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栏目

道德调查报告9篇

发布时间:2022-12-21

道德调查报告

第1篇 道德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__中学。

调查目的:

1、了解__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

2、影响__中学生不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因素。

调查内容:我于__年__月1日—__年__月20日对__中学的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品质的调查。发现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并了解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了解__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表现情况。

2、具体分析影响__中学生不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因素。

(二)调查方法

1、座谈会及个案调查。整个调查共召开两次教师座谈会,两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2、家访,实地调查。整个调查共走访了20个家庭。通过访问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为分析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理性依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教师、学生座谈以及对家长走访,其他人员的言谈。结果显示,__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学校长时间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肓对有些孩子没有起到好的教肓,这是为什么?调查发现,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肓,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肓、社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教肓和影响。

(一)__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表现情况。

1、教肓价值观。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肓价值观。7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8﹪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高中和大学,12﹪的初中学生没有考虑。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5﹪的学生害怕学习。

3、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90﹪的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班集体,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友同学,同时还具有团结合作、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强烈爱国主义等精神。

4、不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调查结果表明,有10﹪的厌学初中生,在校表现为我行我素,老师苦口婆心的忠言一句也听不进去。背着老师的面,抽烟、喝酒、赌博,没有一点班集体荣誉感,也没有羞耻之心和自尊心,出口就是脏话连篇,更不懂得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学生。总之逆反心理及为严重。

(二)影响学生不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因素。

1、爱吵架、说脏话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其子女的性格粗暴,在学校表现为出口就是脏话连篇,行为举止方面表现为我行我素,跟本不把老师的教诲放在心里,在家表现为不尊重父母,同父母顶嘴,目中无长辈,唯有我独尊。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将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面影响。据实地采访调查,当地王某家庭,众所周知,是一个不和睦的家庭,家里成天闹得鸡犬不宁,亲戚好友劝说也无济于事。他们的独身女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慢慢长大,其女儿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是对人傲慢无礼,不学无术,结果初中未毕业就自动辍学,四处流浪。后来其父母后悔莫及,深感没有配合好学校老师尽职尽责教育好自己的女儿。实地采访,当地类似这样的初中生家庭有10﹪。

2、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因种种原因而离异,孩子将缺少家庭完整的爱,这无疑给孩子一个沉重的心灵打击。孩子由www.koomao.com于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心理阴影加重,性格孤僻。在校表现为沉默寡言,易伤感流泪,成绩一落千丈。据调查发现__年,初中有一个班级,47位学生,其中竟然有21位学生是来自破裂的家庭,听了那位初中班主任老师的讲述,当时我很震惊,深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责任的重大,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给这部分孩子父母般的温暖、关爱,及时抚摸他们心灵中的创伤。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位即将毕业的初中女生给我的印象特深,在要临近中考时,得到父母离婚的消息后,整天以泪洗脸,茶饭不思,学习成绩退步很快。在班主任老师的安慰、开导之下,她的情绪才稍为有些平静。当地离婚率达到了1__﹪,给孩了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爱贪玩,赌博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__中学的主要生源来自国营农场企业单位的家庭。农场家庭每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孩子,家庭生活还算富裕。家长的娱乐方式,除了看电视外,大部分家长都贪玩,寻求刺激性的娱乐方式——赌博。赌博方式种类繁多,其中打麻将、玩牌机的人最多。平时及双休日,孩子在家无人管,时间长了,孩子耳濡目染,也模仿大人外出找同伴玩起赌博性的游戏来,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抽烟、喝酒无师自通,。恶习染上,道德品质败坏,据我调查,当地家长以赌博为娱乐方式的竟有80﹪。

4、家庭的过分宠给爱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农场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视子女为家庭精神支柱,老人视子孙如掌上明珠。孩子从小在蜜糖中长大,到了初中,孩子的思想、心理、生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给孩子养成懒惰的思想,对长辈、老师、同学没有礼貌,自私心理较为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集体劳动时袖手旁观,拈轻怕重,只知道一味地向别人索取不会回报。有一位初二的班主任老师讲到,有一个学生到了星期五下午放学回家时,跟他借钱说是没有钱坐车回家,好心的班主任把钱借给他,奇怪的是钱不见还,每个星期五的下午都陆续有学生向他借回家的路费钱,而且其他同学也未见还钱。这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怀疑,这所谓的路费钱肯定是学生另有其它用。这是一个教肓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家庭的过分宠爱,只会给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带来不良的影响。象这样溺爱孩子的家庭据我调查了解大概有1__﹪

5、网络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网络游戏很吸引人,许多孩子一旦接触了网络游戏就爱不释手。网络世界是一个虚似、神奇的世界,游戏中有的内容不健康,幻想、离奇刺激性的东西太多,孩子迷上网络游戏会忘记吃饭,忘记做作业,忘记睡觉,通宵达旦地玩,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孩子一谈到网络游戏就兴趣十足,一谈到学习就萎靡不振。网络游戏害了许多花季般的青少年。有的孩子竟把网络中的游戏当真,模拟网络中的游戏,敢去跳高楼,小小的年纪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迷恋网络游戏,课堂老师讲的许多进步思想,他也无心听进去,一有时间就钻到网吧室,上网的费用没有了,就去偷,去抢。据我走访调查,中小学爱玩网络游戏10个学生中有8个都爱。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__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近年来,中央又围绕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实践活动,力求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向前进。

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中央、省、市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发【__】8号),8年来,按照“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与时俱进、创造特色”的思路,注重开拓创新,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狠抓任务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顺利开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了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__县共有学校 302 所,学生129813人。其中,小学239所,在学生86723人;初中 58所,在校生30127人;高中4所,在校生12418人;职高1所545人。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年常抓不懈、精益求精。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分解》、《关于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出台了《关于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__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督导、抽查等多种形式有效推进活动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开创了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营造氛围。

活动过程中,各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以“体验亲情”、“和谐校园”、“爱心奉献”为重点,在学生中长期组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一是提高思想境界。通过在家庭、学校、社区开展经常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体验亲情中净化心灵、在互助友爱中提升境界、在奉献社会中陶冶情操,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标语、班团队会等进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文明礼仪等的宣传,营造活动氛围。及时宣传活动的进展情况,宣传学校未成年人精神面貌出现的新变化,宣传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在我县营造了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氛围。三是注重典型引路。各学校十分注重树立身边的典型,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开展评选美德少年、十星少年等活动,以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和带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开展,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影响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主题、新方向。

(二)创新活动 扎实推进。

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性,使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努力挖掘整合现有德育资源,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利用更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载体,形成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一是开展“美德校园”活动。通过给学校提一条建议,做一件好事,出一期小报等多种方式,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充满健康、快乐、和谐、安全的良好氛围。开展“五个一”、“五个进”活动,确保道德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五个一”,即利用国旗下讲话做一次道德主题教育;在每个教室张贴一张道德座右铭;每个班级举办一次道德专题班会活动;每个学生完成道德主题手抄报一份;每班出版一期道德主题的黑板报。“五个进”,即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教育进班级、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进活动,从而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是开展“感恩父母”亲情体验活动。做一件孝敬父母或长辈的事。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开展“我为长辈做一件事”(例如:帮父母洗碗、扫地、浇花、送父母自制小礼物等)、“和父母说句贴心话”、“我请父母讲一件过去的事”“我当一天家”等活动,参与家庭生活,(帮父母收拾房间,在父母的指导下买菜做饭,安排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父母或长辈的辛劳,培养热爱劳动、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广大未成年人的孝敬感恩的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谐。将这一活动拓展到为邻居、为社区的长辈做一件好事,促进了争做小小志愿者、争当小雷锋活动的开展。

三是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道德教育。带领学生积极地参观、实践、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根据广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公共卫生清洁行动,对乱扔垃圾、乱摆车辆、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感化。通过编唱歌谣,开展主题班(团)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主动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结合“六个一”的要求(即: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培养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养成一个出行习惯)紧扣“我爱我家、绿色行动”这一中心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动员学生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树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开展了做“爱心小天使”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空巢老人家庭为孤寡患病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提供服务,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送温暖、献爱心”、“学生之间结对子互帮互助”等活动,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和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培养学生真诚交往、真心关怀、传递爱心、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品质。开展了“纠正一次不文明的行为,养成一个文明出行习惯”活动。结合学习遵守中小学生行为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观赛等知识。引导学生寻找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文明陋习或自己身上一个不文明习惯,纠正不文明行为,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文明礼貌素质,争当文明小使者。

(三)完善制度 建立机制

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区的平台作用,努力形成长期、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一是以学校为平台。各学校把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以家长为补充。发动家长言传身教,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三是以社区为延伸。发动社区积极行动起来,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寒暑假期间,为未成年人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了使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四、基本经验

(一)坚持德育教育为先,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以“师德师能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将师德教育融入到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中。以“养成教育建设”为主线,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以“艺术教育建设”为主线,创建以艺术为特色的现代化校园,开展学生个人才艺比赛、音乐、舞蹈、书画、表演等文艺汇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以“安全法制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增强了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法制意识。此外,各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障碍和阻挠。

(二)坚持综合整治,全面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网吧等经营场所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对各校园周边200米以内的娱乐场所、网吧、影吧等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整治,共检查网吧40余家,口袋书 __册,盗版教材 30余册。设立“五老”义务监督员,成立了“五老”志愿者网吧监督小组,起到了宣传员、信息员、巡查员、监督员的作用。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健康优良、奋发向上的上网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坚持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丰富创新活动载体。注重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清明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组织广大青少年祭扫烈士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教育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激发少年志气,使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四)坚持关爱留守、流浪儿童,继续加强扶贫救助工作力度。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任务,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家庭实际困难,开展了形式多样、贴近留守儿童的宣传教育活动。

(五)坚持“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平台,切实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互补作用。加强学校龙头作用,各中小学校利用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注重家庭教育,奠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建立家长学校50所。开展了评选“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优秀家长活动。

(六)坚持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社会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总结通报、促进工作,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科学管理考核到位,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精神文明工作主要内容,纳入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纳入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村镇创建考核验收的主要内容和指标之一。

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随着高新科技的广泛运用,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但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青少年犯罪、吸毒、辍学逐年增多,网络淫秽、暴力、黑恶势力也正在向未成年人渗透,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社会大环境与未成年人成长的小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是软件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硬件方面阵地资源缺乏,活动场所开放力度还不够,要将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加大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和使用的力度。

三是学校德育教育改革还需深化,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科任教师只管教学,缺乏通过课堂主渠道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师资队伍力量还有待加强,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四是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文体教育活动。此外,贫困家庭儿童因辍学影响了这些未成年人身心道德的健康成长。

建议:

一是针对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要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建立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做到这项工作始终有人抓、有人管,使这项工作长期开展下去。二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业。确保未成年人活动有阵地、有措施、有落实。促进进一步建立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切实将德育工作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四是建立完善关爱农村留守、流浪儿童机制,利用社区及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形成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局面。

关于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__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_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嘉兴市教育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组于6月份分别对三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有共发放问卷204份,100%回收,100%有效。问卷调查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能热爱祖国,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能积极向上,有健康的人生追求;三是能诚实守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四是能遵守公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五是能遵纪守法,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同时先后组织召开了学校领导、部分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的调查座谈会。 一、 问卷调查及座谈会情况综述 通过问卷调查及其调查座谈我们认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诚实守信、遵守公德、遵纪守法是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但小学生的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存在以下几方面较为突出的不足与问题: 1、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离主流价值 调查显示,当前部分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认识偏离主流价值。如有2%的学生认为身为中国人,无所谓自不自豪,有1%的同学认为身为中国人不自豪。而在向往的职业中,演艺界明星或体育明星比例最高,为21%;而在心目中的偶像一题中,选择歌星、影星的比例最高,为26%。 2、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 审美能力是衡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内在度量指标。一般而言,审美能力越强,其思想道德水准和境界越高。 调查显示,在孩子们平时主要看的电视节目,动画节目占了40%,平时主要看的书中,卡通漫画类也比较高,占了38%。然而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一方面处在长知识年龄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却比较冷漠,城市学生还好,占了却30%,而农村孩子只占了10%。 3、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发现,公交车上5%的学生对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视而不见;放学回到家,有4%的同学认为家务是家长的事,我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即可,有12%的同学在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帮忙。 4、情感荒漠化现象开始显现 调查显示,有3%的同学对父母感觉很烦,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20%的学生感到父母偶尔问问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还会说,问多了就会烦;有5%的学生校内外看到教师会假装没看见,低头走过。 5、责任感缺乏 调查发现,14%的学生在和同学发生冲突后,老师询问情况时会推卸责任;对待值日生工作上,有4%的同学很不情愿,尽量逃避,马虎了事,有11%的同学时常忘记,经别人提醒后才完成。当作业未完成时,有11%的同学视老师态度而定再说明原因,5%的学生会随便撒个谎应付了再说。公交车上发现有人行窃,有13%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 6、公共伦理素质亟待提升 调查显示,有16%的学生会闯红灯,其中10%的学生是有人走过去,他也走过去;有5%的学生是有交警在,就等绿灯亮了再走,交警不再就闯红灯;1%的同学不管红灯绿灯,都照走不误。又如在外出旅游,喝完的空饮料瓶和吃完的果壳,选择随手扔地上的同学有3%,选择有垃圾桶就扔垃圾桶,没有就扔地上的有25%。到图书馆借书后有16%的同学有时会忘了归还,经教师提醒才记起,有1%的同学总是忘了归还。 7、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 调查显示,27%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有2%的学生上网浏览不健康网站,16%的同学上网主要是聊天;6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查学习资料,3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制作电脑作品。有1%的同学经常出入网吧。 8、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显露。 调查发现,当有了烦恼,谁也不说,憋在心里的学生有15%;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快乐。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 1、 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爱和母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据统计,现在城市中每个班级中约有2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而农村家庭中离异家庭也在逐渐上升,现在每个班级中约有1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 2、家庭教育不当。有的父母采取高压、~和棍棒,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份溺爱,百依百顺,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问题。 3、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带来的新的家庭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失地后因为素质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再加上家庭本来的经济条件尚可,因此在拆迁赔偿中都赔到了多套房子,靠着承租房子的房租也能应付生活,因此一些家长索性就沉浸在牌桌舞场,对孩子疏于管教,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孩子面前往往灌输“我们家有好几套房子,够你一辈子化的了,读书成绩差点没有关系”的观念,这对孩子潜移默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 社会因素。 1、不良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着负面影响。有些影视多半属于武打格斗或带有~性质的帮派打斗,或谈情说爱,对小学生来说,由于情节曲折惊险,感情缠绵离奇,~老大威风凛凛,正适合他们的口味。 2、来自网吧、游戏机厅娱乐场所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自空能力差,加上部分网吧、游戏机厅经营者违规经营,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于上网、游戏、甚至通宵达旦。 3、校园周边各类商店违规经营现象十分普遍,引发学生畸形消费。 4、社会对不良少年帮教缺乏有效的办法。一些未成年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劳动改造够不上,学校教育没办法,最后导致越陷越深直至违法犯罪。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目标与学校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坡度”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大弊病。一方面制定得过高、过全、过空,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的德育目标使缺乏社会生活基础的学生难以做到。而面对过高的要求,也很容易培养这样一种学生,即在学校里能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出到社会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从而形成虚伪人格。另一方面制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的德育目

