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处理流行文化、大众媒介、青少年儿童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思路之一,有助于让少年儿童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正确认识与对待大众媒介及其广泛传播与制造的流行文化。 ★热点文化现象:从“超级女声”到“好男儿” 从__年的“超级女声”到__年的“加油,好男儿”,都受到了多数上海少年儿童的喜爱。调查显示,表示“非常喜欢”的占66%,表示“无所谓”的占12.6%,表示“不喜欢”的占21.3%。少年儿童喜欢“超女”和“好男儿”的原因主要为满足个性表现、自我表达以及公平参与等。此外,选手、节目主持人、评委、pk环节、美女帅哥组合等也是吸引少年儿童眼球的重要因素。调查还显示,少年儿童对“超女”和“好男儿”的评价也趋理性和客观。在问及你评判心目中的“好男儿”的标准时,选择“心地善良等优秀品质”的为57.1%,选择“积极向上”的为18.8%,选择“歌唱得好,舞跳得好”的为12.5%,选择“形象亮丽”的为11.5%,说明少年儿童更看中的是“好男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值得少年儿童学习的优秀精神品质。 5、网络环境下的儿童发展:不可抗拒的影响力量互联网在上海少年儿童中已经有了极高的普及率,网络已经深入了少年儿童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少年儿童也在互联网信息的充分运用中悄然改变着学习方式,这些信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方便了他们对知识的搜寻、吸收,甚至缩短了他们与长辈之间知识量的距离。面对正经受网络大潮影响的少年儿童,团队组织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会队员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使用互联网,让网络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热点文化现象:网络信息依赖情况加剧据中国少年雏鹰网调查显示:“在完成各种拓展性、研究性作业的时候,队员的信息获得方式”主要为“网上搜寻”(33.2%),明显高于“图书馆查资料”(14.5%)、“请教老师、家长”(24.7%)和“自己实地调查、采访”(24.7%)。当问及“布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文章”时,60.6%的队员表示“完全由自己思考完成”,26.4%表示“借助网络,但大部分依靠自己完成”,10.0%表示“大部分内容借助网上信息完成”,另有3%承认“很多时候网上直接剪切下来就行”。网上信息有数量众多、内容广泛、搜寻便利、节省时间等特点,方便了少年儿童的知识获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重复率高、缺少新意、权威性差等缺点。长期依赖网络搜寻信息,会削弱少年儿童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制约他们的发散思维训练,需要引起家长、学校与社会的重视。 6、儿童文化参与:发挥主动力量,儿童影响长辈多元文化和少年儿童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少年儿童又是社会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自身发展需要少年儿童各种形式的积极参与,少年儿童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儿童表达、儿童自主设计活动、儿童消费和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影响均是儿童对于文化积极参与的表现。在中队活动的策划中,中队辅导员直接做主的情况()大约有10%,师生共同策划的达到32.1%,这说明队员的主体意识增强并得到尊重。 ★热点文化现象:儿童文化反哺日益凸显少年儿童有自身的主体意识,他们不但希望有决定自身事务的能力,同样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被长辈接受。他们不断表达的观点对家庭的生活方式、成人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判断均产生了或是明显或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文化反哺”现象。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少年儿童“经常”或者“有时”要求父母读他们喜爱的书、听他们喜爱的音乐。有57.1%的少年儿童会“经常”或者“有时”与父母交流一些自己熟悉的流行事物,如哈里波特、“超级女声”。有超过六成的队员家长承认他们在一些方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及孩子,近86%的父母“经常”或者“有时”会主动向孩子询问一些他们不明白的事物。少年儿童在家庭消费上有重大影响力。将近90%的少年儿童表示,父母在购买商品的时候“经常”或“有时”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价值判断、为人处世等方面,少年儿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有超过2/3的孩子表示,在不同意父母与老师的观点时,他们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们”,有8.7%的孩子会采取较为激烈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15.7%的孩子表示“自己看到父母、老师有缺点时会勇敢地指出”,61.6%表示“有时候会指出长辈的不足”,只有22.7%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去批评长辈,表达自己的观点。调查还显示,46.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确影响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例如,孩子会在父母不经意乱穿马路或随手扔弃食品外包装时对父母提出质疑。孩子在这些社会行为规范上的表现甚至经常能够成为父母长辈的榜样,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触动。(二)主要特点 1、多样形式,多重影响在多元文化中,少年儿童文化也呈现出多样的发展形式,这其中有多重影响因素的作用。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与自身的成长规律密切相关,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求新好奇,有自主自动的强烈愿望;但他们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多样化、时代化、更新、更积极的校园文化成为少年儿童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创造的动力。现代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更注重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听取孩子的建议。各种大众媒体越来越成为少年儿童接触各种信息和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网络正在逐渐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 2、重视参与,渴望表达

