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区政协关于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政协2011年度常委会工作计划安排,区政协专门成立了由一名政协副主席任组长,区政协相关委室和区农业局的有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就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2011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则,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在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全面推进
我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沣水镇、中埠镇、傅家镇、杏园街道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全力扶持
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成效初显
目前,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华煜玫瑰生态庄园、吉田园、玉黛湖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淄博名典彩叶观光园、淄博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的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了增强,在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了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当前,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对都市农业的认知度不够高,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但难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对于国家有关土地政策未能吃透精神,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3、科学实施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在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4、进一步细化产业规划,规范都市农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完善园区建设机制,制定出台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标准,明确用地使用性质,实行园区准入制度,从建设面积、资金投入、种植标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把审批关口,建立农业、规划、土地、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批制度,防止一窝蜂式发展,预防因盲目发展造成的投资浪费,杜绝变相圈地行为。同时,对园区发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验收、考核,达到规范化发展。
5、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引导。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对有发展潜力,并能实现长期发展的都市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落实都市型农业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好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三是积极借鉴外地发展都市农业的成熟经验,引导和鼓励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精细化管理方式。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提升都市农业发展后劲。四是加快西五路南延工程等一系列都市农业园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优化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环境。
附:1、本文有关名词解释;
2、都市农业15个重点建设园区。
篇二 关于全区民生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惠民.这个民是全体人民,这个惠是普惠,就是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改善民生,普惠于民,是对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尊重和落实.人民不仅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要使人民群众在推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充分地享受自己劳动的丰硕成果.改善民生,普惠于民,彰显了我们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改善民生,普惠于民,是构建社会主义(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民生工作应当得到不断改进和加强,主要应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政府转型,逐步向民生政府方向努力.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政府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政府应当管经济,可是,只能是从宏观上管,用方针,政策去管,而不是直接插手企业,更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政府直接的职能应该是管社会,民生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头戏.民生政府要求有民生财政,也就是说政府财政要向公共财政转变.财政要逐步减少营利性,经营性领域的投资,大力压缩行政事业经费,把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将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我区的矛盾还在于:财政的总收入虽然不少,但由于税源结构不够优化,上交比例高等原因,一般性财政收入并不多,可用财力盘子小,除去供养范围的刚性支出和必要的建设外,能够用来改善民生的余地并不大.这就决定了我区的民生改善,只能是低水平进入,小步快跑,根本的途径是加快发展,做大税源蛋糕,民生改善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二,普惠于民,逐步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方向努力.着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这是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需要.要完善和落实改善民生的普惠政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的生活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
事业,努力实现社会基本保障全覆盖,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要加大公共财政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群众体育,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民生普惠性的实现,需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键是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合理确定利益分配,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到保障,被拆迁居民的住房得到改善,分流安置职工的利益得到补偿,下岗失业人员的冷暖得到关心,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得到维护.新增社会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要向薄弱地区,薄弱领域,弱势群体和农村基层倾斜.比如优质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倾斜.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存量不足,且不断向城区流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存在不小的差距,采取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派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等办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养老保险要更多地关注农民和困难群体.要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增加新农保的吸引力;要实现养老保险体系的多层次化,分层分类推进城镇'低保'人群,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各类困难人员养老保险.农村的低保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机制有待完善,让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都能享受五保保障.
三,健全机制,逐步向系统化,制度化,项目化方向努力.
民生工作系统化.按照'五有'健全五大民生系统,五大系统协调平衡,构成总系统.应该说这个系统的框架全国从上到下都已经建立,现在主要是对该系统进行具体化,个性化的充实和完善.总系统和每个系统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民生目标是一个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动态系统,它要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我们要按照'当前可承受,未来可维持'的要求进行制度设计,既抓紧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有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保障水平.当前首先是落实好国家,省出台的公共政策.民生工作力量包括政府和社会两方面.要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方面的职责,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公益性事业.要教育引导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除了对国家交税,对职工发工资,还要对社会捐赠.民间组织贴近基层,贴近生活,最了解民生的深浅,冷暖,政府可以向社会
组织购买服务.
民生工作制度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上升为公共政策,形成规范的制度安排,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使民生问题得到长效化推进.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全方位,多领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要使职工最低工资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随社会平均收入增加相应增长,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党委政府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统一协调的民生政策机制,避免出现政策不统一和难以执行,衔接等问题;健全民生问题政策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在参与决策中的积极作用;落实财政投入和保障水平正常增长的长效措施,确保用于发展民生事业的资金逐年增加,确保公共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逐年增加;加强城乡一体,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对从事民生工作的机构人员实行'一室多牌,一人多岗,一岗多职',建设上下信息互通,部门资源共享的城乡基层民生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考核干部政绩时定出民生重点,探索构建民生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加强民生工作.
民生工作项目化.运用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这样做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短期内可以使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我区连续多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就是民生工作项目化的有益尝试.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社会关注,群众欢迎'的原则,区政府每年向社会征集下一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召集相关部门充分论证,由常委会确定,并向人代会报告;项目实施明确主办单位,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明确序时,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区政府领导亲自部署,深入检查,会办协调,区有关部门竭尽所能,通力协作,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区政府将督查工作贯穿始终,并适时向人大常委会汇报进展情况,在一年一度的人代会上也将为民办实事情况作为必报告内容.这样的机制使民生改善工作的社会关注度,领导重视度,各方配合度,人财物的保障度都很高,有利于民生工作的落实.这样的民生工程要继续办下去,并不断
创新,逐步完善,越办越好.
篇三 关于全区妇女参政议政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xx区是个农业大区,总人口98万,其中女性47.3万,占人口总数的48.2%。妇女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管理是衡量妇女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动妇女积极参政议政,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妇女的政治地位,而且将对全区的各项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促
进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现状,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推进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新思路,xx区妇联专门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主要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座谈走访等方式,选取本区理公港、钟家铺、黄甲铺、牛车河、观音寺、龙潭、佘家坪等7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xx区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现状
调查中,7个乡镇共有党员5574人,其中女党员1035人,仅占18.6%;乡镇人大代表总数407人,其中女代表116人,占28.5%;政协委员总数24人,其中女性5人,占20.8%。7个乡镇共下辖78个行政村(居),共有村委会成员301人,其中女性90人,占29.9%;共有村党支部委员305人,其中女性65人,占21.3%;共有村民代表会成员2940人,其中女性605人,占20.6%,村民议事会成员2609人,其中女性515人,占19.7%。
二、xx区农村女性参政议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妇女参政比例偏小。调查发现,乡村两级干部队伍中女性比例均偏低。乡镇政府机关干部大部分只在党政班子中配备了1名女干部,少数乡镇一般干部中甚至没有女性。村干部方面尽管基本上保证了每个村级班子中都有女性,但由于xx年全区大规模并村(由原来的876个合并为412个)造成村干部职数总数减少,换届选举时竞争激烈,许多曾担任村干部的女性在职数限制的情况下没能进入村级班子。因此,无论村委还是支委,换届后女性比例均未达到三分之一。女党员是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也是培养选拔农村女干部的主要源头,而我区农村女党员仅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8.6%。
