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蔬菜产业调研工作报告
蔬菜产业调研工作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蔬菜产业调研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进一步掌握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产业调研组,从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后到太和、香龙、码头、小沔等14个镇街和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
一、合川蔬菜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蔬菜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场需求量大、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广,是许多地方农民致富首选的短、平、快项目之一,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宜发展蔬菜,其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其一,因为蔬菜对水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证;其二,因为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鲜,需要有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其三,不同蔬菜对土壤的适应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较高,需要较好的土壤肥料条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种类多,技术性强,投入也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术条件,其中包括种植者对蔬菜先进技术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从产业化角度来讲,还必须要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和一定的特色优势产品为基础。对照蔬菜业发展的五个必要条件,我市蔬菜产业发化展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
1.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合川市是重庆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一个县级农业大市,幅员面积235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8万公顷,总人口152万,其中农业人口120万。合川对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带具有承上启下的强劲辐射作用,有较强的接纳能力,是城乡交换和货物周转的轴心。
2.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襄渝铁路、国道212线横穿境内,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合川与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加之乡镇公路形成网络,蔬菜产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这为蔬菜产品的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便捷的交通,开明开放的环境,使合川具有强劲的中心辐射功能和多维接纳能力。
3.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合川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间,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间,年均日照1316小时,年均气温18.1℃,≥10℃的有效积温5903℃,无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合多种蔬菜的生长,有发展蔬菜生产的良好自然气候条件,产地生态环境较好,产地尚处于自然状态,生存环境几十年无变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产地无污染,能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丰富的水利资源条件:土壤多以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成,土质肥沃,热量丰富;加之三江汇流,76条溪河交错其间,有成片的江河冲击坝地6万多亩沙壤土,非常适合蔬菜种植。且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5万亩。
5.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西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为我市蔬菜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选址,对发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学合理的建议;我市与重庆市农科所、西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6.良好的种植技术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规模:合川是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大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余亩,年产蔬菜46万吨,是重庆市的重要蔬菜基地县之一,有相当的生产技术和种植规模,其中合川丝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萝卜、藠头、大头菜、胡萝卜、榨菜、莴笋等瓜菜类和根茎菜类极具特色优势。近几年来,合川市组织专门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产业的'力度,我们在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经验
二、合川蔬菜产业发化展的市场基础
从总体上来看,人们的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绿色消费”、“绿色需求”的热潮,以“绿色食品”为对象的蔬菜业酝酿着巨大的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将在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基础上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进入农产品贸易,迫使各国将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工业化国家由于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机会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的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正由解决温饱、满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证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转变,蔬菜作为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多糖、有机酸和芳香类物质的特殊商品,对维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增进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谓“一是三餐不吃饭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篇二 带领党员群众发展产业奔富路 --党支部工作报告
xx镇xx村位于xx镇南部,地处华亭煤业集团马蹄沟煤矿腹地,辖4社203户770口人,耕地面积2920.8亩,全村有党员37人,2023年人均纯收入3994元。
近年来,xx村党支部把带领党员群众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重点,在发展产业中坚持支部引导扶持,党员带头示范,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了群众发展产业奔富路上的“主心骨”。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注重调查研究,选准发展路子。xx村地处马蹄沟煤矿矿区,耕地面积少,加之山地多、川地少,恶劣的地理条件从根本上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粮食产量偏低,农民增收缓慢。“如何发展产业,带领群众早日致富”成了摆在党支部一班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党支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坚持上门走访,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提出了利用地处矿区的优势,支部扶持,党员带头,大力发展劳务、运输和养殖产业,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的新思路。新确定的思路,切合胡窑村实际,符合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找准了加快发展的基点,成为了推动村域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的“引擎”。
二、加强地企合作,组织劳务输转。党支部充分发挥地处马矿的优势,加强和矿上的联系沟通,积极为煤矿发展服务,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地企关系。村党支部积极和矿上协调,统一签订了农民协议工用工合同,一次性输转村上剩余劳动力40多人到矿上就业,人均年收入接近4万元,为党员群众就业搭建了平台。
篇三 关于我县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市局安排,近期对本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基本情况和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_____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_____省湖口县、_____县隔江相望,西同_____省_____县、_____县接壤,北和_____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又处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是_____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结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穿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二)自然条件优越,宜药面积广、品种多。
_____县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自然条件差异形成资源多样化,宜林宜药山场达73万亩,84万亩水面;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据《_____县志》记载:我县中药材历史悠久,宋朝时期,中药材行业就较为发达,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调查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种705种,其中植物类638种,动物类57种,矿物类10种。产品较多中药材有:夏枯草、土茯苓、葛根、益母草、陈皮、女贞子、竹叶、山枝子、地龙、连子、苦参、枇杷叶、杜仲、厚朴、天麻等。稀贵品种有:黄连、贝母、金银花、全虫、蜈蚣、香樟、龟板、鳖甲等。中药材资源分布广:全县22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5个山区乡镇占70%,14个丘陵乡镇占25%,3个沿湖乡镇占5%。
(三)政府支持力度大,药农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立了中药材发展领导工作组,县发改委、林业、农业、药监、卫生、科技、财政、水产等部门参与;出台了专门文件,扶持药材种植生产,明确药农种植中药材,政府给予贴息贷款和适当补助;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
2、极大推动广大农民发展中药产业积极性
(1)种植面不断扩大。以前主要集中在山区7个乡镇,现在在政府支持和号召下,从山区到丘陵到湖区都有发展,各取所长,各有特色,遍及全县22个乡镇。
(2)种植方式不断创新。以前以分散农户种植为主,现在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公司加农户等多种模式。
(3)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如桔梗、天麻、杜仲、枳壳、三胡、黄连、瓜萎、白术、山枝、茯苓、枣皮、连子、天南星等都有相当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农民药材生产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调查中得知有一户农民年连子收入近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集约化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全县除长铺镇长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初具规模外,其他乡镇均以农户分散零星种植、自主经营为主,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也不利于产品加工、销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差,也直接影响药农经济收入。
篇四 市农业产业化情况工作报告
目前,农业产业化已作为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已成为农村经济一大新的增长点,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五”期间,重点实施农业“三项工程”,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工程来抓,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摆上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制定政策,积极引导,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下一步的打算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全面形成,主导产品已经确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增加,产业类型多头并举。据不完全统计,xx年底,全市共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基地300多个,其中5万亩以上的50多个,生产基地面积40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7%,全市成规模畜、禽养殖场200多处,牲畜饲养量302.6万头,占全市牲畜总饲养量48.2%,禽类饲养量2651.2万只,占全市禽类总饲养的35.3%。全市成规模水产养殖近100万亩,占全市可养水面60%以上。林果基地100多个,占林业总面积的10%以上。具有龙头作用的集贸市场360多个,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其中专业市场150多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全市共有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300多个,从事产业化组织4万多人,带动农户近70万户。其中全市龙头企业90多个,固定资产6亿多元,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净利润1.5亿元以上,创汇xx多万美元,中介组织40多个,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专业农协140多个,会员数1.3万人,固定资产xx多万元,兴办150多个实体。财税金融部门几年来对龙头企业有了很大的扶持,银行贷款5亿多元,财政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税收减免400多万元。创立各类名牌农产品20多个,绿色产品18个。
二、主要做法
(一)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我市在认真理清调整思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优质化上做文章。在种植业上,以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在过去占大头的水稻杂交组合上汕优63已由1998年的80%以上,降低到现今的20%以上;小麦老品种扬麦158面积由1998年的240万亩下降到不足100万亩。油菜品种实现了秦油系列向油研系列的转变。全市大宗农作物基本上改名换姓,被优质品种所取代。在养殖业上,生猪生产由“三化养猪”向“三元杂交猪”转变,年出栏三元杂交猪100万头以上,占年出栏生猪的总量的35%以上。水产品由青、草、鲢、鳙“四大家族”向螃蟹、鳜鱼、甲鱼、青虾“四大贵族”转变。全市以河蟹为龙头的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70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59万亩,产量近万吨,比1997年增长2.8倍。尤其是“五早”生产已成为我市农业最具特色。近年来,全市“五早”作物面积已由1993年的91.5亩,发展到今年的288.7万亩。其中地膜覆盖保护地面积达232万亩,仅花生一项就接近100万亩。
(二)确立主导产业,狠抓基地建设,促进上规模上水平。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条件和区位条件,我们选择确立了一大基础产业和五大主导产业。一大基础产业即优质粮油,五大主导产业即蔬菜、杂粮、林果、虾蟹、畜禽业。围绕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我们重点开发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产品和生产基地。一是以xx等四县(市、区)为主体的优质水稻基地,xx等三县市优质小麦基地。二是重点发展xx等五县(市、区)优质油菜基地。三是以xx等三县市为主体的脱毒山芋、鲜食饲用玉米基地。四是各县城郊区蔬菜基地和xx等地的瓜类基地。五是加快发展全市的工业原料林和经果林基地,以及新建100万亩农田林网,千里绿色长廊,在江淮分水岭新建100万亩水土保持林等基地。六是以xx等县市为重点的三元杂交猪基地;在xx等县(市、区)波尔山羊基地和肉用牛基地,以及水禽饲养基地。