少年儿童的文化发展充分反映出少年儿童自主参与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加。少年儿童要参与社会生活,首先要能够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全社会范围内已逐渐形成重视儿童表达、实现儿童表达的局面,并进一步推进了各种政策保障措施,为少年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想法提供更有效的平台。家庭、学校、社会民主氛围有利于为少年儿童的自由表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将全面深入推进少年儿童文化发展。 3、求新求奇,彰显个性无论是对好男儿的接受,还是社团文化的不断发展,或是反哺长辈的态势,均体现了当今少年儿童强调自身个性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多元文化的推动,少年儿童对各类新兴时尚文化的接受也体现出更多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少年儿童期望被关注、期望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得到认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文化发展热点现象充分体现了他们崇尚个性发展的要求。(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存在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从某种角度来看,社会层面的改革和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层面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带有积极的价值,有效推动了文化发展模式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变迁,满足了不同群体丰富多样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多元共存的格局必然对我国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负面现象,更是对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特别对青少年生活有着深刻影响的流行文化,更是引导着功利化和世俗化的潮流。我们看到偶像崇拜正成为当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调查显示,72%的队员表示自己“有偶像”,近四成队员有“追星”经历,60%的队员对于周围伙伴追星不会“大惊小怪”。从偶像地域来看,72%的队员选择“港台明星”。从偶像类别来看,37.2%的队员选择“影视明星”,23.3%的队员选择“体育明星”。近年来随着“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娱乐节目的盛行,“超女”和“好男儿”成为队员们心目中的新的偶像代表。从崇拜偶像的方式来看,42%的队员表示,周围伙伴喜欢收集有关明星的照片和海报;45%的队员表示,课余时间和伙伴们谈论最多的是流行文化和明星。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容易使少年儿童产生偶像迷恋。要对少年儿童偶像崇拜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少年儿童更加关注偶像身上所具有的某种优秀的精神特质,如敬业精神,责任感等,进而推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 2、受制于少年儿童年龄层次和心智等要素,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有着更多的文化表达上的自发性文化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们研究少年儿童文化,更侧重狭义角度的少年儿童的文化参与和文化生产。但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产物。我们在对少年儿童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受制于少年儿童年龄和心智尚处于成长发展之中等原因,少年儿童的文化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如一度风靡的少儿博客,成为少年儿童文化参与和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少年儿童更多地是在网上写自己的经历,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发泄一些对老师的不满,还有对压力、朋友以及成长的反思,表现出表达和参与的自发性。另外如小学生毕业留言现象,一些不文明的、另类的留言成为一些小学生的追求的“时尚”,但这更多地反应了小学阶段少年儿童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奇好玩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语言等也都有着很强的模仿,但这种模仿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发状况。在少年儿童文化参与上,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文化参与的引导,让少年儿童以更自觉的状态参加健康、积极的少年儿童文化。 3、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存在家庭和学校的交互影响家庭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影响到少年儿童个体的价值认同和追求,进而从长远意义上来讲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广大少年儿童而言,生活中相对多的时间是和父母共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父母的一些错误观念影响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中自私、利己等扭曲的观念通过家庭向少年儿童渗透,让少年儿童在价值选择上面临两难困境。现在我们也在倡导文化反哺,希望少年儿童文化选择对家庭文化氛围能起到积极的反作用。从另外层面来看,学校在少年儿童文化选择上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少先队组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积极的角度影响着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相互受同伴()的影响,使少年儿童在文化参与和文化选择上也容易产生负向的“同伴效应”。 4、受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影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中存在着快餐化和虚拟化的现象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将整个世界更深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也深刻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文化选择。根据调查,14.6%的少年儿童以“网上聊天”为上网目的,40.1%以“打游戏”为上网初衷。网络等现代传媒影响着少年儿童文化选择,使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热点文化现象中出现快餐化和虚拟化的倾向。少年儿童倾向选择文化快餐,周杰伦、s.h.e、twins、刘翔、姚明、小罗纳尔多等是许多少年儿童嘴边的热门话题。网络通过影响价值观念对少年儿童行为方式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容易弱化少年儿童的道德观念,形成不良行为方式。少年儿童中“网瘾”现象的存在,让沉溺于网络的少年儿童更倾向于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构筑个体行为方式。

三、对策和建议(一)发挥少年儿童自主性,促进文化参与和文化选择的自觉少年儿童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少年儿童的文化参与和文化选择。要进一步发挥少年儿童的自主性,积极促进少年儿童文化参与和文化选择的自觉。仅仅被动的消费文化成果是不够的,因为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根本价值,不仅体现在少年儿童文化发展的成果中,还体现在少年儿童主动的参与当中,要引导少年儿童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积极感受文化熏陶,获得文化体验。(二)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少先队组织一直积极参与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和创造,倡导“人人都平等的文化、人人都是主人的文化、人人都探究的文化、人人都创造的文化、人人都追求美好的文化”,就是要让少先队文化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到积极健康的推动作用。要在少先队活动中不断增强少先队组织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少先队员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少先队文化的先进性和儿童性。要巩固和发展少先队文化,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养料,不断关注时尚文化中的健康元素,使之更受少先队员欢迎和喜爱。(三)推动良好社会氛围营造,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良好外部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少年儿童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少年儿童主动地参与和创造,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当中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要充分发挥少先队文化在少年儿童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鲜明的组织特性实施有效的文化引导;要充分关注家庭文化氛围环节,让家庭文化的和谐之风吹开少年儿童的心灵之花;要积极推动社会层面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和谐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发挥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3篇 家庭暴力现象调研报告

家庭暴力现象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县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关心妇女问题、支持妇女事业、为妇女办好事、办实事的社会风尚日渐形成。但是,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它不仅危害家庭,同时也危及社会稳定。

一、家庭暴力现象层出不穷

1、妇联近年接访涉及“家庭暴力”案件情况

从县妇联接待的来信来访来看,家庭暴力在婚姻家庭类信访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__年,县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95起,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有53件,占来信来访总数的56%。20__年县妇联共接待办理群众信访维权及咨询求诉325件,526人次,其中反映家庭暴力问题的信访案件占58%,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8%是女性。

