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栏目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5篇)

发布时间:2022-06-07 热度:15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第1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3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第2篇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

施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2

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习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

建议:

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习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3

本学期第七周,我们学校安排了数学组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作为听课者,我认为这五位老师讲的各有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说一下刘**老师的课,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问同学们都到那些地方去玩过?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耿**老师采用“抱团游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整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金芳妮老师采用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新课。刘春妮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同学们观察教室里面的窗户,并指出教室的后墙上有三个窗户,每个窗户上安装了6片玻璃,问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数学问题。

总之,我认为每位老师讲的都有特色,很成功。因为每位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三,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第四,个别老师还对乘号的来历做了简单的介绍。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4

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习。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几相加的和,几是这个相同加数,有几个就乘几。”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不再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会分析是几个几相加了,那么没必要非得强调是“5×3”中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最后应该提升到,有几个几就用乘法,不需要再结合加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就能体现,比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能做6人,一共能做几人?就可以直接列式:3×6=18(架)。刘老师的板书设计特别好,字写得好,而且清晰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刘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教态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如果讲课时能走到学生中间那就更有亲和力了,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5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刘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

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第3篇 《角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角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第4篇 二年级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例9、例10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算理。而乐老师上的这个教学片段,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挖掘教材的“深”乐老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教材例中两个小朋友列举两种算法,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及算理相同,所以学生再说第二种算法,1000+20xx把“0”不看,1+2=3时所以1000+20xx=3000这时老师继续追问,这时的1表示什么(1个千),2表示什么(2个千),那3呢?(3个千就3000)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当1和2在同一数位上才能相加。并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口述算理。因为只有理通算理,才能学会融会贯通。相反在此处如果不加以引导,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负迁移影响。比如:算1000+200时,学生还是把“0”不看那1和2可以相加吗?所以让学生理解算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 处理教材的“新”乐老师把例题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将两个例题融于一个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解决问题与探索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的运用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三、 本节课几个亮点。

1、 复习用抢答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回答的机会,课堂气氛 十分活跃。

2、本节课听得最多的是“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老师真正做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己耐心的等待和倾听。

3、老师能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当学生说到便宜用加法时,老师 即时引导学生理解便宜一词的意思。

4、课堂上老师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鼓励胆子小的孩子回答问题。下面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提一点自己的建议:课堂上有个学生在提数学问题,妈妈带了8000元钱买电器??老师可能是觉得时间不够,没有等学生说完就阻止学生。我认为应该让学生说完,并让他们自己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通过老师的引导,有效的突破了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并口述算理这一重难点。这是一堂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片段教学。

第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展示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笔算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学具操作中,理解进位原理。

低年级学生特别依赖于已有经验和直观思维,抽象的计算只有放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和具体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热情。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提出用摆小棒和拨数珠的方法来验证答案。其中摆小棒延用了教学口算时的方法,学生摆小棒发现4根和6根合起来可以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捆得到5捆,能够形象地表现出为什么进位,与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比较接近,他们的操作活动也比较顺利。拨数珠要根据“10个一是1个十”,去掉个位上的10粒数珠,同时在十位上添1粒数珠。引导学生注意十位上的计算是3(个十)加1(个十)再加1(个十),得到5(个十)。能够很清楚地显示出“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比摆小棒更容易过渡到竖式计算上面。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初步理解了进位的原理,积累了相应的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形象到抽象地看待进位,逐步形成计算思路,掌握算法要领。

2.关注教学细节,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摆小棒和拨数珠的基础上教学笔算,学生已经会按照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写出竖式,陈老师联系10根小棒捆成1捆,以及拨去个位上的10粒数珠在十位上添1粒数珠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个位上4加6得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并指导学生十位右边写一个小小的“1”,在个位上写“0”,叫进1写0。竖式十位上的计算,陈老师也梳理得很细致,让学生说清3+1+进位1=5。在学生计算出得数50后,陈老师继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据说笔算的过程和方法,轻声说、同桌说、齐说、小老师领着说,学生在反复说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了计算的过程及方法。