篇五 *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调查报告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切实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天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县委、政府: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县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情况及其它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以进一步探索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径。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 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根据全县23个乡(镇)摸底调查,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呈上升趋势,已实现总产值4711.15万元。其中:
1、种植业产业化情况:
(1)优质茶园建设:完成2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目前正在设计今年1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2)栽桑养蚕:完成了5000亩老桑园管护工作、1160亩新桑园的嫁接工作,已备齐了1500张养殖春蚕所需的物质和蚕种。
(3)订单农业:全县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县已实施订单种植面积6800亩。主要订单品种有食用玉米、魔芋、芋头、辣椒等,涉及全县5个乡9个村866户农户。
(4)无公害产品:①山药:全县已完成800余亩山药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场乡。②茶叶:全县已完成15000亩茶叶的春季管护,并采春茶15000公斤,产值约60万元。③西瓜:已完成3000亩西瓜的种植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及种子的准备工作。④油菜:全县45000亩油菜长势良好,防病治虫工作已落实完毕。
2、畜牧业产业情况:
(1)畜牧业龙头企业1---3月份情况:
①二郎山牧业:发展养羊联产户25户,每户5只;羊场产纯种波尔羊102只,产值102万元。②四川隆生(天全)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二郎山山地鸡1.5万只;发展养鸡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饲养1000只以上)。③帝豪羊业:已向全县农户签定养羊1000只的合同,现已发放170只。
(2)养猪情况:①全县猪存栏77829头,销售33091头,产值3102.3万元。②仁义乡成立了生猪专业合作社,始阳镇成立了养猪协会,运作都比较规范、正常。全县新发展养猪大户100户,有效带动全县养猪业发展。
(3)养羊情况:全县羊存栏116437只,销售34717只,产值79.85万元。
(4)禽类:全县禽类存栏75.4万余只,出栏30万只,产值860万元;禽蛋产量280吨,产值240万元。
(5)新发展人工种草面积5000亩,使全县人工草场达6.38万亩。
3、林竹业产业情况:
(1)1---3月份,天全县林业局对全县竹资源作了详细调查,并组织编写了《天全县竹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为我县竹产业开发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天全县现有竹资源总面积36.8万亩,成竹面积9.7万亩,天然竹林面积2万亩。从1996年以来新发展竹子面积28.3万亩。
(2)今年1---3月份全县竹材产量3000多吨,产值近100万元;森林蔬菜800吨,产值40万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对20多万亩楠竹基地进行检查补栽、管护等工作,正在组建股份制联合林场,已经拟出了竹资源管理办法。
4、加工营销产业情况:
(1)龙头企业:
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挖基和主体工作,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编写,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购、生产品种、生产量的计划,销售红油鲜笋5吨、清水笋2吨、墨西哥泡椒2吨,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收购野生蕨菜20吨。
②天全县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厂:已收购蕨菜50吨、青菜20吨、山芦20吨;销售山芦30吨、红油鲜笋20吨、蕨菜和薇菜20吨,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③天全蜜园蜂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蜂蜜4.5吨,销售额15万元,带动养蜂大户12户。
④茶叶加工企业5个,其中1---3月份边茶叶产量6000担,销售2000担、销售额23万元;全县春茶产量15吨,外销鲜叶9吨、产值36万元,县内加工6吨鲜叶、成品1.5吨,已销售0.5吨、销售额13万元。
5、今年一季度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情况:
(1)加强与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商标的年检和技术整改工作,新厂已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等工程。
(2)完成了1000亩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种、技术培训。
(3)两家森林蔬菜加工企业拟出了今年的收购和产品加工计划。
(4)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编写出了天全县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初稿,提出了我县绿色食品开发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5)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的编写和填报。
6、协会和基地:
随着产业的形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迅猛发展,截止目前,有各类协会33个(种植业协会16个、畜牧业协会16个、加工协会1个),多数运作正常;产业基地52个(优质瓜果蔬菜基地7个、蚕桑基地7个、茶叶基地6个、畜禽基地11个、林竹基地21个)。
(二)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调查情况:
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
6、女532人)。按收入情况分:年收入在5万元—10万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万元--20万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有6户。按主要收入来源分:种植业7户,养殖业25户,加工营销业38户,开采业23户,运输业99户,其它59户。
(三)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情况:
1.2003年:全县农村居民123881人,纯收入30289.58万元,人均纯收入2445.0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24%,养殖业收入占25%,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0%,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6%,运输业收入占10%,其它收入占7%。
2.2023年1季度:全县农村居民119775人,纯收入6385.24万元,人均纯收入5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12%,养殖业收入占38%,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6%,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2%,运输业收入占7%,其它收入占7%。
(四)全县土地和草资源情况:
据调查,全县有耕地102357.3亩,其中:耕田55276.6亩,旱地32357.5亩,自留地13235.2亩,开荒地1488亩;撂荒地102亩。草资源:天然草场14726.5亩,人工草场13986亩,青贮2955吨。
二、存在的问题:
1.整体上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不够,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
2.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力,对于农业产业化工作似乎只是应付了事。
3.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基地建设分散,除林竹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不大,形不成商品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带农户、连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运作不够规范。
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农户和基地的作用还不明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6. 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层次不高,企业与农户就会经受双重风险。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
三、建议和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针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1.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含义,确定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专合组织、协会)+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实行科学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2. 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县、乡镇党、政领导每年必须亲自抓一个产业或一片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连续抓几年,抓出成效。这一条可以作为乡镇年终考核指标的一项内容。
3.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根据县上提出的“八个一”工作要求,每个乡都必须至少落实其中的“一乡一校”,建立起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需求说了算,我们要到市场上去选产品,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首先搞好市场调查、选好产品。具体讲,茶叶产业化、林竹产业化、畜禽产业化等怎么搞,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要充分估计市场供求的变化。总之,不能用今天的价格去论证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要动态观察市场走向。
5.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链条。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用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公司+农户的模式弊端很多)。
6.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益”,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企业与农户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就会出现松散关系。处于产业化中间环节的企业与下联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紧密关系,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的关系,或者是一种非理性的契约关系,这样经常使企业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与现实利益对立性发生矛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当市场价格高于双方预约价格时,农户就会想方设法把产品销售给市场,企业收不到加工原材料,有可能不顾一切提高收购价格,市场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走势,给政府造成一种假象,这时政府在引导农户发展生产上可能出现误导。当市场价格低于双方预约价格时,企业会找很多借口违约、毁约,不遗余力地从市场收购,在农民向当地政府投诉时,也有可能采取象征性、苛刻刁难手法,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很少一点,来应付农民,敷衍政府,少数农户也会把产品挑到当地政府,要求政府收购。这些现象,导致政府要么号召农民大力发展某种产业,要么政府与农户之间矛盾激化,使企业、农户都受损失,导致产业失败。
7. 搞好基地建设,强化“规模效益”观。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如何加强基地建设,可以用16个字概括:“政府引导、利益驱动、品质优先、规模效益”。过去政府总是要求农民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些都是市场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和农户会自发地有机结合。政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可获得的实际利益。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劳动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8.对外加大宣传力度。我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污染小,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生态农产品生产。现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各样的产品浩瀚如海,数也数不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不作宣传,就没有人知道我们这样一个山区小县的两个绿色食品、九个无公害产品。我们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宣传煤体(包括网络)推出“二郎山下的生态天全”这个品牌,依托这个品牌发展产业。
天全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5月25日
篇六 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调查报告范文
县委、政府: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县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情况及其它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以进一步探索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径。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根据全县23个乡(镇)摸底调查,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呈上升趋势,已实现总产值4711.15万元。其中:
1、种植业产业化情况:
(1)优质茶园建设:完成xx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目前正在设计今年1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2)栽桑养蚕:完成了5000亩老桑园管护工作、1160亩新桑园的嫁接工作,已备齐了1500张养殖春蚕所需的物质和蚕种。
(3)订单农业:全县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县已实施订单种植面积6800亩。主要订单品种有食用玉米、魔芋、芋头、辣椒等,涉及全县5个乡9个村866户农户。
(4)无公害产品:①山药:全县已完成800余亩山药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场乡。②茶叶:全县已完成15000亩茶叶的春季管护,并采春茶15000公斤,产值约60万元。③西瓜:已完成3000亩西瓜的种植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及种子的准备工作。④油菜:全县45000亩油菜长势良好,防病治虫工作已落实完毕。
2、畜牧业产业情况:
(1)畜牧业龙头企业1---3月份情况:
①二郎山牧业:发展养羊联产户25户,每户5只;羊场产纯种波尔羊102只,产值102万元。②四川隆生(天全)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二郎山山地鸡1.5万只;发展养鸡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饲养1000只以上)。③帝豪羊业:已向全县农户签定养羊1000只的合同,现已发放170只。
(2)养猪情况:①全县猪存栏77829头,销售33091头,产值3102.3万元。②仁义乡成立了生猪专业合作社,始阳镇成立了养猪协会,运作都比较规范、正常。全县新发展养猪大户100户,有效带动全县养猪业发展。
(3)养羊情况:全县羊存栏116437只,销售34717只,产值79.85万元。
(4)禽类:全县禽类存栏75.4万余只,出栏30万只,产值860万元;禽蛋产量280吨,产值240万元。
(5)新发展人工种草面积5000亩,使全县人工草场达6.38万亩。
3、林竹业产业情况:
(1)1---3月份,天全县林业局对全县竹资源作了详细调查,并组织编写了《天全县竹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为我县竹产业开发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天全县现有竹资源总面积36.8万亩,成竹面积9.7万亩,天然竹林面积2万亩。从1996年以来新发展竹子面积28.3万亩。
(2)今年1---3月份全县竹材产量3000多吨,产值近100万元;森林蔬菜800吨,产值40万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对20多万亩楠竹基地进行检查补栽、管护等工作,正在组建股份制联合林场,已经拟出了竹资源管理办法。
4、加工营销产业情况:
(1)龙头企业:
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挖基和主体工作,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编写,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购、生产品种、生产量的计划,销售红油鲜笋5吨、清水笋2吨、墨西哥泡椒2吨,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收购野生蕨菜20吨。
②天全县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厂:已收购蕨菜50吨、青菜20吨、山芦20吨;销售山芦30吨、红油鲜笋20吨、蕨菜和薇菜20吨,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③天全蜜园蜂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蜂蜜4.5吨,销售额15万元,带动养蜂大户12户。
④茶叶加工企业5个,其中1---3月份边茶叶产量6000担,销售xx担、销售额23万元;全县春茶产量15吨,外销鲜叶9吨、产值36万元,县内加工6吨鲜叶、成品1.5吨,已销售0.5吨、销售额13万元。
