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江南地区的开发评课稿
江南地区的开发评课稿
评价是什么?评价是甄别;评价是什么?评价是判断,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评好课”相关要素,刘老师执教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是一堂比较给力的示范课。她将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和个性情感等各个方面,都融入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成功的体验,符合教学设计,达到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要求,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会学且主动学,能自己处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教师课后留有余味,吸引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能力。授课内容的难易适当,信息量的负担合理,能做到短时高效
一、新课导入,贴近生活,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新课一开始,刘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然后设问:“你对现在的江南有什么样的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切入课堂主题,勾起了学生无穷的想象,使学生有一种亲切、自然、有趣的感觉,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通过设问:“江南在秦汉时期是什么样子?”“江南在什么时期得到开发?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发?”抓住学生的困惑和矛盾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新课的吸引力。同时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学生是合作者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开发课程资源,生成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老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刘老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和活动安排,在课前准备了两段不同时期描述江南地区状况的文字材料,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合作探究之用。这充分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的新课改要求,从单纯依靠教材的观念中跳出来,树立了大资源的观念,从而使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大放异彩。通过学生对两段材料的合作学习,了解了江南地区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人口、生活习惯、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人民生活状况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三、小组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刘老师在本堂课中设置了好几个探究主题如:“这段材料怎样描述了楚越地区的经济状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在这些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刘老师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权利,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这其中老师只是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形成观点,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次从未知到已知的合作探究过程,这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精神,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论从史出”的精髓所在,从而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四、课堂总结新颖,回归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有机结合。本堂课的结束部分,刘老师没有按着一贯的路子去做知识的归纳总结,而是启发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关注现实,学以致用。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开发的设计者,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我以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为祖国西部开发而努力学习的愿望和朦胧的历史责任感。“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开发的设计者,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想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这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学、结合分组讨论和老师点拨的方法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初一学生,从课堂上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高。刘老师在本节课中始终处于一种“促进者”、“合作者”和“导演”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共同学习探究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然而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也就是关于江南地区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状况的材料合作学习中,占用的时间多一点,关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占用的时间少一点。
总之,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是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清晰简练、富启发性。板书设计合理;二是有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技能;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演示熟练,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2篇 望江南评课稿
望江南评课稿范文
沈老师的《望江南》通过查找品析“意象”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比较高的诗词赏析平台,比较新颖、大胆。学生的课堂展示,并没有因为“意象”而感到胆怯,从课外查找的大量资料充盈了整个课堂,让这首27个字的词变得无限丰富多彩。
为何说她大胆,因为我很胆小,“意象”这个概念之前上诗歌时跟学生说过,但从没有让学生专门去查找资料理解。我总在想他们课后去查资料会不会太麻烦,有没有时间,会不会因此上网玩游戏,班主任会不会有意见,想得太多,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信任他们,我自己去查资料然后告诉他们。昨天王老师课件上的`那句话,“我听了,我忘了”,实在精辟,对,学生最后都忘了。以至于,我在上江河的朦胧诗《星星变奏曲》时,问他们什么是意象,他们都把希冀的目光对着我,他们觉得反正你会讲的。这种被动的学习文学的方式实在令人厌恶,初中三年六本课本又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文学知识的积累。今天反思,这种厌恶其实是自己太过小心,不信任他们的心理方式带来的。今天改正,去信任学生的能力,去激发他们的热情,将课堂上文学常识补充的环节交给他们。
记得有句话,不去做就永远不会犯错,不去做永远也不会有收获。
放手让学生去做。
第3篇 《江南地区的开发》评课稿
《江南地区的开发》评课稿范文
评价是什么?评价是甄别;评价是什么?评价是判断,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评好课”相关要素,刘老师执教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是一堂比较给力的示范课。她将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和个性情感等各个方面,都融入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成功的体验,符合教学设计,达到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要求,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会学且主动学,能自己处理与学习有关的问 题.教师课后留有余味,吸引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能力.授课内容的难易适当,信息量的负担合理,能做到短时高效
一、 新课导入,贴近生活,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新课一开始,刘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然后设问:“你对现在的江南有什么样的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切入课堂主题,勾起了学生无穷的`想象,使学生有一种亲切、自然、有趣的感觉,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通过设问:“江南在秦汉时期是什么样子?”“江南在什么时期得到开发?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发?”抓住学生的困惑和矛盾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新课的吸引力。同时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学生是合作者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 开发课程资源,生成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老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刘老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和活动安排,在课前准备了两段不同时期描述江南地区状况的文字材料,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合作探究之用。这充分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的新课改要求,从单纯依靠教材的观念中跳出来,树立了大资源的观念,从而使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大放异彩。通过学生对两段材料的合作学习,了解了江南地区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人口、生活习惯、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人民生活状况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三、 小组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刘老师在本堂课中设置了好几个探究主题如:“这段材料怎样描述了楚越地区的经济状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在这些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刘老师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权利,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这其中老师只是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形成观点,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次从未知到已知的合作探究过程,这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精神,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论从史出”的精髓所在,从而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四、课堂总结新颖,回归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有机结合。本堂课的结束部分,刘老师没有按着一贯的路子去做知识的归纳总结,而是启发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关注现实,学以致用。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开发的设计者,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我以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为祖国西部开发而努力学习的愿望和朦胧的历史责任感。“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开发的设计者,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想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这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学、结合分组讨论和老师点拨的方法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初一学生,从课堂上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高。刘老师在本节课中始终处于一种“促进者”、“合作者”和“导演”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共同学习探究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然而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也就是关于江南地区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状况的材料合作学习中,占用的时间多一点,关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占用的时间少一点。
总之,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是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清晰简练、富启发性。板书设计合理;二是有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技能;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演示熟练,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