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开题报告
栏目

文学类开题报告4篇

发布时间:2022-11-19 热度:29

文学类开题报告

篇一 汉语言文学类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

汉语言作为主要语言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更是我国历史上灿烂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汉语言文学类开题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汉语言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1

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一、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师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原因,教育实习已经取消了,而一些进行了教育实习的高校师院中教育实习的质量也不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很多高校师院的学生无法通过教育实习让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较好的展现,学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地使用自身专业知识,高校师院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到学校中开展指导以及监督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也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1.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

为了保证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开展,首先,应将我国高校师院中的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实际的优化方面,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其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能力、知识、素质的三方面要求进行。在进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后,能够将教学大纲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主要的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师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能够满足日后学生进行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需求。需要注意从调整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加语文教学课程的比重、拓展选修课程等各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牢固、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课程体系,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很有帮助。

2.整合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

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不能有序开展是影响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师院中的时间性课程进行整合。在实际的整合课程时,需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并按照这些因素将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例如可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在学生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后,让学生进入中学进行实习,学生通过在实际的听课过程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进行初步了解,提前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第二阶段,学生进入到大三下学期后,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能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通过其自身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试着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学如何开展工作。大四下学期,可以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进行实习。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两次实习,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成熟,因此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也会驾轻就熟,对学生日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师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出现专业知识不过硬、教育经验缺乏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需要在高校师院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革,巩固我国高校师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加强其教学经验。

汉语言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2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究

1.准确定位,确定学科方向

学科定位是地方高校创办汉语文文学专业成败的关键问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培养研究性和综合型人才,毕业生大都从事教学,理论研究,新闻记者、编辑和文学批评等工作。1999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分工细化程度的加剧,社会对专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文专业,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知识直接转化为技术技能应用于职业领域,不具备很强的应用特性,因此汉语言文学专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是这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汉语言文学的人才,恰恰相反,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行业———媒体、公共管理、教育业、艺术、娱乐、法律、培训等行业中,语言应用能力是处于前三位的核心知识,但由于在管理、经济、设计、法律等方面知识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许多相关行业中缺少竞争优势。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文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因此,为用人单位培养以写作能力为突出能力的应用型中文人才是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学科定位的出发点。

2.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找准突破口

自1910北京大学实行分科教学设立中国文学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已经有百年时间,专业建设经验丰富、课程体系完备,但学科的发展方向不会因为历史悠久就一定要约定俗成。在学科建设的路上我们要根据社会需要、学校特点以及地域性、时间性的差异,找准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薄弱、经费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故而在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找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市场需求什么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落脚点则在课程建设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在做课程建设时,应该将语言应用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将语言的运用能力融进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以《古代汉语》为例,《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在网络超级发达、便利的时代,学生对于不懂的古代文献,不会愿意去,逐字逐句的解释、分析了,更愿意去网上百度,直接找翻译来看。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加入故事性强、接地气的一些古文,让学生读后将资料进行重组、改写,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达到了阅读古文的教学目标。

3.以科研为推动力,借用外力,培养学科建设团队

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学科建设成功经验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科建设的根本就是学科团队建设,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要创建高水平的学科团队,不仅需要具备一流水平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的学科带头人,而且要求学科队伍中其他成员也具备与学科建设相匹配的学术水平和实力,并有一定的学术梯队人才的储备。而在地方高校中不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缺少的恰恰是能够让专业活起来的学科带头人。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推动学科团队的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科学研究的方向相对来说很为广博,而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条件有限,要想在科研方向上形成合力,主要是科学研究的项目要选好,选择的科学研究项目要和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适应,研究成果可以有的放矢。外来的人才引进困难,但可以让已有的人才走出去,积累行业经验,开拓学术视野,逐渐确立兼顾学科发展、学校特色的科学研究领域。行业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充分了解学生未来可能的行业领域,就很难将知识与能力有效地结合。以外界的行业经验、学术视野带动每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逐渐培养属于自己的学科建设团队。

