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4850字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健康发展,根据__办发《关于__年度县政协重点视察调研协商专题的通知》,县政协于_月下旬,组织部分委员先后深入__个镇,对__个扶贫重点村进行了走访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现状及工作成效
____是传统农业县,辖__个镇,国土总面积___方公里,现有农业人口___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__%。县境内地貌特点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____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贫困县,___年被列入__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____年经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全县共有贫困村__个、贫困户____户、贫困人口_____人,目前有__个贫困村落实了省市县三级单位选派干部驻村帮扶。面对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的现状,十二五以来,我县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通过产业扶贫抓增收、搬迁扶贫改环境、智力扶贫提素质、社会扶贫增动力,不断加快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截止____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__万人,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立足农业产业,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一直坚持把发展产业、促农增收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有序推进。一是结合整村推进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全县每年把__%的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对象发展茶饮、畜牧、粮油等种养产业,_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____余万元。二是用活用足贷款贴息政策,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____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互助资金____万元,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贷款贴息____万元。__计划投入____元扶贫贴息资金,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据调查统计,全县每年扶持贫困对象发展产业_____多户,年人均增收__元以上,每年减少贫困人口___余人。
(二)加快移民搬迁,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____年以来,我县抢抓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机遇,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坚持因户分类施策、合理引导搬迁的原则,对有经济头脑的贫困户采取集中安置,鼓励进城入镇转产谋生;对一般贫困户采取分散有土安置,尽可能保证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对特困户采取交钥匙工程,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房屋,供其无偿居住。_年来,全县共搬迁安置贫困户___户____人,其中特困户___户__人。与此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整合涉农项目,加快移民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累计在___个安置区投入资金__亿元,配套完善了水、电、路和绿化、路灯等设施。特别是____年启动五星社区创建后,____等安置区设施更配套、功能更齐全。通过实施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三)开展智力扶贫,贫困群众教育培训扎实推进。一是整合扶贫、民政、工会、妇联、宣传、慈善等部门助学项目,优先考虑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近年来,全县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____余人,保障了贫困学子顺__完成学业,为实现家庭永久脱贫打牢了基础。二是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训资源,根据贫困对象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组织参加电脑、焊工、车工、服装等专业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到工商企业和服务行业务工就业,逐步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获取稳定的工资收入,真正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四)落实帮困责任,扶贫格局呈良性发展。一是通过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因村因户施策,建立了全县扶贫信息系统,贫困村制定了发展目标,贫困户明确了脱贫措施,为精准帮扶奠定了基础。二是继市县部门包建新农村、省级单位两联一包之后,____年,全县__个贫困村落实了省市县三级单位选派干部组建工作队驻村扶贫,其中确定了__个县级单位、__名领导和干部进驻___个贫困村开展帮扶,不断加快了脱贫步伐。三是结合新农合、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全县共纳入低保___户___人、落实五保____人,双万帮困结对帮扶低保户___户,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了生活困难,确保因病伤残、年老体弱等农村群众基本生活达到社会__均水__。
二、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在推进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省市提出的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目标,与精确瞄准、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推进精准扶贫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部门干部认为精准扶贫难出政绩, 对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部分驻村帮扶队工作依然停留在一般的送温暖的形式上,忽视贫困户能力开发建设;部分镇有畏难情绪,精准扶贫涉及千家万户,需做大量细致的分户设计规划,规划实施亦非一年能出成效,基层干部普遍担心出力不讨好;群众有依赖意识,多数贫困户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愿望不强烈,在国
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兑现和社会捐资捐物的大背景下,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依赖思想,等、靠、要现象突出。
(二)规划协调不够。我县在精准扶贫实施前期,逐村编制规划,缺少科学系统的论证,有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一是与区域发展规划、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人口布局等规划衔接不紧密,科学性、操作性不强,没有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与扶贫、财政、发改、交通、建设、农业、林业、水__等项目主管部门行业规划衔接不够。虽有实施蓝图,但缺乏项目支撑,存在规划与项目两张皮,项目建设没有跟着规划走,项目没有定在贫困村。一些地方制定规划没有体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制定的到户脱贫规划,无论有无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发展项目大同小异,帮扶措施比较笼统。
(三)扶贫资金不足。实施精准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自身财力有限。根据实际测算,要基本解决一个贫困村的主要问题,需要投入专项资金___万元以上。__年,中省市切块下达我县用于当年脱贫的专项扶贫资金仅为___万元,按首轮帮扶__个贫困村计算,__均每个村不足__万元,如果按照扶持到村到户的要求,现有投入强度明显不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我县是非国贫县,每年专项扶贫资金___万元,主要用于补助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产业发展,针对__个贫困村、__万贫困人口的实际现状,仍是杯水车薪。同时,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倾向于大户,主要受益的是少数产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项目资金没有直接到贫困农户手中。
(四)产业发展粗放。贫困村发展主要依赖传统的种养业,产业分散、规模偏小、进入市场能力弱、品牌效益低,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组织化程度高的专业合作组织,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收益低,缺少项目支持,产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据测算,一个贫困村培植一个成型的农业产业,以水、路、电为主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本身的投入在___万以上,但每个贫困村发展产业实际的财政投入不足___万元。贫困户个体经济基础差,发展产业缺少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需要房产抵押或其他担保方式,而绝大多数贫困农户因无抵押、无担保,很难获得扶贫贷款,导致贫困户发展产业能力不强。在目前发展的龙头企业中,除茶饮产业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也是个重要问题。
(五)搬迁瓶颈凸显。把避灾移民搬迁作为重要的扶贫工程,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村面貌,但目前却又面临着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的矛盾。省上对集中安置规模有明确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剩下大部分未搬迁的贫困户,由于考虑生产生活、就业条件等因素,大都愿意临近耕地、林地安置,造成搬迁的难度越来越大。新搬迁到社区的贫困户,其生产生活设施配套、扶持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社区管理等诸多搬迁后续问题已经凸显,需进一步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下功夫。
三、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在深入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认识,理清思路,夯实责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一)强化认识,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国家十年扶贫规划纲要,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两个重中之重思想以及扶贫改革创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的思想,准确把握扶贫开发新趋势,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省、市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上来。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要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统筹,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工作运行和社会帮扶机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精心拟定减贫计划,完善各项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地做好补充完善,让规划真正成为致富蓝图,切实做到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要着力解决为难情绪、帮扶到户的落实问题和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问题。
(二)全力突破,着力解决突出矛盾。针对存在的扶贫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不强、扶贫搬迁啃硬骨头问题,要创新工作方法,多方聚力,合力打好攻坚战。
整合资源,加大扶贫专项投入。一是建立整合资源的__台载体。继续加大项目统筹、资金整合力度,让部分项目按照扶贫要求,分散到贫困村,落实到贫困户。以小片区综合治理、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试点等项目为载体,实行扶贫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定期调度、捆绑使用,集中解决贫困村主导产业、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信息等问题,提高项目资金投入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二是撬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出台激励措施,政府建立金融扶贫担保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将资源向贫困村倾斜,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对带动力强的能人大户、家庭农尝专业合作组织、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给予贴息贷款支持。建立完善贫困户信用档案,降低门槛,扩大担保物范围,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三是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扶贫。积极探索社会资本投入扶贫的新路子,更加注重市场主体的参与和社会力量的组织动员,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探索直接扶持、委托扶持、股份合作扶持等有效方法和模式,落实企业、大户与贫困户帮带责任,打牢__益联结链条,引导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分红等形式获得收益,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强力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要因村因户制宜,通过连片开发,扩大产业覆盖范围,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商品生产率。要以养殖业、茶叶、魔芋、马铃薯、设施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在配设施、扩基地、提效益上下功夫。中、南部区域可在优质富硒农产品上做文章,形成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搬迁扶贫。搬迁扶贫要强化攻坚,正视移民搬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总结推广一区一策、一户一法试点经验,探索完善新社区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扶持和社区管理,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
(三)标本兼治,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认真落实中省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学生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实现助学全覆盖。二是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拘形式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致富的本领。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技能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三是落实保障扶贫。对于建档立卡的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贫困老年人、贫困残疾人、患病贫困家庭、五保户等特殊贫困群众,充分__用民政、医保、社保、残联等补贴资助政策,进一步加大扶贫补助力度,实现兜底脱贫。
(四)明确责任,加强目标考核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目标考核机制,严格落实中、省、市文件精神及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认真实施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继续实行各级领导包抓、单位包村目标责任制,强化目标责任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不脱贫不脱钩,确保驻村扶贫取得实实在在效果。要切实加强贫困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硬抽人抽硬人,选派优秀党员干部驻村扶贫,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明确机构,建议对各镇扶贫工作机构核定编制,落实人员,确保有专职人员办公。
篇二 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3250字
__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______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年扶贫,老百姓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____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____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
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1.抓住关键点。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强基层、打基础。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生态改善了;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实施以来,干部作风转变了;中央《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以后,干部精神提振了。尤其是对乡镇干部实现职务、职级的政策和拓宽乡镇干部来源渠道,大家看到了希望。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些乡村干部劲头很足。同时,调动和保护好乡村干部的积极性,还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大家反映,乡村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