调查情况表明:受家庭暴力的妇女中,文化程度越低比例越高,中、老年明显高于青年,贫困家庭及富裕家庭高于温饱型家庭,许多妇女认为遭遇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问题,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二是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平等。许多妇女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需要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她们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可言,发现配偶对家庭不忠也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受传统婚姻观念影响,女性较男性而言,再婚对象的年龄选择范围要小得多,受社会舆论压力三是妇女在丧偶和离婚后再婚难。要大得多,很多女性在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离婚后只能分到少部分的财产甚至“净身出户”,被子女拖累而延误婚期又无疑让女性再婚雪上加霜。四是绝大多数家庭暴力事件选择较为平缓的调解,而很少追究施暴者刑事责任。从20__年妇联接访的21件家庭暴力案件中来看,有15件通过调解处理,占总数的72%,通过诉讼程序处理的仅有6件。其中,有18个家庭的矛盾无法调和,面临离婚的结局,有4个家庭的妇女受到重伤。

2、家庭暴力个案选登

如今年3月份接待了本县龙门镇东段村大屋组村民陈国辉,两人未进行结婚登记进行同居,并生育了一个男孩,陈反映丈夫多次实施家庭暴力,且将小孩带走,不让陈与小孩见面,陈已上诉至长寿法庭,妇联接此案件后,迅速要求龙门镇妇联对该事件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后,与县人民法院信访局长罗琼联系,要求她能妥善处理好这件事情,而长寿法庭也对该案进行了妥善判决。

如今年7月份接待了在汉昌小学租房的李冬香,李反映与咏生乡福田村的胡向兴婚后共生育三个女儿,胡不顾家庭,李患慢性肾炎,胡也不出钱为其治疗。妇联接此案件后,立即与咏生乡政府取得联系,希望对该事进行调查并给予处理。咏生乡政府回复,经调查,李患病属实,其夫并没有不为其治疗病,只是因为家境一般,且胡刚为李从外地治病回来,咏生乡政府已向民政部门反映,只要符合救助条件争取帮李冬香解决一定经济上的问题。

3、农村是家庭暴力高发区

我们发现,县妇联所接家庭暴力投诉,21起家庭暴力中有20起案件来自农村,农村是家庭暴力,尤其是可能诱发家庭暴力恶性刑事案件的原发地。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l、家庭暴力是夫权观念的恶果。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夫为妻纲”的古训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虽然新中国的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但“夫权”观念却不是短期内就能改变的。

2.社会的宽容是家庭暴力滋生的温床。家庭暴力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司法机关不理”、“四不管”……实际上是对女性遭受暴力的默许,是对男性施暴的宽容。有些基层组织和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重视不够,认为是一般的家务事,不予过问或一味调和,即使有投诉也只是批评教育了事,使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的实施暴力行为。

3.受害人的逆来顺受使家庭暴力升级。一些受害人往往将遭受丈夫殴打视为家庭私事,怪自己命运不好,遇到脾气不好的丈夫,还往往会使丈夫的暴力倾向膨胀,即使有少数人求助于社会,也只是希望有关部门通过教育来制止丈夫的施暴行为,不愿丈夫受法律制裁而导致家庭破裂。

4、法律调控力度不够使家庭暴力居高不下。虽然我国目前《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均对家庭暴力行为有禁止性条款,但对其并无明确的认定和制裁条款。而且这些规定原则性强,操作性却不强,加上“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影响,司法实践中有法不依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重视程度不够,只要未到发生血案,就认为不重要,把案子当皮球踢给妇联和村里,而妇联和村里的调解却往往其不到震慑作用。

三、对家庭暴力采取的措施

1、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维权网络。在妇女维权方面,县妇联与政 法委、公、检、法、司等相关单位已建立了妇女儿童权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及时对新形势下全县妇女维权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协调解决;县妇联一名副主席专门负责维权工作,并获得人民陪审员资格;在部分乡镇成立了妇女维权室,为农村妇女提供法律咨询、政策理解、思想解惑等服务,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从而保障广大农村妇女的人身、婚姻、财产等合法权益。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妇女维权工作的发展,但就目前妇女权益屡受侵害的现状来看,还远远不够,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妇女权益保护工作,形成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我们建议充分利用人大的执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功能,争取他们对妇女维权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加强对相关法律的执法监督力度;在公、检、法、司等各部门成立“妇女维权监督岗”,对各类涉及妇女维权案件的查处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加大对妇女维权机制的投入,成立家庭暴力110联动报警中心,负责接受家庭暴力案件投诉,通过出警方式制止家庭暴力;同时设立家庭暴力训诫教育所,对施暴人定期开展训诫教育,以达到矫治施暴行为、减少家庭暴力之目的。

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行政手段。为提高妇女的法律素质和维权能力,县妇联利用每年的“三八”维权周、“母亲节”等活动日,向广大妇女宣传婚姻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劳动法、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但仅靠妇联这一群团组织的努力显然不够,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对营造男女两性互相尊重、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势必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方面,可以实行农户土地承包合同夫妻双名登记制,夫妻各持一份,双方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转让、租赁土地时要出具双方所持有的两份土地承包书,并由双方签字同意后方能生效,以保障妇女在分居、离婚和丧偶情况下土地承包权的安全。

