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传播调研报告5700字
气候的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气象信息的传播非常紧迫,我国气象事业自建国后开始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断地走向正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对气象传播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轫,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气象传播研究的现状做一分析已是非常必要。
研究现状分析
总结上世纪末期以来关于气象传播的论文,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一是对传统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二是新媒体下的气象传播研究;三是关于气象新闻写作、广播等方面的技术性指导。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无疑占据着最广大的受众市场。__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节目是观众的最爱; __年,广西开展了气象信息接收情况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1114人中有88%是通过电视获取气象信息的,列各类媒体首位。所以在传统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中,对电视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是最多的。这一大类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括性地指出电视媒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做好气象传播。比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魏峰的《电视气象节目的创新》,这篇论文分析并介绍了我国目前的电视气象节目的主要方式,然后提出只有创新才是媒体发展的出路之所在,最后对如何创新提出了建议。类似的论文还有辽宁省气象中心李党红的《电视气象节目的价值要素浅析》等等。
第二部分是结合具体理论分析当前电视气象传播现状。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立成的《公共气象理念下的气象电视直播》,文章主要是运用公共气象理念结合具体的传播形式——电视直播进行了技术性分析,从实践方面提出了电视气象直播的途径,包括演播室直播、现场直播、延伸直播及移动直播等。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强等的《用新闻观念打造气象节目》。
第三部分是个案分析。比如山西省气象中心范永玲等的《展现气象魅力,炫出广告活力》就是对太原电视台《天气资讯》电视栏目的个案分析,文章先是分析了当前电视气象节目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分析了《天气资讯》这一节目的主要特点,以及是如何规避上述缺陷的,最后指出这档节目在受众中间反响 强烈,深受受众喜爱。类似的论文还有温州电视台王晓峰的《增强城市广播电视台应对气象灾害的传播能力》、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中心倪景春的《中国气象频道传播价值及实现》等。
对于报纸这一载体的气象传播的研究也有一些,但是远不如电视这么广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报业集团深圳青少年报社王玮的《“异军突起”的天气预报——浅析气象新闻在我国目前报纸中的现状》,该文先是分析了天气预报在我国报纸中的报道现状,并对新兴的都市类报纸中的气息信息进行了分析,在提出了其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后,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式。类似的还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峥的《气象新闻报道——都市报不可忽视的内容产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麦尚文的《塑造新的咨询服务品牌——解读〈南方都市报〉气象新闻版》和《新鲜天气,新颖报道》。对于广播气象传播研究的较少,比如北京市专业气象局张姝丽的《气象服务信息稿件编写中广播语言的应用》,该文从提高专业气象信息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用广播语言写作的基本要求,重点从广播语言的遣词、造句和表述三个方面讨论了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稿件口语化的方法。
第二大类是对新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所谓的新媒体是指前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杂志,数报纸、数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电视等。在新媒体气象传播的研究中最多的是对手机短信传播的研究。比如,山西省晋中市气象局郭彩萍等的《对气象短信制作的思考》,文章运用传播学和新闻学中的有效传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气象短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类似的论文还有湖北省气象局刘立成的《略论移动电话气象短信息的有效传播》等。另一方面的研究就相对笼统些,不再具体区分是什么样的媒体,而是用新媒体加以概括,比如,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石永怡的《气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文章指出:气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应该以服务为导向,利用各种新兴媒体资源,实现对各级政府、目标消费者更加及时、精准、到位的气象服务。
第三大类是关于气象新闻写作广播等方面的技术性指导,这部分文章就是从气象新闻制作的技巧方面,给我们提供一些指导。这方面的文章也不是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丁焕新先生的《气象新闻摄影的实践和探讨》,该文由气象新闻摄影的内容和目的、气象新闻摄影的表现方法、气象新闻摄影要以人为本、如何搞好气象新闻摄影四个方面组成,高屋建瓴地对气象新闻摄影做了全面的说明,并提出了很多实用性较强的方法。还有湖北省气象局刘立成的《天气预报主持语言的特点》,青海省气象台钱有海等的《如何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稿件的口语化》等论文。
除了以上三大类的论文之外,还有部分论文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气象传播的研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气象传播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扩大。比如中国气象报李丹等的《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气象新闻传播思想》,挖掘整理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气象新闻传播思想。这些重要的思想对于指导气象传播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将其系统地罗列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容易的把握这些思想的深刻内涵,以便在实践工作中深入贯彻执行。
