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社会报告
栏目

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2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热度:82

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 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县份,我们绥棱县农民收入的主体依然是来自于农业收入,其中一半来自于种植业收入。发展农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和基本途径。要想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也就是说必须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受到了冲击,职能弱化。就**县而言,其现状可以形容为“网破、线断、人散”。

“网破”是指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不完善,只有县乡两级服务网络存在,且服务手段落后,机制不活,管理不畅,职能弱化;“线断”是指村屯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出现断层,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没能发挥作用;“人散”是指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流失、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减少,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甚至有的乡镇还是空白。这样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农民盼科技的要求,尤其是去年**县发生了大面积的大豆菌核病和水稻稻瘟病,使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因势利导,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自去年12月份起,围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行了以“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取消乡级、健全村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看,效果十分明显,农技推广新体系已经建立,**等三个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建成并投入工作,成立了76个村农技推广协会,发展了307户科技示范户。通过改革,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年初组织了12个小分队驻村入户宣讲农业科技知识,现场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培训面达95以上,深受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第一,改革体制,构建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理顺体制是解决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坚持创新思维,从解决体制问题入手,着力建设了以县中心为龙头,以区域中心站为主体,以村屯农技推广协会、屯科技示范户为支点的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一是优化县级,打造农技推广龙头。在原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县农技推广中心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核定编制37个(暂用24个),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区域站站长兼)。对中心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撤销了原来的推广站、土肥站、经作站、水稻站和环保站,还把县农科所并入推广中心,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并对其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二是整合乡级,跨乡镇建设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我县把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3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其中,**区域中心站服务***镇、***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水稻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镇和8*镇,重点研究推广大豆、玉米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瓜菜、特色作物等经济作物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区域中心站规格为副科级,站长上挂县中心副主任。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技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区域中心站的建站费用全部由县里负责,现已购回3辆微型车,并拟为每个站建设2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用房。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此外县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经费由县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延伸触角,建立村屯服务网络。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设2—3个科技示范户,在每个村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要职能是协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实用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承担县乡两级试验示范任务,并监测本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向区域中心站及时反馈信息。在科技示范户的确定上,我们通过电视公告、本人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把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将一批热爱农技推广工作、群众威望较高,特别是具有一定农业技术示范能力的种田能手确定为科技示范户。目前,全县已确定科技示范户307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示范户在本村选举,推出协会会长人选,通过考核审批后,发放聘任证书。

第二,创新机制,建立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高素质的队伍是保障农技推广应用的核心。为此,我县组织纪检、人事、农委等部门通过公开考试、组织考核等办法对除县中心主任外的所有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优化了人员配置,努力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通、吃苦耐劳、勤于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在县农技推广中心人员的选用上,根据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重新核定编制,核定岗位,科学设岗,以岗选人。要求县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先竞聘区域中心站职务,再竞聘测试中心主任、植保站站长、综合办主任和农科所所长,最后竞聘农技推广中心其他岗位。经过竞聘,县推广中心有12名人员充实到了区域中心站,实行三年一轮岗,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队伍长期存在的头重脚轻的弊病,强化了基层工作力量。对县中心其他人员除主任外全员竞聘上岗,签订三年聘用合同,实行死编活人,动态管理。对4名落聘人员,我们实行了待岗管理,只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允许其参与竞岗,仍然落聘的三年后纳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在区域中心站的人员选用上,核定3个区域中心站编制24个,目前从乡镇财政开支人员符合条件的人员中选聘了15人,聘期3年,加上县派12人共27人。对落聘的原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由乡镇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并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今后,我县还将面向大中专毕业生,为县中心和区域站选聘部分工作人员,进一步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

第三,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改革后的农技推广新体制,能否顺利运行,能否发挥作用,管理至关重要,核心是如何管好人的问题。在加强管理上,主要实行了“三制”。一是岗位责任制。制定出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示范户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干有目标,奖有抓手,罚有依据,切实做到了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工效挂钩制。对竞聘上岗人员实行津贴和奖金活发,将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活发津贴,按照目标考核情况兑现,打破了在工资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考核不合格的津贴部分全部扣除,连续两年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档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为便于考核、兑现奖惩,自去年12月份我们就将乡镇农技人员工资收由县中心统一发放。三是利益驱动制。采取调工资、给补助等措施,进行利益引导。农技推广人员的各项补贴,一定三年不变。对县中心下派到区域中心站的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高级职称的每月补助100元,中级职称的每月补助70元。对从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站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可优先承包半垧机动地,村里每年给解决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可优先承包一垧机动地,村里每人每年给解决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

篇二 关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推荐

关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综合统筹推进,重心从新农村建设点整治转向统筹城乡、扩张城镇、联乡成线、镇村联动建设,为解决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从20**年开始,我县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

整合社会资源,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广泛参与、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合并、集约发展的方式,促进农村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居民化。

1、城镇开发建设模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龙头,结合中心小城镇建设,通过移民搬迁方式,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围绕“怎么迁得出、怎么住得稳、怎么能致富”核心问题,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如xx县江口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的,把处于深山区的原樟木村整体700多人搬迁到集镇,规划建设了樟木新区社区,辅以蜡芯产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完善相关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新型社区。

2、农业产业联动模式。按照以社区建设为方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土地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农业园区社区集中,农民在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发向环境优美的社区聚集。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又促进了村庄整合。如南塘镇黄屋村结合xx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清溪园的开发建设,对黄屋开展整村整治建设,利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形成产业联动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农民实现了“从一辈子盖几次房到三辈子盖一次房”的梦想。

3、中心村建设模式。以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环境,改善房舍、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实现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通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如xx县江口镇旱塘新村、南塘镇船埠新村、吉埠镇枧田新村,通过开展整村推进整治方式,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2000多人的宜居新型农村社区。

4、整体搬迁集中居住模式。结合扶贫开发,通过深山区移民搬迁,让分散在各个自然村的居民统一在规划地集中按新户型建房,整体重新建设具备生活、娱乐、服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辅以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农民从以前的小农经济中脱离出来,逐步转为一产、二产工人。如南塘镇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设了120余栋房屋,发展了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种植。江口镇美丽家园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引导农民向圩镇集中居住,转变就业方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让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尽快适度集中,住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房屋,找到稳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民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题,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医疗、教育、公共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入难题。

2、农村违章建房难控制,村庄合并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起,引发了村庄合并, 形成了村庄合并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扩大升级,虽然编制了建设规范,开展了“违法、违规’建设综合整治工作,但因农民观念影响,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

3、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安置就业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简单,面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对究竟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好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创造这些条件等诸多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社区的建设也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农民的安置就业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又是深刻的社会变革;既是发展当务之急,又是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遵循规律,科学决策,依法办事。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往往在经济基础比较好、基层组织有号召力的农村率先突破。对暂不具备合并条件的农村,也应作出整体规划,逐步向这方面引导。

2、尊重意愿,强化协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利益格局,必然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比如,土地置换问题、资金筹措问题、建设标准问题,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调,统筹利用资金、项目来综合推进。