标,也使学生不能区分什么是道德要求和什么是道德追求,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 2、德育内容上人文教育的失落。 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目标上的过度理想化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化,而这集中体现在人文教育的失落上。小学阶段便把不具推广性的理想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后已”、“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当作德育的主要内容,而恰恰忽视了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3、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今天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一味的训导、灌输,过分地强调“外烁”,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的弊病,而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来落实德育目标。但是为看似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也存在着弊病: 一是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德育活动规划缺少横向整,往往各自为政,既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的局面,也没有发挥德育资源的最大效益。其次是学校德育活动缺少纵向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规划。德育活动规划缺少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认知能力、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的关注,往往随意性很大,容易跟随社会上的所谓“热点”、“中心”工作走,看似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知识,情感基础,甚至没有相应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故而效益极小。 二是德育活动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现行的德育体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动,往往是在教师、学校、家长与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人的、从上而下的、自外向内地单向地“组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加”的。这种“参加”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学生是“客体”、“旁观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忽视学生的道德愿望、意志和需要,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被动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动正是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缺乏责任感等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德育活动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德育活动往往囿于课堂,学校,而很少考虑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识和能力,很少考虑学生道德的社会性体验,学生即使有一些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也仅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问等一些比较形式化的活动,而鲜有机会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今天的学生知行脱节,“假性认知”现象突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所造成的。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 学校层面 (一)小学生人格化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也因此,小学生人格化习惯的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人格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以往学校过分注重技能化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弊病,技能化的习惯学生虽然也能使学生养成习惯,但学生往往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什么是人格化?就是发自真心的,真心诚意的。具体地说,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如何培养人格化习惯? 1、 良好习惯培养统摄在人格教育中,以健康人格的培养为指向制定学生行为习惯的基本规范。 2、 采用柔性外控机制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2)有效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积累 (3)目标明确的训练、强化 (4)细致而人性化的人格化好习惯评估方法 3、 努力培育自主内控机制引导学生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尊重学生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目标,决定养成方法。 (2)加强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规划、自主实践、自我控制。 (3)强调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 (4)注重学生对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二)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通过体验教育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得民族精神的真切感受,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少先队队礼的内涵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之中,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一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代,爱好和平的一代,勤劳勇敢的一代,自强不息的一代,富有朝气和激情的一代。重点可开展以“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了不起”系列活动,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三)“体验中的教育”——在实践中育人应成为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体验教育”。德育不能没有“体验”,首先因为道德素质必须经过内化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在特征,成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内化必须在反复的体验中才能形成。其次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展的特别时期,由于人生的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中的教育”有以下两种操作思路: 1、“小课题研究”少先队系列主题探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到社会上做调查,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上网、到图书馆、书店找阅资料,和老师、同学、家长讨论问题,自已寻求如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实实在在地承担责任,实实在在地动手动脑,实实在在地合作解决问题。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留下认识的痕迹,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学

着去理解“德”的规范,体会“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规范,内化“德”的准则,多次的实践,反复的体验,使孩子逐步养成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 2、“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以社会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亲身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各个方面,寻找一个“服务岗位”,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 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或“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与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老师为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担任“小小辅导员”、“一日校长”、“一日校工”等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行的道理,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社区服务作为“岗位”,担任“社区志愿者”、“小交警”等角色,体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合格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合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质。 在大自然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爱护大自然作为“岗位”,担当“环保小卫士”、“环保宣传员”、“废旧电池回收员”等角色,体验动植物观察、水文气象调查、生态环境 评估、回收可再利用资源等,获得自然界和谐与美好的真实感受,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养成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品质,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本领。 (四)系列化的主题德育活动的开展应为成小学德育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容易跟着社会“热点”、“中心”走的弊病,系列化德育活动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将由大队部组织开展的少先队大中队活动与校教导处、文艺组、体育组、科技组、信息技术中心等组织开展的蕴含丰富德育因素的文化活动整合起来,将校内和校外的活动整合起来,形成有德育主题引导下的几大板块的系列化活动体系,既使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外延上有了拓展,也避免了过去德育活动与其他活动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状态,避免了德育工作只是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的局面,以此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的崭新模式。其次是对每一板块的德育活动根据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依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形成自身的系列。活动规划既考虑到不同的教育阶段有适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相对独立的德育活动,又考虑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从而避免了过去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孤立性,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倾向。而随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活动的不断深入,活动设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序列化地逐步提出新的要求,设计新的活动。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打基础,作铺垫,后面的活动巩固前面的活动,并又为更新的活动创造条件,这样前后连贯,使学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五)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应成为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英特网这一新新的事物已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网络的资源无限,点击无限,拓宽与探索无限,对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是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也犹如一柄双刃剑,在其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无处不在,我们不可能将孩子与网络隔绝,一味地 “堵”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会激起孩子的更强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使孩子流转于社会上的网吧而一发不可收拾。而青少年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一味的放任自流将更加危险。因此正确认识网络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各种挑战,帮助广大学生和家长找到行之有效的驾驭网络之道,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是信息时代带给学校德育的一个新课题。作为学校应充分挖掘、开拓学校在现代教育 技术上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孩子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主要的实施策略有: 1、挖掘学校现有资源,成立“红领巾网校”,以此为主阵地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的活动环境。 2、 “雏鹰电脑节”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电脑网络活动 3、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为基点,构建渗透于学科教学的网络文明应用环境。 4 、 “家校协同”为着力点,构建网络文明的社会大环境。 ? 家庭层面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 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道德品质。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家长努力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评

价。 (三)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育人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1、 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气氛。 2、 畅通家校渠道,尤其加强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新形式的研究。 ? 社会层面 我们在注意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时,更需要对整个社会(区)这一少年儿童成长与学习的隐性环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主要可以从二方面入手:改善青少年成长的媒介环境、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 (一)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媒介环境 1、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发挥媒介对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 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总体上说,要根据当代少年儿童发展需求来设计媒介内容,并重点考虑如何使少年儿童能获得更多的发展他们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的资源。 (1)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加强执法,以法律手段来净化少年儿童所接收的媒介内容。 (2)积极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介节目与内容。 (3)加强媒介及媒介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建设。媒介应为少年儿童树立起有利于其成长与发展的、符合社会未来方向的多元化榜样,而不是像目前一样,媒介几乎造就了一个没有榜样的时代,或者造就了一个只有歌星、影星和英雄的时代。 (4)还需要改善少年儿童对媒介的参与:①要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在表达自己意见时成为主角,鼓励少年儿童说出他们真正的意见,不要将成人意见强加给少年儿童,使之成为成人“操纵”的对象;②建立一个较完善的机制来专门进行少年儿童的受众调查及处理、回复少年儿童来信,以保障大多数儿童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媒介产品的意见;③注意平衡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利用媒介发表言论的机会;④借鉴国外经验,在评审少年儿童产品或制定有关少年儿童媒介政策时,成立少年儿童评审团或有计划地听取少年儿童的意见。总之,应该努力使儿童成为少年儿童媒介的真正主人。 2、制定少年儿童媒介保护的政策、法律,完善少年儿童媒介保护的技术 (1)政策上。对有益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与此相应的是对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治。 (2)法律法规上。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工作,以尽可能为少年儿童的媒体保护提供相对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的与少年儿童媒介保护有关的规章主要有等等有十多种。但是从以上有关的保护性措施来看,主要还停留在部门性规章上,而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内容。因此,尚须在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及时地把对少年儿童媒介保护方面的已成熟的做法纳入立法与司法程序;二是积极研究信息传播、文化市场、信息交往的跨地区和跨国际性,以及少年儿童自身的发展变化,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前对少年儿童的媒介保护进行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执法本身是法律发挥实际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依法保护少年儿童不受媒体不良信息的侵害,预防青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 (3)技术上。如开发相应的商业软件,限制未成年人的邮件通讯对象和网上聊天对象、设定能够访问的站点、限定上网时间、对浏览器进行实时监控,拦截网址和过滤内容,可自动升级反黄数据库等。 (二)、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1)从社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构建一个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人格塑造的良好社区文化环境。 ①从社区物质文化建设来说,要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复合型的活动和发展空间。既有适合儿童嬉戏、玩耍的公共体育场所,也可适当建一些劳动基地,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欢乐,更应有文化设施,如社区纪念馆、社区标志、图书馆、阅览室等。 ②就社区制度文化建设来说,应为儿童构筑一个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秩序井然的规则体系。首先要创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组织。如社区教育委员会,可由社区成员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代表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共同组成,协调社区儿童教育事宜,管理社区内的各种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规划和落实各种具体的教育措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法律和规章制度,如社区代表会议制度、社区成员民主政治参与制度、社区教育制度、文化和娱乐设施管理制度、媒介传播制度、影视游戏分级制度等。 ③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要承担起双重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一方面要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一个多样化的精神家园,以满足儿童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形成有效的导向机制,帮助孩子们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去鉴别、选择,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所以,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注意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引导和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另外,社区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对儿童进行文化教育。 (2)构建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监护和支持系统。一是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儿童事务所(中心)。在城市可以作为社区行政机构的一个组织部门。中心有心理咨询机构、学习辅导机构、成长环境欠缺或流浪的少年儿童支持机构、流动少年儿童支持机构、失足少年儿童矫正和救助机构以及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研究机构等。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可以由社会知名人士、学者和社会志愿者(如离退休干部与教师、各级职能部门的干部和具有法律、教育、社会、伦理、心理、美学等学科知识的热心人士)组成。要设一定量的专职人员,大部分可以聘请兼职人员,要注意吸收大学生和青年充实力量。二是建立专门的问题少年儿童预防和矫正机构,以完善少年儿童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制度,使少年帮教、矫治工作落到实处,使失足的违法犯罪少年走好人生之路。这种矫正教育,是对被矫正少年进行特殊教育辅导、特殊关心帮助的一种社会教育福利。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社会公益性组织等非政府组织设立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

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报告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学校教育则是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我校自接到关工委的问卷调查后,组织德育处及心理健康教师对此项工作认真深入的开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反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学生240余名,教职员工50名,无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二、具体调查反馈

通过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和学生直接接触并对其进行教育的人员的谈话,对个别学生进行电话家访和到家中家访(注:要有选择性的,如各班问题突出学生、及家庭困难等电话采访10名,家访10名)从在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和在学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难点和热点问题是什么这两个主要问题展开,通过与教师谈话家访,就以上两个问题总结如下:

一、在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1、家庭教育的失调,尤其是家庭残缺、家庭矛盾等。(我校八年级学生阿某,女,孤儿,由姨妈抚养,该生行为自由散漫、对师长毫无礼貌。八年级学生帕某,男生,该生是一位典型的问题学生,曾在教师上课时,在教室座位后排尿尿,该生的父亲无固定职业,整天就是打牌、喝酒。还有许多学生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2、家长、老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四年级学生伊某,男生,曾在教室和任课教师对骂,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和教师对骂并且说出一些与年龄不符的话,通过调查,事情的原委是该生上课说话,教师劝阻几次无效,教师说了一些过激的话语,最终导致师生起争执。)

3、网吧、动漫城等不健康消费的影响(文化市场的整治亟待加强,特别是网吧、游戏机室等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大,已成为一大社会热点问题。)

二、在学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难点和热点问题是什么?