当前气象传播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我国气象传播的理论研究已经有所成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看来,其中仍存在着一些欠缺亟待改进。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各种媒介研究的严重失衡,首先表现在对电视媒体的研究过于集中且出现同质化现象。同为传统媒体,对电视气象传播的研究占到绝大部分,而对报纸的研究较少,对于广播,在搜集到的论文中,仅仅只有。并且对于电视媒体的研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对于电视媒体技术性操作方面的论文多且雷同,很难找出新意。另外一个方面的表现是对于新媒体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网络上的气象传播,一些论文只是作为其中一部分,简单带过,并没有专门研究这个领域。据专家预测,到__年,我国数电视接收机市场规划将达到2050万台,整个数电视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5000亿元,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乐观,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更该成为新媒体气象传播的先行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二是对气象传播概念的界定还有待推敲。现在很多论文中出现的概念并不是气象传播,而是气象新闻,并且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尚待推敲。论文中对气象新闻的定义一般表述为“气象新闻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变动的事件或信息”;“所谓气象新闻,是指涉及气象事业发展或由于天气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最新事件或信息”;“气象新闻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以及气象事业重大发展的事件或信息”等,这些定义都将气象新闻界定为事件或信息,其实从面意思上来看,气象新闻应该首先具备新闻的必要特征,比如气象新闻报道的必须是事实,而且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这些关键因素都没有在定义中得到体现,所以对气象传播中关键概念的界定还需要商榷研究。
三是对实践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报纸气象新闻的写作与编辑、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的播音与形象设计、广播中的气象新闻的播音等方面技术性的指导较少,而为了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些方面又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提出有效的探索,但是对报纸气象新闻的写作与编辑,目前还没有文章论述,所以这也是气象传播研究中的理论空白,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四是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从事气象传播的研究人员多是各地方气象局的研究人员,只有很少的院校老师和研究生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说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研究视角的偏失,所以随着气象传播研究的发展,更多专家学者的加入,未来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都会有所扩大。
综观我国当前的气息信息传播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该领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气象传播实践,而气象传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又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传播学的理论与气象领域又有很多的契合点,伴随着我国气象传播事业的发展,相信气象传播研究也将有新的发展。
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
大众传播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现代形式多样的大众传媒中,报纸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递及时、可供反复阅读和思考、报道翔实深入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体。__年进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通过报纸所获取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为44.9%,仅次于电视媒体。其中立足于都市、面向普通市民的都市类报纸,具有版面多、信息量大、价格低、报道内容广、报道角度多等优势,更是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以__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a、b版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了“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读者对科技报道报道的期望”的调查 ,以期能全面准确地分析这两家报纸科技报道的现状。
现 状
1.科技报道数量偏低
从科技报道报道数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数量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5.4%。经笔者统计,__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275,其中科技报道共6,所占比例为2.28%,平均2.0/天;《半岛晨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306,其中科技报道报道共5,所占比例为1.79%,平均1.7/天。
2.科技报道内容覆盖面较窄
从科技报道内容范围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涉及范围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0.6%。由于两家报纸所刊载文章的侧重点不同,笔者根据其内容实质按照14大类进行了“抽象归纳”。《大连晚报》相对比较突出的是医药健康方面的报道,共,占科技报道总量的15%,而基础科学、军事科学、历史考古、科技人物等受众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则交了白卷;《半岛晨报》相对比较重视生命科学、航天科学、科技动态方面的报道,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科技政策等可以为受众提供众多科技信息方面的报道为零。
