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涌动的城市化大潮——苏浙鄂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涌动的城市化大潮——苏浙鄂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初冬时节,根据张世军书记的决策思路和具体要求,市委政研室组织人员赴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就城市化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之处,我们并未被南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而无时不为这里涌动的城市化大潮所感奋。无论在江苏省的南京、无锡、昆山,还是在浙江省的杭州、温州、台州以及湖北省的襄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做大、做强、做美,一些县城和重点镇正在竞相崛起,群星拱月般的城市化体系初露端倪;听到的是他们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宏伟的奋斗目标;感受到的是他们强烈的城市化意识以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充满的信心,并从所见、所闻、所感中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显著的成效 宏伟的目标
我们这次考察的城市,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城市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显著。目前,他们又都借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东风,掀起了新一轮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热潮,确立了宏伟的奋斗目标。 ——小城镇迅速崛起。考察中我们发现,所到之处的小城镇建设同样是先声夺人,成绩斐然。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数苏州市的昆山、台州市的泽国镇和襄樊市的太平店镇。昆山东邻上海,西连苏州,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横贯全境。有利的区位优势,使得昆山在上海浦东开发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带来的机遇面前如鱼得水,主动接受两地的强力辐射,将世界500强大企业中的27家吸引到自己的开发区投资办厂,不仅带动了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外向型经济的形成,而且将城镇建设推向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现在的昆山,东有4.8平方公里经过匠心改造的老城,西有30平方公里精品建筑荟萃的新区,新老城区珠联壁合,现代气息与古典风韵相互交融,构成了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城市形象。同时,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也展示出这座城市广阔的发展前景。难怪这里的决策者们把昆山长远的奋斗目标定位在现代化大城市上来。台州市的泽国镇位于温岭市的北大门,是台州市首批确定重点建设的10个中心镇之一,也是近年来城镇建设崭露头角者。走进泽国镇,我们看到那宽阔整洁的街道,那矗立的泽国大厦、环天大厦、医院大楼、五洲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颇具现代城镇气魄。还有那分布于镇内的鞋业商城、五金轴承调剂中心、机床交易中心等25个专业贸易市场,以及那座落在镇周围的大小工业企业,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和勃勃生机。该镇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多人,城镇化率达到78%。襄樊市虽处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但在城镇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沿海一些地方逊色多少。该市目前已拥有小城镇310个,建成区总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先后有117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占农村总人口的28%。自1998年,该市每年还从市财政拨出400万元重点扶持20个中心镇加快发展,其中就有我们所考察的太平店镇。这个濒临汉水的古镇,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逐步形成了一河、四区、五中心的开发建设格局。“一河”,就是在汉水的大沙洲上开发大型游乐场所;“四区”,就是老城居住区、镇东部新居住区、化纤东路新工业区、铁路以东湖北化纤总公司区;“五中心”,就是行政管理中心,主商业中心,副商业中心,文化、教育、体育中心和城市游乐中心。目前,大部分工程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建成面积达4.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6万人,城镇化率达68%。随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这些地方的城市化体系已具皱形。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我们所考察的城市,大多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这既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甜头,也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的苦头。所以,近几年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走可持发展道路方面普遍形成了共识。苏州为实现“水更清、地更绿、天更篮、城更美”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对太湖沿岸的278家企业进行重点治理,1998年基本做到了废水达标排放,使太湖逐步恢复到二级或三级水质。1999年投资12亿元开始对古城河道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河水变清、变活。而且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活动,建起了河道、街道林带和公共绿地,使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85年的15.7%提高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从1.5平方米扩展到5.1平方米。杭州为让城市“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洁起来”,改变“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形象,投资65亿元,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生态工程,对西湖、运河和市内10多条主要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对环城西路等35条道路进行了绿化、彩化、序化。自1998年起,杭州每年扩绿100万平方米,目前已达到544万平方米。如今的苏杭二州,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展示出“人间天堂”的诱人风采。 ——发展目标宏伟远大。考察中我们感觉到,这些城市的决策者们无不志存高远,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蓝图绘制得十分宏伟,战略目标非常远大。以无锡为例,该市现在的建成区面积为97.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11.7万人。