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致辞 > 导游词
栏目

故居的导游词(精选7篇)

发布时间:2023-05-28 热度:7

故居的导游词

第1篇 胡雪岩故居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江南药王”胡雪岩的故居。胡雪岩名光墉(1823-1885)杭州人。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军火、生丝等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故居建于同治十一年(1827)占地10.8亩,建筑面积为5800多平方米。宅内有十三楼,建筑构思巧妙,芝园中的假山参照了杭州飞来峰的形势;建筑工艺精致,砖雕、木雕、石雕、灰雕无品不精;建筑用材讲究,大量选用紫檀、楠木、银杏、中国榉等高档木材。全宅铜铸件就重达10余吨,竭尽豪华,堪称清末中国巨富第一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家子孙将故居抵债给他人,解放后又曾做过学校、工厂和居民用房。因缺乏保养,建筑日渐破败,1999年-xx年底,杭州市政府拨款,由杭州市文物保护所完成了故居的修复,于xx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大门外的这条石板古巷,原为元代省府宝藏的所在地,因此取了一个象征财富的街名叫“元宝街”。故居总平面呈长方形,内部分为三条轴线;待客议事的中轴区,芝园观赏游玩的西轴区,生活居住的东轴区。进入正门,穿过门楼,来到轿厅,此”亭为中轴区的第一进,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上所挂的分别为'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承恩天赐”五块牌匾,其中“勉善成荣”匾是同治皇帝所赐的御匾。厅中还象征性的陈列了两座清式的轿子。

走过轿厅正对面是一座雕刻精美的砖雕门楼,上刻“修德延贤”意在勉励后代。我们向右拐,参观一下东部生活居住区,穿过明廊暗弄,来到融冬院,俗称花厅1,这是当时私下称的“角落里的姨太太”住的地方,庭院空间虽不大,但造园手法高超,小桥流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与融冬院相连的是颐夏院,又叫花厅2 ,厅内陈设的家具精致舒适,厅外环境优雅。看过了两座花厅,穿过一个小门,沿曲廊来到鸳鸯厅,此厅因南北建筑结构不同,故称鸳鸯厅。厅后天井有聚宝盆图形的鹅暖石遗址。鸳鸯厅的北面为清雅堂,面阔7间,俗称新7间。楼上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为胡家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现在从这个门洞出去,来到“和乐堂”俗称老7间,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醋意,想了一个好办法,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施——一座大德律风,用十三根电线通向各房,只要认定门子,就可以召唤各位太太,声音清楚,省去了不少口舌,在和乐堂现在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一楼7间现用琴、棋、书、画修饰其内。

我们现在到的地方是“楠木厅”,俗称边厅,建筑全部用楠木构筑,大家在这里可以嗅到楠木特有的香味,堪称厅中的精品。据说这是当时深得胡雪岩宠爱的“螺蛳太太”住的地方。楠木厅的对面是小厨房,陈设有灶台和厨房必备用具,还有灶神。参观完生活居住区,我们又回到中轴区,进入第二进院子,走过照厅,正厅百狮楼就在眼前,此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活动场所,又是胡雪岩母亲与大太太居住的地方,是全宅最重要的建筑。因原来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装饰栏杆故称“百狮楼”。这里的砖细墙有葫芦形、梅花形、立体几何形、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多种形式全国少有。

走出正厅,西侧便是西轴线观赏游览区的入口处,上题“芝园”时胡雪岩为了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沿石阶而上,首先来到的是“影怜院”,现在厅内装饰有仿当时日本定制的水法塔灯和英国人送给胡雪岩的两面大镜子,和与它相邻的是荟锦堂,楼上称御风楼,此楼是全园的制高点,站在楼上全园的景色尽收眼底。沿西边回廊,我们来到了洗秋院,俗称花厅4。胡雪岩当年建成芝园时,专门请了杭州的文人雅士来赏鉴标题,时值秋天,隔扇上装有五彩玻璃以蓝绿色调为主,这种气氛把秋天的气息清洗的一干二净,因此就有了“洗秋院”这个名字。

在洗秋院的北面为“锁春堂”,意在把美景留在院内,自成一统。现在已辟为茶楼,是观景品茗的好地方。芝园的中部为主体建筑“延碧堂”,因材料全部选用鸡翅木故又称红木厅,站在厅前露台上隔水相望,只见对岸一座大假山造型奇特。据记载当时胡雪岩认为原来所堆的假山太呆板,请了当时名满京师的造园名家伊芝重新设计,伊芝几易其稿都不能使胡雪岩满意,后来经一仙人指点去灵隐寺前飞来峰住了1个月得到了灵感,设计了现在的这座假山的图纸,终于让胡雪岩满意,又请了杭州的工匠魏实甫、冯凝、程欢、蔡荣庄四人负责叠造,历时两月完成,其中的假山溶洞堪称国内最大的人工溶洞。