3、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妇女素质。20__年,县妇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推动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下岗女工再就业,共培训农村女剩余劳动力、下岗女职工500余人,通过参加培训,她们普遍掌握了一技之长,及时实现了转移就业。加大投入和宣传,将女性素质培训工程与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强部门合作,结合本地特色和妇女所需,加强法律、技能等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返乡民工中女性占到一定的比例,开办家政服务、幼儿保健等培训班将是切实提高妇女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预防家庭暴力的建议

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制止和消除家庭暴力,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打击,形成一套预警、救助、处罚、教育的社会化工作网络。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l、建立家庭暴力预警系统

在社区建立妇女儿童维权岗,在各基层派出所设立家庭暴力控诉站,建立“ 110暴力报警热线”,形成家庭暴力预警系统。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岗是预防、制止和消除家庭暴力的第一道防线,维权岗工作要由社区妇联和司法助理共同承担,与居委会一起做好家庭纠纷的调解工作,对辖区内有家庭暴力倾向的重点户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各基层派出所设立的家庭暴力投诉站及110暴力报警热线,应对家庭暴力案件优先接待,优先救助,优先处理,确保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案件及时介入,及时处理,对家庭暴力行为产生震慑作用,有效地促进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2、设置反家庭暴力救助体系

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求助社会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往往会再度被害,且所受创伤更重。因此,必须建立起社会救助体系,这对有效地控制家庭暴力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救助。建立妇女儿童救助金,对遭受家庭暴力侵害后因财产损失、医疗费用,在经济上陷于贫困的受害妇女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使被害者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

(2)人身安全保障。建立家庭暴力避救中心,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临时的吃住服务,简单的医疗处置和心理损伤康复治疗,使被伤害者避免因家庭暴力的特殊性,始终处于加害者的威胁之下。进入避救中心之后,妇联组织及社会志愿者对妇女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其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其恢复自尊、自信,做自强、自立的新女性。

(3)法律援助。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对权益受侵害尤其是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由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服务,使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加强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惩治力度

公安、法院对家庭暴力受害人均及时给予伤情定,以便对施暴者予以处罚。各级检察机关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家庭暴力案件优先处理,必要时提起公诉。公、检、法、司的密切配合,使家庭暴力行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惩治,对制止和消除家庭暴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没有家庭暴力犯罪的规定,有的家庭暴力投诉者被打得遍体鳞伤,且长期处于受害状态,但由于伤势程度达不到轻伤标准,无法立案,致使施暴者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报复殴打被害人,这种状况还有待于法律保护体系的逐步完善。通过调查,在我县还没有一起因家庭暴力而立案的案件。

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加上广大妇女自身的共同奋斗,我们一定能逐步消除家庭暴力,维护女性权益,建立一个文明、进步、平等的和谐社会。

第4篇 对人民币残损币现象调研对策调研报告

近年来,人民银行抓基础、强管理,以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为目的,加大了残损券回笼工作力度,使得市场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有了明显的好转,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与周边国家接壤地区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市场货币投放量逐年增大,市场上残损人民币流通现象随之扩大。以一人口10万人左右的基层县级地区的人民币在市场的流通情况为例:随着该地区对内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该地区各金融机构人民币投放及回笼数量逐年增加,仅20__年1月至5月份,现金净投放83229.7万元,现金净投放比20__年同期的313万元增加了264.9% ,如此大的人民现钞流通数量,使得残损人民币的数量也相应地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基层金融营业网点付出残币现象也日显突出。

一、典型案例:20__年4月份一个月所发生的基层金融营业网点付出人民币残损案例及残损币数量、金额情况:

案例一:20__年4月16日某商业银行支行支付人民币40万元,发现支付残损币144张,金额1220元。

案例二:20__年4月26日某商业银行某分行将一捆腰条为蓝色个人名章贰拾元券付出,即:将已整理的残损币付出。

案例三:20__年04月30日,某客户从某商业银行某支行提取现金20万元,其中:贰拾元券6捆,伍元券16捆。经检查人员、现场检查鉴定,贰拾元券2捆中含残币26张,金额540元,伍元券6捆中含残币78张,金额390元。

当地人民银行主管机构分别对上述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向外支付残缺污损人民币的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给予警告并处于3000元的罚款,并限期整改。在短期内发生的这三起案例说明:残币从基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付出的情况在基层地区的现象,应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严格管理。

二、残币从基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付出的主要原因

1、金融机构服务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在当前金融机构一线业务较为繁忙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柜员往往忙于处理日间业务,无暇认真挑剔残损人民币,对客户要求兑换残损人民币也以种种借口推脱,造成金融机构对外支付的人民币夹带残损券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的改善提高。

2、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挑剔残损人民币、为公众调剂人民币券别、兑换残损人民币和反假货币工作,金融机构需增加经营成本,而不能带来直接效益,还可能面临一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此外,目前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大都为聘用合同工,缺少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人民币收付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不一,对残损人民币的挑剔及兑换标准掌握不严。

3、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多数金融机构除执行本系统上级行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外,对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内部考核、学习培训及奖惩制度执行不严,对临柜人员人民币收付业务学习培训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4、临柜现金收付不规范。一是办理残损人民币兑换服务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对残损人民币兑换标准掌握不够准确,个别机构还存在推诿现象,往往推至其他商业银行和当地人民银行办理鉴定兑换,给群众造成不便。二是回笼款整点挑剔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对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掌握不严,未及时对回笼款进行整点挑剔,流通券与残损券互相夹带现象较为普遍。抽样调查显示,辖区内完整券与残损券相互夹带平均比例为5%-9%。个别金融机构当日收入的现金未经复点整理即对外支付,甚至对外支付不宜流通人民币,使得残缺污损人民币再次流入市场。三是未根据合理需要原则为公众办理券别调剂业务。检查中发现部分金融机构网点临柜钱款尾箱券别搭配不合理,一般为100元、50元大面额券别充足,20元券以下小面额券别则配备较少或缺少若干券种,有的金融机构网点甚至就没有小面额的券种。从暗访和群众投诉情况看,个别金融机构存在拒绝为公众办理券别调剂业务,特别是20元券以下小面额券别(包括硬币)的调剂兑换。

