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战略实现规划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成本战略实现规划
标准条文
组织应在成本战略实施前对成本战略的实现过程进行规划,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以确保成本战略的实现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成本战略实现规划应明确:
a)战略实现周期;
b)与战略实现相关的组织机构、团队要求和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c)确保战略实现和战略实现过程有效实施所需的机制、资源、途径和方法;
d)战略部署、阶段性目标、计划和时间表以及一致性的行动要求;
e)如何评价战略实现的方式和方法;
f)记录要求。
目的和意图
本要素条款规定了对成本战略实现的要求。制定出一个好的成本战略不是最终目的,提出本条款是为了促使组织更明确和更有效地实现所制定成本战略。
理解要点
●组织在成本战略制定后和实施前应对如何实现成本战略和成本战略的实现过程进行规划,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以确保成本战略的实现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成本战略的实现过程的受控状态通常可包括:
――成本战略实现规划文件应发放到位,确保与实现战略相关人员获得规划文件;
――跟踪和检查成本战略实现规划的执行情况;
――评价和确认成本战略实现规划的执行效果(与9.4成本业绩评价接口);
――采取必要措施,纠正偏离规划的活动和行为(与9.3.2预防和纠正措施接口);
――提供必要资源,以保证规划的实现。
●成本战略实现规划应明确:
a)战略实现周期;
组织应在规划中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规定成本战略的实现周期。实现周期可以是3年、5年、10年,也可以规定更长时期。
b)与战略实现相关的组织机构、团队要求和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为实现战略,组织是否需要搭建专门的组织机构。如果成本管理体系中的组织机构能够保证规划的实现,组织可不必专门设立机构。
――为实现战略,组织应对自己的成本管理团队提出切实可行的充分的战略实现要求。成本管理团队成员一般包括:最高管理者、体系负责人、成本经理、主管、成本工程师、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变革专家、成本杀手、ie工程师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和管理者等,组织应对这些人员提出要求,并规定其实现成本战略的职责和权限(包括责任成本)。
c)确保战略实现和战略实现过程有效实施所需的机制、资源、途径和方法;
――为实现战略,组织应建立适当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如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证机制、创新机制、预警机制等。
――为实现战略,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及时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
――为实现战略,组织应规定战略实现的途径,如建立文件化的程序。
――为实现战略,组织应明确战略实现所需的方法,如平衡计分卡等。
d)战略部署、阶段性目标、计划和时间表以及一致性的行动要求;
为实现战略,组织应对战略实现过程和活动进行周密部署和安排,形成文件,明确阶段性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并在计划中明确一致性的具体的行动要求。
e)如何评价战略实现的方式和方法;
为实现战略,组织应明确规定如何评价战略实现的方式和方法,如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或与9.4成本业绩评价接口。
f)记录要求。
为实现战略,组织应明确规定所需的记录(包括记录表格),并明确记录要求(与4.3.4记录控制接口),以满足充分提供战略实现证据的需要。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战略实现规划要素可能会涉及成本管理体系所有其他要素条款。
第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标准条文
组织应采用规定的适宜方法对成本发生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这些方法应具有能够证实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的能力。
为确保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当监视和测量的结果判定成本发生过程未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见9.3.2)。
监视和测量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对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目的就是使成本发生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发现问题或偏差及时解决和纠正,更好地保持和发挥过程能力(包括过程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最终确保成本水平的符合性。
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发生过程监视和测量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采用规定的适宜方法对成本发生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这些方法应具有能够证实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的能力。组织应制定《成本发生过程监视和测量方法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对成本发生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方法是过程审核或日常检查。
●为确保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当监视和测量的结果判定成本发生过程未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见9.3.2)予以改进。
●监视和测量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本要素条款是以下要素条款的重要输入:
――8.6不合格控制;
――9.2成本分析;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
――9.4成本业绩评价;
――9.5成本否决和激励。
第3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分析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分析
9.2成本分析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成本分析过程进行策划,以确定成本分析的需求、时机、技术、方法、职责和权限以及过程要求,并按策划的安排,识别、确定、收集和利用适当的成本信息,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成本分析,以证实成本水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以及成本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改善成本动量和作业能力以及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成本分析的输出应提供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信息:
a)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的业绩,包括主动性业绩和被动性业绩;
b)影响成本动量合理性和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及程度;
c)成本水平的发展趋势及规律,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结果;
e)供方的成本保证能力和成本水平(见7.6)。
成本分析的记录和报告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成本分析是为了证实成本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评价在何处可以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和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一步改善成本水平。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分析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对成本分析过程进行策划,以确定成本分析的需求、时机、技术、方法、职责和权限以及过程要求,并按策划的安排,识别、确定、收集和利用适当的成本信息,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成本分析,以证实成本水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以及成本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改善成本动量和作业能力以及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成本分析(cca2101:2008标准第2.6.19条)是指收集和利用成本信息,剖析和揭示成本规律,致力于增强满足成本要求的能力。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以审核的结果和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并结合成本计划、动量标准、资源预算、统计、技术等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成本管理体系和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产生事件、不符合和成本升高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消除这些原因。此外,成本分析活动还应包括发现、认识和研究成本发生和构成的规律以及成本的发展趋势。
