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语文《孔子拜师》的评课稿
语文《孔子拜师》的评课稿
这次,巫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整节课听下来,巫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学而导,学习目标基本达到。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态自然亲切,板书直观生动。
下面,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文的特点,对这节课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 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把握课文
新课标对中段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巫老师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能够较容易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文字的魅力。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巫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巫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
三、 重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巫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以一个活生生的长者智者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如:让学生与孔子、老子转换角色,演绎文本;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
当然,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我认为1、在文演绎中,可鼓励学生自由练读分清角色,自由组合充分表演。2、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对小组进行优化组合,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教师应认真组织,及时指导,这样才能做到切实有效。
以上仅仅是本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第2篇 《孔子拜师》课文评课稿
《孔子拜师》课文评课稿范文
这次,巫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整节课听下来,巫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学而导,学习目标基本达到。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态自然亲切,板书直观生动。
下面,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文的特点,对这节课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把握课文
新课标对中段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巫老师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能够较容易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文字的魅力。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巫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巫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
三、重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巫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以一个活生生的长者智者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如:让学生与孔子、老子转换角色,演绎文本;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
当然,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我认为1、在文演绎中,可鼓励学生自由练读分清角色,自由组合充分表演。
2、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对小组进行优化组合,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教师应认真组织,及时指导,这样才能做到切实有效。
以上仅仅是本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第3篇 小学语文课文孔子游春评课稿
小学语文课文孔子游春评课稿
《孔子游春》是游记,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历来为开课的老师所喜爱。今天,尹老师上的这篇课文,深为尹老师的大气所折服。
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者、不同的学习者,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演绎,因此,有人说,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语文。尹老师执教的这节《孔子游春》,,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语文。老师以“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我们赶紧随他去泗水河边吧!”将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心体验这美好春光,然后交流,讨论: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了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将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在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轻读第二节,而是习惯性的齐读时,教者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停下,而是等读完后,先表扬孩子们读的有气势,继而告诉孩子们,自己读一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人性化让孩子们如沐春风。
其次,这是对话的语文。这节课中,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与古代圣贤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局限与单纯的语言形式,更是双方精神与情感的对话。在“论水”一节中,教者引导学生:你对水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能不能与我们分享呢?前面的课文对水有德行这一品质也有诠释,能谈一谈吗?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你认为水还有哪些特性呢?在“言志”一节,教者设计: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还有什么也更浓了?有学生说,师生情谊更浓了,有学生说,师生对话更热烈了,有学生说,师生对话更精彩了……在“布置作业”的环节中,教者将主动权下放给了学生,问:你想给自己设计什么作业?于是乎有人想收集孔子的名言,有人想写自己的志向,有人认为应该写读书心得。我们看到,在这种对话下,学生的见解也颇显睿智。
第三,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教者不仅注重对语言的品味、训练,注重对语言的积累、运用,更注重对文本外延的拓展、延伸。
不论是小学语文,还是中学语文,他们都是相通的。曾经与一位颇有见地的初中语文老师交流,他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注重的方面很多,但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对课文外延尽量的拓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却是他们所努力追求的。听了他的观点,我不由击节而起,是啊,这和我对于小学语文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这一观点在尹老师的这一节课中俯拾皆是:导入时,精心选择的一段简短但必要的资料介绍孔子,要言不烦;在赏春这一环节中,抓住省略号,趁机拓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是她”这一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导出学生诗一般的语言,将春天的美好推向了高潮;在“论水”这一环节中,更是设计了聆听孔子师生的对话,出示文言文,要求学生借助现有的文本,去挑战文言。坐在下面,不禁为尹老师捏了一把汗,然而,由于教者的设计体现了坡度,学生们理解水到渠成。于是,又为王老师的前瞻喝彩!最后,教者更是由孔子论水引到了孔子论学习。一步又一步地拓展,打开了学生的视线,最后,课文结束了,但学习并未结束,老师把孔子的网站介绍给了学生,空闲的时间,相信孔子会再次走进学生的视线。
