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栏目

教学评课稿(15篇)

发布时间:2022-08-25 热度:15

教学评课稿

第1篇 拼音教学声母bpmf评课稿

拼音教学声母b p m f评课稿范文

一般人都会觉得拼音教学是繁琐又无趣的,但是就是这看似无趣的拼音教学,却影响着孩子以后的学习,所以更要教好。要教好拼音,还得高效教学,趣味教学,刘老师就恰好做到了这点。

刘老师今天讲课的内容是声母《b p m f》,她首先就是激趣导入。ppt出示苹果树图片,果树上结满了带声调的单韵母果子,然后请同学摘果子,只有学生读对了,果子才会成熟从而掉进篮筐里。虽是复习旧知,但孩子却觉得新奇而有趣,这样不但孩子们巩固了旧知,也对学习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这样的教学肯定能让孩子们爱上拼音学习,主动学习,这样老师的教学肯定也是高效的。其次就是引出新知,刘林丽老师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从图片入手学习声母,这样不仅孩子们记住了字母的形,也觉得有趣而学得轻松。再次,在重难点b、p读音的区分上,刘林丽老师更是让孩子们拿出纸放在嘴边,比较发音,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区分字母b、p的读音,不仅让孩子们一起参与,也加深了孩子们的印象,b、p的读音也深深地刻入到了孩子们的脑海。最后,刘林丽老师在课堂快结束时,也是将快乐进行到底。学完了4个声母,就要对新知加以巩固了,刘老师不是简简单单一句小结带过,而是通过游戏,让孩子们熟记今天所学内容。看着孩子们的脸上漾起了的一个个甜美的笑容,我相信,孩子们今天在课堂上肯定是愉快的!

整堂课,刘老师时刻关注学生拼音学习的状态,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减轻学生拼音学习的负担,以良好的拼音学习效果,让学生随时感受拼音学习的成功,以保持学生学习拼音的强烈愿望;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自觉主动地学习,在其中体会探求之乐、成功之乐,最终使学生的拼音学习费力少而收效巨,达到了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界。

第2篇 《两只小狮子》教学评课稿素材

《两只小狮子》教学评课稿素材

《两只小狮子》是童话故事,内容简单有趣,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千家街小学夏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可以用“三化”来概括:课堂结构简单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学习活动个性化。她突出了教学重点:学习新字新词,较好地解决了难点:明白狮子妈妈所说的话,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我具体谈谈。

一、课堂结构简单化

整堂课夏老师设计了四个步骤:导入揭题,角色见面;初读感知,触摸角色;深读感悟,演绎角色;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步骤简单,突出了夏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而且思路清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整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式、探究式……方法灵活。

1、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开课时,夏老师利用电教手段,先以鲜活的画面,让学生感知狮子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狮子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给狮子打招呼,尊重了他们的个性体验,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当有学生说:“你好吗?”时,夏老师马上说:“你和谁打招呼呀?”训练了语言,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识字讲方法,词语理解生活化

接下来夏老师请学生帮她记住狮子的狮字,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当学生回答:“老师的师加上反犬旁”时,夏老师因势利导说:“他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把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渗透到教学中,为今后的自主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润物细无声”。

整个识字过程,夏老师始终注重儿童中心,把生字当成“字宝宝”,和小朋友捉起了迷藏,当学生学会字音后,她说字宝宝藏到句子中去了,让小朋友把它们喊出来,尤其是把那个非常懒惰的字宝宝“懒”字请出来非常恰当地让学生理解了字义。

在理解词语“滚、扑、撕、咬”时,夏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表演体验,这时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动态发展的。

3、理解感悟注重了情感

当夏老师完成了识字教学以后,她让学生把“非常刻苦和懒洋洋”分别送给两只小狮子。这是一个精心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词语,而且“你为什么要这么送呢?”这一提问,让学生回到文本再一次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以后,夏老师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线条做阅读笔记,找出小树和懒狮子所说的话,并要求学生感情朗读,在指导学生读好句子时,她问学生:“哪个句子最难读?”学生说:“最后一句,很难读出骄傲的感觉。”这说明学生对文本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

三、学习活动个性化

1、朗读课文不是由老师指定学生而是让小朋友自己确定“我想让你来读”,充分地体现了夏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

2、在学习一只狮子非常勤奋时,课本上已经把它的勤奋写出来了,那另一只狮子就一句:“什么也不干”夏老师善于利用教材,问“那么它在干什么呢?”不但让学生有个性化的想象空间,而且体现了夏老师用教材教的思想。

3、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夏老师说:“你想对它们(两只小狮子)说些什么?”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教者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局限,而是利用劝狮子这一手段,让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想说的话,“你为什么不学本领呢?”“你为什么不愿意吃苦头呢?”“你要向那只勤奋的狮子学习”……从而达到了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做一个勤奋的人的.理念。

4、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在本课时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夏老师设计了一道很有创意的作业“把狮子的变化”用图画画出来。利用狮子以后的故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充分的对话,延伸了教材的内涵,挖掘了教材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狮子以后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小小的人生观,是学生个性的体现。

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夏老师在课堂上的一点缺陷,下面是我不很成熟的看法,我想和大家一起商榷:

1、关于人文教育

《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人文”一词,给我们语文老师一个信号,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夏老师这堂课也注意了人文教育,但是做得不是那么完美。例如:老师说“你想对两只狮子说些什么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很大声地说:“我喜欢懒狮子,因为它很可爱。”夏老师没有理睬这名学生,继续自己的教学。这也正是我首先说的教学难点的突破问题。别看是一个学生就一句话,可是,它潜在着价值观的问题,它体现了老师是否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否尊重每一个学生。

2、关于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引导是实现课文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之关键,决定于课文的人文内涵及作者表达的思想。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夏老师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懒狮子除了懒,还有什么毛病?学生说:“它以为自己的父母是森林大王,今后……”老师:“懒狮子想依靠谁?”学生:“想依靠它的父母。”老师:“依靠父母的什么?学生:“依靠他们的地位”……”这一连串的提问,一个是有没有要经过思考的价值,最主要的还是,这些问题,你让学生想弄懂什么?没有明确。如果把这些问题合成一个问题“懒狮子为什么会有依靠父母的想法?它的想法对不对?”这样就没有那么琐碎,也有一个明确的导向。

第3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上课。

师:孩子们,愿意看动画片吗?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动画片呢!

(播放动画,老爷爷骑着小毛驴)

师:故事讲完了,闭上眼睛,想一想,究竟该听谁的?下面,请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读课文。

[老师把故事讲得极为生动,画面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相信现场的所有人都走进了故事的情境。]

师:对于爷爷和孙子骑驴的说法,都有哪些说法?

生:要把毛驴给压死了。

师:这是谁说的?

