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报告范文
栏目

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06-11 热度:61

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篇一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副中心”大作为

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为重点,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摘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东风俊风、湖北鸿泰阳、雅致、九州等四大新能源整车项目扎堆襄阳。古襄阳,阔步迈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全球排名前20位的海运公司相继入驻宜昌云池。新宜昌,全力冲刺现代物流区域中心城市。

襄阳、宜昌,湖北转型发展的两翼。

两翼齐飞,湖北升腾。

“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支持宜昌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省党代会清晰地勾勒出“两副”发展新坐标。

肩负新使命,承载新期望,“两副”重启新征程。

争相进位,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2023年,我省启动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省发改委副主任章新平说,实施这一战略旨在以襄阳带动鄂西北,以宜昌带动鄂西南,以武汉辐射“1+8城市圈”,形成全省更加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6年来,襄阳、宜昌你追我赶,争相进位。

襄阳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双双突破2000亿元大关,装备制造业突破千亿元大关;宜昌以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的“加速度”,涌现出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五大千亿产业。

2023年,襄阳、宜昌gdp双双突破3600亿元;全国百强城市排名,自2023年双双进位20多名;两市占全省gdp比重由2023年的19.5%提高到2023年的23%。

“两副”崛起,与“一主”鼎足发展,湖北步入区域协调发展新境界。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启湖北新征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湖北需要更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发展、协同并进的局面。

武汉大学教授邹薇将其解读为:“统筹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以武汉为龙头,襄阳、宜昌为两翼,一批‘小虎队’城市龙腾虎跃局面。”

强化中心带动,省党代会赋予“两副”新的历史使命。襄阳目标直指“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加快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两翼”奋飞,带动鄂西北、鄂西南协调发展。

使命在肩,机遇与挑战并存

提升“两副”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省党代会报告明确了三大重点: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强化辐射带动。

章新平解读说,襄阳、宜昌既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根据中心城市增长极理论,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较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只有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完善的城市功能,中心城市才能吸引要素聚集,通过向外辐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襄阳、宜昌目前以加速聚集为主,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章新平说,完成省党代会赋予的新使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两地面临严峻挑战,更存难得机遇与优势。

看挑战。发展不够仍是“两副”最大的实际。去年,襄阳、宜昌的gdp不到武汉的1/3。

“两副”转型升级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产业结构不优,传统产业比重偏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现代服务业支撑不足,等等。”

论机遇。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湖北自贸区建设纵深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加快实施,给襄阳、宜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撑力。

说优势。“两副”交通区位得天独厚。襄阳自古“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如今铁路纵横,高铁即将开通;宜昌“承东启西”坐拥长江水运之利,成为连接武汉与重庆等西南城市的枢纽。“两副”产业基础雄厚。襄阳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如火如荼;宜昌五大千亿产业之后,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正阔步向千亿产业迈进。

转型升级,昂起区域发展龙头

新征程,新使命,如何做出更大的新作为?

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我们将着力提升产业支撑力、城市竞争力、创新驱动力、生态承载力,让宜昌实力更强、能级更大、环境更优、形象更美。”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说。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宜昌计划再培育五大千亿产业,到2023年5个产业产值过2000亿元,5个产业产值过1000亿元。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黄金水道,宜昌将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湖北自贸试验区宜昌片区、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宜新欧”水公铁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建设;对接“汉新欧”“渝新欧”,形成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建设鄂西渝东国际贸易中转中心。

培育绿色发展新优势。宜昌将厚植“诗歌之城”“钢琴之城”“读书之城”现代文化新优势,推进“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供给,让秀美宜昌更有个性更有质感。

“我们将全面提升襄阳在汉江流域城市中的首位度,实现由数量差向层级差跃升、比较优势向绝对优势转变、单项领先向全面领先跨越。”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说。

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襄阳将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县域经济发展密集区。

“我们将持续推进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发展工程,经过几年努力,形成10个左右产值过百亿的企业、5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擦亮襄阳制造,打响襄阳服务。”

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将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重塑现代化“七省通衢”雄风;构建区域性经济、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六大中心;“九水润城”“蓝天碧水”等绿色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加快建设东津新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探索自贸区“内外联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和汉江流域开放高地。

篇二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一老一小”彰显民生温度

“更好造福可爱的四川人民”,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王东明同志的这句动情表述,引起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广泛共鸣。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老百姓最想了解什么?新闻发布会召开之前,川报观察、四川在线、四川新闻以及四川日报微博微信面向广大网友征集提问,在大家的众多问题中,获得感、幸福感成为高频词汇。

“如何保障改善民生、造福四川人民,省委将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大礼包’?”6月8日,在省委外宣办和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就网友关注的问题向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新闻发言人唐文金提问。

“王东明同志在闭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特别是脱稿的讲话,充满感染力,充满感召力,引起了强烈共鸣。我和大家一样,听了以后深受感动、深受触动。”唐文金说,这是省委强烈为民情怀的一番心里话,蕴含了清醒、坚定、勇毅、爱民,体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使命担当,体现了对巴山蜀水和四川儿女的无比深情,“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同样是一个充满情怀、以民为本的报告,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老年人更长寿,孩子更欢乐,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这句话之所以广为传诵,因为它温暖人心。”唐文金举例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一老一小”的民生问题特别关注,小到具体的,比如补齐儿科、全科医生、老年医疗护理等短板。

“一枝一叶总关情。”唐文金说,省委始终坚持把保障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贯穿干事创业的全过程。从坚持生命至上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到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从整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到大力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从持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到每年集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连续每年实施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群众所急所盼的问题,广泛凝聚人心,汇聚了治蜀兴川强大力量。

省委用实际行动鲜明了一个理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代会的人民性如何体现?造福四川人民的“大礼包”又有哪些?唐文金一一列举——

比如在描绘宏伟蓝图时,无论是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还是“五个再上新台阶”的具体目标,都着眼于全面小康,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比如在部署重点任务时,列专章部署脱贫攻坚,部署民生事业,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要求继续'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要求聚焦四大片区特别是彝区藏区深度贫困地区,以'绣花功夫',以'啃硬骨头'精神,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对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这些方面都作了部署安排……这些重大部署、重要工作,包括对关乎民生的看似具体小事都做了回应,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价值取向,反映了这次党代会炙热的民生温度。”唐文金说,更为重要的是,这不是就民生谈民生抓民生,而是坚持把富民和强省有机统一起来,饱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唐文金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个思想在这次党代会报告中一以贯之。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承载了富民强省的美好祝愿,描绘了治蜀兴川的锦绣明天。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对'两个跨越'赋予了新的内涵,是新阶段尤为紧迫的历史任务。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本指向就是让四川人民日子美、心气顺,日子越来越安逸。”唐文金说,正如王东明同志在闭幕式上的那一番深情讲话,就是“要以辛勤汗水、智慧力量和奉献担当,在巴蜀大地书写新的历史,铸就新的辉煌,更好造福可爱的四川人民”。

篇三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要点解读心得体会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体现了讲政治的要求、创新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目标、惠民的目的以及加强法治和从严治党的要求。以下是酷猫写作范文网整理的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要点解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要点解读心得体会(1)

过去五年:“五个湖北”建设和党的建设成果丰硕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湖北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

富强湖北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96万亿元增加到3.23万亿元,由全国第10位升至第7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470亿元增加到310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3.1∶50.1∶36.8调整为10.8∶44.5∶44.7。千亿元产业由9个增加到17个。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过千亿元的市由4个增加到9个。

创新湖北

改革开放取得进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良好,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纪检体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督察落实机制创新得到党中央肯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对外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57家。

法治湖北

民主政治不断进步

人大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地方立法工作实现市州全覆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不断加强,援疆援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增强,成功办理一批重大专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

文明湖北

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武汉、宜昌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道德模范、“湖北好人”不断涌现,“东方之星”客轮善后处置中体现出来的“小城大爱”精神受到广泛传颂。战胜特大洪涝灾害,彰显了伟大抗洪精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荆楚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长江沿岸环保整治强力推进,“绿满荆楚”行动持续开展,生态省建设初见成效。

幸福湖北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左右。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9%、84.5%。五年减贫411万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惠及700余万城乡居民。

从严治党

政治生态持续优化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重要成果。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市县乡集中换届圆满完成。落实“两个责任”,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六条意见,“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深化政治巡视,实现巡视全覆盖。

不懈努力 不负嘱托 不辱使命

未来五年: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

未来五年,我们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发展格局日趋分化,湖北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决不能在激烈竞争中落后,决不能让发展机遇丧失,决不能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无所作为!

