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报告 > 教学报告
栏目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27 热度:61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

篇一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3300字

今年暑假,我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2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当前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教师待遇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调入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某某乡,拥有招商引资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是爷爷奶奶或留守妇女,大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翻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就那么几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就少之又少。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据了解,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当地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受招生计划的限制、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篇二 教育调查报告:农村教育调查报告1900字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

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篇三 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况的调查1850字

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况的调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群体。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篇四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调查报告2900字

在深化基础教育的今天,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就起存在的现状和矛盾,仍具迫切性和严重性。要推行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取得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性胜利,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弱势亟待提高和改善。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存状态和矛盾有哪些呢?如何结合实际,找到符合实际而科学的解决方案呢?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基本矛盾。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府对其投入等综合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底蕴无不影响和左右着基础教育改革。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西部农村地区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则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和进程。西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而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这里所说的 贫困文化” “ 与时下热门话题中的“文 化贫困” 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 的, 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 的着眼点, 主要在于素质低下( 如智力低下、 科学文化 知识缺乏等) , 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 种智力状态, 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 “贫困 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 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 属于 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 要比物质贫困、 智力贫困更深重、 更可怕、 更难以摆脱。

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自有的文化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或多或少的在围绕着这种文化展开.进行。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会是焕发生机的具有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了,而将是一种被动的疲软的学习。

2,基础教育的不平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局限,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性很难调和,它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明显感到底气不足,在校园环境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就学需求的前提下,那么师资的良莠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惯,而教师会对任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那些发达地区,环境待遇好,重点院校就成为其热门选择,对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师,造成了西部农村地区师资严重匮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带不进来,使得西部农村长期处于落后和蔽塞的状态。信息获取和交流机制陈旧,外面的教育信息动态获取很被动很迟缓,无法准确扑捉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长期处在被动中。

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这种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而会因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存在。

3,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自身状况: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题,教学质量的优略必将在学生本身得以体现,那么学生主题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观念也就微 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各方面还未成熟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中仍然存在封建残留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学知识无用论”等,这样,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封建思想潜移默化的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把学习当成一种逃避不了的任务,对于学习没有自信和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的教授为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学生是有思维的人,重在传授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西部农村地区的课堂更是把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教做为教学重点。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专长。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建议,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某方面较差而被视为弱智,这样就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西部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这种现象很普遍,而由此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低下很严重。

二,寻找根源,创新方案。

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形势以及学生主题都存在自身特点,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特点而盲目的“一刀切”,而是要分析,寻找其存在的根源和背景,把握实际,创新的制定解决的方案,这样才不会背离西部农村的实际盲目改革。

1,联谊,联教,资源网络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平衡很难调和,然若对西部农村盲目的进行“一刀切”式改革,势必无法达到预期的改革局面和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分清形势,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创新.科学的去寻求解决之道。

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基点相对分散,在这种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就需要首先对这些资源编制,整合,建立联谊,联教机制,使教育资源网络化,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点。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师师之间建立一个互动互融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达成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激活各种教育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种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可以从教学教案,内容,资料,方法;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的安排,进行交流,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共享资源分类吸收.引用.发展。

师师之间的互动也会大大的活跃教学,使教师,学生得到的优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达到师资不平衡中的平衡。

篇五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3750字

疽庭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品格情操陶冶,文化积淀和智力开发都有着极大的影响。重视和发展农村家庭教育也是促进人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金坛市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奎年来,金坛市妇联积极争取各级领导支持,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面向社会,服务家庭,积极开展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注重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卡设,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普及科学的家庭知识与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能力等显著改善,家庭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金坛以妇儿办公室为载体,加强与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密切联系,制订了《金坛市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了《___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实际工作中,各成员单位把家庭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及成员单位职责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并配备了强有力的专兼职干部,形成了指导家庭教育的合力和可控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市、镇(区)联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妇联目标管理考核范畴,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注重实效,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金坛妇联向全市广大农村家庭发出“学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倡议。采取举办讲座、张贴标语、开办专栏、设咨询台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各镇区妇联和村妇代会通过开展“学习家庭”、“才艺家庭”、“五好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有计划地推荐一批家庭道德教育指导用书和通俗读物,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金坛市妇联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在全市开展了儿童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全市各下发宣传资料2.5万份,宣传标语2023幅,版报60块,新闻专题,讲座540讲,参与的家长近万人次。薛埠镇妇联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开展老区妇女读书活动,将书本送入农户家中,扩展了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覆盖面。开发区妇联充分发挥了“五老”志愿者的作用,成立讲师团,传授革命传统,先后至学校、机关、农村共举行了12场报告会,受教育人数近万人次。金坛计生委利用各级学校、指导站和幼儿园,开办“婴幼儿家长”培训班。近年来,金坛市累计开辟家庭教育专栏76个,累计开展家庭教育报告会50余场次,受益家长达5多万人次。

三是因地制宜,提高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业务素质。一是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力度。金坛市虽未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各级妇联组织通过财政拨一些、经费挤一些、社会捐助一些的方式,使金坛市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二是先后成立了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师团。开展公益性巡回讲座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6987份,听众达2余万人次。同时,各镇区依托家庭教育学会,层层举办家庭教育示范培训班,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一批基层家庭教育工作骨干。近年来,累计举办家庭教育骨干培训37次,培训家庭教育骨干132人次,更好地发挥了他们在传播家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是深入实际调研,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适应新形势下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的新特点,金坛不定期举办家农村庭教育工作理论研讨会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具有前瞻性和涉及热点、难点的重大家庭教育课题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在合格“小公民”的道德标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共开展农村家庭教育专题调研10次,形成提案议案建议7份,使家庭教育理论不断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经济基础、人员素质等影响,金坛市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是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个别镇区和部门领导对家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缺乏全市统一的家庭教育领导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导致金坛市的家庭教育工作相对滞后,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二是家庭教育经费的制约。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已近二十年,但金坛市的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仍未纳入财政预算,目前仍处于“妇联年年要,财政年年挤”的状态,致使家教工作滞后。由于欠缺经费保障,家长学校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对不同年龄儿童家长的指导性不强;有的学校只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提取精其有限的一点经费苦苦支撑;有的学校让上课的教师兼职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无法保证。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