生答。

师请一个学生担任采访任务,在黑板上贴上一个头像,并写上观点。

学生采访另一学生。

生:还有一个小孩看到了这样情况,

师:非常好,读得很认真。(贴出人物并写上观点)

[老师通过梳理观点,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体现了年段特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师:有这么多的说法,咱们快点出主意,给老爷爷出出主意。

(有学生举手)先不忙说,先想想该怎样把话说得清楚明白。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想好后再说,这是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做法。]

师统计学生的观点。有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老师表扬并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头像,写上省略号。

[省略号的使用很巧妙,既表明学生有很多观点,同时又说明学生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拓展了学习空间。]

师:现在老师帮你们找找位置,同意孙子骑的同学在哪儿呢?哦,在这儿吧。

(安排位置)请大家静悄悄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同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

[分组学习,目的是整合意见,统一观点,拿出不同的讨论依据,但就现场效果来看,学生讨论并不热烈,可能是大家都比较统一,没有辩论的需要。]

师:哪个小组能把自己小组的想法清清楚楚说给大家听呢?

生:因为孙子太小了,所以应该让孙子骑。

师:他是从小孩的角度在考虑,你们听懂了吗?

生:爷爷心疼孙子,我家就是这样的。

师:你有一个好爷爷,我真羡慕你。还有哪组想跟他们赛一赛。

生: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

生:爷爷年纪大了,万一生病了,受伤了

师:你在家里是个乖孙女。

生:爷爷年龄大了,骨头松了。

生:驴很强壮,古代没有把驴骑坏的,所以我们认为没有驴不骑真笨。

师:对他们的发言有没有意见?

生:他们的发言声音很宏亮。

师:还有一个小组。

生:我们想给大家用表演的方式给大家说。

生:爷爷,让我骑一会儿吧。

生:我下来让您骑吧。

师:你们表达得很清楚,而且加上了动作。你们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一边说,一边还加上了动作。

师:对,加上动作能够让我们表达得更清楚。

师:哎呀,到底该听谁的呀?

生: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应该让孙子骑。

师:看了半天,看来的确尊敬老人。

生:你爱护动物,可是驴本来就是给人们骑的。

[这一大部分,包括后面的部分都是学生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个班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高,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后面的内容由于教学节奏较快,加上老师的.肢体语言比较多,无以纪录,请大家原谅。

[后面一些讨论还是围绕这个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了应该怎样骑驴。我觉得对这个年段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

应该思考的两个问题:

一、口语交际课究竟要训练什么?

口语交际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只是设置了一个单一的交际情境,就是骑驴这件事,并且始终围绕这件事情展开讨论。从上课的开始,到上课的结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吗?没有。学生先前表达的和最后表达的没有什么两样,很多学生在重复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语言表达没有提高有两个因素,一是情景太简单,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变化,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上没有变化,情感上就没有变化,那么语言表达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对学生而言就是没有思维的难度和梯度,从事至终讨论一个问题。再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缺少必要的指导,大家都明白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但是就本节课而言,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高的,而是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的,学生对表达方式,表达的语气,表达的准确性,没有用自己的评价去引导。

二、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什么?

口语是日常生活用语,为的是生活的更好,更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这节课中,老师用了40分钟,解决了一个所有学生都不可能遇到的问题,意义何在?既然是为生活服务的,那么教师就应该适时的把教学的重点从书本转向生活实际。课题就是《该听谁的》,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左右为难的时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类似的环节,但是学生说的学习跆拳道的事情,没有左右为难的感觉,解决起来比较方便。老师完全可以用一半的时间解决骑驴的问题,然后创设另一个情境,把问题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创设很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有思维上的跳跃,有了思维的跳跃,造成思维矛盾,学生就会用新的语言来表达,那么就需要学生重新思考和创造,从而重新组织语言,达到训练口语的目的。再就是学习的终极目的还是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语文即生活,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体感觉:教师水平高,基本素质好,但教学设计缺少灵性,低估了孩子,也没有给孩子更多施展的空间,以至最后10分钟,大家都是在挨时间,甚至重复前面的内容。

第4篇 古诗教学评课稿

古诗教学评课稿精选

5月6日,春城一小与双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在春城一小举行,双方都派出了实力较强的老师上课,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共上了6节课。语文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上课的老师分别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双窖中心小学的张海云。

下面是听课感受——同样精彩,各显千秋。

一、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老师播放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黄鹂的鸣叫,看到了白鹭在天上飞;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老师又出示了课件“窗含雪”“门泊船”的画面。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景色迷人”的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朗读,重视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

这首诗的教学应侧重于读,要把诗读通顺,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两位教师都重视了读书,读书的形式较多,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有自由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特别在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抑扬顿挫方面,两位教师采用了同样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标有停顿的古诗课件,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抽查学生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读或放录音读等。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节奏,结果读得“有板有眼”。在背诵方面,两位老师都比较重视。而张老师的教学比较到位,她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背,做动作试背,做游戏试背等,然后采取了“挑战”的形式背诵古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背诗的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是两位教师突出的共同的优点,而她们在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方面,教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例如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抓重点词语教学,讲故事,做游戏等,特别是在理解诗的第一、二句意思时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为后面深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设计得很巧妙。大胆渗透古诗知识的教学——对仗,教师不是采用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找朋友”的一道练习题让学生感性认识了“对仗”,学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

张海云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诗合作找出“景物”,找出“颜色词语”,共同探究诗歌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这两节课如果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读诗,教师上课更有激情一些,那么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第5篇 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最近,笔者听了常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金旭峰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识字4》一课,不禁为她的精心设计而叫好。整堂课,老师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学生始终处在愉悦的状态里,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许多汉字。

一、创设情境,在游戏中学习汉字。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金老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知道孩子爱动、爱玩、爱做游戏,她在课上巧妙地创设了多个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事物、认读词语、学习汉字。

例如,老师指着黑板上美丽的贴图(图上有茂密的树林、鲜艳的花丛、碧绿的田野,四五个孩子有的手拿放大镜在地上蹲着,有的拿着蝴蝶网兜在田野里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也跟着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花丛中钻一钻,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老师指着贴图(蝴蝶躲在花丛里,螳螂掩映在树叶上,蚂蚁暗藏在落叶上……)对大家说:“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着。一会儿,有的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激动不已:“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那片树叶上躲着一只螳螂。”“两只蟋蟀在落叶上做游戏。”“一只知了正在树上唱着动听的歌。”……老师顺势抓住契机,表扬学生:“小朋友眼睛真尖,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随即把“螳螂、天牛、蝴蝶”等词语贴到了相应的昆虫图旁,图文对照,让学生练读词语。这样的认读汉字活动多么富有情趣!孩子们一个个指指点点,读得摇头晃脑,浑然忘我。

二、寓学于动,在识字中巧妙进行语言训练。

有的老师上到识字课,总是就汉字学汉字,读汉字,默汉字,颠来倒去就那几个字,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味同嚼蜡,兴趣全无。金老师在这节识字课中,巧妙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玩中练说话,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如:接着上面认读昆虫的词语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上来捉一捉这些昆虫?”小手立即举起了一大片。“把你捉到的昆虫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们兴致勃勃,走上台去,有的捉到了“蝴蝶”(贴图,下同),有的捉到了“蚂蚁”,有的捉了“天牛”……拿着这些“战利品”,仔细观察外形后,学生的发言令人惊讶:

生1:我捉到了天牛,天牛穿了件硬硬的衣服,它头上还有两根长长的`触角。

生2我抓到了一只蝴蝶,蝴蝶穿着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真好看!