5、今年一季度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情况:
(1)加强与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商标的年检和技术整改工作,新厂已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等工程。
(2)完成了1000亩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种、技术培训。
(3)两家森林蔬菜加工企业拟出了今年的收购和产品加工计划。
(4)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编写出了天全县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初稿,提出了我县绿色食品开发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5)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的编写和填报。
6、协会和基地:
随着产业的形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迅猛发展,截止目前,有各类协会33个(种植业协会16个、畜牧业协会16个、加工协会1个),多数运作正常;产业基地52个(优质瓜果蔬菜基地7个、蚕桑基地7个、茶叶基地6个、畜禽基地11个、林竹基地21个)。
(二)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调查情况:
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6、女532人)。按收入情况分:年收入在5万元—10万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万元--20万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有6户。按主要收入来源分:种植业7户,养殖业25户,加工营销业38户,开采业23户,运输业99户,其它59户。
(三)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情况:
1.xx年:全县农村居民123881人,纯收入30289.58万元,人均纯收入2445.0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24%,养殖业收入占25%,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0%,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6%,运输业收入占10%,其它收入占7%。
2.xx年1季度:全县农村居民119775人,纯收入6385.24万元,人均纯收入5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12%,养殖业收入占38%,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6%,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2%,运输业收入占7%,其它收入占7%。
(四)全县土地和草资源情况:
据调查,全县有耕地102357.3亩,其中:耕田55276.6亩,旱地32357.5亩,自留地13235.2亩,开荒地1488亩;撂荒地102亩。草资源:天然草场14726.5亩,人工草场13986亩,青贮2955吨。
二、存在的问题:
1.整体上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不够,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
2.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力,对于农业产业化工作似乎只是应付了事。
3.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基地建设分散,除林竹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不大,形不成商品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带农户、连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运作不够规范。
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孝带动农户和基地的作用还不明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6.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层次不高,企业与农户就会经受双重风险。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
三、建议和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针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1.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含义,确定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专合组织、协会)+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实行科学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2.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县、乡镇党、政领导每年必须亲自抓一个产业或一片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连续抓几年,抓出成效。这一条可以作为乡镇年终考核指标的一项内容。
3.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根据县上提出的“八个一”工作要求,每个乡都必须至少落实其中的“一乡一校”,建立起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需求说了算,我们要到市场上去选产品,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首先搞好市场调查、选好产品。具体讲,茶叶产业化、林竹产业化、畜禽产业化等怎么搞,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要充分估计市场供求的变化。总之,不能用今天的价格去论证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要动态观察市场走向。
5.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链条。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用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公司+农户的模式弊端很多)。
6.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益”,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尝企业与农户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就会出现松散关系。处于产业化中间环节的企业与下联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紧密关系,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的关系,或者是一种非理性的契约关系,这样经常使企业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与现实利益对立性发生矛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当市场价格高于双方预约价格时,农户就会想方设法把产品销售给市场,企业收不到加工原材料,有可能不顾一切提高收购价格,市场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走势,给政府造成一种假象,这时政府在引导农户发展生产上可能出现误导。当市场价格低于双方预约价格时,企业会找很多借口违约、毁约,不遗余力地从市场收购,在农民向当地政府投诉时,也有可能采取象征性、苛刻刁难手法,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很少一点,来应付农民,敷衍政府,少数农户也会把产品挑到当地政府,要求政府收购。这些现象,导致政府要么号召农民大力发展某种产业,要么政府与农户之间矛盾激化,使企业、农户都受损失,导致产业失败。
7.搞好基地建设,强化“规模效益”观。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如何加强基地建设,可以用16个字概括:“政府引导、利益驱动、品质优先、规模效益”。过去政府总是要求农民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些都是市场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和农户会自发地有机结合。政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可获得的实际利益。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劳动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8.对外加大宣传力度。我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污染小,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生态农产品生产。现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各样的产品浩瀚如海,数也数不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不作宣传,就没有人知道我们这样一个山区小县的两个绿色食品、九个无公害产品。我们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宣传煤体(包括网络)推出“二郎山下的生态天全”这个品牌,依托这个品牌发展产业。
篇七 对产业协会中建立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调研报告
对产业协会中建立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调研报告
高度重视。因此,在农村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就是把一部分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和经营的县内流动党员剥离出来,使之有效地凝聚起来,进而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有必要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一是党章有规定。《党章》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按照这个规定,农村产业协会根据工作需要,凡符合条件的都应该成立党的基层组织。二是十七大有要求。十七大提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既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三是现实工作有需要。今年是组织系统改革创新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实现创新突破,必须拿出改革举措。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既是加强我县党建工作薄弱环节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落实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一项具体内容,因此,搞好此项工作有其现实意义。
(三)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作用突出
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够进一步激活党员队伍。由于农村客观存在的外出流动党员多、党员老化现象较为突出的问题,党员难以参加组织生活,严重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产业协会上建立支部后,能够打破农村基层党组织单纯按地域设置和党员只能参加一个支部生活的传统模式,党组织架构由过去的垂直式变为网络式,党组织开展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也更加灵活高效,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调动党员队伍的积极性。
二是能够进一步发挥党员作用。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必须依靠一定的组织形式,为他们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否则,在农村党员独立分散的情况下,单纯强调发挥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通过在产业协会建立党支部,党组织能够把从事不同行业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编入相应的专业党支部,最大限度地聚合同一产业链上党员的优势资源,并通过“能人效应”、“示范效应”,把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的技术和经验直接、快速、有效地传播到群众中去,很快形成“以户带村、以村带片、以片带业”的局面,使基层专业党组织成为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纽带和培植农村优势产业的战斗堡垒,使基层党员成为产业前沿的先锋队,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是能够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一方面,为把产业做大做强,将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建到产业协会上,组织群众开展联片种养,能够推动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另一方面,通过在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使“两新”组织拥有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等经营管理优势与党组织具有的动员组织千家万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实现最佳配置,使两者在生产、销售、管理、服务上得到优势互补,为基层党组织指导和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组织保证。
四是能够进一步强化党组织服务职能。通过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可以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村级党员干部的特长,把党员干部联合搭配到产业链条上,让他们能够腾出精力谋发展。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党员帮、干部扶、能人带和互帮互助活动,使农村产业发展中一家一户的实际困难得到有效克服,实现党员干部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工作范围由专抓一方向专抓一业、工作模式由包片包村向包产业包项目的转变,不断增强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二、在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和建议
(一)农村产业协会发展情况
据统计,我县目前各类农村经济产业协会已发展到14个,大体形成了龙头带动型、技术服务型、市场集散型、产销协作型等合作模式。14个专业协会分别是:新县板栗银杏协会、陡山河林果业协会、陡山河淮南猪养殖协会、八里畈茶叶协会、卡房天麻种植协会、新县畜牧业协会、新县中药材协会、新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新县农民经纪人协会、新县绿色食品协会、浒湾乡香菇种植协会、陈店乡茶叶协会、吴陈河镇蔬菜种植者协会和新县养殖业协会。14个专业经济协会共有会员510人,其中党员121人,平均年龄43岁。党员人数在10人以上的协会有11个。14个产业协会中,跨乡镇的有7个,分别是新县板栗银杏协会、新县畜牧业协会、新县中药材协会、新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新县农民经纪人协会、新县绿色食品协会、新县养殖业协会;其余7个协会皆为本乡镇跨村组的协会。目前,7个乡镇协会中党员人数均在3人以上,通过加强协会监管和引导,能够正常发挥作用,都具备组建党组织的条件;另外7个跨乡镇的产业协会,虽然具备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鉴于过去没 有在跨乡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先例,考虑到党员构成及管理上的复杂性,应暂时缓建,待条件成熟后再建。
(二)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各类协会积极投身于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在发展产业、致富农民、推进党建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根据目前的状况,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协会作用不很明显。目前全县正式注册的协会共有34个,其中产业协会14个,它们大多数处于初始创建阶段,会员管理松散;有部分协会仅仅是挂名而已,无办公场所,无工作机构,没有真正发挥协会的作用。
二是会员管理难度较大。14个产业协会中,有7个协会的会员分布在科技、卫生、文化、商业等多个社会领域,会员流动性大,隶属关系复杂;大多数会员参加协会活动是临时的,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以原有单位和行业为主。如板栗银杏、天麻中药材、茶叶等协会,会员只是在产品上市期间开展一些促销活动,在其它季节很少有联系;产业协会大多是群众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对会员的管理不能像其它组织或行业那样有很强的约束力,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是缺少活动经费。目前大多数协会都存在缺少活动经费的现象,如何筹措必要的活动经费,创造必要的办公环境和办公条件是各协会组织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是思想认识不够。有的人认为协会的作用主要是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没有必要”;有的人认为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会与协会的“独立自主”相冲突,会给协会发展带来约束和障碍。
(三)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工作建议
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在产业协会建立党组织,优化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可以使基层党组织始终站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现就在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在农村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是顺应农村发展的现实要求,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召开会议、走访座谈、展开讨论等形式,大力宣传在协会建立党组织的方式、目的和意义,统一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消除顾虑,引导协会中的党员和广大会员积极参与支持。
