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栏目

关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09 热度:61
关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7050字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了解我市就业问题,促进就业工作,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王世英副主席带领下,于3月中旬深入米脂、横山、府谷等县,采取实地走访查看企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听取汇报、座谈等方法,就我市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就业基本情况

(一)人力资源状况

截止XX年底,我市总人口为353.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占17.4%;农村人口291.8万人,占82.6%。

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占总人口的61.7%。其中城镇37.3万人,占17.1%;农村180.7万人,占82.9%。

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31.3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1.2万人,实际劳动力为175.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9.2万人,占16.6%;农村劳动力146.3万人,占83.4%。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3万人,占80.5%,高中及中专24.9万人,占14.2%,大专以上9.3万人,占5.3%。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以下技能(含初级职称)10.9万人,占6.2%;中等技能(含中级职称)4.7万人,占2.7%;高等技能(含高级职称)1.2万人,占0.7%;没有技能等级的158.7万人,占90.4%。

(二)劳动力就业状况

至XX年底,城乡劳动力就业总数为166.4万人,未就业人员为9.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3万人,占54.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3.9万人,占14.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1.2万人,占30.7%。从近几年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呈略微下降之势,第二次产业呈略微上升之势,第三产业基本持平。

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4.9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2.7万人,交通运输业5.3万人,批发零售业13.8万人,金融业0.4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3.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7.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2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5.2万人,占25.7%;教育单位4.7万人,占23.3%;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0.3万人,占51%。

(三)就业工作情况

我市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事、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持续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就业长效机制初步建立。XX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施意见》和《__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9个政策性文件,对政府促进就业作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我市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

2、就业总量整体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拓展三产服务业、能源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从XX年的1.7万个,增加到XX年的 2.2万个,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5万多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3%以内,全市的就业局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3、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坚持把扩大劳务输出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由XX年的28万人增加到XX年的56.3万人,劳务收入由XX年的10.3亿元增加到XX年的27.6亿元。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措并举实施就业援助。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党政领导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等措施,全市在治安、环卫、社区老年服务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3100多个,对410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实施了就业援助。

5、就业服务框架基本形成。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多项就业服务工作,XX年以来,累计开展免费职业指导 6.9万人,有2.65万人通过专场招聘活动实现了就业,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6、就业技能培训初见成效。目前,全市有14所职教中心,在校学生2.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培训机构30所,每年培训学员近万人。XX年以来,累计考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13.4万份。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开展了创业培训活动,XX年以来累计培训35期,12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4800多人实现就业。

二、“__”期间劳动力供给和就业岗位态势

(一)劳动力供给情况

据统计,“__”期间全市进入劳动适龄人口41.6万人,适龄人口中继续上学的大约31.4万人,不再上学需就业的10.2万人,高中毕业不再升学和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其中大学毕业生回榆林求职的按50%计算)20.4万人,“__”期间企业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4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万人。退出劳动年龄的19万人,年均3.8万人,年净增劳动力4.2万人。

(二)就业岗位增加情况

1、根据市、县(区)两级“__”规划,全市“__”期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14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2.52万个。

2、“__”期间新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6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3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38万个。

3、“__”期间净增其它各类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500户,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5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

4、“__”期间净增个体工商1.8万户,平均每户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__”期间,全市固定资产预计投入2313亿元,据测算,可为灵活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6、党政事业单位补充退休减员可新增岗位3万个。

以上六项共计新增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

(三)综合分析

“__”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为40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年劳动就业岗位供需缺口为0.43万个。加上外省市每年来榆务工人员约2.8万人,预计每年劳动就业岗位缺口为3.23万人。

三、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以及择业观念陈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就业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一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万人;二是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约15万富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转移就业;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有4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四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的人数每年以5000人左右逐年增加,累计有近3万名未实现稳定就业;五是外省市来榆务工人员每年约2.8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弹性降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逐步低于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因此,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工业结构中,原有传统工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新上的能源化工项目大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在企业结构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__”期间,我市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将会逐步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差异方面,由于我市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使区域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北六县基本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如__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928人,其中85%都是本地人;矿区的井下作业和冶炼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宾馆、饭店等行业里的艰苦工种几乎全是外地人,本地人不愿干;外来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涉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而南六县就业岗位少,80%以上的劳动力需要通过异地转移就业。

(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离开政府的援助很难实现再就业。

(四)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我市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不足、规模不大、层次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致使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在,既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稳定率的提高。