3.科技报道形式较为单一
从科技报道形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喜欢阅读图片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41.0%,喜欢阅读故事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28.7%。但两家都市类报纸大多数的科技报道都是以陈述事件为主的科技消息,所用科技图片量较少。其中,《大连晚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65幅/篇,《半岛晨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56幅/篇。科技专题报道方面,只有《大连晚报》的特派记者与“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同行,刊发了《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专题报道》。而科技通讯、科技特写、科普小品等形式的科技报道在两家都市类报纸上未见踪影。
4.科技报道来源各有千秋
从科技报道的来源来看,《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获取科技报道的途径不尽相同。在__年3月1日~31日期间,《大连晚报》比较重视本地新闻报道,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为3,占总报道量的60.32%;转载其他媒体报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特供稿的数量共为2,占总报道量的38.10%,还有报道没有明确标注来源;《半岛晨报》比较青睐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的特供稿,数量共为3,占总报道量的70.91%;而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仅为1,占总报道量的29.09%。
5.科技报道记者采写能力有限
科技报道记者是否具有较强的采写能力是科技报道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经笔者调查发现,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记者情况堪忧。其中《大连晚报》科技报道记者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信息产业局、高新园区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半岛晨报》科技报道记者同样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新闻专业。
对策建议
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呢?通过对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努力增加科技报道数量
保证科技报道的数量是都市类报纸对受众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报道数量过少,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不论其内容质量如何,都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都市类报纸对于科技报道应在观念上重视、政策上扶持、制度上激励、人员上配备,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增加科技报道的数量。同时,还应注重形成“众星捧月”的科技报道局面,即确立本报在某一科技领域报道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大科技报道所涉及的范围,为读者提供更加广泛的科技信息。
2.不断丰富科技报道形式
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使科技报道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都市类报纸除了充分发挥新闻图片直观形象、现场感强、真实性高、短时间内传递信息容量大等先天优势,加强科技图片报道,提高科技图片的使用量,使读者对科技事件有更直观地认识之外,还可以采用科技通讯报道、科技专题报道、科技人物写真、科普小品趣闻等形式,以弥补科技报道因专业性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等给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此外,科技报道故事化也是拉近科技报道与百姓之间距离的重要形式之一。
3.积极对待科技报道转载
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既可以丰富本报的科技报道来源,又可以扩大科技报道的影响。都市类报纸应在保证科技报道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如介绍科技报道中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转换科技报道的专业化角度为社会化、生活化、服务化角度,突出科技报道中的某一方面的价值,挖掘科技报道中与本地关联密切的细节,彰显科技人物追求真理、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等。此外,还可以关注国内外专业科技期刊,从最新发表的科技论文中寻找有价值的科技报道线索,以丰富科技报道报道的来源。
4.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素养
称职的科技报道记者要具有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以及科技采访写作能力。都市类报纸应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的素养,使科技报道记者熟悉科技工作的原则和方针,具备鉴别科技信息的能力,积极关注科技发展的连续性、科技成果的可替代性,并能公正对待科技争论。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以加强科技记者报道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公正的科学评价作品的标准,以此鼓励科技报道记者自觉提高自身素养。
篇二 银行关于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5650字
一、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传播与文化产业分为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业等5个大类。传媒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一样,属于高风险、高智力、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
传媒产业各媒介“产品”具有相同特征,盈利模式、收入构成相似,集中表现在信息服务增值更多地体现于媒体所生产的“产品”之外(即广告收入上),发行需求弹性较大和规模效益显著和集中度高。
1、对广告依赖性强。传媒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节目或者栏目附加的广告,这与其他产品的经济特征有明显的不同。 广告是传媒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70%左右。广告商为了追求广告效果,便会对收视率高、受众面积大或发行量大的媒体产生偏好。
