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2023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办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二)滚动发展好,稳步推进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四)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 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我市各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 “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 分有限,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 委会 “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 '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 “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 “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 “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篇二 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2023最新】
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办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二)滚动发展好,稳步推进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四)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 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我市各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 “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 分有限,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 委会 “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 '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 “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 “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 “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篇三 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
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办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二)滚动发展好,稳步推进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四)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83位用户关注
20位用户关注
39位用户关注
72位用户关注
57位用户关注
18位用户关注
3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