规划到2023年,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到2023年,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8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8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力争成为全国的重点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该市还根据“积极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大力发展重点中心镇”的总体思路,规划到2023年,构建起“一个主城(无锡)、两个副城(江阴、宜兴)、十五个重点中心镇”的城市化空间框架,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主体、中等城市为辅翼、重点中心镇为基础的梯度组合、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群体呼应、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城市体系。杭州、南京两个省会城市的战略定位更是卓尔不群。杭州市提出,到2023年,逐步建成1个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3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4个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7个5—10万人口的重点镇,10个3—5万人口的中心镇,100个3万人以下的一般镇。南京市提出要将6516平方公里的城乡面积全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以主城为核心,以长江两岸束状交通走廊为市域城镇的主发展轴,以主城向南的交通干线为次发展轴,形成主城——都市圈——市域三个层次的城市总体格局。
得力的措施 配套的政策
我们考察的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城市化建设上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关键在于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制定并实行了一些配套政策。
1、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他们都把城市规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还专门成立了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咨询机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尊重规律,适度超前”的指导原则,对规划的具体内容,大到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化体系的空间布局,小到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某些部位的设计,都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聘请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基础之上,甚至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规划编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规划一经制定并经上级部门批准,就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准在实施中随意更改,以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杭州市实行用法定图则确定城市控制性详规的制度,明确了市和区、县及各级政府部门实施规划的权力和义务,建立了依法监督机制和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保障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2、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市建设筹资渠道。为解决资金短缺这一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大多城市都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在这方面,台州和温州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的方式直接融资,加快城市建设的做法颇具创意,效果也很好。以台州为例,该市在“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指导下,大胆突破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运用级差地租原理,以土地有偿出让和房地产经营为手段,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同时,把基础设施由公益型变为经营开发型推向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制定使用价格,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收机制,提高基础设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台州撤地设市仅四年时间,正是依靠以项目带开发,以路带房,以房修路,滚动发展,将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33平方公里。
3、坚持建管并重,创造优良的城市环境。南京、杭州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的原则,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建立制度,健全法规,逐步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高水平的管理促进高质量的建设。首先是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设置综合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建筑有形市场,着力提高工程报建率、招标投标率、建筑工程交付合格率和质量优良率。其三是强化社区服务,建立以物业管理为核心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其四是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实行依法治市,保证人民代表在城市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监督权,并严格落实城市管理责任制。
4、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提高城市的集聚功能。概括所考察城市的做法,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进行调整,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市、县政府在同一个市区的,原则上应撤县设区,并合理确定市辖区范围;县级市城区可根据城市管理需要,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将周边相连的有关乡镇并入,对城区、县城、中心镇的发展规划权适当集中在市县,确保城市网络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逐步放宽条件,为其办理城市户口;鼓励引进人才、投资移民和进城购房,允许其本人及配偶、子女申请办理城市户口;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进城后仍可保留农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可有偿转让,也可折股享受相应的权益,并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三是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以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为重点,建立设施完善的特色工业园区,在土地出让、规费收取等方面实行优惠,以吸取周边和外地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外企业新上的技改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原则上集中到园区内兴建。