三是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着误区。很多农村家长由于把“子女分数第一,学业至上”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普遍存在重养育轻教育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言教轻身教、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的现象,导致部分孩子产生不良思想行为。由于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未能加强自身相关知识的学习,导致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或暴力替代教育,或溺爱教育,新旧家庭教育观之间互相碰撞,亲子之间感情隔阂,关系紧张,父母痛苦,孩子出现反叛心态和“过激’行为,对孩子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产生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在茅山老区,大多数家庭很少看得见纸笔和书籍,大部分家长或代理监护人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在成长进程中缺乏家庭教育的条件和机会,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特别是家庭破裂、父母离异、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对孩子的监管不及时或无人管理,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正常生活,往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建议和对策

推进和发展农村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念,从源头上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加强领导,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妇联、教育、团委、关工委、计生委、卫生局、宣传、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工作机制,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协调解决儿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与金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家庭教育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主要用于媒体宣传、骨干培训、课题研究、阵地建设和表彰先进等,为农村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努力创办好家长学校,巩固阵地建设。要着力完善家长学校在金坛市的全覆盖,要逐步建立健全基层家庭教育工作网络,争取乡(镇、办)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或家庭教育研究会。妇联、教育部门要将家教工作纳入工作考核,推广示范家长学校的办学经验,提高各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并分批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示范家长学校。要不断拓展家长学校的办学渠道,大力创建社区家长学校、村镇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做好家长学校的分类教学,满足各类家长学习家教知识的迫切需要,分层分类对家长学校进行教育指导,保障家长学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基础的专家队伍、讲师团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队伍。要分期分批对家庭教育骨干队伍开展专题培训,并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针对初中以上学生住校问题,建议增加学校辅导员,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提高孩子在校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儿童成长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和目前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力争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调研任务,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注重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四是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率。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多角度、多层次聚焦家庭教育工作,提高社会知晓率和重视程度。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城乡基层单位,要积极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广大家长要牢固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理念,积极参与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要认真开展示范家长学校、优秀家长学校和优秀家长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开展家教经验交流、事迹报告会等,帮助农村家长特别是贫困、留守、单亲家庭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不断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要积极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双合格”、亲子共读等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家庭教育工作品牌。要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作用,利用春节组织开展送“家教知识下乡”活动,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向农村倾斜,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知识覆盖面。

篇六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报告4400字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出现与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年青的父母)都纷纷到城市去发展,大多不能拖儿带女出去,所以大部分的孩子被留在家中由祖父辈或某一个亲戚朋友来照看。目前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小孩,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怎么样呢?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目标:

为了了解有关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以及对留守儿童这种现象采取怎样的缓解措施。

三、调查内容:

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87份,对答卷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2、走访、开办学习辅导班等方式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零距离接触进行调查。

3、查找文献法: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寻找相关信息。

五、实践基地:

福建省浦城县古楼乡古楼中心小学

六、实践时间:

20__年9月1日~9月25日

七、调查结果分析:

我就古楼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思想状况等方面情况,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开办学习辅导班等方式,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与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了零距离接触,调查结果如下:

(一)古楼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全校有358名学生,留守儿童较多,有87名,占全校的24.4%。

2、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根据调查,中小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的。

3、由于村庄面积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

4、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二)古楼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惯差。具体表现在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等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较班级平均水平低,较自己以往成绩低。学校对留守儿童旷课迟到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十分头疼,有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从调查了解到,从学习成绩上看,优秀的占21.14%,较好的占30.82%,中等偏下的占48.04%。甚至有的班后十名就有4/5是留守生。

2、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做,对监护人不礼貌,有点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从调查了解到,从行为习惯上看,优秀的占24.53%,较好的25.92%,一般的占29.81%,差的占19.74%。

3、道德滑坡明显。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支持能力强但缺乏对他们必要的引导、教育、管理而易于造成男孩讲究吃喝、看碟上网,打架偷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具体表现在: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没有礼貌,常常脏话连篇,出口伤人;在行动上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蛮横霸道,不能尊敬老师和长辈,不能团结同学;没有荣辱意识,不在乎同学、监护人及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

4、心理健康堪忧。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容易走极端。

5、安全隐患严重。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侵害后没有亲人倾诉,往往不易发现。

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起来,有以下几点:

1、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与学生交谈时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社会、政府、学校或者我们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你们觉得有可能做什么呢? 一个学生答道:“没有多少可做的,能做的就是经济上的,但我们缺少的是父母的爱和关怀”。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寄一本学习用书。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他们往往仅仅以为留守儿童买了几身衣服、交清了学费作为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很少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很少了解甚至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注意孩子是否长高了、长胖了,而不注意学习成绩,良好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我的父母总是在春天来的时候离开家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能把春天留住,这样我就能一直和他们在一起。”一名正在中心小学读四年级的留守儿童在自己的作文里这样写道,我们看了无不心酸。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据调查,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祖辈中从未上过学的占9%,小学文化的占56%,初中文化的占35%。因此,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

3、社会各界关注不够。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往往易被忽视,学校往往重视升学率而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较多关注,而把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留守学生当成问题学生、差等生而放任不管。其它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普遍认为留守儿童问题远远轻于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远远轻于成年人违纪违法的问题而忽视之。前几年广播电台,报刊杂志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的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宣传得少。教育部门、研究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力度不大,成果不多,成果的应用推广不够。

(三)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 。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

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参与。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政府要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

第一,从长远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靠国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统筹考虑,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允许务工流入地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子女进城读书门槛,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破除政策壁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制度上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同时还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社会支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第二,相关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第三,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

2、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力度

第一,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作为这些孩子成长道路上重要的指引者,老师一定要多给他们一点爱心,多给他们一丝微笑,多给他们一份关注,多给他们一个眼神,多给他们一句赞扬,多给他们一声问候......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去善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特别是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摒弃“留守儿童”等于“双差生”的错误认识。

第二,为留守儿童的沟通提供方便。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第三,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等,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应该给予他们心灵关怀。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3、引导外出父母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

第一,父母虽然在外误工,但经常要与子女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变化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鼓励孩子健康成长,教会他们学会做人,长大成为“贤德圣人”这样不但了解孩子成长情况,而且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第二,走出用物质代替责任的误区。远在他乡在外打工的父母在照顾孩子上往往倾向于物质上,认为只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完事大吉。要帮助家长转变这种观念和做法,配合学校,承担起育人的责任。

