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报告 > 报告范文
栏目

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10-29 热度:24
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一 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50字

赣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章江和贡江的环绕下,这里处处显示出山的秀气和水的灵气。与带队老师和其他队员一起,我们对赣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对于长期待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的我来说,此次调研给我提供了一个走进企业的机会,使我受益匪浅。

我所在的调研小组所调查的企业都是由国营改制为民营的中型企业。由于国企改制历来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存在大量褒贬不一的此类文章,此次赣州之行,使我对国企改制后企业的发展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首先,一般情况下,国企改制都是以双退制的形式进行的,即国有资产和国有身份双双退出。改制后的企业采用了全新的内部机制,企业经营按照公司法的框架进行,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新三会”的同时,还保留了国有企业原有的“旧三会”,如工会、党委会等。新的体制加上保留原有机制下的精华,改制后的民营企业已经是以精干高效的机制为特征的全新的民营企业。改制前的企业资不抵债,但是改制后的企业却在不断地发挥着潜能,不仅利润年年增长,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员工的观念在转变,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改制前的国营企业是职工的铁饭碗,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改制后,员工是以打工者的身份与企业建立合同关系,企业的绩效与员工的工作挂钩,并且对技术骨干和优秀管理人员进行各种方式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在新的体制和优秀的企业家的带领下,企业的员工正在以积极的心态为企业创造越来越多的效益。

在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的同时,我们还以调查报告以及座谈会的方式与企业直接接触,对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一)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现状

赣州市虽然是全国第二大设区市,但城市规模比较小,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赣州市没有设立办事机构,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访谈中,我们对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对这些金融机构的选择情况做了了解。

一般情况下,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仍然是民营企业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 虽然大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将四大国有银行做为贷款的选择之一,但是被调查的民营企业对从四大银行进行贷款的前景仍然不太乐观。此次调研的民营企业普遍认为,就四大国有银行而言,随着银行的改制和银行业风险的加大, 四大银行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影响将会越来越少, 虽然国家积极提倡和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然而,从一系列的财务指标要求到抵押品等等严格的条件,民营企业仍然感到从四大国有银行贷款的门槛过高。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同样占很大的比重,这说明商业银行在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虽然其贷款利率较高,但被调查的企业普遍认为商业银行贷款方式更加灵活、贷款手续更加简便,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较低;此外,地方政府对于地方商业银行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企业贷不到款,由政府出面,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对于机械加工等微利经营的传统制造业而言,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农村信用社是最容易获得贷款的机构,由于信贷员扎根于民间,对贷款者比较了解,所以一般的小额贷款比如 5 - 10 万元,只要贷款者出示身份证就能获得信用贷款。由于从农村信用社获得的贷款一般都为短期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一年,因此稀土的采矿主(多为个体经营者)常常用此方式获得贷款。虽然其贷款年利率高达 10 %左右,但是其简便、快捷,在赣州网点相对也较多,仍为多数中小企业主所青睐。

由于赣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的时间还不长,我们所调查的企业大部分对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持保留态度,认为它的建立不能很好地缓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首先,通过信用担保机构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提供反担保等,其费用不会比向银行提供抵押品获得抵押贷款低;其次,企业还存在着要贷款就要提供超额的抵押品的意识,认为只有通过手续齐全、超额的抵押品才能获得贷款,没有想到利用资产的杠杆作用——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放大抵押品,获得比抵押品价值大得多的贷款。由于以上原因加上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时间较短,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只有一家通过信用担保机构获得了贷款, 其他 均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贷款,并且对于以后是否通过信用担保机构进行贷款持保留态 度。 但信用担保机构对处于扩张期的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却有着很大的作用,处于此阶段的企业,其资金需求量大,但能提供的抵押品有限,通过其提供的担保,对抵押品有放大作用,一般为 1 : 5 ——即 100 万的抵押品能获得 500 万的贷款,而据调查,信用担保机构仅收取 5 %左右的担保费,这与企业抵押品的评估、抵押登记手续等的费用差不多。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企业对其认识存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篇二 中小型企业管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550字

关于中小型企业管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以下是我寒假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经过咨询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员和网上查询,自己总结出了关于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所需要注意加强的问题。

所谓企业管理制度(management systems)是指对企业管理活动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制度性的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烽火猎头专家认为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整、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都说中小企业规范性管理,可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通常能不能意识到流程管理的重要性?由于对业务流程的认识方面的欠缺,很难形成一个整体而全面的认知,最终很难真正对业务流程项目给予重视。做好流程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组织目标管理

运用我们所学的《管理学原理》知识,组织目标管理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①.做什么事情-what?

包括业务流程管理的背景说明、业务流程管理的范围和业务流程管理的目标、识别和界定的具体业务流程,以及将业务流程进行细化与分解后的wbs的描述。项目管理的工作分析结构(wbs),可以依据流程的总体规划、业务流程的分析、业务流程的实施、业务流程的监控与改进等内容来细化。

我们也可以依据某些具体的业务流程来细分,流程的诊断和分析、流程的撰写、流程的审阅、流程的执行、流程的监控与改进等进行细分。企业在业务流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和自身人员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

②.谁来做-who?

业务流程管理中的项目团队成员。如周先生组建了以各职能部门经理为核心成员的项目团队,由各职能部门经理参与和推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改进。每一个团队成员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必须通过业务流程人员职责矩阵的形式,用正式的文档明确地说明每一个项目团队成员的职责。

如果对于组织规模较大一点的企业,完全有必要使用正式的项目经理授权任命书文件,并通过项目启动会议的形式进行正式公布。这样不仅从法定的程序面,确保项目经理的正式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也得到来自项目成员外的支持。

③.什么时候做-when?

业务流程项目管理中的时间管理。案例中只是按业务流程的清单来逐步梳理和改进流程,没有明确时间管理计划。周先生带领的项目团队在中小制造企业中更多的时候扮演着一个持续改进小组的角色,他们面对的情况是同一件事情可能会调回来重新讨论重新执行的现象。项目团队的wbs说明书的逻辑关系没有严格的活动排序,也很难形成项目的日程安排。

而一个好的日程计划表中,应当设置关键点作为里程碑事件,作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管理点。甚至可以通过相关的项目管理软件制作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甘特图来展示时间矩阵,这样可以更直观和科学地进行管理。

④.怎样做-how?

怎么做是业务流程管理过程中的执行阶段。项目团队成员按照项目计划的时间和任务进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基准管理、风险控制措施、质量管理等若干因素。特别是对于变更的处理,要做到尽可能控制没有必要的变更申请。

例如,面对各职能部门提出的变更流程执行方式,由原来的手工传递文档转为电脑自动化完成,并没有一个特定的项目变更管理,或者说是项目控制的行为。项目成员提出了这样的申请,虽然出发点是站在公司的利益上来考虑,但并没有考虑到项目的可达成性,最终从感情上挫败了项目成员的积极性。

⑤.做多少-how much?

在做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资源和特定环境的约束,bpm的团队成员很难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业务流程管理过程中可能需要利用企业的其他相关资源,包括人力支持、组织绩效考核、项目的预算,甚至可能需要的外部资源等。

二.学习及应用建议

不少企业设定了管理制度也只是当做废纸一般放在资料柜的角落,在需要时拿出来读一下,而很多员工根本不清楚自己公司的管理制度。这种情况使公司的管理制度失去了其存在的实际意义,并形同虚设。

首先,并不排斥参照样本制定公司管理制度,因为有了参照才能让我们取长补短,且不可全部照抄,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首先应确认以下几方面,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工作性质、员工类别等等。

比如,广告公司由于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多数采用弹性工作制,所谓弹性工作制是指每周达到一定工作时间,但这些时间是可以由实际情况而安排的,并非严格的朝九晚五工时制。目前新的一些网络游戏开发公司也实施这种工作制。

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制度会对员工的着装及发型等都会做明文规定,但由于行业性质的不同,比如广告、公关等等相关设计宣传类的公司就比较注重形象的.前卫时尚,不会对员工的打扮做要求,而像金融业、服务业等等就会对员工的仪表做严格统一要求。

以上,只是就两方面举例谈了一下在制定公司管理制度时须考虑的方面,所以,以后大家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来制定企业的管理制度,让管理制度真正起到管理作用,就像定做衣服一样,合身并且适合,才能在企业内部真正实施,而不是形同虚设。

三.公司管理制度建立方案

1、同行同业,借鉴学习

作为新建企业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时,要巧学活用,但绝不等同于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我们要围绕自身企业的实际,学习同行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管理者要大胆地解放思想,追求管理创新,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将所学到的、借到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来统一企业员工的认识,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自身企业发展前进的要求,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

2、结合自身,不断总结

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作为管理者,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其他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东西,放在本企业中运用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要树立管理中的自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在新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初期,就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认真审视自己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新建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一般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困难到容易的顺序进行的,所以循序渐进原则也是管理规律的反映。贯彻循序渐进的管理原则,要求做到:一是管理制度设计者要按照管理的系统工程进行编制,不能想当然的让制度缺失和出现空档;二是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台阶出发,由低向高,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管理制度要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行政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