实现未来五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落实“四个着力”工作要求;必须把握重大机遇叠加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转型升级两大任务;必须认真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四个着力”,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建设“五个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而奋斗。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

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就业更加充分,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万元、2万元。

社会文明程度新提升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素养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公平正义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治理井然有序。

绿色发展呈现新成效

长江生态修复取得决定性进展,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湖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党的建设达到新水平

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巩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更大成就,党的领导能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要点解读心得体会(2)

报告指出,实现未来五年奋斗目标,重大举措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未来五年,我们将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时,湖北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好步、开好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展了新空间。全面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新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形成20个以上千亿元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支持发展共享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

深化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支持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黄冈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支持20个左右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实现所有市州通快速铁路。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长江生态环境重大修复工程,有序开展退田还湖还湿。支持在环梁子湖区域建立湖泊治理国家示范区。支持在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深化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和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提升文化软实力

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加快建设“书香湖北”。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注重培养名师大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新型智库和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支持地方戏曲剧团发展。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生态补偿、社会保障“五个一批”计划。继续推进“千企帮千村”,提高驻村帮扶实效。以产业扶贫构筑脱贫长效机制,以健康扶贫减少因病致贫,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严格落实扶贫责任。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

保障和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做好“全面二孩”配套服务。加快养老产业和老龄事业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攻坚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深化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积极稳妥去杠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企国资改革。深入实施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改革。

扩大开放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争取更多国际组织、外国政府设立区域性办事机构。高水平打造华创会、中部国际产能合作大会等开放合作平台,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生产基地。发挥中国(湖北)自贸区平台作用,提升武汉国际化水平,拓展襄阳、宜昌对外开放度。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

创新驱动

支持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和“湖北工匠”。大力推动招才引智。放宽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全面落实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全面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水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和“一府两院”工作监督。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全面深化群团改革。落实党管武装制度。持续开展双拥工作。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加强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依法加强社会治理

有效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创新网格化管理,实施精准化服务,健全矛盾纠纷省市县乡四级联排化解机制,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提高领导干部同互联网打交道的能力,做好网上群众工作。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守正修德。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坚持和规范支部主题党日。用好用活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选优配强“一把手”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好干部标准,改进干部推荐考察办法。强化选人用人监督,坚持“凡提四必”。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突出抓好城市基层党建,健全城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全面加强机关、学校、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选优配强、管好用好基层党组织书记。

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

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坚决防范和查处各种隐性变异的“四风”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加大庸政懒政怠政问责力度。加快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坚持治标和治本同时发力,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形成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长效机制。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要点解读心得体会(3)

1、五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96万亿元增加到3.23万亿元,由全国第10位升至第7位。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过千亿元的市由4个增加到9个。

2、未来五年,将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湖北即将进入中等偏高收入行列,步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3、未来五年,有着许多重大发展机遇。我们决不能在激烈竞争中落后,决不能让发展机遇丧失,决不能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无所作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奋力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

4、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万元、2万元。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绿色发展呈现新成效。党的建设达到新水平。

5、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和研发设计基地、长江中游金融中心和商业功能区、中部地区电子商务中心。 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省。

6、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发展共享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推进海工装备、北斗导航、新型航天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

7、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思想更解放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办法更多一些、实效更明显一些。培育名企名家名品。 坚持“亲”“清”原则,坦荡真诚与民营企业家交往。

8、深化“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支持武汉规划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优化长江主轴。要强化主中心、复兴大武汉,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对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9、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要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为重点,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要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支持宜昌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10、推进“多极”协调发展。支持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黄冈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支持咸宁、鄂州、随州、恩施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支持神农架林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变化和要求,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地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支持20个左右发展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

11、加快高铁建设,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米”字网 ,实现所有市州通快速铁路。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推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打造中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12、建设“绿满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的美丽家园。 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开展长江大保护行动。强化三峡、丹江口、清江等库区和洪湖等重点湖泊的保护。

13、全力恢复江湖自然联通,消除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水体黑臭现象。 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以零容忍态度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14、以钉钉子的精神和“绣花”的功夫,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确保决战决胜、如期脱贫。 实施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

15、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

16、支持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争取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成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17、全面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水平。落实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努力让各项法规立得住、行得通、务实管用。健全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18、用好用活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做到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篇四 学习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心得体会

6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刘家义书记向大会作了报告,全面总结了十届省委的工作,提出了今后五年山东工作的目标任务。下面是酷猫写作范文网为你整理的关于学习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借鉴!

学习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心得体会范文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道德文化高地。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山东大有作为。党代表们在讨论中畅谈感受,献计献策,展现了一个文化大省在迈向文化强省进程中的自信与担当。

做好价值引领 弘扬时代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要打开心灵之门,找准落点,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效。报告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邹城市杏花村小学副校长贾冰代表,颇有体会。

将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杏花村小学的办学亮点。这所小学设有德育室,结合不同节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开展相关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学校还在中高年级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观摩课堂,还通过家访、班级qq群等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家庭德育水平。

价值观最好的传播方式在于示范引领。报告提出深化四德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倡树先进典型,可谓抓到了点儿上。无棣县委书记丁海堂代表说。无棣县是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一直以来注重发挥榜样的典型引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好人推选表彰活动,用群众身边的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宣传的是凡人善举,占领的是道德高地。好人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

传播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硬件。让历史文物说话,通过硬件设施展示,往往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展示红嫂事迹的主题展馆,12个展馆24个展室,以雕塑和实物等形式,向观众述说着一位位红嫂的故事。据统计,每年来参观的人数达到40多万。副馆长金静代表说:我们将继续探索更生动更朴素的形式,传承好沂蒙精神,让红色文化基因血脉传承光大。

弘扬时代精神风尚,离不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离不开文明村镇创建。农村的三大堆曾让老百姓叫苦不迭,省里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之后,我们区950个村庄配备了1550名保洁员,采用数字化平台指挥调度垃圾车、保洁员,农村环境越来越好。德州市陵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党支部书记赵树俭代表,看到报告提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民风、人居环境、精神生活全面美起来,很是振奋,我们能解决农村的卫生问题,一定也能解决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成风的问题。

推进文化小康 满足文化需求

报告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小康要求文化设施建设要达标。我在很多地方发现,山东的文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面积、设施、规模都比过去有很大改善,但是要像报告所讲的,建好还要用好。沂水县文化馆副馆长周鹏代表如是提醒。沂水县文化馆的演出厅有两千平米,年均演出120多场,在夏天和重要节假日免费为市民演出。今年县里还要新建三馆一中心,文化惠民设施不断升级。我们将充分用好这些场馆,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出一分力。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小康,软硬件都不可缺。这是滨州市长崔洪刚代表从工作中得出的体会。据崔洪刚介绍,从硬件上,滨州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塔建设,让群众免费收看二十多套电视节目;9月份即将完成大剧院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内容。从软件上,滨州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规范日常行为,培养群众文明素养和文明习惯。比如近期开展了车停人行、礼让斑马线活动,对不停车让行的机动车辆公开曝光,成效十分明显。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进山东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等要求,这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鞭策。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一级演员宋秀敏代表说。在30多年从艺生涯中,宋秀敏成功塑造了小生、青衣等多个行当几十个角色,演出2000多场,她和同事们获得十多个国家、省级大奖。作为一名地方戏曲演员,我们一定唱响主旋律,推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品大戏,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建设两大示范区传播儒家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报告提出,要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进程中当好排头兵。