第三,改变在外误工家长重智轻德的错误观点。

4、强化社会关爱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共青团、少先队要挖掘组织优势,多开展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题活动,如我县开展的心连心、学雷锋等活动成效明显。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让我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的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家园里的孩子企盼着关爱。如果人人献出一份真挚的爱,如果人人伸出一双援助的手,就会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篇七 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3800字

1998年,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使河北省赤城县扬名全国。一位叫魏敏芝的小学代课教师找回失学孩子的故事,令千万人潸然泪下。十年弹指一挥间,赤城县贫困山村的孩子是否“一个都没有少”?刚放暑假,我就奔赴该县就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七月酷暑,辗转跋涉于黄土沟壑,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带来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十分欣慰。

穷孩子圆了读书梦

雕鹗镇上虎村村长回忆道:“2023年大年初八,村里家家院落门口,到处撒着红红的炮屑。今年,孩儿们的炮放得热闹。为啥?上学不花钱!”XX年年,共和国庄严承诺:农村孩子读书不再收学杂费、书本费,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改革开放3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此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读书不花钱,家庭困难有补贴!幸福从天而降,一位叫闫晓旭的15岁女孩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没补贴,我三年前就该辍学回家了!”她父亲阎万富原本开车往返于内蒙古、张家口贩羊,可四年前父亲不慎摔成瘫痪,治病花了4万多元,不仅负债累累,家里还断了生活来源。为筹集两个孩子的学费、书费,阎家甚至停用自来水,改喝井水,可钱还是不够。幸亏三年前县财政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对寄宿的贫困生每年予以1000元补助,这才保住了晓旭的学业。在村里人眼里,阎家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哥哥前年考上河北工业大学。阎晓旭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在镇中心学校排全年级第三名。

月朗星稀,山路崎岖。我深一脚、浅一脚摸黑走进镇宁堡初一学生郭兴乐家。院里,木架上堆着玉米棒子;屋里,锅里煮着土豆——郭兴乐说,这是一家的口粮。父亲因腰椎病丧失劳动力,母亲是哑巴。这个家有多难?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头驴和50元买来的旧黑白电视。

按照“两免一补”政策,学校把郭兴乐列为特困生,每年补助1000元生活费,上小学三年级的妹妹郭兴妹每年补助300生活费。郭兴乐身体结实,憨厚腼腆,学习成绩中等,但体育很好。学校举办运动会,获3000米长跑第三名。提起2023年奥运会,郭兴乐说想到北京看奥运。长大后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他告诉记者,镇宁堡离北京120公里,高速公路牌子上写着。还没去过北京,以后肯定能去!郭兴乐父亲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村里没让一个孩子失学,感谢政府!孩儿,记住恩德,好好念书!”

XX年秋天,国家实行“两免一补”,中央财政划拨给赤城县26万元补贴资金,省补贴13.5万元,赤城县超出省定标准,配套27万元资金,全部用于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形成制度并逐年提高。当时,全县经济经过五年停滞徘徊,因铁矿石开发稍有好转,财政收入出现攀升。治贫先治愚,赤城县教育拨款开始随着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加逐年增长。XX年至XX年,全县累计投资8000万元,新建扩建学校项目46个。XX年年教育投入高达3000多万元。新建和维修学校项目21个,总投资1036万元。从发放公教人员工资都困难,到稍有余钱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变化从何而来?改革,源于一场危机……

用行动诠释“再穷不能穷教育”

赤城县28万人,是张家口市面积最大的县,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的中共北平市委就是从这里的大海陀山走进北京。如今,这里依旧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030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作为标语,此话已写遍贫困地区的墙头。做起来有多难?赤城县财政局长孟建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XX年赤城县农村义务教育警报频传,长期拖欠工资迫使教师大量出走。以全县最好的县一中为例,优秀骨干老师纷纷去了北京,当年秋季开学,教师一次就走了30多位。因为当地教师每月收入只有800-900元,北京开出的工资是3000多元,外加解决全家北京户口。

赤城县文教局卜明方局长告诉记者,全县没一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领导和机关干部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张家口读书。赤城县教育遭遇“双重边缘化”:教育被经济发展边缘化;农村教育又被城市教育严重地边缘化。在财政局当副局长九年之久的孟建军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教育重要谁都清楚,贫困地区发工资都困难,没钱,拿什么投入?”

解决城乡教育差距不能说空话。根治贫困,消除地区差异造成的落差,财政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投入教育。危机促使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农村教育。教师出身的赤城县委书记赵占华在全县大会直言:“改变一个地方,使这个地方有所发展,领导干部应做到两条:一是深刻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二是要有强烈治理欲望。赤城发展要有后劲,就要很抓教育。否则,愧对人民!”

这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路决定出路,县政府痛下决心增加投入。孟建军对记者报出一组数字:XX年,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是5772万元,XX年8398万元,去年达到10161万元。小投入、小发展;大投入,大发展;不投入,没发展!财政倾斜教育源于切肤之痛。“穷啥不能穷教育”,口号转变成实际,必须用投入体现。

转变观念才能增加投入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和地方经济好转,两个条件促使赤城迅速扭转教育被动落后的局面。XX年县里专门成立了县长负责,各相关局长任委员的“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宣传到位,国家家喻户晓;二是措施和配套资金到位。XX年,享受免杂费和书费的学生8392人。

XX年年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赤城县横下一条心:除了落实中央相关政策,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县级财政投入169万元,生均补助水平按最高标准执行。小学生每人每年75元;初中生115元,分别高出河北省定标准15元、25元。

与此同时,文教局和财政局共同制定了特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农村初中生年均1000元,小学生800元,并免收住宿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农村初中年生均500元,小学念生均300元。去年,全县财政投入生活补贴资金50万元,补助特困生239人次,贫困生1678人次。民生为本,雪中送炭,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贫困生千家万户。

XX年年10月,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就全县教育问题深入调查,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县一中校长秦占军告诉记者,“XX年,县里以优惠政策,为教师修建了住宿楼。XX年年,多年来拖欠教师的100多万元补贴和课时费一次性全部解决。”当年,县财政安排特别预算,在全县公开、公正、公平招考录用70位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有效缓解。XX年年,赤城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高于全县gdp增幅4.55个百分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家有三斗粮如今愿做“孩子王”

