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雷雨评课稿设计案例
雷雨评课稿设计案例
李老师:《雷雨》一课是我们二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展示,从初接教研任务到撰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再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改教案,至最后这堂课的呈现倾注了曾妮老师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也倾注了组内老师对她的关爱与帮助,尤其是我们的黄老师,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手把手地教。这个磨课研课的过程对于年轻的曾老师来说就是一次宝贵的历炼,也一定能促使她蜕变与成长;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也在协作过程中学到很多,受益匪浅。
这堂课虽然谈不上是一堂高质量的研讨课,但是我依然能从中收获良多:
首先,语文教学要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读。阅读教学总得读,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声音来再现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读做到了,层次分明,方式多样。初读的感知,精读理解,默读、范读、自由读、男女分组读、比较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课堂书声琅琅。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到了读的方式与目的的统一,需要思考的地方要求学生默读,需要学生读出感情的时候则要求学生大胆的自由地读,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很有帮助。
其次,曾老师努力挖掘了教材的语文因素,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学习雷雨前部分抓住“垂”、“压”等词语反复品读,感悟雷雨前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从而体会雷雨前天气的闷热,紧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的越来越怎样来体会作者是按照天气的变化顺序来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先是闷,再是风,然后是闪电和雷声,以此来感受雷雨前天气的变化之快。
还有更值得一提的是,曾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既有雷又有电的景象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雷雨中的景象吗等等,试图充份利用课堂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两点体会,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田老师:
和前几节试教课相比较本节课进步很快。整体感觉不错。从刚开始的紧张备课到说课直到现在呈现出来的这堂课,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曾老师在进步我也不在不断的学习中。
第一:主线清晰,主次分明,但细节目标不明确。
第二:紧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写作顺序。在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课文。找出雨前周围的变化。重点分析词句:黑沉沉、压、叶子一动也不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许多让老师意料之外的语言。
第三:抓住重要的词句进行训练但是训练不够充分,点到为止。如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通过看图来想象,我觉得这是本课的重点。
第四:图文相依,但学生的观察不够充分。图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此处似乎有点颠倒了顺序,我认为应该向看图充分想象然后再来分析文字,进而达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而且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相应的指导一下观察方法和顺序。
最后在全文分析之后朗诵全文达到一个彻底理解的程度。
黄老师:
雷雨》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在以二年级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带着“学生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来看曾妮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
一、 教学主线清晰,但细节目标不够明确。
曾老师教学从整体入手,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再深入到局部,按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顺序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点,再回归到整体总结全文,较好地把握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教学主线非常清晰。并且紧扣雷雨前、中、后的特点进行设问,如雷雨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雷雨中问“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这样设问,比较符合低年级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有益于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细节目标显得不够明确,如“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到底要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老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二、 语言文字训练比较贴切,但训练不够扎实有序。
阅读教学万变不离其宗——语言文字训练才是根本。曾老师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特点出发,采用换词法理解“垂”,借助乌云图理解“压”,运用比较朗读理解“叶子不动,蝉不叫”与“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的不同表达效果,运用采访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理解“坐”和雷雨后那种清新畅快的感觉等。应该说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比较常用,也比较符合文本的特点,是贴切的,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有欠扎实有序。如:理解“垂”,学生理解过后再齐读然后又去比较“垂”与“掉”,应该先比较再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句子,顺序才对。又如“蜘蛛又坐在网上了”的“坐”,从学生朗读的效果来看,学生一直在强调“又”并未强调“坐”,说明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并未完全对“坐”的`“悠闲”理解到位,训练还有欠扎实。
三、 学习课文图文相依,但看图与学文顺序本末倒置。
课文有两幅图,图画是供学生观察的对象,又是理解的凭借。教学中,曾老师让学生先看图,表述图意,再学文,用“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场雨下得大,下得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描写这场雷雨的,并指导朗读,拉近了学生观察图画与作者观察生活之间的距离,又利于理解文中的词句。但是本文非看图学文,因此应先学文,再借助图加强理解,不能本末倒置。
四、 教学方法把握比较准确,但学生整体朗读欠充分。
本文文字优美,宜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以及课文是如何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些特点的。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读的形式也比较多,用得较多的是引读和个别读,但是整体性朗读欠充分。因为课文写的是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即雷雨的全过程,那么在未打下课铃有时间多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性朗读雷雨的全过程,用朗读来表现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
五、 课堂教学看中预设,但忽略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从教学全过程来看,曾老师备课认真详实,但看得出教学过程中曾老师比较看中教案和预设,对教学对象——学生有所忽略。那么课堂上如何跟着学生走,顺着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相机的引导、点拨、反馈与调控,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薛教授:
优点:
1、读比较充分,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体会雷雨前后的变化。
2、设计到位,从体会感觉到读出感觉,遵循低段学生心理学习的过程:阅读课文——体会感觉——读出感觉。
3、抓住词句的比较加深对文字功用的感性认识帮助读,例如两个按点的有效设置。
4、典型句式的训练有所设计,如“越来越——”,建议适当拓展,不仅抓住教材里面的,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5、互动软件使用在本堂课的选点恰当,设题简明,调学有效。
6、板书达到了三个“精”:内容精当、文字精炼、结构精巧。
不足之处:
1、整体朗读不够。
2、讲论“挂”时体会不够,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体会,如美化房间要挂点什么东西,从而体会“挂”是创造美好景象;又如“坐”,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会用词的精妙。
3、这不是看图学文,学雷雨中时先看图再学文这个思路不对,应以学文为主,图只起辅助作用。
4、按点设置还可以广泛一些,从语言因素、语言内容、语言思络去选按点,如作者为什么写得出这么真实的雷雨?也可以设置一个按点即从语言的思路去设置有效按点,另按点的题项还可以丰富点。
第2篇 雷雨评课稿
雷雨评课稿范文
听完王老师的《雷雨》一课,如雷雨过后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沉醉其中。王老师的这堂课非常好地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特性,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文本特点——准确而又形象