并采取环保执法、用地控制等手段,严格限制农村工业新的零星布点,引导其向城镇集中。同时,要求大中城市大力促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前来落户;积极创建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高新技术企业及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鼓励发展城市商贸、旅游、金融、教育、信息及各类社会服务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四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形成城镇建设集约用地机制。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促使土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对按规划向城镇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可按还耕面积等量转换到城镇建设规划区选址,并允许乡镇企业在保证将原厂房用地退建还耕的前提下,易地等量置换到工业园区选址建设。同时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对城镇建设使用存量土地者,可优惠收取规费。
宝贵的经验 有益的启示
这次南方之行,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考察归来,经过一番回味思考,觉得他们在城市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以下有益启示。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城市化意识。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性潮流。同时,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化大城市的观念、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和开拓创新的观念。苏浙一带的城市化建设之所以起步早,发展快,从根本上讲,正是得益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形的是城建,无形的是观念,观念的更新会给城市化建设注入巨大的推动力。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地搞好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龙头。只有舞好规划这个龙头,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否则,将会给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给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谨慎从事。无论是编制城市体系的总体规划,还是编制每个城镇的建设规划,都必须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决策机制,注重规划的系统性、超前性。同时还要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注重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和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形象的塑造,既不能单纯地追求高楼大厦、高架路和立交桥,也不能盲目地照搬照套,贪大求洋。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确定符合城市个性特点的建设发展方向,着力在构筑建筑精品,培育文化内涵,保护历史古迹和美化环境上下功夫,形成融现代文明、古代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开发城市的新路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城市体制特别是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经济基础是保障,资金是最根本的支撑。面对城市建设的巨额投入,仅依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拓宽思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以推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敞开城门,创造条件,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城市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城市建设,还包括人口的集聚、产业的集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则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有可能走入为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误区。所以,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增强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对诸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产业政策等实行全面改革,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城市化建设这一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工作量大,系统性强。要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并实行领导负责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形成强大的合力,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扯皮、资金浪费等现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篇二 苏浙沪纺织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苏浙沪纺织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县委政研室 县妇联
3月8日至13日,县妇联率领巾帼纺织考察团一行47人,行程2600公里,先后赴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浙江省的杭州市、绍兴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对纺织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企业的热情接待,并坦诚介绍了有关情况和经验。通过这次学习考察,大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纺织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苏浙沪纺织业的突出特点