生活贫困必然教育贫瘠,打破这个规则很难。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拍摄地镇宁堡乡水泉村,摄制组为感谢当地村民支持,临别时捐资6万元修建了一所“水泉希望小学”。一堵围墙,两间红砖瓦房,XX年以前,这是赤城县校舍最好的山村小学。1998年拍摄电影时,水泉村小学有28个学生,现在只剩6位。三年级以上学生被集中到镇中心学校寄宿。

“财力充实固然重要,观念转变更重要。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水到渠成。”孟建军告诉记者,县财政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投入;二是狠抓整合教育资源布局。

XX年,县里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全面调整。简单地说,把偏远地区的孩子向中心城镇集中,实行寄宿制,县里按生员多少增大对学校和贫困学生的补贴。水泉村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被集中到30里外的镇宁堡中心学校念书。

水泉希望小学校长李向平是学校现在唯一的老师,18岁高中毕业就在这里代课,至今已30年教龄,见证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历程。1978年李向平当代课老师时,每月收入5元;1983年土地承包后每月30元;1994年增加到100元;XX年转为公办老师,月收入600元。XX年涨到了1570元。

“过去的说法是‘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当农村教师没吃没喝收入低,我们学校5年换了6位老师。我如今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李向平说,这份收入他做梦都没想到。如今,他在本村收入最高,受人尊敬羡慕!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让李向平唏嘘不已:“为了这6个孩儿,水泉学校没撤。政府重教,体惜贫困地区!”众所周知,集中办学有利于合理分配教师负担,专职教学,节省开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孩子太小、路途遥远,无法寄宿,水泉小学因此得以保留。这里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学校。

村长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43户,85口人。一些出去打工不回来。这几年人减得厉害。没有副业,封山种草,不让养羊。就种一点土豆、玉米,没钱。”水泉村去年农民人均收入620元,村债有3万元,过去“普九”教育欠下。如何还?现在没有说法。提起教育欠债,文教局卜明方局长介绍说,“一个是‘普九’欠债;一个是学校教育欠债。当年县财政处于极其困难时期,全县共欠外债960万元,近几年财政多方争取资金,目前为止已偿还债务350万元。还剩600万。教师工资已纳入县财政统筹,工资直接发放到教师账户。XX年以来从未发生拖欠。去年开始,学生上学不交一分钱,乱收费现象彻底杜绝。

脱贫从教育做起

XX年年,赤城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4.25亿元,增幅达65.5%,增长幅度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发展加速全县城镇化进程,总投资近8000万元的汤泉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城建工程相继竣工,极大提升了县城形象。农民进城购房和读书的孩子多了。孟建军介绍说,财政形势虽有所好转,仍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解决全县2.4万贫困人口温饱、2.9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教育扶贫是关键。县长王利民介绍说:“‘教促富’、‘富促教’,由此才能良性循环。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到2023年,包括民办学校在内,全县小学调整为33所,初中调整为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普高调整为1所,职业高中1所。”

和谐社会,民生为本。财政如何切好这个蛋糕?

篇八 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调研报告2100字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县妇女也逐步进入决策管理领域,与男性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教育的权利提高,这是贯彻男女平生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几年来,__县妇女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大力重视下,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不断扩大,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改善。为构建和谐__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陈旧思想的束缚,我县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方面都有困难,但我们坚信随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县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将会充满光明和希望。

一、 我县妇女基本情况

__县共有12个乡镇,4个社区,总人口 13.85 万,其中妇女6.9万,占49.82 %,农村妇女47238人,占妇女总数的69%,文盲、半文盲占62% ,高中文化以上程度 12360人,仅占26.16 %。我县农村妇女大多在家务农,特别是较偏远,贫困的农村,更是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占据着文化的主导地位,致使农村妇女文盲比例远远高于男子,而且年龄越大,比例越高。

二、 当前我县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1、结合政府相关以及自身组织培训工程,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妇女教育培训阵地。

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围绕承德的农业主导产业,致力于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村妇女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型农业。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村妇女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大显身手要想解放农村妇女的思想,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就必须不断的给她们充电,县妇联积极结合政府相关培训工程,如在XX年就举办了“贫困村妇女主任科技培训”、“凤滩库区__县移民开发局XX年科技培训”两期培训,XX 创办了家政服务公司,并设立了再就业培训基地,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了家政、缝纫等培训班4期,培训方式多样化,从传统书面讲授到今年的多媒体远程教育,培训内容为了满足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的多技能培训,并开设了一系列适合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共培训 237 期,2万多名农村妇女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2 整合力量,分类培训,充分挖掘农村妇女培训新路

各级妇联紧紧抓住培训这一核心环节,强化培训基础服务工作。以被征地妇女为重点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农村妇女劳动力尤其是被征地妇女的个体素质及培训择业意向等。其次加大对培训信息政策的发布宣传和服务力度。为把组织管理网络延伸至村,在村里设立了妇女培训联络员。把培训服务送到农村妇女家门口。挖掘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实施,逐步建立五种培训模式。与学校联运的技能型培训,与企业联运的定单式培训,与有关部门联动的综合型培训,与服务实体联动的实用型培训,与基地联动的实地型培训。

3、积极推荐,为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搭建平台

就业是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为加快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妇联把就业推荐与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创造、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借助各职业院校加强女性就业技能培训,与长沙颐而康职业学校、长沙职校、湘西州职校达成协议,为其免费培训并负责安排就业,使农村女劳动力走出家门、走向市场、走向富裕。

三、我县在农村妇女教育工作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大,影响工作展开。虽然我们对农村妇女培训都制定了政策、规划和具体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宣传等具体问题不予以解决,挫伤了基层部门和组织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性。

2、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整合不够,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从目前的农村教育与培训情况看,技能教育与培训相对较多,其他培训较少。从培训组织看,现有的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从培训形式看,短期培训多,简单工种培训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训相对少,技术含量高的培训相对少。从培训操作看,缺乏成熟的办法,大部分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造成具体培训实施与考核发证、日常管理办法的制定存在时间误差与脱节,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和质量。从就业服务看,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还不完善,离城乡一体化统筹培训就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效果。

