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乡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4篇

发布时间:2022-12-07

乡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1篇 乡镇经济果林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特色经济果林质量及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拟2023年下半年起实施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一、现状条件分析

_____镇现有经济果林情况表

2、配套条件。近二年通过我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已经大有改观,为本项目建设建设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市场需求。一方面上海人口多,又是国际性大都市,消费市场大,近年来黄桃供不应求,加上我们旅游镇有着丰富的旅游市场,地理条件属于江、浙、沪三角地带,高速公路、国道、航道交通发达,西邻姚庄黄桃基地,只要联手发展,共创品牌,整合特色经济果林资源优势,一定能推动农业及农业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姚庄黄桃基地对外号称2万亩,据了解,实种面积仅4700亩,目前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优势明显,但达到一万亩左右时,预计将会饱和,发展空间不大,因此,我镇要新发展黄桃,一般以5000亩为宜。

二、指导思想

根据党委政府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以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突出“挖潜力、建基地、抓龙头、兴果林”这一重点,利用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区域特色。通过引进建设,兼顾更新,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以经济果林以黄桃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我镇农业和农产品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选择团新、菖梧、新新、新义、五星村作为产业带,同时兼顾老果林改造,鼓励全镇农户种植,拓展以锦绣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面积,实施我镇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1、新建锦绣黄桃生产基地5000亩。

2、更新拓展经济果林面积2200亩。

3、保留经济果林面积1800亩。

五年合计达到经济果林面积9000亩。

四、实施步骤、运作方式和经济测算

1、经济果林五年计划及经济测算,见下表

_____镇经济果林五年计划

经济测算表

2、运作方式。本实施方案实行政府统一规划,成立专业农民合作社,规模经营、规范运作,各建设点的投资商及农户统一加盟实施,前期发展以外来示范户示范带动以吸引鼓励本地农户种植为主。

五、风险分析

我镇经济果林发展项目,由于规模大、周期长,一旦实施,风险也不可避免,主要是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

六、行动原则

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发展以黄桃为重点,兼顾果林改造更新和拓展,一定要统一规划,分阶段设施,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科技支撑,创新机制,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七、保障措施

1、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成立_____镇五年经济果林项目领导小组,镇农技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相关的各部门按照行动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整合项目资源,合理推进,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分解任务目标,落实各项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项目管理班子。

3、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市区对经济果林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的领头羊

4、建立项目监督评估机制,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强化五年经济果林行动实施过程中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对组织管理和种植农户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部分优质产品优价托底收购。

第2篇 乡镇畜牧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___镇地处__南麓,__河中游,位于___区西北部,距城区69公里,全镇辖4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20个村民小组,5420户22478人。“__”期间,___镇党委政府结合镇域实际情况,把畜牧产业列入镇域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提出了“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这非常符合___镇

的实际。就___镇而言,一是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二是范围内牧草资源丰富,三是气候环境适宜,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于该镇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生产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___镇的传统产业,也是该镇的基础产业。多年来,___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始终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这一发展战略,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作重点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畜禽疫病防控、畜(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养殖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工作,使该镇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据统计, __年4月,全镇畜禽存栏量达65993头(只),其中生猪存栏8760头,牛存栏1546头,羊存栏2867只,家禽存栏52820只,各类养殖大户(场)59户,预计畜牧业半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收入600余元。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畜牧产业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一,具有较好的群众养畜基础。畜牧产业是___镇的一项传统产业,农户对从事畜牧养殖的积极性较高,据统计,全镇5420户农户中,养殖畜禽的农户高达4563户,占农户总数的84.2%,广大养殖户在长期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禽养殖经验;第二,草料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之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片的荒山、二坡地荒芜,为饲草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___镇林业部门的统计,全镇共有宜牧草场面积30000余亩,这为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提供了优越的饲料资源;第三,气候适宜。光、热、水、土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牧草和畜禽的生长繁殖,适合生态养殖的发展。第四,政策机遇好。国家为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奖扶政策,加之连年来市、区党委政府一直把畜牧养殖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为该镇发展畜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以散养户为主,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第二,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仍沿袭着传统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落后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传统的、粗放饲养管理及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牧业结构不合理。该镇畜牧业仍以生猪为主,丰富的草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羊、牛等食草动物的养殖规模没能发展上去,经济效益未能凸显。第四,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在打响品牌方面去做文章,导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畜禽及其产品也没能走出___,赢得更大的市场。第五,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缺少专业合作组织,广大养殖户规模小,层次低,市场开拓力差,拿不出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第六,畜禽良种的普及化程度不高。第七,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稳定,人员老龄化,待遇报酬低,对动物疫病防控的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___镇畜牧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订规划,引导全镇畜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优化牧业结构和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结合各村实际,坚持走“一村一品”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加大对大场大户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养殖小区,引导广大散养户退户入区,逐步淘汰养殖方式落后,集约化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散养农户;继续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培训—示范—推广”的路子,力促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畜—肥—蔬(渔)”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提倡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