(五)就业服务滞后于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和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但我市时至今日还没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市与省__县区之间的信息至今没有实现联网,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也大都处于场地不足、设施不全、设备简陋的尴尬境地;基层工作所站普遍工作条件差、经费紧缺、手段落后,与当前促进就业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稳定。据调查测算,剩余劳动力输出人员中,稳定输出的仅占20%左右,80%以上的人员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事简单的、季节性劳务。劳动力输出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长期性、持久性,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给城乡就业造成压力。

(七)择业观念陈旧严重阻碍就业。在未就业的人群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把就业仅仅理解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因此存在着就业靠政府,依恋 “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不愿干个体的心理,认为“就业就是吃公饭”或者“吃公饭才算就业”,缺乏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有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去就业,怕吃苦丢面子,只想在城里谋份工作。去年我市在实施农村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时,原计划招聘512名,实际报名参加考试的只有167人,最终招聘的仅有73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市综合执法局计划招聘30名工作人员,结果报名参加考试的竟有1606人。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四、应对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我市的就业工作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央、省上近年来对促进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市上提出加大我市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并把“就业再就业工程”列入了“民生八大工程”之一,这必将带来新的更多的就业需求。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认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将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来抓,深入开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在促进就业、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方面的责任,完善配套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操作办法,使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逐步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二)大力倡导择业新观念。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陈旧择业观念给就业造成的思想羁绊,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不正确择业观念尤为令人忧虑。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倡导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择业新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现实社会,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就业理念和不怕吃苦、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的正确人生观。同时,要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尽量安置大学生就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促进毕业生跨地区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网络建设优势,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是扩大就业的重要保证,要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大型企业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服务范围广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者的主渠道。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也意味着服务业在提供岗位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其他(购物、餐饮等)为辅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信息服务、边塞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我市建设成为重要区域商贸服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辐射行业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做好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托老托幼等便民的社区服务,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发展非全日制就业、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途径。四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升就业空间。五是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吸纳本地人力资源作为入驻企业的一个硬性准入条件,强化各类入驻企业安置本地劳动力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积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__大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因此,要把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和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尽快出台我市关于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有关文件。在开发区开辟创办小企业园区,并组建专家自愿咨询服务指导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凝聚和激活全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量,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谋创办企业、人人投入经济建设、人人千方百计创造财富的社会氛围,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乡就业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在加快榆林职业学院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组建榆林技术学院集团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各县区职业中学、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乡镇培训机构的作用。职业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职业学校要围绕市场需求尤其是榆林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二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以提高就业率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学校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就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最终都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六)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我市劳动力的82%是农村劳动力,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各级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实施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打造劳务品牌,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要鼓励偏远贫困山区农村的居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学到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带动当地城镇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途径。

(七)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建设步伐。实施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联网,达到基本服务功能完善。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规范各类职业介绍中介行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八)继续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是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针对我市就业困难群众的实际,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管理原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手段,帮助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生实现就业。

(九)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按照__同志关于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县乡(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一是设立市县两级就业服务局;二是加强市县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设,服务项目从单纯的职业介绍扩大到职业指导、招聘录用、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劳务派遣、劳务培训等多方面;三是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建设。通过基层所(站)准确掌握全市城乡就业状况,成为政府最基层的服务就业的单位。

(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订的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要切实落到实处,还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是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篇二 关于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1900字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就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 主要工作措施

(一) 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建立责任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改革发展大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后,我市迅速行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及时召开了全市再就业工作会议,市长 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做了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五项指标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层层分解,定期进行检查。成立了全市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副书记 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同志担任,劳动保障等部门为成员,下设了办公室。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再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制发了《全市就业与再就业目标责任和工作任务督办要点》,将全年净增就业岗位16500个就业任务指标进行分解,由六位副市长作为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具体承办,明确了各部门在再就业工作中的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劳动就业机构建设、职业介绍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场地等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常深入基层,进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部门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中,五大连池市每个处级领导干部包扶一个社区,解决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经费、场所、设施等问题,推动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了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顺利推进,年初,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并按照《全市就业与再就业目标责任和工作任务督办要点》要求,层层明确和细化了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建立了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完善了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体系。各职能部门能够服从大局,恪尽职守,不折不扣落实有关政策,部门之间经常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职能交叉、工作配合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各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再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检查、督办落实。