二是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按照产业协会类型、产业规模、协会数量、会员数、党员数等内容设置调查表,对产业协会组建情况进行调查。针对有的协会是乡镇主管,有的是县级农业部门主管等实际,综合考虑目前是否应建立党组织,并确定其归属。
三是引导扶持,规范管理。乡镇党委和涉农部门党组织要积极帮助协会发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协会的组织管理;引导协会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护会员正当权益;支持协会实行民主决策,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协会党组织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增强党在协会组织中的影响力。
四是典型引路,适时推进。目前,有的产业协会机制比较健全、活动比较规范,可把这些协会作为组建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工作试点。通过先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待时机成熟,逐步扩大党组织组建范围。同时,还要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产业协会党组织组建工作,可在具备组建条件的7个乡镇协会中率先组建。这7个协会属于乡镇主管,协会会员大多来自同一乡镇,主要身份是村组干部和农民,党员人数占有相当的比例,相对而言易于操作。
五是结合实际,科学组建。对协会主管部门人员、协会骨干和党员进行培训,明确组建方法和目标要求,使大家对党组织组建工作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可通过向协会下派熟悉党务、作风扎实的党建指导员,帮助抓好党组织组建工作;对一些规模较小且党员数少的产业协会可以建立党小组,跨村经营的协会可以直接建立党支部;对于跨乡镇、分布多行业、具有发展潜力的协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党支部或总支,隶属县级涉农党委。
三、几点思考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创造,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引导与服务等方面的关系,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要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力求组织构架科学化。在组建协会党组织时慎重把握协会发展的前景,客观分析实际工作的需要,在重新组建党支部和划分党小组时切实尊重党员个人的意愿。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做到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以质量保证数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设置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持同步。
二是要力求组织运行高效率。要坚持以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标准,变革党员管理模式,使会员党员在主要接受协会党支部管理的同时,能参加居住地行政村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实现“双重”管理。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协会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协会在合作方式、组织管理、经营项目和办会宗旨上的引导和管理,正确处理对内服务与对外赢利的关系,切实把协会办成联结产业、创建品牌、善于经营、带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确保基层组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是要力求服务技术科学化。要提高协会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在加强对协会党组织负责人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认真指导好乡村组织、协会组织对协会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培训,不断提高协会组织和党员、致富带头人服务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实施“双强”工程,将协会中致富能人尽快培养成为“双强”党员,不断壮大协会党组织中“双强”党员队伍。通过“双强”党员示范带动,促进协会更好发挥科技服务作用,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是要力求农民收入最大化。建立农民专业协会党组织必须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支柱产业,突出以科技和经济为纽带,谋求劳动力、土地资源与科技、资本的优化配置,切实做好技术指导、信息提供、物资供应、产品加工、贮藏、销售等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党员和群众致富步伐。只有把发展和富民放在首位,不断帮助协会发展壮大,才能有效增强产业协会党组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篇八 对产业协会中建立基层党组织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设置好党的基层组织,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为特点的协会型新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农村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问题日益突显,以行政组织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很难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如何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围绕此课题,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我们着重在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工作开展了一次调研,并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的必要性
(一)传统基层党组织设置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村级党组织功能、党员思想观念以及从业范围、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传统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已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就我县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过于单一,农村基本上都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党组织,纵向层级少,横向覆盖面不宽,与当前社会多元化的形势不相适应,尤其是对一些新经济组织的辐射力、渗透力不强。二是由于党组织设置模式不活,导致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使得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经常流动、居住分散的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难以进行正常的教育管理。三是大多数村党支部书记年龄老化,工作方式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和命令式的手段,市场经济观念不浓,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专业技能,完全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群众发展致富的迫切要求。
(二)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有现实需求
根据农村目前现状,党员队伍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留守党员、以从事劳务为主的外出流动党员、以个体经营或以产业开发为主的县内流动党员。在这三个类型的党员队伍中,目前第三种类型的党员在管理上比较薄弱,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在农村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就是把一部分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和经营的县内流动党员剥离出来,使之有效地凝聚起来,进而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有必要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一是党章有规定。《党章》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按照这个规定,农村产业协会根据工作需要,凡符合条件的都应该成立党的基层组织。二是xx大有要求。xx大提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既是贯彻落实xx大精神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三是现实工作有需要。今年是组织系统改革创新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实现创新突破,必须拿出改革举措。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既是加强我县党建工作薄弱环节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落实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一项具体内容,因此,搞好此项工作有其现实意义。
(三)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作用突出
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够进一步激活党员队伍。由于农村客观存在的外出流动党员多、党员老化现象较为突出的问题,党员难以参加组织生活,严重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产业协会上建立支部后,能够打破农村基层党组织单纯按地域设置和党员只能参加一个支部生活的传统模式,党组织架构由过去的垂直式变为网络式,党组织开展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也更加灵活高效,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调动党员队伍的积极性。
二是能够进一步发挥党员作用。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必须依靠一定的组织形式,为他们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否则,在农村党员独立分散的情况下,单纯强调发挥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通过在产业协会建立党支部,党组织能够把从事不同行业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编入相应的专业党支部,最大限度地聚合同一产业链上党员的优势资源,并通过“能人效应”、“示范效应”,把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的技术和经验直接、快速、有效地传播到群众中去,很快形成“以户带村、以村带片、以片带业”的局面,使基层专业党组织成为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纽带和培植农村优势产业的战斗堡垒,使基层党员成为产业前沿的先锋队,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是能够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一方面,为把产业做大做强,将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建到产业协会上,组织群众开展联片种养,能够推动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另一方面,通过在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使“两新”组织拥有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等经营管理优势与党组织具有的动员组织千家万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实现最佳配置,使两者在生产、销售、管理、服务上得到优势互补,为基层党组织指导和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组织保证。
四是能够进一步强化党组织服务职能。通过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可以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村级党员干部的特长,把党员干部联合搭配到产业链条上,让他们能够腾出精力谋发展。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党员帮、干部扶、能人带和互帮互助活动,使农村产业发展中一家一户的实际困难得到有效克服,实现党员干部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工作范围由专抓一方向专抓一业、工作模式由包片包村向包产业包项目的转变,不断增强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二、在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和建议
(一)农村产业协会发展情况
据统计,我县目前各类农村经济产业协会已发展到14个,大体形成了龙头带动型、技术服务型、市场集散型、产销协作型等合作模式。14个专业协会分别是:新县板栗银杏协会、陡山河林果业协会、陡山河淮南猪养殖协会、八里畈茶叶协会、卡房天麻种植协会、新县畜牧业协会、新县中药材协会、新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新县农民经纪人协会、新县绿色食品协会、浒湾乡香菇种植协会、陈店乡茶叶协会、吴陈河镇蔬菜种植者协会和新县养殖业协会。14个专业经济协会共有会员510人,其中党员121人,平均年龄43岁。党员人数在10人以上的协会有11个。14个产业协会中,跨乡镇的有7个,分别是新县板栗银杏协会、新县畜牧业协会、新县中药材协会、新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新县农民经纪人协会、新县绿色食品协会、新县养殖业协会;其余7个协会皆为本乡镇跨村组的协会。目前,7个乡镇协会中党员人数均在3人以上,通过加强协会监管和引导,能够正常发挥作用,都具备组建党组织的条件;另外7个跨乡镇的产业协会,虽然具备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鉴于过去没有在跨乡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先例,考虑到党员构成及管理上的复杂性,应暂时缓建,待条件成熟后再建。
(二)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各类协会积极投身于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在发展产业、致富农民、推进党建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根据目前的状况,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协会作用不很明显。目前全县正式注册的协会共有34个,其中产业协会14个,它们大多数处于初始创建阶段,会员管理松散;有部分协会仅仅是挂名而已,无办公场所,无工作机构,没有真正发挥协会的作用。
二是会员管理难度较大。14个产业协会中,有7个协会的会员分布在科技、卫生、文化、商业等多个社会领域,会员流动性大,隶属关系复杂;大多数会员参加协会活动是临时的,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以原有单位和行业为主。如板栗银杏、天麻中药材、茶叶等协会,会员只是在产品上市期间开展一些促销活动,在其它季节很少有联系;产业协会大多是群众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对会员的管理不能像其它组织或行业那样有很强的约束力,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是缺少活动经费。目前大多数协会都存在缺少活动经费的现象,如何筹措必要的活动经费,创造必要的办公环境和办公条件是各协会组织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是思想认识不够。有的人认为协会的作用主要是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没有必要”;有的人认为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会与协会的“独立自主”相冲突,会给协会发展带来约束和障碍。
(三)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工作建议
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在产业协会建立党组织,优化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可以使基层党组织始终站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现就在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在农村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是顺应农村发展的现实要求,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召开会议、走访座谈、展开讨论等形式,大力宣传在协会建立党组织的方式、目的和意义,统一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消除顾虑,引导协会中的党员和广大会员积极参与支持。
二是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按照产业协会类型、产业规模、协会数量、会员数、党员数等内容设置调查表,对产业协会组建情况进行调查。针对有的协会是乡镇主管,有的是县级农业部门主管等实际,综合考虑目前是否应建立党组织,并确定其归属。
三是引导扶持,规范管理。乡镇党委和涉农部门党组织要积极帮助协会发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协会的组织管理;引导协会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护会员正当权益;支持协会实行民主决策,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协会党组织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增强党在协会组织中的影响力。
四是典型引路,适时推进。目前,有的产业协会机制比较健全、活动比较规范,可把这些协会作为组建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工作试点。通过先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待时机成熟,逐步扩大党组织组建范围。同时,还要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产业协会党组织组建工作,可在具备组建条件的7个乡镇协会中率先组建。这7个协会属于乡镇主管,协会会员大多来自同一乡镇,主要身份是村组干部和农民,党员人数占有相当的比例,相对而言易于操作。
