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分析报告
栏目

教育发展分析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10-01 热度:41

教育发展分析报告

篇一 城市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愿望愈来愈强烈。____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通过加大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整合优化城区教育资源,推进城区学校素质教育和新课堂改革,在提升城区教育对县域教育的引领作用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目前,我们对我县城区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县城学校现有规模和布局

我县人口73万,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80余所,教师近5000人,在校学生80000余人。目前,我县城区有普通高完中3所(其中省级重点中学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一所,由原师范改制高完中一所),普高在校生12000余人;有初中校2所,在校生5800余人;小学6所,在校生10000余人;公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500余人;民办学校1所,在校生500余人;民办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300余人。在城区就读学生占全县学生的40%,同时每年进城就读学生增长达5%以上。

(二)县城教育发展举措和成效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县作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改革,努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决定;全市城市教育工作会后,我县将调整城区学校布局,加大城区学校硬件投入,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等作为突破口,制订《城区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就我县加快推进城区教育发展作出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1.扩大规模,调整布局。为适应需要,我县在城东新区规划新建一批学校,解决新城区家庭子女就近读书的需求。一是实验中学迁建。该校按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建设,建成后可招收100个教学班,预计____年秋季开始招生,这将大大缓解我县城区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初中的入学压力。二是桑梓小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两所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校办学。目前土石方开挖即将完成,预计11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新增一所上档次的小学,同时告别我县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三是城东幼儿园建设。该园按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建成后可招收12个幼儿班。同时,城区其余学校也在原来规模上,尽可能扩容,提升档次和办学质量。

2.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我县每年都为城区学校考调50名以上的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考聘近100名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近几年,已为城区中小学配备优质师资500余人。同时,我县还将重大项目和上级拨付的专项经费向城区学校倾斜。____中学澳门灾后援建项目3000万元,新建的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大楼已全部投入使用。实验小学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也已经开始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3.实施课改,提升质量。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县教育面貌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但现实教学质量与愿望仍有较大差距。通过调研分析和论证认为,教师的惰性、僵化的观念、单调的课堂、被动的学习是制约我县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于是,我县把变革教育、提升质量的突破口瞄准了课堂。

xxxx年,县教育局从全国课改名校引进高效课堂教学,经过三年多的试点试验、本土培育和提炼成长,目前,全县已建成课改基地学校20所,其余各校也有一定数量的班级和师生积极参与试验。在实践探索中,采取“四主推动”策略推进课改: 一是行政主推。我县先后派出了千余名教师外出取经,邀请十几位课改专家 “授课”,掀起了课堂改革风暴。二是校长主管。通过县教育局与校长签订课改目标责任书,举办教学管理人员课改理论考试和校长竞教,促使校长在课改中担当起了“课改思想的引领者、课改决策的执行者、后勤服务的保障者”角色。三是教师主导。通过践行“234”(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两种能力;实现“解放学校,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三大目标;遵循课堂“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检测反馈”四个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推行“看课堂氛围、看师生状态、看学生能力、看教学成绩”的评课标准,强力促使教师从“教”到“导”的转变。四是学生主动。为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的课改终极目标,县教育局以导学案为载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各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和班级事务。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里,各学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展示出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与其享受快乐成长的幸福得到了有机统一。

去年4月,我县三名课改教师走进“全国课博会”献课,受到一致好评;12月,南充市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今年5月,《中国教师报》区域课改样本观摩会及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在郑州召开,我县被评为“2023年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区域”,县教育局局长姚勇同志荣获“2023年全国十大课改推动人物”称号。课堂教学改革,关系重大,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今秋开学后,立即组织人大代表对课改进行视察,广泛听取老师、学生、家长等各方意见,提出了注重内涵,注重效果,坚持示范,分批推进的课改原则,务求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4.强化管理,树立形象。一是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常规管理精细化。我县城区各校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并发挥作用;推门听课、随机暗访得到落实,教学常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改换黑板和课桌,修建城区学校教师周转房为主要内容的“师生幸福工程”启动并逐步推进实施。二是提升“三园”水平,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化。围绕“洁净校园、秩序校园、优美校园”的目标,深入治理城区学校校园内外环境,巩固和继续加强“文明寝室、示范食堂、卫生厕所”创建活动,争创县级“绿色学校”举措被纳入各校的日常工作。围绕高效课堂建设,打造育人功能较强的校园文化,凸显文化的内涵。三是深化特色兴校,促进特色建设品牌化。城区各校加大特色建设力度,纷纷做精做强特色项目。城东路小学的童声合唱、相如一小的读写文化、锦屏小学的师生版《相如长歌》、实验小学的象棋文化等得到提升并成长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四是狠抓安全稳定,促进教育环境和谐化。在做好城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同时,____年度重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组织召开了“____县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会”,集中一个月时间,对城区学校校园周边的网吧、经营摊点、社会治安等进行了彻查和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我县城区学校在规划和建设上逐渐暴露出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区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无一所职业教育学校;二是学校数量相对不足,大班额难以彻底化解;三是学校校园面积较小,功能区严重不足;四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随意性使得学校周边环境较差;五是农村留守儿童大量进入城区学校,家校共育的社会合力尚未形成。

调研中,我们还收集到了城区学校反映的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急需落实新的教育投入政策,依法实现“三个增长”;急需实施教育“五年”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急需启动职教中心建设,缩小我县职教差距;急需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投入,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急需配套工程项目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急需恢复县财政教育专项资金,保障教育工作正常运转;急需实施内涵提升战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急需保障教师基本待遇,切实稳定师资队伍;急需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规范教育经费管理。

(一)统筹城区教育规划,优化学校布局。根据我县城市发展趋势及人口分布状况,完善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统筹协调好城区建设与城区教育的关系,制订近期、中期、远期实施方案。强化城区规划学校建设用地保障,城区现代化建设应该为教育预留发展的空间,学校周边建设要充分考虑协调因素,切实保障学校周边环境的育人性、秩序性和发展性。

(二)促进教育均衡,激发竞争活力。城区内,要通过政府引导、合理配备和机制规范,让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各阶段都拥有实力相当的学校,从而让各类教育在良性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实施名校战略,打造品牌教育。名校是优质教育的代名词,而优质教育又是家长和社会的热切期盼。在促进教育均衡的同时,在各类学校中确定1-2所重点学校,打造成在市内有一定影响的名校,留住县内优质师资和生源,把城市教育做成品牌。

(四)坚持开放办学,提升教育质量。开放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城市教育要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要克服盲目自大的因素,即城市教育长期以来在县域乃至更广的范围内都名列前茅的自满态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师资还是管理方式方法,都要不断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从而更新观念,弥补不足。建立和完善教师服务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建立城区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吸引优秀毕业生和外地优秀教师到我县城区学校任教。推进教师人事制度管理科学化。

(五)兴办民办教育,扩充教育资源。要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必须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一是加强民办学前教育,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民办学前教育总量要达60%以上。二是进一步招商引资,新办一批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基础教育学校,打造民办基础教育优质品牌,以满足未来城市扩容需求。推进城市教育快速发展。

篇二 教育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按照局党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方案》要求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及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等有关文件,并就有关问题积极和同志们交换看法,展开主题讨论。,通过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主要有四点: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有了进一步理解;二是对在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有了进一步认识;三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工作、指导工作的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四是对在突出“实践”特色、边查边改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同时,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撰写了《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调研文章。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基层学校征求意见,征求领导和同事的意见建议,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围绕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标准、提高工作质量、完善工作思路、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大局观念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检查,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初步明确了整改的方向。

一、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感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深入学习上有差距。多年来,自己虽然注重了政治和业务学习,但总感到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还有很大不足,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致使自己对新知识、新思维掌握不多,了解不透,对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不足。轻视理论学习和与业务有关的学点,其他的很少关注,在理论学习上心浮气躁,认为太空洞,深不进去,致使理论素养跟不上,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够透彻。总体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忍劲,缺乏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

2、工作作风上有差距。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工作有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放低标准。尽管也按领导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但落实的不够彻底。我深感到,在深入基层调研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还没有能做到经常深入实际,对基层学校的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细、不够实、不够多,提供给领导分析决策的第一手资料还不够全面。

3、改革创新上有差距。我负责部门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所以在抓工作的精力上就投入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静心思考的时间,总是忙于事务,就忽略了学习,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创新。

4、自身建设上有差距。虽然注重加强了自身建设,注重了各种场合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但有时也有随大流的思想。平时基本做到遵纪守法,没有出现违法乱纪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于应付本职,只求完成任务,不求精益求精。

二、对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是:

自己由于长期工作在一个部门,所以在自己的思想上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与学习没有多大的关系,学习理论已经够用了,关键要靠实践锻炼。基于这样的认识,对理论学习就放得松,对工作抓得紧,自己干工作常常凭老经验、老办法。通过学习,确实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有了深刻的认识,没有理论作指导,是一种盲目的行动。特别是面对当前新情况、新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不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就无法弄清原因,因此就缺乏解决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办法,失去了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自我改造和党性锻炼。通过学习自己认识到,如果不坚持学习政治理论,不加强自我约束,在思想上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势必影响工作,影响团结,影响进步。我深感由于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出现,自身在这方面仍做得不够,反映在工作上,有时不能很好地了解实情,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的表现。

三、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的分析检查材料,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决心边学边改,立查立纠。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学习,提高自己。我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要求,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同时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带头守规遵章,促进单位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促进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服务,大胆创新。善于总结工作的得与失,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出改进工作的新办法、新思路,努力推进部门整体工作再上新水平。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胆工作,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

3、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党性原则,增强宗旨观念,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多征求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以获得更多的批评帮助,达到改正错误、共同提高的目的。

4、严格要求,努力奉献。始终把自己的职位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看作是一种责任,看作是一种奉献,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律,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发扬模范带头作用和奉献精神。转变作风,扎实工作,虚心向领导和同志们学习,争取做勤学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严以律己、甘于奉献的模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要进一步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新途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加快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全面提高定兴教育质量水平,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6、要密切联系学校,联系群众,主动为学校排忧解难,多想办法,多出点子,为教育强区的创建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三 乡镇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_____县_____彝族、布朗乡是我县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为巩固我乡“两基”成果,创建和谐教育,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20xx年全乡共有17所小学,在校学生73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84人,教师54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达:0.84%。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0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12人,教师2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入学率达96%,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辍学率达:1.8%。

20xx年全乡共有16所小学,在校学生75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41人,教师5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达:0.27%。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0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30人,教师24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入学率达96.2%,少数民族入学率达91%,小学辍学率达:0.27%。

20xx年全乡共有16所小学,在校学生76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63人,教师56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达:0.0013%。有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8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1人,教师24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入学率达96.1%,少数民族入学率达92%,辍学率达:1.23%。

_____乡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利用群众会、家长会、广播、黑板报、等方式大力宣传,在这贫困民族山区得到良好了的落实。

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

20xx年起,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全部学生书费和杂费,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380人,人均12元每月。

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免除学杂费,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经费补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60人,生均28元,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720人,生均30.00元。享受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补助300人,生均100.00元。

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免除学杂费,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经费补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169人,生均230元,享受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补助300人,生均300.00元。

三、制约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

1、学校硬件设施较差。一是目前全乡善有一师一校学校7所,涉及学生200余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度较大。二是教育设施满足不了现在的教育水平,很难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智力开发。

2、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教师素质偏低,教法单一,对 “新课改”掌握不深,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上收不到良好得效果。二是教师力量不足,很多教师都在超负荷工作,大部分都在上两门以上的课程,致使自己的专长难以发挥。

3、学校软件设施较差。

4、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多数群众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导致学生对学习得兴趣不浓。

5、人民群众整体素质较底,经济意识淡薄。一是全乡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烤烟为主,而粮食、烤烟产量低,全乡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无法送子女到高一级学校深造。二是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支持力度不够。如很多家长在督导自己孩子的学习上不够。

篇四 暑假实践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民办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统称,它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活动。

为了更好地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区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通过实地访谈、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区内民办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就区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一、民办教育兴起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

(一)民办教育的兴起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财力十分有限,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的财政性支出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限制;而对于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步,就必须努力提高国民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层次,以求把沉重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一定是大教育。而当前,仅靠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办不成真正的大教育,要办好大教育,不走多形式的路子,我们就别无选择。因此,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多形式参与办学,各个地区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的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

其次,发展民办教育,是推动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面对21世纪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明显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从表面上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教育,是一个办学体制改革的问题。实际上,他所涉及并产生的影响,是从教育思想观念到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教育管理中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民办学校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特色办学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灵活性、更强的紧迫感,突破了政府办学面临的种种障碍。

基于这种现实,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两条腿走路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也将是长期的教育发展格局。

(二)民办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在扩大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增强了教育的供给能力。

二是吸纳了社会资金,补充政府教育经费之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并为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扩大了居民教育消费,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

三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民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在办学上的特点和优势,目前不少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高,已经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的兴起,弥补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对学校别无选择的不足。

四是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推进了办学体制、教育模式和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据统计,到年底,全国民办教育机构达6.12万多所,在校生总规模达1115.97万人,办学范围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民办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区民办教育起步尚早,但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年实验国际学校(小学)创办,是我区第一所民办学校,但因其规模较小,收费较高,更主要当时民办学校在市尚不成气候,普通百姓少有问津,因此影响并不大。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民办教育发展方针。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年7月,师萃职业学校建立,年9月,中学建立,年前后,民办外国语学校、大附属实验学校建立,年外国语学校分校正式开办,同期一批民办幼儿园也先后建立(有的是企业办幼儿园通过改制成为民办性质的幼儿园)。