苏浙沪的纺织业发展势头之猛,改造升级步伐之快,使我们深受震动,颇受启发。概括起来讲,苏浙沪的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大,分布趋于集中。江苏省作为门类齐全的纤维大省、面料大省、服装大省,服装年产量、销售额、利润都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作为纺织行业的生产大省和市场大省,有43家企业进入行业“双百强”,支撑着中国印染业的“半壁江山”;化纤产量占全国26%,印染布占全国50%,生丝及丝织品分别占46%、53%,针织品占20%,服装占15%。上海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海派服饰的发源地,拥有中国纺织大学、拉萨尔国际服装设计学院、上海服装科技信息中心等众多的服装教育及研究机构,在全国纺织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聚酯聚合能力为1264万吨/年,苏浙沪占全国总能力的65.2%。近年来,苏浙沪地区的纺织业集群现象日益凸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的全国32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36个特色城(镇),苏浙沪地区占了很大比例。如孕育了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神花经编毛巾7个全国产销“单打冠军”的常熟市;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4家上市公司和3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纺织企业的江阴市;唐朝时即已“日出万丈布”,如今被形象地称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绍兴县;化纤能力高达140万吨的杭州萧山区;领带产量占国内80%、全球30%的浙江嵊州市;家纺布艺产品年销量达50亿元的余杭区;一个衬衫产品售出15亿元的诸暨市枫桥。这些市县、城镇的纺织业快速发展,成为当地解决群众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吸引外来资本、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柱。
(二)产业链条长,专业市场发达。苏浙沪地区已形成从纺织原料、织物织造到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较长的纺织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产品丰富多样。纺织产业市场化程度高,专业市场网络化。如绍兴市纺织业专业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主要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原料市场、装饰布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上虞伞布市场、新昌兔羊毛衫市场等。其中,位于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是全国面料市场的“晴雨表”,是亚洲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去年成交额达226亿元。中国轻纺城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35万间,拥有4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其中纺织品市场13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设备改造步伐快,技术装备水平高。近年来,苏浙沪十分重视纺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投入,各种新型纺织加工设备明显增加,并成为全国喷水织机最集中的地区。化纤行业,多数采用的是涤纶长丝和聚酯国产嫁接装备。织造行业,多数为进口纺机、织机,主要来自比利时、日本和意大利等世界三大纺机先进国家,无梭化程度高,部分企业如纵横集团、越隆纺织、南方集团等甚至高达100%,居全国领先地位;江苏吴江的盛泽、南马两个乡镇拥有无梭织机4万台,比绍兴县的织机多三分之一,拥有千台织机的企业不在少数。印染行业,生产装备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装行业,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管理技术,立体熨烫包装,吊挂式生产流水线等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
(四)名牌产品多,知名度高。苏浙沪纺织业的上、中、下游产品知名度高,部分产品是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江苏省437个著名商标中,纺织业商标有72个,占16.5%;27个驰名商标,纺织业产品有红豆、虎豹、波司登、ab、阳光、梦兰、雅鹿等7个,占26%;“波司登”羽绒服连续9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2003年“波司登”的品牌价值达36.18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服装品牌。江苏是中国的面料基地之一,“阳光”、“黑牡丹”、“太平洋”等一批面料品牌支撑起了“江苏面料”的天空,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等企业生产的超薄色织府绸、牛仔布及色织布在国内独领风骚。浙江省首次推出的十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纺织服装独占七席——湖州织里的中国童装、宁波鄞州的中国服装、嵊州的中国领带、诸暨大唐的中国袜业、海宁的中国皮革、义乌大陈的中国衬衫、义乌的中国袜业等七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上海以发展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等会展经济为动力,把服装业全面推向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快发展步伐。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苏浙沪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纺织业进一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分析其成功之处,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超前理念,营造先声夺人、先人一步的优势。苏浙沪地区的纺织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效益好,主要根源在于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理念超前、敢于创新。一是思想解放早,行动快。如绍兴人“嗅觉”灵敏,“钻空子”意识敏锐,“敢为天下先”。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时代,绍兴就发展乡镇集体企业;80年代中后期,绍兴人把当时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当成机遇,兴办了轻纺市场;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绍兴投入400多亿元,引进先进无梭织机3万台,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无梭化”革命;我国加入wto前后,绍兴人又瞄上外贸出口,使出口交货值五年翻了近四番。二是商机意识强,理念新。苏浙沪的纺织企业营销机制灵活,投资决策快捷。如浙江的纺织服装民企得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规定,部分原产于香港的商品,2023年将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后,从中觅到了商机,纷纷准备到香港开设新厂或直接买厂。苏浙沪的纺织企业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舍得以重资揽才,善于以事业用才,注重以感情留才。积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教育经营管理者的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和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引进项目、合资合作等机会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智力交流。2003年,浙江省组织200家企业经理,包专机飞抵东北地区网罗人才,其中民营企业就占了87.5%。地处绍兴市的天龙控股集团、浙江龙盛集团、香港裕福服饰等6家纺织外贸类企业的老总,奔赴浙江工程学院招揽人才。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上海纺织工程产学研中心”,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三是定位高,目标大。上海提出了打造“世界第六大国际时尚之都”的目标;杭州市从历史、文化、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建设“中国女装之都”的战略构想;杭州市余杭区借助“中国布艺名城”、“中国丝绸织造基地”两张金名片,倾力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生产基地;绍兴市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纺织中心,建设江南水乡名城”。这些目标都非常鼓舞人心,激人奋进。