五是结合实际,科学组建。对协会主管部门人员、协会骨干和党员进行培训,明确组建方法和目标要求,使大家对党组织组建工作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可通过向协会下派熟悉党务、作风扎实的党建指导员,帮助抓好党组织组建工作;对一些规模较小且党员数少的产业协会可以建立党小组,跨村经营的协会可以直接建立党支部;对于跨乡镇、分布多行业、具有发展潜力的协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党支部或总支,隶属县级涉农党委。
三、几点思考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创造,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引导与服务等方面的关系,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要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力求组织构架科学化。在组建协会党组织时慎重把握协会发展的前景,客观分析实际工作的需要,在重新组建党支部和划分党小组时切实尊重党员个人的意愿。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做到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以质量保证数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设置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持同步。
二是要力求组织运行高效率。要坚持以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标准,变革党员管理模式,使会员党员在主要接受协会党支部管理的同时,能参加居住地行政村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实现“双重”管理。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协会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协会在合作方式、组织管理、经营项目和办会宗旨上的引导和管理,正确处理对内服务与对外赢利的关系,切实把协会办成联结产业、创建品牌、善于经营、带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确保基层组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是要力求服务技术科学化。要提高协会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在加强对协会党组织负责人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认真指导好乡村组织、协会组织对协会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培训,不断提高协会组织和党员、致富带头人服务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实施“双强”工程,将协会中致富能人尽快培养成为“双强”党员,不断壮大协会党组织中“双强”党员队伍。通过“双强”党员示范带动,促进协会更好发挥科技服务作用,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是要力求农民收入最大化。建立农民专业协会党组织必须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支柱产业,突出以科技和经济为纽带,谋求劳动力、土地资源与科技、资本的优化配置,切实做好技术指导、信息提供、物资供应、产品加工、贮藏、销售等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党员和群众致富步伐。只有把发展和富民放在首位,不断帮助协会发展壮大,才能有效增强产业协会党组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篇九 增收致富和产业培育工作报告
一是农民增收致富和主导产业现状分析。
二、农民增收致富存在的困难
1、观念上创新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民在思想上还是比较保守。虽然他们想富愿望强烈,但一旦遇到挫折便易产生退缩的想法,缺乏敢冲、敢干、敢冒风险、敢于拼搏的发展劲头。从而在思想观念上束缚了农民增收致富。
2、机制上扶持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发放了一些补贴,增加了一部分收入,但没有从机制上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致富。农业生产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而农产品价格仍然低落,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3、要素上制约发展较重。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等方面。大部分农民在创业的起步阶段最缺的是资金,而农村金融组织在给农民房贷款条件上过于严格,致使大多数农民难以贷到款。
三、农民增收致富的对策
1、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镇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积极培育主导产业。致力培育以白银耳黄鸡为主、乌猪为辅的生态效益农业。重点突出发展土鸡养殖产业。依托专业合作社,做好“土”字文章,发展“礼品经济”,打好“生态品牌”。通过主导产业的培育,让更多的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努力发展现代农业
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便让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让剩余农村劳动力继续走入工厂,不仅可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扩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
3、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要通过农民素质培训、科技宣传服务、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进一步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从而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本事和能力。
4、完善助农增收机制
一是发展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从而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
二是积极完善农业企业与农民的联结机制。在发展农业企业的同时,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企业,通过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完善农村金融支农体制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核心作用。放宽准贷门槛,加快建立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建立农民创业小额贷款、农村扶贫小额贷款、农村担保等制度。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资金保障。
四是出台支农惠农政策。结合本镇实际推进主导产业培育,制定出台一些激励政策,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主导产业的专业户在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从而“推动”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篇十 合川市蔬菜产业调研工作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产业调研组,从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后到太和、香龙、码头、小沔等14个镇街和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
一、合川蔬菜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蔬菜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场需求量大、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广,是许多地方农民致富首选的短、平、快项目之一,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宜发展蔬菜,其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其一,因为蔬菜对水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证;其二,因为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鲜,需要有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其三,不同蔬菜对土壤的适应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较高,需要较好的土壤肥料条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种类多,技术性强,投入也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术条件,其中包括种植者对蔬菜先进技术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从产业化角度来讲,还必须要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和一定的特色优势产品为基础。对照蔬菜业发展的五个必要条件,我市蔬菜产业发化展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
1.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合川市是重庆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一个县级农业大市,幅员面积235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8万公顷,总人口152万,其中农业人口120万。合川对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带具有承上启下的强劲辐射作用,有较强的接纳能力,是城乡交换和货物周转的轴心。
2.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襄渝铁路、国道212线横穿境内,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合川与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加之乡镇公路形成网络,蔬菜产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这为蔬菜产品的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便捷的交通,开明开放的环境,使合川具有强劲的中心辐射功能和多维接纳能力。
3.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合川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间,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间,年均日照1316小时,年均气温18.1℃,≥10℃的有效积温5903℃,无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合多种蔬菜的生长,有发展蔬菜生产的良好自然气候条件,产地生态环境较好,产地尚处于自然状态,生存环境几十年无变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产地无污染,能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丰富的水利资源条件:土壤多以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成,土质肥沃,热量丰富;加之三江汇流,76条溪河交错其间,有成片的江河冲击坝地6万多亩沙壤土,非常适合蔬菜种植。且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5万亩。
5.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西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为我市蔬菜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选址,对发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学合理的建议;我市与重庆市农科所、西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6.良好的种植技术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规模:合川是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大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余亩,年产蔬菜46万吨,是重庆市的重要蔬菜基地县之一,有相当的生产技术和种植规模,其中合川丝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萝卜、藠头、大头菜、胡萝卜、榨菜、莴笋等瓜菜类和根茎菜类极具特色优势。近几年来,合川市组织专门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产业的力度,我们在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经验
二、合川蔬菜产业发化展的市场基础
从总体上来看,人们的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绿色消费”、“绿色需求”的热潮,以“绿色食品”为对象的蔬菜业酝酿着巨大的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将在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基础上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进入农产品贸易,迫使各国将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工业化国家由于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机会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的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正由解决温饱、满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证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转变,蔬菜作为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多糖、有机酸和芳香类物质的特殊商品,对维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增进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谓“一是三餐不吃饭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篇十一 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调查报告
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调查报告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天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县委、政府: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县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情况及其它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以进一步探索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径。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根据全县23个乡(镇)摸底调查,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呈上升趋势,已实现总产值4711.15万元。其中:
1、种植业产业化情况:
(1)优质茶园建设:完成20xx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目前正在设计今年1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2)栽桑养蚕:完成了5000亩老桑园管护工作、1160亩新桑园的嫁接工作,已备齐了1500张养殖春蚕所需的物质和蚕种。
(3)订单农业:全县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县已实施订单种植面积6800亩。主要订单品种有食用玉米、魔芋、芋头、辣椒等,涉及全县5个乡9个村866户农户。
(4)无公害产品:①山药:全县已完成800余亩山药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场乡。②茶叶:全县已完成15000亩茶叶的春季管护,并采春茶15000公斤,产值约60万元。
③西瓜:已完成3000亩西瓜的种植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及种子的准备工作。④油菜:全县45000亩油菜长势良好,防病治虫工作已落实完毕。
2、畜牧业产业情况:
(1)畜牧业龙头企业1---3月份情况:①二郎山牧业:发展养羊联产户25户,每户5只;羊场产纯种波尔羊102只,产值102万元。②四川隆生(天全)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二郎山山地鸡1.5万只;发展养鸡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饲养1000只以上)。
③帝豪羊业:已向全县农户签定养羊1000只的合同,现已发放170只。
(2)养猪情况:①全县猪存栏77829头,销售33091头,产值3102.3万元。②仁义乡成立了生猪专业合作社,始阳镇成立了养猪协会,运作都比较规范、正常。
全县新发展养猪大户100户,有效带动全县养猪业发展。
(3)养羊情况:全县羊存栏116437只,销售34717只,产值79.85万元。
(4)禽类:全县禽类存栏75.4万余只,出栏30万只,产值860万元;禽蛋产量280吨,产值240万元。
(5)新发展人工种草面积5000亩,使全县人工草场达6.38万亩。
3、林竹业产业情况:
(1)1---3月份,天全县林业局对全县竹资源作了详细调查,并组织编写了《天全县竹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为我县竹产业开发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天全县现有竹资源总面积36.8万亩,成竹面积9.7万亩,天然竹林面积2万亩。
从1996年以来新发展竹子面积28.3万亩。