参观完芝园,最后让我们从芝园东北角的原门进入中轴区的第三进院落,这是一个二厅一庭的园林型院落,东西两厅因四面开窗、格扇和八角形门洞,可以四面赏景,因而叫做“四面厅”。天井内用不同颜色的鹅暖石仿遗址的图案铺成聚宝盆、元宝和铜钱的形状,象征财源广进的意思。至此,我们已参观完了所有的景点。希望能给大家带去美好的记忆。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第2篇 有关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面试网 )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游客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游客,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四部分是鲁迅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了鲁迅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各位来宾,绍兴还有许多与鲁迅有关的人文景观,离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家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兴趣不妨去“拜访”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绍兴酒,嚼一嚼茴香豆,领略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狂天的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有关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第3篇 介绍胡雪岩故居的导游词

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的元宝街,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事业的颠峰时期,当时豪宅工程历时3年,于1875年竣工。如下是关于介绍胡雪岩故居的导游词,欢迎阅读!

介绍胡雪岩故居的导游词一

我们走进一条小巷,路是石板路,更奇怪的是路口放着一个金元宝,后来我知道这条街就叫元宝街。沿着元宝街很快到了故居门口,我们直接就想进去参观,但被门口阿姨拦住,说要买票。这时候听爸爸嘀咕道:“这里还要买票啊?”

走进胡雪岩故居的大门,就看到了一处处风景,“我们该去哪呢?”我情不自禁地说出来。爸爸笑着说:“我们就跟着旅行团的导游走,还能听听典故呢!” “好!”我点着头说。刚进入正门,步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阔气的大堂,里面播放着京剧音乐,大堂让我们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接着我们来到了百狮楼,百狮楼门口有一只只小狮子头,他们都对着我。它们的嘴裂开来好像在笑着对我说:“欢迎光临!”一进门满屋子都是狮子头,好像我来到了一个狮子世界。这个百狮楼是给胡雪岩的母亲住的地方,我想胡雪岩的母亲应该非常喜欢狮子!走出百狮楼,我们又来到了楠木厅。楠木厅主要是用楠木做的,那是胡雪岩子女居住过的地方。在楠木厅的正中央,放着一架古琴,古代的人们都喜欢弹古琴。所以放着古琴!因为我会弹古筝,所以很想上去拨弄几下呢!

然后我们到了芝园,芝园是胡雪岩的后花园,非常美!花园中有假山、有楼阁、有水池、有小桥。沿着台阶往下走,就是一个大洞,洞里面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龙。我感觉走在里面有点冷,但看见洞里的灰石在灯光的照射下,变成了黄色的,看上去暖暖的,一下子让人忘记了冷。走出洞,眼前便有几座小桥,下面流着泉水。几朵小花把后花园点缀得十分美丽,满池的金鱼在水中悠闲自在地游着。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小厨房。小厨房里面放着许多烧菜做的用品,小厨房的外面,有一口井,如果想要喝水,直接到井里打水。我们不知不觉参观完了故居,今天的收获很大,不但参观了美丽而又富丽堂皇的故居,而且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胡雪岩创立的胡庆余堂,我在路过河坊街时,经常看到络绎不绝的人走进走出,让很多病人看好了病,让我知道中药的神奇!我还依稀记得死去的太公以前经常去那里看病。

听说后来胡雪岩破产了,但他的一生还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他的胡庆余堂为后人做了贡献,成了中国非常着名的医药馆。希望胡庆余堂永远开下去,治好更多的病人,造福于后人!

介绍胡雪岩故居的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你们好: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江南药王”胡雪岩的故居。胡雪岩名光墉(1823-1885)杭州人。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生丝等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故居建于同治十一年(1827)占地10.8亩,建筑面积为5800多平方米。宅内有十三楼,建筑构思巧妙,芝园中的假山参照了杭州飞来峰的形势;建筑工艺精致,砖雕、木雕、石雕、灰雕无品不精;建筑用材讲究,大量选用紫檀、楠木、银杏、中国榉等高档木材。全宅铜铸件就重达10余吨,竭尽豪华,堪称清末中国巨富第一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家子孙将故居抵债给他人,解放后又曾做过学校、工厂和居民用房。因缺乏保养,建筑日渐破败,1999年-2022年底,杭州市政府拨款,由杭州市文物保护所完成了故居的修复,于2022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大门外的这条石板古巷,原为元代省府宝藏的所在地,因此取了一个象征财富的街名叫“元宝街”。故居总平面呈长方形,内部分为三条轴线;待客议事的中轴区,芝园观赏游玩的西轴区,生活居住的东轴区。进入正门,穿过门楼,来到轿厅,此”亭为中轴区的第一进,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上所挂的分别为'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承恩天赐”五块牌匾,其中“勉善成荣”匾是同治皇帝所赐的御匾。厅中还象征性的陈列了两座清式的轿子。

