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欧姆定律复习课的评课稿
欧姆定律复习课的评课稿
非常高兴能坐在这儿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中考物理复习研讨”,既然是中考复习研讨,我们的讨论如果仅仅围绕着一节课的得失,可能今天的研讨的效果会有些折扣,既然是中考复习研讨,我们的立足点必须放在中考这个大的背景下来展开,如何实现中考复习的有效性、甚至是高效,其落脚点又必须回归课堂,又必须要在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中来展开、实现,又绕不开课堂。因此今天接着闫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个想法。
一、如何观课、议课:“三看一回头”
1、看三维目标是否有机融合;
2、看教学结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有效
一回头: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最优化
二、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目标一节课的重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课堂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冰山下的绝大部分,是方法和情感知识。教学中必须由知识目标逐步地向方法目标和情感目标过渡,知识是工具、是载体,而方法和情感则具有教化作用。本节课,闫老师仅仅围绕“欧姆定律”这个核心进行设计,教学目标定为准确,精心的设计,突破知识本位的局限,让学生亲历多种学习活动过程(回忆再现、重现实验过程、智能平台训练、温故知新等),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提升能力。
三、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有效、科学。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不完整或者存在缺陷,教学内容组织不当,学生要得到有效的发展,将是十分十分困难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为一体;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简洁明快、体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祥”“略”得当、体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重点突出,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结构设计是科学、合理、有效的。
四、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改变学习状态和内心体验,从“受逼”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想探究”和自主学来提升智慧。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体验和感受的机会。物理学中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整个课堂教学中,闫老师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五、反思。叶澜教授曾说过“一节成功的课是常态的课、是有遗憾的课、是值得改善的课。
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高效的教学,应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通过活动让他们在经历智力的探险从而提升智慧。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有了问题学生要想办法去解决,就要思考,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在思考解决对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惑,这就要寻求帮助。可能会向课本资源求助,这样就形成了生本互动,也可能向同伴求助,这样就形成了生生互动,还可能向教师求助,这样就形成了师生互动。这样,在学生求助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生本、生生、师生的立体互动,这样的课堂是积极的主动的、也肯定是生动的、高效的。
1、上课伊始,教师通过一个问题“添加条件编题目”的创设,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的非常好,如果能以此进行深处挖掘或以此为契机对学生不断地进行追问、质疑问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质疑问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办法,这样,不仅仅能对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回顾、唤醒,更能形成知识的整合。可惜的是,上课教师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课堂导入使用,使其教育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对已有经验的简单再现和低水平重复不可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才有可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开始的复习中,教师对重点的实验进行了再现,但是这种再现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作为中考复习来说,如果只是新课的机械的简单的重复,是不能激发出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的,复习的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在这个重现的过程中,如果能抓住学生的一些疑难和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可能会更好。比如在进行“电压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实验的重复中,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这个实验中可以保持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不变,现在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了吗?”相信有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还是似是而非的,这个在新授课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就可以放在这儿进行解决,并可以以此为生长点进行拓展,比如滑动变阻器在这个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比较一下滑动变阻器在其他两个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伏安法侧电阻)中主要作用有何不同等等。
3、教师必须提出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且具有思维含量的有效问题。这种问题应该是递进式的,问题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甚至是超出教师预想的,这样的预设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得课堂充满活力。精心设置探究问题总是让学生心动是第一步,善择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学生嘴动、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精妙所在。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思维、组织语言、形成较为完整的答案的时间和机会,要给学生一个完整陈述自己观点的空间,不可随意地打断或中断学生的发言,要能让学生完成地进行思维的陈述和解释。