2、妇女参政质量偏低。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居)都是由男性担任党支部书记。78个行政村(居)中仅有2个村党支部书记为女性,另有2个村村主任为女性。妇女在村支两委成员中不仅数量少、比例低,而且女村干部几乎全部任妇女主任职务或任会计、出纳,分管计生、宣传等工作,少有涉及经济工作。可见,村支两委成员中妇女职位已被边缘化。同时,农村女性参政议政过程中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不强。妇女参政议政目的是加强党和政府与妇女群众的联系,对平等与发展方面的决策施加影响,从而制定出全面的正确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妇女利益的方针政策。而调研中,农村女村干部、女党员、女人大代表等女性参政议政群体很少在各种会议上提过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3、妇女参政意识偏弱。尽管本次确定的调查对象是女公务员、女人大代表、女政协委员、女村干部、女党员、村级女性后备干部等参政议政的主要女性群体,但仍有22.1%的被调查女性对“女性应该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观点并不十分认同。在对参与村级换届选举原因的调查中,22.1%的对象表示是“村里要求”,11.4%的对象表示“大家都去我也去”,只有62.9%的对象认为“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我自己愿意参加”。在对参与换届选举态度的调查中,6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会“尽可能了解候选人情况,认真投票”,20.7%的表示“事先不会了解,到投票时根据平时印象选”,14.3%的表示“随便选”。在对是否愿意竞选村干部的意愿调查中,28.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另有20%的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由调查可发现,农村女性一般以家庭为个人生活的重心,许多满足于当好家庭主妇,对国家政治经济大事等关注不够,对公共政治生活缺乏了解,缺乏兴趣,对履行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缺乏充分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参政议政是男人的事情,因此参政议政意愿淡薄,参政议政热情普遍不高。 三、影响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角色定位制约妇女参政议政
一是传统性别文化的制约。虽然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使“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决策、女人配合”的思想目前在农村仍相当有市场。受此影响,大众对农村妇女的角色定位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并且大部分妇女自身对此也表示认同。很多男人认为女性只要在家种田、做家务、带孩子,相夫教子就好, 不愿意女人参与过多社会公共事务,更不愿意女人在政治上强过男人。少数有能力、想干事的妇女也不敢参与竞争,担心参与村务管理会被人家评头论足,怕被人说成不顾家,爱出风头。在调查中,即使女候选人、男候选人条件相当,也只有42.9%的被调查女性表示会选“女候 关于全区妇女参政议政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区是个农业大区,总人口98万,其中女性47.3万,占人口总数的48.2%。妇女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管理是衡量妇女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动妇女积极参政议政,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妇女的政治地位,而且将对全区的各项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促
进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现状,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推进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新思路,xx区妇联专门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主要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座谈走访等方式,选取本区理公港、钟家铺、黄甲铺、牛车河、观音寺、龙潭、佘家坪等7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xx区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现状
调查中,7个乡镇共有党员5574人,其中女党员1035人,仅占18.6%;乡镇人大代表总数407人,其中女代表116人,占28.5%;政协委员总数24人,其中女性5人,占20.8%。7个乡镇共下辖78个行政村(居),共有村委会成员301人,其中女性90人,占29.9%;共有村党支部委员305人,其中女性65人,占21.3%;共有村民代表会成员2940人,其中女性605人,占20.6%,村民议事会成员2609人,其中女性515人,占19.7%。
二、xx区农村女性参政议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妇女参政比例偏小。调查发现,乡村两级干部队伍中女性比例均偏低。乡镇政府机关干部大部分只在党政班子中配备了1名女干部,少数乡镇一般干部中甚至没有女性。村干部方面尽管基本上保证了每个村级班子中都有女性,但由于xx年全区大规模并村(由原来的876个合并为412个)造成村干部职数总数减少,换届选举时竞争激烈,许多曾担任村干部的女性在职数限制的情况下没能进入村级班子。因此,无论村委还是支委,换届后女性比例均未达到三分之一。女党员是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也是培养选拔农村女干部的主要源头,而我区农村女党员仅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8.6%。
2、妇女参政质量偏低。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居)都是由男性担任党支部书记。78个行政村(居)中仅有2个村党支部书记为女性,另有2个村村主任为女性。妇女在村支两委成员中不仅数量少、比例低,而且女村干部几乎全部任妇女主任职务或任会计、出纳,分管计生、宣传等工作,少有涉及经济工作。可见,村支两委成员中妇女职位已被边缘化。同时,农村女性参政议政过程中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不强。妇女参政议政目的是加强党和政府与妇女群众的联系,对平等与发展方面的决策施加影响,从而制定出全面的正确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妇女利益的方针政策。而调研中,农村女村干部、女党员、女人大代表等女性参政议政群体很少在各种会议上提过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3、妇女参政意识偏弱。尽管本次确定的调查对象是女公务员、女人大代表、女政协委员、女村干部、女党员、村级女性后备干部等参政议政的主要女性群体,但仍有22.1%的被调查女性对“女性应该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观点并不十分认同。在对参与村级换届选举原因的调查中,22.1%的对象表示是“村里要求”,11.4%的对象表示“大家都去我也去”,只有62.9%的对象认为“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我自己愿意参加”。在对参与换届选举态度的调查中,6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会“尽可能了解候选人情况,认真投票”,20.7%的表示“事先不会了解,到投票时根据平时印象选”,14.3%的表示“随便选”。在对是否愿意竞选村干部的意愿调查中,28.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另有20%的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由调查可发现,农村女性一般以家庭为个人生活的重心,许多满足于当好家庭主妇,对国家政治经济大事等关注不够,对公共政治生活缺乏了解,缺乏兴趣,对履行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缺乏充分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参政议政是男人的事情,因此参政议政意愿淡薄,参政议政热情普遍不高。
三、影响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角色定位制约妇女参政议政
一是传统性别文化的制约。虽然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使“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决策、女人配合”的思想目前在农村仍相当有市场。受此影响,大众对农村妇女的角色定位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并且大部分妇女自身对此也表示认同。很多男人认为女性只要在家种田、做家务、带孩子,相夫教子就好, 不愿意女人参与过多社会公共事务,更不愿意女人在政治上强过男人。少数有能力、想干事的妇女也不敢参与竞争,担心参与村务管理会被人家评头论足,怕被人说成不顾家,爱出风头。在调查中,即使女候选人、男候选人条件相当,也只有42.9%的被调查女性表示会选“女候为“当前参政议政尚未完全做到男女平等”。“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被调查对象认为是影响农村女性参政议政以及束缚妇女竞选村干部的首要因素。
二是妇女经济地位偏低。长期以来农村女性在经济上几乎完全依赖于男性,这就必然导致女性在
政治上也是从属地位。尽管当前女性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男性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地位仍然偏低。男人仍然是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在公共领域具有决定权,处于支配地位;而妇女往往被束缚在家庭内,极大地影响了她们参与社会活动。这种状况使得女性对自身能力认识不够,自信心不足,参政热情低。大部分农村妇女出嫁从夫的思想仍然存在, 觉得很多事情都应该由男人来做主。在参与选举的过程中,也习惯与丈夫保持一致意见,甚至是由丈夫代为投票。本次在对参加选举投票时如何决定的调查中,尽管是已参政的妇女群体,却仍有10%的被调查女性表示会“听从丈夫或家人的意见”。 三是妇女参政遭遇来自家庭的阻力。大部分农村妇女在家中既要干家务,还要干农活、带孩子,要想参与村上事务管理,往往会遭到丈夫及家人的反对。即使能走上从政的道路,烦琐的家务和沉重的田间劳作依然会消耗她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顾此失彼间难以取得平衡,也因此很难获得家人的支持。在调查中,生育和家庭劳动的制约(家务及田间劳动负担重)、家庭成员的阻力与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被调查对象认为是影响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束缚妇女竞选村干部、制约女村干部做好工作的几大主要因素。
2、女性自身综合素质和性格特征束缚妇女参政议政
一是农村妇女综合素质相对偏低。被调查女性认为“解决问题特别是对重大问题的决断能力不够”、“大局意识比较弱”、“视野不开阔,见识少,缺少高瞻远瞩”是妇女担任村干部在自身素质方面的几项不足。由此可见,尽管当前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比以前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相对男性来说仍然偏低,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这种差距的结果,直接导致妇女获得信息的能力差、目光狭窄,在文化素养、法律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在与男性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从政的道路上,甚至在选举中就很难与男性竞争,不能迈过从政的第一道门槛。
二是女性的性格特征不适应政治舞台。尽管沟通能力强、善解人意、考虑问题细致周到被调查对象认为是女性参政的性格优势,但女性参政在性格上的劣势也很明显。调查中,“女性自身竞争意识不强”被调查对象认为是影响农村妇女参政议政以及束缚妇女竞选村干部的重要因素。而“喜欢感情用事,不够理性”、“性格柔弱,魄力不足”、“容易为家庭分心,有时不能专注工作”被认为是妇女参政在性格方面的几项劣势。可见,女性柔弱、谦让、感性的性格特征影响了女性参政议政。这样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女性不愿竞争,同时在遭遇各种社会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竞争意识淡薄必然导致女性难以通过竞选走上从政的道路,即使走上从政之道也会在与男性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性格上的弱项导致女性在政治参与中不愿独当一面,存在较强的依赖性,现实表现为大部分妇女干部甘当“配角”和“助手”,这导致她们难以在从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3、农村女性人才资源极度匮乏限制妇女参政议政
一是农村女党员、村级女性后备干部数量少。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着女党员比例过低、文化水平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我区是个农业大区,同时也是个劳务输出大区。农村一大批有文化、有干劲的优秀年轻妇女长期远离本土在外务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女性。这造成了女党员、村级女性后备干部人才奇缺,后继乏人。农村女党员少导致女性干部人选少,难以好中选优,女性进入村级领导班子的更少。
二是村级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滞后。由于我国农村历史形成的大多数女性结婚后到男性户口所在地居住生活的婚嫁习俗,年轻的女性一般不会被列为培养对象,而婚后嫁过来的女性逐渐被当地群众熟悉和认可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直接造成农村女性接受培养和锻炼的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因此导致难以造就较高素质的村级女性后备干部队伍。而村级妇女干部长期工作在普通岗位上,接触面不宽、工作经历单一,因此群众对她们不是很了解。这样使得在换届选举中妇女干部连任的可能性极大,难以有新的女干部进入村级班子,从而导致女村干部新老衔接不好。 4、工资待遇低影响妇女参政议政积极性
在调查中,很多妇女群众认为当一年村干部只有几千元的收入,而外出务工一年起码能有上万元的收入,两者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村干部这一职务对她们缺乏吸引力,导致她们对参与村干部竞选缺少兴趣。绝大部分在任的村妇代会主任对离任后不能享受和村级“一把手”同样的经济待遇问题有看法。调查发现,一批长期奋战在农村基层工作第一线、任职20年以上的离任妇代会主任逐年失去劳动能力,部分甚至失去基本生活保障,这种现状严重打击了妇女参政议政的热情。
5、政策制度不完善难以有力支撑保障妇女参政议政
目前,尽管我国从政策层面上鼓励和倡导妇女参政议政,男女平等已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规,但相关法律法规均没有明确规定妇女参政议政的比例,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贯彻运用。例如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虽然有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有适当名额”,但规定过于原则、抽象,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基层在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因而弱化了对农村妇女参政的特殊保护。乡村两级在执行培养选拔女性的目标规划上,往往把“至少有一名女干部”理解为“只要一名女干部”。同时,社会舆论对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力度不够,在候选人宣传中对女性宣传较少,在表彰业绩时对女性典型的宣传也不多,还没有为女性参政议政创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为妇女参政议政营造氛围
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妇女参政议政重要性的认识。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方面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步骤,有利于妇女的发展与提高,还是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迫切需要,从而实现男女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做好农村各项工作。要通过大力宣传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剔除传统社会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性别意识的认识,改变人们传统的对领导干部的性别定位,倡导两性平等。要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德才兼备的优秀妇女人才,选树一批优秀的妇女干部、妇女骨干和先进典型,使一些优秀女性为社会所承认,为群众所熟悉,从而助推其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2、提高女性能力素质,为妇女参政议政打好基础
“打铁还要本身硬”,女性个人能力素质是女性参政议政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进一步增强妇女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农村妇女能力素质,才能在参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强化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培训班,不断扩大培训受益面,让广大妇女掌握必要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增强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能力。要举办专门的女干部业务培训和专题讲座,着力提高学历层次,有效开阔视野眼界,不断丰富知识底蕴和内在素养,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二是要教育女性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引导妇女正确看待和估价自己,增强拼搏进取的信心,激励她们通过奋斗去创造自己的辉煌人生。三是组织农村妇女广泛参与经济建设。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经济独立是妇女参政的必要条件。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展经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为实现政治参与打下基础。 3、强化政策法律支持,为妇女参政议政提供保障