4、公司自身特色管理道路

正确评估,审视自身,走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道路。常言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模式,但有相同的框架,长松咨询的专家认为,要形成自我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是要对制度有效宣传,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才不致于成为空中楼阁,才有可能得到贯彻和执行;二是对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既不附合,也不盲从;既不骄傲自大,也不悲观消极,以科学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它;三是对制度进行适时修改和完善。旧的管理观念一旦进入管理者的潜意识,就容易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清理干净,所以,因地制宜的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度是一个正常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勇气去自我调整或自我否定。

5、公司管理制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责、权、利明晰。因此,作为新建企业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归根到底是执行力问题。长松咨询的专家在认真调查研究后,将执行力差的问题归结为三大方面的因素:一是领导管理风格决定企业的管理整体水平和效果;二是中层管理队伍的管理艺术和水平决定企业管理的综合实力;三是职工队伍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决定企业管理制度的最终命运

篇三 国内市场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调研报告5800字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融资渠道单1、过多依赖债务融资。我国虽已构建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但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仍然有限,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这种管制包含金融机构主体资格的限制和业务准入的审批,核准制度这种管制在发挥金融风险防范的同时也限制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和资本供给体制改革的缓慢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资本供给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有资料表明:我国78%的中小工业企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是银行各类贷款,来源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为33%,从权益性投资的构成来看,近80%的企业仍以自身的资金积累为主股东投资和风险投资分别为18.1%和16.7%,使用外商投资的企业比例为4.9%。

2、贷款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债务资本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机构的缺位和多元化债务融资工具的缺乏,使中小企业不能像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那样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金融机构缺乏将风险相对较高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工具,使得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无法分散,从而限制了其他金融机构涉足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中小企业贷款只能求助于商业银行。

(二)融资成本高昂

1、贷款利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银行选择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很少选用信用贷款的方式,一般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以弥补部分贷款风险。自以来,为了解决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采取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紧缩政策,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连续升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利润。此外,商业银行常设置补偿性余额、收取违约延期支付费用等手段来变相提高贷款利率,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承担了的这种歧视性高利率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2、融资中间费用比例过高。在资金筹集费用方面,中小企业在贷款申请环节,都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抵押登记、信用评估、进行财务审计,这些费用的支出一般具有数额固定的特点。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融资金额较小,这些费用在筹资金额中的比重就会相对较高。在中小企业自身资产不足需引入外部担保的情况下,考虑到担保支出的影响,筹资费用将进一步升高。

(三)资本供给结构的不均衡

1、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本供给差异。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会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格局,那些技术水平先进,符合市场潮流,管理水平领先的中小企业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成长性,自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不论是通过风险投资引入股权资本或者是通过商业银行引入债务资本都能居于主动地位,顺利满足资本需求,甚至出现资本供给过剩的局面,但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对市场的占有控制力较弱,经营风险较大,在资本引入过程中则面临很大的障碍,商业银行对于此类项目表现出明显的惜贷倾向,也不为各种风险资本、私人股权资本所看好,资本成为此类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地理区域上的资本供给差异。除了中小企业之间的资本分配不均外,在中小企业发展和资本获取方面,不同地区之间表现出了很强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中小企业活跃、信用体制相对健全、民间资本充裕等因素,同时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意识突出,也容易获得外部融资机构的支持,所以不论在资本来源的渠道上,还是在资本供给总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

(四)私募股权资本的集体错位

1、二级市场溢价引发行业集体中后期投资。在一个正常的私募股权资本市场,在投资方向上,专业投资机构在投资阶段上应有着相对对立的分工,如投资于项目初创期的天使基金,投资于成长期的风险资本和投资于发展期或成熟期的股权资本,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资本支持,这种专业分工是有必要的。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有着非常高的破产率,不仅需要投资机构的资本支持,同样寻求投资人在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公司业务上的指导。而发展期和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在公司运营和治理上已相对成熟,多在财务上需寻求帮助。但在我国,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自身运营能力、人才构成上的不足,除少数国际优秀投资机构外,大多投资者都投资于中小企业发展后期,造成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有效支持不足。国内投资机构偏向中后期投资项目的另一个原因自以来的牛市行情的诱导,在二级市场持续走高的引导下,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估值水平应也水涨船高,发行市盈率和市净率比正常情形下的二级市场还要高。所以众多投资机构重金投向准备上市的公司,通过投资公司上市短期内以获取高额回报。

2、投资风险回避导致资本扎堆传统企业。风险投资的产生源于对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孵化,在高科技通过分散投资,获取超额利润。但在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就是在传统行业中的大规模投资,而立足高新技术行业的生物医药、微电子、新材料、电信业等行业由于技术的专业性和投资管理上的难度,在争取外部融资时存在一定的劣势。风险投资作为普通债务融资和股票发行融资的一种补充,其对高科技行业的支持作用并未充分显示出来。另一个非理性因素就是扎堆投资,行业内分工不明显,除少数优秀投资机构外,大多数投资机构没有明确的特定行业选择,投资方向短期化严重。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政策成因

(一)融资促进的制度保障力度较弱

1、中小企业融资立法保障上的不足

一是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务操作性不足。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推动的立法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的法律支持为《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明确规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精神,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我们同时应看到该法的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操作意义,对条文的内容和法律精神的运用仍需通过深层次的专业立法来实现。如在资本市场法制建设方面,目前除了主板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较为健全外,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运作等层次的政策规范上,立法步伐仍相当滞后。中小企业立法的不足造成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中小企业融资运作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资本供给机构选择较少参与或回避的做法,使得融资因法制因素而萎缩。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机构运营的法律障碍。长期以来,由于创业板市场和三板市场的建设滞后,我国在关于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立法方面一直比较慎重。目前,只推出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和《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整体而言,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立法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投资领域的资本筹集和投资。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信托机构股权私募业务主体资格问题。信托机构作为和银行、证券、保险业并列的一个金融行业,其在资金筹集上采信托形式,投资周期较长,单位主体资本要求和申购要求较高,从而吸引了大量高端财富主体的闲置资金。该类资金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追求高回报,风险投资或股权投资是一种理想的投资方式。但在我国,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大规模应用于风险投资的现象却没有出现,主要是信托计划投资企业在公开上市时面临的股东主体披露问题。按证监会关于股票发行的政策规定,公司申请股票发行必须详尽披露现行股东的实际控制人,按信托计划的信托人和受益人可能不一致,且来源广泛,披露实际控制人存在实施难度。所以信托计划参与投资的中小企业在以后的上市融资中将成为核准障碍,这种障碍使中小企业考虑将信托作为资本来源,也限制了信托投资人对股权类信托的参与积极性。2、政府机构中专业融资保障机构的缺位

一是政府各部门中小企业发展机构设置上的重叠。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设置对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保障程度有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属的中小企业司是指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专业政府机构,而农村乡镇企业的领导又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负责,这种根据农村和城市的二元性质来分别设立中小企业的领导、规划工作会因为部门分割和行政职能的块状划分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工作的整体一致性与协同性。

二是中小企业发展机构的低级别限制了支持力度。在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由于其自身规模和获取资本支持能力等限制,各国中央政府都设立专门机构和部门通过政策指定和引导,由政策性融资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美国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设立了以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为核心、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民间风险投资公司为两翼的完整融资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权益资本、债务资本、融资担保等一整套融资服务。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二)多元化融资渠道设计的缺失

1、商业银行债务融资的供给不足

一是政府的固定利率政策。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盈利状况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抗风险能力比较低,破产概率较高。根据风险收益匹配原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相对正常状况时的贷款,应该上浮一定的利率,以实现风险补偿,由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状况和市场利率水平协商确定贷款利率的市场行为可以在两者之间实现均衡。我国金融环境的相对不成熟,政府对金融市场实现高度管制,利率政策和水平由政府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协商的空间非常小,如此,政府利率和市场利率等同的概率很小,市场利率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商业银行愿意提供的水平相等自然很少出现。商业银行多数情况下不能在政府利率水平下实现风险补偿,所以,选择不发放贷款自然是其理性选择,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供给不足的矛盾便凸现出来。

二是政策性歧视。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务中商业银行在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公、私的观念影响仍然存在,大型国有企业是服务的重点,中小企业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股东多为个人,性质绝大多数为非公有制经济。商业银行的国有经济定位与中小企业的这种私有背景的这种观念冲突,使得非国有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造成的局面是大量的国有企业贷款没法回收,形成呆账、企业举债无门,白白错失发展良机。这种所有制歧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意识的残留,反映了政策改革不力,金融行业体制改革亟待深化。商业银行的运营以客户所有制背景为导向不仅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拓展,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效率。