3、加强服务,搞好管理。新型农村社区要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队伍,社区建成后,随着人员的增加,公共服务难度也在加大,公共卫生等往往成为反复反弹的问题,要搞好社区党组织、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类社区组织建设,科学制定社区管理工作职责,逐步形成一套运行顺畅、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新机制。

4、产业支撑,夯实基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在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应该考虑和筹划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培植新兴产业问题,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促进加工业、运输业、仓储业的兴旺,从各个方面扩大农民就业渠道,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5、多元投资,调动力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巨额资金,县乡两级财力有限,上级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村民学校、图书室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建设的以奖代补。

6、土地置换、综合利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充许利用节约出来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解决主要建设资金。把这个指标转移到产业集聚区和城区用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原地复耕后还给农民,用于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后,用于哪个企业发展,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

关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2)

为贯彻落实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的讲话精神,在3月中旬和10月下旬,由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陈卫东副主席带领下,调研我市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实地察看了城关、七里河、安宁、xx区街道和社区,同市、区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委员们对我市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为重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统筹推进,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整体推进全市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完善社区工作机制,推动社区规范运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社区建设的规划、政策、督导等重大事项,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强化工作指导。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xx市社区建设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就全市社区的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管理体系、综合治理、社区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三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采取“结对共建”等形式,实现了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了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社区居委会主导下的居民自治,完善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会、协调会“三会一体”的自治机制;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公共事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二)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夯实社区工作基础。一是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建设,着力改善办公条件。市政府以解决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问题为突破口,把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全面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投资多形式,筹资多渠道,融资多元化”的方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整合、改造、新建、购买、置换等方式,采取省市财政补助一部分、县区财政配套一部分、政策优惠减免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建设配套一部分、街道社区自筹一部分等办法,有力推进了全市社区基础建设,基本实现了全市399个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达到220平米以上的目标,为服务群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社区工作经费。建立健全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支持、街道自筹、社会捐助为补充的经费保障体系。市、县区分别将社区工作经费、公益性岗位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建立了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机制。三是依托“三维数字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我市在全国首创的“数字三维社会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建成运行了市三维数字社会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将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平台有机联结起来,上下联动、科学运行,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全面提升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四是充实人员力量,提高服务能力。市、县区采取选派、招聘、招考等方式,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社区工作,全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均达到10人以上。建立完善了社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志愿者队伍1086个23699人,为促进全市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创新社区服务特色。一是推进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社区阳光警务建设,在城市社区建立标准化社区警务室414个,搭建社区民警与楼院长相互衔接的社区警务工作平台,实现了社区警务“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打击犯罪”。按照社会治安“大巡防”体系建设要求,在社区组建专职巡防队伍,配备器械、装备和单兵系统,组织开展社区巡逻防控工作,有效净化了社区治安环境。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在矛盾纠纷调处方面的亲民、便民优势,在全市社区全部建立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室。二是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全覆盖。在全市社区建立了“楼院长、楼栋长”管理服务机制。选聘热爱社区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品行端正、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员担任楼院长、楼栋长,从事楼院、楼栋管理服务、协调联络和信息反馈工作。三是推进社区管理网格化。结合行政区域范围、居住人口、治安力量分布等情况,将近郊四区的338个社区划分为 1482个网格单元,按照“网中有格、依格定岗、人在格中、管在网中”的管理模式,把城市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基层工作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四是探索创新社区服务内容。我市全面开展“民情流水线工程提升年”活动,把“民思我想、民需我办、民困我帮、民求我应”作为社区服务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一刻钟精品服务。以社区居民生活为圆心,以居民活动一刻钟的距离为半径,通过打造“一刻钟服务圈”等社区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便捷服务;推广养老服务新模式,在社区建立“虚拟养老院”服务平台,吸纳加盟企业网点,建立养老餐厅和定点服务机构,为全市22万老人提供220多项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全市共建设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7个,逐步缓解了养老难的现状;推进“社区少年宫”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校场地和师生管理力量,建立“社区少年宫”,开展免费学教活动,使之成为未成年人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进行交流的公益性活动阵地。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社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区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目前社区居委会承担的行政性事务越来越多,使社区民主自治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影响。二是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水平偏低。目前我市社区书记、主任的身份基本上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工作人员工资仅比我市最低工资标准高200元左右,影响了队伍的基本稳定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工作经费不足。自2002年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市级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县区财政也仅能满足社区日常办公经费的保障,社区延伸管理和拓展服务工作时由于经费限制难以开展。四是部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参与性不强。一些社区居民平时到社区办理业务的机会很少,对社区的状况还不熟悉,缺乏社区归属感。有的驻区单位与社区交流较少,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沟通。五是社区选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社区公选副主任及各类招聘专干,是各有关部门根据业务工作需要而设置,由于待遇较低,流动性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能力整体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六是个别社区没有按照街道、人文做科学的设置,致使社区管辖的行政区划不合理。 七是部分社区办公用房依然紧张,有的仅30平方米,大部分社区居民活动用房严重不足。

关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

我县社区党建工作在县委的领导和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在促进城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保持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居委会18个,建有党支部的14个(1个联合支部);其中社区居委会8个,建有党支部的7个(川纤社区未建立党支部),有党员 600人,社区党支部书记14名,平均年龄51岁,其中书记主任 “一肩挑”的11名。

一、基本做法

1、明确社区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

为努力开创我县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我们确立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一个指导,构筑四个机制,着力五项突破,实现五个目标。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筑社区党建共建、社区事务共管、社区文明共创、社区稳定共保的新机制;着重在解决党组织设置问题、班子建设问题、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工作条件问题、服务职能问题等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上有新的突破;努力实现建强一个班子、建好一支队伍、形成一个机制、探索一条途径、创造一个环境的工作目标。

2、抓组织建设。2003年我们利用社区区划调整的有利时机,进一步优化配置社区资源,将16个社区合并为8个社区,并按照“一社区一支部”要求,合理调整了社区党组织设置,建立了社区党建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坚持以社区党建带动群团组织建设和抓好群团组织建设促进社区党建的原则,加强社区居委会、妇代会、共青团等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

3、抓班子建设。我们着重抓了社区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社区调整,我们把那些热爱社区工作、年富力强、有组织能力、有文化、热心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选拔进社区领导班子,使社区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坚持每年对社区党支部书记和主任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4、抓强化服务。我们围绕“富民、育民、乐民、便民、利民、安民”的原则,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全面提高社区服务功能。第一,加强社区共建活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建立了社区联系制度,每个社区均由县级领导联系,牵头抓总,县级部门和驻县单位分别联系,全县共有63个县级部门参加了社区共建活动。社区与共建单位一道,经常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多层次的思想教育活动;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卫生、科技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文明街道活动。同时,在共建单位的帮助下,各社区的办公条件得以较大完善,建立了篮球场、健身活动室等可供社区居民活动的场所,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第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深入开展“双向培养”、“党员教育管理示范点、党员示范岗、党员文明示范户”创评和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在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上下功夫。坚持从严治党,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教育、引导居民党员在维护社会治安、建设文明社区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组织社区在职党员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以党员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动员他们利用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积极参加社区内各种社会性和公益性活动。第三,加强社区党建规范化建设。我们根据社区工作新特点,统一制定了《社区党支部的主要职责》、《社区党支部建设目标》、《党支部书记职责》、《党员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团支部工作职责》、《妇代会工作职责》、《党员电教室工作职责》、《社区工作考核办法》、《联席会议制度》、《共驻共建投入机制》、《社区党建联谊会制度》和社区书记、主任每周工作汇报制度、社区干部值班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党建工作,并要求各社区做到“八有”:有活动室、有党旗、有制度、有牌子、有报刊、有电视、有vcd、有记录。第四,努力做好社区居民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干部经常深入居民群众之中,调查情况,发现问题,研究社情,分析民意,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人才优势,用多种方式为群众解疑释惑,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发挥好,化解矛盾,保持稳定。在2003年我县5000名“农转非”人员一次性安置工作中,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带头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决定,为此项工作在短时间内圆满完成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经验

