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实习报告
栏目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报告6篇

发布时间:2023-10-04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第1篇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一)

通过半个月的当兵锻炼,收获了很多,感触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有做得好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足的地方。

我实习的中队是长白山大队的保护区中队,中队编制四十余人,是一个作风优良的中队。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由于中队一半人员是下连三个月的新兵,所以此次调研的另一个内容就放在了新兵“第二适应期”的特点以及处理方法上边。

心理学在基层部队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在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帮助官兵消除心理问题,是当前带兵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人文关怀也是我们人文学院的一大特色,所以对于人文关怀,我们的感触要更加深刻一点。

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尊重人。在一些基层单位,干部与战士之间居高临下的谈心,指手画脚的“交流”还很盛行,使得战士有话不愿讲,不敢讲,再加上一些敢不自身缺乏疏导能力,致使他们的心理包袱越来越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官兵的平等意识,把有心理问题的战士当作自己的战友和兄弟对待,对他们不歧视,不冷漠,不孤立,做到热情关心,真诚开导,让他们在感受组织的温暖中化解心理障碍,消除心理疾患。

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人文关怀,要保护好官兵的隐私权,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不私自拆阅他人信件、非法接听他人电话,甚至采取盘问、诱导、恫吓等方式,企图撕破对方的心理防线,掌握对方的心理秘密,这种方法是严重侵犯战士人格的,是坚决不可取的。所以,带兵人必须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战士拥有属于自己的安全领地,并且在疏导工作中努力做到有理、有情、有节、有度,不轻易出击他们的心理隐私,启发他们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关心基层官兵的成长进步,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做心理疏导工作的同志既要注重解决战士在心灵上的疑惑,也要着力在生活上的排忧解难,在给战士进行心理疏导应当抓住一些敏感期,新兵“第二适应期”,战士入团,入党,考取士官,士兵退役等时节,极易诱发战士的心理问题。在这些敏感时期,中队应当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上一堂心理教育课”,举行一次“敏感问题大家谈”等活动,引导战士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

由于这次实习是在四月份,新兵下连三个月,所以,正好赶上了新兵的“第二适应期”,所以此次调研的另一个内容就放在了新兵“第二适应期”的特点以及处理方法上边。由于多数新兵的尚不成熟出现心理异常,不少带兵干部片面地把心理问题混淆思想问题,考虑的是如何加大教育力度,却忽略了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诊断”和疏导,导致产生“误诊”,使新兵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疗”,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个别“病情”严重的,甚至都“郁闷成疾”,成为安全工作的隐患。新兵“第二适应期”主要有以下心理“症状”:

一是畏难型。新兵下连队后,训练的强度、难度加大了,执勤任务重了,工作要求高了。有的新兵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产生了畏难心理,导致情绪低落,试图回避现实,消极对待工作和生活。二是焦虑型。有些上进心较强的新兵,由于缺乏自信心,担心自己跟不上,产生了怕掉队的焦虑心理。三是表现型。一些新兵有一定的特长,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担心别人忽视自己的存在,一旦受到“冷落”,容易产生沮丧、自暴自弃的心理。四是偏执型。有的新兵对连队的管理还不够适应,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没有数,以不能正确地对待干部骨干的批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五是冲动型。有的新兵有热情、有干劲,言语行为无所顾忌,容易与战友产生矛盾和冲突。六是孤僻型。有的新兵性格内向,不善与他人交流,特别是下连后压力骤然增大,更加沉默寡言,难以融入集体,严重时甚至会对自己和他人构成危害。

中队应当为每一名士兵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查和巡诊,并总结出一些基本疏导方法:对脾气暴躁的人,根据其受不了外界刺激和易发生过激行为等突出特点,工作中注意说话语气,不用过激的语言挑逗刺激;对沉默寡言的人,根据其性格内向的特点,多进行情感交流,在相知相通中打开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情感受挫的人,根据其精神沮丧、意志消沉等特点,多进行情感呵护,引导其尽快走出低迷状态;对自尊心强的人,多进行精神鼓励,不当众批评;对行为怪异的人,根据其做事不计后果、易伤害周围同志等特点,引导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分感受战友之情的珍贵。

新兵“第二适应期”的“心理处方”:首先要多询问、多观察,在摸清新兵的情况上下功夫。通过找新兵和食堂,找新兵连的带兵干部骨干问询,找新兵同班的战友以及班长了解,与新兵家长取得联系等办法,探寻他们的心理世界,了解心理需求,掌握内隐的心理活动。多观察,带兵要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善察觉新兵的心理渐变过程。可以利用不同场合和时机,采用纵向观察、横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等方法,及时准确捕捉新战士心理变化信息。

其次是注意正确的调整、引导、爱护,在稳定新兵的心理状态上做文章。一是注意调整。带兵干部要注意训练和工作节奏,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避免新兵由于训练强度安排“偏大”、日常生活安排“偏紧”、工作标准的“偏高”等原因而背上包袱,产生心理问题。二是耐心引导。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新兵学习心理学知识,让他们了解“第二适应期”的不同情况,引导好新兵正确对待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不适,诱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减轻心理负担。三是体现爱护,干部骨干要端正对士兵的根本态度,耐心细致的讲明道理、持之以恒地做工作,达到深知兵、真爱兵的目标。对心理问题较突出的新兵要予以更多的关爱,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尽量用最自然的办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这次实习,让我看到了基层部队心理疏导的空白,心理学在基层部队的应用前景还是很光明的,但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这次实习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只有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部队。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二)