生3:我好不容易捉到了这只小蚂蚁它很小,穿着一件黑黑的衣服。

……

学生们一个个抢着上来捉,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

高明的老师总是把游戏和教育糅合得天衣无缝。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孩子们既认识、了解了事物,复习、巩固了词语,又丰富、发展了语言。

三、自探究,在感悟中发现汉字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崭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命体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金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过多地包办代替,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汉字,自主探究汉字,在自主感悟中发现一些汉字的规律,培养识字的能力。

如,在小朋友认识了昆虫,初步认了有关昆虫及本课的词语后,就进入了学韵文、识写汉字的阶段。金老师让小朋友认真朗读韵文,仔观察汉字,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或教大家的。学生认真自读韵文后,纷纷举手:

生1:我发现蚂蚁两个字,只要在“马”和“义”旁都加上一个“虫”字旁就成了“蚂蚁”,大家跟我读“蚂蚁”。

生2:我发现“蜻蜓”两个字,也只要在“青”和“廷”旁都加上“虫”字旁就成了“蜻蜓”,大家跟我读“蜻蜓”。

生3:老师,我发现大部分昆虫的名称都有“虫”字旁!

师:呀!你真了不起,你的发现是“伟大的发现”!

生4:我教大家记“林”字,一个“木”,再加一个“木”就是“林”,大是林子里树木比较多。

生5:我教大家记“”字,只要把“青菜”的“菜”字去掉草字头,就是“采”。

生6:我们家用的洗发水是“采乐”牌,就是这个“采集”的“采”。

生7:我奶奶家在昆山,“昆虫”的“昆”就是“昆山”的“昆”,我早就认识了。

……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平时认识了那么多汉字,今天每个人又用自己的办法记住了新的汉字,我们一再来读一读。

这是教学的一个瞬间,看似简单,却很精彩!尽管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但对于许多汉字,他们并都是白纸一张,他们自己开动小脑筋,观察字形,研究字形,展开联想,组织语言,说出了那么多答案,有了了不起的“伟大发现”!真的,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里处处都有汉字,关键是要像金老师那样引导有方,指导得法。

第6篇 六年级习作教学评课稿

六年级习作教学评课稿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唐老师在导语中为同学们的写作铺垫了情感的基调,“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泰禹校园,六年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我们欢乐的身影,飘荡着我们银铃般的笑声。现在我们即将离开母校,为保存这段难忘又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把它写下来,为母校献礼吧!”我看到了学生眼中闪烁着的光。这样,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亲近感,产生写作的激情。

二、 范文引路得章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把一处景物写具体写生动,唐老师恰到好处地采用范文引路的方法,用我们学过的《索溪峪的“野”》、《彩色的非洲》等经典课文中经典描写,让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学生自悟到要使语句生动,要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在学生得法之后,唐老师鼓励学生在五分钟之类最少用一种修辞手法选校园的一处景物写具体。学生自告奋勇地上台读自己写的段落,老师相机指导。段落写好了,那如何布局谋篇呢?唐老师同样采用范文引路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段与段的过渡很重要,按参观的线路写要有过渡,这样写的作文思路会更清晰。段落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总分关系等,并现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演,效果很好。

三、“下水”作文鼓励学生,融洽师生感情

唐老师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指导也另我们眼前一亮。“凤头猪肚豹尾”方能成为优秀作文,老师就“凤头”和“豹尾”写了“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她巧妙地让几个学生补充“猪肚”,师生合作完成美文,学生倍受鼓舞,这真是一种非常智慧的教学新点子。

四、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浓

唐老师的习作教学课非常高效还得益于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交流习作、评改、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学生变得积极活跃,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加,学生的自主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非常感谢唐老师带给我们关于习作教学的思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我们以此为基点,加强研讨,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第7篇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1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

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

径的关系。为了突破“圆的画法”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先示范画圆,引起学生注意观察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尝试画圆后,再引导归纳画圆的步骤,从而掌握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通过每一单项的“练一练”和拓展应用,达到夯实学生的双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特别是解决新课伊始提出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数学问题。学生能从半径的特征上去理解和运用。这样一个问题,既统领了全课,又加深了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做到了开课是数学问题生活化,课末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四、利用电教手段,改变呈现方式

本课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用计算机呈现教学材料,使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信息集中,化动为静,打破了常规手段的局限性,显示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无可争辩的优势。如创设情境时的三辆车,为了建立圆的表象演示一条曲线围成圆的过程,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的动态展示,以及练习设计的动画显示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手段现代化的乐趣和魅力,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2

一、从游戏引入,领略圆的美。

课始的引入执教者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游戏,根据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从肢体阅读图形开始,让学生从袋子中摸图形,从接触中感受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最后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记得北师大周玉任教授曾说过,我们教师要善于“往平静的水面投进石子”。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第一层动手操作执教者让学生两次画圆,从中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圆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第二层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

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探讨的问题与不足: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进行圆的圆心、直径和半径等概念教学时,似乎扶得过多,以至于课堂显得不够开放探究味不是很浓。如果改成让学生剪了后先折,在折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是否会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课堂或许会显得更活跃。还有,欣赏部分放于课的结尾处可避免欣赏得漫无目的。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3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白纸若干张、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

教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本节课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欣赏圆、发现圆开始,深深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教给学生学法:情境中欣赏圆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圆的特征——介绍中体验圆的数学文化——实践中感受圆的数学价值,大胆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活泼,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都和哪些平面图形做了朋友?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我会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圆就在我们身边。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第二组就是圆形,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通过课件展示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让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在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

(1)以四人为一小组,一起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2)把你们的发现,准备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

活动二:一起动手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

3.请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2r与r=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口答: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我会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和工具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硬币.线,笔,圆规等.此时我会装做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元钱的硬币呢?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在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圆).接下来我在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半径越小,圆就越小.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道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是让同学们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2、画出直径是4厘米的一个圆。

实际应用: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我会适时加以巩固,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圆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圆与生活又有很大的联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巩固练习

1、填空。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判断,并说为什么。

(这些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图略

圆心o半径r直径d

d=2r或r=d/2

圆规画圆: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4

今天听了周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感受很深。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很好效果。可以看出周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时候做了很多的打磨,听了这节课,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的方向,下面简单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与特征。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周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出圆周上的点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

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第8篇 小学语文《女娲补天》教学评课稿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但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终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可以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我的一点建议: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事。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9篇 数学课堂教学评课稿

数学课堂教学评课稿(一)

