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就如我们此次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而言,不少地方政府的建设性破坏正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破坏,政府在保护中有一种重名录申报、轻实际保护的倾向,许多保护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不高,许多地方的宣传工作停留于运动式、政绩式、任务式的宣传,但是收效却甚微等等。并且,现在许多省份也有相关保护条例出台,但是千篇一律在强调责任与义务的时候却鲜有立法者关注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对于公众强调的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 ,却很少在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公众的受益方面(如获得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切实宣传与教育等)进行有效地建树,公众如果只有保护之义务,而无保护之受益权利,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我国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之下,对于公众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对于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的探讨显得非常有必要。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希望对于保护现状进行客观的了解。调查显示,宁波、温州两市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本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比较熟悉,但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保护和宣传状况之差异有着不同的际遇,梁祝传说和温州鼓词最受市民关注。可喜的是,虽然绝大多数市民并不了解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非遗走上法治轨道表达了相当高程度的期待。
篇二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
实践主题: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实践地点:非遗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博园(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南大街(常州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
实践时间:7月1号——7月3号
实践地点简介:
非遗馆、艺博园,都位于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市民广场,周边的环境清幽,景色优美。目前非遗馆和艺博园同时对外开放,这里将会成为常州市工艺美术生产和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的积聚地。非遗馆内有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展示,馆内已有多种传统手艺在展示,如常州萝卜干、素火腿、大麻糕以及芝麻糖的制作工艺等。艺博园的主体是创意企业,它的特色就是把工艺与产业相结合,展示的是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那里陈列着汪鹤鸣的烙画作品,宜兴徐悲鸿画院、常州画院、常州龙城书画院的画师的作品,画家刘伟光的作品等,又使那里成为一个原创艺术的基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南大街,是常州市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是此次实践的调查地点。
实践过程:
第一天(7月1号)
夏日清晨的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大家努力的工作,终于准备好了所需的资料。队员们激动着,兴奋着……经过了大约1小时,我们到达了我们的实践基地---薛家镇。刚下车,队员们就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中的旗帜,“阳光小队”的标志在阳光的沐浴下更显的夺目。
经路人的指引,我们弯入一条大路,大家不由得停住脚步,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特制的木房子,一根根木头精致的叠在一起,木头散发出阵阵古典的气息,让人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抬头仰望,这里似乎有点偏僻,因为这里的蓝天与我们是这么的接近,但是周围有着一幢幢高楼,与这些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木屋相映成趣。路上的车是如此的少,偶尔一声鸣笛也只是稍微打破一下这里的宁静,随即便恢复,耳边剩下的只有鸟鸣的清脆声。
依旧朝前走着,木屋的尽头是一块石碑,这就是薛家镇市民广场的入口,我们仍然陶醉在刚才的景色之中。刚进去,迎面扑来的是一片苍翠的绿,一块块的石板台阶,映衬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流连着,一步三望。过桥了,这桥可没有平时大伙们看到的宽广和宏伟,它只是一块厚实的石板桥,桥面上刻的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文字,人站在桥上,一种不知名的情感油然而生。桥下清澈的河水,水面上游动的鱼儿,不禁给人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感觉。这就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周边的优美的环境,它非凡的气质,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吸引着更多的人。
“走啦”,大家才似乎梦醒,轻快的步伐,欢快的语调,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到了对面的岸上,“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行铿锵有力的大字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被这门前的气势所震撼,停下脚步,细细观摩,这些大字在周围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更打动人。不知何时,一位中年师傅走了过来,我们激动的跑了过去,还没等我们开口,大叔就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是来参观的吧”,我们急忙自我介绍了一下,并问了大叔好多关于非遗馆的问题,大叔一一作了回答,还带我们进馆内参观。
