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自查报告
栏目

文化经济自查报告13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文化经济自查报告

第1篇 2023红色经济文化暑期实践报告

关于对梁弄镇横坎头村红色经济及文化的研究

一、首语

此文是星星之火团队对这次暑期实践的总结。我们调查的对象是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希望能过真实的反应横坎头村的红色经济、文化的状况。能给当地带来一些积极的建议。

二、 对横坎头村的简介

横坎头村是梁弄镇的中心村,位于梁弄镇区以南2公里处,总面积6.6平方公里。气候宜人,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是由原横坎头、紫溪、百丈岙等六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农户897户,总人口2821人,现有耕地1546亩,山林5316亩,有35个村民小组。

它是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四型”先进村党组织、余姚市“五好”党组织和余姚市文明村。以横坎头村为中心的宁波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命名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横坎头村有许多文化建筑 ,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抗日战争时期,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的所在地就位于此。现在浙东区党委旧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及其周围的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教导大队旧址、谭、何住处、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等革命旧址构成了一个以区党委旧址为核心的包括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金融、新闻各方面情况的浙东革命史迹网,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足迹。

当地生态农业发达,其中以樱桃、杨梅采摘等为主。工业以制造室外灯具为支撑性产业,另有一些塑料加工等产业。都是一些污染较轻的产业。由此决定,工业在当地并非是中心产业,发展缓慢。

如今的横坎头村,是一个整洁和美丽山村:一条条水泥路穿村而过,一幢幢两层小楼随地势起伏分布,一座座水库、一条条大溪清澈照人,一片片绿色果园生机盎然……在这个面积6.6平方公里的山区小村上,传统风貌、红色风姿、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开放意识,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焕发出浙东红村的特有魅力。

三、横坎头村的红色文化

1. 红色文化资源

(1)浙东行政公署和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

(2)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

已开辟为一个浙东抗日根据地革命遗迹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书画、照片、文献及有关抗战时的实物,有数千件。一个村级博物馆能拥有这么多藏品是难能可贵的。藏品不足之处仍是复制品较多,种类不够齐全。

(3)浙东银行旧址。

房屋比较破败,但墙壁上仍残留着当年抗战时期的一些文字遗迹,还有一个很大的五角星。屋梁上的一些木雕砖刻虽然破旧,但也透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4)谭启龙旧居。

也在一所居民住宅内,是一排独立瓦房中的一个小间,比较阴暗破旧,只在门口竖了一块“谭启龙旧居”的牌子。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及其周围的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教导大队旧址、谭、何住处、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等革命旧址构成了一个以区党委旧址为核心的包括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金融、新闻各方面情况的浙东革命史迹网,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足迹。

第2篇 中国茶文化茶经济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题目:茶与现代经济

课题组成员:_____

主题:二十一世纪的绿色饮料一一茶

简要课题说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目前世界各国引入的茶种、栽培技术、加工工艺、饮茶方法,最初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入的。而中国茶叶更是以其品质之佳享誉海内外。但是近几年来,中国茶叶对出口量已远不如从前,中国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即使是在国内,中国的茶文化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西方饮料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决定以此入手,来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中国新兴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学生都热衷于饮用西方饮料,却不知隐藏在那方便、快捷表象下的是口味的极度单一化。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恰恰由于品种的多样化、口味、欣赏的个性化而较难被学生接受。但孰不知,几千年下来,中国茶文化已积淀起极其丰富的内涵。中国的文化遗产中不论是文学、诗歌、戏曲,上至国家大事的庆典节目,下至民间生活的喜庆婚丧、风俗民风、农时收种,无不渗透着茶文化的影子,去掉茶文化,中国的文化面貌无疑将大大逊色。

我们研究茶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状况,目的是希望茶文化能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现代化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不再注重素质的培养,而茶文化则是培养人的素质最佳的精神食粮之一。我们希望以这行动来唤醒大家对茶文化的重视。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上网调查:周彬琳活动记录:徐莲敏资料的整理归纳:金艳文余文伟 设计包装袋:周璐君光盘制作:刘雯琳姜契

2、活动步骤:

阶段 :一 二 三

时间 :5-6周 3-4周 2周

主要任务: 资料收集 论文成形 制作光盘

阶段目标: 完成论文所需资料的准备工作 论文的整体撰写 多媒体光盘的制作美化修饰工作

3、计划访问的专家:徐永成老师倪唤风老师等

4、活动所需条件:图书资料,如:有关茶文化、茶经济方面的书籍其它:计算机上网预期成果:论文表达形式:文字、实物、多媒体光盘

第3篇 茶文化茶经济的开题报告

关于茶文化茶经济的开题报告

课题题目:茶与现代经济

课题组成员:_____

主题:二十一世纪的绿色饮料一一茶

简要课题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目前世界各国引入的茶种、栽培技术、加工工艺、饮茶方法,最初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入的。而中国茶叶更是以其品质之佳享誉海内外。但是近几年来,中国茶叶对出口量已远不如从前,中国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即使是在国内,中国的茶文化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西方饮料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决定以此入手,来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中国新兴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学生都热衷于饮用西方饮料,却不知隐藏在那方便、快捷表象下的是口味的极度单一化。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恰恰由于品种的多样化、口味、欣赏的个性化而较难被学生接受。但孰不知,几千年下来,中国茶文化已积淀起极其丰富的内涵。中国的文化遗产中不论是文学、诗歌、戏曲,上至国家大事的庆典节目,下至民间生活的.喜庆婚丧、风俗民风、农时收种,无不渗透着茶文化的影子,去掉茶文化,中国的文化面貌无疑将大大逊色。

我们研究茶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状况,目的是希望茶文化能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现代化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不再注重素质的培养,而茶文化则是培养人的素质最佳的精神食粮之一。我们希望以这行动来唤醒大家对茶文化的重视。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上网调查:周彬琳活动记录:徐莲敏资料的整理归纳:金艳文余文伟设计包装袋:周璐君光盘制作:刘雯琳姜契

2、活动步骤:

阶段:一二三

时间:5-6周3-4周2周

主要任务:资料收集论文成形制作光盘

阶段目标:完成论文所需资料的准备工作论文的整体撰写多媒体光盘的制作美化修饰工作

3、计划访问的专家:徐永成老师倪唤风老师等

4、活动所需条件:图书资料,如:有关茶文化、茶经济方面的书籍其它:计算机上网预期成果:论文表达形式:文字、实物、多媒体光盘

第4篇 经济文化现状对消防影响调研报告

经济文化现状对消防影响调研报告

_____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苗族侗族主要聚集区,做好苗族侗族地区的消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点的调查,阐述了在立足苗族侗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尊重苗族侗族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如何改进和加强苗族侗族聚集地区消防工作,探求解决苗族侗族聚集地区消防工作薄弱的问题。

[关健词]: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 经济文化现状 消防工作 对策

黔东南州地处_____省东南部,是我国三十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待识别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47.68万,其中:苗族人口178.4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96%,侗族135.9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91%,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和历史原因,黔东南州农村地区一直是全国出名的火灾高发区。

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人口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因此,没有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的稳定,就没有农村火灾的稳定;没有农村火灾的稳定,就没有全州火灾形势的基本稳定。做好苗族侗族聚居区的消防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黔东南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每一名消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素质偏低,消防工作长期滞后的问题,笔者结合十多年来在黔东南州工作的实际,在调查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改进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提出一点浅见。

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现状对消防工作影响

苗族侗族作为山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因此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多发有其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的根源。正确认识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区的特点和现状,对于制定和实施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消防工作方针和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推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的根本途径。

(一)苗族侗族用火习俗对消防工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苗族侗族是一个火的民族,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老百姓对火的认识和态度应当说是矛盾的。他们认为火给他们带来光明温暖并驱赶黑暗猛兽,赋予他们更强的生存能力,但火又能烧毁一切甚至他们自己,这种敬畏与恐惧导致对火强烈的依赖感。用柴草生火取暖、做饭、烘烤东西,一直从古至今没有任何的变化。在黔东南部分苗族侗族地区至今还有经常有烧荒、烧地埂等耕作习俗。总之,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对火的态度可以概括爱与恨的博弈之中,对火灾的防范处于消极,一些不文明的用火风俗也是导致火灾多发的原因之一。

(二) 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建筑特点与建筑防火

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一般分布于半山腰或高岭地区,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一整套富于特色的建筑文化系统的建筑观念,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在_____的黔东南农村,木结构民房占91.9%,少数民族聚集居住,木结构民房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上千户的大村寨不少。据调查统计,全州50户以上的村寨3922个, 占全省的66.85% 。这些村寨85% 以上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黔东南州农村村寨像一处处大“火堆”,加强消防建设刻不容缓。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建筑中,火坑(火塘)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在建筑中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它是家庭中心与生活空间秩序的组织者。苗族侗族火塘于木质结构吊角楼一楼的正屋楼板中心修建一圆形或方形坑而成,坑边砌以石块,坑内立三块锅桩石或三角铁架,塘内火种一般终年不熄。火坑是日常生活、起居、议事、饮食、待客中心。出于对火的恐惧感与不同的利用,黔东南苗族侗族村落大都呈集中式布局。几乎所有的村落建筑多呈集中式成片布置,形成集中式村落。近年来,虽然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居住习惯的原因,苗族侗族建筑主要还是以年代久远、耐火等级低的木板建筑为主,容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三) 苗族侗族聚居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消防工作影响