第4篇 孔子拜师评课稿
孔子拜师评课稿
这次,邵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整节课听下来,巫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学而导,学习目标基本达到。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态自然亲切,板书直观生动。
下面,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文的特点,对这节课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把握课文
新课标对中段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邵燕尔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能够较容易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文字的魅力。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巫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巫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
三、重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章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以一个活生生的长者智者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如:让学生与孔子、老子转换角色,演绎文本;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
当然,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我认为在文演绎中,可鼓励学生自由练读分清角色,自由组合充分表演。这样才能做到切实有效。
以上仅仅是本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第5篇 《孔子拜师》评课稿
《孔子拜师》评课稿
《孔子拜师》评课稿1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四位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的板块形式,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做法,符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中年级语文教学重在落实重点词句,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渗透学法指导,注重习惯养成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教学宗旨,在教学时,几位老师都能紧抓课文的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理解,感受体会人物的内在品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有几点感受评点如下:
一、情境导入,形式多样。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学生感觉很陌生。李海娴老师以《三字经》中“论语者,二。群弟子,记善言。”一句引入孔子的介绍。能从学生的熟悉的内容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有效地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感觉就像是与熟人相见一样,心中产生一种自然的亲切感,对文章的学习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翟素华老师是以朗读理解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温故而知新”而引入认识孔子的环节,设计精巧独特,是学生对孔子的学识、品行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郑素华、周冬芹老师能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布置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后的资料袋,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来介绍孔子,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二、介绍人物,匠心独具。
文中主要人物:孔子和老子。古代有学问的人往往都有名和字,甚至号。文中孔子,名丘,字仲尼。老子,字老聃。这样的称呼在文中都有出现。如何让学生分得清,弄明白,几位老师都有不同的设计。
如,郑素华翟素华两位老师都能灵活运用资料袋,巧妙设计:在学生介绍资料袋内容时相继出示: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拜的老师是老子,出示:老子,老聃。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弄明白人物的称呼,同时讲解,“子”是古时人们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所以人们称孔丘为孔子,老聃为老子。经过对比和解释,学生一下子理顺了人物关系,提前扫除了阅读障碍。
三、设计问题引路,指导学习方法
好的问题能对课文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
四位老师能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以学生的问题引路:1.孔子为何要拜师?2.孔子是怎样拜师的?3.拜师后,孔子又是怎样学的?以问题为整堂课的线索,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整堂课也有了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
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设计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如“从xxx词语,和xx句子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孔子?”或“孔子的谦虚好学还体现在哪儿呢?能用文中的词语、句子来说一说吗?”等等。问题设计目的性强,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阅读,随着环节地深入,设计的问题也是层层递进。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生成的问题顺学而导,凸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多形式理解词语,推广解词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要掌握的词语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李海娴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如通过理解重点字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及结合上下文想象故事情景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带领学生在字典中查找“风雨兼程”的“兼”意思,让学生明白,在文章语境中难以弄懂的词语,还可以通过的方法来帮助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单纯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会灵活运用,加深理解。
对字、词、句的理解,一直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在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词语进行理解时,翟素华、周冬芹老师都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描写孔子拜师情景的语句,充分朗读体会。
翟老师还能设计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孔子拜师路途上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周冬芹老师能引导学生利用语句“孔子经过几个月的旅程终于来到洛阳”,想象此时的孔子是怎样的,在感受理解词语的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质。