跨过一个高的门槛,空荡荡的院子,更增添了一丝的幽静。又进入了一个门,一股木质的香味儿飘来,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桌椅,两面墙上都写满了对常州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靠墙的地方摆放着一排整齐的玻璃柜,里面有包装精美的常州特产---萝卜干,绿色的包装盒给人清新的感觉;里面有常州著名的木梳篦,人物梳篦上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拍手叫绝,对称的双鱼梳篦让人流连忘返;里面有常州知名的酒,精美的包装里透着高贵,纯纯的液体中散着香醇;墙上酒的制作工序,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跟着大叔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条小巷,靠边上的一间算是非遗馆的藏书阁了,一堆堆的书整齐的排放,里面的工作人员正辛苦的整理着,准备尽快的借阅给前来参观的人,以便更了解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了这间房,接下来的那间算是间古屋,古代的手推车,水车……真让人大饱眼福。
我们扛着旗帜进了间大房子,天呐,里面竟然整齐的摆放着几张乒乓球桌,几位老年人在练乒乓球。“他们是来锻炼身体的”,引导我们的大叔说,四面的墙上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与这现代的气息相结合,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进了最后的大院子,四面的墙上是常州特产萝卜干、素火腿的制作工序,看着那一幅幅照片,令人垂涎三尺。进了里屋,好整齐的桌子,干净的凳子,墙壁上挂着“侨台之家”,顿时给人一种温馨之感,原来这是侨胞们的家园,设计独特,又是这里的一大看点。
接着在馆领导人的热情介绍下,我们来到了近邻---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这是艺博园的首栋工美大楼,它与非遗馆毗邻,目前已有15家工美企业入驻,其中包括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狄静乱针绣工作室、单银娣乱针绣工作室。它壮观的外形与非遗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由得想进去看看。
过了马路,艺博园的一位负责人便迎了过来,“常工院的同学们,欢迎欢迎”,刚走进大门,里面的宽敞和明亮瞬间闯进我们的双眼。“我带你们参观参观吧”,随即,负责人带领我们进了一家店,纵观四周,宽敞而不失涵养,安静而不失气质。里面艺术品如云,让人不禁赞不绝口。让人倍感惊奇的要属乱针绣,远看像幅风景油画,近看又似一排排乱针,虽然有点乱,这可是工作人员们绣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完成的艺术品。不仅是乱针绣,几幅像镀金似的画吸引了大家,队员们在不停的猜测着,“这是用麦子成熟后的秸秆做的,不仅有欣赏价值,而且废物利用,一举两得”,更让我们大家瞪大了双眼。
过了一会儿,负责人带我们上了二楼,首先映入双眼的是两个巨大的花瓶,这可不是用来插花用的哦,瓶身还不断地散发出香味,“这是用三万多个核桃做成的,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啊……”,这就是艺博园,总给人惊讶和欢乐的地方。夕阳的余晖落在窗前,洒在刻竹人的背影上,心中感叹着艺术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久,我们告别了艺博园的负责人。
第一天就在忙碌而充实中结束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们回归到了原点,在古代人的文化中徘徊,在现代人的艺术中穿梭,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第二天(7月2号)
大家似乎还沉浸在昨天的美好情境中,一大早,队员们就来到食堂集合,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问卷。在队长细心的指导下,每位队员积极地讨论并记录,并最终完成调查问卷的内容。之后,调查问卷发放为三个小组,协调进行抽样调查,向事先约定好的地点---南大街进发。
刚下车,南大街的人来人往,车流如龙,并没有遮住队员们的视线,大家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三个小组分头行动。即使天气异常炎热,但每个队员却以微笑征服了今天每个被调查的对象,几乎没有人拒绝,大家都是很认真的对待此次问卷调查,若是行色匆匆,行人也会说明理由,让我们的队员感到这次的辛苦没有一点白费。一句“谢谢”换来的是大家对彼此真诚、信任的微笑,一丝微笑肯定了队员们辛苦的价值。
将近傍晚,队员们互相帮忙,手中的空白问卷就变成了沉甸甸的成果,手捧着调查问卷在固定的地点集合,大家笑脸相对,轻松愉快的聊着。夕阳依旧,照在我们坚定的步伐上,望着手中的调查问卷,大家笑的那么灿烂,内心满是骄傲、满足和欣慰。
第三天(7月3号)
实践快要接近尾声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要进行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队员们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团队精神,积极努力的讨论,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调查问卷题目:关于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调查地点:南大街
调查时间:7月2号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问卷发放:共有10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关于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
1. 您知道常州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博馆吗?
a知道 b不清楚
2. 如果知道,您有没有去过?
a去过 b没有
3. 您觉得您对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多吗?
a很多 b一般 c一点也不了解
4. 您知道常州的乱针绣吗?
a知道 b不了解
5.如果知道,您了解它与苏绣有何不同吗?
a了解,但不多 b不了解
6.不久前常州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为空白,为此,您会去了解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吗?
a会 b不会,没时间
7.在暑假期间,您是否会选择和您的家人去艺博园参观游玩,接受艺术的熏陶呢?