(二) 强化职能,协调运作,完善政策体系

(三) 发展经济、开发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四)广泛宣传,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全市再就业工作会议后,为在我市创造一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今年三月,市委宣传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 市关于开展再就业宣传工作方案》,之后,我市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积极开展了再就业宣传活动。《 日报》和 电视台定期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先进典型事迹;市妇联组织了下岗女工再就业事迹巡回演讲团,深受下岗失业人员的欢迎,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市总工会召开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经验交流会,贫困户现身说法,广泛宣传帮扶先进典型,推动了城市“一帮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773名帮扶对象已有748人得到安置,基本实现了脱贫;市劳动就业局举办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培训班,对街道、社区的劳动社会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各县(市)区也都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 通过开展“再就业宣传月”活动,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通过电视台开辟每周一期的再就业宣传专栏、在繁华街段设立政策咨询台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下岗失业人员掌握了国家和省的再就业优惠政策,增强了自主创业的信心。

(五) 完善功能,强化培训,搞好就业服务

一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能够把劳动力市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加强场所建设、场所管理、完善功能上下功夫。目前,全市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大力帮助下全部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交易大厅,并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实现了信息网络化。我市的劳动力市场已由原来简单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向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合同鉴定、档案管理、办理社保手续等业务代理的“一站式”服务方向上发展,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六) 增加投入,多方筹措,落实保障资金

二、 存在的问题

(一) 净增就业岗位难度较大

篇三 关于市就业工作自查情况的报告8050字

省就业工作督查组:

按照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就业工作自查活动的通知》(皖就办[__]3号)要求,现就我市自3查工作开展情况及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就业工作自查活动在省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下,及时成立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就业工作自查活动的通知》,协调市财政、人事、教育、税务、工商、人行等相关部门对自查内容逐项进行了对照核查,并抽专人督查了各县(区)的自查落实情况,做到了边查边改,以查促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自查内容落实情况

(一)今年以来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后,我局立即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召开局党组会议,专题讨论__年如何将促进城乡就业、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具体办法,并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形势,将就业服务延伸到企业,延伸到城乡居民家庭特别是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放在当前就业工作首。4月3日召开了全市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传达了全省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我市__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上淮北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县区政府、市财政、税务、金融、工商、妇联、团委等单位就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分别做了大会发言。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我市根据国家、省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主要在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安徽省就失业登记证》发放与管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完善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和意见办法,为抓好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2、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截止7月底,我市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589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7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218人,分别占省指标28700人的 %、6800人的 %和1800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59万元,占省指标6200万元的 %;新增创业培训900人,占省指标__人的 %;农村新增转移就业12458人,占省指标8000人的 %,转移就业规模达到39万人,建立标准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试点镇5个、试点村8个;开展农民工技能性培训9984人,占省指标14400人的 %。

(二)就业政策制度和落实情况

1、落实省厅文件和制定配套政策情况。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皖发[__]7号、皖政[__]51号、皖政[__]31号和皖政办[__]67号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实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强化政策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一是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淮发[__]6号),实施更加积极的城乡就业政策,全力促进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二是制定《淮北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着手建立“1+_”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框架,提出全市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一体化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三是制定了《关于印发淮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淮政办[__]38号),将高校毕业生、复转退役军人、残疾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创业扶持政策范围,享受与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四是制定《关于印发<淮北市就失业登记证>;发放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淮劳障[__]61号),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与管理,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率,稳步实现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目标;四是制定《加强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意见》,按照“六个到位”、“十统一”的要求和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2、“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为确保省“五缓四降三补贴”落实到实处,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缓四降两补贴”政策,即缓缴养老、失业、生育三项社会保障费,降低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四项保险费率,为检验企业发放岗位和培训两项补贴。加大对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积极宣传“三缓四降两补贴”政策,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交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就业局势。同时对市直及各县(区)新增就业等主要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目标,细化内容,并督促落实。要求各县(区)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任务指标落实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工作站)。年内预计减收企业社保费7500万元;安排资金1.1亿元用于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截止7月底,全市已缓缴社保保险费 万元,降低费率减收社保费 万元,发放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 万元。

3、就业专项资金筹集和鉴定情况。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完善《淮北市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做到再就业资金的预算安排与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的需要相一致,资金的使用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相一致,资金的使用进度与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完成的序时进度相一致,为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今年就业再就业财政预算在去年 万元的基础上增加到 万元,目前已实际使用了 万元。一季度,发放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资金1360万元;争取省财政资金450万元,用于南坪、刘桥、临涣3个乡镇“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争取省就业专项资金200万元,依托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建设市级公共实训基地。