4、错失精彩生成的良机。在重现“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学生给出了“导体的电阻与电流成反比”的结论,教师不知道是由于紧张还是疏忽,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就过去了,非常的可惜。这明显是一个科学性的错误,如果能及时地抓住、审时度势地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整和适度的改变,以此为时机进行生成,就可以将“电阻”的相关问题进行复习和整合。再最后的“练一练、我能行”版块块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三道题目,非常好的三道题目,既有知识性、趣味性,又有人文性和应用性,但是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只是当作题目来处理,将习题的许多教育功能丧失掉了,使这部分的教学显得单薄,让人感觉只是为了完成固有的教学设计程序。
第2篇 圆柱和圆锥整理和复习的评课稿
圆柱和圆锥整理和复习的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熊老师开出了一节《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复习研讨课。
《圆柱和圆锥》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部分知识的教学是以圆的认识和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为基础的。
熊老师这节课是以“自学为主”的.复习研讨课,整节课,熊老师注重学生对单元知识的自学整理,注重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知识与生活的沟通。听了熊老师这节课,我有如下感悟:
1、引领学生通过自学整理,建立圆柱与圆锥的系统知识网络。
本节课中知识的梳理是学生通过自学,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精讲精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熊老师在教学中讲得少,引领学生练得多,课堂容量大。练习素材简洁,仅仅是一个底面直径4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练习内容丰富,通过“看到这个圆柱,发挥你们的想想,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引领学生打开思维,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圆锥问题。板书简洁清晰,刷、捏、削、切四个字呈现了所有的可能。语言精炼,显示了熊老师这节复习课的大气。一道“一个圆柱形无盖水桶,量得它的底面直径为4分米,高5分米。求表面积和容积(得数保留整数)”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建议:想象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课前整理并解答,课堂展示;课堂中动笔练习的时间可以更多点。
第3篇 初中化学用语专题复习评课稿
初中化学用语专题复习评课稿范文
张老师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三个知识目标设计成分三个版快梳理、总结,将枯燥的复习课教学以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进行,不但异曲同工,而且效果更好!体现目标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的新颖理念,设计上颇具匠心!
由于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对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低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张老师将元素符号的复习做了“略”的处理。以快答完成,为后面的重点、难点教学减小坡度。在后面两个部分中将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以动一动、找一找、写一写、练一练的方式设计成小组活动,加大了复习的力度,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参与思索、探讨的同时提升学习的能力,较好的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
本节课张老师在学生的充分配合下,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中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重点、难点。如难点“找一找”、写一写环节采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结果,扩展知识深度、难度!效果非常突出,起到了总结、归纳的目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活动既有表面的语言、行为的活跃、更有深层次的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深度的思索,又有广泛的参与!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以自然大方的`形象,洪亮的声音,清晰、流利的语言运筹帷幄,课堂活而不乱,并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时鼓励、总结和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复习课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旧知识的重复,让熟悉的更熟悉、陌生的依然陌生,而是温故而知新。
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温故,必然能最大限度的解决长期困绕学生的化学用语运用不熟的问题,必然能使学生运用化学用语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学生在新的起点上运用化学用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给化学方程式 “会诊病因”、写一写、练一练三个环节得到了实践和验证!我认为这节课中全体学生都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完全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和目的!
第4篇 高三体育专业班武术复习课评课稿
高三体育专业班武术复习课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评课的内容是杨波老师高三体育专业班的武术复习课,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教学目标设置具体明确,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对动作的讲解清楚,示范准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复习过程中体现了武术“精、气、神”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体育骨干的能力,同时又根据学生对武术动作特点掌握的不同,进行了展示和领做。使学生明确武术技术的学习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力度和精气神的表现。 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表现了较好的组织纪律性:主动参与、细心观察、练习刻苦,并能在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既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和运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武术动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另一方面根据武术教学的特点和新课标的理念,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这些看法不一定成熟,仅供大家以后思考和研究。
1、课标高中体育强调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除理论和健康课的学习,教师在实践课上,还应该注意综合应
用,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不断提高,形成健康意识和习惯,如动作过程中肌力的应用,放松活动的.意义,在教学中应及时给予提示。