2、当同一细分市场中有两家以上非常相似的媒体存在时,处于第二位以后的媒体处境便十分不利,大量的广告会不按比例地给予优势地位的媒体,而广告商并不考虑第二位的媒体在发行量或者收视率上与第一位的接近程度。
3、规模效益显著。收视率越高,即受众规模越大,其广告收入就越高,而且广告的单位时间价格也越高;纸质媒体则发行量越大,广告收入越高,广告的单位收益越高。因此,增加收视率或者受众规模即意味着单位广告价格的超比例增加,也意味着广告收入的乘数效应。
4、集中度高。电视、广播、报纸三大媒介广告收入居前的媒体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北京、广东三个地区广告营业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43.71%,前十名地区的广告营业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78.91%。
我国的媒体广告业已经从初创期的高速增长向相对高速的稳定发展期转化。从1991年的35亿元猛增到XX年的712亿元,年均增长39.73%;从90年代初的每年翻一番,到90年代中期每年40%-50%的增长,到1998年至今年增长速度稳定在15%-20%的水平上。
有线电视网络经营业务是另一收入来源,目前我国拥有近8000万有线电视用户,年收益基本稳定在100亿元左右。
二、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宏观情况和国家产业政策
XX年中办发17号文明确了要积极推进媒体集团化改革,组建跨地区、多媒体大型新闻集团的目标。报业、出版、广电集团的经营部门经批准可以股份公司形式吸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可以进一步吸收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
目前全国省级网络公司均已成立并投入运营、区域内的干线网也基本建成;全国数千家地、市、县的有线电视接入网已连结1亿家庭用户。国内已经有26家报业集团。
在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传媒产业将形成以广电传媒、报业和网络传媒为主的多模式的跨传媒产业化集团;
国家对传媒机构的管理法制化。国家将制订大量的法规制度来约束传媒的行为,逐步减少对传媒的行政干预以保持对传媒管理的连续性;
国家仅控制少量的全国性传媒机构,并且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其覆盖率,大量的社会资本将进入传媒产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部分传媒机构将实现直接上市融资;
传媒的新闻采、编、播部门与其他部门分离,不参与经营,仍实行事业单位式的管理体制,以保证传媒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这是传媒业的立身之本;
专业性、商业性传媒的比重将逐步提高,综合性传媒的比重相应下降,广告主将倾向于选择专业性传媒发布广告,而分类广告也将成为时尚;
跨地区收购地方电视台可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高单位时间广告价格及吸收广告投入,而目前主要以跨地区合作为主要形式;
根据达成的入世条款,期刊杂志将成为首先向外资开放的领域;中国每年进口外国大片增加至20部,3年内进口电影数目增加至50部;外资还被允许投资中国影院、投资制作及销售录音、录影带等视听产品,并拥有最高49%的股权;
电信、广电将在局部地区对称进入。XX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国家广电总局的《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建设的意见》,推动电信、广电双向进入、互破垄断、互相准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普及和国家电信产业政策的改变(打破“垄断”),传媒产业与电信业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二者相互渗透从而导致混合传媒集团的形成。
三、传播与文化产业在我行的贷款情况
近年来,传播与文化产业在我行的贷款份额上升较快。据总行会计部提供的数据,截止XX年6月,广播电视电影业在我行的贷款余额为47.66亿元,占我行全部贷款余额的0.31%。其中:固定资产贷款余额9.19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余额38.41亿元。按一逾两呆划分,广播电视电影业不良贷款余额3.02亿元,不良贷款率6.33%。其中:固定资产贷款不良余额0.79亿元,不良率8.5%;流动资金贷款不良余额2.81亿元,不良率5.76%。固定资产贷款不良率高于流动资金贷款不良率。
过去我行在广播电视电影业固定资产贷款主要用于广电中心大楼建设,借款主体是广播电视局或电视台事业单位法人,还款来源主要是收入节余和财政补贴。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直接影响了借款人广播电视局或电视台的还款能力;加之广播电视局或电视台实行的是收付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成本核算意识淡薄,造成我行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只能付息,不能按期还款出现逾期。
此外,也有对电视台频道发放贷款的。如湖南分行XX年对湖南电视台下属的经济频道、生活频道、都市频道先后发放贷款4000万元。对广告收入多的频道发放贷款可能是基于还款来源稳定,贷款风险相对较小考虑的。但是频道贷款基本上采取相互担保的保证措施,加之频道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频道贷款的风险控制相对较难,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传播与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基本面
1、项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2、替代性。传媒企业化经营的基本类型是生产经营、销售经营、需求经营;调整、选择好经营主导模式;收缩战线,发展主营业务忌多元化、跨行业规模经营;品牌建设;宽带网络、广播电视节目、信息源渠道、人才队伍和广播、电影、电视、广电报刊等单位专有的信息采集权、制作权和发布权。
3、国家政策监管和准入障碍。省级党报、广播电视台____集团,实行行政和事业分开的新管理模式,如出版局与出版社、广电局与广电集团分开等。 提高行业集中度,如推动市(地)、县(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职能转变。发展频道频率的专业化,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有效整合,如推动报刊种类和布局的调整,压缩总量,对大量的同质媒体实施兼并与联合等。市场整合,以集团为龙头,积极组建书报刊、音像制品的连锁营销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
(二)专业面
1、管理阶层的素质、公司的竞争力、运用债务的可能性、对附属公司的处理、与监管机构的关系、以及在各项影响公司长期信用的基础因素下公司的定位等。
(1)策略性方向。投资回报的准则、公司预期的盈利,及其地域分布相对于公司的管理情况及外在经济环境,公司的政策是否稳健?管理阶层对于潜在的环球竞争有多清醒?他们采取什么策略以面对这些挑战?是否有能力控制增长、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否广阔的视野、策略,是否有深度和远见?能否及早辨认出问题业务所在以及比市场快一步洞悉有利的契机?