4.灵活管理,健全学科建设机制

地方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机制不灵活,要想学科建设能够成功,不论是内部机构还是学科资源的配置都遵循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规律。在地方高校很多学科建设的任务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学科建设成了教研室主任或系院的工作。你让一个身兼繁琐事务的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抽身做学科建设,效果显而易见。名不正则言不顺,人才只有用对了地方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要选择那些有志于研究学科发展的人,带动和管理学科的建设,学校和系院要寄予这些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切不可急于一朝一夕就见成效。如何有效地发挥每位教师的最大能量,采取合理的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出去取经的教师和深入各行业挂职的教师,学校要建立与各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要与时代接轨,开辟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篇二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随着第一次文代会后,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主题也随之转变。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作家们的创作思路以及审美意义也随之慢慢变化。彼时的江南就存在这样一批作家,他们小说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点的创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时代的主题,如实的记录着时代潮流的走向。他们有的经历了从建国到文化*这段苦难历史,有的成长于这段历史之中,他们将自己敏锐的视角寄托于江南想象之中,抒发着对于江南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反省,将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的审美意义及其文学史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因此选此为题正是为了探寻中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文学内涵,希冀发掘其文学史意义的变化。

2、研究意义:

经过建国后至七十年代初期的沉寂,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大批江南籍作家涌现,江南文学“边缘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进入新世纪,关于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这类研究的文献虽然概述性的总结居少、个体研究居多,但透过这样一个繁杂的参照系,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和文学史意义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本文拟对以往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审视评估,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的发展。

选题研究现状

当前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综述有:

1、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自九十年代后期起,学者们已经有意识的尝试从江南作家及其小说里的江南意象和叙事手法着手,并以此探寻当代江南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而关于江南地域文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可看作为江南作家对于江南世界的一种“寻根”。正是在这种越发多元化的研究形势下,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也逐步呈现出了新的文学价值。

相关的文献有王德威的《当代小说二十家》、张炯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孙其勇的《论故乡苏州对苏童创作的影响》、陈娇华的《小巷文化的独特镜像——论苏州小巷文化对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影响》、高松年、沈文元《论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等等。

2、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题材抒写的变化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对一定时代的反映,关于第二个研究方向——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艺术风格的转变,则是当代小说在江南想象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关的文献有崔致远的《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方中的《童心观照下的悲悯——评毕飞宇<彩虹>的人文关怀》、史国铭的《论苏童小说与江南文化》、曾一果的《“南方”的复活——读朱文颖的<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张清华的《南方的细小、漫长与悲伤》等。

例如崔致远先生所著的《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从人文情怀与社会进程的角度来探寻当代小说的流变。他在书中便阐述了当代小说在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流变,并从叙事结构出发,将当代小说分为“革命现实主义”、“启蒙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走向,他认为在这一流变的过程中,江南作家的有关于“江南叙事”的创作手法和思路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他们作品的主题多以城市的兴起与乡村传统文明的堕落为主,反映了在那个时期里江南作家对于江南意象的 “苦难写实”,以及现代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

3、关于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想象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的变化的研究:

围绕关于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题材的抒写和审美意义的变化的研究,主要是趋向于城乡意识的转变、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触碰、现代人心理的流变这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这一方向的研究是可行的,毕竟半个多世纪以来,城市与乡村变化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现代意识,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又作用于当代作家的创作之中,从而推动着当代小说的发展。

相关的文献有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张炯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李晓杰的《高晓声小说中的现代意识论》、赵海的《在城乡夹缝中生存——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民进城”书写》等等。

纵观上述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关于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研究仍处于整体上少,单篇研究居多的现实状况,但学者们对于当代江南作家作品里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意义已经有了成熟的认识。其研究也已经从单纯地域文化影响和关于作家创作思路、作品主题的研究上升到对于“江南想象”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层面,审美意义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而正是这些研究文献的据理佐证从而推动了江南想象的文学史意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作为一个新兴文学概念,对于江南想象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已取得的成果也没引起足够重视。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1、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对中国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着文,而关于“江南想象”这一新兴文学术语的研究,我主要是以两个方向即时间、空间的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艺术风格的转变,一个主题即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题材的抒写和审美意义的变化的研究为主线,并以此为思路探析当前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流变以及其赋予的新的文学史意义。

2、框架: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时空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第三部分:不同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题材抒写的变化

第三部分:关于江南想象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的变化即文学史意义研究

第四部分:总结

3、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定量实证分析方法、文化批评方法、比较分析方

法和心理分析方法,希冀以此为方法得出论文研究的结论。

论文提纲(含、论文主体框架)