这次实习似乎在强化我的一个观念,即对“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概念的理解。关于它们的区分我一直比较坚定,心理学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是形而上的、方法论的;应用心理学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是形而下的、实践的。所以应用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艺术地倡导一种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应该是临床性的,心理咨询、生涯辅导等等。从这点出发,我也开始质疑心理学的学术创作,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研究范式,讨论和结论的简单化,量化分析的潜规则似乎正在将应用心理学最本质最需要的的文本的感染力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看以前的很多经典著作,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罗洛·梅的《爱与意志》、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等等,总能获得一种生活的激情,他们隐去了数据,似乎都致力于让人能看懂并获得某种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心理学著作也因而才有可能成为畅销书,健康人格才有可能成为普遍的意识。这次实习强化了我的这种感悟,临床不仅仅是数据,重点是从获得的数据中建立对健康人格的理性探讨。医生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他们也用药,也做量表、做统计,但几乎没有人怀疑他们真正的“读者”是普通人,是像我们这样不完美的、亚健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带着这种困惑进行实习的,当然更多的是好奇、想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心理。

我们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心理康复中心实习,实习时间是两个礼拜,从2023年7月15日到7月28日,吃住也都在医院。心理康复中心分两个病区,精神科和心理科,精神科是封闭式的,属于重症病区;心理科则是开放病区,主管病情稍轻的病人,如睡眠障碍、神经症、轻度精神分裂等病人。我们实习一个星期在精神科,一个星期在心理科,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和病人一起娱乐、交谈,跟随医生查房,看病历。实习安排中还有每个人大概一天半的心理门诊出诊机会,每个礼拜两次讲座、一次病历讨论,还有一次小组讨论。实习内容比较丰富。

我实习的第一个礼拜是在精神科,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精神病人,首先冲击头脑的是精神病人和想象中的不同。在想象当中和精神病人交往会存在很大的障碍,老师在教授《变态心理学》时候也说,和某些病人交际会让人有受挫感,我们也可能无意夸大了这种受挫感;另外,理论在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没有自知力、存在妄想、幻觉等,但这些并没有具体到真实的个体,很多我们不能从外表上看出他们的病症。第一次进去,当铁门打开的那一瞬间我确实感觉到了强烈的焦虑感,后来才慢慢适应。我们在精神科和病人的交往很浅,主要是和他们一起做操、唱歌、打球,进行简单的交谈,如问问他们的睡眠、吃住情况,很多东西是通过看病历、听医生讲解才了解到的。但这些似乎是和他们交流最恰当的方式,在活动中建立简单的关系,能调动起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这就够了,实习之前老师和医生有过这样的告诫,我们实习不应该对病人构成干扰。在精神科,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辨别精神病人和普通的来访者,学会了一些引出幻听、妄想的一些提问方式,比如引出幻听可以这么说,“你会不会听到有人在你耳边讲话?”“说话的人是男的是女的?”“你认识吗?”“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话是针对你吗?”

第二个礼拜是在心理科,在心理科稍微不适应一些。心理科的病人多半是有自知能力的,所以很多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但其实很他们交往顾虑会相对多很多。一方面,和他们的很多交往属于正常的人际交往,有的人可以和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但我在这方面本身是有缺陷的,很多时候我害怕和人交往,所以在心理科实际效果也不太理想。另一方面,这些病人是敏感的,要想和他们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很可能就会触及他们的痛处,这对于实习生来说是大忌。在心理科,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陪同医生进行查房,看医生怎么和病人交流,观察病人的言语表情。见得最多的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病人,医生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需要缓解他们的焦虑,通常会首先肯定病人不存在器质性的疾病,然后跟他们说明他们发病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跟他们讲心理学的一些原理,讲用药状况等等。查完房后是自由活动,跟病友们交流、娱乐,看病历,但有时病友们不方便打扰,便显得有些无聊。在心理科,我们为病人做了一次scl-90量表,有位病人做到最后几乎都要哭了,可能是内心冲击太大了,我们只能做一段休息一次,休息地时候安慰安慰她;还有一位病人做得很快,不到十分钟就做完了,我在旁边不断地说“不急,慢慢来,你先理解一下题目和选项”,说到我感觉他都听得厌倦了,后来主管医生告诉我们,其实你可以直接跟他说“你做得太快,会影响医生做出诊断的”,我们似乎放心不下这么说。

我们每个实习生还有一个全天和一个半天到区医院去出心理门诊的机会。出门诊其实就是旁听心理咨询,有时间的话做一些案例讨论。大多数时间来访者不会拒绝我们的旁听(但这时候语言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来访者说的是方言,尽管我能听懂粤语,但南宁白话却大概只能听懂70%);也有一些来访者会拒绝,然后医生告诉我们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最敏感的。第一次出诊医生和我们讨论了一个家庭治疗的案例,也因而对家庭教育感触良多,其中医生提出有三个问题印象很深:第一,父母是否真正信任孩子,信任他能够自我完善;第二,父母是否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把孩子的形象定义在自己的想象中;第三,孩子的心理空间在哪里,选择的自由和能力又在哪里?在这样的时刻总是很佩服医生的洞察力。但案例分析的机会毕竟很少,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着磨医生的提问存在的心理艺术性,而且很多时候也着磨不清楚。

