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栏目

贫困扶贫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02-06 热度:77

贫困扶贫报告

篇一 乡镇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_____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___乡基本情况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管理好村级活动阵地,方便群众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

3、建成了平安乡村。建立十二户联洁联防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98%以上。

(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文明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培养技能型农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达85%以上;培养守法型农民,增强农民依法办事意识;培养创业型农民,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增收的项目。

(六)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

1、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尤其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群众对两委班子满意率98%以上。提升党员致富带动能力,组织农村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全乡78名党员帮扶特困户78户。

2、坚持民主管理。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群众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在准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了五个一建设目标,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

(三)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到户。

为实现贫困户五个一脱贫目标,户户落实五到户措施,把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1、项目规划到户。一是乡成立规划组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调查了解各户经济收入现状和发展意愿;二是按照各户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地理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将发展规划明白卡到户上墙。

2、干部联系到户。一是县级帮扶单位、乡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实行驻村包户到人头、到项目;二是帮扶干部要掌握帮扶对象的经济状况、贫困原因、发展项目;三是把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到户,措施落实到户;四是县级帮扶部门每年上门帮扶不少于三次,乡村社干部每星期上门帮扶不少于一次。

3、资金补助到户。一是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标准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制定后全乡统一以村全面公开。二是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及时直补到户;三是乡纪委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聘请义务监督员各5名,加强社会监督。

4、技术培训到户。一是培训方式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围绕银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种养殖业专题培训;三是对贫困户全覆盖培训,每户至少有12名产业致富明白人。

5、检查验收到户。一是成立验收组对帮扶农户发展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每月验收督查;二是验收组人员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员参加,确保验收准确、公正、真实;三是乡上成立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对村工作组每季度述职通报;四是县上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年度验收考核,确保贫困户当年增收脱贫目标实现。

(五)坚持群众路线,突出农户主体。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工作程度,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实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管(即村支部提议,村支部、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事项公开;结果公开;村廉委领导监督),规划到户的项目建设以农户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生态新村,幸福家园的热情。

四、几点启示

_____县_____乡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有五点启示:一是坚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坚强保障;二是坚持瞄准贫困区域,真扶贫,扶真贫的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是强力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的前提;三是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务实创新,转变干部作风是精准扶贫到户的关键;四是坚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资源,投入到位是扶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手段;五是坚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二 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以人为本建新村,产业扶贫奔小康。小编整理了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大家来参考学习吧!

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到2023年要实现全市27.644万贫困人口的全都脱贫,6年时间,年均需要脱贫近4.6万人,而越往后,剩下的都是多次扶贫攻坚后难啃的硬骨头,脱贫的难度更大。只有组织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过硬的办法,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打好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市27.644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为此,市扶贫办针对梧州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及致贫原因等做了摸底调查,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三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一、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

(一)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十二五期间,梧州市的苍梧、藤县、蒙山3个县列入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圩区列为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根据2023年自治区下达梧州市的贫困控制数,截止2023年底,梧州市共有贫困村265个,贫困人口27.644万人。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106527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59065人,苍梧县49个贫困村44055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30830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29622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为11.1%。

(二)贫困人口数

自从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梧州市贫困人口由2023年52.2375万人减少到2023年底27.644万人,共帮助(扶持)24.5935万人实现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23年的23.9%下降到11.1%,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

(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情况

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较2023年增长12%,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较上年增长13.3%;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92元,增长16.6%,全市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7%,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77元;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75元,较上年增长13.3%,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21元,较上年增长15.9%,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23年底梧州市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0000人,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

(四)梧州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是贫困对象多,截至2023年,梧州市有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苍梧、藤县、蒙山),1个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的城区(龙圩区),贫困村265个,贫困人口27.644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全区贫困人口的5%。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10.65万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5.9万人,苍梧县49个贫困村4.4万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3.08万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2.96万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市)有藤县。二是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根据调研,截至目前,梧州市尚有2620个自然村屯未通路,15.69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29万农村人口居住危房,702个自然村屯还未通宽带网络,很大一批人还需要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另外,从自治区重点贫困县苍梧县、藤县、蒙山县的情况来看,苍梧县还有5个镇未通等级公路,大多数农村公路等级差、质量差,全县的交通网络还没有形成;藤县有67个贫困村分布在17个乡镇的边远山区、库区,村屯道路尚有265公里尚未升级硬化;蒙山县部分贫困村屯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很多通村、通屯的道路没有达到等级标准,有的通屯道路无法保证晴雨天气都畅通。三是产业底子薄。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梧州市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口素质相对不高、发展资本不足、产品档次偏低和认知模糊等不利因素,导致产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2023年,梧州市畜牧业受到家禽养殖业生产低迷的影响处于低速增长水平,尤其是家禽类的产量、销售量、销售价格均不同程度走低,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49亿元,同比减少1%;家禽出栏4307万羽,同比减少4.7%。这样一来,造成梧州市部分养殖户流动资金短缺,大大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实行减产或停产以规避亏损,使从事家禽养殖的农民收入增长受困。同时,苍梧县、藤县、岑溪市等地荔枝因竞争激烈而遭果商压低收购价,跌价超过15%,农民损失较严重。此外,产业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的矛盾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目前产业扶持政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只针对扶贫对象户,其他农户无法得到扶持,这样,影响了产业的连片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的规模效应。四是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尽管梧州市贫困县和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很多,但由于贫困地区基数小,收入差距仍然逐年加大。2023年,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仍处于较低水平,为全市平均水平(8342元)的46.76%,而且还有53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33.56元,收入差距大。

二、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分析

结合梧州市目前开展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梧州市致贫原因呈现多样性,大体上可分为缺资金、因学、因病、缺技术、缺劳力、自然条件差、因灾返贫等原因,还有很多农村家庭贫困是复合型贫困。一是供养子女读书,这类贫困具有贫困和机遇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为高额的读书费导致贫困,另一方面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如在岑溪调查发现,贫困户因学致贫户数8909户,占贫困户总数占48.18%。二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踹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属于扶贫难度较大的群体,是医疗救济扶贫的主要对象。三是缺资金,缺项目。这类贫困户有能力生产和创业,经济状况处在贫困的临界线上,只要精准配置资金和项目到户,一般都能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扶持对象。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差。这类贫困户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技术、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有限。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五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贫困村大多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三、近年来梧州市扶贫工作的做法和初步成效