3、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态度不一,转移就业率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富裕乡镇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一些富裕乡镇的农村妇女不愿通过培训就业;而一些年龄偏大及欠发达地区的妇女思想观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培训后得不到就业保证,拿了证书也没用,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影响了就业转移。同时,一部分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缺乏自己的目标,造成少数专业热门而很多专业冷门,影响了就业。另外,部分农村妇女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造成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篇九 大学生农村小学社会教育情况实践报告3050字

大学生农村小学社会教育情况实践报告

一、 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滨城区堡集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笔者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6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篇十 一个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3400字

一个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

文/暮千

家在农村的我,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身后一辈辈农村的孩子也将这样走着,如今看着家乡的教育状况,不由为所有的家村孩子们捏了一把汗,于是想努力做这份名为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XX-XX年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起动,让人们看到了一道道教育振兴的光明航线。在农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制,也初步得到落实。但当我看到自己的家乡河北省邯郸市邱县的基层教育现状时,不免对从媒体上得知的一些些关于农村教育的消息产生怀疑。也意识到目前“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支教”的必要与必然。

一、农村学校的变迁

由于种种限制,农村的教育层次只限于对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而更高层的教育绝大部分集中到了大小城市。以我所处的邱县为例,全县仅邱县第一中学拥有高中部,作为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窗口。其它均为中小学,且可分为“公办”和“私立”两种性质。所谓“公办”是指直接归属教育局管理的一类学校。“私立”是由教育局批准设立而由民间个人或集体建设并管理的一类学校。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教育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普九”以来,大部分公办学校的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农村学生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也大大减小了。但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却是,办公学校的教学质量却急剧下降,并不能满足农村孩子的学习要求和部分家长的愿望,以至于农村学生大量涌入由私人管理的私立学校。截至XX年,邱县共拥有公办中小学207所,私立学校4所,而在XX年,公办学校数量减少至135所,相反私立学校却增加至18所。

在我所处的邱县石佛寺村曾拥有邱县第六中学(公办),我曾在那里——邱县第六中学附小读完了我的小学,当时,1997年,全校在生共有600多人,教职工40多人,占地10余亩,校内绿草如茵,高大的梧桐覆盖着小径,教学楼前的榕树花开满树,那口铁钟的声音波及全村。而在现在,也就是八年之后,XX年,我再次回到村子的时候,邱县第六中学已被取消,学校名字变为石佛寺联办小学,仍是那个校园,仍是那片土地,可在校生已锐减至50多人,这块10余亩的土地变得异常的空旷和安静了,就连那校内的数十棵大梧桐也在几年前被村干部卖光了。如今我们全村的孩子不得不另求求学之地,远至十几里,数十里。于此同时,私立学校在县内却如雨后春笋一样悄然崛起。两年前,在与石佛寺东附近的公办大马堡中学东面尚为一片空地,但就在XX年,那块土地上,由个人集资兴建了私立大马堡希望学校,至今仅一年多时间学校已发展为拥有中小学学生四百多人,教职工20多人的中等规模的学校,并仍处于扩招状态。而邻近的公办大马堡中学则处于明显的劣势和即将被淘汰的危险之中。据了解,私立学校较之公办学校唯一的缺点就是收费较高,有的能高出十倍以上。但尽管如此,农村的孩子还是纷纷涌向了私立学校。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因生源严重不足,丘县第二至第六中学、谢里庄乡中等10所公办中学和数十所村办小学相继被取消。与此同时,奥博、东方、暑光、向阳、广大、华夏、育才等十几所私立中小学蓬勃发展。

我经过走访各类学校,了解农村在校学生以及家长的反应,最后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公办学校而言,虽然其物质条件良好,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善,造成教育质量急剧下降。在公办学校内,教师们只管抱紧了自己的铁饭碗,吃国家的固定财政,教学质量的好坏于其自身毫无利害冲突,以至于大部分教师的育人态度产生不良转变。这也反应出农村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问题,想要成千上万个徐本禹,恐怕不简单。另外农村学校领导层教育理念落后,得不到及实更新,基层教育人才的缺乏,教育工作者更新周期过长,都是造成公办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第二,县教育局对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监督力度不够,公办学校在其教学质量上容易疏忽。虽然县教育局有时到各乡镇村的学校进行检查,但往往都是片面的,对于“教学质量”这一项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县教育局虽然依上级指示对各级教师进行过素质培训和再教育,但对其效果和质量的把握上却远远不够,甚至陷入形式主义的旋涡。第三,就私立学校而言,优越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其教学质量。私立学校都进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皆寄宿于校内,满足了学生对求学环境的要求。教师工资与自已所教的课时和教学质量直接挂钩,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第四,私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这也就促使了私立学校自身良好发展,最重要的是促使着各私立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求生存。

由此,可以得出,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未能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的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二、农村家长的选择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即将接受教育的下一代,面对自己的收成,农村的家长们无不考虑再三。一般来讲农民们对于教育孩子存在两种思路:其一,读书只求识字,将来还当农民,像是一种“放羊娃”式的哲学。其二,读书还求读书,将来走出农村,走出贫困,走进城市。对于在农村生活了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的农民来说,他们饱经了农民的贫困与苦难,也充满了对那些高层次生活的向往,于是在为下一代的道路选择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渴望儿女成龙成凤,飞出去,以免孩子们因自己而辈辈受累。因此大部分农民为孩子选择了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而对于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入私立学校的农村家长来说,他们将承受怎样的经济压力呢?

我家住在河北省邱县,也就是华北南部平原的农村,这里盛产小麦和棉花。在我们村中,每一个人最多可分到二亩地,为了增加收入人们都种棉花。邻居吴大叔一家现在五口人,当时没能接受计划生育,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女儿。为了使儿女成才,早在五六年前,就将大儿子送入了县城的向阳私立学校读小学。而今儿子接着考入了县城的私立英才中学,年学费1500元,书费200元。两个女儿也都长大了,并都在居家较近的大马堡私立希望学校读小学,两人的年学费共800元,书费150元。三个孩子的生活费包括吃穿住行加起来大约每年得1500元。而按人口计算,吴大叔家可分到10亩地,这10亩地都种上棉花,每亩每年大约可产棉花500斤,纯收入按多的算可以达到600元,那么他们全家一年的纯收入为6000元,而对于农村的成人来说,把消费降低到最小,平均每天至少花4元钱,每人每年得花1400元,也就是说吴大叔和吴大婶两个人每年的生活费至少得2800元,这样算来,吴大叔家每年还得承受950元的赤字。吴大叔的院子里再养上五头猪,也入不敷出。对于最大的孩子才十几岁的大人来说,也正是盖房修家的时候,人到中年,还得照顾自己的爹娘,一年年过来,家里根本拿不出钱。为了不使家庭过多地透支,吴大叔还在村里的建筑队干活,但吴大叔叔往往是不等现在的建筑活干完,就找工头把自己下一次干活所要挣的钱支走。如果吴大叔将三个孩子都送入公办学校读书的话,家里每年可以省下了三四千元,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还坚持让孩子读私立,坚决不能让孩子因为没钱而读不到好学校。接下来,上初中的儿子为了出路,还得上高中读大学,要上好的高中,还得跑到省城去上,那样的话就意味着孩子的消费更高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大了……