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有90%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坝区。第一,由于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多数不通公路,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产业单一,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产品出售,人均纯收入不到坝区的三分之一;第二,苗族侗族聚地区由于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目前人多耕地少,苗族侗族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第三,由于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多属于干旱地区,水利设施基础差,加之长期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以上几个原因,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对火灾的自防自救能力十分弱,许多村寨根本不具备基本的消防水源条件,村民对消防设施建设 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加之住宅用地紧张,村民住房连片,不能满足建筑防火间距的要求,导致火灾发生后小火酿成大火,村民无法自救;公安消防队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畅不能及时施救,出现望火兴叹的无奈局面。因此,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发展水平低,成为该地区消防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在短时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四)苗族侗族人口素质对消防工作的影响

建国以来,黔东南州苗族侗族人口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苗族侗族人口文盲率大幅下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但应当看到的是,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人口各阶段受教育比例较汉族仍然是显得较低,受教育程度低,文盲比例大,影响了苗族侗族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些苗族侗族群众缺乏基本的用火、用电知识,不文明的封建迷信活动还十分严重,笔者在对苗族侗族地区的火灾事故中接触到,因用火不慎而引发的火灾所占比例为38.17%。另外,由于苗族侗族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相应的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十分淡薄,用火随意、违章建筑、违章操作等现象比较突出,火灾隐患严重,纵火案件屡见不鲜(部分苗族侗族群众在道德上认为烧自己家或家族内的住房不是犯罪)。因此,苗族侗族中根深蒂固的用火陋习,固然有历史和文化的根源,但人口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只有通过提高苗族侗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因势利导做好消防工作,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引火烧身”的现象才会逐渐减少。

二、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开展的思考

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综合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推进消防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消防工作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当地经济文化条件,在正视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落后现状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工作,在解决“三农”问题和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消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当前消防工作必须抓住有利契机,始终围绕苗族侗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把消防工作贯穿于苗族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党委和政府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路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根本方向,因地制宜推进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实现全州消防工作的协调发展。

(一)以尊重苗族侗族文化特点为基础开展消防工作

具有浓郁苗族侗族特色的用火习俗,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又在为黔东南州的经济建设“搭台唱戏”。苗族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为宣传黔东南州,加强文化交流和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不能片面的强调苗族侗族火文化对消防工作带来的不利因素,要克服以消防工作统揽其他工作的主观认识,树立消防工作服务苗族侗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发展的思想,杜绝“堵”,做好“疏”和“导”。对苗族侗族群众一些不文明的用火习惯,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牢固树立做好民族地区消防工作既是保护物质文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按照“尊重民族习惯,贴近苗族侗族群众;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工作原则,通过苗族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抓好消防知识进村寨、入农户、得人心的宣传效果,切实把消防工作融入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引导苗族侗族群众移风易俗、革除陋习,传播科学思想、倡导文明用火习惯,增强黔东南苗族侗族群众抵御火灾和自防自救的能力。

(二)以教育带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素质低是苗族侗族人口发展的“瓶颈”,也是消防工作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的消防工作,要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口素质的提高,从消防资金扶贫转移到消防教育“扶贫”上来,实现民族地区消防工作从帮扶式发展到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的农村普法教育、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等活动,以送消防书籍、消防挂历进村、进寨、进校,编演有消防教育内容的苗族侗族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消防知识,达到贴近苗族侗族群众、深入人心的效果。同时,抓好苗族侗族聚居地区中、小学 “二进”(即消防知识进校门、进家门)教育,将消防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内容,起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连带效应。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面提高苗族侗族聚居地区人口素质,带动消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当前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问题的几个突破重点

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的开展,有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既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又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当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应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

(一)全面推进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

20__年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提出了从消防安全方面保护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建议。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家民委四部委就黔东南农村消防工作于去年7月专题进行调研。_____省政府于20__年4月在凯里召开了农村消防工作研讨会,协助黔东南州政府和省公安厅编制了《黔东南州农村消防建设试点方案》。《方案》决定从去年起,省财政用5年时间,投入6000万元资金支持黔东南州50户以上的150个无间距的连片木质结构房屋的自然村寨消防建设。同时,采取省、州、县按比例匹配资金,捆绑各相关部门项目资金,争取国家新农村消防建设立项等措施,全力抓好消防建设试点工作。试点方案主要实施的内容和项目是:编制消防规划。由黔东南州政府组织编制试点村寨消防规划,将农村消防安全布局、消防力量等纳入规划,明确农村消防安全改造、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进度、经费保障和政策措施,确保公共消防基础设施与城镇和乡村建设同步实施。实施“厨改”。“厨改”是将厨房建筑材料改为不燃或难燃材料,形成相对独立安全的用火区域,将“老虎灶”改为节柴灶、沼气灶。改楼上用火为楼下用火。实施“水改”。“水改”是引水进寨,按照标准修建消防水池,铺设消防管网,安装消火栓,保证消防用水,提高村寨自防自救能力。实施“电改”。“电改” 是对试点村寨户内老化、裸露和安装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电气线路进行改造。实施“路改”。“路改” 是按照国家通村公路建设计划,修建进村入寨道路,满足消防车辆通行需要;配备消防设施、装备及聘请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20__年3月起,黔东南州的20个民族旅游文化村以“厨改”等五改专项工作为主体的农村消防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全面启动,今后参与消防建设试点的村寨比例将会逐年增多。全面推进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将会从根本上解决苗族侗族群众村落建筑耐火等级低的问题。

(二)加强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水源和消防供水设施建设

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区,因此要以全州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为契机,配套做好消防水源和消防供水设施建设。条件好的地区在做好农村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消防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划,在村寨设立消防水池及消火栓系统。条件差的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充分利用沟渠、河道、水湾、鱼塘、自来水管、农业灌溉机井等条件,建立消防水源地,平时可用于农田灌溉,遇有火灾发生时又可作为消防水源,做到既能应急自救,又能及时与消防车对接,提高灭火效率。在消防供水设施的建设中,要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采取各级政府项目支持、村民自筹、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逐年、逐项解决村寨消防设施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苗族侗族聚居地区义务消防队等基层村民组织的消防工作职能

目前黔东南州在全州50户以上的大村寨基本建立了群众义务消防队,但从工作实践来看,由于火灾对某一村寨来说是一小概率事故,长期无火发生导致群众义务消防队组织松散,一些地区义务消防队名存实亡。在实践中,黔东南州结合在农村中长期存在、群众基础好的各种团体、组织开展消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且更富于生命力。因此在抓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中,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消防队在消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他们开展消防法律、法规教育;开展防火巡查、火灾隐患排查。另外,还可以利用他们和村“两委”一起开展家庭、邻里纠纷调解,防止因纠纷引发纵火案件;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做好老弱病残的帮困工作;做好村民住宅区山林的防火工作,防止引发山林火灾殃及村民住宅;做好消防宣传教育,筹集公益消防基金;推动村民提高建筑耐火等级,改善居住条件,规范用火、用电行为。进而,依靠义务消防队等基层村民组织,构筑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动静结合的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防、控、灭”一体化格局。

(四)切实运用消防法制推进黔东南地区的消防工作

目前消防法制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黔东南农村地区消防工作的进程,使农村消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就必须从立法上加以解决。20__年_____省出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20__年7月,黔东南州召开了苗族侗族自治州消防条例起草论证会,其中对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了有益的探索。这充分说明,利用黔东南民族自治州的优势,将民族地区消防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是十分可行的。在对农村消防法制建设的探索中,其它省份也有一些突破,如,20__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农村消防管理办法》。因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行政、依法治火将对农村消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做好苗族侗族消防干部的培养工作

笔者认为,要做好民族地区的消防工作,首先就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真正融入到民族群众中。在黔东南州公安消防部队中,目前苗族侗族干部的比例较少,能通晓苗族或侗族语言和文字的人则更少,在消防宣传教育、火灾事故调查、防火检查中受到很多限制,很难得到不懂汉化苗族侗族群众的认同。同时,由于消防部队干部来自全国各地,口音各异,出现当地群众不愿意与语言难以沟通的消防干部打交道的情况。因此,在政策上鼓励和培养土生土长的苗族侗族消防干部、特别是大队消防监督干部,对丰富消防宣传教育形式,使消防工作贴近苗族侗族群众将起到促进作用。

(六)完善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社会保障机制

农村地区的火灾灾害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防工作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多数属于贫困山区,苗族侗族群众因火灾致贫、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乡镇一级民政救灾能力又十分有限,只能给受灾户提供部分粮食和衣物,一些农户受灾后几年内都不能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因火灾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黔东南州近年来的实践中,部分县市已经开展了以政府为主的农村居民住房火灾保险制度,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使火灾灾害救济实现了制度化、大众化。例如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实施的县、乡、个人三级投保农村住房火灾保险的实践中,每户每年保险费用5元,县政府、乡政府、个人按1.5:1.5:2投保,每个火灾受灾户可得到5000元的赔保金,20__年全县共有55722户村民投保,投保金额为27.86万元,共有31户火灾受灾户得到15.5万元的赔保金。通过农村村民住房火灾保险制度,提高了农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认识,减少了因火灾引发的社会矛盾。因此,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应推动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村居民住房火灾保险制度,使消防工作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的开展赢得群众支持,从而进一步带动苗族侗族群众自愿、自发的做好各项消防工作。