在近几年的社区党建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狠抓思想、工作和物质三项载体,促进了社区党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抓思想载体,营造浓厚的社区党建工作氛围。2003年,我们对调整后的社区干部进行了大规模培训,强化“四种意识”。一是核心意识。明确罗江镇党委为抓社区党建第一责任集体,社区党组织为直接责任集体,充分发挥镇党委和社区党支部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主人意识。主人意识就是责任意识,我们通过组织社区和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所有的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树立起社区责任观念。认识到人是“社区人”,单位也是社区的一个细胞,都应该是社区工作的参与者,都应该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三是共建意识。我们通过建立县级部门联系社区制度,县级领导督促各部门履行职责,努力营造了“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四是服务意识。我们始终将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工作,通过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情绪,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带头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的工作的渗透力。

2、抓工作载体,构筑社区党建工作网络体系。一是建立了社区联系制度。全县8个社区均由县级领导联系牵头抓总,县级部门和驻社区单位分别联系,并纳入目标管理,逗硬奖惩。二是确立了社区示范工作思路。2003年我们确定了3个社区为示范社区,以争创市级示范社区和省级示范社区为重点,努力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制定并下发了示范社区标准。坚持做到八进社区:文明新风进社区、文体活动进社区、健康教育进社区、法制教育进社区、科技知识进社区、计划生育进社区、综合治理进社区、警务工作进社区,整体提高社区的服务功能。三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社区建设。我们始终坚持走社区党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各个社区均制定了规范的各种运行制度。党员先锋工程、分类管理、双向培养、党员示范行动等各项制度均规范上墙。制度化、规范化的社区党建为抓好社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保证。我县朝圣社区和景乐社区各项制度、各项工作内容规范上墙,办公条件得以较大完善。社区建有警务室、蓝球场、健身活动室等可供社区居民活动的场所,社区还成立了“夕阳红”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姐妹”舞蹈队,定期开展活动,社区文化氛围浓厚,整个社区服务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抓物质载体,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区域资源共享。随着社区党建内容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社区党组织的物质条件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我们通过有效地整合社区内的所有资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创建社区党建工作新型的物质载体。我们充分调动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找准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做好党建工作的结合点,让辖区内各单位、各部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社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初步建立了共建、共享、共用的社区公共资源管理机制。我们按照共建共惠的原则,积极探索社区建设融资新渠道,吸引社区成员单位增加投入,不断改善社区党建工作的物质条件。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特色小区共建和社区志愿者共建等各种社区党建结对共建活动,实现共处社区、共谋发展、共享资源、共建文明,逐步探索出一条依靠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共建社区文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途径。2003年,全县有63个县级部门参与到社区共建活动中,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45件,为社区党组织提供9.83万元的资金和物资,为一个无办公场所的社区建起了价值20余万元的办公楼。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社区党建工作是一个新领域,如何做好社区党建工作,使之形成有效合力,推进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有待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2、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3、社区支部书记、主任的工资低,每人每月只有300元(社区支部书记兼主任的情况下),支部委员无报酬促使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定。

4、社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个别社区办公条件较差。

四、下一步打算

1、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

2、以各类帮扶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3、以提高素质为目标,探索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

4、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为重点,认真抓好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的党建工作。

5、加强社区“共驻共建”,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合力。

6、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改善办公条件,加强阵地建设,解决“有钱办事”和“有地方办事”的问题。

7、建立和完善社区干部选拔任用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篇三 农村支部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我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概况:曹回镇位于垫江县城东北部,东与永安镇相连,南与长龙乡相接,西与桂溪镇、新民镇相依,北与周嘉镇、沙坪镇相邻,距垫江县城16公里,幅员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辖乐安、安山、徐白、河南、石鼓、大坪、龙家、回龙、马竺、银珠、平安、莲花12个行政村。交通便利,垫普路、渝宜高速公路、渝万城际铁路贯穿全境。

(二)党组织情况:基层党组织18个,其中村支部9个,社区(居委)支部3个,机关事业单位支部2个,学校支部2个,两新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1197人。

二、目前现状

目前,我镇共有12个行政村(社区),村级配套组织齐全,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4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5%。近年来,镇党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方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因地制宜、促进增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注重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精神,做到思想、行动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民主集中制,重视各基层党组织班子团结,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等党建活动,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个重点,先后对3个后进党支部进行了攻坚整顿。

2、狠抓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强化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学政治、学经济、学科技,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学政策、学文化、谋发展的带头人。二是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不断拓宽发展党员工作渠道,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三是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建立人才信息库,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干事热情高、群众信誉度好的党员群众做为培养对象。

3、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建立健全党支部委员工作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报告工作制度、党支部联系群众制度、党支部保密制度、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13项工作制度,使基层党支部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

4、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调整发展路子,由传统的种养殖业转向为现代生态种养业。二是加大了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三是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平台,大力包装劳务外包、微型企业等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

1、“两个作用”发挥不够,个别党员党性观念亟待提高。少数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精神和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年龄大的党员由于年迈体衰,丧失劳动和工作能力,无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个别党组织生活不健全,组织制度亟待落实。个别党支部存在活动次数少、间隔周期长的实际情况。

3、个别党组织工作方法简单,工作能力亟待提高。开展组织活动仅限于传达上级文件和中央精神,读书读报,不能把活动开展与本村、本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学习深度不够。

4、部分党组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没有把抓经济工作与抓党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党建工作只重形式,不注重效果。

5、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出现老龄化现象严重,学历层次偏低。由于年龄结构老化,导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由于文化知识素质低,有些党员干部在发挥作用上显得有心无力。

6、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相当一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来源和积累,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党员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关心帮助不够。

四、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要求,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制定村“两委”工作规范,建立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明确村“两委”职能,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

(二)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党建和基层政权物质基础。强化对“发展”这一第一要务的认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夯实农村党建和基层政权物质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开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认真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基础的发展环境,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通过项目指引、资金倾斜、信息技术服务等具体措施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好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强化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真正为民排忧解难。

(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改善党员结构。坚持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严格发展党员程序,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返乡青年为重点对象,重视在优秀青年、优秀妇女、高知识群体和农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党员年龄、文化结构。