4、税费减免政策落实情况。今年以来,市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民政、教育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税务部门共审批下岗再就业减免税 户,减免税费 万元,为享受优惠扶持政策的 名个体经营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减免税费 万元。国税部门免收155户税务登记证工本费4560元。工商部门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减免管理费、改善就业环境等有效措施,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今年来为持《再就业优惠证》的户自谋职业人员减免个体营业行政性经费 万元。劳动保障部门共为 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减免税费 万元;共有 人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 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了职业介绍补贴, 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了培训补贴;为 人、 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万元,带动约 人实现再就业。

5、五项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一步完善就业资金补助办法,全力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温暖、送技能、送服务和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为内容的“五送一落实”就业援助活动,提高就业的稳定性。截止7月底,共筹集就业资金 万元,为 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 万元,为 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岗位补贴 元,免费职业介绍 人,落实职介补贴 万元;免费职业培训 人,落实培训补贴 万元,政策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效能得到较好发挥。

6、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落实情况。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创业促就业。把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规定与创业培训、企业开业指导、企业发展服务等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军人、城镇残疾人员、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社会群体,充分利用创业扶持政策自主创业。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59万元,占省指标6200万元的 %,通过贷款扶持 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制订下发《淮北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跟踪管理考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及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积极性,加对小额担保贷款后跟踪管理,提高了小额担保贷款的代偿率,促进了小额贷款自身良性循环。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1、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情况。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精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我们制定了《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淮政[__]6号)等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一是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国家和省促进就业、组织起来就业、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范围。二是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自愿组织起来通过合伙经营或创办企业的,按照每人__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吸纳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按其吸纳人数每人1500元、__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三是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最长不超过3年的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认真组织落实“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对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拔出的高校毕业生,安排到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二至三年的实习、锻炼,期满考核合格后,分配到有空编的事业单位。

2、登记求职(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情况。全面开展人性化就业服务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建立政策引导、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培训、档案托管、信息服务工作制度,积极为到淮北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等公共服务。加强与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及县区人才中心相关部门的联动互动,着力构建内外贯通、上下贯通、横向贯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确保招聘活动安全。建立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通过政策调控鼓励用人单位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龙、一对一”的全免费就业服务。截止7月底,共帮助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失业)登记,其中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人,已实现就业 人。

3、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情况。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主渠道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多形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不仅使企业更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增强其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使毕业生能更多地与用人单位接触,增加就业机会和可能。一是开展组织“就业政策校园行”活动,通过在校园内设立政策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开设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就业求职专场辅导会、创业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以《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为重点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国家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政策规定、维权知识等,进一步提高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劳动保障法律知识水平,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维权意识。二是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对享受助学贷款的应届毕业生、家庭困难的历届毕业生、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零就业家庭”家庭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重点帮扶,通过加大帮扶力度,在其中一场对接洽谈会上使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突破了90%。三是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沟通平台,__年以来,我市在保证招聘单位质量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按照不同专业、院校类别,组织举办了“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27场,累计提供31078个岗位信息,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份。其中深入淮北煤师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一、二职业高中等学校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活动5次。

(四)农民工就业情况

一是加强动态监控,对出现的企业规模裁员、批量农民工返乡等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市政府领导和省劳动保障厅。二是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在18个乡镇分别设立了返乡农民工监测点,建立了返乡农民工日报告制度和就业信息台帐。三是把“返乡农民工与就业岗位招聘周”扩大为“招聘月”,组织各县区对返乡农民工实施了“三送”(就业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等“一条龙”服务,深入开展返乡农民工系列现场招聘、技能助你就业、春风送岗位下乡、就业信息对接、返乡农民创业、用工需求调查等6大活动。四是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分别设立了专门的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将家庭困难的农民工作为重点援助对象,为每一位重点援助对象免费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个就业信息。五是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分别成立了“农民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从__年第四季度截至到目前,共举办10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390名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其中成功创业195人,带动1365人就业。六是全面启动了以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对象的“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并指导、督促全市33家定点培训机构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截止7月底,全市共有滞留返乡农民工 人,其中已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人;新增农民工转移就业 人,转移就业规模达万人;农民工技能培训 人。

