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关于包公祠导游词
关于包公祠导游词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包公祠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包公祠导游词1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阴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气逼人,那里终日围满了参观的游人。这三把铡刀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它与包大人须臾不离,仿佛再现了包公在开封府升堂办案的正气与威严。好一派“色正芒寒”、“节亮风清”的“庐阳正气”!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性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到河南开封游览的人,多想探寻包公的遗踪,然因开封多次被黄河水淹没,目前惟一流传下来的仅一个碑石,此碑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今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深受群众崇敬,人们参观碑石时总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点点,称颂不已,久而久之竟将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从这极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包公祠导游词2
大家到宋都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有说不完的故事。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的纪念地——包公祠游览。
包公祠坐落在古城开封的西南隅,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相传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就被埋在湖面九米之下。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而兴建的.包公祠就位于包公湖畔。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包拯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在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谦洁清正。
关于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元朝以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包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景仰和喜爱,大家心目中的包公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们今天就通过包公祠所展出的内容来认识一下这个包大人吧!
(引领游客进入前殿)首先我想请问各位朋友,大家心目中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先生讲,黑老包当然是黑脸的,还有女士补充,头上有个月牙,胖胖的,很高大。这是我样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黑面威严,高大威猛。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看这一幅宋包孝肃公遗像。此碑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关于这块石刻画像的来历,我们从此碑文上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他赴任途径淝水时,在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遗像。当时他惊喜异常,就出资把包公的遗像刻在石碑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块石刻的完整拓片,它真实的反映了包公的真面目,逼真的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包公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看到有人在摇头,不象啊,因为跟传说中反差太大。为什么传说中是黑脸的?大家知道上,中国各个省份都有地方戏,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舞台常用各种颜色的油彩绘成的脸谱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及特征,其中,白色多表示胆小、懦弱,一般来形容小人及奸臣的可恶嘴脸,从俗语“小白脸、坏心眼”中可体会到人们对白脸的反感。所以象包公这样的清官绝对不可以是白脸的。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特别设计出黑色脸谱来表示包公的铁面无私。由于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大,他在舞台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超出常人、与众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就都觉得包公就该是黑脸、大个子。看来,实际并不是这个样子。
包公去世后,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赐谥号孝肃公。我们了解包公就由这孝肃开始。孝,表示包公是个极孝顺的人;肃,是表示严肃,开封有“包公笑比黄河清”之说。历史上,包公的父母中年得此独子,视为掌上明珠,抚养成人。少年包公聪明好学,二十岁就满腹经纶,心怀报国之志,家人望包公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包公不肯,他遵循一则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大家很为他惋惜,就想到让包公娶妻,二十六岁包公与董氏完婚,心安理得留下贤惠夫人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二十八岁时包公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但包公很犹豫,因父母年迈不愿远行。此时的包公毅然辞官不做,他的理由是自已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为国家效力,而父母年迈,已无太多时日,自古忠效难两全,他决定先尽孝后尽忠,回到家乡侍奉双亲。三十六岁时,父母双亡,包公又守孝三年。三十九岁时包公才开始做官,出任天才县知县。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包公对自已的后代子孙也要求非常严格,临终时,写下这样一则家训告诫后代子孙,意思是说,如果我包家的后世子孙有为官的,他们当中有谁敢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那就决不能让他们踩进家门,即使人死了,也不能埋在老坟里。这种惩治方法,是相当严厉的。包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三十九岁出来做官时,曾写下一首五言诗,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首包公的诗作。