2、引导农户调整牧业产业结构,在养殖条件优越、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上多下功夫。___镇属典型浅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加之牛、羊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且大有上涨的势头,因此,在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突破发展山羊、牛等饲草资源丰富、经济效益明显的养殖项目。

3、突出区域优势,做强唱响生态品牌。___镇地处恒河中上游,气候湿润,山青水秀,全镇___平方公里的面积,还是未被厂矿企业污染的处女地,在___镇境内养殖的畜禽,可以说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水,只要严把饲料关,应该可以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有机食品认证,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赢得市场,更可以赢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可依关坪村李诗全生猪二级繁育场为轴心,积极推广pic、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生猪品种;以松林村鑫森生态羊场为轴心,大力推广布尔山羊等优良山羊品种,力争在“__”末,实现全镇畜禽良种普及率100%。

5、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积极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扶持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在本镇落户,要在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前提下,尝试“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实行定单养殖,降低养殖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一贯的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惯例,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6、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加大动物防疫工作体系建设力度。畜禽养殖,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做好防疫工作是从事畜禽养殖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在动物防疫及其体系建设工作中加大力度,镇财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员的科技培训,配备必要的防疫器械,增加防疫员工资报酬,从而调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力争动物防疫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第3篇 乡镇基层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乡镇基层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在全市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中,__市规划局有关领导紧紧围绕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使干部受到教育、农民得到实惠的主题,于今年11月中旬深入我市边远山村——郊区平坦镇常家山村,对山区农村的现状、群众反映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视察调研,并结合实际对村里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分析。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资源和资产浪费严重是常家山村最突出的问题。

一、基本概况

常家山村位于郊区平坦镇最北边,与盂县路家村乡交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距平坦镇政府所在地307国道约15公里,仅有一条简易的公路相联。村子周围山峦起伏,绵延叠嶂,时断时续的芦湖沟小溪在群山环抱中绕着村子自北向南呈弧形流过,象镌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一个巨大的问号,任凭岁月的流逝发出声声的叹息。常家山村人少地多,居住分散。全村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7人,分散居住在5个自然村中。其中,石家山28口人,杨坡堰5口人,常家山16口人,崔家庄3口人,周家山5口人。共有耕地733亩,果园20余亩,大牲畜12头,羊150余只。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土豆、红薯、小麻、苏。

二、现状分析

(一)发展优势

常家山村地下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地面的河沙、石料不但丰富,而且易于开采。全村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环境宜人。所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和无污染农作物在左近村镇小有名气。5个自然村周围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巍峨莽莽,荒山、荒坡、荒沟、荒地随处可见,共有2000余亩宜林宜牧,自然资源丰富,潜藏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存在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由于连年干旱,加上农作物品种单一,农业产品附加值低,产量递减,影响和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全村虽有20余亩果园(杏树100余株、苹果树1000余株),但由于果树品种落后和缺乏科学的管理,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畜牧业方面,全村仅有150余只山羊,品种单一,难以形成规模养殖;村里的村办企业硫铁矿窑于1995年停办后,由于人员、资金和市场的原因一直未能再次启动。除此之外,村民没有任何其它副业,除有限的农业收入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

