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北大荒的秋天》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北大荒的秋天》评课稿
陈辰:石老师整堂课设计巧妙,围绕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两条线路进行展开教学,带领学生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在对景色描写时,石老师不但抓住“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帮助学生理解,更在学习中,不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为三年级学习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梁虹:整堂课石老师教学语言诙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围绕着北大荒的“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展开教学,在优美的语言文字品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的特点。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又拉近了学生和北大荒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北大荒美丽和富饶。教学中石老师还能注意写作方法的'渗透,如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构段方法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写作作下了铺垫。
沈桑:整节课结构清晰,学生反应热烈,学生都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思想情感。石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丰富了这节课,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无论是北大荒的天空也好,小河也好,原野也好,在与相之对应的图片演绎交融下,使学生如亲临北大荒一般,享用课文语言的精神大餐!
温琴芳:在石老师上课之前,我们三年级组六位老师聚在一起对《北大荒的秋天》一课进行了细细的揣摩,本课除了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空的一碧如洗、小河的清澈见底、原野的热闹非凡以外,还有几个训练点我们觉得应该牢牢抓住,比如:第2小节中像“银灰、橘黄”这类描写颜色的词语要帮助学生积累;第3小节中动静结合的描写让课文更添生趣;第4小节围绕中心句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的适当渗透……这些都在石老师的课堂中一一得到体现。
第2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评课稿
今天听了《掌声》一文,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堂课充满了人文情怀,具有浓浓的爱意,通过这堂课,我聆听到了爱的声音,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简单看法:
一、文章的切入自然,抓住了本文的重点。蓝老师先后出示了英子前后变化的两句话:(1、英子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2、英子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教师让学生对这两句话进行了比较,学生也在比较中逐渐明白了是同学们的掌声改变了英子,从而教师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掌声》。
二、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聚焦“掌声”,重视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指导。引出了课题之后,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文中“掌声”的教学。先让学生划出有关掌声的词句,然后对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并且这一指导非常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而且朗读方式多样,有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通过朗读,学生充分理解了“掌声”的真正内涵。
三、善于营造,渲染课堂气氛。在这堂课上,我们始终都能听到老师、学生的掌声。在课前谈话时,教师就围绕“掌声”这个话题进行,为下面的教学做下了很好的.铺垫。并且在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教师也能很好的把握[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时机,给予学生掌声,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鼓励。教师在课堂中也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特别是教师的配乐述说,学生闭眼感受这一环节,舒缓的曲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了英子当时的情感变化,营造了课堂氛围,渲染了课堂气氛。
美中不足的是这堂课教师自己说得多,放不开,学生自主的机会少,导致了学生体会、感悟不多、不深,浮于表面,以致到最后教师问学生“班级里谁需要掌声”这一问题时,学生普遍回答的都是那些表现优秀、突出的同学,而对那些有缺陷,有困难的学生几乎很少涉及。这课文,向我们透露的无非是一个“爱”字,向那些有困难的小伙伴深出自己温暖的手。
第3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文包诗。课文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郭越老师敢于选择这样的一种文体来执教,我很欣赏其挑战自我的勇气,让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在思考:文包诗这种文体的课文我们该如何教?聆听完郭越老师的这节课,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一、教学设计基本体现文体特点。
“文包诗”这种文体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文包诗”,“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内核还是在“诗”。郭越老师从品读古诗入手,因势利导询问学生:“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怎样的感情?(思亲)他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呢?”以这条主线导入到“文”的赏读。教者充分挖掘“文”的作用,指导学生反复赏读、吟诵,不但拓宽、深化了对古诗意境的领悟,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其理解与表达能力,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最后回到“诗”主题上来:“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王维。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的欢度节日的场景,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郭越老师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了文包诗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教学中有语言训练的意识。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郭越老师在这节课中努力体现新课标关注语用的精神:上课伊始,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学习第二小节大街上热闹景象时,让学生用成语描述看到的情景;紧接着让学生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进行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学以致用”,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言语训练,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三、指导朗读有层次,重方法。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郭越老师在朗读指导方面的可喜进步。可圈可点有两处,第一:在指导第一自然段朗读时,郭老师首先抓住重点词理解诗人的孤独情感后指导朗读;接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你离开过亲人吗?多久?心情怎样?让学生再读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教者的朗读继续向纵深推进,创设情景引发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再次指导朗读。第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指导朗读此句时,最后后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后,让学生加上了一个“唉”,加得妙哉,一个“唉”更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惆怅、伤感的情怀。这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