(2)财务理念。管理阶层对于使用借贷来进行合并、收购、以及资金重组(如股份回购和杠杆收购)的理念,均可反映债权人会否受特发事项所影响。公司对股东的承诺、公司资金分配的方法。
(4)往绩。管理阶层过去如何处理重大事项,如银根紧缩、法律诉讼、主要对手挑战和监管机制的压力。
(5)管理策略和公司的组织结构,董事、大股东、或主要的资金来源(如主要往来银行)影响管理决策的程度。
(6)管理层的团队作用 。
2、公司基本经营及竞争地位。
(1)市场占有率展望。过去五至十年间市场占有率的改变,公司业务的增长趋势。
(2)分散业务支线和收益来源。各项业务对于公司整体盈利相对的影响,稳定的销售合约和公司顾客的分布情况。
(3)改善经营效率以提高在国内竞争力所需的投资,特别是未来用作研究发展和引入新产品所需的支出。管理阶层就未来成本和生产效率的预测对公司维持竞争力的效率提供重要的线索,并可显示公司资金要求对其短期和长线资金架构的影响。
3、财务状况和流动资金来源。
(1)财务弹性。保持充裕的流动资金以准时履行债务,流动资金主要是公司创造现金的能力,其次是公司从资本市场取得额外资本的能力。相对于销售预测额的应收帐款和存货周转期,以评估公司对短期营运资金的需求。
(2)备用流动资金。包括银行承诺的贷款额或可即时套现、抵押的短期资产。公司经营制造的流动现金周转,公司的借贷能力。
(3)评估备用流动资金的需求。短期借贷的性质和款额相对于资本的结构。公司跟银行关系的特色、历史和稳定性。
五、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传媒资产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新闻宣传职能的采编部门,为非经营性资产;另一类是节目制作、发行、印刷、广告等不直接涉及宣传的部门,为经营性资产。国家重点监管的是采编类的非经营性部门,而广告、节目制作等经营性资产更多的是引入市场机制。
(一)基本问题
1、网络不统一。广电网络的有线电视接入网都是由全国各省、地、市、县分散建设并拥有的,全国大大小小的有线电视接入网有近3000家。这些接入网的投资主体混杂,技术标准差异性较大,各接入网之间互不统属,业务衔接困难。
2、双向改造、机顶盒入户问题。
3、广电网络分层收费,有效的收费管理系统协调网络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利益协调环节主要有:节目源和信息源、运营服务平台、国家干线网、省级干线网、各地接入网。
4、广电网络的投资压力、网络业务的机遇成本、用户的经济承受力;同时推进网络的双向改造和机顶盒入户,投资额太大,广电网络难以承受。双向改造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时间长。
(二)财务风险
1、主营业务成本增长迅速,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速都突破了100%。一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折旧,主要是有线电视网折旧金额较高;二是利息收入减少、利息支出增加。
2、会计政策的相应调整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XX年各传媒公司的年报数据来看,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的主要会计政策变更和调整包括:开办费在发生期一次性列支,不再在以后年度分摊;其他应收款计提坏帐准备;固定资产缩短折旧年限;无效申购冻结资金利息收入列入营业外收入的调入资本公积;计提“新四项”减值准备等。另外,有关上市公司取消减半税率优惠,统一按33%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公司净利产生了压力。
3、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获利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公司募集资金仍有相当部分没有产生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传媒类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多用于有线电视网的收购改造或节目及电视剧制作,这些项目通常投资回收期长、前期成本支出大,投入初期获利能力较差。
4、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相应的行业限制出台对媒体广告业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制约效应。XX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从XX年起,企业每年广告投入金额超过销售收入2%以上部分将不能税前扣除,无限期向后结转。8月份,国家税务总局将部分行业的广告支出税前扣除比例提高到8%,包括制药、食品饮料、日化、家电、通讯、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等行业。4月份,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处方药不能在大众性媒体上做广告的禁令。这些相关规定对房地产、食品、医药等广告大客户的影响很大,相应的媒体广告收入也呈现单边下降趋势。
(三)债权优先次序
(四)合约执行性和履约时间性
(五)协议期限和条件
声明规定在所有债务完满履行前,合约任何修订不能生效,合约亦不能终止;
例如:维持资产负债表关系的要求,如杠杆要求、资产净值。
(六)担保
(七)政策风险
1、大众传媒与资本的错位。作为国家所有的大众传媒,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只是内容的提供者,而生产内容的许可证是党和政府特批的,是不能在市场上交由资本控制的。
2、传媒经营的稳健性与资本的扩张性相冲突。作为中国传媒的主体的大众传媒,即报刊、出版社、广播电视,都属于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健康稳定的发展。
3、目前还没有就系统外资金进入媒体而制定相关的法律及法规,现有政策对于媒体经营中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也没有明文规定,因而各项合作协议本身难以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一旦发生违约的情况,投资者很难保护自身的利益。投资媒体在具备获取暴利可能的同时也面对着巨大的风险。在于政策风险和经营风险。由于受政策限制,投资方只有经营权,不能拥有媒体的品牌。一旦双方的合作出现问题,投资企业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
六、传播与文化行业主要技术参数
单位时间的广告收入
收视率
发行量
受众面积
七、传播与文化行业其他应关注的问题
广播电视媒体成本构成: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以一个电视栏目的制作、播出为例,电视栏目的制作成本包括了设计、准备即制作产品的成本,这一部分成本与节目发行数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属于固定成本,这一部分成本集中了栏目生产成本的绝大部分,甚至对于部分节目而言是全部成本,这部分成本构成的产品称为“母带”,母带的成本不因节目受众的数量大小而发生任何变化。相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广播电视媒体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而增加一个观众与减少一个观众一般都不会影响其成本的大小,因此观众的数量或者说受众的多少对其成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但增加观众却可以大比例地增加收入,包括单位成本的附加值和整体的广告收入。所以,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在成本基本固定的情况下,提高单位时间的广告收入是增加盈利的主要途径,而提高单位时间的广