●为了证实成本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降低成本和成本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需求,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利用适当的成本信息,并选择和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成本分析。组织应识别和确定用于分析的成本信息,这些信息可来源于组织内部监视和测量活动、成本发生过程、与顾客和供方有关的过程以及组织外部市场、竞争对手和相关方等方面。组织应明确信息搜集的渠道、方法和频次,并确保通过成本信息系统获得所需成本信息。成本信息应是真实、准确、充分和适宜的。
●组织应对所搜集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不仅有归口部门的分析,相关的各部门和有关人员也需要开展分析。组织应识别、选择和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技术。成本分析的方法一般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实际成本水平与不同时期的成本水平或不同的成本指标进行对比,从而揭示成本差异和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成本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常见的对比有:
――本期实际与本期计划的对比,包括与预算和标准成本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标杆实际水平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竞争对手实际水平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水平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成本的升降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找出差距、查明原因,采取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与对比对象的可比性,使对比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和更符合实际。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问题或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研究和测定这些因素判定出对这一综合问题或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个因素进行分解,测定每个因素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其原因,采取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如影响材料成本差异的因素可能存在供方选择、采购质量、采购价格、材料检验和试验、材料发放和领用、消耗定额或标准成本、工艺加工方法、人员操作技能等因素。组织应采用因素分析法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就能找到真正原因和判定这些原因的影响程度。
●相关分析法是在分析某个问题或指标时,将与该问题或指标相关的其他问题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或相关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一个组织经济指标是很多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中,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如果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受其影响的其他相关指标也能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产品产量的变化,会引起产品成本和销售收入的变化;而产品成本和销售收入的变化,又会引起利润的变化等。利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关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研究如何降低成本,达到为成本管理服务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上述三种成本分析的方法是同时存在的,如进行对比分析后,对找出的差距、差异或不足,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这些差距或不足是哪些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需要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等。
●必要时组织应编制成本分析指导书和统计技术应用指导书,对成本分析的方式、方法、时机和频次以及统计技术的应用等做出规定,以确保成本分析的有效性。
●成本分析的输出应提供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信息:
a)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的业绩,包括主动性业绩和被动性业绩;
b)影响成本动量合理性和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及程度;
c)成本水平的发展趋势及规律,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结果;
e)供方的成本保证能力和成本水平(见7.6)。
●成本分析的记录和报告应予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分析为9.3.2预防和纠正措施和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提供输入。
第4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放行控制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放行控制
7.4成本放行控制
标准条文
为控制成本发生的合理性,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必要的成本放行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组织应确保:
a)成本放行的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和履行;
b)确定和实施为确保成本放行过程得到有效控制所需的准则、方式和方法以及评审和批准的程序;
c)紧急放行或例外放行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
d)接收供方成本的放行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
e)成本放行的时机和条件得到识别和确定。
作为成本放行证据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注1:“例外放行”包括破例放行和破格放行。
注2:“成本放行”也包括接收供方成本的放行。
目的和意图
成本放行是资源消耗的许可过程,是控制成本发生合理性的重要手段,是控制成本发生过程的关键要素。本要素条款规定了对成本放行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成本放行(cca2101:2008标准第2.9.2条)是指对资源进入一个过程的下一阶段的许可。“许可”应是由组织授权的人员做出的书面许可。
●成本放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成本发生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表现在成本应不应该发生应该发生多少应该由谁来发生应该何时发生应该在何地发生
●为控制成本发生的合理性,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必要的成本放行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组织应确保:
a)成本放行的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和履行;
成本放行由得到组织授权的人员进行,这些人员应具备认识和理解所消耗资源必要性的能力。
b)确定和实施为确保成本放行过程得到有效控制所需的准则、方式和方法以及评审和批准的程序;
组织应制定《成本放行的规定》对成本放行的准则、方式和方法以及评审和批准的程序进行规定,并按规定实施放行,以确保成本放行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c)紧急放行或例外放行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
――紧急放行(cca2101:2008标准第2.9.3条)是指紧急情况下的成本放行。如紧急情况下的借款、原材料出库等。
――例外放行(cca2101:2008标准第2.9.4条)是指非正常情况下的成本放行。例外放行包括破例放行和破格放行。破例放行标准第2.9.5条)是指打破惯例的成本放行(如员工提前借领工资、原材料未经检验就接收或使用等)。破格放行(cca2101:2008标准第2.9.6条)是指超出规定范围的成本放行(如超出动量标准、资源预算或标准成本的成本放行等)。