篇三 “赴江苏浙江两省计划生育考察报告”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5月16日至23日,史主任带领市计生委中层以上干部和县市计生局长30余人,到江苏省海安县、锡山市,浙江省德清县进行参观考察,文秘部落情况如下:
二、三县市的基本经验和体会思路明确。什么是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优质服务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搞好优质服务,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都非常明确。
优质服务的本质就是围绕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需求开展工作,以服务对象为上帝,在服务中体现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过去是管理群众,现在是服务群众,过去群众是被管理的对象,现在群众是被服务的对象。
服务到位。围绕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的需求,展开全方位、多层面、实质性的服务。
围绕群众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围绕群众民主参与的需求,阳光操作,组织他们参事议事。
围绕生殖健康需求,查体、随访、有求必应上门服务。服务站室环境优雅,工作人员文明用语、微笑服务。
这种对育龄群众的服务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假的,是把真诚的服务做到家,做到位。工作落实。
工作抓的死、抓的实,不干不说,说了就干,干就干好,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海安县的乡镇计生办人员每月在群众中了解情况,不能少于5天,了解问题到户,服务群众到家,他们的工作不是走马观花,玩花架子,墙上论高低,纸上论输赢,而是实实在在的为民解困,为众排忧。
他们检查工作主要听育龄群众的反映,用群众的满意率来衡量工作的好坏。群众心中有杆秤,用老百姓这颗定盘星,来称一称优质服务虚与实、轻和重。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与服务是对立的统一,服务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对育龄妇女的服务实现管理的目的。
三县市的性别比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他们共同的措施就是每月跟踪随访服务,这样即服务了群众又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对重点户,如未做绝育手术的双女户等容易出现违法生育的人群,每年单独登记造册,安排专人定期上门服务,从而减少了违法生育。
三、改进措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就是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如何借鉴外地经验,与实际相结合,做好优质服务这篇大文章,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统一一个思想,即优质服务就是要转变工作方式方法,贫富都能搞优质服务的思想。
我们参观学习的一般都是经济基础、工作基础比较好的县市,但这不意味着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不能搞优质服务。我们过去对老百姓是居高临下,有时冷、横、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要温馨服务,为育龄妇女办些力所能及的实在事,这就是优质服务。
因此要认识到,优质服务不能唯条件论,优质服务穷也能搞,富也能搞,先进能高,后进也能搞,基础好能搞,基础差也能搞。其次,要转变一个观念。
优质服务的核心就是服务,要淡化管理的思想,树立服务的观念,要用服务取代管理。要换位思考,把老百姓真正当成我们心中的上帝,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多为群众想事,多为群众办事,围绕育龄群众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
只要思想观念转变了优质服务的办法也就有了。再次,要做到领导、措施、投入三个到位。
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计生部门完全能够做得到的,如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对优质服务的评估考核,是对政府计划生育行为的考查,也并非是单纯的考核业务部门,因此这项工程离不开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优质服务是计划生育的一项改革,既有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又要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没有一套具体的、规范的、切合实际的操作程序是办不好的,而要开展好优质服务,必需解决一些投入问题,各项政策的落实,服务条件的完善,这都是优质服务必备的。
篇四 赴豫皖苏浙等地区学习考察报告
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全体学员
10月13日至20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石铭奎同志带领全市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及组织部,市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部分工作人员共45人,赴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进行考察学习,行程10000余里,先后到河南省的刘庄,龙泉村,耿庄,南街村,安徽省的小岗村,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浙江省的永福村,江苏省华西村,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通过参观考察这些先进村和企业在发展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搞好村务管理等方面的现场和经验做法.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外出培训考察时间虽短,但感触颇深,收获很大,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解决了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看到发展的差距,学到了经验,增强了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是一次解放思想万里行,开拓视野万里行,学习先进万里行.
一,这次外出培训考察的特点
1,领导重视,组织周密.为办好这次培训班,市委组织部拟定了详细的计划,在确定培训人员的同时,还对参训人员所感兴趣的经济发达地区,先进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摸底,参照调查问卷结果,就参训人员所关心的发展村级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集体收入及先进的工作经验等内容,合理确定考察学习点.经过反复论证,调查研究,通过电话咨询,上网查询,各个方面反复比较选出参观考察点.并安派专人提前与考察参观村,企业以及当地党委组织部门进行了联系和衔接,就参观考察项目,培训内容,日程安排等问题进行协商.在培训学员的管理上,共分成五个小组,全市各乡镇进行交叉搭配,便于不同乡镇之间的学员交流沟通.市委组织部还选派工作人员跟班学习,从乘车,食宿,参观考察,学习讨论等各个方面搞好服务.对这次农村党支部书记异地培训,市委高度重视,市委书记陈白峰同志多次过问并就培训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自始至终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不断沟通交流,增强了学习效果.考察所到各县(市),村,企业的领导非常重视,从情况介绍的准备,考察现场点的选取,参观行程安排等都显示出当地各级领导对这次我市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的重视和支持.