(2)今年1---3月份全县竹材产量3000多吨,产值近100万元;森林蔬菜800吨,产值40万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对20多万亩楠竹基地进行检查补栽、管护等工作,正在组建股份制联合林场,已经拟出了竹资源管理办法。
4、加工营销产业情况:
(1)龙头企业: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挖基和主体工作,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编写,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购、生产品种、生产量的计划,销售红油鲜笋5吨、清水笋2吨、墨西哥泡椒2吨,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收购野生蕨菜20吨。②天全县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厂:已收购蕨菜50吨、青菜20吨、山芦20吨;销售山芦30吨、红油鲜笋20吨、蕨菜和薇菜20吨,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③天全蜜园蜂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蜂蜜4.5吨,销售额15万元,带动养蜂大户12户。④茶叶加工企业5个,其中1---3月份边茶叶产量6000担,销售20xx担、销售额23万元;全县春茶产量15吨,外销鲜叶9吨、产值36万元,县内加工6吨鲜叶、成品1.5吨,已销售0.5吨、销售额13万元。
5、今年一季度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情况:
(1)加强与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商标的年检和技术整改工作,新厂已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等工程。
(2)完成了1000亩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种、技术培训。
(3)两家森林蔬菜加工企业拟出了今年的收购和产品加工计划。
(4)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编写出了天全县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初稿,提出了我县绿色食品开发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5)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的编写和填报。
6、协会和基地:随着产业的形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迅猛发展, 截止目前,有各类协会33个(种植业协会16个、畜牧业协会16个、加工协会1个),多数运作正常;产业基地52个(优质瓜果蔬菜基地7个、蚕桑基地7个、茶叶基地6个、畜禽基地11个、林竹基地21个)。
(二)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调查情况: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
6、女532人)。按收入情况分:年收入在5万元—10万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万元--20万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有6户。
按主要收入来源分:种植业7户,养殖业25户,加工营销业38户,开采业23户,运输业99户,其它59户。
(三)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情况:1.20xx年:全县农村居民123881人,纯收入30289.58万元,人均纯收入2445.0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24,养殖业收入占25,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0,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6,运输业收入占10,其它收入占7。
2.20xx年1季度:全县农村居民119775人,纯收入6385.24万元,人均纯收入5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12,养殖业收入占38,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6,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2,运输业收入占7,其它收入占7。
(四)全县土地和草资源情况:据调查,全县有耕地102357.3亩,其中:耕田55276.6亩,旱地32357.5亩,自留地13235.2亩,开荒地1488亩;撂荒地102亩。草资源:天然草场14726.5亩,人工草场13986亩,青贮2955吨。
二、存在的问题:1.整体上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不够,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
2.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力,对于农业产业化工作似乎只是应付了事。3.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基地建设分散,除林竹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不大,形不成商品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带农户、连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运作不够规范。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农户和基地的作用还不明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6.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层次不高,企业与农户就会经受双重风险。
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
三、建议和对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针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1.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含义,确定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专合组织、协会)+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实行科学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2.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
县、乡镇党、政领导每年必须亲自抓一个产业或一片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连续抓几年,抓出成效。这一条可以作为乡镇年终考核指标的一项内容。
3.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根据县上提出的“八个一”工作要求,每个乡都必须至少落实其中的“一乡一校”,建立起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需求说了算,我们要到市场上去选产品,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首先搞好市场调查、选好产品。
具体讲,茶叶产业化、林竹产业化、畜禽产业化等怎么搞,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要充分估计市场供求的变化。
总之,不能用今天的价格去论证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要动态观察市场走向。5.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链条。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用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 基地 专合组织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公司 农户的模式弊端很多)。
6.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益”,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企业与农户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就会出现松散关系。
处于产业化中间环节的企业与下联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紧密关系,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的关系,或者是一种非理性的契约关系,这样经常使企业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与现实利益对立性发生矛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当市场价格高于双方预约价格时,农户就会想方设法把产品销售给市场,企业收不到加工原材料,有可能不顾一切提高收购价格,市场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走势,给政府造成一种假象,这时政府在引导农户发展生产上可能出现误导。
当市场价格低于双方预约价格时,企业会找很多借口违约、毁约,不遗余力地从市场收购,在农民向当地政府投诉时,也有可能采取象征性、苛刻刁难手法,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很少一点,来应付农民,敷衍政府,少数农户也会把产品挑到当地政府,要求政府收购。这些现象,导致政府要么号召农民大力发展某种产业,要么政府与农户之间矛盾激化,使企业、农户都受损失,导致产业失败。
7.搞好基地建设,强化“规模效益”观。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如何加强基地建设,可以用16个字概括:“政府引导、利益驱动、品质优先、规模效益”。
过去政府总是要求农民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些都是市场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和农户会自发地有机结合。
政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可获得的实际利益。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劳动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8.对外加大宣传力度。
我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污染小,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生态农产品生产。现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各样的产品浩瀚如海,数也数不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不作宣传,就没有人知道我们这样一个山区小县的两个绿色食品、九个无公害产品。
我们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宣传煤体(包括网络)推出“二郎山下的生态天全”这个品牌,依托这个品牌发展产业。天全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xx年5月25日
篇十二 同脉共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报告
近年来,南部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和把握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这一趋势,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创造与东部沿海地区同脉共振的发展条件,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战略,借助开放之力、外来之力,加速资本积聚和集中,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已有10余户生产型工业企业落户南部,来自浙江温州的中国宇宙家纺有限公司和金泰纺织有限公司,不仅到南部县分别投资上亿元,而且把总部迁往南部县,成为南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面猎猎大旗,引领着全市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招商提速的新航向。
一、把握形势上同脉共振,选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
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就承接了国外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带。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工业经济刚开始起飞。特别是沿海大城市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迫于土地、劳动力、压滤机滤布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很自然地要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向内地转移、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南部县委、县政府把握住这一机遇,果断提出了“围绕工业立支柱,坚持把工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的口号,选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他们充分利用温州市对口帮扶南部的有利条件,进一步锁定主攻区域。县委书记冯斌、县长杨建华等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狠抓项目跟踪落实,促成“宇宙”、“金泰”两家企业的总部迁驻南部。宇宙家纺公司是全国跨区域的大企业,排行中国纺织行业老三,每年出口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美元,国内销售收入2亿多元人民币,产品主要有地毯和毛毯,年税利4000多万元。公司于2023年2月25日投资1.88亿元入驻南部浙江温州工业经济区。20xx年,南部县以工业企业改制为突破口,吸引温州金泰纺织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整体收购了已经倒闭的南部县棉纺织厂,组建南部金泰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企业总资产已达2亿元左右,公司的生产能力从原来的20xx锭发展到6万锭,滤布今年6月将达到7万锭。金氏集团拥有资产近6亿元,在四川省广元、自贡市,湖南省长沙市,新疆等地都有子公司。
二、开放理念上同脉共振,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动力。
长期的实践证明,东部地区产业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和壮大的,如果开放理念不一致,产业承接就是一句空话。南部县积极实践“开放再开放”理念,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积极借鉴大英县嘲讽之中“异想天开”建成“死海”、遂宁市冷眼之下“无中生有”造就炼油厂的成功做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四个不论”:不论哪种方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确立了“四个有”:有你投资我铺路的胆量,有你赚钱我保护的气量,有你有难题我帮助的度量,有你发财我发展的雅量。树立“三种意识”:企业是上帝意识、纳税人是上帝意识、吃拿卡要是罪过意识。全县上下人人热情关心招商,个个积极参与招商,“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来企业,都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南部发展工业的决心坚如磐石,排除发展障碍的意志不可阻挡,任何部门对企业不能说不,只能说怎么办”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动力。
三、发展环境上同脉共振,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每个县市都想分得一杯羮。而东部那些欲转移的企业,肯定只青睐在发展环境上同脉共振的地方。南部县坚持“软硬兼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他们积极打造成渝3小时经济圈,全力加快建设南部工业园,着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硬实力。他们坚持以硬措施治理发展软环境,构建“环境洼地”,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软实力。牢固树立“环境立县”理念,坚持行政再提速,政策再优化,服务再细致,感情再浓厚,重点提升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富商、扶商、安商”的浓厚氛围。杜绝对企业“乱检查”和收取中介费,统一制作收费公示牌,做到收费有法可依,缴费心中有数。停收省市物价局取消的收费项目207个,降低收费标准5项,将28个部门的165项行政许可及收费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对职能部门的“创满”考评,直接将问卷调查表发放到企业和服务对象手中,满意不满意,全由企业和服务对象说了算。县政协、县纪委对企业提出的意见进行整理,由县委、县政府督促相关单位迅速整改。金泰纺织遇到难题时,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宇宙家纺有限公司与南部县政府签订合同时,南部县委、县政府召集了县级几十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现场办公,协议中有什么问题,当场提出,当场拍板。为保证宇宙家纺有限公司如期奠基动工,县上组织40台车辆,施工人员移山填沟,开挖土石方30多万立方米,平整土地150亩。工商、质监等省管部门也牢固树立“部门工作之和就是政府工作”的观念,视外来企业为上帝,坚持24小时服务制、限时办结制,从细节入手,从情感着力,尽心竭力为外来企业服好务。金泰纺织有限公司投资南部县,看中了当地的棉花资源,可是没有棉花直接收购权。经董事长金衍棉提出申请后,南部县工商局派出专人,层层报批,最终在全县设立了几个棉花收购点,解决了金泰纺织有限公司的部分原料供给问题。县委、县政府还积极帮助外来企业与驻南部金融企业增进了解、加强互信。去年,驻南部的金融部门8年来首次向本土企业贷款3000万元。金泰纺织有限公司获得1500万元贷款,解决了扩能资金的缺口问题。
四、效益追求上同脉共振,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落脚点。