包公祠导游词3
大家到宋都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有说不完的故事。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的纪念地——包公祠游览。
包公祠位于开封城西南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群塑,《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从小就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父亲名令仪,号肃之,在进士及第之后,曾在今河南商邱一带做官,官至刑部侍郎。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因其双亲年高体弱,须人侍奉,一直不曾到任视事。父母谢世后,才出任长县知县。
嗣后,包拯历任端周知州、监察御使、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瀛州、扬州、庐州、池州、江宁、开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后官至枢密副使而卒,追赠礼部尚书。包拯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南宋和金已经有以他为主人翁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杂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他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岁,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商议》传世。开封人民为了纪念他,遂以“包府”代称开封府,又以包府坑代称开封府遗址。八十年代,市政府又重建包公祠于包府坑西湖的西南角,供人瞻仰。
第2篇 包公祠导游词
包公祠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安徽省省会——合肥这个美丽的园林城市。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萍,很荣幸能够担当大家这次合肥之旅的导游。到了合肥你一定想看一看本地最有明确,最具有特色的景点吧!今天我就带大家去位于合肥市中心的包公文化园,这是少年包公苦读的故址,也是历代人们瞻仰和祭祀包公的地方。
为了节约时间,在到包公文化园前,我先对包公文化园和包公生平作个简要的介绍,包公文化园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景点组成,他们分别展示了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这是合肥人民为了纪念世界闻名的清官包公而修建的。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包公是人民对他的尊称。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庐州虎山北麓,即今合肥市肥东县谢集乡包村。他的学历是进士(今天的博士),职业:做官。道德表现:对父母、百姓十分尽孝,这有口皆碑。工作表现:一生严于律已,为官清正廉洁。所获表彰:他死后,领导宋仁宗皇帝用:“孝肃”两字评价他的一生。并用“孝肃”二字作为谥号封赐于他。但是老百姓给了他世间的最高荣誉,清官之首,最终形成了清官文化。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包公病逝于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享年64岁。朝廷命其婿文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护丧归故里,安葬在庐州合肥县城东公城里,即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黄泥坎东北处。可谓是树高千丈也落叶归根,包公是生于斯、葬于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啊!各位游客车子已到停车场了,万一有人走散,大家请记住车号最后的三位数是518.好!下车时请注意脚下。
各位游客,我们面前的包公祠是包公的家祠。据史料记载,早在包拯死后的第四年(1066年)当时合肥古城内兴化寿就建有包公祠,并悬挂有包公像。这是家乡人为缅怀这一清正廉明、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历史人物所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包公祠屡建屡废。到了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庐州太守宋克明相中护城河中小孤岛(现称香花墩),在此筹建包公书院。明嘉靖己亥年(1539年)御史杨瞻新修建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孝肃公祠”,迄今已有近460多年历史。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又毁于兵火。1882年合肥人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重建修缮一番,并建碑留念。其后断断续续时有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包公祠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整修。1981年,包公祠被定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祠是一座白墙灰瓦,纯朴典雅的古代建筑,门楼两遍有一对抱鼓石,正堂两旁各蹲一只石狮。过去官宦人家的门口都要有狮子。狮子为百兽之王,它威震八方,是权力的象征,更是辟邪之物。大家请看,狮子脚踩之物却各自不同,雄狮脚踩小球,象征主人的权威和气度。雌狮子脚踩小狮,象征儿孙满堂,富贵延年。一雄一雌放在门口,是家兴旺旺的标志。“双狮护门”谐音为“双狮富门”。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请大家都摸摸狮子头。今年一定会福寿绵长的。
现在大家已进入祠内,正殿大堂的正中一座八尺古铜色的包公坐像,进入大家眼帘,是这般的高大威严,使人顿生敬意。像的前上方有三方横匾。中匾是“色正芒寒” 由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左匾是“节亮风清”,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是“庐阳正气”,为光绪年间左锡璇所题。三幅匾额都是回文,这就是人们羡慕的清官风采,不少人都想体会一下清官的经历,而恨自己生不逢时。