很少,尤其是村支部书记几乎没有培训的机会,即使隔上两三年培训一次,往往也是以会代训,时间也就两三天。乡镇书记、乡镇长到省、市、县党校培训,授课内容几乎都是“通用件”,缺乏针对性。基层干部反映,中央和省委从政治上关心我们,现在缺的是本事,希望多给培训机会。这些情况表明,要让乡镇干部与村民“坐到一条板凳上”,还得创新体制机制。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篇三 2023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2750字
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全县20个乡镇(场)辖348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调查统计汇总,总户数为138839户,603478人,总劳动力数为343674人,外出务工人数达138707人,占总劳动力的40.4%。全县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0.9亩,其中:水田面积98107亩,旱地面积431193亩;山林面积252万亩,水面面积42.4万亩。202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45.3%;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7亿元,与2023年相比分别增长67.9%、10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与 2023年相比增长1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462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 30.5%。
__县的贫困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数多。据各乡镇(场)填报,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87201 户,2595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2%,其中纳入扶贫对象的49916户、172186人;35428户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养。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有79764户不能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户数的57.5%;疾呆傻残的人口达22772人,占总人口数的3.8%;有 48713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总户数的35.1%;有2405户没有通电,有212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三是致贫原因多。除自然条件原因没有脱贫外,全县因灾、因病、因学、因工程致贫的有41618户,占总贫困户的47.7%。其中因灾致贫的有13770户,占15.8%;因病致贫的有 18476户,占贫困户的21.2%;因学致贫的有7325户,占贫困户的8.4%;因工程致贫的有2047户,占贫困户的2.3%。
二、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全县抢抓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国家“雨露计划”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机遇,着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两次在十堰召开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推进会,都安排了到__县现场观摩。主要体现在:
1、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800万元,启动了36个纳入“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按照“村村晴雨畅通”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公路15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通村断头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统筹水利、移民、发改、扶贫等单位的改水项目,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513处,铺设饮水管道126千米,大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85 万元,扶持建设村支部35个,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对鲍竹路沿线980户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建设,重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23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2023年启动实施的12个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已完成80%,2023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2、稳步抓好迁移扶贫,生存环境逐步好转。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资金1374万元,其中扶贫搬迁1305户、1044万元;生态移民 1098人、330万元。狠抓重点村搬迁,按照户均不超过8000元的补助标准,在重点村扶贫搬迁783户,到户资金626万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突出试点区搬迁,按照全县统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鲍峡三镇的相对集中搬迁试点。柳陂镇投入扶贫搬迁资金215万元、搬迁269户,生态移民115人、到户资金35万元,打造了卧龙岗社区扶贫搬迁与移民内安相结合的搬迁移民亮点;在青曲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51户,到户资金 120万元,生态移民550人,到户165万元,打造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亮点;在鲍峡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77户,到户资金142万元,生态移民67 人,到户资金20万元,为鲍竹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基础。兼顾零散户搬迁,对深山和库区等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农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搬迁194 户,到户资金155.2万元;生态移民366人,到户资金110万元。
3、强力推进连片开发,示范效应得到体现。抢抓“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新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强有力推动,在项目区茶店、柳陂2个乡镇6个村规划60个建设项目,试点区投入资金9534.6万元,占规划计划投资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部门投入及社会帮扶8144.6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2181户农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贫困户806户3255人。试点区人均纯收入达4288 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580元,分别比实施前有了明显提高。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产业特色凸显、基础明显改善、示范带动增强的良好成效。
4、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后劲增强。围绕“调精乡村旅游产业、调大核桃产业、调强蔬菜产业、调活养殖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要求,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偏远乡镇核桃带、城郊国道沿线种蔬菜、深山溪水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36个重点扶贫村产业建设,新发展产业基地7.02万亩,人平1.3亩。其中,蔬菜2万亩,核桃3.6万亩,其他1.4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1个。如南化塘镇发展核桃3万余亩,青山九里岗村新建千亩茶园,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到3000余头;启动9个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互助资金总量就达104.97万元,746户社员从互助社借款。如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五组贫困户赵明海从事生猪养殖,因资金紧张陆续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计借款1万元,去年出栏生猪220头,年收入增加3 万元。同时,全县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29万元,扶持900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年增收450元。
5、倾斜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郧府、统香、渝川等一批市、县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已向渝川、郧府、统香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贴息1000多万元,拉动贷款3.3亿元。其中,向渝川贴息300余万元,拉动贷款近一个亿,带动10余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龙瀑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龙头给予扶持,贴息50万元,拉动贷款1500万元,使景区各项设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区收入大幅增加,景区沿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整村”的有效带动机制。如丰神林果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000余亩,带动周边3个村 300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围绕县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发农产品近20个。
篇四 第一书记村双联行动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250字
根据省、市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被选派到我们单位的双联行动联系村——镇原县新集乡岳庄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7月15日到村报到后,为了尽早掌握全村基本情况、农民生活状况、主导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我迅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入户开展调研,实地考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岳庄村的有关情况。
一、村情现状
岳庄村位于新集乡西南部,距乡政府14公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川塬兼有,共辖6个村民小组,共387户1687人,其中贫困户285户1176人,贫困面高达72.2%。全村有党员27名,其中女党员4名,村干部3人,平均年龄40岁,均为党员,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全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全村总土地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6547亩,人均仅9.8亩,且多数为山地,全村共有砂石路28.5公里,群众出行、耕作较为不便。全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外出务工为主,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68元。
二、致贫原因
岳庄村与其他村相比,贫困表现和贫困原因具有特殊性,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岳庄村地处山区,距县城、乡镇较远,交通条件差,农户居住分散。总体来看,各方面的发展欠账较大。二是贫困程度深。岳庄村贫困面高达72.2%,近年来,因学、因病、因婚、各种突发事故等原因致贫、返贫率较高,在全县89个贫困村倒排序中处于22位,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由于扶持力度有限,岳庄村基础建设十分滞后,目前有80户群众没有接通自来水,全村没有1条建成的水泥路,村组道路以砂石路和土路为主,将近60%的耕地为山地,土地质量差。全村只有2个自然村进行了农电网改造,4个村民小组群众农电线路老化,供电可靠性低,经常发生用电故障。村部年久失修,已属危房,影响了基层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四是群众增收难度大。岳庄村经济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低2231元。一半以上的村民以传统种植为主,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缺乏像样的主导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岳庄村多数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留守人员年迈体弱,受教育程度偏低,普遍缺乏种植、养殖技能,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地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六是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该村文化设施缺乏,全村没有公共活动场所。村里无法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缺乏先进文化传播的氛围,群众普遍存在求稳怕乱的守旧观念、狭隘封闭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守摊理念,“等、靠、要”思想严重,各种消极思想相互交织,导致村里缺乏发展活力。综合分析,路、电、水、田、房、业、智是制约岳庄村脱贫的七大瓶颈,也应是帮扶工作的重点。
三、调研启示
一是基础建设是利民之“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好贫困村水、电、路、气、田等基础工作,不断加快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对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加快农村社会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是产业培育是增收之“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寻找一项适合岳庄村的产业发展思路进行广泛推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农业、土地、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同时,有序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才能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基层建设是治本之“源”。积极引导党支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政策等内容,组织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村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提供思想源泉。
四是农民培训是授渔之“法”。在开展双联“六送”及进村入户培训活动中,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由大户现身说法,深入农户进场指导等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培训,使农民能够学得进,用得上,真正掌握脱贫致富的上乘之法。
五是村级民主是和谐之“本”。对村里的重大事项加强指导,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和程序操作,制定完善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和村委会工作制度,把村党支部工作和村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创造家庭和睦、乡村和谐、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六是文化建设是动力之“基”。经常组织开展村民集体活动、精神文明评选、文化下乡和文艺晚会等活动,协调帮助联系村健全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思想文化教育教育,营造农村文明新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都有着极为长远的意义。
四、几点建议
一是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充分利用岳庄村地理位置特点,大力发展苹果、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强对村上兴盛园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有序引导群众入股参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畜牧专家定期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不断扩大群众种养规模,引导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手段。岳庄村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使耕种也管理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将闲散土地集中起来,组织开展土地流转,每年定期将流转租金及时拨付群众,从而能使土地限能地发挥助农增收的效益。
三是把农村党员技术培训作为更新观念的引擎。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集中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帮助群众掌握先进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篇五 县长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报告3250字
___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3年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3]25号,以下简称“25号文件”),并根据这一文件相关要求,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保障。今年上半年,______分别到云南与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3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大化瑶族自治县根据“25号文件”精神和___的讲话精神,按照《实施方案》和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把精准扶贫工作提上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精准,又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任务艰巨。如何因地制宜,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大化县政协秉承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脱贫致富出力的旨意,组建了精准扶贫考察调研组,带着上述这一问题,深入县内部分乡镇、县扶贫工作部门等开展调研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又到云南省富宁、师宗、会泽、富源等县进行考察,学习借鉴诸县扶贫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很受启发。
一、大化县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一)全县扶贫工作基本情况。大化县属“老、少、边、山、库”为一体的国定贫困县,全县共有16个乡镇,158个村或社区,总户数94867户,总人口为46.15万人。建县以来,特别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科学决策,通过扶“志”、扶“智”、扶“技”,又从财力物力上大力帮扶,全县贫困人口从建县初的32人,减少到目前的9.87万余人(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全县的贫困人口指标是118702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为32.44%;贫困村指标是74个,占全县46.8%)。