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裁判员和决定者。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大革命中,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南部县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壮大产业优势。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宇宙家纺将把拓展国内市场和俄罗斯、东欧市场作为企业的销售战略重点。南部县在西部是一个很好的辐射点,整个南充在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凸现,水、陆、空立体交通便利,从这里出发,可以就近占据四川、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湖南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消费市场。1条毛毯从温州苍南运往这些地区,运输单价为5元,而从南部运往这些地区的运输单价是2元,同样的销售价格,在南部可以节约运费3元收入利润的腰包中。对于一个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的企业来说,这笔利润是极其可观的。与此同时,便于打通俄罗斯、东欧市场。在南部生产,不需要水路的辗转,不需要空运的麻烦,一上车从陆路可达东欧辽阔市场,运输费大大减少。以南部为总部,苍南为生产基地,原来的国外市场不会丢。这是一箭双雕之举。不仅如此,南充、南部纺织工业历史长、规模大,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技能娴熟的劳动力资源。
篇十三 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十一五”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实施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2023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3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72.24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11.56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二、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6.79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799.35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1229.8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5.39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2023年,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16.0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166.57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2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4.56亿元;核桃种植191.99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油茶种植156.89万亩,产量937.5万公斤,产值7.1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356.79万头、149.86万头、39.99万只和1246.9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507.86万头、56.12万头、40.60万只和1694.9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2023年畜牧业产值达6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量不足,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整村推进项目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的10%,产业发展资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资金投量仅为100万元,仅仅只能安排10个项目村,而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只安排1600万元左右,每年每县(市)只能实施2~3个产业项目。产业资金安排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受益的农户相对较少,带动和辐射的面不大。
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在整村推进项目中,个别村对基础设施比较重视,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经营粗放,科技运用率低,产业开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发,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
三是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项目周期长,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四、2023~2023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特色产业培植,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层次,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争到2023年,全州实施6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开展1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3年,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五、主要措施及建议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成立产业化扶贫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产业,挂钩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土地闲置新特点,引导群众招商引资,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要加大政策宣传,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种草养畜,发展优质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群众收入。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在各县(市)选择交通、区位、资源、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做到实施一个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培植一项支柱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结合全州“十二五”加快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优势,加快贫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带动。由于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淡薄,难以形成闯市场合力,所以要培养一批能人来推动。
3、立足资源,科学规划。产业扶贫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规划。要做好规划就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把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已实施或正在组织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村、整乡推进试点、边境地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产业项目等各类项目,结合实际,遵循群众意愿,认真进行产业规划。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备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不断强化项目储备。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据片区规划及国家和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好我州8县(市)的县级产业规划(2023~2023年)报省审定,并提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各县(市)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1~2个增收项目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龙头企业参与的种、养、加项目,作为县级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扶持做强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议州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加大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效益。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资金,合力扶持产业做大。鼓励民间企业投入产业发展。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23~2023年)》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6、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各类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篇十四 扎实推进产业化发展工作报告
省级农头企业—民勤敬业公司、易发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市级农头企业—旺亨种猪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情况,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这几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各自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是要让更多的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对民勤中天公司20万只羊屠宰深加工生产线、石羊河林场5000吨葡萄酒技改扩建生产线、隆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6000吨优质瓜菜贮藏保鲜库、正元食品有限公司6000吨红枣深加工生产线、恒康商贸有限公司1000吨枸杞生产线、谭龙食品公司南瓜粉生产线、腾格里酒业公司红枣加工生产线、成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500吨红枣加工和万吨甘草饮片加工生产线进行调研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县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亮点、有特色,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作为从事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购销企业,要在不断充实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基础上,用科学的理念指导企业发展。食品行业必须要有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包括各类体系认证、食品认证、质量认证、商标注册等工作,另外,还要注重宣传、产品包装等。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全力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各企业要切实成为政府政策的宣传者,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要付出,回报社会。
企业要加强和大专院校的联系,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壮大技术队伍,关系职工生活,使职工有归属感,用人才,留人才,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我县正处在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企业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我县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上新台阶。
县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据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呈现出产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商品化生产和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XX年1-10月份,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2.54亿元,增长6.3%1-9月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965元,增长16.87%目前销售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97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3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9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个、5000万元以上企业11个、1000万元以上企业28个、500万元以上企业19个、200万元以上企业37个;从业人数达到6896人,资产总额15.3911亿元,近年来。固定资产6.3447亿元,年销售收入20.2204亿元,净利润1.1515亿元,上缴税金4731.75万元,创汇1443万美元,加工能力达到47.36万吨,保鲜库规模达到1.88万吨,带动能力达到59970户。各类经济合作组织209个,有效带动农产品销售量达20万吨以上,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篇十五 水电产业开发工作的调查报告参考
我县小水电资源丰富,县委、县政府特别是xxx书记等党政领导对加快小水电开发十分关注和重视。为此,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水利局组成专题调查组,在 xxx副县长带领下,就全县小水电产业发展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调查了xx等4个乡镇的17家电站和县水利局所属的xx、xxx电站,考察了新化、桃源、汝城、桂东等地的小水电开发情况,到县水利局、县电力局、县国税局、县发展计划物价局等单位了解了相关情况。结果表明:我县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市场格局不利和政府主导不够等原因,现有小水电企业效益低下,小水电开发进展缓慢。建议县委、县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明确思路,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推动小水电产业快速有序高效发展。
现 状
——资源丰富。我县南北两个方向相对资水河谷的高差很大,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溪河众多。共有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或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 条,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境内雨量充沛,由西往东自然坡降为27%,溪河径流稳定,冬季不冻。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据县水利局初步勘查统计,除xx电站外,全县还有可开发水能资源43.71万千瓦(其中资江干流22.5万千瓦、支流21.21万千瓦),比“湖南小水电开发第一县”汝城县的19.8万千瓦多23.91万千瓦,是桂东县的2.24倍。全县可建电站519处,年发电17.5亿度。除已开发的2.2万千瓦和即将建设的xx电站4.5万千瓦外,尚有37万千瓦没有开发。我县极为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受到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外界的高度关注,xx被视为水电资源开发的“处女地”。
??开发缓慢。1957年我县在原东华乡道观村建成第一个小水电站,装机12千瓦,小水电发展开始起步。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全县出现小水电建设高潮,先后建成小水电站141处,总装机188台22491千瓦。之后,我县小水电开发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94年以来的10年时间内没有新建一处小水电站,开发总量仅为可开发量的5%。已经具备深度前期工作基础的长塘罗溪电站、将军坝后电站、南金枳木电站、仙溪山口电站、洞市梓树坪电站、江南思贤溪电站、田庄华园电站等电源点也至今未能动工兴建。在这10年里,省内一些基础比我县弱,以前的开发速度比我县慢的地方,小水电资源开发快速发展。新化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来我县考察小水电发展情况之后,把小水电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抓,10多年来新建电站46个,总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度,年创税收700多万元。桂东县是一个仅有14万人口的山区县,水能可开发量19万千瓦,1998年以来新建已投产的电站61座,装机6.65万千瓦,是 1997年以前的7.4倍;在建小水电站54座,装机4.13万千瓦;XX年发、供、用三个环节提供税收309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与广东、江西两省交界的汝城县,总人口36万,已建成电站119座,装机214台15.6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78.8%,XX年产值过亿元,实现税收和利润3100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我县与汝城等四县小水电资源开发情况比较
单 位 可开发量 已开发量 开发率
汝 城 19.80万kw 15.60万kw 78.8%
桂 东 19.10万kw 7.54万kw 39.5%
新 化 8.00万kw 5.00万kw 62.5%
桃 源 12.00万kw 3.59万kw 29.9%
x x 43.7万kw 2.2万kw 5.0%
??效益低下。全县并入大电网的48家小水电站中,亏损的有31家,占64.5%;保本的10家,占20.8%;盈利仅7家,占14.7%。XX年底各电站负债总额达38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8%左右。调查的19个电站XX年电费总收入860万元,总成本1200万元,当年亏损340万元,历年累计亏损2400万元。洞市乡9家小水电站年产值仅70多万元,而负债高达260万元。小水电的社会贡献率也比较低,XX年仅上缴税收60万元。
原 因
我县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小水电开发却如此缓慢,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原因何在?
