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江西宜春:樟树市吴城遗址导游词
长期以来,旧史家认为:“商文化不过长江”,江南是“落后、愚昧的荒蛮之地。”但这一论断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吴城遗址的发现而被修正。今天我将带大家去参观考察这一重大发现。
吴城遗址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吴城村。樟树市属宜春市管辖,地处江西省中部偏西的赣江之滨。1973年,樟树地区修建吴城水库,樟树市博物馆为配合此项工程而进行考古调查,吴城遗址就是在调查中被发现的。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吴城遗址,初看起来,这里很平常,无非是一个废墟遗存,但它是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由于它的发现,改写了江南地区古代文明史。这里文化遗物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商代大规模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内一处具有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城遗址文化中心在这个吴城村的土城内,分为居住区、制陶区、铸铜区,土城的南关外正塘山为墓葬区。此处遗址自1973年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过9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六千余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的文物资料。考古资料表明,文化遗存堆积厚为2~3米,分为三期文化。第一期相当于商代中期,第二期相当于殷墟早、中期,第三期相当于商末周初。前后延续近400年,最兴盛期距今约3000多年。
遗址范围内清理出来的主要建筑遗址有城墙、房址、陶窑、墓葬、水井、道路、铸铜遗迹、宗教场所。
请看,这是土城墙,它围住的土城近似四方形,城内面积61.3万平方米,土城墙高5-15米不等。发掘证明,土城墙筑于商代中期,有城门、敌楼、护城河或城壕。第9次发掘时,在西城墙外城壕内,仅1平方米之中就发现4个人头颅,说明当时有过大规模的你死我活的攻守战,城墙的防卫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片是3座房屋的遗址,它们处在土城中心,且地势较高。这两座为半穴式,呈长方形,四个角为圆形,门道、灶台遗迹清晰可辨;这一座为地面建筑,它与祭祀遗迹群连为一体,面积约有30平方米。据考古专家分析,这幢建筑不是一般的住宅房,可能是一个议事场所,相当现在的会议厅或接待室。在这附近还有两口水井,这也是古人必须的生活设施,水井为椭圆形,其形制与中原地区发现的水井相似。
请各位随我到土城的西北部,这里有12座烧造陶器的窑炉遗迹,可以推想,这个区域曾是一个规模不小的陶器生产区,其中有平焰式龙窑4座。这种窑的窑体有一定的倾斜度,燃烧室在窑头,靠自然的抽力,火焰由低往上,烟经窑尾烟囱排出;这种窑容量大,烧成温度高,可达1200℃以上。这个遗迹表明,商代就有原始瓷的制作,因为这些龙窑是原始瓷烧成的关键设备。同时,这些遗迹的发现将我国龙窑的出现年代前提了近千年,这是多么重大的发现啊!
接下来让我们到土城南关外正塘山区,这里有墓葬遗存20座,土坑为竖穴、长方形,与中原地区商代墓葬柜同。这些都是小型墓葬,显然不是这个城上层人物的墓葬。那么上层人物的大墓葬在何处呢?这个疑问也已被考古专家破解,参观结束后我将向各位做一简单介绍。
anquye整理
共2页: 上一页12我们可以看到,在遗址内已清理出两条道路,道路的路面是用鹅卵石、陶片、黏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铺成的。我们脚下这一条是长廊式专门交通要道,通往祭祀场所,可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行走的专道。宗教祭祀场所主要由道路、建筑基址、祭祀台座、红土台地、柱洞群五大部分组成。想像得出,这里曾是商代的一个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宗教祭祀场所。
商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在这里也有相关发现。请看这个坑,在这里面曾出土了大量石范(石制的模具)、铜渣、木炭和石质及陶质工具与生活器皿。此处坑壁显然被火烧过,这里还粘附着铜渣,这些都是炼铜或铸造青铜器时留下的痕迹。吴城遗址有不少用红石制成的浇铸模具出土,因为本地就产红石,所以是就地取材,而且红石易于雕刻加工,用它制成的模具有许多优点,如浇铸时,散热较快,不易炸裂等。
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实物,有较为完整的石器、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器、牙雕等1100余件,几何印纹陶纹样40余种,陶文或符号200余个。出土的青铜器制作精巧,纹饰绮丽,风格独特。如果到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件青铜鼎,名为“龙足虎耳鼎”,此鼎之足为龙形,两个耳为虎形,造型生动,工艺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佳品。这里出土的陶器,品种多样,其造型和质地有的和中原的基本一样,有的则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特别是这里原始瓷器的烧制成功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把我国瓷器生产的历史前移至距今3500年前。