3.总结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掌握的计算法则,相比“相同数位对齐”这种说法,上面的说法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个位相加满10的,要向十位进1”把怎样进位总结得很清楚、很具体,也很有操作性。

教材中总结方法是出现在“试一试”后面,“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些什么吗?”或许放手让学生说,他们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个所以然来,之后教师再适当概括也可以。

总的来说,本课陈老师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和方法,这一过程做得很扎实,但本课的容量偏少。教学中有些要适当舍弃,让学生得到足够的练习。在练习中出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教师也要适当讲解,因为之前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只要求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笔算并不比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简单,学生容易出错。

第6篇 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评课稿

《认识直角》这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学生是在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来学习直角的初步认识的。作为同年级的老师,听了涂**老师的《认识直角》这节课,我有如下的一点点想法。

这节课整体上思路清晰,重难点都有加以强调攻破,老师上课的体态语言都满不错的。特别是在“谁能用手比划一下直角”这个环节,她借机教育学生举手要规范,把行为规范教育很好的融入到了数学教育中。但在这里我想着重说几点我有异议的地方。

在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里有直角的这个环节,涂老师让很多学生都起来说了说,我觉得她在这里用时过多,以至于后面的练习有些没做。

在让学生“在格子上画直角”这个环节,我觉得这里涂老师有点准备不足,这里最好让学生用水彩笔等有颜色的笔画起来效果更好,只用铅笔很难看清楚。

在巩固练习的`动手折一折环节,我觉得老师没有必要把需要折几步折出直角告诉学生,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他们折出直角就可以,没必要一定是两步或三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直角时,如何把三角板的直角摆在直角上,我认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总体而言,涂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课,她准备的还是比较充分的,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说一说、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让学生在做中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师生互动积极,课堂目标达成度较高。

第7篇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

第8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在安阳实验小学听了一堂数学公开课——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因为自己也刚刚上过这节课,经过相互的比较借鉴和学习领会,颇有些体会。所以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一、在导入部分,沈老师是让学生猜一猜被云朵遮住只露出几个角的三个图形是什么。用一句话“你是怎么才出来的?”引出本节的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在这一部分沈老师说他尝试过用具体实物找出角,也用过图形找出角。经过比较他发现实物找到的角是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有一定的出入,而在图形中找到的角和数学上找到的角比较容易统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但是我有几个疑问:1、学生对角的认知不是来自图形,因为在这之前学生还没有学过角。他们更多的是接触了生活中的角。我觉得用生活实物来找到角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更让他们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是可以解决或应用与我们的生活的,他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概念教学,尤其是像角是什么?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领着学生经历模糊——矛盾——渐渐清晰——明朗化的工程。逐渐的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知识提炼出数学真知的钻石来。

3、虽然云朵遮住了图形只露出几个角。但是学生并没有关注到这几个角。因为有些学生猜图形根据的是它的边。这样才也是可以的。对于这样的方法老师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

4、虽然说“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节课这在练习的时候用到了教材的一道题目,其他的都省略不用。那么教材到底应该被放在怎样的位置上呢?在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教材弃置不用。

二、新科研究。沈老师用一句话:“这几个从图形上请下来的角有生么共同的特点?”围绕这句话学生展开研究,找到角的各部分,并学会了它的名称。

在一环节,沈老师语言精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了解和帮助学生。体现了今日的主题——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练习部分。老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在这一环节,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7号图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全班全认为7号是角,只有一个学生说不是。沈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先让不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让认为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最后在问认为不是的同学是不是同意他的理由。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用一种说理和辩论的方式去帮助有疑问的学生释疑,同时也让懂得学生加固自己的认知。如果能让那个有疑问的学生再来说说他明白的什么?你为什么认为7号是角呢?这样效果将更加明显。

