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分析报告
栏目

就业现状分析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06-08 热度:13

就业现状分析报告

篇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2023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调查分析: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 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2%,其中选择就业的占51%。特别注意到有9%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11%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研究生毕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2%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15%的同学坚决不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13%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工作待遇和发展机会要大。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他选择比较平均,没有人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75%同学选择1500--3000,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5%,不关心的占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网上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各占17%,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25%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30%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28%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交流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四成认为需要资金36%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有七成同学选择就业,择业观念方面,69%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没有人愿意一步到位,虽然很少有人选择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学渴望更好的教育环境。25题中,八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高达61%,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广州深圳,没有人愿意回到生源地。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更好的学习机会,其次则是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门、民营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对于首份工资六成同学选择1500--xx,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7%,不关心的占11%,了解比较少的共有74%;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网上相关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19%,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学员就业网站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7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五成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有32%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在校参加技术锻炼机会少、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实践经验少。

一、建环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8%,其中选择就业的要略高一些。特别注意到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共有43人选择考研,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缓解就业压力、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3%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九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只有4%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岗位的多元化和发展机会要大,其次则是工作待遇和国际化水平。

5>; 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政府部门,外企、事业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11%的同学愿意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五成同学选择1000--xx,极少数选择800--1000或xx--30000

3、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27%,不关心的占9%,了解比较少的共有6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院张贴通知公告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24%,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6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四成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16%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16%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调研结论: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篇二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一、经济景气波动与就业压力

90年代的中国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带来大量职业下岗,这一过程又伴随着城市化加速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就业“冲击波”

在城市失业大量发生的情形下反而发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产生向城市的持久移民倾向,这是一个与刘易斯著名的二元就业模型(lewis,1954)相违背的问题。因为该模型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当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时,由于传统部门不按照边际产品原则定价,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并不相等。在刘易斯看来,经济发展就是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部门“剩余劳动”蓄水池全部吸干。这就是说,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劳动剩余,而现代部门里不存在。

这一问题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model,1970)中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指出,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入。这里,城市工资有政府法令规定而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预期工资就可能对农村移民有刺激力。

篇三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零八年的持续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 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个令人烦恼而大家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使大学生就业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从总体情况来看,零九年第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其中提供的职位数达到了二十四万余个,创历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场接待、登记的求职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十七万余人次,这个数字里面虽然存在着有重复登记和已经就职而想跳槽的在职人员等情况,但仍明显反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业压力巨大。

为了促进广大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政府所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包括每季度在省内人才网上召开的全省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每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组织实施“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专项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等系列服务举措。而高校毕业生则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极的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同时更深层次的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转变择业地区观念,面向基层、面向大量急需人才的困难地区就业,争取成功的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 由于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语口语能力,妨碍了我国发展服务型产业, 尽管我国大学大量扩招,每年生产出大量毕业生,但从我国现在的制造型模式转向服务和研究型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扩展业务,它们将面临着招聘高质量工作人员的困难。丰裕的大学生中存在匮乏的知识,大批量的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务行业工作。

我国学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话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临近年底,大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访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大热, 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大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 。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欢迎,而随着广船等大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大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 。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大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帮扶与补贴。

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和高校将把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及长期失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并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力量实施职业指导。通过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利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等多项帮扶措施,有效促进困难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篇四 2023年6月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酷猫写作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阅读!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篇五 2023年6月大学生就业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2023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酷猫写作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阅读!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酷猫写作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酷猫写作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酷猫写作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篇六 女性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在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县女性创业就业工作情况,促进我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近日龙山县妇联走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分乡镇、系统妇委会等单位及女性创业者,以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对我县女性创业状况开展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女性创业就业基本情况

龙山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至今不通铁路,正在建设高等级公路,是一个典型的“八山半水一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共有34个乡镇(街道)462个村(社区)共57.3万人,其中女性人数27.9万,占总人口的48.7%。