三是商业银行的大企业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思路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商业银行的大而全的经营理念,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导向,对国家、地区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存贷款业务的争夺激烈,普遍忽视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开发。由于大企业和大公司本身资产雄厚,经营稳定,融资渠道多元化,所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对其而言重要性和紧迫性远不像中小企业那样突出。另外一些资本实力强,盈利能力突出的地区商业银行纷纷选择区域扩张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这种跨地区的市场扩张不仅放大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同时也失去了拓展本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良好机会。对中小企业而言,则意味着资本供给不足。商业银行这种不顾自身资本实力和竞争优势的求大求全的经营思路使本来求贷无门的中小企业融资形势变得更为严峻。2、资本市场结构层次单一限制

一是主板市场的融资门槛过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时期较短,监管水平相对低下,资本市场目前只有主板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在公司规模、冶理结构和盈利记录方面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如:按照目前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企业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不少于3000万元,股票发行后公司股本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这些规定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却也将大量的中小企业挡在资本市场之外,中小企业的权益资本来源中所有者投入比例占多数。其次为中小企业留存收益,但这两种渠道下的供给非常有限,提高中小企业股权资本比例应求助于外部资本市场,欧美国家纷纷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以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是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长期缺位。我国长期以来资本市场结构单一,创业板和场外交易市场推进的进程缓慢,阻碍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制度、股票发行等外部股权融资方式的发展。在国外,创业板市场被视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但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法制建设的滞后和主板市场的产权改革问题,创业板的推出一再延后。中小企业板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问题,但由于中小企业板块中的上市企业是严格按照主板的上市条件来审核以控制市场风险,所以说它还只是主板的一个板块,不是独立的市场,它离真正的创业板还有相当距离,只是在创业板稳步推进过程中打造的一个形式上的外壳而已。

三是三板市场的建设停滞。被称为三板市场的券商股份转让代办系统长期因为处理主板上市公司的退市交易问题而产生,退市上市公司本身基本资产质量比较差,所以该系统面临着成为主板市场垃圾桶的尴尬地位。除了股份转让代办系统交易公司自身质地差之外,该市场的参与交易的公司数量少,投资者参与规模有限,整个市场在职能承担、交易机制、市场培育和主板衔接方面也一直缺少规范和支持,俨然已成为资本市场的鸡肋。我国目前最有潜力发展成为未来三板市场的区域性产权交易所自推出至今仍发展缓慢,这类产权交易结构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流转问题而产生。如今,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或重组、或破产、或出售,在此背景下,地方产权交易所的职能也日趋边缘化,仅成为部分国有企业或国有上市公司产权转让的公告牌。若不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职能分工和合作,该类交易所的区域性特征和封闭性特征将使其进一步孤立、萎缩。

3、政策性融资机构的缺位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风险大,融资成本高,所以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其发放贷款,所以,政府在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中应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是欧美国家的成熟做法,这些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通常由财政出资,或联合社会资本,以融资促进为经营目标。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只是政府职能部门,而垄断信贷市场的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导向,高风险、低收益的中小企业贷款自然不会成为发展对象。我国目前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未将中小企业列为服务对象,农业发展银行以涉农信贷为导向,进出口银行以大宗国际进出口贸易信贷为主营业务,国家开发银行以大型项目建设为工作重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被边缘化。专业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缺位,使中小企业在市场化融资领域的渠道选择上陷入被动地位。

篇四 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1000字

市中小企业促进局:

根据安中企发〔〕04号文件安排,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组织企业积极参与调研,分行业、有重点的圆满完成了此次调研活动,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汇报总结如下: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县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力量。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品的产业化,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

二、我县中小融资需求的主要特点

1.资金需求持续性强,频率高。由于目前中小企业技术更新快,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中小企业需要持续不投入资金,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和购置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以保持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2.融资需求时效性强。中小企业不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对于市场变化敏感度较高,投资项目有较强的时效性。

3.单次融资量相对较小。尽管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强烈,需要持续资金支持,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抵押物小,单次需要融资资金额并不太大。

三、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结论与建议

1、中小企业获得间接融资支持的程度较低

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发展时间短、经营风险高、业绩不稳定等原因,大都无法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用于生产经营有形资产规模相对较少、金额相对较低,资产总体流动高,可用于抵押、质押方式贷款的资产规模较少,无法满足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从而也无法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

2.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支持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我县投资方式单一,今后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运用中介担保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科学的投资支持方式。

3、“融资瓶颈”普遍困扰中小企业

目前,我县中小企业科研开发严重于依赖自有资金,“融资瓶颈”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困扰,企业贷款门槛高,贷款周期短,这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从而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长期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价值低端,中小企业长期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中“低附加值制造工厂”的地位。今后,在建立低碳环保的成长型企业的同时,创建一条有层次、有重点的企业融资解决方案势必迫在眉睫。中小企业是信赖于银行的,而银行的融资制度也将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之路。

篇五 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3000字

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明确了“绿色、高端、率先、和谐”的发展定位,提出更加突出保护生态环境,更加突出发展实体经济两大举措,全力打造良好生态的新高地、实体经济的新高地。工业和民营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同样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民营企业特别是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力度决定了农村的工业化程度,而农村的工业化程度决定了农民的富裕程度。在农村地区,一个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往往会带活一方经济: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破解“三农”难题的过程中,农村中小企业可以大有作为。

一、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动机和源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民增收和就业的重要渠道,对于维系城乡社会的稳定,可以发挥独特作用;(2)农村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3)农村中小企业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协调城乡、衔接工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4)发展农村中小企业,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还可以对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产生深刻影响。

二、我市农村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并且农村企业大都实行传统的家族式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了目前我市农村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竞争力不强。

(二)资源要素紧缺,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一是企业融资成本高。受近几年国家银根紧缩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银行借贷利率普遍上涨,使中小企业生产收益用于支付银行借贷利息的比例加大,压缩了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由于目前我市许多农村中小企业主仍以个体户的观念经营企业,造成企业财务不规范、资产不明晰现象普遍,使金融机构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负债能力等难以作出真实的判断,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由于农村企业所处地理位置一般远离城区,受交通不便、休闲娱乐及公共服务设施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农村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制约了企业利润率的上升。

(三)创新基础薄弱,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我市大部分村级企业创新基础不够扎实,大多数中小企业层次低、利润少,研发创新意识不强,而且缺乏具有研发能力的人才,缺乏能够把握技术创新方向的企业家,有些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还存在着“一个产品打天下、一个高工当骨干”的局面。同时,我市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区域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属于典型的横向专业一体化,是以众多生产或经营同类型、同档次、同环节产品的不同企业在同一个区域聚集所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和专业化市场区,竞争主要靠低成本优势,还处于产品加工向产业创新转型的阶段。

三、进一步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法制建设,加大农村创业扶持力度

为保证农村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要加快中小企业法律法规建设,针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中小企业法律保障机制建设。要适当降低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彻底清理市场准入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创业激励机制,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壮大。第一,各县(市、区)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及竞争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制定有利于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审批、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农村中小企业以优惠。第二,加强创业者培训教育。要在县(市、区)、镇成立创业培训辅导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创业策划、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服务等创业培训服务。第三,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加快农村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农村中小企业创业者提供厂房、水电、融资,以及原材料获取和产品销售等服务。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科研开发基金、建立农村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开发中心等方式,推进农村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从国际产业链中的下游向中上游发展,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第二,鼓励有实力的农村中小企业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由模仿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扩大金融与财税支持,拓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保证。积极推动政、银、企、保四方合作,推动建立以政策性资金为引导,商业性银行资金为主体,担保体系和信用环境为保障,各种股权和债权融资方式充分发育,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担保力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征集、评价体系建设,切实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商业银行加大授信额度创造条件。鼓励商业银行开展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品种和服务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专门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民间创业投资公司,拓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四)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流动,推进农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产业集群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既可以克服由于单个企业规模扩张而产生的企业内部组织成本过大、对市场反应刚性等规模不经济,又可降低由于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小等纯市场制度缺陷而引起的市场交易费用。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竞争,以及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了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各地政府应依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规律,重点发展一批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立足于小城镇的特色资源,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中小企业园区,吸引农村中小企业入驻,形成农村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以更好的集约利用资源、凝聚创新要素,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之中,立足于本地产业优势,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使农村中小企业与周边城市的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优良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为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成长,要加快生产型、技术型、社会型三大服务平台建设。第一,加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网络建设。由各县(市、区)政府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形成覆盖农村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创建及发展的全方位服务。第二,加快建立健全行业性中小企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平台作用,加强服务功能,形成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机制。第三,加快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上采购、洽谈、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以电子商务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加速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建立资源共享、统一协调的农村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完善中小企业预警监测网,为准确把握企业运行形势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篇六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9250字

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23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五)政策不公,市场无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本土地使用权出租、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次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行政策

目前实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虽大部分并不是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但从受益主体来看,基本上或相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中小企业虽然单个实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

1、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全省gdp的40%。2023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4279.34亿元,占全部企业增加值的68.4%,占全省gdp总量的38.4%,这表明,每1亿元gdp中,约有0.4亿为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

2、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23年,中小企业共完成利税总额2718.62亿元,占全部企业利税总额的77.5%。