农村支部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篇四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xxx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也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村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利用远程教育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使群众从中受益匪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该村逐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品牌效应;加强种养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使韩庄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xxxx的基本情况

xxx村坐落在xxx镇的西部,东邻xxx乡,是xx镇最西边的一个村。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黄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黄土土壤排水量好,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电灌溉。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景观路两边建有紫薇园林、绿原园林等几家园林,切实美化了国道路段。

二、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近几年来,该村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8。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韩庄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养猪专业户2户,每户大概有四百多头猪,其中养殖能手刘新恒又投资100多万元筹建新的养猪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饲养的猪、鸡主要销往附近村庄和周围市各县(市、区)。赵庄子村第三产业以经营销售为主,在311国道两旁比较大型的超市就有几家,如金客隆连锁超市、百特超市等,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化肥、农药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销售对象是本村和附近村民。除此,该村还有凌云禽畜饲养站和兽医医院等。

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情况。

1、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由于该村位临311国道,311国道两旁有比较大型的超市、饭店和修理铺等一应俱全,促进了该村经济发展。该村多数农民增收以经营销、种养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想办企业没有资金,搞养殖没资金,搞科学种田没有技术带头人等问题。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该村目前己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大病救助,全村617户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7.4%。我村五保、低保户50多户,80多人,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五保户每年生活补助900元钱,低保户每月生活补助50元,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全部实行奖励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育发展,添置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使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贫困家庭学生两负一补面达到100%。让村民用上了有线电视和宽带,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国家大事和致富信息、学习知识。

3、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由上级拨款和村民捐款共68万元,用于该村主干道的铺建,至12月底完工,将全部铺成水泥路。该路的竣工,将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近年来由于农民的生活富裕了,赵庄子村有近1/10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小楼,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其他的村民也都是宽敞的平房或砖瓦房。村里的房屋整体规划整齐、美观,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4、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该村总人口246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01人,长期外出已婚育龄妇女35人。随着农民计生意识的不断增强,村民们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在家的已婚育龄妇女能按时康检,准时参加孕检,外出人员也能按时将孕检证明寄回。但是仍有个别村民违反计划生育生育二胎的。

5、村两委班子建设。该村进一步增强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巩固基层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实现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但对新农村建设,个别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干部片面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美好的远景,也有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修修路,美化美化环境,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四、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 赌博风的抬头

我这次调研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 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研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研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五、 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研的家乡关于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研,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六、xxxxx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努力方向。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目前农产品存在生产的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只是追求面积和数量,出现丰产不丰收的不良现象,应进一步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树立品牌意识,发展相关产业,把品牌作建为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实现品牌效应。

2、重视发展养殖业。继续重点支持养殖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养殖项目,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目前我村农户主要以养鸡养猪为主,所以就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村里大街的柏油路是前几年修的,这段路经过几年的碾压,现在是一遇到雨天,个别地方就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遇到好天气,骑自行车是一上一下,过个三轮车却是尘土飞扬,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段路给本村村民和其他村的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村民深受其苦,该路成为影响村容村貌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村村民强烈反应,要求修建该路,尽快修建该路段。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搞好村民文化生活建设,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建设具有图书室、娱乐室及健身室的文化大院是村民的强烈需求,有了文化大院,村民们茶余饭后就可以聚在一起聊天、看书、健身了,会极大地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会使村干部、群众关系和谐,家庭和睦,婆媳关系融洽,邻里关系亲如一家。在医疗方面,努力作到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100%,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现在我村还没有用上安全的自来水。我们下一步是让村民用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我村有小学和初中两个校园,为本村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学校普九工作的投入,进一少巩固普九成果,改善学校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欢乐祥和的和谐社会环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要继续努力,做到让村里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计划生育工作,我们必须进一步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在婚育方面的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该村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让村民学习一些科技知识,这样以来,既加强了村民间的沟通,减少邻里之间的摩擦,也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进一步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科学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种植方面的病虫害防治、种子管理、收割机具维护保养、种植结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农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有关专业技术信息方面的电焊、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技术知识,使村民受益匪浅。同时也需进一步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5、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搞好规范化管理和档次升级,严格定时定点办公制度,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第六届村干部换届选举由于我村的情况复杂村委换届延后。但我从我们区的其他村村委换届时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至村换届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协助包村干部工作,采取入户座谈、远程教育、分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村委换届选举相关政策、法规,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广泛宣传村委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基本程序,让群众充分了解掌握选举的方法步骤,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正确的选举观,为换届选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6、推进信息化,建设新农村。让信息产业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充分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让农民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思想上主动向组织靠拢,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法律法规,让农民懂法知法,只有这样在农民遇到权益受到侵害时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实惠。

7、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要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村委干部在村里发布致富、招工信息、建立固定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村里的无职党员和村两委班子进行入户开展宣传,利用劳务输出典型,实施典型引路,让广大农民看到外出务工的好处;编印《劳务输出知识问答》宣传册子,组织精干人员,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所,深入村庄和广大农户家中,广泛宣传外出务工的意义、作用和有关劳务输出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鼓励农民大胆走出村门闯世界,到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学技术。为提高转移就业质量,在劳务输出中,根据用工方的需求,结合实际,对一些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种,如电焊、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专业,充分利用具备资格条件的培训机构,对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发给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用工单位需求,确保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输出一批,成功一批,见效一批。对于想在家致富的村民,要积极提供致富信息,村两委干部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项目,积极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根据我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养殖业,或者是发展园林种植,或者是选择有前景的经济作物来种植。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培养新型农民。

七、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是我回到我村以来,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日常工作中的见闻所了解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不够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情况需要去发现解决。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帮助,让赵庄子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篇五 2023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章 来源第一范文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篇六 最新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xxx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措并举,广泛动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至今日,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如何,面临哪些问题,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一直让我们关注。今年4月初,我带领xxx市委办综合组的同志,深入到蔡子池、夏塘、新市、永济、长坪、太平墟、三都、仁义等乡镇办事处就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感觉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有喜有忧。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各方扶持力度大。近年来,我市对示范村实行联乡市级领导与乡镇党委书记共同挂点制,同时明确一名乡镇副职驻示范村工作,大部分乡镇都是由人大主席或政协主任驻示范村;实行后盾单位责任制,每个村明确4-6个后盾单位,并明确一个牵头后盾单位,由该单位的驻点干部担任工作组组长;各村也明确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构建了市、乡、村三级联动的组织领导网络。后盾单位十分重视联村建设新农村工作,均派出工作多年、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中青年干部驻村办点。各工作组严于律己,坚守岗位,帮助示范村组建了理事会,理清了工作思路,制订了工作计划,指导村民作好了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办事处边实践边探索,建立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运作模式,加快了建设步伐。有的制订自己的奖补办法,如蔡子池办事处对七岭村建养殖小区补助20万块红砖,哲桥镇石仙村工作组对建鸡舍补助3000元/栋,拆除空心房给予5元/m2的拆迁补助等等,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建设进展非常快。