2、农业资源、资产浪费严重

随着村里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发展趋势,常家山村被弃耕的农田和闲置的房屋越来越多。全村总共有耕地733亩,现在实际耕种的只要350亩;全村共有可供村民居住的房屋(窑洞)188间,现在实际有人居住的只有95间,很多房屋已闲置不用或堆放杂物。

3、人畜饮水困难

常家山5个自然村均是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有史以来就比较突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煤漏水和连续的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致使该村成为全镇严重缺水的村庄之一。现在各自然村虽然有流量很小的空山水供人畜食用,但到2月份后部分泉水流量减小甚至断流,将直接影响到人畜吃水问题,而且随着阳煤集团采煤区的逐渐推进,势必造成地下水位的进一步下降和空山水的断流,全村人畜吃水问题将日益突出。因为缺水造成人民的生活困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4、交通单一落后

常家山地处偏僻,地形复杂,与307国道仅有一条长达15公里的简易的山区公路相联。这条公路虽已拉通,但坡陡、弯多、路险,路况差、等级低,防护设施不足,交通十分不便,人员及货物流通困难。

5、就学就医困难

由于居住分散,各自然村均不够条件设立小学校,有学龄儿童的家庭只好举家外迁,在辛兴等地就近上学。但住的是高价房、吃的是高价水、交的是高价学杂费,农民负担沉重。

单一落后的交通,再加上村里又没有卫生所,村民就医十分困难,只能是“小病抗一抗,大病才出山”。

6、村民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受教育少、信息闭塞、和外界接触交流不多,村民素质普遍不高。安于现状者多,长远考虑者少;受小农意识支配、得过且过者众,积极寻找出路、想办法提高生活质量者寡。致使郊区环保局等数家单位几年来的扶贫工作收效甚微。

7、支、村两委工作难度较大

受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居住分散等因素影响,常家山村的支、村两委成员很难坐到一块商讨全村发展问题。加之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几乎没有,村干部的补助长年得不到解决,整个村级组织人心涣散,台上干部台下干部矛盾尖锐。村民也对支、村两委的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几个自然村各自为政,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既影响了全村的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全村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作为小集团利益的代表,严重干扰了党支部、村委会的正常工作秩序,削弱了党支部、村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致使支、村两委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三、发展思路

基于地处偏僻、交通单一、人少地多、居住分散、人畜吃水困难、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等几方面因素分析,常家山村发展的出路有二:一是退耕还林还草,举村外迁,重建家园;二是挖穷根,摘穷帽,因地制宜抓调产,千方百计促发展。

(一)迁村

现在的平坦镇由原郊区平坦镇和辛兴乡合并组建而成。2001年3月份合乡并镇后,镇党委和政府曾就常家山等几个边远贫困山村的发展问题做过专题研究,提出了把常家山5个自然村迁入魏家峪村的设想。随后,平坦镇党委书记赵平书带领工作组于今年8月份到常家山进行了挨户访问,劝说村民搬迁。但在这次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活动中,我们通过深入农户调查走访、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农民推心置腹谈认识等方式,了解到迁村工作困难重重:虽然两个村的支部领导已就迁村一事进行了几次协商,常家山村的部分村民也到魏家峪村实地了解过情况,但村民们态度普遍不积极。一是部分干部群众仍存在着一些错误思想,认为旧村是“祖宗基业”,“风水”好,所以“宁肯咽菜吃糠,不能背井离乡”;二是村民目前经济尚不富裕,对举村外迁后的住房建设、生活开支等感到力不从心;三是一少部分村民提出了许多过分的要求,如原住房有几间政府必须赔偿几间、政府必须首先安排好村民的工作等,甚至错误的认为村干部在迁村工作中有暗箱操作,背地里装了腰包、吃了回扣,从而给迁村工作造成了许多人为的障碍。

