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主要写的是“我”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通过一次讲授和测验课堂,告诉了我们不迷信权威,不要迷信书本的故事。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小编给大家推荐这篇《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它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一起来看一下。
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
“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单老师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教学目标制定为: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习本课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关注点“作者写了怀特森老师什么事”、“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
单老师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味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单老师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然后归纳出文章的写法:一事一议,并谈谈还有哪些课文也是一事一议。
到最后的拓展训练,单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实话实说”: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的发言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单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原著《一个这样的老师》,比较两篇文章。这样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可以说,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拿起语文书,静下心来读,沉入课文读,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高,这就是本次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
第2篇 《人类老师》四年级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人类老师》四年级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一、课前导入,干净利索,直入主题;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生:回答。
评价:
1、课题就是中心,直入主题,干净利索。
2、启发学生质疑,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
二、在教学中注重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初读课文时,老师提出了自学要求,让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把学习的空间完全留给了学生。在汇报交流的时候,老师尽量的让学生互相交流,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字词。在检查课文朗读时,也是让学生自读自评。
三、注重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非常注意对学生的评价。不论是读课文,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评价,而且注重学生间的互评。
建议:
一、再次读课文后,老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讲到人类的老师有哪些,他们教给人类什么,并让学生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一边看,一边对照自己画的`。
评价: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集体交流,就应该指名让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这样既避免了一个学生在上面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干等,造成的冷场局面,又可以让学生经历倾听和参与表达的过程。如果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最后,老师用大屏幕出示人类的老师教给人类什么?边放课件边板书,忙了个不亦乐乎。
评价:这个环节,我认为还是先让学生汇报,老师可以点拨。最后让汇报的几名学生一起上台板书。这才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了学生。
第3篇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优秀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优秀范文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 第一天上课, 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 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 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 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 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 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 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 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 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 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蒋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一、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
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于是,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
围绕这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领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第4篇 小学老师《杨氏之子》评课稿
小学老师《杨氏之子》评课稿
小学老师《杨氏之子》评课稿1
今天,我们听了学科组长柳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杨氏之子》,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收获,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有效性。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三、重视书写训练的指导和训练。
总之,柳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学老师《杨氏之子》评课稿2
桥下一小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10册第三单元的第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下面,我就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而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位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当然,再完美的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位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下列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对文言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有蜻蜓点水之嫌。
《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觉得应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它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从而真正认识文言文。而老师虽然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只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带而过了。并未让学生通过交流,达到真正认识文言文的目的。
二、对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落的不实。
《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认为,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这一环节公老师也处理得有点欠缺。我觉得在学生反复读了之后,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停顿,互相交流,教师再统一意见,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感情朗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5篇 听五年级数学老师评课稿
听五年级数学老师评课稿
今天早上第三节课,我听了503班文辉老师的数学课,文老师讲授的内容是《组合图形的面积》,听了本次课,使我受益良多。在前一节课,我们听了刘顺老师的同一节课,通过两位教师的相同课进行对比,使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别的教室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听别的教师的课,学习他们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来补充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是学生学过基本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把基本图形进行整合。把组合图形面积转化成基本图形,蕴含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推理过程,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组合图形,学生要解决现实问题必然会接触到。所以,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给学生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就显得更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需要。刘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主要优点:
一、文老师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定出知识能力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整堂课重难点突出,容量、深度适当,层次清楚,衔接合理,教学环节安排得当。
二、课堂上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文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多种方法分割时,文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全班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
不足:
教师在运用白班教学的`时候,对于班班通的运用还不是很熟悉;学生学习探究部分的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较少;在合作探究题目中,教师图形出示的难题较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点乱。
建议:
在此,我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在白板上出示幻灯片的时候,可以利用电子笔直接点击白板,不需要一直去点击鼠标;可以增加一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更加合理一点。
收获:
文老师在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给予了答复,并且对说的好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学习上的细节问题及时强调;教学组织到位,教法适当,教学艺术高超,充满激情,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强。
第6篇 《我最好的老师》的评课稿
关于《我最好的老师》的评课稿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 第一天上课, 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 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 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 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 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 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 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 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 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 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蒋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一 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于是,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二 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围绕这“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领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第7篇 《大作家的小老师》评课稿
《大作家的小老师》评课稿
《大作家的小老师》讲述了萧伯纳与小姑娘娜塔莎之间的故事,学生从中能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可爱与萧伯纳的严于律己,认识到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执教老师能紧扣文章重点来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该课中老师的评价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以下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谈我对这堂课教师评价的一些想法。
一、评价语言有真情。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评价真情投入,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学生褒奖。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赞赏。这堂课中教师对学生不吝赞赏,恰到好处,充满激情的赞赏让学生更乐意投入学习。教师带有鼓动性、欣赏性的评价语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课上学生的`反映积极,课堂气氛活、民主、和谐。但同时教师也注意了说“好”的同时,明确点出了学生的不足,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我认为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的语言风趣、委婉、详实。
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语亲切、风趣。如在学生朗读小姑娘和萧伯纳之间的对话时,有的学生语调不太好,教师就委婉地指出,“这个小姑娘的声音可真小。”“这个萧伯纳先生说话要更流利些。”……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趣味盎然,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的不足时,采用了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激励都有根有据,能用事实说话,常会结合课文具体语境来进行,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使评价内容与语言更加详实。
三、评价注意延缓。
在这堂课中,教师还有几点延缓性评价值得学习。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教师能把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如:你是这样想的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说得不错,谁能超过他?等等这些都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另外,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者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出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其次是巧用反问,在学生理解的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
总之,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而这堂课中的评价就非常成功。
第8篇 六年级语文《我最好的老师》的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我最好的老师》的评课稿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蒋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一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
“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于是,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中,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
围绕这“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领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第9篇 幼儿老师音乐课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小茶壶》,是中班的一节音乐活动。这节课姜老师在活动设计上充分展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活动的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到各个环节中,以教唱歌曲为主,注重了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知识的渗透。整个活动教师的思路非常清楚,环环相扣,老师的语言丰富生动,活动中能面向全体幼儿,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幼儿始终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良好学习情绪和氛围, 提高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下面我就对该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教师基本功过硬、活动效果好。
要上好一堂音乐课,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能为幼儿上好音乐课。在本次活动中,姜老师以自然亲切的教态,传神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儿童语言深深感染着孩子、影响着孩子。从问题的设计到提问,从知识的讲解到歌曲的范唱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使幼儿很快进入状态,使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处于兴奋状态,活动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2、新课导入设计巧妙,衔接自如。
在活动导入时,姜老师首先利用《变变变》的游戏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情绪。然后把本次活动的主角放在游戏中自然地引出来。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导入非常自然,瞬间就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
3、活动目标合理,准备充分:
(1)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目标方向明确、全面;目标内容关注“情感、技能、知识”。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环环相扣,能基本完成目标。