(三)村容整治成效好。各乡镇坚持把解决村容整洁问题放在首位,在圩场及示范村大力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整治活动。经过努力,现各示范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据调查统计,群众自愿拆除空心房或废旧猪牛栏、厕所等共计400余间,建公用下水道25条2500多米,建公用垃圾池30多个,砌花坛150余个。如永济乡大众村粉刷外墙6100平方米,贴瓷砖8700平方米。此外,乡镇集市卫生管理逐步规范,解决了垃圾集中处理问题。如新市镇政府投资30多万元,购买了洒水车,购置了垃圾箱、果皮箱40个,建设了一个垃圾处理场。竹市镇征地4亩,建设大型垃圾处理场,购置了60多个垃圾箱,成立了专门环卫队,对圩场卫生进行了彻底整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基层组织亟待加强。基层组织薄弱。全市623个行政村中,经济空壳村561个,占总数的90%,难以调动群众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队伍素质不高。村干部高中以上学历的不足40%,35岁以下的仅占34.8%。不少村干部缺乏大局意识,本位主义严重,总是立足于本村、本人考虑问题,很少考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缺乏责任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为群众作好表率,工作缺乏主动性。整体职能欠佳。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当部分的村不能理顺好农村党组织与其他基层组织的关系,发挥其他组织的积极性,形成有效合力,15%以上的村两委工作不协调,存在村支部唱独角戏,村两委唱对台戏的现象。民主意识欠缺。许多村干部还存在着特权思想,法制意识不强,处理村里事务很少考虑法律后果;一些村的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不具体、不规范,流于形式,有的村干部办事不公,引发群众不信任,甚至激化矛盾。

(三)农民素质亟待提高。建设新农村,重点要培育大量高素质的新农民,而目前农民素质普遍过低。缺乏致富本领。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低下,缺乏一技之长,除了会按老经验种一亩三分地外,不会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量,也不会开辟其他增收途径。不懂法律知识。许多农民不懂法律知识,法制意识淡薄,喜欢借助武力和宗族势力来解决矛盾和纠纷,械斗事件时有发生。没有科学意识。许多农民封建思想严重,不相信科学,愚昧无知,热衷于烧香拜佛做法事等封建迷信活动,据统计,我市农村20%以上的村有自己的寺庙祠堂。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示范村群众的思想认识偏差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特别是以前的党建扶贫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参与意识差,对政府的依赖性大,涉及自己切身利益时斤斤计较。

(四)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县到乡镇道路改造任务还没有完成,特别是一些产煤乡镇,由于车辆超载,道路路面破损严重;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许多水库、水渠破损严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许多中小学教学设施简陋,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太平、长坪等边远贫困地区,难以留住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堪忧。医疗设备简陋,医务人员水平低,不能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没有全方位覆盖,看病贵、看病难和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活动难以开展,除开展三下乡活动、过年搞一下舞龙舞狮外,平日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看电视、打牌。特别是遭受多次洪灾、旱灾及去年的冰灾后,xxx农村基础设施受损十分严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篇七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政策研究室关于协助搞好全市农村道路建设调查的函的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县农村道路建设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通乡通村公路现状

我县现有各级公路90条1009.66公里,其中通乡路6条168.8公里,通村路65条407.9公里,专用公路两条26.2公里。全县共7个乡镇,98个行政村,十五期末,国家实施通县乡工程以来,我县加大了农村公路改建力度,成功地进行了克通公路建设,去年又成功地启动了商品粮基地克昌公路建设项目以及通村工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农村公路质量和等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县通乡公路硬化总里程达155.1公里,硬化率92,硬化乡镇6个,硬化率85.7,通村公路硬化总里程27公里,硬化率6.6,硬化村8个,硬化率8.2。

二、十一五时期我县通乡村公路建设规划及资金安排

(一)十一五时期我县通乡村公路建设规划

为抢抓十一五我省将投入1000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县计划建设通乡白色路1条13.7公里。建设通村白色路52条509.9公里,其中20_____年建设13条线162.9公里,实现30个行政村通白色路面。20_____年计划建设22条200公里,实现30个行政村通白色路面。20_____年计划建设17条线147公里,实现29个行政村通白色路面。到20_____年末,基本上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到十一五末期,实现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所有行政村晴雨通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幅射,以村屯为支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白色农村公路网络。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安排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资金总额为1774.5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补贴资金为3809万元,地方匹配资金13331.5万元。由于我县财政拮据,所以说资金短缺问题是制约我县公路建设的瓶颈。面对缺口资金,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解决配套资金问题。一是县财政投一点。设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按当年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将每公里6万元的地方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按照工农产品每吨2元的征收标准,加大地方养路费征收力度,扩充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农村道路转移支付资金足额投入。二是受益村屯筹一点。积极调动受益村屯农民群众积极性,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采取出工出劳以资代劳等方式解决受益村屯每公里11万元资金匹配问题。三是动员社会捐一点。采取给外地的xx人写封信、打一个电话和为捐资助路的企业或个人树碑立传,实行公路贯名制等办法,鼓励受益企业或回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路。四是协调银行贷一点。建立探索商品路、贷款责任路建设模式,作为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渠道,积极利用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五是抓准政策争一点。抓住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政策机遇,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确保足额投入。

三、20_____年通乡村公路建设工作启动情况、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通乡工程商品粮基地项目克昌公路启动情况及主要措施

总投资3170万元的31.7公里商品粮基地项目克昌公路建设于20_____年8月31日开工,为保证工程进度,该项目分五个工程标段同时施工,所以去年10月份工程所需10.5立方米,路基土方任务已全面完工。为保证今年该工程于5月中旬进行水泥混凝土铺筑,春节期间我们利用1个月的时间进行了集中备料,现工程所需的碎石、中粗砂和砂砾已全部进场,该工程所需2.3万吨水泥已与我县北疆水泥有限公路签订了购销合同,现已陆续进场。进入4月份以来,各施工标段对路基翻浆路段进行整修处理,经过近一个月的整修,路基翻浆处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待时机成熟做水泥稳定砂砾,为水泥混凝土铺筑工程做充分准备。

(二)通村工程启动情况及主要措施

20_____年我县通村公路计划162.9公里,总投资4020万元。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乡镇的有力配合下,在市通村办的指导下,我县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开局良好。目前,工程设计、招标工作全部完成,组织机构及人员已全部到位,一事一议各村承担的工作任务已基本落实,各施工单位已进驻各标段,备料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按照市政府和市通村办的部署和要求,xx县政府和交通部门把通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摆上首位。纳入日程、强化领导、全力推进。一是为切实加强对通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董颖秋、副县长吴昊、县助、财政局长邹德玉、交通局长范德强为正副指挥的通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举全县之力,出台优惠政策,为通村公路建设创造条件。三是指挥部靠前指挥,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四月中下旬总指挥,县长董颖秋、副指挥、副县长吴昊、副指挥、交通局长范德强深入各乡、村和路段实地踏察,并与各乡村研究通村工作,指导各村一事一议,同时副指挥交通局长范德强带队分别深入各村自4月22起各施工单位开始陆续进入各标段,开始紧张的备料工作。目前,通村工程整体工作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5月中旬,我县通村公路将破土动工。

(三)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1、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今年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前段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上级计划下达晚,所以致使工程建设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期。二是由于我县财政拮据,在资金筹措上难度很大。三是工程技术力量馈乏。