总之,迁村工作直接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利益,涉及面广,牵涉到许许多多具体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坚持“三性”原则,不能操之过急。第一是科学性,要请相关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迁村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二是民主性,既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对迁村的意见,又要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三是合法性,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呈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二)强村

从常家山村的经济发展方面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但是从整体上看,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广大农民增收困难,这些都制约着小康建设的步伐。常家山村要想走向富裕,一是必须摆脱传统的、小规模的单一粮食生产,走向高效、高附加值的专业化经营;二是必须要摆脱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两个方面的缺位,成了当前常家山村经济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提高的瓶颈。常家山村要解决上述两个瓶颈的制约,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殖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于本村资源优势,按照“稳粮、兴林、抓牧”的思路,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达到农业稳村、牧业立村、林业强村,从而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1、调整农业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在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上下功夫。

不再囿于小规模、粗放、依靠传统技术的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粮田面积、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以优质玉米、优质小米、中药材、无污染蔬菜、瘦肉型猪等市场紧俏、前景看好的优势农产品为主攻方向,稳步扩大无公害精细蔬菜、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发展某一种农产品及其规模,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因素,走“订单农业”的路子。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通过市场导向指导全村农业资源的配置。其次,从本村实际出发,发展市场需求量大且能可持续发展的本地名、优、特传统品种以及引进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

2、大力发展林果业,在培植绿色支柱产业上下功夫。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大力培植以林果业为主的绿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山顶松柏刺槐戴帽、山间经济林带缠腰、山脚农田葱绿环绕”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在常家山村周围的卢岩垴、龙天庙、担山、望天垴等荒山和大量的宜林荒坡、荒沟、荒地上种植优质苹果树、杏树、核桃树、花椒树、枣树等经济林和松树、柏树、槐树、杨树等木材林,特别是要把公路沿线建成绿色经济长廊。假以时日,必将使常家山村成为层峦叠嶂、树木参天、林荫蔽日的“天然氧吧”,成为一幅山青水秀、林茂粮丰、农牧兴旺的山水画卷。

3、加快发展畜牧业,在提高养殖业比重上下功夫。

充分利用本村丰富的饲养资源,重点发展以山羊为主的食草牲畜。考虑到村民尚不富裕,可以尝试引进资金、村民有偿使用等办法,发展养殖专业户,建立优质山羊基地。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

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的硬件环境,不仅留不住人,更招不来人。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全村生存的基本条件,为解决多少年来困扰全村发展的人畜吃水问题,常家山村自筹资金6万余元,在龙岩垴上修起了蓄水池,并铺设了简易的地下自来水管网,初步解决了吃水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引水干渠、深井和地下管网等水利设施,添置必要的农用机械,为实现稳定增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方设法改变常家山交通单一的现状,保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另外,目前常家山村电视节目只能接收到山西电视台的节目信号,全村仅有四户村民安装电话。要想办法筹集资金,安装全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千里眼)和程控电话(顺风耳),让农民眼明心亮,耳听八方,打开山门看世界,及时了解致富信息,拓宽科技发家的思路。

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农民要想富,得有好支部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常家山村要发展,一是用支书,更要培养支书。选拔政治素质好、政治水平高、思想观念新的党员干部勇挑重担,从政治思想到知识全面武装自己,当好全村建设与发展的领头雁。二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紧紧围绕抓调产、促发展这条农村工作的主线,从现在做起,带领全村上下深入学习江___“七一”重要讲话,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精髓,以此为契机,坚决摒弃“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和消极畏难思想,尽快在全村树立起强烈的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