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提出建设两个文化示范区,这引起了济宁、淄博两地代表的热议。

济宁市委书记王艺华代表对于报告设专章阐述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构筑道德文化高地的目标感到特别振奋。他说,报告特别提出加快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努力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保持充分话语权,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担当。下一步,济宁将全力建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示范区、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等四大战略平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等五大工程,积极推动曲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淄博规划了56平方公里的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现在已经建成了15万平米20个博物馆,今年还要开工建设八个项目。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代表说,报告提出建设两个示范区,其中一个是有关齐文化的,我们将发扬齐文化开放、包容、务实、变革的精神,打响中英足球论坛、齐文化旅游节、稷下论坛三张名片,把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这个载体建设好。

读到报告中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代表十分自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大典,是形象阐释孔子礼仪文化的生动载体,近几年先后走进南京、上海、大同、哈尔滨等60多座城市的文庙和孔庙开展祭孔演出,并到日本等东亚文化圈国家指导当地开展祭祀文化。

从20xx年起,曲阜市就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四年来活动走进北大、清华等高校,足迹还遍布武汉、上海、长沙等城市和全国文庙,参与者总共37065人,其中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52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我们还将推出更多传播儒家文化的生动有效的实现形式。刘东波说。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山东有底气有行动。风疾正是扬帆时。以这次党代会为起点,山东必将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学习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心得体会范文,尽在酷猫写作范文网。

篇五 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解读心得体会

6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刘家义书记向大会作了报告,全面总结了十届省委的工作,提出了今后五年山东工作的目标任务。以下是酷猫写作范文网整理的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解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解读心得体会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道德文化高地。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山东大有作为。党代表们在讨论中畅谈感受,献计献策,展现了一个文化大省在迈向文化强省进程中的自信与担当。

做好价值引领 弘扬时代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要打开心灵之门,找准落点,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效。”报告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邹城市杏花村小学副校长贾冰代表,颇有体会。

将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杏花村小学的办学亮点。这所小学设有德育室,结合不同节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开展相关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学校还在中高年级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观摩课堂,还通过家访、班级qq群等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家庭德育水平。

“价值观最好的传播方式在于示范引领。报告提出深化‘四德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倡树先进典型,可谓抓到了点儿上。”无棣县委书记丁海堂代表说。无棣县是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一直以来注重发挥榜样的典型引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好人”推选表彰活动,用群众身边的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宣传的是凡人善举,占领的是道德高地。好人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

传播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硬件”。让历史文物说话,通过硬件设施展示,往往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展示红嫂事迹的主题展馆,12个展馆24个展室,以雕塑和实物等形式,向观众述说着一位位红嫂的故事。据统计,每年来参观的人数达到40多万。副馆长金静代表说:“我们将继续探索更生动更朴素的形式,传承好沂蒙精神,让红色文化基因血脉传承光大。”

弘扬时代精神风尚,离不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离不开文明村镇创建。“农村的‘三大堆’曾让老百姓叫苦不迭,省里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之后,我们区950个村庄配备了1550名保洁员,采用数字化平台指挥调度垃圾车、保洁员,农村环境越来越好。”德州市陵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党支部书记赵树俭代表,看到报告提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民风、人居环境、精神生活全面“美起来”,很是振奋,“我们能解决农村的卫生问题,一定也能解决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成风的问题。”

推进文化小康 满足文化需求

报告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小康要求文化设施建设要达标。我在很多地方发现,山东的文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面积、设施、规模都比过去有很大改善,但是要像报告所讲的,建好还要用好。”沂水县文化馆副馆长周鹏代表如是提醒。沂水县文化馆的演出厅有两千平米,年均演出120多场,在夏天和重要节假日免费为市民演出。今年县里还要新建“三馆一中心”,文化惠民设施不断升级。“我们将充分用好这些场馆,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出一分力。”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小康,软硬件都不可缺。”这是滨州市长崔洪刚代表从工作中得出的体会。据崔洪刚介绍,从硬件上,滨州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塔建设,让群众免费收看二十多套电视节目;9月份即将完成大剧院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内容。从软件上,滨州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规范日常行为,培养群众文明素养和文明习惯。“比如近期开展了‘车停人行、礼让斑马线’活动,对不停车让行的机动车辆公开曝光,成效十分明显。”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进山东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等要求,这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鞭策。”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一级演员宋秀敏代表说。在30多年从艺生涯中,宋秀敏成功塑造了小生、青衣等多个行当几十个角色,演出2000多场,她和同事们获得十多个国家、省级大奖。“作为一名地方戏曲演员,我们一定唱响主旋律,推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品大戏,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建设两大示范区传播儒家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报告提出,要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进程中当好排头兵。

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提出建设两个“文化示范区”,这引起了济宁、淄博两地代表的热议。

济宁市委书记王艺华代表对于报告设专章阐述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构筑“道德文化高地”的目标感到特别振奋。他说,报告特别提出“加快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努力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保持充分话语权”,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担当。下一步,济宁将全力建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示范区、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等“四大战略平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等“五大工程”,积极推动曲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淄博规划了56平方公里的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现在已经建成了15万平米20个博物馆,今年还要开工建设八个项目。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代表说,报告提出建设“两个示范区”,其中一个是有关齐文化的,我们将发扬齐文化开放、包容、务实、变革的精神,打响中英足球论坛、齐文化旅游节、稷下论坛三张名片,把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这个载体建设好。

读到报告中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代表十分自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大典,是形象阐释孔子礼仪文化的生动载体,近几年先后走进南京、上海、大同、哈尔滨等60多座城市的文庙和孔庙开展祭孔演出,并到日本等东亚文化圈国家指导当地开展祭祀文化。

从20xx年起,曲阜市就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四年来“活动”走进北大、清华等高校,足迹还遍布武汉、上海、长沙等城市和全国文庙,参与者总共37065人,其中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52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我们还将推出更多传播儒家文化的生动有效的实现形式。”刘东波说。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山东有底气有行动。风疾正是扬帆时。以这次党代会为起点,山东必将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解读心得体会,尽在酷猫写作范文网。

篇六 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心得体会—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有感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的总体谋划,科学描绘了我们未来的美好蓝图,谋划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继承中创新,在深化中拓展。以下是酷猫写作范文网整理的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心得体会(1)

治蜀兴川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中,方向问题是第一因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主题用10句话148个字,确定了治蜀兴川的政治方向、蓝图指向、精神导向、行动取向,而把握好这“四向”,正是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关键所在。

要把握好以“旗帜、理论、指示”为关键词的政治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报告主题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突出“政治属性”,表明了省委坚定执行中央决定,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核心,在情感上衷心爱戴核心,在组织上坚决维护核心,在政治上坚决捍卫核心,在行动上始终跟随核心。因此,落实党代会精神,就要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向中央看齐,与中央同心,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重托和殷切期望。

要把握好以“战略、任务、愿景”为关键词的蓝图指向。报告主题明确“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总体谋划,反映了对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界定,对面临发展机遇的准确把握,因此我们要一以贯之。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要锁定“两个跨越”,聚焦聚力脱贫攻坚,举全省之力抓好“头等大事”,抢抓机遇抓好“一号工程”,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要努力实现“一个愿景”,描绘治蜀兴川的锦绣明天,回应巴蜀儿女的共同期盼。

要把握好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为关键词的精神导向。这次党代会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列入报告主题,实质上是对实现宏伟蓝图应有的精神状态作出号召。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是巴蜀儿女的鲜明精神特质,是当今时代的核心精神要素。从精神层面看,在小康决胜时期和改革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激发创新活力、保持进取精神,面对新的“赶考”,必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朝着既定目标再出发、再前进,去征服新的雪山草地,去战胜新的艰难险阻,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开创崭新发展局面。