2、农村公路建设下步打算

为保证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在下步工作中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抢前抓早,全力推进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按照省市计划,31.7公里商品粮基地项目、162.9公里通村工程今年9月底必须全面完工,现在已经进入5月份,各项工程已全面启动,我们一定要强化时间观念,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抢前抓早、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迅速掀起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确保今年我县通乡、通村工程如期完工。

第二,进一步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农村公路的监督管理。公路建设是百年大计,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由于我县今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战线长、时间紧,在一定程度上将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工程质量做好首要目标和头等大事来抓。从严要求,从严把关,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健全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查处质量问题,要力争将每一条农村公路建设成长寿工程、精品工程。

第三,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农村公路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工作的可行保证,为此,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办公室一定要代表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搞好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技术指导。各乡镇、各行政村都要成立由乡、村长负总责的领导组织,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服务和监督。

第四,建立奖惩制度,调动各方公路建设积极性。有效的奖惩制度是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动力,为此,今年,县政府将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同时将定期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表现突出,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县政府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四、通乡、通村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

在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启动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指挥部在总指挥县长董颖秋的带领下,深入各乡村现场办公,动员沿线百姓为农村公路建设出力献策。通过一事一议受益村屯百姓主动投工、投劳,负责土方、基础砂、路肩等基础工程,同时各村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纷纷为施工单位安置驻地,解决水电,提供服务,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对今年搞好乡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保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修建农村公路的积极性。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村公路有序、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建养并重,管养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篇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推荐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街道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原辖30个自然村,2023年全区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改为27个社区,总面积47.97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人,农业人口4.4万,人均耕地0.2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全面加快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跨跃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近年来,※※街道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街、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2023年,全街道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被评为全国千强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跃。一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带动一批,放宽政策、扩张一批,科技创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全街道的经济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类民营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经济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0。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各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建设大型批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朱陈西南、于泉庄等村依托※※陶瓷产业优势,分别建起建材批发市场和陶瓷商城,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也带动了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突出“三个重点”,促进农民增收。突出现代农业建设,把“奶牛富民”工程和“农业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工程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龙头工程,加快养殖业发展;突出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增强再就业能力,几年来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以老206国道、新206国道和龙潭商业街为轴线,建成“工”字形商贸区,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商贸、物流业,膨胀第三产业规模,促进了农民向商人的转变。2023年,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00元。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实行“多予、不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大部分村免费为群众供应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老年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朱张桥西南、河北等村还在农业生产中免费实行“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服务,使农民能够腾出更好的时间发展经济;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7,15个村居利用集体积累为群众垫付参保基金。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近年来,着眼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形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文明※※”。积极组织各种文明先进评选活动,经常开展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公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广大农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文化大院,组建起农民秧歌队,农闲季节、重要节日组织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湖南崖村的秧歌队每年都被选拔参加市里的会演,连续5年获得“金龙奖”。二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平安※※”。深入开展了基层“创安”活动,强化科技防范,建好社区科技防范网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促进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结合,构筑起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韦姜屯村投资20多万元,在辖区范围内建立了全方位的电子监控系统,朱张桥沟东村15年如一日,坚持村民夜间义务站岗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治安稳定;认真落实信访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健全领导常年接待、下访接待和信访包案制度,全面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各业承包公开招标、宅基地规划等制度,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努力把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以来,街道办事处投资5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200多万元,对建设街、宝泉路西段和罗六路南段三条道路进行了改造,投资30万元对中心小学教学楼进行了扩建,这些实事,深入民心,真正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到了群众得实惠上;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几年来先后有朱张桥

西南、朱陈西南、于泉庄、湖南崖、韦姜屯、闫泉庄等近二十个村实施了旧村改造,开发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区13处,吸纳城区人员3万人,改善和解决了城区2万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积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去年春节前,街道拿出50多万元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主,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牢牢把握配强班子、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强班子,夯实基础。2023年底成功对党支部、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运转过程中又对个别素质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针对各村不同情况,重点采取“选”、“派”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支部书记。去年以来采取“选”的方式对6个社区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支部书记6人。对朱张桥东南、连泉庄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党员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农村干部管理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了农村干部经济待遇德、能、勤、绩、廉“五挂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出台了《关于严肃劳动纪律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干部应遵守各项纪律进行细化,制定了“十四不准”,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实行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制定了《关于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践诺奖惩制的意见》,与当选的村干部和班子签定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面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是规范管理,推进居务运作正规化。出台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支部向党员、居委会向党支部、居委会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该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失地农民众多。作为全区工业基地,失地农民逐年积累,数量众多,全街道失地农民人口达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为0.2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一是失地失业,生活难。多数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补偿标准低,再发展难。由于当时土地占用补偿制度不健全,因为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多数土地补偿标准低,甚至无偿占用,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三是居民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农民失地即为非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权,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全街道养老保险参保率仅达到4,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集体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与差的村庄差距太大,个别村居基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费用巨大,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如此次调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础教育、村庄建设、发放居民面粉粮油、交纳居民电费水费等开支大约为120余万元,村集体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居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全面理解20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含义,切实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国家x策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几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制定规划标准。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生产生活发展、土地状况、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进程等,确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标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居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突出建设重点。针对街道实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强化为民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扶持,千方百计地发展村(居)集体经济,拓宽村(居)集体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福利待遇奠定坚实的基础;想方设法地优化环境增加群众就业、经商的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三是以“五改”为突破口。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社区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居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五是以加强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小区开发,全面搞好水、电、暖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篇九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的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最近我们集中力量,分两个组,历时10天,采取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先后深入全县15个乡镇,对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查情况来看,我们感到,农村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村党建工作也成了整个党建工作的重点,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巩固执政地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滩头阵地。

一、对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估价

建县以来,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面貌。特别是在县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以“三级联创”、“三村建设”、“党员先锋工程”、“支部加协会”、“党建综合示范村建设”、“党员农贷快车”、“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活动为载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带领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抓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责任体系。同时,明确了县级机关的相关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我们狠抓了后进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整顿工作,结合村班子换届将一批党性强、能力强、作风正、群众拥护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中,使村级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增强,结构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政策理论水平、驾驭农村工作全局的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去年,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县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积极性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预算5万元专款,用于农村基层干部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建立和完善了定期表彰农村基层干部制度、培养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生活待遇制度、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培训制度等,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经济发展乏力。一是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二是村集体经济薄弱,难以为群众办实事。据调查,全县159个村中有相当部分的村集体实际年收入不高,58个村年收入只有1000元以下,甚至还有30个村基本没有收入,连正常的工作都难以维持。村支部为完成上级任务,向群众说得多,要求多,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少,影响了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2、缺少保障机制,难于调动村干部积极性。一是村干部待遇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干部承担大量的工作,而所得的报酬却偏低。虽然县委先后两次提高了村干部的待遇,但是,当前全县村干部享受工资报酬的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村文书三职,近几年年工资平均不超过2400元,有的村甚至不能兑现当年的工资,影响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村组干部退休后的待遇没有保障,使他们觉得工作没想头。况且发展的任务很重,多数村都有外债,全县有负债的村118个,占70.7%。在这种情况下想为群众办点儿事,极其困难,导致村干部思想压力很大。根据各乡镇上报的情况,今年全县共有16名村支书、9名村主任和152名组长在口头上提出不愿再干的想法。根据我们到乡镇调研的情况,共有39名村支部书记提出不愿意再干下去,其中,还包括多次受到县委表彰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骆绍斌、陈克贵、邵世炳等同志。