5、一是个别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对残损人民币回收有“三怕”的心理。即一怕麻烦,挑剔残损币要分清版别和券别,加之残币既脏又乱,费时又费力。二怕担责任,由于部分出纳人员业务不熟,对《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掌握不准,因而不敢兑换。三怕占压库存,收兑残币要集零成整,时间长、上缴慢,占压库存又影响效益,因而不愿收兑残币,有时对收兑的残币不能及时整点入库,出现随收随付现象,造成恶性循环。

三、解决残币从基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付出应采取的对策

1、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残损券回笼的认识,克服只注重自身效益,而忽视残损券的回收,应把残损币回收当成一项正常的工作业务,常抓不懈;加强出纳人员的配备,保证出纳人员工作岗位的稳定性,要有足够的人员回收残损券,保证已收的残损券不在对外支付。

2、各金融机构要健全业务内控制度,优化综合柜员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临柜人员业务技能,同时建立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认真受理顾客的投诉,切实改进和规范人民币收付业务操作。另外要加大现金出纳机具、反假货币设备的配备,提高人民币收付业务科技化、自动化水平,减轻一线柜员劳动强度,改进人民币收付业务质量与效率。

3、推行岗位培训制,提高金融机构出纳人员的业务素质。组织学习培训,严格金融机构出纳人员的上岗资格考试,持证上岗,达到能准确鉴定真假人民币和熟练掌握兑换残损人民币标准。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出纳人员在群众兑换残损人民币时克服怕麻烦、互相推诿的现象,并强调各城乡信用社、邮政储蓄,在办理现金收付业务中,按规定挑剔残损人民币,不得将未经挑剔的票币重新付出,杜绝残损人民币流出的口子,实现现金出柜无残损币、假币。

4、把好人民币的挑剔关。商业银行自身要加强对残损人民币钱捆质量的自查,严格按残损人民币的挑剔标准,整理人民币。第一,临柜出纳把好第一关。各单位出纳、营业场所营业员是面向社会的第一窗口,在发工资或报销差旅费时,在为顾客找零时,在收取

各项费用时,都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收进残损币,发放完整可流通的人民币;第二,商业银行部门出纳把好第二关。各商业银行部门出纳在办理各单位、个体及私人存取款时,要点准、挑净残损人民币。

5、加大检查和监管力度,维护流通秩序。基层人民银行应加强对残损人民币回收管理工作,人民银行发行库对金融机构交存的人民币钱捆要严格质量把关,对不符合“五好钱捆”标准的不予入库,并结合残损人民币复点、清分业务中掌握的情况,对差错率较高的金融机构进行通报,督促各金融机构健全相关内控制度,落实人民币收付各项法规、制度,维护人民币正常流通秩序。此外,各级人民银行要适当加大小面额券别人民币的投放,加大残损人民币回笼力度,持续提高市场流通人民币质量。

6、加强业务宣传,创建良好环境。各级人民银行要结合反假货币宣传活动,运用城乡反假货币宣传网络,组织爱护人民币宣传,向社会公众宣传人民币法规和知识,增强公众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技能。同时发挥各金融机构网络优势,结合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拓展,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护人民币和反假货币宣传活动,并积极配合公安等执法部门,打击不法分子损害人民币的违法犯罪活动,营造爱护人民币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5篇 经济发展反差现象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反差现象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在80年代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进入90年代年增长率达10%以上;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繁荣、购买力旺盛便是明证。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工业却出现了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现象,企业亏损面达1/3左右,每年对亏损企业的补贴高达500亿元以上。何以会出现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与国有工业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反差现象呢?研究其中的规律将有助于改革的深化。

其实,这种反差现象的产生,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其必然性。准确地说,国有工业的效益并不是下降,而是发生了转移,不然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工业效益的转移主要是向原材料和基础产业、向第三产业,以及向个人分配三个方面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可能要持续到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稳定。

首先是效益向原材料和基础产业转移,包括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部门,这一趋势在80年代后期变得更为明显了。以上海为例,国有工业可比产品在80年代末因原料材料价格上涨多支出约80多亿元,而产品调价增加的收入约70多亿,即有10亿多元利润(约占总利润10.4%)转移出去了。此外,连同能源交通提价、征收能源交通基金、基础设施使用收费等,估计国有工业15~20%的利润转移到原材料和基础产业部门。这一转移的结果促进了原材料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较快发展。

其次是向第三产业转移,尤其是转向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中介服务部门。仍以上海国有工业为例,80年代中期每年支付银行的利息不足1亿元,到90年代则达20亿元以上。此外,广告宣传、土地有偿使用、房地产增值提价、教育附加费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资助等等都使企业效益转向第三产业,估计这部分转移占利润总额30%以上。这一转移的结果显然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达38%,而十年前为25%左右。