2、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时,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刚而不僵,柔而不懈”,提示学生,在动作过程中要注意肌肉的放松,在定势时,再使各肌肉群紧张起来,从而达到用力顺当,而不使学生用多力,这样能更好学生掌握动作,而且能让学生感悟到武术健身和健心的意义。
3、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尤其是示范方向较多,路线较复杂的内容时,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骨干,在教学中既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的看来, 杨老师的这节课上的是专业班的课程,专业课讲求的是实效性,方法大多是以练带练,在练中体会动作要领,对于专业训练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符合了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真正做到乐教,乐学的指导思想。
第5篇 分数加减法复习评课稿
分数加减法复习评课稿
本节复习课的重点是通过回顾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在练习中,让学生经历“看、通、算、约、验”五步法。
1、找准“知识点”,打下基础
课始,郑老师打破了常规的应用题形式,以简洁、有趣的线段来表示题目,要求学生列式解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导入了本节课的课题“分数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接下来,老师给学生布置了第一个任务:自己从课本中找出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表现积极,很快给出了答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样,在学生自己的努力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的基础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有一种自豪感。
2、串成“知识线”,理顺思路
本环节,郑老师通过精心设计,以10个分母加减法的算式为主线串联了这些知识点,配以郑老师轻松简洁的提问方式,整个复习过程显得非常自然、流畅。
问题1: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学生很快得出,可以分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题2:哪一类能很快算出得数,请你直接给出答案。异分母加减算式不能很快算出得数,为什么?请你动手算一算。让全体学生在练习中再次体会同分母、异分母相加减的计算方法,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问题3:观察这一组异分母,其实哪几个算式也可以直接算出得出?这个问题非常好,打破了让学生按照常规思维看到异分母相加减就通分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习观察,深入思考。学生表现也非常好,很快得出了几个算式的更简便的计算方法。这里,郑老师重点讲解了分子为1的分数相加减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应用。不过,从后面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吗,学生对该简便方法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
问题4: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让学生在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很够合理的选择计算方法。这里,我觉得可以多加一个例题,来说明不一次性通分的计算方法有时比较简便。
3、建构“知识面”,灵活应用
最后,郑老师通过解决问题来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并灵活选择和运用。从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看,都掌握得不错,郑老师的课很成功。
总之,本节复习课郑老师思路清晰,富有激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6篇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复习课的评课稿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复习课的评课稿
对内容的评价: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即平方关系、商数关系是三角函数教学中的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解斜三角形以及空间几何中线面角、面面角的值的计算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同角关系式,能初步掌握三个函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知一求二”的思维方法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其一、内容是已知正弦值,求其他同角的两个函数值,特别是已知正切值,求同角的其他两个函数值,仅凭这两个关系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派生一个公式: cos2α=1/(1+tan2x)才能解决问题;其二、已知正切的值,求分式的值,即求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是齐次的'形式的值;其三、利用平方关系进行化简。下面针对张老师这节复习课,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从教学目标看,体现——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标的要求,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目标,“知一求二”、计算齐次分式、化简带根号的三角函数式子;能力目标是:第一能正确和灵活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解决知一求二问题,初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二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公式的减少,使已知正切值,求其他函数值,无处下手,今天张老师补充了派生公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说明了能驾于教材的教师是在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这就是做名师与庸师的区别。
——从教学内容看,体现——准确。重点、难点定位准确。重点是利用同角关系“知一求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及解题规范格式的养成,已知正切值,求齐次分式的值;难点是逆向使用平方关系:分母看成1和带根式的化简问题。
——从教学思路看,体现——清晰。教学开始,复习两个关系式及它的变式,增加了派生公式和常用变换公式。从简单例1开始,既复习了同角关系,象限的符号问题,又示范了解题的格式,例题真正起到例题,范例的作用。引入直角三角形,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决选择与填空方面做的很好!通过例2及三个变式训练,让学生有序、层次递进理解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同角关系式的理解和派生公式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养习惯都有很好的作用。最后是思考问题与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培养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教学方法看,体现——灵活。第一教师教法活,第二学生学法活。尽管本节课可以完全不须要幻灯片,但老师还是使用了幻灯片把整节课的内容清晰展示给了学生。但教师仅把多媒体定位教学的辅助位置上。教师还是利用一枝粉笔,一手板书清晰展示,学生的学习也不是为“互动”而动,而是用笔和纸在算,用脑在互动。