a会 b不会,没时间
8.您会去2023年的上海世博会,宣传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吗?a会 b可能 c不会
调查结果分析:
1.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人不知道常州的非遗馆和艺博园;对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很多的人几乎没有,而对于已经商品化的乱针绣似乎很了解;有很多人愿意去多了解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但是这也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2023年的世博会,大多数人表示会去看,甚至已有一些人已经买好了票。
2. 通过调查结果启示,(一)社会因素,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去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现在的人们整天为了工作,起早忙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多了解,所以更谈不上保护。(二)环境因素,由于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艺博园离市区很远,一般人不知道还有这个地方,即使环境优美,是一个工作之余散心的好地方,远离这里的人们还是不会来到这里。(三)人为因素,在我认为,是宣传的力度不够,非遗馆、艺博园已开放数月,却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这的确是个令人遗憾的地方。
3. 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一)我认为,在每个大公司中,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具备自身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了解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怎样去传承和发扬。(二)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的一些物品,比如,常州特产萝卜干、素火腿、大麻糕等等食品可以被呈现在市区的一些饭店内,能让所有在常州的人品尝到,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好办法。再者,艺博园内的部分艺术品可以拿到市中心给人们展览,让市民们都能欣赏到,多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三)大力进行口头宣传,让人们都知道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艺博园,多制作一些海报,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色与魅力,它是个休息加旅游的好地方。
队员互相帮助,这体现的是团结;行人积极参与,这体现的是信任;领导热情接待,这体现的是关心,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在这短短三天中,像电影一样呈现了。
三天里,我们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辛苦,在一起努力,在一起兴奋,在一起满足,在一起欣慰,我们学到了团结和关爱,感受到了热情与关注,也许这个假期会因为这三天而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而我也希望我们队员的热情可以带动人们一起,一起负起这个责任---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篇三 2023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报告
文化,特别是群众性文化的普及,能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最有效地形成发展的统一战线和合力。娄底,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有没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娄底的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牌子,例如双峰的国藩文化、湘军文化;涟源的药王文化、古镇文化、古村落文化;新化和冷水江的蚩尤文化、梅山文化;新化的紫鹊界梯田文化等等。但众多的文化旗号使域内文化因子呈现既碰撞冲突又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局面不利于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鉴于此,确认娄底的主题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传承、保护和利用,不仅是一件利在当代的大事,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在五天的访谈与调查中,我对娄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得到许多收获和心得。说起传承问题,就不得不说说娄底的历史了。我们对孕育娄底地域文化的地方历史和社会发展史,缺乏认真的梳理,反而是自我解嘲似地认为:娄底是一片新建行政区域,没有历史。而实际上,娄底这片土地,在北宋以前,一直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自治区域。早在30xx年前的商末周初,它就是“大禾女国”的核心区域;22xx年前的西汉初,娄底全境隶属“连道”,是“长沙王国”所辖的一个因出产铅锡矿而闻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级建制一直延续到晋代,因当时政局动荡,官方鞭长莫及才自然消失。此后土著居民传统的氏族联盟,自我管理,自然发育,到唐宋时代,才重新以“梅山峒蛮”的族称出现在官方视线中。北宋中叶“王安石变法”期间,距今正好940年的公元1073年,这支先民联合体因仰慕汉族先进文化,主动归化于中央封建政权。当时由潭州(今长沙市)派员,将登记注册的1万4千多户中的8千户安置于中、北部,分设两县统辖,其余6千多户分别补充给周边的益阳、宁乡、湘乡、衡山、邵阳各县。中、北部的两县,即安化和新化,实际地域远大于今天的娄底全境。由于朝廷采取的是“分而治之”政策,娄底地域上的原住民,才开始分属于不同的州、县行政区:当时的安化县城,在今天的涟源市七星镇,归属于潭州管辖;新化县城,在今天的新化县白溪镇何家山,归属于邵州(今邵阳市)管辖(这段历史,原冷水江市文联主席李新吾等所著《梅山蚩尤--南楚根脉,湖湘精魂》一书有详尽的描述,可供参阅)。我们1979年组建的涟源地区,行政区域只包含了北宋的新化、安化两县的部分区域,如从原新化划出的隆回和新邵,仅新邵曾短期隶属涟源(娄底)地区,现仍属邵阳市;原安化县域,则是元代以后划归湘乡的东部地区,即今天的涟源、娄星和双峰全境隶属于我市,其西部所余的今安化、桃江两县,隶属于益阳市。由于梅山峒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今冷水江市的岩口、铎山、毛易、金竹山一带,所以,今天的娄底地域,即宋代梅山峒的核心区。
而梅山,是一个兼有地域与文化双重内涵的名词。娄底是梅山地域的主版块,梅山大地千百年来伴生、传承和不断发展的文化涵盖了娄底全部。“梅山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性、传承性、辐射性和开放性文化特征,早已放眼“天下”,走向“天下”,是“天下”人的梅山,亦称为“天下梅山”。“富厚”,就是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等雄厚。在《战国策.秦策一》中就说到“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湘中侯府富厚堂之名的“富厚”就是此意,其源于《汉书》功臣表中关于列侯记 ‘富厚如之’之语。娄底的“富厚”, 不仅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等美誉的支撑,更有“天下梅山”文化因子的引领。正因为有了梅山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和穿透力,才有了娄底外在的大气、大度和内在的深沉、厚重,才成就了430万娄底人共有的文化底蕴。
一、梅山文化的独特性,承载着“富厚娄底”的“血性”。
梅山文化是以蚩尤为传承关系的远古文化。蚩尤被认为是桀骜不驯的南方人,是强大的九黎部族的首领称号,是中国原始手工业之祖,是古代刑法的创始人,是中国的战神。也曾被异物化,甚至妖魔化,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训.用兵》中有“蚩尤,庶人之贪者,及利无义,不顾厥身,以丧厥身。”但不论历史上的哪种记载,他们都是以自身的社会等级和伦理观念来审视和删改历史传说,把蚩尤为部族生存而取代失败的盟主、与他族争夺空间的冲突行为,视为贪欲暴虐和犯上作乱,但后世统治者,在打仗之前,总还是会想起要请“兵主”蚩尤保佑,不得不宰头牛予以祭祀。从秦汉时期的“连道”,到汉代时期南蛮与中原政权的对抗,及至南北纷争时期南蛮势力的发展壮大到宋神宗开梅山,梅山文化的源头是蚩尤文化,其历史脉络十分清晰。也正因为“蚩尤文化”的历史馈赠,成就了“富厚娄底”的典型个性——“血性”。
