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范文
郑老师上的“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及除数是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紧跟着进行的笔算除法的迁移学习。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其中让学生理解“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为什么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算理和算法更显得重要,而把抽象的算理算法呈现讲解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把算理算法进行有机的融合,让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就成为本节课的关键和一个亮点。从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还是课堂上学生计算效果来看,本堂课我觉得上的非常扎实有效,是值得学习的好课。
一、复习引入,注重知识的铺垫。复习部分设计了“括号里最大填几”、“|口算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为后面的试商和笔算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重视口算、估算和笔算的结合。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估算、笔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郑老师在复习引入注意口算、笔算结合。在出示例1:92÷30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估计商是多少,并且说出估算的方法。而后进行笔算以后,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商3乘除数30是90说明商3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换位思考——三个对比,让目标得到落实。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竖式算法,会正确应用简单推理找到试商的一般方法。由于上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旧知(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密切相关,郑老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利用对比的方法,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中的重、难点内容嵌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1、教学被除数是两位数时(92÷30=?),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过程与用竖式计算的笔算过程对比。重点引导学生将口算过程与笔算竖式相对照,使学生从对比中清楚地看到,商“3”是一位数,所以用竖式计算时,商“3”必须写在个位上,与被除数92中的“2”对齐。这一对比,使学生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知识轻松又顺利地过渡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学习中。
2、教学被除数是三位数时(178÷30=?),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再将其笔算竖式与被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对比。重点引导学生将如下两个笔算竖式进行对比,把关注点放在被除数的前两位“17”与“92”上,使学生从对比中理解,当被除数的前两位“17”不能被“30”整除时,应看前三位,用“178”去除以30,所以商仍然是一位数,所以商“5”也应该写在个位上。
3、将学生书写的正确竖式与错误竖式对比。
三、重视算理。 郑老师以清晰的理论、与直观图形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在学习尝试了例1的笔算以后,教师组织学生重点交流了“3”到底应该写在什么位上?通过画图9个十根小棒及2根小棒,里面有几个30根小棒,再让学生之间通过互动,明白了“3”写在个位是表示3个一,92里面最多有3个30;写在十位是表示3个十,92里面有30个30是错误的。再讲解例2时,很好的运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处理了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尽管没有在计算中产生“够”与“不够”的矛盾,教师在这里比较准确的把握了算理和算法的结合。
四、重视计算练习的层次性。郑老师提供的练习资源,使学生在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基本的数学思考能力。
值得探讨的是郑老师板书标题是“商是一位数笔算除法→整十数”。“整十数”前加上“除数是”是否合适点。
第2篇 《除数是一位数的小数除法》评课稿
《除数是一位数的小数除法》评课稿范文
从刘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围绕计算教学的核心,突出了三大亮点:
一、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实现平稳过渡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探究之前,让学生复习旧知,问题生成单的知识链接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起到知识衔接的作用,特别是说整数除法的计算过程意在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算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确实不错。
1、0.35里面含有35个。
0.63里面含有个百分之一。
0.7里面含有7个。
1.3里面含有十分之一。
2、学生独立计算: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45÷5=224÷4=
先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再口算42÷2,实际上这两点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的一个生长点,同时也为“今天我们新学的除法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做好铺垫,突出竖式用两层来表示的特点,以免问题提的太突兀,学生无从比较、回答。
二、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质疑互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理解了竖式计算中要“从被除数的高位开始算、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到那一位上面”和“整数部分上的2个一要和十分位合起来组成24个十分之一再除”的道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实现了算理、算法的有效融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度挖掘教材,实现算理和算法的有效融合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例如,本节课刘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深刻,从课堂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她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结合点、平衡点,每次都在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键处进行点拨、质疑;再如,在探究除数是一位数的小数除法(个位上有余数)时,直接由前面的情景过渡到“22.4÷4”,顺势而为,自然不着痕迹,让学生在“22.4÷4”的探究基础上,再次通过直观操作,经历理解算理、抽象算法的过程。
刘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她对计算教学的用心研究,对课标教材的深刻解读,教学风格的朴实大气等等,但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精益求精,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仔细揣摩本课,我认为需要商榷的问题:
要适时、适当的增加练习量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经过练习的知识或技能,就像把沙子放到筛子里,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因此,在知识形成的'基础上,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尽管本节课重点是探索算法、理解算理,但必要的练习也是不可少的,如果教师能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完全有时间加几道练习;最后也可延伸到后面即将学到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虽然说刘老师会单独拿出几节课进行专门练习,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根据心理学中记忆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类似的基本的练习(哪怕几道)时机不可拖延,必须要及时巩固,方可使课上的更扎实、更有效!现在为什么很多老师反映课改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我想不妨考虑一下这点。
第3篇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评课稿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评课稿
案例: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谈话:那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我们一起小组讨论一下,先来看要求(出示要求:一、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二、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三、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注意收集资源。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或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把7.98÷4.2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79.8÷42
追问:转化的依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3.方法优化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那比较这两种方法,谈谈你的观点。
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方法都正确,但方法1有局限性,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一般采用方法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所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评价反思: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的方法及道理,懂得选择的目的,并在对比分析中找出简便的、使用更具有普遍性的方法。教师首先站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了解学生的立场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提示反思,相互启发,相互互补,逐步通过辨证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本质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体验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新知的快乐。在计算教学中,虽然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究,最终筛选择优得到计算的方法,但是必要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所调整。尝试,探索的过程是花费时间的,要保证在一堂课中有练习的时间,就要老师设计有层次,有组织的练习,达到探究与练习两不误。而且也给予学生发现自我,相互合作交往的机会。恰如成人世界中在学术上的争论对事不对人,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的培养。真正创造浓浓人文情感的课堂氛围。
1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