(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想改变常家山村贫穷落后的现状,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而且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要加强对村民的社会主义民主、道德、法制教育,要从党员干部抓起,弘扬正气,扫除歪风邪气。要逐步健全和完善村里的图书室、文化室、小公园、游乐室等文化场所和设施,让先进文化成为全村的主色调,用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村民的活动,用科学法律知识武装村民的头脑,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精神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摒弃封建、落后、陈旧、错误、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实现农民精神和思想的升华。

(三)扶贫要扶智,脱贫靠自己

实践证明,扶贫攻坚和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调研是新形势下模范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形式之一,值得肯定和推广。但从常家山来说,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缺智力、缺劳力、缺门路、缺技术、缺资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样的扶贫对象,仅仅是给点米面给点钱或单靠面上的一般措施,难以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所以,扶贫工作一定要坚持深入下去,联村、联责、联心,忠实的实践“三个代表”。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引技术、引资金,和农民一起闯市场,真正使干部转变作风,使农民得到实惠。

另外,常家山村脱贫不脱贫,致富不致富,关键还要靠村民自己去努力。全村干部群众一定要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克服“等、靠、要”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负重攀登的创业精神,立志改变常家山的现状,摆脱多少年来贫穷的桎梏。

第4篇 乡镇基层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乡镇基层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在全市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中,__市规划局有关领导紧紧围绕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使干部受到教育、农民得到实惠的主题,于今年11月中旬深入我市边远山村——郊区平坦镇常家山村,对山区农村的现状、群众反映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视察调研,并结合实际对村里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分析。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资源和资产浪费严重是常家山村最突出的问题。

一、基本概况

常家山村位于郊区平坦镇最北边,与盂县路家村乡交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距平坦镇政府所在地307国道约15公里,仅有一条简易的公路相联。村子周围山峦起伏,绵延叠嶂,时断时续的芦湖沟小溪在群山环抱中绕着村子自北向南呈弧形流过,象镌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一个巨大的问号,任凭岁月的流逝发出声声的叹息。常家山村人少地多,居住分散。全村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7人,分散居住在5个自然村中。其中,石家山28口人,杨坡堰5口人,常家山16口人,崔家庄3口人,周家山5口人。共有耕地733亩,果园20余亩,大牲畜12头,羊150余只。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土豆、红薯、小麻、苏。

二、现状分析

(一)发展优势

常家山村地下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地面的河沙、石料不但丰富,而且易于开采。全村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环境宜人。所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和无污染农作物在左近村镇小有名气。5个自然村周围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巍峨莽莽,荒山、荒坡、荒沟、荒地随处可见,共有2000余亩宜林宜牧,自然资源丰富,潜藏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存在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由于连年干旱,加上农作物品种单一,农业产品附加值低,产量递减,影响和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全村虽有20余亩果园(杏树100余株、苹果树1000余株),但由于果树品种落后和缺乏科学的管理,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畜牧业方面,全村仅有150余只山羊,品种单一,难以形成规模养殖;村里的村办企业硫铁矿窑于1995年停办后,由于人员、资金和市场的原因一直未能再次启动。除此之外,村民没有任何其它副业,除有限的农业收入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

2、农业资源、资产浪费严重

随着村里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发展趋势,常家山村被弃耕的农田和闲置的房屋越来越多。全村总共有耕地733亩,现在实际耕种的只要350亩;全村共有可供村民居住的房屋(窑洞)188间,现在实际有人居住的只有95间,很多房屋已闲置不用或堆放杂物。

3、人畜饮水困难

常家山5个自然村均是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有史以来就比较突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煤漏水和连续的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致使该村成为全镇严重缺水的村庄之一。现在各自然村虽然有流量很小的空山水供人畜食用,但到2月份后部分泉水流量减小甚至断流,将直接影响到人畜吃水问题,而且随着阳煤集团采煤区的逐渐推进,势必造成地下水位的进一步下降和空山水的断流,全村人畜吃水问题将日益突出。因为缺水造成人民的生活困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4、交通单一落后