郑素华老师在教学生理解“远近闻名”一词上,能做到不留痕迹,水到渠成。先出示“一个孩子在一扇门后面侧耳倾听”的图片,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了“闻”在这里是听,听见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构词方式说说“远近闻名”的意思,学生轻易地解决了。接着给“远近闻名”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对固有知识有一个巩固反馈运用的过程。
总观几节课,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会存在一点点遗憾与不足。有的课存在时间分配上略显不够合理,前松后紧,有点匆忙。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不够巧妙,知识点的呈现有滞后或时机不当的现象。在写字指导、讲评环节都不够充分,缺少师生互动。
这是我聆听四位老师的教学后产生的几点粗浅感受,请各位老师指正。
《孔子拜师》评课稿2
这次,陈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陈老师很认真准备了这节课,在备课过程,她本人也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课堂上,陈老师教态大方亲切,教学语言较为精炼,准确地把握了课文重难点,学习目标基本达到。板书直观生动简洁,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下面,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陈老师的设计意图,对这节课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 关注课题,培养质疑课题的能力。
细细读课题发现课题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提醒学生关注课题,告诉学生写事写人的中,有些课题其实就是概括了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写事写人的作文也可以以人物和事取题目。我觉得作文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节作文的指导,短文的练习就能提高,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渗透,这样分解了作文和阅读的难点,也能减轻学生对作文和阅读的畏难情绪。课题是课文的题眼,所以我教学喜欢从题入手,这节课陈老师如果根据课题设计两个这样的问题:1、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2、拜师后,孔子是怎样学,老子是怎样教的?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这样,教师教路清晰,学生学路明确。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
二、关注重点词句,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孔子拜师学艺的艰辛和急切。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陈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孔子的艰辛,陈老师设计了很多层次的朗读,运用了计算、想象、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力求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先是“从相距上千里”这个在体会曲阜与洛阳距离远,陈老师利用换算的形式得出的巨大数字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距离之远,在之后运用语言描述没有汽车、飞机、火车的情况下步行前往,很艰难,指导学生读出远和难。然后出示一幅画面问:“孔子在前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然地过度到“风餐露宿”的理解。通过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孔子的求学的艰辛,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成为孔子,教师相机采访:“累了,你为什么不歇一歇?”“饿了,为什么不去餐馆饱餐一顿?”“困了,为什么不去旅馆休息?”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近距离的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深入的体会孔子求学的急切。幷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设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特别是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后我的脑海反复回放陈老师的每一步教学过程,感觉每一步都是轻轻的浮在浅表上,想象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读的次数多,收获的效果不尽人意,没有在读中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究竟如何让每一步教学都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大学问,我们所有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孜孜不倦的学习总结,争取掌握其中的奥妙。
三、关注人物品质,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陈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向学生明确提出:我们要学习孔子、老子的什么精神,但在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中,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中,在让学生看图辨认老子与孔子后说出依据中,在让学生扮演孔子与老子时的精彩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此举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于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中华美德的教育,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四、板书简洁,突出重点点难点。
陈老师的板书简单,朴实,工整, 突出了的重难点。为本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孔子拜师》评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在本次“必成杯”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几位老师《孔子拜师》一课的课堂教学。因为是同课异构,同一课题,不同设计,不同风格老师的不同教学方法,所以听起来感觉收获颇多。
一、紧抓题眼,寻求突破
学生阅读课文,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标题。课题是文章的题眼,包含的信息量很多。因此,教授每课文都应先思考,如何从课题入手,读题解题,寻找进入文本阅读的的突破口。
课题“孔子拜师”,作为文章的题眼,清楚明白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郑素华老师能及时引导学生研读课题初步学习用“人物+事件”的方法,一句话归纳课文内容。这一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很多,研读课题,抓住题眼是一种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无论在今后对文本的阅读学习中,还是在写作时对于文题的设计中,学生心中都能有题眼这一概念,指导抓住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和中心。
同时,四位老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课题的重要性,有效利用课题做文章,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提出最想解决,最想了解的主要问题,1.孔子为何要拜师?2.孔子是怎样拜师的?3.拜师后,孔子又是怎样求学的?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孔子拜师”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进行有效归纳总结,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对事件的整体印象。
二、文本资源,有效运用