(七)想方设法解决资金缺位的问题

前面已述,在黔东南州农村消防工作的成功做法之一是依靠消防水池、消防机动泵和群众义务消防队,即“三大法宝”。目前,消防机动泵的配置和群众义务消防队和组建已基本完成,但是消防水池的修建却进展缓慢。原因是资金缺位问题是制约黔东南地区消防工作的瓶颈。消防试点建设村寨的资金将能得到一定国家财政专款的支持,但对于大多说暂时为列入消防试点建设的村寨来说,资金问题确实显得十分棘手。下面以农村消防水池的修建来谈谈这问题的解决。当前,对于黔东南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修建消防水池基本无专项资金来源,老百姓又无力自筹资金。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修建消防水池与农村引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捆绑式进行。20__年,对黔东南州的农村将能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等项目,这对修建消防水池、防火隔离带等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消防、水利、民政、农业等部门应该通力合作,抓住机会,切实将所涉及村寨的消防安全屏障筑牢。

第5篇 2023年经济区文化旅游开发调研报告范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打造星子县绿色文化旅游网络

作者——李江

一、星子县旅游概况

星子县地处江西北部,东与都昌县隔湖相望,南毗永修县,西临九江、德安,北接九江市庐山区。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2公里。介于东经115°48′--116°10′,北纬29°8′--29°36′之间,总面积894平方公里。

星子县集名山、名湖、名泉、名人于一身,湖光山色,相映生辉;自然文化,相得益彰。整个庐山南面都在县境内,历来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之美在山南”之说,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江西五大水系赣江、抚河、饶河、信河、修河都在县境南部归宗东流入鄱阳湖,后注入长江,古称“江湖之会”。这里还是世界湿地重点保护区、珍禽候鸟栖息地,每到冬季万鹤云集,蔚为壮观。

名山大湖灵气的浸润,让星子成为一块文化芳香的土地。历被吸引到星子的鸿儒大师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故迹芳踪,留下了诗文和传奇:周瑜的“点将台”,董奉的“杏林”,王羲之的“鹅池”,陶渊明的“醉石”,陆修静的“简寂观”,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一泉”,周敦颐开凿的“爱莲池”,苏东坡誉为庐山二绝的“漱玉亭”和“三峡桥”,朱熹重修的“白鹿洞书院”和朱熹倡修的“紫阳堤”,许文龙的《五百罗汉图》等等,还有白居易、米芾、黄庭坚、徐霞客、李梦阳、康有为、李四光······都留下了名篇佳作和行踪故迹。

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优势。星子县委、县政府确立“旅游兴县”战略,已经建成温泉度假旅游休闲中心、秀峰、观音桥、太乙村、桃花源、鄱阳湖候鸟观赏区等八大景区、80多处景点、400多个景观、景物,有两个四a级景区,一家美国假日酒店,众多宾馆。星子县已成为江西省重要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温泉更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中心。

二、如何打造星子县绿色旅游网络

1、旅游网络现状

为了了解星子县绿色旅游网络的现状,我们走访了星子县旅游局。找到了旅游局办公室主任,他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星子县的旅游产业现状。

历年来,星子县一直就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从“大办旅游”到“旅游兴县”,从“旅游兴县”到“构建百里休闲旅游”走廊,旅游发展思路更宽,措施更具体。__年,星子县委在总体工作思路中把旅游确定为全县“一个中心,三个重点”之一,旅游的发展在全县工作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位。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星子县旅游的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__年共接待游客128.6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4万人次,实现历史性突破。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外汇收入367万美元,旅游业产生税收126.8万元,占财政收入的9.8%今年1---5月份,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199.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接待入境游客1.72万人次,同比增长33.3%,门票收入13452.8万元,同比增长30.4%。

2、旅游项目建设时旅游发展的根本

2023年年初,星子县旅游局对东林大佛、庐湖岛、旅游大厦、杨家港、归宗项目、简寂观等每个项目都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做好协调调度工作。县旅游局还重点做好鄱阳湖国际生态经济区中心客运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该项目的详细性规划方案初稿已出台。星子县旅游局还加大了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创新思路,拓宽旅游发展新方向。

3、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加强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项有声有色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星子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4月1日,由九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星子县人民政府承办、星子县旅游局等单位协办的“亲近田园,感悟山水”九江乡村旅游月活动在三石生态园举办,多家旅行社总经理、饭店总经理、车友代表、新闻媒体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成功举办了“魅力星子—第__届全国网络媒体江西游启动仪式暨风采活动”来自全国46家中央网络媒体重点新闻网络站及知名商业网络媒体记者聚集星子,对星子各旅游景区景点开展了风采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大力提升了星子旅游强县的优势姿态.

4、以创品牌特色为目标

星子县政府不断优化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引导旅游企业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树立星子旅游形象。充分利用星子县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努力打造以天沐、龙湾、。阳光、天地温泉等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现代休闲旅游产业。

借助各类旅交会、推荐平台,充分展示星子县特有的文化魅力和旅游资源,进一步打响“中国魅力的旅游大县”、“江西旅游强县”、“中国潜力的旅游大县”等品牌。继续举办温泉旅游节活动。

5、以旅游安全综合治理为重点

星子县旅游局为了落实旅游安全的原则,全面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各旅游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清明节期间,要高度重视秀峰、桃花源、观音桥等林区的防火安全工作,针对今年雨水较多的现状,还要预防景区发生山体滑坡等情况。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指导,加大旅游安全生产检查力度。

三、如何打造文化旅游网络

1、文化旅游的概念

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这就是文化旅游的定义,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能深刻的体会到文化旅游的内涵,就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来。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星子县的文化旅游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定位和评估。

2、星子县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前面说到的星子县概况里已经提到了星子县的文化方面的旅游优势。总结出来就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真儒过化”,自然景观优美——被称为“百里画廊”其它的我就不再提了。

不足:一是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星子县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支仅维持低水平的平衡,导致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因而使文化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设施的配套完善、旅游客源的宣传招睐都相对滞后,只能维持低效益的动转、缓速度的增长。二是文化旅游品牌尚未树立。一直以来,星子县发展旅游都是打山南文化品牌,但没有具体化,未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旅游载体来体现,游客对山南文化印象模糊。而作为山南文化,其内容非常丰富,如名人文化,田园诗鼻祖陶渊明、理学家朱熹、周敦颐;宗教文化,五大丛林名播海内外;山水文化,文人骚客在星子寄情山水,留下大量诗文字画,还有正在兴起的温泉文化等等。三是文化旅游配套产品开发是软肋。星子县文化旅游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前途广阔,但没有一个产品做大做强。

3、发展文化旅游的对策与措施

整合资源,增强化星子文化旅游整体合力。

根据星子旅游发展现状,要突出庐山温泉—泉文化、庐山山南风景文化、鄱阳湖生态文化,通过引导、培育、发展,逐步形成组成山南旅游文化三大体系,共塑温泉—庐山山南—鄱阳湖星子概念。其次要加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通过对民俗风情、民俗文化进行有效挖掘、开发,向广大旅客展示星子人民古朴的民俗风情。

拓宽投资渠道,激发星子文化旅游发展活力。

鉴于星子县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必需走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路子。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利用国外、省外资金开发文化旅游客源,投资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加强协调配合,构建星子文化旅游共建局面。

文化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县委、县政府要把文化旅游为作重要工作来抓,旗帜鲜明地突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地位,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统一行动。转变文化旅游管理部门职能,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着力于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协调内外各方关系,为企业服务。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并监督实施情况。

做好后勤保障,构建和谐投资环境

旅游人力资源是星子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星子县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人力资源体系。精心培育人才并有效使用,争取旅游人力资源的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形成人才成长的竞争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队伍,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提供保障。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顺利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历程的重要保障,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安全体系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山林植被资源较为丰富,做好森林防火安全工作极为重要。各级政府部门、各旅游企业应加强对当地居民及游客的防火意识教育,在林区及各种禁止用火地带设置明显的禁火标志,严防火灾的发生。

科技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也是跨地域合作和跨空间运作的典型产业。信息载量巨大,实时畅达,广域连通的互联网络信息手段在旅游业中能发挥突出的作用,必将引导旅游产业产生深刻的变革,推动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也是发展星子县文化旅游的有效手段。

四、总结

四五天的调研时间一晃就过了,在这期间我们小组成员去了星子县旅游局了解有关情况、去了各个景区景点实地考察、走访了相关部门并且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对赣北星子县的绿色文化旅游网络进行了调研,并取得了许多相关信息,深入了解了星子县绿色文化旅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所取得的进步。

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星子县绿色文化旅游网络在星子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制定的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县的绿色文化旅游网络正在逐步的趋于成熟,全县旅游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致谢

在完成这篇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在此我要向各位给予我们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六、参考资料

1、《星子县旅游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星子县志》

3、《渊明故里好风光——庐山星子风景话趣》

第6篇 经济文化现状对消防工作影响调研报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苗族侗族主要聚集区,做好苗族侗族地区的消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点的调查,阐述了在立足苗族侗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尊重苗族侗族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如何改进和加强苗族侗族聚集地区消防工作,探求解决苗族侗族聚集地区消防工作薄弱的问题。