我们现在来到东面的这个六角亭,大家可以看到亭内,有一口古井。据传为官不廉者饮此井水则头痛不止,且无药可救,所以叫“廉泉“。另外在包公祠西南面也有一亭名为”流芳亭“,史书记载包公幼时常来此一带读书、玩耍、并传有佳话。
环绕包公祠的包河,其中“鱼”之外形,酷似戏曲中黑脸包公形象,故称为“铁面鱼”、河中之藕因断之无丝,被誉为“无丝藕”。合二为一则体现了包公“铁面无私”的形象。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宋两朝,28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史学家称他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清官代表,文学家将他塑造成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青天形象,被誉为“千古最清的官。”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包公被奉为神明,并立庙塑像,焚香礼拜。合肥的包公祠,也是世界华人特别是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朝拜包公的圣地。在国内,包青天的形象,更是深入民心。
让人仰慕不已的包青天,叫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包龙图传奇。包公那清正廉明的优良品德和执法不阿的大无私精神,永远被后人所敬仰。
好,现在我们来到包公墓园区,它占地3公顷,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由阕门,神道、享堂、主墓区、附藏区等组成。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大型照壁,它高4.2米,宽 10.2,起着掩藏和装饰的作用,上面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大字。眼前的这道门就是神门,即神灵所走之门。跨过神门,我们现在所走的就是神道,神道两边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名为石像生,组成了墓前石刻。穿过神道,正前方便是包孝肃公享堂,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中央的神龛里供奉着包拯神位。咱们穿过享堂,就是包拯的墓冢了。呈覆斗式方形墓。穿过30米的墓道,我们来到地下墓室,正中安放着包拯的墓志铭,门内便是包拯的棺木,棺木是用金丝楠木制成,棺内安放着包拯的35块遗骨。
参观完包公墓景区,现在我们来到清风阁,清风阁是为了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的,占地2、2公顷,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群,景区内分为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三个部分。主体建筑 清风阁坐西朝东,高42米 。共九层,明五暗四,现在我们就进阁内参观吧!
清风阁第一层内有《清风赞》大型浮雕,浮雕由两部分组成,中心是包公浮雕像,表现包公高风亮节,一身正气的高尚品德,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的身平事迹,二楼完整的反映了宋代庐州一片歌舞升平、市井繁荣的景象。三楼为江淮奇葩厅,介绍的是安徽概况 。四楼是江南明月厅,展出的是三山披锦绣,二水尽风流。三山指的是黄山 、九华山、齐云山,而水指的是横贯安徽境内的长江和淮河。第五层是庐州夜话厅,在这里可以了解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识合肥人文环境。六楼是清风阁的最高层,梨园揽胜厅,讲的是徽班进京及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程长庚及徽剧发展的情况。
到这里,我们这次的包公园之旅也就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如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最后送上我真诚的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幸福,欢迎再来我们合肥!
第3篇 安徽包公祠导游词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阴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气逼人,那里终日围满了参观的游人。这三把铡刀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它与包大人须臾不离,仿佛再现了包公在开封府升堂办案的正气与威严。好一派“色正芒寒”、“节亮风清”的“庐阳正气”!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性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到河南开封游览的人,多想探寻包公的遗踪,然因开封多次被黄河水淹没,目前惟一流传下来的仅一个碑石,此碑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今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深受群众崇敬,人们参观碑石时总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点点,称颂不已,久而久之竟将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从这极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第4篇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到宋都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有说不完的故事。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的纪念地-----包公祠游览。
包公祠坐落在古城开封的西南隅,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相传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就被埋在湖面九米之下。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而兴建的包公祠就位于包公湖畔。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包拯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在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谦洁清正。
关于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元朝以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包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景仰和喜爱,大家心目中的包公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们今天就通过包公祠所展出的内容来认识一下这个包大人吧!
