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四年级上册《白鹅》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白鹅》评课稿范文
新课程强调创设一个生动的、开放的语文课堂,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问题流向的转变,确立学生的独立地位,以求打破全封闭、全垄断、全预制的指令型课程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是何其困难!在《白鹅》一课中,陈誉平老师做了一些好的尝试,她力求以亲切的教态、柔和的语言来改变教师的角色,而成为一个课堂促学者。她也很重视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
《白鹅》这篇课文,丰子恺先生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特点——高傲。陈老师对教学目标把握得很准确、很到位,教学流程清晰,环环相扣。整堂课的教学简约自然,让人感觉清新舒适。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难点是通过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并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加以渗透。陈老师的课,将重难点不漏痕迹地渗入每一个环节中,引着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给我们演绎了一堂充满生命灵动的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感受。
1、学段特点鲜明突出
本课例的学段特点非常鲜明。课标在设计上,对学段特点、学段目标、学段本身的规律性上、描述上是当讲究的。陈老师的课,留给我们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词语教学,一个是语段教学。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段阅读教学中两个最基本的落实点。在词语教学中,陈老师采用了两种基本策略。第一种是对词进行分类教学,一类类地读,一类类地记。第二个策略是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课前老师将“鹅”以前的写法和现在的写法比较入手,由“我”与“鸟”的关系直奔主题:鹅的高傲。再比如“净角”这个词,利用视频进行比较学习。这样的理解无疑是非常深刻的。
至于语段教学,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着力点:第三段着力在叫声,第四段着力在步态。陈老师这堂课带着学生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品读文字,勾画批注,并展开想象,充分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处理非常有章法。陈老师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鹅的叫声和步态两个方面。她采取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她总是能自然地学生一起通过对词语或句子的捕捉感受白鹅的高傲。先是叫声,她引导学生找到最能体现白鹅高傲的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表现出对词语的理解。简单的四个词语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我们听着“厉声呵斥”、“厉声叫嚣”,眼前竟然呈现出一只高傲的鹅来,这不能不说是语言的艺术。我相信,作者是想透过这些词语给我们展示一只高傲的鹅,而宋老师和学生则成了活版本。
2、尊重个性解读,突出学生主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深层次地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个体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陈老师这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给了每个孩子展示的舞台、进步的台阶。鹅的叫声教学环节,她紧扣四个词语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读来解意,通过读来达意。学生由初次小心尝试到后来大胆展示,这个过程是一个快乐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提升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绝对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陈老师总能在课堂上不时地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引导学生激起千层浪。这体现出一个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和个人素质。她的课堂教学语言简洁,问题设计精妙。在关于鹅的叫声的词语教学后,宋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为鹅做翻译,你能否听懂它在说什么?出示: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学生在的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加上生活体验,每个人所翻译的鹅语言都是不同的,但他们的翻译都没有离开鹅“高傲”的特点。接着,陈老师话题一转,引着学生将角色换成了“路人”、“生客”,“要是路人也能听懂鹅语,他们的心里会怎么想?”每个环节的过渡都紧扣鹅的“高傲”,环环相扣,简洁自然,将一只高傲的鹅赫然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学生以进入情境的学习探究,在角色体验驱动下,产生一种巨大的导引效益,使学生在角色中去思考,去表白,去体验个性化阅读,学习效果大大提升。
陈老师整堂课创设了轻松的教学和阅读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通过读词语理解意思,反复朗读提升层次,学生相互评价,老师示范。学生理解后绘声绘色地美读,使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主人公——鹅对话,从而也在深化、美化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2篇 四年级上册习作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习作评课稿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校的一个薄弱点,于是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语文教研组准备迎难而上,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争取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本周,有我校在作文教学上有一些突出成绩的都娟英老师首先为其他语文老师上了一节研究课,以供老师们一起来学习,一起来讨论。就这节课,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都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是习作1——设立新节日
1、 在整堂课上,老师利用谈话、想象、交流等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启发,发言很有新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心愿想到了悦读节、亲子节、宁静节、小鬼当家节、爱心节等。学生这些火花的闪现,老师在期间的启发、调动、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2、 学生交流具有层次性。学生要想写好,必须要先说好。教师对于学生的交流要求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由简到繁,层层深入。一开始,都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里有什么愿望,想设立什么新的节日。在第一次交流的基础上,都老师又再次让学生结合一件具体的事例说说自己为什么想设立这个节日。此时,学生交流的要求就更高。
不过,在这节课上,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 老师对于书上的习作要求,没能指导学生好好读一读,明确写作要求。审题能力的高低,有时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作文的的发挥。
2、 由于中年级孩子对于谋篇布局,作文的结构等作文技巧还是比较欠缺的,建议老师可以找一些反问,或写一写下水文,让孩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边学边写边创新。
第3篇 数学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评课稿
数学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评课稿范文
一、教学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1亿座珠穆朗玛峰堆起来有多高呀?1亿米的火车隧道有多长?