几年来,我区民办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办学质量上也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仅以年我区三所民办初中(南外分校初建,没有毕业生)中考文化成绩为例,总均分、总分合格率、优生率各项统计数据均超过市平均水平。其中中学、民办外校在某新闻媒体刊登的中考排行榜上位居前20名。附校今年首批高中学生参加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除一部分学生被综合类高等学校录取外,有近20人被艺术、体育类学校录取,反映出学校在抓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效益也在不断显现出来。过去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体不足,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外流到其他地区,使得教育发展的步伐难以加大、加快。而近几年,由于民办学校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满足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而且还吸引了外地区一批优秀生源,改变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无选择的局面。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较明显的是地区的变化,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分校的先后建立,对这一地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三、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我区民办教育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全国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要求来看,同一些民办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以及同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社会各界对发展教育的期望相比较,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区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民办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思想解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常常有失于偏颇,因此出现种种看法也不足为奇了。从人们的谈论中,我们会时而听到民办教育冲击论、多余论、赢利论、怀疑论等。

2、基本建设困难重重。以中小学为例,目前,部分民办学校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依靠租借场地办学,由于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学校只能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水平上运转。对民办学校的征地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对学校资产属性问题争议较大,大部分学校靠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校舍等资金需求大的基本建设问题,基本建设困难已经成为困扰着大多数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学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尽管做了多方面的的努力,其校舍建设问题至今得不到妥善解决。

3、办学经费筹措渠道不畅。虽然民办学校在经费筹措上出现了多种筹资方式,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经费还是依靠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这种筹资方式只能以维持学校日常的运转为主,难以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的积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教育规模。而收费标准过高,又难以吸纳更多的生源。有的学校每年要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租借校舍,增添了学校和学生在资金上的压力,同时也客观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流失。目前,不少企业和财团有投资办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政策限制,特别是投资回报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对教育投资还顾虑重重。民办学校难以吸纳社会各界的投资,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

4、干部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不合理、难以吸引中青年教师到校任教,是当前困扰广大民办学校发展又一个重要问题,可能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人们对民办学校认识上的不全面,加之有些民办学校对有关政策(如工龄、医疗养老保险等)落实不到位,所以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民办学校认识还心存疑虑,民办学校只能是主要靠聘请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到校工作。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在一部分情况好一点的学校,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占到三分之一,在情况稍差一点的学校,竟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性更大,越是优秀教师,越是容易择高枝而去。这种状况,使得民办学校难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干部教师队伍,这种状况严重不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大多数民办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影响了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增加了学校的教育成本。

5、招生方面无限制自主权和有限制自主权的矛盾。以前民办学校招生一般是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法,进行生源的选择,因此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进了民办学校。这种民办学校在招生上享有无限自主权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公办学校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公办学校一直很有意见。年根据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有关部门对民办学校招生采取了电脑派位的做法(这种做法得到了公办学校的普遍欢迎),尽管还有20%甚至更大幅度的扩招指标(这种做法又被公办学校认为是新政策实施不彻底的留尾巴之举),但民办学校还是认为招生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地压缩了,招生上的自主权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今年民办学校新生的质量比往年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更有的民办学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出现招生数量不足,办学规模偏小的状况。如何既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又把握好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度,还需要很好地探索。

四、民办教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一系列法规文件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区民办教育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社会教育需求,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繁荣的社会环境。

年10月在召开的全国民办教育发展论坛会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满足群众对教育提出的全面、优质、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宽松的社会环境,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多做工作,使全社会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克服狭隘的教育观,正确地认识民办教育,认清民办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民办还是公办学校,都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社会活动的这一根本属性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并无天然的本质区别;而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质量标准及办学实效方面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界限。惟此,我们才能从政策及在社会地位角度,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民办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2、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

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指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教育布局时,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发展也要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民办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明确民办教育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的办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用一段时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民办教育属于选择性教育,发展民办教育要从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出发,着力体现民办教育的选择性、特色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重点应该放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非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尤其是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上;同时应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多种形式并举。总体来讲,民办教育在发展方向上,应向开放性、职业性、多样化方向发展;在结构上,向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通过转制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基本走向民办;义务教育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设立少量民办中小学,使之办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特色学校,为社会提供选择机会,并依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举办民办中小学解决流动人口子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高中阶段的各类教育。

当前,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主要不是依靠新建学校和增加学校的数量,而是首先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对民办教育的投入,要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改制工作,特别是企业学校划转剥离后的改制工作,采取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的方式,探索公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3、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

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应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要在加强宏观指导,淡化直接管理,强化服务职能方面下大力气改进。相对于政府对公办学校的管理而言,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更应强调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的方式。

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首先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理顺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教育行政部门的各业务科室要根据有关规定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纳入管理范畴,在保证民办学校享有政策规定的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同样给予服务指导,推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

对民办教育要坚持依法管理,减少消极限制,给民办教育留下发展的空间。不该管、管不好的不必去管,不要代替学校去做他们自己该做的事情,以使行政管理服务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民办教育能迈出更大的步伐。

根据有关政策、原则,保障民办学校享有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以凸显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

4、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要根据国家法律及有关政策,促进民办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民办学校制定并实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办法,根据有关规定合理解决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建立起民办学校教师来源的正常渠道。

5、形成公办、民办教育良性竞争的局面,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

国家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基本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对此,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既要有数量上的共同发展,又要在教育质量方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还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地共同发展。

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和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应该比什么?联系教育实际,我们以为应该比如何适应市场挑战,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比多样化和选择性,比新型灵活的办学机制。一旦真正实现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教育就会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6、民办学校要走有内涵、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民办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发挥更大的功能,形成自己适当的定位、特色和发展走向,是影响民办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民办学校在办学的基本要求方面与公办学校应该是一致的,而且,也必须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但是,民办学校也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十年前,民办学校的定位基本上是公办学校的补充。它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为了弥补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公办学校力量和资源的不足,或者叫做拾遗补缺。从拾遗补缺的意义说,过去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主要体现和反映在数量方面,以及以教育的相对封闭为背景,那么,现在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则应该体现在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功能上。即民办学校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换句话说,新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发展应该重视自己的内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民办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发自己的作用,才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发展。否则,在民办教育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优胜劣汰也是必然的趋势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民办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民办教育也正在不断地壮大。我们将继续关注民办教育的发展,促进我区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使教育不断上台阶,在富民强区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五 关于2023第一学年教育发展现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攀升,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文资源,从而奠定了教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也为教育今后进一步高位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与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紧密相连,也与全区百姓的高度关注息息相关。新的成绩令人倍感鼓舞,好的局面催人不断奋进。但是,自豪之余,我们也应有清醒的认识,教育的发展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愿望、与全国一些教育强区相比,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只有让教育持续行走在均衡、优质的发展轨道上,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均衡、优质的基本认识:

大力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地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诉求与期盼!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要求在教育公平的原则基础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之科学化、公平性,在发展中缩小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优质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前提,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而获得优良质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优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国家振兴的要求、社会和家庭的需要,更是我们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

从“教育均衡与优质”的内涵阐述中不难看出:均衡与优质已经成为衡量当下区域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教育强区的,让人民享受均衡发展的优质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区委、区政府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

现有46所中、小学,纵观这些学校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如下一些差异:

首先是规模差异。仅以小学为例,规模在500人心下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最少者仅有200人左右。但也有部分名校、大校生源接近三千人。如此悬殊的规模,客观上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地发展。

其次是质量差异。总体而言,的教育质量是高的,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我们注意到:有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在低位徘徊,如此恶性循环,逐步就形成了一些薄弱学校。这与教育均衡与优质地发展极不相称的。

第三是师资差异。老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均衡、优质教育的根本。我们校与校之间在师资力量对比上,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有的学校,带称号的骨干老师少之又有,甚至是个位数;而有的学校,特别是名校、大校骨干老师扎堆,比例甚高。另外,各所学校的老师之间,在精神状态、教学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氛围等方面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第四是成效差异。正是因为上述的差异,就造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的成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就形成了老百姓心目中所谓的名校与薄弱学校,更造成了“择校热”愈演愈烈的现状。

客观分析教育的现状,诸如此类的差异还有许多,如区域的差异、资源的差异、传统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大大制约了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发展,滞缓了从教育大区向强区跨越的进程。

三、“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初步建议:

要缩小上述校与校之间的差异,就必须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更新教育发展的观念,追求教育均衡与优质发展,真正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统筹好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速度、效益,兼顾好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以统筹兼顾中处理好教育的公平、效率、差异、竞争之间的关系,在均衡中追求优质,在共同的追求中促进均衡。

(一)、完善激励机制,放大优质资源。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养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级骨干教师,激活各层次教师发展的源动力和内驱力,逐步形成全区教师动态管理新机制,从师资队伍建设上促进教育的均衡与体质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是继续有效开展“能级制教师”的评选工作,分层推进、培养和管理全区在职教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和谐发展,使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变被动为主动,让自身专业能力持续发展、提升成为自觉的诉求和强烈的愿望。

其次应统筹兼顾到全区各学校师资的实际状况,在师资力量的调配、骨干教师的评选、办学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做到全区统筹考虑,并优先为薄弱学校考虑,政策向薄弱学校倾斜,促使这些学校通过不断地“输血”变得逐渐优质起来。

再者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让的教师真正流动起来,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全区教育一盘棋,坚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并在评优、评先、评职等方面优先考虑、全面倾斜,实现教师有序流动、分层流动、合理流动、分批流动,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共享,就一定能够在促进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发展上走出具有特色之路。

(二)、激励错位发展,凸显办学特色。

其实,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发展并不意味着千校一面,那既不现实,也不客观,同时还会扼杀学校个性,更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也不是优质的教育。因此,教育追求的应该是号召校校错位发展,凸显鲜明办学特色。只有坚持了校校错位发展,才能让更多的学校呈现出不同的学校风采,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学习生活,才能让的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壮观场景。

每所学校都应该在认真地研究本校的校史、校情、校貌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挖自身潜力与蕴藏资源,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积极吸收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确定本校错位发展的目标,确立本校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方向。

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激励校校错位发展、凸显鲜明办学特色必须是符合素质教育本质规律的、体现素质教育真正内涵的。因此,错位发展、办学特色与素质教育本质是不矛盾的,但只有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错位式发展、特色化构建,这样的错位与特色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三)、组团互进共赢,携手同创辉煌。

当下的“择校”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客观分析,“择校热”根源于教育资源不均衡,而“择校热”又加剧了薄弱校和优质校的分化,严重阻碍教育的均衡发展,彻底损害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怎么办?只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组团互进共赢,才能真正促进校际之间共同发展,让“择校热”降温。因为进行“组团互进共赢”的尝试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以名校为龙头,以大校为平台,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式,在一体化模式和共同体模式两大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探索“核心连锁”式、“教育联盟”式、“名校托管”式、优质资源再生发展式等多种运作机制,实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进程,率先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也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组团互进共赢、携手同创辉煌”的历程中,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坚持三种理念:即大学习观、大培训观、大质量观。“大学习观”是指组团学校的老师在更新观念、重塑理念的过程中,进行共同的学习与探讨,乃至于整个区组织老师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大培训观”是指跨校组织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这有利于相互借鉴、互相切磋,类似于区的“名师讲坛”,其实学校需要的就是这种跨学校、跨学科的大培训。“大质量观”是指组团学校共同组织调研、进行质量监控、提升教学效益,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创造属于的教育均衡与优质发展的新辉煌。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添道道亮色。

纵观的中小学,一所所袖珍式的、小巧玲珑式的学校比比皆是,占地面积小、发展空间窄、政府投入的不足已经大大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成为制约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希望区委、区政府能够把加大教育投入、创办品牌学校纳入议事日程,加大实施力度,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校容、校貌,不断扩大校园面积,积极打造“文苑+花园”的精品校园,彻底打破发展瓶颈,。让老师、学生每天都能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同时让教育的品牌更加响亮,让教育的名片越发锃亮。

同时,我们也希望区教育主管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以“均衡、优质”为准绳,能够出台有力举措,尤其是在评价学校、考核老师等方面要有实实在在的体现。让那些在充分发挥自身示范引领作用的老师、让那些在流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老师……在考核中脱颖而出,在评先评优中名列前茅,彻底改变一些老师沉旧的、保守的观念,促使的每所学校都能够朝着均衡化发展、享受优质的教育。

的教育始终坚持“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始终怀有“负重攀登、敢为人先”的抱负,在追求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在追求优质教育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坚信: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教育主管部门的有效引领,有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全体人民的深切关注,教育一定会持续行走在均衡、优质的发展轨道上。

篇六 家乡教育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 调查原因

还没放假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胡双,你们暑假社会实践做什么?我会告诉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小学教育这方面的,在我家乡做。很多时候,别人只关心你做了什么,做出了什么,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很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潢川县一个普通的村子。家乡所在的镇双柳树镇(又简称双柳)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不多,但一个典型的特点是,整个信阳地区是河南省劳务输出大军的主力。表现在我们村就是,每年村里大约95%以上的青壮年都会到江浙一带打工,他们仅在春忙秋种、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看看。外出务工的大潮使得双柳人渐渐富裕起来,条件变得好了,但是家乡在很多方面的情况却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更糟糕的是,有些甚至比以往更坏了,比如环境,比如村小学的教育问题。

我在家乡的田间地头长大,走在家乡的路上,要是无知无觉、没心没肺也就罢了,可是有所挂念,有所关心,关心则乱。于是,一眼望去,不懂事时看到的大好形势,在我现在的眼中却有很多难解之痛,比如环境、土地、教育、卫生、医疗,到处都是问题所在。我是彭畈小学的学生,而今却目睹它的衰败,于心何忍呢?走在家乡的路上,流连于红砖灰瓦的门前,听着大妈大婶茶余饭后的闲聊,讨论着家乡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思索着自己关心的问题所在,你就觉着如果力所能及的话,真的应该做点什么,即使力量卑微。我渴望了解问题背后原因的所在,这种渴望源于对家乡的关心与热爱,源于发自内心的一份希望,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呢?