梅山文化,作为一种源头文化、世界性文化、原生态文化,其内涵表现为以蚩尤为传承关系的远古文化、以瑶族文化为核心的南蛮民族民间文化、以梅山傩为特点的湘中民俗文化;娄底人特有的桀骜不驯、心忧天下、勇于担当、屡为人先和坚韧、顽强、忠烈、重诺守信并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就是梅山文化独特性的外在表现,是“富厚娄底”“血性”特征的鲜明标记。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湖南人“流血不怕死”的精神,那是因为秉承了梅山文化的精髓,所以才有了陈天华、蔡和森、罗盛教等大批志士仁人的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娄底人的自信、自强、坚忍和血性。梅山文化已成为娄底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梅山文化的传承性,培育着“富厚娄底”的“知性”。
“富厚娄底”坐拥千百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因子,已将“血性”的文化个性融入骨子里,融入了灵魂深处。同时,也在“血性”文化的不断反思、反省中加入了“理性”的文化元素,培育、并逐渐形成着“富厚娄底”的“知性”特征。
“知性”是指内在的文化涵养自然生发出的外在气质,简单说就是让人拿眼睛一看就觉得此人有文化有内涵的气质。“富厚娄底”的“知性”,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演绎了“血性”文化的传奇,同时,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指导创办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兵工厂、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设立了江南制造局……曾国藩也成为了“富厚娄底”不断开拓创新的写照。“富厚娄底”的“知性”,是“忧国爱民的责任担当”。深受梅山文化熏陶的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认为“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相对于推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的进步而言,企业自身利益的得失微不足道”。“富厚娄底”的“知性”,还是“勤奋务实的执着实干”。出生于娄底的香港著名商人余彭年,从两手空空的建筑工,在香港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的艰难环境中,凭借勤奋拼搏的干劲,最终成为了五星级酒店董事长和著名慈善家。
“富厚娄底”的这些“知性”特征,从“血性”演绎而来,是对“血性”的发展与完善。蚩尤本与炎黄并列,号称中华人文三祖,但终归败在黄帝手下,其“血性”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完美的地方。“富厚娄底”的“知性”,就是在不断克服、不断自我突破“血性”的不足中成长,在与时俱进的“理性”思考中形成的气质。今天,“富厚娄底”的“知性”已具有了在“桀傲不驯”中融入“合群”的文化因子,“勇于开拓”中收敛“蛮干”而加入了“深思熟虑”,既能“出奇制胜”又能“长远谋划”,既能“打好区域游击战”也能“打好大范围的军团协同作战”,既有“刚”也有“柔”,既有“勇”也有“谋”。
梅山文化作为一种源头文化、世界性文化、原生态文化,它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蚩尤为传承关系的远古文化
梅山与蚩尤有关,主要不在于有“蚩尤故里”、“蚩尤屋场”等无从稽考的表物现象,而在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由蚩尤而九黎,由九黎而三苗,由三苗而南蛮,由南蛮而苗瑶等民族的内在传承关系。早在秦汉时期,就在湘中地区建立“连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大约从汉代起,南蛮的一些分支在今湘西和湘中地区开始了与中原政权的长期对抗。南北纷争时期,南蛮势力得到极大发展,自河南南阳以下,湖北、湖南地区基本上是南蛮势力,当地刺史、郡守等多为南蛮人士。后来势力衰落,到宋神宗开梅山前,梅山成了蚩尤部族长期驻守湘中的前沿阵地,梅山文化的源头是蚩尤文化,其历史脉络十分清晰。
2、以瑶族文化为核心的南蛮民族民间文化
梅山文化在我国大西南乃至整个南蛮地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瑶族、壮族、苗族、土家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族群普遍存在梅山信仰。梅山文化的传播最远到达云南的白族,在土家族中传播最快,对瑶族影响最大。宋代开梅山时,梅山的主要族群是瑶族。在瑶族的历史记忆中,梅山被视为祖先居住的祖灵地,在瑶人的宗教观念中,人死后只有回归梅山祖灵地,灵魂与祖先团聚才得安宁。据我省民族学家伍新福等人考证,省境内所谓南蛮各少数民族无不一是九黎、三苗后代,而瑶族是其中的主要分支,故梅山是南蛮各族的联络站,是我国南方各族群的起源生息之地,也是南蛮文化的基石。
3、以梅山傩为特点的湘中民俗文化
傩的起源甚早,详见于先秦各典籍,实际上是一种与基督教的真主、佛教的如来性质相同的中国鬼文化,只不过真主、如来是人们的精神信仰,鬼是人们的一种思想情绪。中国人崇尚感情,崇尚孝道,亲人去世,希望他死而有知,灵魂不散,于是就有了鬼的观念。但想象中的鬼也和人类一样复杂,于是又有了奉鬼、治鬼的傩。傩的形式多样,惟独以梅山祖师为称号的梅山傩,以鬼治鬼,构成傩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通过适当形式演示,可以从根本上破除人们的迷信思想。
4、与梅山有关的文化景点
就人文景点而言,有相传开梅山时起过重要作用的宁乡密云寺,安化有蚩尤故里及与梅山名号有关的梅城,新化有蚩尤屋场,隆回有瑶家村寨,涟源、新化有开梅山时的进军路线遗址,有众多的傩文化景观,涟源有汉代连道古城龙城及与之相关的龙山。自然景观方面,有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建造的紫鹊界梯田,自然形成的奇观梅山龙宫与波月洞,有融文化与自然一体的大熊山,以及因秀丽资江和人工打造的柘溪水库形成的各种自然风光,都是各县特色的旅游景观。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娄底同样有娄底独特的山水和人文。在我的理解中,娄底的山水与人文精神是纹理一致、紧密相连的。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融合。比如说娄底的山水,就是星辰之精气与神韵的融合,相传娄底是娄星与氐星交相辉映之地。从人文来讲,娄底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既承袭了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又以铁血意志的梅山文化和儒家思想侵润的耕读文化融入其中,成为历史人文精神的美丽融合。这种融合,更直观一点表达,我认为就是血性与理性的融合。
谈到血性,有人曾经把湖湘人特别是湘中人比作为“普鲁士人”、“斯巴达人”,强悍、无畏、直率、执著。可以追溯到蚩尤时期,在物竞天择、成王败寇的年代,我们的先辈要抗拒自然、抵御外侮,必须具有战天斗地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无疑充满了原始的血性,同时也种下了坚韧、勤奋、自强的精神种子。如果说,血性精神在有的人看来,带有霸蛮、好斗的“非主流”成分。那么,在注入以曾国藩为代表的耕读思想之后,改良了的血性精神则添加了担当、尚德等理性成分,更加充满着“正能量”。两大精神元素的融合,好比钢琴之黑白两键,太极之阴阳两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谐流淌在娄底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人文精神孕育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折射人文精神。从三国丞相蒋琬、宋代神童贺德英、元代著名诗人散曲家冯子振,到近代中兴名臣曾国藩、革命英烈蔡和森、陈天华、秋谨、向警予;从以梁稳根为代表的商界巨子,到以谢和平、刘耕陶、刘筠、曾益新、曾苏民、邓起东、张信威等院士为代表的学界精英;从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到新时期的优秀人民公仆周晏夫、“最美校长”杨建一、平民英雄邓锦杰,等等,都是娄底精神的突出代表。他们既是娄底精神的传递者,又是娄底精神的诠释者。