走过轿厅正对面是一座雕刻精美的砖雕门楼,上刻“修德延贤”意在勉励后代。我们向右拐,参观一下东部生活居住区,穿过明廊暗弄,来到融冬院,俗称花厅1,这是当时私下称的“角落里的姨太太”住的地方,庭院空间虽不大,但造园手法高超,小桥流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与融冬院相连的是颐夏院,又叫花厅2 ,厅内陈设的家具精致舒适,厅外环境优雅。看过了两座花厅,穿过一个小门,沿曲廊来到鸳鸯厅,此厅因南北建筑结构不同,故称鸳鸯厅。厅后天井有聚宝盆图形的鹅暖石遗址。鸳鸯厅的北面为清雅堂,面阔7间,俗称新7间。楼上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为胡家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现在从这个门洞出去,来到“和乐堂” 俗称老7间,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醋意,想了一个好办法,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施——一座大德律风,用十三根电线通向各房,只要认定门子,就可以召唤各位太太,声音清楚,省去了不少口舌,在和乐堂现在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一楼7间现用琴、棋、书、画修饰其内。 我们现在到的地方是“楠木厅”,俗称边厅,建筑全部用楠木构筑,大家在这里可以嗅到楠木特有的香味,堪称厅中的精品。据说这是当时深得胡雪岩宠爱的“螺蛳太太”住的地方。楠木厅的对面是小厨房,陈设有灶台和厨房必备用具,还有灶神。参观完生活居住区,我们又回到中轴区,进入第二进院子,走过照厅,正厅百狮楼就在眼前,此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活动场所,又是胡雪岩母亲与大太太居住的地方,是全宅最重要的建筑。因原来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装饰栏杆故称“百狮楼”。这里的砖细墙有葫芦形、梅花形、立体几何形、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多种形式全国少有。

走出正厅,西侧便是西轴线观赏游览区的入口处,上题“芝园”时胡雪岩为了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沿石阶而上,首先来到的是“影怜院”,现在厅内装饰有仿当时日本定制的水法塔灯和英国人送给胡雪岩的两面大镜子,和与它相邻的是荟锦堂,楼上称御风楼,此楼是全园的制高点,站在楼上全园的景色尽收眼底。沿西边回廊,我们来到了洗秋院,俗称花厅4。胡雪岩当年建成芝园时,专门请了杭州的文人雅士来赏鉴标题,时值秋天,隔扇上装有五彩玻璃以蓝绿色调为主,这种气氛把秋天的气息清洗的一干二净,因此就有了“洗秋院”这个名字。

第4篇 北京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北京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鲁迅故居的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光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这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此刻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这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那里原先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带给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那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那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那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到达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以前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北京鲁迅故居的导游词,尽在酷猫写作范文网。

第5篇 阎锡山故居的导游词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结束,长达2022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层,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阎锡山故居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到您!

阎锡山故居导游词

阎锡山旧居始建于1931年前后,陆陆续续,时建时停,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因抗战爆发,一些工程尚未完全峻工)。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又名昌春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大小共二十七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七百余间),总占地面积33000多平方米。

这里最为恢弘的是东西花园。从石沟街往南一拐弯儿,一条九米宽五十米长的大巷里,有一座颇为阔绰的东门厅,就是东花园。这个门厅当年曾悬挂着一块巨大的门匾,上书“文沱草庐”四个遒劲的颜体大字。所谓“文沱”,即文山沱水。