进一步改善妇女参政议政状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从源头上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一要制定有利于妇女参政议政的政策措施。要将性别意识纳入政策轨道,制定、修正、完善有关女性参政议政的政策规定,与时俱进推进政策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对妇女干部的重视程度和培养选拔力度。保护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明朗化、具体化、规范化。二要不断修正和完善有关法律规定。在现有《宪法》、《妇女发展纲要》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上,适时对农村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制定特殊的保护性的法律条文,对妇女参政的比例有更为明确的数量规定,真正把涉及妇女参政议政的相关法律精神落到实处。三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纠正含有性别歧视或阻碍女性参与决策的政策条款,监督有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有效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发展,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估的硬性指标。
4、充分发挥妇联职能,为妇女参政议政创造条件
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的桥梁和纽带,积极推动广大优秀的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妇联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妇女参政面临激烈的竞争态势。面对妇女参政议政的新形态,妇联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不遗余力举贤荐能,千方百计为妇女参政议政创造有利条件。要积极协助组织部门扩大选人视野,拓展选人渠道,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保证妇女后备干部有充足的来源。要通过各种活动推选出优秀女性,对她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为她们日后参政议政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帮助妇女学习应对选举所需的演讲、沟通等基本技能。这样既能激发女性参政热情,也提高了基层妇女干部的素质。此外,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基层妇女干部队伍的状况和选举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妇女参选的因素,积极向组织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
1/6123456下一页尾页
篇四 全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各级妇联组织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是如何贯彻落实好xx届五中全会以及xx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紧迫的政治任务。与此同时,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xx以及xx、xx同志对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及创新提出明确指示和要求。鉴于此,武阳镇妇联就“新形势下妇联应怎样找准定位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这一课题做了一个专题调研,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以党建带妇建为主要抓手,加强我镇妇联组织自身建设。坚持党建带妇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镇妇联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使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力量不断壮大、能力不断提升。一是组织覆盖不断拓展。全镇村(居)、党政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妇女组织组建率均达100%。二是组织效率和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了年度主要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农村妇代会探索实行了换届直选和妇代会主任定期述职制度,调动激发各级妇女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组织内部各环节运行效率。三是巾帼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组建巾帼保洁队、普法队、科技服务队、文艺宣传队,发挥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妇女素质、帮助妇女增收致富、协调化解矛盾职能;组建巾帼爱心奉献队,帮扶救助贫困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烈军属等弱势群体。
(二)以构建社会化维权格局为重要目标,切实维护妇女群众合法权益。一是构建社会化妇女维权工作机制。成立了由镇综治办牵头、司法所等部门参与的维护妇女权益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联合调研视察、案情分析、个案督办等工作方式,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优势功能互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真正形成了妇女维权工作的合力。二是建立妇女信访及诉求反馈工作机制。把妇联信访工作和信访机构作为了解妇女群众诉求、化解妇女群众矛盾纠纷,为妇女群众排扰解难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建立健全了妇联干部参与的司法调解中心、村妇代会主任参加的调解委员会。对潜在的女性群体性矛盾,加大排查调处力度,从源头协调化解矛盾。畅通舆情反馈渠道,将重大的、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总结汇报,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实施实事化维权工作机制。连续多年争取镇党委、政府支持,协调社会资源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实事。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两病免费普查项目,开展“关爱女性健康知识大讲堂”活动,为已婚农村妇女进行免费“两癌”检查,普查率达到95%,患病妇女全部得到了救治,有效维护了农村妇女的健康权。
(三)以创新妇联工作方法为紧要任务,全力服务妇女创业发展。一是加强培训,增强妇女参与发展的能力。深入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充分利用各类妇女教育阵地和多种教育途径,针对不同妇女群体的需要,开展系列培训。面向农村妇女实施“新型女农民培训计划”,重点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增收致富能力;面向妇女创业典型,开展现代经营管理、镇场营销、信息品牌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她们的发展能力。二是搭建平台,提升妇女参与发展的水平。探索建立了集项目推介、科技培训、信贷支持、典型带动于一体的服务妇女发展模式。三是找准载体,引领妇女立足岗位做贡献。以“三送”活动为契机,深化“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争创活动,健全动态管理、社会监督机制,丰富创建内容,拓展活动领域,提高女职工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一)参与本领不足。农村妇代会主任受文化程度低,自身知识结构单一,信息相对落后,政策掌握得不深,工作思路不宽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宣传、教育、引导妇女等方面能力不足,在引导妇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自觉维权等方面相对作用不够,导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妇联职能的发挥。
(二)工作创新不够。妇女分布广、流动性强,妇女群众需求逐渐分层次、多样化,对妇联组织的设置布局和运行模式、妇女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服务妇女的手段渠道、妇联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进一步探索党委政府认可、社会认同、妇女群众欢迎,更具效率和效益的工作机制和途径。
(三)工作条件优化不好。新形势下,妇联组织特别是妇联基层组织,承担着越来越繁重、越来越复杂的的工作任务。而基层妇联组织的工作条件还相对不完善。一是工作经费没有保障。绝大多数村(居)没有将妇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更没有必须保障此项开支的硬性措施和规定,只有开展活动时专题申请活动经费,村妇女干部往往有筹措资金压力大于工作压力之感。二是村妇联干部兼职多。由于村(居)编制的限制,妇联干部身兼数职,工作繁重、压力大。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村重点考核的工作,与经济指标挂钩,她们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妇女工作相对成为妇代会主任的“副业”,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妇女工作力度不大,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经济待遇低。目前,全镇村(居)妇代会主任大多没有固定报酬,她们的待遇往往是担任其他职务所得。偏低的经济待遇,影响了村妇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和阻力。
三、对策建议
(一)以“三送”为契机,积极争取党委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创造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环境。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把妇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妇女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将妇联组织是否健全、作用是否发挥充分,作为考核党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督导;要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妇女的具体利益,建立和完善促进妇女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加大对妇女儿童事业的投入,保证妇联组织的行政经费、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村(居)委会也应对妇女组织活动经费予以保证。提高村妇代会主任的生活待遇,适当解决她们的报酬。各级政府对公益性、社会性、专业性、服务性的妇女儿童事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并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及配套设施建设,每年为妇女儿童办几件实事、好事,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做好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以“三送”为抓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加强妇联干部的素质能力建设,着重提高妇联干部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要更新妇联干部的传统工作理念,激励妇联干部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找准新形势下的工作结合点和切入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工作状态,引领妇女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要加强妇联干部的职业素养培训。通过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现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理念和方法的教育培训及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妇联组织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要建设一支精通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熟悉社会工作的专业型人才,尝试在妇联干部队伍中引入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打造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提升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人力保障。要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妇女工作实践相结合,以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为工作目标,激励带动各界妇女在工作中争先进、做表率,展现妇联组织的工作理念和服务意识,提升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三)以“三送’为导向,创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妇联组织要破除思维定式,创新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化、项目化运作机制,以集中更多的力量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办大事。一是要建立项目承接机制。把握市场需求,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政府委托和自主开发等形式,积极主动承接政府授权的一些如职业技能免费培训项目、文明礼仪培训项目等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项目,打造形成一批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公共产品。二是要完善项目合作机制。妇联是群团组织,资源有限。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最大限度地拉长工作“短腿”,要通过向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借力,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政府委托的项目,妇联组织可以单独组织实施,也可以与其他社团和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联合组织实施,吸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经历阅历、不同需求视角的志愿者融入到妇女发展项目的实施和研究中,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模式,开拓妇女工作新天地。
篇五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篇六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徽州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黄山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 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 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 .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 3 ”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徽州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徽州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歙县有历史名城、黟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的就势提升、推介、打造和展示的浓厚氛围。
2、文物保护困难重重,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建区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抢救了大批古建筑,但对我区众多古建筑的保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物资源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古村落、古街巷中出现的一些新建筑,改变了村镇原始风貌;单体珍贵建筑的自然倾毁,或房主为改变居住环境而改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费严重不足。区财政现每年下拨文物保护经费仍保持建区时的一万元标准。二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建区后仅建区初期公布过一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流失。三是管理难以到位。文管及相关部门、乡镇以及群众之间缺乏协调一致、共同管理的有效机制,许多古建筑内堆放柴草等杂物,存在着消防安全、木质腐烂等大量隐患,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3、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影响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区景点虽点多线长、品位高,但未能创造更多的效益以反哺文物保护。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包装品位不高,缺少文化内涵;景点定位、品牌推介、主题形象缺少科学思考和策划,游客接待量始终没有质的飞跃。以xx年5月为例,我区呈坎、唐模、潜口民宅三处总共接待游客335 6人(以门票人数为准),分别只有西递、宏村当月的50.53%和43.75%。二是各旅游景点之间缺少联合。我区虽然推出了呈-潜-唐黄金旅游线,但没有将其整体包装,对外促销,各景点之间联系不够,在开发和宣传推介上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缺乏整体意识。有的项目开发水平低,开张时热热闹闹,没多久就冷冷清清。三是部分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市场开拓。建区以来,先后我区培植了一些起点较高的旅游景点,如蜀源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唐模也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但两个景点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乘势而上。蜀源村xx年 -7月实际接待量为零。四是旅游、文化部门在“保”和“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就拿西溪南镇的景点来说,一方面在大力开发“金瓶梅”遗址,另一方面国保单位“老屋阁”却常年关门,室内潮湿严重。五是各景区、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存在品位不高,定位不准的问题。