——从教学能力看,体现——扎实。无论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板书清晰,课堂上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楚,引导能力强,教师有扎实教学基本功。
——从教学效果看,体现——有效。课堂上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参与面大,互动有效实用。
——一点建议: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复习课的评课稿
第7篇 电学复习课评课稿
电学复习课评课稿
电学复习课评课稿1
上课开始吴策老师以电吹风机引入本节课,介绍电学是物理中考中的重点,务必要做到人人过关。
显然这节复习课吴策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1、教师对教材和中考研究的比较全面,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大纲和课改精神有一定的领悟。2、对学生情况也把握得比较准确,小组成员分配也考虑到了课堂合作的有效性,每组学生从学生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组员分配。3、问题的设置也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这节课由于事先对学生做了足够了解,民主地进行了很好的小组成员分配,所以课堂学生参与度很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我。讨论问题时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也好像灵光附体,积极踊跃为小组出力。
复习内容由一个点展开,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阶梯式上升。原本复习电功率,学生讨论完灯泡亮度的影响物理量后,教师又让学生观察灯炮结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学生提出与灯泡相关的其它的知识,教师又收放自如地及时引导,对不善发言的学生设置简单问题鼓励其积极发言。讲例题时每组选派代表让学生上黑板对线路图进行连接,由底下在坐的学生评价,让学生做这堂课的主角,枯燥乏味的'复习课由于让学生参与其中,整堂课火花不断。当下课铃声响起时竟然有学生发出“这节课咋这么短”。这堂课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组合作,从课堂气氛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都有所收获,对于该知识点的脉络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得益于课前准备工作充分,所以课中小组合作才取得可喜的收效。
电学复习课评课稿2
本节课是初三物理总复习中一节电学实验复习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异悟,选题难度合适,内容适度,使学生学会了电学实验中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节好课。
教学程序为:一、学生阅读,做题探究,全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获得第一感受,体验,尝试了如何解决问题,哪个位置不会。二、让一学生黑板上演板,给学生树立了信心。三、请这位同学阐述解题的理由。四、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解决方法。五、讨论如何写出实验结论。学生通过先练,后讨论,使其看得见,摸得着,很快解决问题。
本节选两个电学实验题供学生探究,第一题,解决电学中实物连线问题,本类题看似简单,其实学生一层云雾。本题涵盖的知识点很多,如何入手,电压表、电流表怎样使用,量程怎样选择,变阻器的连接、作用,所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老师逐一分析、异悟,使学生看得着,摸得着。第二题,属于电路故障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样采取让学生先做,让学生发现问题,还原人学习、认识自然的规律,再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老师异悟出电路故障的判断及分析的几种方法:
1、电路断路:当电路某处断路时,电流表示数为0。
2、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因为电压表的电阻很大会使电路中电流几乎很小(没有),故电压表应当与用电器并联。
3、电流表、电压表接线错误: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电路中时,应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将反方向偏转。
4、电路短路:若电源短路,则电路中所有用电器都不工作,电流表、电源可能被烧坏;若用电器短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几乎为零。
5、滑动变阻器接线错误:若接上边两个接线柱,则只相当于导线的作用,对整个电路无影响;若将下边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则相当于定值电阻的作用,无论滑片如何移动,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不变,灯泡的亮度也不会变化。
然后,教学进入学生练习阶段,老师布置了荆门资料上八道题让学生完成。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探究,再进入练习,使学生有再认识、再应用实践的过程,学生学得扎实,收获甚大。
第8篇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的复习》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的复习》评课稿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一堂好的复习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教学,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
听了刘老师《表内除法的复习》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
在梳理除法知识,理清所学知识点的环节中,刘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15÷3=5这一道算式回忆有关除法的知识,先是静静思考在练习本上记录,再是给予一定提示,接着鼓励学生可通过画图来表示心里的想法、借助翻书来补充知识。这整一个流程充分体现刘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细心地关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在汇报环节,学生能够很好地就“名称”,“意义”,“乘法口诀”,“乘法算式”“读作”以及“倍的知识”等进行归纳,整个环节清晰流畅,这也直接反应出学生在自主回忆旧知环节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时,刘老师多次强调并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思考,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除此之外,刘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刘老师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等等方面均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有如下的思考。
1、在回忆整理知识网的环节,刘老师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回忆,如果是表格式填写,列出几个最基础的知识点(例如读作,口诀,各部分名称,然后再添上一栏“我的补充”)这样会不会让一些整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更多地参与到整理过程中?
2、在习题“这6组小朋友在跳绳,每组3人,现在如果分成9组,每组几人?”中,遗漏“平均”两字。
3、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这个除法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再画一画会不会更深刻?