d)接收供方成本的放行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
成本放行包括接收供方成本的放行。供方成本是组织成本的一部分,成本具有传递性,所以组织应对接收供方的成本进行识别和控制。
e)成本放行的时机和条件得到识别和确定。
●作为成本放行证据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成本放行分类
成本放行正常放行
紧急放行
例外放行破格放行
破例放行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放行控制是以下要素条款实施的重要保证:
――4.7.2运行要求;
――6.3.3成本计划;
――7.2流程和作业控制;
――7.3资源预算控制;
――7.5成本风险控制;
――7.6供方成本控制。
第5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管理体系审核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管理体系审核
8.4成本管理体系审核
标准条文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和审核方案,并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审核,以确定成本管理体系活动是否:
a)符合策划的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b)得到了有效实施和保持;
c)有效地满足了成本战略方针和目标的要求;
d)有效地满足了管理者要求。
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包括日程安排,并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审核方案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和公正。如果可能,审核应由与所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
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审核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9.3.2)。
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并不意味着必须来自组织的外部。
目的和意图
高度竞争性市场环境迫使组织必须堵塞所有成本的漏损,以最具竞争性的价格、用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来赢得顾客,追求更大的利益。成本管理体系正是为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成本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实现成本方针和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管理手段,它是对成本管理体系进行的正式的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其目的就是评价成本管理体系满足要求的程度(判定成本手册和其他成本管理体系文件是否有效、能否按成本管理体系标准运行以及体系对实现成本方针和目标是否适宜)以便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管理体系审核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审核(cca2101:2008标准第2.12.1条)是指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审核是对成本管理体系符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组织自我改进的重要机制。聪明的组织管理人员将利用内部审核不但来衡量和改进其成本活动,同时还延伸到了组织的其他经营活动。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和审核方案,并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审核,以确定成本管理体系活动是否:
a)符合策划的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b)得到了有效实施和保持;
c)有效地满足了成本战略方针和目标的要求;
d)有效地满足了管理者要求。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的内容应包括:
――审核方案的策划(包括:确定审核的频次、目的、范围、依据等;对其策划的依据应考虑所审核的活动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程度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等因素);
――审核的准备(包括:组成审核组、编制审核计划、编制检查表、通知受审核部门约定审核时间等);
――审核的实施(包括:召开首/末次会议、审核的方法、现场审核、编制不符合报告和审核报告并确保审核的独立性等);
――应记录审核结果;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作为管理评审输入的一部分);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及其产生的原因;
――跟踪活动(包括:对所采取纠正措施的验证结果的报告)。
●审核方案(c标准第2.12.2条)是指针对特定时期所策划的,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在某种场合审核方案也被称为“审核计划”。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包括日程安排,并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审核方案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cca2101:2008标准第2.12.7条)是指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和公正。组织拟实施审核的审核员应具备一定的审核能力,审核应由与所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的记录(如审核方案策划的结果、审核计划、现场审核记录、不符合项报告和审核报告等)应予保持。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审核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审核员应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和结果进行跟踪验证,并保持验证的证据。
●审核和检查的区别(见下表)
审核和检查的区别
审核
检查
目的
对象
执行人员
依据文件
活动开展
结果反馈
保持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成本管理体系过程
审核人员
成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成本改进方案
按计划开展活动
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最高管理者
降低或保持成本水平
成本发生过程
管理人员
计划、资源预算、动量标准、作业标准
日常工作
总会计师、成本总监、成本经理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审核涉及所有要素条款,是对所有体系要素条款实施的符合性进行判定的过程,并为以下要素条款的实施提供重要输入:
――8.6不合格控制;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
――9.4成本业绩评价;
――9.5成本否决和激励。
第6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更改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更改
6.2.5产品成本设计更改
标准条文
在产品成本设计和设计结果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设计更改的需求,组织应识别和实施这些更改,并确保设计更改得到评审、验证、确认和批准以及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和相关人员获得已更改的信息。
由设计更改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产品成本设计的更改对产品成本是否满足要求有直接影响。因此,组织应对产品成本设计的更改予以控制。本要素条款给出了产品成本设计更改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产品成本设计的更改包括设计过程中的更改(如对设计评审、核算、验证或确认的设计结果的更改)和设计输出文件实施过程中的更改,组织应识别和确定这些更改的需求,并实施这些更改。
●组织在实施设计更改时,应对设计更改进行评审、核算、验证和确认。但应根据更改范围的大小、重要性的不同,决定是否采取评审、核算、验证或确认及其适当的做法。
●组织在实施设计更改时,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如成本计划、资源预算等。
●在确认合理可行的基础上,更改在实施之前应得批准。
●设计更改后,组织应将设计更改的信息及时传达到相关部门和相关执行人员,确保他们知道和获得已更改的信息。
●由设计更改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产品成本设计的更改是一下要素条款的输入和依据:
――6.3.2成本目标;
――6.3.3成本计划;
――6.4成本动量标准;
――7.2.2流程和作业标准;
――7.3资源预算控制;
――7.4成本放行控制;
――7.5成本风险控制;
――7.6供方成本控制;
――8.2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3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