梧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山区快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直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党群干群感情、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稳定和谐、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十二五以来,突出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2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保障两项制度相衔接为重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突出抓好六大工程:即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业开发扶贫工程、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程。成效表现在:

(一)贫困群众收入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扶贫总投入资金10.47亿元,稳步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信贷等扶贫项目,梧州市贫困人口由2023年52.2375万人减少到2023年底27.644万人,共扶持24.59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1%,低于全区贫困发生率,2023年底梧州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

(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村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梧州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22638.7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350.18万元,实施项目1223个,其中修建硬化屯路945条,574.42公里;修建砂石路228条,419.03公里,修建独立桥梁51座;改造水利设施建设里程120030延米,发展小型人饮工程、小水利工程改善安全饮水入户37011户。项目主要分布在全市179个贫困村,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益群众149.31万人(次)。贫困山区道路交通得到加强、人饮安全逐步解决、居住环境明显改观,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强,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贫困群众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梧州市特色产业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引导贫困村群众走合作开发的路子,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规模整合,促推贫困村的产业做大、做强。项目包括思委米种植、大果山楂种植、水黄枝种植、中草药种植、方格木蚕蔟推广、三黄鸡养殖、肉牛养殖、七彩山鸡养殖、白鸽养殖植等23类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179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5.09万人。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3个,一是蒙山县十百千肉兔养殖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10万元,养殖玉兔12万只 ,实际完成16.6万只完成计划的138%;项目共覆盖46个村,其中32个为贫困村;共扶持3000户贫困户,该项目于2023年12月通过自治区级和市级验收。二是藤县粉葛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40万元,其中2023年度项目于2023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户3168户14638人,2023年度项目于2023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3634户20246人,2023年度项目于2023年5月上旬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3773户19365人(不用分年,精准扶持 合计数)。2023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三是苍梧县六堡茶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20万元,其中从2023年起至2023年止,每年开发种植六堡茶1000亩,连续三年实施,相对连片开发种植六堡茶共3000亩,以项目基地内扶贫对象户为重点,实现项目区内贫困农户平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该项目共覆盖15个行政村,共7957户30675人,其中劳动力18400人。其中有9个贫困村。扶贫对象户2435户,9166人。2023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特色产业和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特色优势种植业的发展,为群众今后长久稳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梧州们还争取旅游扶贫合作项目400万元,用于蒙山县长坪、水韵瑶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四)贫困人口素质逐步提高,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利用扶贫资金开展各式各样的扶贫培训,共培训贫困村群众48129人次,其中农民实用技术和科技致富带头人43092人次,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37人,其中中专学历培训1850人,实现转移就业3401人次。到2023年底,贫困村18至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80%已接受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1次以上;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达118345人,占总劳动力总数的91.2%,贫困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179个贫困村村委会都建有钢混或砖混结构的办公用房和卫生室,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2%,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29%和1.31%,入学率不断提高。

(五)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梧州市2023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12个,总投资4747万元。其中生态搬迁项目6个,搬迁274户,搬迁人口1306人,总投资3585万元;易地搬迁项目6个,搬迁209户,搬迁人口1035人,总投资1162万元;需建设安置点12个。截止到2023年7月底,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

四、下一步梧州市精准扶贫工作措施

主要是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及完成减贫任务为主要目标,以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2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扶贫培训、金融扶贫百千万工程建设,协调推进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工作开展,力争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

(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一是开展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对梧州市贫困户、贫困村进行再次识别确认,对原有识别出的贫困村,核实完善贫困村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并进行贫困村精准分类。同时全面采集贫困村所有自然村(屯)以及部分非贫困村自然村(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结合动态管理要求,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方法,精准识别贫困户,做到所有贫困村所有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非贫困村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二是研究制定梧州市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量,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机制,通过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等方式确保梧州市农村贫困人口到2023年如期脱贫。三是加强贫困户脱贫与返贫动态管理。实行脱贫双认定机制,对脱贫户实行销账不销号,跟踪观察1到2年,能稳定脱贫的,再退出贫困户系列,守住返贫率不超过3%的红线,巩固脱贫成果。

(二)深挖致贫原因,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一是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在产业扶贫方面,继续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等方式,组织更多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开发,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帮助他们换穷业。在教育扶贫方面,市扶贫办代拟了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精准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梧州市中、高职学校的实施方案》,计划从2023级新生开始,利用市本级财政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梧州市本级中、高职学校实行补助,做到应补尽补,目前已经按照市政府办和法治办的修改意见将方案完善后呈报市政府。同时,下一步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印发资料和基层组织开展宣传、让贫困学生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特别是初、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升入职业学校就读后,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类资助项目,确保党的惠民政策深入千家万户,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二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通过移民搬迁一批。主要通过移民搬迁帮助脱贫,结合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扶贫规划等多规融合,把他们搬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在新的地方就业、发展产业解决脱贫问题。三是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资产扶贫、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下一步,市扶贫办将与市民政局、人社局等部门联系研究,重点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低保补差办法。通过逐步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使他们的收入最终达到扶贫标准,实现脱贫。四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首先帮助他们解决大病医疗费用,再通过就业或发展生产脱贫。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教助保障作用,解决他们的医疗费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管,精准使用扶贫资金。要把钱用好事关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各扶贫部门的重要职责。下一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规范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管:一是落实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责任制。市、县、乡镇按照分级负责,一把手对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为扶贫资金管理的具体责任人。二是从源头上加强规范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主管部门在做好充分的情况摸底调查和项目可行性评估的同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突出重点监管,突显监管效果。三是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相关管理监督制度。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公告公示制、绩效评价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定期审计等进行加强监管,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树立高压线,构筑防火墙,切实把扶贫项目资金置于阳光下运行,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尽在酷猫写作范文网。

篇三 2023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村作为“xx”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篇四 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2023范文

