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认知现状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认知现状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其不但应学习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时代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方面表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有必要针对其社会公德状况作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表现上可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 调研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其不但应学习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应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更应争当道德模范。而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为贴近生活实际的。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大学生们每一天的生活。因此,有必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作调查了解和分析。
由于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因而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表现上可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据调查显示,总体情况而言,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较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一、大学生文明礼貌方面的表现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有54.3%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会将手机调成振动,其余被调查者均表示忘记或没有人有提醒自己不会这么做。同样有5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如果在公共场合中看到有人不符合文明礼貌行为是会选择视而不见,仅有2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强行阻止,另有4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说自己会口语提醒。走在校园里,经常可见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有的同学将塑料袋随手扔在楼梯间、操场中,以至校园中总显得不太干净,各个教学楼后也会零星地发现若干垃圾;有的同学满口脏话,开口带脏字,不堪入耳,完全不像一个大学生;有的人在楼道里、宿舍内大呼小叫,追逐打闹;有的同学躲在厕所里抽烟、打架,还有男女生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过分亲昵,旁若无人,没有丝毫羞耻心。有的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有的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文明礼貌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据另一项调查84.54%的大学生表示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二、大学生助人为乐方面的表现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大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在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受访大学生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被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从调查数据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会去献血。
三、大学生遵纪守法方面的表现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法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一是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较欠缺,据调查,对我国法律体系很了解的仅占2.8%,了解一些的占64%,还有近25%的人称不了解。在被问及是否知道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时,能答出6项以上的只有12.2%。常言道,知法才能守法,大学生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往往由于不懂法而错失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二是大学生对涉法问题的认知较模糊,比如对“抓住小偷后围打”,仅16%的同学认为打人不对,84%的同学认为“小偷作恶人人可以打之”,而对于个别学生因盗窃同学财物而被处罚,大部分学生又选择了“放过他们”。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涉法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案例往往未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与思考,仅仅根据事件的表象情绪化地发表极端评论,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法律认知的不成熟性。三是大学生遵纪守法意志较薄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四、大学生环保意识方面的表现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究其原因,当今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时尽量逃避。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
综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一名当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但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何谨记肩上的神圣责任,时刻以社会公德典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是大学生应思考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2篇 大学生社会公德表现状况调研报告3500字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其不但应学习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时代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方面表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有必要针对其社会公德状况作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表现上可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 调研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其不但应学习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应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更应争当道德模范。而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为贴近生活实际的。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大学生们每一天的生活。因此,有必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作调查了解和分析。
由于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因而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表现上可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据调查显示,总体情况而言,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较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一、大学生文明礼貌方面的表现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有54.3%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会将手机调成振动,其余被调查者均表示忘记或没有人有提醒自己不会这么做。同样有5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如果在公共场合中看到有人不符合文明礼貌行为是会选择视而不见,仅有2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强行阻止,另有4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说自己会口语提醒。走在校园里,经常可见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有的同学将塑料袋随手扔在楼梯间、操场中,以至校园中总显得不太干净,各个教学楼后也会零星地发现若干垃圾;有的同学满口脏话,开口带脏字,不堪入耳,完全不像一个大学生;有的人在楼道里、宿舍内大呼小叫,追逐打闹;有的同学躲在厕所里抽烟、打架,还有男女生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过分亲昵,旁若无人,没有丝毫羞耻心。有的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有的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文明礼貌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据另一项调查84.54%的大学生表示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二、大学生助人为乐方面的表现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大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在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受访大学生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被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从调查数据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会去献血。
三、大学生遵纪守法方面的表现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法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一是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较欠缺,据调查,对我国法律体系很了解的仅占2.8%,了解一些的占64%,还有近25%的人称不了解。在被问及是否知道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时,能答出6项以上的只有12.2%。常言道,知法才能守法,大学生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往往由于不懂法而错失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二是大学生对涉法问题的认知较模糊,比如对“抓住小偷后围打”,仅16%的同学认为打人不对,84%的同学认为“小偷作恶人人可以打之”,而对于个别学生因盗窃同学财物而被处罚,大部分学生又选择了“放过他们”。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涉法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案例往往未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与思考,仅仅根据事件的表象情绪化地发表极端评论,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法律认知的不成熟性。三是大学生遵纪守法意志较薄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四、大学生环保意识方面的表现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究其原因,当今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时尽量逃避。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
综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一名当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但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何谨记肩上的神圣责任,时刻以社会公德典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是大学生应思考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3篇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城乡文明程度调研报告