第7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输入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输入
6.2.3产品成本设计输入
标准条文
组织应确定与产品成本水平要求以及决定、驱动和影响产品成本水平有关的输入,这些输入应包括:
a)预期的产品成本和价格水平;
b)动态的价格信息;
c)成本战略实现规划(见5.3);
d)组织的系统状态和可降低成本的条件;
e)成功的低成本方案和惯例;
f)适用的质量、安全和环境要求;
g)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h)成本核算的要求;
i)产品成本设计所需的其他要求。
组织应保持输入的记录(见4.3.4),并确保这些输入在充分性和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见4.3.3)。
目的和意图
正确地确定产品成本设计输入是保证产品成本设计质量的必要前提和验证设计输出的重要依据。本要素条款给出了产品成本设计输入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产品成本设计输入基于产品要求和预期的产品成本目标。产品要求着重于描述预期的产品功能和使用要求;产品成本目标则是满足产品要求的期望成本。产品成本设计输入是进一步将产品和成本这两部分要求转化为对成本动量的要求。
●组织应确定与产品成本水平要求以及决定、驱动和影响产品成本水平有关的输入,这些输入应包括:
a)预期的产品成本和价格水平;
b)动态的价格信息;
c)成本战略实现规划(见5.3);
d)组织的系统状态和可降低成本的条件;
e)成功的低成本方案和惯例;
f)适用的质量、安全和环境要求;
g)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h)成本核算的要求;
i)产品成本设计所需的其他要求。
●产品成本设计输入确定后应予以记录,组织应保持这些输入的记录(见4.3.4)。组织应评审所有与产品和产品成本水平要求有关的输入。评审中应特别注意那些不完整的、含糊或矛盾的要求,并确保这些输入信息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产品成本设计输入是产品成本设计输出的前提和条件。
第8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风险控制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风险控制
7.5成本风险控制
标准条文
组织应建立和保持适宜的成本预警机制和过程对成本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并确保:
a)识别和确定成本风险;
b)策划和建立成本预警指标体系;
c)确定成本风险警戒线和极限;
d)及时预防和预报;
e)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并在紧急情况和成本事件等成本风险发生时及时作出响应,以消除或减少损失和对成本目标的影响。
必要时,尤其是在紧急情况和成本事件响应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预案进行评审。如果可行,组织还应定期测试这些预案。必要时,对预案进行更改或更新。评审、测试和更改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事件的存在可能导致成本风险的发生,组织应对任何由成本而引起的风险进行控制,以确保成本战略方针和成本目标的实现。本要素条款规给出成本风险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建立适当的成本预警机制和过程(成本预警系统),是预防和控制成本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因此,组织应建立和保持适宜的成本预警机制和过程对成本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成本预警(cca2101:2008标准第2.3.3条)是指在成本方面识别、预测、预报和预防不可接受风险的一组活动。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成本风险控制程序》,并确保:
a)识别和确定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cca2101:2008标准第2.3.2条)是指提高成本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风险。
――成本风险来源于成本事件(包括紧急情况)、不合格和提高成因素。
b)策划和建立成本预警指标体系;
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是组织需控制的成本风险指标系统,是成本预警系统的核心和最主要的控制内容,也是设计和建立成本预警系统的首要工作。组织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成本风险的严重程度)对成本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策划,这种策划具体体现在:充分地识别成本风险;按组织的要求确定需控制的成本风险;编制形成《成本预警指标清单》;对已确定的成本预警指标进行分类(如财务指标、销售指标、质量指标等);区分上限指标、下限指标和上下限指标;识别和确定各指标间的经济关系和逻辑关系,典型的成本风险指标间的经济关系和逻辑关系(见下图)。
注:这种逻辑关系可以用“如果”、“那么”来形容。
典型的成本风险指标间的经济和逻辑关系图
c)确定成本风险警戒线和极限;
――组织应根据《成本预警指标清单》,对已确定的成本预警指标(包括上限指标、下限指标和上下限指标),逐一策划和确定组织不可接受的风险极限和警戒线数值。在对成本风险警戒线数值进行策划时,组织应根据成本风险的严重程度和管理者的需要,按组织的要求可设置一条或多条成本风险警戒线,设置多条警戒线可以促使组织提前进入预警状态,以便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进行响应。因此,设置的警戒线越多,对成本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越有效。但应注意管理成本的增加。
――组织可以采用警戒线标识或控制图方式表示所设置的警戒线(见下图)。
注:上下限指标监视图同理,故略。
典型的成本预警指标监视模型
――由于成本预警指标之间存在着经济和逻辑关系,所以组织在确定成本风险警戒线和极限数值时应对这些经济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综合平衡,以保证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是科学和合理的,以及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数值间是平衡的。
――当组织的某些情况发生变化(如组织的规模、体制、所处的市场环境、经营方式、经营条件、抗风险能力等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导致其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数值不适宜的情况,组织应识别这些变化,必要时,对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数值进行修改,以确保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是适宜的。对指标数值的修改应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予以控制,由修改所引起的记录组织应予以保持。
d)及时预防和预报;
――随着成本的发生,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成本水平进行动态预测,并通过将成本预测结果与成本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成本预警指标逐一进行比对的方式对成本预警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监视,确保潜在的成本风险得到识别、确定和控制。当成本水平临近或达到警戒线时,组织应及时地进行预报(发出风险警报),并分析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以预防成本风险的发生。
――对成本预警指标的监视频次,组织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策划,并确保满足预防和预报的时机要求(保证充足的预防和响应时间)。
――为确保成本预报信息的沟通和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组织在建立成本信息系统时,应对成本预报信息的传递、沟通、分析和处理等问题进行策划,并形成文件。
e)应急准备和响应。
――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目的在于主动评价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识别应急的需求,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计划或措施(应急预案),以便预防事件或紧急情况的发生或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提高成本的机会。
――为确保成本风险来临时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增强组织的抗风险能力,组织应在成本风险预报前和成本事件发生前做好应急准备。
――在成本风险预报后和风险到来时(如成本水平达到风险警戒线或风险极限,发生紧急情况和成本事件)及时、有效地进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并在紧急情况和成本事件等成本风险发生时及时作出响应,以消除或减少损失和对成本目标的影响。应急准备和和响应(紧急情况处理)控制程序的基本内容包括应急准备紧急情况处理的职责和权限的落实;识别和确定潜在的浪费或损失(提高成本因素)事件和紧急情况;应急准备(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做出响应和紧急情况的处理(包括启动应急疏散程序);统计、报告和分析;如何预防和减少损失和对成本目标或利润目标的影响。组织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一般包括重大人身和财产安全事故;重大设备安全事故;重大质量事故;火灾;自然灾害(地震、台风、冰雹、水灾、滑坡、泥石流、疫情等);主要供方紧急涨价;法律法规紧急限制;紧急断电、限电等(不限于此)。