按照中共xx市委组织部、xx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的通知》(榆组发〔xx〕50号)文件要求,和我院与xx市人防办共同帮扶xx县xx乡xx沟村,两单位共同成立扶贫工作队,由市人防办牵头,于今年六月开始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在工作的这段期间,扶贫队员深入村中,采用入户调查,座谈走访等各种方法,详细了解了xx县下二十里铺乡xx沟村的基本情况,对其贫困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扶贫工作提出了建议,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沟村位于xx县城南约7公里,xx乡政府北约2公里,210国道西侧,属xx县xx乡辖区。xx沟村共189户,592 人,其中常住人口36户,118人。现有党员9人,平均年龄65岁,近几年未发展党员。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930亩,林地370亩,可抽水浇灌耕地80亩。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8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村支柱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现有五保户11户(19人),通往村内公路全部未硬化,涉及里程3公里。农村住房以窑洞为主,其中土窑占大多数,尚无危房。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农田水利、生态移民、村级组织建设、医疗卫生、文化阵地、农村通讯、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发展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上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贫困原因分析

xx沟村整体不够富裕,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不能摆脱贫困或脱贫后又返贫的主要原因有:

1、自然条件差。xx沟地处黄土高原的沟壑地段,耕地面积少,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45°的斜坡上,耕地非常分散,且耕作条件差,根本无法实现水利化和机械化。

2、资源稀缺。一是无矿产资源,xx沟村不同于陕北地区的其他村庄,全村无经济性矿产资源,导致全村不能通过开发矿产资源致富。二是土地资源稀少,全村耕地面积较少,尤其水地资源更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三是水资源稀少,不能满足灌溉。四是植物经济资源少。全村只有部分枣树,但缺乏规模和品质,与xx品牌的红枣品质差很多。五是动物资源少。全村无专业养殖户,由于国家政策原因,全村属于封山禁牧地区,不便于发展养羊、养牛等产业。六是医疗资源短缺,由于贫困,很多家庭的长期慢性疾病人员得不到有效、规范治疗,对村民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存在继发很多并发症的危险。

3、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保守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吸纳能力差,加之野生动物的侵害,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

4、结构单一,无经济产业。该村经济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业弱小,基本属于自给自足,不能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非农业产业也非常少,不成规模。只有2家粉条加工厂,仍然属于传统小作坊,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劳动力需求量小,不能根本扭转村民的贫困问题。

5、地处偏远,医疗、文化落后。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非常滞后。全村无小学,很多贫困户为了让孩子上学,被迫外出到县城租房,增加了生活成本加重了家庭负担。全村无医务室,很多村民罹患疾病后,由于贫困原因,导致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或者治疗及其不规范。本村的多发病依次为: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消化及内分泌疾病和精神类疾病。多数高血压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差,预后不好,长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加剧家庭贫困。有个别家庭仍然存在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问题。

6、致富意识差。全村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或者创业,全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留守老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只想安享晚年,缺乏致富意识和能力。还有个别村民缺乏致富意识,天性懒惰,加之其他客观因素,是成为贫困的直接原因。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医疗问题。经扶贫队员在村中近20多天的走访,了解到医疗问题是xx沟主要的问题之一。全村本来留守老人居多,老人又是各种慢性病、急症好发的年龄段,疾病主要有四大类:一是高血压,二是糖尿病,三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四是精神疾病。由于村民贫困原因,很多慢性病得不到有效和规范治疗,存在极大的隐患。

2、交通问题。全村大多数地域无移动电话信号,全村人无法接收外面信息,加之通村公路未硬化,一遇雨天,泥泞不堪,车辆无法行驶,导致全村的粉条生产产品滞销,间接造成全村村民收入减低。

3、农业技术推广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农业新技术难度大,并且本村耕作条件极差,耕作的内容比较单一,又不能实现机械化或科学化作业,导致农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都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关于扶贫的若干意见和建议

针对xx沟村的贫困原因的分析及群众反馈的主要问题,我们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议,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1、应该施行医疗救助。扶贫工作应针对本村部分因为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进行治病的村民实施专门的帮助和支持。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进行,并由全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卫生系统医疗机构针对贫困人口的患病者实施救治行为。当然医疗救助资金应该由社会各方面承担,不能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否则会造成医疗机构负担过重。由于经济负担过重,会造成医疗机构治疗疾病的时候不能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使贫困户的患病者不能有效治疗。

2、应该实施经济援助。针对个别贫困家庭,政府应加大经济援助,帮助其家庭在培养教育孩子,治疗家庭患者疾病等方面予以援助,并实行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期援助计划,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3、应该为本村产业提供资金贷款帮扶。xx沟村有2个粉条厂,虽然规模不大,属小作坊形式,但仍然能解决部分闲置劳动力。如果能够在政府的帮扶下,扩大作坊的生产规模,扩展产品销路,将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甚至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转回本村就业。但在实行这个帮扶政策的时候应该有条件:一是提供资金贷款帮扶应作为全村扶贫项目进行实施,企业主应该以解决本村劳动力为主作为贷款援助的条件。二是贷款资金应该作为企业的生产规模再扩大为主要用途,并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管。

4、应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一是要流转农业用地,需由政府出面予以调整和流转,便于耕地的集中耕作和管理。二是要通过流转耕地后,调整农产品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部分村民提出一些想法,但由于缺乏耕作条件,不能实施。政府应对于这些村民予以支持。

篇五 贫困村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023

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贫困村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作为xx镇xx村精准扶贫工作小组专班的成员之一,对xx镇xx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村是xx镇201x年建档立卡的18个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xx市xx区xx镇中部,与xx城区相距约20公里,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25公里。全村总人口1470人,总户数423户,辖八富湾、斋公湾、六屋湾、小黄湾四个自然湾,4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27人,村两委干部4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98亩。全村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导产业,201x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230元。

目前,全村路、有线电视、宽带、电话、自来水都已经通到村组户。居民用电已接通到户,但存在进线老化,电压不稳的情况。已建成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12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室。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入户摸底调查。我所在的工作专班将人员分为四小队,每一小队负责对xx村中的一个自然湾开展调查,根据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培训会中识别工作思路要求的两套名单原则,在201x年建档立卡确认的贫困户、贫困村名单基础上,入各湾进各户再进行一次详细调查,确保贫困户信息的实时更新。第二阶段,精准识别。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原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新增贫困户名单逐一对比甄别确认。最后对贫困户名单进行民主评议和票决,最终确定xx村产生的贫困户数为132户,总人数为505人。第三阶段,制定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四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132户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并填写了调查摸底表,建档立卡,分类管理,按贫困程度分为了重度、中度、轻度三类,按致贫原因又分成了因病、因残、因教、缺技术缺劳力4类。