近年来,龙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女性创业就业工作,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培训服务力度、加大贷款服务力度、加大创业服务力度,使广大妇女创业激情不断高涨、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途径不断拓宽、创业成效明显。据调查统计,我县共有就业人员32.5万人,其中妇女就业人员14.6万人,就业率达45%,主要从事的行业有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饮食、宾馆、超市、美容休闲、环卫、零售、维修、运输、医疗保健等工作。自主创业女性人数约1.2万人,主要投资于土家织锦、百合加工、服装、美容、餐饮、等行业。三年来,共为1304名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4976.8万元,带动3800余名妇女就业。全县女性创业就业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女性就业结构方面。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里耶秦简为品牌的旅游服务业的强力推进,女性就业结构有所改善。第一产业就业女性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女性比例上升幅度较大。从就业层次来看,尽管妇女大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在第三产业中一些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会计等行业,妇女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就业层次有所提高。

2、女性就业途径方面。采取政府引导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就业。据调查,就业女性中通过求职、应聘、录取或考取的比例为21.2%,外出务工的比例为30.3%,自谋职业(农村妇女从事种养殖业)比例为48.2%。

3、女性劳动者素质方面。女性劳动者中,只有小学学历的占18%,初中学历占54%,高中以上学历占28%。城镇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虽然比农村高,但与岗位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很多妇女接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文化素质偏低就成了多数妇女群体通病。

4、女性自主创业方面。我县自主创业女性比例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8%,比例偏低。女性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冒险、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不够,资金的短缺,女性创办的实体规模普遍较小。

二、我县推进女性创业就业的主要做法

1、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女性创业就业本领。大力开展农民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妇女特点和需求,我县各级妇联组织联合科技、农技、人社等部门举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创业)培训及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培训,举办各类妇女培训班742期,教育培训农村妇女达20万人次,有8万妇女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发放各类学习资料近15万份。

2、搭建就业平台,畅通妇女就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协调人社局、发改局、税务、金融等部门,为妇女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创业指导,帮助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就业创业。与劳动部门联手,有针对性地组织求职妇女参加“春风送岗”现场招聘活动,共为失地失业、返乡妇女提供就业岗位3800个,帮助2759名妇女实现再就业。

3、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妇女创业资金扶持。全力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互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是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创业提供帮助,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二是与财政部门协调,将贴息资金列入妇联工作项目经费,做到重点扶持,扩大了贷款覆盖面。xx年为姚蓉、卢君寒、杨玲玲等28名大学生争取了39.2万元的无偿资助扶持资金。

4、树立典型带动,激发女性创业就业热情。龙山县妇联近年来,在城镇开展“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争创活动。目前,全县共有6个省级文明岗、2个州级文明岗、6个县级文明岗,共表彰了60名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巾帼建功标兵”。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巾帼示范村”和“双学双比”创建活动。共表彰了34名“龙山县勤劳致富屋里人”、100名“科技致富女能手”。开展了“创业成功女性”评选活动。涌现了“王阿妲”辣子鸡品牌创建人王正娥、“洗车河牌”霉豆腐品牌拥有人刘金霞、升发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迎春、洗车河镇土家织锦工艺厂厂长叶英等一大批创业成功女性。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调动了广大妇女勤劳致富和敢于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三、我县女性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县属于偏远贫困山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从事第一产业的妇女较多,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妇女较少。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传统行业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难以实现再就业,而新兴的产业、高科技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妇女的就业结构仍然需要改善。

2、创业资金缺乏。以妇女为主创办的龙头企业较少,女性创业者面临的困难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资金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创业者表示是因为生活所迫才选择创业,而创业资金的筹措,则一直是制约女性创业的瓶颈,女性大多是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筹措资金,较少向银行借贷。虽然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小额贷款”,但手续繁琐,担保困难,不容易办成。

3、妇女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依然存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用工单位在招工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偏见,在一些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和岗位也有拒绝招收女性的问题,使妇女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比男性更大的困难。由于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损害妇女劳动保护权益、社会保障政策不落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妇女平等就业和健康发展的障碍。 女性创业要承受更多的艰辛,女性进入商场,在语言、态度、形体等交往方面存在差异,很难一下打开局面

4、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比,目前妇女劳动力的文化状况、技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都有不少差距。妇女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尽快提高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