(2)教师自身准备:活动中教师态度温和,声音轻柔,非常得有亲和力,这就使整个活动氛围轻松,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一丝紧张感,孩子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为活动创编了手的情境表演,虽然很简单,却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又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3)物质准备:教师在活动中准备了小茶壶、图谱,这些材料是随手可得的,但却都体现了教师的用心。
4、面向全体幼儿, 以“动”为主。
姜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始终能面向全体幼儿, 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能真正扮演好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从有认识茶壶,突破难点乐句到演唱歌曲,从个别演唱到集体练唱,从师幼互动到幼儿间的互动、幼儿与听课老师间的互动,都充分体现了全体参与的设计理念,简言之,幼儿在活动中都“动”起来了。随着钢琴弹奏和歌曲的流动,调动了幼儿听觉的动、思维的动、手动、脚动、全身动,孩子们在动中感受到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
1、《小茶壶》这个题材来自于生活,但又离幼儿的生活太远,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是快节奏的,喝水都是简单的茶杯,几乎无人会悠闲地用茶壶去泡茶喝,所以幼儿对茶壶的认识很少,教师应该做一些前期的铺垫,让幼儿对茶壶的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这个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
2、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让幼儿展开想像进行自由的创造,但是由于教师在前帮助幼儿认识茶壶的时候做了太多的动作,已经框住了幼儿的思维,所以在主个环节中幼儿没能很好地打开思路进行创造。
3、在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时候,教师出示了几幅图谱,意图很好,但是没能很好地发挥图谱的作用,使这图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10篇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1
这是我第二次听师大附小的赵挚老师上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两次的感觉截然不同。
还记得3月10日,在我们天华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赵老师给我们上了《我最好的老师》这一课。上课伊始,赵老师提出了问题:“默读课文,怀特森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试用2—3个词语概括。他在这节课上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书本上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乍一听,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越听才越有劲儿。原来,在这节课中,赵老师想指导学生们掌握写人的表达方法——一人一特点一事例。在课堂上,赵老师安排了很多的训练:如用一个词语概括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将课文中的间接叙述、直接叙述相互转换,完成课堂练习第二题……整堂课下来,安排得很满,最后给我一个感觉是:这到底是略读课文的教授呢?还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呢?我茫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了出来,可是依然有老师牵引的痕迹。因此,对于第二次来听《我最好的老师》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了。然而,这一次,却让我看到了很多的惊喜。
课堂上,赵挚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展开。再也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赵老师特别的从容,或许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们吧。她很淡定。我还记得,赵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呢?”有个孩子站起来了,可是回答的内容却是证实自己观点的句子。这时,赵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再次重复这个问题,并提示孩子听清老师提问的内容,直到这个孩子回答准确为止——“找到证据,让别人认同”。这个小小的环节居然花去了2、3分钟。对于展示课来说,哪怕一分钟也很重要啊。我想,如果换做是我,肯定会急不可耐地让另一个孩子来回答了。
很快地,《我最好的老师》学完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延伸学习《新来的王老师》时,赵老师以同样的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自学很精彩。最后的学以致用环节是一个课外的练笔。这堂课,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流畅,教学行为的展开也很顺畅。比起第一次的试教课,课堂的侧重点更加鲜明了。
然而,课堂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两个孩子对怀特森老师的评价——“疯狂、误人子弟”。我惊讶于孩子们的这种想法。看见赵老师一一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时,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疯狂、误人子弟”上。可是并没有听到赵老师对于这两个词语的质疑的展开。最初以为,赵老师会在最后一个环节回到这两个词语上。赵老师选择了淡化。这令我倍感遗憾。其实,赵老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就从“疯狂、误人子弟”这两个词语展开讨论。因为疯狂是一个贬义词,用来批评别人十分不恰当的行径;误人子弟更是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否定。怀特森老师真的是一个疯狂的老师吗?他是在误人子弟吗?如果以它们为中心,孩子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教育方法独特的老师,是一个教会学生自己去寻求真理方法的老师。那么,这堂课或许会更加精彩。
再相逢《我最好的'老师》,我并觉得是一次枯燥的重复,它让我看到许多课堂生成的智慧。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懂得舍,才会有更多的获得!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2
上午听了六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感触特别多。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或者说高效课堂“学生是主人,活动是中心”,这些理念在这节语文课堂中很难找到,课堂中学生的小展示不典型,大展示没有,这不是高效课堂的理念。
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探讨交流,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的乐趣。如果把高效课堂上成了没有学生展示的课堂,那就太可惜了。这节语文课老师先用问题导入课题,点小组同学回答,后让学生相互检查预习检测和整个导学案完成情况,老师给小组打分评价,耽误了一些时间,然后进入互学阶段,导学案没有设计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只是把独学的题目答案念一念,有几个小组整体把课文中的段落读一遍。总之,可以说是在老师的掌控之下学习,学生还是被动的学习,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如果学生在互相学习当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喜欢的是现在或者曾经的那一位老师,再讲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小故事,这样既学习了课文的说明方法,又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情感,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学生也学的活了,学的有兴趣了,效果可能会更好,可惜没有。
高效课堂中,“展示”是课堂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展示自己的舞台。没有展示的高效课堂,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展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遗憾的是在这节语文课上,没有看见学生在小黑板上的成果或问题展示,也没有看见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补充、质疑,没有结合课文联想拓展。这是赞美老师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当中,搜集有关歌颂老师的歌曲、诗歌等等,在展示中尽情歌唱、高声诵读,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风采,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实现课堂知识超市的目的。
从导学案来看,学生已经预习的非常充分,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却没有什么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也可以说是没有发现学习当中的问题,反思其中的原因,就是老师控制了学生,控制了课堂,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自由学习。结合这节课展示的学习目标,其中第二点学习独特的写法、体会一个人独立能力的重要性这点就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反映出来,也可以说是没有完成这个教学任务。这点也可以说是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没有设计出来,也是导学案设计的不足之处。“评学”环节,老师让学生想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如果此时让学生结合学习,拿起笔来,把自己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写出来,或者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歌,甚至可以动手制作一个小礼品,来表达对自己喜爱、尊敬的老师的感激之情。再用几分钟时间,让同学展示出来,无论写的好与坏,有真情实感,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这节课走了高效课堂的流程,缺少了流程当中最重要的“展示”环节,少了画龙点睛的“点睛”之笔,学生没有动起来,活动没有开展,实在是有点遗憾。另外,课堂上自始至终,没有听见老师对那个学生的表扬鼓励,没有听到情不自禁的热烈掌声,作为一节高效课,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以上只是个人感觉,和大家商讨,请斧正。
5位用户关注
10位用户关注
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