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活动《云雀的心愿》评课稿参考
小学语文公开课活动《云雀的心愿》评课稿参考
有感情地朗读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是讲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看到环境被破坏的景象。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分角色朗读就成了重点。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读出各种人物的情感。文中小云雀的情感特点鲜明突出,学生读时很容易进入角色。虽然小云雀埋怨和愤怒的情感很容易体会,但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环境的重要,从课文的这一重点出发来读课文,感受人物显然有些难度。所以陈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洪水的视频,还有大量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发自内心地表达那种埋怨与愤怒。云雀妈妈的话很长,而且情感起伏不大,加上是“妈妈”的话,学生们读起来有些困难。好在陈老师给了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互相对话,互相练习,加上老师配合学生们读旁白,所以指名朗读的效果很好。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学生是愿意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印象最深的还是最后大家一起朗读时的情景,陈老师要求不仅要读好人物的对话,还要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样的.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孩子们仿佛进入了美丽的大森林,享受着空调器带给他们的舒适感受,他们翩翩起舞,很是快乐。我想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快乐有来自朗读本身的快乐,更有对森林的喜爱,感受到了森林的重要作用,身临其境,享受森林带给我们的美好。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个阶段默读比较合适,因为默读不出声音,全班同学互不干扰,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便于思考,这样边读边思,才能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陈老师在教学11—13节时设计了这个环节,学生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综观整节课,正是有了陈老师在朗读及表演方面的引导,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也深入到了课文当中,体会了人物的情感,感受到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2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
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