(一)因病致贫。家庭成员患大病,巨额费用导致家庭困难,全村共有59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4.69%。如李坤占一户,其儿媳熊莉莉患白血病,治疗花费近30万元,报销7万元,自费22万多元。

(二)因残致贫。家庭主要成员因残疾或痴呆傻精神障碍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家庭收入低,全村共有2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42%。如李友青一户,李友青本人、妻子陈梅芳均为精神残疾,住房破旧,儿子李俊因贫辍学在家。

(三)因教致贫。家庭中有1-3个孩子上学,学费生活费压力大,同时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镇内高中学生全部在xx市区或市外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全村共有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06%。

(四)缺劳力缺技术致贫。主要是家庭结构异常,以老人和小孩为主,或五保、孤儿,或家庭青壮年成员非正常死亡、失踪、出走、家庭无能力创收,全村共有42户,占总贫困户的31.81%。

四、制定扶贫计划

根据调查研究收集到的情况,结合我村发展实际,初步确立两产业一精准的发展思路,即传统水稻油菜产业和水产养殖业齐头并进,因户施策,对特殊贫困农户精准扶贫。

(一)发展村特色产业,两条腿走路。目前,水稻、油菜种植产业是当前xx村的主导产业,在群众中有一定基础,为了使我村的传统水稻、油菜种植产业走上规模化道路,需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80万元,改造塘堰2口,清理沟渠1公里,新建小型滴灌站3个。坦塘面积有60多亩,可以发展水产、家禽养殖业,相应增加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扩大农机具补贴在水产养殖中的补贴范围。同时,将积极引导种植农户成立合作社,打造品牌,开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实现农超对接,带动全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适龄人员就业培训,提高劳动就业能力,就近推荐安置到市、区、镇招商企业务工,提高收入水平。

(二)因户施策,精准扶贫。根据每户致贫的原因按照轻度贫困户在2023年至2023年脱贫,中度贫困户在2023年脱贫,重度贫困户在2023年脱贫的目标,争取全村在2023年实现全面脱贫。同时,根据致贫原因制定不同脱贫帮扶计划。①因病致贫的,纳入大病救助和争取慢性病补助;②缺乏技术技能的,组织开展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和就业技术培训;③因学致贫的,通过申请国家助学金、减免学费或补助生活费得到资助;④完全没有劳动力和收入来源的以及所有五保户,实行政府兜底,纳入低保救助或五保供养。

(三)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对居民生活、生产电网进行改造。计划争取国家项目资金57万元,对全村每户的照明电进户线进行升级更新,同时,架设1500米八富湾至小黄湾的生产用电线路,解决生产用电安全问题。二是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计划投资82万元,对村湾内4处近3000米排污沟进行清理。卫生方面,配齐配全保洁人员及保洁工具,加大对卫生的投入。三是开展村庄亮化美化工程。计划投资18万元,对村级公路两旁以及公共活动场所进行植树绿化,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硬化一条长100米、宽3米的斋公湾至坦塘路。

五、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充分借助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强化资源整合,拟定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度,加强与包村单位联系、沟通,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扶贫格局,全面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

(二)重视农户身体健康,加大宣传健康科学生活理念的方式方法。xx村因病致贫的户数占贫困户总户数的44.69%,几乎占了总贫困户的一半,习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除了做好对已患重大疾病农户的医疗救助和大病补助等帮扶措施外,还要防患于未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并由政府和卫生组织联合通过宣传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来引导农户践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更大程度上保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实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基础。

(三)加强孝文化在扶贫工作中宣传力度,以孝扶贫。扶贫济困是孝文化的直接体现,xx又是孝文化名城,通过大力宣传孝亲文化价值观,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加扶贫工作,可由地方政府引导搭建自助公益平台,通过政策表彰激励等途径,统筹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增添更多的扶贫力量。

篇六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

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3]2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一年,也是扎实推进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年,现将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贯彻落实25号和19号文件情况

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3〕25号)下发后,我们把学习好、传达好、贯彻好文件精神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1、及时传达学习。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专门汇报,将文件原文送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学习参阅。扶贫和移民办召开会议,将文件精神和国办、省办的有关要求向全体机关干部进行了传达,随后还召开了专题学习讨论会。

2、广泛宣传发动。以开展党的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县扶贫和移民办于20xx年1月28日将中办发〔2023〕25号文件原文转发至各乡镇扶贫办,要求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深入重点贫困村开展扶贫政策尤其是中办发〔2023〕25号文件精神大宣讲活动,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实际部署。中央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将推进扶贫机制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把深化“六项”改革,推进“十项”重点工作作为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主题进行了具体安排。我县根据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县办发[20xx]16号)。

二、精准识别工作情况

5月8日省扶贫和移民办召开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帮扶工作会议后,我县及时成立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识别工作的组织协调,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在5月12日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进行部置和传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下发了《赣县20xx年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工作的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5月22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会议上就我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强调和要求。5月23日我县召开由各乡镇扶贫专干参加的全县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会议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专题详细的部署。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100108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各乡镇陆续进入贫困户信息采集阶段。

三、帮扶计划制定情况

根据“三送”工作中现有“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的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赣县三送办字〔20xx〕23号),要求参与“三送”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挂点联系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责任人挂钩联系、结对帮扶。除结对联系帮扶外,要实行重点帮扶,坚持重点帮扶与联系帮扶相结合,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按照现有的“县级领导联系10户、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系10户、常驻工作组成员联系20户、非常驻工作组成员以及单位其他在编在岗干部联系5户以上重点户”的方式,对“三送”联系户中的贫困户,负责重点帮扶。“三送”干部因工作调整调离了原单位的,其联系户由乡镇、单位重新安排“三送”干部联系帮扶,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县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单位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市、县驻村工作队员,要带头参加重点帮扶工作,到所挂点联系村蹲点指导、示范带动。