1、逆反心理

2、网络成瘾

3、没有目标和理想(我校学生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目标理想,在我校的理想主题班团会上,学生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说起)

4、手机控(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手机,每个班都有2名左右的学生上课玩手机,有学生还在上课时给教师qq留言,教师找其谈话、叫家长、没收手机收效甚微。)

总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重道远,应当引起家长、教师、学校、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第2篇 道德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网络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点:

1、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35.7%的同学每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42.6%的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陌生,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特别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2、大学生中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一些大一的学生也承认,在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在他们的意识中,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但是事实上,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同学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尔写论文,甚至是直到交作业时,才到网上找找。调查表明,上网聊天的占34%,上网玩游戏的占28%,上网查资料的占38%。也就是说,有62%的学生在网络里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2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

三、“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大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总是屡禁不止,并且成人网站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一些黄色甚至反动的网站也接近着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四、网络文明不理想

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4%,由此可见,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有86%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文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或是有必要的。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在网络里要用文明语言是大学生必备的网络道德,由此可见大学生仍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

五、网络管理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使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而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但是,网络立法工作相对于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显得较为滞后,不能有效及时地阻止网络犯罪的发生。几乎所有的同学对公安机关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力度都不满意。

此次调查表明,在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网络道德的教育势在必行。为了引导大学生真正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遏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网德教育

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高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更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要切实把校园内的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和最佳载体,要让党旗在网上高高飘扬,让同学们在校园网上汲取更多的营养,要让校园网成为“____”的重要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阵地。

三、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

对黄色及其它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们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学生本人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总结

此次调查表明,网络道德的提出已势在必行。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们所预料不到又不愿看到的一面,尤其在新的事物还没有成熟时。网络就是这样!但是,不能怕狼而不养羊。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不利因素就否定网络本身。这是历史的发展所不能容忍的,是违反现代化前进规律的,更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学生所不应当做的。这次调查很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网络的欢迎和重视,即使网络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但网络的普及仍然是不可阻挡,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们包括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真正学会驾御网络,从网络中汲取营养。

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__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近年来,中央又围绕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实践活动,力求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向前进。

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中央、省、市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发【__】8号),8年来,按照“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与时俱进、创造特色”的思路,注重开拓创新,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狠抓任务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顺利开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了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__县共有学校 302 所,学生129813人。其中,小学239所,在学生86723人;初中 58所,在校生30127人;高中4所,在校生12418人;职高1所545人。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年常抓不懈、精益求精。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分解》、《关于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出台了《关于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__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督导、抽查等多种形式有效推进活动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开创了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营造氛围。

活动过程中,各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以“体验亲情”、“和谐校园”、“爱心奉献”为重点,在学生中长期组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一是提高思想境界。通过在家庭、学校、社区开展经常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体验亲情中净化心灵、在互助友爱中提升境界、在奉献社会中陶冶情操,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标语、班团队会等进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文明礼仪等的宣传,营造活动氛围。及时宣传活动的进展情况,宣传学校未成年人精神面貌出现的新变化,宣传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在我县营造了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氛围。三是注重典型引路。各学校十分注重树立身边的典型,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开展评选美德少年、十星少年等活动,以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和带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开展,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影响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主题、新方向。

(二)创新活动 扎实推进。

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性,使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努力挖掘整合现有德育资源,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利用更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载体,形成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一是开展“美德校园”活动。通过给学校提一条建议,做一件好事,出一期小报等多种方式,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充满健康、快乐、和谐、安全的良好氛围。开展“五个一”、“五个进”活动,确保道德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五个一”,即利用国旗下讲话做一次道德主题教育;在每个教室张贴一张道德座右铭;每个班级举办一次道德专题班会活动;每个学生完成道德主题手抄报一份;每班出版一期道德主题的黑板报。“五个进”,即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教育进班级、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进活动,从而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是开展“感恩父母”亲情体验活动。做一件孝敬父母或长辈的事。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开展“我为长辈做一件事”(例如:帮父母洗碗、扫地、浇花、送父母自制小礼物等)、“和父母说句贴心话”、“我请父母讲一件过去的事”“我当一天家”等活动,参与家庭生活,(帮父母收拾房间,在父母的指导下买菜做饭,安排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父母或长辈的辛劳,培养热爱劳动、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广大未成年人的孝敬感恩的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谐。将这一活动拓展到为邻居、为社区的长辈做一件好事,促进了争做小小志愿者、争当小雷锋活动的开展。

三是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道德教育。带领学生积极地参观、实践、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根据广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公共卫生清洁行动,对乱扔垃圾、乱摆车辆、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感化。通过编唱歌谣,开展主题班(团)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主动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结合“六个一”的要求(即: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培养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养成一个出行习惯)紧扣“我爱我家、绿色行动”这一中心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动员学生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树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开展了做“爱心小天使”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空巢老人家庭为孤寡患病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提供服务,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送温暖、献爱心”、“学生之间结对子互帮互助”等活动,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和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培养学生真诚交往、真心关怀、传递爱心、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品质。开展了“纠正一次不文明的行为,养成一个文明出行习惯”活动。结合学习遵守中小学生行为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观赛等知识。引导学生寻找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文明陋习或自己身上一个不文明习惯,纠正不文明行为,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文明礼貌素质,争当文明小使者。

(三)完善制度 建立机制

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区的平台作用,努力形成长期、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一是以学校为平台。各学校把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以家长为补充。发动家长言传身教,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三是以社区为延伸。发动社区积极行动起来,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寒暑假期间,为未成年人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了使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四、基本经验

(一)坚持德育教育为先,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以“师德师能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将师德教育融入到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中。以“养成教育建设”为主线,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以“艺术教育建设”为主线,创建以艺术为特色的现代化校园,开展学生个人才艺比赛、音乐、舞蹈、书画、表演等文艺汇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以“安全法制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增强了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法制意识。此外,各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障碍和阻挠。

(二)坚持综合整治,全面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网吧等经营场所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对各校园周边200米以内的娱乐场所、网吧、影吧等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整治,共检查网吧40余家,口袋书 __册,盗版教材 30余册。设立“五老”义务监督员,成立了“五老”志愿者网吧监督小组,起到了宣传员、信息员、巡查员、监督员的作用。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健康优良、奋发向上的上网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坚持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丰富创新活动载体。注重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清明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组织广大青少年祭扫烈士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教育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激发少年志气,使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四)坚持关爱留守、流浪儿童,继续加强扶贫救助工作力度。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任务,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家庭实际困难,开展了形式多样、贴近留守儿童的宣传教育活动。

(五)坚持“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平台,切实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互补作用。加强学校龙头作用,各中小学校利用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注重家庭教育,奠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建立家长学校50所。开展了评选“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优秀家长活动。

(六)坚持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社会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总结通报、促进工作,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科学管理考核到位,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精神文明工作主要内容,纳入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纳入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村镇创建考核验收的主要内容和指标之一。

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随着高新科技的广泛运用,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但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青少年犯罪、吸毒、辍学逐年增多,网络淫秽、暴力、黑恶势力也正在向未成年人渗透,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社会大环境与未成年人成长的小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是软件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硬件方面阵地资源缺乏,活动场所开放力度还不够,要将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加大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和使用的力度。

三是学校德育教育改革还需深化,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科任教师只管教学,缺乏通过课堂主渠道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师资队伍力量还有待加强,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四是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文体教育活动。此外,贫困家庭儿童因辍学影响了这些未成年人身心道德的健康成长。

建议:

一是针对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要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建立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做到这项工作始终有人抓、有人管,使这项工作长期开展下去。二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业。确保未成年人活动有阵地、有措施、有落实。促进进一步建立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切实将德育工作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四是建立完善关爱农村留守、流浪儿童机制,利用社区及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形成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局面。

大学生道德素质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何加强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修养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

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____”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在大学期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学模范、创先进,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

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对现实状况的真实了解,我们经过的仔细的调查。调查结果: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你认为这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这项调查中,62.5%的同学认为“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以便不落后于时”,18.25%的同学认为“应当为国家的兴盛和繁荣而努力学习”。在“你认为人生价值何在?”这项调查中,有50%的同学认为“看自己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有19%的同学认为“自我满足程度”,25%的同学却选上了“说不清楚”这一选项。

二、关心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有87.5%的同学通过新闻媒体、电视、报纸等方式了解社会问题,也有10%的同学选了“不关注社会问题”的选项。在“国际国内形式你最关心的问题”这项调查中,有50%的同学选择了“政治、军事形势”这一选项,有31.2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科技发展情况”,有12.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教育方面”。在“你认为目前中国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认为是“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的腐败现象”,有25%的同学认为是“诚信危机”,还有25%的同学认为是“道德失范”。

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爱好方面。

在“你比较感兴趣的社团组织”这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选择“由兴趣爱好方面组建的社团”,有31.25%的同学选择“老乡会之类的社团”,仅有25%的同学选择“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在“参加社团的目的是什么?”一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选择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知识,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有37.5%的同学选择了“作为面向社会,方便找工作的资本”。在“遇到困难你的表现”一项调查中,有96%的同学表示可以冷静面对困难。

四、其他方面

结果显示:在个人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有84%的同学可以以集体利益为重。在“你认为公共政治课的作用”这项调查中,有50%的人选择“指导人生”,有12.5%的同学认为“可以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但有19%的同学认为“没有什么明显作用”。在“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现状”这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先进,有知识,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有18.25%的同学认为“追求时尚,享受生活”,但是,有25%的同学认为是“混时间,混文凭”。

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有些模糊。

大部分学生了解自己的任务,清楚现在的社会竞争情况,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潜在的人生危机。

二、素质方面有所欠缺,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当代大学生,虽然有文化,有知识,但是我们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当今激烈的竞争,那就根本无法谈及为社会做贡献、无法达到社会以及老师家人对我们的期望。

三、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欠缺。

对党和共青团没有浓厚的兴趣,就很难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不能很好的响应国家的号召,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让当代大学生切身的参加和体验政治活动,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改变这些现状呢?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得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四化建设的重任呢?

但是,作为我们学生更应当从自身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白我们肩负的重担,应当明确我们的任务。我们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由于我国经济落后,教育投资相对于发达国家如杯水车薪,教育体制毕竟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进入大学教育的学生毕竟是经过激烈竞争的优胜者,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以题海战略为主,父母、老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良好的成绩所掩盖,这叫“以优遮百丑”,这样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没有负担放纵自己,长此以往就很危险,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们大学生自身反省,自我认识。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的事。在许多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掌握一些在社会竞争中生存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大学生应当多多树立模范形象,提高道德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等给人们的思想,来改善我们今天的大学思想教育。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非典”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白衣天使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应当向她们学习,实际上“非典”时期,她们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相当于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

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下,我们应当更好的响应国家的要求,应该更多的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增强我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给社会奉献我们微薄之力,为祖国的建设努力拼搏。

真正明白我们年轻人需要什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实施行动。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断奋斗、不断进取……同时也要不断的反思:我们年轻一代需要的是什么……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的背景和过程

在市文明办召开文明办主任会后,我县就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情况工作,对我县城关初中、寄宿中学、隽水寄宿小学、县实验小学、马港初中、程丰初中进行了摸底调查,从调查中显示,我县广大未成年人的身心素质基本状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流是健康的,他们的生活价值取向多元而务实,总体思想道德取向积极向上。

二、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一)好的方面

1.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调查表明,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占95%,对祖国受到外敌入侵,能主动报名参军的占70%,升国旗时感到无比自豪的占76%,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爱国热情,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勇于献身。上楼梯或上车不会抢先的占80%;用完东西会归位的占70%;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大声喧哗认为是不文明行为的占87%,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成效是明显的。

2.热爱学习,积极追求进步。绝大多数同学都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比较关心,认为对个人未来发展而言,知识和思想一样重要占79.3%;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为国家社会贡献的大小和人格是否高尚的占91%;认为学习压力大的占70.3%;认为青少年成才的关键是勤奋学习的占82%;认为人活着首先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占76.2%。可见认真学习,追求进步仍是当代青少年的主流写照。

3.尊敬师长,民主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老师的辛苦付出有深刻的感受,能体谅父母师长的不易,进而怀有刻苦学习、立志回报之心。但同时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父母师长的一些不适宜的做法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主要是希望父母师长不打骂孩子,不给孩子施加太多太大的压力,能保持一颗公正之心,不重男轻女,不嫌贫爱富,不爱优弃劣;希望能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发学、主动学、参与学、快乐学;希望能以伙伴和朋友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多交流、多沟通、多引导、多表扬、多激励”,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1.自理能力差。虽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十分响亮,但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调查中,70%的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功课升学,特别是通城这几年因为高考居全市之尾,部分家长的怨言较多。只有35%的学生在家常做家务,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衣服鞋袜带回家让妈妈洗; 76%的人认为教师布置作业太多,学生普遍感觉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另外课程安排紧等也是一些因素。

2.心理承受力差,态度冷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片面追求表扬鼓励学生,致使只能听好话,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绝大多数同学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愿找老师、家长倾诉,而乐于找同学或进行网络聊天,有的则找不到正常的发泄渠道,习惯于把问题和心事藏在心里,变得冷漠、孤僻、自闭。而有近58%的学生则将冷漠、叛逆理解为“酷”。

3.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上学带手机,家长是为了孩子安全、方便,可有的学生却迷恋网络短信,甚至有些不健康的内容,这不仅分散个人注意力,影响学习,还容易造成攀比心理,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另外,学生生日互相之间赠送精美礼品,甚至大摆酒席。可见,我们的学生艰苦朴素意识比较淡薄。同时,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不愿当“班干”,怕影响学习;有的学生轮到值日时晚到,怕把衣服弄脏,甚至逃避;有的学生在接受别人帮助后,没有丝毫的感恩思想。只是一味的追求索取,不知奉献。

4.认识不到位。44%的学生不相信网恋;45%的学生乐意参加义务劳动;38%的学生基本没有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54。2%的学生对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在时间上的自控力比较差;这些数是可怕的,更是让人担忧的。

5、迷恋网络游戏,因网络游戏造成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35%

三、做好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实践育人,深入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的活动

手拉手的活动是“大手拉小手,齐扬理想帆;小手拉大手,共创和谐美”,要做到一个家庭教育好一个孩子,辐射一群伙伴;一个孩子牵扯一个家庭,影响一片邻居。

(二)坚持文化育人,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的娱乐消费。

通过开展“三百红色经典”(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百部爱国主义教育歌曲、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竞赛活动,帮助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美丑、善恶;通过引导未成年人收看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在调查中发现,我县中小学生作完作业,闲暇之余更多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游玩、上网,我们建议结合社区建设,部门联合,整和老党员、老教师等社会资源,利用闲置校舍或结合新校舍开发,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三)坚持服务育人,积极推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

根据新形势下学生道德观念出现的新情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观念的新变化,科学把握现代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从语言行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理能力、感恩思想、爱护环境等方面明确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做。以小见大,从点滴做起,教育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要身体力行。调查中我们深切感觉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四)坚持组织育人,扩大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渠道。

建议教育局成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组织,负责对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检查、督导;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深入各个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校内加强学生会、团支部、少先队的建设与管理。对学生会、团支部、少先队的队伍建设要制定实施意见。从人员的配备原则、培训等方面作都要作出具体规定,旨在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要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1、增加财政对德育工作的专项投入。

中共中央、__《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落实德育专项投入,并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曲阜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财政收入即使困难,也要给全市的德育研究、德育培训、德育活动、德育考察、德育资料建设提供较充裕的经济支持。

2、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班主任专业化是现代社会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呼唤教育均衡化的需要,也是落实《若干意见》,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因此,通过分层次的班主任培训和教育实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发展班主任的教育专业能力是德育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议设立班主任专项的评优表彰机制,关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大幅度提高班主任的政策津贴。

