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合理利用机械能评课稿
合理利用机械能评课稿
整个课堂结构以:预习→实验探究→练习回馈→复习小结为顺序,着重在实验的设计部分,以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为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又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这节课的'亮点:采用学案教学,在学生知识的过手方面得到了强化,且难度逐渐递增,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时间安排尚能再紧凑一些,建议将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一并完成,加大课堂容量。
针对课堂时间紧张的问题,能否侧重探究一个实验,可选个别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分组实验。一个教学过程中的小细节:学生在演示实验操作时所站位置不利于台下同学观察。
本堂课采用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值得在平时教学中借鉴。且实验研究完整充分。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从而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实验过程可给予适当的压缩。板书的设计要注意规范,能集中重点。
学生有效参与,教师授课细致。
在实验的处理上定性研究即可,定量的研究没有必要,这样能节约课堂时间,加大容量。
突出目标教学着力于应用,学生的讨论和参与都得到体现。
应再合理调动学生,扩大参与面。
知识落实,能有效才用学案教学,着重于学生的动手,强化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在物理概念的处理上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一笔带过,实验环节细致详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以实验的设计为思路穿针引线,使得课堂详略分明。概念采用朗读的方式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语速可适当加快。
第2篇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评课稿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评课稿
听了郝老师的《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就在我们都在计划假期游玩、抱怨假期短少的时候,郝老师放弃自己休息时间一直到在做准备,经过对这节课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郝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参加了市里赛课时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下面是我通过本次听课受益较大的几个环节:
首先,郝老师用“哪些方法可以使铁丝的温度升高?”的小问题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如下方法:用手摩擦、用火加热、放阳光下、放在热水里、用锤子敲打、弯折铁丝。紧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方法中,通过热传递增大铁丝内能的有哪些?此处既是对热传递的.方法进行复习,也为之后比较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铺垫。
其次,在总结出对铁丝做功,铁丝内能增大后,教师有应用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是否也会增大的疑问。
这里郝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分析如下:用活塞封住一部分空气,通过压缩对空气做功,这部分空气的内能会增大吗?演示。放入一点棉花,迅速压缩试试,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提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物体做功改变内能的理解。比较结论一、二,可以得出结论三:“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并将重点内容进行板书强调。
接着,通过类比的方法很自然地进行过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呢?物体的内能会减少?,内能会转化为机械能?”在一系列的问题串后进行演示实验二,拧紧盖封住矿泉水瓶内的空气,加热后,拧松瓶盖时,注意观察瓶盖和瓶口处发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分析,瓶口出现“白气”,说明什么?(这是对初二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一个回顾)然后继续追问“瓶盖飞出”,说明什么?从而得出结论四——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经历拧矿泉水瓶让瓶盖飞出,逆向思考物体对外做功时能量的改变,然后再演示用热水达到瓶盖飞出的同样效果,使得学生认识到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的异同。
最后,借由酒精点火爆炸的实验,将之前的研究过渡到应用层面——热机(内燃机)。这样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而且本节课十分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个人认识,当然郝老师的这节课的亮点不止这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是数不胜数,在今后物理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1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