第三是向个人分配转移。由于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制,改革以来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使80年代平均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此外,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局部实行了工效挂钩,如经营者按承包利润提成,推销员按销售额提成,设计员按设计费提成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分配向个人倾斜。效益向个人分配转移的结果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导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并使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如民营经济、股份制的发展等。

回顾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经济效益较高的原因恰恰与当前发生的转移相反,那时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把效益集中到工业领域:原材料、农产品、能源交通的价格都压得很低;基础设施、土地、资金的使用成本很低,甚至不收费;职工的工资也很低;从而保证国有工业有较高效益,使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经过30年后,基础产业的瓶颈、第三产业的衰退、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不高日益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当我们向市场经济过渡,要调整经济结构时,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就必然会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并通过利益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进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说,上述国有工业效益的转移是我国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然而问题在于我国原来建立的国有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它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负担,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较强,无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均依赖于某个具体企业。在各方效益向国有工业集中时,企业能够承担,甚至引以为优越性。但当效益向其他方面转移时,企业并未能将其过渡的社会责任和负担转给社会。因此越是老企业困难也就越大。此外,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干预过多,产权也不明确,企业对消化效益转移的积极性也不高。这种状况显然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移企业经营机制带来了困难。

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是要从宏观调控上把握工业效益转移的度的界限,有效制止政府部门和社会对企业的摊派;二是加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包括建立医疗、待业、养老保险制度和推进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等;三是要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到降低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组织社会服务上,不再介入企业经营和风险,让企业轻装上阵,自主经营,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6篇 村官腐败现象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大幅增加,近年来一些村干部由于法制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自律意识不强,滥用手中职权,违法违纪现象日益突出。“村官”腐败现象的屡屡发生,正在成为危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毒瘤。“村官”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日趋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上级党委政府对村级组织管理缺位的问题,还有基层村民组织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因素。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发生在群众身边,发生在社会生活相对贫困的人群中间,不仅直接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而且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由此引发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本文作者试结合其所在江西省泰和县发生的案例,对“村官”腐败现象的特点进行归纳,对其产生的原因综合分析,探讨相应的预防对策,从而有效地减少进而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创建稳定、和谐、平安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村官”腐败的特点

在经济利益主导行为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的前提下,为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村官采用非法手段来达到目的。纵观我县近几年发生的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发现当前村干部腐败有以下特点:

(一)受贿、侵占、挪用等职务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1、在村建工程、处置集体资产和资源过程中不公开招标, 利用机会从中吃回扣,拿好处。如__年我县查处的塘洲镇某村干部严某受贿案,当事人就是利用出售集体山场林木的机会搞“暗箱操作”,收受对方贿赂,低价出售集体资产。2、有的村干部利用职权乘机向前来办事的群众索贿或受贿,不见礼,不办事,或搪塞推委,久拖不办。3、巧立名目,侵吞、挪用集体财产。重复列支、虚列支出项目是村干部侵吞集体财产的惯用手法。有的村干部将一些零星收入不上帐,把征收来的群众集资款乱花乱用。还有的村干部胆大妄为,将目光盯上国家下拨的扶贫、救济、救灾等专项资金,想方设法挤占挪用。如__年我县查处的灌溪镇某村干部朱某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朱某在出售村集体山场木材过程中,虚列有关开支,侵占木材销售款,并将县扶贫办下拨的修路款长期占用不上交。4、利用职务便利,随意挪用集体资金。有些村财务人员利用经管集体资金的便利,长期占用集体资金。如__年我县查处的澄江镇某村出纳刘某挪用资金案,刘某利用其手中长期保管村集体大额现金的机会,将村里转让土地收入4万余元借给其亲属做生意,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二)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村干部职务违法犯罪的手段由原先简单直接的假票据入帐、收款不入帐、重复报销、吃回扣、收受好处费等形式,逐渐趋向更加隐蔽,给查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__年我县查处的澄江镇某村书记肖某等五人职务侵占案,肖某等五名村镇干部为了侵吞村里的征地款,临时从外地找中间商签订假合同将实际交易金额缩小,人为地增加交易环节,从而掩盖事实真相,便于其将真假合同之间的差额私分。

(三)涉案人员趋于“团伙化”.近几年我县查处的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查处的对象由原来的一两人发展到整个村两委班子的大多数成员。特别是在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滥发福利补助,私分集体财产等方面,牵扯的涉案人员较多,容易查出“窝案”.如前面提到的澄江镇某村书记肖某等五人职务侵占案,涉及的村干部4人、镇干部1人,全部受到刑事审判。

(四)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从整体看,村干部职务违法犯罪金额较小,但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城郊的村干部,其违法犯罪涉及的数额也在不断上升,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人员也逐年增加。

(五)侵害对象涉及的范围广泛。村干部职务违法犯罪侵害的对象几乎覆盖农村民生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种集资款、村集体的各项经济收入、征地补偿款、国家的扶贫资金等。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对农村民生工程补助了大量的资金,如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资金、农村低保补助等,使得这些民生资金又成为村官们非法攫取的另一块“唐僧肉”.如__年我县查处的苑前镇10名村干部违规享受低保案,该镇10名村干部不符合条件,违反规定享受低保,而实际生活困难的群众却未享受,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二、原因分析