2,考察学习活动主题突出,目的明确,选取的典型有说服力.这次考察学习途经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六省,十余个市县,参观了7个先进村,1处自主创新型企业,其中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老典型如刘庄,南街村,华西村,有近几年涌现出的发展经济新典型如龙泉村,耿庄,永福村,也有发挥集体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河南林州市的江旗渠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奇瑞汽车有限公司,都很有代表性,也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非常有教育,启发效果.学员们普遍感到学习内容充实,不但学习发达地区先进村,企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先进做法,更学到了他们坚韧不拔,拼搏进取,永不满足,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大家亲身感受到先进地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精神,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考察学习活动深入,实在.这次考察学习,除参观现场,听取经验介绍外,还深入到村(居)农户,企业车间询问有关情况,走访了解,收集经济发达地区先进村发展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白天考察学习,晚上分组座谈讨论,交流认识,畅谈体会,做到当天学习,当天消化吸收.参训学员普遍反映,这次考察学习选点富有特色,时间安排紧凑,学风浓厚.许多同志一路走一路记,惟恐漏下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主动索取,购买经验材料,准备回来深入研究和推广学习.每到考察现场,先听介绍,详细了解有关的做法和发展经验,后实地学习考察,再讨论交流,对照先进找差距,找原因,反思自身不足,增强了感性认识.
二,所考察先进村,企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豪情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成就了'红旗渠精神'和'刘庄经验'等一个个创举.参观考察的这些地方,原来的基础条件并不好,起步条件都比较差,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发展得很快这主要得益于干部群众有一种困难面前不低头,不甘落后,负重奋起的创业精神,有一股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劲头,有一股瞄准一流,赶超先进的气势,在困难面前不叫苦叫累,不怨天尤人,不畏难发愁.大家在参观红旗渠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这样大的工程真是一个奇迹'.在当年的情况下,参加修渠的干部群众每人每天只吃半斤粮,吃不饱就挖野菜充饥,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苦干10个春秋,开凿了3000里长的'人工天河',结束了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的困境,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刘庄村的工业经济从土法生产拖拉机喇叭开始,从一天生产一对开始,到现在拥有医药,造纸,机械,食品加工等18个企业.华星药厂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0个分厂,集生产肌苷,青霉素,红霉素等几十种药品的外向型企业,年出口创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第二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些村的发展证明,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有一个为民务实的村班子和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才催发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成为实现率先发展的不竭动力.耿庄过去是有名的穷村,乱村,上访村.95年以耿瑞先为书记的新班子成立后,7名支委中的6名退伍军人,拿出自己的安家费共50万元,带领村民办水,办电,修路,建厂,集中精力谋发展.200*年全村实现总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300元.华西为全村党员干部定了规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在村级事务管理上,实行'村企分开,村务民主决策,依法行事',做到了凝聚民心先凝聚党心.刘庄要求干部'五带头',坚持'五免职'(带头实践'xxxx'重要思想,带头参加劳动,带头反对不正之风,带头联系群众,带头为群众做好事;以权谋私的免职,搞派性闹不团结的免职,弄虚作假争名誉闹地位的免职,对批评者打击报复的免职,工作敷衍了事的免职).南街村始终对党员教育抓得紧,要求严,按时开支部生活会,民主评议会.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学毛泽东著作,学雷峰,唱革命歌曲.正因为这些村有坚强有力的村班子,班子内部团结,心系群众,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才有文明富裕的今天.小岗村是农村联产承包改革的先行者,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却没有'胖'起来,就是领导班子不具备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刘庄,南街,华西之所以有跨越式的发展,就是都有一个一心为公,乐于奉献,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人.'当干部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刘庄老书记史来贺常说的一句话.他在任50多年,始终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村里的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他拿国家干部工资以后,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时,他把高出的工资交到村里,当群众的收入水平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又只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里的一样福利.他以这种带头实干,不怕吃亏,不谋私利的精神,带动了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史来贺病故安葬之日,6000多人冒着'非典'自发地前来为他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这种群众的感情,这种自发的感情,是史来贺当干部50多年来,赢得的民心.华西村农民别墅已盖到了第六代,但吴仁宝仍住在第二代的老住宅.吴仁宝现在应该有5000万元奖金,全部交给了集体.正如华西村标语牌上所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正是有了这些身先士卒,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领头雁',才带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了好的党风,村风和民风.