四、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这个环节,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角。出发点是为了证明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角的边的大小没有变,是角两边分开大小变了。从而得出:叫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无关,和他两边分开大小有关。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请了一位学生举起双手来演示角。足足举了5分钟。我觉得让学生用扇子,铅笔,纸条,学具做角也可以去的同样的效果。而且那个还是可以摸得到的。

五、画角。直接采用了观察电脑画角,学生模仿的方法。如果请学生自己尝试画角。其他学生帮助纠正。这样画角的错误会减少很多。

这里很多是个人的看法,有很多言语不当的地方,可能比较偏激。请各位同行见谅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第9篇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的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的评课稿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节课中,王老师的教学可谓独具匠心,把四基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应用的数学活动过程 ,数学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联系数学与现实的桥梁。下面我重点来谈一谈王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

一、在操作、观察、演示中,初步感知倍的模型

本节课有三次操作。

第一次学具操作:用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通过学生操作学具,然后交流展示摆法。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之间的关系。王老师在和学生讨论比较个数时,自然渗透了对应的思想,让学生摆学具要注意一一对应。这就在倍的建模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次学具操作: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王老师让学生再摆一摆,并到前面展示。教师在此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比较两个数量,沟通了同样多和标准量的联系。

第三次学具操作:王丁把自己的贝壳送给好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2只贝壳,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让学生再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要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的摆?学生摆后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并配合课件演示,尽快帮助学生和倍交上朋友。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标准量改变而改变,在此打通了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成功建立倍的模型。

这三次操作,王老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在每次操作前先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在操作后再及时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意义,既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及时沟通了倍的知识生长点,找准了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充分利用比较这一手段建立起倍的概念,完善了倍的建构。

二、在活动、感悟、体验中,深入理解倍的模型

数学学习是思维的旅行。记得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中积累起来的。王老师根据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有效地数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倍的模型。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指一指,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活动经验,这些认知活动有了直观形象的支撑而变得轻松愉快,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同学交流等过程中去粗取精、反思、抽象、概括,已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对倍有了整体全面的认识,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倍的模型。

三、在预设、生成、碰撞中,凸显加固倍的模型

吴正宪老师说过: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在预设的基础上。课程专家贾涛老师说:强调生成,首先要解决好预设,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成的问题。教师的预设一定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而不是每一步都预设好,这样才会使学生有更好的生成。

本节课中,王老师不仅做到了吃透教材,更研透了学生,考虑周全,预设全面而有弹性,所以当课堂出现生成后,老师做到游刃有余的处理,让课堂中的生成精彩纷呈,在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的碰撞中,凸显加固了倍的模型。如:

教师让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教师预设了三种情况: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 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我知道王老师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已经预设好了三套方案。

(1)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如: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或者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学生通过画竖线或者分一分成两部分,教师顺势引导(师分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两部分都和王丁的`贝壳数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顺势引导:你能给大家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吗?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两部分。教师顺势引导(师分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两部分都和王丁的贝壳数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追问: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作1个3,那么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并且让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当课堂出现了生成后,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让生成变为精彩,顺学而导,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教师及时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到此时,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倍的模型在学生心中清晰地矗立起来。

总之,王老师把《倍的的认识》聚焦到倍的模型建构上,全力挖掘知识的本质内涵,让知识充满了生长的活力。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种下了一棵智慧的种子,提升了教学的深度和厚度。在本节课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说王老师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感受到生生都获得了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说这是一节自主愉悦、高效的课堂。

当然,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此,我有一点建议:

很多知识,只要我们肯放手,敢放手,学生自己完全可以探究出来;很多能力,只要我们给他提供适合的环境,他们就可以自己锻炼出来。

第10篇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范文

一、情景导入

师: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图片)

师:他们摆了几根小棒?能用算式告诉我吗?

二、探究新知

1、产生冲突,引出乘法

(1)师:看到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前几个算式加数相同,最后一个的加数不相同。

教师板书:相同加数

师:这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

3+3+3+3+3+3=18

生:是3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

(2)摆小棒

师:下面请我们拿出小棒来摆摆自己喜欢的图形,看谁摆的多。

学生动手摆小棒

同桌根据小棒列算式

(3)揭示课题:

师:这样的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乘法。

2、认识乘法算式

6×3 3×6

师: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师:师:6和3中间是什么?乘号像什么?