(二)目前全县扶贫工作动态
1.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建立稳固长效增收机制
该县坚持围绕十大扶贫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广西大水面养殖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2023年新增网箱养殖1002箱,投入资金230万元。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共投入资金1048万元,扩大种植核桃17000亩、两性花山葡萄2454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1400亩)、高产高效桑园1250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700亩);发展珍珠李种植84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480亩)、油桃种植760亩(板升乡种植)、旱藕种植145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1005亩)。项目覆盖贫困村43个、面上村14个,受益贫困农户3194户14373人。
2.扎实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集中解决特困区域贫困问题
该县抓好六也乡开发扶贫“整乡推进”试点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36个,已竣工97个,累计完成投资7965万元。继续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开发扶贫,已完成投资208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修建屯级道路26条;完成产业扶贫项目5个,覆盖贫困村39个,受益群众2686户12180人。
3.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继续实施2023年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67万元,完成新建屯级砂石道路29条38公里,升级硬化屯级道路8条8.1公里,累计完成总工程量90%。二是做好2023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规划工作。2023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11.4万元,计划新建屯级砂石路14条16.3公里,升级硬化屯级路20条17.3公里,人饮工程1个,项目覆盖31个贫困村,受益群众1443户6912人。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和审批工作,升级硬化项目已报县人民政府进行招投标,民办公助的14条砂石道路建设项目已经全部签订了项目建设合同,并已全面开工建设。
4.强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让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
该县按照自治区扶贫办的要求,全力配合发改部门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任务,主要任务:一是认真审核搬迁对象是否属于政策扶持范围;二是加大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三是组织开展扶贫移民搬迁摸底调查工作,将符合搬迁的贫困户信息录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四是调查研究搬迁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以及在原迁出地的产业发展项目;五是组织开展贫困户实用技术和短期技能培训工作。目前,已完成2023年554户2715人的名单确定审核工作,其中42户709人已迁入大化镇达悟村移民搬迁安置点。
(三)开始着手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自今年7月份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从工作经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环节上精心安排和部署。目前,全县各个乡镇正按照国务院、自治区、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二是完成“雨露计划”扶贫培训补助资金发放工作。资助2023年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大学本科学历教育扶贫生231人、高职、中职学历教育扶贫生524人,共发放补助资金281.85万元。三是扎实做好“5321”结对帮扶工作,强化定责帮扶到户,建立健全贫困户精准帮扶机制,帮助贫困户重点发展核桃、山葡萄等增收产业。
二、致贫原因分析
精准把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消除病患。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该县目前尚存的近10万贫困人口,其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限制致贫。全县各乡镇偏僻的山区村、屯群众,因土地少、自然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产力低下,脱贫致富门路少,因而造成贫困,未能尽快脱贫。
(二)部分农民素质偏低致贫。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十一)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近年来,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声有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乡下迁城里”、“山上搬山下”、“山里搬路旁”等模式,取得了成功。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建设,全力推动达悟村等8个乡镇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建设,确保完成1.78万人的搬迁任务,使部分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同时,要继续加大力度,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问题。
(十二)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升师资力量;再次,要健全和完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读关爱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干部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就业“65432”制度,确保全县目前14574名在校贫困生都有干部结对帮扶。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读得起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通过教育扶贫,缩小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断穷根。
(十三)充分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强化旅游扶贫。旅游扶贫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扶贫形式。由于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兴起,为落后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契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是指在欠发达地区,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各种外部推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对于贫困的我县来说,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这也是旅游扶贫中关于“扶”的特定内涵。由于大化县经济开发自我启动困难,扶贫就成为缓解贫困的外部推动力量。我们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规则,遵从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参与原则,由政府主导,开发商、旅行社等扶持单位和以当地居民____旅游合作社共同参与,采取传统旅游开发模式(依靠地方自身的力量,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合作社区旅游开发模式(将旅游资源开发和合作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考虑旅游景观、旅游环境和旅游目的地的合作社区建设,将旅游开发融入到当地的合作社区建设中),以“农家乐”“休闲垂钓”等项目为平台,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把外部资源(包括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稀缺资源)传给贫困乡镇、村、屯和贫困户,使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生活幸福的目标。
篇六 关于市精准扶贫调研报告5150字
为全面了解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推进和规范农村牧区“精准”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根据县委安排,7 月6日至14日,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全县各乡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县扶贫开发局、县农牧局、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深入贫困村、90%以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查看走访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和掌握扶贫开发现状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23年底至2023 年底,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462户,1625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4%。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__元增长到__元,年均增长27%,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83户__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5.16%,接近贫困线人口6204户__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46%。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经济基础滞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基础薄弱,扶贫任务繁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来源和经济结构单一,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贫困与非贫困边缘户家庭数量较多,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导致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加大。数据统计显示,在贫困人群中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因病户数分别占28.55%、23.44%、21.24%、10.75%。
(二)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农牧业处于低层次小农经济状况,规模小、效益低,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发展和提升空间有限,尤其是虫草经济成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导致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极为狭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少;热贡文化产业覆盖面小,受益群众少,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
(三)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我县扶贫资金项目小而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导致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发挥不明显。用整村推进项目发展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引导发展、激励发展,甚至是逼着发展的状态。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做到“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此外,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相当部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除居住条件改善外,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扶贫工作力量薄弱,扶贫帮扶不到位。贫困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本领不足,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乡镇未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分管人员身兼多职,对扶贫工作投入精力不足、重视不够。联建单位帮扶工作停留在送资金及衣物,对研究联点村情况,制定发展思路、推动发展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金整合不畅,不少行业部门认识不到位,缺乏沟通,“单打一”情况依然存在,难以发挥行业扶贫力量整合效应。
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摸实贫困底子,打好攻坚基础。借鉴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摸排、规范识别、分类建档,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一要选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和环节进行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扶贫对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真正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二要找准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三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建好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精准扶贫,就是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机遇,将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规划,集中力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饮水工程投入力度,解决全县各乡镇村庄、牧业点至今未通自来水、部分未实施入户工程、部分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等问题,解决群众饮水困难。②加强通村道路建设。争取实施通村道路硬化项目,解决部分乡镇通村道路及牧业点未实施道路硬化项目问题。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解决新户和牧业点不通电问题。④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争取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完善贫困村住房建设规划,力争尽快消除贫困户的危房。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住房奖励补助政策,免除或减少贫困户自筹资金部分,切实解决贫困户自筹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房”基础条件,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推进农牧民增收。教育方面,通过校舍安全工程,抓紧落实标准化校园建设,加大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积极争取学前及幼教教师编制,加大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招录力度,缓解教师缺编、专业不合理现状,提高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贫困户(高中及以上)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利用10年时间实施“一户一名大学生”计划,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医疗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重特大疾病二次补助、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商业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同时,加大县级人民医院争取力度,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县级医院医药费用报销政策,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备紧缺医务人员,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社会救助方面,有效衔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贫困户符合低保标准的纳入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并提高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争取将失地贫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城中村”失地群众生活困难。同时,提高农村牧区单亲家庭、残疾人及孤儿补助标准,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生活困难。此外,对受自然灾害及非正常因素致贫的特殊困难的群体及时提供扶贫,进行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扶贫帮助。社会养老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我县客观实际的长期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一个乡镇一个中心福利机构,一个村一个幸福园,一个社区一个日间照料场所,将贫困户成员中无劳动能力老年人纳入社会养老范围,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易地搬迁方面,积极探索多哇、瓜什则、兰采高寒牧区在自然村(牧业点)建立生产生活区、乡镇所在地建立生产服务区、在县城建立生活区,解决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对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的双朋西乡、扎毛乡、加吾乡部分贫困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贫困村群众生存与发展条件。同时,根据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扶持手段,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易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确保移民收入稳定。建议:政府通过用扶贫资金购置或租赁铺面的方式,隆务古城一条街安置一批,扶持开展传统手工产品加工销售;隆务寺附近开辟热贡文化特色产品销售一条街,安置一批经营热贡文化旅游产品;隆务庄、加查么新建市场安置一批,扶持经营农畜产品及建工建材等销售,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问题。