而对于孩子上了公办的家长来说,他们往往又承受着一种精神压力。公办学校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学习要求,九年下来,国家的义务教育只是为国家培养了识字的农民而已。由于农村这种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即便是从公办学校上到高中,也无法改变辍学的命运,或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因为在高中他们将面临从未有过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再加上自己底子薄,只能被淘汰。只能顺从自己在就业上的宿命。

于是,在我所处的地区农民在受教育方面所面临着一种不平衡,那就是,如果读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私立学校,孩子可以争取自己的前程,但家长要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农村教育的困境。据调查,现在重点大学生中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正在减少,这也将成为我所谈的问题的佐证。前些时间,陈桂棣、春桃夫妇做了《中国农民调查》,轰动一时,但又不知,在农民那包含劳累与痛苦的眼中,所折射的对下一辈的希冀是多么得让人心寒也是多么的难得和伟大。

三、农村孩子的路

篇十一 关于农村教育暑期义务支教社会实践报告6600字

实践主题:关注乡村教育,积极投身支教

实践地点:富阳市上官乡

实践时间:7月17号—7月24号

实践人员:实践成员:金翼 金李广 张彬莉 徐佳 王佩莎 陈鲁 陈雷雷 陈超 张智侃 张文韬

论文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省部分村小学的教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一些学科还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不能照常开课,像英语等学科,而且由于交通、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村小学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外知识的掌握上还不够充分。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们特组织这一支教团队,前往上官乡“假日爱心学校”进行支教,体验生活,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

一、实践背景简介

现在,浙江等沿海地带涌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暑假一到,由于父母都在打工,导致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人照料,他们整天都在外游玩,危险也往往在此发生。

上官乡位于富阳市东南,距富阳市市区28公里。上官乡以生产各类球拍为主,是中国的球拍之乡,外来务工人员也甚多。暑期将至,我们为了解决上官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安全问题,特组织了这一支“点亮小桔灯”暑期爱心支教实践小分队,希望给那边的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暑假。

除此之外,让大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祖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通过对支教生活的体验,学会面对各种困难,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自我,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并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教活动。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1、让孩子们度过一段快乐,难忘而有意义的假期;

2、宣传法律、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让农村更加文明美丽;

3、宣传调查环保,红色方面的知识。

4、了解和调查当地贫困学生的生活情况,为他们争取社会资助和关爱。

5、体验山区生活,锻炼自身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6、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前期准备

1、与富阳市上官乡政府团委方面工作人员联系,商讨具体合作意向。

2、准备好实践内容,时间,形式等,写好具体策划。

3、分配好队员的任务安排,如写新闻稿的,拍照的,支教的等。并要求支教人员准备好支教内容及方案。

4、与上官乡团委商讨住宿问题。

5、准备好宣传资料,问卷调查表等。

6、采购好书包等文具用品作为礼物送给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四、日程安排

第一天(17号):

1、早上8点从学校出发到达目的地后与当地领导和学校领导取得联系,安排住宿,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向接待老师介绍下乡支教的目的、意义、内容、要求、所需要的帮助及注意事项;

2、下午布置课堂,和当地团委商讨具体支教的事宜,并就近走访调查当地情况。

3、晚上适当调整课题实践计划,安排好此次实践内容。

第二天(18号):

1、上午先大致的了解下小朋友的情况,先以夏令营的形式给他们讲授生活中的奥秘,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大自然的奇妙,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等等,与孩子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基本生活情况,也让大家之间都互相熟悉认识(张智侃)。多余时间组织他们一起玩游戏(丢手绢)。

2、下午布置场地,为第二天的开学典礼做准备。

3、晚上进行当天的经验总结,整理资料,写新闻稿,并交代好第二天的实践内容。

第三天(19号):

1、上午上课:语文(徐佳)—(虞美人.听雨)音乐(陈超)—(感恩的心),有时间多余组织玩游戏。

2、下午举行开学典礼

3、晚上进行当天的经验总结,整理资料,写新闻稿,并交代好第二天的实践内容。

第四天(20号):

1、上午上课:数学(陈鲁)—速算 看部励志电影

2、下午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场游园会,并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希望给孩子们加深对这个暑假的记忆。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把我们买给他们的小礼品发给胜利的组员,以达到奖励和激励他们的目的和效果。对那些失败了的组员我们也要给他们鼓励,同时也要发一些礼品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失败,即使失败了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们,树立他们重新再来的信心!

游戏和礼品发过后可以让他们和我们坐在一起谈谈心,或者让他们讲讲各自对刚才游戏的感想。引导他们知道怎样去关心他人,彼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晚上进行当天的经验总结,整理资料,写新闻稿,并交代好第二天的实践内容。

第五天(21号):

1、上午上课:英语(张彬莉)—英文歌 劳技(王佩莎)—折青蛙 有时间多余组织玩游戏。

2、下午走访当地的孤寡老人,退休老干部。

3、晚上进行当天的经验总结,整理资料,写新闻稿,并交代好第二天的实践内容。

第六天(22):

1、上午上课:美术(金李广) 电脑认识(张文韬)

2、下午给孩子们做个总结,并制作个电子杂志,给孩子们回顾下我们一起相处的5天,希望能给我们留下更加美好,更加深刻的回忆。结束后一起合影留念

3、晚上进行当天的经验总结,整理资料,写新闻稿,并交代好第二天的实践内容。

第七、八天(23、24号):