四、我县女性创业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培训力度。目前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与农村潜在的富余劳动力并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难题。当务之急,必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给妇联组织增设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大大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内容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与每个人的需要和潜力紧密结合,增强女性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要继续探索城乡统筹就业模式,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鼓励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到农村开创新业。

2、加强部门协调,推进女性创业。发挥小额贷款量小、灵活、见效快的特点,进一步健全的妇女创业资金扶持体系,完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流程,大力扶持初次创业的女性和女中小企业业主,做好、做大、做强企业。将小额贷款政策与创业培训相结合,有力推动妇女创业。

3、加大政策倾斜,促进女性再就业。从统筹发展增加妇女再就业岗位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一些有利于扩大妇女就业的政策性措施。可以探索制定阶段性的政策措施,从财政供养人员入手,年龄在50岁以上、工龄在30年以上的正式人员采取内退办法提前离岗或提前退休,用于解决部分大中专学生就业问题。要想方设法开发一定公益性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就业。

4、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为使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录用工作更加平等规范,政府应在市场监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企业和劳动中介机构的行为,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禁止从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估、职位晋升、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同时要在公务员退休年龄上充分体现男女同龄退休原则;劳动行政部门、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大法律执行监督力度,受理有关侵害妇女就业权益的投诉,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进行调查核实,依法处理;工会、妇联等非政府组织要依法代表劳动者就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的规定进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维权作用。

篇七 我县妇女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我县妇女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掌握我县女性就业、创业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女性就业创业的建议措施,本人通过走访劳动局、个私办、职介所和部分乡镇等单位,深入民营企业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我县女性就业创业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县共有就业人员35.3万,其中在省外就业者达20.2万,省内就业15.1万。共有妇女就业人员16.5万,主要从事工厂、宾馆、美容休闲、环卫、家政等工作。创业妇女人数约4800人,主要投资于服装、美容、餐饮、电陶等行业。全县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呈如下特点:

1、女性就业结构趋向合理。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旅游服务业的强力推进,女性就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一产业就业女性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女性比例上升幅度较大。从就业层次来看,尽管妇女大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在第三产业中一些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律师、会计等行业,妇女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就业层次有所提高。

2、女性就业途径日益多元化。政府指导下的推荐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成为女性获取工作的主流。据调查,在业女性目前由劳动、人事、组织部门安排的比例为14.5%,由职业介绍机构介绍的比例为10.4%,通过求职、应聘、录取或考取的比例为38.7%,由亲友介绍帮助的比例为36.4%。

3、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吸纳女性就业的强大载体。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个体经济已成为拓宽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各类女性也纷纷到非公有制企业里搭建就业创业舞台。目前,我县非公有制领域从业人员中女性占到了50%以上。如女企业家何小洁创办的亚龙电子有限公司,共有员工200人,女员工占了160人。

4、自主创业女性比例偏低,规模不大。我县自主创业女性比例约占就业女性比例总数的3%,比例偏低,且因为女性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冒险、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不够,女性创办的实体规模普遍不大。

5、创业女性讲究诚信,实施人性化管理,企业效益普遍较好。据调查,女企业家经营的企业亏损面仅为2%,98%的企业处于赢利状态,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女性整体的信用水平高于男性,因而能够在企业经营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女性更注重人性化管理,从一些细节上关心干部、职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县妇联今年“三八节”评选出的十佳“巾帼创业明星”,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二、问题分析

1、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及繁重的家务负担影响着妇女创业就业。由于农村家庭中“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妇女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家庭,操持家务,尤其是农村中很多家庭,男劳力外出打工,家庭中老人的照顾,孩子的教育都由妇女承担,使广大妇女既没有创业的动力也没有创业的基础条件,致使妇女创业就业的主动性和客观条件不足。

2、女性就业整体层次不高,部分女性就业边缘化。调查显示,就业女性中高层次管理人员不多,仅占8.5%,大多从事一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中年女性尤其是下岗失业女性要承受年龄与性别的双重歧视。因下岗失业女性多为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学历偏低的群体,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常常被边缘化。