四、四大扶贫攻坚工程

1.搬迁移民扶贫。按照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统一部署,我县20xx年实施深山移民1086人,积极配合有关乡镇兴建7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都属中心村安置),即:五云镇赣江村老屋下安置点,可安置30户148人;沙地镇攸镇村下榭三期,可安置31户144人;韩坊乡大屋村虎头龙安置点,可安置30户176人;韩坊乡梅街村实竹山安置点,可安置20户103人;白鹭乡农民公寓,可安置60户300人;江口美丽家园,可安置300户1500人;茅店万嵩安置点,可安置36户140人;阳埠下杨安置点,可安置30户120人;阳埠密石安置点,可安置40户180人。着力打造茅店万嵩和江口美丽家园2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到目前为止有173人已做好新房并搬迁入住;660人正在建新房。

2.“雨露计划”培训。20xx年 “雨露计划”培训任务1392人(其中:职业教育培训580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812人),资金135.72万元,重点围绕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县116个贫困村及搬迁移民扶贫安置点范围内,参加了职业学历教育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对象进行补助,省办刚刚下达培训任务及补助资金计划,目前正在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制定方案阶段

3.产业扶贫到户。根据省市精神。今年按照我县初步形成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围绕促进脐橙、油茶、生猪、甜叶菊、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各乡镇和贫困村正在积极筛选申报项目当中。

4.村庄整治建设。我县一直在探索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径,坚持“基础建设先行、典型示范推动”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科学统筹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20xx年我县贫困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村有40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4.5%,结合的省市建设点有73个,占全县20xx年126个新农村建设点总数的57.9%。目前,上级已下达年度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各贫困村正在筛选申报年度项目计划,待省市扶贫和移民办进行审核后,立即组织开展年度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贫困人口档案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2、贫困户评定标准设置操作难度大。现行贫困户评定标准以人均纯收入为衡量指标,对住房、固定资产、家庭用具、人均牲畜数量和耕地数量、耕地生产水平、劳务输出、牲畜出栏等指标未计算之内,而且人均收入统计难于操作,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统计不准的问题,容易造成绝对平均主义、户户受益、人人有份的现象。

3、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一些贫困户存在不思脱贫,主动返贫的等、靠、要思想仍然较重,主动发展意识不强,形成“贫困-扶贫-贫困依赖-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掌握实用技能的群众不多,导致贫困户普遍生产能力不强。

4、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5、贫困区域基础设施仍然滞后。我县的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水、电、路施工难度大,贫困村基础设施依然滞后,仍有许多自然村组不通公路,物质运输主要依靠肩挑人扛,生产成本高、效率低。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很长的时间。

6、贫困村产业建设任务较重。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油茶、花卉、柑橘等种植业,发展养鱼、养猪、养鸡等养殖业,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提升。但是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市场等因素影响,贫困村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不少。

六、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1、识别标准要易操作。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2、举措实施要精准。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针对贫困户的贫困现实以及经济基础差、群众收入低的现状,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 帮扶举措既要可行,更要有效,既符合政策要求,更要符合广大贫困户的愿望,切实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三年帮扶,全县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贫困发生率有较大幅度降,主要应在两个方面做到精准。一是资金筹措要精准,确保项目所需。各乡镇、单位部门要结合贫困村实际,帮助贫困村解决交通、水利、危房改造、基础教育等问题进行专项扶持,实行专款专用,专项专管,提高资金支持水平,强化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部门协调要精准,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县委挂牌督办制,统一协调涉及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人力等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做到项目统一规划、资金统一调度,减少部门利益冲突,提高脱贫致富工作的效率;结合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特点,改变目前的“三送”工作队运行方式,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不设定扶贫年限,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以真脱贫为衡量标准决定撤队时间。

3、政策保障要精准。一是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以贫困村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使每一项扶贫政策力争做到“因地制宜”,提高扶贫资源的投入使用效率。把侧重点放在扶持发展、能力建设、脱贫致富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按照“瞄准特困对象、实行兜底保障、开展精准扶贫,同步建设小康”的工作思路,对特殊困难人员,通过政府救助、干部结队帮扶,着力解决“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业难、致富难”等问题;同时,救助帮扶低保贫困对象,通过政府一定的救助帮扶,鼓励发展生产,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救能力;开发式扶持低收入群体,以产业扶贫、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全面推动脱贫致富,逐步使全体困难群众达到全面小康生活水平。

4、扶贫途径要创新。一是建立高效协调的扶贫工作体系。坚持瞄准贫困人口,按照扶贫到户的原则,继续把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作为突破口。走特色农业产业之路,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二是建立责任明确的扶贫评价体系。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发改、财政、农粮、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文广、通讯等多个职能部门,扶贫评价体系应建立在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配合,要建立在各自明确扶贫职责的基础上,真正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和考评体系。

5、定点帮扶要出实效。俗话说,独木难支。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广泛动员单位、部门和干部、能人大户参与帮扶,通过动员社会爱心人士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动员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共建等措施,进一步扩大贫困村联系覆盖面,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要落实帮扶到户机制。按照落实对象、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目标“五落实”要求,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安居帮扶、贫困村整体帮扶等“五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二是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强力推进“1125”帮扶模式(县级领导10户、单位主要负责人10户、常驻工作组成员20户、非常驻工作组成员以及单位其他在编在岗干部5户以上重点户),落实“三个一”目标,即:一门心思想脱贫、一个产业促增收、一门技术作保障,全面覆盖年度计划脱贫人群。三是把握时机、集聚力量。充分利用对口帮扶的中央、省、市单位扶贫等机遇,广泛凝聚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全面形成合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加速发展同步小康。

篇七 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贫困村是贫困现象严重的村。本文将为你提供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_____村作为十二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篇八 贫困乡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了新的发展机遇。最近,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赴祁连山沿山区就贫困乡镇扶贫开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断加大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置、科技推广和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力度,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面貌得到很大改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整体欠发达贫困地区落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尤其是甘肃河西地区祁连山沿山一带与川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沿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相对贫困程度不断加剧,农民群众贫困和民生的问题依然严重。

一、祁连山沿山区贫困现状

以地处河西地区中部的张掖市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张掖市沿山地区民乐县的南丰乡、山丹县的陈户乡、高台县的新坝乡、临泽县的倪家营乡等16个乡镇共有农户7.6万户,人口30.4万人,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测算,这些乡镇的贫困人口达到4.2万户、16.64万人,占总户数的55.3%、总人口的54.7%,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68.4%。