3、中小企业占据了城镇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创造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更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2023年中小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609.22万个,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89%,占全省城镇就业年平均人数的53.7%,即全省1134.78万个城镇就业岗位中,有一半以上为中小企业提供。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实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实践也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业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产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小”、“灵”、“快”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当有些大公司和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在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二)“小而专”和“小而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三)小批量、多样化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四)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非凡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

由上可见,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而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有中小企业约1000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南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目前又有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各级政府已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湖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制定或正在制订各项政策法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目前我省仍有较好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如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等,故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还处于劣势,加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政策环境也不尽完善,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融资困难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87%的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源自于自有资金,24%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13%的企业以民间集资方式获取资金。调查还显示,超过70%的企业感到生产资金不足。从2023年某省金融机构对1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其中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这些都说明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对于我省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太发达的中部省份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融资难的原因:一是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23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五)政策不公,市场无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本土地使用权出租、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次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当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1.乡镇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所提税可按应缴锐款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不再税前提取10%;国家在信款上重点支持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东西部合作和农村适用技术转让(星火计划项目)三个方面。

2.鼓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政策。新办法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人数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

3.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后年度起征所得税2年。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脱离技术转让及发生的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

4.支持贫因地区发展改革政策。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民族自治地方企业,需照顾鼓励的,经省政府批准,可定期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

5.支持和鼓励第三产业政策。1)为农业生产的行业企业,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免征所得税;2)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所得税;3)新办独立核算的咨询、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或单位,开业之日起,第一至二年免征所得税;4)新办独立核算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锐;5)新办独立核算的公用事业、商业、物资、外贸、旅游、仓储、居民服务、饮食、文教卫生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

6.福利企业政策。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生产企业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盲、聋、哑和肢体残疾)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35%以上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超过10%不足35%,减半征收所得税。

7.小型企业所得税政策。1994年税制改革确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的比例税率。为照顾小型企业税赋能力,对年利润在3万元以下企业,减按18%征收所得税;3至10万元企业,减按27%征收所得税。1998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年销售额180万元以下的小型商业企业,增值税率由6%调减为4%

促进我省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中小企业既是大企业成长的摇篮,更是新形势下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保障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一)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切实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二是要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三是要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四是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措施,争取更多的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

(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bsp;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在技术创新方面,对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在信息化方面,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相互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贸易全球化趋势。

(三)发展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加速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小企业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抓紧抓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一是要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集群化发展,是中小企业规避风险、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到产业园区集中,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二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模具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三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培育和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国内外知名度。

篇七 中小企业的调查报告9100字

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一)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23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二)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四)政策不公,市场无序。

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

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本土地使用权出租、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次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行政策

目前实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虽大部分并不是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但从受益主体来看,基本上或相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中小企业虽然单个实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

1、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全省gdp的40%。2023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4279.34亿元,占全部企业增加值的68.4%,占全省gdp总量的38.4%,这表明,每1亿元gdp中,约有0.4亿为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

2、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23年,中小企业共完成利税总额2718.62亿元,占全部企业利税总额的77.5%。

3、中小企业占据了城镇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创造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更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2023年中小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609.22万个,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89%,占全省城镇就业年平均人数的53.7%,即全省1134.78万个城镇就业岗位中,有一半以上为中小企业提供。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实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实践也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业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产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小”、“灵”、“快”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当有些大公司和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在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二)“小而专”和“小而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三)小批量、多样化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四)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非凡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

由上可见,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而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有中小企业约1000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南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目前又有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各级政府已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湖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制定或正在制订各项政策法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目前我省仍有较好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如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等,故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还处于劣势,加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政策环境也不尽完善,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融资困难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87%的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源自于自有资金,24%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13%的企业以民间集资方式获取资金。调查还显示,超过70%的企业感到生产资金不足。从2023年某省金融机构对1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其中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这些都说明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对于我省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太发达的中部省份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融资难的原因:一是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23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五)政策不公,市场无序。

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本土地使用权出租、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次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当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1.乡镇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所提税可按应缴锐款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不再税前提取10%;国家在信款上重点支持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东西部合作和农村适用技术转让(星火计划项目)三个方面。

2.鼓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政策。新办法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人数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

3.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后年度起征所得税2年。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脱离技术转让及发生的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

4.支持贫因地区发展改革政策。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民族自治地方企业,需照顾鼓励的,经省政府批准,可定期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

5.支持和鼓励第三产业政策。1)为农业生产的行业企业,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免征所得税;2)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所得税;3)新办独立核算的咨询、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或单位,开业之日起,第一至二年免征所得税;4)新办独立核算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锐;5)新办独立核算的公用事业、商业、物资、外贸、旅游、仓储、居民服务、饮食、文教卫生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

6.福利企业政策。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生产企业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盲、聋、哑和肢体残疾)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35%以上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超过10%不足35%,减半征收所得税。

7.小型企业所得税政策。1994年税制改革确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的比例税率。为照顾小型企业税赋能力,对年利润在3万元以下企业,减按18%征收所得税;3至10万元企业,减按27%征收所得税。1998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年销售额180万元以下的小型商业企业,增值税率由6%调减为4%

促进我省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中小企业既是大企业成长的摇篮,更是新形势下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保障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一)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切实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二是要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三是要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四是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措施,争取更多的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

(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bsp;

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在技术创新方面,对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在信息化方面,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相互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贸易全球化趋势。

(三)发展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加速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小企业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抓紧抓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一是要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集群化发展,是中小企业规避风险、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到产业园区集中,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二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模具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三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企业。鼓励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培育和推介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晋档,以企业、产品为依托,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国内外知名度。

篇八 关于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调研报告1700字

一、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通报的____年前_季度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情况表明,_-_月份,在实现工业增加值方面,我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创造产值_____亿元,同比增长__%;小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_____亿元,同比增长__%。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相比,在增速上分别高出了_个百分点和__个百分点。此外,在进出口方面私营企业也增势强劲。前_季度,个体私营经济进出口总额____亿美元,增幅达到__%,高于全国商品进出口增幅__个百分点。

截止____年_月底,全国注册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____万户,从业人员超过_亿人。从大概念来看,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到全国就业总量的__%以上,gdp总量占到全国gdp总量__%以上,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对总体国民经济的贡献已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小企业风险分析

从上述情况分析,作为银行发展转变与中小企业经营合作思想,加快合作步伐显得迫在眉睫。那么,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点主要存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管理风险。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业,因此家长制作风在企业管理中盛行,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并且企业主素质往往不高,造成了企业运行中决策不科学,管理不__,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了先天性的管理缺陷,难以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策略。

二是经营风险。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行业和服务业等竞争性领域,技术装备水平低,技术改造能力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赊销现象严重。并且由于企业规模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所以企业的存活期比较短。

三是信息风险。中小企业运行很不规范,银行很难掌握企业运行的各种真实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不少企业未能依法建帐,财务报表不实,各种交易大多通过现金结算,给银行的资金控制带来相当的难度。

四是信用风险。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生长在一个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约束不力的环境中,相应地产生了信用观念淡薄、重贷轻还,有的甚至恶意逃债、赖债、废债,损坏了整个民营中小企业的形象。再加上法律诉讼案件执行难,降低了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任。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都没有足值的抵押品,所以给贷款风险控制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这样在银行稳健经营,审慎放贷,严控风险的政策下,就形成了所谓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

三、与中小企业建立银企新型合作关系的途径

从中小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那么如何更好地识别中小企业,解决我行与中小企业全面持续合作问题,以及能够有效控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对我省中小企业所属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即由政府鼓励、宣传或者由企业经过多年来奋斗形成的优势行业,我行在这种客观存在下“择优录取”。

二是对企业的选择。即在比较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下去挑选企业。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成长型,第二类是稳定型。第三类是做大做强型。对于成长型企业,企业对自己的目标和情况往往比较清楚,而对于稳定型到做大做强的企业,企业往往就不一定太清楚,就不一定是在实实在在地去做这个企业,去搞真正的经营。无论是哪一个类型的企业,作为我们银行一定要从企业的所有制、管理、综合收益等方面做到信息收集与认真识别,最大程度地降低贷款风险。

三是要与中小企业建立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实现银企共同发展:第一,要更新理念,共同构建市场型、合作型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生力军,这就要求我行与之合作的理念要迅速地转变,由企业对银行单向的、被动的依赖关系,向平等、合作、互相选择的互利关系转变,从而谋求彼此共同的发展。第二,要不断地创新,这是构建新型合作关系的关键。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创新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要不断地提升金融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提供企业需要的、有效益的、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银企共同发展。第三,要银企互利双赢,这是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根本。银行与企业作为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双方必然的选择,因此,要形成双方长远、良性、稳定的合作关系,互利、双赢是根本。

