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宗教圣地兴源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各位香客,宗教圣地兴源寺是库伦旗,也是内蒙古东部修建最早、最大、最具政教合一权威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不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造型美观,我们今天就去一睹它的风采。兴源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以嵯峨险峻的高山峡谷作骨架,辅以清河旷野,山水相依,布局得体,匠心擘画,蛮有情趣。
这座玲珑精巧、典雅有序的建筑,充分利用了有限面积,创造出奇妙的空间变化。各组建筑远近有序,散而不乱,庙中有庙,各自独立,互相补衬。
整个建筑群和谐统一。 兴源寺建于清代顺治六年。
此寺坐落在旗府所在地库伦镇东部,北靠巍巍群山,南临穿街越野的库伦河,周围翠柏苍松环绕,柳绿花香鸟语。从建筑布局看,殿堂宇楼的设计博采汉、藏、蒙、满、回等民族建筑风格之长,将之熔于一炉,铸为一体;同时,还巧妙运用了形体组合和空间对比,于严整中求谐调,封闭中求疏朗,闭而不塞,庄严典雅。
寺院中古松掩映,使殿堂显得更加幽静肃穆。置身其间,别有情趣,真可谓“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似重庆”。
该寺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寺前〕精美的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这座古寺在造型和结构上,均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如今,这座清代库伦最大的庙宇,其正大殿基本完好地屹立在库伦河北岸的山坡上。
这互相呼应、层层拔起、左右对称的兴源寺前殿、正大殿和后殿三组建筑,构成了雄伟壮观的整体。在整个清朝年间,全旗兴建的四十多座庙宇中,仅库伦镇就有二十九座。
除兴源寺外,还有福缘寺、象教寺、清真寺、天女神庙等。这些建筑虽经风云变幻,其中大部依稀可见。
〔进入正前殿〕大家请看,这兴源寺四大金刚各具雄姿(介绍参见吉祥密乘大乐林寺),左右偏殿的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前殿之前为寺院门楼,宽阔巍峨,门前两侧的两尊石狮,如同守门御敌的哼哈二将。
这一对高六丈余的旗杆直插云霄,与缭绕的白云、凌空的飞雁相伴为伍。大家看这殿前的“千手千眼佛”,姿态生动,雕刻精细。
全身有四十二只手臂,各执法器,四十五只眼睛洞察世间万物。〔到达正大殿〕这儿是兴源寺建筑体的中心,建筑物有正殿、钟楼和鼓楼之分。
正大殿居中,钟楼、鼓楼立于两侧。正大殿素有“九九八十一间大庙”之称,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木质结构,四壁及表露之木均绘有呼之欲出的图案,堪称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下层为砖石结构,内有六十四根盘龙大明柱,使面阔八十一间的大庙浑然而成一体。这宽阔的寺中心,曾为活佛传经布教的大殿堂。
殿堂北壁原有佛教鼻祖释迦牟尼、黄教始祖宗喀巴、菩萨及护法神等金身大型铜塑像。向下有一讲坛,上面毕恭毕敬地供奉着清太宗皇太极所赐之椅,做为活佛讲经之位。
〔至后殿〕从这儿看兴源寺,更觉别具一格。看,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掩映下,显露出后正殿和“品”字形禅房。
后正殿在前,禅房随后。此殿为当年政教合一的库伦旗掌印札萨克喇嘛处理日常旗务及教务之处。
正中禅房为活佛起居室。每当阳春三月气象万千之际,常有“春风送暖到禅房,粉蝶双双绕画梁”的神韵。
兴源寺的西南方还有福缘寺,一会我们可去那儿增加一份福缘。
第2篇 宗教胜地景忠山旅游导游词
各位游客:
今天我们一起来游览北国的名山圣水——景忠山。
景忠山位于迁西县境内,是集佛、道、儒于一体的宗教名山,其佛道文化博大精深,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古建蔚为壮观。距京、津各180公里,承德130公里,秦皇岛160公里,唐山市区95公里。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大小景点30余处。
据史料记载,景忠山“旧有二名,南曰明山,北曰阴山。”明初于山顶建三忠祠,祀诸葛亮、岳飞、文天祥,“欲人景行仰止”,故改名“景忠山”。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蓟镇总兵官马永重修三忠祠,并在祠东增建碧霞宫,奉碧霞元君像,香火日渐兴盛。此后,戚继光等蓟镇官兵经常登临此山,留下许多名篇佳句。崇祯八年(1635年),碧霞宫毁于火灾。后善首张天礼、住持性春率众重建碧霞宫正殿,明毅宗拨帑金增置了配殿及上下牌坊。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登临此山,别山法师性在出知止洞迎驾,“对诏称旨”,龙颜大悦。顺治九年(1652年),性在被请入皇宫万善殿供养。顺治十六年(1659年),世祖“以建储之议远卜元君,赐银千两”。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世祖又拨帑金二万,重修殿阁及山上山下附属建筑。从此,景忠山名扬天下。康熙皇帝即位后,多次登临景忠山,先后为景忠山题写了“名山初步”、“天下名山”、“灵山秀色”等匾额,并赐重达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一尊、大藏经一堂。此后,景忠山古建群又经多次增建和修缮,愈加壮丽。