4、意义表示15平均分成3份
表示5个3
表示3个5
15÷3=5这一道算式为什么既可以表示5个3,又可以表示3个5,这对于学生正是一个难点,如果让学生通过举例论证来帮助理解会不会更深刻一些。比如:15个苹果,每份3个,分成几份?(表示5个3)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表示3个5)
第9篇 《漫步诗林》古诗词复习评课稿
《漫步诗林》古诗词复习评课稿
《漫步诗林》古诗词复习评课稿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 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 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
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第10篇 欧姆定律复习课评课稿
欧姆定律复习课评课稿
非常高兴能坐在这儿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中考物理复习研讨”,既然是中考复习研讨,我们的讨论如果仅仅围绕着一节课的得失,可能今天的研讨的效果会有些折扣,既然是中考复习研讨,我们的立足点必须放在中考这个大的背景下来展开,如何实现中考复习的有效性、甚至是高效,其落脚点又必须回归课堂,又必须要在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中来展开、实现,又绕不开课堂。因此今天接着闫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个想法。
如何观课、议课:“三看一回头”
1、看三维目标是否有机融合;
2、看教学结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有效
一回头: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最优化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目标一节课的重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课堂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冰山下的绝大部分,是方法和情感知识。教学中必须由知识目标逐步地向方法目标和情感目标过渡,知识是工具、是载体,而方法和情感则具有教化作用。本节课,闫老师仅仅围绕“欧姆定律”这个核心进行设计,教学目标定为准确,精心的设计,突破知识本位的局限,让学生亲历多种学习活动过程(回忆再现、重现实验过程、智能平台训练、温故知新等),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提升能力。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有效、科学。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不完整或者存在缺陷,教学内容组织不当,学生要得到有效的发展,将是十分十分困难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为一体;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简洁明快、体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祥”“略”得当、体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重点突出,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结构设计是科学、合理、有效的。
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改变学习状态和内心体验,从“受逼”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想探究”和自主学来提升智慧。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体验和感受的机会。物理学中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整个课堂教学中,闫老师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反思。叶澜教授曾说过“一节成功的课是常态的课、是有遗憾的课、是值得改善的课。
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高效的教学,应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通过活动让他们在经历智力的探险从而提升智慧。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有了问题学生要想办法去解决,就要思考,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在思考解决对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惑,这就要寻求帮助。可能会向课本资源求助,这样就形成了生本互动,也可能向同伴求助,这样就形成了生生互动,还可能向教师求助,这样就形成了师生互动。这样,在学生求助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生本、生生、师生的立体互动,这样的课堂是积极的主动的、也肯定是生动的、高效的。
1、上课伊始,教师通过一个问题“添加条件编题目”的创设,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的非常好,如果能以此进行深处挖掘或以此为契机对学生不断地进行追问、质疑问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质疑问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办法,这样,不仅仅能对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回顾、唤醒,更能形成知识的整合。可惜的是,上课教师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课堂导入使用,使其教育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对已有经验的简单再现和低水平重复不可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才有可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开始的复习中,教师对重点的实验进行了再现,但是这种再现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作为中考复习来说,如果只是新课的机械的简单的重复,是不能激发出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的,复习的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在这个重现的过程中,如果能抓住学生的一些疑难和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可能会更好。比如在进行“电压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实验的重复中,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这个实验中可以保持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不变,现在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了吗?”相信有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还是似是而非的,这个在新授课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就可以放在这儿进行解决,并可以以此为生长点进行拓展,比如滑动变阻器在这个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比较一下滑动变阻器在其他两个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伏安法侧电阻)中主要作用有何不同等等。
3、教师必须提出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且具有思维含量的有效问题。这种问题应该是递进式的,问题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甚至是超出教师预想的,这样的预设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得课堂充满活力。精心设置探究问题总是让学生心动是第一步,善择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学生嘴动、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精妙所在。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思维、组织语言、形成较为完整的答案的时间和机会,要给学生一个完整陈述自己观点的空间,不可随意地打断或中断学生的发言,要能让学生完成地进行思维的陈述和解释。
4、错失精彩生成的良机。在重现“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学生给出了“导体的电阻与电流成反比”的结论,教师不知道是由于紧张还是疏忽,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就过去了,非常的可惜。这明显是一个科学性的错误,如果能及时地抓住、审时度势地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整和适度的改变,以此为时机进行生成,就可以将“电阻”的相关问题进行复习和整合。再最后的“练一练、我能行”版块块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三道题目,非常好的三道题目,既有知识性、趣味性,又有人文性和应用性,但是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只是当作题目来处理,将习题的许多教育功能丧失掉了,使这部分的教学显得单薄,让人感觉只是为了完成固有的教学设计程序。