●为了确保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的有效性,必要时组织应对这些预案进行评审,尤其是在紧急情况、成本事件和成本风险预报响应后,更应该根据实际的应急和响应情况来评价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的有效性,以便改进计划和程序,提高应急
和响应能力,消除或减少损失。如果可行,组织还应对这些预案进行测试,必要时对预案进行更改或更新。以提高预案的实施能力,包括可能要求对事件和紧急情况进行完整地模拟。测试的方法可包括实际演习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际演习的目的在于,测试预案最关键部分的有效性和应急响应过程的完整性。尽管日常的训练在预案的执行过程期间可能有用,但实际的仿真演练更为逼真和有效。如果可行,组织还应鼓励和吸收外部应急服务机构参与实际演练。组织需按预定计划进行实际演练时应评价其效果,识别计划和程序的缺陷或不足以及其他问题,以供评审。
●评审、测试和更改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第9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核算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核算
8.3.2成本核算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成本核算过程进行策划,并采用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测量,这些测量应包括:
a)成本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b)成本计划实施结果的测量;
c)产品成本设计结果的测量(见6.2.4);
d)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的测量(见9.3.3);
e)成本改善方案和纠正措施实施结果的测量(见9.3.3和9.3.2)。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和实施成本核算的策划、原则、范围、内容、时机、频次、方法、所依据的准则、计算口径、计算公式、职责和权限以及记录、报告和评审所需的控制。
为确保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满足要求,当成本核算的结果判定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未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见9.3.2)。
由核算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成本水平,对成本控制的业绩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核算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成本核算(cca2101:2008标准第2.11.2条)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为计算单位。做好计算成本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建立并严格执行材料的计量、检验、领发料、盘点、退库等制度;建立健全原材料、燃料、动力、工时等消耗定额;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成本核算的组织方式。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真实反映成本水平,并对成本控制的业绩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
●组织应对成本核算过程进行策划,并采用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测量,这些测量应包括:
a)成本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b)成本计划实施结果的测量;
c)产品成本设计结果的测量(见6.2.4);
d)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的测量(见9.3.3);
e)成本改善方案和纠正措施实施结果的测量(见9.3.3和9.3.2
●组织应采用以下核算方式对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测量:
――业务核算。业务核算(cca2101:2008标准第2.11.4条)是指在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从业务技术的角度进行定量考核和计算的过程。如对钢铁公司炉前工人一年需要多少套工作服进行核算,对销售人员一年打了多少个销售电话进行核算等。业务核算一般由主管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业务核算通常采用实物量为计算单位。
――统计核算。统计核算(cca2101:2008标准第2.11.5条)是指在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通过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考核和计算的过程。如钢铁公司炉前工人一年的工作服消耗量占全公司工作服消耗量的比重,销售人员打电话的数量占全公司电话数量的比重等。统计核算一般由主管统计工作的部门或人员进行。统计核算通常采用实物量和价值量为计算单位。
――会计核算。会计核算(cca2101:2006标准第2.11.3条)是指在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通过会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考核和计算的过程。如对钢铁公司炉前工人一年消耗了多少钱的工作服进行核算,对销售人员一年打了多少钱的销售电话进行核算等。会计核算一般由财务会计部门或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主要以货币为计算单位。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和实施成本核算的策划、原则、范围、内容、时机、频次、方法、所依据的准则、计算口径、计算公式、职责和权限以及记录、报告和评审所需的控制。并按规定的要求和遵循成本核算原则实施成本核算,以确保成本核算过程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
●为确保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满足要求,当成本核算的结果判定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未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见9.3.2)。
●由核算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除职能基础成本核算(传统核算)外,还包括abc作业成本法和sc标准成本法等核算方法,组织应根据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在选择核算方法时应注意实施的复杂程度和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是否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如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等)要求。当组织改变成本核算的方法时应相应修改《成本核算控制程序》的内容,防止成本核算过程失去控制。如需要时,组织成本核算方法的改变还应得到税务部门的书面批准,以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采用成本核算软件进行成本电算化的组织应对计算机软件的能力进行确认,确保其能力满足要求,保证成本核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组织应具备一定的成本道德,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确保成本数据的客观和准确。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核算为以下要素条款提供成本测量信息:
――4.7.2运行要求;
――4.7.3信息和沟通;
――6.2产品成本设计;
――6.3.2成本目标;
――6.3.3成本计划;
――8.4成本管理体系审核;
――8.6不合格控制;
――9.2成本分析;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
――9.4成本业绩评价;
――9.5成本否决和激励。
第10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职责和权限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职责和权限
标准条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的各职能和层次以及对成本有影响的从事管理、执行、核算和验证工作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理解、沟通和履行。
目的和意图
为了在成本和成本管理方面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和协调工作,以便有效地运行和保持成本管理体系,实现成本目标,本要素条款规定了职责和权限的要求。
理解要点
●最高管理者应规定组织各职能(与成本和成本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如生产主管部门、财务主管部门和采购主管部门等)和层次(与成本和成本管理有关的层次,如公司、工厂、车间和班组等)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规定对成本有影响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对成本有影响的人员包括:
――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是指能代表组织立法和检查执法情况的人员。如: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部门经理和部门职能人员等。
――执行人员。执行人员是指不能代表组织立法,只是执行文件的人员。如:设计人员、采购人员和操作人员等。
――核算人员。核算人员是指从事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等核算工作的人员。
――验证人员。验证人员是指从事判定成本和成本管理有效性的工作的人员。如:成本管理体系审核人员、审计人员、检查人员和计量人员等。
上述人员往往具有独立行使职权的功能。组织各职能和层次内的岗位和编制设置的确定(定岗定编),是规定各类人员职责和权限的基础和依据。
●各职能、层次和各类人员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应尽可能充分,不留盲点和死角。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应形成文件,并予以保持。已规定的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得到理解、沟通和履行。
●对已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沟通是为了:
――使各职能、层次和各类人员了解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能;
――使各职能、层次和各类人员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成本和成本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明确与其他职能、层次和人员的相互关系;
――明确各项活动间的接口;
――成本和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对已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沟通的方式可以是会议、培训、文件或口头传达等。
●落实职责和权限的基本原则:
――谁的“孩子”谁抱走;
――谁的“山头”谁来守。
●组织可采用成本考核、成本否决或成本激励等手段来确保职责和权限得到充分履行。
●成本管理职责涉及成本管理体系全部要素,通常包括:
――制定和实施成本战略和实现成本战略规划;
――制定和实施成本方针和成本目标;
――规定和落实成本职责和权限;
――改善或保持成本水平的策划;
――作业管理和作业流程的策划;
――文件和记录;
――建立和实施成本动量标准、标准成本、制度、方法等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编制和实施资源预算和成本计划;
――按照成本计划的要求采取作业技术和活动;
――根据成本损失的程度系统地、连续地应用控制方法,在为组织增加更多的效益方面改进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尽可能地控制成本风险、降低成本,节省资源,使利润最大化,以满足组织和顾客的期望;
――开展成本核算,测量成本水平;
――成本培训和教育;
――成本放行;
――实施成本检查(审核、审计)、体系审核、业绩评价、成本分析和持续改进;
――实行成本否决和激励。
(不限于此)
上述这些职责的落实,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来推动,实施和履行这些职责涉及组织的全体人员。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职责和权限涉及所有其他的要素条款,是实施所有要素条款的根本保证。
第1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
标准条文
最高管理者应任命或指定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为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无论该人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如何,至少应具有并履行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本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成本管理体系,并对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负责;
b)确保向最高管理者报告成本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成本意识和更新成本理念;
d)主持成本改进工作,带领成本工程师们持续改进成本水平;
e)确保与成本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沟通。
目的和意图
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是指挥和控制成本管理体系并对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有领导责任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最高管理者(总经理)是组织的行政一把手,组织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靠他来领导、指挥和协调,有些工作还要自己亲自去做,这样就显得精力不够,有时也忙不过来,况且成本管理体系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最高管理者亲自来抓,可能会有些困难;那么,作为一把手还不能不抓成本工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最高管理者要任命或指定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为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以代表最高管理者来指挥和控制组织的成本管理体系。本要素条款规定了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
理解要点
●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应由最高管理者任命或指定。最高管理者应任命或指定一名人员为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不能指定多人;
●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经验并能胜任工作。
――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应理解最高管理者为什么要任命或指定自己为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
――被任命或指定的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必须是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
●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是具有指挥和控制的职责和权限,并负有领导责任的高层管理者,一般包括:
――总经理;
――副总经理;
――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
――总成本师或成本总监;
――总工程师;
――总质量师或质量总监。
(不限于此)
●由于组织的性质、模式和经营方式不同,高层管理人员的岗位名称也就不同,如总经理,有的组织称为ceo首席执行官,还有的组织称为总裁。
●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不一定是专职的,无论该人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如何,至少应具有并履行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本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成本管理体系,并对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负责;
b)确保向最高管理者报告成本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组织的成本管理体系的业绩主要体现在:成本方针和成本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情况、成本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建立、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和保持、成本方针和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水平的降低和保持、低成本运营的实现、顾客满意度的不断增强、差异化的形成、市场集聚和成本领先等竞争力的提升、员工成本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理念的更新等方面。(不限于此)
――改进的需求包括成本管理体系改进、成本发生过程改进和成本水平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成本意识和更新成本理念;
――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应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成本意识的氛围和推动成本意识的管理,确保全体人员在成本方面都能意识到降低成本和低成本运营的重要性和所从事活动的关联性以及如何才能为实现成本目标做出贡献。
――成本理念是指人们对成本的看法、观点和信念。
d)主持成本改进工作,带领成本工程师们持续改进成本水平;
e)确保与成本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沟通。如与顾客、供方、政府、协会的沟通和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沟通等。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其他体系要素的实施是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的职责。