要把握好以“再上新台阶、再立新功、四川篇章”为关键词的行动取向。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展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所以要用实际行动将党代会精神转化成发展的强大力量。从“三线”到“三区”,当前四川担负国家赋予的改革、发展和创新等重任越来越多,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国家布局交汇叠加,藏区彝区加快发展等重大国家政策交汇叠加,这就需要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更实要求推进各项工作,以更大气魄开创发展局面。

方向明,路径清。只要我们把握好党代会报告的政治方向、蓝图指向、精神导向、行动取向,治蜀兴川大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心得体会(2)

最科学的谋划是把“中央大政方针在四川具体化”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治蜀兴川的深刻把握和深邃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王东明同志为班长的省委不断深化省情认识,每次重大决策注重深研细谋、把脉定向,推动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川具体化,在全面落实中推动四川生动实践,形成了治蜀兴川总体工作布局。报告主题明确“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总体谋划,反映了对五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坚持,对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界定,对面临发展机遇的准确把握。总体谋划注重一致性、保持连续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创新性。其鲜明特点和指向在于,谋划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继承中创新,在深化中拓展。

“三大发展战略”聚焦四川发展难题:既有实践检验,又是现实路径,需要保持定力、一以贯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战略选择源于对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准确把握。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明确了推动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重要抓手。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路径选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显著成效。着眼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达15个、增加8个,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态势总体形成;着眼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难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形成;着眼解决新旧动能转换难题,推动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提高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这是推动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宏伟蓝图的关键之举。今后五年,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构建“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构建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的新格局。

“两个跨越”锁定四川历史任务:既是富民之本,又是强省之要,需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四川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历届省委对富民强省孜孜以求。十届省委提出“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就是把富民和强省作为阶段性中心任务。下个五年横跨2023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转承接续,四川既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赋予了“两个跨越”新的内涵,是新阶段我省尤为紧迫的两大历史重任。决胜全面小康,是必须如期完成的首要任务。面对立下的军令状,必须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举全省之力抓好“头等大事”,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是决定四川未来前途的历史使命。面对发展的新常态,必须聚焦聚力改革创新,践行新理念,转换新动力,抢抓机遇抓好“一号工程”,才能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开发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

“一个愿景”反映四川人民期盼:既是物质需求,也是精神追求,需要接力奋斗、一心为民。报告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展望未来发展,描绘美好蓝图。这其中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精神日益增长的更多需求,还有对日子美、心气顺、生活越来越安逸的更高要求。从省委2023年5月部署中国梦主题教育时提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到这次党代会鲜明确立这一愿景,就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把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美丽、繁荣、和谐,这三个关键词,富有时代内涵,彰显四川特色,饱含人民期待。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愿景,内在统一于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生动实践,承载了富民强省的美好夙愿,描绘了治蜀兴川的锦绣明天,汇集了巴蜀儿女的共同期盼。

篇七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权威解读:宏伟蓝图开启新篇章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权威解读,今天为您解读《报告》第三章“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

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孙超英看来,《报告》第三章,就是明确四川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而理解本章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战略机遇期”。孙超英说,谋划目标前,《报告》再次科学分析省情,既讲了国内外环境和发展机遇,也讲了风险挑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 孙超英: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西部大开发,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很多因素,应该说是基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于我们所处的阶段性的特征、形式、任务的一个综合的分析得出来的。

第二个关键词,孙超英认为是“美丽繁荣和谐”。孙超英说,这个词被特别用在了《报告》的标题里,三个形容词下,还有天更蓝、水更清、日子美、心气顺、生活越来越安逸等精彩描述。这些接地气的话,为《报告》增添了生动,让全川人民都能产生共鸣和向往。

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 孙超英:我们一说美丽繁荣和谐,脑子里马上就会浮现美丽的画面,山清水秀、我们的老百姓在其间其乐融融,生活富足。那么这么一种美丽的画面其实需要我们进一步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

而这个发展目标,也就是关键词“两个跨越”。孙超英说:2023年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023年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这两个目标既体现了对过去发展的一脉相承,也对应了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 孙超英:从2023到2023年恰好是两个百年交汇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这两个目标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所以我们在把第一个目标完成之后我们要再接再厉,带领我们全川人民向着第二个目标奋进。

孙超英认为,读懂《报告》第三章的第四个关键词,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三大发展战略”。

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 孙超英:三大发展战略本身也有内在的联系,比如说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是处于总揽,而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在三大战略自身来看它是路径、创新驱动它是动力。

孙超说,《报告》中的一句话让人听了振奋人心。那就是必须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勇于应对挑战,奋力抢抓机遇,在审时度势中谋划开启新的篇章。这句话让人感受到了省委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以及不懈发展的决心。

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 孙超英: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体现了我们应该有的精神状态,因为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很多机遇转瞬即逝,作为中国共产党 执政党,你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精神状态。

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战略,《报告》第三章的这几个关键词,为我们绘就了四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也展现了实现宏伟蓝图所要走的具体路径。

篇八 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深度解读:长期坚持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走在前列作为长期坚持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工作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是顺应人民期待作出的科学决策。以此为新起点,在中国千帆竞发奔向现代化的洪流中,山东号巨轮将全速前进、驶在前列。

经济发展是走在前列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山东要在各方面走在前列,首先要在经济建设中走在前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擘画蓝图: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菏泽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总量在全省前移两个位次。“经济体好比人体,人在长个头、长体量的同时,还要长得强壮――今后菏泽将通过吸引返乡人员创业、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推动经济变得更强。”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解维俊如此阐释。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五年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大而不强仍是我省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了使强省建设有更清晰具体的目标,这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经济文化强省的内涵:发展质量效益高,生态环境优,人民群众富,社会文明和谐。”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说。“不仅如此,党代会报告再次重申省委提出的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实现了以上强省目标和这‘三个发展’,山东也就走在前列了。走在前列,也要求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实现这‘三个发展’。”产业领域培育新动能的要求。这家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通过50年驰而不息的自主技术创新,由卖0.8万元一吨的海带,转而卖240万元每吨的海藻酸盐医用敷料。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发展,山东的比较优势已从劳动力众多逐渐向技术创新、资金密集型转变,长期靠发挥后发优势、技术引

我们注意到,省党代会报告不但提出强省建设的具体目标,还给出明确路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近两年来,齐河县依法关闭中低端化工企业30多家,然而截至今年一季度,齐河税收不降反升。在一季度,仅龙头化工企业金能科技和另一家传统企业就贡献税收四亿元。这是因为,通过“关停并转”去产能,倒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鼓舞大企业加大投入――金能科技今年已投资六亿多元上科技设备。

这正是省党代会报告所要求的,也是需要各地大力贯彻的: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产业智慧化、品牌高端化、跨界融合化等,在传统产业领域培育新动能。

青岛明月海藻的做法,则扣合了省党代会报告在新兴进的发展方式,正逐渐向发挥先发优势、进行自主创新转变。“我们注意到,继省‘十三五’规划之后,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又一次提出发挥先发优势、塑造引领型发展。在山东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自主创新技术是真正的新动能,是走在前列最可靠的保证,今后需要更多企业像明月海藻这样做。”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

翻阅党代会报告,“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做优实体经济”“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优化协调发展格局”,针对山东省情,聚焦走在前列,报告对新旧动能转换、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提出系统做法,需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