(引领游客进入前殿)首先我想请问各位朋友,大家心目中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先生讲,黑老包当然是黑脸的,还有女士补充,头上有个月牙,胖胖的,很高大。这是我样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黑面威严,高大威猛。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看这一幅宋包孝肃公遗像。此碑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关于这块石刻画像的来历,我们从此碑文上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他赴任途径淝水时,在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遗像。当时他惊喜异常,就出资把包公的遗像刻在石碑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块石刻的完整拓片,它真实的反映了包公的真面目,逼真的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包公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看到有人在摇头,不象啊,因为跟传说中反差太大。为什么传说中是黑脸的?大家知道上,中国各个省份都有地方戏,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舞台常用各种颜色的油彩绘成的脸谱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及特征,其中,白色多表示胆小、懦弱,一般来形容小人及奸臣的可恶嘴脸,从俗语“小白脸、坏心眼”中可体会到人们对白脸的反感。所以象包公这样的清官绝对不可以是白脸的。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特别设计出黑色脸谱来表示包公的铁面无私。由于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大,他在舞台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超出常人、与众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就都觉得包公就该是黑脸、大个子。看来,实际并不是这个样子。
包公去世后,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赐谥号孝肃公。我们了解包公就由这孝肃开始。孝,表示包公是个极孝顺的人;肃,是表示严肃,开封有“包公笑比黄河清”之说。历史上,包公的父母中年得此独子,视为掌上明珠,抚养成人。少年包公聪明好学,二十岁就满腹经纶,心怀报国之志,家人望包公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包公不肯,他遵循一则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大家很为他惋惜,就想到让包公娶妻,二十六岁包公与董氏完婚,心安理得留下贤惠夫人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二十八岁时包公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但包公很犹豫,因父母年迈不愿远行。此时的包公毅然辞官不做,他的理由是自已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为国家效力,而父母年迈,已无太多时日,自古忠效难两全,他决定先尽孝后尽忠,回到家乡侍奉双亲。三十六岁时,父母双亡,包公又守孝三年。三十九岁时包公才开始做官,出任天才县知县。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包公对自已的后代子孙也要求非常严格,临终时,写下这样一则家训告诫后代子孙,意思是说,如果我包家的后世子孙有为官的,他们当中有谁敢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那就决不能让他们踩进家门,即使人死了,也不能埋在老坟里。这种惩治方法,是相当严厉的。包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三十九岁出来做官时,曾写下一首五言诗,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 一首包公的诗作。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包公的言志诗表明包公的愿望和理想。包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任开封府知府时,以他的才能和品德,秉公执法,不畏权贵,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这里有一块宋代保存下来的石碑,上面刻着“开封府尹题名记”。开封府尹是一个重要的职务,因为开封是京城,是朝廷所在,所以皇帝一向都派自已的信任的人来担任。在这块石碑上刻有宋代183位开封知府的名字,比较有名的人还有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等。
好了,现在就请大家来找一下包公的名字在哪里。看到了,很特别的地方,但又有些怀疑。包拯两个字的阴文已经模湖不清,而且有一道深深的指痕。这是因为,前来参观此碑的人们总要情不自禁地触摸或争相指点包拯的名字,天长日久,就在石碑包公名字处,划出了一条深深的指痕。从这一点,便可以说明包公的名字是如何地深入人心,他赢得了后人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爱戴。
现在我们来到大殿,这里我们看到一尊包公的塑像,塑像的造型设计为坐姿,包公身着蟒袍端坐在方座靠椅上,劲正如松、巍面阔目、长髯飘胸,有凛凛不可予夺的威严风仪;他又眉微蹙,若视暝思,常怀有悠悠报国为民的中正心胸;再请看包公的双手,他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稳自然的虎威中又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感,这是集历史、思想、艺术和传说于一体的包公的传神写照。
来到东配殿,我们可以看到一组蜡像,这是一出正在上演的戏----包公铡陈世美。这是根据包公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铡美案》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逼真。中间这位手托乌纱帽的当然就是包公了,他脸上严肃的表情表示出他为民做主而触怒皇太后,便仍执法如山、无怨无悔的思想,最终他铡了忘恩负义、要杀妻灭子的陈世美。雕塑前边摆放了三口铜铡,中间的是龙头铡,铡皇亲国戚、王子王孙;右边的是虎头铡,铡贪官污吏;左边的是狗头铡,铡犯法的平民百姓。三口铜铡,三个等级,是皇帝御赐,可以先斩后奏。那包公铡陈世美用的是哪口铜铡呢?对了,是龙头铡,因为他是驸马。看到这组蜡像,我们可以想象到包公升堂时一定很威严,那么他办公和居住的开封府是什么样子呢?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印象,在西配殿有一个开封府模型以供参观。这个开封模型是按照历史记载仿制的,富丽堂皇,很有气派。相传宋代告状人要写有状纸交由大门衙役,再二门三门传递到大堂上。但衙役胡作非为,私下收钱,没有钱就扣下状纸。所以东京街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包公到任后,得知这一情况,就毅然决定打开开封大门,任百姓自由出入,并可上堂听审,以示公正。也有传说讲到,包公打开大门后,让告状者直入大堂,在历史上也就有了“包公倒坐南衙”之说。关于包公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墙上展示的是其中一部分,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包公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在历代民众的心目中深受敬仰。今天,我们举国上下,意气风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站在包公祠,望着这位千岁老人,走在包公湖畔,看到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做一个负有一定责任的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好了,各位朋友,包公祠是讲解就到这里。谢谢!