至清末民初,景忠山已有山脚署院、四帅殿,一、二、三道茶棚,灵官殿、朝仙门、望海楼、南天门、碧霞元君殿、三忠祠,东山玉皇庙、鬼王庙,西山舍利塔群等近百座建筑。这些建筑,为1872级台阶台阶所串联,错落山间,蔚为壮观。
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景忠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拨款修缮碧霞元君殿及其附属建筑。1960年前后,由于年久失修,山腰两道茶棚和峰顶东侧古寺庙相继自然倾塌。“文革”期间,峰顶寺院、僧舍和山脚四帅殿、头道茶棚等先后被毁。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大地震,除碧霞元君殿外,景忠山上的古建筑损毁殆尽。
景忠山海拔610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为京东闻名的宗教圣地,景忠山既有佛教的佛祖殿、菩萨殿。四帅殿,又有道教的碧霞元君殿、玉皇殿、真武大帝殿,还有以祭儒家推崇的三位杰出忠臣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的“三忠祠“,始有庙宇建筑可上溯到宋代。明嘉靖三年,马永又于“三忠祠”东侧建碧霞宫、奉元君像。之后,蓟镇总兵戚继光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从此,景忠山香火日益兴盛。清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他们曾经6次登临景忠山,不仅拨给大量田产帑银,修复山上山下庙宇建筑,而且御赐一尊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及《大藏经》一堂4500余卷,此外还召景忠山和尚入京城大内讲佛,且每议要政都到景忠山礼佛问卜。据碑刻记载,顺治立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景忠山在清初实际被看做皇室家庙。由此,景忠山声誉雀起、名驰天下。景忠山庙宇建筑逐步形成了当时庙宇七十二,金面百六尊,山脚山中峰顶完整的体系。但后来多年历经战乱和76年唐山大地震,景忠山建筑几乎荡然无存。从1992年开始,当地人民和政府对景忠山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景忠山山门、四帅殿、登山盘道、三道茶棚、朝仙门、望海楼、碧霞元君殿、东佛殿、南天门等主要建筑已复建完成,并接待游客。
景忠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山上野生植物资源多达8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8%,树种以松树为最,仅2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另有鸟类20余种。这里,初春山花烂漫,盛夏绿林成荫,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一年四季皆是景!株株古松立于悬岩峭壁之上,造型独特;条条峡谷,险峻幽深;块块峰石,似人似物逼真入化。此山危岩峥嵘,峡谷清幽,云雾飘渺,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此山后,有感而发,御笔题下“灵山秀色”。
景忠山自然风景优美,苍松蔽日,峡谷清幽,时而雾截山腰,时而雾落峰头,时而霞光尽染。1872级台阶,似云梯、彩练,由峰巅直泻山底,气势壮观。山间奇石、仙洞、幽谷遍布,登高临攀,犹若天上人间,不愧为“京东第一名岫”。山上野生植物资源多达8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8%,树种以松树为最,仅2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另有鸟类20余种。这里,初春山花烂漫,盛夏绿林成荫,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一年四季皆是景!株株古松立于悬岩峭壁之上,造型独特;条条峡谷,险峻幽深;块块峰石,似人似物逼真入化。此山危岩峥嵘,峡谷清幽,云雾飘渺,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此山后,有感而发,御笔题下“灵山秀色”、“天下名山” 。