(2)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合作,学习估算,学习交流。讨论方案※选取一个你们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小组内商量你们的研究方案和步骤。学生个体进行汇报,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学习状态很好。
①在40位同学分成的5个小组中认真的在寻找1亿有多大?
2.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灵活
没有写完的用你的语言进行补充。1小组汇报完了,我看5小组和1小组听的.非常认真。第一小组汇报:1000000cm,是10000m的确比珠穆朗玛峰要高,8840.43m,高出1000多m。与安徽的黄山比,相当于5个黄山的高度。第二小组汇报:1亿颗唐相当于6个大象的重量。第三小组汇报:1 亿步约有5万千米。徐老师测量的是6万km。这个地方老师的解释和学生思考有出入。我们是小孩,你们是大人。1亿步真是太长了。
二、教学思考
1.到底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说话当中,在思考当中,在操作当中,在交流当中,最能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还是让学生静静的思考。
2.问题的提出指向性不够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与接下来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没有任何关系。比如,1亿米的火车隧道有多长?正确的是应该让学生思考在即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而非你还有问题吗?
3.用部分推算整体的办法来研究一亿有多大?但我总感觉,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让学生接触到数。似乎有些问题呀。
三、教学反思
准备比较多,活动比较多,驾驭比较难。由局部到全面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综述实践是研究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研究方案,真正找到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比知道结果更重要。
如果从数感来衡量,数感不能只是表示大的数,还要讲小的意义。1亿不仅表示大数,还表示小数。数感要有意义,离开了意义的数感就只有数没有感了。
第4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评课稿范文
昨晚去城西听课,获益很多,也有点滴感想。下面就其中陈强执教的《颐和园》谈几点看法。
整堂课给我的印象是思路非常清晰。下面我就从六个方面谈点看法。
1、 导入简单明了,直接切入主题。
在板书课题时,对颐和园的“颐”字的字型作了强调,因为这个字的左边很多同学会把它写成“臣”。
对开头的颐和园简介安排得也很好,引起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2、对字词教学陈老师也很注重。对字音、字型、字义讲得很到位,用了近15分钟。但是我想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字词的学习。教师只要对几个典型的、难以理解的字词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3、 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对于理清课文的脉络,陈老
师做得很好。陈老师在学生找到描写游览路线的句子后,进一步出示了一段口头填空:作者先来到( ),接着到了( ),然后来到( ),最后到了。学生对课文的脉络了解得很清楚了。陈老师如果能在这时适时地进行这种写作方法的指导就更好了。
4、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对语文学习的深远意义是认识不到的。推动他们学习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学习兴趣。所以,陈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颐和园》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观赏颐和园长廊上的画的美丽景色。学生看到这些人物花草时,既惊奇又兴奋,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并能直观感受颐和园的美。
5、《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组织学习活动,又要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辅导。在出示走廊上的画后,陈老师提问:“看了这些画,你有什么想法?想说点什么?”学生只说出了辛苦,没有深入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更不会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了。其实,在讲到“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完全相同的。”这句句子时,老师如果引导学生作深入的理解,然后再去让学生读,学生会读得更有感情,民族自豪感会从朗读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6、最后的课外拓展安排得很好,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但我觉得介绍颐和园的三绝时,让学生了解哪三绝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像讲解课文那样去一句一句地理解。
以上也只是我对这堂课的粗浅认识。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其中的种种,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钻研、去琢磨。
第5篇 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的评课稿
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的评课稿范文
《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将直线、射线、线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再引出角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形体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几何形体的基础。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直观地描述线段和角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这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抽象。倪老师的这节课比较全面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三位目标:通过迁移,观察分析等认识直线、射线,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联系与区别,以及角的概念,角的符号;学会用三角板、直尺画直线、射线和角;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同时创造性地教材,用活教材,达到从教到用的转变。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层次清楚,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度自然。具体设计了一下几个层次:1、引导观察,感受射线、直线的意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激光照射的情景复习线段的知识,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射线。接着由射线引入直线,与此同时,通过画一画射线和直线,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层,角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既巩固了对射线、直线的进一步认识。又通过画射线,展现角形成的过程来引出角,再教学角的读法、记法。第三层,全课堂总结,引导规范认识。