3、非正规就业成为下岗失业女性再就业的主要方向,但引发的劳动权益问题凸显。我县有下岗女职工8000多人,为帮助其实现再就业,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三年来,为96名下岗女职工发放小额贷款196万元,培训下岗女工7000余人,帮助200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等。当前,非正规就业是下岗女工再就业的主要方向。非正规就业多指“非全日制、非固定性、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和钟点工”,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非正规就业实质上降低了女性就业层次,具有低层次、无保障、过渡性的特点,因为劳动契约松散,出现纷纷时,女职工很难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使其人身安全及人格尊严得不到有效保护。

4、女性创业要承受更多的艰辛,主要来自对外公关方面。女性进入商场,虽然能给异性一种新鲜感,但商场毕竟以男性为主,男性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交往模式,在语言、态度、动作上都有别于女性交往,竞争不分性别,商场不讲究绅士风度,女性在商场这个“男性空间”里容易被太多男性对手“封杀”。许多创业女性提出,男性与男性打交道,一支烟就能零距离,女性出面,别人是唯恐避之不及,很难打开局面。

三 、建议和对策

1、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女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与农村潜在的富余劳动力并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难题。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如我县返乡农民工达7.4万,给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当务之急,必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增设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大大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中,59%的调查对象认为再就业培训对下岗失业女性找工作有一定实际帮助,近40%的人认为没有帮助或说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一些短期培训班仅仅针对近期劳动力市场需求,并不根据学员的具体潜能来培训,而且给失业人员特别是妇女的培训工种面太狭窄,往往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擦肩而过。再就业培训应遵循“质量优于数量”的原则,培训内容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与每个人的需要和潜力紧密结合,增强女性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2、优化服务,拓宽渠道

一是强化服务。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和职介所的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举办劳务洽谈会、招聘会等活动,及时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搭建平台。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思路,搭建适合妇女就业的工作平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引导社区服务市场产业化,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努力把未就业妇女人数控制在最低程度。

3、加大政策倾斜,实施促进女性创业的支持性政策。女性人才崭露头角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克服更多的困难。因此,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更多女性创业人才脱颖而出。首先,在创业融资方面,由政府推动建立妇女创业基金,一方面,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的各种降息、贴息和无息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有意识地向女性倾斜。另一方面,为想做大企业规模并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女企业主提供贷款担保业务,解决她们的融资困难问题。其次,在创业培训方面,大力开办女性创业培训班,帮助其解决知识储备和经营能力问题,探索“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第三,在创业环境方面,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女性创业的艰辛和勇于创业的精神。妇联要大张旗鼓地树立、培育、表彰各类创业女性,鼓励更多的妇女走创业之路,要关心创业女性的生活和需求,为她们提供学习、交流、沟通的发展平台。

4、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为使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录用工作更加平等规范,政府应在市场监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企业和劳动中介机构的行为,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禁止从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估、职位晋升、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同时要在公务员退休年龄上充分体现男女同龄退休原则;劳动行政部门、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大法律执行监督力度,受理有关侵害妇女就业权益的投诉,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进行调查核实,依法处理;工会、妇联等非政府组织要依法代表劳动者就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的规定进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维权作用。

篇八 2023年6月大学生就业现状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酷猫写作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阅读!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xx年10月2日公布20xx和20xx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2023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23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23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2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阳光大学生网给20xx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 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篇九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调查】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20%左右。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单个的高校经常陷入类型定位混乱和层次定位混乱的双重困境。类型定位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之间相比,分别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从所调查的11所高校来看,尽管其学校名称有很显着的学科特色,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却严重趋同,基本上都设置了经济学、文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层次定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岗。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盲目求全必然会影响和分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篇十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报告书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报告书

上海海关物流监管部门物流监管的岗位一发布就引起了物流专业毕业生的极大关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就业单位的优越性再次掀起了物流毕业生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有人这样比喻,“物流就像人的一个血管一样,无论你其他器官怎么健康,如果没有新鲜的血液来供应的.话,恐怕都会萎缩。”物流指商品在生产、流通、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时间空间变化。通过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最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比如,在四川生产的农产品,如果要使全国的人都可以食用,就需要在最短时间,以最低成本给发送出去;农忙时候收上来的小麦、大米等,要一年四季都能保障老百姓的供应,就需要物流来解决它的仓储、配送等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物流又是对上述的产品供应链进行管理和控制。