第四是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把上级政策与本村实际相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些村发展模式不一样,产业不一样,路子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刘庄走的是生物制药,它的附加值很高.南街村从'玩泥蛋'起家,到'玩面蛋',搞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走的是'依托农业办工业,发展工业带农业,农工互动,共创幸福'的路子.华西村走的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之路,建立了冶金,纺织,三产为主的八大公司,均有相当规模和人才技术优势.他们'追求的不是造成百亿企业,而是造成百年企业',不搞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把精力放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搞活壮大集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上.XX年,关闭了年产值1.5亿元,利润1000多万元的3个化工厂,另投资建立了日处理污水能力达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今年将在全部工厂实现'零污染排放',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永福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规划建设了村工业小区,现入区企业已达23家,用地230亩,其中已建成投产20家.同时在镇工业区建成21300平米的标准厂房,现已投入使用.耿庄村按照'项目带动,旅游拉动'的发展战略,经过全体村民民主讨论决定,以土地使用权股份化的方式,把全村土地集中起来使用,600亩地建农业生态园,500亩办企业.全村资产中集体股占60%,其余40%按土地使用权落实到户到人.经过几年的努力,集体经济收入连续6年实现翻番.
第五是三个文明一齐抓,和谐发展――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先进村的精神文明氛围非常浓厚,提倡以德治村.华西村规定,只要老人过了100岁,直系新属每人奖1万.龙泉村本着'既要把群众带富,又把群众带好;既让群众物质富裕,又让群众精神富有'的'双带双富发展观',先后投资1500万元,完善,新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体系;6所农民夜校10余年不停课,党员学习制度30年不间断,建有村办医院,各种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南街村提出'富裕不等于幸福,幸福包括富裕'的口号.刘庄经常开展以评选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倡导新事新办,树立文明新风.几十年来,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
第六是摸准上情,吃透下情,做好结合文章――坚持上级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南街村王宏斌的墙上有两句话'学习中央精神,倾听群众呼声'.华西村吴仁宝提出:只听上级的群众可能有意见,光听群众的上级可能不满意,要既按上级要求办,又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把上级精神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所以需要对上级的精神和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和执行.同时,把群众的要求,本村的实际,现有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和平衡点.
三,这次考察学习的几点思考
通过考察学习,不仅学到了经验,也看到了我们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上有差距.这些村在起步之初,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发展基础,都相对较差,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更多一些,更大一些.但他们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意识特别强烈.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想干,敢干,会干,干出了成绩,干出了水平.反观我市自己有些村,基础条件比人家当时好许多倍,但发展不如人家快,关键还是思想观念问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有的一遇到困难就畏难发愁,过分强调客观理由,牢骚满腹,缺乏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魄力;有的满足于现状,跳不出小圈子,觉得自己在本乡镇,与邻村相比,发展得已经够快够好了,小富既满,小成既安,缺乏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的干劲和热情.
二是创业精神上有差距.所参观的这些村,干部干工作都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有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意识和责任感.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曾多次说过,要把华西的工作搞上去,当干部的不瘦几斤肉,不蜕几层皮是不行的.刘庄在筹建纸厂时,按计划需三个月完成的工程,为了缩短工期,村干部带领群众昼夜奋战,只用33天就使纸厂建成投产,总投资比同类纸厂降低一半.这些事例证明了事在人为,人的创业精神最为重要.前进必然有阻力,创业必定有艰险.当前,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工作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正如刘庄所坚持的:大创业有大难,小创业有小难,不创业穷作难.只有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三是工作作风上有差距.这些村的党员干部事事带头,以身作则,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带头不做.工作上哪里困难多,哪里最紧张,村干部就出现在哪里,现场办公,研究解决,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耿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困难,党员干部带头集资,解决了企业发展的难题;在平整土地搞开发时,拆迁旧房建新区时,又是党员干部带头迁移原祖茔,拆除旧房,并说服亲戚带好头.作风实,事业兴.正是因为村干部的真抓实干,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组织才有了威望和形象.