3、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突破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虚拟世界”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不容低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宗教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往往通过音响制品、文艺作品、文化媒体和网格文化等虚拟的东西,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趋向。这些领域中黄、赌、毒、武打、枪战、~等情节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处事等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对黄、赌、毒的东西实行全社会的围追堵截。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方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社会诚信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影响不容低估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无信而立”;“言必信、行必果”;“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赶”等有益的格言,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视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发现在浓重的利益趋使下,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正在经济、政治、文化、人际关系中逐渐弱化和失缺。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第3篇 2023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网络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点:

1、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35.7%的同学每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42.6%的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陌生,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特别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2、大学生中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一些大一的学生也承认,在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在他们的意识中,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但是事实上,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同学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尔写论文,甚至是直到交作业时,才到网上找找。调查表明,上网聊天的占34%,上网玩游戏的占28%,上网查资料的占38%。也就是说,有62%的学生在网络里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2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

三、“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大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总是屡禁不止,并且成人网站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一些黄色甚至反动的网站也接近着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四、网络文明不理想

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4%,由此可见,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有86%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文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或是有必要的。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在网络里要用文明语言是大学生必备的网络道德,由此可见大学生仍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

五、网络管理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使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而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但是,网络立法工作相对于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显得较为滞后,不能有效及时地阻止网络犯罪的发生。几乎所有的同学对公安机关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力度都不满意。

此次调查表明,在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网络道德的教育势在必行。为了引导大学生真正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遏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网德教育

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高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更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要切实把校园内的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和最佳载体,要让党旗在网上高高飘扬,让同学们在校园网上汲取更多的营养,要让校园网成为“____”的重要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阵地。

三、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

对黄色及其它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们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学生本人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总结

此次调查表明,网络道德的提出已势在必行。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们所预料不到又不愿看到的一面,尤其在新的事物还没有成熟时。网络就是这样!但是,不能怕狼而不养羊。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不利因素就否定网络本身。这是历史的发展所不能容忍的,是违反现代化前进规律的,更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学生所不应当做的。这次调查很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网络的欢迎和重视,即使网络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但网络的普及仍然是不可阻挡,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们包括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真正学会驾御网络,从网络中汲取营养。

第4篇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治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治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35.7%的同学天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42.6%的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生疏,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非凡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第5篇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近期,区教委基教科对各直管学校、乡镇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动。调查在我区城乡12所小学,18所初中、5所高中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兴趣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区教委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一)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__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渐渐忘却了“传道”的责任。长期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育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情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希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16.7%,只有愿做知识分子的人数的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但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选。

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__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文明

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敞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十分有礼貌的行为。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处处展现着自己的道德素质,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顾女生等等。同学们都喜欢与有爱心,彬彬有礼,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欢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城市学生优于农村。

城市学生选择“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选项比例为49.4%,农村为20.4%,相差29个百分点;城市高中为48.2%,农村为38.5%,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基础文明水平与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孩子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学校环境都大大优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学校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可喜的是农村小学生不随地吐痰的比例已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文明的习惯需要长期的积淀,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3、初中生行为习惯最差。

“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小学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学生选择“能意识到,但做不到”或“认为做到做不到无所谓”的比例却远高于小学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释是:小学生听话,高中生已经懂事,初中学生最难管。诚然,初中正处于反叛与激变的关键年龄,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对师长的指令言听计从,而且还没有像高中生那样的自我修养意识,许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极不成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把奇装异服当作“美”,把污言秽语,不拘小节当作“酷”,初中生的违纪率,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率都要高于小学和高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小升初考试的废止,小学素质教育渐入正轨,小学生的基础文明习惯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集合(本次调查职高比例较小),诸多习惯差、学习也差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高中校门。因此,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初中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升学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实效性也大不如小学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关键年龄,此时的学生逐渐开始形成关于人生的最初的观念,行为习惯也渐渐定型,此时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只知给吃穿,别的都不问”的家长仅占2.7%,可见绝大多数家长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的家长人数极少。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占9.3%,这和大家的感觉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即便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许多学生还会感觉不满足,因此他们不会选择此选项;另一方面,说明溺爱型的家庭的确在逐渐减少。在大家的观念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溺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把独生子女们戏称为“小皇帝”、“小太阳”,以为他们是被惯坏的一代,事实上家长们只是在家务劳动方面有娇惯孩子的倾向,但在学习方面却从不马虎,要求之严,标准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长无法比拟的。“对孩子什么都管,让孩子受不了”的家长占12.6%,严苛型和溺爱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严苛的家庭还要稍高一些,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往的许多老百姓忙于生计,顾不上子女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将不断提高。74.3%的孩子认为家长“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爱孩子”,此选项比例最大。而且在被问及“遇到心理困惑习惯于求助于谁”时?6.8%的孩子会求助家长,高于求助老师的比例;在被问及“在你成长过程中受谁影响最大”时,58.5%的孩子认为家长的影响最大。当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多数接受过系统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较以前有很大进步。加上媒体、书刊和各类家长学校对家教知识的普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行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长对初中生管得最严。

如果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调查显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长的疼爱,如果把部分孩子“家丑不外扬”的心理考虑进去,这个比例还会升高,估计要达到3%左右。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心理。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和表现极差,而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十分敏感。许多人整晚混迹于网吧、游戏机厅之中,与社会青年相交结,拉帮结派,滋扰校园。很多孩子早早的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国家的《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明确规定了家长对孩子监护责任,但缺乏得力监督保证机制。社区、公安、民政等部门在法律上虽然对该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落实的情况很不好。通过司法程序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孩子的监护问题,但只有形成诉讼,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龄尚小,有几个能想到诉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长,法院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即使得到了执行仅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情感和教育上的问题。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虽小,如果把这个比例乘以长寿学生总数,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数。社会越发展,就越应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孩子就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忽略的一群。他们从小得不到社会的关怀,长大就有可能报复社会,这是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自我感觉

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只有62.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学生选择“一般”,还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幸福观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判断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据是,家庭条件是否优越,父母有没有本事挣钱,能否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家里每天省吃俭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没有意义。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调查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农村小学生中有4.5%的人愿意长大后当一名农民,农村初中学生中有93.8%的希望成为老板、机关工作者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只有0.3%的人愿意继续务农,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最大,遇到的困扰也最多。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69.4%,其中尤以农村小学生选择“幸福”的选项比例最高,占70%以上。可见,生活在清新自然的乡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们不必去赶场似的上各种特长班,去学钢琴、攻外语,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嬉戏,尽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56.2%,在三个年龄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谓的成长的烦恼,幸福感较低一方面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中考迅速增温,中考之热尤甚于高考,这使学生们小小年纪就感受到竞争的残酷,让这本就多事的年华又弥满了应试教育的阴云,很多孩子感到压抑,被学习逼得喘不过气。其实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仍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成长中造成困惑的较大问题依次为学习方面(36%)、人际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学业压力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主要表现在: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③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某中学有一学生在写过名为《童年无趣》的习作,马上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共鸣,“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休息日还不得不穿梭于各种补习班。我实在没有感受到人们常说的那种童年的快乐”。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这样说:“小学三年级时我数学考了100分,爸爸很高兴,那天晚上他郑重的对我说:‘孩子,好好努力!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这句话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在我心中压了五年。”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还有很多家长自己孩子的成绩作为相互攀比的内容,这都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负担。有一首校园民谣的歌词是这样说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的心态。

另外,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等。另外还有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如:青春期闭锁心理、早恋等。

(五)心理调节

1、更加孤独的一代。

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选择“把它闷在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不对外人说”的学生最多,占42.7%。人们时常把现在的孩子看成为“阳光少年”,以为他们活泼、开朗、外向、大方,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孤独。这是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电视占据了他们童年的大部分时间,从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独生子女的孤独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孤独的心灵仿佛潮湿的天气,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绪的重要土壤。学生们早早的把心灵封闭起来,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孩子们独立与个性的一种体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借助于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给孩子们多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教给他们自我调节的技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学生愿意将心中困惑与伙伴交流,尤其是关于娱乐问题以及与异性关系问题;有16.8%的同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只有4.4%的学生愿意同老师交流他的心事。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人说两年就是一个代沟,孩子与成人的思想差别很大,这是妨碍代际间交流的重要因素。有个学生说:“老师对我要求严,说了怕惹他们生气,说得不对怕受批评,说了没用不如不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和他们说;学校抓学习,没人听我说。”学生是否向教师和家长敞开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不讲心里话,教育工作无法开展,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而学生能否说心里话,关键取决于教师、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们也欣喜的看到,2%的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会求助心理咨询热线,如果用2%乘以学生的总人数,那将是个很大的数。这说明心理热线开通的确可以解决不少学生的问题,而且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新途径。

2、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

调查显示,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65.5%的人不愿向外人吐露心声;城市高中占45.1%,居第二位;农村高中第三,占44.1%,再其次是农村小学生、城市小学生,分别占37%和34.2%;而农村初中生选这一项的比例却最少,仅占30.1%。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大,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单元楼中,邻里之间很少沟通,节假日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城市环境虽好,文化娱乐场所虽多于农村,但可供中学生活动的场所却很少。据统计,多数初中生的闲暇时间用看电视来打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孩子用打游戏、上网来打发时间,他们更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和人交流,而不愿意面对面地与人交流。这种自我封闭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关注城市实践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反在农村,孩子上了中学,就被认为是大孩子了。他们开始担负一些家庭的责任,家长也会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乡村的居住环境更有利与小伙伴们的交往,他们的孤独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父母的学生,农村多于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城市多于农村。调查显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比例,城市各年龄段均高于农村;助于父母的学生比例,农村学生偏高。这说明农村学生的家庭观念稍强,城市学生的独立意识更突出。

3、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个年龄段的学生作纵向的比较,会发现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老师的比例基本相当,求助于父母的比例逐渐降低,求助于朋友的比例似乎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师、家长、和朋友在各年龄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们经常慨叹自己的十句话,不如小伙伴的一句话。光慨叹没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视对孩子交往的指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孩子正是因为交上了坏朋友才逐渐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长的架子,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作为教师和家长,为什么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师在孩子们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现实。

在被问及:“遇到困惑,你求助于何人时”,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老师,远低于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连小学生也是如此,这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在被问及“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选择老师的人数也在家长和朋友之后,教师的社会形象以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不断降低很值得大家认真反思。

从客观上讲,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书刊、电视、网络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走下圣坛,渐渐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等同于医疗、保险等行业的社会服务。近几年媒体又不断在教育收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个别老师的恶劣行为影射整个教育。这都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主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长期的自我封闭很容易让老师患上社会适应不良症,变得迂腐、守旧、迟钝。从大学校门中刚刚毕业,紧接着又走进了中小学的校门,几乎很少有机会和社会接触。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孩子们打交道,传道、授业、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学生们的请教。这样的工作氛围很容易让人自我满足,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当了先生就不再想当学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飞速变化,不经意间,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师就被抛到了时代的后面。南方某城曾进行过一次测试,测试的内容是社会上近年来出现的新科技--克隆技术、纳米科学、基因等等新名词,以及时事政治--国际、国内最新的热点问题。被测者是一所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和正在教他们的老师。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老师的成绩竟然远低于他们的学生。学高为师,老师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能令学生信服,是导致其影响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老师中存在着严重的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即便是传授知识,许多人也忽略了知识背后的人文意义,把它们肢解为知识点、练习题。陶行知曾说:“先生的任务是教人做人。”由是观之,“师道之不复,久矣”!第三,少数老师的确存在师德问题,以教谋私,开学店,体罚学生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治。教育的__与法制进程是大势所趋,规范教育行为的法规不断出台,尊重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家长和学生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教师因为师德问题而被处理的事件屡见报端。身正为范,老师的道德状况是决定他在学生心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六)兴趣爱好

1、阅读兴趣日趋多元化,学习方面的书籍仍是学生的首选。

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对武侠、言情小说的狂热,他们的阅读兴趣日趋多元化。调查显示,学生最爱看的还是学习方面的书。这是激烈的学业竞争所致,也是目前教辅类书籍如此畅销的原因。这个结果与老师们的感觉之间存在偏差。可见,学生们这样爱学习,教师还是不满意,也许在许多教师眼里学生装的脑子只能装满课本,天天只能想着学习,不允许任何东西占他们的内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画书,占30.1%。漫画的简洁、直观、视觉的冲击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学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内容多为武侠,科幻,校园爱情故事。内容平庸,格调不高,其间低级、庸俗、灰色,甚至略带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比比皆是,对武士的精神和校园恋情的宣传给青少年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漫画的流行也给教育者许多启示,为什么不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包装起来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体育类书刊,占17.3%。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关心的主要是新闻、逸闻、杂谈、时评等项内容,其中男生多爱看体育类的书报,女生多爱看娱乐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类明星们的懒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成为了一种时尚,犯小错误,缺乏纪律性,随便、懒惰不被视为谴责的对象,而被视为一种风度,一种美。爱读漫画和文体报刊的学生比例合计达47%,说明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耐心读大部头的书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领会的内容,他们阅读是快餐式的,把读书当娱乐,更喜欢短小、直观、轻松、愉快的内容。

喜爱武侠、言情小说的人虽然也占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几年那样人数众多。那些书太长,太费心思。金庸的小说和美国的大片、日本的漫画比起来,还显得太过优雅,不够刺激。琼瑶言情小说中描绘的浪漫情节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太老套,远没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鲜活。在金庸和琼瑶的作品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画和垃圾快餐中,学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差别。

小学生最爱看漫画,学习类的书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学,二者的比例就发生急剧的变化,读漫画书的人数从40.9%跌到21.5%,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则从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这种状况又有微小的变化,但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还是最多。孩子们对文化体育的关心却是与日俱增,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始终保持在12%左右。小学生不懂言情,初中生看此类书籍的人数最多,到了高中人数又略有回落。