文字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一定的语言体系为基础,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吴城出土的陶文有的是压印的,有的是刻画的,压印得工整,刻画得较草率。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压印的“臣”字,笔画端正,镌刻精工,风格与甲骨文、钟鼎铭文等官方文字一致。“臣”是奴隶的称谓,这个字是吴城地区进入奴隶社会的佐证之一。
从吴城遗址发掘出来的丰富遗迹和遗物,既表现出许多与中原殷商文物的共性,又反映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所以学者名之日“吴城文化”。其发现对我国南方古代文化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既是一把开启江南古文化的“钥匙”,也是一把年代学的“标尺”,修正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证明了广袤的南方地区,3000多年前,如同中原地区一样,有着较发达的青铜铸造业,也经历了原始氏族制的解体,并进入到奴隶制青铜时代;同时,说明3000多年前,吴城居民与黄河流域居民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两地文化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我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所以吴城遗址被专家认为是“改写江南地区古代文明史'的重大发现。
现在来说说吴城上层人物的墓葬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在与这里相距仅1o余公里的吉安市新干县发现了一个商代大墓,此墓静卧在千里赣江中游的东岸,对这个大墓的发掘,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计有青铜器485件,玉器1000多件,陶器和原始瓷器356件。其中以青铜器尤为令人瞩目,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令人惊讶。故被称誉为“长江中游古代青铜王国”。其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兵器、农具、工具、生活杂器等,而以兵器和生产工具数量为多。
如果说我们刚才参观的吴城遗址是修正所谓“江南地区是荒蛮之地”的论断之开端,那么新干县青铜器群的发现,彻底宣告了这一历史误会的终结。它再次以丰富的实物证明,远在3000多年前,长江中游南岸的赣江流域,确曾有一个与中原殷商王朝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另一个青铜文明中心,有着一个具有发达的青铜文明的古代王国。从新干县商墓的规模和出土文物数量来看,墓主人可能就是这一王国的最高统治者或其亲属。
新干县大墓实际就是吴城青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两地出土文物具有相同的特征。过去吴城遗址中一直未曾发现的大型墓葬和青铜器“重器”,终于在与此相距1o余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是南方青铜王国的都邑遗存,一个是这个王国统治者或其亲属的墓地,它们的先后被发现,不仅是中国南方考古的重大突破,而且将为中国南方古代史及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史的研究揭开新的篇章,必将对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乃至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研究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所以这个大墓的发掘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发现之一。
第2篇 江西宜春:樟树筑卫城遗址导游词
汉语中“国家”的“国”字繁体是写成“國”,“國”字的结构该如何解释呢?汉字专家认为,其中的“口”表示城,四周的短线表示城外区域,右边的“戈”是用来守卫城的武器。这表明人们已经认可城是国家物化特征的核心,并以文字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造城以守君,筑郭以卫民,城郭的建造,在古代社会中具穷重要的意义。古人对城池的修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智慧。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就是一个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筑卫城遗址。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在樟树市城区东南。7公里大桥乡土塘村的东南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筑卫城遗址,这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这处遗址最醒目的东西有两处:一是城墙;二是护城河。虽然它们看起来并不完整,但从现存的遗迹,我们可以想像出它们的整体形象。