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就昨天下午的三节课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要说的是能站在这个讲台授课的教师都不简单。三位教师在科学合理设计导学案、精心制作准备教具、渗透高效课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此谨代表我个人对昨天授课的三位教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感谢他们给予我思考的机会!本着相互研讨的目的,下面我分别对昨天下午的三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节冷集毕老师所上的课《4.1圆》,总体上能够按照高效课堂的要求,较好的体现了预习、展示和测评(反馈)三大板块,我想从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称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动、有突破。首先说有思想,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理念,围绕教材让学生分步预习,分步展示,整体反馈,反映教师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是有行动,关键是毕老师能把自己的思想转换为实际行动,较好体现肖主任在教研会上反复提到的“书让学生读、结论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归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第三是有突破,我们很多老师在尝试高效课堂模式的时候,注重形式化的东西较多,较少体会高效课堂的实质。本节课上毕老师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预习方法的现场指导,比如要求学生阅读是画记号,小组合作时强调小组长要发挥作用等等,体现了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预习阅读,老师不管不问。二是在教具的制作和演示上匠心独具,特别是用两根铁丝演示等弧的问题,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表现的状态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这是本节课学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环节之一。

当然,从我个人的理解上,也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老师们一同商讨。一个是导学案中,新课设计要不要例题的问题,目前我们学校在编写导学案时,一般设计五个环节:复习回顾(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预习思考)-拓展应用(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小结测评(当堂检测)。其中拓展应用环节就是设计两到三个例题,以此体现本节知识的核心应用。处理方式还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展示(大展示),学生讲解点评。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基本方法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我觉得把点p到圆o上各点的距离中,最长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圆o的半径或直径作为例题教学是不是好一些。第二个是关于圆的集合的定义,在处理时有点快,虽不是本节重点,但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原来导学案中设计有画图,结果教学时好像没有见到,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画图观察,在圆上取点,测量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或以圆心为端点画长度等于半径的点段,然后进行观察分析就会轻松得到,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什么什么圆上,圆上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圆的半径,并由此归纳出圆的集合定义。

第二节石花四中冷老师的课,讲的是垂径定理。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没什么大问题,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过课标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节核心。另外推论得出上的设计过于简略,导致学生在此处卡壳。如果能细化一点,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画一条弦cd,取cd的中点m,连接om,求证:om⊥cd,如果延长om、mo分别交圆o于a、b两点,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其次是具备了高效课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学生自学预习、小组合作讨论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细致。整体感觉还是老师讲的多,不过冷老师是老教师,我们同龄,思想和行为转变起来确实很困难,不要心急,只要敢于尝试,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我们就会在高效课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安排一个课时,实际上,应该是两个课时的内容,有必要附加一节习题课。

第三节是王老师的旋转试卷讲评课。我也以“三有”为关键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即有创新、有实效、有准备。有创新是指这种试卷讲评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肖主任主持的教研会上也对试卷讲评课做过研讨,而王老师的这节课在糅合高效课堂理念上,有创新。比如先让学生围绕要求自己组内改正,自我纠正、查找错因、组内合作这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值得学习效仿。有实效,主要体现在错因剖析、变式练习上,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这么做,但从来没试过。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让他说,要么说忘记了不知道,要么半天说不到正点,所以每次试卷讲评效果不佳,错了的以后仍然会错。而王老师的这种方法,我觉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问题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学生疑难点的变式练习,借助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一方面反馈改正效果,一方面进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维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教师通过批阅试卷必须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备课、制作。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特别是制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动前。出示活动要求,方便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师对第17题的讲解似乎不很到位,虽然有学生回答了旋转中心的坐标是(5,2),也说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学,王老师也沿用了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根据旋转的性质确定旋转中心是先找两对对应点,接着分别作两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最后两中垂线的交点才是旋转中心。其中在网格中的技巧是尽量找是“正方形”顶点的对应点,这样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线的位置。

当然对于部分是教师讲的,比如第16题和第20题的变式,我个人是赞赏的,高效课堂并不是不要老师讲,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老师讲效果并不差,怕就怕老师一讲到底,搞一言堂。新课标中,也提到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高效课堂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总之,三节课反映了老师对高效课堂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学习细细揣摩,从中汲取营养,改善自己的教学。再一次谢谢大家。

数学课堂教学评课稿(二)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冯老师

评课人:孙建磊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数学王国'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阳泉地图,把盂县和郊区的地图首先图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面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数学课堂教学评课稿(三)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邓海转

评课人:孙建磊

主题:切准知识衔接点,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时间:201x-11-19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邓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四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口算除法'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从整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证明和解释,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口算,教师的讲授给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点点滴滴就能够从课堂上渗透出来,整堂课的讲解其实也训练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从知识点的引导上做了很好的铺垫,以一个环节是从数的四舍五入法改写成整十数,为后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准备,让学明白估算的基本过程,又让学生用仿照的说法练习语言描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很好的做了知识的界定。

3、在针对题的口算中能够及时总结出计算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计算中的几个重点内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从一个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给出了验证,最后有得出了这种口算的计算特点,再从一个特点得出拓展应用。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2、在给出计算的不同方法后,其实没有必要比较哪种方法快,而且给出了计算式40÷20也不易比较,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3、整节课教师的教学过于细,讲的多,学生练习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时间来讲解,其实对于口算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方法后,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

数学课堂教学评课稿(四)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施老师

评课人:孙建磊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一年级数学上册关于'6、7、8加几'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对知识的复习充分,了解到9加几的加法计算利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复习巩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让学生明白9如何凑十,如何分解两一个数,这完全为本节课计算6、7、8加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也能够很快的从中领会到计算原理。

2、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施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到位,学生从课堂的说凑十法的过程非常熟练,在课堂上也做到了不断练习,充分让学生反复说,准确说,流利说。

3、对课本的教学用图充分挖掘,从例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题意,知道给出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的会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有前后人数相加,有不同衣服颜色的人数相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重计算的方法练习,例如在计算8 5=的时候强调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灵活应用。

5、从一个儿歌帮助学生解决凑十法的口诀要点,抓住特点进行计算,提供学生快速计算的小诀窍,利用减法计算结果,很得出结果。可以说是整节课教师都把握住了重点内容,强调方法练习,讲解细节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抓住关键内容进行计算。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能否在写课本例题时,让学生说说算式可以怎么列,或许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这样可以结合到最后一题,为下节课渗透。

2、摆小棒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圈一圈或摆一摆,感受过程,计算结果也可以做到进行验算。

第10篇 《逗蚂蚁》的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逗蚂蚁》的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活动目标:

1、学习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

2、体验角色游戏的'快乐

3、尝试用适当的词语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发展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制的黄米饭、炒青菜若干盘,毛竹筷一双、小瓷碗一个,蚂蚁卡片2-3张,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产生兴趣

1.猜一猜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做游戏(慢慢拉开黑板上的纸帘,露出蚂蚁触角和上半个头),猜猜它是谁?

(幼儿猜测一番后,教师出示政治蚂蚁卡片。)

幼:是蚂蚁。

2、喊一喊

师:谁能把蚂蚁喊到身边来?

幼:小蚂蚁!小蚂蚁!

幼:小蚂蚁快来,我们有许多小朋友。

(教师扮演小蚂蚁边摇头边向前走,但表示拒绝走到幼儿身边。)

师:蚂蚁不肯过来,我们要想一个办法逗逗它,把它引过来。

3.逗一逗。

师:我们怎样喊才能把蚂蚁引过来呢?

幼:蚂蚁来呀来。

师:拿什么逗它?