(一)权力过于集中。就案发村的情况看,大多数“村官”的权力较为集中,民主管理制度虚设,从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对现行的村民自治条例贯彻落实不力,群众的民主权利行使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二是“村官”管理农村事务的方式不科学、不严谨,独断专行,“一言堂”情形严重。一些“村官”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大小事务由其说了算,为谋取私利方便不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一律暗箱操作,使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有的“村官”在本村形成某种权势,出现村民不敢管,村代表无法管,乡镇党委政府管不了的现象。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他们违法犯罪有恃无恐,有权力的地方就容易滋生腐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制度的有效制约。有的村在领导分工、人事安排、财务管理、土地征用等专项资金管理方面未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制度,造成了分工不明,权责不清。二是村务公开不到位,在执行村务、政务、财务公开活动中,有的村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虽然设置了“公示墙”、“公示牌”等等,但存在“半公开”的现象,农民群众不明真相,无法实施监督。三是各级组织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其一,乡镇党委政府对村官重使用轻管理,考虑到基层工作本身就难搞,认为村干部只要能完成工作任务,不出事,就是好干部,往往对干部出现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惩治不严,监管不力。其二,纪检监察部门对有些村干部难以监管。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其成员也不属于乡镇政府任命的人员,因此非党员村干部的行为,除了触犯刑律外,对其轻微的违法违纪行为,目前尚无切实可行的法规依据来查办。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是财务制度不健全,私设“帐外帐”,没有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二是虽然表面上实行了财务审批村主任一支笔,但村支书同样也有权签批开支单据,有的村主任或村支书既是审批人,又是经费开支人,随意开支公款,有的是会计、出纳一肩挑,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三是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个别财务人员不懂会计业务,不坚持原则,唯命是从,给“村官”违法违纪留下了可乘之机。

(四)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由于思想教育的相对放松,村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民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有些干部认识模糊,缺乏依法办事的意识,将村里的收入当作自己的钱柜子。一些“村官”长期为官,权力欲极度膨胀,个别“村官”甚至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公款消费理所当然,从而放松对自己的约束。

三、预防对策

随着农村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村官掌管人、财、物权力也随之扩大,因此加强农村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显得十分必要。要从根本上预防村官腐败日趋上升的势头,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加强农村干部的队伍建设

首先要完善村官选拔机制,组建廉洁高效的村“两委”班子。一是把群众威信高的致富能人、在外务工经商的优秀人才,通过法定程序,选为村官。二是坚持因村制宜,把机关优秀党员干部“派”下去,帮助村里建班子、带队伍、解难题、抓发展、促稳定。三是继续选派大学生任“村官”,发挥其知识优势,以简捷、高效、科学、实用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进而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催生新的农村精神。

其次要加强农村干部的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使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村官不贪不占、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教育广大村干部正确理解公共权力的性质,正确理解权力与真理、权力与法纪、权力与民主的关系,以保障权力的正确运行。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和自觉实践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让其懂得哪些行为违法,提高守法意识,使得这些干部在执行公务是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

第三要加强对村干部管理,通过对村干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评议考核制、离任审计制,使他们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个别村干部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要及时解决,防止问题积累成堆,小腐败酝酿成大腐败。

(二)加大村务公开工作力度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农村广大村干部公开村务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把村务向村民公开。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村务公开作为考察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年终评估时,对于村务公开工作做得好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给予表扬与奖励;对于那些在村务公开工作中敷衍了事,抱应付态度的,给予批评与处罚。

二是建立反馈机制。只有公开,没有反馈,就听不到村民的意见,了解不到民情、民意。这样的村务公开,其意义要大打折扣。因此,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如建立村民意见栏,让村民自己在反馈栏里写上意见;或建议村干部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意见簿、意见箱等等以加强村干部与群众的沟通。

(三)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对村级财务人员管理。通过提高村级财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来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对村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作用,查纠不合理开支,控制和降低费用,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保证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好钱、管理好人。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章立制,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动作规范,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是明确责任,落实追究制度。村委要专人分管财务,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明细账,严格财务管理,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确定审批额度,数额较大的由集体讨论决定,严把费用审批报销关,杜绝白条报账、少支多报等不正常现象发生。坚决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对把关不严造成集体资金流失、浪费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从严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是定期审计,加强管理。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村级财务账目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和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纠正和处理办法。

(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一是抓好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凡涉及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政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杜绝那种决策由少数人“说了算”,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现象,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二是增强村民民主参政的意识。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改变农民“从身份到契约”,从百姓到主人,从农民到公民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向农民进行法制民主方面的系统教育,让农民知道自己有些什么权利,并学会认真对待权利,尽快帮助农民实现观念意识上的全新转化,以跟上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五)完善和落实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上级部门要建立完善一套保障农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与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相配套的民主集中制度、重大事项决策民主听证制度、干群对话会制度、述职评廉制度、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以规范和加强对村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针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实际情况,要主动到群众中去,进行民情走访,民意调查,获得第一手信息;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事实依据的要从严查处。

二是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每季对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清理、核算,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重点加强对集体资产处置、土地发包承包、土地征用款和公益工程的招标等方面的监督。

三是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在村党组织内部,坚持民主集中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村干部出现问题的苗头,及时提醒,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反差现象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在80年代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进入90年代年增长率达10%以上;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繁荣、购买力旺盛便是明证。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工业却出现了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现象,企业亏损面达1/3左右,每年对亏损企业的补贴高达500亿元以上。何以会出现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与国有工业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反差现象呢?研究其中的规律将有助于改革的深化。

其实,这种反差现象的产生,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其必然性。准确地说,国有工业的效益并不是下降,而是发生了转移,不然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工业效益的转移主要是向原材料和基础产业、向第三产业,以及向个人分配三个方面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可能要持续到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稳定。