2、生存环境十分严酷。这16个乡镇均都地处海拔米以上的祁连山浅山区,气候寒冷,霜期过长,地势倾斜、海拔梯度大,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以上,水资源极度匮乏,土地贫瘠,人均水浇地仅0.5亩左右。

3、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由于沿山地区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作物受灾严重,农民群众出现粮荒,政府不得不开仓借粮2125万公斤;民乐县发生6.1级强烈地震,受灾群众达到5.6万户20.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64亿元。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灾返贫人口达到10.73万人。

4、区域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制约,沿山区只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但品质差、产量低,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特别是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实施后,可利用的耕地、草场分别减少了29万亩和30万亩,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大幅度萎缩,新的产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陷入困境。

5、基础设施极为薄弱。这16个乡镇地处祁连山区,远离国道、省道和县城,交通不便,目前,仍有22个村不能正常通车;有76个村74218人、22.6万头(只)牲畜经常发生饮水困难;有16个村没有通程控电话;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条件极差。

6、农民素质整体较低。沿山的16个乡镇由于受历史条件制约,教育教学条件差,农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当地总人口的42%以上。同时,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农村劳动力普遍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致富能力差。在这些乡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较全市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二、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甘肃省河西地区普遍被认为是全省相对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对比较稳定,祁连山沿山乡村的贫困问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扶贫开发中,没有被作为全省重点扶贫对象予以考虑扶持。二是沿山区扶贫开发缺乏长远规划指导。近年来,各级政府把沿山区部分特困村作为部门帮扶的联系点纳入议事日程,采取帮扶方式进行扶贫,帮扶工作相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帮扶任务艰巨,整村推进难度较大,且帮扶部门条件有限,没有制定长远扶贫规划,扶贫只限于“输血”办实事,没有建立起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贫困乡村“造血”功能十分薄弱。三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沿山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产业开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等相对滞后,因灾因病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巩固扶贫成果的难度大。

三、对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经过调研,我们建议各级部门要按照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

1、将祁连山沿山乡镇列入全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为全面加快祁连山沿山区乡镇脱贫步伐,解决沿山区农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将祁连山沿山乡镇扶贫开发纳入议事日程,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加大对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并作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给予扶持。

2、加大沿山区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沿山区气候资源独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建议省市尽快制定出台扶持发展祁连山沿山区特色产业的优惠政策,做强做大沿山区马铃薯、设施葡萄、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确保该区域农民实现增收脱贫目标。

3、重视解决沿山区群众的民生保障问题。针对祁连山

沿山区群众的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建议省市进一步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力度。同时,由于贫困乡村农民收入较低,无力承担过重的自筹资金,建议多安排国家全额投资项目,鼓励群众积极投工投劳衬砌渠道、修建暖棚畜舍等,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4、加快培养提高沿山区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有效途径。建议省市有关部门把沿山区劳动力培训特别是两后生培训列入全省“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计划,加强培训重点扶持,切实提高农民群众依靠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依靠劳务输转增收致富的能力。

5、建立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结合机制。建议省市进一步健全完善面向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现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保障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尽快研究开发一套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科学化、动态化管理,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效机制。

篇九 最新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一、xx镇镇情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xx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xx”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227677.5亩,公益林面积25814.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9628.9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6185.6亩),果业面积6023.51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开展情况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xx年和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xx]2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

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xx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xx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xx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xx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xx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附件二)。表中将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xx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xx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xx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十 2023年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本人就xx镇xx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村是xx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2023年全村贫困户面为54.5%,目前下降到45.6%。该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约0.8亩,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2023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10.6%、养殖业收入占5.4%、务工收入占71%、其他收入占13%。

二、主要致贫原因

(一)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导致贫困

xx村是xx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二)无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贫困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0.8亩土地,且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三)自然灾害造成贫困和返贫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20%左右。

(四)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导致贫困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六)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导致贫困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三、对策及建议

(一)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2023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310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大xx路改建力度

xx村通向集镇的通道--xx路,全长15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xx路、打通丁白路(xx--白杨坪),将以前3.5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xx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在该村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绿色全覆盖,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峡等平地或坡地规模种植苗木花卉、中草药、杂果等产业,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局面,实现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髽髻大峡谷等景点旅游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四)强化贫困户'输血'与'造血'功能

'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对象--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

篇十一 2023年大学生社会优秀调查报告——在校贫困大学生扶贫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篇十二 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023

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一: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是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全县辖15个乡镇场,578个村,总人口103万人,版图面积2398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山林165万亩,基本上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其中:其中规划贫困村308个,规划老区村433个。1990年我县北部山区被省政府列为贫困地区,1994年我县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近年来,蕲春县坚持'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目标,立足于'真扶贫、扶真贫',坚持统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探索社会扶贫工作新思路、新模式,努力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仅2023年,全县通过社会扶贫,吸收扶持资金物资共计1500万元直接投入扶贫开发工作,带动近100个村4万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取得了较好扶贫效果。

虽然全县各个阶层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社会扶贫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国家贫困线标准不断地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不断增高,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出现一定的问题,消除全县整体贫困现状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进一步搞好社会扶贫,探索切实有效的扶贫新机制,我们就全县社会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近几年社会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为彻底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蕲春从实施扶贫攻坚期间开始,积极探索社会扶贫工作新思路、新模式,以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贫困群众得到实惠为目标,以整合城乡资源、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为出发点,在全县开展以'万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为主的一系列社会帮扶活动,构建起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在蕲春大地形成了全社会扶贫济困、共创和谐的发展氛围。

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县共有150多个部门机关单位和30多家企业,共有10500名党员干部在我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共捐赠扶贫物资600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80多个,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02处,铺设人饮管道86公里、建蓄水池53座,修建校舍7间,救助贫困学生495人次,新修乡村公路296。3公里、建桥涵19座,发展中药材9560亩,组织拉劳务输出2。6万人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109场次,受训群众达15090人次,解决温饱人口8965人,实现脱贫人口4752人。社会扶贫已成为我县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全县各界围绕全面建设经济强县、医药名县、文化大县,着力打造健康之乡的总体目标,坚持'真扶贫、扶真贫',不断推进社会扶贫工作,构筑起蕲春社会大扶贫新格局,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达到了五大效果:

一是改变了农村贫困现状,社会帮扶成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 全县社会各界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作为社会扶贫切入点,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老百姓紧蹙的眉头舒展了,心底的怨气化解了,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空前高涨。