由于是双休日不用上课,我们也借此机会参观下当地的羽毛球拍公司,参观下当地的风景,打扫下住宿的地方,并休整一天,在第二天返校。

五、实践日志

1、第一天

7月17号早上,我们队员早早的就穿这我们分院精心设计的实践队服集合在了学校大门口。我们在学校大门口合照留念,最为我们本次实践的美好开端。经过了4个小时左右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本次实践的目的地——富阳市上官乡。在乡政府团委的安排下,我们住进了新建的幼儿园。酷热的天气早已让我们又饥又渴,在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去了附近的餐馆小吃了一顿。由于是山区,没什么东西可以吃,只好硬这头皮吃这蛋炒饭、面条之类的东西。

下午,我们回到幼儿园,由于前几天刚下过雨,幼儿园的地板都布满了灰尘。为了让我们晚上能有个舒服,安逸的睡觉地方,我们队员都动了起来,扫地的扫地,打水的大水,拖地的拖地,各各都自觉的做着。终于经过了约半小时后,他们分配给我们的2间教师被我们一扫而净。完成后,队员们舒服的躺在地板上,在2只威力十足的电风扇下安逸地休息着。

大约在下午3点左右,我们又开始了实践准备。跟乡团委书记一起,在临时找的教室里安排了几张桌子和椅子,并一起讨论了支教的一起事宜。

2、第二天

7月18号,是我们支教的第一天,为了有个好的开始,我们早早的就来到了昨天布置好的教室,等这孩子们的到来。上午八点,“假日爱心学校”准时迎来了新学生。三十三名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学校报到。这些小朋友年龄跨度在六、七岁之间,最大的已经小学毕业,而最小的却在读一年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我们的精心安排下,小朋友们按照身高找到了适宜的位置。经过约30分钟的自我介绍,我们和小朋友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小朋友们不再保有初来时的害羞,而逐渐变得活泼、开朗了起来。

紧接着就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历史。队员张智侃进行了第一堂课的试水,以“建党九十周年”为主题,在他循序渐进的细心讲解之下,将一个个不太相干的片段连结成了一个个动听的小故事,小朋友们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15分钟的休息之后,我们与小朋友之间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最后举行了击鼓传花的游戏,我们为每一个小朋友都准备了精美的奖品,实践的第一天在游戏的热闹声和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中顺利结束。

由于第二天要举行开学典礼,所以我们下午吃了午饭后有来到临时教室布置场地,把教室劲量布置的干净,舒服点。

3、第三天

早上,我们仍旧早早的来到了教室,但发现已经有好几个学生在教室门口排队了,可能是他们喜欢我们的这种教学形式,希望能快点上课吧!在孩子们签到之后,第二天的教学在8点钟准时开始了。今天给孩子们准备了语文课和音乐课。首先是语文课,在我们队员徐佳的精心挑选下,最后选择了教他们(虞美人.听雨)。由于孩子们的年级跨度太大,所以我们要求3年级以下的学生要会读,3年级以上要会背及大致了解这首词的意思。最后,在队员徐佳的耐心教学及孩子们的认真听讲下,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尤其是个叫罗昊的五年级学生,在我们队员一分析好这首词的大意,叫孩子们准备下是,那孩子居然举手说会被了,果然,他流利的把那首词被了出来,只是有几个字读音不准被纠正了下,这不经让我们感慨了下。

在语文课之后是轻松的音乐课,队员陈超准备了首好听又好学的(感恩的心)+手语。孩子们也热情高涨的表示愿意学这首歌。最后,在我们全体队员的努力下,90%的学生学会了这首歌并会加上手语。我们也表示希望他们能回家后唱给自己的父母的听,希望他们能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时间过的真快,上午的教学就已然接近了尾声,最后,大家在(感恩的心)合唱中结束了今天的教学。

下午2点,富阳市上官乡“假日爱心学校”开学典礼准时进行。在富阳市博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举行的“假日爱心学校”的开学仪式中,市关工委副主席孙晓文、上官乡团委书记方璐、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信息工程分院团委书记刘召靖、上官乡党委副书记洪华、杭州富阳博凯文体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中良出席仪式。大会上,市关工委副主任孙晓文和上官乡党委副书记洪华为杭州富阳博凯文体用品有限公司“假日爱心学校”授牌仪式,并且发表祝贺词。

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志愿者代表发言过后,市关工委副主任孙晓文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志愿者的工作是高尚的,是爱心的传递,鼓励志愿者要有信心,努力把爱心学校办好,并祝“假日爱心学校“越办越好。并且,高质量的、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各领导和家长的 高度赞扬、认可。

4、第四天

7月20号,今天是我们社会实践的第四天,也是我们支教的第三天,我们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支教。今天内容也十分丰富,给孩子们准备了英语课和美术课。考虑到山区孩子们的英语教学可能有点落后,因此我们的队员张彬莉从abcd开始教起,然后把英文歌里的单词一个词一个词的给他们分析,希望能尽量让孩子都能学会这首简单的英文歌,最后,在主讲老师和我们其他队员的共同努力,及孩子们的认真,努力的听讲下,这个课程也达到了我们预期的要求。

接下来是美术课,我们只给孩子们看了2幅例画以及讲了一些注意的地方,并且让其余队员分配管理几个人,让他们帮助孩子们不懂的地方。经过了约一小时后,有几个小朋友有了成果,并画的非常漂亮,想象里丰富。最后,孩子们拿这自己的作品跟自己的负责人一起合影,看这孩子们拿着自己的成果激动,喜悦之情,我们也不经感到一丝暖意。

孩子是天真的,童年是需要快乐点缀的。因此,我们在今天下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游园会,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打保龄球,滴筷子穿瓶,跳绳,熊猫贴鼻子,吹乒乓求等等。下午,我们吃好午饭后早早的来到活动现场布置场地,在教室墙壁上贴上气球之类的喜气物品,让本严肃的教室一下子变的喜庆起来了。在安排好活动内容及规则后,孩子们拿着积分表穿梭于游戏与游戏之间,看着他们那快乐,毫无掩饰的笑容,我们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感觉如此的开心。经过了大概2个多小时的游戏之后,游园会终于在孩子们的笑声中结束了。晚上,我们把孩子们的积分表按照年龄分成几个档次打分统计。以便第二天给他们发奖励以资鼓励。