精神科、心理科、门诊、医生授课,使我更加坚定了原来的想法,即应用心理学真正是属于人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数据的冷淡。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亲身接触和识别了很多心理病症,使得以前接受的理论知识更真实化了。然而,更大的收获是能沉浸在一种心理学和精神健康维护的氛围当中,认真思考很多原来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如家庭对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影响,人保持心理平衡的各种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对自我也有了更理性的探索和认识。

实习期间我觉得自己心理上比原来健康了很多,这可能是一种临时的感觉,和这里有规律、相对轻松的生活有关;而主要是对自己独特个性的认识和接受,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内向、敏感和人际交往上的缺陷:自我认识正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标准,能意识到并且预测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才能不至于逃避现实,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能够为自己创造心理的自由空间;在这里也学会了心理释放,记得自己在小组体验时说自己最常用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和投射,把自己的想法给压抑下去了,又通过投射表现出来,这种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那就是表达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如运动、谈心、写日记(在实习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记日记,这种方式对认识自己有很大帮助)。当然实习不可能把以前未认识的不健康的自己都看到,但“认识自己”和精神卫生的意识却深深留在了心里。

第2篇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这次实习似乎在强化我的一个观念,即对“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概念的理解。关于它们的区分我一直比较坚定,心理学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是形而上的、方法论的;应用心理学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是形而下的、实践的。所以应用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艺术地倡导一种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应该是临床性的,心理咨询、生涯辅导等等。从这点出发,我也开始质疑心理学的学术创作,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研究范式,讨论和结论的简单化,量化分析的潜规则似乎正在将应用心理学最本质最需要的的文本的感染力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看以前的很多经典著作,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罗洛·梅的《爱与意志》、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等等,总能获得一种生活的激情,他们隐去了数据,似乎都致力于让人能看懂并获得某种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心理学著作也因而才有可能成为畅销书,健康人格才有可能成为普遍的意识。这次实习强化了我的这种感悟,临床不仅仅是数据,重点是从获得的数据中建立对健康人格的理性探讨。医生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他们也用药,也做量表、做统计,但几乎没有人怀疑他们真正的“读者”是普通人,是像我们这样不完美的、亚健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带着这种困惑进行实习的,当然更多的是好奇、想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心理。

我们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心理康复中心实习,实习时间是两个礼拜,从2023年7月15日到7月28日,吃住也都在医院。心理康复中心分两个病区,精神科和心理科,精神科是封闭式的,属于重症病区;心理科则是开放病区,主管病情稍轻的病人,如睡眠障碍、神经症、轻度精神分裂等病人。我们实习一个星期在精神科,一个星期在心理科,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和病人一起娱乐、交谈,跟随医生查房,看病历。实习安排中还有每个人大概一天半的心理门诊出诊机会,每个礼拜两次讲座、一次病历讨论,还有一次小组讨论。实习内容比较丰富。

我实习的第一个礼拜是在精神科,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精神病人,首先冲击头脑的是精神病人和想象中的不同。在想象当中和精神病人交往会存在很大的障碍,老师在教授《变态心理学》时候也说,和某些病人交际会让人有受挫感,我们也可能无意夸大了这种受挫感;另外,理论在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没有自知力、存在妄想、幻觉等,但这些并没有具体到真实的个体,很多我们不能从外表上看出他们的病症。第一次进去,当铁门打开的那一瞬间我确实感觉到了强烈的焦虑感,后来才慢慢适应。我们在精神科和病人的交往很浅,主要是和他们一起做操、唱歌、打球,进行简单的交谈,如问问他们的睡眠、吃住情况,很多东西是通过看病历、听医生讲解才了解到的。但这些似乎是和他们交流最恰当的方式,在活动中建立简单的关系,能调动起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这就够了,实习之前老师和医生有过这样的告诫,我们实习不应该对病人构成干扰。在精神科,我们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辨别精神病人和普通的来访者,学会了一些引出幻听、妄想的一些提问方式,比如引出幻听可以这么说,“你会不会听到有人在你耳边讲话?”“说话的人是男的是女的?”“你认识吗?”“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话是针对你吗?”

第二个礼拜是在心理科,在心理科稍微不适应一些。心理科的病人多半是有自知能力的,所以很多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但其实很他们交往顾虑会相对多很多。一方面,和他们的很多交往属于正常的人际交往,有的人可以和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但我在这方面本身是有缺陷的,很多时候我害怕和人交往,所以在心理科实际效果也不太理想。另一方面,这些病人是敏感的,要想和他们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很可能就会触及他们的痛处,这对于实习生来说是大忌。在心理科,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陪同医生进行查房,看医生怎么和病人交流,观察病人的言语表情。见得最多的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病人,医生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需要缓解他们的焦虑,通常会首先肯定病人不存在器质性的疾病,然后跟他们说明他们发病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跟他们讲心理学的一些原理,讲用药状况等等。查完房后是自由活动,跟病友们交流、娱乐,看病历,但有时病友们不方便打扰,便显得有些无聊。在心理科,我们为病人做了一次scl-90量表,有位病人做到最后几乎都要哭了,可能是内心冲击太大了,我们只能做一段休息一次,休息地时候安慰安慰她;还有一位病人做得很快,不到十分钟就做完了,我在旁边不断地说“不急,慢慢来,你先理解一下题目和选项”,说到我感觉他都听得厌倦了,后来主管医生告诉我们,其实你可以直接跟他说“你做得太快,会影响医生做出诊断的”,我们似乎放心不下这么说。