3、农村学生迷武侠,城市学生爱文体。

调查可以看出,城市学生喜欢阅读问题类书刊的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城市信息畅通,许多市民都有读报的习惯,《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长寿文化》都有相当规模的读者群,许多孩子也有读报的习惯。学生最爱看的就是文化、体育的版面。农村学生信息相对闭塞,学生读报人数远小于城市,因而对文体新闻的关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们看武侠小说的人数比率较城市学生稍高。

4、网络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们相互间交流的平台。网络的使用以日渐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有助于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调查显示,我区已有近一半的学生经常接触网络,应该讲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这主要和长寿经济的发展有关,目前学生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比较高,家庭上网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长、老师对学生上网大多持否定态度,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谈起网络,马上就想到“游戏+聊天+色情”,媒体也经常“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其实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孩子接触网络并非坏事,关键看怎样引导孩子科学地使用它。对孩子玩电脑、上网,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有支持,又有约束。孩子特别渴求新知识,网络世界里也有许多知识在等待着他们去汲取。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长和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跨过“聊天+游戏”的坎,让他们在网络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5、多数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知识。

调查表明:32.6%的学生是为了查找资料、13.8%的是打游戏,12.7%是听歌,9.9%是因为好奇,9.4%是因为无聊,剩下的9.2是为了聊天交友。小学生查找资料的百分比大于高中的学生,初中生最低。打游戏的高中生人数要多于小学生,同样也是初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网听歌的比重也最大,初中生次之。从上述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网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一点,中小学生做的比成人好。网络在中小学生身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与高效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生的接纳、认可和喜爱。

7、相当比例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空间。

调查也发现,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具体的讲,目前网络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者,精彩的游戏内容,绚丽的游戏画面,生动的游戏音响,血腥的打斗场面,形形色色的游戏人物,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过“过关”、“升级”、“积分”等方式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们欲罢不能,渐渐成瘾。许多孩子因此而逃学、旷课、离家出走,彻夜泡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损害了健康。

“网络聊天”是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主要方式。与一般的社会交往相比,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虚拟性。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网络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弥补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结识很多朋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使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选择的余地很大。三是超时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无须甚至也无从考虑自身以及对方的年龄、学历、知识、社会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无拘束的交往。四是符号互动性。“网络流行语”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一位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mm”,闭口“美眉”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类似“网络流行语”的语言。中小学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谊,网络聊天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许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胁。有些青少年有意或无意闯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阵触目惊心的浏览之后,有的往往难以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识

1、法制、权利意识明显增强。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最多”,占40.9%。可见学生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选择“忍气吞声”的学生仅占2.8%(其中农村3.2%,城市2.5%),现在孩子的维权意识大大超过前人,用一位接受访谈的家长的话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一点亏也不愿意吃”。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愿意吃亏是一种进步,尤其在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节大小而决定”,这应当是一个很理智的答案。选择这一答案的比例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小学占26%,初中36.7%,高中43%。可见学生越大,考虑问题就越理智。

2、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选择“求助父母、老师”的比例仅占10.5%,在人们的观念里,学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求助与父母、老师是最正常的,但孩子们却选择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选择“不知道”的人数最少,仅占1.6%,这都是新一代学生独立与个性的充分体现。

3、近一成的学生选择以牙还牙

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现象,这说明以暴制暴的所谓“黑道原则”,还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学校,占领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开始“拜把子”,受人欺负之后,他们就不再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通过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决。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这种心理更加明显。同时,一些学生在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也往往会依赖“拜把子”后形成的团伙力量,变本加厉地在低年级同学身上寻找“补偿”:勒索他们的财物,向他们收“保护费”。受害的学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让暴力远离自己,反而会使暴力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进暴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八)两性交往

1、异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调查显示,城、乡初中生和乡村的高中生都把“异性交往过当”的底线放在“拥抱、亲吻”上,此项的选择率最高,分别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观点不同,有52.2%的人认为“有性行为”才算是异性交往过当。这一方面说明城市高中生受环境的影响,在异性交往的问题上表现的更为开放,不少同学的性意识已经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们,当老师、家长还在对孩子们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于怀时,孩子们的所思所为,可能已经早就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大家总觉得很多中学生早恋的报道、调查有些言过其实,也有人认为那是开放的大城市才会出现的事情,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陆地区,我们的性教育通过生物课的几节生理卫生课应该可以解决问题,虽然也有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女生课堂这样的形式作过一些这方面的探索,但推广的范围和重视程度都很有限。

在调查中大多数同学把自己周围异性交往过密或过当的比例定在2%-5%之间,这个比例看上去并不高,仔细算一算呢?以一个班50人计,大概每班有5-6个人有异性交往过当的问题,他们到底过当到什么程度?在这些孩子中又有几个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关知识?出现紧急情况时他们知道如何避免可?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2、对异性交往过当的看法

在对周围同学出现异性交往过当或过密的现象时,半数左右的孩子都选择“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这在不同年龄(初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乡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这道题无疑反映出学生比较健康的心态,赞成正常的、有分寸的异性交往,这本来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是出现了差异:在人数第二的选项中,城市孩子(初中21.8%高中21.7%)认为“那是别人的自由,与我无关”,农村孩子更多则选择“不赞同,认为是不对的”。这道题的统计结果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识强,对别人的关心少,有的孩子对别人的事情从来不放在心上,农村孩子的还是受到学校的正面教育的影响较大,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异性交往过密还是持排斥和反对的态度。

这种不同就要求进行青春期教育时,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城市的孩子,传授的内容不妨更科学、更直观些。要让他们知道,青春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美好的一页,过好自己的青春成长期,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样既会为一生留下美好的记忆,也会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础。而对乡村的同学,教育的方法则要讲究一些策略,不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一些农村学生的问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兴趣”等答案,甚至在问到“你认为如何在学校进行性教育?”时,有个学生气愤的回答:“没必要!我也没时间回答这个无聊的问题!”可想而知,如果单刀直入的开展“性教育”,有很多学生恐怕还没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识的来源

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学生们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来自网络或其他的一些非正当的渠道,结果依次是:从课本中(37.8%),从电视上(26.5%),与朋友、同学交流中(19.8%),从小说中(8.6%),从网络上(7.5%)。可见,不管周围的信息渠道多么畅通,孩子们可以通过多少种方式去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归根到底,相当数量的同学最信任的还是课本。该给学生什么样的课本?该传授他们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去组织这样的教与学?老师自己的心态如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学生的基本评价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许多人是独生子女(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使他们形成了与以往中小学学生显著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道德面貌如何?究竟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一直是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的话题。

1、我们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政治、经济生活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改革开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思想更加活跃;法制的健全,__的进程,唤醒了人们的自主意识。既然大家承认这一切都是发展进步的,那么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中最敏感的一群,作为时代精神最紧密的追随者,他们的思想、道德面貌也应该是进步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调查显示,当代中小学生就整体而言,其素质已超过前人。他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甚至心理品质方面都明显的区别于他们的父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这些积极评价是本次调查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1)爱祖国,对党有朴素感情

(2)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明修养。

(3)具有良好的生存观和自我表现、自我保护的意识。

(4)有较强烈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5)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头脑和消费观念

(6)__法制意识、平等维权观念和对社会不良现象嫉恶如仇的态度都超过了前辈。

虽然社会和教育都对青少年有许多非议,但我们认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仅仅反映了两代人之间的认识差异,这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作用?即人们很容易把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征或自己的某些想法归属到学生身上,从而产生认识的偏差。实际上在社会变革日速,多元化日彰的今天,教师与学生的差异很大,在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尤为明显,学生大多把人生价值定位于自我完善,而教师却大多认为学生把人生价值定位于建设自己的小环境上。调查表明,教师一般并不象自己想象的那样了解学生。人们的负面猜测多数是个人主观的臆断,或者是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其实并没有数据上的支持。这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刻板印象,例如在访谈中发现,老师们往往认为学生阅读的书籍多为武侠言情类的小说,但调查显示学生最爱读的还是学习类书籍,事实证明,大家低估了学生的上进心。因此不能仅仅以成人的看法作为评判青少年道德面貌的依据。况且由成人社会去评价新生代,这种做法本身就存在问题。成人的判断标准仅仅属于他们的时代,而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道德判断标准。因此大家对孩子们的种种看不惯,可能不反映孩子的道德问题,也许是教育者自己老了。

2、在肯定学生积极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调查可以看出,

(1)学生的现代文明修养在进步,但传统文明修养在弱化。传统文化中一些美好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在新生事物面前和追求新颖时尚的青少年心中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强。

(2)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利益多元,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学校的主流教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良的家庭教养的负面影响下使得学生时时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许多学生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双重人格,形成了孤独、偏激、情绪不稳定的个性心理。

(3)激烈的升学竞争、就业竞争、生存竞争强化了学生对个人利益的片面关注。学生比较重视依法对自己权益的保护但较少体现依法对他人、集体权利的维护,普遍存在着集体意识、大局观念淡漠的问题,比较多地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许多学生分不清楚自我发展和完善与自我中心的区别,行为更多地来源于个人的功利趋动。

三、几点建议

1、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教育的氛围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政府要对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监管,要在社区中加大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建设,要鼓励兴办民间的旨在培养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对各种问题学生进行帮助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和进行各种教育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倾向,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阴云,在愉悦宽松的环境中自然的成长。

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无一不在表明党和国家的一种决心--教育要转轨,必需从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中走出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的发展。可实际情况是,智育一家独大,学业负担并未减轻,加班加点屡禁不止,德育只能在夹缝中坚难的生存。今天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辛苦。所有的新观念、新思想对他们来讲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身在其中的校长和老师们总是在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己啊!其实身不由已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太功利了!学校当以育人为本,育人当以立德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质,是教育最要根本、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务。

3、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德育应该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识、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目标是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认真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渗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对自己的理念、内容、方式、手段进行反思,从时代特征出发,努力弘扬主旋律,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发展需求出发,努力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学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养,高度重视教师对学生影响力正在降低的问题,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师德状况,提高业务水平,改善教育行为,用丰富、美好、高尚的优秀文化去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4、现阶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几个具体工作。

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对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讲小道理,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共产主主义的理想与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没有科学的信仰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

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内化为稳定的信念并在时时处处体现出一个现代文明人的精神与气质。

要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群体的教育。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会从此呈现另外的景观。同时,问题学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们自己最痛苦,最需要关怀与帮助。问题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表现对校园的秩序,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

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调查显示,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敏感脆弱是当今学生的三大弱点。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形成正确而又现实的劳动观念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道德、性道德的教育虽然刚刚为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如果不以负责的态度去落实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掉入成长的陷阱。

5、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以坦诚、务实、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新时期中小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对学生状况的调查应当经常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教育者应当更加虚心,对学生思想中的新动态,要报有宽容的态度。在新的教育氛围里,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评判者,而是新旧道德对话中的一方,而胜利永远属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新道德的缔造者。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并不意味这悲哀,在师生双方的矛盾斗争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教育也就发展了。

关于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__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_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嘉兴市教育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组于6月份分别对三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有共发放问卷204份,100%回收,100%有效。问卷调查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能热爱祖国,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能积极向上,有健康的人生追求;三是能诚实守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四是能遵守公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五是能遵纪守法,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同时先后组织召开了学校领导、部分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的调查座谈会。 一、 问卷调查及座谈会情况综述 通过问卷调查及其调查座谈我们认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诚实守信、遵守公德、遵纪守法是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但小学生的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存在以下几方面较为突出的不足与问题: 1、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离主流价值 调查显示,当前部分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认识偏离主流价值。如有2%的学生认为身为中国人,无所谓自不自豪,有1%的同学认为身为中国人不自豪。而在向往的职业中,演艺界明星或体育明星比例最高,为21%;而在心目中的偶像一题中,选择歌星、影星的比例最高,为26%。 2、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 审美能力是衡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内在度量指标。一般而言,审美能力越强,其思想道德水准和境界越高。 调查显示,在孩子们平时主要看的电视节目,动画节目占了40%,平时主要看的书中,卡通漫画类也比较高,占了38%。然而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一方面处在长知识年龄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却比较冷漠,城市学生还好,占了却30%,而农村孩子只占了10%。 3、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发现,公交车上5%的学生对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视而不见;放学回到家,有4%的同学认为家务是家长的事,我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即可,有12%的同学在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帮忙。 4、情感荒漠化现象开始显现 调查显示,有3%的同学对父母感觉很烦,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20%的学生感到父母偶尔问问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还会说,问多了就会烦;有5%的学生校内外看到教师会假装没看见,低头走过。 5、责任感缺乏 调查发现,14%的学生在和同学发生冲突后,老师询问情况时会推卸责任;对待值日生工作上,有4%的同学很不情愿,尽量逃避,马虎了事,有11%的同学时常忘记,经别人提醒后才完成。当作业未完成时,有11%的同学视老师态度而定再说明原因,5%的学生会随便撒个谎应付了再说。公交车上发现有人行窃,有13%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 6、公共伦理素质亟待提升 调查显示,有16%的学生会闯红灯,其中10%的学生是有人走过去,他也走过去;有5%的学生是有交警在,就等绿灯亮了再走,交警不再就闯红灯;1%的同学不管红灯绿灯,都照走不误。又如在外出旅游,喝完的空饮料瓶和吃完的果壳,选择随手扔地上的同学有3%,选择有垃圾桶就扔垃圾桶,没有就扔地上的有25%。到图书馆借书后有16%的同学有时会忘了归还,经教师提醒才记起,有1%的同学总是忘了归还。 7、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 调查显示,27%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有2%的学生上网浏览不健康网站,16%的同学上网主要是聊天;6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查学习资料,3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制作电脑作品。有1%的同学经常出入网吧。 8、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显露。 调查发现,当有了烦恼,谁也不说,憋在心里的学生有15%;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快乐。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 1、 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爱和母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据统计,现在城市中每个班级中约有2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而农村家庭中离异家庭也在逐渐上升,现在每个班级中约有1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 2、家庭教育不当。有的父母采取高压、~和棍棒,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份溺爱,百依百顺,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问题。 3、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带来的新的家庭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失地后因为素质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再加上家庭本来的经济条件尚可,因此在拆迁赔偿中都赔到了多套房子,靠着承租房子的房租也能应付生活,因此一些家长索性就沉浸在牌桌舞场,对孩子疏于管教,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孩子面前往往灌输“我们家有好几套房子,够你一辈子化的了,读书成绩差点没有关系”的观念,这对孩子潜移默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 社会因素。 1、不良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着负面影响。有些影视多半属于武打格斗或带有~性质的帮派打斗,或谈情说爱,对小学生来说,由于情节曲折惊险,感情缠绵离奇,~老大威风凛凛,正适合他们的口味。 2、来自网吧、游戏机厅娱乐场所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自空能力差,加上部分网吧、游戏机厅经营者违规经营,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于上网、游戏、甚至通宵达旦。 3、校园周边各类商店违规经营现象十分普遍,引发学生畸形消费。 4、社会对不良少年帮教缺乏有效的办法。一些未成年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劳动改造够不上,学校教育没办法,最后导致越陷越深直至违法犯罪。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目标与学校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坡度”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大弊病。一方面制定得过高、过全、过空,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的德育目标使缺乏社会生活基础的学生难以做到。而面对过高的要求,也很容易培养这样一种学生,即在学校里能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出到社会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从而形成虚伪人格。另一方面制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的德育目