二、 调查结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处于大学时代的我们与毛泽东的年龄相仿,虽然所处时代背景和生长环境大有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逃避实践的借口。我们有必要向毛泽东学习,不光读有字的书,更要读的无字的书,从无字之书中的东西必然与课堂上的高数物理不同。然而,无字的书并不是那么好念的,我知道认真进行社会实践的困难,逃避总不是办法,只有努力面对。

具体到我们团队的社会实践主题来说,选择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双柳在这方面确实存在的问题。农村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为何逐年锐减?教师的流动为何变得越来越困难?政府相关应对政策的执行程度呢?对于这些摆在眼前的问题,在街坊邻居的口口相传中,我们或许能够管中窥豹、略知一二。但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答案,其真实性、可信度有多少?又掺杂了多少主观因素?不得而知。要想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只有扩大信息的获知渠道,在更加广泛和有效的区域内收集普通居民的声音,把这些声音汇总起来,综合分析,得出结果。所以,我们选择深入群众,走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

比如村小学生人数减少这一问题,我们之前能够想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由于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降低,当地适龄儿童总人数减少;二、村小教育质量越来越差使得乡下学生大量转入双柳镇第一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完小)。但在走访的过程中,除了自己能够想到的原因,我们还获知:一、双柳外出务工现象很普遍,很多家长会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在外地上学;二、近年双柳树镇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富裕起来的家乡人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让孩子往高处走。这些信息更加接近实际,是在教室空想所不能得到的。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和技术限制,我们并不能准确获知上述几种原因影响村小学生人数减少的权重。

社会实践只进行了不到七天。但这七天,我们对家乡农村小学的了解程度却比过去十多年更多。我们走访了潢川县教育体育局、双柳树镇中心校、双柳树镇第一中心小学、双柳树镇第二中心小学、彭畈小学、天桥小学、曙光小学,我们在中心校和完小的档案室获得了很多有效的统计数据,我们挨家挨户做了200份左右的问卷,累计走访人次近400人。我们确实发现了很多问题,找到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唯有实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 调查收获

对于课题本身来说,我们对村小学生人数减少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严重不合理的因素做了多方面了解,我们还看到了农村小学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我们主要了解了双柳五所小学的基本情况,并与这些学校的校长或者教师进行交谈,走访了小学周边居民,了解他们对当地小学教育的认知情况。(具体结果见本次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使得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体制下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所应当肩负的责任。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有些是我们能够掌控和了解的,有些是我们能够了解但无力改变的。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双柳农村小学教育的看法更加实际而深入,但在如何解决这些已发现的问题方面,我们仅能依据调查结果给予建议,至于能否有效执行,主要还是在于政府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概就是这样了,这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不足之一。

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最考验大家的就是交流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办公室的领导谈话也好,和坐在门口择菜的阿姨聊天也罢,实际情况总是要求我们必须揣摩对方的心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从而确定自己该怎么得体地表达,怎样消除他们的疑惑和戒备之心,怎样才能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你会发现,万事开头难,打开局面之后,大叔大婶们很愿意敞开心扉,坦诚相待。上至部门领导,下至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我们都能与之相谈甚欢,这种情况下能不开心吗?

身着东南大学文化衫,带着耀眼的小红帽,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路人的目光很快就聚集到我们身上。他们或许是出于好奇,但对我们来说,那些目光意味着期待,意味着压力。走在家乡的路上,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东南大学。令人郁闷的的是,东南大学在我们那里的知名度太低,在走访的过程中,好多人要么以为东南大学在福建,要么以为东南大学是一所不知名的二三流学校(竟有人询问今年高考300多分能不能上我们学校!)。因此,在向别人做完自我介绍后,我们总要给东南大学加上好多注脚。一路走来,我们不敢说多好地表现了东南大学在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但我们可以拍着胸脯,很负责地说:咱绝对没给东大丢脸!

在走访的过程中,有位叔叔反问我们:你们现在做的有什么用呢?政府又不管你们事儿,说白了你们也就是自己了解了解情况,其实就是无用功。这番话一直触动着我,虽然直白难听,但却是事实。说实在的,即使在教育这个冲突不是很剧烈的领域,调查到最后,已经很明显地涉及到了政府部门的作为和利益问题。对此,我们基本上无能为力,仅仅能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反馈过去,期望他们能够有所改变。或许我们现在还无力改变现实,但我们至少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收获了友谊,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价值了!

四、 感谢致词

豫东南是一个团队,胡长国、黄开东、付杨、彭晓燕,我们一起顶着炎炎烈日,穿街过巷,出谋划策,共同努力。感谢所有人的付出与汗水。大家都晒黑了。在乡下跑的那几天,黄开东一家会在中午把我们叫去吃饭。清凉解渴的西瓜,丰盛的午餐总令我们感到特别不好意思。在联系完小档案室和双柳树镇中心校时,黄开东的妈妈彭仁玉老师为此劳心费力不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重量级帮助,感谢已经不足以表达了,好人一生平安吧。除此之外,在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知名的热心群众,没有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利!再次,一并道一声谢谢和珍重了!

虽然短暂,注定是铭记于心的经历!

篇七 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10月上、中旬,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徐光华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先后听取了市教体局、人力资源社保局、市总工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实地踏看了市职业中专,走访了两家企业,并赴曹娥街道召开了有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深入地了解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1.职业教育发展有政策、有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及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政策意见,明确发展目标、提出保障措施、调整专业结构、实行新兴专业免学费政策,大力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制订实施《xx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落实专项发展资金,促进职教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市财政还每年专项投入500-600万元,实行免费和补贴相结合的农民培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促进农民就业。

2.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后劲。自xx年,我市启动网点调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投入发展,现有2所公办职业学校,1所部门办学职校(市总工会办),在校学生近万人,另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7家。其中2所公办职校已发展成为学生数均超4000人,占地均超200亩,实训场所总面积达26300平方米的国家级重点职校。同时,下阶段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将继续推进两校建设发展,将切实加强校舍、实训基地建设,启动校区二期工程和校舍扩建整修等工程;将控制普高招生人数,推进普职融合,确保职校规模,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这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

3.职业教育发展有特色、有成效。近年来,围绕“让更多职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目标,全市职校切实强化职教服务功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上虞实际,围绕企业需求、社会所需,推进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办学,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拥有省级示范专业8个,xx市高标准示范专业13个,企业冠名班近50个。毕业学生深受各行各业欢迎,专业对口率超95%,就业率近100%,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同时,大力实施社会培训,加快农民培训转移,推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其中全市职校每年就培训企业职工18000名左右。仅xx年,全市就开展各级各类农民培训班214期,培训农民12875人。为上虞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困难问题

1.认识还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片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存有偏见。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农门”、“当白领”,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不少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企业和学校联系不够紧、沟通还缺乏,校企协作的范围和规模还不够。可以说,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2.保障还不适应发展。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的持续支撑。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虽然,近年来我市职校教师队伍结构在不断优化,但高技能优秀教师尚缺,高学历、高技能名优教师引不进,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始终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职教相关专业的发展。

3.培养还不适应需求。不少职校、培训机构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学历进修、职工培训,面向农村、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但培训以完成任务、拿到证书为目的,广大培训对象是否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提升知识能力却成了其次。校企结合、按需培训还大有文章可做。同时,对全日制职校生的培养,也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开发。如何培养高技能、会创新,愿吃苦、能创业的职校生还任重道远。

三、建议意见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引导。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实事、抓社会稳定、抓产业竞争力的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企业及广大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择业观。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追踪报道职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典型事例,让更多的人认可职业教育,增强参加培训、选择职校的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要进一步强化保障,促进持续发展。一要强化组织保障。要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加强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联动力量,建议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市总工会、发改、财政、人才办、人社、农办、科技、教体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和相应政策措施。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现代职教体系。二要建立考评制度。市政府要加强对部门、乡镇参与并实施职业教育的专项督导,组织开展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等先进集体评比表彰,推行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使用专项审计,督促培训经费专款专用。三要加大财政投入。要完善财政保障体制,适当提高职教经费增长幅度,不断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水平。特别是对部门办学的市总工会职校,在收费标准参照公办学校的同时,在教师工资、办公经费、设备投入、学生公用经费等方面,也应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要加强对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两所职校的支持,及早落实中央奖励资金的地方配套部分。要加快职业中专二期工程实训楼等项目建设,及时落实投资计划,确保及早动工。

3.要进一步推进建设,打造发展平台。要加快规划,启动职教园区建设,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职教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在滨海新城成立专门筹建班子,建设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大平台。一是易地新建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是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绍兴文理学院下属高职学院,现有意根据上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建校园、调整专业,并争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做大增量。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协调推进。二是在职教中心基础上设立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筹)。要借鉴江苏经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逐步理顺我市社会培训管理体制,将各部门分头组织的社会培训全部纳入到技师学院(筹),做大培训市场,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筹建公共实训中心。要及早谋划,多元投资,校企互动,建设一个集实践教学、技能鉴定为一体,为高职学校、技师学院和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的公共实训中心,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交流、保障体系,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格局。

4.要进一步优化措施,提升整体水平。一要创新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适应上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契合度”,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创办更多的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资格培训同时推进,积极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和长期进修班,为闲散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良好平台的同时,推行和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办学,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提升培训实效。要适当调整招生政策,建议通过降低学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措施,吸引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到我市就学就业,在引进生源的同时,解决劳动力资源日渐紧缺的问题。二要推行就业准入。推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是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市应立足实际,加大力度,逐步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对一些具备一定危险性和较高技术难度的工种,要先行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规定,杜绝不培训就业、不持证上岗的现象发生,并逐步向其他行业、工种推广。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整治力度,定期开展企业用工专项检查。三要完善人才政策。要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奖励政策。由人才办牵头,评选xx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xx市技术能手,并享受政府津贴或一次性奖金。要出台技能人才工资制度。对优秀职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给予政治、经济上的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将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落实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要出台教体系统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制订专门政策,设立名师奖励和培养专项经费,增加名优教师招聘指标,并根据职校实际,注重实用,降低高技能人才招录学历门槛,更多地引进特级教师、高级技师。

篇八 对邻近县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6月29日,我们考察了江西省修水县职业中专学校,及本市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和嘉鱼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

1、修水县职业中专

修水县职业中专采取的是政府主办,各部门共同参与,集全县之力做大做强公办职业教育的模式。(1)投入:采取“以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方式,县财政坚持“预算内保证、预算外倾斜”的原则,从XX年起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以上,政府和社会累计投入资金XX余万元,给县职业中专增加划拨土地100亩。该校目前已成为校园环境整洁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中等职业学校。(2)规模:现有在校中专生2700人,短训学员1000人。累计培训技能人才6000人,培训实用型农民4万余人次。开设专业16个,与日本住友财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开设了4期赴日研修班。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尤其是针对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办了蚕桑、茶叶、林果、畜牧、水产、矿产加工、水利电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城镇规划设计等十个重点专业班,学杂费由县财政全免,并适当补助生活费,毕业后主要安排在县内就业和创业。(3)师资:该校原有师资80余人,近年面向社会公开选调、选聘了50余名优秀教师。教师工资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并实行职教津贴制度,对专业教师普遍上浮两级工资,还创造条件逐步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使该校成了全县教师最向往的学校。(4)管理:该校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县长亲任第一校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任第二校长,财政局、教育局、劳动局局长分别兼任第三、四、五校长,具体主持工作的第六校长是通过公开竞聘后,由人事局一名副局长担任,彻底打破了部门资金协调难问题,真正做到集全县之力办一所优质职校。该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重点职业学校”和“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并成功申报全国“星火学校”。

2、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是政府主导,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部门齐配合,多元化投入的股份制学校。(1)投入:该校政府出资1400万元征地174亩,并完成“三通一平”工程。XX年浙江客商陈定模投入XX多万元建设了综合大楼和教学楼、宿舍楼,劳动局投入900万元建设了短训大楼,阳光电脑(民营)投入800万元开办中专部,本地建筑商投资360万元建设食堂(以30年经营权作抵回报),总投入5500万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有12个标准化专业实训室,可容纳学生5000人。XX年,县政府将崇阳卫校及众望高中公有股份折价后抵给陈定模,让其退出职教专心办普高,还差陈定模600多万元债务由县教育局认领。政府和教育、劳动部门是最大控股股东,参与管理,但不参与分红。(2)规模:该校同时加挂了崇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湖北仪表学校崇阳分校、广播电视大学、人力资源市场,现有在籍学生2700余人,其中中职学生1462人。(3)师资:该校现有教师126人,其中公办教师48人,公办教师财政预算全额工资,校长和管理人员是在全县公办教师中公开竟聘产生。(4)管理:XX年全省职教工作会后,县委常委会决定成立职教中心项目指挥部,分管教育的副书记任指挥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一年后,发现普教、职教混合办学有诸多弊端,于是今年6月,县长办公会又决定作通陈定模思想工作,让其退出全部股金和普高部。改成政府主办的股份制职业学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就业,整合教学资源,整合专业设置,整合教师队伍。目前,县政府已决定从XX年下年起,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等多种职业培训资金全部集中到职教中心,断绝其他零散民办技校的补助,将该校做大做强。

3、嘉鱼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嘉鱼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政府免费提供土地,通过招商引入的一所民办职业技校。(1)投入:XX年3月,县委、县政府为了彻底解决职教发展滞后问题,决定在新城区以每亩3万元包干的办法征地300亩,引进广东省增城市松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云珍)创办该校。XX年8月正式动工,第一期工程现已投入8000多万元,竣工总面积8.2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行政楼、培训楼、实验楼、实训楼、图书馆、学术报告中心、多媒体教室、标准运动场、学生公寓。(2)规模:该校可同时容纳在校学生5000人,年培训3000人次。XX年9月首次招生,现有学生1359人,32个教学班,开设了12个专业。(3)师资:该校现有教师88人,其中有37人是教育局从公办教师中选拔抽调的,平均每班有1名公办教师,工资保持不变;校长是教育局推荐给董事会聘任的。(4)管理:该校由董事会自主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县政府在引进该项目时除了无偿配送300亩土地外,还配套了其他优惠政策,如协助投资方办理筹建相关手续;各职能部门应收缴的行政规费,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取,按每平方米不超过10元包干;前三年每班配备1名公办教师,保留公办待遇,三年后公办教师愿留的脱离公办身份,不愿留的返回公办学校;政府负责将水、电、电信、电视、公路通到学校门口;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将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岗位培训等项目主要委托给该校举办。