(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一是强化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贫导向。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的工作思路,积极巩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成果,建设和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合作社效率和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县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川水区草地资源、畜种资源、高原农作物和热贡文化等资源优势,建议:①多哇、兰采、瓜什则高海拔纯牧业区扶持发展舍饲畜牧业及酥油、酸奶、风干肉等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②双朋西、扎毛、加吾、黄乃亥、曲库乎、牙浪等半农半牧区扶持发展种草养畜业以及马铃薯、苗木销售加工产业;依托麦秀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双朋西丹霞地貌资源优势,扎毛、双朋西库区扶持发展自驾游乐项目,让群众在服务项目中受益,增加收入;③隆务、保安、年都乎等川水地区扶持发展生猪繁育、藏鸡养殖和唐卡、堆绣、泥塑等热贡艺术产品加工销售产业;扶持建立“农家乐”、特色种植采摘园、特色养殖休闲园、吾屯特色文化产业园。通过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集约化生产,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金融机构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精神,将群众房屋、土地、林地等评估产权抵押贷款,切实为群众发展生产,创业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带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创业人员给予小额贷款贴息扶持,鼓励能人创业扶贫。同时,建立和完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增加资金投入,做到扶贫互助资金组织覆盖全县贫困村,确保贫困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此外,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①有效整合农牧、人社、扶贫等部门项目和资金,通过举办唐卡、堆绣、泥塑、演艺等热贡文化艺术培训班和泥瓦工、挖掘机、烹饪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提高、档案和培训效能追溯机制,促进劳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②争取创办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以唐卡、堆绣、泥塑以及种养殖专业和课程,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着力培养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积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③选择管理规范、辐射带动力强、培训效果好、能够稳定增加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经济合作组织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开展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四是持续加大开展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县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接洽谈,亲帮亲,邻帮邻,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培养和鼓励经纪人队伍,发挥经纪人在劳务输出方面推波助澜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每年向乡镇下达贫困人口劳务转移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 切实提高劳务输出实效,达到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的目的。
(四)切实加强基层,带强扶贫攻坚队伍。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基本能力,扶贫攻坚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扶贫队伍。结合“三基”建设工作,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从农村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让致富能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借鉴“同德模式”,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主抓扶贫工作,切实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任务完不成的要进行问责,该惩戒的坚决惩戒。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不能一味靠政府救济。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扶贫攻坚中,让群众充分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到验收全过程,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内外发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三年内见实效。
篇七 关于2023精准扶贫调研报告1000字
根据__市扶贫办的统一安排,__区扶贫办于__月__日-__月__日,利用两天的时间,陪同市扶贫办的领导赴__、__、__等乡镇就__年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实地调研。
两天来,我们陪同调研组先后来到安阳乡郎家城村、高寺儿村、苗家堡村;花寨乡滚家城村等整村推进项目村;大满镇柏家沟村、新新村;党寨镇上寨村、陈家墩村等移民点,进行实地调研,每到一处,调研组领导都和乡、村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交谈,去年的项目的扶贫效益如何。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今年村上打算再做些什么,乡、村领导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调研组还深入农户家和农户促膝交谈,详细询问农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通过算账对比,了解农户的收入等情况。
几天以来感受很深,每到一个扶贫项目工作点,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开发工作是新阶段一项重大“工程”,我觉得要想做好这一重大“工程”,“一把手”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统一,认识上必须要到位,只有“一把手”领导重视了,村上的领导才能够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安排的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次,要及时做好和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工作能否做好,衔接固然重要,工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也于相关部门衔接有很大原因。从而导致工作滞后,要及时做好项目的衔接工作。
最后,要深入村社、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两天的调研,我想我们领导除了平时工作之余,抽时间要更多地深入村社、农户家中,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知道村社干部的所思所想、农户的所期所盼,真正知道村社干部在想什么,农户在盼什么。只有这样领导才能够掌握到第一手可靠资料,从而使领导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在这里我联想到了前几天,在《新闻联播》当中看到的湖南省衡阳市委、市政府新制定的一项措施,市一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到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不少于10天,县一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到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不少于20天。我当时看到这,心里就想这一做法很好,值得我们广大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要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这样,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就拉的更近,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才知道的更多,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利,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发挥更大地效益。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篇八 最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4250字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__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对__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东部川区,全村共有5社135户540口人,其中贫困户44户,五保户2户,贫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积3685.43亩,其中川地1528.62亩,山地2156.83亩,人均耕地6.82亩(川地2.83亩、山地3.99亩)。该村地处灵新路沿线,距离街道约2公里,位于达溪河川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
1、村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党支部副书记1人,委员8人,计生专干1人,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全村党员人数共有43人, 其中流动党员10人,其中困难党员6人。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2、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务工者53人,42人从事建筑行业,11人从事服务业,年人均收入1.8万元。留守劳动力基本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业效率下滑。
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麦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0%以上,有四社已经通了硬化路面,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2023年底,__村种植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9.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6.5%。从产业比重看,__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二、三产业者,养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__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236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3%。另种植少量小麦、豆类、蔬菜约477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112头,户均0.8头;羊存栏240只,户均1.7只;猪存栏30头。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5个社133户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饮水池,全村于2023年两社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全村现有固定电话12部,移动手机150部;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尚有纯窖洞住户8户,21人,22孔;有房有窑洞户36户,132人,房屋间数130间,窑洞37孔;纯土木结构房屋户数34户,130人,194间;纯砖混结构房屋户数15户,72人,104间;楼房户数1户,1人,四间;彩钢房户数2户,6人,4间。
5、公共服务设施
村部建筑面积七间105平方米;目前村级卫生所、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
贫困现状:(2023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826元的贫困户44户,涉及人口168人,贫困面居全乡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32户116人,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68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
6、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500人,共有育龄妇女89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4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落实节育措施89人,其中放环31人,结扎5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台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亩产量约50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不超过220公斤,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牛多为耕役用,黄牛品质差,黄牛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及不明显。
二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全村总户数仅为133户,并且人户分离户居多,人口稀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为土路,且沟壑纵横,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复杂,遇阴雨天气群众出行困难,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灾害度较差。
三是由于该村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青壮年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0%;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我乡牛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养牛业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水自然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给群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姚家湾社全社有纯山地530亩,全社有5户25口人全住半山腰,饮水、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实难以发展,水土流失浪费资源,人口素质越来越差,如不移民,难以发展。
(二)发展前景和优势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牛产业。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温棚牛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达到户户养牛,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温棚养牛,真正做到科学养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二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促使村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农户大力发展运输业,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书屋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牛产业在该村农户经济收入中已经占有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实有5社23户养牛,牛存栏112头,其中基础母牛98头,能繁母牛87头,依然处于原始阶段;出售依然单靠上门贩子拉运,农户对周边市场无掌握。因此,要在省、市、县、乡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销售网络。确保产出、销好、收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农闲时机组织村内部分群众外出考察效益养殖学习,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实现规模养殖。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将五星户逐步将其培养成入党的积极分子,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同时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通过谈心、交友等方式,向农户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和读书学习的必要性,使农户转变观念,重视学校教育,从长远上提高农户家庭整体素质,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长期改善打好基础。三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户制宜,合理采用增收措施