我们每个实习生还有一个全天和一个半天到区医院去出心理门诊的机会。出门诊其实就是旁听心理咨询,有时间的话做一些案例讨论。大多数时间来访者不会拒绝我们的旁听(但这时候语言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来访者说的是方言,尽管我能听懂粤语,但南宁白话却大概只能听懂70%);也有一些来访者会拒绝,然后医生告诉我们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最敏感的。第一次出诊医生和我们讨论了一个家庭治疗的案例,也因而对家庭教育感触良多,其中医生提出有三个问题印象很深:第一,父母是否真正信任孩子,信任他能够自我完善;第二,父母是否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把孩子的形象定义在自己的想象中;第三,孩子的心理空间在哪里,选择的自由和能力又在哪里?在这样的时刻总是很佩服医生的洞察力。但案例分析的机会毕竟很少,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着磨医生的提问存在的心理艺术性,而且很多时候也着磨不清楚。

精神科、心理科、门诊、医生授课,使我更加坚定了原来的想法,即应用心理学真正是属于人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数据的冷淡。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亲身接触和识别了很多心理病症,使得以前接受的理论知识更真实化了。然而,更大的收获是能沉浸在一种心理学和精神健康维护的氛围当中,认真思考很多原来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如家庭对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影响,人保持心理平衡的各种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对自我也有了更理性的探索和认识。

实习期间我觉得自己心理上比原来健康了很多,这可能是一种临时的感觉,和这里有规律、相对轻松的生活有关;而主要是对自己独特个性的认识和接受,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内向、敏感和人际交往上的缺陷:自我认识正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标准,能意识到并且预测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才能不至于逃避现实,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能够为自己创造心理的自由空间;在这里也学会了心理释放,记得自己在小组体验时说自己最常用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和投射,把自己的想法给压抑下去了,又通过投射表现出来,这种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那就是表达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如运动、谈心、写日记(在实习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记日记,这种方式对认识自己有很大帮助)。当然实习不可能把以前未认识的不健康的自己都看到,但“认识自己”和精神卫生的意识却深深留在了心里。

第3篇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我实习的中队是长白山大队的保护区中队,中队编制四十余人,是一个作风优良的中队。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由于中队一半人员是下连三个月的新兵,所以此次调研的另一个内容就放在了新兵“

心理学在基层部队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在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帮助官兵消除心理问题,是当前带兵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人文关怀也是我们人文学院的一大特色,所以对于人文关怀,我们的感触要更加深刻一点。

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尊重人。在一些基层单位,干部与战士之间居高临下的谈心,指手画脚的“交流”还很盛行,使得战士有话不愿讲,不敢讲,再加上一些敢不自身缺乏疏导能力,致使他们的心理包袱越来越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官兵的平等意识,把有心理问题的战士当作自己的战友和兄弟对待,对他们不歧视,不冷漠,不孤立,做到热情关心,真诚开导,让他们在感受组织的温暖中化解心理障碍,消除心理疾患。

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人文关怀,要保护好官兵的隐私权,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不私自拆阅他人信件、非法接听他人电话,甚至采取盘问、诱导、恫吓等方式,企图撕破对方的心理防线,掌握对方的心理秘密,这种方法是严重侵犯战士人格的,是坚决不可取的。所以,带兵人必须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战士拥有属于自己的安全领地,并且在疏导工作中努力做到有理、有情、有节、有度,不轻易出击他们的心理隐私,启发他们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关心基层官兵的成长进步,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做心理疏导工作的同志既要注重解决战士在心灵上的疑惑,也要着力在生活上的排忧解难,在给战士进行心理疏导应当抓住一些敏感期,新兵“第二适应期”,战士入团,入党,考取士官,士兵退役等时节,极易诱发战士的心理问题。在这些敏感时期,中队应当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上一堂心理教育课”,举行一次“敏感问题大家谈”等活动,引导战士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

由于这次实习是在四月份,新兵下连三个月,所以,正好赶上了新兵的“第二适应期”,所以此次调研的另一个内容就放在了新兵“第二适应期”的特点以及处理方法上边。由于多数新兵的尚不成熟出现心理异常,不少带兵干部片面地把心理问题混淆思想问题,考虑的是如何加大教育力度,却忽略了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诊断”和疏导,导致产生“误诊”,使新兵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疗”,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个别“病情”严重的,甚至都“郁闷成疾”,成为安全工作的隐患。新兵“第二适应期”主要有以下心理“症状”:

一是畏难型。新兵下连队后,训练的强度、难度加大了,执勤任务重了,工作要求高了。有的新兵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产生了畏难心理,导致情绪低落,试图回避现实,消极对待工作和生活。二是焦虑型。有些上进心较强的新兵,由于缺乏自信心,担心自己跟不上,产生了怕掉队的焦虑心理。三是表现型。一些新兵有一定的特长,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担心别人忽视自己的存在,一旦受到“冷落”,容易产生沮丧、自暴自弃的心理。四是偏执型。有的新兵对连队的管理还不够适应,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没有数,以不能正确地对待干部骨干的批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五是冲动型。有的新兵有热情、有干劲,言语行为无所顾忌,容易与战友产生矛盾和冲突。六是孤僻型。有的新兵性格内向,不善与他人交流,特别是下连后压力骤然增大,更加沉默寡言,难以融入集体,严重时甚至会对自己和他人构成危害。

中队应当为每一名士兵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查和巡诊,并总结出一些基本疏导方法:对脾气暴躁的人,根据其受不了外界刺激和易发生过激行为等突出特点,工作中注意说话语气,不用过激的语言挑逗刺激;对沉默寡言的人,根据其性格内向的特点,多进行情感交流,在相知相通中打开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情感受挫的人,根据其精神沮丧、意志消沉等特点,多进行情感呵护,引导其尽快走出低迷状态;对自尊心强的人,多进行精神鼓励,不当众批评;对行为怪异的人,根据其做事不计后果、易伤害周围同志等特点,引导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分感受战友之情的珍贵。

新兵“第二适应期”的“心理处方”:首先要多询问、多观察,在摸清新兵的情况上下功夫。通过找新兵和食堂,找新兵连的带兵干部骨干问询,找新兵同班的战友以及班长了解,与新兵家长取得联系等办法,探寻他们的心理世界,了解心理需求,掌握内隐的心理活动。多观察,带兵要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善察觉新兵的心理渐变过程。可以利用不同场合和时机,采用纵向观察、横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等方法,及时准确捕捉新战士心理变化信息。

其次是注意正确的调整、引导、爱护,在稳定新兵的心理状态上做文章。一是注意调整。带兵干部要注意训练和工作节奏,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避免新兵由于训练强度安排“偏大”、日常生活安排“偏紧”、工作标准的“偏高”等原因而背上包袱,产生心理问题。二是耐心引导。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新兵学习心理学知识,让他们了解“第二适应期”的不同情况,引导好新兵正确对待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不适,诱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减轻心理负担。三是体现爱护,干部骨干要端正对士兵的根本态度,耐心细致的讲明道理、持之以恒地做工作,达到深知兵、真爱兵的目标。对心理问题较突出的新兵要予以更多的关爱,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尽量用最自然的办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这次实习,让我看到了基层部队心理疏导的空白,心理学在基层部队的应用前景还是很光明的,但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这次实习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只有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部队。

第4篇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这次实习似乎在强化我的一个观念,即对“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概念的理解。关于它们的区分我一直比较坚定,心理学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是形而上的、方法论的;应用心理学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是形而下的、实践的。所以应用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艺术地倡导一种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应该是临床性的,心理咨询、生涯辅导等等。

从这点出发,我也开始质疑心理学的学术创作,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研究范式,讨论和结论的简单化,量化分析的潜规则似乎正在将应用心理学最本质最需要的的文本的感染力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 。看以前的很多经典著作,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罗洛·梅的《爱与意志》、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等等,总能获得一种生活的激情,他们隐去了数据,似乎都致力于让人能看懂并获得某种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心理学著作也因而才有可能成为畅销书,健康人格才有可能成为普遍的意识。这次实习强化了我的这种感悟,临床不仅仅是数据,重点是从获得的数据中建立对健康人格的理性探讨。医生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他们也用药,也做量表、做统计,但几乎没有人怀疑他们真正的“读者”是普通人,是像我们这样不完美的、亚健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带着这种困惑进行实习的,当然更多的是好奇、想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心理。

我们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心理康复中心实习,实习时间是两个礼拜,从2008年7月15日到7月28日,吃住也都在医院。心理康复中心分两个病区,精神科和心理科,精神科是封闭式的,属于重症病区;心理科则是开放病区,主管病情稍轻的病人,如睡眠障碍、神经症、轻度精神分裂等病人。我们实习一个星期在精神科,一个星期在心理科,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和病人一起娱乐、交谈,跟随医生查房,看病历。实习安排中还有每个人大概一天半的心理门诊出诊机会,每个礼拜两次讲座、一次病历讨论,还有一次小组讨论。实习内容比较丰富。

我实习的第一个礼拜是在精神科,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精神病人,首先冲击头脑的是精神病人和想象中的不同。在想象当中和精神病人交往会存在很大的障碍,老师在教授《变态心理学》时候也说,和某些病人交际会让人有受挫感,我们也可能无意夸大了这种受挫感;另外,理论在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没有自知力、存在妄想、幻觉等,但这些并没有具体到真实的个体,很多我们不能从外表上看出他们的病症。

第一次进去,当铁门打开的那一瞬间我确实感觉到了强烈的焦虑感,后来才慢慢适应。我们在精神科和病人的交往很浅,主要是和他们一起做操、唱歌、打球,进行简单的交谈,如问问他们的睡眠、吃住情况,很多东西是通过看病历、听医生讲解才了解到的。但这些似乎是和他们交流最恰当的方式,在活动中建立简单的关系,能调动起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这就够了,实习之前老师和医生有过这样的告诫,我们实习不应该对病人构成干扰。在精神科,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辨别精神病人和普通的来访者,学会了一些引出幻听、妄想的一些提问方式,比如引出幻听可以这么说,“你会不会听到有人在你耳边讲话?”“说话的人是男的是女的?”“你认识吗?”“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话是针对你吗?”