物流发展随着国家大政策、大环境的改变,发展异常迅猛,全国出现了大量的物流公司,例如顺丰速运、圆通速递等民营快递企业。我们日常的包裹、信件、网上邮购的各类产品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这种形式来进行运作的,然而这些公司所开展的快递业务也仅仅是物流专业的一个分支。在海关的日常运行中,物流监管可以调度货柜,具备仓储、分拨、配送、增值服务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确保物流在各环节的安全顺畅,更要解决好口岸物流与保税物流的衔接,货物进、出、转、存的各个环节。

在巨大的经济刺激下,各式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就业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也增加了毕业生的选择范围。

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都是该专业排名比较顶尖的院校。另外,上海海关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都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篇十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篇十二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xx年10月2日公布20xx和20xx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2023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23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23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2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阳光大学生网给20xx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 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篇十三 2023年6月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酷猫写作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阅读!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零八年的持续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 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个令人烦恼而大家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使大学生就业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从总体情况来看,零九年第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其中提供的职位数达到了二十四万余个,创历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场接待、登记的求职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十七万余人次,这个数字里面虽然存在着有重复登记和已经就职而想跳槽的在职人员等情况,但仍明显反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业压力巨大。

为了促进广大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政府所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包括每季度在省内人才网上召开的全省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每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组织实施“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专项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等系列服务举措。而高校毕业生则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极的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同时更深层次的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转变择业地区观念,面向基层、面向大量急需人才的困难地区就业,争取成功的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 由于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语口语能力,妨碍了我国发展服务型产业, 尽管我国大学大量扩招,每年生产出大量毕业生,但从我国现在的制造型模式转向服务和研究型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扩展业务,它们将面临着招聘高质量工作人员的困难。丰裕的大学生中存在匮乏的知识,大批量的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务行业工作。

我国学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话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临近年底,大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访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大热, 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大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 。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而随着广船等大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大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 。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大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帮扶与补贴。

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和高校将把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及长期失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并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力量实施职业指导。通过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利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等多项帮扶措施,有效促进困难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篇十四 县妇女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掌握我县女性就业、创业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女性就业创业的建议措施,本人通过走访劳动局、个私办、职介所和部分乡镇等单位,深入民营企业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我县女性就业创业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县共有就业人员35.3万,其中在省外就业者达20.2万,省内就业15.1万。共有妇女就业人员16.5万,主要从事工厂、宾馆、美容休闲、环卫、家政等工作。创业妇女人数约4800人,主要投资于服装、美容、餐饮、电陶等行业。全县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呈如下特点:

1、女性就业结构趋向合理。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旅游服务业的强力推进,女性就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一产业就业女性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女性比例上升幅度较大。从就业层次来看,尽管妇女大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在第三产业中一些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律师、会计等行业,妇女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就业层次有所提高。

2、女性就业途径日益多元化。政府指导下的推荐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成为女性获取工作的主流。据调查,在业女性目前由劳动、人事、组织部门安排的比例为14.5%,由职业介绍机构介绍的比例为10.4%,通过求职、应聘、录取或考取的比例为38.7%,由亲友介绍帮助的比例为36.4%。

3、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吸纳女性就业的强大载体。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个体经济已成为拓宽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各类女性也纷纷到非公有制企业里搭建就业创业舞台。目前,我县非公有制领域从业人员中女性占到了50%以上。如女企业家何小洁创办的亚龙电子有限公司,共有员工200人,女员工占了160人。

4、自主创业女性比例偏低,规模不大。我县自主创业女性比例约占就业女性比例总数的3%,比例偏低,且因为女性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冒险、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不够,女性创办的实体规模普遍不大。