《雷雨》是写景的文章,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何让学生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们看到,老师在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声音和画面读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具体形象的画面,然后老师提了一个核心问题“根据课文的描写,你觉得应该加点什么或者改变什么?”统领雨前的这一部分教学,这样避免过于繁杂、细碎的课堂提问。在教学反馈时,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借助多媒体,把看图与读文、朗读与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每一次的情景再现,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言语实践——扎实而又高效
潘新和教授说过:“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引领学生守住语言的根,便是守住了语文这方故土。王老师善于精心挖掘这一课中的独特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如在教学“蜘蛛、蝉、彩虹” 词语时,我们教学时往往是让学生读一读,读正确就完事了,但是王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介绍其中一种事物,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口头语言的训练,在词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
让我感到最为精妙的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彩虹高挂”这四个词语的挖掘。这四个词语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老师对这些词语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首先,请学生借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彩虹高挂”这四个词语来描述画面,这样词语与具体的景物对应起来,使学生加深了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有助于的积累;接着根据图片给词语排队,在排队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在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效扎实的训练在行云流水中自然顺畅地达成。
在这堂课里,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就该上成读书课。读是语文的生命。“简简单单教语文”。所谓简单之法,就是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王老师把课堂里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读书,我们看到她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在教学雷雨前这部分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多形式地读(有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用话语点拨,用激励评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读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词语理解(“垂”“越来越响”的理解)句子理解、积累运用融为一体,收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综合效果。
三、二度创作文本——巧妙而又灵动
语文课是诗性的,是童趣盎然的,是语言文字彰显魅力的圣地。老师匠心独运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把雷雨前的情景改编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这首精美的小诗一出现,文章的灵魂鲜活起来。小诗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一道绮丽的景致,令学生兴致徒增。让学生用上新学的词语将小诗填写完整,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而且在阅读中进行新学词语的巩固与积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小诗的出现,使课堂多了一份灵动,语文课堂的境界悄然而至。
纵观整堂课,王老师凭借着亲切的教态,灵动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语言与组织形式,营造了和谐、温润的教学氛围,使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充满了童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3篇 二年级下册雷雨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评课稿
总体评价
总的来看,《雷雨》说课比较全面,且有理有据。但是有些地方仍欠具体,有些地方缺乏理论支持、层次性、目的性不强。教学的层次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等还需要进一步认真推敲。
教学内容评价教学目标评价
教师对《雷雨》的教学内容介绍齐全、明确、有针对性。
《雷雨》的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学科的本质特点、学科内容的结构系统、教科书课文特点来选定教学内容。其中大量运用书中插图资源,如ppt上、板书上,这样的目的,一方面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脉络,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感知,同时也充分落实了课标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只简单介绍了其所在单元的情况,但并没有把其与所在单元,所在一册书中、及小学语文体系中与前后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说详细说具体,没有呈现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更没有体现在体系中的作用。没有成体系的知识链条,不了解完整的能力体系,容易导致课文学习变得孤立,不能承上启下,对于以后的学习,学生不能有效链接。比较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于学生拥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两个方面,只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了介绍,没有对于生活经验的介绍,而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效果。
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层次较为清晰。知识与技能目标表述清晰,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地整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是孤立地进行。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所以,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学情分析评价教学策略评价
拥有“对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和学生的差异”两方面的分析与预设。学生差异的介绍如: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接受比较快,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或是练习,经点拨完成较好;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较多关注、提示、引导。但是分析预设课前较多,课堂学习中的分析预设较少,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
教师对于课文重点选择正确、恰当;教学支架实在,教学方法多样,如:教学重点:感悟分两方面说明动物尾巴奇特的方法。教学时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观察图片、填表格、板书提示等方法。
教学难点的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突破方法多样、恰当,如:采用教师解释、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课外资料辅助等方式。
突破重点的方法,如读课文、观察图片、填表格、板书提示;化解难点的方法,如采用教师解释、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课外资料辅助等方式。重点的突破,难点的化解是依照课标要求、从学生的.普遍情况、从文章内容出发,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特点。
教学流程评价学习方式评价
本课的教学过程层次性清晰、有梯度、体现了渐进性。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中,环节设计时间分配合理,层次性清晰,过程完整。教学有梯度,这样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层次明显。活动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逻辑比较清晰。
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拓展延伸、课堂检测、布置作业环环相扣,既完整连贯、又重难点突出。
教学流程中的重点活动没有照顾到每个学生动起来,如:分角色朗读、填表格等可能就是一少部分学生参与。重点活动时间充分。教师对于活动时间是这样安排得:
初读感知约5分钟
精读理解约25分钟
拓展练习约9分钟
布置作业约2分钟
可以看出,在重点活动“理解课文”过程中,占用了超过二分之一的时间,这样可以确保重点活动中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和思考时间。活动方式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感觉多样性稍差一些。
教学资源评价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所设计和运用的教学课件,图片(书中插图),练习纸,符合低年级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的认知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恰当准确地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无缝对接,如:教学课件的设计,板书的设计。
评价教学评价
有测定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评价时注重了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评价方法比较具体,有可操作性,能够体现学生学习后的掌握程度。但是,表现为一刀切,缺乏对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考虑,形式应多样。
7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