第5篇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解说
各位朋友:
大家到宋都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有说不完的故事。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的纪念地-----包公祠游览。
包公祠坐落在古城开封的西南隅,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相传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就被埋在湖面九米之下。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而兴建的包公祠就位于包公湖畔。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包拯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在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谦洁清正。
关于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元朝以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包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景仰和喜爱,大家心目中的包公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们今天就通过包公祠所展出的内容来认识一下这个包大人吧!
(引领游客进入前殿)首先我想请问各位朋友,大家心目中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先生讲,黑老包当然是黑脸的,还有女士补充,头上有个月牙,胖胖的,很高大。这是我样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黑面威严,高大威猛。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看这一幅宋包孝肃公遗像。此碑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关于这块石刻画像的来历,我们从此碑文上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他赴任途径淝水时,在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遗像。当时他惊喜异常,就出资把包公的遗像刻在石碑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块石刻的完整拓片,它真实的反映了包公的真面目,逼真的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包公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看到有人在摇头,不象啊,因为跟传说中反差太大。为什么传说中是黑脸的?大家知道上,中国各个省份都有地方戏,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舞台常用各种颜色的油彩绘成的脸谱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及特征,其中,白色多表示胆小、懦弱,一般来形容小人及奸臣的可恶嘴脸,从俗语“小白脸、坏心眼”中可体会到人们对白脸的反感。所以象包公这样的清官绝对不可以是白脸的。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特别设计出黑色脸谱来表示包公的铁面无私。由于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大,他在舞台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超出常人、与众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就都觉得包公就该是黑脸、大个子。看来,实际并不是这个样子。
包公去世后,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赐谥号孝肃公。我们了解包公就由这孝肃开始。孝,表示包公是个极孝顺的人;肃,是表示严肃,开封有“包公笑比黄河清”之说。历史上,包公的父母中年得此独子,视为掌上明珠,抚养成人。少年包公聪明好学,二十岁就满腹经纶,心怀报国之志,家人望包公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包公不肯,他遵循一则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大家很为他惋惜,就想到让包公娶妻,二十六岁包公与董氏完婚,心安理得留下贤惠夫人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二十八岁时包公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但包公很犹豫,因父母年迈不愿远行。此时的包公毅然辞官不做,他的理由是自已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为国家效力,而父母年迈,已无太多时日,自古忠效难两全,他决定先尽孝后尽忠,回到家乡侍奉双亲。三十六岁时,父母双亡,包公又守孝三年。三十九岁时包公才开始做官,出任天才县知县。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包公对自已的后代子孙也要求非常严格,临终时,写下这样一则家训告诫后代子孙,意思是说,如果我包家的后世子孙有为官的,他们当中有谁敢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那就决不能让他们踩进家门,即使人死了,也不能埋在老坟里。这种惩治方法,是相当严厉的。包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三十九岁出来做官时,曾写下一首五言诗,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 一首包公的诗作。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包公的言志诗表明包公的愿望和理想。包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任开封府知府时,以他的才能和品德,秉公执法,不畏权贵,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这里有一块宋代保存下来的石碑,上面刻着“开封府尹题名记”。开封府尹是一个重要的职务,因为开封是京城,是朝廷所在,所以皇帝一向都派自已的信任的人来担任。在这块石碑上刻有宋代183位开封知府的名字,比较有名的人还有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等。
好了,现在就请大家来找一下包公的名字在哪里。看到了,很特别的地方,但又有些怀疑。包拯两个字的阴文已经模湖不清,而且有一道深深的指痕。这是因为,前来参观此碑的人们总要情不自禁地触摸或争相指点包拯的名字,天长日久,就在石碑包公名字处,划出了一条深深的指痕。从这一点,便可以说明包公的名字是如何地深入人心,他赢得了后人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爱戴。