第三是向个人分配转移。由于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制,改革以来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使80年代平均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此外,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局部实行了工效挂钩,如经营者按承包利润提成,推销员按销售额提成,设计员按设计费提成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分配向个人倾斜。效益向个人分配转移的结果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导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并使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如民营经济、股份制的发展等。

回顾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经济效益较高的原因恰恰与当前发生的转移相反,那时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把效益集中到工业领域:原材料、农产品、能源交通的价格都压得很低;基础设施、土地、资金的使用成本很低,甚至不收费;职工的工资也很低;从而保证国有工业有较高效益,使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经过30年后,基础产业的瓶颈、第三产业的衰退、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不高日益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当我们向市场经济过渡,要调整经济结构时,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就必然会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并通过利益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进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说,上述国有工业效益的转移是我国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然而问题在于我国原来建立的国有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它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负担,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较强,无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均依赖于某个具体企业。在各方效益向国有工业集中时,企业能够承担,甚至引以为优越性。但当效益向其他方面转移时,企业并未能将其过渡的社会责任和负担转给社会。因此越是老企业困难也就越大。此外,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干预过多,产权也不明确,企业对消化效益转移的积极性也不高。这种状况显然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移企业经营机制带来了困难。

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是要从宏观调控上把握工业效益转移的度的界限,有效制止政府部门和社会对企业的摊派;二是加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包括建立医疗、待业、养老保险制度和推进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等;三是要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到降低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组织社会服务上,不再介入企业经营和风险,让企业轻装上阵,自主经营,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8篇 类别卷烟两极分化现象调研报告

类别卷烟两极分化现象调研报告

类别卷烟重新划分价格区间近一个月时间里,出现两极分化问题。一二三类烟销势稳健并保持增长,四五类烟则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销量出现下滑。基数高、市场容量大的四五类烟销量下降连累整体销量下滑11.97%。而作为销售金额、毛利导向标的一二三类烟销量增长,促使卷烟销售结构进一步提升。笔者通过回顾与调查发现,类别卷烟的两极分化具有其深层次原因:

一、品牌整合发展战略与品牌培育规划促使“两极分化”。根据“两个十多个”品牌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国家局关于加快培育全国性主骨干品牌指导意见》,烟草行业正进行品牌的轮换整合,一二三类烟的品牌实力与知名度不断加强,品牌规格数量要求不断增加,20+9品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推动销量提高。四五类烟要求以省产烟为主,品牌规格产品逐步减少,促使四五类烟销量也随之减少。可以说,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就是行业品牌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卷烟协议量紧缺,货源投放节奏放缓,市场需求大量流失。为确保省外烟的快速发展,协议量的消化,推动品牌的切换,加快红金龙(硬虹之彩)、黄果树(硬)、七匹狼(豪情)、黄果树(长征)的销量进度,对主流的雄狮品牌规格卷烟进行控量销售,而市场需求随之在品牌切换中有所流失。09年全市低档烟考核指标为14070箱,其中上半年销售7689箱,完成考核进度54.65%。为保持投放节奏的平稳,同时也对雄狮(红)进行调控。为把握货源供应节奏,使得四五类烟销量出现下降,产生两极分化。

三、考核指标导向,促使一二三类烟的销售成为工作重心。经济运行考核重点从毛利转向卷烟销售金额,使得工作的重心从推荐引导消费同价位的高毛利卷烟品牌,转为引导提高消费档次与价位,增加一二三类烟的销量。货源的协议量签订与供应上,也策略性的增加一二三类烟的货源,减少四五类货源投放。例如:增量中华与红双喜(硬),减少牡丹(软)、大前门(软)。以及对示范店客户供应超高价位的芙蓉王(钻石)、黄鹤楼(硬漫天游)。

四、中高档烟市场需求稳定,卷烟价格行情逐步走俏。全球经济危机并不影响收入稳定的公务员、白领、个体私企老板对一二三类烟的消费。再加之一二三类烟常被使用于婚庆喜宴、送礼、商务交际等特定场合,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拥有稳定固定市场需求支撑的一二三类烟销量不跌反而增长。相反,四五类烟务工人员的流失,工薪阶层收入减少,农村市场的萎缩,使得销量随之下滑。

针对类别卷烟的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快引入一二三类卷烟的20+9主骨干重点品牌,完成品牌整合的轮转,建立稳定的品牌格局。进一步丰富品牌规格产品,尤其充实二类烟品牌实力,形成新的主导品牌,扩充市场规模。

二、加强货源投放信息的告知,关注近期市场中华需求的走势,保障供需两端以及市场行情价格的稳定。为加快省外3-5元价位卷烟的销售进度,以及应对雄狮系列品牌规格的紧缺货源,引导推荐客户进行品牌切换,尽量避免市场需求的无形流失。

三、重点关注示范店客户的中华、超高价位卷烟的销售流转速率,以及需求缺口、卷烟调剂收购情况。充分挖掘各类别客户的销售能力,加强经营指导,推动一二三类烟的销量的稳步提高。打击市场烟票的使用,遏制虚拟交易,推动市场的实物烟交易,保障一二三类烟的正常流通,避免停滞。

四、全力开展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营销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重点消费者数据库,下半年的婚庆喜宴的用烟需求将大幅度提高,重视对重点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满足。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提高服务的效率与力度,加强对新客户的经营指导、营销分析,促进新客户的快速提高销量。

《现象调研报告(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复制全文下载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