第11篇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评课稿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评课稿
1、本堂课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会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整体思想”、“最优化思想”,通过这些数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灵活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采用了多种形式,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复习课,把学生推到前台去,老师做学生的坚强后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也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教学行为。
4、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5、课堂内容环环相扣,教法灵活多样,有个别提问、学生板演、一位学生口述,一位学生实验等,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欧老师的这堂复习课时刻围绕着县“目标教学”的理念,讲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当然,课堂总会有那么点瑕疵,欧老师的这堂课在以下两方面还需要研讨:
1、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唯一不足的是学生练习做题的时间较少,思考不够充分。
2、欧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知识点,只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
第12篇 小学数学教材《圆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材《圆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
对学生整理和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这堂课的重点,林老师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复习的方法之后,安排了一定量的相关练习。但是复习中的练习应定于哪里呢?我觉得应定位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性影响,灵活应用,挖掘提升。
在教学设计中,林老师首先关注到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所以在练习中林老师先安排了一组根据直径和半径求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的热热身,也为后面的提高练习打下基础。之后为了让学生形成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练习,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入考虑问题,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还可以提醒其他学生,避免发生类似错误。
本案例的练习主要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这一环节中进行。基本训练的安排林老师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练在知识的重点上、难点处;二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练在薄弱处、疑惑中。如在学生复习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我林老师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来并用字母表示,又用这个圆纸片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使知识落实到实处。
在掌握了圆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忆它的推导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我们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不但知识的梳理过程得到体现,而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位,复习过程扎实紧凑,教师易于调控。第二层次是应用发展练习。
此时练习的设计林老师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习题,而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此类习题,使学生在应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计算光明广场喷水池一周的长度和占地面积、青檀古树干横截面面积,设计东沙河治理绿化工程图并计算花坛和小路的面积,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获取的难道比会解答书本上的卫星天线、自动喷灌机要少吗?
复习课并不是单纯重温旧的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各种常规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只要我们教师能多些创新,复习课照样可以精彩纷呈。
第13篇 《力和运动复习》评课稿
《力和运动复习》评课稿范文
力和运动复习课课后反思 这节课可以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了前后基 础知识的联系。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 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可以从物体的受力的三种情况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进行分析。 物体 在受平衡力、 不受力和受非平衡力时是怎样的运动状态,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 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例举一些贴近学生 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很多 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 显然在这方面我觉得有很大的欠缺的。同时也忽视 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 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堂中可结合课本中一些插图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 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中考中的热点考题。 这些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今后的课堂中弥 补。
教学改革就 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 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第14篇 《对环境的察觉4至6复习》评课稿
《对环境的察觉4至6复习》评课稿
看了本节课的教学后,感觉整堂课井然有序,每个环节的衔接都很流畅。尤其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把所学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从而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在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具体来讲,其中的长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这堂复习课,教师从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点出发,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整合和春游素材的合理应用,为这堂课增添了学习的亮点。
第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整理归纳和上台展示知识内容的环节,是一种新的知识回顾的方法,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他们在学习中的长处,以及展现了学生的个人能力。
第三,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学会听、讲、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教学。
第四,教师课前的预测,让教师能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复习过程中能更加有效。
其中,也有一些我们共同讨论的'地方。
第一,从知识的完整性来讲,基本上是完整的,由于时间的不足,少了一些知识的复习。因此,如何在复习课上对知识的取舍,也是实现复习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第二,每一小组只对一块知识的整理,剩余知识学生是否可以达到有效复习?