年轻人磨课是要促使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快,下面谈几点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第一:开篇可直接抓住“诗眼”导入教学。因为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我个人觉得没必要让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直接出示这首诗,让学生读出诗的味道。然后问学生:静静地读这首诗,有一个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哪个字呢?接着紧扣“思”字追问:思谁?何时思?为何思?“独、异、异”,这样的几个词语一抓,诗人的情感也就初步体会了。下面由“诗”过渡到“文”的学习。
第二:可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在进行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时,学生回答:“人们有的赏菊,有的登高,还有的团聚聊天,真是热闹非凡。”这样的表达太简单了!怎么办?当第一名学生这样说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在哪儿赏着什么样的菊花?人们登上了什么山?团聚聊天在聊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会立刻心领神会,知道要表达得更具体,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言语表达的目的。
第三:可再凸显“诗”在学习中的分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曾说过:“我们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文章中,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这说明“文包诗”是为“诗”的。
在学习完每个自然段后,段落下方就出现相对应的诗句,这样方能凸显“诗”在“文包诗”这种文体中的分量,更能体现文体特点。
第四:可紧扣“思绪万千”进行小练笔。第四自然段说:“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种诗。”在学习完前三个自然段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练笔:“王维此时此刻思绪万千:他站在窗口,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的热闹情景,他是那么;想起,他是那么;,他是那么……”这样的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前三个自然段的理解,又更深地体会诗人此时此刻复杂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教师可即兴创作一首文包诗。郭越老师语文功底比较深厚,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写关于诗歌的研究报告,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同一题材,即兴创作一首文包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散发诗意的芬芳,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多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我们一同研究,一同探讨,我们对“文包诗”这种文体的教学把握得会更加准确、精当。
第4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评课稿范文
王老师执教的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导入很新颖,学生的前置预习很充分,本节课注重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说,教师并未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的引导质疑、点拨到位。
一、主要优点: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不断诵读3—8段,理解“奚落”一词的含义,从读中体会。
2、教师将本节课孩子提出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3、课前的导入环节新颖有趣,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中生字读得很多,但读后的反馈(主要指书写的练习)做得不够。
2、没有体现出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三、教学建议:
在拓展环节中除让学生读记名言警句外,还可也让学生读同类型的童话故事或是让学生续写课文。
四、值得学习的地方:
教会学生从读中领悟词语的含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到位,课前的备课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鲁班造伞的传说》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鲁班造伞的传说》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了雷老师讲的《鲁班造伞的传说》一课,这节课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明白鲁班造伞的过程。下面就这节课来谈谈我的一点听课感受:
1、晨诵开启课堂
一首与伞有关的诗歌,在学生的诵读中揭开本节课的主题,优美的诗歌带给学生没的享受,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铺垫。
2、目标明确学习
本节课在情境导入之后,出示了学习目标,简练具体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使学生听的亮堂,学的亮堂。
3、有模而不局模
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在探索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摸索讨论,我们确定了适合我们运用的“五环”教学模式,即:创设氛围、预习交流、探究展示、达标检测、总结拓展。每个环节,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由八个字来概括,前四个字是方法,后四个字是要达到的目标。本节课雷老师依附于五环教学,又不局限于五环教学,教学模式灵活,教学环节清晰,教学设计的非常好。
4、合作学习讲方法
在合作学习环节,雷老师不但给学生明确了探究的内容,还提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据可依,有啥可抓。学生明白了如何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5、注重细节,巧引导。
雷老师是一位教学功底深厚,非常细腻的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他非常注重细节,其实做每一件事,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有这样的说法:细节决定成败。就本节课我觉得雷老师在以下几方面的细节处理的`非常好:
(1)在于预习交流环节,老师设计的预习内容是分层的,预习内容是这样的:认真读课文,读懂故事的经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讲不下来的同学可以选择你觉得造伞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段落,多读几遍。在这个预习内容中,老师把预习分成两层:好的学生可以读课文,讲故事;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段落读一读。这样一来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学生就愿意去做,解决了学生不做预习的苦恼。
(2)在讲故事时,老师又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讲故事,既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规范了学生的语言。
(3)在本节课的始终,学生都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对那些回答问题时不规范的语言,老师总是很有耐心的规范学生的语言。再来时的规范下,学生的语言越来越完整。
(4)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时,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练习学生说话,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以致用。如:用“既······又·····”等词语说话,又把这些运用巧妙地揉和在教学环节里,显得很自然。
6、拓展放飞想象
最后的拓展环节,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伞?”这一问题的出现,立马引来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等老师要求,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学生开始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想象起来。
一节课,总不是十全十美的,再好的课都会有瑕疵,我想只要我们认真的钻研每一节课,心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的完美。
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