关健词: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经济文化现状消防工作对策

黔东南州地处××省东南部,是我国三十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待识别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47.68万,其中:苗族人口178.4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96%,侗族135.9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91%,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和历史原因,黔东南州农村地区一直是全国出名的火灾高发区。

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人口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因此,没有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的稳定,就没有农村火灾的稳定;没有农村火灾的稳定,就没有全州火灾形势的基本稳定。做好苗族侗族聚居区的消防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黔东南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每一名消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素质偏低,消防工作长期滞后的问题,笔者结合十多年来在黔东南州工作的实际,在调查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改进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提出一点浅见。

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现状对消防工作影响

苗族侗族作为山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因此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多发有其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的根源。正确认识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区的特点和现状,对于制定和实施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消防工作方针和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推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的根本途径。

(一)苗族侗族用火习俗对消防工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苗族侗族是一个火的民族,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老百姓对火的认识和态度应当说是矛盾的。他们认为火给他们带来光明温暖并驱赶黑暗猛兽,赋予他们更强的生存能力,但火又能烧毁一切甚至他们自己,这种敬畏与恐惧导致对火强烈的依赖感。用柴草生火取暖、做饭、烘烤东西,一直从古至今没有任何的变化。在黔东南部分苗族侗族地区至今还有经常有烧荒、烧地埂等耕作习俗。总之,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对火的态度可以概括爱与恨的博弈之中,对火灾的防范处于消极,一些不文明的用火风俗也是导致火灾多发的原因之一。

(二) 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建筑特点与建筑防火

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一般分布于半山腰或高岭地区,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一整套富于特色的建筑文化系统的建筑观念,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在××的黔东南农村,木结构民房占91.9%,少数民族聚集居住,木结构民房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上千户的大村寨不少。据调查统计,全州50户以上的村寨3922个, 占全省的66.85% 。这些村寨85% 以上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黔东南州农村村寨像一处处大“火堆”,加强消防建设刻不容缓。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建筑中,火坑(火塘)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在建筑中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它是家庭中心与生活空间秩序的组织者。苗族侗族火塘于木质结构吊角楼一楼的正屋楼板中心修建一圆形或方形坑而成,坑边砌以石块,坑内立三块锅桩石或三角铁架,塘内火种一般终年不熄。火坑是日常生活、起居、议事、饮食、待客中心。出于对火的恐惧感与不同的利用,黔东南苗族侗族村落大都呈集中式布局。几乎所有的村落建筑多呈集中式成片布置,形成集中式村落。近年来,虽然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居住习惯的原因,苗族侗族建筑主要还是以年代久远、耐火等级低的木板建筑为主,容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三) 苗族侗族聚居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消防工作影响

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有90%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坝区。第一,由于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多数不通公路,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产业单一,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产品出售,人均纯收入不到坝区的三分之一;第二,苗族侗族聚地区由于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目前人多耕地少,苗族侗族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第三,由于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多属于干旱地区,水利设施基础差,加之长期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以上几个原因,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对火灾的自防自救能力十分弱,许多村寨根本不具备基本的消防水源条件,村民对消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加之住宅用地紧张,村民住房连片,不能满 足建筑防火间距的要求,导致火灾发生后小火酿成大火,村民无法自救;公安消防队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畅不能及时施救,出现望火兴叹的无奈局面。因此,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发展水平低,成为该地区消防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在短时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四)苗族侗族人口素质对消防工作的影响

建国以来,黔东南州苗族侗族人口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苗族侗族人口文盲率大幅下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但应当看到的是,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人口各阶段受教育比例较汉族仍然是显得较低,受教育程度低,文盲比例大,影响了苗族侗族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些苗族侗族群众缺乏基本的用火、用电知识,不文明的封建迷信活动还十分严重,笔者在对苗族侗族地区的火灾事故中接触到,因用火不慎而引发的火灾所占比例为38.17%。另外,由于苗族侗族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相应的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十分淡薄,用火随意、违章建筑、违章操作等现象比较突出,火灾隐患严重,纵火案件屡见不鲜(部分苗族侗族群众在道德上认为烧自己家或家族内的住房不是犯罪)。因此,苗族侗族中根深蒂固的用火陋习,固然有历史和文化的根源,但人口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只有通过提高苗族侗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因势利导做好消防工作,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引火烧身”的现象才会逐渐减少。

二、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开展的思考

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综合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推进消防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消防工作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当地经济文化条件,在正视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落后现状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工作,在解决“三农”问题和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消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当前消防工作必须抓住有利契机,始终围绕苗族侗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把消防工作贯穿于苗族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党委和政府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路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根本方向,因地制宜推进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实现全州消防工作的协调发展。

(一)以尊重苗族侗族文化特点为基础开展消防工作

具有浓郁苗族侗族特色的用火习俗,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又在为黔东南州的经济建设“搭台唱戏”。苗族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为宣传黔东南州,加强文化交流和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不能片面的强调苗族侗族火文化对消防工作带来的不利因素,要克服以消防工作统揽其他工作的主观认识,树立消防工作服务苗族侗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发展的思想,杜绝“堵”,做好“疏”和“导”。对苗族侗族群众一些不文明的用火习惯,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牢固树立做好民族地区消防工作既是保护物质文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按照“尊重民族习惯,贴近苗族侗族群众;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工作原则,通过苗族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抓好消防知识进村寨、入农户、得人心的宣传效果,切实把消防工作融入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引导苗族侗族群众移风易俗、革除陋习,传播科学思想、倡导文明用火习惯,增强黔东南苗族侗族群众抵御火灾和自防自救的能力。

(二)以教育带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素质低是苗族侗族人口发展的“瓶颈”,也是消防工作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的消防工作,要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口素质的提高,从消防资金扶贫转移到消防教育“扶贫”上来,实现民族地区消防工作从帮扶式发展到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的农村普法教育、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等活动,以送消防书籍、消防挂历进村、进寨、进校,编演有消防教育内容的苗族侗族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消防知识,达到贴近苗族侗族群众、深入人心的效果。同时,抓好苗族侗族聚居地区中、小学 “二进”(即消防知识进校门、进家门)教育,将消防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内容,起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连带效应。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面提高苗族侗族聚居地区人口素质,带动消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当前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问题的几个突破重点

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的开展,有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既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又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当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应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

(一)全面推进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

20__年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提出了从消防安全方面保护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建议。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家民委四部委就黔东南农村消防工作于去年7月专题进行调研。××省政府于20__年4月在凯里召开了农村消防工作研讨会,协助黔东南州政府和省公安厅编制了《黔东南州农村消防建设试点方案》。《方案》决定从去年起,省财政用5年时间,投入6000万元资金支持黔东南州50户以上的150个无间距的连片木质结构房屋的自然村寨消防建设。同时,采取省、州、县按比例匹配资金,捆绑各相关部门项目资金,争取国家新农村消防建设立项等措施,全力抓好消防建设试点工作。试点方案主要实施的内容和项目是:编制消防规划。由黔东南州政府组织编制试点村寨消防规划,将农村消防安全布局、消防力量等纳入规划,明确农村消防安全改造、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进度、经费保障和政策措施,确保公共消防基础设施与城镇和乡村建设同步实施。实施“厨改”。“厨改”是将厨房建筑材料改为不燃或难燃材料,形成相对独立安全的用火区域,将“老虎灶”改为节柴灶、沼气灶。改楼上用火为楼下用火。实施“水改”。“水改”是引水进寨,按照标准修建消防水池,铺设消防管网,安装消火栓,保证消防用水,提高村寨自防自救能力。实施“电改”。“电改” 是对试点村寨户内老化、裸露和安装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电气线路进行改造。实施“路改”。“路改” 是按照国家通村公路建设计划,修建进村入寨道路,满足消防车辆通行需要;配备消防设施、装备及聘请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20__年3月起,黔东南州的20个民族旅游文化村以“厨改”等五改专项工作为主体的农村消防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全面启动,今后参与消防建设试点的村寨比例将会逐年增多。全面推进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将会从根本上解决苗族侗族群众村落建筑耐火等级低的问题。

(二)加强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水源和消防供水设施建设

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区,因此要以全州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为契机,配套做好消防水源和消防供水设施建设。条件好的地区在做好农村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消防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划,在村寨设立消防水池及消火栓系统。条件差的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充分利用沟渠、河道、水湾、鱼塘、自来水管、农业灌溉机井等条件,建立消防水源地,平时可用于农田灌溉,遇有火灾发生时又可作为消防水源,做到既能应急自救,又能及时与消防车对接,提高灭火效率。在消防供水设施的建设中,要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采取各级政府项目支持、村民自筹、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逐年、逐项解决村寨消防设施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苗族侗族聚居地区义务消防队等基层村民组织的消防工作职能

目前黔东南州在全州50户以上的大村寨基本建立了群众义务消防队,但从工作实践来看,由于火灾对某一村寨来说是一小概率事故,长期无火发生导致群众义务消防队组织松散,一些地区义务消防队名存实亡。在实践中,黔东南州结合在农村中长期存在、群众基础好的各种团体、组织开展消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且更富于生命力。因此在抓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消防工作校???徊匠浞址⒒优┐逡逦裣?蓝釉谙?拦ぷ髦械闹鞯甲饔茫??盟?强?瓜?婪?伞⒎ü娼逃?开展防火巡查、火灾隐患排查。另外,还可以利用他们和村“两委”一起开展家庭、邻里纠纷调解,防止因纠纷引发纵火案件;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做好老弱病残的帮困工作;做好村民住宅区山林的防火工作,防止引发山林火灾殃及村民住宅;做好消防宣传教育,筹集公益消防基金;推动村民提高建筑耐火等级,改善居住条件,规范用火、用电行为。进而,依靠义务消防队等基层村民组织,构筑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动静结合的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防、控、灭”一体化格局。