二、考察思考

通过考察三县三校三种不同的职教发展模式,我们感受深刻,启发很大,虽然这三种发展模式各有所长和所短,但都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县学习和借鉴。

1、统筹管理是关键。三县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职教统筹发展,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自始至终把职业教育发展和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同等对待。修水县在统筹发展上是做得最好的,各职能部门高度配合和支持,资金高度集中,政策空前优惠,财力全力支援,管理全面完善,打破了部门互不卖帐的格局,摆脱各方利益关系相互竞争、相互拆台的困惑,办学效益、就业质量迅速上升。

2、整合资源是前提。三种模式都是为了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管理办好一所优质中职学校,使其成为集招生、教学、实训、就业于一体的职业学校。崇阳县劳动局在职教中心建设的短期培训大楼就是最成功的办法,不愿意整合进来的民办职业技校只会被自然淘汰出局。

3、服务经济是目的。三县发展职教的目的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非常重视针对在县内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专业设置,注重了各种项目资金的效益管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和兴工强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修水县就特别侧重为地方招商引资服务的专业建设,资金集中后不撒胡椒面,不搞重复补贴,就读县内就业专业的学生不仅不交一分钱,还有生活补贴,而向县外就业的专业补贴相对要轻得多,既解决了县内企业“劳工荒”问题,同时降低了学生县外实习成本和企业员工培养成本。

4、因地制宜是原则。三县为什么选择三种不同的模式?这主要是站在各自的县情基础上考虑的。修水县职业中专原来虽然规模不大,但始终保持了公办职校这面红旗,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因此该县确定集中力量办好公校。问题是政府投入压力很大,每年100万元的预算与新的职教政策要求相比明显偏慢。崇阳县公办职校与民办技校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采取以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股份制合作办学,既保留了各自品牌,又壮大规模。问题是政府已投入的征地成本和教育局承担的债务压力较大,只有期待学校出效益后,能得到上级更多更大的项目资金来填补。我县情况与崇阳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我县民办学校过多过滥,资源过于分散,整合难度要远高于崇阳。嘉鱼县职业教育在XX年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品牌和规模,而是采取招引外资来发展。问题也是政府承担了高额的征地成本,各部门资金难以协调,教师难以招聘,且面临较近的赤壁粮校、咸宁技校等强劲对手,投资者要收回成本最少在30年之后,投资风险很大。我县能否遇到这种大商完全要靠机缘,300亩以上的征地困难也可能比嘉鱼更大。

第二部分职教发展现状与问题

据调查,全县职校共有15所,其中公办3所(职教中心、农广校、驾校),企办1所,民办11所。共有校园面积180亩(含租赁),固定投资近XX万元,教职工285人(专业教师124人),年培训能力5000人。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一条规定,我县民办职业学校都只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不能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只有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通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才是全县唯一合法的具有中职招生资格的公办职教学校,已经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市仅2所)。该校现占地61亩,建筑面积14680平米,教职工102人(含专业教师28人),在籍学生1843人(含电大269人,职高生848人,联校726人),共设了电子电器、机械、中西医、数控、模具、旅游等11个专业,其中电子电器为省级重点专业,今年职业高考质量再次排全市第一位。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全县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与经济发展需求极不适应,主要表现:

1、多头管理,无序竞争,导致招生环境恶化,生源外流。农广校属农业局主管,职教中心属教育局主管,驾校属公安局主管,其他民办技校属劳动局主管。民办技校审批单位只有一家,但能够给钱的单位涉及到教育、劳动、农业、团委、扶贫办、妇联等多个部门,重复补贴。各职教学校普遍存在着散布虚假广告、攀高招生回扣,互相抵毁、挖夺生源等问题,学生和家长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干脆选择县外职校,今年外流生源高达1500人以上,职校“招生难”与学生“择校难”同时并存。

2、设施落后,师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低劣,品牌不优。绝大多数学校固定资产投入少,且设备陈旧,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加之学校又没有规范的培训教材,没有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教学效果低微,技能培训纸上谈兵,这对于文化功底本来就弱的学生来说如同雾里看花,不知其然。因此,70%以上学生毕业后反映“学不到什么东西”。即使是县职教中心要达到国家级中职办学标准,还需新增80个教室、435间寝室、28间实验室、8个实训车间和1个图书馆等。

3、重复办班,变相办学,导致就业质量不高,声誉下滑。如计算机、财会、机电、电子、文秘等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专业重复率达到80%以上,有的职校只要学生说想学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师资和设施设备。有些学校办学变成了“职业介绍所”,过分延长实习时间,并将企业支付的实习工资违法霸占,打着职教旗帜,变相贱卖学生劳动力,使职校社会诚信声誉迅速下滑。

4、资金分散,审查不严,导致职教中心受惠不大,发展缓慢。县职教中心由于财务帐要通过县核算中心审计,所以今年除分担了400余名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外,春风行动、雨露计划、春蕾行动、青春富康行动等项目资金从未得到分文。省政府规定“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也要相应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发展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从XX年起,全省城市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30%”。我县至今没有设立职教专项发展经费专户,资金分散使用,中职教育没有得到大力扶持,招生规模难以扩大,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鄂政督[XX]2号文件对全省中职招生情况进行通报,我县已排全市倒数第一位。

篇九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发展理念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发展调研的统一部署, 最近我们组织县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对全县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站在基层的角度,我们谈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

一、发 展 现 状 **县是一个版图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总人口97.3万人,辖40个乡镇、85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全县现有公办学校188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47所、中心小学37所、完全小学98所,教学点93个、学前教育幼儿园(班)383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学校65所,其中民办职中3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

(二)学生生源情况。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2024人,其中小学生48151人、初中生38694人、高中生15179人,在园幼儿16167人。预计今年秋季生源较为充足,其中小学生源7500人、初中生源9166人、高中生源13556人。

(三)教育投入情况。近几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县县本级共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其中上级追加经费541万元),其中发放教师工资2.11亿元,学校危房改造资金901万元,扶贫助学专项经费 259 万元,政策性津补贴232万元,工会经费68万元。初步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兴建校舍74508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 51697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教师10508人,其中离退休教师2949人、在职教师7559人(其中分流教师1185人)。在职教师中,按教学层次分,高中教师1719人、初中教师2107人、小学教师3733人、分流教师1185人;按学历层次分,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1355人、大专学历的40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155人;按职称水平分,具有高级职称的23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8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3936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有1800人、30岁至45岁的3994人、45岁以上的1765人。

(五)教育质量情况。近3年来我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县学生德育评价合格率为99.8%,中小学生犯罪率为0,高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3%,初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7%,小学生体育合格率为98.9%。高考成果喜人,3年中,9351人报名参加高考,有7852人被正式录取,录取率为83%,其中本科3000人、专科4677人。校园创建富有成效,目前县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县还有市级示范性学校3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民办学校武陵进修学院连续8年被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单位。目前县一中正在抓紧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县九中正在抓紧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

二、存 在 问 题

(一)优势资源不够,影响教学质量。从全县教育资源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加,城镇特别是县城优势教育资源已经显得不足。位于县城漳江镇的一中、九中、漳江小学生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下学习,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环境不优,阻碍教学发展。

一是职能部门环境不优。虽然我市早已出台“教育工作二十条”和“五项保护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单位执行得很不够,少数部门甚至公开讲自己是线管单位,市里的政策对他们无效。从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常年有10多个部门在学校以各种名义检查、收费、罚款。由于不少部门是线管单位,县里无法协调,有些部门对学校来说利害关系极大,导致学校有苦难言。近3年来,有一个职能部门就从我县县属学校罚款近80万元。**三中平均每年要被部分职能部门收费、罚款15万元,**四中今年3月份还被某个部门罚款10万元。

二是学校周边环境不优。网吧、录相厅、桌球室、非法摊担专做学生生意,有的甚至与管理部门串通一气搞“猫捉老鼠”的游戏,尽管学校努力加强管理,但防不胜防。针对学生的抢夺、勒索甚至绑架也时有发生,尽管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公安、交警、文化、城管、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几次专项检查与整治活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周边的少数群众经常扰乱学校秩序,借机敲诈勒索,严重阻碍了学校发展。如民办的莲花小学,去年下半年正式办学以来,先后多次发生了周边群众封堵烟囱、往食堂砸石头事件。特别是该校为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计划新征周边用地,但个别单位和个人索拿卡要,校方只能望地兴叹。三是教育安全隐患较大。教育线长面广,安全问题防不胜防。虽然上级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由于不是法律,具体操作性不强。只要学生在校出了安全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学校几乎都要负全部责任,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敢组织大型活动。四是素质教育落实得不够。虽然国家早已推行素质教育,要综合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但家长、学校、社会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实际上在评价教育水平和评价学生上,依然注重文化成绩、依然看重升学率,高考制度还是“一考定终生”。由于从上到下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竞相办重点班、节假日补课、义务教育变相给学生排名等问题屡禁难止。如**一中的教师平均每周要上28节课以上,双休日、节假日根本不能正常休息。县城初中、高中的学生每周仅有半天时间休息。由于学生承受的压力大,导致少数学生心里失衡,早恋、酗酒、*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九中就曾发生过学生杀死教师的恶性事件。

(三)教育政策不公,影响协调发展。一是收费政策不公。现行的收费政策是扶强不扶弱,重点学校标准高于一般学校,义务教育仍是“收费”教育,导致出现“学校越弱越穷” 的现象,导致农村家长教育负担沉重。特别是目前城乡界限实际上已经打破,生源不再有地域限制,但同一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收费政策不同。如**的九中与二中、三中、四中等同属县属学校,又都是市级示范高中,但省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九中是每生每期800元,而其他高中只能是550元。二是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不公。国家把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对其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大;对薄弱的基础教育以县、乡投入为主,国家基本不投入,导致了教育发展失衡。三是招生政策不公。国家没有制定打击哄抢生源、买卖生源、欺骗招生的法规。导致优质生源全部被重点学校招走,其他学校竞相无序招生、互抢生源、互设壁垒,花费巨额招生成本。如**四中在当前招生秩序不好的大环境下,为了学校生存,每年用于招生的成本高达20万元。

(四)社会氛围不浓,民办教育滞后。一是民办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家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学杂费的收取标准,增加学校的可用财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三是招生政策要公平。除市、县的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外,其他学校原则上要实行划片招生,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上级对跨地域招生应出台较为严格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招生秩序,公平招生政策,严厉查处哄抢生源、买卖生源的问题。

(五)转变育人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一要改革教学理念。要从上级教育部门入手,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学的方法要以启发学生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要实行省市县*联动,下决心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坚决杜绝各类学校利用休息日办班补课的行为。二要改革评价机制。教育教学部门、家庭和全社会都要切实转变教育人才观念,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评定学生成绩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学校的教学成果;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坚决杜绝办重点班和义务教育按成绩排名,非义务教育也要逐步取消排名及公布考试成绩。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升学水平、升重点学校的水平,而要综合评价、全面评价。三要改革考试制度。国家要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逐步实行高考社会化报名,学校录取学生不能只凭高考考卷的成绩,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综合评价学生、择优录取学生,逐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教育现状。

(六)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育教学技能。一是建立培训体系。省市教育部门要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减轻教师经济负担,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革培训方式,加大中长期培训的力度,使教师真正能够增长知识。二是突出培训重点。要有针对性地搞好校长管理培训,教师岗位的新学科、普通话、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等培训。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加大对教师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培训力度,做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三是提高培训水平。要抓好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精心组织培训,杜绝以会代训、形式培训,确保培训实效,真正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十 2023年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府的安排,5月9日至16日,**县组织由常务副县长周大曙,分管教育副县长马志列挂帅的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了县一中、二中、生源学校、西竺山中学等,召集部分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学生家长、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县辖30个乡镇(园),人口78万,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356所,其中县属学校7所,乡镇中学20所,中心小学21所,村小224所,教学点73个,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民办学校6所。在校学生99648人,其中小学生50728人,初中学生35082人,普高学生11616人,职高学生2222人。共有教职工8260人,其中在职教职员工6426人,退(离)休教职工1834人。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断加大。xx-xx年的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分别为13595万元、13563万元、16620万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194元、1260元、1420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三年分别为8820万元、9137万元、10199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65%、67%、63%,分别比上年增长3%、4%、8%,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财政总支出分别为36%、32%、29%。

2、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县共有教职工8260人,其中在职教职员工6426人(含在岗教师5791人、未聘分流教师635人),退(离)休教职工1834人;在岗教职员工中,高中教师601人,初中教师2136人,小学教师2635人,行管及工勤人员349人,局机关干部70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148人,大专学历2512人,中师学历1708人。在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1757人,36岁-45岁的1920人,46岁以上的1695人。中学高级职称230人,中级职称2623人,初级职称2519人。

3、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其他地区办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县先后对县五中、城关五小(现生源学校)、县二中、县职业中专实行“国有民办、校长领办”办学体制改革。实行“校长领办”以来,几所改制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强化管理,内活机制,均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一是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民办生源学校由原来仅100多学生的小学发展到有小学、初中、高中近1600人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县二中投入1000多万元,三年学校净增资产600多万元,学生由改制前的xx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县五中筹资近500万元投入学校建设,学生由改制前的800多人增加到现在3000多人。二是教师待遇不断增加。几所改制学校均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在确保教师基本工资足额发放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县二中高考成绩三年三大步,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去年本二以上上线为113人。县五中去年达到了40多人。