5、第五天

今天是特别的一天,也激动人心的一天。早上在上课前,我们就把昨天游园会的成绩写在了黑板上,分档次给孩子们扮奖励,也尽量让全部孩子都拿到奖品,以资鼓励。看到孩子们拿这自己的奖品开心的在那边,我们心里也挺开心的。在颁奖典礼之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了下我们前几天教学内容,让孩子们背了下(虞美人。听雨)及(感恩的心),经过了2天的准备,这次有更多的小朋友达到了我们的要求,我们个个都发了果冻以资奖励。

接下来是劳技课,由我们的队员王佩莎教他们折纸青蛙。我们也在一旁和孩子们一起认真的听学。经过了半小时左右,都折出了属于自己的青蛙。他们都拿着自己的青蛙在一旁比赛谁跳的远。

结束了上午的辛勤上课之后,我们为了更好的了解党90周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回忆90年来的红色事迹,在上官村党委书记方璐的带领下,走访了当地的老党员、老干部。

下午两点整,我们提着水果在乡党委书记的带领下出发了,慰问了现居住在周村的陈爷爷和睦村的张爷爷。我们和老党员们亲切地交谈,当得知老人们身体健康,志愿者们表示祝福。老人们也很开心,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经历的事迹:___、大跃进、批判会、改革开放……并且得知,富阳市还在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扫荡过,遭到日本军方的炮弹轰炸、细菌战。志愿者认真地听取并作了详细的笔记和调查问卷,在和老人深入交流之后,我们和老党员一起合影留作纪念。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讨论着老党员们的英雄事迹,被他们的经历所折服。我们认为,此次走访,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次丰富的精神大餐,使我们更深层的了解了历史。我们并下定决心:在接下来的社会实践交流中,大家一定会发扬老党员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舔自己的一份力!

6、第六天

7月22号,也就是我支教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依旧那排了课程——速算。在队员陈鲁的认真教学,及队员们的帮助下,让大多数的孩子理解了折衷法速算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下午,在上官乡党员活动室进行最后一堂课,队员全员穿着整齐的队服,小朋友们全部提前到校,在一首(感恩的心)中拉开了序幕。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歌唱、表演节目,最后的一张合影把这次支教活动完美的画上句号。小朋友们也依依不舍,非常留恋一起的时光,都真切的希望我们明年再来。

7、第七、八天

由于是双休日,我们也终于有机会去好好的体验下上官乡的风景,并且参观了当地的最大的羽毛球拍制造公司,让我们大致了解了羽毛球的制作过程。在休整了一天后,第八天,我们打扫了下我们住宿的地方,希望能干净的来,干净的走,并于上午9点左右乘车回学校,向这个可爱的山村,可爱的孩子们挥手告别。

六、实践成果

1、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这5天里,让我们也感受到了童年的乐趣,仿佛我们也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个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童年。真心的希望那些孩子们能永远都快乐,开心。

2、在与孩子们游戏的同时,还教会了他们不少新东西,如折青蛙,太极拳,英语歌,(感恩的心),(虞美人。听雨)等,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3、在走访了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听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的那些事情,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次丰富的精神大餐,使我们更深层的了解了历史。我们并下定决心:在接下来的社会实践交流中,大家一定会发扬老党员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舔自己的一份力!

4、为孩子带去了书籍,文用品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家庭困难的孩子们微小的帮助,作为学生的我们,力量实在微薄,但我们相信这些简单的物品传达了我们对上官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东西不多,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我们此行也十分圆满的完成了此目标。

5、锻炼了我们自己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自己素质;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策划和实践经验。

6、此次实践活动不负学校、分院领导的重望,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发扬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增强了与村民的交流,树立了我校在村民中的良好形象。

七、心得体会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从前期计划、准备到后期的总结、处理,都充分的考验了我们的策划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在学校中无法学到的。每一项内容都由我们自己去布置,力求做的思路清晰、有条理,这也增强了大家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我们这方面的能力锻炼的太少,以致在实践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是蛮有成效的。

在与村干部,家长,退休老人和孩子们的交谈中,锻炼和增强了我们的交际、沟通能力。

锻炼自身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天的支教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我们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我相信,这不紧对与孩子们来说是个充实,快乐,难忘的暑假,更对我们来说是个有意义的暑假。通过这个社会实践,也让我感受到了那边孩子们的独立,乖巧。虽然相处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美好的回忆却是无限量的,希望那边的孩子们都能快乐,开心的成长。

辛苦一时,受用一生。我们也满载而归,纷纷感慨:社会实践才是我们真正的第二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以充分的应用和展示,增长了才干、奉献了社会,锻炼了毅力、培养了品格,所有这些都成为这次社会实践里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篇十二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2400字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篇十三 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3250字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政府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篇十四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6700字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___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___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近期,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新洲区辛冲镇等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此次调研选取辛冲镇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

调查共涉及39个班级,总人数2613人(其中初中生1440人,小学生1173人)。据调查统计,辛冲镇现有人口63425人,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现有1.5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是闻名遐迩的“楚天建筑之乡”,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2。

在2613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293人),占17.9,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统计数据见附表:项 目对象总人数品行学习、品行、困难生学习智力身体 心理优中一般优中一般优中一般优中一般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基本正常偶有波动孤僻任性性格扭曲在校生2613107478744327587711294696161365632123792146210151091444留守生469151133184131922751019518916016618410893214161其他学生214479386149015078692476352112314729717913441122838228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个别差异障碍维度性别年龄 临时监护人探亲频率电话联系父母或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男女13141516祖辈父辈一年一次一年多次经常无常粗暴型民主型放任型交往能力76.97566.778.777.81008483.387.566.777.583.677.85375.9性格83.687.555.574.577.810082.77885.477.87576.977.863.188.9生活感受84.78066.772.377.81008476.983.372.280.753.46763.171.7人生理想7377.566.772.366.7074.172.285.466.77580.777.87775.9协作求助69.26555.574.577.8082.783.374.172.28076.978.963.179.3学业成绩65.37566.774.577.810079.377.781.277.88080.877.863.179.

3

4、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

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 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7、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20__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__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

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__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

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

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

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

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传,增强了社会关注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

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

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篇十五 2023年大学生暑期农村教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750字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__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1.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2%的比例,然而就这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官员政绩思想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学成了空想。

2.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师生。

5.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

四.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不合格教师,招有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3.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曾经推行“末位淘汰制”广大农村教师担心自己本来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十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