幼:蚂蚁蚂蚁我给你小汽车∕蚂蚁蚂蚁我给你吃巧克力∕蚂蚁蚂蚁我带你去春游∕蚂蚁蚂蚁我有好看的书‥‥‥

师:我们换是一起来试一试吧。(大家一起招手喊:“蚂蚁来呀来,我给你......”)

二、在游戏中学习儿歌

1.逗引蚂蚁。

师:咦,今天早晨我们做了什么饭菜?

幼:黄米饭/炒青菜。

师:我们把它拿来逗逗蚂蚁吧。

(师幼一起摆出“黄米饭”“炒青菜”、毛竹筷、小瓷碗,引导幼儿在此逗蚂蚁。)

幼:蚂蚁来呀来。

师:(扮演蚂蚁摇头):嗯,不来不来。

幼:来吃饭,快快来吃饭。

师扮演蚂蚁):什么饭?

幼:黄米饭。

师:什么菜?

幼:炒青菜。

师:什么筷?

幼:毛竹筷。

师:什么碗?

幼:小瓷碗。

师(扮蚂蚁来到餐桌前闻闻并吃得很香的动作,然后眉头一皱):吃不完,怎么办?

幼:搬回去。

师:搬回去干什么?

幼:留着以后吃/留给姐姐吃/留给爸爸妈妈吃/留给爷爷奶奶吃.......‥‥‥

师:蚂蚁有了好吃的东西能想到别人,真是好样的。一想到有更多的蚂蚁能吃到好吃的黄米饭、炒青菜,他在班的时候心情会怎样呢?

幼:高兴/快乐。

(教师一边做蚂蚁搬东西的动作一边念“哼哟哼哟搬得欢”。)

师:为什么蚂蚁搬米饭是要“哼哟哼哟”的?

幼:它搬得多/它力气小蚂蚁一点点大,很吃力。

师:它一次能搬多少米饭?为什么?

幼:两粒/一粒。

师:蚂蚁个头那么小,还没有米粒大,它一次搬一粒还很辛苦呢,所以他们走得很慢,我们一起做一做“哼哟哼哟搬得欢”的动作。

2.学习儿歌,并进行表演游戏。

(1)学习儿歌、

师:把我们刚才逗蚂蚁吃饭的游戏连起来说一说就是一首儿歌,你们听—(教师朗诵儿歌《逗蚂蚁》。)

师:请小朋友们也来说一说。

(2)游戏

玩法:先请两位幼儿和教师扮演蚂蚁,一起躲到“洞”里,让其他幼儿来逗蚂蚁。大家喊第一句“蚂蚁来呀来”,蚂蚁说“嗯”,大家喊第二句“快快来吃饭”,蚂蚁问:“什么饭?”大家答:“黄米饭。”蚂蚁问:“什么菜?”大家答:“炒青菜。”蚂蚁问:“什么筷?”大家答:“毛竹筷。”蚂蚁问:“什么碗?”大家答:“小瓷碗。”之后蚂蚁慢慢跑出来,来到餐桌前闻一闻再吃,吃饱后蚂蚁问:“吃不了。”大家说:“往回搬。”于是蚂蚁边念“哼哟哼哟搬得欢”

边搬黄米饭。

三、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称

1.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在请蚂蚁来做客,还可以准备些什么饭菜?

幼:白米饭/红豆饭/黑米粥.......‥‥‥

幼:炒菠菜/红烧肉......‥‥‥

2.师:小朋友回到家还可以编编新的儿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游戏。

附儿歌:

逗蚂蚁

蚂蚁来呀来,

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白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毛竹筷。

什么碗?小瓷碗。

吃不了,怎么办?

哼唷哼唷往回搬。

第11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可能性》教学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可能性》教学评课稿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朱帅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朱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建议:

1、 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协作、汇报。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

第12篇 绘本阅读教学《我是霸王龙》评课稿

绘本阅读教学《我是霸王龙》评课稿范文

今天徐老师给我们年轻教师展示了一节绘本阅读教学示范课。徐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爱的洗礼。下面我具体从三方面来谈谈徐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呈现了几处亮点与启示:

一、课堂中,渗透绘本阅读方法

(一)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今天的绘本课堂中,徐老师始终关注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猜测内容,一边核实故事情节。自始至终都用“想象猜测”这一线索,牢牢吸引孩子兴趣点,并在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猜猜后面的故事,学生凭着自己对前文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及生活体验、想象能力等做出各种猜想推测,也许想像的结果与故事的发展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经历了探究思考的过程。

(二)方法引导扎实有效

我们都知道绘本中,图画与文字同等重要。低年级的孩子爱读绘本,但往往走马观花,一翻而过,没有细细咀嚼与品味,忽略了绘本中本该关注的细节部分,浮于表面。那么方法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徐老师非常重视绘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从开头的读绘本封面、读扉页、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猜一猜故事情节,读一读旁边文字等等,积极渗透绘本阅读的方法,并系统地将本节课渗透的方法清晰地罗列出来,板贴在黑板上,如“猜读”、“回读”、“边看图边读文字”等等,让学生通过这节绘本课教学,学会读绘本的方法,再实践于其他绘本中。

二、课堂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有多种方式:可以听老师读、讨论、看图讲述,故事续编等。在绘本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在为学生范读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绘本内涵的感悟,对绘本文字的品味乃至自己对阅读的情感,通过声音、神情传达给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熏陶、无声的语言滋养与畅快的阅读享受。今天徐老师在给学生范读旁白时是绘声绘色的,很有感染力,用声音牢牢吸引着全班的孩子们。另外,今天的课堂中,我们看到很多语文素养的训练点,如孩子用猜读的方法猜猜故事情节,贯穿在整堂教学中;其次是课堂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名读、带动作读、分角色读、分角色读等等,每个环节朗读形式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此外让学生看图,借助句式说话,训练孩子们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这些语言素养在一堂绘本阅读课中不知不觉地训练着,学生的能力也是潜移默化地在提升。

三、课堂中,体验故事丰富的情感

《我是霸王龙》是宫西达也的.一个关于爱与温馨的故事。如许多经典图画书一样,传递着人际间的善良与爱意。宫西达也先生说:“绘本会传递给你令你内心很感动的东西,绘本教给孩子温存与善良,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温存与善良应该是内心的基础。”是啊,温存、善良的你一定是幸福的。这是宫西达也先生通过创作绘本想表达的思想。他还说:只要孩子看了我的书,感动了,笑了,我就心满意足了。

本堂绘本课,徐老师将绘本故事中的情感紧紧地渗透于教学始终,从开头体会父母的爱,到体会善良的伟大力量,到最后回归爱的本质,学生在读绘本故事的同时又在感受爱,并在接受心灵的润泽。

有人说:“绘本的阅读是高雅的阅读。精彩的图画、精妙的故事、精巧的设计……就像在富丽的音乐厅欣赏美妙的演奏;绘本的阅读是高尚的阅读,就像春天的雨露渗入孩子的心田;绘本的阅读是高贵的阅读,与大师对话,尽享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徐老师的课堂带我们共同走进绘本,并共同分享绘本教学的无穷乐趣。

第13篇 《朋友》课堂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朋友》课堂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前不久,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朋友》,这一课如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窦老师用自己的激情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也燃着了在座每一位老师的心;窦老师用全新的理念指引着学生感悟语文,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另一片蓝天,清新、自然,令人怦然心动。

一、情感的课堂

1、初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围绕“朋友”的文章:《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朋友》。让学生自读文章,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谈其中文章。

师:窦老师的人生中对朋友的体验:挽扶、帮助。

生:谅解。

生:朋友之间要真诚!