4、文化队伍薄弱,设施不全,群众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一是区文化和文物管理局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文化人才少。二是区图书馆可供阅览范围小,藏书少,经费缺,条件差,名不副实。其藏书大部分为通俗读物,既缺少哲学、历史文献、文学名著、经典丛书等珍贵图书,又缺少经济、科技等现代资料,也没有“电子阅览”这种在当今已经非常普及的快捷阅读方式。三是乡镇文化站投入不足,设施短缺,缺岗严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极不完善。全区7个文化站仅岩寺、西溪南两镇分别有3人、 人(聘用)在岗,而且大多不能经常性地从事文化工作。四是农村没有文化阵地。除少数村外,全区大部分农村农民靠“看电视”获得知识、信息,有的甚至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五是网吧管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管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登记不规范、超时服务、接纳未成年人等现象,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意见较大。六是文化建设机制、设施不全。全区既没有老年协会,也没有老年大学,城区文化设施、场地资源配置不均,丰乐河以南居民集中,而休闲、健身等文化场地偏少。
三、对策与建议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精髓,对全面实施“xxx”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徽州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 、高度重视,依法保护徽文化资源。徽文化资源是我区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打好黄山牌,做活徽文章”的前提。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议对全区境内徽文化资源(含非物质类及历史遗存)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二是要尽快公布“区保”单位。在全面普查的基本上,选择一批文物,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急需保护的古建筑、民间工艺、档案文书等立即实施抢救性的保护、维修,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再流失。三是要依法加强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四是要对罗田“岩寺皖南龙”、岩寺“桐子山遗址”实行保护,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并加以对外宣传,展示我区古老文明。
2、文化塑区,打造徽文化品牌。徽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共同创造的财富,徽文化的研究已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题。作为古老的徽州的一部分、唯一的“徽州”域名传承地,我们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一是建议成立徽学研究会。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进行专题研究、宣传、策划和包装,既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研究机构的联系,吸收各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又可研究、提炼徽州区徽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打造我区文化的品牌。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我区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品牌融入各项事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我区的文化品位。三是拓展徽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挖掘有形的和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对我区境内徽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丰富我区徽文化宝库并逐步开发利用。对开发潜力重大的项目,可以通过编制项目,吸引确有经济实力的外资共同参与开发。四是营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我区文化品牌,营造徽文化氛围,激发区内外徽籍人士的自豪感,达到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目的。建议在徽州区与歙县、屯溪、黄山区的交界处及各景区设立大幅宣传标牌,树立我区的形象。五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徽州区志》编纂成书、新四军军部旧址、休闲养生、申报世界遗产、民俗民风、文峰塔的保护等方面工作力度。六是城市建设要有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拟以“精巧、雅致、生态、徽韵”为宜,突出徽派建筑特色。充分利用公园、广场、雕塑、历史名人走廊、公益广告宣传标牌等宣传展示徽州文化。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权威性的`文化和旅游领导协调组织,或恢复旅游经济突破领导组。旅游局要充实调整力量,提高其协调和管理能力。二是整合线路。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科学选择一批( 0个左右为宜)乡村旅游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创建,集中财力,大手笔、大气度,精心打造我区乡村旅游品牌,融入黄山市乡村旅游圈;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把蜀源、呈坎、潜口、唐模、东山、灵山、西溪南、龙山湖等地精心整合,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团队力量,推动“名山秀水”和“休闲度假”游,更多地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呈坎、潜口、西溪南、蜀源、坑上、唐模、东山、龙山湖有一定的基础,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挖掘文化内涵,争取早日高质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灵山、洪坑等村历史文化厚重,拟作为下步乡村旅游点进行开发,逐步使乡村旅游在全区推广,形成规模。四是整体促销。以潜口、呈坎为龙头,加强区内旅游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加强与歙县、绩溪等县的联合,形成黄山市东线旅游板块。五是各景点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确定一个主题形象,一句推介口号,导游词,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一张宣传光盘,一本宣传介绍书刊。对名村、名景、名产要注重品牌建设,形成各自特色,防止千景一面、千村一调。要挖掘各自文化历史背景,以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避免出现“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徽州区文体中心的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议在“中心”内开辟综合文化展览区,展示徽州区历史沿革、名人轶事、各类徽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历史事件及其典故、重大民俗活动、传统用具、书画展览等,以达到宣传展示的目的。要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和全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吸引专业人才,增加必备的图书,充分发挥其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充实乡镇文化站人员,可以参照兄弟区县做法,设立文广站,实行文化、广电一套人马,同时增添必要的设备,以充实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有重点分批次地建设一些乡村文化设施,如文化室、球场、活动室等。要挖掘徽文化中有积极意义的素材,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文联组织要加快调整换届,充分发挥其各协会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竹艺轩”、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徽派盆景”、“徽墨”等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保健养生、灵山竹编、传统小吃、徽州茶文化、传统用具等,使我区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文化进村活动,结合“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地给农村输送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古老灿烂的徽州文化,曾经铸就了古徽州引领风骚数百年的辉煌历史,时至今日,她仍然是我们促进和谐,加快发展的丰富资源。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她已经深深熔铸一个地方民众的血脉之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让文化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互动。为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徽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篇七 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建设“平安博山”的重要手段和具体内容,在维护治安秩序、保障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我们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于 4月15日至30日,深入基层派出所、警务室、重点路口、城市居民小区,通过实地察看、听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平安博山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政策上大力支持,今年又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列为为群众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区公安分局做为我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保稳定促和谐,大力实施固本强基维稳工程和治安安民工程,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服务全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整体推进,广大公安干警工作中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务实创新,勇于开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全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基层政权建设得到保障和加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升了公安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表扬,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 “一村一警”工作模式,夯实了农村社区和谐稳定的根基
1、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集中整治。公安分局把每年的3、4月份做为社会治安秩序集中整治月,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个台阶。今年确定了信息采集录入会战、人户分离集中整治等8项重点工作,推进了“一村一警”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规范驻村(社区)民警工作日志等6大类35种台账,实现了“一村一警”警务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
2、坚持不懈抓好驻村民警分管村级维稳工作。去年以来,驻村民警直接分管村级维稳工作,村治保主任、调解员、基层联络员归驻村民警直接领导,派出所每月召开基层联络员例会,有效地整合了基层维稳力量。
3、坚持不懈抓好警务信息共享。自主研发了“一村一警”警务信息平台,已录入各类基础信息31360条、导入人口数据46万余条,照片及地理信息37万余条。对获取的相关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向区有关部门通报,实现了全区维稳情报信息的共享和联动应用。
4、坚持不懈抓好“两口一屋”管理。积极落实租赁房屋、暂住人口的社会化管理,对重点人口,逐人落实帮教控制措施。
(二)打防并举,保持了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
1、开展“打霸治痞”工作,严厉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对各类涉黑涉恶违法犯罪苗头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沾边就打的方针,对恶势力违法犯罪坚决予以严厉打击。4年多来,“打霸治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推行“三员一警”同步机制,严厉打击现行犯罪。xx年全区共破获各类现案1033起,破现案率为39.29%。今年1-4月份,全区破获本地现案194起,破现案率为38.6%,居全市第一。
3、推行多警种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多发性伤害财犯罪。去年以来,共打掉29个侵财犯罪团伙,侦破“两抢一盗”等系列侵财案件1467起。xx年7月份,公安分局在全市打击侵财型犯罪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其经验在全市推广。
4、实行联合查处伤害案件机制。有效地避免了因案件查处不及时引发的涉法上访案件。4年多来,未发生一起新的涉法上访案件。
(三)巡守防控结合,提高了社会面动态控制的能力
1、健全街面治安巡控网。在城区及近郊28辆警车上安装了车载台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实行动态巡逻接处警;自xx年底开展治安巡逻以来,广大公安干警克服人员少的不利因素,超负荷工作,除正常值班外,人均年加班600余小时;提高了街面犯罪的控制率、现场抓获率和群众见警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2、巩固单位内部防控网。按照“四配备、五统一、六规范”的标准,全区4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健全了组织机构,配备了保卫人员,落实了防范措施。提高了单位内部的防控能力。
3、延伸农村社区防控网。按照不少于10人的标准,先后由夏家庄镇、山头镇、八陡镇、白塔镇、开发区等单位,出资50余万元,新建专职巡逻队11支,义务巡逻队202支,负责本辖区的巡逻和治安工作。
4、发展视频监控防控网。目前,已建成监控系统452套,监控室86个,探头3005个,与公安机关联网探头达到319个。电子联网报警已达825户,提高了重点要害部位、沿街商业门头的技防能力。
5、优化社会管理防控网。在全区114家旅馆全部安装与公安局联网的信息系统,严格实名、实时登记、上传制度。xx年以来,利用该系统抓获了14名公安部网上逃犯。自主研发了《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已采集数据1万余条,通过系统查询比对及时退还赃车37 辆。建立互联网巡查和监控工作机制,共查处违规经营网吧12家次,上报本地有害、敏感信息130余条,破获涉网案件2起。完善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机制,发现整改隐患141处,收缴各类枪65支、子弹1346发、管制刀具264把。
6、推进封边堵门防控网建设。一期工程将在进出博山的国道、省道、各主要干道路口建立19个治安检查站(点),建设基础设施,逐步配备必要的工具、设备,采取多警种联合执勤,形成对各种违法犯罪的全方位打击、防控网络。
二、制约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力不足。目前,区公安分局实有民警365名,占全区总人口比例为万分之七点八,按全市人口万分之十二的比例配备要求,我区民警数量明显不足。近几年虽有增长,但与繁重的公安任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单位、部门对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公安部门的事,对相关工作配合协调不够,齐抓共管的合力不强。