该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 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进行帮扶。帮助就业有两种可用形式。1、充分利用本村的种养大户,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得到稳定收入。这样即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的创业积累经验。2、对外劳务输出,对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径的劳动力,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统一管理、安排就业。需输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这类低收入户多为五保户,还包括部分因病残、因小孩上学致贫的低收入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生存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向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最低标准。第二、政府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他们建立各类生存保障基金,不断提高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积极引导,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改进黄牛饲养方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牛产业经济效益。村内80%以上的农户养牛在3头以上。目前该村存栏基础母牛98头,以计划增购能繁母牛50头以上,总体达到能繁母牛150头。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成养殖示范点2处,温棚牛舍50栋,完善销售网络。通国家扶持,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奖补政策,确保温棚养牛人均年增收3000元。
从长眼看,低收入户的脱贫应以自主创业为主。根据目前现状,帮助低收入户自主创业的最佳办法是政府投入、农户承包、公司销售。对一些能够自主创业的低收户家庭,政府要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便利的条件,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政府应采用优惠的政策,依托本地区的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建立一批种植、养殖小区,将本地区的低收入户集中起来,共同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三)积极争项改善基础条件
一是该村3社农田水土流失严重,耕作非常困难,致使产量逐年下滑,争取水保部门分年度列项整修标准化梯田1500亩;二是该村姚家湾社现还居住在山顶,全社7户实际居住不到4户,饮水、生产生活都很困难,积极争取移民搬迁项目。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
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篇九 2023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5100字
最近我到宕昌、西和、康县10个村做了约一个星期的实地调研,结合陇南市大数据中心随机抽查,开了2个乡村小型座谈会,细听了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意见,对精准扶贫工作,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得到了不少真实的情况。总体看,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信心与决心问题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我所到的县乡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这些同志对打好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他们敢想敢干,敢于担当,已经做出了许多成绩,创造了很多经验。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着信心不足的问题。我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同志对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心理上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胸中还没有一盘棋的思想,工作推动力度不大。一些同志在调研中,强调困难多一些,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少一些,因此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少了一些勇气和闯劲。
当前,树立信心和决心,是各级干部和群众急需解决的思想问题。我们要在几年内完成几十万人口的脱贫任务,困难很大,这是事实,但信心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有信心才能面对挑战。我去的几个偏远乡镇,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资源匮乏,脱贫攻坚难度确实很大。但一些群众讲,干部有信心,群众才会有希望。我和一些乡村干部群众座谈时,大家经常会谈到近几年的发展,他们说,陇南的巨大变化,是克服各种困难干出来的,不干就什么前途也没有。调研中还发现,绝大部分乡村干部,对什么时间脱贫,怎样脱贫,头脑是清楚的,采取的措施也是务实管用的。但有的乡村干部,却是一本糊涂账。
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心中要有数,既要对困难问题有数,还要对解决办法有数。当然方法要切实可行,措施也要跟得上去。我去过的一个乡镇,发展条件比较好,只有几百人的贫困人口,但他们的脱贫时间却放在了两年以后,实际上,这个乡是完全有条件提前脱贫的。对一些脱贫任务艰巨的乡来说,把脱贫时间适当放宽一点是稳妥的,但有条件、能够提前完成脱贫任务的地方,不努力争取就是认识和方法问题了。
抓精准扶贫,信心问题、方法问题、措施问题,始终是推动精准脱贫的关键所在,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不准问题之改进
开展精准扶贫以来,面对几十万贫困群众,各级组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能在短期内把每一户贫困群众的情况搞清楚,做到精准到位,实属不易。我在听取一些群众的意见时,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共产党好,很多贫困群众说,干部们有了新变化,帮老百姓办实事了,看得出群众是满意的。
调研中,大家也提到了一些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多数同志认为精准的关键在搞准情况,落实好精确帮扶措施。从工作情况看,大部分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是清楚的,工作重点是明确的,办法也是有力的。对于不准不实的问题,乡村干部也不回避,他们认为前一段时间,出现个别不实不准的问题,有几种情形。
第一类是基础工作不到位。凡出现此类问题的村户,一则是少数乡村干部业务不精,所了解的情况不准。二则是识别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有车、办企业、财政供养的联动核查机制,使不符合条件的人混入其中。三则是统计口径和内容出现了几次较大的调整,使得三本账出现了不准确。四则是确实存在少数村干部优亲厚友和干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凡此几种情况,均是由于工作作风不实不细不严造成的。
第二类是贫困对象情况复杂。新出现的主要矛盾有,一是政策优惠了,很多人争当贫困户,少数人开始分家。比如原本老人与子女一块生活时不是贫困户,但为了享受政策分了家,又变成了贫困户。二是贫困群众对情况说法前后不一致。一些贫困户在调查时不说实情,导致核实的情况出现反复。还有,绝大部分贫困户文化程度低,说法上前后矛盾。有时,对同一个人做三次调查,会有三个说法,有的一家两口子说的也自相矛盾。三是入户调查与电话调查不一致。总体上,入户调查满意度高,电话调查满意度低。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入户调查时贫困户说话比较负责,电话调查时则比较随意。
第三类是精准扶贫数据更新不及时,导致数据不准确。当然,也有极个别村的群众没有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对此有一些意见。
以上三类情况,需要分类而治,加以解决。对作风问题,前一段时间,市上下了大力气,督促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反复核对,细致开展工作,这个问题已得到了解决。但核查问题还需要建立车管、工商和财政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在分户政策上还需要在认定贫困户的标准上,加以改进。对确属贫困户而未列入贫困户的,则需要纳入到返贫对象中,支持他们实现脱贫,化解这些矛盾。
精准的工作导向
现在,政策问题已基本解决了,干部群众普遍说1+17好,哪还有这么好的政策,都说这个政策是历史上最好的,但也谈了不少工作困难。大家的困惑和困扰在,扶贫政策越好,贫困户越不愿脱贫,争当贫困户的矛盾也越大,乡村干部常常用焦头烂额来形容,抱怨贫困户认定难、脱贫认定难。其实,不愿意脱贫是普遍性问题。我到一个脱贫户家里搞调查,一家三口人,老伴过世早,两个孩子、一个外出务工,一个嫁出去了,去年他本人也在建筑工地打工。细算人均收入过万了,但他仍然说自己身体多病,没有挣上钱。他的担心是,脱贫了好政策就没了。还有一户老奶奶,儿子在深圳开店一年挣十几万元,虽不是贫困户,她仍说自己很穷,住在土房子里。后来乡村干部带我到她家的新房子里一看,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都是新的,但她仍然希望享受贫困户政策。以上问题的存在,都集中反映在政策导向上。
目前,中央、省上和市上出台的1+17政策,力度前所未有,政策红利吸引力巨大,政策本身不存在问题,问题的根子在贫困户只要红利,但缺失了责任。
我们现行的政策导向是,只要你是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1+17的政策红利,能得到较多的利益。这就出现了人人争当贫困户的情况。有的群众脱贫了要求返贫,有的脱贫了不愿承认脱贫,没当上贫困户的则骂娘上访。种种心态不仅发生在农民群众中,在一些乡村干部中也存在。有的地方脱贫难度大,一些干部有畏难情绪,这是实情。也有的同志怕提前脱贫了,就不能享受精准扶贫优惠政策了,他们的想法是,能够给群众争一些利益就争取,不要亏了群众,其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也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贫困户不愿脱贫,带来了许多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改变目前的工作导向。
脱贫攻坚中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应有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党和政府给予你最大的政策支持,你对党和政府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脱贫承诺。办法是你既然要享受扶贫政策红利,就要与乡村两级党政组织签订一个脱贫责任书,自己要有苦干奋斗的精神。从实际情况看,贫困的确实很贫困,但能不能脱贫,政策和帮扶只是外部条件,关键要靠贫困户自身的内在努力。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脱贫光荣的正向激励机制。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实行一种普惠制的脱贫奖励,由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每个贫困户只要脱贫了,就可以在年底获得300元的奖金和证书。脱不脱贫,获不获奖,由贫困户根据自己收入情况自愿申请,乡村两级党组织审核,过关了就可以在年底得到奖励。对这种办法大家普遍认可,也认为切实可行。它的好处在于,一是鼓励贫困户脱贫,形成脱贫光荣又得实惠的导向;二是解决了脱贫户不愿承认脱贫的矛盾。
我在征求意见中,还有的同志提出,除了普惠制以外,还需要建立特惠制的小康奖,重奖那些脱了贫,向小康水平努力的农民群众,只要人均收入达到了小康标准,就可以享受政府小康建设优惠政策,他们希望这种政策应当比脱贫政策更实惠。
当然,设立这两种激励机制,关键在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我在宕昌和几个县算过一笔账,以宕昌为例,目前宕昌还有1.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每户脱贫奖励300元,全县大约需要450万元,小康奖若拿出500万元,对县级财力而言困难并不大。一些同志建议,全省可以几级财政分担,省级财政可以把一些无偿资金变成奖励补助资金,专门出台支持鼓励小康户的发展政策。大家普遍认为如果实行,这些办法是管用的,既能实现脱贫不带水分,脱不脱贫群众说了算的目标,也能化解目前农村出现的突出矛盾。
增收与脱贫机制
我去的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村,增收始终是难点。多年来,市县乡党委、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大力发展脱贫产业,取得的实际效果比较好,但增收问题始终是脱贫攻坚的短板。
从现实情况看,贫困户往往能力弱,办法少,依靠自身发展是困难的。当前,突出问题是一些贫困户拿了贷款,不知干什么,搞什么赚钱,怎样去干。很多同志担心,弄不好,一些人可能利用贷款盖了新房、娶了媳妇甚至放了高利贷。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方式,建立起有效的脱贫带动机制。
我们目前探索的脱贫带动模式不少,但主要有三种模式需要总结研究。
第一种是支部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政府把无偿投入或双联单位无偿投入的资金改为由村党支部控股的资本金,再吸引普通群众参股,动员贫困户入股,或由党支部拿出一部分原始股分配给贫困户持股,共同创办股份制公司,大力发展旅游和种植、养殖企业。这一模式以康县凤凰谷村为代表。这个村成立的乡村旅游度假公司,每年村集体可以分红,参股群众可以分红,贫困户也可以分红。同时,贫困户配套给公司种菜、养鸡等,不断增加收入,公司也给国家缴纳了税收。这种模式实际是股份制企业的模式,目前已取得了成功,是脱贫带动的有效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合作社(协会或互助组)+贫困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投资或双联单位投资,党支部组织能人大户入股,给贫困户参股或持股的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协会或互助组,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年底给集体、能人大户、贫困户分红,做大特色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模式以宕昌县草滩子村为代表。至今,这个村成立的帽帽鸡合作社已取得了成功,实际是一种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方式。
第三种模式是企业+贫困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引进或动员一批企业,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组建种植、养殖及加工企业,动员一部分贫困户入股企业,或由企业下订单,搞订单农业。企业负责给贫困户分红或收购贫困户农产品。这种模式宕昌县已在探索。今年他们引进了一家大型中药材企业,正在开工建设。企业目前已给宕昌县1.4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下达了当归等中药材种植合同,年底按订单收购贫困户中药材。若实现预期目标,贫困户户均可收入1万元左右,年底,宕昌县绝大部分贫困户脱贫是可能的。另一个是西和县正在论证的100万头养猪企业,也是动员贫困户入股,由企业收购或分红,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推进。
总体上看,我们探索的这些模式,是脱贫带动机制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主要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尽管这些模式还需要时间检验,但目前看是有效的,值得研究和推广。
发展年轻党员与支部建设
我在调研中发现,还有两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个是陇南大部分青年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青年党员也都出去了,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这个问题在贫困村很普遍。另一个是贫困村党员普遍老化,年轻党员少。有些村党支部班子,年龄老化,观念陈旧,几乎没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我去的一个村,年轻党员只占六分之一,而且都外出务工了,村里连选一个像样的支部书记都很难。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目前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大了村级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的调整力度,一部分村已调整了支部书记。二是正在推行村干部报酬月考核月发放制度,干得不好的实行经济处罚,好的进行经济奖励,问题突出的责令辞职或免职。三是加强了第一书记的选派。但从今后几年脱贫攻坚任务和乡村治理发展看,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一是要加大农村青年党员的培养力度,把党员发展的指标优先配置到贫困村。由乡村党组织和第一书记发现和培养一批农村青年积极分子入党,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知识结构,使一大批党性正、处事公和带富能力强的青年党员走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二是农村党支部应进行必要的改革。现有的村级班子发挥作用的人主要是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文书。而党支部成员的设置,主要由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构成,这种支部的功能结构已不适应脱贫攻坚工作的需要。应当改革支部的设置和结构,增强支部的发展功能,取消不必要的支委设置,设立产业发展、政策宣传与实施、组织与事务管理协调委员等,使支部的功能与全面小康建设任务相一致,同时给支部委员以适当的报酬,吸引更多的年轻党员留在村上,推动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建立严格有效的村干部考核奖惩制度。理清村干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考核重点,建立起能上能下的有效机制。
总之,从调研的情况看,做好下一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上述五个问题,将之作为工作抓手,推而行之,确保实现预定的脱贫目标。
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篇十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5200字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严湖村贫困现状剖析