告收入需要收视率的提高和受众面积的扩大。可变成本在广播电视中占有比较小的比例,一般增加发行数量在表象上只能摊销很小部分的固定成本,因此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可变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纸质媒体其成本按照生产流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收集、准备产品的成本,一家报纸本质上生产的只是一份报纸,“母报”汇集了获取、汇编信息和印刷前的生产成本,“母报”的成本并不随报纸发行量变化而变化,即固定成本;二是印刷、发行成本,这部分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组成,印刷、发行环节人工劳动成本、设备折旧等构成固定成本,单位报纸固定成本随印刷、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而报纸的印刷、发行费用则形成变动成本,总变动成本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而变化。
传媒产品的规模效益体现在固定成本大而变动成本小,媒体发行量或收视率的提高将增加可变成本而摊销固定成本。因而在媒体利润最大化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要求媒体的发行量或者说受众具有一定的规模,换句话说,媒体具有规模效应。
篇三 文化传播体系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3600字
文化传播体系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应怎样构建现代传媒体系的一些设想
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走过了九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认识和管理、运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辖以来,__市的文化传播体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大众需要相比,与形势发展需要比,与周边、境外比,不少地方还存在差距。本文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__媒体发展存在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效
1、 传统媒体。纸媒:直辖以来,__传统媒体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优胜劣汰的媒体运作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媒体数量增长:新增了__晨报、__时报、时代信报等一批纸媒;商界、电脑报等一批行业性质强的纸媒脱颖而出;一些不适应媒体发展要求的媒体如__工人报、__经济报、西南经济日报等消亡。
电视。__电视台通过系列整合,人、财、物、政策等资源配置得到很大优化,收视率和整体影响力比直辖前有较大提高,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也靠前。
电台。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在一般广播类节目受众锐减的情况下,交通广播电台的兴起成为直辖以来广播类媒体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__200多万各阶层驾驶员成为交广台的最大受众群;音乐台的发展也标志着电台专业化细分对市场拓展更为有利,这也给__广播电台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体。
新兴媒体。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兴起,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__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已积累一定应对经验。除国内各地网络媒体在渝都设有分频道或分站外,本地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各有千秋:华龙网得益于官方的大力扶持渐渐做大,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腾讯与大渝网的合作,使大渝网后来居上,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迅速上升,这是运作方式巧妙带来的结果;市委宣传部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络媒体也有较密切联系和良好的合作,使网络媒新体在本地“扬正抑负“的作用发挥明显。
(二)存在问题
纸媒。1、同质化竞争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本地媒体的成长壮大;市民们看都市类纸媒,买一张基本可不用再买其他的了,这造成了媒体资源浪费;2、本地一些媒体短期行为倾向性较强,向外扩张动力不足,更缺乏这方面的长远规划;3、宣传部门把本地媒体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思路不够清晰,在管住不出问题方面下功夫多,在政策、资金向产业化方向引导发展较少,对本地媒体缺乏足够吸引力,本地纸媒始终难以冲出去,制约了发展;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外地纸媒频频向__市场发起冲击。
电视。1、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2、时常表现出以注重收视率为名过于媚俗的倾向,导致一批栏目和节目粗制滥造,在市内外造成不好影响;3、作为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电视台应注意兼顾各方要求,既要有适应普通大众、收视率较高的通俗栏目,也要有起教化和培养情操作用的高雅栏目,必要时可给高雅栏目一定补贴,这方面__电视台有较明显缺陷;4、反映__人日常生活的“龙门阵”、“雾都夜话”等栏目的一些节目内容没有准确反映出现代__人工作生活的精气神;一些本地题材的电视剧粗制滥造,演员形象和艺术功底差,导致不少外地人对__人整体印象不佳(外地人评价看了__电视台的节目后感到:“出美女的地方无美女;女人缺乏应有的气质和女人味,一些举止粗俗、怪异的男演员打破了外地人认为__男人阳刚、阳光的好印象”,认为__人无文化或低俗文化盛行),我们传播出去的__人形象一定要注意,不能弄成“形象误导”。5、主城区电视台的存在有地方党政及辖区内受众的客观需求,但受播出时间和频道限制,主城区电视台大都没能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区县党政领导和需有贴近性电视节目的辖区受众对此颇有意见。希望能认真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电台。作为拥有听众最多的空中传播平台,__交广台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还有不少时段的节目安排不够精彩、精细,还没有真正起到电台类节目的领军作用;人民台和经济台影响力相对较弱。
网络。对本地网媒在资金和部分政策上支持不错,但对网站运作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机制建设方面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华龙网竞争和创新意识与其他网站相比有差距。