第二个礼拜是在心理科,在心理科稍微不适应一些。心理科的病人多半是有自知能力的,所以很多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但其实很他们交往顾虑会相对多很多。一方面,和他们的很多交往属于正常的人际交往,有的人可以和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但我在这方面本身是有缺陷的,很多时候我害怕和人交往,所以在心理科实际效果也不太理想。另一方面,这些病人是敏感的,要想和他们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很可能就会触及他们的痛处,这对于实习生来说是大忌。

在心理科,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陪同医生进行查房,看医生怎么和病人交流,观察病人的言语表情。见得最多的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病人,医生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需要缓解他们的焦虑,通常会首先肯定病人不存在器质性的疾病,然后跟他们说明他们发病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跟他们讲心理学的一些原理,讲用药状况等等。查完房后是自由活动,跟病友们交流、娱乐,看病历,但有时病友们不方便打扰,便显得有些无聊。在心理科,我们为病人做了一次scl-90量表,有位病人做到最后几乎都要哭了,可能是内心冲击太大了,我们只能做一段休息一次,休息地时候安慰安慰她;还有一位病人做得很快,不到十分钟就做完了,我在旁边不断地说“不急,慢慢来,你先理解一下题目和选项”,说到我感觉他都听得厌倦了,后来主管医生告诉我们,其实你可以直接跟他说“你做得太快,会影响医生做出诊断的”,我们似乎放心不下这么说。

我们每个实习生还有一个全天和一个半天到区医院去出心理门诊的机会。出门诊其实就是旁听心理咨询,有时间的话做一些案例讨论。大多数时间来访者不会拒绝我们的旁听(但这时候语言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来访者说的是方言,尽管我能听懂粤语,但南宁白话却大概只能听懂70%);也有一些来访者会拒绝,然后医生告诉我们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最敏感的。第一次出诊医生和我们讨论了一个家庭治疗的案例,也因而对家庭教育感触良多,其中医生提出有三个问题印象很深:第一,父母是否真正信任孩子,信任他能够自我完善;第二,父母是否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把孩子的形象定义在自己的想象中;第三,孩子的心理空间在哪里,选择的自由和能力又在哪里?在这样的时刻总是很佩服医生的洞察力。但案例分析的机会毕竟很少,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着磨医生的提问存在的心理艺术性,而且很多时候也着磨不清楚。

精神科、心理科、门诊、医生授课,使我更加坚定了原来的想法,即应用心理学真正是属于人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数据的冷淡。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亲身接触和识别了很多心理病症,使得以前接受的理论知识更真实化了。然而,更大的收获是能沉浸在一种心理学和精神健康维护的氛围当中,认真思考很多原来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如家庭对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影响,人保持心理平衡的各种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对自我也有了更理性的探索和认识。

实习期间我觉得自己心理上比原来健康了很多,这可能是一种临时的感觉,和这里有规律、相对轻松的生活有关;而主要是对自己独特个性的认识和接受,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内向、敏感和人际交往上的缺陷:自我认识正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标准,能意识到并且预测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才能不至于逃避现实,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能够为自己创造心理的自由空间;在这里也学会了心理释放,记得自己在小组体验时说自己最常用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和投射,把自己的想法给压抑下去了,又通过投射表现出来,这种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那就是表达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如运动、谈心、写日记(在实习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记日记,这种方式对认识自己有很大帮助)。当然实习不可能把以前未认识的不健康的自己都看到,但“认识自己”和精神卫生的意识却深深留在了心里。

第5篇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这次实习似乎在强化我的一个观念,即对“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概念的理解。关于它们的区分我一直比较坚定,心理学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是形而上的、方法论的;应用心理学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是形而下的、实践的。所以应用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艺术地倡导一种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应该是临床性的,心理咨询、生涯辅导等等。从这点出发,我也开始质疑心理学的学术创作,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研究范式,讨论和结论的简单化,量化分析的潜规则似乎正在将应用心理学最本质最需要的的文本的感染力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看以前的很多经典著作,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罗洛·梅的《爱与意志》、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等等,总能获得一种生活的激情,他们隐去了数据,似乎都致力于让人能看懂并获得某种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心理学著作也因而才有可能成为畅销书,健康人格才有可能成为普遍的意识。这次实习强化了我的这种感悟,临床不仅仅是数据,重点是从获得的数据中建立对健康人格的理性探讨。医生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他们也用药,也做量表、做统计,但几乎没有人怀疑他们真正的“读者”是普通人,是像我们这样不完美的、亚健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带着这种困惑进行实习的,当然更多的是好奇、想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心理。