社会建设是走在前列的重要指标

社会建设,是走在前列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走在前列的重要成效指标。为此,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小麻湾村村民张春城,春节前和乡亲们一起搬离位于黄河滩区的老村,搬进镇上统一盖的新房。用各种补助一抵扣,这一百平米的房子,他几乎没掏一分钱,而且他还在老村改建的公园找到一份工作。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省十一次党代会针对短板用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被列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第一项。而且明确提出,2023年全面完成黄河滩区群众的脱贫与迁建工作。“全面小康路上、现代化路上一个不能少,省党代会报告鲜明体现了这一点。”省委农工办原副主任刘同理说。

知识改变命运。很多专家和民众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实事。省党代会报告对此作出响亮回应:“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仓上小学校长周树航来说,报告最让他兴奋的内容,是“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20xx年以来,寒亭区在按照城市学校的标准改造农村校舍后,又选派周树航等八所优质小学的副校长和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小学任职、任教,提升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我还注意到,报告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作出安排,都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周树航说。

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成为重要需求。

因应人民呼声,省党代会报告鲜明提出,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文化小康”,第一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自去年以来,我们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10分钟文化圈’服务半径,并免费将123场公益演出、648场公益电影送到老百姓家门口。”青岛市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薇认为,要像报告指出的,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文化小康。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群众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民生事项。反映这些诉求的“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在这次党代会报告中被写入“建设和谐美丽幸福家园”这一部分。“以前我们曾把环保纳入经济发展范畴,以环保倒逼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在当时发展阶段作出的正确安排。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生态,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上升为‘五大发展’理念,这次党代会对此作出调整,体现了省委对人民幸福的重视。”省委党校校刊部教授谭建说。

党的领导是走在前列的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山东要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关键是通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沂蒙精神是一本加强党性教育的好书,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精神内涵……”这是中央党校中青班第三十九期学员张德平,到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学习后的感言。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坚持思想建党。这需要按照省党代会报告要求的,用好沂蒙党性教育基地这些资源,坚持‘两学一做’,加强党性教育,让思想堡垒强大起来。

在省十一次党代会闭幕第二天,省委常委召开会议,其中两项重要内容是通过了关于问责和激励干部担当的办法、意见。会议强调,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绝不允许互相拆台、设置障碍、推诿扯皮。“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队伍’、‘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省委常委会及时召开会议,对这些要求具体化,可见省委对这项工作抓得有多紧、这项工作有多重要,各地需要真正贯彻落实。”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我们党的建设中,支部建设从来就是重要一环。省党代会报告要求,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既要加强机制建设,完善抓基层责任制,规范抓基层考核工作;还要从具体抓起,加强农村、城市街道等基层支部建设。记者注意到,在省十一次党代会开幕前夕,省委组织部、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向有关部门单位发出通知,要求把省委常委所在支部建设成示范支部。“这既体现了省委对支部建设的重视,又是省委常委们以实际行动落实报告精神,将有力推动全省基层党建。”商志晓说。

既打老虎,又打苍蝇,铲除肌体上的大小毒瘤,过去五年我们党反腐倡廉取得巨大成就,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继续对腐败零容忍,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并从发挥巡视作用、强化派驻监督、推进审计监督、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作出部署。“这些措施的实行,将巩固反腐倡廉已有成果,并且能推动取得更大成绩,将更有利于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砥砺奋进,推动山东长期走在前列。”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说。

走在前列,全省人民正在书写的答卷,现代化道路上的庄严承诺。只要我们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新局面,就一定能交出合格答卷!

篇九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澎湃“武汉心”

“强化主中心,复兴大武汉,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以掷地有声的话语,标注了武汉未来五年的发展方位。

报告10余处提及武汉,并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优化长江主轴,加快建设“三化”大武汉。“着墨多、分量大、要求高。”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这既是省委对武汉工作的鼓舞和鞭策,更是对武汉发展的信任和支持。武汉要加倍努力、勇于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真正扛起发挥主中心作用的责任担当。

一个新使命

强化主中心 复兴大武汉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武汉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主中心、复兴大武汉,增强对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省发改委副主任章新平认为,武汉的“主中心”地位,既是由武汉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决定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看实力。2023年,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万亿元,远超宜昌和襄阳,对全省经济贡献率36.88%,“龙头”地位更加巩固。

看潜力。目前,武汉是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与同类城市比,在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区位交通、发展空间、生态资源等方面具备优势,发展潜力大。

去年,国家批复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武汉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加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科技金融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改革试点的落户,武汉已迎来最好发展机遇期。

武汉强则湖北强,武汉快则湖北快。章新平说,实践证明,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必须突出重点,打造龙头,进一步增强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

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强化“主中心”地位,为武汉赶超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在他看来,武汉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关口,尤其是去年,同为中西部副省级城市的成都不断发力,经济总量反超武汉,让武汉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武汉而言,只有加速赶超,才能在这一轮激烈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

武汉市市长万勇说,武汉力争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城市总量超过1.9万亿元,为全省经济总量达到5万亿元提供有力支撑,当好“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排头兵、顶梁柱。

一个新要求

提升武汉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研读省党代会报告,一系列“武汉元素”闪耀其中,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其中,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支持武汉规划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优化长江主轴。叶青认为,这意味着武汉市级战略已上升为省级战略,体现了省委对武汉的高度重视与充分信任,是对武汉发展的极大鼓舞。

他特别关注长江新区建设。叶青说,目前全国已有19个国家级新区,但湖北仍是空白。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打造一个占地约500平方公里的创新之城,将大大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不止是长江新区。瞄准国家战略地位,报告还提出,加快高铁建设,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米”字网。支持武汉打造中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武汉新港等港口建设,促进港产城一体化。

谈及扩大对外开放时,报告明确,要发挥中国(湖北)自贸区平台作用,提升武汉国际化水平和要素集聚、创新引领、高端服务功能。

谈及创新驱动时,报告指出,支持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争取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成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报告还特别强调武汉的引领功能,提出引领武汉高校资源向其他市州扩散,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章新平认为,省委赋予武汉一系列新使命、新要求,就是希望武汉作为全省区域格局中的“主中心”和正在大力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真正成为“全省建成小康社会和转型升级”的“领头羊”,在全国竞争中充当“湖北名片”,在全球竞争中代表国家形象。

他建议武汉在三个方面加快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合作平台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武汉现代制造基地、服务高地、创新源地、开放平台功能。

一个新任务

真正扛起主中心的责任担当

省党代会报告明确了我省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作为区域“主中心”,武汉该如何展示新作为,体现新担当?

武汉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武汉要结合自身实际,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抓好“十项全局重点工作”,积极推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十项全局重点工作,涉及发展多个领域,但每一项都直指问题短板,事关武汉发展全局。

比如,针对城市建设“有高原、无高峰”,缺乏世界级亮点区块的现状,武汉提出,以长江主轴、长江新城、长江新区建设为抓手,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功能品质。

目前,长江主轴的概念性规划已基本完成,交通轴等规划建设加紧推进。长江新城、长江新区的选址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有效投资不足、工业投资增长乏力,是武汉发展的一块短板。为此,武汉市委明确,以发展高效高新产业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开创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其中,今年着手抓好现代工业园区和科创型小微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集成发展,全力打赢工业翻身仗。

国有经济腿长,民营经济腿短。围绕省党代会报告,武汉提出,以发展新民营经济为抓手,优化所有制结构,以发展新经济为主攻方向,落实促进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具体举措,开辟创业创新创富新天地。

此外,武汉还提出:以实施“两个百万”工程为抓手,做足做深做透“大学+”,走“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路子,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以“四水共治”为抓手,做好“大湖+”文章,落实长江大保护,彰显武汉水优势;以空港、河港、陆港整合统筹为抓手,优化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加快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合作发展。

蓝图在手,使命在肩。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新征程上,大武汉正争分夺秒、拼搏赶超。

篇十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六条经验”统一于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

“党代会报告总结了治蜀兴川的六条经验,这些经验的内在逻辑和深刻内涵是什么?”6月8日,在省委外宣办和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将问题抛给了省委办公厅综合室主任张道平。