第1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成本管理体系运行
4.7.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按成本管理体系策划(见4.6)输出的结果,持续有效地实施和运行成本管理体系,以确保成本管理体系活动和成本发生过程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见4.7.2和7.1)。
目的和意图
本要素条款规定了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按成本管理体系策划(见4.6)输出的结果,持续有效地实施和运行成本管理体系,并对成本管理体系运行实施控制。
●组织成本战略方针和成本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其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来保证的。因此,组织应对其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予以控制。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识别和确定与成本控制和成本保证有关的活动;
――对这些活动应进行策划,并确保这些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成本控制(cca2101:2008标准第2.6.10条)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成本要求。
●成本保证(cca2101:2008标准第2.6.13条)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满足成本要求的信任。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涉及所有要素条款,是体系所有要素有效运行的保证。
第13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人力资源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人力资源
标准条文
组织在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方面应:
a)确保从事成本管理体系活动和影响成本水平的人员是能够胜任的;
b)在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对这些人员的能力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c)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人员能力的需求;
d)通过技能或业绩考核,评价培训或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e)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认识到成本战略的实现、成本优势的发挥、成本水平和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并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以及所从事活动的关联性;
f)保持培训、考核、评价和资格认可的适当记录(见4.3.4)。
目的和意图
组织在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方面,通过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增强人员的成本意识,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成本管理水平,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运行。本要素条款规定了成本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
理解要点
●对组织的人员进行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最有效的措施。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和自身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必须进行更新,以适应事物发展和演变的需要。因此,人员培训对更新观念、充实知识、丰富经验和提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组织通过对人员的培训,可以增强成本意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体系,更好地降低和保持成本水平,增加效益。
●组织在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方面应:
a)确保从事成本管理体系活动和影响成本水平的人员是能够胜任的;
――“能够胜任”是对人员的结果性要求,组织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和过程,都应满足能够胜任的结果。因此,组织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识别和选择确保人员得到提升和能胜任工作的途径。
――“能够胜任”是衡量人员能力的一种标准,组织应制定各岗位人员能力准则,以�量和判定人员是否胜任工作。
――从事成本管理体系活动的人员,如成本经理、成本主管等;影响成本水平的人员,如设计人员、操作人员、采购人员等(见4.4.2)。
b)在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对这些人员的能力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在接受教育的程度、接受培训的多少、自身具备的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四个方面,按组织的要求对这些人员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规定。这种规定应符合人员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并针对每个岗位逐一进行规定,在规定前组织应充分识别和确定岗位人员在上述四个方面应达到的程度,以确保这些人员是能够胜任的。
c)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人员能力的需求;
――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进行规定后,应对这些人员提供培训或采取除培训以外的其他措施使其具备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
――培训活动主要包括:明确培训需求、内容和对象,编制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的方式,实施培训,实施考试和考核,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人员资格的认可,保持培训、考试、考核和评价的适当记录等内容(不限于此)。
――“其他措施”一般包括:鼓励自学,创造并提供外出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开展“一帮一”活动,组织经验交流活动,组织研讨活动,观摩学习和沟通过程等(不限于此)。
d)通过技能或业绩考核,评价培训或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持续地开展技能或业绩考核活动,对人员能力进行测量,评价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组织规定的要求和预期目的
e)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认识到成本战略的实现、成本优势的发挥、成本水平和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并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以及所从事活动的关联性;
――组织可在培训计划中强调成本战略的实现、成本优势的发挥、成本水平和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并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以及所从事活动的关联性,并按照培训计划定期对人员(包括新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
――全员的成本意识与管理者的意识相关,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除管理者有较高的成本意识外,管理者还应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成本意识的氛围和推动成本意识的管理,确保这些人员在成本方面都能意识到实现成本战略、发挥成本优势、满足成本水平和成本发生过程要求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和所从事活动的关联性以及如何才能为实现成本目标做出贡献。
f)保持培训、考核、评价和资格认可的适当记录(见4.3.4)。
与培训有关的记录一般包括:
――培训需求申请表;
――培训签到表或点名册;
――培训记录;
――培训试卷;
――培训有效性评价记录;
――员工培训履历表;
――资格证书发放登记表。
(不限于此)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人员资源涉及所有其他要素条款,是实施所有要素条款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14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不合格控制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不合格控制