3、部分村干部和党员的文化偏低、年龄偏高、思想落后,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够好。目前,我县村“三职”干部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的有281名,占60%;高中(中专)文化的有174名,占37%大专及以上的占3%;35岁及以下的有56名,占12%;46岁以上的有243名,占52%。村支部书记中,35岁以下的有11名,占7%;46岁及以上的有96名,占60%。农村5961名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3%,而小学及文盲的却占了53.3%;35岁及以下的有533名,46岁以上的有4305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小部分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得不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同时,大多数农村优秀青年在外务工,又没有固定的地点,给党组织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发展党员和选拔年轻后备干部时往往也只好“从矮子中选高子”,出现了党员难发展,村组干部难选的局面。

4、农村税费历欠问题严重。虽然国家先后几次调低了农业税税率,但是故意拖欠税费的情况却越演越烈,一小部分群众认为中央作出了不收历欠款的规定,加上一些几年不交税费的群众仍然可以得到粮食直补款,同时,我们对交纳税费的正面宣传不够,因此,他们在交纳税费的时候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认为拖欠到第二年就变成历欠款,可以不交了。村组干部在征收税费时,一方面不能采取过激行为,另一方面给群众做思想工作的方法还比较单一,为了完成税费征收任务,村组干部只好采取“上清下不清”的办法,把自己的工资,有的甚至到信用社贷款来垫付群众拖欠的税费。据调查,目前全县共有129名村支部书记因农业税费和一些工程项目垫付过资金。其中:垫付金额最多的高达6万多元,一般的支部书记垫付金额在2000至3000元。因此,一部分村干部产生了不想干的念头,但是由于自己因为工作垫付了资金,为了能尽量收回自己所垫付的资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

三、工作思路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1、加强引导,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致富。当前要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抓典型示范。农民群众发展经济最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见为实,只要有好的发展路子,经济尝到甜头,就容易示范推广,如果多选择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推荐给农民群众,让他们很快得到实惠,就容易迅速发展成规模生产。二是抓结构调整。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地理优势,以“支部加协会”为依托,引导农民群众不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组织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搞千篇一律,可以“一村一品”,因地制宜,成效会更明显。三是抓科技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一些先进科学技术,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为农民群众讲授科技知识,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当前,要紧紧抓住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基地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尽快构建起农业科技培训的平台。四是抓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帮助村党支部不断拓宽渠道,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锻炼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盘活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威信,从调查情况看,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就受到严重削弱。一要重视清理农村欠账问题。当前许多村都存在农民拖欠税费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工作。应尽快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税费征收舆论环境,增强农民群众交纳税费的主动性;二要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对现有集体财产进行清理整顿,积极化解不良债务,逐步完善集体财产经营机制。要创造稳定的集体经济来源,如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搞好综合开发,做好、做活土地这篇文章。

篇十 2023年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xx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koomao.com查看)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篇十一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领导能力。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笔者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不断强化硬件建设,规范制度设计,提升自身水平,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在当前农村建设发展中力量日益凸显,受到了群众的高度拥护。

(一)基层组织核心力量明显增强。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级工作也由管理型逐步转向服务型,工作的方式和工作重点发生了深刻变化。村级组织在各类项目建设、矛盾纠纷调处、维护社会稳定、关心弱势群体以及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等方面,都在积极为群众搞好服务,时时刻刻以为民的利益为上,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在工作过程中,村级党组织也成了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在村级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上面起到了很好的领导核心作用,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基层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按照中央对干部知识化、年青化的要求,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采取有效途径,积极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到村两委班子,使村级组织充满活力。以笔者所在的乡镇为例,在今年8月份的村两委换届中,我乡本着优化结构的原则共调整村两委人员12人,新一届两委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人,占两委人员的33.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3人,占两委成员的48.14%;初中文化程度5人,占两委成员18.5%;35岁以下人员7人,占两委成员25.9%;35岁至45岁人员16人,占两委成员59.2%;45岁以上人员4人,占两委成员14.8%,村级干部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得以优化。

(三)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得到提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级组织建设,把对村级干部的培训纳入重点工作来抓,每年定期组织村级干部(含村级后备干部)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专题培训班,同时还通过村级先锋在线工作站点等有效平台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努力提高村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和服务群众能力水平。在加强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村级干部的教育管理,加强廉洁自律意识,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村干部时刻保持警醒,对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村级干部坚决处理到位,使广大村级干部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端正自身的行为,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得到增强。

(四)为民服务意识不断增强。随着近年来政府职能的改变,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尤其是村级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党和国家在农村一系列的政策都依靠他们去落实。村级干部职能也由以前的管理型转变到现在的服务型。我县地处深山区,属劳务输出大县,绝大部分年青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儿童,在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各类证件的办理方面,村级干部大都采取主动上门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如在开展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落实等方面,村两委干部都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五)阵地建设不断规范。为了使村级组织能够更好的为当地群众服务,为党员活动提供良好环境。近年来,县委组织部不断加强了对全县村级场所阵地建设,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对一些村级阵地建设比较薄弱的村进行整改和重建,实现了村级场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统一规划了村级阵地格局分布,建立规范化的村级为民服务代理中心,集中购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村干部在中心集中办公,帮助群众办理各项证件,处理群众矛盾纠纷,实行一站式服务,将村级为民服务代理中心变成真正的便民中心。

二、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对我们基层组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群众对基层组织的期盼值也会越来越高,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与群众期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我们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改进。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引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近年来,虽然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但是在产业发展上明显不足,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除少数村拥有少量产业外,如村级集体林场、村办企业等,全县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了村级事业发展无钱办事的现象,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也不能较好地发挥村级组织的积极带头作用。

(二)少数干部自身要求不严,导致了腐败现象发生。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资金的增多和大量项目建设的投入,给广大基层干部提供了腐败的土壤。如在农村低保评定、移民人口上报、项目资金使用等方面,极少数干部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为了眼前的绳头小利,把党的原则和宗旨抛到了脑后,结果既为自已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毁了自已的前程,也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

(三)受工作环境和待遇影响,村级很难留住优秀人才。由于受条件差、机会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很难留住年青人的脚步。尤其是一些高等知识分子,更是难以选择在农村发展。因为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就业环境、发展机遇、进步空间都是农村无法比对的。在当今的农村,绝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年青人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这就造成了村级干部后备人才储备难。并且村级工作烦琐复杂,工作量大,环境差,成天都与群众打交道,直接面对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即使有些年青人想为村级事业发展,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望而却步,因此导致了农村人才难以为继,现有村级干部队伍中也是以40岁左右人员为中坚力量,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村干部队伍。