我认为我们应当有娄底精神的自信,并且要把这种精神自信转化为精神自觉和自强,进一步形成娄底精神的巨大磁场,为建设幸福娄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不管你是生长、扎根在娄底的,还是来娄底工作、生活和创业的,都是娄底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娄底的主人,都应融入到娄底精神中来,与娄底的发展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树干再高,枝叶再茂盛,也忘不了对根的深情。只有凝聚精神,增进包容,付诸行动,娄底的发展才会有希望,娄底的“幸福梦”才会指日可待。我觉得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学员的教学实习展示,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找到创意开发突破点,以为文化创意产业为抓手,实现非遗资源的良性开发。建立一个内容完整、永不损毁的数字文化遗产资产库,并以其为基础数据素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开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觉形象素材、动漫形象、文化元素等,通过版权授权、展览展示、联合开发、教育培训等方式实现产业化运作,目标是建立中国最大、最权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数据库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觉得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经之途。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其提供十分丰富和绚烂的文化资源平台,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了内容和原材料的基础保证,使“内容为王”的口号可以继续叫得更加响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供强大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独有的创意和展现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保护、传承和展示的巨大空间。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很多文化形式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文化需求结合,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到更加适合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同时,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客观上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人才,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获得更多非遗文化爱好者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可以通过相互借势、相互渗透、互为支持而获得双方的发展和共赢,两性的互动将同时为二者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不可小觑的推动力。
在生活中中,每个人不仅要具备自身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了解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怎样去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的一些物品,比如,地方特产萝卜干、素火腿、大麻糕等等食品可以被呈现在市区的一些饭店内,能让所有来往的人品尝到,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好办法。再者,部分艺术品也可以拿到市中心给人们展览,让市民们都能欣赏到,多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再就是大力进行口头宣传,多制作一些海报,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色与魅力。
篇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1月9日至2月15日,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 调查结果
1 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 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 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 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至60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 意见建议
2月19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知识普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等,并强化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向上争资立项,争取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补助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恢复传统剧目、培养后备人才等;采取举措完善非遗文化保护、加大传承力度、创建保护品牌等。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随州花鼓戏、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祭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市级85项,县级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160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处(洛阳镇)。2023年申报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为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同时,我市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存在着非遗传承与利用较为薄弱、非遗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结合调查结果和市民意见建议,对如何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家庭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的认知水平,促进非遗文化的发现、抢救和保护。如去年12月,随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随州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编纂的随州首本非遗文化工具书《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出版,有助于市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
二是以传承人为重点,建设非遗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非遗传承机制,通过举办培训、交流、研讨班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提高传承人技能,发展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三是落实资金投入,借鉴他地经验搭建传承平台,扶持非遗项目建设。如山东岱岳区建设民俗一条街,引入泰山泥塑、米家不翻、王氏织布等非遗项目,使非遗技艺传承有了专用场所,还扶持成立了剪纸馆、泰山泥塑艺术博物馆及体验馆、大汶口彩陶展示馆等多个传承基地,使非遗项目更具观赏性、娱乐性、普及性、生活性。近几年,随州花鼓戏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离不了随州花鼓艺术剧院这一平台的努力。
四是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方式,促进形成富有随州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产品品牌,做到以文养文。加强对传统手工艺项目的搜集、挖掘、整理,扩大民间工艺品的影响;要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和人们的现实需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来经营非物质文化产业,让非物质文化产业有内生动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应自觉保护好、利用好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光彩,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品质随州起到积极作用!
篇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