4、教育收费不断规范。坚持“标准不涨、范围不超、项目不增、程序不减”的“四不原则”。每期开学前,县电视台均要公布学校收费标准,同时各校悬挂永久性公示牌,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四个一律”的教育收费纪律,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5、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我县坚持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一条主要途径。目前,我县有“省示范性学校”1所,“省园林单位”6所,“省绿色学校”2所、“市名优学校”2所,“市级示范性学校”32所、“市绿色学校”21所,“市园林单位”15所,“市特色学校”7所,县级绿色、园林、科普、体育、艺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特色学校32所。

6、教育质量不断提高。xx年高考录取898人,其中本科录取508人。xx年高考录取1346人,其中本科录取590人。xx年高考录取1620人,录取率列全市第三名。xx年高考本一本二上线572人,上线率在全市九区县中列第三,理科平均成绩全市第一。

二、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乡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阻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教育投入不足。一是县城区办学条件的改善明显滞后。**县城区小学场地狭小,学生多、班额大,学位不足问题十分突出。调查中发现,城区小学班额大部分在70人以上,部分班级达到了90人,在这样大班额的条件下教学,教育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县一中建设滞后,在校高中学生2080人,校园仅占地131亩,规模明显偏校二是我县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主要是在“两基”达标时,重视主体工程的建设,忽视了配套工程建设。三是农村村级小学教师配套用房及基本生活设施条件较差。以上问题均牵涉到教育投入,但经过“两基”达标后,凭县里有限的财力,根本无法改变这种滞后状况。学校本身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平时运转尚且捉襟见肘,维修和改造更是无能为力。

2.学校负债严重。为了迎接“两基”验收,我县在学校建设上超前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截止到xx年底,全县中小学校负债高达7258.5万元。全县7所县属学校、29个乡镇中心学校不同程度存在教育负债,其中,县属学校负债3031万元,乡镇中小学负债4227万元,负债面达100%。全县负债200万以上的学校有5个,负债10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12个,负债8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7个。在我县乡镇教育债务构成中欠基建包工头2102.9万元,欠教师和社会个人2882.3万元。“两基”达标时,县委、县政府计划用往后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偿还因“两基”投入的资金缺口,但从1998年开始农村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债务偿还失去来源。尽管我县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若干意见》(汉

发[xx]10号文件)中对“两基”负债作了明确规定:凡因“两基”建设形成的债务按有关政策从学校剥离,纳入县、乡消赤减债整体规划。7000多万元的债务,由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负担,但从实际情况看,县、乡财政目前仍无良好的解决途径。学校债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育发展,有的校长反映,一年到头校长大部分精力就是忙着筹集运转资金。近几年大部分学校的资金只能用于还债,无力投入建设,这也是学校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原因;部分学校由于欠债多,债主(包工头)经常到校讨债,有的还封堵校门,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教师队伍失衡。一是我县小学教师队伍出现年龄老化现象,社会流传“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伯伯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说法。全县2635名小学教师中,46岁以上的教师有1179人,35岁以下的教师只有502人,而这35岁以下的502名教师中,分布在县城的有128人、农村集镇320人,在农村村小很难找到年轻教师。以我县大南湖乡中心学校为例,全乡67名教师,30岁以下的教师不到10人,村小教师基本是40岁-50岁的教师。这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基本上是以前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显得很吃力,很难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我县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物理、化学等科目教师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英语等学科教师。每年到外面也很难招聘到这些学科的教师,很多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中途改行”、“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专职教师不专的问题。目前,全县初中英语教师欠缺23人左右、物理教师欠缺14人左右,化学教师欠缺13人左右;全县小学英语教师欠缺25人左右,音乐教师欠缺10人左右,美术教师欠缺12人左右。三是师德水平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受市场经济大潮等因素的影响,极少数教师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不敬业、不爱岗,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打牌赌博等现象也严重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

4.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与当前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配备上。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县职业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对学生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教育。想改善职业教师队伍结构,但苦于县财力有限,无法保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二是办学方向上。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大体方向还基本停留在学历教育阶段,适应不了形势发展需求,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的要求。唯一出路是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方向对准市常而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是师资,关键是资金。三是基础设施上。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学生就无法接受到与社会和市场衔接的先进技术教育。近几年,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备设施虽有更新,但由于资金投入上有限,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另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也很缺乏,学生如果局限于关门学习,不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很难掌握到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

5.外部环境欠优。尽管我县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若干意见》(汉发[xx]10号文件)中明确规定“未经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人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对学校进行检查、收费、罚款,否则视为“三乱”行为。”但收效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学校周边环境整治也还存在一定问题。

三、加快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全面贯彻《xx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市“教育20条”精神,促进城乡教育健康发展,特建议:

1、加大对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县(市)教育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同时继续落实财政保教师工资、转移支付保危房改造、杂费保运转的“三保政策”。

2、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化解教育债务的办法。农村教育债务不能无限期由学校承载下去,债务剥离不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是否可以考虑采劝国家投一点、地方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

3、加大教育发展的规划力度。组织专门力量对本地教育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教育的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学校布局调整上,要摸清生源情况,宏观统筹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协调发展。

4、理顺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议教师的招聘、职评、档案管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主责。在教师招聘上,要以满足教育发展的正常需要为根本,及时足额补充的师资充实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上,与地方高等院校采劝订单培养”做法,解决优秀师资招不进来的问题;在教师培训上,解决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编制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专门用于教师培训提高。

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自学,并出台一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成长提供一个坚实平台。同时,加强农村边远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职称评聘、工作待遇上予以适当倾斜,建立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服务制度,逐步解决教师布局不均的问题。

6、鼓励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投资办学,加强对民办教育指导与交流,逐步建立公民办师资合理流动机制,做大做强民办学校。同时,着力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强化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7、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力度。采劝政府送一程”的办法,突出职业教育,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在就业上指导。同时,大力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科目设置,注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8、加大优化教育外部环境的力度。要高度重视涉及学校检查收费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制止职能部门对学校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给教育发展一个良好的空间。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网吧治理问题还要加大力度,文化部门要把好审批关,现有学校周边的网吧,该取缔的要坚决取缔。

暑假实践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民办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统称,它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活动。

为了更好地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区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通过实地访谈、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区内民办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就区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一、民办教育兴起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

(一)民办教育的兴起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财力十分有限,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的财政性支出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限制;而对于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步,就必须努力提高国民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层次,以求把沉重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一定是'大教育'。而当前,仅靠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办不成真正的'大教育',要办好大教育,不走多形式的路子,我们就别无选择。因此,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多形式参与办学,各个地区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的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

其次,发展民办教育,是推动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面对21世纪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明显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从表面上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教育,是一个办学体制改革的问题。实际上,他所涉及并产生的影响,是从教育思想观念到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教育管理中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民办学校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特色办学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灵活性、更强的紧迫感,突破了政府办学面临的种种障碍。

基于这种现实,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两条腿走路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也将是长期的教育发展格局。

(二)民办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在扩大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增强了教育的供给能力。

二是吸纳了社会资金,补充政府教育经费之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并为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扩大了居民教育消费,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

三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民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在办学上的特点和优势,目前不少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高,已经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的兴起,弥补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对学校别无选择的不足。

四是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推进了办学体制、教育模式和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据统计,到年底,全国民办教育机构达6.12万多所,在校生总规模达1115.97万人,办学范围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民办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区民办教育起步尚早,但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年实验国际学校(小学)创办,是我区第一所民办学校,但因其规模较小,收费较高,更主要当时民办学校在市尚不成气候,普通百姓少有问津,因此影响并不大。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民办教育发展方针。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年7月,师萃职业学校建立,年9月,中学建立,年前后,民办外国语学校、大附属实验学校建立,年外国语学校分校正式开办,同期一批民办幼儿园也先后建立(有的是企业办幼儿园通过改制成为民办性质的幼儿园)。

据统计,到年10月,我区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28所。其中,幼儿园10所,小学3所,初中4所,高中2所,(大附属实验学校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外国语学校分校设小学、初中、高中部。),中等职业学校1所。占全区幼儿园、中小学总数的13%(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6.9% 、 7.9%、17.4%、40%、25%);培训机构11所。民办教育在校生6107人(不含培训机构),占全区在校生总数12.34%(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21.70%、 6.48%、 14.99%、 23.57%、 10.26%)。

几年来,我区民办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办学质量上也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仅以年我区三所民办初中(南外分校初建,没有毕业生)中考文化成绩为例,总均分、总分合格率、优生率各项统计数据均超过市平均水平。其中中学、民办外校在某新闻媒体刊登的中考排行榜上位居前20名。附校今年首批高中学生参加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除一部分学生被综合类高等学校录取外,有近20人被艺术、体育类学校录取,反映出学校在抓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效益也在不断显现出来。过去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体不足,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外流到其他地区,使得教育发展的步伐难以加大、加快。而近几年,由于民办学校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满足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而且还吸引了外地区一批优秀生源,改变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无选择的局面。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较明显的是地区的变化,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分校的先后建立,对这一地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三、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我区民办教育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全国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要求来看,同一些民办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以及同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社会各界对发展教育的期望相比较,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区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民办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思想解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常常有失于偏颇,因此出现种种看法也不足为奇了。从人们的谈论中,我们会时而听到民办教育'冲击论'、'多余论'、'赢利论'、'怀疑论'等。

2、基本建设困难重重。以中小学为例,目前,部分民办学校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依靠租借场地办学,由于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学校只能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水平上运转。对民办学校的征地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对学校资产属性问题争议较大,大部分学校靠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校舍等资金需求大的基本建设问题,基本建设困难已经成为困扰着大多数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学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尽管做了多方面的的努力,其校舍建设问题至今得不到妥善解决。

3、办学经费筹措渠道不畅。虽然民办学校在经费筹措上出现了多种筹资方式,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经费还是依靠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这种筹资方式只能以维持学校日常的运转为主,难以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的积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教育规模。而收费标准过高,又难以吸纳更多的生源。有的学校每年要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租借校舍,增添了学校和学生在资金上的压力,同时也客观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流失。目前,不少企业和财团有投资办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政策限制,特别是投资回报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对教育投资还顾虑重重。民办学校难以吸纳社会各界的投资,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

4、干部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不合理、难以吸引中青年教师到校任教,是当前困扰广大民办学校发展又一个重要问题,可能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人们对民办学校认识上的不全面,加之有些民办学校对有关政策(如工龄、医疗养老保险等)落实不到位,所以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民办学校认识还心存疑虑,民办学校只能是主要靠聘请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到校工作。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在一部分情况好一点的学校,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占到三分之一,在情况稍差一点的学校,竟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性更大,越是优秀教师,越是容易择高枝而去。这种状况,使得民办学校难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干部教师队伍,这种状况严重不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大多数民办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影响了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增加了学校的教育成本。

5、招生方面无限制自主权和有限制自主权的矛盾。以前民办学校招生一般是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法,进行生源的选择,因此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进了民办学校。这种民办学校在招生上享有无限自主权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公办学校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公办学校一直很有意见。年根据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有关部门对民办学校招生采取了电脑派位的做法(这种做法得到了公办学校的普遍欢迎),尽管还有20%甚至更大幅度的扩招指标(这种做法又被公办学校认为是新政策实施不彻底的'留尾巴'之举),但民办学校还是认为招生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地压缩了,招生上的自主权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今年民办学校新生的质量比往年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更有的民办学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出现招生数量不足,办学规模偏小的状况。如何既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又把握好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度,还需要很好地探索。

四、民办教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一系列法规文件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区民办教育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社会教育需求,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繁荣的社会环境。

年10月在召开的全国民办教育发展论坛会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满足群众对教育提出的全面、优质、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宽松的社会环境,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多做工作,使全社会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克服狭隘的教育观,正确地认识民办教育,认清民办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民办还是公办学校,都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社会活动的这一根本属性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并无天然的本质区别;而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质量标准及办学实效方面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界限。惟此,我们才能从政策及在社会地位角度,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民办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2、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

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指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教育布局时,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发展也要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民办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明确民办教育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的办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用一段时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民办教育属于选择性教育,发展民办教育要从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出发,着力体现民办教育的选择性、特色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重点应该放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非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尤其是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上;同时应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多种形式并举。总体来讲,民办教育在发展方向上,应向开放性、职业性、多样化方向发展;在结构上,向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通过'转制'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基本走向民办;义务教育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设立少量民办中小学,使之办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特色学校,为社会提供选择机会,并依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举办民办中小学解决流动人口子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高中阶段的各类教育。

当前,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主要不是依靠新建学校和增加学校的数量,而是首先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对民办教育的投入,要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改制工作,特别是企业学校划转剥离后的改制工作,采取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的方式,探索公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3、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

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应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要在加强宏观指导,淡化直接管理,强化服务职能方面下大力气改进。相对于政府对公办学校的管理而言,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更应强调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的方式。

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首先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理顺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教育行政部门的各业务科室要根据有关规定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纳入管理范畴,在保证民办学校享有政策规定的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同样给予服务指导,推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

对民办教育要坚持依法管理,减少消极限制,给民办教育留下发展的空间。不该管、管不好的不必去管,不要代替学校去做他们自己该做的事情,以使行政管理服务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民办教育能迈出更大的步伐。

根据有关政策、原则,保障民办学校享有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以凸显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

4、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要根据国家法律及有关政策,促进民办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民办学校制定并实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办法,根据有关规定合理解决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建立起民办学校教师来源的正常渠道。

5、形成公办、民办教育良性竞争的局面,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

国家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基本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对此,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既要有数量上的共同发展,又要在教育质量方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还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地共同发展。