二、 加强媒体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传媒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针对现代传媒传播特点构建新体系。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构成的现代文化传媒集合形成了文化工业,其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文化工业利用现代传媒普及、快捷、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特点,在现代人生活中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它既传播人们需要的东西,也传播一部分人不需要的东西;既传播意识形态的信息,也传播如体育、娱乐、生产、社会生活类非意识形态的信息。我们这里讲的实际上是指构建我们需要的、能为传播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党政工作需要信息服务的现代文化传媒体系。这就要求这个体系要具备筛除有害信息、关闭有害管道的职责和机能。
现代传媒体系为一些专家 学者所诟病的是其异化功能和破坏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比如西方文化通过现代文化传媒体系的传播,引导多元文化向其靠拢,削弱或消灭了许多其他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如此,强大的现代传媒体系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代传媒体系较弱是造成我市舆论和文化影响力在市外、境外还很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传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在尽力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抑制多样性,促使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及政治追求形成共识;在文明和道德领域重塑中国的形象。这个问题现在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已开始拨巨款打造现代传媒体系。我市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这既是对党和国家行动的呼应,也是__地位发生变化和贯彻落实“314”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我们需要一个强大、有效的现代文化传媒体系来提升自己、影响周边。
(二)构建我们的现代文化传媒体系应注重几个结合:1、具备国际视野和立足实际相结合。即:既要有远大目标,又不能脱离实际干没有可操作性的事;2、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结合(融合);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现在仍是传播主流,即使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媒体也仍然生命力旺盛,3、表现方式上注意中西方结合。既要使国内的受众能够接受,又要国(境)外的受众能够接受。在现阶段,我们应更多地学习和掌握西方现代传媒体系的传播方式和语言体系,并注意与我们的方式相融合,这才能使我们的影响力有效扩大到国(境)外。
(三)、媒体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媒体向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媒体向产业化发展是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不向产业化发展的媒体是没有竞争力的,其传播影响力也是有限甚至逐步消退的。媒体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在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还要鼓励本地媒体向外发展,吸收域外的各方面“营养”,以助成长壮大。
三、加强媒体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对策措施
1、全力扩大覆盖面、提高技术含量。不论哪类媒体,进入现代文化传播体系都要求尽可能的扩大覆盖面。能“到达”,才能传播;提高技术含量则是保障传播能够即时、不失真和表现形式多样化。应加强对外合作,积极争取进入市外、境外的传播网络体系。
2、同一区域体系内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必然带来无谓的资源浪费。同一区域体系内的媒体应根据市场细分的实情,按“分得越细,做得越专业”的原则,尽量确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积极向外扩张,使信息传播向更广、更深发展。
3、电视、电台等媒体应该以建立品牌栏目(或频道)、塑造名主持人为抓手打造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如电台系列,交广台有优质平台就应配置优势资源,而不应以照顾其他台的名义限制交广台使用资源。当受到扶持的交广台成为火车头时,就会对其他台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电视台的优势资源同样应向品牌栏目倾斜:大多数受众记住的都是电视台的具体栏目而不是一个“电视台”的概念。比如很多外地人一说起__电视台想到的就是“雾都夜话”、“龙门阵”这几个栏目。同时,应千方百计培养更多的李加明、韩咏秋、林海一类名主持人。
4、注意抓好文艺载体与与现代传媒的结合。这其实是广义传媒与狭义传媒的结合,也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文学艺术也是一种传播载体,可以传播相当丰富的信息内容,比如小说、小品、电视、电影、戏剧等可以传播大量新闻无法传播的内容,其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传媒对文艺传播的推动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具有巨大震撼力的,二者如能有效结合,可以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市委宣传部应组织专门的力量来研究如何通过文学艺术打造现代__人形象。
5、注意加强区县现代传播体系的建设。区县电视、报刊及网络的存在与发展有地方党政及辖区内受众的客观需求,至少在接近性上是难以替代的。它既是中央、市级现代传媒体系的有力补充,也是当地党政施加影响的有力工具。既然难以替代,就应该考虑将其纳入构建现代传媒体系,不能让其游离于这个体系之外。市级宣传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这些区县媒体向现代传播体系转变并健康发展。
篇四 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2450字
大众传播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现代形式多样的大众传媒中,报纸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递及时、可供反复阅读和思考、报道翔实深入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体。XX年进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通过报纸所获取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为44.9%,仅次于电视媒体。其中立足于都市、面向普通市民的都市类报纸,具有版面多、信息量大、价格低、报道内容广、报道角度多等优势,更是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以XX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a、b版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了“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读者对科技报道报道的期望”的调查 ,以期能全面准确地分析这两家报纸科技报道的现状。
现 状
1.科技报道数量偏低