篇九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2900字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我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及若干建议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县域经济的微观细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__的经济活不活,关键就看__的企业能不能真正搞活。__的经济能否实现新跨越,关键是看__的企业能否不断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工旺商”战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较好,全县企业总体上虽呈现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尖,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在人才和技术服务两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是人才不足,技术水平偏低。人才是影响企业发展后劲的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伴随着我县企业规模逐渐做强做大,我县大部分的企业缺少技师、高级技术等高技能复合型“灰领”人才,甚至于连熟练的操作技工都大量缺乏,而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跳槽”、“挖墙角”等现象屡见不鲜,企业人才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县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企业主学识水平、市场分析、科学决策、企业管理能力低下;具有专业水平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极少,主要表现在:科技含量高的名牌产品寥寥无几,到20__年末省级名牌产品仅有7个,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还是空白;高技能操作工人少,新设备、新工艺无法发挥其应有功效,延缓了企业发展的速度。

另外,由于我县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五金、箱包服装、打火机等行业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设备相对落后,产品随大流,市场波动大,缺乏竞争力,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价值链低端,传统行业的基层。

二是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我县大部分企业都是由一人或几人合股白手起家的,家底较薄,经常面临生产周转资金缺口的局面,尽管很多企业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由于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老板注重的是眼前的产品、市场和利益,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对技术开发投入偏低。研发设施尚未真正到位,绝大部分企业根本还没有研发机构。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链中,研发和销售投入少、生产投入多的“橄榄型”企业多,以设计开发、营销网络和品牌服务为重头的“哑铃型”企业几乎没有。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企业创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强。

三是信息不足,缺少技术服务平台。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和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技术信息比较匮乏,经常面临“到哪里去找我需要的专家?”、“到哪里去找我需要的技术”的问题。中小企业缺乏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的有效支撑,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克服“死亡陷井”,并由此导致众多的中小企业最终走向加工环节。

另外,由于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联系比较少,造成相关政策不能及时掌握,往往踩到“红线”。所以,在促进企业深化技术创新、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传播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已经成为促进我县企业发展壮大的急需的一项重要工作。

就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本人有如下思考和建议:关于人才问题,建议立足本地,培养用好现有人才,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引进紧缺人才,切实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关于技术问题,建议加速推进__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资源和科技支撑。

人才和技术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为使中小企业有效引进人才,深化技术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我县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县“兴工旺商、富民强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打造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战略眼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企业家队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县企业运行质量,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和做强做优,加快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

制定企业高层次专业人才经济政治待遇的政策。组织“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开展企业人才培训和职称评定工作,支持“__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开展培训工作。组织企业主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选送企业主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经济管理培训。

一方面积极开展“定单式”人才培养机制。组织企业和高等院校开展洽谈会,由企业根据发展趋势列出所需要的人才定单,学校根据企业定单开展对口人才培养,不仅仅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也能够大大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从而尽可能早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开展好职业经理人培训,培育一批年轻、潜力好的企业家队伍,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再次是与职业中专挂钩,分行业、分专业进行职工技能培训,培养熟练技工,提升职工素质。

二是组建科技人才专家库。县政府应授权县工业经济局会同各行业协会,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选择与我 县产业领域相关的专家或学术权威,建立稳定的合作联系,经常邀请他们对我县的技术开发、新产品鉴定、技术改造、发展规划等作出咨询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

一方面,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加入全省科技协作信息网,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科技协作伙伴;另一方面,请进来、走出去,为企业在科技项目合作上牵线搭桥,组织小分队出击,与大专院校对接;邀请项目负责人来我县现场洽谈,搞好中介服务;再一方面,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科技成果展示会和洽谈会,努力提高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意识和自觉性。

积极鼓励企业通过与国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使高新技术更多更快地渗入我县企业;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上有所新突破,并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

四是推动企业研发机构的组建。要加大技术创新机构建设的力度,在现有研发机构的基础上每年新增1~3家企业技术创新机构,以企业技术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共性技术中心等“一站两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积极的姿态,提供更良好的环境吸引国内的著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国际大公司来__建立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吸引__籍大学毕业生回家乡创业;加速生态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发挥生态产业园的“孵化器”作用,注重社会资源整合,形成政府、企业、中介参与,多渠道、多方式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探索创新投资新模式;

鼓励、帮助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建立技术开发部门、厂办研究所等相对独立的技术开发机构,逐步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资金落实、设备落实,整合企业资源,创造研发环境,探索创新激励机制。

五是健全担保公司运转机制。政府加强引导和监控,确保中小企业投资贷款担保公司在实际融资担保过程中不变相、不走样,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问题,真正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

六是进行政策扶持。继续用好县委、县政府关于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有关政策,在政策上要有所创新,要在银行放贷、政府扶持资金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结合实际,出台一些能为有志于创业的民营企业经营者提供更多事业发展空间和机会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出台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对人才培训、人才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产业升级、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财政奖励和扶持。

篇十 关于鼓励我省中小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3100字

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与其他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根据全国工商联20__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地区分布统计,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共408家,中部地区63家,西部地区29家,甘肃仅占两家(甘肃建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天奇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从所占经济总量比例看,甘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接近36%,而浙江为90%,江苏为83%。从对民营科技企业__年工商注册数量进行分析看,中小企业多,但是总收入却较少。另外,从对甘肃省专利申请量比例看,20__年全省专利申请量2176件,非职务发明占45%,科研院所占55%,其中企业申请量寥寥无几,反映出我省民营企业在企业规模,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上的欠缺。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困难

1、创新动力不足

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脱颖而出,走在了自主创新的前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创新动力依然不足。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表明:截至__年底,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创新意识差,靠机会、靠公关、靠利用低廉的劳动力获得较高利润的认识还普遍存在;二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完善,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的成本低、效益好。

2、创新实力有限

第一,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靠灵活经营机制生存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资金困难,而创新需要大量投入,产出回报期长,会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问卷调查显示,有56.4%的企业没有设立研发基金。第二,技术创新会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而民营企业的防风险能力弱,一旦创新失败,后果较为严重。因而有人认为:“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第三,由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且规模小、工作环境较差、劳动保障不够完善,因此社会对民营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致使其严重缺乏创新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会面临再度流失。

3、融资难影响创新

虽然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已经慢慢向企业倾斜,然而资金缺口却依然是影响创新的主要障碍。大部分刚起步的科技型企业没有厂房、土地等可以直接从银行贷款的抵押品,只有专利、著作等知识产权,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目前,我省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很大,其中科技型企业创业中因资金不足而影响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4、新产品开拓市场困难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主要是在新产品的研发初期,通过科技三项费及创新基金等方式进行补助。然而,新产品研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后,市场开拓又成为了企业的一大难题,大多数企业推出的新产品在当年中的销售额微乎其微。

二、关于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1、建立市场环境、激发创新动力

用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是企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市场力量的驱动,即使是政府号召、舆论推动,企业也不会甘冒失败的风险,主动投资去创新。因此,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创新的价值也只能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国产高科技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培育市场更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199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实施“百万屋顶太阳能计划”,提出太阳能光电系统电价逐年下降的目标。由于此项计划的实施,美国的太阳能光电系统电价从1997年的每度22美分,下降到__年的每度10.6美分,已接近天然气和热力发电的价格;同时,根据美国的《能源税收法》,购买太阳能和其他再生能源设备的房屋主人,其购买费用可以从当年需交纳的所得税中予以抵扣。这些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使美国的再生能源科技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

2、建立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一方面,大力培育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诊断、咨询、培训、项目评估、科技人才、项目投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评估等技术中介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技术创新服务。由于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中介组织是为民营企业提供公益性、扶植性的技术创新服务,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在设立之初可考虑政府出资加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然后政府逐步退出,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搭建院企自主创新平台,充分整合有利于民营企业及科研院所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改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单打独斗”或“全线出击”的局面,降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难度。

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应用研究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

因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应用研究,所以在考虑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问题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开展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如果离开科研部门的指导与合作,周期长、难度大的高科技项目的创新就会因为失去高新理论和尖端技术的支撑而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如果离开企业的支持,就会形成少数科研人员的孤军奋战,使研究工作失去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市场检验,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达不到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最科学、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环环相扣,层层展开。例如,美国政府通过国家先进技术计划,实现对科研机构的资助,同时对采用科研机构技术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提供资助,从而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应用研究的联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也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费用,促进了技术的溢出,推动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4、建立健全市场法制环境

市场竞争的压力是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但其先决条件是必须有公平有序的市场法制环境。建议加强市场经济立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励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和保护工作教育,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开发自主的专利产品,在专利申请上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关注发明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

5、建议制定鼓励科技人员流向民营企业和帮助民营培养人才的政策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根本保证,为帮助民营中小企业排除技术创新的人才障碍,应制定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或兼职民营企业技术工作,政府可从再就业专项资金中为其提供一定的工资补助。对于有能力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可以鼓励他们到民营中小企业兼职,并以智力、专利、技术入股与参与收益分配。