课文中配有的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了解课文内容的一项重要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在教学环节中巧妙设计观察插图,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郑老师在教学时,能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个人物,分辨谁是孔子?为什么?一方面培养学生有效运用文本资源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了古时行拜师礼时要双手相叠,弯下腰去,表示心存敬意,诚心诚意。”因此“拜”是由“双手和下”组成的会意字。加深学生对“拜”字的理解。
另一文本资源就是课文后配有的“资料袋”,四位老师都能在适当时机合理利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孔子。
三、抓重点词语,理顺脉络,丰富积累。
《孔子拜师》这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如何精心设计,将理解词语和感悟人物形象巧妙融合,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李海娴、翟素华老师都能紧紧抓住词语这条线索,一方面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词语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选用几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不但理解了词语还学会了灵活运用,设计恰当、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远近闻名”一词的理解上,李海娴、郑素华两位老师都能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考察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四、知识掌握与学法指导有机融合
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但不但要教授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更应关注学习方法的传授与掌握。
在教学中,几位老师都能将学法指导融入课堂,如李海娴老师的、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和课文;翟老师的读课题提问题的学习方法;扩充课题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郑老师的概括课文内容可用“人物+事件”法和“段意合并法”。周冬芹老师的展开合理想象,感悟人物形象等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和素养的提高,对于他们今后学习同题材的文章将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总的来说,几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相信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做到这样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相信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有很大提高。
第6篇 语文《孔子拜师》评课稿
语文《孔子拜师》评课稿
20xx年11月12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周淩燕老师执教的扎实有效的《孔子拜师》第一课时,现简评如下:
一、形式简单,内容厚实
纵观周老师这堂课,教学形式简简单单,但渗透的知识却是厚实的。具体体现在:
1.由“子”引出相关知识。在揭示课题中的孔子时,周老师说:“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比如老子,孟子等。”
2.古人称呼上的讲究。在学习到孔子姓什么名什么时,周老师渗透学生:古人称呼很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叫“名”,称别人叫“字”。孔子叫自己叫?孔子称老子?老子称孔子?老子称自己?
3.补充孔子相关资料丰富人物经历。在学到孔子远近闻名时,周老师设计:他真的这么有名吗?接着出示孔子20岁、24岁、28岁时的阅历,但是这么有名的人还去拜师,继而体会“学无止境”。前后联系无痕,学生体会水到渠成。
4.古代“拜”的讲究。在学到孔子见到老子,上前拜见时,周老师教给孩子古代拜怎么拜的.?教给学生动作,并让学生学着孔子拜师,边做动作拜,边说孔子此时说的话。此时的课堂仿佛回到孔子年代,四五十个孔子拱手作揖恭恭敬敬地拜师,此时的课堂怎一个美字了得!
二、质疑解疑,贯穿始末。
在揭示了课题后,周老师启发学生质疑,此时,学生提出问题:孔子向谁拜师?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去哪里拜师?接着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通课文。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解决一读就懂的问题。剩下两个问题: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由周老师带领学生深入课文研读学习。这样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有惑并在老师与同伴帮助下解惑,有利于继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与能力。
三、在简介人物时注重交给方法。
在引出孔子时,周老师问:你对孔子有何了解?当学生说了自己的了解后,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继而老师总结方法:可以看课外书,可以看课后资料袋等。这样,既肯定了课前主动去了解的孩子,又让其他孩子以后遇到类似事情可以效仿,一举多得。
四、联系生活经验,帮助理解。
在学到“学无止境”时,周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人,说说他们“学无止境”的事例。这样既尊重学生生活经验,又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了“学无止境”。
建议:
提炼理解词语方法,让孩子日后有章可循。本堂课中,周老师引导孩子将理解词语穿插在不同环节中,并涉及了多种方法:据此定义,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如果老师再适时总结下这些方法,会让孩子对理解词语方法更明确,日后理解其他词语会活用,继而形成自己通过不同方法理解不同词语的能力。
第7篇 孔子游春评课稿
孔子游春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的《孔子游春》课,让我对诗意语文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发现王老师的课堂中充分表现出:
一、读占“鳌”头
1、读形式多
整堂课王老师利用了多中形式的读让学生深入课堂。如默读、朗读、对读、引读、配乐读等。
2、以读代讲
课堂中王老师通过读去引导学生去积累优美的语言、去发现语言规律、(让学生读自己写得句子)去运用语言,真可谓是“读”学无痕。
二、诗情“话”意
1、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让课堂充满诗意。
在课堂中,无论是王老师的课堂引导,还是其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我们都能感受到王老师那充满诗意的语言。
2、教学中古诗词的拓展,让课堂充满诗意。
在课堂中,王老师补充了许多的古诗词,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和顺温柔”,而且加强的学生对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积累,使课堂充满诗意。
3、文本形式的重新编排,让课文充满诗意。
在课堂中,教学水的特点板快时,王老师将课文重新排版,变成诗歌的形式,再通过师生的对读,学生读起富有诗情画意,让课文充满诗意。
4、课文朗读时音乐渲染,让课堂充满诗意。
在课堂中,我们发现王老师多次巧妙地运用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在优美音乐的背景中朗读,使课堂更加充满诗意。
三、练习“导”学
1、做“习题”贯穿课堂
整堂课王老师具有“练习撬动课堂”的理念。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十分巧妙,利用三道练习题将课堂教学(珍珠)串联起来。
练习一:
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看到______,想到
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
看到______,想到明亮的眸子
看到和煦的`春风,想到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行积累,让学生发现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内化。
练习二:
这篇课文藏着一个秘密,你能通过练习把这个秘密表达出来吗?