进了大门,是东花园的一院。这是阎居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四面均建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假山、喷水池已毁,与在原假山处建一影壁,正面镌刻有当年孙中山先生书赠阎锡山的“博爱”二字手迹),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认识孙中山,武昌起义,咋山西首先相应,是其人生最光彩的一页。“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获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未知也!”得中山先生如此肺腑感言者,据说仅阎一人。192022年南北议和,孙中山路过山西,阎专门去娘子关迎接。院子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漫雕砌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在这个院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喷水池,直径丈余,全部用青石雕砌而成,四周围栏上均刻有花卉、人物,栏杆顶部蹲有姿态各异的小石狮。自来水通过中间一根高达四米的盘龙石柱(整块巨石雕成),让顶部莲花座上一只维妙维肖的顽皮小石猴尿出来,与建在院子中心的喷水池、假山相映成趣。可惜这些石雕在“文革”中亦遭到不同程度损坏。(这个院子据说为阎锡山的副官、卫兵等人居住办公的地方)。

穿过一院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二院。这个院子比一院面积要小一些,但建筑上豪华庄重得多。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刻刻缕缕,均为典型的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据传,此院建好后,阎父书堂,继母陈秀卿即在此院正厅小住)。

阎锡山旧居的建筑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以东为上,每个院子的东房都高出其他方位的房屋。这主要是因为有河边镇东那座不大不小的文山,它既是镇上的风水与象征,又是乡民们的倚靠与荣耀,所谓“背靠文山,而对沱河”或者叫“文山钟秀,沱水环流”,均寄托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表达了他们的一种满足与自得。

了解了当地这种建筑上的习俗,就不难理解二院东大厅为何会建得那么巍峨壮观了,这座大厅分上下两层,正面大厅是当年阎氏家族议事和接待宾客、举行宴会的场所。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病逝,灵堂就设在这里,整整一个月的祭奠活动,满院金人银马、雪山素海,终日香火燎绕,笙管长鸣,十分排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山西政府主席徐永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的代表、军政部长何应钦都来此致祭尽哀。我们从现在遗存的一些历史照片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上,可以看到阎府当年的赫赫威势。通过东大厅一侧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三院了。它比起前两个院要小得多。但就建筑艺术而言,却更是精雕细镂,格外的考究。不说其它,单说四面厅堂的底基,均由青石雕缕成莲花状石基(即须弥座),可见其是多么地不惜钱财工本,经求至善至美。在正厅门楣处,现在还依稀能辩出“当仁堂”三个砖雕大字,这大概是取天降大任于斯人,吾当仁不让之意,主人踌躇满志之态溢于言表。

在东花园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也是阎锡山经常居信办公的地方。据说,他每次乘车从外面回来,不需要经过外面的大院,即可将汽车停在后面的车道上,人可以从旁门进来,直接进入这个小院的正房歇息。如果有人求见,他亦无需绕到外面,而是沿着小院流金溢彩的迥廊转到前面正厅(即当仁堂),便可会客办公。他父亲治丧期间,他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冯玉祥在冯阎倒蒋之前,也就是一九二九年十月至一九三○年二月被阎锡山软禁在五台建安村(阎锡山岳父村)期间,曾来这个小院住过,经初步考证,可能是传说。

在三吉院的偏东南方向,现在耸立着一座三层大楼,底层是十分宽敞的三眼窑洞和一条通楼上的石通道,上面两层由青砖砌成。楼顶方砖平铺,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近山远水,一览无余。但从这座楼的用材、风格来看却有点不伦不类。经考证,这座楼的楼顶过去跟周围的建筑物一样,也是插飞挑檐、通瓦板结构,人是上不到楼顶的。当年阎锡山也曾在上面住过。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侵略者进犯山西,两个月后太原沦陷,河边阎锡山旧居也驻扎了一批日本军队,使这座大楼遭到了严重破坏。现存楼房的上两层,是解放后由设在这里的忻州地区疗养院重建的。据当地老百劫而保留至今天?原来这些石刻在文革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文革”中上面写满了领袖语录,自然无人敢造次了。就这样,这些石刻就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

纵观阎锡山旧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尢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1988年秋,山西省有关部门在这里筹建民俗博物馆,陆续建起了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编结、竞技、绘画、纺织、造纸、饮食、服饰、民居、信仰以及元宵民俗一条街等90余个展室,生动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另外,这里还特邀享誉天下的天津“泥人张”雕塑研究所的工艺师们精心雕刻了朱德、蒋中正、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蜡像,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历史话剧。姓讲,过去这楼叫“红楼”,又叫“七星楼”。

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破坏也较为严重。据说,这里原本是阎锡山的二公子阎志宽(20岁夭亡,其妻赵绣锦、子树楹、又树榕现均侨居美国)结婚用的。现存建筑除南窑和建在西侧的双层电影放映厅还算保存完整外,其余均已逐年毁了。其中较为有价值的西花园门厅和东厅竟然毁于一九八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的前几个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惜。