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和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应该比什么?联系教育实际,我们以为应该比如何适应市场挑战,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比多样化和选择性,比新型灵活的办学机制。一旦真正实现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教育就会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6、民办学校要走有内涵、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民办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发挥更大的功能,形成自己适当的定位、特色和发展走向,是影响民办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民办学校在办学的基本要求方面与公办学校应该是一致的,而且,也必须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但是,民办学校也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十年前,民办学校的定位基本上是公办学校的补充。它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为了弥补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公办学校力量和资源的不足,或者叫做'拾遗补缺'。从'拾遗补缺'的意义说,过去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主要体现和反映在数量方面,以及以教育的相对封闭为背景,那么,现在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则应该体现在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功能上。即民办学校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换句话说,新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发展应该重视自己的内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民办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发自己的作用,才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发展。否则,在民办教育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优胜劣汰也是必然的趋势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民办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民办教育也正在不断地壮大。我们将继续关注民办教育的发展,促进我区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使教育不断上台阶,在'富民强区'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年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机制。为大力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人大常委会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工作列入今年常委会的重要议题,区人大常委会教科委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区加快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目前,接受了市教育督导团组织的“两基”年检复查和区级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和提高。年秋季,初中学生8586人、小学生18614人,全区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在校生巩固率小学达100%、初中达9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

1、加大宏观统筹力度,积极调整学校布局

近年来,我区加大了义务教育规划统筹力度,重新调整了一批中小学校,撤并了14所规模较小、用地面积不达标的小学和初中,高标准新建了华电中学、伯乐中学等学校,并将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义务教育规划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街道建设规划之中,从政府政策层面和规划用地等方面给予了良好保障。同时结合“区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行动研究”项目的实施,每一所学校编制三年学校发展规划,以适应人口变化的需要和学校建设标准的要求。通过调整布局,减少了学校数,精简了教师,教育资源得到整合,薄弱学校的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3085万元用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不仅基本消除了d级危房,而且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了大跨越,并升级改造标准化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局域网和校园网络,班班多媒体覆盖率达95%,校校通网络达100%,大力提高了全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与此同时,加大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学设施的配备,促进办学条件的整体改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提升薄弱学校水平

我区一直重视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每年选派近郊教育基础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的骨干教师到边远地区的中心小学、八卦洲中心小学、营防中学、中桥中学开展为期一学年的顶岗支教活动;边远地区学校也派出有培养潜力的年轻教师到区实验小学、华电中学开展交流活动;在每一年度的新教师招聘中,向边远地区倾斜,安排部分新任教师到边远地区学校任教;安排边远地区中小学校长到苏南经济发达、教育成果显著的重点学校挂职锻炼;定期组织区内名优骨干教师、相关学科教研员针对边远地区学校的薄弱学科,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研讨、听课、观摩、讲座等活动,促进这些学校的学科提升,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促进名优骨干教师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的发挥。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五年来,坚持“凡进必考”制度,全区中小学共录用新教师216人,其中教育硕士11人,基本解决了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三大结构性问题。并建立了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聘请外教开展“引智培训”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格局,健全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教师专业知识和学业技能结构,使全区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4.5%、96.6%和99.2%,与年相比,高中教师本科学历提高了7个百分点、研究生学历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大专学历提高了3.3个百分点、本科学历提高了20个百分点;小学教师大专学历提高了16.4个百分点、本科学历提高了38.3个百分点,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布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学校布局规划不同步,原有的学校布局与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特别是马群、等地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大量增加,适龄儿童就学压力大大增加,给每年的划片招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使就近的中小学就学压力猛增,因此,调整学校布局显得较为迫切。

2、师资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虽然目前我区教师整体素质较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全区名特优骨干教师人数偏少,与师资力量雄厚的白下区、区等兄弟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白下区有特级教师23名,我区一个都没有;白下区有市级以上名特优骨干教师179名,我区只有72名,且分布不均衡,近郊学校的骨干教师比远郊学校的骨干教师多,全区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义务教育的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我区的南湾营目前是全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全市四大保障房项目中的花岗、保障房项目也在我区开工建设,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配建的中小学建成后将面临着配套设备、设施建设、运营资金等方面的压力,资金缺口较大。

三、几点建议

教育寄托着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为促进我区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规划学校布局。要根据城市建设的发展,着眼未来,结合新尧新城、新城的建设和燕子矶地区的改造,科学合理规范学校布局,加快对中小学的撤并步伐,组建高标准中小学,提高办学条件,缓解就学压力。

2、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要依托仙林大学城的优势智力资源,加大对名特优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选派骨干教师到市名优中小学挂职锻炼;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深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最好的环境、最优的政策、最佳的服务引进特级教师和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基础。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要建立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机制,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加大对、等远郊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篇十一 学校年终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学校年终教育发展工作报告范文

我校在年认真开展教育质量推进年、深化年活动,始终紧扣“三个任务”、锁定“三个目标”,加大力度、增强措施、狠抓教育质量建设,成效明显。为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现将年的工作业绩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全镇上下抓教学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年全镇各中小学校积极响县教体局、镇中心学校的号召,根据本校实际制定“教育质量建设推进年”“深化年”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开展教育质量大讨论,统一认识,质量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加强,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挂帅,各部门共同抓教学的局面,全镇33所中小学都牢固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向、激励和保障机制。各学校从狠抓教学常规入手,规范教学行为,经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校长经常推门听课,学校抓教学质量的氛围有了明显的增强。镇中心学校对“教育质量建设年”、“深化年”活动高度重视,定期召开““教育质量建设推进年”、“深化年”活动工作调度会,总结推广在“教学质量推进年”、“深化年”活动中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教学质量年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县教体局曾多次到我镇对落实新课程计划、教学常规及“教育质量建设年”、“深化年”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总体情况良好。

2、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得到确立,学校管理规范。全镇各中小学校都能够以教育质量建设为中心,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围绕教学抓管理,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各中小学校校风、教风、学风明显改进。大部分学校校长都能够深入课堂、关注教师,积极参加教师的教学活动。镇二初中丁校长两年听课600余节,为教学工作决策掌握了一手信息。广大教职员工严格落实备、讲、辅、批、考、评、补等各个环节工作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课程研究,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各学校规章制度健全,工作计划内容翔实,安排合理。

3、教育质量建设气氛浓厚,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高涨全镇33所学校都根据“教育质量建设推进年”、“深化年”活动安排和考评办法,研究制订了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硬措施和翔实可行的各项工作计划,修订完善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细化了考评办法,量化了考评标准,制订了奖惩措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管理层到教师都有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人人思奋进,人人讲质量,在思想上有压力,在工作上有动力,体现了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良好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如今,我镇整个教师队伍正气得到弘扬,广大教师求知欲不断增强,要求学习、提高、充电,要求业务机构给予专业指导。全镇从中心学校领导到各校校长到每位教师都在研究教学,服务教学,围绕质量建设抓管理,形成了凝心聚力抓质量的良好态势。

4、常规教学工作规范,积极推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我镇大部分中小学校都能够全面开设课程,开足课时,能够按照教学规范要求指导和监督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平常业务检查作了详细记录。广大教师教学工作扎实认真,严格教育和管理学生,认真研究教材,学习课程标准,科学把握和使用教材,教法灵活,教案撰写、备课和授课能够同步进行,对学生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做出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评语,对学生学习给予科学指导。镇中心小学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推行“五种模式”教学,即接受式、主体式、活动式、探究式、互动式多种教学模式相互渗透,努力推进“六个转变”,即从主智教学转变为全面教学,从注入式教学转变为探索式教学,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从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从专制式教学转变为民主式教学,从单一化教学转变为多元化教学。二初中坚持集体备课,分学科集体研究教材,进行逐单元、逐课节分析,每人分工撰写2-3节教案,供同头课教师灵活使用,并在课后反思,进行总结。一初中设立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将教师各项业务评比考核结果记录在案,为质量建设最终评比提供了可靠数据。二初中自创自编《晨星报》,已发学生作文、教师范文130多篇,其作文评价教学法正在研究和推行。二初中在学习借鉴“杜郎口教学法”、一初中在学习借鉴“洋思教学法”上均取得阶段性成果。二初中徐青峰同志的情景再现作文效果明显,张军见的思想品德课与语文课的结合体现了学科兼融。一初中付书红、今秋新分特岗教师马兰坤、高扬、蔡建丽等同志的教案撰写、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特别优秀,很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二中郭晓红、郭红同志的教案内容详实,思想创新,操作性很强。全镇相当一部分教师掌握了课件制作技术,有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典型经验及做法

(一)、配合县教体局“学校达标创建活动”,我中心学校与年春组织全镇33所中小学校长,分成两个组,乘两辆班车,对每所学校的校容校貌、基础建设、校园绿化、美化、校园文化等进行了参观评估,极大推进了各校的达标创建活动。

(二)、狠抓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课程标准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切攻坚点,新课程标准是教师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与遵循。为促进我镇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我们狠抓了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第一,中心学校翻印了初中、小学各学科新课程标准,达到每位教师人手一册。第二,召开校长、教导主任连席会议,全面部署新课标学习与实践事宜。第三,安排专题学习时间,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要求在集中学习中,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发言,人人撰写学习心得。第四,中心学校成立新课标学习效果测评小组,对每位教师进行测评,不过关者继续学习,直至过关,否则不允许上讲台。从而大大促进了我镇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强力推进集体备课,积累了一定经验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集体备课成了我镇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县教体局集体备课的有关要求,我中心学校建立了金字塔式的集体备课组织机构,规范了全镇集体备课的各项制度。

建立了金字塔式的集体备课组织机构:镇集体备课领导小组---一、二初中、镇小、小学四个学片备课领导小组;镇集体备课领导小组派出督导员----一、二初中、镇小各学科备课小组、四个学片各级段语数备课小组;各小学校长分包各学科备课小组。

我镇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1)每学期开学前,各备课组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到周,一式两份,一份交教导处,一份由备课组自存,以备教导处随时检查。

(2)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各备课组每周一次(一节课)集体备课。

(3)每次集体备课,各位老师按周集体备课计划安排的课题认真研读教材、大纲,吃透教材,提前写好“备课活页”。“备课活页”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法分析(教法、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等)。

(4)备课会上先由中心发言人发言,提出自己的授课思路,本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措施,采用的教具、教法等,然后全体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讨论,统一观点。

(5)各成员积极参与、畅所欲言,避免了中心发言人独言或经验权威。

(6)集体备课结束后,各位老师根据讨论修订后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认真写好教案,灵活授课。

(7)集体备课与优秀课例评选相结合,本周中心发言人亦是下周优秀课例的授课者。

(8)各位老师填写的备课活页要上交备课小组长,由分管各组的行政每月检查一次。

(9)每次集体备课,各小组要认真做好集体备课记录并每月上交一次,由主管领导亲自检查,学期结束交教导处存档。

(10)集体备课时,全科组人员必须到位,不得无故缺席。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向备课组长和教导处请假。

(11)各备课小组在每学期期末结束时要上交一份集体备课总结,由教导处统一存档。

集体备课对我镇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1)由于各位教师参与和研究意识的提高,教研组内各成员相互听课、相互切磋技艺的人次变多了;(2)集体备课使学校新教师尽快熟悉了教材,教研组“传、帮、带”的效果越发明显;(3)集体备课为各位教师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我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4)集体备课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的教学科研氛围,从而使我校的教学工作不断走上新的台阶。

(四)、以县教育体育局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

一年来,我镇中心学校结合县教育体育局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在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效果测试”活动,并通过有序恒定的月考进行验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收到了很好效果。

(1)、统一思想,营造“课堂效果评价”的良好氛围

中心学校在教育质量建设年活动初对全镇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研时,通过教学工作视导和其它教学活动检查,发现学校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有的教师角色定位没有转变,有的课堂教学针对性较差,学情研究不透,有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差,少数教师工作马虎不认真,凡此种种,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这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年10月开始,我们在全镇中小学中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

年3月上旬,中心学校下发了《关于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的通知》和《镇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方案》,召开了全镇中小学校长会议,布置开展“课堂教学效果测试”活动的有关工作,明确了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心学校王校长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当月中旬,中心学校召开了分管教学校长和教务主任会议,就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开展的目的、具体做法、处理办法等作了说明。中心学校主要领导分成四个小组深入中小学进行动员,在全镇营造了课堂效果测试的浓厚氛围。

(2)、精心组织,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

一是进行教学效果测试培训。为了保证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中心学校对全镇中小学进行了培训。年3月下旬,中心学校对全镇教导主任就评价流程、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具体培训。年秋期开学中心学校对全镇中小学100多名骨干教师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益进行了专题培训。

二是强化教学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以学校开展活动为主体,中心学校测试组随机抽查。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采取推门听课与测试活动相结合,就教者前期一周所学内容进行单独测试;每次测试时间可以进行10分钟的短抽测,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测验。各校每周对每位教师随机抽查不少于一次,做到每测必改,对考试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对课任教师就这一节课或近期一周教学情况进行定性评价。如镇二中对测试内容进行了分层管理,年级部在年级内部进行测评,教科室跨年级听课测试,校长室随机抽取教师进行测试。镇一初中以教研组、备课组为龙头,做到人人听课,个个参与,有听必测,有测必改。课堂测试效果的相关资料全部归档,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镇中心小学把课堂教学效果测试融入到学校质量考核中,严把“三关”:教师把好课题关;教研组把好单元关;教导处把好月检测关。学校里形成了人人抓质量、课课讲成效的良好教学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中心学校多次深入学校进行检查,到目前为止,已评价教师300多人次,中心学校对全镇课堂教学测试情况已经进行了五次通报,有近二十名教师因成绩不理想而被通报批评。

三是加大对教学效果的监控。中心学校测试组结合各校月考对各校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定时不定时抽测,各学科每周不少于三次活动,每月底将对随机抽测情况进行一次通报,测试结果记入教师业务考核档案,对测试结果优秀的教师进行通报表扬,对课堂教学测试结果不理想的教师,学校拿出具体帮扶计划,同时进行跟踪测试,直到达标为止。

(3)、加强领导,确保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的顺利进行

成立组织网络,制订活动计划。各校成立“课堂教学效果测试”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从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到各课任教师责职明确,做到条块清楚,奖惩分明。

积极开展活动,提高课堂效益。各校将县教育体育局质量建设年活动文件的有关内容进一步细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步骤清楚。在全校广泛开展教学效果测试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全面展开,凡是测试的学科做到教师一个不漏,全部进行过堂,逐个实行解剖。各校将测试结果、发现的主要问题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努力提高测试活动的效益。