生:朋友之间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

2、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检查自己,提醒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窦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自选学习——《朋友》。自主选择喜爱的学法,批一批,划一划,读后,谈自己的体会。

3、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窦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朋友》一文中三个句子参读文章。

a、“但,茫茫人海中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师:如果你是达蒙,你愿意去为皮斯阿司坐牢吗?

生:愿意,因为达蒙的朋友皮斯阿司是无辜的,而且从皮斯阿司临死前去看母亲,说是他很孝心……

加句式说:他是这样想的……

b、“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

加句式说:他想……

c、“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引导学生读:一、从远到近,从弱到强,气喘嘘嘘地读。二、在老师用手拍桌的马蹄声中读。

加句式说:他心里想……

二、感悟的课堂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是刺激,是唤起,是体验。窦老师至始至终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学生在读文、说感受,再读文说感受的反复中,在教师充满激情和歌曲《朋友》、《人鬼情未了》的交融中,慢慢畅开心扉,与文中人物共呼吸,同命运,从而心心相印,情感共鸣,真正使学生至情感世界走了一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获得生命的体验。

三、交际的课堂

课堂中,窦老师的语文课堂亦是一个口语交际的课堂。例如:课中窦老师让学生来想象故事的结局,让学生入情入境来演一演……课末,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对着千余名听课教师,自由选择一位,进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对朋友的感悟……课堂上同学之间交际,同学与执教老师之间交际,同学与听课教师之间交际,是一个口语的课堂。

窦老师的课充满了激情,亦充满了灵性,究其原因,窦老师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她关注学生的情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心灵。超越了传统观念中的课堂、教材和教师,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实现了“语”中有“人”,“人”中有“语”,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统一。

《朋友》课堂教学实录

整理:时金林

执教:窦桂梅时间:20xx年3月16日

地点:扬州教育学院瘦西湖校区体育馆学生:六年级

师:同学们,今天窦老师刚和同学们见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

生:窦老师,我想问你,你平时喜欢交朋友吗?

师:你说呢?

生:喜欢。

师:对呀!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愿意和我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你们是六年级,我女儿今年正好上初一,其实,年龄和你们差不多。我和她是朋友,自然而然就和你们也是朋友啦!

师:新朋友见面,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读读吧!

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

师:同学们,这句话围绕一个词来写的,顾名思义,就是“朋友”。谁来到前面大大方方、重重地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一学生上台,按老师说的,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朋友”两个字。)

师:说起“朋友”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很轻松。你看,刚才咱们一见面就成了朋友。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央台王纲叔叔主持的《朋友》这个栏目?

生:……

师:王纲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起“朋友”这个词很轻松,真正地要去体验它、感受它、实践它,那却并不轻松。比如窦老师在36年的人生历程中,伴随着朋友的搀扶、点化、纠正,伴随着快乐和泪水,伴随着老师的成长,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老师深情地叙述,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凝神注视着老师)

师:每每在生活中交朋友,在书本中咀嚼到这样那样的朋友故事的时候,我都以朋友的真情来激励自己的成长。最近,我就看了几本丛书,是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里面有一个栏目,专门讲了“朋友”。每每我读的时候,我就被里面的故事所感染,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我想,我应当把书本中获得的对朋友的感悟印下来,和同学们分享,想到这儿,我就选了文章,就是同学们手中拿到的。(这文章分别是《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以及《朋友》。)

师:我相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读了文章后,多多少少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中的来谈谈,可以说主要内容,也可以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生:我对《管鲍之交》这篇文章有很深的感受。齐桓公登位后,要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却极力劝说,并坚决辞掉相国之位,推荐管仲。这是出于对朋友的真情!齐桓公不记前嫌,重用管仲,并不是因为管仲的才华有多高,其实是被他们的情谊感动了。而管仲深知鲍叔牙对他的深情厚谊,就不辜负鲍叔牙的深情,逐渐施展出了才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师:通过对《管鲍之交》内容的理解,你觉得“朋友”应该怎样理解?

生:我认为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取长补短。

师:好,就请你把这句话写下来。(生到黑板上书写)

生:我读了《记住的和忘却的》这篇文章,深有感受。……(学生对主要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你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朋友”应该怎样理解?

生:就是要“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

师:再简练一些。

生:记住恩惠,洗去怨恨。(生到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话)

生:我有补充,……要知道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飞也飞不起来。

师: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生:我对《胖子和瘦子》这篇文章有感受:在朋友有难的时候,我们要去帮助它,而不能选择逃跑!

师: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

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学生在启发下,脱口而出)

师:刚才的同学说得很好,就这样说,想补充的也行,谈别的文章也行。

生:读了第二个故事,使我想起了文章后面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朋友,应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这种友谊是高尚的,是纯结的。(学生联系相关的故事,来谈对朋友的理解。)

师: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她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把刚才的写上来。(学生在黑板上写感受)

生:读了这几篇文章,我有四点感受:第一个感受是既然是朋友,就要记住朋友对你的恩惠,朋友对你的批评和鞭策,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自己翱翔,飞得更好;第二个感受是既然是朋友,就应该在危险的时候给予别人最大的帮助;第三,那些事不关己,一心想着保全自己的朋友,与他们不相交也罢。第四,朋友之间,应该守信用,这样的朋友才是最好的朋友。(台下一片掌声)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同学还想谈,好,这样吧!把你们想要说的话与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相互交流)

师:好,我们看看黑板,来齐读一下。(孩子们在黑板上写满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的话,就像“小名人名言”。)

(生朗读)

师:有没有发现问题。(指着其中的一句话,原来其中有一个字写错了。)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谅解”的“谅”写错了。

师:是谁写?知道怎么写吗?(教师脸上仍然带着笑容,一学生赶忙上去改正错别字。)

师:再读……

你看你们多了不起呀,自己读书,就获得这么多对朋友的理解,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已,检查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同学们,我们能否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真正去走一趟,也在里面真正的发现自己,检查自己,超越自己呢?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点很难。下面我们就选择我们这一生也许遇不到的《朋友》,我们来好好地研究研究,体验体验,来谈谈我们的感受。

师:你就预先读了,现在你们就用心地来读这篇文章,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划一划,看看,哪些地方对你触动大,选择你自己的读书方法来读,大声读也可以,默读也可以。

……

师:这对你有什么感触?