景忠山不仅历史悠久、庙宇众多,其自然风光也以峭拔绮丽名闻遐迩。那高耸的危崖、蔽日的苍松、飘渺的雾岚、幽僻的岩洞,似天然的诗篇,流淌的画卷,充满了美丽与神奇。《重修景忠山功德碑序》曾这样写道:“……试言其形势,奇石突起,怪树游龙,幽洞常滴,险壑万丈,非不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此犹寻常景色。若其变幻恍惚,忽深于染,忽净于洗,或雾截山腰,或霞横树梢,或淡烟隐隐,摇荡晴晖,或岚气浮浮,掩映曙色,日照之而成紫,月临之而生白,风吹之而声吼,雨洒之而润寒,插天挂汉,龙虎肖形。至于白云飘渺,若抱树而流,携石而走,势与醉石共悬,泽同瀑布争泻,散则如蝶,结则张幔,千态万状,巧绘之士未能描其万一也《唐山景忠山导游词》相关的文章。从宗教门类来看,景忠山融儒、释、道三教于一山,因此历来香火极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这里都将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庙会,届时香客云集,热闹非凡,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庙会期间,津、唐、承、内蒙等地游客蜂拥而至,各路商贾云集,香客如潮,歌舞、评剧、马戏、皮影、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们或是出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或是民间文化活动吸引,一年两次庙会期间游人可突破10万。
景忠山自1992年开放以来,先后投资1200万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设施日趋完善,客源不断扩大,到目前接待国内外游客130万人次,xxxx年,景忠山被评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好,游客朋友们,景忠山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第3篇 宗教胜地景忠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
今天我们一起来游览北国的名山圣水——景忠山。
景忠山位于迁西县境内,是集佛、道、儒于一体的宗教名山,其佛道文化博大精深,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古建蔚为壮观。距京、津各180公里,承德130公里,秦皇岛160公里,唐山市区95公里。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大小景点30余处。
据史料记载,景忠山“旧有二名,南曰明山,北曰阴山。”明初于山顶建三忠祠,祀诸葛亮、岳飞、文天祥,“欲人景行仰止”,故改名“景忠山”。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蓟镇总兵官马永重修三忠祠,并在祠东增建碧霞宫,奉碧霞元君像,香火日渐兴盛。此后,戚继光等蓟镇官兵经常登临此山,留下许多名篇佳句。崇祯八年(1635年),碧霞宫毁于火灾。后善首张天礼、住持性春率众重建碧霞宫正殿,明毅宗拨帑金增置了配殿及上下牌坊。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登临此山,别山法师性在出知止洞迎驾,“对诏称旨”,龙颜大悦。顺治九年(1652年),性在被请入皇宫万善殿供养。顺治十六年(1659年),世祖“以建储之议远卜元君,赐银千两”。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世祖又拨帑金二万,重修殿阁及山上山下附属建筑。从此,景忠山名扬天下。康熙皇帝即位后,多次登临景忠山,先后为景忠山题写了“名山初步”、“天下名山”、“灵山秀色”等匾额,并赐重达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一尊、大藏经一堂。此后,景忠山古建群又经多次增建和修缮,愈加壮丽。
至清末民初,景忠山已有山脚署院、四帅殿,一、二、三道茶棚,灵官殿、朝仙门、望海楼、南天门、碧霞元君殿、三忠祠,东山玉皇庙、鬼王庙,西山舍利塔群等近百座建筑。这些建筑,为1872级台阶台阶所串联,错落山间,蔚为壮观。
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景忠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拨款修缮碧霞元君殿及其附属建筑。1960年前后,由于年久失修,山腰两道茶棚和峰顶东侧古寺庙相继自然倾塌。“文革”期间,峰顶寺院、僧舍和山脚四帅殿、头道茶棚等先后被毁。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大地震,除碧霞元君殿外,景忠山上的古建筑损毁殆尽。
景忠山海拔610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为京东闻名的宗教圣地,景忠山既有佛教的佛祖殿、菩萨殿。四帅殿,又有道教的碧霞元君殿、玉皇殿、真武大帝殿,还有以祭儒家推崇的三位杰出忠臣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的“三忠祠“,始有庙宇建筑可上溯到宋代。明嘉靖三年,马永又于“三忠祠”东侧建碧霞宫、奉元君像。之后,蓟镇总兵戚继光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从此,景忠山香火日益兴盛。清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他们曾经6次登临景忠山,不仅拨给大量田产帑银,修复山上山下庙宇建筑,而且御赐一尊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及《大藏经》一堂4500余卷,此外还召景忠山和尚入京城大内讲佛,且每议要政都到景忠山礼佛问卜。据碑刻记载,顺治立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景忠山在清初实际被看做皇室家庙。由此,景忠山声誉雀起、名驰天下。景忠山庙宇建筑逐步形成了当时庙宇七十二,金面百六尊,山脚山中峰顶完整的体系。但后来多年历经战乱和76年唐山大地震,景忠山建筑几乎荡然无存。从1992年开始,当地人民和政府对景忠山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景忠山山门、四帅殿、登山盘道、三道茶棚、朝仙门、望海楼、碧霞元君殿、东佛殿、南天门等主要建筑已复建完成,并接待游客。