1、题目: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

篇三 文学类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类论文开题报告(1)

题目: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随着第一次文代会后,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主题也随之转变。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作家们的创作思路以及审美意义也随之慢慢变化。彼时的江南就存在这样一批作家,他们小说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点的创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时代的主题,如实的记录着时代潮流的走向。他们有的经历了从建国到文化*这段苦难历史,有的成长于这段历史之中,他们将自己敏锐的视角寄托于江南想象之中,抒发着对于江南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反省,将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的审美意义及其文学史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因此选此为题正是为了探寻中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文学内涵,希冀发掘其文学史意义的变化。

2、研究意义:

经过建国后至七十年代初期的沉寂,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大批江南籍作家涌现,江南文学“边缘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进入新世纪,关于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这类研究的文献虽然概述性的总结居少、个体研究居多,但透过这样一个繁杂的参照系,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和文学史意义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本文拟对以往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审视评估,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的发展。

选题研究现状

当前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综述有:

1、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自九十年代后期起,学者们已经有意识的尝试从江南作家及其小说里的江南意象和叙事手法着手,并以此探寻当代江南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而关于江南地域文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可看作为江南作家对于江南世界的一种“寻根”。正是在这种越发多元化的研究形势下,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也逐步呈现出了新的文学价值。

相关的文献有王德威的《当代小说二十家》、张炯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孙其勇的《论故乡苏州对苏童创作的影响》、陈娇华的《小巷文化的独特镜像——论苏州小巷文化对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影响》、高松年、沈文元《论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等等。

2、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题材抒写的变化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对一定时代的反映,关于第二个研究方向——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艺术风格的转变,则是当代小说在江南想象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关的文献有崔致远的《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方中的《童心观照下的悲悯——评毕飞宇<彩虹>的人文关怀》、史国铭的《论苏童小说与江南文化》、曾一果的《“南方”的复活——读朱文颖的<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张清华的《南方的细小、漫长与悲伤》等。

例如崔致远先生所著的《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从人文情怀与社会进程的角度来探寻当代小说的流变。他在书中便阐述了当代小说在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流变,并从叙事结构出发,将当代小说分为“革命现实主义”、“启蒙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走向,他认为在这一流变的过程中,江南作家的有关于“江南叙事”的创作手法和思路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他们作品的主题多以城市的兴起与乡村传统文明的堕落为主,反映了在那个时期里江南作家对于江南意象的“苦难写实”,以及现代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

3、关于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想象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的变化的研究:

围绕关于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题材的抒写和审美意义的变化的研究,主要是趋向于城乡意识的转变、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触碰、现代人心理的流变这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这一方向的研究是可行的,毕竟半个多世纪以来,城市与乡村变化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现代意识,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又作用于当代作家的创作之中,从而推动着当代小说的发展。

相关的文献有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张炯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李晓杰的《高晓声小说中的现代意识论》、赵海的《在城乡夹缝中生存——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民进城”书写》等等。

纵观上述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关于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研究仍处于整体上少,单篇研究居多的现实状况,但学者们对于当代江南作家作品里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意义已经有了成熟的认识。其研究也已经从单纯地域文化影响和关于作家创作思路、作品主题的研究上升到对于“江南想象”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层面,审美意义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而正是这些研究文献的据理佐证从而推动了江南想象的文学史意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作为一个新兴文学概念,对于江南想象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环节,已取得的成果也没引起足够重视。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1、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对中国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着文,而关于“江南想象”这一新兴文学术语的研究,我主要是以两个方向即时间、空间的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艺术风格的转变,一个主题即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题材的抒写和审美意义的变化的研究为主线,并以此为思路探析当前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流变以及其赋予的新的文学史意义。

2、框架: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时空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第三部分:不同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题材抒写的变化

第三部分:关于江南想象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的变化即文学史意义研究

第四部分:总结

3、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定量实证分析方法、文化批评方法、比较分析方

法和心理分析方法,希冀以此为方法得出论文研究的结论。

论文提纲(含、论文主体框架)

论文结构:

1)引言

随着第一次文代会后,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主题也随之转变。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作家们的创作思路以及审美意义也随之慢慢变化。彼时的江南就存在这样一批作家,他们小说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点的创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时代的主题,如实的记录着时代潮流的走向。他们有的经历了从建国到文化*这段苦难历史,有的成长于这段历史之中,他们将自己敏锐的视角寄托于江南想象之中,抒发着对于江南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反省,将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的审美意义及其文学史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 ···

2)正文

1. 时空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1)“江南想象”与“江南文学”

(2)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衍生

(3)时空推移下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 ···

2. 不同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题材抒写的变化

(1)建国以来江南作家创作思想转变的原因

(2)中国当代江南小说的创作主题的流变趋势

(3)江南社会转型中江南题材抒写上的变化

··· ···

3. 关于江南想象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的变化即文学史意义研究

(1)“江南想象”的艺术风格多样化与审美意义的扩大化

(2)“江南想象”的文学史意义研究

··· ···

4.总结

··· ···

主要参阅文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m].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23年8月北京第1版.

[3] 张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m].民族出版社,2023年10月第1版.

[4] 崔致远.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

[5]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第1版.

[6] 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第1版.

[7] 赵海. 在城乡夹缝中生存——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民进城”书写.[a].山东大学学报,2023年6月.

[8] 李晓杰.高晓声小说中的现代意识论.[j]. 理论界,2023年7月第3期

[9] 孙其勇.论故乡苏州对苏童创作的影响.[j].语文学刊,2023年第9期.

篇四 文学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随着第一次文代会后,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主题也随之转变。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作家们的创作思路以及审美意义也随之慢慢变化。彼时的江南就存在这样一批作家,他们小说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点的创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时代的主题,如实的记录着时代潮流的走向。他们有的经历了从建国到文化*这段苦难历史,有的成长于这段历史之中,他们将自己敏锐的视角寄托于江南想象之中,抒发着对于江南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反省,将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的审美意义及其文学史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因此选此为题正是为了探寻中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文学内涵,希冀发掘其文学史意义的变化。

2、研究意义:

经过建国后至七十年代初期的沉寂,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大批江南籍作家涌现,江南文学“边缘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进入新世纪,关于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这类研究的文献虽然概述性的总结居少、个体研究居多,但透过这样一个繁杂的参照系,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和文学史意义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本文拟对以往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审视评估,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的发展。

选题研究现状

当前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综述有:

1、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自九十年代后期起,学者们已经有意识的尝试从江南作家及其小说里的江南意象和叙事手法着手,并以此探寻当代江南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而关于江南地域文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可看作为江南作家对于江南世界的一种“寻根”。正是在这种越发多元化的研究形势下,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也逐步呈现出了新的文学价值。

相关的文献有王德威的《当代小说二十家》、张炯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孙其勇的《论故乡苏州对苏童创作的影响》、陈娇华的《小巷文化的独特镜像——论苏州小巷文化对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影响》、高松年、沈文元《论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等等。

2、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题材抒写的变化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对一定时代的反映,关于第二个研究方向——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艺术风格的转变,则是当代小说在江南想象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关的文献有崔致远的《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方中的《童心观照下的悲悯——评毕飞宇<彩虹>的人文关怀》、史国铭的《论苏童小说与江南文化》、曾一果的《“南方”的复活——读朱文颖的<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张清华的《南方的细小、漫长与悲伤》等。

例如崔致远先生所著的《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从人文情怀与社会进程的角度来探寻当代小说的流变。他在书中便阐述了当代小说在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流变,并从叙事结构出发,将当代小说分为“革命现实主义”、“启蒙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走向,他认为在这一流变的过程中,江南作家的有关于“江南叙事”的创作手法和思路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他们作品的主题多以城市的兴起与乡村传统文明的堕落为主,反映了在那个时期里江南作家对于江南意象的“苦难写实”,以及现代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

3、关于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想象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的变化的研究:

围绕关于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题材的抒写和审美意义的变化的研究,主要是趋向于城乡意识的转变、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触碰、现代人心理的流变这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这一方向的研究是可行的,毕竟半个多世纪以来,城市与乡村变化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现代意识,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又作用于当代作家的创作之中,从而推动着当代小说的发展。

相关的文献有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张炯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李晓杰的《高晓声小说中的现代意识论》、赵海的《在城乡夹缝中生存——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民进城”书写》等等。