四,考察学习的启示
这次考察,给我们的启示和冲击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对照这些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到了差距,找到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要虚心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认真做好消化吸收,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埋头苦干,奋起直追,努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一是更新观念,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先导,观念也是潜在的生产力.观念决定出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有时候比现实的生产力起的作用还要大,我们首先要学习人家的观念.一个地方,最大的落后是观念的落后,最大的封闭是观念的封闭,最大的进步也是观念的进步,观念一变天地宽.和这些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发展条件并不差,资源,交通,地域和机遇相对都是不错的,为什么发展就不如他们对此,必须把解放思想摆上重要位置,首先作为村里的'一把手',领头羊要真正解放自己的思想,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深处破除一切狭隘的,片面的,消极的,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旧观念,旧框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形成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从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把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倾注到发展中来.
二是坚定信心,艰苦创业,努力拓展发展空间.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康生活坐着是等不来的.刘庄,耿庄,华西等村,当时起点都很低,规模小,并且区位优势也不好.但凭着横下一条心,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才由落后变成了先进.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坚韧不拔,扑下身子,真抓实干,长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如吴仁宝所说,他干了48年的支部书记才有华西村的今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更好地学习他们的这种进取不止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选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断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现阶段如土地延包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利用我们的区位优势,人力优势,自然环境和近年来不断拓宽的发展空间,找准自己的位置,规划好发展的路子,冲破困境,促进发展.
三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王宏斌,吴仁宝的讲话对所有学员触动很大,他们不仅学经济,学搞企业,重要的是学习政策,领会上级精神,做好结合文章.刘庄,耿庄,龙泉村,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不注意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都建立了定期学习制度,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小岗村值得反思的是在社会形势变化很快情况下,作为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学习积累,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领导群众搞发展,奔富裕的能力和素质.
四是创新思路,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更快更好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市出台的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思路措施符合实际,行之有效,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抓好贯彻落实,务求取得更大成效.同时,要不断创新完善发展思路,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无工不富',单靠向土地,向庄稼要钱,永远不能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也不会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需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形势发展,土地,资金,人才等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象华西村在村办企业急剧扩张,土地短缺的情况下,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的做法,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借鉴.再如,耿庄村在创办企业时,也遇到了资金难的问题,他们采取了村班子党员干部带头投资入股搞企业,办出成效后组织村民共同入股的办法,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发展.这些经验,是这些村在长期具体实践中得来的,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效果很突出.参加培训的村党支部书记普遍表示要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认真总结经验,理清工作思路,将本村的发展更推进一步.
五是加强基层党建,为加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先进地区对党的建设工作看得不是不重,而是非常重视,抓得非常紧.他们抓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更加务实,灵活,就是'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提出了'自己不能富,不能当干部;只能自己富,不是好干部;带领群众全都富,才是党的好干部'口号.这些村的先进理念,值得学习借鉴,研究怎么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社会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避免'两张皮'.南街村在党建工作中,充分围绕毛泽东理论这一意识形态的东西,建立各项工作制度,提出诸多口号,统一村民思想认识.现在又成为搞好外界宣传,进行旅游产业开发的招牌.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更要注重发挥好自身带头示范作用,带领'两委'一班人,团结党员干部干事业,防止出现内耗.学员们普遍表示将结合即将在村级党员中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党员教育,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建章立制,搞好党建工作,树立党员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并通过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是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农村.大家一路学习,看到工厂连工厂,鳞次栉比,群众安居乐业,村民生活赛市民.这些村和工厂,都是在十几年时间里平地而起的,由农村变成城镇,由农业为主变成工业主导,最后城乡一体.所到之处,大家感觉到基本上都已经城市化了,每一个村就是一个小城市.分析他们的发展路子,在现实工作中,土地的问题怎么解决方方面面的实际利益怎么协调三个文明如何协调发展党员干部为什么能够赢得群众拥护,支持,没出大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集体资产的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多借鉴意见.龙泉村有个口号:'只有清正廉洁才能换得民心,只有共同富裕才能社会安定',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有的村,经济发展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为什么群众对当家人不认可,不买帐甚至有些还引起群众的反感,反对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没有处理好集体和群众各个方面的关系,虽然发展了但群众没有得到实惠,或者得到的实惠不多.发展要最终使群众受益,只有办好集体的事,又办好群众的事,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真正实现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2位用户关注
21位用户关注
51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
75位用户关注
37位用户关注
8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