成功之处:
1、情景创设不仅注重新颖有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始的激光照射,重视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充分利用,由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引出射线、射线的另一段无限延长引出直线、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引出角。
2、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倪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例如她设计了除去灯光颜色抽象到射线,运用课件动态展示射线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束光穿过天空云层,一直延伸到宇宙,从而联想到射线的一端是无限长的。又如,教师设计了画一画: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实验,去猜测,去发现,再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更直接的解决学生的疑惑。根据已有的认识自主完成,师生提问,生生补充,将课堂气氛推入到一个新**,学生在动境中不断的琢磨和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从而能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整节课自始自终让学生经历着观察、操作、体验、思考、探索等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读懂教材,合理安排,思路清晰,处理恰当。
在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倪老师主要围绕两个层次展开教学:第一层次,认识直线和射线,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说一说,猜一猜,来巩固学生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进一步认识,第二层次,角的认识。通过展示角的形成过程,规范学生数学名称,概念的术语,达到对角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不仅达到了教师的预设目标,而且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4、读懂自己,尊重学生,积极鼓励,平等和谐。
倪老师的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注重人文关怀,每次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都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这样就可以了吗你现在明白了吗?等等,使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肯定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愉悦,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达到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发言主动,参与性增强。
不足之处:
1、直线、射线、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让学生说出射线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2、操作的空间需要拓展。
我认为这节课还缺少一个学生自己动手度量长度的练习。在比较出射线、直线不能度量时,师追问:为什么线段可以度量,而直线射线不能呢?学生回答因为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我觉得学生的这种认识还是不深刻的,于是引导学生回忆线段怎么量出来的,如果用量线段的方法去量射线、直线是否能量出它们的长度,教师带领学生量量看,发现射线有个端点能对准0刻度线,却找不到另一端点看刻度;而直线连对准0刻度线的端点都没有,于是更加深刻理解射线和直线无限长,不能度量
总而言之,我们的数学课堂只要我们能多给学生创设问题发现问题的机会,多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多营造探究问题的氛围,多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是生动而高效的!
第6篇 四年级上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
靳老师执教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探究“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慨”,通过圈词体会、朗读表现、图片渲染的形式,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性美。本节课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具体体现在:
一、整体感悟,抓住作者的感叹层层展开。
靳老师在教学中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作者的感叹引发学生自主概括。“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德国诗歌奇特的民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引导学生体会“奇丽的景色”时,层次鲜明,先感受花的美,再感受花的'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第三自然段后,利用图片展播德国的街景,教师范读此段课文,同学边听边欣赏,学生再读,师生边听边欣赏,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件与想像互补
这是又一大亮点,靳教师出示重点句子时,也相机用课件展示德国街上的花,给学生形象的感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体会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如:学生在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后,让学生变换其它的词语,描绘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必须在理解词语及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把平时积累的好词用上,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
本节课靳老师备课充分、课件新颖、讲课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有一点想与靳老师探讨的是,能否让这个质疑的环节更加扎实一些,本节课学生只提出几个问题,而且与老师概括的问题有些不符,衔接有些生硬。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一点儿感受,如有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6位用户关注
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