纵观上述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关于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研究仍处于整体上少,单篇研究居多的现实状况,但学者们对于当代江南作家作品里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意义已经有了成熟的认识。其研究也已经从单纯地域文化影响和关于作家创作思路、作品主题的研究上升到对于“江南想象”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层面,审美意义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而正是这些研究文献的据理佐证从而推动了江南想象的文学史意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作为一个新兴文学概念,对于江南想象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已取得的成果也没引起足够重视。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1、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对中国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的研究着文,而关于“江南想象”这一新兴文学术语的研究,我主要是以两个方向即时间、空间的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艺术风格的转变,一个主题即江南社会的转型中作家关于江南题材的抒写和审美意义的变化的研究为主线,并以此为思路探析当前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流变以及其赋予的新的文学史意义。

2、框架: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时空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第三部分:不同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题材抒写的变化

第三部分:关于江南想象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的变化即文学史意义研究

第四部分:总结

3、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定量实证分析方法、文化批评方法、比较分析方

法和心理分析方法,希冀以此为方法得出论文研究的结论。

论文提纲(含、论文主体框架)

1、题目:中国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

2、论文结构:

1)引言

随着第一次文代会后,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主题也随之转变。在时间、空间的推移下,作家们的创作思路以及审美意义也随之慢慢变化。彼时的江南就存在这样一批作家,他们小说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点的创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时代的主题,如实的记录着时代潮流的走向。他们有的经历了从建国到文化*这段苦难历史,有的成长于这段历史之中,他们将自己敏锐的视角寄托于江南想象之中,抒发着对于江南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反省,将当代小说的江南想象的审美意义及其文学史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 ···

2)正文

1. 时空推移下江南想象的衍生变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1)“江南想象”与“江南文学”

(2)当代小说里的“江南想象”的衍生

(3)时空推移下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 ···

2. 不同时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及其题材抒写的变化

(1)建国以来江南作家创作思想转变的原因

(2)中国当代江南小说的创作主题的流变趋势

(3)江南社会转型中江南题材抒写上的变化

··· ···

3. 关于江南想象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义的变化即文学史意义研究

(1)“江南想象”的艺术风格多样化与审美意义的扩大化

(2)“江南想象”的文学史意义研究

··· ···

4.总结

··· ···

主要参阅文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m].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23年8月北京第1版.

[3] 张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m].民族出版社,2023年10月第1版.

[4] 崔致远.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

[5]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第1版.

[6] 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第1版.

[7] 赵海. 在城乡夹缝中生存——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民进城”书写.[a].山东大学学报,2023年6月.

[8] 李晓杰.高晓声小说中的现代意识论.[j]. 理论界,2023年7月第3期

[9] 孙其勇.论故乡苏州对苏童创作的影响.[j].语文学刊,2023年第9期.

[10] 程雁.地域布景、想象符号与人性展台——从“城乡”视角看苏童小说.[j].语文学刊,2023年第4期.

[11] 何清.“苏州形象”的文学表达——陆文夫创作的另一种意义.[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7月,第24卷第4期.

[12] 汪伟,方维保.王安忆的都市话语与城市精神史写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第30卷第6期.

[13] 吴妍.先锋中的一朵奇葩——论格非小说的特点.[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23年,第13期.

[14] 王越.试析毕飞宇乡土书写的方式.[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7月,第11卷第3期.

[15] 方中.童心观照下的悲悯——评毕飞宇《彩虹》的人文关怀.[j].名作欣赏,2023年第6期.

[16] 高松年,沈文元.论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3月第2期.

[17] 杨扬.江南文学絮语——关于叶兆言的小说.[].扬子江评论,2023年第4期.

[18] 李徽昭.当代南京作家群:命名及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院报,2023年第30卷第3期.

[19] 贺闱.新世纪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简述.[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月,第35卷第2期.

[20] 陈望衡.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j].宋都生活,2023 年第2 期.

[21] 汪政,晓华.多少楼台烟雨中——江苏小说诗性论纲.[j].批评视界,2023年6月.

研究进程安排(包括提纲、一稿、二稿、定稿起讫时间)

完成大纲时间:2023.9.27——2023.11.15

一稿完成时间:2023.11.26—2023.1.15

二稿完成时间:2023.1.16——2023.3.20

定稿完成时间:2023.3.21——2023.4.20

《文学类开题报告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