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农村初中调研报告(3篇)

发布时间:2022-09-14

农村初中调研报告

第1篇 农村初中隐性辍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最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30%~40%的辍学率是下面公认的。上面一检查,下面就得作假,把流失的学生再找回来,顶个名,谎报辍学率。”吉林省双辽市某偏远村庄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据他了解,农村偏远一点的学校,辍学率得有50%;离城近的,怎么也有20%~30%;平均下来有40%。

吉林省东丰县一位当过6年班主任的老师,以本校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初一入学人数有110人左右,到了初二上学期,还能有100人,而初二结束时,就剩60人左右了;中考前,只剩30人。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参与调查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

“主要是厌学的太多。10个流失生中,也就1个是家长不让念的,其余9个,都是孩子学不进去,家长也没招儿。”双辽市某校一位张姓教师表示,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法》无能为力。

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辍学学生中,有53%是因为厌学。“从学校方面讲,应试教育压力太大。素质教育在会上、材料上有体现,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落实。教学以主科为主,不少课程学生不愿意学,感觉偏难,在现实生活中能应用的很少。同时,音体美活动少,学生被限制,丧失很多乐趣。”一位姓韩的农村老师说。

双辽市某村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设施不那么齐全,光靠老师一张嘴,很难吸引学生。“像我校,语音室没有;图书室倒是有,但不对学生开放;试验室太小,老师只能把器材拿到教室进行操作,学生亲自演练的机会少;全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微机,只有二三十台城里中学淘汰的286、386,老师连像样的课件都做不了。”

第2篇 关于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孩子。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孩子”规模已达___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孩子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孩子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孩子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学生___人,其中留守孩子__人左右,占学生总数的__%左右。据抽样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孩子,有40%的只有单亲在家且绝大部分是母亲在家;有30%的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__%的家庭里没有监护人;其次都寄宿在亲戚家。这些家庭多则照顾2-3个。过多的孩子使家庭无法照顾周到,没办法进行教育,带来许多严重问题。

二、严重危害

极其严重 “留守孩子现象”有极大的危害性,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长时间的“关爱缺失”将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成才,许多问题少年都与之相关。它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1、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留守在家与其父母分离,这是一种典型的“亲子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给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指导,进而成为潜在的问题少年。

2、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有很多留守孩子中考以后就面临失学,有的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未完成就中途辍学,即使完成了,也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势必影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三、留守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孩子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在留守孩子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孩子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孩子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许多留守孩子在周末喜欢骑自行车,学校的教育对他们苍白无力。一些班主任反应:这些学生本身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爱张扬,车速特别快,车技不高,所以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喜欢跟风随大流,很容易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或成为侵害对象等等。

2、留守孩子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我镇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孩子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孩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__%的留守孩子生活较差,__%的留守孩子生活一般。

3、留守孩子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孩子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孩子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孩子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孩子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孩子想念父母的占__%,有38%的留守孩子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__%的留守孩子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孩子父母几年回来1次,__%的留守孩子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孩子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孩子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孩子占留守孩子的__.3%。

4、留守孩子性格严重扭曲。

由于缺乏亲情的呵护,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留守孩子普遍出现自信不足,都说自己不出色、不优秀。严重缺乏自信,自信心不足。留守孩子有很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这种“隔代抚养” 又往往容易造成“保护过度”。对孩子过分溺爱,他们俨然成为“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普遍存在任性、孤僻、内向、骄横、脆弱的心理,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5、留守孩子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孩子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父母在外打工,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他们就常用物质来弥补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这种现象固然好,但有时并未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还互相攀比。大部分留守孩子用这些钱上网、买零食,更有甚者,邀上几个哥们儿,到饭馆撮一顿,铺张浪费,节约意识薄弱。

6、留守孩子成绩普遍欠佳。

调查中发现:学校每年升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中,留守孩子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大部分孩子成绩较差,周末或假期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在网吧经常看见他们的身影。在这些留守孩子中,__%的学生成绩较差,4%的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__%,__%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孩子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四、留守孩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孩子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孩子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孩子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孩子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留守孩子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孩子的管理措施。

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孩子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孩子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孩子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孩子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孩子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

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对于留守孩子,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孩子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孩子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这就决定了留守孩子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并将愈演愈烈。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非常复杂,要解决留守孩子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与留守孩子自己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我所写的只是冰山一角、肤浅之谈,希望可以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第3篇 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转变策略的调研报告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现有六个教学班,学生二百余人,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兼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给学生施加了过多的心理压力,使得部分学生被动地学习,对学生失去兴趣、一部分厌学的学生,成为了学习中的学困生,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分析这些学困生形成原因,寻找有效对策,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学困生厌学心理分析