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古代亦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为47.5%。矿产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达13种。自然风光绚丽,有着丰厚的人文景观。在我县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有效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县、乡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保护工作迅速启动并全面开展,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由文体局牵头,文化馆、文管所为责任主体,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同时,普查工作还被列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年度工作目标合同管理。为解决设备欠缺问题,文体局购置了电脑、桌椅,还派人专程到武汉购置了摄影、摄像、录音等设备器材。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祥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23年底,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45个,确认县级名录32余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多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建造技术、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
(二) “非遗”普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虽经几次反复,但我县每次报送材料都做到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23年,我们将吊脚楼建造技艺申报了国家、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2023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 “非遗”普查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对南剧的保护和传承。xx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年底在全州人代会期间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四)、“非遗”普查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围绕“非遗”保护并结合普查工作,近两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的开展。xx年至今,我县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咸丰梨树文化节”,南剧、地盘子、板凳龙、锁呐、哭嫁歌、草把龙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xx年,活龙坪乡主办了全县第一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年9月,高乐山镇主办了全县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三民”调演。xx年年10月,活龙坪乡举办了全乡民歌歌王争霸赛。2023年11月,我县举办了全县民歌大赛。这些活动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普查工作深入开展。
(五)、“非遗”普查促进了优秀民间艺人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我县有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12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在保护措施方面,我们一是于xx年举办全县“三民”调演之际,请示县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全县首批12个优秀民间艺人,县政府给每人每年发放补贴800元;二是抢救机遇,将地盘子传人李仕洲、板凳龙传人周礼乐、干龙船、咂酒传人李政福等人申报了省、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是通过举办锁呐大赛、民歌大赛、梨树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给广大民间艺人创造了展示技艺的舞台和获奖的机会;四是在我县文联创办的《唐崖》杂志和文化馆创办的“风景弯弯”文学网站开办专档,加强了对民间艺人的宣传推介。五是以农村、社区、协会、学校为载体,建立民歌、南剧基地,进一步开展“民歌、南剧进校园”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确保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六) “非遗”普查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
一是加强了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文化、民宗等部门紧密协作,xx年组织创建了《唐崖》文学杂志,目前已出版12期。编辑出版了《咸丰民间故事》、《民间对联》、《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五大集成。二是请求县政府设立了全县民族文学创作奖励基金,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近几年来,我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先后出版了《色调蓝蓝的远处》等3部散文专集;创作了《乡村阳台》等120余篇散文、诗歌作品,其中,散文集《城乡边缘》获全州“五个一”工程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县委、县政府的重视、部门的支持、社会积极参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认真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政策。先后召开了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两次政府常务会,一次现场办公会议,听取了文化工作尤其是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文化部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近3年仅文化工作就制发文件10多个,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还先后拨款2万元用于购买普查设备,15万元用于开展“申遗”工作,10万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协调民宗局争取资金10万元打造南剧《女儿寨》,8万元编辑出版《咸丰民间器乐》等文化丛书,每年2万元创办《唐崖》文艺平台,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文化部门开展保护工作的经费紧缺的实际问题。县乡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恩施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参与支持全县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更是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争民族遗产的普查保护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在开展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我县文化部门始终坚持把高标准,严要求与先急后缓、因地制宜统一起来,分门别类,即不搞“一刀切”,又讲究重点与一般的基本统一。不管是开展普查,还是组织具体的保护活动,我县文化部门按照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早发现、早立项、早抢救、早建档。对珍贵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做到文本撰写标准化,申报专题片正规化,照片配置规范化,档案资料数字化,对一般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求有录音、有录像、有照片、有祥实的文字资料。而且,我县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都将抢救保护贯穿其中。这样,既挖掘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确立了保护重点,使珍贵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经常性的保护工作中得到良好传承合理利用。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虽然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告一段落,但这仅仅只是阶段性的。今后,我们将把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搞好查漏补缺,力争做到全面、细致、深入。
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着手建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的单项材料,建立艺术传人档案,建立《咸丰县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