严湖村有2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81户,农业人口2765人。该村位于上犹县社溪镇北部山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贫困户减少到目前的132户416人。但由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产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只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的56.5%。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虽在3年前完成硬化,但28个村民小组8条通组公路仅有3条完成硬化,有5个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离圩镇远,且无村完小,三年级以上需到15公里外的蓝田小学就读,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全村目前仅有村级卫生室1个,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很不方便。三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各自为政”,有的从水井里挑水,有的从水井里抽水,也有的从山中引泉水到家,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用电通信质量不高。全村虽已全部通电,但因线路老化,供电线路长,电压不稳定,部分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28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组未通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
(二)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全村共有耕地1884亩,人均耕地0.68亩,只相当于全省人均1.045亩的65.07%、全国人均1.35亩的50.37%。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种植结构单一,基本上只种一季水稻,种植效益低。人均山地虽有8.7亩,但多为荒山和残次林,占全村林地80%以上;油茶林全部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
(三)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就该村整体情况来看,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基本满足于自给。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当地政府正着力推进油茶低改,但这些项目由于刚刚起步,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国家贫困线的贫困户132户,416人,贫困户数占全村户数的19.38%。在住房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土坯房改造,尽管大多数土坯房改造完毕,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无钱装修,生活设施简陋,有的为建房还欠了一_债。尚有70户农户仍然无力改造。
(四)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要改变严湖村的贫困面貌,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必须有效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造成该村农户整体收入较低,除了该村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较差、没有带动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外,与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关系。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村里文化生活贫乏,导致村民喜欢聚集打牌,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是非,创业氛围不浓,致富热情不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村目前之所以还有132户计416人没有脱贫,其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大病医治拖累所致。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是因患重病,医治花费大导致负债累累,陷入贫困。在贫困人口中,有126人身体不健康,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其中有27.5%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不能劳动,还需常年吃药并要有人照料,平均每户每年医疗消费为1056元,占家庭开支的20%以上。二是缺劳力缺技术。据调查统计,有近70户(占贫困户的53%)因为缺劳动力,有54户(占贫困户的41%)家庭因为残疾或患有慢性病而无法做事,只有闲在家里。还有16户虽有劳力但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三是先天不足。在132户贫困户中,有88户低保户(占贫困家庭的67%),因种种原因导致入不敷出,必须依靠农村低保维持基本生活。还有14户五保户,必须由政府给予生活保障。
严湖村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132户的增收脱贫问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奏效。
坚持标本兼治,因户精准施策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严湖村虽然贫困程度比较深,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扶持可以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脱贫目标。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选对路子,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增加收入同时并进,瞄准对象,精准施策,破解难题。
(一)坚持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增收。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尽快增加贫困户收入。一是抓两个基地。拓展油茶基地,在两万亩低改和两千亩新植油茶的基础上,继续新增油茶低改5000亩,新植油茶2000亩,逐步成片。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每年增加500亩,最终达到3000亩以上规模。二是抓种养发展。包括:巩固水稻种植,提高种粮效益;依托龙头企业,与赣州城区市场对接,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种植500亩大棚蔬菜;利用低山丘林山坡和门前屋后等闲置土地,栽种桃、李、梨、金桔、蜜桔、板栗、杨梅等小水果1000亩以上;利用闲置山场,发展生态养鸡、养牛等产业,增加部分收入。三是抓光伏发电。利用村部学校等公共建筑屋顶,鼓励和扶持农户利用家中屋顶发展光优发电产业,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在发展好上述三个产业的基础上,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保护好严湖古井、古屋、古驿道、古树等具有文化底蕴的古代遗迹入手,进行修缮升级,保护好集中连片老土坯房,改造升级为百年客家民居;利用新江河落差大、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新江河漂流、新建古法榨油厂和油茶文化、新型“农家乐”等项目,发展严湖旅游,使其逐步成为严湖百姓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坚持标本兼治,抓好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一是要抓基础教育。从改善教学条件入手,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大山。为此,一方面要新建新江教学点,完善严湖小学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恢复村完小,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可成立村助学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实行资助,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此外,还可对接政府有关部门热心人士和社会各界助学团体,形成“一对一”帮扶,防止因学致贫。二是要抓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和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村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同时,可成立村农民夜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开展蔬菜、油茶、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开发效益。
(三)瞄准132户贫困户,落实近期脱贫措施。为实现上犹县确定的2023年解决绝对贫困的目标,当务之急是瞄准132户461人的增收脱贫问题。当下,要集中力量抓好两个增收项目建设。一是油茶低改。平均每户扶持油茶低改10亩,按照第一年投入1100元(油茶低改可补助800元),后两年每年投入300元的标准,每年每户再扶持3000元,连续扶持3年直到进入产果期,实现盛产期每户每年稳定增收4万元左右(近期每户7000元左右收入)。二是光伏发电。选择租用一个闲置山场,集中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每户30平米,每户贷款2.4万。在脱贫之前,每户每年补助4000元,解决贫困户的还贷问题,并可实现每户每年5000元左右的稳定现金收入。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对14户五保户、88户低保户,实行兜底政策,解决好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对132户贫困户中72户有小孩上学的家庭,发动省公安厅的干部职工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降低小孩上学负担,并帮助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确保不因学致贫。对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14户农户,列入搬迁扶贫范围,搬迁安置到城区或工业园区附近,通过技术培训等,帮助进入工业企业就业,解决好生活出路问题。
(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抓村庄环境整治。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建设“诗画乡村”为目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平整土地、危旧房改造、道路连通、排水排污、改水改厕、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建设内容,优化村容村貌整体形象,使群众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有明显改观。二是要抓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以村部为中心,硬化环村道路3公里形成全村循环,改善出行交通条件;建设安全饮水工程,选好优质水源,集中建好中心水池,实行集中供水,铺设水管,解决全村500多户农户饮水难的问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开水渠5000米,对村部前700余亩农田实施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通信设施,力争每个村小组通广播、通宽带网络,为发展电商销售打好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可以保障该村现有贫困户按期脱贫,并在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的基础上,能不因病返贫。
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严湖村能否实现脱贫目标,村支部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该村有党员41人,其中18人外出创业或务工,力量不集中,党组织生活较为分散。为此,要紧紧依托省公安厅工作组挂村扶贫的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支部建设。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支村两委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健全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等机制,逐步形成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建设好村部,完善农民夜校、图书室(农家书屋)、活动室、卫生室、篮球场、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设施,在村部设置党(村)务公开宣传栏。三是完善组织网络管理。重点抓好党小组建设,28个村小组分片成立党小组,按照“党建+”工作理念,将党小组融入到村民理事会、经济组织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岗位锻炼,着力从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从产业带头人、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五是培育良好风尚。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劳动致富、环境优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
(二)强化产业扶贫措施。一是实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在产业扶持上,要紧盯132户贫困户,除五保户由政府兜底外,对其余118户贫困户要一对一落实扶贫工作责任人,制定任务书,签订责任状,分户建档立卡,分户制定脱贫计划和时间表,提出项目安排和具体措施,确保全村132户贫困户按期脱贫。二是搭建好组织平台。尽快组建油茶种植、蔬菜种植等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运行机制,通过合作社为各家各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盘活闲置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向致富能手和龙头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四是用活扶助资金。实施好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村民及有一定实力志愿青年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一是优化制度设计。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脱贫目标,根据贫困地区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类扶贫优惠政策,优化制度,完善机制,用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扶贫积极性,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二是增强扶贫合力。充分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资金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产业扶贫的项目,基本的资金必须打足,不能“钓鱼”。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扶贫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加强资金管理。扶贫部门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加强政务公开。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公开。可组建村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对扶贫项目实施进行经常性监管和全过程跟踪,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
(四)建立后期帮扶跟进机制。通过精准扶持和攻坚克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由于这部分人的发展基础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做保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和意外情况,一部分人又将重新返贫。为此,一要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贫困人口脱贫后,要落实责任人进行3~5年的跟踪,继续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直至其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二要完善大病救助和商业保险制度。既要提高医保中大病报销额度,还要加大大病医治商业保险力度,最后由政府实行救助兜底,确保农户不会因病致贫。三要建立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四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将学杂费免费范围从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和中职教育,防止因学致贫。
篇十一 精准扶贫述职报告精选2050字
20__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市、县委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在各相关单位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实施“集团帮扶,整村推进”,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村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安口镇吴坪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省、市、县精准扶贫会议精神,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举措,制定有力的措施,实行挂图作战,下大力打好这张扶贫“精准牌”。
一、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分社逐户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并按照“规划到社、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吴坪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户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册、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具体采取扶贫项目拉动、合作社_发展、就近务工等扶贫模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二、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合理利用起来,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群众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户的经济和产业健康发展起来。
三、吹“响”攻坚的号角,精准整合资源,打好连片脱贫攻坚战。
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接工作,强化各双联单位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组织引导他们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任务,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扶贫重点倾斜,激发群众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一、加强领导。
为了抓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我们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要求要把全村贫困人口核实好,在核实贫困人口工作中,要把民政部门的低保人口衔接起来,通过认_对比较,做好贫困农户的识别工作。