三是“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投入不足。博山是老工业区,大多系散居式、开放式和半封闭式小区,管理防控难度大。监控探头、电子联网报警等技防设施建设与其他区县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全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推进,经费缺口大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加强我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抓好治安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综治长效工作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关注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目标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综治、维稳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和单位优势,做到齐抓共管,构建“大维稳、大综治”格局,努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机制体制,强化责任落实,力求防控专门力量效能发挥的最大化。公安民警和社区保安是社会治安防控的主要和专门力量,其作用发挥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社会治安的好坏。因此,要在巩固上述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强化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是要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区民警的治安防范责任。重点是转变勤务制度,把责任区民警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治安管理和防范上来;二是要完善体制,充分发挥社区保安队伍作用。要通过完善考核体制来提升管理效能,要通过优化组合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战斗力,要加强教育培训演练,使社区保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值得信赖技术过硬的一支专职治安防范力量。
(三)挖掘民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基本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公安民警、社区保安的专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一是强化“三个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的良好氛围。强化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意识,加强人财物保障;强化群众的自防意识,提高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自觉性;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在治安防范中积极主动。二是进一步加强镇、街道、开发区及社区(村)两级综治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三是要加强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建设,发挥其特殊的防范作用,切实提高群防群治力量在治安防范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加强居民住宅小区保安队伍建设。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保安队伍的选拔、培训、指导和管理工作,让保安持证上岗,依责履职,尽职尽责,安保到位,真正发挥保一方安定的作用。五是充分发挥驻村民警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四)积极探索,强化重点人口管理,提高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实效。重点人口管理是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重点,在积极探索先进管理办法的同时,要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提高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实效。要进一步强化对暂住人口的重点管理,进一步强化对高危人群的重点管控。严格执行对责任区民警、社区保安的责任倒查追究制度。
(五)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校园及周边安全。进一步提高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和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切实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力量,强化学校及周边的值班和巡逻守护,完善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警校配合,组织开展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改,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做好校园内外治安环境的治理工作,确保校园安全。
(六)加强队伍建设,增加经费投入,拓展技防物防新领域,为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根据全市民警配备比例要求,严格程序和标准,逐步配强干警队伍,以更好地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要求。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地发展,逐步加大对社会治安防控建设的投入,拓展投资渠道和方式,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不断拓展技防物防新领域,落实科技防范措施,加快全区技防网络建设,扩大技防覆盖率,努力实现城区与各镇、村技防网络的衔接,形成有机整体。要做好新建住宅小区、主要道路技防设施的安装以及与国道、省道等主干线的电子警察和监控探头的并轨工作,整合资源,发挥整体效能。要进一步完善预警指挥体系建设,实现城区、近郊24小时动态巡逻接处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加快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平安”博山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实现“平安前旗”的重要手段和具体内容,在维护治安秩序、保障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按照旗综治委的要求和部署,旗综治办深入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基层派出所,通过实地察看、听汇报、询问群众、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平安前旗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关注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我旗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全盟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平安旗县、乡村创建活动,着力于解决突出社会治安问题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夯实“平安前旗”建设的基层基础,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技防投入不断加大
旗委、旗政府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在今年下发的《xx年政法工作要点》、《xx年平安建设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中,都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召开全旗政法工作会议、开展打黑除恶斗争和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协调动员大会等会议,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做出详细安排部署。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层基础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抓好科技防范建设。大力推广我旗新址和农村安全技术防范建设,扩大技防覆盖面,上半年我旗新址、乌兰毛都、大石寨、索伦、察尔森、跃进牧场、好仁、巴达仍贵、居力很等地区投资近70万元,在居民区、主要路口、办公楼、个体工商户等处安装了监控头、录像设备。居力很、大石寨、哈拉黑等地四个村建设了移动平安互助网;德伯斯、大石寨、索伦、额尔格图、树木沟等地新增了固定电话平安互助网建设,使全旗技防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二是牧区深化了草原110建设。满族屯乡和乌兰毛都苏木各投资8万元,桃合木办事处投资6万元建设了草原110巡逻车队伍,全部做到了统一编队、统一样式、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职责制度。满族屯乡组建了33人的治安联防大队,乌兰毛都苏木组建了38人的治安联防大队,桃合木组建了30人的治安联防大队,现“草原110”车辆和队员已全部上岗并开展治安巡逻守护。
三是全部组建了流动义务治安联防队。全旗各苏木乡镇将当地用于出租的车辆、村干部车辆、政府有关部门车辆纳入联防队,全部做到了有组织机构、有标识、有标语、有通讯簿(卡)、有工作制度、有工作职责、有工作纪律、有活动记录,目前全旗共有525名流动义务治安联防队员活动在科尔沁大地。
四是组建了义务治安联防大队。额尔格图镇组建了150人的治安联防大队,投资1.5万元为队员购置了服装,归流河镇组建了60人的治安联防大队,投资1.7万元购置了服装,并邀请有关人员对队员进行了业务和技能培训。另外,跃进马场22人、俄体52人、巴达仍贵36人、古迹27人,目前全旗共有治安联防队员450名。现我旗境内治安员(防疫员、护林员)、草原110联防队员、义务治安联防队员、有偿看护队员、护青保苗员与流动义务治安联防队员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张覆盖全旗,严密防范的群防群治“大联防”网络。
( 三)创新工作机制,社会治安防控快速反应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一是抓好以草原110和流动义务治安联防队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加强草原110人员和车辆的审核和使用,加强对指挥人员、接警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做到接警迅速,判断准确,决策正确,指挥果断,处置得当。加强网格化巡逻,结合违法犯罪的特点,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的治安特点,对草原110、治安联防大队、基层治保力量进行整合,明确各自的责任区域和时间段,初步形成了以草原110为龙头,治安联防大队、治保力量为补充,点、线、面相结合,互通互联的巡逻防控体系。各巡逻防控力量统一归草原110指挥中心调配,根据不同警情发布指令,巡防警力在接到指令后,按照就近出警的原则,对警情进行先期处置,形成一套自上而下、整体协作的指挥调度机制。
二是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预防。制定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组织治安、巡警、消防、交警等各警种开展演练,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排查治安隐患,化解矛盾纠纷,超前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千方百计把不安全、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发生大的事端。今年以来,全旗没有发生人员密集场所重大突发事件。
二、当前我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旗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果,在现实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近年来我旗刑事案件尤其是可防性案件高位运行的社会治安现状看,治安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专门力量配备与严峻的治安形势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责任区民警的责任难以真正落实。一是客观上:责任区民警处理治安、刑事案件及日常事务等占用了大部分精力,制约了责任区民警进村(社区)的时间和精力。二是主观上:有的责任区民警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与所辖地区沟通不够。
(二)群防群治落后于新形势的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的氛围还不够浓,群防群治正常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基层治调组织发展不平衡,有的运作不够规范,有的处于名存实亡状态。
(三)治安协管员、民兵治安巡防队员的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影响治安防范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仅仅是挂个名,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二是对治安协管员、民兵治安巡防队员的教育培训不够,这些人员的素质、能力、工作水平不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四)技防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全旗技防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公共场所、主要道路、企事业单位等重点部位技防设施安装不够,覆盖面不广,给不法分子留下了较大的犯罪空间。
三、加强我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平安前旗,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完善机制体制,强化责任落实,力求防控专门力量效能发挥的最大化。公安民警和社区保安是社会治安防控的主要专门力量,其作用发挥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社会治安的好坏。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强化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是要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区民警的治安防范责任。重点是转变勤务制度,把责任区民警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治安管理和防范上来。二是要完善体制,充分发挥社区保安队伍作用。要完善考核体制来提升管理效能;要通过优化组合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战斗力;要加强教育培训演练,使社区保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值得信赖技术过硬的一支专职治安防范队伍。
(二)挖掘民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基本网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公安民警、社区保安的专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一是强化“三个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的良好氛围。强化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意识,加强人财物保障;强化群众的自防意识,提高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自觉性;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在治安防范中积极主动。二是充分发挥农村警务室的作用。基层警务室民警要对所辖区域定期巡查,在警务室定期接待群众,在接到群众报警或者派出所出警指令后,要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处置。警务室民警要负责为中小学生上法制辅导课。同时要履行指导、带领民兵治安巡防队员开展治安巡防的职责等。
(三)积极探索,强化重点人口管理,提高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实效。重点人口管理是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重点,在积极探索好的管理办法的同时,要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提高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实效。要进一步强化对暂住人口的重点管理,进一步强化对高危人群的重点管控。严格执行对责任区民警、社区保安的责任倒查追究制度。
(四)加大投入,拓展技防物防领域,为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技防物防网络建设是弥补公安警力不足的重要措施,已成为公安机关驾驭动态治安的一个亮点。因此要在充分运用人力防范的同时,不断拓展技防物防领域,为公安机关及时掌握现场情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要落实科技防范措施,加快全旗技防网络建设。认真建设二、三级报警平台,扩大技防覆盖率,努力实现城区与各乡镇、村技防网络的衔接,形成有机整体。二要整合现有技防设施和资源。要做好新址主要道路技防设施的安装以及与国道、省道等主干线的电子警察和监控探头的并轨工作,整合资源,减少浪费。