景忠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山上野生植物资源多达8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8%,树种以松树为最,仅2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另有鸟类20余种。这里,初春山花烂漫,盛夏绿林成荫,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一年四季皆是景!株株古松立于悬岩峭壁之上,造型独特;条条峡谷,险峻幽深;块块峰石,似人似物逼真入化。此山危岩峥嵘,峡谷清幽,云雾飘渺,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此山后,有感而发,御笔题下“灵山秀色”。
景忠山自然风景优美,苍松蔽日,峡谷清幽,时而雾截山腰,时而雾落峰头,时而霞光尽染。1872级台阶,似云梯、彩练,由峰巅直泻山底,气势壮观。山间奇石、仙洞、幽谷遍布,登高临攀,犹若天上人间,不愧为“京东第一名岫”。山上野生植物资源多达8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8%,树种以松树为最,仅2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另有鸟类20余种。这里,初春山花烂漫,盛夏绿林成荫,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一年四季皆是景!株株古松立于悬岩峭壁之上,造型独特;条条峡谷,险峻幽深;块块峰石,似人似物逼真入化。此山危岩峥嵘,峡谷清幽,云雾飘渺,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此山后,有感而发,御笔题下“灵山秀色”、“天下名山” 。
张家口旅游导游词 ·山海关导游词 ·秦皇岛祖山导游词 ·北戴河导游词 ·角山导游词
景忠山不仅历史悠久、庙宇众多,其自然风光也以峭拔绮丽名闻遐迩。那高耸的危崖、蔽日的苍松、飘渺的雾岚、幽僻的岩洞,似天然的诗篇,流淌的画卷,充满了美丽与神奇。《重修景忠山功德碑序》曾这样写道:“……试言其形势,奇石突起,怪树游龙,幽洞常滴,险壑万丈,非不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此犹寻常景色。若其变幻恍惚,忽深于染,忽净于洗,或雾截山腰,或霞横树梢,或淡烟隐隐,摇荡晴晖,或岚气浮浮,掩映曙色,日照之而成紫,月临之而生白,风吹之而声吼,雨洒之而润寒,插天挂汉,龙虎肖形。至于白云飘渺,若抱树而流,携石而走,势与醉石共悬,泽同瀑布争泻,散则如蝶,结则张幔,千态万状,巧绘之士未能描其万一也《唐山景忠山导游词》相关的文章。从宗教门类来看,景忠山融儒、释、道三教于一山,因此历来香火极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这里都将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庙会,届时香客云集,热闹非凡,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庙会期间,津、唐、承、内蒙等地游客蜂拥而至,各路商贾云集,香客如潮,歌舞、评剧、马戏、皮影、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们或是出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或是民间文化活动吸引,一年两次庙会期间游人可突破10万。
景忠山自1992年开放以来,先后投资1200万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设施日趋完善,客源不断扩大,到目前接待国内外游客130万人次,xxxx年,景忠山被评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好,游客朋友们,景忠山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第4篇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导游词
察哈尔右翼后旗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属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周边与7个旗县相邻。总面积3910平方公里,总人口20.74万人,由蒙、汉、回、满等8个民族组成。
察右后旗旅游业起步于2000年,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建成了宝格达乌拉生态旅游区(蓝天蒙古大营)和阿贵乌拉旅游区(阿贵庙)。自两个旅游景区建成以来,生态保护面积已达到30平方公里,接待国内外游客近50余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2700余万元。