从科技报道报道数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数量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5.4%。经笔者统计,XX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2758篇,其中科技报道共63篇,所占比例为2.28%,平均2.03篇/天;《半岛晨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3065篇,其中科技报道报道共55篇,所占比例为1.79%,平均1.77篇/天。
2.科技报道内容覆盖面较窄
从科技报道内容范围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涉及范围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0.6%。由于两家报纸所刊载文章的侧重点不同,笔者根据其内容实质按照14大类进行了“抽象归纳”。《大连晚报》相对比较突出的是医药健康方面的报道,共9篇,占科技报道总量的15%,而基础科学、军事科学、历史考古、科技人物等受众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则交了白卷;《半岛晨报》相对比较重视生命科学、航天科学、科技动态方面的报道,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科技政策等可以为受众提供众多科技信息方面的报道为零。
3.科技报道形式较为单一
从科技报道形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喜欢阅读图片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41.0%,喜欢阅读故事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28.7%。但两家都市类报纸大多数的科技报道都是以陈述事件为主的科技消息,所用科技图片量较少。其中,《大连晚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65幅/篇,《半岛晨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56幅/篇。科技专题报道方面,只有《大连晚报》的特派记者与“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同行,刊发了《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专题报道》。而科技通讯、科技特写、科普小品等形式的科技报道在两家都市类报纸上未见踪影。
4.科技报道来源各有千秋
从科技报道的来源来看,《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获取科技报道的途径不尽相同。在XX年3月1日~31日期间,《大连晚报》比较重视本地新闻报道,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为38篇,占总报道量的60.32%;转载其他媒体报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特供稿的数量共为24篇,占总报道量的38.10%,还有1篇报道没有明确标注来源;《半岛晨报》比较青睐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的特供稿,数量共为39篇,占总报道量的70.91%;而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仅为16篇,占总报道量的29.09%。
5.科技报道记者采写能力有限
科技报道记者是否具有较强的采写能力是科技报道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经笔者调查发现,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记者情况堪忧。其中《大连晚报》科技报道记者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信息产业局、高新园区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半岛晨报》科技报道记者同样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新闻专业。
对策建议
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呢?通过对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努力增加科技报道数量
保证科技报道的数量是都市类报纸对受众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报道数量过少,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不论其内容质量如何,都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都市类报纸对于科技报道应在观念上重视、政策上扶持、制度上激励、人员上配备,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增加科技报道的数量。同时,还应注重形成“众星捧月”的科技报道局面,即确立本报在某一科技领域报道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大科技报道所涉及的范围,为读者提供更加广泛的科技信息。
2.不断丰富科技报道形式
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使科技报道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都市类报纸除了充分发挥新闻图片直观形象、现场感强、真实性高、短时间内传递信息容量大等先天优势,加强科技图片报道,提高科技图片的使用量,使读者对科技事件有更直观地认识之外,还可以采用科技通讯报道、科技专题报道、科技人物写真、科普小品趣闻等形式,以弥补科技报道因专业性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等给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此外,科技报道故事化也是拉近科技报道与百姓之间距离的重要形式之一。
3.积极对待科技报道转载
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既可以丰富本报的科技报道来源,又可以扩大科技报道的影响。都市类报纸应在保证科技报道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如介绍科技报道中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转换科技报道的专业化角度为社会化、生活化、服务化角度,突出科技报道中的某一方面的价值,挖掘科技报道中与本地关联密切的细节,彰显科技人物追求真理、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等。此外,还可以关注国内外专业科技期刊,从最新发表的科技论文中寻找有价值的科技报道线索,以丰富科技报道报道的来源。
4.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素养
称职的科技报道记者要具有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以及科技采访写作能力。都市类报纸应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的素养,使科技报道记者熟悉科技工作的原则和方针,具备鉴别科技信息的能力,积极关注科技发展的连续性、科技成果的可替代性,并能公正对待科技争论。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以加强科技记者报道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公正的科学评价作品的标准,以此鼓励科技报道记者自觉提高自身素养。
84位用户关注
84位用户关注
25位用户关注
32位用户关注
16位用户关注
92位用户关注
3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