生:“无辜”这个词……

(教师指名若干名学生开火车一句一句地读课文,并随机请学生说说感受。)

师:同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重要的地方,里面都隐藏着“但”这个字,我们把这段话找出来读一下。

(生读含“但”的两句话)

师:什么时候用“但”这个字。

生:转折的时候。

生:上面的意思就是没有人肯为朋友坐牢,但是达蒙真心为皮斯阿司坐牢,强调了他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一个人。

师:对,当文章的上面的意思和下面的意思完全相反的时候我们才用“但”,像这样的句式我们着重强调的是后半部的。联系上文,请你进一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这句话上面用了一个“但”字,证明为了朋友会去观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就从这件事来说,想回家看看母亲,但是没有人为他坐牢,就是这个朋友真的为他坐牢。

师:所以你想突出这个意思。

生:读书……

师:他谈出了对这段话的理解,着重突出了“但”字,还有没有同学想谈。

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达蒙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别人坐牢,证明他已把当成自己最好最好的朋友了,他本身就很信任彼此,相信他们之间的友情是纯洁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但”这个字看出来的。

师:从这两位同学对这段话的理解,同学们已经很了解了。我们再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就是这句话,若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你们能听出些什么呢?

(教师朗读,注意了突出了“茫茫人海”等重点词。)

生: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

生:没有一个人为皮斯阿司坐牢,只有他的朋友达蒙。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达蒙很信任皮斯阿司,达蒙是一个高尚的人。

师:茫茫人海,皮斯阿司还有很多的朋友,但谁愿意为他杀头的呢?别个怎么没出来?这说明达蒙怎样?

生:他很勇敢。

师:你读读这段话,要能让人听出达蒙是很勇敢的。

(学生读这句话)

(教师二次读这句话,突出其它的词语)

师:这一次,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他们有颗互相信任的心,他们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

生:达蒙是心甘情愿为他坐牢。

师:再读一遍。要读出达蒙是真的原意为皮斯阿司坐牢的。

(学生读这句话)

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教师三读这句话,语气又有了变化,突出的重点词不一样了。)

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之所以为皮斯阿斯坐牢,是因为他了解皮斯阿司,相信彼

生:达蒙不怕死。

生:我听出了朋友里面的一些真情。

生:我通过这句话听出了患难真情。

师:那这段话中的——号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强调。

生:读课文。

师:还有同学想读吗?其实,你想怎么读就可以怎么读,只要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行,谁来试试!

(一学生大胆尝试,深情地朗读)

生:我也来试试。(许多孩子都举了手,教师点了多名学生读书。)

师: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其实就这么简单!

师:同学们,现在来个实话实说。如果你们碰到了这件事,你们会不会替他去坐牢?

生:我会去,因为朋友之间的友谊是珍贵的,因为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以我会去。

生:我会去,如果我被砍头了,我就会千古留名,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千古留名,活得精

生:我是达蒙的话,我就不去,因为我的生命比他更有价值。

师:你比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你也知道生命只有一次。

生:我会去的,我信皮斯阿司,我知道他一定会来的。

生:如果我是达蒙,我就不去,因为我还没有做出一番事业就死去了。况且死了,也不好孝敬父母了。

师:如果还让你们接着说的话,你们还会说很多很多,你们刚才所说的去或不去,都是达蒙复杂的思想斗争,他会不懂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吗?

生:懂。

师:他会不懂自己的母亲也需要孝敬?

生:懂。

师:他了解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是无辜被处死的。

生:了解。

师:达蒙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皮斯阿司是一个这么孝敬母亲的人。

生:我的朋友一定会回来的。

师:好,你信任他。

生:为这样的朋友去死,死也值得。

生:他心里会想,如果他不信任自己的朋友,朋友怎么能信任我呢。

生:人生能得一知己,是很不容易的。

师:好了,同学们,就怀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决定,你们再读读这段话,如果你们是达蒙,单读还是齐读?

生:单读。

师:好,谁来。

(多名学生读书)

师:日子如流水,却发现皮斯阿斯一去不回头,它也许……也许……,达蒙心里怎么想的?他还是面无惧色,还是洋溢着慷慨陈词的豪情?

再看这句话,“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他们会议论些什么呢?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达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他还是……面无惧色……”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一组,动动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反复揣摩这句话,把你的想象写出来,你的智慧就在你手中,一会儿请你朗诵给大家听。

师巡视。

生:日子如水,皮克萨斯,一去不回头,他也许会来,也许不会来,但刑车上达蒙仍然抬头挺胸,不但……,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朋友,我相信你,我相信你会来的,即使你不来,我也死得其所。

生:日子如水,皮克萨斯,一去不回头,他也许不回来,也许马上就回来,但行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不管他回不回来,我都理解他,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我了解他。

生:达蒙住进了监牢,吃的是窝窝头,住的是破旧的茅房,但行车上的达蒙抬着头……充满豪情,他心里想,唉,皮斯阿司,希望你和母亲相聚,祝你好运!

生: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他们有的同情达蒙的遭遇,有的嘲笑他的愚蠢,还有的说他愚不可极,但行车上的达蒙……豪情,他心里想,随便你们怎么说,我的朋友皮克萨斯一定会回来的,我相信你一定会回来的。

师: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回答使我想起了但丁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生: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头,他也许远走高飞,也许在回来的路上,但行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扬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皮克萨斯你不用回来了,好好孝敬你的母亲,我会替你去死的。

生:达蒙住进了死牢,吃的是粗饭,穿的是破烂不堪的囚衣,住的是死牢的牢房……

师:你说的是死牢的牢房,这死牢的牢房会是什么样的牢房?再想象

生:达蒙住进了死牢,……

师:你说是什么样的死牢?

生:是又臭又脏的死牢,

生:达蒙住进了死牢,吃的是发霉的牢饭,穿的是破烂的囚衣,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牢房,但行车上的……豪情,他心里想,皮克萨斯,我亲爱的朋友,你现在应该正和你的母亲度过这最后的时光吧?就算你不会回来,我也不会怪你,只要朋友开心,我也开心。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要说,这样,大家前后说,互相说,把你的快乐与别人共享。

(生互相交流。)

生:这句话说明皮斯阿司是一个守信用的人,他本可以兆之夭夭,让达蒙做他的替罪羊,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守信用,他不愿让达蒙做他的替死鬼。

师: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回来的。

生:淋漓的风雨中

师:咱们这儿也下雨的,算不算淋漓的雨。

生:不算,是淅淅沥沥的小雨。

师:他是在淋漓的风雨中来的,而且是在千里之外,飞奔而来,你怎么看待?

生:我认为他是马不停蹄的,一心赶回来,不相让他的朋友替他死。

师:好,就请你把这样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读。

师:累得没劲了,你刚才说得多好啊,他在远处喊:“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应该是“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声音拉长)谁再来读读。生读。

师:一般由远处远处传来的声音第一句低,第二句高,再试试。师读前半;生读“我回来了,……”

师:我要是你们,我肯定会这样读,“我——回——来——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假如皮斯阿司回来了,他告诉人们没事了,我回来了,他想到了自己,会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

师:假如他想到回来了,他会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

师:假如皮斯阿司回来了,他很累,上气不接下气,应该怎么说?

生:我回……回……来了!