第三,在复习中,还欠缺知识的提高。
第15篇 初三第一轮复习《全等三角形》评课稿
初三第一轮复习《全等三角形》评课稿
黄老师的这节复习课,我谈几点肤浅的个人见解:
关于复习课,我们有太多的话题,而知识和方法的整理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复习课目前有几种倾向:一是复习整理知识点干巴巴,概念定理逐一罗列,费时费力而学生听的效率低下;二是不进行知识点的整理,直接以题海代替复习,通过练习和讲解习题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这两种我们都能感受到效率不高);三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节复习课,以数学题带知识点复习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解题时,把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特别指出,加以梳理,再通过典型题型的解决,完成复习任务——知识和方法的整理。而学生的良好素质和数学能力也反映出黄老师平时教学的效果。
黄老师这节复习课主线清晰:以提问题的正反面角度组织复习(正面就是如何证明三角形全等,反面就是三角形全等之后能得到什么),之后用回顾反思的方法全面复习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然后通过“闯关活动”的4道习题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思考。复习中最难的是怎样运用这些知识点,问题的正反面往往是数学问题的基本构思,这样的复习,正好抓住了运用。
课堂节奏控制恰当,张弛有序,聆听、提问、思考、书写、陈述、分析、质疑、评价等师生课堂动作变化不断引领学生把知识和方法的整理深化。学生不是忙碌的做题,教师不是单纯的讲题,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对题目解题方法的思考、引申和应用。
一、流程回顾
本节课通过“热身训练——知识归纳——闯关活动——小结反思——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都可圈可点,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在“热身训练”环节用两道练习引导学生全面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此唤起学生的回忆。
在“知识归纳”环节,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在后续的几何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概括,突出了全等三角形在初中空间与图形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和工具性价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网络化,体现了初步的体系化思想。并借助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手段回顾、认清全等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为后续应用奠定基础。
在“闯关活动”环节 ,四道习题的难度设置层层推进,从典型的基础证明,到构造新的三角形,再到利用几何变换来解决问题,始终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能力目标。在选材上精心设计,在第一关,第二关的解答中把学生证明过程中易犯的错误采用“思维暴露”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错误点,分析错误原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第三关、第四关,用一题多解以及探究题让学生练习巩固,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质疑和交流的时间,在学生讲解思路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提炼和反思,促进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在“小结反思”环节,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回顾,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最后,通过“效果评价”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继学习标定航向。
二、特点和启示
1、习题的选取和使用依标据本,体现了中考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初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提高复习效率,精选例题和习题尤为重要。
习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物质基础和载体,精选习题是增强复习针对性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习题的选取和使用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1)、精选习题,增强了复习的针对性。
选择的习题既注重基础,还关注几何变换,并蕴含着丰富的解题方法,十分典型。
挖掘基本图形所隐含的内容,注重变式训练,在对基本图形的引申和变化中体现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体现了基本图形的教学价值。(如例2中利用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构造全等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例3中利用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进行旋转变换来解决问题。)
习题的呈现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呈现形式比较活泼。
(2)、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提炼解题方法,形成数学思想。
学好数学,就是要善于解题。
“热身训练”第2题,结论开放,提供了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闯关活动”,在基本图形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形成方法。
第二关习题是典型的容易误用“ssa”的题型,说明教师的备课独具匠心。
另外,本节课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式上也是新颖有效的,值得学习。在“复习目标”、“知识网络”、“小结反思”、“作业布置”等环节都有构建知识网络的内容,使知识体系的形成层层递进,不断完善。
2、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反思,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数学课是关注知识,关注考点还是关注学生,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数学课必须关注学生,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获得了发展作为评价标准。
(1)、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本节课习题的配置由浅入深,梯度合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提问,巡视和解答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实施积极的学习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反思活动贯穿始终,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方法。
反思本身就是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数学方法的学习。提升反思能力,是获取解题方法的有效途径。
课堂中教师经常使用“你是怎样想到的”,“还有不同证法吗”,“你有什么体会”等语言,引发学生的反思和自省,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三、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第二关的习题难度较大,起点较高,对于普通的学校不一定适用。如果针对一般学校,可以考虑将课后作业第2题图13设计为开放问题,列举4个条件,选其中之一为结论,其余为已知,构成真命题,并进行证明(其中能组合成4个命题,3个真命题,1个假命题,也可达到矫正ssa错误的目的)。
在明确不能用“ssa”来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时,我们是不是需要考虑让学生举出反例来加深印象?
是不是每堂复习课都需要当堂检测?
总之,从整体上看,本人认为本节课“对路、到位”,是一节高效、成功的初三复习备考课,也是一节值得我们借鉴与研讨的课。
2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2位用户关注
8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