标,也使学生不能区分什么是道德要求和什么是道德追求,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 2、德育内容上人文教育的失落。 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目标上的过度理想化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化,而这集中体现在人文教育的失落上。小学阶段便把不具推广性的理想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后已”、“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当作德育的主要内容,而恰恰忽视了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3、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今天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一味的训导、灌输,过分地强调“外烁”,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的弊病,而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来落实德育目标。但是为看似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也存在着弊病: 一是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德育活动规划缺少横向整,往往各自为政,既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的局面,也没有发挥德育资源的最大效益。其次是学校德育活动缺少纵向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规划。德育活动规划缺少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认知能力、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的关注,往往随意性很大,容易跟随社会上的所谓“热点”、“中心”工作走,看似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知识,情感基础,甚至没有相应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故而效益极小。 二是德育活动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现行的德育体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动,往往是在教师、学校、家长与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人的、从上而下的、自外向内地单向地“组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加”的。这种“参加”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学生是“客体”、“旁观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忽视学生的道德愿望、意志和需要,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被动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动正是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缺乏责任感等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德育活动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德育活动往往囿于课堂,学校,而很少考虑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识和能力,很少考虑学生道德的社会性体验,学生即使有一些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也仅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问等一些比较形式化的活动,而鲜有机会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今天的学生知行脱节,“假性认知”现象突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所造成的。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 学校层面 (一)小学生人格化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也因此,小学生人格化习惯的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人格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以往学校过分注重技能化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弊病,技能化的习惯学生虽然也能使学生养成习惯,但学生往往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什么是人格化?就是发自真心的,真心诚意的。具体地说,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如何培养人格化习惯? 1、 良好习惯培养统摄在人格教育中,以健康人格的培养为指向制定学生行为习惯的基本规范。 2、 采用柔性外控机制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2)有效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积累 (3)目标明确的训练、强化 (4)细致而人性化的人格化好习惯评估方法 3、 努力培育自主内控机制引导学生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尊重学生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目标,决定养成方法。 (2)加强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规划、自主实践、自我控制。 (3)强调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 (4)注重学生对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二)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通过体验教育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得民族精神的真切感受,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少先队队礼的内涵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之中,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一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代,爱好和平的一代,勤劳勇敢的一代,自强不息的一代,富有朝气和激情的一代。重点可开展以“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了不起”系列活动,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三)“体验中的教育”——在实践中育人应成为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体验教育”。德育不能没有“体验”,首先因为道德素质必须经过内化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在特征,成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内化必须在反复的体验中才能形成。其次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展的特别时期,由于人生的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中的教育”有以下两种操作思路: 1、“小课题研究”少先队系列主题探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到社会上做调查,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上网、到图书馆、书店找阅资料,和老师、同学、家长讨论问题,自已寻求如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实实在在地承担责任,实实在在地动手动脑,实实在在地合作解决问题。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留下认识的痕迹,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学

着去理解“德”的规范,体会“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规范,内化“德”的准则,多次的实践,反复的体验,使孩子逐步养成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 2、“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以社会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亲身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各个方面,寻找一个“服务岗位”,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 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或“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与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老师为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担任“小小辅导员”、“一日校长”、“一日校工”等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行的道理,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社区服务作为“岗位”,担任“社区志愿者”、“小交警”等角色,体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合格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合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质。 在大自然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爱护大自然作为“岗位”,担当“环保小卫士”、“环保宣传员”、“废旧电池回收员”等角色,体验动植物观察、水文气象调查、生态环境 评估、回收可再利用资源等,获得自然界和谐与美好的真实感受,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养成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品质,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本领。 (四)系列化的主题德育活动的开展应为成小学德育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容易跟着社会“热点”、“中心”走的弊病,系列化德育活动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将由大队部组织开展的少先队大中队活动与校教导处、文艺组、体育组、科技组、信息技术中心等组织开展的蕴含丰富德育因素的文化活动整合起来,将校内和校外的活动整合起来,形成有德育主题引导下的几大板块的系列化活动体系,既使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外延上有了拓展,也避免了过去德育活动与其他活动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状态,避免了德育工作只是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的局面,以此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的崭新模式。其次是对每一板块的德育活动根据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依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形成自身的系列。活动规划既考虑到不同的教育阶段有适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相对独立的德育活动,又考虑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从而避免了过去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孤立性,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倾向。而随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活动的不断深入,活动设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序列化地逐步提出新的要求,设计新的活动。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打基础,作铺垫,后面的活动巩固前面的活动,并又为更新的活动创造条件,这样前后连贯,使学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五)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应成为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英特网这一新新的事物已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网络的资源无限,点击无限,拓宽与探索无限,对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是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也犹如一柄双刃剑,在其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无处不在,我们不可能将孩子与网络隔绝,一味地 “堵”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会激起孩子的更强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使孩子流转于社会上的网吧而一发不可收拾。而青少年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一味的放任自流将更加危险。因此正确认识网络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各种挑战,帮助广大学生和家长找到行之有效的驾驭网络之道,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是信息时代带给学校德育的一个新课题。作为学校应充分挖掘、开拓学校在现代教育 技术上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孩子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主要的实施策略有: 1、挖掘学校现有资源,成立“红领巾网校”,以此为主阵地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的活动环境。 2、 “雏鹰电脑节”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电脑网络活动 3、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为基点,构建渗透于学科教学的网络文明应用环境。 4 、 “家校协同”为着力点,构建网络文明的社会大环境。 ? 家庭层面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 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道德品质。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家长努力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评

价。 (三)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育人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1、 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气氛。 2、 畅通家校渠道,尤其加强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新形式的研究。 ? 社会层面 我们在注意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时,更需要对整个社会(区)这一少年儿童成长与学习的隐性环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主要可以从二方面入手:改善青少年成长的媒介环境、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 (一)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媒介环境 1、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发挥媒介对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 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总体上说,要根据当代少年儿童发展需求来设计媒介内容,并重点考虑如何使少年儿童能获得更多的发展他们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的资源。 (1)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加强执法,以法律手段来净化少年儿童所接收的媒介内容。 (2)积极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介节目与内容。 (3)加强媒介及媒介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建设。媒介应为少年儿童树立起有利于其成长与发展的、符合社会未来方向的多元化榜样,而不是像目前一样,媒介几乎造就了一个没有榜样的时代,或者造就了一个只有歌星、影星和英雄的时代。 (4)还需要改善少年儿童对媒介的参与:①要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在表达自己意见时成为主角,鼓励少年儿童说出他们真正的意见,不要将成人意见强加给少年儿童,使之成为成人“操纵”的对象;②建立一个较完善的机制来专门进行少年儿童的受众调查及处理、回复少年儿童来信,以保障大多数儿童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媒介产品的意见;③注意平衡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利用媒介发表言论的机会;④借鉴国外经验,在评审少年儿童产品或制定有关少年儿童媒介政策时,成立少年儿童评审团或有计划地听取少年儿童的意见。总之,应该努力使儿童成为少年儿童媒介的真正主人。 2、制定少年儿童媒介保护的政策、法律,完善少年儿童媒介保护的技术 (1)政策上。对有益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与此相应的是对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治。 (2)法律法规上。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工作,以尽可能为少年儿童的媒体保护提供相对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的与少年儿童媒介保护有关的规章主要有等等有十多种。但是从以上有关的保护性措施来看,主要还停留在部门性规章上,而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内容。因此,尚须在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及时地把对少年儿童媒介保护方面的已成熟的做法纳入立法与司法程序;二是积极研究信息传播、文化市场、信息交往的跨地区和跨国际性,以及少年儿童自身的发展变化,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前对少年儿童的媒介保护进行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执法本身是法律发挥实际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依法保护少年儿童不受媒体不良信息的侵害,预防青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 (3)技术上。如开发相应的商业软件,限制未成年人的邮件通讯对象和网上聊天对象、设定能够访问的站点、限定上网时间、对浏览器进行实时监控,拦截网址和过滤内容,可自动升级反黄数据库等。 (二)、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1)从社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构建一个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人格塑造的良好社区文化环境。 ①从社区物质文化建设来说,要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复合型的活动和发展空间。既有适合儿童嬉戏、玩耍的公共体育场所,也可适当建一些劳动基地,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欢乐,更应有文化设施,如社区纪念馆、社区标志、图书馆、阅览室等。 ②就社区制度文化建设来说,应为儿童构筑一个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秩序井然的规则体系。首先要创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组织。如社区教育委员会,可由社区成员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代表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共同组成,协调社区儿童教育事宜,管理社区内的各种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规划和落实各种具体的教育措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法律和规章制度,如社区代表会议制度、社区成员民主政治参与制度、社区教育制度、文化和娱乐设施管理制度、媒介传播制度、影视游戏分级制度等。 ③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要承担起双重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一方面要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一个多样化的精神家园,以满足儿童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形成有效的导向机制,帮助孩子们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去鉴别、选择,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所以,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注意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引导和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另外,社区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对儿童进行文化教育。 (2)构建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监护和支持系统。一是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儿童事务所(中心)。在城市可以作为社区行政机构的一个组织部门。中心有心理咨询机构、学习辅导机构、成长环境欠缺或流浪的少年儿童支持机构、流动少年儿童支持机构、失足少年儿童矫正和救助机构以及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研究机构等。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可以由社会知名人士、学者和社会志愿者(如离退休干部与教师、各级职能部门的干部和具有法律、教育、社会、伦理、心理、美学等学科知识的热心人士)组成。要设一定量的专职人员,大部分可以聘请兼职人员,要注意吸收大学生和青年充实力量。二是建立专门的问题少年儿童预防和矫正机构,以完善少年儿童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制度,使少年帮教、矫治工作落到实处,使失足的违法犯罪少年走好人生之路。这种矫正教育,是对被矫正少年进行特殊教育辅导、特殊关心帮助的一种社会教育福利。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社会公益性组织等非政府组织设立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

宁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牙膏我是刷;你是哈密我是瓜,你不看我我自杀”,“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去当~,有钱有势有地位,还有美女陪着睡”……,日前宁德市关工委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当收集周围同学中传念的童谣、顺口溜时,见到的却是诸多这样粗俗的网络短信。 成年人究竟给未成年人创造了怎样的环境?多项调查发现:当前宁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主流健康向上,但暴露的问题令人忧虑。据市关工委陈智民介绍,此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课题调研历时1个月,采用问卷、座谈、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涵盖达标中学、重点小学、职业中学、市区、城镇、沿海、山区为特点的10所中小学为调查点,各县(市、区)关工委调查小组和市直组,按各自的问卷调查对象机械抽样1000名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300名、初中生400名、高中生300名;男生507名、女生493名),进行当场问卷调查。10所调查点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出本地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概貌。问卷调查结果堪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未成年学生政治信念正逐渐成熟,思想品德正向健康方面发展,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对祖国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占77.1%;对信仰有正确认识的占58.9%;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正确认识的占54.5%;对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社会公德能正确对待的占63.6%;法制观念比较强的占72.35%。此次问卷调查同时暴露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统计数据反映:——作为中国人“自豪感不多”的占1.33%;“没有什么自豪感”的还有0.32%:——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金钱最重要”的占2.55%,“权力最重要”的占0.80%;——崇拜的对象是“明星”的达11%,“专家教授”的仅占3.90%,“英雄模范”的占5.20%;——每月零花钱在“100元左右”的占8.9%,“200元以内”的占4.6%,“200元以上”的占3.2%。孤僻、任性、不合群;爱攀比、摆阔气、追求时尚,等等,可谓是当今一些孩子的通病。比如: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从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吃饭、上学、放学,一切全由父母包办、接送;据一所达标中学统计,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上学带手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奇高,在城镇,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几乎都上过网吧,尤其那些厌学的孩子沉迷网吧,甚至通宵达旦;一所小学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劳动基地实践两天,有的家长让孩子带手机保持时刻联系,一有呼声就开小车接回家。家庭教育状况浅析勿庸置疑,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但是,由于家庭结构不同、家长职业各异、文化层次有别、素质参差不齐,对“第一”身份和责任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前家庭大概有以下几种模式,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千差万别:——和睦温馨型: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教师还是孩子的朋友,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善于沟通,教子有方,一家子亲密无间、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孩子的身心、智能、品德得以和谐发展。——娇惯溺爱型: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一家六位大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孩子从小受到百般呵护,过着“殿下”、“公主”式的生活,养成自私、偏狭、“唯我独尊”的心态和生活上的低能儿。——残缺不全型:或父(母)早逝,或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完整的亲情爱抚,容易导致畸向发展。——简单粗暴型: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不尽如人意,便冷嘲热讽、恶语棒喝,矛盾激化。父母失望、放任不管,孩子叛逆、厌学、出走,甚至走向反面。——贫病交加型:父母或下岗、或体弱多病,生活难以为继,孩子思想负担重、精神不振、心情忧郁,多有自卑感、负疚感。——恣意享乐型:父母或“地位”不低,或收入颇丰,常常生活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父亲迷“麻”,母亲迷“舞”。孩子迷“网”,全家“各得其乐”。——疏于管理型: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孩子托“管”,往往产生“近朱”、“近墨”现象。综观家庭教育状况,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深知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长期存在着的重文凭轻能力和人才高消费的用人制度。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遇到了“教子成才无方”的难题。改进道德建设的建议通过此次调研,市关工委的工作人员对我市中小学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症下药,他们建议加强和改进其思想道德状况要切实做到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有必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投入,并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办好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特点的电视、电台的节目、栏目,以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目前尚无能力完全杜绝网吧的情况下,是否考虑设网吧一条街,以利有效监控和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社会、家庭、学校要合力创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健康、安全、有序、规范的绿色网络环境。当前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现象屡禁不止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要教育好未成年人,首先要教育好成年人。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修养水平。尤其是各级、各部门在职干部要起表率作用,为未成年人做出榜样,自身不正焉能正人。同时,要加强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做好教师的德育培训工作。广大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建设,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真正做到德智双馨。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举办或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家校联系制度,改进家访内容和方式,多沟通、多交流、多理解、多配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同声齐唱”。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各校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各种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在近期内,区教委基教科对各直管学校、乡镇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动。调查在我区城乡12所小学,18所初中、5所高中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兴趣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区教委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一)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__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渐渐忘却了“传道”的责任。长期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育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情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希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16.7%,只有愿做知识分子的人数的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但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