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法。各校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将教育局的抽测、学校统测、教师自测有机结合起来,将平时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测试活动结合起来,将平时的教学测试与课堂教学测试活动联系起来,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课堂教学测试活动,一切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测试活动为中心。在XX年4月份的全镇校长例会上,各校汇报了课堂教学测试活动的开展情况,会上重点介绍了一初、二初中、镇小的课堂教学测试活动的典型经验,并在全镇进行了推广。

通过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全镇形成了决战课堂教学,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良好局面。

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素质教育的主动权;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奏响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凯歌。中心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在全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行管到老师全民皆兵,共同参与,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决战课堂教学,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系列教学活动。活动中,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灵魂,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学校行管人员走进课堂,认真听取老师执教的常态课,并及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指导,和教师们共同探讨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在每学期人人上好一节达标课的基础上,各学校还适时安排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全体教师参加了展示课的听、评课活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广大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们明确了思路,在充分分析自己班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班情的决战策略。

(四)、实施综合性考评形式,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我们制定出台了《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包括:①加强教学流程管理:a、课程;b、计划总结;c、备课;d、上课;e、作业;f、辅导;g、考试。②加强教研过程管理:a、教研活动;b、说课、听课、评课,上教改实验课;c、课题研究;③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

中心学校坚持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档案”三级管理制。中心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对各校进行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的落实情况检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做好过程性的文字记载、情况反馈、整改跟踪等。在抓质量监控中,我们特别抓了考试的管控。

实施综合性考评形式:单元考、月考、抽考、中考、终考等相结合。尤其做到了“考前统一要求”,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考评。“考时规范”,每次考试均认真组织,严肃考风考纪,客观、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使考试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考后签名”,每次考试,我们均要求试卷要和家长见面,让家长签字,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考后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做到有的放矢;“考后分析”,要求教师对测试成绩进行科学的质量分析。弄清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的情况,分析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找出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并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考后调研”,学校利用常规检查之机抽查试卷批改情况,作出分析评价,以利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实效。教导处认真做好学期、学年考试安排并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关爱薄弱教师,制定改进教学措施,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五)、严格奖惩。我们根据上级要求,制订出了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学校内部考评细则,开展质量监测,在实践中完善考评内容与考评办法,并积极筹措奖励经费,做好各项工作衔接,保证奖惩兑现。镇中心学校依据普及率、巩固率、中招统考平均分、中招统考优秀率、初中基础年级抽考成绩、小学统考、抽考成绩,评出好中差,前三名的学校、教师,授予“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个人)”称号,并给予现金奖励,对第一年倒数后三名,第二年仍处于后三名的学校校长就地免职异地任教,当年处于后三名任课教师出村教学。对初中学校,按巩固率、中招统考平均分、中招统考优秀率、初中基础年级抽考成绩四项,评出好中差。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全镇部分学校还没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应有的作用。二是教学管理水平落后,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一些学校没有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贯彻规章不严格,有些校长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上,忙于应酬,忙于关系,教学管理形式化,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学困生”的转化和培养拔尖人才的任务还相当重。“学困生”的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初中,因“学困”而辍学的现象屡禁不止,这里有客观的原因,但主要是学校的问题,是导向的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

1.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抓教学质量。随着“教学质量年”活动的深入,全镇的教学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了,但是,还有一些人对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人一说素质教育,就不敢抓教学质量,不敢进行相应的评价及考试;有的人抓教学质量,只抓主要科目,大搞题海战术,只看考试成绩,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一个是坚定不移地抓教学,另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减负”。教学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高的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奋斗目标上来,以质量论成效、分优劣、定去留,努力形成上下一心,团结协作,齐抓质量的合力效应,坚决破除一切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思想观念,清除一切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体制性障碍,纠正一切偏离教学质量提高的行为,只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事,就要大胆地干,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更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不能再打时间战、消耗战、题海战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加班加点的高压式应试方法,已不能适应提高升学率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要靠打科学之战、打效益之战来提高教学质量。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和教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做的事很多,就教学工作而言,我们要着力作好三个队伍的建设。一是要着力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校长队伍。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理所当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办学理念如何,管理水平如何,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质量。校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上。小学要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初、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全体学生合格率上,放在“学困生”的转变上,确保按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校长要对转化“学困生”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今后评价初中教学,就看合格率,看“学困生”的转化率。二是要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型的教师队伍。我们要大力倡导教师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精神,鼓励教师钻研教学。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尊重一线教师,一切为一线教师服务,重奖教学成果显着的教师。我们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培优力度,打造优秀教师群体。我们要大力倡导重教学的氛围,创造形成优秀教师团队的环境,建立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监督机制。用什么样的标准和尺度评价和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业绩,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也是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机制。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评价机制还不健全,标准不明确,赏罚不明。今后,我们要把建立评价机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一是要建立质量检测机制。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实施分级教学过程监控。中心学校要在全镇小学和初中课改实验校进行全程监控与质量评估,负责对所辖村小的质量监控,形成教学过程监控网络。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小学质量抽测制度。二是要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督导力度。进一步完善年终目标责任制督导机制,中心学校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检查指导和评估,指导学校加强管理,全面落实教育质量目标。要建立推门听课、教学质量抽测等随机督导机制,将随机督导结果纳入年终对各校的督导考评之中。

4.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教学管理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一是要健全制度,强化教学管理。要在全镇各学校推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与检查督促,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教学视导、教学质量监测、教学业务检查等有力措施,加强对各学校的教学过程与环节的管理。要建立期中、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二是要狠抓常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将具有先进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时进行推广。要加大教学反馈力度,使教师能认真总结自己的课堂,作到堂堂小结,周周总结。中心学校到中小学随机听课,及时指导,形成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情况的网络监测系统。三是要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加快良好学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源于良好的学风,而良好学风的形成则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各校要从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和自我总结习惯抓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年将成为历史,年将未来蓝图,为了教育事业,我校将继续发扬优秀,改善不足,以最好的态势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以最好的教学回报党的关怀。

篇十二 城市群教育发展力调查报告

今年4月浙中城市群规划在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对浙中城市群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最近兰溪市通过了省教育强县(市)的评估验收,实现了各县(市、区)创建省教育强县满堂红,教育强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面临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如何谋划统筹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为浙中城市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研究并寻求解决办法的重点。

一、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的总体目标

二、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的主要措施

2.在优质上突破。提升教育理念,学校发展必须追求个性品质,把校园建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将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传授、知识巩固切实转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上来,让学生从繁重的应试教育和课业负担中真正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成长的主体。改革传统的教师学校所有制,积极推动区域性的校长与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改革传统的学校行政区域所有制,积极尝试跨区域尤其是跨城乡的学校连锁新机制;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积极探索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考核评价新思路,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3.在协调上突破。学前教育着重提档升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创建省等级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基础教育突出品牌创建,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加快建设省重点中学、示范性学校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立足基础能力,统筹专业发展,支持资助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综合高中模式。高等教育突出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鼓励支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弱势群体教育突出救助,特殊教育实行财政全覆盖,建设市特殊教育中心;进一步关心贫困生、学困生、残疾生等人群的学习生活;落实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入学同城同待遇政策,基本实现零拒绝、零收费。

2.办学模式上示范优质。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从源头上减少择校,增加公平。以名校为龙头组建15个教育集团。通过特色办学模式,促进市区学校、教育集团立足实际,选择特别视角,明确特色定位,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走特色办学之路,鼓励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使人人得到合适的教育,得到最大的发展。

3.管理体制上辐射效益。职业教育学校较多、规模较大、专业雷同等,必须加大专业统筹力度,促进学生分流升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这需要对市区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高中学校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分区管理,资源配置重复,办学差距较大,教育水平不齐,发展壁垒较多,统一行动难度大,办学效益欠佳,阻碍核心区教育合力的形成,参照市新区、市综合配套改革相关精神,完善市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公共资源开放、融入服务全社会机制的形成。

篇十三 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20xx年5月14日—24日,对xx市学前教育体制及幼儿园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和考察。先后调研了xx市实验幼儿园、xx街道、xx镇、xx镇、xx镇、xx镇中心幼儿园,现场听取了相关情况介绍,并实地查看了各地幼儿园的办学情况,在全面掌握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学前教育目前发展水平现状

xx市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街道、916个行政村(居)、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人口139万。现有各类幼儿园xxx处,其中市直实验园2处、乡镇中心园20处、学校附设园106处、社区(村)办园51处、社会力量办园69处,在园幼儿xxxxx名,教职工xxxx人。近年来,xx市把学前教育作为民生之基,以创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市为契机,加大投入,创新发展,铸造和美园所,提高保教质量。三年入园率达到93.8%,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30%。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民生之基,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强促学前教育发展的机遇,按照“规划先行、门槛准入、星级管理、提高质量”的原则,高标准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均衡优质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发展强化统筹,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02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xx市农村幼儿园规划建设奖励办法》。2023年初出台了《xx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列入“十件实事”之一。2023年-2023年的三年间,市乡两级财政累计投入上亿元,教育部门对上争取专项资金2317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32处,新建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17处,实现了乡镇中心园全覆盖。2023年又根据城市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进行了微调,布局更加合理,方便了适龄幼儿就近入园。2023年,投资3900余万元,建设了40处规范化幼儿园,改造提升了3处乡镇中心园。今年,又将20处标准化幼儿园建设纳入为民所办实事,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园舍面积近4万平方米,现已有10处开工建设。在打造全新园舍的同时,大力完善配套设施,功能室建设、室外娱乐设施、美绿化都达到高标准,全市每一处幼儿园都成为了文化启蒙的学园、行为养成的乐园、精神凝结的家园。

2、抓管理,构成办园新机制

体制机制不活一直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年来,xx市从激活办园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推进布局调整,强力整顿办园秩序,实现办园多元化、规范化。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和“撤并、新建、改扩、附设”的原则,将全市原有529处幼儿园规划调整为285处,按照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底全部完成规划定点幼儿园建设。2023年-2023年连续三年对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了重新评估认证,认证合格的颁发办园许可证,实行动态化年检制度;对不具备办园条件、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限期整改,整改后仍然不达标的责令重建或就近并入其他达标幼儿园。目前,xx市已有合格幼儿园247处,其中市直实验园2处、乡镇中心园20处、学校附设园106处、社区(村)办园51处、社会力量办园69处,形成了“市直实验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示范、学校附设园及街道社区办园为骨干、社会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办园体制。并积极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了星级评价机制。根据办园规模、园舍档次、设备标准、师资水平、保教质量五项指标,对全市合格幼儿园实行星级评价,分层确定一至五个等次,授予星级牌匾。市物价部门依据星级等次确定收费标准,调动了大部分幼儿园上档升级的积极性。目前,全市247处幼儿园中,有五星级幼儿园20处、四星级44处、三星级xx处、二星级54处、一星级79处。目前,xx市共创成省级实验园1处、省级十佳园1处、省级示范园20处、xx市级规范化幼儿园xx处。20处乡镇街道中心园通过了xx市级认定、15处通过了省级认定;今年计划其余5处乡镇中心园再通过省级认定,实现乡镇中心园全部通过省级认定的目标。

3、创新管理模式,多措并举大幅度提高保教质量

(1)不断强化保教质量,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督导范畴,制订印发了《全市乡镇街道学前教育评估方案》及评估标准,加大了在政府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中的分值,尤其把幼儿园保育队伍、安保基础能力建设和家委会、接送制度落实作为重要指标,实行安保问题“一票否决”,促进了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的整体提升。

(2)牢牢把握学前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保教结合,突出特色,追求和美与品质。把幼儿的身体发育、快乐成长、智力开发、文化启蒙和行为、品德习惯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提高保教质量。

一是优化队伍。加强公办教师配备,近四年共选聘41名。大学生充实到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组织园长岗位培训;在职业中专举办幼儿教师全员参加的专业技能轮训班;在市职工中专举办初中起点的幼师班。二是示范带动。树立“园本教研”示范园,开展了市实验幼儿园与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结对帮扶活动,选派20名骨干教师帮扶20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互通共进,使幼儿园普提内涵,全市内广树名园。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递进提升活动。开展了“一个中心、三个区域、六个基地”片区层级递进保教提升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园龙头带动、中心园示范驱动、基地辐射推动作用,成立6个片区教研组,合力开展课题研究,有2项课题通过国家和省立项并正式开题,共同研发了《幼儿听读游戏识字与早期阅读》、《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幼儿园区域活动》等10余种园本课程,广泛开展精品课展示、优秀主题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积极引进北京“6+1”幼儿文明礼仪教育,大力推广幼儿基本体操,适时开展亲近自然等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三、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xx市学前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在各类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环节。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欠缺,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近年来市财政对幼儿园的投入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现有的许多幼儿园仍然依靠收取幼儿保育费用来支出水电费和维修费和聘用教师费用等。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加之目前我市幼儿园收费标准普遍偏低,公办幼儿园仅靠收取的保教费,维持运行很艰难,想要用有限的资金进行有效扩建、提高办园条件和教师培训也很难完全实现。目前,全市各乡镇正在搞示范幼儿园达标建设,很多乡镇普通幼儿园长期享受不到政府的经费资助,学前教育经费难以到位。经费的匮乏也会直接导致大部分乡镇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环境创设、教师待遇、教育教学等多方面不能达标,生存艰难。

二是幼儿教师编制短缺,数量严重不足,在编教师人员较少,聘用教师,流动性较大。近几年很少有年轻教师选择幼教行业,而且即便有新教师上岗也缺乏专业经验,教师年龄出现断层,严重缺乏年轻教师队伍;教师学历层次虽都符合要求,合格率达到100℅,但高层次学历(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师欠缺。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办园采用聘用的办法增加教师人数,从而造成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聘用教师所占比例逐年加大的现象。而聘用教师的工资待遇又普遍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医疗、社保及职称等权益保障,致使目前幼儿园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更为突出。教师问题是制约全市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是学前教育教科研力量薄弱,缺乏普惠性教育保障机制。