1、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按照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做好贫困农户的统计工作。
2、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初选出本村贫困农户名单。并且通过村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
3、做好精准扶贫“四法”工作
一是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按照省委、市的要求,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统揽、开发扶贫、拔掉穷根为总攻方向,以“五个机制撬动五个力量”为总攻路线,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总攻目标,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为总攻要求来贯彻落实省委、市、县的要求。
二是构建“一套机制”,即十子法。探索构建“十子”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三是突出“一个抓手”,即抓手法。围绕目标具体、措施具体、进度具体、责任具体“四个具体”。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即产业链法。要在产业链上发展,依靠市场激发内生动力上突破。通过产业链生成和发展要素的主动链接,链动农户、合作社、企业、基地核心要素和科技、教育培训、融资、特色品牌4个保障性要素,有效整合产业扶贫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农民尤其贫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整合资金和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创建工作,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亮化农村环境。要结合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着眼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承受力,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找准产业发展和增收路子,制定和完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到村、辐射到户、带动到人”。实施好当前的项目,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的投入,做到项目到村到户,资金到村到户,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四法”工作。
篇十二 人大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3550字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人大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23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5、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同时,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型农民教育、星级农户评选、宣传正反典型等方式,提升思想素质,学习创业技能,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文明新风,有效解决在部分贫困人群中存在的不团结、不勤奋、不养老的问题,提振精神,树立信心。
(五)进一步注重实效。新的历史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重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转变作风,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方能取得实效。切忌情况不清,有失精准;切忌一哄而上,龙头蛇尾;切忌好大喜功,不办实事。总之,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篇十三 村级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4250字
村级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__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对__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村基本情况
__村位于__东部川区,全村共有5社135户540口人,其中贫困户44户,五保户2户,贫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积3685.43亩,其中川地1528.62亩,山地2156.83亩,人均耕地6.82亩(川地2.83亩、山地3.99亩)。该村地处灵新路沿线,距离街道约2公里,位于达溪河川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
1、村组织建设情况
__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党支部副书记1人,委员8人,计生专干1人,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全村党员人数共有43人, 其中流动党员10人,其中困难党员6人。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2、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务工者53人,42人从事建筑行业,11人从事服务业,年人均收入1.8万元。留守劳动力基本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业效率下滑。
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麦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0%以上,有四社已经通了硬化路面,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__年底,__村种植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9.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6.5%。从产业比重看,__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
二、三产业者,养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__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236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3%。另种植少量小麦、豆类、蔬菜约477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112头,户均0.8头;羊存栏240只,户均1.7只;猪存栏30头。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5个社133户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饮水池,全村于__年两社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全村现有固定电话12部,移动手机150部;“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尚有纯窖洞住户8户,21人,22孔;有房有窑洞户36户,132人,房屋间数130间,窑洞37孔;纯土木结构房屋户数34户,130人,194间;纯砖混结构房屋户数15户,72人,104间;楼房户数1户,1人,四间;彩钢房户数2户,6人,4间。
5、公共服务设施
村部建筑面积七间105平方米;目前村级卫生所、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
贫困现状:(__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826元的贫困户44户,涉及人口168人,贫困面居全乡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32户116人,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68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
6、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500人,共有育龄妇女89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4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落实节育措施89人,其中放环31人,结扎58人。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__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台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亩产量约50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不超过220公斤,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牛多为耕役用,黄牛品质差,黄牛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及不明显。
二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全村总户数仅为133户,并且人户分离户居多,人口稀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为土路,且沟壑纵横,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复杂,遇阴雨天气群众出行困难,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灾害度较差。
三是由于该村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青壮年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0%;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我乡牛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养牛业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水自然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给群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姚家湾社全社有纯山地530亩,全社有5户25口人全住半山腰,饮水、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实难以发展,水土流失浪费资源,人口素质越来越差,如不移民,难以发展。
(二)发展前景和优势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牛产业。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温棚牛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达到户户养牛,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温棚养牛,真正做到科学养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二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促使村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农户大力发展运输业,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书屋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牛产业在该村农户经济收入中已经占有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实有5社23户养牛,牛存栏112头,其中基础母牛98头,能繁母牛87头,依然处于“原始”阶段;出售依然单靠上门贩子拉运,农户对周边市场无掌握。因此,要在省、市、县、乡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销售网络。确保产出、销好、收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农闲时机组织村内部分群众外出考察效益养殖学习,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实现规模养殖。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将“五星”户逐步将其培养成入党的积极分子,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同时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通过谈心、交友等方式,向农户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和读书学习的必要性,使农户转变观念,重视学校教育,从长远上提高农户家庭整体素质,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长期改善打好基础。三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四、对策及建议
(一)因户制宜,合理采用增收措施
该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 “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进行帮扶。帮助就业有两种可用形式。1、充分利用本村的种养大户,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得到稳定收入。这样即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的创业积累经验。2、对外劳务输出,对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径的劳动力,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统一管理、安排就业。“需输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这类低收入户多为“五保户”,还包括部分因“病残”、“因小孩上学”致贫的低收入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生存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向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最低标准。第二、政府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他们建立各类生存保障基金,不断提高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积极引导,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改进黄牛饲养方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牛产业经济效益。村内80%以上的农户养牛在3头以上。目前该村存栏基础母牛98头,以计划增购能繁母牛50头以上,总体达到能繁母牛150头。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成养殖示范点2处,温棚牛舍50栋,完善销售网络。通国家扶持,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奖补政策,确保温棚养牛人均年增收3000元。
从长眼看,低收入户的脱贫应以自主创业为主。根据目前现状,帮助低收入户自主创业的办法是“政府投入、农户承包、公司销售”。对一些能够自主创业的低收户家庭,政府要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便利的条件,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政府应采用优惠的政策,依托本地区的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建立一批种植、养殖小区,将本地区的低收入户集中起来,共同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三)积极争项改善基础条件
一是该村3社农田水土流失严重,耕作非常困难,致使产量逐年下滑,争取水保部门分年度列项整修标准化梯田1500亩;二是该村姚家湾社现还居住在山顶,全社7户实际居住不到4户,饮水、生产生活都很困难,积极争取移民搬迁项目。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
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篇十四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最新4050字
__县被确定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后,我县提出了到2023年建成扶贫攻坚与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样板县的目标。近两年,__县坚持以党的__大和省委__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融入郴州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建设新‘三区’、推进新‘四大’、开展新‘五创’”的战略举措,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力地推进了__县片区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3年上半年,我局组织开展了新时期扶贫攻坚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片区扶贫攻坚取得的新成效
(一)实施精准扶贫,减贫效果明显。2023年以来,__县认真贯彻落实______在湘西考察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扶贫大精准战略举措,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工作进行谋划,出台了《__县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和《__县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派驻了43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实行驻村联村帮扶,在全县开展“三进、三解、三促”活动,掀起了进基层、解难题、促发展的精准扶贫、结对帮扶高潮。2023年,__县已启动实施片区扶贫攻坚项目90个,占当期计划的54.8%,完成投资56.03亿元,占总投资23.16%。项目覆盖84个贫困村3.14万户8.9万人。据统计监测,到2023年底,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3年的5867元增加到6534元,增幅11.4%。贫困农民增收1586元,增幅达35%,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8967人,减幅达21.2%。贫困发生率从2023年的15.4%下降到12.6%,下降2.8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优势拓展。一是现代农业向规模化发展。__县被列为国家重点产粮大县、南方玉米高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蔬菜生产重点县和长江流域冬春菜、湘南-赣南-桂北脐橙优势产业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园,培育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打造了__脐橙、莽山茶叶、年年有鱼、__福鹅、永吉农业、水浸窝杨梅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二是工业经济向集约化发展。改造提升有色、能源、烟花炮竹等传统支柱产业,响应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__经济开发区调区扩区和__氟化学工业园升省级工业区,规划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__产业承接园被评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特色园区和服务环境产业园区,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三是现代服务业向多元化发展。成功创建湖南省旅游强县,莽山生态旅游、湘南_旧址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启动“中国温泉之乡”创建,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81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2亿元。建设了玉溪、梅田、白石渡、一六等区域性商贸重镇和物流中心。