二是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社会帮扶成为群众致富的'加油站'。 加大对困难户的扶志扶技力度,介绍致富门路和经验,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勤劳致富,实现了'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通过帮扶活动的开展,全县已有7500个困难家庭找到了脱贫门路,走上了致富之路。200个村由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

三是增添了基层组织后劲,社会帮扶成为提升工作的'催化剂'。县委从县级部门抽派11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县财政一次性拿出资金166万元帮助200个村建立了设备、制度齐全的标准党员活动室,通过由'内'到'外'的帮扶,全县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普遍增强,战斗堡垒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会帮扶成为密切关系的'连心桥'。 通过开展帮扶活动,各级干部以真心为民的具体行动,与群众沟通了思想,密切了感情,党群干群关系在水乳交融中走向和谐,有力地促成了心齐风正事业兴社会氛围的形成,也为我们蕲春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是形成了农村文明风尚,社会帮扶成为共创和谐的'播种机'。 把帮扶工作当成传输文明的'播种机',在对广大群众进行帮扶时,言传自教加以影响,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一家有难,大家来帮'和'人人同情弱者、关心弱者、帮助弱者'的健康向上、乐于助人的新风尚。

二、近几年社会扶贫工作主要作法

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思路、新模式,通过全年实施'三个五':即大力实施五大帮扶工程,强化五大扶贫举措,开展五大扶贫活动,把社会扶贫当作关注民生倾心为民的重要举措来抓,多层次、多角度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实现了帮扶工作城乡全覆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机关定点帮扶工程。全县131个县直单位驻扎125个贫困村,一定五年不变,从年初制定帮扶规划,选择帮扶项目,落实帮扶措施,协调帮扶资金开始,到年中检查督促帮扶项目的落实进展情况,年终考核总结,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规范的工作制度,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不断深入,有效开展。大同镇对驻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行双千分制考核,拿出400分与镇村两级干部发展产业的政绩挂钩,与村级干部养老保险挂钩,通过激励保障机制,确立了以茶叶、药材、楠竹、水果、油茶为主的支柱产业。

二是领导驻点帮扶工程。全县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结合扶贫攻坚对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实实在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连续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四大家干部主动到全县308个重点贫困村驻点帮扶,一定五年不变,贫困村面貌不改善不换点。市人大进驻漕河镇大槐树山村后,一年时间新增油茶面积150亩,油茶面积达到450亩。投入15万余元完成了改水75户,受益达240人,落实了电力整改共投入达43万元,更换变压器2台,三相电已全部到组,改善了群众用电难问题。投入40多万元建起2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

三是干部结对帮扶工程。我们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全县开展万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2023年,全县共有10500名党员干部与12000户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的帮扶,投入物资及现金达到300万元,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县审计局一任领导接着一任领导干,主动为流芳村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出资出力,5年来为该村建起银杏基地,使该村成为'鄂东银杏第一村',到目前,流芳村共栽植银杏1200亩、12万余株,户平310株,人平70株,株胸径均在6公分以上,已有5000株银杏树进入挂果期。预计到'十二五'末,按今年春外地老板采购价实生大苗每株1500元计算,全村仅银杏苗木价值可达5000余万元,人均拥有绿色银行存款3。5万余元。

四是企业联姻帮扶工程。我们组织全县200多家民营企业与贫困地区贫困户开展联姻帮扶活动。截至目前为止,我县已有湖北燕加隆板材有限公司、湖北李时珍保健油有限公司、中瓷万达公司等30余家民营企业常年在贫困地区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中瓷万达董事长丁志坚个人出资近50万元,帮助贫困村硬化通组公路、帮助贫困大学生20多名,在他的带领下,该公司干部职工每年自发捐款1000元以上与贫困农户结穷亲。

五是协会援助帮扶工程。加强与个私协会联系,动员个体私营业主开展无偿捐赠和结对帮扶活动。目前我县已有国联电器、闽通家电、红蜻蜓专卖店、安踏专卖店、九星宾馆等90余家个体工商大户踊跃参与扶贫济困浪潮中,无私捐赠钱物。县扶贫办负责人每年带着不少于三十多位的民营企业老总、七十余位体个私营老板到蕲北贫困山区的贫困户家中,送去现金和过节所需的物资。

(二)整合社会扶贫众资源,强化五大扶贫举措

一是职能部门参与扶贫。各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将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县交通局去年投入8000万元资金用于60个贫困村修通水水泥硬化路;县民政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将全县3万多名特困群众、5000多名孤寡老人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县妇联和县计生局每年都对一部分特困单亲母亲进行帮扶;县残联2023年资助30名聋哑儿童进入县特种学校学习,帮助24名特困残疾人对自家危房进行了整修。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为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极强活力。

二是代表委员带头扶贫。全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社会帮扶。如县政协委员三江公司的总经理江国兵通过回乡创业,兴建三江生态农庄,安排5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使群众脱贫致富迈开了步伐。县人大代表李俊出资5万元,购买学习生活用品,无偿资助贫困学生15名。县政协委员蔡小勇等9人共同出资64万元组成蕲春县富源甜叶菊专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甜叶菊3000亩,按亩产200公斤单价11。6计算,该项产值可达660万元,与传统的水稻相比,净增纯收入超过300万元,人平增收300元。

三是科技下乡对口扶贫。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力度,从致富技能上促进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大同镇李山村引进民营资本在该村创办驹龙园茶叶公司,不断发展茶叶产业,种茶规模发展到覆盖周边四个乡镇16个村近1000户农户,面积达2000亩。茶叶种植农户去年人均收入中有48%的份额来自茶叶。凤凰村村民叶仁喜同志在在县畜牧局的指导下,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新建4栋猪舍2000余平方米,存栏肥猪200余头,母猪存栏32头,产仔170余只,在养殖场建设了一座500立方的沼气池,用沼渣、沼液科学养猪,节约饲料成本20%以上,同时无偿解决周边贫困农户20户78人的生活、照明所用沼气。