古人所说的城池就是城垣和城河的总称。城垣就是城墙;城河就是护城河,这两者都是起防卫作用的,而且似乎城墙比护城河功能更大,但护城河的出现比城墙要早。城与聚落有密切联系。“聚落”有村落和人们聚居之处的含义。人们在聚落上构筑防御性设施以后.聚落就变成了城。这种防御性设施一般为垣墙,但也包含其他构筑物,如壕沟、栅栏等利用自然之险形成的防御系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防御性聚落的主漉是环壕聚藩,它是一种有效保护共同体的闭合空间。曾被世界上许多原始部落所广泛采用。所谓环壕聚落,就是原始聚落的原始保护形态,它与原始建筑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对于原始人丽言,从穴居走向地面居住的过程中,圆形平面的穴居和半穴居建筑是必须经过的一种形态,这是因为圆形建筑的伞状结构最容易为原始人所掌握,于是,围绕这些环形建筑、具有安全保卫功能的圆形壕沟产生了,因为这是最经济、最容易被想到的选择。环壕聚落对于城池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前导作用,第一,环壕影响到城墙的出现;第二,环壕聚落影响到早期城址的平面布局。挖掘环壕所形成的堆土,就是城墙的前身,是伴随产生的另一种防御手段。从考古发现看,最早的城墙正是采用堆筑方法建造的,而且此法沿用了很长时间,我们眼前的城墙也是用堆筑法建造而成。如果把环壕聚落看做为原始形态的城。那么环壕就是原始的护城河,它的起源无疑比城墙早。如果说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它的出现首先是原始人类同自然斗争的结果,因为他们必须有效防止野兽的侵害;也是农业产生后,人类群体间掠夺战争的产物,因为农业出现后,人类的生活物资相对多起来,而且有了剩余,于是群体之间就产生了抢夺物资的争斗,所以保卫劳动成果成为人们必须重视的大事。筑卫城遗址正是这样一个例证,清同治九年(1870年) 《清江县志>;关于筑卫城的记载也说: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
请各位看这城墙,筑墙的原料就是土,采用堆筑、夯实的方法建造,两边是斜坡,土城墙最高处20米,最低处7-8米,虽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还巍然屹立,可见城墙之牢固。这与它的外形、原料和筑造技术有关。请看,城墙自上而下逐步变宽,所以两边出现斜坡,城墙横截面呈梯形状,这是一种稳定的形状。城墙要牢固,原料是关键,筑城墙用的土不是一般的土,而是经过处理和加工过的。据介绍,筑城墙用的土先要过筛,除去石子等杂物,然后放在大锅里加热炒熟,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保证土的颗粒都比较细,有利于夯实;二是杀死土中的虫卵和植物种子,以免城墙筑成后里面生长虫子和植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城墙内没有蝼蚁之类的小动物和盘根错节的植物,可以说是解除了城墙的心腹之患。此外,还有一说是土内渗入了糯米制成的黏结剂。不管上述说法是否确凿,筑城墙用的土是经过特殊处理,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墙在施工时严格、认真,这也是保证它牢固的重要一环,夯实尤其不能马虎。可以想像古人在做此事时肯定非常认真,在他们心中,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这涉及他们的生存、安全和尊严。
下面让我们登上城墙,瞭望一下全城。遗址东西长410米,西北宽360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周围原有6个城门。城内有一条河与外河相通,这既是进出城内的水路,也是城内居民生活用水的来源。内河的西南部保存有祭祀房屋遗迹及祭祀场地,内河的东北部有3米多厚的新石器及商周时代文化堆积。城垣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若从飞机上鸟瞰,全城遗址轮廓清晰,城内平坦,护城河、城墙、内河、建筑遗迹等构成一幅宏大、雄伟的画卷,令人感到震撼。
1974年和1977年,考古专家曾先后两次进行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566平方米。发掘表明,这座遗址文化堆积厚约3-4米,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陶纺轮、陶网坠等;遗迹有房基柱洞,经过焙烧的红土块、铺筑平整的卵石路面。
出土的砍伐器有:石斧、掘土器石锛子、刮削器石刀等,这标志当时这里曾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而罔坠、石刀,说明渔猎活动占有一定地位;陶器使用已较广泛,有生产工具、炊具、食物容器等;制陶工艺有手制、轮制、泥条盘筑等;出土的陶纺轮子间有圆孔,插上竹或木杆,搓动轮杆,利用纺轮旋转的惯性以纺纱,标志着出现了纺织手工业;陶器装饰纹样有方格纹、网结纹、圆圈纹、旋涡纹,这些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江南的印纹陶。
以上足可说明,这个遗址距今4500年前已出现原始城池,当时的先民们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并已有制陶、纺织手工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文章出自:www.daoyouci.net,转载请注明)
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