“双超”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与之相适应地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给我们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今年4月下旬,徐州市政协学习宣传委员会与民进徐州市委员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我市社会公德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委员们认为,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公德教育在巩固中发展,在改进中提高,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通过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淮海路文明一条街”等活动,开展“徐州精神”大讨论,制定《市民守则》、《徐州市市民基本道德规范》,重点在城乡居民中推广文明礼貌用语、开展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市容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所提高,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代表徐州形象”已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理念,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委员们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对一些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所高声谈笑,毫不顾及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说脏话、粗话;不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意识比较差;尊老爱幼尚不到位,缺乏助人为乐精神;遇到坏人坏事,围观起哄的多,见义勇为的少;乱贴广告,私搭乱建,影响市容;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妨碍交通;封建迷信、涉黄活动屡禁不止;经营场所脏乱差,不讲商业道德等不文明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一、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徐州精神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要围绕“保持苏北领先,保持淮海经济区领先,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社会公德水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____”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__大精神,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按照《纲要》提出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坚持每年办好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重视用人文精神引领徐州的发展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以“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徐州精神”,提高市民素质、激发市民的建设热情,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为推动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要加大宣传力度,每年确定一天时间作为“徐州精神”宣传日,并且在市区中心广场或重要位置设立永久性“徐州精神”宣传牌,使广大市民能够入心入脑,永志不忘。要将“徐州精神”及其相关内容列入各级干部培训计划和中小学辅助教材,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攀高比强,争先立新,使“徐州精神”渗透到具体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针对我市市政公用设施数量少、水平低,监管不力,投入严重不足,不适应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需要,影响社会公德整体水平提高的实际情况,每年都要拨出专款用于公共厕所、停车尝果皮箱、垃圾箱、护栏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添置和更换。闹市区、重要路段市政公用设施的设立一定要到位,道路两旁新建绿化带的管理一定要加强。要理顺淮海广场的管理体制,擦亮徐州这个重要窗口。要以开展“四城同创”为契机,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通过改造优化育人环境,为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提供条件。要充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公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区别情况,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修缮和维护,不断改进展示条件。在管理运行体制上,逐步走出一条面向市场经营,又体现社会公益性的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的路子。要向青少年敞开大门,对有组织的中小学生一律免费,对未成年人参观者实行免费或优惠。各教育基地要把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在广大农村,要广泛开展以满足农民求富、求知、求乐需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经常组织文化、卫生、科技、环保部门“三下乡”,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为广大农民送信息、送知识、送技能、送温暖。大力推进村镇化建设,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发挥村委会的自治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阔农民的视野,启发农民的觉悟,有效抵制封建迷信和各种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蚀,帮助广大农民分清是非、明辨善恶,从根本上转变封闭保守、守恋田园、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提高素质、增收致富。
三、从中小学教育人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要根据青少年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周期,对他们进行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从身边事、常见事抓起。抓住最基本的日常行为,反复强调,反复训练,反复检查,反复落实。要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知识、基本规范和必要礼仪,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纪律和制度的基础上,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建立现代意义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判断。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重视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学校教育应该更多地引入社会资源,能够用鲜活的、切合实际的事例进行生动活泼的社会公德教育,克服智育
至上和功利主义倾向,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运用典型力量,抓好示范引导。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让广大市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要加大宣传力度,编印当代徐州英雄模范人物光荣谱,总结经验,树立正气,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
四、部门行业齐抓共管,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科技、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理清思路,善抓机遇,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社会公德教育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结合起来,制定规范,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门应加强对社会公德教育的组织指导与协调,要深入实际,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要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互联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教育。要重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统筹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在搞好本行业、本单位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必要提示,规范和矫正市民的行为,使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要求,成为人们明辨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依据,增强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构建文明和谐徐州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要根据人们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思想认识、文化素质、心理特征,分层次、有重点地实施社会公德教育,求真务实,抓出成效。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既要切实解决群众十分关注的社会治安、社区环境、医疗和社会保障与再就业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广大市民在公共交往、公共生活、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等方面存在的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讲科学、不守纪律、不守秩序等突出问题,用道德教育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要努力营造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重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用共同愿景调动广大市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使广大市民在参与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优势,体现自身的价值。
五、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建立监督保障机制
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出发,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公德教育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纲要》提出的基本规范和目标任务,坚持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公民道德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公民道德教育,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坚持把《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通俗化,使道德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体现时代性。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每隔一两年搞一次社会公德状况的专题调查,为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我市社会公德教育实效,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在搞好社会公德教育的同时,重点通过普法教育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把教育启迪与法律规范、制度约束密切结合起来,建立社会公德监督保障机制,规范市民行为,改变陈规陋习,约束和制止违~公德的言行,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公德环境。
6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