游客来到东花园南窑外壁,三院大楼外壁,每每驻足忘返。原来这些地方依然完好保存着十八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或谈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人们奇怪这些遗迹为何能躲过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天?原来这些石刻在文革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文革”中上面写满了领袖语录,自然无人敢造次了。就这样,这些石刻就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

纵观阎锡山旧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尢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1988年秋,山西省有关部门在这里筹建民俗博物馆,陆续建起了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编结、竞技、绘画、纺织、造纸、饮食、服饰、民居、信仰以及元宵民俗一条街等90余个展室,生动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另外,这里还特邀享誉天下的天津“泥人张”雕塑研究所的工艺师们精心雕刻了朱德、蒋中正、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蜡像,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历史话剧。

第6篇 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鲁迅故居是指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绍兴,大家都不陌生,有那百草园,有那三味书屋,有那闰土,还有那社戏,下面是鲁迅故居的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了解鲁迅绍兴故居的文化。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

各位来宾,欢迎大家参观绍兴鲁迅故里。我们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周家大院。他儿时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家道中落。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今天,非常荣幸能做大家的导游陪您一同参观。我是这次带大家游玩鲁迅故里的导游,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过愉快的一天。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儿时乐园,希望这里能给你留下美好的记忆。现在,展现在你面前的一幅巨幅壁画,画中那位慈眉清目的老人就是鲁迅先生,只见他身穿长袍,手执一根烟悠然地抽着,给人一种大义凛然的感觉,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壁画塑着几个小孩嬉戏玩耍的造型,一下子让我们回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童年画卷来。

鲁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往前走,一阵阵香味迎面而来,原来是臭豆腐、霉干菜、香糕等绍兴特产香味四溢……靠左侧走就是著名的“三味书屋”了。走进细看,迎面中堂上方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三味书屋”四个大字,下面则是一副松鹿图。小屋角落是鲁迅先生儿时读书曾用过的桌子,桌子右上角清晰的刻着一个“早”字。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先生有事,上学迟到了,被老师用戒尺批评。后来先生就刻了这个“早”字,时刻提醒着自己。

走出三味书屋,穿过对面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继续往前走,经过大堂左侧,再往里走,穿过小弄,就来到了曾给鲁迅先生童年带来无限欢乐的百草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这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看见了小鲁迅在这生机勃勃的百草园中嬉戏的快乐场景!

与鲁迅故居排成一字形的是旁边的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首建于1972年,后于2004年重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分为展览区、辅助区、办公区、服务区和休闲区五个功能,它与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构成一个整体,我们在这里可以深深领略到鲁迅当年的生活场景和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各位游客朋友,鲁迅先生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文学巨匠,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今天他不仅是绍兴人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位中国人的骄傲!相信通过今天的参观,您对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大家的光临,希望能给您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期待您再次光临!再见!

第7篇 蒋氏故居的导游词

蒋氏故居的导游词范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蒋氏故居的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小张。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我们溪口镇的著名旅游景点蒋氏故居丰镐房。丰镐房原是老蒋的祖传老屋,六问。1928年,老蒋对这里进行了扩建,迁走25户邻居,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

丰镐房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大家看,这楼轩相依,廊庑回环,确实是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均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桂银桂各一棵,是宋美龄亲手所栽。两旁的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老蒋元配毛福梅的住所。下面请大家跟随我来欣赏丰镐房里的布局吧,从这里面可以反映出老蒋的许多思想内涵。先到前厅,请大家抬头望屋顶正中的雕塑,中间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两边是“双龙戏珠”。继续往前走,来到中堂,也是丰镐房整个建筑的中心,叫“报本堂”,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面书有“寓理帅气”四个字,是老蒋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人,统帅万物。两边楹联是老蒋的手笔:“保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厢房走廊上的雕刻。东厢房走廊上雕刻的内容是“精忠岳传”,有“汤阴大水”“拜师周侗”“操场比武”“岳母刺字”等画面,反映了宋朝一代名将岳飞的成长过程。两厢房雕刻的是八洞神仙的群像,有神态怪异的铁拐李、潇洒飘逸的.吕洞宾、持笛横吹的韩湘子、手执花篮的何仙姑等,栩栩如生。这里既反映了老蒋对这些历史题材的爱好和祈求飞黄腾达,吉祥如意的愿望,也反映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造诣。各位游客,刚才我把丰镐房的情况向大家作了简单介绍,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转转,再去品味品味。厢房里还有一些历史照片,也可以让我们重温历史。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收获!丰镐房极尽精美,确实是民间建筑艺术的结晶。

《故居的导游词(精选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