(五)帮扶困难人员就业情况

为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有效缓解“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农户”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困难,我市积极探索实施就业帮扶的新方法、新途径,逐步摸索出一条帮扶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入户调查制度。利用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全面掌握辖区内困难就业人员动态,实行自我申报登记制度,及时提供登记服务,并汇总整理、逐级上报。二是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平台都建立了就业困难群体基础台账,开通援助服务热线电话,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三是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活动。集中了开展“就业百日帮扶”、“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技能岗位对接”等专项就业援助活动,将招聘会举办到企业、学校,办在到街道乡镇,真正将就业政策、就业信息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四是建立了消除“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的长效帮扶机制。通过实施送援助进家庭、送政策进社区,社保补贴送到人、就业岗位送上门,对新申报的零就业家庭采取“申报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使158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六)创业带动就业情况

1、创业政策配套措施出台情况。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创业培训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积极适应就业形势发展新需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潜在就业群体向产业工人转化,淮北市大力实施“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创业培训政策体系,并结合市情实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培训学员组织报名和建立健全后续服务工作体系的通知》、《关于对创业培训教学点教学及后续服务工作督查考核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淮北市农民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淮北市创业培训服务指导中心的通知》等文件,在推广创业培训目的、参加培训对象、创业培训工作及后续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创业带就业的政策体系。

2、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情况。通过创建“返乡创业园”、“返乡创业一条街”等方式,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目前,全市现有3个县区创业园区、5个再就业一条街,已落户82户,安置就业766人;市级创业基地已陆续入驻企业3家;濉溪县南坪、刘桥、临涣3个乡镇省级首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已初见成效,建成标准化厂房7栋,在建4栋,建设面积15440平方米,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淮北天王机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吸纳就业1186人;相山区在仁和小区正在建设占地400亩的“农民工创业一条街”。

3、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及运转情况。市、县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别成立了“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将创业培训逐步向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延伸,培训对象扩大到城镇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人员,举办了下岗失业党员、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特色创业培训班。

4、创业培训、后续服务及创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建立了创业人员扶持档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联系方式清、技能优势清、发展项目清、经营状况清。成立了以劳动保障、工商、税务及大专院校等部门专家组成的创业咨询指导专家志愿团,免费为学员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收集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600多个,编印成册,推介给返乡创业农民工。截止7月底,我市共举办创业培训26班,培训创业学员780人,其中成功创业275人,带动就业1688人。目前,全市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已达541家,其中创办经营企业86家,从事规模化养殖102个,安置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近2万人。

(七)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乡镇及行政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情况。今年以来,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组织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35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

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情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4个人力资源市场,在19个街道、18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135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淮北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强化社区建设,逐步形成了“兴办社区实体、鼓励企业吸纳、推行灵活就业”的社区就业模式,并把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初审、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等重点工作下移社区,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

3、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发布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淮北就业网和淮北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充分利用淮北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 家网络会员单位,__年以来,共通过淮北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发布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三、就业工作目前面临的形势

一是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市就业岗位流失的影响逐步显现,南方一些企业停产半停产,裁员在部分企业相对严重,对我市外出就业空间缩小,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二是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基础薄弱。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不健全,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滞后,行政村没有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没有配备专职人员,缺乏专项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村劳动者对就业培训的需求。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

三是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较大,特别是各类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数据掌握不全面,存在死角较多。

四是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有待进一步拓展。今年启动扶持中小企业创业促就业小额信贷,要求贷款企业以物权担保,贷款银行担心风险大,要求加大风险防范力度,此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协调,积极推动。

五是就业工作统计数据仍不够及时准确,县、区统计人员个别同志业务不够熟练,跟不上工作要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方方面面的客观原因,也直接影响着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典型示范,切实转变群众观念,激发群众自主创业积极性;二是充分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做好技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我市劳动者技能水平;三是进一步扩大实训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劳务品牌含量,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更多的群众外出实现就业;四是鼓励具有一定技术的群众回乡创业、创办企业,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六是《就业失业登记证》换发工作量大,换发后享受优惠政策的对象范围随之扩大,而且将《再就业优惠证》换发为《就业失业登记证》后,因政策享受上的不同,造成一部分人不理解,建议能否制订下发完整的运行方案,以便于在实际操作中遵照执行;七是建议省拨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适当放宽,将公共就业服务补贴延伸到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再就业资金可用于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补贴、基础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

《关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