师:再说,可以有创造。

生再说。

师:如果是我,我肯定急着说,“我回来了,我回来了”。每个人现在体会,你就是皮斯阿司,体会。

师:把手放在桌上,发出马蹄声,皮斯没学过普通话,他会怎么喊?

生:读。

师:没有掌声,再读,再体会,你就是皮斯阿司。

生:激情读。

师:此时此刻,“我回来了”(轻声读),又说明什么?

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师:同学们,就是我们凭着对朋友的信任,皮斯阿司回来了,此时此刻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哪两个字?

生:信任(师板出)

师:谁读,读出你的内心感受,读自己的。

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能够想象,皮飞奔刑场,解下达蒙的绞索,然后紧紧拥抱在一起,风雨中,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一切尽在不言中,开心的泪,激动的话在彼此的胸中涌动,同学们把你们的所想,用你们的读来表现出来好不好?

(出示了三句话,学生朗读体会:

句1: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句2: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句3: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同学们,皮斯阿司回来了,达蒙站在这儿会怎样?大家想象。

生:雨越下越大,像断了线的珍珠,他们俩抱得更紧了,国王看到这一幕,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国王说:“你们真够哥么”,我就把你们放了吧。

生:所有的老百姓,官兵跪下来向国王求情,最后国王饶恕他们了。

生:雨下大了,皮回来了,国王赏了他们一些厚礼。

生:皮被处死,达接回他的母亲,养活了这位老人。(鼓掌)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公元四世纪,那么最终的结果怎样呢?就在这四本书本中的《上帝的笑脸》中,我想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文中的情感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朋友的信任,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受,带着对朋友这样的理解,回过头来再读其它的作文,我想,再读这时,你也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我认为朋友间是默默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信任重要。

生:朋友的友谊是伟大的,是无限的,我们要信任朋友。

生:一个人一生的成功都离不开朋友(写在黑板上)

生:朋友应该当面指出他的缺点。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我们对朋友的认识有了一个升华,我们从书本上有了新的认识,在课文走了一个来回,这是学习文章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读有字之书犹如品味美味佳肴,这很重要。当然生活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我们也要悟无字之书和人生啊。因为我们周围有这么多活生生的教材,我们再走到生活中去,一会儿同学们到周围的老师中去,看看他对朋友有没有他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你还可以请教他,让他讲讲人生经历中朋友的故事,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看看谁最能够采纳信息,汇集信息,一会儿再到前面来汇报。

(生采访现场老师。)

师:谁愿意抓住机会,汇报你的收获?

生:我采访的是后面的老师,他说朋友不在于多,只要是知心朋友就行了,有一句话特别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且知心朋友要当面指出错误才是。

生:老师说朋友要心灵相通,要志同道合。(板书)

生:我采访的是邱老师,他说“朋友不要太多,只要有一个就行了”。

生:我采访的是朱老师,他说:“在自己伤心痛苦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朋友。

生:当你把快乐送给你的朋友你就获得了双倍的快乐,当你把痛苦给你的朋友,你就减少了一半。

生:拥有了朋友你会拥有更多,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当你孤独无助时,你的朋友将会为你驱除烦恼,你将从痛苦中走出来。

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国为民,化敌为友。(学生把采访得来的这句话写在了黑板上)

师:亲爱的同学们,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谈。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又获得了这么多对朋友的理解,再让我们找回它,放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黑板上学生们写的对朋友的理解。)

师:通过这堂课的理解,你对朋友想要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或者一首诗等等,或者你想唱出来都可以表达此时你对朋友的理解。

生:人世间最真诚的莫过于朋友间的友谊了。

师: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你想对谁说,你就说出来。

生:我想对徐薇,我想对你说,朋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不能互相猜疑。

生(徐薇):我也想对你说要相信朋友,信任朋友。

生:朋友,你是我人生中最亮的启明星。

生:你就像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你就像阳光驱走了永久的黑暗,你就像五彩缤纷的彩虹,为蓝天增添了光彩,朋友,你太伟大了。

生:我想对老伯伯说……

师:亲爱的同学们,就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当你对朋友的理解走进心里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感到朋友的意义。读……(师指黑板,生读黑板上的句子。)

第14篇 怀念母亲课文教学评课稿

怀念母亲课文教学评课稿

《怀念母亲》这篇文章,笔触简练,感情真挚,让我感触颇深。作者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曾留学德国十年。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是我所尊敬的人!

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本节课张老师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思忧伤的氛围当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特别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张老师的做法很到位,让我很有收获。

第15篇 骆驼和羊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骆驼和羊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师:骆驼和羊都不认输,此时,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生:假如我在场,我会劝他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要互相谦让。

生:我觉得这不是什么互相谦让的事,应想办法弄清楚到底谁输谁赢。

师:奥!看来要平息这场争论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谁还有什么妙计吗?

生:我认为骆驼和羊都有一种不认输的精神,遇到对手,不甘落后,所以我会夸奖他们。

生:我会先表扬他们,在帮他们找到各自的错误。

师:你们想法都不错,都能先看到别人的身上的闪光点,这是珍贵的。可是骆驼和羊却只看到的自己身上的优点,你能不能帮他们找一找缺点呢?

生:老师,我找到了。骆驼个子高虽然好,但也有不好的时候,比如,它看见墙上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跪下前腿,低下头,怎么也钻不进去。

生:羊也一样,看到茂盛的树叶伸出墙外,它的脖子伸出老长,还是吃不着。

生:我想,应该先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好的地方,他们就不争了。

师:骆驼和羊争论不休,只好找老牛评理。谁知道什么叫评理。

生:评理就是说好话。

生:你说得不对,应该是说公道话,就是谁也不偏向谁。

师:你说得真棒,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牛

是怎么评的理呀?

生:(齐答)想。

师:(模仿老牛说的话,同时用幻灯出示动画图片,课文插图3,使老牛在说话时头一动一动的。)你们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师:听了老牛的话,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叫“长处”和“短处”?

生:我知道,“长处”就是好的。是优点,“短处”就是不好的,是缺点。

师;你说得真不错。

生:为什么说骆驼和羊都不对?

师:谁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生:骆驼和羊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师:对。那么,骆驼和羊听了老牛说的话之后,会怎样想?怎样说?

生:(分组表演)

师:谁愿意和老师表演?

生1:(头戴骆驼头饰)羊老弟,真对不起,我只看到自己个子高好,其实个子高也有不方便的时候啊。今天我输了。

生2:(头戴羊头饰)骆驼大哥,是我不对,我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我输了。

师:(头戴老牛头饰)不,你们谁也没输,而是并列第一,因为你们俩能够知道知错就改,不仅看到了别人的长处,还能勇于承认自己的短处。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

评析:这一教学片断重视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的同时,又注重了对育人道理的`渗透,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适时、点拨到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师生的积极交往互动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1、注重了教学情境的铺设。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由想象自己处于现场到听了老牛的话后谈感想,再到师生共同扮演角色表演故事情节,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至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中避免了教师空洞直白的讲述,而是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片断“想——说——做”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

2、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提倡集思广溢,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开拓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评课稿(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