常家山地处偏僻,地形复杂,与307国道仅有一条长达15公里的简易的山区公路相联。这条公路虽已拉通,但坡陡、弯多、路险,路况差、等级低,防护设施不足,交通十分不便,人员及货物流通困难。

5、就学就医困难

由于居住分散,各自然村均不够条件设立小学校,有学龄儿童的家庭只好举家外迁,在辛兴等地就近上学。但住的是高价房、吃的是高价水、交的是高价学杂费,农民负担沉重。

单一落后的交通,再加上村里又没有卫生所,村民就医十分困难,只能是“小病抗一抗,大病才出山”。

6、村民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受教育少、信息闭塞、和外界接触交流不多,村民素质普遍不高。安于现状者多,长远考虑者少;受小农意识支配、得过且过者众,积极寻找出路、想办法提高生活质量者寡。致使郊区环保局等数家单位几年来的扶贫工作收效甚微。

7、支、村两委工作难度较大

受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居住分散等因素影响,常家山村的支、村两委成员很难坐到一块商讨全村发展问题。加之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几乎没有,村干部的补助长年得不到解决,整个村级组织人心涣散,台上干部台下干部矛盾尖锐。村民也对支、村两委的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几个自然村各自为政,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既影响了全村的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全村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作为小集团利益的代表,严重干扰了党支部、村委会的正常工作秩序,削弱了党支部、村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致使支、村两委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三、发展思路

基于地处偏僻、交通单一、人少地多、居住分散、人畜吃水困难、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等几方面因素分析,常家山村发展的出路有二:一是退耕还林还草,举村外迁,重建家园;二是挖穷根,摘穷帽,因地制宜抓调产,千方百计促发展。

(一)迁村

现在的平坦镇由原郊区平坦镇和辛兴乡合并组建而成。2001年3月份合乡并镇后,镇党委和政府曾就常家山等几个边远贫困山村的发展问题做过专题研究,提出了把常家山5个自然村迁入魏家峪村的设想。随后,平坦镇党委书记赵平书带领工作组于今年8月份到常家山进行了挨户访问,劝说村民搬迁。但在这次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活动中,我们通过深入农户调查走访、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农民推心置腹谈认识等方式,了解到迁村工作困难重重:虽然两个村的支部领导已就迁村一事进行了几次协商,常家山村的部分村民也到魏家峪村实地了解过情况,但村民们态度普遍不积极。一是部分干部群众仍存在着一些错误思想,认为旧村是“祖宗基业”,“风水”好,所以“宁肯咽菜吃糠,不能背井离乡”;二是村民目前经济尚不富裕,对举村外迁后的住房建设、生活开支等感到力不从心;三是一少部分村民提出了许多过分的要求,如原住房有几间政府必须赔偿几间、政府必须首先安排好村民的工作等,甚至错误的认为村干部在迁村工作中有暗箱操作,背地里装了腰包、吃了回扣,从而给迁村工作造成了许多人为的障碍。

总之,迁村工作直接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利益,涉及面广,牵涉到许许多多具体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坚持“三性”原则,不能操之过急。第一是科学性,要请相关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迁村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二是民主性,既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对迁村的意见,又要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三是合法性,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呈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二)强村

从常家山村的经济发展方面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但是从整体上看,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广大农民增收困难,这些都制约着小康建设的步伐。常家山村要想走向富裕,一是必须摆脱传统的、小规模的单一粮食生产,走向高效、高附加值的专业化经营;二是必须要摆脱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两个方面的缺位,成了当前常家山村经济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提高的瓶颈。常家山村要解决上述两个瓶颈的制约,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殖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于本村资源优势,按照“稳粮、兴林、抓牧”的思路,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达到农业稳村、牧业立村、林业强村,从而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1、调整农业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在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上下功夫。