接到提问,张道平并没有直接阐述内在逻辑,而从经验产生的背景说开。在他看来,“六条经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共同统一于省委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理解把握党代会报告中治蜀兴川六条经验的内在逻辑和深刻内涵,首先需要了解这些重要经验是怎么来的。

“这六条经验是干出来的。”他表示,在会前征求对党代会报告的意见建议,以及大会期间代表讨论审查报告时,大家都普遍感到报告既大气,又接地气、鼓士气。报告得到普遍认可,关键是省委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干得好。同样,这“六条经验”也是省委在治蜀兴川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是省委坚持把中央精神和四川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结果。

第一条经验讲的是根本方向,强调“方向问题始终是决定治蜀兴川事业成败的根本所在,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在四川不折不扣落实,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条经验启示,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强的政治定力和高度的政治自觉。这些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多重交织的困难挑战,四川工作能够在攻坚克难中取得新的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全局,有力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条经验讲的是根本任务,从省情实际出发强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报告指出,“四川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才能加快迈过转型升级这道关口,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这条经验启示,是省委基于四川发展阶段特征作出的科学判断,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发展的根本取向、战略基点和目标路径。

第三条经验讲的是根本方法,强调“四川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必须事不避难、统筹兼顾、谋定后动、勇于担当,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列出清单、挂图作战,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这样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既定目标。四川是一个大省,既有平原地区,也有丘陵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每天都可能面临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省委始终迎难而上,正如王东明书记在党代会闭幕式上的那段深情告白所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一刻也没有退缩。这些年,省委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难点,带头推动落实,适时开展”回头看”,推动部署一抓到底。正是这样一项一项抓落实,真刀真枪去干,四川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大好局面。

第四条经验讲的是根本要求,主要对依法治理进行总结。党代会报告强调,“必须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切实把四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对于依法治省,省委抓得早、抓得主动。2023年省委就提出研究法治四川建设的问题。'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针对当时的复杂情况,在全省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其中就有法治教育这个专题;之后历时8个月出台了依法治省《纲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召开省委全会出台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决定》。

第五条讲的是根本力量,强调“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凝聚强大合力,不断夺取治蜀兴川新胜利”。这条经验,充分体现了省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省委强烈的为民情怀。 这几年,省委无论作决策还是抓工作,都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方面通过加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坚决守住“保基本”底线,持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难事,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第六条经验讲的是根本保证,强调“党的伟大工程保障党的伟大事业,必须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员干部心思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这样才能为四川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这些年,省委坚决担负管党治党根本政治责任,集中力量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省委特别注重激励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比如建立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制度,联系五大经济区制度,联系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制度,联系重大产业培育制度,持续开展“走基层”活动等。这些重大举措,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展现出奋发有为精神状态,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为一体成为自觉追求,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经验是实践的结晶,具有指导实践、昭示未来的重要作用。正如党代会报告指出的那样,六条经验让我们“加深了对做好四川工作的认识,坚定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决心”。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深切关怀,有省委的把关定向、运筹帷幄,只要一以贯之坚持运用并不断完善发展这些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篇十一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难与变 治与兴 6字概括过去5年历程

6月8日,在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四川在线记者陈岩向省发展改革改委副主任徐立发问时提出,党代会工作报告用“砥砺奋进拼搏实干”来描述过去5年的成就。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党代会报告写得好,是因为四川工作做得好”,请问对这段历程该如何认识?

对此,徐立满怀深情地说,过去的五年是奋斗的五年,也是拼搏的五年,跨越的五年,极其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专注发展定力和惩治腐败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四川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形成了治蜀兴川一系列实践成果、思想成果和制度成果。

他用六个字来概括这五年——“难与变,治与兴”。

“难”主要体现在面临多重特殊矛盾和重大考验:一是宏观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动能转换时不我待。二是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再次发生芦山强烈地震,旧伤未愈、又添新创。三是藏区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实现长治久安面临许多挑战。四是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五是干部队伍中腐败问题集中暴露,政治生态重塑任务艰巨。

“变”,则主要体现在四川各项事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变化。全省经济总量达到了3.26万亿,由全国第八位跃升至第六位。这个升位,是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经历一次特大地震和一次强烈地震、政治生态受到一定破坏的情况下实现的,极为不易。

二是区域发展变化。多点多极发展战略总体形成,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川南、川东北经济区超过了5000亿,21个市州中有15个市州经济总量过1000亿,有112个县经济总量过100亿。

三是发展条件变化。既有软环境的变化,又有硬条件上的增强。软环境方面包括改革开放红利的释放、开放高水平高端化推进,一大批国家重大试点试验在川开展,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新区,全面创新改革实验、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在四川布局;在“硬”方面,我们的基础设施发生了重大改变。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7095万千瓦,高速公路超过了66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4623公里,高等级航道达到了1515公里,我们的国际航线也达到了100条。

四是财政收入变化,全省民生投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65%左右。

五是政治生态变化。通过这几年坚决从严管党治党,全省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

徐立说,“治与兴”主要体现在五年来我们实践探索形成了完备的治蜀兴川方略,砥砺奋进办好了一批奠基全局和长远的大事难事——

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6万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2%;

着眼同步全面小康,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打出组合拳,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23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23年底的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

切实担负地方主体责任,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重大胜利,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探索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

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持续用力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

坚定推进从严管党治党,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全省政治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

徐立说,过去五年,包含着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的政治坚定,包含着省委治蜀兴川的历史担当,包含着省委对全省人民的真挚情怀,反映出了四川各项事业的大治与大兴。五年应变、图变、巨变,坚信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一定能实现,也一定要实现!

篇十二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高举旗帜的四川作为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王东明同志代表中共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省委治蜀兴川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也科学谋划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如何读懂这份重要的《报告》,学习领会党代会精神?从今天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权威解读”,通过采访权威专家、学者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党代会《报告》的十个章节,逐一进行深度解读。今天播出第一集,解读《报告》第一章:“砥砺奋进拼搏实干的五年历程”。

如何理解《报告》第一章的精神,作为《报告》起草组成员的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曾卿认为,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旗帜”。曾卿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 而高举“旗帜”,也是过去五年,四川取得重大成绩的原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曾卿:四川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克难奋进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个当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省委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全面地贯彻到四川各方面工作之中 这几年 凡是中央有部署 四川省委就有行动。

曾卿认为,读懂《报告》第一章的第二个关键词,也是总结过去五年四川工作的关键词,叫做“治蜀兴川”。(动画起)曾卿说,这五年,省委立足省情实际,提出了“三大发展战略”,确立了“两个跨越”奋斗目标,在全面创新改革、绿色发展等作出决定,形成“治蜀兴川总体工作布局”。这是中央精神在四川落地生根的实践过程,是贯穿这几年四川各领域工作的主线。

召开省委全会分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和灾区重建发展、脱贫攻坚、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创新改革、绿色发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作出决定,形成治蜀兴川总体工作布局。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曾卿:(过去五年)我们总共开了十次全会 每次全会都确定了一个主题 基本都是贯彻中央的某一项重要的部署来展开的形成的一整套推动四川发展的行动指南,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在四川具体化,把握了四川的阶段性特征,它的形成过程是渐次展开,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曾卿认为,读懂《报告》第一章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成果”。曾卿说,《报告》一方面浓缩了四川五年来的“实践成果”,归纳为11条成绩。比如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达到3.26万亿元,跃升至全国第六位等等。(动画起)此外,《报告》还梳理了一系列思想成果、制度成果。比如:方向问题始终是决定治蜀兴川事业成败的根本所在,四川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等六条基本经验(动画完),这6条经验启示弥足珍贵。

方向问题始终是决定治蜀兴川事业成败的根本所在,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四川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

四川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必须事不避难……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制,必须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

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必须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曾卿:这六条基本经验实际上是对治蜀兴川方略的一种深化,反映了省委对重要精神的精准把握,对四川省情特征的精准把握 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它既是我们过去五年所取得成绩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必须长久坚持的指导方针。