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选。

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__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文明

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敞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十分有礼貌的行为。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处处展现着自己的道德素质,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顾女生等等。同学们都喜欢与有爱心,彬彬有礼,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欢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实习报告网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城市学生优于农村。

城市学生选择“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选项比例为49.4%,农村为20.4%,相差29个百分点;城市高中为48.2%,农村为38.5%,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基础文明水平与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孩子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学校环境都大大优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学校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可喜的是农村小学生不随地吐痰的比例已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文明的习惯需要长期的积淀,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3、初中生行为习惯最差。

“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小学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学生选择“能意识到,但做不到”或“认为做到做不到无所谓”的比例却远高于小学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释是:小学生听话,高中生已经懂事,初中学生最难管。诚然,初中正处于反叛与激变的关键年龄,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对师长的指令言听计从,而且还没有像高中生那样的自我修养意识,许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极不成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把奇装异服当作“美”,把污言秽语,不拘小节当作“酷”,初中生的违纪率,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率都要高于小学和高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小升初考试的废止,小学素质教育渐入正轨,小学生的基础文明习惯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集合(本次调查职高比例较小),诸多习惯差、学习也差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高中校门。因此,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初中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升学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实效性也大不如小学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关键年龄,此时的学生逐渐开始形成关于人生的最初的观念,行为习惯也渐渐定型,此时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几点建议

1、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教育的氛围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政府要对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监管,要在社区中加大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建设,要鼓励兴办民间的旨在培养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对各种问题学生进行帮助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和进行各种教育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倾向,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阴云,在愉悦宽松的环境中自然的成长。

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无一不在表明党和国家的一种决心--教育要转轨,必需从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中走出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的发展。可实际情况是,智育一家独大,学业负担并未减轻,加班加点屡禁不止,德育只能在夹缝中坚难的生存。今天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辛苦。所有的新观念、新思想对他们来讲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身在其中的校长和老师们总是在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己啊!其实身不由已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太功利了!学校当以育人为本,育人当以立德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质,是教育最要根本、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务。

3、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德育应该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识、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目标是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认真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渗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对自己的理念、内容、方式、手段进行反思,从时代特征出发,努力弘扬主旋律,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发展需求出发,努力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学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养,高度重视教师对学生影响力正在降低的问题,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师德状况,提高业务水平,改善教育行为,用丰富、美好、高尚的优秀文化去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4、现阶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几个具体工作。

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对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讲小道理,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共产主主义的理想与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没有科学的信仰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

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内化为稳定的信念并在时时处处体现出一个现代文明人的精神与气质。

要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群体的教育。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会从此呈现另外的景观。同时,问题学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们自己最痛苦,最需要关怀与帮助。问题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表现对校园的秩序,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

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调查显示,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敏感脆弱是当今学生的三大弱点。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形成正确而又现实的劳动观念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道德、性道德的教育虽然刚刚为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如果不以负责的态度去落实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掉入成长的陷阱。

5、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以坦诚、务实、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新时期中小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对学生状况的调查应当经常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教育者应当更加虚心,对学生思想中的新动态,要报有宽容的态度。在新的教育氛围里,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评判者,而是新旧道德对话中的一方,而胜利永远属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新道德的缔造者。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并不意味这悲哀,在师生双方的矛盾斗争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教育也就发展了。

第6篇 大学生校园道德调查报告

学院:计电学院 班级:软件工程1101班

姓名:孟__ 学号:11__10 联系电话:

一、调查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的塑造良好的学生形象,创建文明的校园。了解目前大学内存在的道德现象,目前大学生对于道德现象的看法及个人的理解,从而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使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好的改善自我,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

二、对象:__商学院计电学院全体学生。

三、调查形式:问卷形式。( 发放问卷 50 份,回收 有效 问卷50 份 。)

四、调查内容简介:

调查大学生对道德行为的看法与做法。

目前校园内的道德现象还存在着较大的却像,对于校园来说,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学会这保护它;对于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道德现象也正是我们自身道德素质不足的最好体现;对于现存于校园中的道德现象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大学内存在的不道德现象,目前大学生对于不道德现象的看法及个人的理解,从而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使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好的'改善自我,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

性别:男 女

1. 你认为学校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如何 (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2. 你认为大学生期间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 )

a.树立独立意识 b.树立学习理念 c.培养学风 d.享乐

3. 你认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 )

a.爱国 b.追求理想 c.艰苦奋斗 d.享受生活

4. 你认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 )

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在新起点上继往开来 c.培养学风 d.迎接现实的挑战

5. 你认为大学生成才目标是 ( )

a.品德优秀 b.聪明智慧 c.健全体魄 d.陶冶情操

6. 你觉得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是 ( )

a.知行统一 b.德才兼备 c.胸怀广阔 d.热爱祖国

7. 你认为大学生立志应该 ( )

a.高远 b.躬行 c.源于生活 d.合理 e.不切实际

8. 你认为大学生爱国的重点 ( )

a.矢志不渝 b.匹夫有责 c.维护统一 d.爱好和平 e.抵御外敌

9. 你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重要的是 ( )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 e.自强不息

10. 你认为和谐处事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 )

a.平等 b.诚信 c.宽容 d.互助 e.个人主义

11. 你觉得当代大学生的公共道德形象应该是 ( )

a.无私奉献 b.先公后私 c.公私兼顾 d.损公肥私

12. 你觉得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生活特征是 ( )

a.广泛性 b.公开性 c.复杂性 d.多样性

13. 你觉得你将来的职业形象是 ( )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服务群众 e.奉献社会

谢谢您的参与!

五、统计表及统计图:(略)

六、总结:

道德观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可以说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命运!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却在下降,尤其体现在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作为知识青年的我们应增强我们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我们大学生为什么要增强道德意识,使自己做一个守道德的人,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 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条件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上就是大学生树立道德意识的原因,接下来我来出一下意见,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我认为要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7篇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网络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点:

1、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35.7%的同学每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42.6%的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陌生,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特别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2、大学生中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一些大一的学生也承认,在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在他们的意识中,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但是事实上,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同学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尔写论文,甚至是直到交作业时,才到网上找找。调查表明,上网聊天的占34%,上网玩游戏的占28%,上网查资料的占38%。也就是说,有62%的学生在网络里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2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

4、“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大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总是屡禁不止,并且成人网站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一些黄色甚至反动的网站也接近着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5、网络文明不理想

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4%,由此可见,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有86%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文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或是有必要的。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在网络里要用文明语言是大学生必备的网络道德,由此可见大学生仍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

6、网络管理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使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__、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而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的法规,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但是,网络立法工作相对于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显得较为滞后,不能有效及时地阻止网络犯罪的发生。几乎所有的同学对公安机关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力度都不满意。此次调查表明,在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网络道德的教育势在必行。为了引导大学生真正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遏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网德教育

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高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更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要切实把校园内的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和载体,要让党旗在网上高高飘扬,让同学们在校园网上汲取更多的营养,要让校园网成为“____”的重要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阵地。

3、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

对黄色及其它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们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4,学生本人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总结

此次调查表明,网络道德的提出已势在必行。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们所预料不到又不愿看到的一面,尤其在新的事物还没有成熟时。网络就是这样!但是,不能怕狼而不养羊。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不利因素就否定网络本身。这是历史的发展所不能容忍的,是违反现代化前进规律的,更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学生所不应当做的。这次调查很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网络的欢迎和重视,即使网络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但网络的普及仍然是不可阻挡,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们包括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真正学会驾御网络,从网络中汲取营养。

第8篇 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摘要: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及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望和评价,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道德 教师 教学质量

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以教师为本,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又是影响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随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一批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他们是教育事业的新鲜血液,也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但是,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为了了解青年教师的真实思想,弄清青年教师中出现职业倦怠心理和职业认同程度下降的原因,找到提高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在青年教师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本院师生组织了一次“教师职业道德”的网上问卷调查活动。下面将调查结果及部分数据分析做如下公示: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我院本科师范生,其中包括在校师范生及已毕业且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91.0%。从问卷回收情况和答卷的情况来看,广大师生积极配合了此次调查工作。调查对象中教师占被调查人员的27.5%,学生占被调查人员的72.5%;从政治面貌上看,共产党员占被调查人员的12.1%,其余是群众占26.4%,共青团员占61.5%;从教育工作年限来看,从事教育工作1~5年的教师占被调查人员的70.0%,6~10年的占被调查人员的20.0%,从事教育工作10以上的占被调查人员的10.0%。此次调查是采用匿名的网上问卷调查方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青年教师及师范学生的师德师风观念和素养、师德师风评价,以及提高师德师风措施的认可度等,统计调查情况,并对结果和存在问题作较深入的阐述和分析。

(一)教师师德素养

1、职业意识较强

当问到“您喜欢自己的职业(或将来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吗?”这一问题,79.1%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自己热爱教师职业,回答“一般”的占16.4%,回答不喜欢的只占4.5%。

可见,我校青年师生对自己的职业还是非常认同的,是学校发展可以依靠的主力军。爱岗敬业是任何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前提。我校绝大多数师生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表现出较强的教师职业倾向。

但当被问到喜欢教师职业的原因时,大多数被调查者只是认为“工作相对稳定(75.8%)”、“教师职业很神圣(55.5%)”、“喜欢学校环境(67.6%)”、“有寒暑假(76.9%)”,而对“工作的待遇(较好45.1%)”、“工作的趣味性(19.8%)0”,以及“工作的前途(有发展前途25.3%)”。结果如图2

图2:您喜欢自己职业的原因

在当今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教师职业的假期及较稳定性成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另外教师职业的神圣以及学校优越的工作环境也是吸引广大学子置身教育事业的另一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收入和待遇、工作的单调性,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能得到大部分师生的认同。因此,利用师德学习教育活动的机会,对我校师生

进行教师职业角色的引导,培养广大师生的职业情感和道德,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很有必要的。

2、教育行为规范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师生对涉及师德的一系列教育行为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且能采用规范的教育方法与行为。对于“你是否会查阅学生日记或物品”时,80.4%的认为“不会,这是对学生隐私的侵犯”,16.2%认为“看情况,这是了解一些特殊学生情况的途径”,3.4%认为“会,这是教师的权力”。这组数据反映了教师法律意识较强,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时,你是否会不耐心”,82.3%的教师采取“不会,耐心教育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14.3%的教师选择“看情况,罚抄几遍课文或在全班进行教育”,3.4%的教师则选择“会,直接让家长带回去”。对于“面对压力和烦恼,你是否会拿学生加以排解,86.8%的教师选择“不会,会采用读书、听音乐、运动等自我心态调整”,10.2%的教师选择“看情况,如果学生刚好激怒到我时的话”,只有3.0%的教师选择“会,找由头批评学生”的方式加以排解。对于“教师是否该收学生家长的礼品、礼金”的态度时,73.1%的教师认为是“不会,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影响了教师的形象,损害了学生的心灵”,24.4%的教师觉得“看情况,只要把握住度,也没什么”,只有2.5%的教师认为“可以,无所谓”。

3、学生对教师师德素养的反映

来自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证实了上述状况的真实可信性。有60.7%的学生将老师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20.5%的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是其最可信赖的朋友”,感到“除了学习之外,与自己没有更多的关系”的学生占18.8%。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修养,使其成为学生的楷模,也使教师赢得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认为“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达60.4%,认为“老师较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亦有33.2%,认为“不关心自己”的只有6.4%。对于老师是否推销与学业无关的书籍或参考资料,83.6%的学生反映“没有”,14.4%的学生回答“有”,2.0%回答“经常”。94.5%的学生反映“老师没有要求其与其家人为他办私事”,4.2%的学生反映是“有”,另有1.3%的学生回答“不想说”。69.4%学生反映“没有老师因各种原因偏袒或歧视学生的现象”,26.6%的学生认为“有”,4.0%的学生认为“经常有”。 尽管在其中一些相同的问题上师生所反映的情况有些差异,但总体还是一致的。学生问卷中所反映的数据更多的是现实的情况,是检验教师对师德的认识与实践是否一致,因此,更能真实地反映教师师德的实际状况。

(二)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1、对师德师风状况总体评价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教育研究、社会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知识经验的传授者、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有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员。因此,教师的品德则显得极其重要。从调查中看到,大部分的教师对目前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比较满意的(回答“很满意”占49.7%、“较满意”占44.7%),但也有部分的被调查者对我校的师德师风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不太满意占3.8%,非常不满意占1.8%)。

2、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

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在任何教育体制中,教师总是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内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所以,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认为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回答“您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有无必要”问题时,有94.36%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很有必要”或“较有必要”,仅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较没有必要”或“很没有必要”。绝大多数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同是我校进一步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3、对提高师德措施的认同