四是在外老乡援建扶贫。县扶贫办加强与全国各地本县老乡会联系,号召在外创业人士积极回报家乡,蕲春籍人士上海山铂公司总裁胡爱兰,自2023年起每年捐赠10万元到县一中扶助50名贫困学生,创办山铂慈善阳光班,2023年底又从上海捐赠50万元用于蕲春贫困改造。在上海创业的蕲州籍人士张启春自2023年起每年一次性捐款2万余元,资助家乡贫困家庭,株林镇宋塘村在外创业人仕陈国连续3年捐献近10万元资金用于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彭思镇清塘村回归青年王火生、王爱生兄弟投入200万元,开发荒山600余亩,创办10余种新特园林苗木基地。

五是大中院校免费扶贫。我们连续开展雨露计划贫困生免费入学活动,联系黄冈电子信息学校,每年免费输送贫困学生400多人到大中院校免费深造。每年选送5-10名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到广东国华中学免费读高中直至大学毕业,每人直接受益10万元。杭州设计院李洪博回乡投入60余万元,新建标准150模式猪舍6栋1500平方米,设计规模养殖牲猪2000头以上,可解决30人就业。

(三)发动社会扶贫多力量,开展五大扶贫活动

一是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春节贫困群众慰问活动。县委县政府每年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春节慰问活动,动员全社会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对贫困户进行慰问,保证贫困户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

二是开展'讲奉献、解民难'无偿捐赠活动。我们每年组织企业老板、知名人士、国家公职人员开展献爱心帮贫困的爱心捐助活动,每年募集资金物资150万元,直接帮助贫困户8600户。

三是开展'送岗位、增收入'招工就业活动。我们与富士康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县劳动局联合,开展扶贫济困送岗位和免费送工作岗位活动,动员县内企业到贫困地区招工,输送贫困家庭外出务工,每年为贫困人口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今年我们抓住招商局集团定点扶贫蕲春的契机,将贫困地区群众岗位安置列为六大举措之一来抓,计划输送500人到招商局集团旗下企业就业。

四是开展'助入学、寄未来'免费就读活动。我们扶贫办在县一中、四中每年选拔100名品学兼优学生作为帮扶对象,开办贫困助学'雨露班',每年为受助学生资助1000元,直至升入高校。团县委每年跟踪特困学生50名,每人按每年1000元进行资助。

五是开展'弘正气、促和谐'典型推介活动。我们把开展社会帮扶活动拍成专题片在县电视台热播,举行全县社会帮扶成果展,公布社会各界捐赠帮扶情况进,宣传扶贫济困典型人物,在蕲春大地上形成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社会新风尚。

三、当前社会扶贫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蕲春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方式落后,部分镇、村组存在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五难'问题,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非常困难,常规扶贫措施收效甚微。这些贫困地区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目前全县有3。95万人未解决饮水问题,还有有65%的村用电不正常,需要农电改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扶贫标准的提高,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以下的有28万多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5。46%,

我县社会扶贫工作中仍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省级以上单位结对帮扶在蕲处于缺乏状态,2023年前全省25个重点贫困县唯独蕲春没有中央大型企业和中直机关驻点,直至2023年招商局集团定点扶贫蕲春才结束这一历史,省级单位驻点帮扶寥寥无几,县级部门与省级包扶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络和沟通。二是县级企业经营状况不佳,50%以上的企业经营困难,难以承担起帮扶责任,导致包扶工作难以落实。三是少数包扶单位在包扶工作中认识浅薄,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无钱、无物就无法开展扶贫工作,对村情民意了解不够、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不是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而是消极被动的应付。四是少数单位和企业驻村时间明显不足,有的单位和企业根本就没有到村开展工作,没有办一件实事,影响了整体包扶工作进度,在群众中引起不良影响。

四、做好社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理清思路,进一步整合社会扶贫力量。社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有效途径。现阶段开展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扶贫开发为统揽,进一步理清社会扶贫工作思路,用统筹的眼光看待社会扶贫工作,综合的手段抓好社会扶贫,真正把社会扶贫工作纳入扶贫开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一是进一步明确驻点帮扶责任,把包村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包扶村的扶贫成效与包扶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专职领导管理、有常年驻村干部抓落实,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二是包村扶贫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破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拓宽社会扶贫渠道,社会扶贫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投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真正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明确责任,提高社会扶贫工作实效性。一是完善社会扶贫组织机构,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健全各级社会扶贫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扶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县、镇、村及相关部门的社会扶贫责任,明确任务目标,帮助有发展能力的扶贫人口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加大引导、指导、帮扶的力度。二是建立社会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社会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准确评价社会扶贫工作的成效,力争避免以表面的数字统计成果取代实际工作效益,用考核机制促使社会扶贫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整合社会扶贫资金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一要加强社会扶贫资金的捆绑力度,按照各有侧重,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管理使用社会扶贫资金,发挥整体合力。二要依据被包扶村的实际,选准包扶项目,提高资金效益和项目实施的科学性。三要严格实行项目实施验收报账制,全面推行公示制。四要做好社会扶贫的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的监督工作。五要实行社会扶贫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法人制。

4、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社会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一把手'负责制,统筹抓好社会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在政策领导、制定规划、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社会扶贫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二: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村作为“十二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篇十三 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村作为“十二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篇十四 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为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镇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有7所小学,教师71人,学生879人,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5个,卫生从业人员17人。**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813万元,国民收入1530元,农业总产值1400多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粮食总产量3707.8吨,人均粮食产量387.8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近年,**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123.1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11.26%,小学及以下占34.5 %,在郎德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郎德)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9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 18.3公里 路需投资91.5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5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村16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铜鼓之乡”乌流村、“芦笙之乡”南猛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十五 2023年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在校贫困大学生扶贫

大学生调查报告--在校贫困大学生扶贫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查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的比例为47.2%,高于西部地区5.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用心计划,可以维持的比例为45.6%,高于非西部地区4.8个百分点。

无论是西部地区还是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都承受着很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西部地区贫困女大学生承受来自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费上升、学习紧张和考试不理想的压力比例分别为:86.8%、51.7%、45.9%、32.2%,分别高出非西部地区2.6、4.3、5.2、5.8个百分点;非西部地区贫困女大学生承受来自于看不到个人前途、生活单调、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的事和无知心朋友的压力比例分别为:11.8%、16.3%、28.9%、25.3%,分别高出西部地区1.6、2.6、3.0、19.9个百分点。

《贫困扶贫报告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