一位内蒙古知名书法家董明先生至此地一游后留下了录某公《察右后旗揽胜》小词一首的墨宝。词曰:“乌兰察布,后旗风光秀。经济腾飞人和睦,喜跨小康之路。庙连蒙古大营,景区景点繁荣。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产业新兴(调寄清平乐)”。这珠联璧合的文艺作品,不正是该旗社会风貌的一个鲜明的写照吗?好了,就让我们带着诗情画意去游览旗内几个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吧。
〔阿贵庙〕
阿贵庙位于白音察干镇东南10公里,是一座藏传佛教即黄教喇嘛寺庙,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以后经过250多年的陆续修建,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落。由于坐落在阿贵山上,俗称阿贵庙,清康熙皇帝赐名善福寺,蒙古语叫赛恩宝音图。整体群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山上山下错落有致,远远望去,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每当夏季,山下小溪顺沟由西而东涓涓流淌。绿草如茵,植被繁茂,山泉汩汩,野花盛开,争芳斗艳。几棵古榆扎根在山石间,遒劲挺拔。小鸟鸣唱,鸿雁翱翔,景色宜人,一幅天然画图。登山远眺,山岭相连,此起彼伏,沟壑纵横,气象万千,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阿贵庙实为北方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阿贵庙恢复修建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果,一座百年古庙再现于人们的眼前。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在阿贵庙附近山上祭敖包,同时举行那达慕大会。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庙节,也叫庙会,佛事活动非常隆重,远近牧民群众扶老携幼,驱车乘马蜂拥而来,热闹非凡。从农历六月十六日开始诵《雅日乃经》,直至八月初二诵经结束。从五月十五日到八月初三,各种佛事活动频繁,也是旅游的最佳时期。以阿贵庙为中心的阿贵乌拉旅游区现为国家2a级旅游区。
〔蓝天蒙古大营〕
位于白音察干镇西北11公里、208国道西侧2公里处。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日照较长而气温偏低,夏季凉爽怡人。暑夏时平均气温比北京低7℃,比大同、呼市低3—4℃,是难得的康乐气候黄金时期。这里地形开阔、地势平坦、水草肥美,绿色草原中以白色蒙古包和羊群点缀,再现了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
蓝天蒙古大营分生活区、别墅区、活动区、雕塑区和蒙古大营区,现已扩建为宝格达乌拉生态旅游区。来这里旅游的人,可以参加或欣赏骑马、射箭、摔跤,参与游泳、攀岩、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等。这里是体验察哈尔蒙古族民俗风情和避暑、度假、观光、娱乐的好地方。
〔八号地岩文岩画〕
八号地境内岩文岩画相对比较集中,大约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岩文岩画近百幅,尤其是赛忽洞村南有一座巨石堆成高约10米左右的山丘,很像人工假山,千姿百态,十分壮观。石块有房子那么大。东边向阳的石面上写有黑色藏文。据说是“南无阿弥陀佛”之意。奇怪的是每到夏秋季节,孩子们玩耍时,用石头或铁器将墨字蹭掉,成为白印,但只要雨水淋过,白印处又呈现出墨色字迹。小山南面一块较大的孤石上,刻有好似舞姿的单人像,十分引人注目;靠东的一块巨石上画有“小鹿”或“小羊”图形;小山西边一块巨大的倾斜长石上,有一道磨得十分光滑的印迹,很象是孩子们玩耍的滑梯板。距此不远处还有很多岩文岩画,可供游人观赏。
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野兽、飞禽、家畜、狩猎、放牧、人脚印、车辆、舞蹈、动物蹄印、十二生肖、牙形、畜圈、符号、人面像、云、太阳、交媾等等。其中尤以家畜和放牧为最多,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情况。据研究,这些岩画是先民在漫长的年代里陆续制作,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制作的画面有车辆、放牧、骑者、动物;北朝时期的岩画,多为图案化、程式化和抽象化的图形,以及酷似古突厥文字母的符号,此外,还有长矛、二齿杈、动物图案等;隋唐、元明清代作品有神像、文官立像和虎等。壁画内容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意识,是极为原始质朴的绘画艺术品。
岩画以青铜时代游牧人作品为主,作画的民族有原始民族部落,其后则有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其中,尤以突厥岩画最有特色。究竟为什么先辈把绘画艺术留在岩石上,而且历经风吹日晒,仍保持完好,至今仍是谜。游人来此游览,心生豪迈之情,又可通过岩画一览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全貌。
6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