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河南周口淮阳龙湖风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泛舟于龙湖之中,希望这片波光粼粼的碧水能为各位洗去一路风尘,带来一路好心情。
龙湖因淮阳是龙都而得名,它由柳湖、东湖、南坛湖、弦歌湖四部分组成,我们脚下的这片湖面叫柳湖。龙湖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近万亩,俗称万亩龙湖。湖中有岛,岛上有城,城中有景,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迎面这片陆地是龙湖中最大的岛屿,它的上面就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也就是今天的淮阳县城,可以说淮阳县城是一座水上城市。大家想听一听城中的故事吗?古城的故事太多太多了,那只有等到下了游船以后再说了。
龙湖是怎么形成的呢?龙湖原来并没有这么大,它是因为黄河泛滥而形成的。几千年来,淮阳城屡遭黄患,历代官民为保护这座古城不被淹没,每次黄水泛滥,就在城周围三至五里外修堤筑坝。黄水退后,携带的泥沙沉积于堤外,堤外渐高,堤内渐洼,形成湖面。1996年柳湖清淤时,在西边湖底发掘有一口宋井,据此可以断定,大面积的龙湖形成于元代和明初。
[船至九龙巨雕附近]
这九条巨龙雕塑于1996年。为什么有九条?又在湖中?因为传说龙生九子,九又是最大数,湖又叫龙湖,所以蛟龙游龙湖便不难理解了。我们都是龙的子孙,今天也可以说是蛟龙游龙湖了!
前面的这个高台是1996年清淤时建成的,它的下面是一口宋代古井,其套环式八棱青石井口,现存淮阳县博物馆。为了保护它,并告诉后人,特建亭立碑,以示纪念。
前面这座小岛叫西铭山,也有叫鸡鸣山的,是因鸡、西相近而形成的。宋朝时候陈州知州张咏深爱龙湖景色,在岛上花几年时间建造了别致的“望雨台”。细雨时日,登台远望,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极具诗情画意。“望台烟雨”是古陈州八景之一。张咏通诗文,博才学,颇有名声。宋真宗时,由寇准引荐,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因遭丁谓弹劾出任陈州知州七年。一天,张咏看到丁谓逐寇准的奏报,恸哭失声,大骂丁谓,不久便郁郁而死,葬于宛丘县,今城西十二公里的柳林集。清代诗人汪思回有诗《望台烟雨》赞曰:“园僻常宜雨,台高故受烟,溪云笼树密,山翠帐湖妍,不尽陈州胜,因思张咏贤,追攀寻去住,暮霭隔前川。”
民国初年,西铭山因附近居民取土做坯建房,破坏严重。民国28年,县长苗德在此立一石碑,禁止取土,碑文说:此山半城半郭,载在县志,北望羲陵、柳湖,南瞻厄台、思陵,东有长湖、城垣峭壁,天然风景之佳,全县都不如这个地方。1996年清淤时,增高了西铭山,进行了绿化、美化,重现了望台烟雨之景观。
各位朋友,前面这个舟形高台,就是淮阳著名的八景之一——苏亭莲舫,也就是宋代文坛巨匠苏辙的读书台。苏辙字子由,生于1039年,死于1112年,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其父洵、其兄苏轼被誉为宋代“三苏”,后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北宋年间,苏辙来陈州做教谕。他在《初到陈州》里说:“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俎豆终难合,诗书强欲明,斯文吾已试,深恐误诸生”。苏辙对柳湖风景情有独钟,常到这块高台上读书作诗,并不断邀请苏轼、张安道、李简夫等人在此吟诗作画。苏轼在《和子由》诗中有证:“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秆半隐堤。饮豆羹藜思两鹄,饮河水赖长;如今胜事无人共,花下壶卢鸟劝提。” 后人敬仰苏辙文才和功绩,便在读书台上建亭纪念。明成化六年,知州戴昕重修八角琉璃亭,亭基船形,象征“宦海扁舟”。从此,苏亭莲舫成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吴履坦在《苏亭莲舫》一诗中赞曰:“十里荷香满碧湖,中央虚敞一亭孤,往稽世代人传宋,独著风流姓是苏。翠盖阴中停画浆,红衣队里醉醍醐;只今玩赏横桥畔,景物犹堪入画图。”
[船至湖心]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柳湖的中心,也就是进入了淮阳的七台八景又一景的“柳湖渔唱”的画面之中,你们看到这浩渺的水面,一定会想象到水下游鱼的欢畅,你看到湖岸上行行垂柳,一定会感悟到它对你的依依之情。如果没有的话,那你就听一听清代诗人马祖悦的《柳湖渔唱》:“烟柳行行映碧波,渔舟高唱往来过,声残明月疏星晚,响入斜风细雨多。”尤其当朝霞冉冉升起,或夕阳徐徐西下之时,天上霞光万道,湖上金光四射,游船轻轻摇动,鱼儿频频欢跳,其情其景更是令人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各位朋友,泛舟柳湖的时间快要结束了,柳湖的北岸,就是闻名华夏的人文始祖的大型陵庙——太昊陵,请大家下船时注意安全,并整衣肃冠,作好朝拜人祖的准备。
第2篇 淮阳龙湖导游词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已经泛舟于龙湖之中,希望这片波光粼粼的碧水能为各位洗去一路风尘,带来一路好心情。
龙湖因淮阳是龙都而得名,它由柳湖、东湖、南坛湖、弦歌湖四部分组成,我们脚下的这片湖面叫柳湖。龙湖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近万亩,俗称万亩龙湖。湖中有岛,岛上有城,城中有景,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迎面这片陆地是龙湖中最大的岛屿,它的上面就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也就是今天的淮阳县城,可以说淮阳县城是一座水上城市。大家想听一听城中的故事吗?古城的故事太多太多了,那只有等到下了游船以后再说了。
龙湖是怎么形成的呢?龙湖原来并没有这么大,它是因为黄河泛滥而形成的。几千年来,淮阳城屡遭黄患,历代官民为保护这座古城不被淹没,每次黄水泛滥,就在城周围三至五里外修堤筑坝。黄水退后,携带的泥沙沉积于堤外,堤外渐高,堤内渐洼,形成湖面。1996年柳湖清淤时,在西边湖底发掘有一口宋井,据此可以断定,大面积的龙湖形成于元代和明初。
[船至九龙巨雕附近]
这九条巨龙雕塑于1996年。为什么有九条?又在湖中?因为传说龙生九子,九又是最大数,湖又叫龙湖,所以蛟龙游龙湖便不难理解了。我们都是龙的子孙,今天也可以说是蛟龙游龙湖了!