(五)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落实以草原110和流动义务治安联防大队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为加快我旗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富民强旗、全面建设“和谐、平安”前旗,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篇八 关于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建设“平安博山”的重要手段和具体内容,在维护治安秩序、保障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我们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于 4月15日至30日,深入基层派出所、警务室、重点路口、城市居民小区,通过实地察看、听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平安博山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政策上大力支持,今年又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列为为群众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区公安分局做为我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保稳定促和谐,大力实施固本强基维稳工程和治安安民工程,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服务全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整体推进,广大公安干警工作中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务实创新,勇于开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全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基层政权建设得到保障和加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升了公安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表扬,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 “一村一警”工作模式,夯实了农村社区和谐稳定的根基
1、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集中整治。公安分局把每年的3、4月份做为社会治安秩序集中整治月,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个台阶。今年确定了信息采集录入会战、人户分离集中整治等8项重点工作,推进了“一村一警”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规范驻村(社区)民警工作日志等6大类35种台账,实现了“一村一警”警务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
2、坚持不懈抓好驻村民警分管村级维稳工作。去年以来,驻村民警直接分管村级维稳工作,村治保主任、调解员、基层联络员归驻村民警直接领导,派出所每月召开基层联络员例会,有效地整合了基层维稳力量。
3、坚持不懈抓好警务信息共享。自主研发了“一村一警”警务信息平台,已录入各类基础信息31360条、导入人口数据46万余条,照片及地理信息37万余条。对获取的相关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向区有关部门通报,实现了全区维稳情报信息的共享和联动应用。
4、坚持不懈抓好“两口一屋”管理。积极落实租赁房屋、暂住人口的社会化管理,对重点人口,逐人落实帮教控制措施。
(二)打防并举,保持了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
1、开展“打霸治痞”工作,严厉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对各类涉黑涉恶违法犯罪苗头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沾边就打的方针,对恶势力违法犯罪坚决予以严厉打击。4年多来,“打霸治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推行“三员一警”同步机制,严厉打击现行犯罪。xx年全区共破获各类现案1033起,破现案率为39.29%。今年1-4月份,全区破获本地现案194起,破现案率为38.6%,居全市第一。
3、推行多警种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去年以来,共打掉29个侵财犯罪团伙,侦破“两抢一盗”等系列侵财案件1467起。xx年7月份,公安分局在全市打击侵财型犯罪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其经验在全市推广。
4、实行联合查处伤害案件机制。有效地避免了因案件查处不及时引发的涉法上访案件。4年多来,未发生一起新的涉法上访案件。
(三)巡守防控结合,提高了社会面动态控制的能力
1、健全街面治安巡控网。在城区及近郊28辆警车上安装了车载台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实行动态巡逻接处警;自xx年底开展治安巡逻以来,广大公安干警克服人员少的不利因素,超负荷工作,除正常值班外,人均年加班600余小时;提高了街面犯罪的控制率、现场抓获率和群众见警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2、巩固单位内部防控网。按照“四配备、五统一、六规范”的标准,全区4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健全了组织机构,配备了保卫人员,落实了防范措施。提高了单位内部的防控能力。
3、延伸农村社区防控网。按照不少于10人的标准,先后由夏家庄镇、山头镇、八陡镇、白塔镇、开发区等单位,出资50余万元,新建专职巡逻队11支,义务巡逻队202支,负责本辖区的巡逻和治安工作。
4、发展视频监控防控网。目前,已建成监控系统452套,监控室86个,探头3005个,与公安机关联网探头达到319个。电子联网报警已达825户,提高了重点要害部位、沿街商业门头的技防能力。
5、优化社会管理防控网。在全区114家旅馆全部安装与公安局联网的信息系统,严格实名、实时登记、上传制度。xx年以来,利用该系统抓获了14名公安部网上逃犯。自主研发了《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已采集数据1万余条,通过系统查询比对及时退还赃车37 辆。建立互联网巡查和监控工作机制,共查处违规经营网吧12家次,上报本地有害、敏感信息130余条,破获涉网案件2起。完善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机制,发现整改隐患141处,收缴各类枪支65支、子弹1346发、管制刀具264把。
6、推进封边堵门防控网建设。一期工程将在进出博山的国道、省道、各主要干道路口建立19个治安检查站(点),建设基础设施,逐步配备必要的工具、设备,采取多警种联合执勤,形成对各种违法犯罪的全方位打击、防控网络。
二、制约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力不足。目前,区公安分局实有民警365名,占全区总人口比例为万分之七点八,按全市人口万分之十二的比例配备要求,我区民警数量明显不足。近几年虽有增长,但与繁重的公安任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单位、部门对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公安部门的事,对相关工作配合协调不够,齐抓共管的合力不强。
三是“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投入不足。博山是老工业区,大多系散居式、开放式和半封闭式小区,管理防控难度大。监控探头、电子联网报警等技防设施建设与其他区县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全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推进,经费缺口大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加强我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抓好治安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综治长效工作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关注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目标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综治、维稳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和单位优势,做到齐抓共管,构建“大维稳、大综治”格局,努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机制体制,强化责任落实,力求防控专门力量效能发挥的最大化。公安民警和社区保安是社会治安防控的主要和专门力量,其作用发挥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社会治安的好坏。因此,要在巩固上述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强化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是要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区民警的治安防范责任。重点是转变勤务制度,把责任区民警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治安管理和防范上来;二是要完善体制,充分发挥社区保安队伍作用。要通过完善考核体制来提升管理效能,要通过优化组合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战斗力,要加强教育培训演练,使社区保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值得信赖技术过硬的一支专职治安防范力量。
(三)挖掘民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基本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公安民警、社区保安的专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一是强化“三个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的良好氛围。强化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意识,加强人财物保障;强化群众的自防意识,提高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自觉性;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在治安防范中积极主动。二是进一步加强镇、街道、开发区及社区(村)两级综治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三是要加强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建设,发挥其特殊的防范作用,切实提高群防群治力量在治安防范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加强居民住宅小区保安队伍建设。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保安队伍的选拔、培训、指导和管理工作,让保安持证上岗,依责履职,尽职尽责,安保到位,真正发挥保一方安定的作用。五是充分发挥驻村民警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四)积极探索,强化重点人口管理,提高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实效。重点人口管理是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重点,在积极探索先进管理办法的同时,要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提高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实效。要进一步强化对暂住人口的重点管理,进一步强化对高危人群的重点管控。严格执行对责任区民警、社区保安的责任倒查追究制度。
(五)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校园及周边安全。进一步提高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和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切实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力量,强化学校及周边的值班和巡逻守护,完善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警校配合,组织开展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改,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做好校园内外治安环境的治理工作,确保校园安全。
(六)加强队伍建设,增加经费投入,拓展技防物防新领域,为防控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根据全市民警配备比例要求,严格程序和标准,逐步配强干警队伍,以更好地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要求。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地发展,逐步加大对社会治安防控建设的投入,拓展投资渠道和方式,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不断拓展技防物防新领域,落实科技防范措施,加快全区技防网络建设,扩大技防覆盖率,努力实现城区与各镇、村技防网络的衔接,形成有机整体。要做好新建住宅小区、主要道路技防设施的安装以及与国道、省道等主干线的电子警察和监控探头的并轨工作,整合资源,发挥整体效能。要进一步完善预警指挥体系建设,实现城区、近郊24小时动态巡逻接处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加快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平安”博山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篇九 全区妇女参政议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区是个农业大区,总人口98万,其中女性47.3万,占人口总数的48.2%。妇女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管理是衡量妇女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动妇女积极参政议政,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妇女的政治地位,而且将对全区的各项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促
进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现状,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推进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新思路,**区妇联专门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主要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座谈走访等方式,选取本区7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区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现状
调查中,7个乡镇共有党员5574人,其中女党员1035人,仅占18.6%;乡镇人大代表总数407人,其中女代表116人,占28.5%;政协委员总数24人,其中女性5人,占20.8%。7个乡镇共下辖78个行政村(居),共有村委会成员301人,其中女性90人,占29.9%;共有村党支部委员305人,其中女性65人,占21.3%;共有村民代表会成员2940人,其中女性605人,占20.6%,村民议事会成员2609人,其中女性515人,占19.7%。
二、**区农村女性参政议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妇女参政比例偏小。调查发现,乡村两级干部队伍中女性比例均偏低。乡镇政府机关干部大部分只在党政班子中配备了1名女干部,少数乡镇一般干部中甚至没有女性。村干部方面尽管基本上保证了每个村级班子中都有女性,但由于xx年全区大规模并村(由原来的876个合并为412个)造成村干部职数总数减少,换届选举时竞争激烈,许多曾担任村干部的女性在职数限制的情况下没能进入村级班子。因此,无论村委还是支委,换届后女性比例均未达到三分之一。女党员是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也是培养选拔农村女干部的主要源头,而我区农村女党员仅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8.6%。
2、妇女参政质量偏低。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居)都是由男性担任党支部书记。78个行政村(居)中仅有2个村党支部书记为女性,另有2个村村主任为女性。妇女在村支两委成员中不仅数量少、比例低,而且女村干部几乎全部任妇女主任职务或任会计、出纳,分管计生、宣传等工作,少有涉及经济工作。可见,村支两委成员中妇女职位已被边缘化。同时,农村女性参政议政过程中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不强。妇女参政议政目的是加强党和政府与妇女群众的联系,对平等与发展方面的决策施加影响,从而制定出全面的正确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妇女利益的方针政策。而调研中,农村女村干部、女党员、女人大代表等女性参政议政群体很少在各种会议上提过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3、妇女参政意识偏弱。尽管本次确定的调查对象是女公务员、女人大代表、女政协委员、女村干部、女党员、村级女性后备干部等参政议政的主要女性群体,但仍有22.1%的被调查女性对“女性应该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观点并不十分认同。在对参与村级换届选举原因的调查中,22.1%的对象表示是“村里要求”,11.4%的对象表示“大家都去我也去”,只有62.9%的对象认为“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我自己愿意参加”。在对参与换届选举态度的调查中,6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会“尽可能了解候选人情况,认真投票”,20.7%的表示“事先不会了解,到投票时根据平时印象选”,14.3%的表示“随便选”。在对是否愿意竞选村干部的意愿调查中,28.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另有20%的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由调查可发现,农村女性一般以家庭为个人生活的重心,许多满足于当好家庭主妇,对国家政治经济大事等关注不够,对公共政治生活缺乏了解,缺乏兴趣,对履行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缺乏充分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参政议政是男人的事情,因此参政议政意愿淡薄,参政议政热情普遍不高。