6、建立创新金融模式、解决融资问题

建议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将金融资源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解决知识产权质押问题,以此作为解决科技型企业创业融资问题的渠道之一。鼓励银行改变传统的贷款模式,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这方面,北京已经有部分银行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创新了一种由银行、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担保公司共同介入的贷款模式,共同分担银行风险。律师事务所和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做前期借款人资质评价和专利价值评估;银行做借款人信用和财务状况的贷前审查;放款后,继续落实贷后跟踪,对企业使用信贷资金进行协议监督管理。此模式在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银行的决策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也避免担保公司的放大效应造成的潜在危机,达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目的。

篇十一 中小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状况调查报告5600字

当前,随着普陀区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发展定位及一河五区发展空间布局的确立,非公中小企业经济作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承载者、发展经济的重要活力来源、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联结者,在实现创新求突破、提升促发展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普陀区总工会结合2023年上海市职工队伍状况调查,通过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企业(园区)、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信息沟通等方式,就新形势下普陀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及职工权益维护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就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和职工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普陀区非公中小企业的基本概况

二、普陀区非公中小企业及其工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服务政策

近年来,普陀区在对中小企业实施产业引导、财政扶持、科技扶持、金融扶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首次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了《普陀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明确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大力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和转型提升。建立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区领导与成长性企业定点联系制度、区政府职能部门跟踪服务企业联动制度的三联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制定和实施了《普陀区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实施办法》、《关于开展本区小微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金融扶持政策,推出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代偿等优惠政策。同时,积极构建中小企业服务载体和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在内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大服务支持力度,有效推进了中小企业长足发展。

(二)工会组织建设和维权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两个普遍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区各级工会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模式,在工业园区、劳务派遣企业、服务行业、建筑行业等非公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和行业,加大工会组建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会组织覆盖面和职工入会率。积极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通过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和聘用社会化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实现对小型非公企业建会与维权工作的再覆盖。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职代会等机制建设,为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充实载体,并通过职工之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创建活动,推动非公企业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充分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激发了非公企业工会的活力,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全区各级工会还充分整合政府与工会各项资源,广泛开展了我与企业共命运、同舟共济谋发展等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主题活动。依托职工优秀人才发展促进会和职工技协,举办企业有困难、职工怎么办新高地论坛,引导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创新增效、争创工人先锋号劳动竞赛等包括非公企业职工在内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技能大练兵。依托青工e坊网络平台,开展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等合理化建议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非公企业职工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技能和素质;搭建企业与职工信息互通平台,举办非公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企业招工与职工就业搭建平台。依托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主题活动,开展了走访百 家中小企业、服务百佳基层工会活动,了解企业和职工实际诉求,切实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三、当前非公中小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维护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企业生存压力大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明显增大。调查显示,普陀区的中小企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未大量出现资金链断裂和经营难以为继的倒闭潮现象。但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趋缓、通货膨胀风险不减、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等因素,使企业在成本压力增大的同时,产品出口市场和利润空间受到很大挤压,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当前普陀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低端企业面临着关停并转,对中小企业发展也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虽然政府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但政策落地情况与预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对没有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原因调查中,56.5%的企业主表示根本不知道相关政策,43.5%的企业主认为政策的吸引力不足、办理手续繁琐、享受政策准入门槛和成本太高等。由于政策发布的渠道、政府部门与企业沟通不够通畅等原因,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和对政策的理解不全面、不平衡。并且很多政策都是针对科技型或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经营粗放、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与竞争的中小企业则很难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福祉。

(二)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

调查中,企业主普遍反映,税费偏高、土地供应紧张、用工成本增加、通胀预期强化等因素,使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宽松的环境约束等低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在问及企业用工成本时,60%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较去年有所上涨。除企业正常缴纳的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项目外,各类杂费负担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规范企业用工、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企业的招聘管理成本、薪酬福利成本等用工成本。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和社会保障基数上调是目前用工成本上升的主因。外来务工人员综保转城保制度的实施,使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费用缴纳负担都有较大幅度增加,逐年提高的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也使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三)职工非理性维权和跳槽现象突出,队伍流动性较大

企业用工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企业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的高低与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往往呈正比关系,低端岗位吸引力有限,非公企业一线员工大多为外来农民工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本地人员,这些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有限,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不清晰,更加关注企业的物质环境,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容易因情绪波动而随意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动辄进行非理性劳动议价等维权行为。调查显示,46.6%、45.6%、32.7%的职工跳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不满意原单位的报酬和不满意原单位的工作环境。此外,继金融危机引发农民工返乡潮之后,在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中部地区表现出较强的吸纳返乡者就业能力,部分民工选择逃离北上广,也使得用工荒再次成为非公企业经营的难题。

(四)职工技能培训力度不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差与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形成了恶性循环,非公企业留住人才的能力有限,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稀缺。调查中,企业主认为提高职工素质方面的困难主要在于职工流动太快(53.2%)、职工培训参与热情不高(46.7%)、缺乏专门培训机构(36.7%)等原因。由于企业和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企业组织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加大投入,大多寄希望于政府开展公益性培训或协助企业开展培训。而现有的企业培训主要采取大锅饭式的课堂培训、免费午餐式的企业内训、自助餐式的在线学习,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效果与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导致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却供给不足的局面。

(五)职工权益维护工作遭遇瓶颈,实效性有待增强

在企业运营遭遇发展困境的同时,职工权益维护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非公中小企业职工数少、组织架构简单,因此往往以联合工会或工会小组的形式建立工会组织,所签订的集体合同多为区域性集体合同,往往照搬样板文本,只能保障最低要求和标准。调查发现,扣除加班工资、岗位津贴,不少非公企业一线员工的基本工资仅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线,不少非公企业的集体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不向职工公开,有54%的职工不知道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影响了集体合同制度推行的实效。

四、关于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和职工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落实扶持政策措施,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认真研究国家和上海市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把握区情,把现有政策与区域实际进行有效对接,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就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困难、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缺乏支撑、社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研究出台有力度、有突破性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向规模经济发展。根据全区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中小企业与产业配套,做大优势行业,促进产业升级。多引进一些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加快优化提升。推动非公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鼓励中小企业改进落后的技术、装备,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为中小企业搭建全方位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以出口创汇、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深化工会组建,夯实非公企业工会工作的组织基础

继续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以非公中小企业的工会组建为重点,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服务党建为原则,全面提高工会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工会;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努力实现工会组建与不断发展变化的非公企业状况相适应,会员发展与不断壮大的职工队伍相统一,工会组织体制延伸与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加强企业工会的达标管理和运作指导,使企业工会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积极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模式,探索加强行业联合工会、区域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实现对企业工会工作的双重覆盖。加强企业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探索企业工会主席职业化、社会化招聘的模式,尝试企业工会主席的工资从企业工会经费中列支,由区总工会统筹发放,从根本上解决非公企业工会主席端人饭碗、受人管理、为职工维权难的问题。切实加强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工会对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号召力。

(三)优化收入分配环境,用合理薪酬留人

在没有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工资分配的环境呈现出由企业单方主导并单独决定的资强劳弱格局,主要特征是只承认资方产权不承认劳方产权,忽视了劳方正当的物质利益诉求,企业收入分配环境存在不公平、不合理、劳动与所得不匹配等诸多弊端,挫伤了职工积极性,诱发了用工荒和跳槽事件。这样的分配环境只有通过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后才能得到改善。要建立并推行以共决制为标志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民主、法治、科学的精神和和谐理念优化收入分配环境,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工资分配环境,以实现职工工资收入的合理增长,用职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吸引职工、留住职工,也用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感染职工。

(四)源头维护职工切身利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结合中小企业实际,建立健全职工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充分表达职工意愿和工会主张,拓展和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从源头上协调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建立工会干部联系班组制度,完善劳动合同监督保障机制,指导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强化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督促企业履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保障职代会中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落实,畅通维权信息渠道,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从职工最关注、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着手,通过平等协商和职代会制度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和共决,充分运用工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督促企业履行劳动法律法规,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决事项的落实。将职代会代表吸纳到执法检查的队伍中,使他们成为执法检查的主体之一,共同监督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将平等协商的结果、集体合同条款和职代会审议共决的事项纳入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会同相关部门,联合督促企业规范用工。

(五)提升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和职工双赢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职工,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组织中小企业职工学习法律知识和政策,了解企业发展形势,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岗位技能水平。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转型升级献计献策。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从制度上保证职工参加学习培训权利的落实,确保教育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并按规定使用。贴近职工实际需求开展培训,通过赛训结合、以赛促训,建立培训基地、岗位练兵比武、名师带高徒和送培训到基层等方式,切实提升职工从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六)建立企情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劳动争议预警预防

畅通工会收集职工舆情的信息渠道,将产业集中度高、职工集聚性强的工业园区,系统、街镇等工会作为直接观测点,对影响职工生产生活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及早报告,使工会成为党和政府把握企情和职工队伍情况的重要渠道;积极配合党政做好劳动争议的调处工作,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与联动,对有可能引发重大劳动争议的问题,做好预警工作,研究应对措施。一旦发现企业倒闭、搬迁、欠薪等情况,工会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听取职工意见,安抚职工情绪,并与上级工会一起帮助和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要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针对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的实际,向广大企业经营者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应对挑战的决策部署,增强企业家克服困难的信心,及时总结、宣传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利用工会的宣传阵地,发挥工会组织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篇十二 对中小工业企业环保工作调研报告3050字