高举“旗帜”,对标中央精神,形成“治蜀兴川”总体工作布局,得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果以及弥足珍贵的思想制度成果,这就是权威专家为咱们划出的《报告》第一章的重点。

篇十三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权威解读:科学指南引领治蜀兴川

进入今天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权威解读。在昨天我们回顾了四川高举“旗帜”,砥砺奋进的五年历程。下面我们继续解读《报告》第二章,“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全局”。

如何理解《报告》第二章?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新认为,第一个关键词是“指南”。这一章专门阐述了如何将中央精神落实到治蜀兴川事业中去。这既是四川过去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也是四川未来发展的根本遵循。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李新:四川的治蜀兴川的成败有决定性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方向问题。就是必须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而在《报告》起草组成员、省委政研室综合处副处长唐力看来,《报告》第二章把如何对标中央精神,主动融入全党全国大局讲得透彻明白,是整个报告最关键的一章。

省委政研室综合处副处长 唐力:可以说是整个党代会报告的点睛之笔和灵魂所在,单列这一章,也充分体现了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的坚定态度,体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坚定决心。

唐力认为,读懂第二章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四个全面”。唐力说,“四个全面”就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未来五年,四川需要以“四个全面”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各方面的发力点。

省委政研室综合处副处长 唐力:(发力点是)把脱贫攻坚的工作抓实抓细,下准绣花功夫;完成国家赋予四川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 让群众能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改革获得感 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实现以伟大工程保障伟大事业的目的。

读懂本章的第三个关键词,唐力认为,是“稳中求进”这一工作总基调。它既体现了省委贯彻落实中央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政治自觉,也体现了省委驾驭复杂形势的智慧和能力。

省委政研室综合处副处长 唐力:“稳中求进”,重在“进”,是循序渐进,是乘势而进,循序渐进就是踩着工作的步调和节奏在做,乘势而进就是抓住机遇干这个时代最该干的事,迈着坚实的步伐在往前走。

未来五年四川怎么干?要将中央精神作为科学“指南”,要根据“四个全面”总战略统筹四川工作,要在发展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这些就是权威专家为咱们划出的《报告》第二章重点。

篇十四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诞生过程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诞生记

湖北日报讯 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

美丽的东湖之滨,杨柳飘扬,碧波荡漾。

庄严的洪山礼堂,国歌雄壮,掌声雷动。

2023年6月25日上午9时,备受全省人民广泛关注的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蒋超良同志代表中共湖北省委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报告。

这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殷殷嘱托的庄严宣示!

这是引领全省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激情在这里迸发,力量在这里汇聚,信心在这里升腾。

牢记殷殷嘱托把握前进方向

——报告自始至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湖北要加快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殷殷嘱托,为湖北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并为之不懈奋斗。

在报告起草之初,蒋超良同志就指出,报告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要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殷殷嘱托贯穿报告始终,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报告始终。这一指示为报告起草把关定调。

党代会报告是政治报告,有别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有别于政府工作报告,要体现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特点,体现省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报告起草,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历史方位,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挑战,掌握世情、国情和省情。

——湖北即将进入中等偏高收入行列,步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阶段,正处于加快发展机遇叠加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到2023年,湖北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有力实施,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我省在交通、产业、生态、科教、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充分发挥,等等这些,为湖北加快发展、跨越赶超提供了重大机遇。

——世界处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压力加大,区域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叠加凸显等,湖北也面临一些风险挑战。

这些基本认识、基本判断,为报告起草奠定了重要基础。

大家一致认为,报告需要对湖北过去五年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提炼具有指导意义的宝贵经验;需要全面分析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与历史机遇,明确提出今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和管党治党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需要切实制定未来五年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引领全省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

充分发扬民主 共绘宏伟蓝图

——报告充分体现全省380万党员和6100多万荆楚儿女的共同意愿

一份好的报告,必定能升华思想、凝炼智慧;一份好的报告,必然是民智所聚、民意所归。

2023年12月30日,省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决定并报中央批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于2023年6月在武汉召开。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决胜全面小康、加快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起草好党代会报告,是确保大会成功的重要工作。

省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报告起草工作自始至终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

2023年1月12日,省委成立由蒋超良同志任组长,王晓东、陈一新、傅德辉、于绍良、梁伟年同志任副组长的报告起草领导小组,制定起草工作方案;2月9日,成立报告起草小组,由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具体抓好起草工作。

2月下旬,报告起草领导小组两次专题研究报告的主题主线和总体框架;省委副书记、常委同志通过多种方式,对全省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战略举措等重大问题,提出明确意见。

报告起草伊始,省委要求起草小组着重把握好五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2023年7月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要求;分析湖北省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清湖北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省委反复强调,要坚持“敞开大门”写报告,广开言路听意见,扩大参与面,提升参与度,普纳众言,集思广益,把起草报告的过程变成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的过程,使报告真实反映广大党员的共同意愿,符合全省人民的共同利益。

报告起草是一个调查研究、吃透省情的过程——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023年底,省委组织省直有关部门、高校和智库,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为报告起草提供重要参考。

2月10日,省委向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省政协党组书记、省政府副省长等省领导,征求调研选题。

2月中旬,在报告起草酝酿阶段,起草小组各位成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省委重要文件。广泛梳理各类素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省情,为起草报告做好准备。

3月下旬至5月中旬,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省政协党组书记、省政府副省长等省领导,结合自己分管的领域,开展领衔调研,专题研究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报告起草提供了重要指导。

5月10日,蒋超良同志在丹江口市调研县域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与基层党员代表座谈,听取对开好党代会的意见建议,及时指导起草小组调整工作思路,为起草、修改报告提出了具体要求。

报告起草是一个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过程——

在报告起草过程中,省委要求起草小组成员加强政治学习、理论思考和战略谋划,以宽广视野、历史眼光、战略思维,科学回答事关我省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力求写实写准,写出特色。

3月2日,由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牵头,抽调省直机关有关负责同志和业务骨干集中封闭起草报告,用20天时间写出报告初稿。

3月下旬至4月底,起草小组在40天的时间里,数次集中研讨,对报告初稿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反复讨论、认真研究。

5月6日,起草小组组织省委党校、省政府研究室和省社科院负责同志,部分县(市、区)党委政研室、政府研究室负责人,集中修改报告稿。

5月9日,起草小组又组织省直部门、国有企业负责同志,部分县(市、区)、乡镇党委书记,集中修改、推敲打磨报告稿。

5月17日,蒋超良同志批示,请部分市州委书记对报告稿进行修改。

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蒋超良同志先后6次同起草小组成员面对面研究起草工作,8次亲笔修改报告提纲和报告稿,既在宏观上定向定调,又在微观上把关指导。从主题到框架,从提纲到内容,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从观点表述到标点运用,都仔细推敲,倾注了大量心血。

报告起草初期,傅德辉同志3次听取起草小组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修改意见;报告起草中后期,梁伟年同志先后6次听取报告起草进展情况,与起草小组成员一道逐条逐段、逐字逐句讨论修改,体现了精细、精准、精到的严谨作风。

一次次热烈的讨论,一遍遍精细的修改,一个个不眠的夜晚……起草小组成员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有的同志一连几个月都未回在外地的家,幼小的儿子认不出爸爸了。但他们苦中有乐、失中有得,干了一件终生引以自豪的大事。

报告起草是一个集思广益、共谋发展的过程——

2月9日,省委下发通知,向各地各部门征求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议题的意见建议。

3月15日,湖北日报等新闻媒体启动“我为党代会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征集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4月9日,将报告稿印发各地各部门征求意见。4月14日,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召开全省党委系统政研室(改革办)主任座谈会,专题听取修改报告稿的意见建议。