(三)基础条件不断优化。组织实施规划交通项目7个,京港澳高速复线衡武高速顺利建成通车,厦蓉高速__境内赤石特大桥正加赶进度,预计今年底将建成通车;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62亿元,启动g107__绕城线、黄沙至莽山等公路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340公里,解决了169个村16.75万人的行路难问题。莽山水库开工奠基正式启动;计划完成水利工程投资12.72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建设122处,新修、维修水渠87.6公里,改造低产田3.12万亩;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7处,解决了4.35万人、12.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投入7800万元,完成四完小校舍及附属设施建设,2023年成功招生1200学生;投入1.3亿元,启动了思源实验学校主体工程建设;新建和改造农村中小学校43所,实施贫困留守儿童扶贫助学工程和贫困地区在校学生免费营养餐工程,解决了2.29万贫困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和7.79万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新建和改造乡镇、村卫生室82个,解决了8.9万人的就医难问题;维修乡镇福利院26个,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
(四)生态环境改善提升。自2023年来,实施了第四、第五轮十万亩生态营造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15.52万亩,其中桉树荒山和迹地更新造林5.81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7.5万平方米,城区生态公园面积达到59.98公倾;国省道干线公路绿化435.53公里,农村公路绿化558.429公里;水系河道绿化159公里,绿化渠道183公里,绿化山塘274座,绿化水库四周990公顷;创建15个绿化示范乡镇和48个绿化示范村。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71%。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达标率97%,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100%。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6.2%,日均污水处理量2.03万吨。县城空气质量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达标率1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04%。
(五)金融扶贫进程加快。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开展小额信用贷款,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启动了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4亿元,有效撬动金融资本投入扶贫开发,进一步放大了扶贫攻坚效果。为确保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县建立了金融扶贫四项机制。一是风险防控机制。全面推行农户联保、相互制约、财产抵押、公务员担保制度等,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把贷款对象覆盖到,把扶持效益提升到。二是利益联结机制。扶持有发展前景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特色产业中的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鼓励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农户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走产业推动、龙头带动、银企和贫困户互动的互赢互惠路子。三是协调联动机制。县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县扶贫办、财政局和金融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和调度金融扶贫工作。四是考核机制。把“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有效促进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片区扶贫攻坚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扶持偏弱。罗霄山片区县集中分布于中部地区,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范畴内的其他片区相比,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比武陵山区迟,在政策扶持方面没有完全参照西部开发和原中央苏区、武陵山区县的政策,存在政策扶持范围偏小、资金安排规模偏少、投资比例偏低等问题;特别是由原省级贫困县调整为片区扶贫攻坚的县,政策扶持仍然停留在原省贫县阶段,且片区内县与县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别。2023年国省安排__县扶贫开发专项资金2605万元,比上年仅增加700万元,远低于其他贫困地区。
(二)规划项目落地难。国家于2023年相继启动了编制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行业专项规划编制相比,在时间安排上滞后2年。并且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片区扶贫攻坚规划中明确的大部分政策和项目未列入国省“十二五”规划“笼子”,致使很多部门没有按照片区扶贫攻坚规划进行实施。其中罗霄山郴州片区未列入国省“十二五”规划或行业专项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超过30%。二是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资金到位难。“十二五”期间,__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实施项目164个,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培训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项目投资概算241.95亿元,其中需中央省专项资金投入100.5亿元,目前已启动实施90个子项目,完成投资56.03亿元,占总投资23.16%,行业专项资金到位少,与贫困地区群众期待国家扩大投资、增加资金规模的期望值极不相称,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缺口大。三是推进的要素保障没有倾斜,致使规划写在纸上,完成起来相当难。对于处在贫困程度深的扶贫攻坚县来说,贫困山区多数县生财无路,不同程度地负债运行。贫困户要发展生产,普遍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造成经济效益低,严重制约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进程。
(三)投资补助标准低。从近两年中央投资项目安排来看,中央和省补助标准偏低,绝大部分项目投资和资金来源于地方配套或群众自筹。如新建干线二级公路,中央和省补助标准为300万元/公里,仅占总投资1200万元/公里的1/4,同原省贫困县助标准相比,仅提高了50万元/公里;莽山水库工程等重大水利建设中央投资比例初步安排为45%,低于其他片区的15-20个百分点,其他水利建设项目仍参照原来的投资补助标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住房建设成本需1100元/平方米以上,而中央投资补助标准仅为6000元/人,群众自筹部分高达2.3万元/人以上;产业投资中央投资比例为10%-20%,其余部分均靠地方自筹和业主融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县级配套部分仍未取消,地方财政仍需筹集相应的缺口资金部分。
(四)操作细则不明确。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但是对国家相关部门的责任没有进一步明确,考核措施不具体,工作落实无保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虽相应制定了一些帮扶政策和措施,但缺乏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大部分的帮扶政策和措施难以兑现。如该县2023-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12.1亿元(主要是整合部门行业专项资金),仅占规划目标的33.4%,国家和省专项用于扶贫开发资金份额少,仅在原先省贫县资金安排额度的基础上递增20%。
三、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建议
(一)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各行业部门和各乡镇要主动走出去,积极主动向上对接和协调,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3-2023年)》,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实施同等待遇的政策,把罗霄山片区的相关扶贫攻坚政策与武陵山区、原中央苏区、西部开发的政策进行比照,争取同等对待,不再区分国贫县、省贫县扶持标准。尤其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的投资补助上,实行同等比例。如莽山水库工程建设中央投资比例提高到75%,取消公益性建设项目地方财政配套。
(二)加大争资立项力度,破解资金瓶颈。各行业部门和各乡镇要争资立项工作力度,尽快衔接落实规划项目,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在安排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项目专项建设资金时,提高投资补助标准或资本金注入比例。与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签订战略融资协议,解决项目实施资金难问题。
(三)加大督查力度,强化部门协作。建议在规划实施时,按照扶贫开发职责分工和具体任务,对县直部门制定考核办法,明确牵头责任小组和单位,明确主管领导和专人,实施一年一度目标责任考核,以责任考核形成责任合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在制定行业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把贫困地区发展与项目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对已列入部门行业规划的项目优先立项审批和资金倾斜,对属片区实施规划范但尚未列入行业规划的项目给予优先考虑进规划“笼子”,给予优先安排年度投资计划。
篇十五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word版2200字
20__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__]2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__]19号)的重要一年,也是扎实推进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年,现将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贯彻落实25号和19号文件情况
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__〕25号)下发后,我们把学习好、传达好、贯彻好文件精神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1、及时传达学习。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专门汇报,将文件原文送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学习参阅。扶贫和移民办召开会议,将文件精神和国办、省办的有关要求向全体机关干部进行了传达,随后还召开了专题学习讨论会。
2、广泛宣传发动。以开展党的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县扶贫和移民办于20__年1月28日将中办发〔20__〕25号文件原文转发至各乡镇扶贫办,要求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深入重点贫困村开展扶贫政策尤其是中办发〔20__〕25号文件精神大宣讲活动,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实际部署。中央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将推进扶贫机制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__]19号),把深化“六项”改革,推进“十项”重点工作作为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主题进行了具体安排。我县根据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县办发[20__]16号)。
二、精准识别工作情况
5月8日省扶贫和移民办召开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帮扶工作会议后,我县及时成立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识别工作的组织协调,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在5月12日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进行部置和传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下发了《赣县20__年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工作的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5月22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会议上就我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强调和要求。5月23日我县召开由各乡镇扶贫专干参加的全县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会议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专题详细的部署。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100108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各乡镇陆续进入贫困户信息采集阶段。
三、帮扶计划制定情况
根据“三送”工作中现有“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的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赣县三送办字〔20__〕23号),要求参与“三送”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挂点联系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责任人挂钩联系、结对帮扶。除结对联系帮扶外,要实行重点帮扶,坚持重点帮扶与联系帮扶相结合,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按照现有的“县级领导联系10户、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系10户、常驻工作组成员联系20户、非常驻工作组成员以及单位其他在编在岗干部联系5户以上重点户”的方式,对“三送”联系户中的贫困户,负责重点帮扶。“三送”干部因工作调整调离了原单位的,其联系户由乡镇、单位重新安排“三送”干部联系帮扶,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县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单位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市、县驻村工作队员,要带头参加重点帮扶工作,到所挂点联系村蹲点指导、示范带动。
四、四大扶贫攻坚工程
1.搬迁移民扶贫。按照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统一部署,我县20__年实施深山移民1086人,积极配合有关乡镇兴建7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都属中心村安置),即:五云镇赣江村老屋下安置点,可安置30户148人;沙地镇攸镇村下榭三期,可安置31户144人;韩坊乡大屋村虎头龙安置点,可安置30户176人;韩坊乡梅街村实竹山安置点,可安置20户103人;白鹭乡农民公寓,可安置60户300人;江口美丽家园,可安置300户1500人;茅店万嵩安置点,可安置36户140人;阳埠下杨安置点,可安置30户120人;阳埠密石安置点,可安置40户180人。着力打造茅店万嵩和江口美丽家园2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到目前为止有173人已做好新房并搬迁入住;660人正在建新房。
2.“雨露计划”培训。20__年 “雨露计划”培训任务1392人(其中:职业教育培训580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812人),资金135.72万元,重点围绕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县116个贫困村及搬迁移民扶贫安置点范围内,参加了职业学历教育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对象进行补助,省办刚刚下达培训任务及补助资金计划,目前正在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制定方案阶段
3.产业扶贫到户。根据省市精神。今年按照我县初步形成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围绕促进脐橙、油茶、生猪、甜叶菊、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各乡镇和贫困村正在积极筛选申报项目当中。
4.村庄整治建设。我县一直在探索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径,坚持“基础建设先行、典型示范推动”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科学统筹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20__年我县贫困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村有40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4.5%,结合的省市建设点有73个,占全县20__年126个新农村建设点总数的57.9%。目前,上级已下达年度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各贫困村正在筛选申报年度项目计划,待省市扶贫和移民办进行审核后,立即组织开展年度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42位用户关注
93位用户关注
48位用户关注
74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93位用户关注
80位用户关注
22位用户关注
93位用户关注
7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