不再囿于小规模、粗放、依靠传统技术的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粮田面积、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以优质玉米、优质小米、中药材、无污染蔬菜、瘦肉型猪等市场紧俏、前景看好的优势农产品为主攻方向,稳步扩大无公害精细蔬菜、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发展某一种农产品及其规模,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因素,走“订单农业”的路子。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通过市场导向指导全村农业资源的配置。其次,从本村实际出发,发展市场需求量大且能可持续发展的本地名、优、特传统品种以及引进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

2、大力发展林果业,在培植绿色支柱产业上下功夫。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大力培植以林果业为主的绿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山顶松柏刺槐戴帽、山间经济林带缠腰、山脚农田葱绿环绕”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在常家山村周围的卢岩垴、龙天庙、担山、望天垴等荒山和大量的宜林荒坡、荒沟、荒地上种植优质苹果树、杏树、核桃树、花椒树、枣树等经济林和松树、柏树、槐树、杨树等木材林,特别是要把公路沿线建成绿色经济长廊。假以时日,必将使常家山村成为层峦叠嶂、树木参天、林荫蔽日的“天然氧吧”,成为一幅山青水秀、林茂粮丰、农牧兴旺的山水画卷。

3、加快发展畜牧业,在提高养殖业比重上下功夫。

充分利用本村丰富的饲养资源,重点发展以山羊为主的食草牲畜。考虑到村民尚不富裕,可以尝试引进资金、村民有偿使用等办法,发展养殖专业户,建立优质山羊基地。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

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的硬件环境,不仅留不住人,更招不来人。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全村生存的基本条件,为解决多少年来困扰全村发展的人畜吃水问题,常家山村自筹资金6万余元,在龙岩垴上修起了蓄水池,并铺设了简易的地下自来水管网,初步解决了吃水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引水干渠、深井和地下管网等水利设施,添置必要的农用机械,为实现稳定增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方设法改变常家山交通单一的现状,保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另外,目前常家山村电视节目只能接收到山西电视台的节目信号,全村仅有四户村民安装电话。要想办法筹集资金,安装全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千里眼)和程控电话(顺风耳),让农民眼明心亮,耳听八方,打开山门看世界,及时了解致富信息,拓宽科技发家的思路。

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农民要想富,得有好支部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常家山村要发展,一是用支书,更要培养支书。选拔政治素质好、政治水平高、思想观念新的党员干部勇挑重担,从政治思想到知识全面武装自己,当好全村建设与发展的领头雁。二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紧紧围绕抓调产、促发展这条农村工作的主线,从现在做起,带领全村上下深入学习江___“七一”重要讲话,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精髓,以此为契机,坚决摒弃“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和消极畏难思想,尽快在全村树立起强烈的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

(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想改变常家山村贫穷落后的现状,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而且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要加强对村民的社会主义民主、道德、法制教育,要从党员干部抓起,弘扬正气,扫除歪风邪气。要逐步健全和完善村里的图书室、文化室、小公园、游乐室等文化场所和设施,让先进文化成为全村的主色调,用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村民的活动,用科学法律知识武装村民的头脑,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精神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摒弃封建、落后、陈旧、错误、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实现农民精神和思想的升华。

(三)扶贫要扶智,脱贫靠自己

实践证明,扶贫攻坚和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调研是新形势下模范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形式之一,值得肯定和推广。但从常家山来说,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缺智力、缺劳力、缺门路、缺技术、缺资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样的扶贫对象,仅仅是给点米面给点钱或单靠面上的一般措施,难以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所以,扶贫工作一定要坚持深入下去,联村、联责、联心,忠实的实践“三个代表”。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引技术、引资金,和农民一起闯市场,真正使干部转变作风,使农民得到实惠。

另外,常家山村脱贫不脱贫,致富不致富,关键还要靠村民自己去努力。全村干部群众一定要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克服“等、靠、要”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负重攀登的创业精神,立志改变常家山的现状,摆脱多少年来贫穷的桎梏。

《乡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