(四)切实运用消防法制推进黔东南地区的消防工作

目前消防法制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黔东南农村地区消防工作的进程,使农村消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就必须从立法上加以解决。20__年××省出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20__年7月,黔东南州召开了苗族侗族自治州消防条例起草论证会,其中对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了有益的探索。这充分说明,利用黔东南民族自治州的优势,将民族地区消防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是十分可行的。在对农村消防法制建设的探索中,其它省份也有一些突破,如,20__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农村消防管理办法》。因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行政、依法治火将对农村消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做好苗族侗族消防干部的培养工作

笔者认为,要做好民族地区的消防工作,首先就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真正融入到民族群众中。在黔东南州公安消防部队中,目前苗族侗族干部的比例较少,能通晓苗族或侗族语言和文字的人则更少,在消防宣传教育、火灾事故调查、防火检查中受到很多限制,很难得到不懂汉化苗族侗族群众的认同。同时,由于消防部队干部来自全国各地,口音各异,出现当地群众不愿意与语言难以沟通的消防干部打交道的情况。因此,在政策上鼓励和培养土生土长的苗族侗族消防干部、特别是大队消防监督干部,对丰富消防宣传教育形式,使消防工作贴近苗族侗族群众将起到促进作用。

(六)完善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火灾社会保障机制

农村地区的火灾灾害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防工作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多数属于贫困山区,苗族侗族群众因火灾致贫、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乡镇一级民政救灾能力又十分有限,只能给受灾户提供部分粮食和衣物,一些农户受灾后几年内都不能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因火灾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黔东南州近年来的实践中,部分县市已经开展了以政府为主的农村居民住房火灾保险制度,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使火灾灾害救济实现了制度化、大众化。例如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实施的县、乡、个人三级投保农村住房火灾保险的实践中,每户每年保险费用5元,县政府、乡政府、个人按1.5:1.5:2投保,每个火灾受灾户可得到5000元的赔保金,20__年全县共有55722户村民投保,投保金额为27.86万元,共有31户火灾受灾户得到15.5万元的赔保金。通过农村村民住房火灾保险制度,提高了农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认识,减少了因火灾引发的社会矛盾。因此,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应推动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村居民住房火灾保险制度,使消防工作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的开展赢得群众支持,从而进一步带动苗族侗族群众自愿、自发的做好各项消防工作。

(七)想方设法解决资金缺位的问题

前面已述,在黔东南州农村消防工作的成功做法之一是依靠消防水池、消防机动泵和群众义务消防队,即“三大法宝”。目前,消防机动泵的配置和群众义务消防队和组建已基本完成,但是消防水池的修建却进展缓慢。原因是资金缺位问题是制约黔东南地区消防工作的瓶颈。消防试点建设村寨的资金将能得到一定国家财政专款的支持,但对于大多说暂时为列入消防试点建设的村寨来说,资金问题确实显得十分棘手。下面以农村消防水池的修建来谈谈这问题的解决。当前,对于黔东南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修建消防水池基本无专项资金来源,老百姓又无力自筹资金。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修建消防水池与农村引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捆绑式进行。20__年,对黔东南州的农村将能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等项目,这对修建消防水池、防火隔离带等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消防、水利、民政、农业等部门应该通力合作,抓住机会,切实将所涉及村寨的消防安全屏障筑牢。

第7篇 工作报告十三五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文化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专业人士的技术,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成果的驱动,才能使其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产业作为创新潜力的产业之一在提升国家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文化”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根据统计,2023年北京举办的第__届惠民文化消费季的短短两个月,主办方整合演出场所、电_线、电商平台、知名书店,推出了低票价演出、电影展映、图书阅读、动漫游戏等诸多活动,累计消费金额达101.4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文化”极大激发了大众的消费意愿,消除了各产业间的壁垒。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经济发展业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作为创造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转变的过程中与科技成果相融合,就更不能离开互联网。根据统计资料预测到2023年底互联网文化产业占比将达到70%。中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互联网企业正在主导文化产业并购和资源整合。

在“互联网+”的网络新思维的指引下,围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现状,互联网思维正在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互联网+文化”也将成为我国在“十三五”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未来五年规划中应从三个方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扶持引导互联网文化企业成为产业的支撑点。

要立足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和优势,着重在数字图书期刊出版、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等发展较好的领域继续做强做优,发挥它们对其他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要鼓励互联网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以多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商业资本进入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网络文化产业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网络信息库和数据库中的合作力度。

同时扶植建立起全国在文化领域的优势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实现地域辐射,以此为中心完善整个产业链的布局与建设。对于同类型的小微文化企业,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帮扶;对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企业要限期整改以备进一步采取并购联合。优势龙头企业是文化内涵的缩影,不仅对上下游产业起到带动作用,更为地区精神文化生活注入了无尽活力。文化传承与经济利益在优势龙头企业的发展中融汇交织,给本地区精神与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双重保障。

(二)提升网络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规范舆论引导。

当前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对群众的思想文化与观念塑造起着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着力强化网络传播效能及其文化引导实力。立足新媒介的基础优势与发展态势,大力加强在全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引导能力建设。强调电子报刊、网络广播、iptv、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产业在传媒体系中的创新引领地位,注重网络电视、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多媒体数据库等新型网络文化元素中的舆论规范引导。发挥北京、上海、深圳等具有高度集聚性和强大传播力的大城市功能,使之成为城市舆论引导、城市文化传播、城市形象构建中的支柱力量。注重重点媒体与民间网络议程的协调,增强城市舆论场的内聚力。增进政府传播的沟通渠道与效能,拓宽政府在网络平台中对民众信息公开、公共服务、舆情引导的实际效果。

(三)为互联网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仅可以为企业减轻思想与观念上的束缚,更可以使整个产业得以良性向前发展,有利于企业创造力的发挥。就文化企业而言,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政府宽松的政策导向、通畅的进出口流通渠道、便捷的融资服务和非垄断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它不仅可以让每一家企业在统一、宽松的环境下公平竞争,还可以让购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得到物有所值的消费体验。决策者应该意识到,政府的干预过度往往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消耗,从而打击文化企业的发展热情;而产品服务若非公众所需,也势必削弱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可见,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文化企业自身健康发展,更能够在深层次上提升居民的文化消费比重,改变文化类产品消费不足的现状,真正实现扩大内需的发展目标。

第8篇 大学生红色经济文化暑期实习报告

这个暑假我们组织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动,其中收获了很多,现在我对这次实践活动做一下总结汇报。

一、导语

此文是星星之火团队对这次暑期实践的总结。我们调查的对象是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希望能过真实的反应横坎头村的红色经济、文化的状况。能给当地带来一些积极的建议。

二、 横坎头村简介

横坎头村是梁弄镇的中心村,位于梁弄镇区以南2公里处,总面积6.6平方公里。气候宜人,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是由原横坎头、紫溪、百丈岙等六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农户897户,总人口2821人,现有耕地1546亩,山林5316亩,有35个村民小组。

它是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四型”先进村党组织、余姚市“五好”党组织和余姚市文明村。以横坎头村为中心的宁波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命名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横坎头村有许多文化建筑 ,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抗日战争时期,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的所在地就位于此。现在浙东区党委旧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及其周围的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教导大队旧址、谭、何住处、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等革命旧址构成了一个以区党委旧址为核心的包括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金融、新闻各方面情况的浙东革命史迹网,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足迹。

当地生态农业发达,其中以樱桃、杨梅采摘等为主。工业以制造室外灯具为支撑性产业,另有一些塑料加工等产业。都是一些污染较轻的产业。由此决定,工业在当地并非是中心产业,发展缓慢。如今的横坎头村,是一个整洁和美丽山村:一条条水泥路穿村而过,一幢幢两层小楼随地势起伏分布,一座座水库、一条条大溪清澈照人,一片片绿色果园生机盎然……在这个面积6.6平方公里的山区小村上,传统风貌、红色风姿、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开放意识,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焕发出浙东红村的特有魅力。

三、横坎头村的红色文化

1. 红色文化资源

(1)浙东行政公署和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

这个旧址位于横坎头村黄氏家族的一座民居大院内,是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初,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800万元资金和大量人力,整体搬迁住户27户,总建筑面积2167平方米,拆除面积1592平方米,完成了该旧址的居民搬迁、房屋整修、文物资料收集,以及陈列布展等大量工作,最近已对外开放。陈列品的主要内容是“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史迹”。旧址的墙上还保留了抗战时期的一些宣传画,其中一幅“打到宁波去”的宣传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展览的图片资料比较丰富,但实物资料比较缺乏,多为复制品,影响了展出效果。

(2)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

已开辟为一个浙东抗日根据地革命遗迹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书画、照片、文献及有关抗战时的实物,有数千件。一个村级博物馆能拥有这么多藏品是难能可贵的。藏品不足之处仍是复制品较多,种类不够齐全。