对中小工业企业环保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了解我县中小企业对国家环保政策方针的理解与贯彻执行、以及中小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及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等情况,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组织相关科室对全县中、小工业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县中小工业企业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对国家环保政策理解并支持,在生产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但却缺乏技术创新,对环保投入偏少,贯彻执行环保政策力度不够、难度较大。

一、中小企业环保工作现状

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上,认识早、起步快,制定了企业环保管理制度、成立预防污染工作小组、加强企业员工学习环保的法律法规;下大力度关停并转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小企业,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近年就关停了一些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和实心粘土砖瓦厂等企业,同时引导这些企业转而开发生产环保型产品,如环保空心砖等。从而保护了资源,减少了这类企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总的看,近年来我县中小企业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企业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我县自20__年提出建设生态区以来,全县上下积极推进生态区建设,中小企业也在这样一个生态文化环境下逐步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95%家企业认为现有的环保政策是合理的。可见,我县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对于落实执行环保政策则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困难,使其在具体落实环保政策时没能够做到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

(二)环保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从调查结果来看,有98% 的调查企业已经通过环保部门环评审批,并制定了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另外有2%家企业处于正在向环保部门报批阶段。这表明,我县中小企业自觉地在环保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进行生产活动。

(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从被调查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物处置情况看,有92家企业表示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物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后排放,占总数的48%;有10%的企业表示其生产所产生的废物交由有关污染物企业集中处置;有20%的企业表示企业对废物进行简单处理后才排放(详见下图)。这表明,多数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之后才排放,而不会直接排放。

(四)环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展开。被调查企业中,有47.4%的企业已经参加过政府环保相关部门组织的环境保护培训,另外有33.6%的企业打算参加这类的培训,仅有19%的企业表示其没有参加过环保培训,且也不打算参加培训。再是企业内部也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环保培训,有107家企业表示已组织过员工参加环境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4.6%,有23.5%的企业表示计划将要开展这类的活动。

二、中小企业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环保的投入偏少。调查显示,有112家企业表示对环保有所投入,占总数的57.1%,另外有33表示其虽然目前尚未对环保有所投入,但已经有了投入计划。不过,企业对环保的投入都很少,在112家环保有所投入的企业中,对环保的投入不足企业营业收入1%的有77家,占有投入企业的68.8%;对环保的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1%-3%的有26家,占有投入企业的23.2%;对环保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高于3%仅9家,占有投入企业的8%。这表明,企业目前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也对环保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人力、物力,但企业对于环保的投入很有限,这必然影响企业保护环境的实际效果,使企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所加大。

(二)企业资金短缺是导致对环保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对环保的投入大打折扣。被调查企业中,有129家企业认为,企业在执行环保政策时遇到的主要难题是资金不足,占被调查企业的65.8%,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资金短缺时,必然会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经营上的发展壮大,而不是投入到不容易看到经济效益的环保方面。

(三)环保器材、设施配置及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在被调查企业中,仅有18.4%的企业已经购买了环境监测器材(即36家企业),有81.6%的企业没有购买环境监测器材且近期内并不打算购置,对于那些已经购买了环境监测器材或环保相关设施的企业,能让这些器材、设施真正发挥作用、良好运转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四)相关环保专业单位指导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96家企业中,有92家企业认为其在执行现有环保政策中遇到了缺少专业环保单位指导、环保技术匮乏等方面的困难,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6.9%。相关环保专业单位的指导力度不够,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严格按照环保政策执行,企业在遇到环保专业技术困难时没有相关单位指导,必然会打击企业执行相关环保政策的积极性。

三、建议和对策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是我县的一个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作为我县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应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治理的社会责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少地消耗资源,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多地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

(一)加强对现有企业排污监管。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防止污染反弹,实现全县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污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分类名录》和环境功能分区要求,加强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和审批后的监督,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总量指标之内。

(二)环保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环保工作指导。环境保护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可以产生高的环境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行为。环保专业部门应多对企业加以指导,使其从中受益,企业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中来,同时,由于企业的配合,环保部门的工作也将更加顺利地展开。

(三)“分区分类”布局发展产业。。按照_____县机械加工与车辆制造、钢铁、食品为龙头“三大产业”布局,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发展规划,凡布局不合理的坚决“卡死”。对待不同类型的产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加快发展把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具有环境、经济双重效益的产业;科学发展带动性强、有资源优势的产业,这类产业能通过合理布局、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手段实现达标排放;发展壮大对环境影响小的产业和环保产业。目标是使环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双重效益的环保型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五)企业自身要加强环保工作。企业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上的投入,更要注意后续管理中技术和人员的支持,要努力培养企业自己的创新人才,开发自己的环保技术,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改造现有工业生产,提高产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增强企业环保设施能力,同时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及环保无法达标企业。

(六)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可以考虑制定一些政策,以鼓励企业对环保投入,引导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环保做得好的企业予以表彰和重奖,号召其他企业学习,可以设立环保奖金或优惠贷款等吸引企业对环保投入。

篇十三 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950字

为及时了解我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措施和办法,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根据市委要求,近期,市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六县(市、区),对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先后召开市县两级部门座谈会7次,中小微企业家座谈会6次,走访中小微企业近30家,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9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二、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实情况

三、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市中小微企业主要面临三难(融资难、用地难、创新难)、三低( 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低)、三缺(缺信息、缺人才、缺技术)发展困境。

(二)用地难制约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一是规划不及时。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上,对中小微企业用地关注不够、考虑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投资规模小、用地量少,不能及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审批时间长。企业用地需首先完善立项、规划、环评、土地预审等手续,方能进入用地报批程序。用地报件需县、市逐级受理、审核上报,最终报省以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批复。企业用地报批手续繁、关卡多、时间长,不仅牵扯企业主要精力,甚至贻误企业转型最佳时机。比如,阳城县旭东有限公司申报的仓储项目,跑 了三年,用地手续才批下来。三是用地成本高。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加大了中小微企业用地成本。比如,城区利普利拓公司需征用20亩土地,而城区范围内200 万∕亩左右的土地价格让企业望而却步。

四、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统一信用代码制度,率先在工商、税务、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积极推广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建立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的网络平台,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建立诚信嘉许、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引导中小微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提高企业授信额度和贷款能力。二是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金融机构要设立中小微企业专门服务机构,简化申报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要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开展企业股权抵押贷款和动产抵押贷款,探索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仓单质押贷款等,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三是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规模。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畅通投融资信息渠道。国有担保机构要发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采取财政注资、县级参股、争取上级资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扩大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注入规模,尽快培育注册资本金超亿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包括设立风险补偿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损失补偿力度;加大贴息和贴担保费力度,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制定出不同的贴息贴费办法。国土、城建、工商等部门要为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评估、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收费标准。四是拓宽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二)改变政策执行方式,切实解决政策知晓率和执行率低的问题。一是形式多样宣传政策。通过网站、媒体、政策解读等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动态,解决企业对政策不了解而不能享受的问题。二是转变政策执行方式。借鉴税务部门金税三期的先进经验(企业不用跑,符合政策条件,系统直接减免),变企业登门申报为部门上门服务,建立政策执行的责任、考评、奖惩、问责等机制,建立政策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开展政策检查督促专项行动,设立举报电话,受理举报案件,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三是畅通企业反馈渠道。开辟企业反映政策落实情况的通道,让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呼声和需求,及时调整充实有关政策。四是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本着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大力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努力营造审批环节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政务环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以集群集聚发展解决用地难的问题。一是制定产业战略规划。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布局,充分利用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中部崛起三个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有利因素,把中小微企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时,统筹考虑中小微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二是引导集群集聚发展。本着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放宽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创业主体创建中小微企业园区或孵化基地,树立亩均产出率和亩均贡献率的用地导向,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产业、区域条件等实际,向基地、园区集群集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使重点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更多、更快的落地开花。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指导下,开发未利用地建设工业项目,并优先给予安排计划指标。鼓励中小微型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解决投资项目用地需求。

(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激活中小微企业内生动力。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引导中小微企业敢于创新。建议在财政上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母基金在税收上实行投资收益税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中小微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二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人才、技术合作,适时召开政校企人才技术合作洽谈会,尤其开展好与教育学院、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联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培植一批产学研示范企业,带动校企合作,推进技术进步。三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中小微企业开放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和省内外、国内外大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降低和分散创新成本和风险。以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招商目的地,以中原地区、中部地区为资源和市场,抓好技术引进、专利合作及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等工作。四是增强名牌品牌意识,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做精做优的同时,有意识地向产业链高端转型。积极开展行业对接,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借梯上楼跻身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供应、生产、销售及服务产业链,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实现产品的专特精新,形成独特工艺方法,摆脱同质化,建立核心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