我们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心理康复中心实习,实习时间是两个礼拜,从2023年7月15日到7月28日,吃住也都在医院。心理康复中心分两个病区,精神科和心理科,精神科是封闭式的,属于重症病区;心理科则是开放病区,主管病情稍轻的病人,如睡眠障碍、神经症、轻度精神分裂等病人。我们实习一个星期在精神科,一个星期在心理科,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和病人一起娱乐、交谈,跟随医生查房,看病历。实习安排中还有每个人大概一天半的心理门诊出诊机会,每个礼拜两次讲座、一次病历讨论,还有一次小组讨论。实习内容比较丰富。

我实习的第一个礼拜是在精神科,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精神病人,首先冲击头脑的是精神病人和想象中的不同。在想象当中和精神病人交往会存在很大的障碍,老师在教授《变态心理学》时候也说,和某些病人交际会让人有受挫感,我们也可能无意夸大了这种受挫感;另外,理论在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没有自知力、存在妄想、幻觉等,但这些并没有具体到真实的个体,很多我们不能从外表上看出他们的病症。第一次进去,当铁门打开的那一瞬间我确实感觉到了强烈的焦虑感,后来才慢慢适应。我们在精神科和病人的交往很浅,主要是和他们一起做操、唱歌、打球,进行简单的交谈,如问问他们的睡眠、吃住情况,很多东西是通过看病历、听医生讲解才了解到的。但这些似乎是和他们交流最恰当的方式,在活动中建立简单的关系,能调动起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这就够了,实习之前老师和医生有过这样的告诫,我们实习不应该对病人构成干扰。在精神科,我们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辨别精神病人和普通的来访者,学会了一些引出幻听、妄想的一些提问方式,比如引出幻听可以这么说,“你会不会听到有人在你耳边讲话?”“说话的人是男的是女的?”“你认识吗?”“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话是针对你吗?”

第二个礼拜是在心理科,在心理科稍微不适应一些。心理科的病人多半是有自知能力的,所以很多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但其实很他们交往顾虑会相对多很多。一方面,和他们的很多交往属于正常的人际交往,有的人可以和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但我在这方面本身是有缺陷的,很多时候我害怕和人交往,所以在心理科实际效果也不太理想。另一方面,这些病人是敏感的,要想和他们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很可能就会触及他们的痛处,这对于实习生来说是大忌。在心理科,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陪同医生进行查房,看医生怎么和病人交流,观察病人的言语表情。见得最多的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病人,医生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需要缓解他们的焦虑,通常会首先肯定病人不存在器质性的疾病,然后跟他们说明他们发病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跟他们讲心理学的一些原理,讲用药状况等等。查完房后是自由活动,跟病友们交流、娱乐,看病历,但有时病友们不方便打扰,便显得有些无聊。在心理科,我们为病人做了一次scl-90量表,有位病人做到最后几乎都要哭了,可能是内心冲击太大了,我们只能做一段休息一次,休息地时候安慰安慰她;还有一位病人做得很快,不到十分钟就做完了,我在旁边不断地说“不急,慢慢来,你先理解一下题目和选项”,说到我感觉他都听得厌倦了,后来主管医生告诉我们,其实你可以直接跟他说“你做得太快,会影响医生做出诊断的”,我们似乎放心不下这么说。

我们每个实习生还有一个全天和一个半天到区医院去出心理门诊的机会。出门诊其实就是旁听心理咨询,有时间的话做一些案例讨论。大多数时间来访者不会拒绝我们的旁听(但这时候语言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来访者说的是方言,尽管我能听懂粤语,但南宁白话却大概只能听懂70%);也有一些来访者会拒绝,然后医生告诉我们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最敏感的。第一次出诊医生和我们讨论了一个家庭治疗的案例,也因而对家庭教育感触良多,其中医生提出有三个问题印象很深:第一,父母是否真正信任孩子,信任他能够自我完善;第二,父母是否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把孩子的形象定义在自己的想象中;第三,孩子的心理空间在哪里,选择的自由和能力又在哪里?在这样的时刻总是很佩服医生的洞察力。但案例分析的机会毕竟很少,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着磨医生的提问存在的心理艺术性,而且很多时候也着磨不清楚。

精神科、心理科、门诊、医生授课,使我更加坚定了原来的想法,即应用心理学真正是属于人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数据的冷淡。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亲身接触和识别了很多心理病症,使得以前接受的理论知识更真实化了。然而,更大的收获是能沉浸在一种心理学和精神健康维护的氛围当中,认真思考很多原来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如家庭对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影响,人保持心理平衡的各种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对自我也有了更理性的探索和认识。

实习期间我觉得自己心理上比原来健康了很多,这可能是一种临时的感觉,和这里有规律、相对轻松的生活有关;而主要是对自己独特个性的认识和接受,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内向、敏感和人际交往上的缺陷:自我认识正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标准,能意识到并且预测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才能不至于逃避现实,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能够为自己创造心理的自由空间;在这里也学会了心理释放,记得自己在小组体验时说自己最常用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和投射,把自己的想法给压抑下去了,又通过投射表现出来,这种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那就是表达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如运动、谈心、写日记(在实习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记日记,这种方式对认识自己有很大帮助)。当然实习不可能把以前未认识的不健康的自己都看到,但“认识自己”和精神卫生的意识却深深留在了心里。