(3)浙东银行旧址。

房屋比较破败,但墙壁上仍残留着当年抗战时期的一些文字遗迹,还有一个很大的五角星。屋梁上的一些木雕砖刻虽然破旧,但也透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4)谭启龙旧居。

也在一所居民住宅内,是一排独立瓦房中的一个小间,比较阴暗破旧,只在门口竖了一块“谭启龙旧居”的牌子。

第9篇 茶文化茶经济开题报告

茶文化茶经济开题报告

课题题目:茶与现代经济

课题组成员:_____

主题:二十一世纪的绿色饮料一一茶

简要课题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目前世界各国引入的茶种、栽培技术、加工工艺、饮茶方法,最初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入的。而中国茶叶更是以其品质之佳享誉海内外。但是近几年来,中国茶叶对出口量已远不如从前,中国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即使是在国内,中国的茶文化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西方饮料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决定以此入手,来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中国新兴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学生都热衷于饮用西方饮料,却不知隐藏在那方便、快捷表象下的是口味的极度单一化。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恰恰由于品种的多样化、口味、欣赏的个性化而较难被学生接受。但孰不知,几千年下来,中国茶文化已积淀起极其丰富的内涵。中国的文化遗产中不论是文学、诗歌、戏曲,上至国家大事的庆典节目,下至民间生活的喜庆婚丧、风俗民风、农时收种,无不渗透着茶文化的影子,去掉茶文化,中国的文化面貌无疑将大大逊色。

我们研究茶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状况,目的是希望茶文化能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现代化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不再注重素质的培养,而茶文化则是培养人的素质最佳的精神食粮之一。我们希望以这行动来唤醒大家对茶文化的重视。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上网调查:周彬琳活动记录:徐莲敏资料的整理归纳:金艳文余文伟设计包装袋:周璐君光盘制作:刘雯琳姜契

2、活动步骤:

阶段:一二三

时间:5-6周3-4周2周

主要任务:资料收集论文成形制作光盘

阶段目标:完成论文所需资料的准备工作论文的整体撰写多媒体光盘的制作美化修饰工作

3、计划访问的专家:徐永成老师倪唤风老师等

4、活动所需条件:图书资料,如:有关茶文化、茶经济方面的书籍其它:计算机上网预期成果:论文表达形式:文字、实物、多媒体光盘

第10篇 经济区文化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打造星子县绿色文化旅游网络

作者——李江

一、星子县旅游概况

星子县地处江西北部,东与都昌县隔湖相望,南毗永修县,西临九江、德安,北接九江市庐山区。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2公里。介于东经115°48′--116°10′,北纬29°8′--29°36′之间,总面积894平方公里。

星子县集名山、名湖、名泉、名人于一身,湖光山色,相映生辉;自然文化,相得益彰。整个庐山南面都在县境内,历来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之美在山南”之说,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江西五大水系赣江、抚河、饶河、信河、修河都在县境南部归宗东流入鄱阳湖,后注入长江,古称“江湖之会”。这里还是世界湿地重点保护区、著名珍禽候鸟栖息地,每到冬季万鹤云集,蔚为壮观。

名山大湖灵气的浸润,让星子成为一块文化芳香的土地。历史上被吸引到星子的鸿儒大师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故迹芳踪,留下了诗文和传奇:周瑜的“点将台”,董奉的“杏林”,王羲之的“鹅池”,陶渊明的“醉石”,陆修静的“简寂观”,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一泉”,周敦颐开凿的“爱莲池”,苏东坡誉为庐山二绝的“漱玉亭”和“三峡桥”,朱熹重修的“白鹿洞书院”和朱熹倡修的“紫阳堤”,许文龙的《五百罗汉图》等等,还有白居易、米芾、黄庭坚、徐霞客、李梦阳、康有为、李四光······都留下了名篇佳作和行踪故迹。

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优势。星子县委、县政府确立“旅游兴县”战略,已经建成温泉度假旅游休闲中心、秀峰、观音桥、太乙村、桃花源、鄱阳湖候鸟观赏区等八大景区、80多处景点、400多个景观、景物,有两个四a级景区,一家美国假日酒店,众多星级宾馆。星子县已成为江西省重要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温泉更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中心。

二、如何打造星子县绿色旅游网络

1、旅游网络现状

为了了解星子县绿色旅游网络的现状,我们走访了星子县旅游局。找到了旅游局办公室主任,他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星子县的旅游产业现状。

历年来,星子县一直就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从“大办旅游”到“旅游兴县”,从“旅游兴县”到“构建百里休闲旅游”走廊,旅游发展思路更宽,措施更具体。XX年,星子县委在总体工作思路中把旅游确定为全县“一个中心,三个重点”之一,旅游的发展在全县工作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位。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星子县旅游的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XX年共接待游客128.6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4万人次,实现历史性突破。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外汇收入367万美元,旅游业产生税收126.8万元,占财政收入的9.8%今年1---5月份,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199.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接待入境游客1.72万人次,同比增长33.3%,门票收入13452.8万元,同比增长30.4%。

2、旅游项目建设时旅游发展的根本

2011年年初,星子县旅游局对东林大佛、庐湖岛、旅游大厦、杨家港、归宗项目、简寂观等每个项目都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做好协调调度工作。县旅游局还重点做好鄱阳湖国际生态经济区中心客运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该项目的详细性规划方案初稿已出台。星子县旅游局还加大了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创新思路,拓宽旅游发展新方向。

3、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加强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项有声有色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星子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4月1日,由九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星子县人民政府承办、星子县旅游局等单位协办的“亲近田园,感悟山水”九江乡村旅游月活动在三石生态园举办,多家旅行社总经理、饭店总经理、车友代表、新闻媒体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成功举办了“魅力星子—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江西游启动仪式暨风采活动”来自全国46家中央网络媒体重点新闻网络站及知名商业网络媒体记者聚集星子,对星子各旅游景区景点开展了风采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大力提升了星子旅游强县的优势姿态.

4、以创品牌特色为目标

星子县政府不断优化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引导旅游企业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树立星子旅游形象。充分利用星子县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努力打造以天沐、龙湾、。阳光、天地温泉等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现代休闲旅游产业。

借助各类旅交会、推荐平台,充分展示星子县特有的文化魅力和旅游资源,进一步打响“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大县”、“江西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潜力的旅游大县”等品牌。继续举办温泉旅游节活动。

5、以旅游安全综合治理为重点

星子县旅游局为了落实旅游安全的原则,全面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各旅游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清明节期间,要高度重视秀峰、桃花源、观音桥等林区的防火安全工作,针对今年雨水较多的现状,还要预防景区发生山体滑坡等情况。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指导,加大旅游安全生产检查力度。

三、如何打造文化旅游网络

1、文化旅游的概念

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这就是文化旅游的定义,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能深刻的体会到文化旅游的内涵,就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来。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星子县的文化旅游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定位和评估。

2、星子县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前面说到的星子县概况里已经提到了星子县的文化方面的旅游优势。总结出来就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真儒过化”,自然景观优美——被称为“百里画廊”其它的我就不再提了。

不足:一是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星子县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支仅维持低水平的平衡,导致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因而使文化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设施的配套完善、旅游客源的宣传招睐都相对滞后,只能维持低效益的动转、缓速度的增长。二是文化旅游品牌尚未树立。一直以来,星子县发展旅游都是打山南文化品牌,但没有具体化,未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旅游载体来体现,游客对山南文化印象模糊。而作为山南文化,其内容非常丰富,如名人文化,田园诗鼻祖陶渊明、理学家朱熹、周敦颐;宗教文化,五大丛林名播海内外;山水文化,文人骚客在星子寄情山水,留下大量诗文字画,还有正在兴起的温泉文化等等。三是文化旅游配套产品开发是软肋。星子县文化旅游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前途广阔,但没有一个产品做大做强。

3、发展文化旅游的对策与措施

整合资源,增强化星子文化旅游整体合力。

根据星子旅游发展现状,要突出庐山温泉—泉文化、庐山山南风景文化、鄱阳湖生态文化,通过引导、培育、发展,逐步形成组成山南旅游文化三大体系,共塑温泉—庐山山南—鄱阳湖星子概念。其次要加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通过对民俗风情、民俗文化进行有效挖掘、开发,向广大旅客展示星子人民古朴的民俗风情。

拓宽投资渠道,激发星子文化旅游发展活力。

鉴于星子县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必需走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路子。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利用国外、省外资金开发文化旅游客源,投资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加强协调配合,构建星子文化旅游共建局面。

文化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县委、县政府要把文化旅游为作重要工作来抓,旗帜鲜明地突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地位,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统一行动。转变文化旅游管理部门职能,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着力于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协调内外各方关系,为企业服务。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并监督实施情况。

做好后勤保障,构建和谐投资环境

旅游人力资源是星子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星子县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人力资源体系。精心培育人才并有效使用,争取旅游人力资源的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形成人才成长的竞争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队伍,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提供保障。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顺利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历程的重要保障,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安全体系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山林植被资源较为丰富,做好森林防火安全工作极为重要。各级政府部门、各旅游企业应加强对当地居民及游客的防火意识教育,在林区及各种禁止用火地带设置明显的禁火标志,严防火灾的发生。

科技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也是跨地域合作和跨空间运作的典型产业。信息载量巨大,实时畅达,广域连通的互联网络信息手段在旅游业中能发挥突出的作用,必将引导旅游产业产生深刻的变革,推动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也是发展星子县文化旅游的有效手段。