三、影响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角色定位制约妇女参政议政
一是传统性别文化的制约。虽然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使“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决策、女人配合”的思想目前在农村仍相当有市场。受此影响,大众对农村妇女的角色定位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并且大部分妇女自身对此也表示认同。很多男人认为女性只要在家种田、做家务、带孩子,相夫教子就好, 不愿意女人参与过多社会公共事务,更不愿意女人在政治上强过男人。少数有能力、想干事的妇女也不敢参与竞争,担心参与村务管理会被人家评头论足,怕被人说成不顾家,爱出风头。在调查中,即使女候选人、男候选人条件相当,也只有42.9%的被调查女性表示会选“女候选人”,有30%表示会选“男候选人”,另有27.1%表示会“随便选一个”。 77.9%的被调查女性认为“当前参政议政尚未完全做到男女平等”。“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被调查对象认为是影响农村女性参政议政以及束缚妇女竞选村干部的首要因素。
二是妇女经济地位偏低。长期以来农村女性在经济上几乎完全依赖于男性,这就必然导致女性在
政治上也是从属地位。尽管当前女性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男性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地位仍然偏低。男人仍然是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在公共领域具有决定权,处于支配地位;而妇女往往被束缚在家庭内,极大地影响了她们参与社会活动。这种状况使得女性对自身能力认识不够,自信心不足,参政热情低。大部分农村妇女出嫁从夫的思想仍然存在, 觉得很多事情都应该由男人来做主。在参与选举的过程中,也习惯与丈夫保持一致意见,甚至是由丈夫代为投票。本次在对参加选举投票时如何决定的调查中,尽管是已参政的妇女群体,却仍有10%的被调查女性表示会“听从丈夫或家人的意见”。
三是妇女参政遭遇来自家庭的阻力。大部分农村妇女在家中既要干家务,还要干农活、带孩子,要想参与村上事务管理,往往会遭到丈夫及家人的反对。即使能走上从政的道路,烦琐的家务和沉重的田间劳作依然会消耗她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顾此失彼间难以取得平衡,也因此很难获得家人的支持。在调查中,生育和家庭劳动的制约(家务及田间劳动负担重)、家庭成员的阻力与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被调查对象认为是影响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束缚妇女竞选村干部、制约女村干部做好工作的几大主要因素。
2、女性自身综合素质和性格特征束缚妇女参政议政
一是农村妇女综合素质相对偏低。被调查女性认为“解决问题特别是对重大问题的决断能力不够”、“大局意识比较弱”、“视野不开阔,见识少,缺少高瞻远瞩”是妇女担任村干部在自身素质方面的几项不足。由此可见,尽管当前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比以前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相对男性来说仍然偏低,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这种差距的结果,直接导致妇女获得信息的能力差、目光狭窄,在文化素养、法律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在与男性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从政的道路上,甚至在选举中就很难与男性竞争,不能迈过从政的第一道门槛。
二是女性的性格特征不适应政治舞台。尽管沟通能力强、善解人意、考虑问题细致周到被调查对象认为是女性参政的性格优势,但女性参政在性格上的劣势也很明显。调查中,“女性自身竞争意识不强”被调查对象认为是影响农村妇女参政议政以及束缚妇女竞选村干部的重要因素。而“喜欢感情用事,不够理性”、“性格柔弱,魄力不足”、“容易为家庭分心,有时不能专注工作”被认为是妇女参政在性格方面的几项劣势。可见,女性柔弱、谦让、感性的性格特征影响了女性参政议政。这样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女性不愿竞争,同时在遭遇各种社会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竞争意识淡薄必然导致女性难以通过竞选走上从政的道路,即使走上从政之道也会在与男性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性格上的弱项导致女性在政治参与中不愿独当一面,存在较强的依赖性,现实表现为大部分妇女干部甘当“配角”和“助手”,这导致她们难以在从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3、农村女性人才资源极度匮乏限制妇女参政议政
一是农村女党员、村级女性后备干部数量少。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着女党员比例过低、文化水平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我区是个农业大区,同时也是个劳务输出大区。农村一大批有文化、有干劲的优秀年轻妇女长期远离本土在外务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女性。这造成了女党员、村级女性后备干部人才奇缺,后继乏人。农村女党员少导致女性干部人选少,难以好中选优,女性进入村级领导班子的更少。
二是村级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滞后。由于我国农村历史形成的大多数女性结婚后到男性户口所在地居住生活的婚嫁习俗,年轻的女性一般不会被列为培养对象,而婚后嫁过来的女性逐渐被当地群众熟悉和认可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直接造成农村女性接受培养和锻炼的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因此导致难以造就较高素质的村级女性后备干部队伍。而村级妇女干部长期工作在普通岗位上,接触面不宽、工作经历单一,因此群众对她们不是很了解。这样使得在换届选举中妇女干部连任的可能性极大,难以有新的女干部进入村级班子,从而导致女村干部新老衔接不好。
4、工资待遇低影响妇女参政议政积极性
在调查中,很多妇女群众认为当一年村干部只有几千元的收入,而外出务工一年起码能有上万元的收入,两者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村干部这一职务对她们缺乏吸引力,导致她们对参与村干部竞选缺少兴趣。绝大部分在任的村妇代会主任对离任后不能享受和村级“一把手”同样的经济待遇问题有看法。调查发现,一批长期奋战在农村基层工作第一线、任职20年以上的离任妇代会主任逐年失去劳动能力,部分甚至失去基本生活保障,这种现状严重打击了妇女参政议政的热情。
5、政策制度不完善难以有力支撑保障妇女参政议政
目前,尽管我国从政策层面上鼓励和倡导妇女参政议政,男女平等已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规,但相关法律法规均没有明确规定妇女参政议政的比例,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贯彻运用。例如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虽然有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有适当名额”,但规定过于原则、抽象,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基层在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因而弱化了对农村妇女参政的特殊保护。乡村两级在执行培养选拔女性的目标规划上,往往把“至少有一名女干部”理解为“只要一名女干部”。同时,社会舆论对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力度不够,在候选人宣传中对女性宣传较少,在表彰业绩时对女性典型的宣传也不多,还没有为女性参政议政创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为妇女参政议政营造氛围
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妇女参政议政重要性的认识。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方面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步骤,有利于妇女的发展与提高,还是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迫切需要,从而实现男女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做好农村各项工作。要通过大力宣传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剔除传统社会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性别意识的认识,改变人们传统的对领导干部的性别定位,倡导两性平等。要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德才兼备的优秀妇女人才,选树一批优秀的妇女干部、妇女骨干和先进典型,使一些优秀女性为社会所承认,为群众所熟悉,从而助推其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2、提高女性能力素质,为妇女参政议政打好基础
“打铁还要本身硬”,女性个人能力素质是女性参政议政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进一步增强妇女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农村妇女能力素质,才能在参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强化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培训班,不断扩大培训受益面,让广大妇女掌握必要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增强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能力。要举办专门的女干部业务培训和专题讲座,着力提高学历层次,有效开阔视野眼界,不断丰富知识底蕴和内在素养,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二是要教育女性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引导妇女正确看待和估价自己,增强拼搏进取的信心,激励她们通过奋斗去创造自己的辉煌人生。三是组织农村妇女广泛参与经济建设。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经济独立是妇女参政的必要条件。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展经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为实现政治参与打下基础。
3、强化政策法律支持,为妇女参政议政提供保障
进一步改善妇女参政议政状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从源头上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一要制定有利于妇女参政议政的政策措施。要将性别意识纳入政策轨道,制定、修正、完善有关女性参政议政的政策规定,与时俱进推进政策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对妇女干部的重视程度和培养选拔力度。保护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明朗化、具体化、规范化。二要不断修正和完善有关法律规定。在现有《宪法》、《妇女发展纲要》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上,适时对农村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制定特殊的保护性的法律条文,对妇女参政的比例有更为明确的数量规定,真正把涉及妇女参政议政的相关法律精神落到实处。三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纠正含有性别歧视或阻碍女性参与决策的政策条款,监督有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有效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发展,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估的硬性指标。
4、充分发挥妇联职能,为妇女参政议政创造条件
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的桥梁和纽带,积极推动广大优秀的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妇联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妇女参政面临激烈的竞争态势。面对妇女参政议政的新形态,妇联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不遗余力举贤荐能,千方百计为妇女参政议政创造有利条件。要积极协助组织部门扩大选人视野,拓展选人渠道,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保证妇女后备干部有充足的来源。要通过各种活动推选出优秀女性,对她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为她们日后参政议政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帮助妇女学习应对选举所需的演讲、沟通等基本技能。这样既能激发女性参政热情,也提高了基层妇女干部的素质。此外,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基层妇女干部队伍的状况和选举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妇女参选的因素,积极向组织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
篇十 关于全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徽州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黄山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20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20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徽州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徽州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歙县有历史名城、黟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的就势提升、推介、打造和展示的浓厚氛围。
2、文物保护困难重重,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建区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抢救了大批古建筑,但对我区众多古建筑的保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物资源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古村落、古街巷中出现的一些新建筑,改变了村镇原始风貌;单体珍贵建筑的自然倾毁,或房主为改变居住环境而改建。造 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费严重不足。区财政现每年下拨文物保护经费仍保持建区时的一万元标准。二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建区后仅建区初期公布过一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流失。三是管理难以到位。文管及相关部门、乡镇以及群众之间缺乏协调一致、共同管理的有效机制,许多古建筑内堆放柴草等杂物,存在着消防安全、木质腐烂等大量隐患,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3、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影响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区景点虽点多线长、品位高,但未能创造更多的效益以反哺文物保护。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包装品位不高,缺少文化内涵;景点定位、品牌推介、主题形象缺少科学思考和策划,游客接待量始终没有质的飞跃。以20xx年5月为例,我区呈坎、唐模、潜口民宅三处总共接待游客33516人(以门票人数为准),分别只有西递、宏村当月的50.53%和43.75%。二是各旅游景点之间缺少联合。我区虽然推出了呈-潜-唐黄金旅游线,但没有将其整体包装,对外促销,各景点之间联系不够,在开发和宣传推介上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缺乏整体意识。有的项目开发水平低,开张时热热闹闹,没多久就冷冷清清。三是部分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市场开拓。建区以来,先后我区培植了一些起点较高的旅游景点,如蜀源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唐模也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但两个景点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乘势而上。蜀源村20xx年1-7月实际接待量为零。四是旅游、文化部门在“保”和“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就拿西溪南镇的景点来说,一方面在大力开发“金瓶梅”遗址,另一方面国保单位“老屋阁”却常年关门,室内潮湿严重。五是各景区、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存在品位不高,定位不准的问题。