教师演示加号变乘号的过程

学生书空乘号,草稿纸上写乘号。

3、读乘法算式

4、改写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主题,根据图片列算式

2、同桌合作摆小棒

小结:乘法计算比较方便

师:什么时候能用加法?

师:相同加数相加能用加法。

3、数学书第46页练习

四、教学评议:

本节课老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资源:从课的引入到课后活动,都用教科书中的主题图、学生摆小棒图和秋千图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相同加数求和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产生乘法运算的必要性,理解乘法运算与按群数数的关系。在问题情境中充分让学生计数数法多样化,算式写法多样化,还通过比较,让学生类比加数相同的求和、加数不相同的求和与乘法的关系,更加深对乘法意思的.理解。

同时教学过程充分注意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明确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11篇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曹老师“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一课中引导学生用除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算理阐述:在得出15÷3=5(人) 15÷5=3(组)曹老师问: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在学生不断的说理过程中,学生对除法的意义理解的更明确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在例题教学时,曹老师提出:又来了3个小朋友,那每组应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如果又来了一人,这时还能平均分成三组吗?为什么?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的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

3、注重联系设计灵活巧妙:在练习中曹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小白兔种了18棵白菜,12棵萝卜。要把白菜装在3个筐里,平均每筐装几棵?猴妈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小猴和它的3个同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让学生选择一些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体现了练习的巧妙性。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第12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太行开放有幸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地图,首先涂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法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第13篇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尹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尹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讲几点我的想法。

优点:

1、教师先出示一张学生图片,让学生从“前、后,侧”观察,然后又以盲人摸象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要全方位。

2、利用学具(兔子模型),让学生分小组,轮流交换位置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得图形,放到相应位置。

3、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亲切,过渡自然流畅。

4、重点突出,训练充分,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让学生交换位置,并说出自己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点:

教师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未能将“左右”观察的方法将透彻,导致后面学生做类似题型时出现疑惑。

第14篇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评课稿

9月6日上午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认识米》这一课,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的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张老师很好把握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求知动力。学生在用手中的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时,感到困难,张老师此环节通过巧妙的设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地引出课题。(此处及时板书课题:认识米)

2、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索,加强学生的体验。张老师在此处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一米”,身体上的、生活中的',让学生充分的感知1米。测量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对学生操作规范的指导,米尺不能斜放、要对齐零刻度等。在感知一米的过程中体会“米和厘米”的关系,在操作中得出1米=100厘米。

3、有层次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练习环节,张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是简单单位之间的换算、接着来了一组长度单位运用的辨析、比身高等,练习的层次分明。

就这节课而言,我个人认为还有些方面的不足:1、本节课操作量较大,要充分让学生来操作感知,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到位;2、测量教学时要增加估计的内容,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3、板书的设计要体现教学重点,板书的呈现,要让学生在回顾本堂课时,一目了然的知晓本课的重点;4、增强对学生的把控能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都能够跟着课堂的节奏一步步来走。

第15篇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二年级王老师和高老师同课异构讲了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两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问题,发展了学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1.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两位教师创设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形式,无论是王老师的帮助小鸡、小鸭、刺猬解决雨伞的问题,还是高老师的游数学城堡,都创设了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开了个好头。

2.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两位教师都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且学生自己总结出搭配的方法,交换位置法和固定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了方法的优化。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3.教学设计符合数学教学规律。

两位教师注重了学生知识新旧的衔接和由易到难的特点,有效地设计教学流程,都是从两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两位数为基础,探索三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数,以复习旧知为基础,使学生很容易想到三个数字同样可以用交换法来组数,水到渠成掌握了交换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重点突出。

建议:

1、王老师的教学内容在稍加拓宽,将生活中的应用解决问题会更好。

2、在学生活动后,高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长期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提高很快,同样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