四、总结

四五天的调研时间一晃就过了,在这期间我们小组成员去了星子县旅游局了解有关情况、去了各个景区景点实地考察、走访了相关部门并且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对赣北星子县的绿色文化旅游网络进行了调研,并取得了许多相关信息,深入了解了星子县绿色文化旅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所取得的进步。

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星子县绿色文化旅游网络在星子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制定的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县的绿色文化旅游网络正在逐步的趋于成熟,全县旅游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致谢

在完成这篇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在此我要向各位给予我们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六、参考资料

1、《星子县旅游局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星子县志》

3、《渊明故里好风光——庐山星子风景话趣》

4、中国星子人民政府网站相关资料

第11篇 大学生红色经济文化暑期实践报告

这个暑假我们组织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动,其中收获了很多,现在我对这次实践活动做一下总结汇报。

一、导语

此文是星星之火团队对这次暑期实践的总结。我们调查的对象是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希望能过真实的反应横坎头村的红色经济、文化的状况。能给当地带来一些积极的建议。

二、 横坎头村简介

横坎头村是梁弄镇的中心村,位于梁弄镇区以南2公里处,总面积6.6平方公里。气候宜人,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是由原横坎头、紫溪、百丈岙等六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农户897户,总人口2821人,现有耕地1546亩,山林5316亩,有35个村民小组。

它是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四型”先进村党组织、余姚市“五好”党组织和余姚市文明村。以横坎头村为中心的宁波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命名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横坎头村有许多文化建筑 ,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抗日战争时期,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的所在地就位于此。现在浙东区党委旧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及其周围的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教导大队旧址、谭、何住处、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等革命旧址构成了一个以区党委旧址为核心的包括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金融、新闻各方面情况的浙东革命史迹网,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足迹。

当地生态农业发达,其中以樱桃、杨梅采摘等为主。工业以制造室外灯具为支撑性产业,另有一些塑料加工等产业。都是一些污染较轻的产业。由此决定,工业在当地并非是中心产业,发展缓慢。如今的横坎头村,是一个整洁和美丽山村:一条条水泥路穿村而过,一幢幢两层小楼随地势起伏分布,一座座水库、一条条大溪清澈照人,一片片绿色果园生机盎然……在这个面积6.6平方公里的山区小村上,传统风貌、红色风姿、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开放意识,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焕发出浙东红村的特有魅力。

三、横坎头村的红色文化

1. 红色文化资源

(1)浙东行政公署和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

这个旧址位于横坎头村黄氏家族的一座民居大院内,是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年初,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800万元资金和大量人力,整体搬迁住户27户,总建筑面积2167平方米,拆除面积1592平方米,完成了该旧址的居民搬迁、房屋整修、文物资料收集,以及陈列布展等大量工作,最近已对外开放。陈列品的主要内容是“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史迹”。旧址的墙上还保留了抗战时期的一些宣传画,其中一幅“打到宁波去”的宣传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展览的图片资料比较丰富,但实物资料比较缺乏,多为复制品,影响了展出效果。

(2)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

已开辟为一个浙东抗日根据地革命遗迹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书画、照片、文献及有关抗战时的实物,有数千件。一个村级博物馆能拥有这么多藏品是难能可贵的。藏品不足之处仍是复制品较多,种类不够齐全。

(3)浙东银行旧址。

房屋比较破败,但墙壁上仍残留着当年抗战时期的一些文字遗迹,还有一个很大的五角星。屋梁上的一些木雕砖刻虽然破旧,但也透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4)谭启龙旧居。

也在一所居民住宅内,是一排独立瓦房中的一个小间,比较阴暗破旧,只在门口竖了一块“谭启龙旧居”的牌子。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及其周围的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教导大队旧址、谭、何住处、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等革命旧址构成了一个以区党委旧址为核心的包括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金融、新闻各方面情况的浙东革命史迹网,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足迹。

2.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修缮、扩建

当地政府在XX年下拨了房屋易地安置补助款,这些农户的安置房抽签工作才得以进行。横坎头村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报社、浙东银行等革命旧址,享有“浙东红村”之称。近几年来,该村党总支紧紧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农业立村、工业强村、旅游兴村、民主治村”的发展思路,立足本地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红色旅游”。XX年初,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被列为全国100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该村编制了《浙东红村——横坎头村旅游规划》,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3000万元,实施横坎头村“红色旅游”一期工程——浙东行政公署的开发,完成了居民搬迁、房屋整修、文物资料收集以及陈列布展等一系列工作。目前,二期工程——浙东银行和浙东报社旧址开发建设基本已经完成,但未对外开放,原因是遗址太小,容纳量不够。

四、横坎头村的红色经济

1. 红色旅游状况

该村以红色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它作为抗战时期中共浙东区党委所在地,是“浙东红村”。自XX年省委书记__视察村里以来,横坎头村着眼丰富的“红色资

源”,委托规划设计公司专门编制了《横坎头村红色旅游规划》,对浙东游击区的中心,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司令部教导队、浙东行政公署、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都曾驻横坎头村的革命遗迹以及四明山、道士山、白水冲景区等进行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保护,使横坎头村逐步成为集历史文化、革命圣迹、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型村落。

并且在当地政府部门帮助下,横坎头村实施了浙东红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浙东区党委旧址和原属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的上新屋自然村进行保护性修缮,使之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据了解,每天人次接待XX到3000人次,旺季时也有近3000人次参观,总计每年大约有50万到60万的游客。4月到10月是客流量较为集中的月份,主要是5、6、7、8月,11月冬季淡季;参观群体以学生、党员、退休干部以及单位团队居多,主要是参观学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还是学生实践爱国教育基地;因今年是建党90周年,客流量也明显增多,迎来了一股新的红色旅游热潮。可以看出,横坎头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 “红色旅游”越来越成为横坎头村新兴的支柱产业,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亮点。

2. 红色文化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今年,红色旅游景点已是免费对外开放。那么其直接价值,即通过门票的收入的经济效益是微乎其微的。都是这并不能说红色经济对当地经济作用无足轻重。相反,它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一:梁弄镇横坎头村以“红色”旅游为依托,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业。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饭店3家,每年平均共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餐饮收入一百多万元。我村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咨询交流和培训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推进农家乐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建设,提高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此外,我村积极做好品牌宣传工作,编制农家乐及农副产品的宣传资料,开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大礼包制作,推介各类名特优农副产品。这也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周边老百姓也可借此做生意,例如旅社,街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旅社。在对开旅社的居民那里了解到,每当旅游旺季,客房总是满的,他们从中获益颇多。还有旅游社等诸如此类的第三产业。

第二:红色经济与当地生态农业的完美结合。简单的说,以游客为例,一般在4、5、6、7月份,樱桃、杨梅等农产品相继成熟,旅客们会选择体验一下采摘的乐趣,或者漂流等,然后去红色景点游览。这很好的体现了红色经济与当地生态农业的完美结合。一般的传统农业具有很大局限性,附加值低,农民增产增收困难,同时也严重限制了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针对农业发展落后的状况,横坎头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立足山区特色优势,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目前,启动了1500亩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建有市长樱桃园112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亩,花卉苗木250亩及果桑和名优水果基地等。实现土地流转820亩,带动了全村24户农户创新业,推动了黄山鸡、番鸭、梅花鹿等养殖业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并成立村级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公司+农户”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横坎头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主导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村级经济更加稳固,村民对产业化经营和参与技能培训等期待也空前高涨。可以说,生态农业与红色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一方面的薄弱,都会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在文化及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旅游旺季交通堵塞,交通不便利

据了解,当地无专门从镇到横坎头村的交通设备,一般是旅游团包车以及单位班车。 旺季时也会交通阻塞。需梁弄交通大队疏通。而且,停车场也不够多,满足不了需求。建议开通直达景区的大巴车。有条件的话,拓宽道路,尽量做到旺季交通舒畅。

2.旅店的规模小、不规范而零散

据了解,当地旅店的开办不够规范,监管力度不够。且当地的旅店越开越多,客源却相对固定,导致了有些店的生意相当惨淡,并且在防火设施的检验中越来越放松。希望当地政府能对登记在案的旅社,进行规范,定时的组织检查。在防火设施、及安全卫生方面严格把关。

3.红色旅游对当地的普通居民及一些商户的影响力不够

据了解,虽说当地的特色旅游点是红色遗址以及水果采摘,但当地的商户和居民对这些却感觉浅浅,除清明五一前后,游客会有所增加,其他的时候平平。希望旅游社能够弄个两天一夜游,这样可以更好带给当地商铺直接受益。

4.旅游带动的配套设施不过齐全

虽说,当地的农家乐和旅社不缺,是规模偏小,分布零散。没有做好游客的一条龙服务,从居住到交通出行到餐饮到旅游,有些环节还有待提高。(对此,当地政府已经对此作出努力,例如政府正在在投资建设四明湖生态旅游工程,正在修建环湖的生态游客道,其中有一个规模庞大,工程浩大的度假村,配有五星级酒店,健身房,娱乐设施等相信会受到不少游客的青睐,还有187亩农家乐工程等)