现在我们来到大殿,这里我们看到一尊包公的塑像,塑像的造型设计为坐姿,包公身着蟒袍端坐在方座靠椅上,劲正如松、巍面阔目、长髯飘胸,有凛凛不可予夺的威严风仪;他又眉微蹙,若视暝思,常怀有悠悠报国为民的中正心胸;再请看包公的双手,他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稳自然的虎威中又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感,这是集历史、思想、艺术和传说于一体的包公的传神写照。
来到东配殿,我们可以看到一组蜡像,这是一出正在上演的戏----包公铡陈世美。这是根据包公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铡美案》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逼真。中间这位手托乌纱帽的当然就是包公了,他脸上严肃的表情表示出他为民做主而触怒皇太后,便仍执法如山、无怨无悔的思想,最终他铡了忘恩负义、要杀妻灭子的陈世美。雕塑前边摆放了三口铜铡,中间的是龙头铡,铡皇亲国戚、王子王孙;右边的是虎头铡,铡贪官污吏;左边的是狗头铡,铡犯法的平民百姓。三口铜铡,三个等级,是皇帝御赐,可以先斩后奏。那包公铡陈世美用的是哪口铜铡呢?对了,是龙头铡,因为他是驸马。看到这组蜡像,我们可以想象到包公升堂时一定很威严,那么他办公和居住的开封府是什么样子呢?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印象,在西配殿有一个开封府模型以供参观。这个开封模型是按照历史记载仿制的,富丽堂皇,很有气派。相传宋代告状人要写有状纸交由大门衙役,再二门三门传递到大堂上。但衙役胡作非为,私下收钱,没有钱就扣下状纸。所以东京街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包公到任后,得知这一情况,就毅然决定打开开封大门,任百姓自由出入,并可上堂听审,以示公正。也有传说讲到,包公打开大门后,让告状者直入大堂,在历史上也就有了“包公倒坐南衙”之说。关于包公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墙上展示的是其中一部分,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包公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在历代民众的心目中深受敬仰。今天,我们举国上下,意气风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站在包公祠,望着这位千岁老人,走在包公湖畔,看到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做一个负有一定责任的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好了,各位朋友,包公祠是讲解就到这里。谢谢!
第6篇 河南中文导游词包公祠导游词
包公祠位于开封城西南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群塑,《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从小就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父亲名令仪,号肃之,在进士及第之后,曾在今河南商邱一带做官,官至刑部侍郎。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因其双亲年高体弱,须人侍奉,一直不曾到任视事。父母谢世后,才出任长县知县。
嗣后,包拯历任端周知州、监察御使、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瀛州、扬州、庐州、池州、江宁、开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后官至枢密副使而卒,追赠礼部尚书。包拯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南宋和金已经有以他为主人翁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杂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他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岁,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商议》传世.开封人民为了纪念他,遂以包府”代称开封府,又以包府坑代称开封府遗址。八十年代,市政府又重建包公祠于包府坑西湖的西南角,供人瞻仰。
第7篇 合肥包公祠导游词
各位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大家好!
我名叫某某,是某某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和司机某某竭诚欢迎各位贵宾今天游览包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孝肃公墓园。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阴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气逼人,那里终日围满了参观的游人。这三把铡刀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它与包大人须臾不离,仿佛再现了包公在开封府升堂办案的正气与威严。好一派'色正芒寒'、'节亮风清'的'庐阳正气'!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性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到河南开封游览的人,多想探寻包公的遗踪,然因开封多次被黄河水淹没,目前惟一流传下来的仅一个碑石,此碑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今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深受群众崇敬,人们参观碑石时总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点点,称颂不已,久而久之竟将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从这极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到这里,我们这次的包公祠的参观也就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如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最后送上我真诚的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幸福,欢迎再来我们合肥!
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