4月下旬至5月中旬,蒋超良同志先后主持召开4次座谈会,分别听取省十届部分党代表、基层党员代表、省内专家学者代表及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

6月8日,将报告稿分别报十届省委常委审改,常委同志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6月12日,报告稿提请省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

6月18日,蒋超良同志将报告稿签请正省级老同志提意见。几位老领导满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对荆山楚水的深情,认真阅改报告稿,高度肯定报告稿,同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

6月23日,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报告,决定将报告提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审议。

广纳众议、从善如流,集思广益、凝聚智慧。从调查研究到确定主题,从集中起草到修改完善,从征求意见到审议通过,历时4个多月,全文1.5万字,报告数易其稿。

内容越来越丰富,语言越来越朴实,文字越来越精练……

6月25日,在武昌洪山礼堂,十届省委的报告摆放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850多名代表面前。

吹响进军号角 开启新的征程

——报告是指导未来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6月29日,江城武汉,风和日丽,生机盎然。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会审议批准了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关于十届省委报告的决议》。

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再次在洪山礼堂响起。掌声代表心声,心声代表民意。

回顾报告审议,心中涌动激情。连日来,来自荆楚大地的850多名代表,肩负时代使命和全省人民重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认真审议蒋超良同志所作的报告,共谋湖北发展大计,同谱荆楚跨越新篇。

——报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殷殷嘱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

代表们说,报告开明宗义提出大会的主题,这是报告的最大亮点,既充分体现省委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又高度契合湖北发展的实际和全省人民的期待。贯彻党中央精神,不折不扣;体现湖北特色,实在具体。

——报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代表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贯穿报告始终的主线。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湖北的奋斗目标是,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绿色发展呈现新成效,党的建设达到新水平。”

代表们认为,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清晰描绘了湖北未来五年发展的美好愿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特别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万元、2万元”等指标,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报告提出:“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是,担当‘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落实‘四个着力’的工作要求,把握重大机遇叠加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转型升级两大任务。”

代表们认为,报告提出的工作思路清晰,未来五年,我们要遵循这一工作思路,抢抓战略机遇,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作出应有贡献。

——报告提出:“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支持武汉规划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优化长江主轴。强化主中心、复兴大武汉,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支持宜昌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支持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黄冈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支持咸宁、鄂州、随州、恩施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支持神农架林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代表们说,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报告综合考虑经济实力、发展潜力、辐射带动能力等,既强化武汉主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又深化完善“一主两副”区域发展战略。对“一主两副”之外的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既体现了区域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又回应了各地干部群众的热切呼声,集中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意愿,有利于调动各地竞相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在全省培育更多的增长极,从而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发展、协同并进的局面。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加快构建体制机制新高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

代表们说: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湖北赶超跨越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互促互动,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主线,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

——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让民主法治的阳光普照荆楚大地;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切实把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代表们表示,民主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全面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水平,是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

——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务实重行,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代表们说,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实现执政使命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坚强保证。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对党绝对忠诚,坚持思想教育从严、政治生活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勇于担当为党负责、为党尽责的政治责任。

紧扣湖北省情 关注民生热点

——报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一段段新论述激动人心,一个个新判断给人启迪,一条条新举措惠及民生。

报告强调:湖北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决不能在激烈竞争中落后,决不能让发展机遇丧失,决不能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无所作为!

——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时期,机遇当前,稍纵即逝。

报告强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钉钉子的精神和“绣花”的功夫,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确保决战决胜、如期脱贫。全面小康路上,我们决不漏掉一户、决不落下一人!

——决胜全面小康的铮铮誓言,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让增收的门路多起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事业发展,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朴实真挚的为民情怀,以人为本,日月可鉴。

报告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绿满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的美丽家园。

——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利国利民,深得人心。

报告提出: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繁荣发展大众文艺。

——文化惠民的系列举措,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报告强调:不断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补齐民营经济发展短板。培育名企名家名品,引导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做大做强。解决民营企业审批难、融资难、创业难等问题,让湖北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

——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补齐发展短板,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报告提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变化和要求,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地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支持20个左右发展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更多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先进行列。

——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县域兴则业兴省兴,县域强则民富省强。

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政治站位有高度,成绩总结有亮度,形势分析有深度,发展举措有力度,惠及民生有广度。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工作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湖北发展的新实际,充分体现了全省人民的新期待。

代表们普遍反映,报告站位高、接地气,应民盼、顺民意,篇幅短、文风实。充分体现了省委倡导不喊新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搞形式主义、不标新立异,少说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务实重行作风。

“抚今追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荆楚先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全面展开,荆楚崛起的进军号角催人奋进。”

蓝图绘就,战鼓擂动,号角长鸣。湖北已经站在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

党中央对湖北事业发展寄予厚望,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我们期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改革开放创新大潮,在荆楚大地澎湃而起;激情跨越、竞相发展的强大气场,在荆楚大地磅礴升腾。省委带领6100万荆楚儿女,以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以坚定的信心拥抱未来,以扎实的工作创造未来!

我们坚信,全省上下在新一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殷殷嘱托,不辱历史使命,真抓实干,砥砺前行。省委绘就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篇十五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转型升级,轻舟驶向新蓝海

“必须把握重大机遇叠加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省党代会报告掷地有声,让京山县委书记周志红既充满期待,也深感责任重大,“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智能制造第一县,动力更足了。”

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转型升级成为热词。各地努力谋划产业发展蓝图、抓好产业链创新,铆劲向前。

“两个转变”

让湖北经济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如何实现“两个转变”?省经信委主任王祺扬表示,过去五年,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7万亿元升至4.9万亿元、全国第7位,但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亟需加快结构调整和实现转型发展。

他认为,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着力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金钥匙”。要加大优势骨干产业技改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力度,加速推进市县域产业融合发展和重点产业园区集群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高度化;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为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腾出空间;更好发挥“政”的作用,着力建设营商环境,推进“降成本32条”落地生根,打好制度性交易、融资、用能、物流等降成本“组合拳”,增加企业获得感。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等。

武汉大学教授邹薇建议,未来五年,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面提高湖北经济发展质量。比如,建设“创新湖北”,在武汉发挥“双自联动”效应,通过开放促进技术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创新中心,将人力资本优势转化成创新优势。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迈向中高端水平

产业发展是富民之源、强省之基,产业优则经济优。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建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20个以上千亿元产业。

王祺扬表示,经济下行压力既是“危”也是“机”。要落实《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围绕质量强省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着力开展“三品”建设,大力加强重大产业谋划、技改投资和招商招才工作。一方面做优存量,加快推进全省企业兼并重组、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有效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做大做强食品、石化、汽车、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努力打造20个以上千亿元产业、10个左右5000亿元产业、3个左右万亿元产业;另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谋划芯片面板、北斗导航、光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有本省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全省工业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邹薇表示,湖北制造业门类齐全,贯彻“中国制造2025”纲要,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在激光通讯、软件、生物科技、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研发基地,培育一批高品质的湖北制造品牌。

点燃创新引擎

汇聚发展新动能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振兴实体经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一批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发展共享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与劲牌联手对上甑工序攻关,成功研发出上甑机器人,省时省力,酒品质也得到保障;烽火科技集团将每年销售收入10%投入研发,形成了以“一根光纤可容纳135亿人同时通话”为代表的系列全球领先技术。“全面振兴实体经济,令人振奋、令人神往、催人前进。”湖北新冶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国忠表示,没有落后产业,只有落后企业,只要持续、坚定不移地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传统企业也有广阔发展舞台。

邹薇表示,对传统企业注入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也可使其从传统一跃跨入新兴。借助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传统企业乘势插上腾飞翅膀。

她指出,湖北正面临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等重大机遇叠加,企业要充分把握机遇,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拓展新领域、焕发新动能、构造新竞争力,把湖北经济发展推上新台阶。

在变革的关键节点,谁把握了发展大势,谁将赢得未来。

《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