[船至宋井]
前面的这个高台是1996年清淤时建成的,它的下面是一口宋代古井,其套环式八棱青石井口,现存淮阳县博物馆。为了保护它,并告诉后人,特建亭立碑,以示纪念。
[船至西铭山]
前面这座小岛叫西铭山,也有叫鸡鸣山的,是因鸡、西相近而形成的。宋朝时候陈州知州张咏深爱龙湖景色,在岛上花几年时间建造了别致的“望雨台”。细雨时日,登台远望,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极具诗情画意。“望台烟雨”是古陈州八景之一。张咏通诗文,博才学,颇有名声。宋真宗时,由寇准引荐,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因遭丁谓弹劾出任陈州知州七年。一天,张咏看到丁谓逐寇准的奏报,恸哭失声,大骂丁谓,不久便郁郁而死,葬于宛丘县,今城西十二公里的柳林集。清代诗人汪思回有诗《望台烟雨》赞曰:“园僻常宜雨,台高故受烟,溪云笼树密,山翠帐湖妍,不尽陈州胜,因思张咏贤,追攀寻去住,暮霭隔前川。”
民国初年,西铭山因附近居民取土做坯建房,破坏严重。民国28年,县长苗德在此立一石碑,禁止取土,碑文说:此山半城半郭,载在县志,北望羲陵、柳湖,南瞻厄台、思陵,东有长湖、城垣峭壁,天然风景之佳,全县都不如这个地方。1996年清淤时,增高了西铭山,进行了绿化、美化,重现了望台烟雨之景观。考试大(www.examda。com)
[船至苏亭]
各位朋友,前面这个舟形高台,就是淮阳著名的八景之一——苏亭莲舫,也就是宋代文坛巨匠苏辙的读书台。苏辙字子由,生于1039年,死于1112年,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被誉为宋代“三苏”,后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北宋年间,苏辙来陈州做教谕。他在《初到陈州》里说:“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俎豆终难合,诗书强欲明,斯文吾已试,深恐误诸生”。苏辙对柳湖风景情有独钟,常到这块高台上读书作诗,并不断邀请苏轼、张安道、李简夫等人在此吟诗作画。苏轼在《和子由》诗中有证:“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秆半隐堤。饮豆羹藜思两鹄,饮河水赖长;如今胜事无人共,花下壶卢鸟劝提。”
后人敬仰苏辙文才和功绩,便在读书台上建亭纪念。明成化六年,知州戴昕重修八角琉璃亭,亭基船形,象征“宦海扁舟”。从此,苏亭莲舫成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吴履坦在《苏亭莲舫》一诗中赞曰:“十里荷香满碧湖,中央虚敞一亭孤,往稽世代人传宋,独著风流姓是苏。翠盖阴中停画浆,红衣队里醉醍醐;只今玩赏横桥畔,景物犹堪入画图。”
[船至湖心]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柳湖的中心,也就是进入了淮阳的七台八景又一景的“柳湖渔唱”的画面之中,你们看到这浩渺的水面,一定会想象到水下游鱼的欢畅,你看到湖岸上行行垂柳,一定会感悟到它对你的依依之情。如果没有的话,那你就听一听清代诗人马祖悦的《柳湖渔唱》:“烟柳行行映碧波,渔舟高唱往来过,声残明月疏星晚,响入斜风细雨多。”尤其当朝霞冉冉升起,或夕阳徐徐西下之时,天上霞光万道,湖上金光四射,游船轻轻摇动,鱼儿频频欢跳,其情其景更是令人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各位朋友,泛舟柳湖的时间快要结束了,柳湖的北岸,就是闻名华夏的人文始祖的大型陵庙——太昊陵,请大家下船时注意安全,并整衣肃冠,作好朝拜人祖的准备。
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