(五)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中介组织是政府与中小微企业联接的纽带,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中小微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健全综合服务平台。要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整合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市、县、乡三级中小微企业服务信息网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建立中小微企业培训制度。建议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政府有关部门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制定培训计划,建立长效机制,按照适用人才聚集、重点人才培养、全员素质提高的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定期举办培训班。要通过请专家讲课、到国内外考察学习等方式,培养中小微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培塑敢闯敢冒、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引导中小微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立足现有人才,培养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建议对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其档案可由市、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免费保管;借鉴政府为民办学校教师购买五险一金的做法,建议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为中小微企业中、高级人才购买五险一金,减轻企业负担,为引进和集聚人才创造条件。

(六)发挥新闻媒介作用,着力营造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报刊、广播、新闻媒体等舆论手段,宣传中小微企业的地位、作用、重要战略意义,广泛宣传从中央到地方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振企业家搞实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指数。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好、管理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中小微企业家予以重奖,推荐他们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激发企业家创业、兴业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关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篇十四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4450字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_____市中小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一支生力军。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_____市农村信用社,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改善全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繁荣发展,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指正。

一、_____市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效应。

近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不断创新服务手段,畅通结算渠道,积极引入了风险担保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与有实力的正规担保公司合作,向经营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投放足额信贷资金,大大缓解了全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截至20__年7月末,共为5206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551272万元,占贷款总额的45.36 %,占到全市注册登记企业法人单位6279个的82.9%。我们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一是探索多方支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渠道,构建了银、政、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服务方式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为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支持,今年以来,由_____市中小企业协会牵头,召开了中小企业银企对接会,在签约仪式上全市7家信用联社分别与介休市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太谷县开心园食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10个能够充分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达成了总额合计约4000万元的合作协议。_____区联社与区政府联合组织召开了政银企座谈会,现场向山西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_____长兴焦化有限公司、_____金利恒物资有限公司等82家中小企业综合授信3亿元。其二,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截止7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向673个优质企业提供了融资和金融服务。在为企业信用评级结构升级,创新产品,增收创效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为2.3万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收611余元,有效拉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其三,由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转变。各联社在创新服务方式上更加注重支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从创新产品上,从便民、利民、惠民的角度出发,为农民提供“金融套餐”,推出了惠农通、商流通、展业通三大系列、十八种信贷支农产品,为三农解难事、办实事,使服务产品更具科学性、便捷性、实惠性,帮助企业有效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资金困难。在支付结算上实现了全辖区通存通兑、大小额支付系统直接与人民银行对接,解决了中小企业结算难的问题。二是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投放战略,引导和培植了新型涉农龙头企业发展,扩大了贷款营销。在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对一些“公司+农户+基地”战略型、规模型的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有力地带动了周边“三农“的经济发展。如榆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昔阳大寨农业开发公司、平遥县龙海实业公司、介休市山西路鑫煤气化公司。由于认真贯彻国家“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体制、机制、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也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影响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从农村信用社方面看:

一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决策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农村信用社虽然具有点多面广和对中小企业比较熟悉的优势,但市场定位在服务三农,按现行政策规定,原则上70%以上的贷款用于农户贷款,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政策,对某些行业提高了企业自有资本金比例,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相应提高。二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定价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2023年1月1日起,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后,农村信用社普遍提高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上浮幅度,由于利率上浮的影响加投资环境不畅等原因,抑制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三是贷款责任人追究机制,影响信贷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实行的对不良贷款,特别是新增不良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人员终身责任制、信贷人员薪酬与不良贷款比例挂钩的制度,使信贷人员陷入三难一怕,即收贷难、收息难、资产保全难、怕失去工作的境地。为回避风险,在信贷决策时刻意突出风险控制目标,力求万无一失,对经营状况不是很好的中小企业拒贷情况尤为突出。四是现行抵押担保办法限制了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担保法》出台以后,企业寻找担保单位比较困难,具有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较少,且现在大多数有担保能力的企业并不愿意对外提供担保,这就使企业很难提供有效的贷款担保。同时,由于目前拍卖市场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抵押物处理费用大、手续繁多,变现难,有些企业厂址设在乡(镇)、村,厂房、设备等抵押物变现价值低,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农村信用社收回资金就有困难。

(二)从中小企业方面来看:

一是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水平较差。近些年来,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过改制与产权重组,经济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上仍带有浓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经营上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多数经营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管理水平较差,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二是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竞争力较弱。中小企业多数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规模小,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先进生产设备。大多是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和劳动力资源来进行一些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制作,经营粗放,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结构表现为资源性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趋同产品多、优特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的三多三少,缺少真正有发展潜力的名、优、特产品,发展潜力有限。三是信用意识淡薄,财务状况不够透明,银企信息不对称。很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多本帐簿、多头开户现象,报表数据失真,导致中小企业在寻求信贷支持时,银行会因信息不对称,难以掌握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及不能准确判断其信用程度,从而逆向做出选择,使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大。而中小企业为了能得到银行的支持,往往又千方百计地隐瞒与己不利的各种信息。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银行信贷供给缺乏符合条件的需求者,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缺乏供给者,贷款供求错位,中小企业自然陷入了贷款难的境地。

(三)从社会中介服务方面来看:

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我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已成立的担保机构分布较松散,且担保基金小、担保能力弱。担保公司门槛和收费偏高,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二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不多,并存在部门垄断。如企业财产抵押,抵押物评估环节多、手续繁、收费高,有的重复评估登记、重复交费,加重了企业负担。三是征信体系建设滞后。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只有借款企业的信贷信息,尚未涉及个人信用及未办理信贷业务的企业。工商、公安、司法、海关等部门各自掌握了部分企业、个人其他方面的资信情况,且部门间未实现信息共享。农村信用社难以获得企业的综合信用情况,难以对企业、个人作出全面的资信评估,对企业前景难以把握,再加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债权保护制度不完善,政府部门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大轻小、重管理轻服务监督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信用社向中小企业投资。

三、扶持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各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对中小企业实施全方位金融服务,力求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搭建起中小企业贷款运作平台,在信贷运行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按照省联社“分类管理、专业化经营”的信贷管理模式,“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在县联社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客户管理部门,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营销队伍,联社营业部作为贷款发放机构,实施专业化管理。二是实行客户经理制,在考核激励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全辖信贷人员实行客户经理制,对客户经理实行包片定客户,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薪酬与经营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全面实行按业务量、业绩考核挂钩,拉开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开展信用评级与授信,简化审批环节,在服务效率上实现新突破。首先从企业信用评级入手,建立“统一授信、差别管理”的信贷模式。通过评级确定企业信用等级后,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授信,这里指的授信不仅指贷款,还包括贸易融资、承兑、信用证、保函、担保等进行统一的综合授信。以适应中小企业决策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对方便性要求高、信贷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四是制定科学的贷款定价政策,合理浮动贷款利率,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实行“阳光定价”。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通过对资信等级高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守信企业在贷款上优先、利率上优惠,以贷款利率定价来选择客户,使贷款定价逐步走向市场化。五是规范中小企业信贷运行机制,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保证金资安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积极申请有关部门批准,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开办融资租赁业务、仓单抵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林权证抵押贷款等产品,针对企业存货、应收帐款、知识产权等动产融资需要,按照《物权法》规定的动产质押制度,创新厂商银三方合作担保、供应链融资等信贷产品,选择经营管理良好、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担保公司+信用社+农户”的四位一体的金融创新方式,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同时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定期通报违约企业,实现同其他金融机构违约信息共享,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营造守信氛围,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地方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一是积极采取措施,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监督体系。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帮助中小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使企业尽快走上规范化运作的轨道。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参与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资金管理等服务,确保企业改制规范动作,最大限度地保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同时,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的惩处力度,发挥法律强制作用,大力开展信用环境治理工作,让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价,形成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社会风尚。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地方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政府扶持资金应重点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实行财政贴息、降低税率、减免有关费用等政策,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三是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创新担保方式。中介服务部门降低门槛,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及时、方便的担保、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减少担保风险。同时积极创新担保方式,9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_____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担保机构可以采取“专业担保机构保证+林权反担保贷款”和“龙头企业承贷+订单林业或合作造林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向信用社贷款以加快发展。

篇十五 最新关乎中小企业调研报告3150字

中小企业调研报告

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一)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23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二)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政策不公,市场无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本土地使用权出租、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次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行政策

目前实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虽大部分并不是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但从受益主体来看,基本上或相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中小企业虽然单个实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

1、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全省gdp的40%。2023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4279.34亿元,占全部企业增加值的68.4%,占全省gdp总量的38.4%,这表明,每1亿元gdp中,约有0.4亿为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

2、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23年,中小企业共完成利税总额2718.62亿元,占全部企业利税总额的77.5%。

3、中小企业占据了城镇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创造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更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2023年中小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609.22万个,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89%,占全省城镇就业年平均人数的53.7%,即全省1134.78万个城镇就业岗位中,有一半以上为中小企业提供。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实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实践也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业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产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十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