1.市场格局单一
我县没有独立的地方小水电网,国家电力部门垄断经营,同时这种垄断经营的市场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导致小水电站与电网之间严重不平等,成为我县小水电发展的“瓶颈”。当前,小水电上网售电受到三个方面的严重限制:
一是上网电价严重偏低。目前,除将军、宝安、上丰3家电站实行新电新价外,其余电站均执行省物价局、省电力工业局1997年规定的电价(湘价重字〔1997〕第128号),即丰水期每度电0.106元、枯水期0.171元。上世纪90年代末,县物价部门对我县小水电的生产成本进行过一次调查,表明当时每千瓦时成本达0.273元,比上网电价高出0.143元。“湘政办发〔XX〕29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水电意见的通知》规定:电网企业的互供电量,实行同月同时段互抵,当月互抵后结算,而廖家坪、将军两处电站的上网电价与下网电价相差0.40元左右。大福电站上网均价为每千瓦时0.13元,但在下游架设电排回购大网电量每千瓦时电价0.57元。
二是结算电量被大量扣减。调查的19家电站中廖家坪水库上网电量扣减结算比例为15%,将军电站为25%,其余小水电站均为30%或近30%。将军电站为实行新电新价的电站,每年可发电1500万度左右,而上网电量指标只有800万度,实际结算还要下浮10%只结算720万度,按总量扣减25%后,720 万度按新电新价结算,其余部分只能按丰水期0.106元、枯水期0.171元结算。调查组根据各电站提供的数据推算,全县现有小水电站年发电量约7500 万度、平均扣减约25%、上网均价0.13元,每年因电量扣减减少收入240多万元。而邻近的新化县对上网电量一律只扣减7.5%的线损,桂东县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之间实行电量互抵后结算。调查过程中县电力部门没有提供具体的计算依据,但表示将采取措施适当降低扣减比例。
三是电费不能及时结算。上网电量每月抄表一次,但电力部门一律延后三个月结算,电站的电费收入不能及时回笼。《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农业产品增值税和若干项目征免增值税的通知》(财税〔1994〕4号)规定:县以下小型水力发电单位生产的电力,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过去国税部门允许小水电开具17%增值税率的发票,但只按6%的税率缴纳税款,XX年6月起实行“金税工程”后,不再允许“高开低征”,而电力部门拒收6%增值税率的发票,导致小水电站上网电费半年多来一直无法结算。所调查的19家电站已有1370.8万度电量没有结算,电费款计152.9万元。
2.政府主导不够
一是利用机遇不够。80年代初,国家水利部规划建设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上级主管部门拟将xx列入计划,但由于我县没有提交申请文件,错失了发展良机,没有进入计划笼子,三年项目期内,每年失去400多万元上级投资,随后也失去了国家每年在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一个电源点的投入资金。在农网改造期间,国家向每个农村电气化县投入1500万元左右的农网改造资金,我县也无缘得到这项投资,小水电近供区网改难以得到国家的支持。没有上级的扶持,加上小水电 “拨改贷”政策的实施,省级财政小农水补助和小水电电价补贴逐年减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我县处于起步阶段的小水电产业失去了支撑动力。而这次调查考察的汝城等四县的小水电产业都是依靠电气化试点县项目资金打下一定基础后发展起来的。
二是主动开发不够。政府没有把小水电作为一大产业来抓,没有组织专门的班子抓小水电开发,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推动小水电的发展,现有小水电特别是乡镇小水电站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小水电开发的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也比较薄弱。而新化县小水电发展一开始就抓得主动,从1986年开始,就组建了专门的班子,明确由一名县委副书记专抓小水电开发。汝城县XX年为发展小水电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文件,允许干部职工入股参与小水电开发,对小水电开发实行县级规费减收或免收。汝城县县级领导带头参股,县政协主席兼任万年桥水电站项目经理,县直和乡镇有80%的干部入股开发小水电。
三是协调关系不够。小水电开发牵涉多个职能部门和不同的利益单位,同时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电力市场需要政府进行监督、调控和协调各方关系。但我县以及上级政府对电力市场的调控不够,小水电站、电力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不规范,对小水电开发投资也缺乏应有的协调,投资者处理关系难,办理手续难。
3.小水电站建设、管理和经营存在问题
我县小水电站大部分为径流式电站,水能调节功能差,引水渠大多采取一平二调方式修建,施工标准不高,沿途渗漏严重。因此,大部分电站年利用时间不足 4000小时,低的只有1000多小时。同时,发电机组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难以发足功率。小水电站历史包袱较重。部分电站既有银行贷款,又有个人高息借款,利息成本很高。将军电站现有债务900多万元,每年需支付利息70多万元,占生产成本的49%。洞市乡连环电站总装机200千瓦,现在投资8万元即可引来一处水源,发电量可增加一倍,但企业欠贷80多万元,难以向银行和社会筹资,技改项目难以实施。我县小水电大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起来的,其土地征用、利益分配、用电服务等不规范,企业每年要拿出一笔为数不小的资金用于补偿或解决其他遗留问题。现有小水电站大都是国有、集体电站,体制不活,机制不新,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将军电站近5年来接受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25人、内部招工22人,职工人数达205人,而企业正常定员只需30人。
建 议
第一,要确立小水电开发的战略地位
水电资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可再生利用,发展小水电产业符合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县水能可开发量达43.7万千瓦,如果在10年内能开发70%,总装机达到30万千瓦,按年利用4000小时、年均发电量12.2亿度、单位电量均价0.26元推算,电站年收入可达3亿多元,按中小型电站电量各占一半,综合税率13%计算,可创税收4000万元以上。如果利用小水电就近带动高耗能企业发展,按汝城县现有效益水平计算,高耗能企业年产值可达3.3亿多元,年创税收XX万元以上,两项合计超过6000万元。因此,我县要把小水电作为一大支柱产业着力培植,坚持“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农”的发展思路,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突出发展小水电产业。要明确战略目标,制定发展规划,突出工作重点,促进小水电快速高效发展。
第二,要完善政策,规范管理
要尽快成立小水电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在全县小水电产业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县委、县政府要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小水电产业的决定,对全县小水电开发进行政策规范和引导。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确保资源有序开发。要简化手续,减免规费,优化环境。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干部职工参股开发小水电,协调引导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入,形成小水电开发的多元投入机制。要积极推进现有小水电企业改制,鼓励现有小水电站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吸纳民间资金,消化自身债务,加强管理和技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加强协调,解决矛盾。政府可以就电价、税收等问题直接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争取上级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要协调小水电和电网之间的矛盾,平衡利益关系。
第三,要加快电力市场建设
要推进小水电输配电网络建设,增加输送电通道,实行跨区域交换电力电量,打破单一的电力市场格局,形成竞价上网机制。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小水电发展的被动局面,唯一的出路是打破垄断,建立具有竞争条件的电力市场环境。目前,县水利局提出了连接部分小水电站建立自有网络向桃源等周边县输送电量的设想,得到省水利厅的重视,是我县电网建设和小水电开发的一个良好机遇。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开放的小水电开发机制。要明确政策,支持小水电就近供电,实行自发自供;允许小水电和电网实行互供、转供和同月同时段电量互抵,公平结算。
92位用户关注
80位用户关注
20位用户关注
39位用户关注
72位用户关注
57位用户关注
18位用户关注
3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