当前我市学前教育机构鱼龙混杂的局面虽然有诸多改善,但是公办幼儿园不多、优质幼儿园较少,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许多民办幼儿园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数量的不足,缓解了入园难的矛盾。但公办幼儿园教科研力量薄弱,缺乏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和资源配置;当前学前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农村幼儿园的建设和民办园的发展生存比较困难,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并提供惠普性的政策措施,如果能够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将有力的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充足发展。

四是民办幼儿园办园规模达不到标注,存在安全隐患,存在“小学化”倾向。乡镇村办诸多幼儿园良莠不齐,由于受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为节省开支,配备的教师数量、儿童器械等不足,这些问题造成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等状况,存在大量安全隐患。部分民办幼儿园为迎合家长,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政府对这些幼儿园承办者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督导评估等都还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管理。

四、建议与对策

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面对我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园所差异等,努力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建议加大政府投入,给予政策倾斜,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解决好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问题,落实教师的工资、医疗、社保等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

1、建立健全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借鉴青岛经验,尽快研究制定财政性经费投入政策,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普惠性民办园扶持等制度,建立健全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

2、解决好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建议政府解决好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问题,落实他们的工资、社保等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尽量避免出现代课教师现象。

3、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继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特别要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同时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使其提供普惠性服务。

4、加强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力量。建议按照“国十条”的要求,加强管理和教研力量,切实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和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

篇十四 关于对两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2023年10月16日至21日,市教育局组织赣州市中职教育考察团赴xx省xx市和xx省xx市,实地参观考察了xxxx职业高级中学、xx职业技术中心学校、xx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xx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考察团通过参观、访问、座谈等形式对这几所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了两地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xx市xx职业高级中学前身为创建于1844年的全国最早的 女子中学——xx女中。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总体建筑面积3万5千平方米。目前设有xx个专业,xx个学历班,在校生达xx人。

学校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确立了“先成人、再成才”的德育目标,建立了多级化、网络化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课堂教育、德育队伍教育、学生自我教育、校外指导教育四条德育工作主线,并不断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德育活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了“技能导师制”、“学校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全国首家导入et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技能娴熟,在近几年的全国、省、市各类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注重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内10余所高校、数十家企事业单位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升学或就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大胆吸收先进管理方法,引入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二)xx市职教中心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激发潜能,成就卓越”为学校精神,以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为建设目标,推进优质特色现代职校建设。

学校环境雅致,文化内涵丰厚,结合xx市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信息技术类、智能制造类、经济贸易类和现代交通类四大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

注重育德,强化技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师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摘得xx金xx银xx铜,被授予xx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注重扬长教育,聚焦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校创新创意社在xx省中职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六次夺冠,校合唱团、校篮球队、校足球队、校健美操队、校赛艇队、校攀岩队等多次获得全国、xx省、xx市各级各类比赛冠军。学校与xx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xx工商职业技术学院、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历与技能双提升,构筑学生多元成材的立交桥。

(三)xx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经xx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xx亩,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xx人,专任教师xx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教师xx人,外籍教师xx人;设有旅游管理系、财经系、商贸系、园林与环境艺术系等四个系,开设旅游管理、会计与审计、物流管理、园林技术、艺术设计、表演艺术等十二个热门的“五年一贯制”大专专业以及若干个中专专业,拥有国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强化外语特色,为xx乃至周边地区输送了数万名旅游、财经、金融、园林、艺术等方面的人才,排名居全省高等职业学校前列。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深度加强与著名企业合作,学生就业率达99%。毕业生遍布xx及周边地区的各大风景旅游区、高星级酒店、大旅行社、旅游交通部门、金融财税部门、各类电子商务企业、装饰动画公司、文化会展中心等。不断推进“理实一体化”实践与研究的同时,为xx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xx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23年4月由xx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按照《xx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设置办法》和《xx市市区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的要求,由原xx建筑职工大学、xx市建筑职工中专(技校)、xx市城建中专(技校)、xx市建材中专、xx市交通技工学校等五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和管理队伍配备精干,现有教职工264人,专兼职教师205名,中高级职称占7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设置了建设工程、交通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商贸管理四大类专业教学系和一个基础教学部,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和工业与民用建筑、汽车运用与维修等5个三年制中职专业,现在校生总数达7000余人。

学校管理严格,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项目课程”教学;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确定为德国慕尼黑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汽车技术试点学校;是丰田汽车t-tep学校;是博世、现代汽车、金龙汽车、巴斯夫、阳光车仆教学合作伙伴;连续多年是xx省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赛点和全国汽车维修大赛xx队集训点。

二、主要经验:

(一)创新育人理念,优化育人机制。全面树立“以人为本、多元选择、全面发展、人人出彩”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多出路”的成长成才格局,切实满足社会的多样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强化学校、企业的共同责任,创新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加强有机衔接,完善职教体系。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扶持开发一批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途径,完善“3+2”、五年一贯制培养制度。

(三)统筹分类发展,优化结构布局。统筹布局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加强专门化中职学校建设,做专做特,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品牌的专门化中职学校。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和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校科学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

(四)强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鼓励各地建立校企合作奖补机制,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模式。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一批校外技术技能大师和团队兼任专业课和实训指导课教学,承担培养学生任务。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按企业生产技术要求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五)全力提高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多要素投入职业教育。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三、体会

宁苏两地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两地政府度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全盘规划,合理布局,适度整合,高位推动,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职业教育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对职业教育进行适度倾斜。这些方面我们赣州市还有差距。

篇十五 民办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民办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统称,它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活动。本文将为你提供民办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为了更好地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区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通过实地访谈、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区内民办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就区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一、民办教育兴起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

(一)民办教育的兴起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财力十分有限,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的财政性支出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限制;而对于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步,就必须努力提高国民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层次,以求把沉重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一定是大教育。而当前,仅靠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办不成真正的大教育,要办好大教育,不走多形式的路子,我们就别无选择。因此,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多形式参与办学,各个地区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的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

其次,发展民办教育,是推动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面对21世纪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明显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从表面上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教育,是一个办学体制改革的问题。实际上,他所涉及并产生的影响,是从教育思想观念到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教育管理中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民办学校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特色办学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灵活性、更强的紧迫感,突破了政府办学面临的种种障碍。

基于这种现实,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两条腿走路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也将是长期的教育发展格局。

(二)民办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在扩大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增强了教育的供给能力。

二是吸纳了社会资金,补充政府教育经费之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并为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扩大了居民教育消费,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

三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民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在办学上的特点和优势,目前不少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高,已经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的兴起,弥补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对学校别无选择的不足。

四是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推进了办学体制、教育模式和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据统计,到年底,全国民办教育机构达6.12万多所,在校生总规模达1115.97万人,办学范围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民办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区民办教育起步尚早,但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年实验国际学校(小学)创办,是我区第一所民办学校,但因其规模较小,收费较高,更主要当时民办学校在市尚不成气候,普通百姓少有问津,因此影响并不大。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民办教育发展方针。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年7月,师萃职业学校建立,年9月,中学建立,年前后,民办外国语学校、大附属实验学校建立,年外国语学校分校正式开办,同期一批民办幼儿园也先后建立(有的是企业办幼儿园通过改制成为民办性质的幼儿园)。

据统计,到年10月,我区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28所。其中,幼儿园10所,小学3所,初中4所,高中2所,(大附属实验学校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外国语学校分校设小学、初中、高中部。),中等职业学校1所。占全区幼儿园、中小学总数的13%(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6.9% 、 7.9%、17.4%、40%、25%);培训机构11所。民办教育在校生6107人(不含培训机构),占全区在校生总数12.34%(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21.70%、 6.48%、 14.99%、 23.57%、 10.26%)。

几年来,我区民办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办学质量上也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仅以年我区三所民办初中(南外分校初建,没有毕业生)中考文化成绩为例,总均分、总分合格率、优生率各项统计数据均超过市平均水平。其中中学、民办外校在某新闻媒体刊登的中考排行榜上位居前20名。附校今年首批高中学生参加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除一部分学生被综合类高等学校录取外,有近20人被艺术、体育类学校录取,反映出学校在抓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效益也在不断显现出来。过去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体不足,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外流到其他地区,使得教育发展的步伐难以加大、加快。而近几年,由于民办学校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满足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而且还吸引了外地区一批优秀生源,改变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无选择的局面。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较明显的是地区的变化,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分校的先后建立,对这一地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三、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我区民办教育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全国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要求来看,同一些民办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以及同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社会各界对发展教育的期望相比较,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区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民办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思想解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常常有失于偏颇,因此出现种种看法也不足为奇了。从人们的谈论中,我们会时而听到民办教育冲击论、多余论、赢利论、怀疑论等。

2、基本建设困难重重。以中小学为例,目前,部分民办学校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依靠租借场地办学,由于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学校只能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水平上运转。对民办学校的征地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对学校资产属性问题争议较大,大部分学校靠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校舍等资金需求大的基本建设问题,基本建设困难已经成为困扰着大多数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学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尽管做了多方面的的努力,其校舍建设问题至今得不到妥善解决。

3、办学经费筹措渠道不畅。虽然民办学校在经费筹措上出现了多种筹资方式,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经费还是依靠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这种筹资方式只能以维持学校日常的运转为主,难以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的积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教育规模。而收费标准过高,又难以吸纳更多的生源。有的学校每年要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租借校舍,增添了学校和学生在资金上的压力,同时也客观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流失。目前,不少企业和财团有投资办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政策限制,特别是投资回报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对教育投资还顾虑重重。民办学校难以吸纳社会各界的投资,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

4、干部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不合理、难以吸引中青年教师到校任教,是当前困扰广大民办学校发展又一个重要问题,可能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人们对民办学校认识上的不全面,加之有些民办学校对有关政策(如工龄、医疗养老保险等)落实不到位,所以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民办学校认识还心存疑虑,民办学校只能是主要靠聘请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到校工作。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在一部分情况好一点的学校,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占到三分之一,在情况稍差一点的学校,竟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性更大,越是优秀教师,越是容易择高枝而去。这种状况,使得民办学校难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干部教师队伍,这种状况严重不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大多数民办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影响了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增加了学校的教育成本。

5、招生方面无限制自主权和有限制自主权的矛盾。以前民办学校招生一般是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法,进行生源的选择,因此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进了民办学校。这种民办学校在招生上享有无限自主权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公办学校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公办学校一直很有意见。年根据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有关部门对民办学校招生采取了电脑派位的做法(这种做法得到了公办学校的普遍欢迎),尽管还有20%甚至更大幅度的扩招指标(这种做法又被公办学校认为是新政策实施不彻底的留尾巴之举),但民办学校还是认为招生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地压缩了,招生上的自主权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今年民办学校新生的质量比往年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更有的民办学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出现招生数量不足,办学规模偏小的状况。如何既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又把握好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度,还需要很好地探索。

四、民办教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一系列法规文件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区民办教育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社会教育需求,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繁荣的社会环境。

年10月在召开的全国民办教育发展论坛会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满足群众对教育提出的全面、优质、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宽松的社会环境,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多做工作,使全社会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克服狭隘的教育观,正确地认识民办教育,认清民办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民办还是公办学校,都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社会活动的这一根本属性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并无天然的本质区别;而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质量标准及办学实效方面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界限。惟此,我们才能从政策及在社会地位角度,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民办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2、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

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指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教育布局时,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发展也要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民办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明确民办教育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的办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用一段时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民办教育属于选择性教育,发展民办教育要从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出发,着力体现民办教育的选择性、特色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重点应该放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非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尤其是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上;同时应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多种形式并举。总体来讲,民办教育在发展方向上,应向开放性、职业性、多样化方向发展;在结构上,向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通过转制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基本走向民办;义务教育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设立少量民办中小学,使之办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特色学校,为社会提供选择机会,并依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举办民办中小学解决流动人口子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高中阶段的各类教育。

当前,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主要不是依靠新建学校和增加学校的数量,而是首先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对民办教育的投入,要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改制工作,特别是企业学校划转剥离后的改制工作,采取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的方式,探索公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3、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

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应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要在加强宏观指导,淡化直接管理,强化服务职能方面下大力气改进。相对于政府对公办学校的管理而言,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更应强调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的方式。

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首先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理顺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教育行政部门的各业务科室要根据有关规定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纳入管理范畴,在保证民办学校享有政策规定的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同样给予服务指导,推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

对民办教育要坚持依法管理,减少消极限制,给民办教育留下发展的空间。不该管、管不好的不必去管,不要代替学校去做他们自己该做的事情,以使行政管理服务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民办教育能迈出更大的步伐。

根据有关政策、原则,保障民办学校享有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以凸显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

4、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要根据国家法律及有关政策,促进民办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民办学校制定并实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办法,根据有关规定合理解决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建立起民办学校教师来源的正常渠道。

5、形成公办、民办教育良性竞争的局面,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

国家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基本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对此,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既要有数量上的共同发展,又要在教育质量方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还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地共同发展。

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和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应该比什么?联系教育实际,我们以为应该比如何适应市场挑战,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比多样化和选择性,比新型灵活的办学机制。一旦真正实现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教育就会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6、民办学校要走有内涵、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民办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发挥更大的功能,形成自己适当的定位、特色和发展走向,是影响民办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民办学校在办学的基本要求方面与公办学校应该是一致的,而且,也必须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但是,民办学校也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十年前,民办学校的定位基本上是公办学校的补充。它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为了弥补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公办学校力量和资源的不足,或者叫做拾遗补缺。从拾遗补缺的意义说,过去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主要体现和反映在数量方面,以及以教育的相对封闭为背景,那么,现在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则应该体现在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功能上。即民办学校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换句话说,新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发展应该重视自己的内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民办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发自己的作用,才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发展。否则,在民办教育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优胜劣汰也是必然的趋势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民办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民办教育也正在不断地壮大。我们将继续关注民办教育的发展,促进我区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使教育不断上台阶,在富民强区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发展分析报告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