5、创业女性讲究诚信,实施人性化管理,企业效益普遍较好。据调查,女企业家经营的企业亏损面仅为2%,98%的企业处于赢利状态,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女性整体的信用水平高于男性,因而能够在企业经营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女性更注重人性化管理,从一些细节上关心干部、职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县妇联今年“三八节”评选出的十佳“巾帼创业明星”,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二、问题分析

1、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及繁重的家务负担影响着妇女创业就业。由于农村家庭中“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妇女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家庭,操持家务,尤其是农村中很多家庭,男劳力外出打工,家庭中老人的照顾,孩子的教育都由妇女承担,使广大妇女既没有创业的动力也没有创业的基础条件,致使妇女创业就业的主动性和客观条件不足。

2、女性就业整体层次不高,部分女性就业边缘化。调查显示,就业女性中高层次管理人员不多,仅占8.5%,大多从事一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中年女性尤其是下岗失业女性要承受年龄与性别的双重歧视。因下岗失业女性多为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学历偏低的群体,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常常被边缘化。

3、非正规就业成为下岗失业女性再就业的主要方向,但引发的劳动权益问题凸显。我县有下岗女职工8000多人,为帮助其实现再就业,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三年来,为96名下岗女职工发放小额贷款196万元,培训下岗女工7000余人,帮助200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等。当前,非正规就业是下岗女工再就业的主要方向。非正规就业多指“非全日制、非固定性、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和钟点工”,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非正规就业实质上降低了女性就业层次,具有低层次、无保障、过渡性的特点,因为劳动契约松散,出现纷纷时,女职工很难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使其人身安全及人格尊严得不到有效保护。

4、女性创业要承受更多的艰辛,主要来自对外公关方面。女性进入商场,虽然能给异性一种新鲜感,但商场毕竟以男性为主,男性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交往模式,在语言、态度、动作上都有别于女性交往,竞争不分性别,商场不讲究绅士风度,女性在商场这个“男性空间”里容易被太多男性对手“封杀”。许多创业女性提出,男性与男性打交道,一支烟就能零距离,女性出面,别人是唯恐避之不及,很难打开局面。

三、建议和对策

1、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女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与农村潜在的富余劳动力并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难题。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如我县返乡农民工达7.4万,给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当务之急,必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增设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大大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中,59%的调查对象认为再就业培训对下岗失业女性找工作有一定实际帮助,近40%的人认为没有帮助或说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一些短期培训班仅仅针对近期劳动力市场需求,并不根据学员的具体潜能来培训,而且给失业人员特别是妇女的培训工种面太狭窄,往往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擦肩而过。再就业培训应遵循“质量优于数量”的原则,培训内容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与每个人的需要和潜力紧密结合,增强女性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2、优化服务,拓宽渠道

一是强化服务。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和职介所的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举办劳务洽谈会、招聘会等活动,及时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搭建平台。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思路,搭建适合妇女就业的工作平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引导社区服务市场产业化,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努力把未就业妇女人数控制在最低程度。

3、加大政策倾斜,实施促进女性创业的支持性政策。女性人才崭露头角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克服更多的困难。因此,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更多女性创业人才脱颖而出。首先,在创业融资方面,由政府推动建立妇女创业基金,一方面,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的各种降息、贴息和无息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有意识地向女性倾斜。另一方面,为想做大企业规模并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女企业主提供贷款担保业务,解决她们的融资困难问题。其次,在创业培训方面,大力开办女性创业培训班,帮助其解决知识储备和经营能力问题,探索“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第三,在创业环境方面,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女性创业的艰辛和勇于创业的精神。妇联要大张旗鼓地树立、培育、表彰各类创业女性,鼓励更多的妇女走创业之路,要关心创业女性的生活和需求,为她们提供学习、交流、沟通的发展平台。

4、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为使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录用工作更加平等规范,政府应在市场监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企业和劳动中介机构的行为,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禁止从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估、职位晋升、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同时要在公务员退休年龄上充分体现男女同龄退休原则;劳动行政部门、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大法律执行监督力度,受理有关侵害妇女就业权益的投诉,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进行调查核实,依法处理;工会、妇联等非政府组织要依法代表劳动者就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的规定进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维权作用。

篇十五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23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23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23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四、大学生就业政策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就业现状分析报告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