篇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 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 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就如我们此次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而言,不少地方政府的“建设性破坏”正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破坏,政府在保护中有一种“重名录申报、轻实际保护”的倾向,许多保护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不高,许多地方的宣传工作停留于运动式、政绩式、任务式的宣传,但是收效却甚微等等。并且,现在许多省份也有相关保护条例出台,但是千篇一律在强调责任与义务的时候却鲜有立法者关注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对于公众强调的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 ,却很少在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公众的受益方面(如获得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切实宣传与教育等)进行有效地建树,公众如果只有保护之义务,而无保护之受益权利,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我国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之下,对于公众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对于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的探讨显得非常有必要。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希望对于保护现状进行客观的了解。调查显示,宁波、温州两市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本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比较熟悉,但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保护和宣传状况之差异有着不同的际遇,梁祝传说和温州鼓词最受市民关注。可喜的是,虽然绝大多数市民并不了解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非遗走上法治轨道表达了相当高程度的期待,令笔者欣慰。另外,本文还将通过对采集的数据斤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篇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范文
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古代亦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为47.5%。矿产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达13种。自然风光绚丽,有着丰厚的人文景观。在我县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有效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县、乡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保护工作迅速启动并全面开展,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由文体局牵头,文化馆、文管所为责任主体,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同时,普查工作还被列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年度工作目标合同管理。为解决设备欠缺问题,文体局购置了电脑、桌椅,还派人专程到武汉购置了摄影、摄像、录音等设备器材。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祥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XX年底,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45个,确认县级名录32余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多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建造技术、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
(二) “非遗”普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虽经几次反复,但我县每次报送材料都做到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XX年,我们将吊脚楼建造技艺申报了国家、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XX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 “非遗”普查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对南剧的保护和传承。xx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年底在全州人代会期间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四)、“非遗”普查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围绕“非遗”保护并结合普查工作,近两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的开展。xx年至今,我县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咸丰梨树文化节”,南剧、地盘子、板凳龙、锁呐、哭嫁歌、草把龙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xx年,活龙坪乡主办了全县第一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年9月,高乐山镇主办了全县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三民”调演。xx年年10月,活龙坪乡举办了全乡民歌歌王争霸赛。XX年11月,我县举办了全县民歌大赛。这些活动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普查工作深入开展。
(五)、“非遗”普查促进了优秀民间艺人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我县有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12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在保护措施方面,我们一是于xx年举办全县“三民”调演之际,请示县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全县首批12个优秀民间艺人,县政府给每人每年发放补贴800元;二是抢救机遇,将地盘子传人李仕洲、板凳龙传人周礼乐、干龙船、咂酒传人李政福等人申报了省、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是通过举办锁呐大赛、民歌大赛、梨树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给广大民间艺人创造了展示技艺的舞台和获奖的机会;四是在我县文联创办的《唐崖》杂志和文化馆创办的“风景弯弯”文学网站开办专档,加强了对民间艺人的宣传推介。五是以农村、社区、协会、学校为载体,建立民歌、南剧基地,进一步开展“民歌、南剧进校园”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确保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六) “非遗”普查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