从我们接触的学生来看,学生厌学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即使部分学习“优等生”,多少也在心理有厌学情绪,只是在老师积极的关注中隐藏了内心的疲惫想法,像我们现今九年级的孙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直在年级前几名,但最近却突然逃起课来,问其原因,竟说是压力太大,那针对绝大部分的学困生,我们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家庭因素。

这实质上是当今农村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都是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了,几乎是教了两代初中生了,在这一代的初中生的父母中,原成绩优秀的早就离开了农村,在城市成家立业了,留在农村的则是成绩相对较差的一部分,其子女在智商上大多也不是很高,在加上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自己当初虽不是很优秀,但对子女的期望还是很高的,这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得学生在家中也得不到轻松,即使是节假日也有家长把明明成绩不是很好的子女送到校外补习班补课,范文写作更有胜者,送到远在钟祥的城区补习,这些都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负重的心理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主动性,偏离了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

2、学校因素。

整个教育行业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现实是扎扎实实应试教育,使的学校不得不在升学率(特别是一类线上线率)这个指挥棒下前行,教师的窘迫,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使得学生不堪重负,学困生厌学心理也会增强。

3、社会因素。

能够外出务工的现今社会,为许多人提供了致富的机遇,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中不乏有文盲和半文盲之士,不够这些人大多有一技之长,而现今大量技工很抢手,他们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的成绩受到社会的关注,唯“财”必尊的社会现实,使许多学生受家长言谈及经历的感染,自然而然产生了“学习好坏不重要,长大能挣钱就行”的思想,再者到了毕业季,成绩差的学生反而成了一部分职校的抢手货,能够收到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入校通知书(自然大多是技校之类的),导致多数学困生有“学习不好还有技校等着我”的心理,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动力与信心。

4、个人因素。

自身努力不足,意志力不强。这些学生怕吃苦,懒惰。文科怕张嘴读,理科怕埋头做,课外书不愿看。除了上课时他们能听一点,学一点外,课外即使有作业,也控制不住玩。一有同伴来寻,立马动身溜出,作业丢之脑后。有时也想下苦功,三天辛勤过后,又大喊太累,放弃学习。从众心理较强,把手机电脑作为自己的生活全部,成为手机电脑的奴隶,在校时时向贪玩的学生看齐,上进心较差。同时人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也存在差异,学困生理解、想像、思维、记忆都较差,因而自卑感明显,自信心不足,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不感兴趣,缺乏探索精神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成为学困生。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心理的有效策略

为了克服学因生的厌学心理,改进教育方法,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采用了下列方法。

一)施关爱,促改变。

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这要求老师们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在关注他们。因此老师教育和转变学困生,必须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树立的自信心。

1、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在学习上找到的自信心。讲课时要尽量让他们听懂,提问时,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时,心得体会鼓励学困生回答,并及时加以表扬,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课堂练习也注意多辅导学困生。课后作业可以给学困生适当的减少难度,让他认为自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认为学习并不难,从而克服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努力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以表扬为主,让学困生的自信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学困生的缺点较多,难得受到表扬,一旦受到表扬,他们则会加倍地珍惜。如果我们注意表扬他们,就会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公平的,有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使学困生感到温暖,从感情上与老师亲近起来。

3、寻求多方配合,共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平时的聊天及教学工作中,从其他任课老师中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同时也让科任老师了解学困生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改变科任老师对他们的偏见,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更加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同时学校、家庭多方面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一有进步,学校、家庭共同表扬,使学困生真正体会到家里父母的关心,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帮助,知道自己不是被冷淡、歧视的对象,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不断要求进步。

二)、改陋习,促学习。

平时无人看管的孩子多有陋习,而学困生多是陋习不少且管不住自己的学生。范文内容地图我们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良习惯并记录下来,与自己的陋习斗争,半学期后,积习难改的,让他们把难改的陋习写二三条贴在课桌上,让他的帮扶对象及周边同学帮助改正。一般经过两学期的改陋习活动,学困生不仅提高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品德素质。

三)、改环境,促自信。

召开校内班级各项文体活动,学困生虽然对学习没有兴趣,但对其他文体活动多是积极者。正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各种活动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元旦文艺汇演、中学生足球赛、篮球赛、运动会、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通过活动,会让学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如为班级争了光,为本组夺了分等等,用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励学习,拥有自信。

这些措施,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班级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学习氛围渐浓,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请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学困生荡起自信的双桨!

《农村初中调研报告(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