8.6不合格控制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监视和测量结果以及成本管理体系审核结果所判定的不合格进行识别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消除这些不合格及其原因(见9.3.2),以确保成本水平、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符合性。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规定不合格控制的职责和权限以及过程要求,以确保不合格得到评审、报告、调查和处置。
评审、调查、报告和处置不合格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调查、报告和处理不合格是成本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具体体现,目的就是通过识别和消除不合格,增强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成本发生过程及成本水平的符合性。本要素条款给出了对事件和不符合进行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不符合(cca2101:2008标准第2.13.2条)也称“不合格”,是指未满足要求。“要求”可能来自许多方面,就成本而言除了组织内部对成本或成本管理提出要求以外,其他相关方(如顾客、政府的税务机关等)可能也要提出要求。若组织满足了这些要求就是符合(合格);未满足这些要求就是不符合(不合格)。如组织未满足其内部的成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各种规章制度、规定、规程、标准、预算、计划以及方针、目标等要求,均属于不符合。“不符合”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不符合和严重不符合;按其性质又可分为:体系性不符合、实施性不符合和效果性不符合。
●不符合包括成本管理体系不符合(如未满足《成本管理手册》或《程序文件》的要求等)、成本发生过程不符合(如未满足作业标准等过程要求)和成本水平不符合(如未满足成本目标、成本计划或标准成本的要求等)。组织应对这两种不符合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控制。
●不符合的处置属于纠正活动。纠正(cca2101:2008标准第2.13.3条)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所采取的措施。纠正是把不符合改正过来。对于不符合必须进行纠正,但纠正只能针对的是问题的现象,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这样就不能保证不符合不再发生。要想彻底消除不符合,使其不再发生,就必须分析产生不符合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符合的原因。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可将纠正和纠正措施(见3.9.2)一起实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规定不合格控制的职责和权限以及过程要求,以确保不合格得到评审、报告、调查和处置。
●评审、调查、报告和处置不合格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不合格和提高成本因素的区别(见下表)
不合格和提高成本因素的区别
不合格
提高成本因素
定义
逻辑关系
消除手段
改进时间
改进职责
未满足要求
不合格是提高成本因素
纠正措施
较短
责任者
提高成本的原因和条件
提高成本因素不是不合格
成本改进方案
较长
管理者、成本工程师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不符合是审核和业绩评价的输出。
●不符合是成本风险控制、成本分析、预防和纠正措施、提高成本因素改进的输入。
第15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动量标准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动量标准
6.4成本动量标准
标准条文
组织应针对产品成本水平和其他需要控制的成本水平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成本动量标准,预先决策和控制成本水平的合理性。
成本动量标准作为成本合格准则,应:
a)明确规定过程、作业、资源、动量名称、动量属性、动量单位和动量值;
b)为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放行提供依据;
c)为制定作业标准、资源预算和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d)与责任成本接口(见4.4.3);
e)不断考核和优化。
成本动量标准在发布前应得到评审和批准,必要时予以更新(见4.3.3)。
产品成本设计输出的成本动量标准的更改属产品成本设计更改的范畴,组织应按本标准6.2.5的要求予以控制。
其他成本动量标准的更改属文件更改的范畴,组织应按本标准4.3.3的要求予以控制。
目的和意图
成本动量是成本形成的根源,成本动量标准是计算标准单位产品成和成本发生的依据,是成本预先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组织应对成本动量标准进行控制。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动量标准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动量(cca2101:2008标准第2.7.1条)是决定和驱动某种水平的可变量。成本动量(cca2101:2008标准第2.7.5条)是决定和驱动某种过程资源消耗水平的可变量。成本动量标准(cca2101:2008标准第2.8.9条)是阐明成本动量要求的文件。
●成本发生的多与少其结果形成了成本水平,这是由成本动量决定和驱动的。因此组织在成本发生之前就应针对产品成本水平和其他需要控制的成本水平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成本动量标准,预先决策和控制成本水平的合理性。
●成本动量标准是判定成本发生过程和形成的成本水平是否合格的依据和准则,应:
a)明确规定过程、作业、资源、动量名称、动量属性、动量单位和动量值;
――资源消耗关系:成本对象消耗(产品或服务)过程→过程消耗作业→作业消耗动量→动量消耗资源→资源消耗形成成本。
――成本动量分为:流程动量、作业动量、业务动量、时间动量、距离动量、资源动量、价格动量、质量动量和产出动量等(这些动量的定义见cca2101:2008)。
b)为成本发生过程(见7)和成本放行(见7.4)提供依据;
成本发生过程应靠成本放行进行控制,成本放行控制应依据动量标准。
c)为制定作业标准(见7.2.2)、资源预算(见7.3)和成本计划(见6.3.3)提供依据;
d)与责任成本接口(见4.4.3);
e)不断考核和优化。
●成本动量标准在发布前应得到评审和批准,必要时予以更新(见4.3.3)。
●产品成本设计输出的成本动量标准的更改属产品成本设计更改的范畴,组织应按本标准6.2.5的要求予以控制。
●其他成本动量标准的更改属文件更改的范畴,组织应按本标准4.3.3的要求予以控制。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动量标准是6.2.4产品成本设计输出的结果,是一下要素条款的依据或输入:
――7.2.2流程和作业标准;
――7.2.3成本动量装置控制;
――7.3资源预算控制;
――7.4成本放行控制;
――7.5成本风险控制;
――7.6供方成本控制;
――8.2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3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
――8.6不合格控制;
――9.2成本分析;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
――9.4成本业绩评价;
――9.5成本否决和激励。
第16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
8.3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
8.3.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成本水平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成本水平满足要求的程度。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产品成本设计(见6.2)和成本策划的安排(见6.3),在产品成本设计和成本发生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目的和意图
成本核算是对成本水平所达到的结果进行监视和测量的过程。因此,应通过核算来发现成本水平未满足要求的问题,以保持预期的过程能力,最终确保成本水平的符合性。
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水平监视和测量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对成本水平的符合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成本水平满足要求的程度。成本水平的符合性是指与成本目标、降低成本目标、成本计划、动量标准和标准成本等相符合的程度。组织应针对成本水平的符合性要求,策划并实施成本核算过程,找出成本差异和差距,为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提供输入。
●对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应在产品成本设计和成本发生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产品成本设计阶段的测量是验证成本动量标准是否满足单位产品成本标准水平的过程,测量的对象是标准成本;对成本发生过程的阶段性测量是验证成本发生的结果是否满足成本水平要求的过程,测量的对象是实际成本。
●组织应对成本核算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进行确定。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本要素条款是实施成本核算的总体要求。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资源标准解释【16篇】
45位用户关注