被调查者对于改进我校师德师风的措施,如“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提供针对性培训”、“宣传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加强教职工队伍的管理”,以及“抓好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建设”等,有84.2%的教师较为赞同,但6%的被调查者认为“引入教师上岗竞争机制”对提高师德师风

不太重要或很不重要。从数据上分析,我校大部分师生对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性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为后续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德行高尚的典范。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一种与此俱来的神圣感、使命感,因而师德师风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中的核心内容。虽然我校师德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极少数教师存在工作敷衍、品行不端、效率低下、散漫随意等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现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得知影响我校师德师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个人思想认识不够

极少数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较欠缺,没有作为一名光荣教师的神圣感、使命感,仅将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转到其它职业的过渡或跳板,责任心不强,缺乏必然的爱岗敬业精神。

2、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外交往的愈加频繁,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冲击,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在教师队伍中有所蔓延。虽然近些年来,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教师职业的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工作难度来看,教师的经济待遇仍显不足。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风气等不利因素使其难以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上来。

3、学校制度不健全、部门缺乏重视

师德师风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种主观态度,而教书育人的成果往往伴随着教育对象成长和发展的终生来显现的,因此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考核。这样一来,与学校其他教学、管理活动相比较,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不够健全。这种制度的不健全,进一步导致各部门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忽视。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本次在我校师生中进行的师德师风问卷调查,较为详实地掌握了当前我校师德师风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提供了依据。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当前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所下降,教师自身责任心显得不足。因此,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十分必要。

第9篇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1

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吉林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

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吉林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违背社会公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2

一、__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__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__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__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__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__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__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

从总体上看,__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吉林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__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__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违背社会公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研究表明:道德观念的形成遵循以下的阶段性原则,第一阶段是道德的他律阶段。以完善的制度和规则,甚至是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惩罚,是公民社会公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环节和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道德的自律阶段。这个时期,人们逐步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评价能力,道德行为不再像第一阶段那样是外在约束的结果,而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促使人们从道德的他律阶段向道德的自律阶段转化的主要方法是道德教育,在社会公德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对青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重人、关心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相互

尊重、关心和照顾,才能避免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建立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尤其要教育青年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二)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教育青年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坏,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社会的公共秩序良好,人们就能解除后顾之忧,整个社会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就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局面。反之,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因此,青年人不仅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于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要敢于制止,敢于斗争。

(三)在个人修养上,要教育青年讲究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既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现,又是维护人们社会交往中友好和睦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就是要求青年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

(四)在家庭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的基本单位,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青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必须教育青年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综上所述,提高社会公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和规则,使公德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当出现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轻则有规则可循,重则有法可依。

(二)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毫无疑问,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同时,每个个体也是公众舆论的构成者,是舆论方向的形成者。

(三)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口号,要掌握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规律规则,遵循这些规则,采用复杂多样、灵活多变、易于为老百姓所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四)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在微观上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德素质水平,才可能在宏观上改善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面貌。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3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最近看到两个关于“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事例,读后让我感慨良深。第一个事例是关于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送乘客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缓缓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之后,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个司机姓黄,这个模范的名字已经被广大群众牢牢记在了心里。

还有一份资料,内容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用“化学武器”烧熊。在北京的一个动物园里,已经发生了好几次“烧熊”事件了,有的是棕熊,有的是黑熊,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烧熊杀手”都是一个人--- 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这又是关于社会公德的事例,却与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两个正反事例都说明了一个社会公德的问题。那个司机的品质很好,为了不发生危险事件,在他宝贵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保证了那些乘客的安全;而第二个事例中的那个学生令人发指,难道他与熊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吗?可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呀,怎么能说烧就烧了呢?难道这个学生就没有想到烧熊的后果吗?为了烧熊而犯法,这样值得吗?这可真是一个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的耻辱啊!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4

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形势之下,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感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现如今也是对青少年及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调研山东中小学、大学等相关教育部门感恩教育、家庭感恩教育以及人民感恩意识与道德实践活动能深入了解青少年及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现状,从而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探寻感恩教育意识的着手点,帮助青少年,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促进学校完善道德教育理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感恩教育 道德实践

一、感恩意识现状

学生感恩意识调查表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品质,俗话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学生们普遍认为,受人恩惠理应表示相应的感谢。但是,在感恩对象及怎样感恩方面,学生们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应感恩父母,而对父母表示感恩的方式仅限于做家务活或者好好学习以及挣钱孝敬父母;其次,近一半学生表示应感恩老师,但是很少学生会真正对老师表示感谢;再次,少部分学生表示出应对同学表示感恩,他们认为同学之间没有必要表示感谢,最后,对于其他较为陌生的人给予的帮助,学生们表示应知恩图报。

二、分析

当前青少年及大学生对父母老师及他人的感恩意识较强,但仍存在不知感恩的情况,分析原因如下:

1、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孩子的第一个教育者,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家庭的感恩教育对于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感恩教育家长调查问卷分析,当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对孩子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对孩子的德育就更少了,这是当前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大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而很少有家长选择以实际行动为榜样或与孩子进行民主的交流,而且,家长们觉得儿童上学期间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形式主义,没有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若提及与感恩相关的话题也都是教育学生工作后挣了钱孝敬父母,这是学生认为感恩父母要在物质上感恩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留守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大都跟随祖父母生活,备受祖父母疼爱,而祖父母对于这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少之又少。

以上总总情况,使得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缺乏责任感,于是只考虑自己,难以顾及他人,这些都是青少年感恩意识薄弱的原因。

2、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是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感恩理论,很少让学生真正实践起来,且多数的学校德育教育是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情况下进行的。

目前,学校对于学生道德行为方面较低,许多基本的文明习惯也被列为行为规范,学生只是一味的记背条文,而不从自身做起,更感受不到感恩的现实意义,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出现滑坡。

3、社会原因

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社会物质化倾向愈演愈烈。人们强调金钱的追求与享受,以至出现见人摔倒不扶怕自己学雷锋反被人坑的情况出现,社会对与感恩意识的宣传过于缺乏,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怀有崇高的感恩精神是不现实的。

三、建议

根据学生感恩意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提高学生感恩意识,促进青少年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加强家庭的感恩教育

家长应以正确的标准评价孩子,须知,成绩好坏不是判断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孩子不应只追求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孩子以感恩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孩子不应一味的溺爱,有求必应,这样只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会顾及他人。

2、学校注重学生感恩实践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是为事务而操劳,对学生考分、评比、获奖等可见成果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升华为一种关怀,它比知识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自身的素质。具有关怀品质的教师,他们关注的目光不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指向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自我观念,坚持他们的学业努力和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各个方面。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友善态度,对个人的关心以及人际间合作的教育风格,对学生的智力行为会产生大量积极肯定的影响。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逐渐让学生意识到 关心他人实际上是关心自我的继续 ,从而使 学会关心 成为自觉意识的行为。

3、家长与学校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

作为社会人,青少年是否能与人和谐相处,关系到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指数。家长是家庭氛围的主导力量,父母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为孩子学习、理解和处理情绪提供良好榜样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是一种与人交往的职业,因此,与学生的交往能力便成为教师重要的职业技能。,它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的效率,同时也关系到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善于沟通和理解应该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师应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对话者。

4、让青少年走进社会,了解现实,感悟人生。

大学生关于山东感恩教育与道德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关于山东感恩教育与道德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人是社会实体,社会现实能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适宜的情境,他们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青少年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加之家长为其代劳一切生活琐事,使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缺乏真实的了解和本质的认识;对父母付出的辛劳没有感恩意识,不知道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深陷困境的人需要帮助,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和学校有责任通过组织一些 修身立人 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以志愿者、社会义工的身份)到孤老病残家中送爱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在家帮父母做家务,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伟大;增强学生的爱国、爱人民的意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体会成长的感觉。

四、社会实践总结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被充分继承和发扬。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应将这一品质充分发扬,落实到行动中去,以实际行动将感恩进行下去。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5

近年来,高校录取率不断提高,教育普及进一步发展。但高学历是否就意味着高的道德素养?德才兼备是我们每个人希望做到的,但现实中两者并不一定是正比例相关。一些大学生违背道德,甚至泯灭人心的事,在网络媒体发展的状况下,时常“活生生”出现在人们眼前。作为温州大学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审视自我,了解环境。特作此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报告由温州大学学生处信息调研队发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温州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从道德素质基本认识及看法、自身道德素质水平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反馈回来的调查表统计总结得出温州大学在校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报告的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6份。

1.道德素质基本认识

首先,什么是道德素质?89.9%的受调查者认为是一种道德修养,89.7%的同学认为是一种道德情操,认为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占71.3%,还有59.7%的同学将之认可为一种心理素质。本题既然为多选题,并且每个选项都有半数以上人选择,可以看出道德素质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它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也必会受到心理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后通过一定的外化,将这种内在的抽象的素养反应在日常生活中。

在对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认识上,认为非常好和好的总共仅占20.1%,67.5%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还有12.3%认为差。这样的数据不免让人疑惑而心有微凉之意。我们从小所以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所以为的德才兼备,所以为的要读书,先做人,难道到了大学,到了更远的社会就淡化甚至是遗忘了?

那么大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53.7%的人认为是道德修养,有德才是最基本的;24.7%的人看重社交能力,11.6%的人认为成绩优异最重要,还有10.1%选择了创新思想。而在当今社会知识与道德素养孰轻孰重的问题上,58.4%的人认为两者都很重要。

而另一方面,即在道德对公民制约作用的问题上,21.7%的人认为作用很大,而72.3%的人认为作用正在弱化,6%的人则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这不仅需要政府学校方面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我改善。只有人人道德向上,才会使道德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增强,真正起到无形之法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42.3%的人认为在于个人觉悟,30.7%的人认为在学校教育,还有26.4%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确实,道德素养既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存在,在其养成的道路上必然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2. 自身及周围人群道德素养水平

这一方面为本次调查的重点。

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78.1%的人会主动让座,15.4%选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5.3%的人会假装没看见,还有1.3%的同学不管怎样都不让。在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历中,其实经常能看到温大学子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有些同学甚至觉得让座麻烦,干脆一直站着。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没有这种谦让的意识,觉得同样花钱坐车,凭什么让位于人。这种想法虽然不能受制于法令法规,但必然会受到道德上的质问谴责。

在人行道为红灯,但此时恰好没有车辆经过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仅有29.2%的人会坚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了再通行;19.4%的人表示会随大流,别人走我就走;16.1%的同学认为能快点走最好,而35.3%则会视情况而定。不论人走我走,还是视情况而定,其实都是人侥幸心理的体现,以为车少,以为自己速度快,而就此酿成大祸的又何尝少,真正到了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对于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和公益劳动,56.4%的人认为只要是能得到好处而且相对轻松,那么就会参加;33.2%的同学表示什么活动都愿意参加,而还有10.3%的人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确实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学分相挂钩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似乎不再那么纯粹。有的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只是为了取得相应学分,不是为志愿而志愿,只是为学分而志愿。但是试想,如果志愿者活动没有相应的学分奖励,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能发自内心不求回报去做这一份事业?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

如果你的舍友在出门前忘了关台灯或热水器,导致台灯或热水器开了整整一早上,你会怎么做?

80.1%的人会与其沟通,希望对方下次注意;8.6%的同学会选择保持沉默,但是心里会就此留下疙瘩;另有11.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随手关灯关热水器是一个需要养成的好习惯,生活中确实会出现由于一时马虎而忘记关灯关水一类的事,这个时候,作为寝室成员,就应该互相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来养成这种习惯。

你是否介意不道德的行为?

69.8%的同学表示介意,16.1%表示不介意,另有8.8%和5.3%的人表示无所谓和习惯了。在遇到不道德的事情时,25.7%的人会坚决反对,21.2%的人选择随波逐流,47.1%的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6%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对于不道德的行为敢言敢指出,才能避免这些行为更加猖狂。但现在的风气是,公交车上如果有人在实施偷窃,很少有人敢正义指出。这是社会的悲哀所在。

接下来是一些不好的有违道德的做法,列表来说明:

你或你的同学是否出现以下状况 是 否

乱吐痰 27.7% 72.3%

乱穿马路 73.3% 26.7%

乱扔垃圾 61.5% 38.5%

随口说粗话、脏话 55.9% 44.1%

作弊 41.8% 58.2%

说谎 42.3% 57.7%

抄袭 50.9% 49.1%

其中对于考试作弊现象,我们又进一步对其设置了问题调查: 你对考试作弊持何种态度? 是 否

不能接受,自己从来不作弊 30.2% 69.8%

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太大 38.0% 62.0%

可以理解,为了考高分 28.0% 72.0%

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 30.5% 69.5%

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做过 11.8% 88.2%

没什么大不了,不被抓就ok了 16.6% 83.4%

其他 5.8% 94.2%

在周围人对父母是否孝顺的问题上,仅33.2%的人认为这一方面做的好,60.7%认为一般,还有6%的学生认为做的比较差。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其他道德之事恐怕也不必再谈。

那么所有这些不道德没素质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何在?

你认为产生不道德和没素质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是 否

图方便 51.1% 48.9%

不那么讲究 44.6 % 55.4%

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 35.8 % 64.2%

习惯成自然 50.1 % 49.9%

社会风气造成 69.0% 31.0%

个人意识太差 55.2% 44.8%

缺少宣传和教育 32.5% 67.5%

人性本恶 13.4% 86.6%

原因各方各面,有主观,有客观。但所有都不能成为道德素质下滑的借口。

三.本次调查总结

据有效统计,总体上看我校学生对于网络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不容小视,忽视不道德因素做缺乏素养的事的人并不在少数,这其中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就如何解决网络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 大学生反思自我,从自身点滴做起。很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人立于世的根本。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学问,才能成就我们各自的人生道路。

二. 学校作为教授知识的场所,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如果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没有道德的约束,那么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是贡献而是危害。

三. 扩展到更大的层面,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居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如何改善这个社会大环境?说到底还是需要从小处做起。人与社会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信通过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的开展落实,国家对道德工作和谐社会的大力关注。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

《道德调查报告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