一是加强了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文化、民宗等部门紧密协作,xx年组织创建了《唐崖》文学杂志,目前已出版12期。编辑出版了《咸丰民间故事》、《民间对联》、《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五大集成。二是请求县政府设立了全县民族文学创作奖励基金,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近几年来,我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先后出版了《色调蓝蓝的远处》等3部散文专集;创作了《乡村阳台》等120余篇散文、诗歌作品,其中,散文集《城乡边缘》获全州“五个一”工程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县委、县政府的重视、部门的支持、社会积极参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认真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政策。先后召开了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两次政府常务会,一次现场办公会议,听取了文化工作尤其是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文化部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近3年仅文化工作就制发文件10多个,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还先后拨款2万元用于购买普查设备,15万元用于开展“申遗”工作,10万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协调民宗局争取资金10万元打造南剧《女儿寨》,8万元编辑出版《咸丰民间器乐》等文化丛书,每年2万元创办《唐崖》文艺平台,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文化部门开展保护工作的经费紧缺的实际问题。县乡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恩施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参与支持全县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更是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争民族遗产的普查保护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在开展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我县文化部门始终坚持把高标准,严要求与先急后缓、因地制宜统一起来,分门别类,即不搞“一刀切”,又讲究重点与一般的基本统一。不管是开展普查,还是组织具体的保护活动,我县文化部门按照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早发现、早立项、早抢救、早建档。对珍贵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做到文本撰写标准化,申报专题片正规化,照片配置规范化,档案资料数字化,对一般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求有录音、有录像、有照片、有祥实的文字资料。而且,我县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都将抢救保护贯穿其中。这样,既挖掘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确立了保护重点,使珍贵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经常性的保护工作中得到良好传承合理利用。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虽然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告一段落,但这仅仅只是阶段性的。今后,我们将把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搞好查漏补缺,力争做到全面、细致、深入。
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着手建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的单项材料,建立艺术传人档案,建立《咸丰县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
(二)完成《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的编修工作
组织专人专班,广泛收集资料,分期分批印刷出版《咸丰民间舞蹈集》、《咸丰民俗》等各大集成。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主要对现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模底登记,组织力量选择重点撰写并出版一批。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我们已将南剧、地盘子、吊脚楼建造技艺向国家、省级申报了保护名录,下一步我们将在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筛选项目,力争我县有更多的项目入选国家、省级保护名录。
(四)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动
积极支持各乡镇(区)、村结合实际提炼1-2种本土特色文化,加紧打造、精心提高并为之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使本土特色文化更加鲜明,更加具有影响力。尽快制定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文化村的评选细则,广泛开展命名活动。今年底,完成命名第一批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文化村工作。
(五)加大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力度,壮大民间艺术保护队伍
积极向国家、省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县级优秀民间艺人,按照艺术门类每类评选2-3个。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与民宗局联合召开一次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人座谈会,指导并督促民间艺人制定传承民间艺术工作计划,加快培养青艺人,鼓励他们组织开展经常性演出活动。今年下半年力争命名全县第二批县级优秀民间艺人。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创办民间艺术团体,并对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进行登记、适当时命名授牌。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3-5期民间艺术培训班。请县内知名民间老艺人跟班辅导,不断壮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
(六)推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体系
切实加强领导,加强部门配合,与民宗部门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艺集成出版、民间文艺汇演;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生态文化保护区、特色文化村命名和文化资源开发工作。在旅游景区推出具有咸丰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印制介绍咸丰风土人情的画册、简介,推广摆手舞、地盘子、板凳龙、唢呐、山民歌等。与广电部门联办“周末文艺”或其它节目,续滚动播出咸丰本文化。与教育部门合编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乡土文化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四、五年级每周开放一节乡土文化课。
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培训一批民间文艺人才,出版一批民间文艺丛书,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艺品牌,开展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艺活动。初步建立起以文化、民宗部门为龙头,乡镇为支撑,农村为基础,文艺协会为纽带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党政重视、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目前,我县正在深入实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我们将追加措施,抓紧普查、挖掘和整理工作,努力使民族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咸丰提供精神动力。我们相信,有一批乐于传承、善于创新的艺人队伍,有一个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咸丰的民族文化遗产一定会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咸丰的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更加灿烂。
103位用户关注
89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94位用户关注
25位用户关注
14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