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
看到水或方或长,和顺温柔,想到
看到水穿山凿壁,从无惧色,想到
看到水流经万物,荡涤污垢,想到
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水的特点有了更深得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更有效。
练习三:
课文其实并没有写完,你能不能像孔子一样由水必观,完成第三题。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谈自己对水的认识,对真君子的认识。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2、取课题总结课堂
假如这堂课需要一个课题,你打算为孔子的课堂取个什么题目?
使整堂课由老师入手又由课题结束,设计得非常巧妙。
总之,每次听王老师的课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第8篇 《孔子拜师》的评课稿
《孔子拜师》的评课稿
这次,陈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陈老师很认真准备了这节课,在备课过程,她本人也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课堂上,陈老师教态大方亲切,教学语言较为精炼,准确地把握了课文重难点,学习目标基本达到。板书直观生动简洁,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下面,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陈老师的设计意图,对这节课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 关注课题,培养质疑课题的能力。
细细读课题发现课题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提醒学生关注课题,告诉学生写事写人的中,有些课题其实就是概括了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写事写人的作文也可以以人物和事取题目。我觉得作文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节作文的指导,短文的练习就能提高,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渗透,这样分解了作文和阅读的难点,也能减轻学生对作文和阅读的畏难情绪。课题是课文的题眼,所以我教学喜欢从题入手,这节课陈老师如果根据课题设计两个这样的问题:1、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2、拜师后,孔子是怎样学,老子是怎样教的?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这样,教师教路清晰,学生学路明确。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
二、关注重点词句,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孔子拜师学艺的艰辛和急切。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陈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孔子的艰辛,陈老师设计了很多层次的朗读,运用了计算、想象、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力求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先是“从相距上千里”这个在体会曲阜与洛阳距离远,陈老师利用换算的形式得出的巨大数字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距离之远,在之后运用语言描述没有汽车、飞机、火车的情况下步行前往,很艰难,指导学生读出远和难。然后出示一幅画面问:“孔子在前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然地过度到“风餐露宿”的理解。通过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孔子的求学的艰辛,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成为孔子,教师相机采访:“累了,你为什么不歇一歇?”“饿了,为什么不去餐馆饱餐一顿?”“困了,为什么不去旅馆休息?”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近距离的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深入的体会孔子求学的急切。幷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设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特别是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后我的脑海反复回放陈老师的每一步教学过程,感觉每一步都是轻轻的浮在浅表上,想象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读的次数多,收获的效果不尽人意,没有在读中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究竟如何让每一步教学都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大学问,我们所有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孜孜不倦的学习总结,争取掌握其中的奥妙。
三、关注人物品质,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陈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向学生明确提出:我们要学习孔子、老子的什么精神,但在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中,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中,在让学生看图辨认老子与孔子后说出依据中,在让学生扮演孔子与老子时的精彩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此举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于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中华美德的教育,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四、板书简洁,突出重点点难点。
陈老师的板书简单,朴实,工整, 突出了的重难点。为本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位用户关注
6位用户关注
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