(四)部分农村家族势力一定程度上影响村级工作开展。在农村,宗族势力的影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村级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宗族势力的影响更是可见一斑。对于一些群众和领导认可的人选,往往由于宗族势力单薄,在“两推一选”的程序中很难当选,有些票数甚至过不了半数。而对于一些大的宗族,总会想方设法推荐出个别人员进入村委会班子,成为该宗族的利益代言人,因些在当前的民主法制环境中,村委会班子人选具有不确定性,而对那些大家族中推荐出来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会从该家族的小团体利益出发,不利于村级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实践证明,对于村级发展而言,选好一个好的党组织书记至关重要。村党组织书记一定要做到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工作中要做到率先垂范,敢于顶真碰硬,能够搞好班子的团结,率领村两委一班人凝心聚力干事来,一心一意谋发展。现实中,有些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存在着各种矛盾,尤其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之间存在着矛盾,工作中各唱各的调,班子的不团结,导致村级集体缺乏整体合力,各项工作都很难开展起来。地方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村级党组织书记的选拔和培养,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不断发展村级集体产业,引导群众发家致富。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对基层党组织的目标考核体系。各地要紧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本地各类有效资源,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的有利机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种养殖业,努力打造支柱产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解决好村级办事无钱的难题。同时通过产业示范带动全村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要逐步实现村村都有集体产业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地方经济注入新鲜活力。

(三)加强村级干部的管理,打造一支清政廉洁的队伍。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关于作风效能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管理。一要加强廉政教育。采取举办知识讲座、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教育引导广大村级干部时刻筑牢反腐防线,提高廉洁自律的思想认识。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制定详细的村级干部管理、村级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引导村级干部严格按章办事,对违反相关制度的人员坚决处理到位。三要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低保评定、移民人口申报、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规范透明操作,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接受群众的监督。努力打造一支清政廉洁高效的村级干部队伍。

(四)创造各种发展平台,引导广大人才投身村级事业。村级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我们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于村干部发展的有利平台,如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等,通过这些有利条件来吸引广大年青的人才投入到村级事业发展之中,也让现有的广大村级干部队伍有了盼头和希望,能够较好增强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只有吸引更多的优秀知识分子进入村级干部队伍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进而推动全乡的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篇十二 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社发展,我们对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加快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资金1420多万元,完成了榆山社区和锦水社区及安城乡、洪范池镇、孔村镇等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为全县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迈进。全县2个办事处和6个乡镇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设率达100%,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设渐成规模。我县共有365个行政村,截至2023年底我县文化大院建有率达到70%,为促进全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农村重点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我县建设完善了县级分中心站点、乡镇基本型站点、村级基本型和扩展型站点。县级分中心站点由市里统一购置设备,将原来图书馆的普通阅览室改为拥有2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加工、存储、整合、传输信息资源的功能,使我县图书阅览实现真正的网上阅览。乡镇、村基层站点与镇、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个场所,两个牌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截止到2023年底,我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60个,根据省新闻出版局要求,2023年我县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文化下乡工程。该工程是我们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抓手,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2023年至今,县乡两级财政安排大量资金作为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的专项经费,每年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王皮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加鼓通、于派山东竹板快书、平阴渔鼓、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黄石公祭祀活动、少岱山庙会、王皮戏、平阴木偶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观道教音乐、天主教民族音乐、柳子戏、丁兰孝母传说故事、玫瑰花的传说、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县有6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346个行政村,电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电影放映队,其中国有队6支,占放映队46%,集体队7支占放映队54%。2023年,全县共放映电影420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

3. 群众文化日益红火。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我县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春节、元宵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日,我县各乡镇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做到了县城有活动,乡镇闹“红火”,且内容日渐丰富,形式日渐多样,规模日渐宏大;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好戏连台。2023年的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历时两个月,不仅为各行各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国家法律法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展示在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进英模事迹,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积级培训,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系。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队伍弱化和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强烈的现状,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经常开展文艺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组建了10几支多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农民文化异彩纷呈。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各地涌现出了多个读书、音乐、摄影、剪纸、花卉种植等特色文化户,这些农村特色文化户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树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困难问题及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各级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国家要求市、县建立的各项专项经费基本上因财力问题或其他原因而落实不了;由于国家缺少刚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县财政直接投入乡镇的文化事业经费微乎其微。由于经费紧缺,农村文化单位的活动经费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贫困地区,文化活动经费几乎为零,甚至连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开支,致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XX]21号)精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对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无偿划拨。从调研情况来看,各乡镇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建设土地批复、划拨困难的情况,致使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处于有钱无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文化专干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这些文化专干有些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学历偏低、文化专业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位虚薪低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无法评专业职称,也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长期得不到保障,养老保险等待遇保障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因为缺少培训和业务学习,部分人员虽然从事文化工作多年,但业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缺乏,很多乡镇文化站活动中涉及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书画技能辅导领域渐成弱项。四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乏有效激励。特别是正在发展的农民业余文艺团体,队伍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缺乏经费支持,音响、乐器等基本设备严重缺乏,演出收入难以弥补活动开支,且相当一部分文艺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人员青黄不接;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文艺队伍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蕴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领导认识程度不一,导致了文化建设存在差距。文化底蕴厚,经济条件好,领导认识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设就相对搞得好,相对比较丰富。文化底蕴薄,经济条件差,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工作中,对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忽视了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生活就较为贫乏。据调查,一些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户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间文艺队伍不稳定,开展活动难度大

民间文艺队伍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近些年,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外出务工,组织民间文艺队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县只有 个乡镇组建民间文艺队伍 支, 人。民间文艺队伍组成人员无待遇,不从属于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随意流动,队伍不稳定,给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群众在经济支出中存在“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有钱宁愿储蓄,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和看病就医等几件大事上,不愿花钱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导致了文化生活贫乏,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党的xx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明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任务,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影响农村文化的效果发挥。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综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农家文化大院)。乡镇文化中心应包括影剧院、图书室、书画室、多媒体室、乒乓室、台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篮球场、网球场和门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村综合文化室应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和球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应相应配备电脑、电视、音响、摄像机、照像机等文体器材和一定数量的图书。农家文化大院应有图书、电视、电脑、娱乐器具、体育器材和室外活动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将学校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等设施设备定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

(三)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农村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文化取向。我县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才能搞好农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能力。三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上划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协助管理,人员调配流动和工作安排须经主管部门同意,以保证队伍稳定、素质提高和工作专一。四是对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县乡村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效率与待遇挂钩,实行考核,严格奖惩。五是对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六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以利于送戏下乡质量提高,数量增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强我县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文化执法大队应对农村文化经营活动加强监管,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开拓创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载体

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精神寄托的有效载体,其丰富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阵地在农村的巩固程度,影响着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县、乡要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科技知识。二是要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群众多参与,多受益。三是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利用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较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社会影响,丰富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鼓励支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表演自娱自乐。五是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六是加强对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七是创建文明村组、文明示范户和“农家文化大院”,现暂无条件建设“农家文化大院”的村,应首先建好“农家书室”,切实解决农民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扫黄打非,禁赌禁毒,限烟限酒,节俭办事,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引导,改变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活寓于精神生活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应随之提高。但农村部分群众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没有认识,没有追求,没有参与,没有投入。县乡村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加强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生活才是美好、丰富、幸福的人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书刊电视和其它文化用品,参与文体活动。以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会,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2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