第6篇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我实习的中队是长白山大队的保护区中队,中队编制四十余人,是一个作风优良的中队。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由于中队一半人员是下连三个月的新兵,所以此次调研的另一个内容就放在了新兵“

心理学在基层部队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在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帮助官兵消除心理问题,是当前带兵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人文关怀也是我们人文学院的一大特色,所以对于人文关怀,我们的感触要更加深刻一点。

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尊重人。在一些基层单位,干部与战士之间居高临下的谈心,指手画脚的“交流”还很盛行,使得战士有话不愿讲,不敢讲,再加上一些敢不自身缺乏疏导能力,致使他们的心理包袱越来越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官兵的平等意识,把有心理问题的战士当作自己的战友和兄弟对待,对他们不歧视,不冷漠,不孤立,做到热情关心,真诚开导,让他们在感受组织的温暖中化解心理障碍,消除心理疾患。

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人文关怀,要保护好官兵的隐私权,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不私自拆阅他人信件、非法接听他人电话,甚至采取盘问、诱导、恫吓等方式,企图撕破对方的心理防线,掌握对方的心理秘密,这种方法是严重侵犯战士人格的,是坚决不可取的。所以,带兵人必须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战士拥有属于自己的安全领地,并且在疏导工作中努力做到有理、有情、有节、有度,不轻易出击他们的心理隐私,启发他们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关心基层官兵的成长进步,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做心理疏导工作的同志既要注重解决战士在心灵上的疑惑,也要着力在生活上的排忧解难,在给战士进行心理疏导应当抓住一些敏感期,新兵“第二适应期”,战士入团,入党,考取士官,士兵退役等时节,极易诱发战士的心理问题。在这些敏感时期,中队应当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上一堂心理教育课”,举行一次“敏感问题大家谈”等活动,引导战士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

由于这次实习是在四月份,新兵下连三个月,所以,正好赶上了新兵的“第二适应期”,所以此次调研的另一个内容就放在了新兵“第二适应期”的特点以及处理方法上边。由于多数新兵的尚不成熟出现心理异常,不少带兵干部片面地把心理问题混淆思想问题,考虑的是如何加大教育力度,却忽略了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诊断”和疏导,导致产生“误诊”,使新兵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疗”,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个别“病情”严重的,甚至都“郁闷成疾”,成为安全工作的隐患。新兵“第二适应期”主要有以下心理“症状”:

一是畏难型。新兵下连队后,训练的强度、难度加大了,执勤任务重了,工作要求高了。有的新兵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产生了畏难心理,导致情绪低落,试图回避现实,消极对待工作和生活。二是焦虑型。有些上进心较强的新兵,由于缺乏自信心,担心自己跟不上,产生了怕掉队的焦虑心理。三是表现型。一些新兵有一定的特长,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担心别人忽视自己的存在,一旦受到“冷落”,容易产生沮丧、自暴自弃的心理。四是偏执型。有的新兵对连队的管理还不够适应,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没有数,以不能正确地对待干部骨干的批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五是冲动型。有的新兵有热情、有干劲,言语行为无所顾忌,容易与战友产生矛盾和冲突。六是孤僻型。有的新兵性格内向,不善与他人交流,特别是下连后压力骤然增大,更加沉默寡言,难以融入集体,严重时甚至会对自己和他人构成危害。

中队应当为每一名士兵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查和巡诊,并总结出一些基本疏导方法:对脾气暴躁的人,根据其受不了外界刺激和易发生过激行为等突出特点,工作中注意说话语气,不用过激的语言挑逗刺激;对沉默寡言的人,根据其性格内向的特点,多进行情感交流,在相知相通中打开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情感受挫的人,根据其精神沮丧、意志消沉等特点,多进行情感呵护,引导其尽快走出低迷状态;对自尊心强的人,多进行精神鼓励,不当众批评;对行为怪异的人,根据其做事不计后果、易伤害周围同志等特点,引导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分感受战友之情的珍贵。

新兵“第二适应期”的“心理处方”:首先要多询问、多观察,在摸清新兵的情况上下功夫。通过找新兵和食堂,找新兵连的带兵干部骨干问询,找新兵同班的战友以及班长了解,与新兵家长取得联系等办法,探寻他们的心理世界,了解心理需求,掌握内隐的心理活动。多观察,带兵要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善察觉新兵的心理渐变过程。可以利用不同场合和时机,采用纵向观察、横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等方法,及时准确捕捉新战士心理变化信息。

其次是注意正确的调整、引导、爱护,在稳定新兵的心理状态上做文章。一是注意调整。带兵干部要注意训练和工作节奏,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避免新兵由于训练强度安排“偏大”、日常生活安排“偏紧”、工作标准的“偏高”等原因而背上包袱,产生心理问题。二是耐心引导。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新兵学习心理学知识,让他们了解“第二适应期”的不同情况,引导好新兵正确对待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不适,诱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减轻心理负担。三是体现爱护,干部骨干要端正对士兵的根本态度,耐心细致的讲明道理、持之以恒地做工作,达到深知兵、真爱兵的目标。对心理问题较突出的新兵要予以更多的关爱,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尽量用最自然的办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这次实习,让我看到了基层部队心理疏导的空白,心理学在基层部队的应用前景还是很光明的,但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这次实习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只有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部队。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报告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