4、文化队伍薄弱,设施不全,群众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一是区文化和文物管理局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文化人才少。二是区图书馆可供阅览范围小,藏书少,经费缺,条件差,名不副实。其藏书大部分为通俗读物,既缺少哲学、历史文献、文学名著、经典丛书等珍贵图书,又缺少经济、科技等现代资料,也没有“电子阅览”这种在当今已经非常普及的快捷阅读方式。三是乡镇文化站投入不足,设施短缺,缺岗严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极不完善。全区7个文化站仅岩寺、西溪南两镇分别有3人、1人(聘用)在岗,而且大多不能经常性地从事文化工作。四是农村没有文化阵地。除少数村外,全区大部分农村农民靠“看电视”获得知识、信息,有的甚至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五是网吧管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管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登记不规范、超时服务、接纳未成年人等现象,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意见较大。六是文化建设机制、设施不全。全区既没有老年协会,也没有老年大学,城区文化设施、场地资源配置不均,丰乐河以南居民集中,而休闲、健身等文化场地偏少。
三、对策与建议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精髓,对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徽州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高度重视,依法保护徽文化资源。徽文化资源是我区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打好黄山牌,做活徽文章”的前提。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议对全区境内徽文化资源(含非物质类及历史遗存)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二是要尽快公布“区保”单位。在全面普查的基本上,选择一批文物,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急需保护的古建筑、民间工艺、档案文书等立即实施抢救性的保护、维修,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再流失。三是要依法加强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四是要对罗田“岩寺皖南龙”、岩寺“桐子山遗址”实行保护,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并加以对外宣传,展示我区古老文明。
2、文化塑区,打造徽文化品牌。徽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共同创造的财富,徽文化的研究已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题。作为古老的徽州的一部分、唯一的“徽州”域名传承地,我们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一是建议成立徽学研究会。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进行专题研究、宣传、策划和包装,既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研究机构的联系,吸收各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又可研究、提炼徽州区徽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打造我区文化的品牌。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我区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品牌融入各项事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我区的文化品位。三是拓展徽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挖掘有形的和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对我区境内徽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丰富我区徽文化宝库并逐步开发利用。对开发潜力重大的项目,可以通过编制项目,吸引确有经济实力的外资共同参与开发。四是营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我区文化品牌,营造徽文化氛围,激发区内外徽籍人士的自豪感,达到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目的。建议在徽州区与歙县、屯溪、黄山区的交界处及各景区设立大幅宣传标牌,树立我区的形象。五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徽州区志》编纂成书、新四军军部旧址、休闲养生、申报世界遗产、民俗民风、文峰塔的保护等方面工作力度。六是城市建设要有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拟以“精巧、雅致、生态、徽韵”为宜,突出徽派建筑特色。充分利用公园、广场、雕塑、历史名人走廊、公益广告宣传标牌等宣传展示徽州文化。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权威性的文化和旅游领导协调组织,或恢复旅游经济突破领导组。旅游局要充实调整力量,提高其协调和管理能力。二是整合线路。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科学选择一批(10个左右为宜)乡村旅游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创建,集中财力,大手笔、大气度,精心打造我区乡村旅游品牌,融入黄山市乡村旅游圈;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把蜀源、呈坎、潜口、唐模、东山、灵山、西溪南、龙山湖等地精心整合,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团队力量,推动“名山秀水”和“休闲度假”游,更多地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呈坎、潜口、西溪南、蜀源、坑上、唐模、东山、龙山湖有一定的基础,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挖掘文化内涵,争取早日高质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灵山、洪坑等村历史文化厚重,拟作为下步乡村旅游点进行开发,逐步使乡村旅游在全区推广,形成规模。四是整体促销。以潜口、呈坎为龙头,加强区内旅游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加强与歙县、绩溪等县的联合,形成黄山市东线旅游板块。五是各景点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确定一个主题形象,一句推介口号,导游词,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一张宣传光盘,一本宣传介绍书刊。对名村、名景、名产要注重品牌建设,形成各自特色,防止千景一面、千村一调。要挖掘各自文化历史背景,以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避免出现“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徽州区文体中心的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议在“中心”内开辟综合文化展览区,展示徽州区历史沿革、名人轶事、各类徽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历史事件及其典故、重大民俗活动、传统用具、书画展览等,以达到宣传展示的目的。要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和全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吸引专业人才,增加必备的图书,充分发挥其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充实乡镇文化站人员,可以参照兄弟区县做法,设立文广站,实行文化、广电一套人马,同时增添必要的设备,以充实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有重点分批次地建设一些乡村文化设施,如文化室、球场、活动室等。要挖掘徽文化中有积极意义的素材,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文联组织要加快调整换届,充分发挥其各协会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竹艺轩”、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徽派盆景”、“徽墨”等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保健养生、灵山竹编、传统小吃、徽州茶文化、传统用具等,使我区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文化进村活动,结合“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地给农村输送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古老灿烂的徽州文化,曾经铸就了古徽州引领风骚数百年的辉煌历史,时至今日,她仍然是我们促进和谐,加快发展的丰富资源。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她已经深深熔铸一个地方民众的血脉之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让文化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互动。为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徽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十一 全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我区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二、我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普及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我区学前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2、没有注册的幼儿园较多,取缔较难。由于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民办幼儿园发展迅速且有较大生存空间,一些虽然不具备资格、甚至是非法举办的幼儿园不能退出,目前全区仍有较多无证幼儿园在正常营运。据了解。有些民办幼儿园,大多数是租用房屋或家庭作坊式办园,活动场地狭小。由于受利益驱动,一些民办幼儿园为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大多不愿加大投入,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教辅玩具短缺,幼儿饮食搭配不合理,保教质量偏低,个别甚至达不到办园的基本条件,在教育设备、食品卫生、消防设施、幼儿接送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的基本需要,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健康发展。
3、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保教质量。目前我区学前教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数量不足、待遇较低、队伍不稳的问题较为突出。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偏少,按照两教一保的人员配置,全区还缺乏专任教师120名,保育员71名。农村偏远地区的幼儿园由于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待遇偏低,存在外面教师引不进、现有教师留不住现象。民办幼儿园保教人员配备更是不足,据了解,一些无资质的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频繁,保教水平低下,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坐班式、灌输式教学,保姆式管理和小学化教育倾向明显。
三、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2、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随着国家对幼儿事业的不断重视,资金的注入也不断加大。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的责任。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多渠道争取幼教资金,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逐步改变过去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建立、健全幼儿园创建激励制度,对优质幼儿园给予适当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扶持,以此来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规范管理,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一要加强引导,倡导幼儿教育的新理念。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端正办园思想,推进幼教改革,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改变保姆式保教模式,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二要建立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等长效机制。定期对幼儿园师资水平、保教质量、管理水平和依法办园等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着力提高办园质量,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三要实施优质幼儿园创建工程。要鼓励民办园提档升级,在公办园实施优质幼儿园创建工程,通过创建活动,优化办园质量,提高全区优质园的数量。四要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区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民办个体幼儿园办园整治力度,加强引导,对那些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大,又无证经营的个体幼儿园要坚决予以取缔。五要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幼儿安全责任制度,切实把幼儿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严防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4、落实政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加大公办教师招聘力度,充实师资队伍。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的教职工,保证公办幼儿园有一定比例的事业编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要重视偏远地区教师、园长的引进与培养,提高工资待遇,在生活、交通上为他们提供便利。要建立和完善幼儿园教师的全员培训制度,大力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师德教育、学历培训、专业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篇十二 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各位老领导、老同志:
地委、行署决定召开这次全区老干部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会议,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全面了解全区重点工作进展及经济运行情况,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多提宝贵意见。首先,我谨代表地委、行署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向你们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今年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简要通报。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年初,地委、行署根据我区发展形势需要,本着能快则快、求好求快的原则,确定今年是我区的“速度效益年”,提出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170亿元,增长14%左右,财政总收入确保19亿元,力争20亿元,增幅达到2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亿元,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60元的目标。围绕以上工作主题和目标任务,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排难而进,上半年全区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总体形势较好,基本实现了速度效益年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 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增幅4.2个百分点,是“十五”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6.2%,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94亿元,增长31.1%,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12.9%,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
一、
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8%、48.5%、35.6%。
45位用户关注
92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16位用户关注
63位用户关注
33位用户关注
9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