5.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事业有待发展

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在包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大村民对此知之甚少,而且没有多大发言权,只是被动地接受,或被土地征用,或被拆迁安置,而得到的补偿金又非常有限。因此,他们有一种抵触情绪,就不满政府的安排,对前途感到迷茫,对搞得轰轰烈烈的“红色旅游”业缺乏关心,觉得事不关己,“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6.社会风气不佳

现在一些农村比较重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对乡风文明建设往往雷声重、雨点轻,重视不够,实施不力。而在对普通居民的采访中,就“这里社会风气如何”一问题,居民们普遍有些担忧。他们说社会风气不好也是一些村民的谈论话题。虽然妇女主任否认村里有打麻将、赌博的现象。横坎头村是文明村,情况可能比其他村要好。据另一个村的熟人介绍,农村里赌博盛行,玩“牌九”和“冲击麻将”的人很多,原因是农民没有事情干;一些身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读书不好又不愿辛苦劳动,无所事事就参与赌博;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妇女也把打牌作为消遣。希望当地政府狠刹赌博歪风。定期的组织民间突击,围剿赌博据点。

7.警防形象及豆腐渣工程

六、对于将来的发展,政府的努力

政府在政策上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一是市政府的完全财政补贴,二是对于景区部门下的旅游公司来说允许政策性的亏损。政府部门在大力宣传红素旅游的同时还会开展各种各样旅游项目。例如白水冲瀑布以及漂流,宋朝的古墓群,梁弄还有浙东地区第二大的长橱楼,五桂楼。而且现在正在投资建设四明湖生态旅游工程,正在修建环湖的生态游客道。政府部门也正在招商引资,例如cs野战等,适应于梁弄镇的生态旅游项目。而且政府部门还会做好旅游推广以及游客的接待等工作。我们同时业看见了当地政府的直接惠民活动,爱心超市和污水下水道建设,居民对这些感觉非常好。以及全部的居民对待红色景区的建设都持很支持的态度,希望政府在这一块加大力度,用红色经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七、结语

我们的实践队在当地调研时,获得了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冒着烈日、酷暑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进行细致调查,十分辛苦。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老区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性格。同时,在调查中发现老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不缺乏致富能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期望新农村建设在老区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当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时,新农村建设才会在老区扎下根来,开花结果。

第12篇 家乡经济文化发展调研报告

家乡经济文化发展调研报告篇一

__市__镇__村是我美丽的家乡,村内有条小河,养育着当地人民。改革开放以来,__村经济和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村里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况;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实地调查,我们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唐坪村大气状况尚属良好,晴天时大气能见度比较高。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附近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唐坪村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村里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唐坪村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地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改进意见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家乡经济文化发展调研报告篇二

家乡是一个我们如此熟知的地方,即使身处异乡想到它也会有种温暖的归属感。我的家乡铜梁是重庆市的一个教育大县。不仅有雄厚的教学实力,而且还是五千年龙文化的发源地。

从出生到读大学前我从未离开过我的家乡,我觉得自己对她是如此的熟悉。但仅仅半年的时间,当我再次踏上龙乡这片土地时,我又觉得她是那么的陌生。事实如此,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家乡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以前人们只能想想或在电视中才能看到的镜头现在都变为了现实。为了更深层的了解这篇见证我成长的土地,在寒假的这一个月我走访了铜梁的每个角落和相关部门,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家乡的变化涉及甚广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以下为我调查结果简介。

一、“秀外慧中”,住房讲究舒适精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县城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铜梁在几年前还都是楼房,电梯房都算是“高级住宅”,现在城里的房屋基本上都进行了重建。重建的新房主要是电梯房,且楼层都在八层以上,底楼为门市方便市民经商,二楼以上为套房用于居家。这种设计理念很符合县城的发展,经商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套房又让市民有了方便优美的居住环境。据政府介绍当时考虑到建筑不应该仅仅是钢筋水泥建筑的“洞穴”更要体现县城的文化,还专门请来了设计师把方便简约的现代居室和县城蕴含的柔美古典相结合,设计了现在的街道建筑。平整的青石板优雅清爽、暗灰色的琉璃瓦低调精美、朱红色的大柱子古典大气。这一古典和现代相融合的设计,不动声色的把县城的安乐祥和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开源节流”经济多元化

我的家乡也被成为“龙乡”,这里有举世闻名的火龙舞,龙舞的发展带动了铜梁旅游业的蓬勃,使龙乡人民的收入颇丰。并且现已有多家企业决定入住铜梁的工业园区,使许多县城周围的乡镇务工人员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同时铜梁的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铜梁的经济,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崛起从各方面刺激着铜梁经济的腾飞。

三、“四通八达“交通讲便利、通讯讲快捷

“要致富,先修路”说道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总会想起这句话。无可否认,这句话准确的道出了交通对于一个地域发展的重要性。

铜梁缺乏河流因此陆路成为的交通方式。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几年来,铜梁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在道路建设上下了重功夫。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得到极大改善。铜梁的几条主街道都进行了维修拓宽兼顾了道路,方便载重的货车行驶。为了便利与外界的联系政府部门在多次的上书、争取之后,渝遂高速公路在经过镇边的地方设立了一个高速公路出口。这个出口可让铜梁人民受益匪浅,不仅节省了市民出行、货物运输的时间还让这个县成为附近县城到遂宁重庆的一个中转站,促进了这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四、“多姿多彩”,文化娱乐丰富缤纷

物质和精神总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人民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县城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就是他们建设精神文明的见证。现在每到晚上,在满天繁星的夜空下你在政通街上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一群群人在偏偏起舞。这就是市民们新的娱乐,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愿意的都可以加入其中,没有固定的老师,大家相互学习,跳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舞曲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快乐。很多市民还养成了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公园里很多人在跑步、做操。用最简单也是最健康最环保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健康。除了这些自发的活动,县政府定期还会举办一些拔河、赛跑等友谊活动,还会发放奖品,引导市民们选择健康的娱乐充实我们的生活。

五、“五彩缤纷”穿衣爱时尚

以前经济条件有限,尽管爱美很多人并不能够买很多衣服。现在县城繁多的衣服店就是穿衣变化的一个很好例证。经济发展了,人们都讲究穿着了,衣服的款式、面料、牌子都成了挑衣服的重点而不再像过去一味注重质量耐穿。很多富裕的人还会选择成都重庆等大城市选购时尚服饰。各式各样的衣服、鞋帽、装饰物可谓五彩缤纷,装饰了市民的美,同时也装点了他们的心情。

调查感言

第13篇 大学生红色经济文化暑期实习报告范文

这个暑假我们组织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动,其中收获了很多,现在我对这次实践活动做一下总结汇报。

一、导语

此文是星星之火团队对这次暑期实践的总结。我们调查的对象是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希望能过真实的反应横坎头村的红色经济、文化的状况。能给当地带来一些积极的建议。

二、 横坎头村简介

横坎头村是梁弄镇的中心村,位于梁弄镇区以南2公里处,总面积6.6平方公里。气候宜人,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是由原横坎头、紫溪、百丈岙等六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农户897户,总人口2821人,现有耕地1546亩,山林5316亩,有35个村民小组。

它是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四型”先进村党组织、余姚市“五好”党组织和余姚市文明村。以横坎头村为中心的宁波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命名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横坎头村有许多文化建筑 ,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抗日战争时期,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的所在地就位于此。现在浙东区党委旧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及其周围的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教导大队旧址、谭、何住处、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等革命旧址构成了一个以区党委旧址为核心的包括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金融、新闻各方面情况的浙东革命史迹网,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足迹。

当地生态农业发达,其中以樱桃、杨梅采摘等为主。工业以制造室外灯具为支撑性产业,另有一些塑料加工等产业。都是一些污染较轻的产业。由此决定,工业在当地并非是中心产业,发展缓慢。如今的横坎头村,是一个整洁和美丽山村:一条条水泥路穿村而过,一幢幢两层小楼随地势起伏分布,一座座水库、一条条大溪清澈照人,一片片绿色果园生机盎然……在这个面积6.6平方公里的山区小村上,传统风貌、红色风姿、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开放意识,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焕发出浙东红村的特有魅力。

三、横坎头村的红色文化

1. 红色文化资源

(1)浙东行政公署和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

这个旧址位于横坎头村黄氏家族的一座民居大院内,是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初,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800万元资金和大量人力,整体搬迁住户27户,总建筑面积2167平方米,拆除面积1592平方米,完成了该旧址的居民搬迁、房屋整修、文物资料收集,以及陈列布展等大量工作,最近已对外开放。陈列品的主要内容是“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史迹”。旧址的墙上还保留了抗战时期的一些宣传画,其中一幅“打到宁波去”的宣传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展览的图片资料比较丰富,但实物资料比较缺乏,多为复制品,影响了展出效果。

(2)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

已开辟为一个浙东抗日根据地革命遗迹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书画、照片、文献及有关抗战时的实物,有数千件。一个村级博物馆能拥有这么多藏品是难能可贵的。藏品不足之处仍是复制品较多,种类不够齐全。

(3)浙东银行旧址。

房屋比较破败,但墙壁上仍残留着当年抗战时期的一些文字遗迹,还有一个很大的五角星。屋梁上的一些木雕砖刻虽然破旧,但也透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4)谭启龙旧居。

也在一所居民住宅内,是一排独立瓦房中的一个小间,比较阴暗破旧,只在门口竖了一块“谭启龙旧居”的牌子。

《文化经济自查报告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